CN1132274A - 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74A
CN1132274A CN 95103552 CN95103552A CN1132274A CN 1132274 A CN1132274 A CN 1132274A CN 95103552 CN95103552 CN 95103552 CN 95103552 A CN95103552 A CN 95103552A CN 1132274 A CN1132274 A CN 1132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pin
pile loop
fabric
raveling co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510355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上义则
山形茂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Takay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akay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akaya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Takaya Co Ltd
Priority to CN 9510355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2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双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由线圈形成线和衬垫线形成底布,线圈线配置在所有的梳栉上,它具有1针间距以上的针背垫纱部,每一个横列都进行针前垫纱,衬垫线配置在所有的梳栉上,编织1针以上间隔的衬垫组织;线圈线与针的数量相等,以每隔一个梳栉配线的、数量为线圈线一半的分离横列线在分离横列线横列中交互地与每一根绒圈线交络,绒圈线在1个~数个横列依次地在相邻的针上形成线圈,这样的二面编织物经中心分切后,将各个起绒底布一侧的绒圈引出到另一侧,制成两面起绒的织物。

Description

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过去,在制造两面起绒经编织物时,在底布一侧设置由绒圈线构成的立绒部,同时,由分离横列线适量地将绒圈线拔到另一侧来制造两面起绒经编织物,这种方法由特公昭48-19 914号公报公知。
在此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双面拉舍尔经编机,该经编机至少有7列梳栉,通过由1列梳栉给线的绒圈线连结编织由链式线圈线和衬垫线构成的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的同时,数量等于与针数相当的链式线圈线的分离横列线穿过配置在最前部及最后部的针,经适量的线圈横列迂回编织上述线圈线以编织二面绒圈式经编织物,之后,沿编织方向分切两底布之间的绒圈线,将织入各底布内的分离横列线沿大致垂直于底布方向拔出,将一侧的适当数量的、通常为半数的绒圈线拔到底布另一侧,形成两面起绒经编织物。
上述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通常作为毛毯使用,但在上述的分离横列线工艺中,由于使用的分离横列线数和构成底布纵行的链式线圈线数相等,所以,在特公昭48-36716号公报所示的里绒圈线引出机中,分离横列线前的织物和分离横列线后的织物卷取部之间设置的分离横列线圆板的排列密度和经编织物纵行密度相等,所以,圆板间的间隔狭小,分离横列线的结头穿过圆板间时,由于线的粗细、种类等原因,使结头不能穿过圆板之间,而进行卷取,由此引起断线,由断线引起向卷取轮的卷取不能正常进行。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分离横列线工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编织时分离横列线的织物组织的交络及排列进行重新考虑,提供制造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第1方法,及更具优点的第2,3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第1制造方法是:由链式线圈线和衬垫线形成底布,所说的链式线圈线被配置在编织链式线圈的所有梳栉上,所说的衬垫线被配置在编织至少1针间距以上的衬垫组织的所有梳栉上,链式线圈线与针的根数相等,以每隔一个梳栉配线的数量为链式线圈线一半的分离横列线在分离横列线横列中交互地与每一根绒圈线交络,所说的绒圈线在1个—数个线圈横列依次地在相邻的针上形成线圈,这样编织的二面式经编织物经中心分切后,由分离横列线机将所要求的绒圈从底布的一侧引出到另一侧,形成两面起绒状织物。
在第2种制造方法中,由线圈形成线和衬垫线形成底布,所说的线圈线配置在所有的梳栉上,上述梳栉编织象1×1里科特组织这样的组织,它具有1针间距以上的针背垫纱部,每一个横列都进行针前垫纱,所说的衬垫线配置在所有的梳栉上,该梳栉编织1针以上间隔的衬垫组织;线圈线与针的数量相等,以每隔一个梳栉配线的、数量为线圈线一半的分离横列线在分离横列线横列中交互地与每一根绒圈线交络,所说的绒圈线在1个~数个横列依次地在相邻的针上形成线圈,这样编织的二面经编织物经中心分切后,由分离横列线机将各个起绒底布一侧的绒圈引出到另一侧,可以制成两面起绒的织物。
