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0547A - 车辆的进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进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0547A
CN1740547A CNA2005100727267A CN200510072726A CN1740547A CN 1740547 A CN1740547 A CN 1740547A CN A2005100727267 A CNA2005100727267 A CN A2005100727267A CN 200510072726 A CN200510072726 A CN 200510072726A CN 1740547 A CN1740547 A CN 1740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roud
mentioned
filter core
suction tude
case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727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74316C (zh
Inventor
高田康弘
横森哲人
杉内正
庵野真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40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0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431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431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4Intake manifo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2Motorcycles; All-terrain vehicles, e.g. quads, snowmobiles; Small vehicles, e.g. forklif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7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moun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的进气装置将进行向空气滤清器箱体(51)内的进气的进气管(53)设在空气滤清器箱体(51)的箱盖(61)侧,在该箱盖(61)一体地设置覆盖上述进气管(53)的外周的管罩(112)。这样,可在宽范围覆盖进气管的外周,提高防水性,同时,可保持后挡泥板与空气滤清器箱体的间隙,提高排水性。

Description

车辆的进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机动二轮车等的车辆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车辆的进气装置中,为了阻止水浸入到空气滤清器箱体内,在与该空气滤清器的进气管的吸入口相对的后挡泥板上面设定防水用的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08340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构成中,防水用的肋的范围存在限制。另外,存在后挡泥板和空气滤清器箱体的组装误差使其间的间隙增减而对在后挡泥板上移动的水的排水性产生影响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进气装置,该车辆的进气装置在宽范围覆盖进气管的外周,提高防水性,同时,可保持后挡泥板与空气滤清器箱体的间隙,提高排水性。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手段,第1项发明的特征在于:将进行向空气滤清器箱体(例如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箱体51)内的进气的进气管(例如实施例的进气管53)设在该空气滤清器箱体的箱盖(例如实施例的箱盖61)侧,在该箱盖上一体地设置覆盖上述进气管的外周的管罩(例如实施例的管罩112)。
按照该构成,可由管罩覆盖进气管周围的较宽的范围。另外,可与箱盖一体地装拆管罩。
第2项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管罩具有使上述进气管贯通的开口部(例如实施例的进气管贯通用开口部116),由上述进气管的在上述箱盖的安装部(例如实施例的管配合槽部108)支承该开口部。
按照该构成,可共享进气管的安装部和管罩的安装部,简化其安装构造。
第3项发明的特征在于:将上述管罩的外周部接合到设于上述箱盖的接合部(例如实施例的各接合部128、141、147)。
