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16278A - 乘员保护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乘员保护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16278A
CN1616278A CNA2004100897865A CN200410089786A CN1616278A CN 1616278 A CN1616278 A CN 1616278A CN A2004100897865 A CNA2004100897865 A CN A2004100897865A CN 200410089786 A CN200410089786 A CN 200410089786A CN 1616278 A CN1616278 A CN 16162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bag
occupant
main
air bag
protec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897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谷部雅广
成本行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16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162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0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e bag being integrated in a multi-ba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保证具备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主气囊在预定位置膨胀的乘员保护装置及车辆。主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和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其中,在位于助手席的座位左右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的大致正上方的区域设置了顶棚气囊(80)。顶棚气囊(80)膨胀为从顶棚垫(2)朝下突出,与处于膨胀状态的主气囊(10)的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上表面部彼此之间的空间部(15)配合,引导主气囊(10),保证使其在预定的位置膨胀。

Description

乘员保护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发生冲撞时用来保护乘员安全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左侧及右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的气囊和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中记载:作为在车辆发生冲撞时用来保护乘员安全的气囊,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左侧及右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借助二者共用的充气机膨胀的气囊。在该公报的气囊之中,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通过连结面板连结。
该气囊被折叠后存放在盒体内,并被外罩覆盖。若在车辆发生冲撞时充气机(气体发生器)喷出气体,气囊即顶开外罩并向乘员前方膨胀。
该充气机配置在气囊的根部侧的内部或外部。在具有将充气机配置在气囊根部外侧的结构气囊装置中,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可经由设置在气囊根部侧的气体导入口供给到气囊内。
当把充气机配置在气囊根部侧内部时,有时把充气机整体配置在气囊内,也有时把充气机的一部分配置在气囊内。作为后者的例子,例举出下述构成:在气囊上设置一对狭缝状的开口,使棒状的充气机通过上述狭缝状开口,从而使充气机的两端侧向气囊外突出。
专利文献1: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
在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的气囊之中,存在左半侧气囊以及右半侧气囊朝预料不到的方向膨胀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保证配置了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主气囊在预定位置膨胀的乘员保护装置及车辆。
本发明(方案1)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主气囊,借助于配置在根部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使前端部朝远离该根部侧的方向膨胀,在该主气囊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配置了限制部件,设在车体侧,限制该主气囊的膨胀姿势。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方案2)之中,限制部件为从车顶突出的突出部。
在此情况下,突出部优选在上述主气囊膨胀时膨胀的顶棚气囊(方案3)。
此外,在此情况下,顶棚气囊也可以在乘员头部前方膨胀(方案4)。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方案5)之中,限制部件为从仪表面板突出的突出部。