第3制造方法中,由链式线圈线和衬垫线形成两底布,所说的链式线圈线配设在编织链式线圈的所有梳栉中,所说的衬垫线配置在编织至少是1针间距以上的衬垫组织的所有梳栉上,两底布的连接部由配置在使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的所有梳栉上的绒圈线和配置在不使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的所有梳栉上的另一条绒圈线来编成,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的绒圈线的针前垫纱先于分离横列线不起作用的绒圈线以及链式线圈线的针前垫纱,并在一个线圈横列内完成,在相邻的针上经一个~数个线圈横列依次形成线圈的绒圈线中,在上述使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的绒圈线上,在分离横列线圈横列中逐根地交互地交络分离横列线,这样编织成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将上述织物沿中心分切,由分离横列线机将各个起绒底布的绒圈线由一侧引出到所希望的另一侧,形成高密度双面起绒织物。
第1制造方法中,由于分离横列线是链式线圈线的一半,分离横列线时的分离横列线圆板可设成由链式线圈线构成的纵行隔距的一半,这样,由分离横列线前的织物抽出的分离横列线可以通过尺寸有一定裕度的圆板之间,例如,即使结头较大的部分通过圆板之间,也不会引起阻塞。
第2制造方法中,底布由例如1×1里科特组织和衬垫组织形成,所以,底布的针织弧沿编织方向不呈直线平行状态,每一线圈横列都向相反方向倾斜,所以,可以制造分离横列线时具有利于起绒的两面经编织物。
第3方法中,在一个线圈横列内有2个绒圈线梳栉进行针前垫针,与第1制造方法和第2制造方法相比,可得到高密度两面起绒织编织物。
下面根据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使用本发明第1制造方法制造两面起绒经编织物时,使用的双面拉舍尔机经编机的关键的编织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2是使用本发明的第1制造方法制造双面起绒经编织物的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的编织组织图的一个例子,以及编织线排列图。
图3是表示以图2的编织组织编织的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经中心分切后,起绒底布分离横列线前的状态放大图。
图4表示图3的起绒底布分离横列线后,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绒圈起绒状态的概略斜视图。
图5I,用本发明第1制造方法制造两面起绒经编织物时,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的另一例的编织组织图及编织线排列图。
图5II,以图5I中的编织组织编织的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经中心分切后,分离横列线后,表示织物绒圈状态的平面图。
图5III,从侧面看图5II中绒圈状态的视图。
图6是用本发明第2种制造方法制造两面起绒经编织物时,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的编织组织图的一例及编织线排列图。
图7I是示意第1制造方法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绒圈起绒状态的放大图。
图7II是以图6中的编织组织编织的二面绒圈经编织物经中心分切、分离横列线后的绒圈起绒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在使用本发明的第3制造方法时使用的拉舍尔经编机的关键部分的概略侧面图。
图9是用本发明第3制造方法来制造两面起绒经编织物时,二面绒圈经编织物的编织组织图的一例。
图10是在以图9的组织编织的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经中心分切后、起绒底布内,由前侧针编织的起绒底布的线圈线和分离横列线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表示图8中的2种绒圈线,分离横列线、链式线圈线对各线前侧的针的作用状态图。
图12是第1制造方法中,1种绒圈线,分离横列线,链式线圈线对各线前侧的针的作用图。
图13是从具有图10中所示的绒圈线及分离横列线的状态的起绒底布分离横列线后,起绒底布的概略图。
图14是图10中的分离横列线工序完了后,省略衬垫线而2表示的绒圈形成状态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概略放大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绒圈形成状态的两面起绒织物的断面图。
图中的符号表示:1,7-分离横列线,2,6-衬垫线,3,5-链式线圈线、4-绒圈线、8-前侧针、9-后侧针、10,11-底布、12-两面式绒圈经编织物、13,14-底布、15,1 6-不同种类的绒圈线、15a、16a-起绒部、L1a,L7a-分离横列线用梳栉、L2a,L6a-衬垫线用梳栉、L3a、L5a-链式线圈线用梳栉、L4a-绒圈线用梳栉、17a,17b-起绒部、18,25-分离横列线、19,24-衬垫线、20,23-链式线圈线、21,22-绒圈线、26-前侧针、27-后侧针、28-底布。