按照该构成,与使用连接件等将管罩安装于箱盖的场合相比,可简化其安装构造。另外,可有效地防止管罩外周部的浮起。
此时,如第4项发明那样,如将上述管罩的后部形成为接合于后挡泥板(例如实施例的后挡泥板42)的构成,则可将后挡泥板与管罩之间的间隙保持一定。
第5项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管罩后部的上述后挡泥板的相对面侧设置朝前后方向延伸的肋(例如实施例的肋124)。
按照该构成,可在管罩后部与后挡泥板之间确保预定的间隙。
第6项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管罩由弹性材料构成。
按照该构成,即使与车座的底板等干涉,也可容易地变形而良好地将其吸收。
按照第1项发明,通过较宽地覆盖进气管周围,从而可提高空气滤清器箱体的防水性。另外,使管罩和箱盖的安装和拆卸作业容易,可实现该作业工时的减少。
按照第2项发明,可简化进气管和管罩的安装构造,实现空气滤清器箱体的成本降低。
按照第3项发明,可简化管罩的安装构造,实现空气滤清器箱体的成本降低。另外,可防止管罩外周部的浮起,良好地确保空气滤清器箱体的防水性和商品性。
按照第4、5项发明,可确保后挡泥板与管罩之间的间隙,提高在后挡泥板上移动的水的排水性。
按照第6项发明,可使管罩和车座等的安装和拆卸作业容易,实现该作业工时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的侧面图。
图2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空气滤清装置的侧面图。
图3为上述空气滤清装置的上面图。
图4为图3的A-A断面图。
图5为图2的要部放大图。
图6为图2的其它要部放大图。
图7为从图2的箭头B方向观看上述空气滤清装置的滤芯保持构件的向视图。
图8为从图2的箭头B方向观看上述空气滤清装置的箱盖的向视图。
图9为上述箱盖的侧面图。
图10为上述空气滤清装置的管罩的上面图。
图11为上述管罩的侧面图。
图12为上述管罩的后面图。
图13为上述空气滤清装置的分解侧面图。
图14为上述管罩的前接合片和前接合部的透视图。
图15为上述管罩的后接合片和后接合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下说明的前后左右等的方向如未特别记载,则与车辆的方向一致。另外,图中箭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如图1所示那样,支承机动二轮车(车辆)1的前轮2的左右1对前叉3通过转向柱4可转向地枢支在设于车身构架5前端部的头管6,支承后轮7的摇臂8可摆动地将前端部枢支在设于车身构件5的大体中央的枢轴9。车身构架5形成为所谓的钻石型,以从头管6的上部朝后方延伸后向下方弯曲而构成的主构架11为主,将安装于该主构架11的下端部两侧的枢轴板12和从头管下部朝斜后下方延伸的下伸管13的下端部分别连接到搭载于车身中央的发动机14的曲柄箱15的前后,同时,该发动机14通过下伸管13和枢轴板12悬挂于车身构架5。
在主构架11的上部后侧接合朝后方延伸的车座构架16的前端部,在该车座构架16的中间部接合从枢轴9近旁朝斜上后方延伸的副构架17的上端部。在主构架11的后方以前倾的姿势配置后缓冲器18,该后缓冲器18的上端部连接于主构架11,下端部连接于摇臂8。在后轮7的左侧安装后链轮19,在该后链轮19与配置于发动机14的后部左侧的驱动链轮21卷挂驱动链22,使得可朝后轮7传递发动机14的驱动力。在摇臂8的左侧部安装收容驱动链22和后链轮21的链盒23。
在发动机14的上方配置支承于主构架11的燃料箱24,在该燃料箱24的后方配置支承于车座构架16的车座25。车座25的前半部由驾驶者使用,后半部由后部搭乘者使用。在枢轴板12的下部前侧支承驾驶者用的踏板26,在枢轴板12的下部后侧设置朝斜上后方延伸的踏板保持架27,在该踏板保持架27的后端部支承后部搭乘者用的搁脚板28。在枢轴板12的下端部可分别收容地支承主停放支架29和侧停放支架31。在转向柱4的上部安装方向把32,在前叉3的中间部安装前挡泥板33。另外,在转向柱4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支承撑条与前照灯34、前闪光式方向指示灯35、及仪表装置36等一起安装上导风罩37。
在车身构架5的中央部两侧安装从燃料箱24后部向车座25前部覆盖车身侧部的侧罩38,在车身构架5的后部,安装从车座25后部的下方到后方覆盖车身的后导风罩39。在后导风罩39的后端部配置尾灯41,而且,在后导风罩39的内侧配置后挡泥板42,该后挡泥板42隔开预定间隙地覆盖后轮7的上部,从侧面观看时大体呈半圆形。在后挡泥板42的处于尾灯41下方的部位安装后闪光式方向指示灯43。在车身后部左侧配置例如将钢材组装成格子状而构成的装饰防护板44,该装饰防护板44的上端部安装于车座构架16的后部。在车座构架16的后端部安装从车座25后端部两侧朝斜上后方延伸、跨过后导风罩39的扶手杆45。
在发动机14的曲柄箱15上以稍前倾的状态立设缸部46。在缸部46的前部连接排气管47,该排气管47在通过曲柄箱15前方和下方后连接到配置于车身后部右侧的消声器48。另外,在缸部46的后部连接化油器49的下游侧,在该化油器49的上游侧连接大体配置于车身中央的空气滤清装置(吸气装置)50。