在本发明之中,突出部既可以朝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之间突出(方案6),也可以朝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中靠车体中央侧的气囊的车体中央侧突出(方案7)。
在本发明的又一种方式(方案8)之中,限制部件为遮阳板。
在此情况下,遮阳板优选可被膨胀的主气囊挤压而变形(方案9)。
在本发明之中,优选为主气囊的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呈非连接状态,在该主气囊膨胀状态下,该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朝乘员开放的空间部(方案10)。
本发明(方案11)所述的车辆,为配置了这种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
在本发明(方案1)的乘员保护装置之中,由于具备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的主气囊的膨胀姿势受设置在车体侧的限制部件限制,因而可保证该主气囊在预定位置膨胀。
在本发明之中,作为该限制部件,通过设置从顶棚部突出的突出部(方案2),可有效限制主气囊的膨胀姿势。
在此情况下,通过将突出部设定为主气囊膨胀时膨胀的顶棚气囊(方案3),在主气囊非膨胀时,该顶棚气囊也可保持非膨胀状态,由此,突出部不会在平时构成障碍,还可保持车室内的美观。
在本发明之中,该顶棚气囊也可以是在乘员头部前方膨胀的气囊,当采用此种构成的情况下,顶棚气囊通过从车室顶棚部朝乘员头部前方迅速膨胀,从而可充分保护乘员的头部。此外,由此可减少主气囊(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上部(与乘员的头部附近对应的部分)的容积,因而不必提高主气囊用的充气机的输出功率就可使该主气囊在乘员前方迅速膨胀。
在本发明之中,即使作为限制部件而设置了从仪表面板突出的突出部的情况(方案5)下,仍能有效限制主气囊的膨胀姿势。
而从该仪表面板突出的突出部,也可由气囊构成。在此情况下,通过将该气囊设定为在主气囊膨胀时膨胀,即可在主气囊非膨胀时使该气囊也保持非膨胀状态,由此平常情况下,该突出部不会构成仪表面板上的障碍,还可很好保持车室内的美观。
在本发明之中,当突出部为在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之间突出的构成(方案6)的情况下,通过在主气囊膨胀时突出部在该主气囊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间配合,即可保证该主气囊在预定位置膨胀。
此外,在本发明之中,当突出部为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的靠车体中央侧的气囊的车体中央侧突出的构成(方案7)的情况下,主气囊膨胀时,该主气囊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被挟持在车门部等车室体侧面部与车室中央侧的突出部之间,即可保证其在预定位置膨胀。
在本发明之中,当设定为通过遮阳板限制主气囊的膨胀姿势的情况(方案8)下,不必在车室顶棚部及仪表面板上设置突出部,可显著简化限制部件的构成,同时可显著改善车室内的美观程度。
在该方式中,当设定为遮阳板被膨胀的主气囊挤压而变形的构成的情况(方案9)下,例如,遮阳板被膨胀的主气囊挤压而变形为进入该主气囊的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之间的构成的情况下,根据变形的遮阳板,可保证主气囊在预定的位置膨胀。
在本发明中,主气囊的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呈非连接状态,在该主气囊膨胀的状态下,优选该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间的朝乘员开放的空间部形成沟谷状(方案10)。
在此种主气囊膨胀状态下,左半侧气囊承受乘员的左胸,右半侧气囊承受乘员的右胸。在该左右胸部具有坚硬的肋骨。该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通过该肋骨承受并吸收乘员的冲击。在该主气囊中,在膨胀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部彼此间具有沟谷状的空间部,乘员的胸部中央的胸骨附近与该空间部相对。因此,当乘员的身体猛然撞击膨胀的主气囊的情况下,胸部的胸骨附近所受到的来自主气囊的反作用力并不算太大,从而减少了该胸骨附近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主气囊的透视图。
图4是图1的主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主气囊的面板构成的分解图。
图6是表示图1的主气囊的制作顺序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构成的剖视图。
图8是具备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侧视图。
图9是具备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侧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遮阳板构成的透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乘员保护装置构成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主气囊及顶棚气囊膨胀时的车室内的侧视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此外,图3是该主气囊膨胀状态下的透视图,图4是该主气囊的水平剖视图,图5、图6分别是该主气囊的分解透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之中,乘员保护装置为车辆(汽车)的助手席用乘员保护装置。该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从设置在助手席前方的仪表面板1朝助手席乘员前方区域膨胀的主气囊10;和顶棚气囊80,通过从车室顶棚部(顶棚垫2)朝下突出膨胀,构成作为限制该主气囊10的膨胀姿势的限制部件的突出部。图1中的标号4表示设置了该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挡风玻璃。