首先,根据图1-图5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第1制造方法。图1中,L1a、L7a是分离横列线用梳栉、L2a、L3a是形成前侧底布用梳栉,L4a是绒圈线用梳栉、L5a、L6a是形成后侧底布用梳栉。1,7是分离横列线,2,3是形成前侧底布用的衬垫线及链式线圈线,4是绒圈线,5,6是形成后侧底布用链式线圈线及衬垫线。它们分别穿过梳栉L1a、L7a、L2a、L3a、L4a、L5a、L6a。8是前侧针,9是后侧针,10是前侧底布,11是后侧底布。绒圈线在底布10和11之间往复形成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12。
图2中的“·”表示针的位置,F、B分别表示前侧针、后侧针的作用横列。所有梳栉L2a、L3a、及梳栉L5a、L6a与针相对应,其内都穿过纱线,而相应地,梳栉L1a、L4a、L7a相隔地穿过纱线。即,分离横列线1及分离横列线7配置成由底纱3、5构成的链式线圈线的一半。
梳栉L2a以前侧针的编织横列(日语:编コ-ス)F编织开口链式线圈纵行,同时,梳栉3编织三针间距的衬垫组织,形成底布10。梳栉L6a以后侧针的编织横列B编织开口链式线圈纵行,同时梳栉L5a以3针间距编织衬垫组织形成底布11。而且,梳栉L4a以前后针编织2个线圈横列后,移到左邻的针以前后针编织2个线圈横列,然后,再次返回原来针的位置进行编织,这样反复进行,连结编织底布10、11,形成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12。
与此相对,梳栉L1a的分离横列线1在针8的分离横列线横列的针8a及与之相邻的8b的地方交络、编织,梳栉L7a的分离横列线7在针9的分离横列线横列的针9a及与之相邻的9b的地方交络、编织。使用一般方法分切如此形成的二面绒圈织物,所制造的起绒底布如图3所示。分离横列线1,7以迂回、绕缠在起绒部4b的底部的状态设置在编织方向。起绒部4b连接在由绒圈线4构成的绒圈根部4a上来构成。
然后,由分离横列绒机将分离横列线1及7拔出,可得到如图4所示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图中为便于理解,只表示了绒圈线4及链式线圈线3,而省略了衬垫线。
下面由图5(I)、(II)、(III)来说明本发明第1制造方法的其它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绒圈线使用2种纱线材料,例如丙烯腈系纤维和棉类性质不同的材料。其中的一种由分离横列线拔到另一面,可以得到风格、外观不同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梳栉L2a、L3a、及L5a、L6a和上述实施例相同,由其内全部穿有的纱线,即由链式线圈线和衬垫线形成底布,故图中略去了其纱线排列图。与此相应地,所有梳栉L4a内都相隔地穿有绒圈线15、16,而数量为链式线圈线一半的分离横列线1间隔地穿过梳栉L1a,数量为链式线圈线一半的分离横列线7间隔地穿过梳栉L7a。
本实施例中,绒圈线经梳栉L4a由前后针编织一个线圈横列后,再次返回原来针的位置,进行编织,这样反复连结前后底布,形成二面式绒圈织物。而且,分离横列线1由梳栉L1a在针8的分离横列线横列的针8c及与之相邻的针9d的地方交织、编织。
然后,编织的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沿中心分切后,由分离横列机将分离横列线1或7拔出,如图5(II)、(III)所示,不同种类的绒圈线15、16的起绒部15a、16a分别露出于底布13或14的各个表面上,就是说制成双面材料不同的起绒经编织物。此外,若使用棉线作为绒圈线,可制成棉毛毯。
下面结合图1、图6、图7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第2制造方法。与图1相同,图6中“·”表示针的位置,F是前针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B是后针作用横列。所有的梳栉L2a、L3a、以及L5a、L6a都与针相对应,穿有纱线,相反,梳栉L1a、L4a、L7a间隔地穿有纱线。即分离横列线1,及7是链式线圈线3及5构成的各线圈形成线的一半。
梳栉L 2a以前侧针的编织横列(日语:编コ-ス)F进行针前垫纱编织1×1的特里科组织,同时,梳栉3a编织3针间距的衬垫组织,形成底布10。梳栉L6a以后侧针的编织横列(日语:编コ-ス)B进行针前垫纱,编织1×1的特里科组织,同时,梳栉L5a编织3针间距的衬垫组织,形成底布11。并且,梳栉L4a以前后针编织2个线圈横列后,移到左邻的针位置,以前后针编织2个线圈横列,之后,再次返回原来针的位置进行编织,这样循环往复,连接编织底布10和底布11,形成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12。
与此相应地,梳栉L1a的分离横列线1在针8的分离横列线横列的针8e及与之相邻的针8f处交络、编织,梳栉L7a的分离横列线7在针9的分离横列线横列的针9e及与之相邻的针9f处交络、编织,以普通方法沿中心分切如上所述形成的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将得到的起绒底布的分离横列线1及分离横列线7拔出,得到如图7(II)所示的起绒状态。图中,仅表示了绒圈线和各线圈形成线,而省略了衬垫线。
图7(I)是底布以通常的链式线圈及衬垫编织编成时的起绒状态,即以第一种制造方法编织时的起绒状态;图7(II)是以第二制造方法编织时的起绒状态,其中,由于针编弧沿每一线圈横列交互地沿相反方向倾斜,起绒部17b比图7(I)中的起绒部17a的起绒性更好。图7(II)中为清楚起见省略了衬垫线。图中没有表示,但是也可和第1制造方法相同地使用两种不同的绒圈线,也就是说可以制造双面不同的起绒经编织物。此外,若使用棉线作为绒圈线,可以制造棉毛毯。