如图2、3所示那样,空气滤清装置50在空气滤清器箱体51内收容过滤发动机14的吸入空气的空气滤清器滤芯(以下简称滤芯)52而构成。
空气滤清器箱体51例如主要用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在其上壁部分连接大体朝后方延伸的例如由EPDM(三元乙丙单体)等的弹性材料构成的进气管53,同时,在前壁左侧部分连接朝大体前方延伸的同样由EPDM等弹性材料构成的连接管54。在这样的空气滤清装置50中,当化油器49的阀打开时,由发动机14的吸入负压从进气管53的后端的吸入口55将外气吸入到空气滤清器箱体51内,该外气通过滤芯52受到过滤后,通过连接管54和化油器49导入至发动机14。而且,在连接管54设置进气音降低用的谐振器54a。
空气滤清器箱体51具有朝上方开口的箱状的箱本体56、留下滤芯52设置用的开口(以下称滤芯用开口部)59地将该箱本体56的上部开口部57闭塞的滤芯保持构件58、及留下进气管53设置用的开口(以下称管用开口部)62地闭塞该滤芯保持构件58的滤芯用开口部59的箱盖61。箱本体56的上部开口部57沿朝后下平缓地倾斜的分割平面H形成,在该分割平面H对接地将滤芯保持构件58安装于箱本体56。
滤芯52通过由上面观看时大体呈方形的例如聚丙烯制的框体64保持折叠成蛇腹状的滤纸63而构成,整体上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扁平长方体状的外观,使其厚度方向与上述分割平面H直交,安装于滤芯保持构件58的滤芯用开口部59。从其厚度方向上侧朝下侧使外气通过这样的滤芯52而过滤。
箱本体56在滤芯52的下方即下游侧为了确保预定的进气容量而具有预定的深度地设置,而且,在上面观看时比滤芯52大型地设置。在箱本体56的前部右侧形成使其前壁右侧部65朝斜右前方位移的右前伸出部66,同时,在上述前壁右侧部65形成连接管54的连接用的开口(未图示),在该开口配合和保持连接管54并使其后端部伸到箱本体56内。在箱本体56的下部前侧设置为了避开后缓冲器18而形成朝后下倾斜的倾斜壁的前退避部67,同时,在箱本体56的下部后侧设置为了避开副构架17而形成朝后上倾斜的倾斜壁的后退避部68。
在箱本体56的下部右侧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置可沿车宽方向插通图中未示出的螺栓的右下螺栓插通孔69a,同时,在箱本体56的上部左侧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设置可沿与上述分割平面H直交的方向(以下有时称面直方向)插通图中未示出的螺栓的左前和左后螺栓插通部69b、69c。在这样的各螺栓插通孔69a、69b、69c插通的上述螺栓与其相应地分别拧入到适当设于车身构架5的图中未示出的拧入部,从而将空气滤清器箱体51和空气滤清装置50固定到车身构架5。
下面一起参照图7进行说明。滤芯保持构件58为板状,从上面观看时具有与箱本体56的上部开口部57大体相同的外形,在其大体中央部形成上述滤芯用开口部59,同时,在外周部适当地在多个部位(7个部位)设置可沿上述面直(面直)方向插通自攻螺栓72(参照图3)的螺栓插通部71。通过将插通到这样的各螺栓插通部71的自攻螺栓72分别拧入到与其对应地设于箱本体56的上部开口部57周缘部的图中未示出的拧入部,从而将滤芯保持构件58固定于箱本体56。
滤芯保持构件58的滤芯用开口部59从上面观看时相应于滤芯52的外形呈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大体长方形,而且同样对应于滤芯52的外周形状平缓弯曲地设置其两侧的长边部分,使其朝外周侧成为突状。
另外,在滤芯用开口部59的左侧前侧和右侧部中央对应于滤芯52的外形,分别设置使该滤芯用开口部59的外形的一部分朝内侧变化的左凹部95和右凹部96。由这样的各凹部95、96使得安装滤芯52时可确认其方向和背表。
在这里,如图5所示那样,在滤芯保持构件58的外周部下面侧沿全周设置朝上述面直方向下侧突出的短肋部74,同时,可与该短肋部74配合的配合槽部75在箱本体56的上部开口部57周缘部沿全周设置。在配合槽部75内配置密封构件76,通过短肋部74与配合槽部75相互配合,从而使短肋部74的前端在配合槽部75内将密封构件76压扁,从而密封箱本体56的上部开口部57周缘部。
如图2、3、8、9所示那样,箱盖61为从滤芯保持构件58的滤芯用开口部59朝上方隆起地设置的朝上下扁平的盖状,在其上壁部77的外周形成朝下方突出的外周壁,在其下面侧形成与滤芯用开口部59整合的下部开口部78。箱盖61的上壁部77具有作为其前半部分的大体水平的前水平部79和作为后半部分的朝后下倾斜的后倾斜部81,在该上壁部77的中央的稍后方的部位形成跨在前水平部79和后倾斜部81呈朝前后方向伸长的大体长方形的上述管用开口部62。
在这样的箱盖61的两侧部前侧和后侧的共4个部位,沿上述面直方向分别设置可插通螺栓83的螺栓插通部82,同时,与这些各螺栓插通部82对应的拧入部84分别设在滤芯保持构件58的滤芯用开口部59周缘部(参照图4、7)。在各拧入部84插入螺母85,在这样的拧入部84分别拧入插通到各螺栓插通部82的螺栓83,从而将箱盖61固定于滤芯保持构件58。
在这里,如图5所示那样,在滤芯52的框体64沿全周设置从该滤芯52的厚度方向大体中央部朝外周侧突出的短凸缘部86,同时,从该短凸缘部86前端突出到上述厚度方向(面直方向)下侧和上侧的下短肋部87和上短肋部88沿全周设置。由这些短凸缘部86和各短肋部87、88在框体64外周形成大体T字形断面的被保持部89。