该主气囊10正如图2及图4所示,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以及与该右半侧气囊12及左半侧气囊14的根部侧相通的后腔室16。在该后腔室16内配置了充气机71的喷气部(标号省略)。
在该主气囊10膨胀状态下,如图4所示,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前端部彼此之间不具有连接面板等过渡部件,在两个气袋12、14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的沟谷状的空间部13朝乘员(图4中为朝右)开放。此外,继续沿着该空间部13而形成于两个气袋12、14的上面部(膨胀状态下,与顶棚垫2相对的部位)彼此之间的沟谷状空间部15,正如图2所示,朝上开放。
当该主气囊10处于膨胀完毕的状态下,右半侧气囊12的最前端与左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之间的间隔优选为150~350mm,更好为170~330mm。
而且,在该右半侧及左半侧气囊12、14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通风孔18。
该主气囊10用充气机7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棒状,其轴线方向的两个端部彼此之间的部分构成喷气部。如图4所示,在构成该主气囊10的后腔室16的下面侧的面板(后述的根部侧面板50的底面部)上设有两条大体平行的狭缝70、70,充气机71插通该开缝70、70,以使以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贯穿该后腔室16。该充气机71的两端部,穿过该开缝70、70,配置在主气囊10的外部。
下面,参照图3~图6,说明该主气囊10面板(外壳)构成及制作顺序。
该主气囊10由内侧面板20、右外侧面板30、左外侧面板40及根部侧面板50等共4个面板构成。
内侧面板20为大体呈葫芦形的细长面板,通过从中央一折为二,形成右侧20R与左侧20L。该内侧面板20由右侧20R构成右半侧气囊12的内侧面,由左侧20L构成左半侧气囊14的内侧面。内侧面板20由由下列部位构成全部周边:右侧20R的底边28、前端边21、顶边22、构成气囊沟谷间最深处的折回部附近的顶边23、左侧20L的顶边24、前端边25、底边26以及该折回部附近的底边27。
右外侧面板30以及左外侧面板40分别由前端边31,41、顶边32,42、直线状的后边33,43、以及底边34,44构成全部周边。
根部侧面板50,具有:右侧面50A、底面50B、左侧面50C、构成上面右侧的右襟翼50D、和构成上面左侧的左襟翼50E。该根部侧面板50的侧面50A、50C被折叠为大致的三角形,并且开放了朝气囊前端侧的面。
该根部侧面板50由下列部位构成整个周边:大体呈长方形的襟翼50D,50E彼此的相对边51,52、襟翼50D,50E的前侧边(襟翼前侧边)53,54、襟翼50D,50E的后侧边55,56、与该后侧边55,56相对的后边57、侧面50A,50C的前侧边(侧前侧边)58,59、和连接该侧前侧边58,59彼此的底部前侧边60。
在制作该气囊10时,首先将根部侧面板50摊平,对其前侧边58、59,分别缝合右外侧面板30的后边33和左外侧面板40的后边43。接着,缝合根部侧面板50的襟翼50D、50E的相对边51、52彼此。由此,面板30、40、50即呈图6所示状态。而且,图6中的S表示缝合的缝口。
接着,如图6所示,对准右外侧面板30和内侧面板20的右侧20R,分别缝合前端边21、31彼此、顶边22、31彼此、底边28、34彼此,同时,对准左外侧面板40和内侧面板20的左侧20L,分别缝合前端边25,41彼此、顶边24,42彼此、底边26,44彼此。此外,将根部侧面板50的襟翼前侧边53、54与内侧面板20的折回部附近的顶边23附近缝合,将根部侧面板50的底部前侧边60与折回部附近的底边27附近缝合。
通过上述缝合,形成主气囊10(图3)表里相反的状态,即形成缝合口暴露在气囊表侧的状态。如图6所示,根部侧面板50的襟翼后侧边55、56和后边57尚未缝合,在该状态下,形成开放口M。
因此,通过该开放口M,使主气囊表里反转。继而通过缝合该开放口M,形成图3所示的主气囊10。
并且,如图4所示,在根部侧面板50的底面部设有两个大体平行的穿插充气机用的狭缝70、70,使充气机71插入该狭缝70、70。
在仪表面板1的表面上设有主气囊膨胀用开口(图示省略),在该主气囊膨胀用开口内设有用于存放该主气囊10的盒体(箱体)72。该盒体72为无盖箱状的盒体,其表面的开放部(图示省略)与该主气囊膨胀用开口相邻。主气囊10的根部侧(后腔室16)与该盒体72内连接。配置在该后腔室16的外部的充气机71的两个端部也安装在该盒体72内。
平常情况下,该主气囊10以折叠状态存放在该盒体72内,并安装了盖(盖部件)73,以使覆盖该盒体72的表面开放部(以及仪表面板1的主气囊膨胀用开口)。该盖73配置为其表面与仪表面板1的表面大体呈同一平面。当主气囊10膨胀时,该盖73如图1所示,在主气囊10的挤压下打开主气囊膨胀用开口。而该盖73也可与仪表面板1设为一体。
在该实施方式中,正如图2所示,在顶棚垫2之中位于助手席的座位的左右宽度方向中央部位附近的大体正上方的区域,设有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顶棚气囊80在该实施方式中,膨出为向从该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朝下方膨胀突出,通过与处于膨胀状态的主气囊10的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上表面彼此间的空间部15内配合,限制该主气囊10的膨胀方向及膨胀姿势,使膨胀后的该右半侧气囊12与助手席乘员的右半身相对,且使左半侧气囊14与该乘员的左半身相对。
正如图2所示,在该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内设有用来存放该顶棚气囊80的盒体(箱体)81,该顶棚气囊80的根部侧经由充气机82与该盒体81连接。该盒体81呈无底箱状,其底面开放部(标号省略)与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相邻。