下面根据图8-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3制造方法。在图8中,梳栉L1b、L8b是分离横列线用梳栉,L2b、L3b是形成前侧底布用梳栉,L4b、L5b是绒圈线用梳栉,L6b、L7b是形成后侧底布用梳栉。L8是分离横列线,它穿过梳栉L1b,19,20是前侧底布用衬垫线及链式线圈线,分别穿过梳栉L2b、L3b,21,22是绒圈线,分别穿过梳栉L4b、L5b、23,24是后侧底布用链式线圈线和衬垫线,分别穿过梳栉L6b、L7b,25是分离横列线,穿过梳栉L8b。26是前侧针,27是后侧针,梳栉L1b、L2b、L3b只作用于前侧针26,梳栉L6b、L7b、L8b只作用于后侧针27,梳栉L4b、L5b作于前后针26,27,这样由绒圈线21,22连接前后底布,形成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
图9是上述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的编织组织图的一例。图中,“·”表示被使用的提花链节,F11,F12,F21,F22表示前侧针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中针前垫纱的同步位置,B11,B12,B21,B22表示后侧针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中针前垫纱的同步位置,梳L4b、L5b的同步互相错开,可分别作用于针26,27。
下面根据图8,图9具体说明制造高密度双面起绒经编织物的织编方法。
梳栉L3b在前针的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F12,F22中,编织闭口链式线圈纵行,同时,对该链式线圈纵行的5列由梳栉L2b进行4针间距的衬垫编织,形成前侧底布。梳栉L6b在后侧针的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B12及B22中,编织闭口链式绒圈纵行,同时对该链式线圈纵行的5列由梳栉L7b进行4针间距的衬垫编织,形成后侧底布。图9中,F11,F12表示对于前侧针26的第1次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中的针前垫纱的2次同步位置,F21,F22表示相同的第2次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中的针前垫纱的2次同步位置。B11、B12表示对于后侧针27的第1次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中的针前垫纱的2次同步位置,B21、B22表示相同的第2次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中的针前垫纱的2次同步位置。
绒圈线用梳栉L4b、L5b中的梳栉L5b,在第1次的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及第2次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的第一次针前垫纱的同步过程中,对于前后针26,27在相邻针间移动时进行针前垫纱,同时,穿有绒圈线21的梳栉L4b,在第1次作用横列(日语:作用コ-ス)及第2次作用的第2次针前垫纱的同步过程中,对于前后针26,27,在相邻针间移动时与梳栉L3b,及L6b一起同时进行针前垫纱。梳栉L1b及L8b分别穿有分离横列线18及25,并对在底布内梳栉L5b穿有的绒圈线22交织、缠绕,进行编织。
以上的绒圈线和分离横列线的编织状态可由图10进行说明,以更易于理解。图10表示沿中心分切后的前侧起绒底布组织。由梳栉L5b供线的绒圈线22在针前垫纱位置F11、F21、F31、F41,由分离横列线18交络、缠绕来编织。由梳栉L4b给线的绒圈线21在针前垫纱位置F12,F22,F32,F42与梳栉L3b的链式线圈线20一起向前侧针F针前垫纱,不与分离横列线18交络。这样,虽然错开针前垫针位置编织绒圈线21及22,但绒圈线22在挂在针上的同时,与分离横列线交络,最后与链式线圈线交织,绒圈线21不与分横列线交织而挂在针上,最后与链式线圈线交织。
各线与针之间的关系可更容易地从图11中看出。图中绒圈线22被交织在分离横列线18上,其上方的绒圈线21挂在针26上,同时在针26上还挂有链式线圈线26,此后,针26降下,绒圈线21,22及链式线圈线20形成针编弧,保持在底布上。而图12是过去的编织方法,1根针上只作用有一根绒圈线4,这是由于供给使分离横列线作用的绒圈线的绒圈形成梳栉只有1种之故。
在编织如上编织的二面起绒经编织物后,以通常方法沿中心进行分切,再由分离横线机将图13所示的分离横列线拔出,如图14所示,底布28的一侧仅绒圈线27全面露出,而另一侧仅绒圈线21全面露出。图15中所示的织物是设定绒圈线22是织物组织纵行的一半时的情况,虽然线圈21侧是100%的绒圈密度,但绒圈线22一侧是50%的绒圈密度。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两侧都具有50%的绒圈密度,所以绒圈部分通过链式线圈线可以出现在表或里的任何一侧,例如制造成锯齿状起绒织物。这种情况下,由于可以在一侧实施分离横列线交织在绒圈上的方向,具有分离横列容易的优点。
还有,绒圈线21,22可以是不同种类材料,例如一面用丙烯腈纤维、毛线、丝线等,另一面可用棉线,制造成双面不同材料起绒经编织物,或者,两面使用棉线做短绒线圈,制成可四季用的棉毛毯。
在实施第1,2,3制造方法时,适用的编织组织图只要不脱离本申请权利要求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可有多种变化。