另一方面,在滤芯保持构件58的滤芯用开口部59的周缘部沿全周设置可与滤芯52的被保持部89的下短肋部87配合的下配合槽部91,同时,在箱盖61的下部开口部78的周缘部沿全周设置可与滤芯52的被保持部89的上短肋部88配合的上配合槽部92。通过使各配合槽部91、92与各短肋部87、88配合地由滤芯保持构件58与箱盖61夹入被保持部89,从而在空气滤清器箱体51保持滤芯52。
在各配合槽部91、92内分别配置密封构件93、94,通过各配合槽部91、92与各短肋部87、88配合,从而使各短肋部87、88的前端在各配合槽部91、92内将各密封构件93、94压扁,从而密封滤芯用开口部59和下部开口部78的周缘部。
下面一并参照图7进行说明。在滤芯保持构件58的滤芯用开口部59设置相对分割平面H朝下方位移地构成的下段凸缘部99。该下段凸缘部99相对滤芯用开口部59形成小型的下段开口部101,在该下段开口部101两侧的长边部分,朝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102设置到前后各1个部位共4个部位,在该突出部102保持和固定用于保护滤芯52不受发动机14的逆火影响的由细目的金属网构成的滤芯护板103的外周部。
在滤芯保持构件58的前部上面侧,将密封构件104粘贴到沿滤芯用开口部59的前缘的部位,通过由箱盖61的前缘部前端压扁该密封构件104,从而对滤芯用开口部59和下部开口部78前面附近的部位进一步进行密封。另外,在滤芯保持构件58的上面侧,沿成为位于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左右螺栓插通部71前侧的外周部,设置朝上述面直方向上侧突出的外周短肋部105。另外,在滤芯保持构件58的前部两侧粉碎上述外周短肋部105的一部分地设置用于对接触于车身构架5的缓冲橡胶106进行支承的支承壁部107。
下面参照图2、3进行说明。进气管53位于车宽方向大体中央,在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形成为大宽度的大体椭圆形断面(参照图12),其上半部从箱盖61的上壁部77朝上方隆起后朝后方延伸地设置,下半部从箱盖61的上壁部77直接朝后方延伸地设置。进气管53后端的吸入口55在箱盖61的后端近旁使其中心高度成为与箱盖61的上壁部77的前水平部79高度大体相同地设置。
在进气管53的基端外周部,设置沿其全周朝外周侧开放的管配合槽部(安装部)108。这样的管配合槽部108在管用开口部62的周缘部从其内周侧配合。这样的管配合槽部108如图6所示那样具有紧密接触于箱盖61上面的上唇部109和紧密接触于箱盖61下面的下唇部111,由这些各唇部109、111夹入管用开口部62的周缘部,同时,使管用开口部62的内缘紧密接触于该管配合槽部1 08的底部,从而密封管用开口部62,同时,在该状态下将进气管53支承于箱盖61。
在这里,如图2所示那样,进气管53的吸入口55朝后方开口,在该吸入口55的上方配置车座25的底板25a,同时,在两侧方配置上述侧罩38和后导风罩39,而且,在后方配置后挡泥板42,从而由底板25a、侧罩38、后导风罩39、及后挡泥板42围住吸入口55的周边,阻止水和尘土等异物侵入到进气管53内,但为了更有效地阻止雨天连续行走时和洗车时等水侵入到进气管53内,在上述空气滤清装置50设置管罩112,该管罩112在吸入口55周边形成由适当的分隔壁围住的预定进气用空间。
下面一起参照图3、10、11进行说明。管罩112例如由PVC(聚氯乙烯)等弹性材料构成,作为其基本构成,将后述的垂下壁部121、底壁部122、及分隔壁部123设于整合壁部113的后方,该整合壁部113几乎可以从箱盖61的上壁部77的上方与该上壁部77全面接触。
整合壁部113通过其前缘部位于箱盖61的上壁部77的前缘部的预定量后方而在从上面观看时呈大体正方形,其前半部分形成为与上述前水平部79对应的前整合水平部114,后半部分形成为与上述后倾斜部81对应的后整合倾斜部115。在这样的整合壁部113的大体中央部跨在前整合水平部114和后整合倾斜部115设置呈朝前后方向伸长的大体长方形的管贯通用开口部116。
管贯通用开口部116比箱盖61的管用开口部62大一圈地设置。在这里,进气管53的管配合槽部108的上唇部109具有从其上面侧外周部进一步突出到外周侧、紧密接触于管罩112的管贯通用开口部116的周缘部上面的副唇部109a(参照图6),由该副唇部109a和箱盖61夹入管贯通用开口部116的周缘部,同时,使管贯通用开口部116的内缘紧密接触于上部唇部的外缘,从而密封管贯通用开口部116,同时,在该状态下与进气管53一起将管罩112支承于箱盖61。
在整合壁部113的前缘部设置突出到上方的上述前立起壁部117,而且,在整合壁部113的前整合水平部114与后整合倾斜部115的棱线部分,夹住管贯通用开口部116朝左右分开地设置同样朝上方突出的1对中立起壁部118。各中立起壁部118的上缘部形成为台阶状,使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缘高度比车宽方向内侧的上缘高度大。
在进气管53的位于各中立起壁部118间的部位设置朝该外周侧突出的凸缘状壁部119,在该凸缘状壁部119的两侧部接触各中立起壁部118的进气管53侧的端部,从而使各中立起壁部118和凸缘状壁部119在管罩112的整个宽度一体相连(参照图12)。
在管罩112的后部设置从整合壁部113的后缘部朝下方突出而到达滤芯保持构件58上面的垂下壁部121,从该垂下壁部121的下缘部沿分割平面H朝后方延伸的底壁部122,及从该底壁部122的后端部沿紧靠其后方的后挡泥板42的上部前侧设置朝后上延伸的分隔壁部123。分隔壁部123在与后挡泥板42之间隔开预定间隙地配置,对应于后挡泥板42的形状,朝斜上前方构成突状的大体球状(参照图12),平坦的底壁部122在从上面观看时形成突状的圆弧状的交线。
下面一并参照图12进行说明。在分隔壁部123的背面侧(下面侧),换言之与后挡泥板42的相对面侧,设置从侧面观看时呈沿分隔壁部123的形状的圆弧状的左右1对的肋124。各肋124平行于前后方向地朝下方突出,沿其全长形成一定的突出高度地设置。各肋124的突出高度形成得等同于后挡泥板42与分隔壁部123的间隙相同,因此,在管罩112与后挡泥板42之间,通过各肋124前端接触于后挡泥板42而确保预定的间隙。在分隔壁部123的两侧部形成用于方便成形和周边部件的布局的倒角形状。
分隔壁部123在从后面观看时与位于车宽方向中央部的进气管53和吸入口55的大部分重合地设置。在这里,管罩112两侧部的成为各中立起壁部118后方的部位分别设置与车宽方向直交的侧壁部125。各侧壁部125的上缘部大体水平地形成,而且使其上缘高度成为与进气管53的上侧高度大体相同地设置。
这样的侧壁部125、分隔壁部123、底壁部122、垂下壁部121、后整合倾斜部115、各中立起壁部118、及进气管53的凸缘状壁部119与车座25的底板25a一起围住进气管53的吸入口55的外周,从而在该吸入口55周边形成在从侧面观看时大体呈倒三角形的吸气用空间部K,从而有效地阻止水在进气管53内的侵入。
即,各中立起壁部118和凸缘状壁部119成为覆盖吸入口55前方的分隔壁,防止在空气滤清器箱体51流动等导致的水向吸入口55侧的移动,同时,分隔壁部123成为吸入口55后方的分隔壁,防止水在后挡泥板42上移动等导致水向吸入口55侧的移动,而且,两侧壁部125成为吸入口55两侧方的分隔壁,防止水从车座25、侧罩38、及后导风罩39等各部件间的间隙向吸入口55的移动。
在管罩112前端部,前立起壁部117成为分隔壁,防止水向其后方即吸入口55侧的移动。另外,在分隔壁部123与后挡泥板42之间,由各肋124确保预定的间隙,从而可良好地将在后挡泥板42上移动的水排走。
在左侧的侧壁部125设置成为向吸气用空间部K内的主要空气导入口的侧壁开口部126,并使得该侧壁开口部126在前后方向从中立起壁部118到底壁部122后端近旁,在上下方向从底壁部122到分隔壁部123中央近旁。为了阻止水向吸气用空间部K内的侵入,在该侧壁开口部126朝车宽方向外侧突设外伸部127,该外伸部127连续地形成沿该侧壁开口部126的前缘部的前壁和沿上缘部的上壁。
如图13所示那样,进气管53和管罩112通过共有进气管53的管配合槽部108,从而一体地安装于箱盖61,当维修滤芯52时,仅装拆上述各螺栓83,即可相对滤芯保持构件58,与箱盖61一起一体地装拆进气管53和管罩112。
在这里,如图4、8、9所示那样,在位于箱盖61的外周部的各螺栓插通部82分别设置朝上述面直方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的突状接合部128。该各突状接合部128具有由形成于其左右的狭缝129分成前后1对分割片131的构成,这些各分割片131可相互接近离开地弹性变形。各分割片131的前端部通过形成突出到内周侧的凸部131a(参照图4),从而使其内径比螺栓83的头部稍小地设定。通过推开这些各凸部131a地使各分割片131进行弹性变形,同时将螺栓83的头部推入到其内侧,从而可使得该螺栓83不容易脱落地对其进行保持。
另一方面,如图4、10、11所示那样,在与管罩112的外周部,具体地说前整合水平部114和后整合倾斜部115的与箱盖61的突状接合部128对应的位置,朝铅直方向下侧突设可插通该突状接合部128的圆筒部132。各圆筒部132的内径比突状接合部128的外径大而且沿铅直方向突出地设置。
这样的突状接合部128和各圆筒部132在将管罩112安装于滤芯保持构件58的状态下倾斜地插入到各突状接合部128对应的圆筒部132内,此时,各突状接合部128部分地压入到各圆筒部132内面,结果各突状接合部128与各圆筒部132弹性地接合。这样的突状接合部128与圆筒部132的接合对管罩112与箱盖61的一体接合起到作用。各突状接合部128的前端部为了容易插入到圆筒部132而形成为锥形。
另外,如图3、10、11所示那样,在管罩112的前缘部设置接合杆133和1对前接合片135,该接合杆133从该管罩112前侧的两圆筒部132的下端部前侧分别朝前方延伸,该1对前接合片135由一体地设于该各接合杆133的中间部的接合爪134构成。下面,一起参照图12进行说明。在管罩112的后缘部(分隔壁部123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换言之,分隔壁部123的上端部,设置朝上方突出的支承壁部136,同时,设置由接合杆137和接合爪138构成的后接合片139,该接合杆137从该支承壁部136朝后方延伸,该接合爪138一体地设于该接合杆137的中间部。