在本发明的第1制造方法中,如前所述,在由分离横列线制造两面起绒经编织物时,将根数为链式线圈线一半的分离横列线按每隔一针进行配置,在绒圈线的分离横列线横列中,通过对相邻针交互地交络的编织组织来编织,所以,分离横列线可以在分离横列线工艺中以链式锁编线构成的纵行的一半隔距设置,其结果是分离横列线圆板的节距可以提高一倍。因此,即使存在接头也不会妨碍其穿过,故,可使由此引起的停机数减少,提高生产效率,分离横列线本身也减少了一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第2制造方法中,在上述第1制造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由于针织弧在每个线圈横列都面相反方向倾斜,故在分离横列线时,可制成起绒性线好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其结果是织物表面不会产生纵向条纹。
本发明的第3制造方法中,设有使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绒圈线供纱梳栉及分离横列线不起作用绒圈线供纱梳栉,进行编织,所以可以增多使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的绒圈线根数,可生产高密度两面起绒线圈。此外,可以使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的绒圈线的针前垫针先于分离横列线不起作用的绒圈线及链式线圈线的针前垫针,并在一个线圈横列中完成,故在同一线圈横列中分离横列线和非分离横列线的绒圈可以编织,其结果是可以得到两面都是100%绒圈密度。还有,由此制造方法形成的起绒底布在进行分离横列线时,最好使用具有螺旋形状分离横列线轮的分离横列线机。

Claims (7)

1.一种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链式线圈线和衬垫线形成底布,所说的链式线圈线被配置在编织链式线圈的所有梳栉上,所说的衬垫线被配置在编织至少1针间距以上的衬垫组织的所有梳栉上,链式线圈线与针的根数相等,以每隔一个梳栉配线的数量为链式线圈线一半的分离横列线在分离横列线横列中交互地与每一根线圈线交络,所说的绒圈线在1个~数个线圈横列依次地在相邻的针上形成线圈,这样编织的二面式经编织物经中心分切后,由分机横列线机将所要求的绒圈从底布的一侧引出到另一侧,形成两面起绒状织物。
2.一种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线圈形成线和衬垫线形成底布,所说的线圈线配置在所有的梳栉上,上述梳栉编织象1×1里科特组织这样的组织,它具有1针间距以上的针背垫纱部,每一个横列都进行针前垫纱,所说的衬垫线配置在所有的梳栉上,该梳栉编织1针以上间隔的衬垫组织;线圈线与针的数量相等,以每隔一个梳栉配线的、数量为线圈线一半的分离横列线在分离横列线横列中交互地与每一根绒圈线交络,所说的绒圈线在1个~数个横列依次地在相邻的针上形成线圈,这样编织的二面经编织物经中心分切后,由分离横列线机将各个起绒底布一侧的绒圈引出到另一侧,可以制成两面起绒的织物。
3.一种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链式线圈线和衬垫线形成两底布,所说的链式线圈线配设在编织链式线圈的所有梳栉中,所说的衬垫线配置在编织至少是1针间距以上的衬垫组织的所有梳栉上,两底布的连接部由配置在使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的所有梳栉上的绒圈线和配置在不使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的所有梳栉上的另一条绒圈线来编成,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的绒圈线的针前垫纱先于分离横列列线不起作用的绒圈线以及链式线圈线的针前垫纱,并在一个线圈横列内完成,在相邻的针上经一个—数个线圈横列依次形成线圈的绒圈线中,在上述使分离横列线起作用的线上,在分离横列线线圈横列中逐根地交互地交络分离横列线,这样编织成二面式绒圈经编织物,将上述织物沿中心分切,由分离横列线机将各个起绒底布的绒圈线由一侧引出所希望的另一侧,形成高密度双面起绒织物。
4.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纯棉、丙烯基化纤、纯毛、真丝等各种纱线材料中,将其中的两种交互地配置在所有梳栉上作为绒圈线,以形成起绒部,即形成双面材料不同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
5.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高密度两面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纯棉、丙烯基化纤、纯毛、真丝等各种纱线材料中,将其中的2种材料分开配置成分离横列线起作用和不起作用的绒圈线,来形成起绒部,即形成双面材料不同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
6.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绒圈线配成棉线,构成两面起绒经编织物。
7.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高密度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棉线分成分离横列线起作用和不起作用的绒圈线,形成起绒部,形成高密度两面起绒状。
CN 95103552 1995-03-24 1995-03-24 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322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5103552 CN1132274A (zh) 1995-03-24 1995-03-24 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5103552 CN1132274A (zh) 1995-03-24 1995-03-24 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74A true CN1132274A (zh) 1996-10-02

Family

ID=5074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5103552 Pending CN1132274A (zh) 1995-03-24 1995-03-24 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274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6808C (zh) * 2005-12-23 2008-02-06 章宝阳 高密经编磨绒面料的生产工艺
CN100427662C (zh) * 2006-09-30 2008-10-22 常熟市锦绣经纬编有限公司 双面异种纤维圈绒织物的生产工艺
CN101994210A (zh) * 2010-12-09 2011-03-30 江南大学 一种经编三维结构的织物
CN1800463B (zh) * 2004-12-02 2011-04-06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织造织物的工艺及起毛织物
CN109440287A (zh) * 2018-11-21 2019-03-08 苏州吴坤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仿ks条绒双针床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0463B (zh) * 2004-12-02 2011-04-06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织造织物的工艺及起毛织物
CN100366808C (zh) * 2005-12-23 2008-02-06 章宝阳 高密经编磨绒面料的生产工艺
CN100427662C (zh) * 2006-09-30 2008-10-22 常熟市锦绣经纬编有限公司 双面异种纤维圈绒织物的生产工艺
CN101994210A (zh) * 2010-12-09 2011-03-30 江南大学 一种经编三维结构的织物
CN109440287A (zh) * 2018-11-21 2019-03-08 苏州吴坤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仿ks条绒双针床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846465B2 (ja) 構造的に編成された織物状布帛
CA1207545A (en) Double faced knit fabric and method
US3910075A (en) Warp knit elastic fabric
US6389851B1 (en) Cloth fabric, its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use
US7076974B1 (en) Warp knitting fabric
CN108754834B (zh) 一种双纯色双针床单贾卡间隔织物及制作方法
CN108691089B (zh) 经编机、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及经编织物
US5542269A (en) Warp knitted fabric with ribbed satin-like back
CN1132274A (zh) 两面起绒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US5619869A (en) Warp knitted textile fabric with pattern of pleated fabric sections
CN109736006A (zh) 一种新型经编双针床织物
US4229953A (en) Stitch bonded fabric
WO2023231685A1 (zh) 能进行多种表面图案设计的提花针织物及编织方法
JP2003041465A (ja) 玉虫色の光彩を有する経編地
CN216885534U (zh) 一种透气网眼针织面料
CN213082587U (zh) 一种新型针织面料
JPS6011117Y2 (ja) 丸編地
JPH04214451A (ja) 高密度両面立毛パイル経編地の製法
JPS62282053A (ja) 毛布等の経編立毛生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13343B2 (ja) ネ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403141A (zh) 經編織物之編成方法及經編機
JPH04185746A (ja) ループパイル経編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61608A (ja) カットパイルとループパイル共存経編地の製法
KR870000944B1 (ko) 환 편직물의 제조장치
CN115506077A (zh) 一种新型经编双贾卡双纱架鞋面织物及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