另一方面,如图3、8、9所示那样,在箱盖61的处于其前侧的两螺栓插通部82前方附近的位置,分别设置与上述各前接合片135对应的前接合部141。下面一并参照图14进行说明。各前接合部141具有前壁部142、后壁部143、及与其相连的外侧壁部144,从上面观看时大体形成为匚字形,所以,在前壁部142形成开放的倒U字形的前槽部145,同时,在后壁部143形成朝上方开放的U字形的后槽部146。
另外,如图2、3、13所示那样,在后挡泥板42将后接合部147设于与后接合片139对应的位置。下面一并参照图15进行说明。后接合部147在突设于后挡泥板42上的与车宽方向平行的立起壁部148形成朝上方开放的大体U字形的槽部149。该槽部149通过从其上方推入后接合片139的接合杆137,从而可限制该接合杆137朝上方的移动。
当在这样的各接合部141、147接合各接合片135、139时,首先,在使管罩112立起并且其前部处于下侧的状态下,将各前接合片135插入到各前接合部141的前壁部142、143之间,从该状态(在图14中由2点划线示出)使管罩112倾动并且使其后部朝下方移动,从而使接合杆133从下方接触于前槽部145的底部,同时,从上方接触于后槽部146,而且,使接合爪134从前方接触于前槽部145,成为各前接合部141朝上方和下方及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的接合状态。
另外,随着管罩112的倾动,朝下方移动的后接合片139的接合杆137从位于后接合部147的槽部149上方的状态(在图15中由2点划线示出)被推入到该槽部149,同时,接触于该槽部149的底部,而且接合爪138从后方接触于立起壁部148,成为后接合片139朝上方和下方及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的接合状态。
此时,各突状接合部128插入到对应的圆筒部132成为接合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将螺栓83插通于各螺栓插通部82,将其拧入到滤芯保持构件58的拧入部84,从而与进气管53和箱盖61一起将管罩112固定于滤芯保持构件58,同时,将管罩112后部接合于后挡泥板4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空气滤清装置50中,将进行向空气滤清器箱体51内的进气的进气管53设于空气滤清器箱体51的箱盖61侧,在该箱盖61一体地设置覆盖上述进气管53的外周的管罩112,从而可由管罩112覆盖进气管53周围的较宽的范围,所以,可提高空气滤清器箱体51的防水性。另外,由于可与箱盖61一体地装拆管罩112,所以,使得其组装和拆卸作业容易进行,可实现该作业工时的减少。
另外,在上述空气滤清装置50中,上述管罩112具有使上述进气管53贯通的管贯通用开口部116,由作为上述进气管53在上述箱盖61的安装部的管配合槽部108支承该管贯通用开口部116,从而共享进气管53的安装部和管罩112的安装部,可简化其安装构造,所以,可实现空气滤清器箱体51的成本降低。
另外,在上述空气滤清装置50中,通过将上述管罩112的外周部接合于设在上述箱盖61的各接合部128、141、147,从而与使用连接件等将管罩112安装于箱盖61的场合相比,可简化其安装构造,所以,可实现空气滤清器箱体51的成本降低。另外,可有效地防止管罩112外周部的浮起,所以,可良好地保持空气滤清器箱体51的防水性和商品性。
此时,如形成将上述管罩112的后部接合于后挡泥板42的构成,则可将后挡泥板42与管罩112之间的间隙保持一定,所以,可提高水在后挡泥板42上移动的排水性。
另外,在上述空气滤清装置50中,在上述管罩112后部的分隔壁部1 23的与上述后挡泥板42的相对面侧设置朝前后方向延伸的肋124,从而可在分隔壁部123与后挡泥板42间确保预定的间隙,所以,可将在后挡泥板42上移动的水顺利地排出到其前方。
而且,在上述空气滤清装置50中,上述管罩112由弹性材料构成,即使与车座25的底板25a等干涉也容易变形,可良好地将其吸收,所以,容易进行管罩112和车座25等的组装和安装作业,实现该作业工时的减少。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也可适用于具有湿式或盒式的空气滤清器滤芯的构成。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构成为一例,当然不限定在机动二轮车的适用,在不脱出材质、形状、及构成等发明要旨的范围,当然可进行种种变型。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进行向空气滤清器箱体内的进气的进气管设在该空气滤清器箱体的箱盖侧,在该箱盖上一体地设置覆盖上述进气管的外周的管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管罩具有使上述进气管贯通的开口部,由上述进气管的对上述箱盖的安装部支承该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管罩的外周部接合到设于上述管罩的接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管罩的后部接合于后挡泥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管罩后部的与上述后挡泥板的相对面侧设置朝前后方向延伸的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管罩由弹性构件构成。
CNB2005100727267A 2004-08-27 2005-05-18 车辆的进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431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48581A JP4472466B2 (ja) 2004-08-27 2004-08-27 車両の吸気装置
JP2004248581 2004-08-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0547A true CN1740547A (zh) 2006-03-01
CN100374316C CN100374316C (zh) 2008-03-12

Family

ID=36093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272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4316C (zh) 2004-08-27 2005-05-18 车辆的进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472466B2 (zh)
KR (1) KR100779923B1 (zh)
CN (1) CN100374316C (zh)
BR (1) BRPI0503381B1 (zh)
TW (1) TWI30648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4087A (zh) * 2012-05-23 2012-09-0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空滤器的进气结构
CN102822045A (zh) * 2010-03-31 2012-12-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
CN101598088B (zh) * 2008-06-03 2013-09-11 株式会社Roki 进气管
CN103423040A (zh) * 2012-05-17 2013-12-04 铃木株式会社 底架式摩托车的空气净化器系统
CN106660602A (zh) * 2014-09-01 2017-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5581B2 (ja) * 2006-03-22 2011-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電装品支持構造
JP5113547B2 (ja) * 2008-02-15 2013-0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管構造
JP5142781B2 (ja) * 2008-03-27 2013-02-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130212B2 (ja) * 2013-05-17 2017-05-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JP5941485B2 (ja) * 2014-01-20 2016-06-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5934287B2 (ja) * 2014-06-05 2016-06-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5911538B2 (ja) * 2014-08-27 2016-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気装置
JP6365754B2 (ja) * 2017-11-09 2018-08-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6812472B2 (ja) * 2019-01-30 2021-0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9952B2 (ja) * 1986-10-30 1996-09-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JP3475636B2 (ja) * 1996-02-26 2003-1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JP3720150B2 (ja) * 1996-10-31 2005-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
JPH11171075A (ja) * 1997-12-09 1999-06-2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249345B2 (ja) * 1999-08-31 2009-04-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クリーナ
JP4371548B2 (ja) * 2000-07-21 2009-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三輪車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02371928A (ja) * 2001-06-18 2002-12-26 Yamah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4236471B2 (ja) * 2003-01-17 2009-03-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吸気構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8088B (zh) * 2008-06-03 2013-09-11 株式会社Roki 进气管
CN102822045A (zh) * 2010-03-31 2012-12-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
CN102822045B (zh) * 2010-03-31 2015-06-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
CN103423040A (zh) * 2012-05-17 2013-12-04 铃木株式会社 底架式摩托车的空气净化器系统
CN103423040B (zh) * 2012-05-17 2016-01-06 铃木株式会社 底架式摩托车的空气净化器系统
CN102654087A (zh) * 2012-05-23 2012-09-0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空滤器的进气结构
CN106660602A (zh) * 2014-09-01 2017-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07922A (en) 2006-03-01
JP2006063907A (ja) 2006-03-09
BRPI0503381B1 (pt) 2019-03-19
CN100374316C (zh) 2008-03-12
KR100779923B1 (ko) 2007-11-28
KR20060050413A (ko) 2006-05-19
JP4472466B2 (ja) 2010-06-02
BRPI0503381A (pt) 2006-04-11
TWI306489B (en) 2009-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40547A (zh) 车辆的进气装置
CN100349777C (zh) 摩托车
CN101045476A (zh) 车辆尾灯单元以及配备有该尾灯单元的摩托车
CN1385333A (zh)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CN1721263A (zh) 摩托车
CN1955058A (zh) 跨骑式车辆
CN1167570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导风罩构造
CN1280150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
CN101468694B (zh) 摩托车
CN1229254C (zh) 摩托车上的前方向指示灯的安装结构
CN1304750C (zh) 机动两轮车的空气滤清器
CN204627811U (zh) 用于车辆的进气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818367A (zh) 空气滤清器装置
CN1721686A (zh) 发动机
CN106660602A (zh) 鞍乘式车辆
CN1970379A (zh) 小摩托车型车辆的燃料泵配置结构
CN205524663U (zh) 一种摩托车的碳罐安装结构
CN1754747A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CN102001384B (zh) 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
CN1078666C (zh) 空气滤清器
CN1223948A (zh) 小型摩托车的吸气装置
CN1084273C (zh)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CN1091049C (zh) 两轮摩托车车罩
CN1958383A (zh) 二轮机动车用仪表装置
CN1217273A (zh) 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容室支承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