该顶棚气囊80用充气机82在该实施方式中为轴线方向的长度较短的大体为圆柱状,其前端侧(图2中的下端侧)的喷气部(标号省略)通过设置在顶棚气囊80的根部侧的充气机用开口(标号省略),配置在该顶棚气囊80内。在该充气机80的侧周面突设有凸缘82a,该充气机用开口的周边部(顶棚气囊80的根部侧)夹持在该凸缘82a和盒体81之间。
平常情况下,该顶棚气囊80也以折叠状态存放在盒体81内,设有盖83,以使覆盖该盒体81的底面开放部。而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盖83与顶棚垫2形成一体。当顶棚气囊80已膨胀时,该盖83受到该顶棚气囊80的挤压力的作用而开裂,以图2所示的襟翼状打开,开放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
当具备此种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发生前方冲撞时,主气囊10用以及顶棚气囊80用的各充气机72、82立即实施气体喷出动作,利用该充气机72、82产生的气体,主气囊10和顶棚气囊80分别开始膨胀。主气囊10冲开盖73,从仪表面板1的主气囊膨胀用开口朝助手席乘员的前方区域膨胀。此外,顶棚气囊80使盖83开裂,并膨胀为从顶棚垫2的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朝下突出。已膨胀的顶棚气囊80与已膨胀的主气囊10的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间的空间部15内配合。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之中,由于已膨胀的顶棚气囊80位于助手席的座位的左右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的大致正上方,因而通过该顶棚气囊80与主气囊10的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间的空间部15配合,即可保证使膨胀后的右半侧气囊12与助手席乘员的右半身相对,且使左半侧气囊14与该助手席乘员的左半身相对,同时还可使该助手席乘员的身体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位与两个气囊12、14前端部彼此间的空间部13相对。此外,由此还可防止膨胀后的主气囊10横向摇摆,从而使主气囊10的膨胀姿势稳定。
而在该实施方式中,充气机71产生的气体首先使主气囊10的后腔室16膨胀,继而进入右半侧气囊12及左半侧气囊14内使之膨胀。这期间,由于先膨胀的后腔室16与仪表面板1连接,姿态稳定,因而右半侧气囊12及左半侧气囊14不仅在膨胀完毕时姿势稳定,在膨胀期间也姿势稳定。
此外,由于气体大体均匀地由膨胀的后腔室16供给到右半侧及左半侧气囊12、14,因而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二者均可从膨胀初始阶段即顺畅地且左右对等地膨胀。
当助手席乘员撞向如此膨胀的气囊10时,右半侧气囊12承受该乘员的右胸附近,左半侧气囊14承受该乘员的左胸附近。该左右胸部均有坚硬的肋骨。该右半侧气囊12及左半侧气囊14通过该肋骨承受并吸收乘员的冲击。此外,由于乘员的胸部中央的胸骨附近与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前端部彼此间的沟谷状的空间部13相对应,因而胸部的胸骨附近所受到的来自主气囊10的反作用力并不算太大,从而减少了该胸骨附近的负担。
在该实施方式中,顶棚气囊80在车辆发生冲撞时膨胀为从顶棚垫2的开口2a朝下突出,但由于平常情况下,以折叠状态存放在设置于该开口2a内的盒体81内,因而该顶棚气囊80不会构成障碍,可很好保持车室内的美观。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剖视图,表示与图2相同部分的剖面。
在该实施方式之中,乘员保护装置也同样具备:从设置在助手席前方的仪表面板(图示省略)朝助手席乘员的前方区域膨胀的主气囊10A;和顶棚气囊80A,膨胀为从车室顶棚部(顶棚垫2)朝下方突出,并构成作为限制该主气囊10A的膨胀姿势的限制部件的突出部。
该主气囊10A也具有:在助手席乘员的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A、在助手席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A、以及连通两个气袋12A、14A根部侧的后腔室(图示省略);在该后腔室内配置了充气机(图示省略)。此外,该主气囊10A也预先设定为:在膨胀状态下,该右半侧气囊12A与助手席乘员的右半身相对,左半侧气囊14A与该乘员的左半身相对,同时,两个气袋12A、14A的前端部彼此之间的空间部(图示省略)与乘员身体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位相对。
在该实施方式之中,在主气囊10A膨胀状态下,该右半侧气囊12A配置在车室中央侧,左半侧气囊14A配置在车室侧面部(车门部6)侧。此外,正如图中所示,该左半侧气囊14A,在上述预定位置膨胀状态下,使其外侧面(与右半侧气囊12A相反侧的面)与该车门部6相对。
且虽未图示,但在该实施方式中,仪表面板的上面也同样设有主气囊膨胀用开口,在该主气囊膨胀用开口内设有用来存放该主气囊10A的无盖箱状的盒体(箱体),主气囊10A的根部侧与该盒体内连接。平常情况下,该主气囊10A被折叠后存放在该盒体内,并安装了盖,以使覆盖该盒体的表面开口(以及仪表面板的主气囊膨胀用开口)。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顶棚垫2之中相对处于在上述预定位置膨胀的主气囊10的右半侧气囊12A靠近车室中央侧相邻的区域,设置了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b。顶棚气囊80A通过膨胀为从该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b朝下突出,并从车室中央侧与处于膨胀状态的右半侧气囊12A相对,阻止该右半侧气囊12A向比预定位置靠车室中央侧膨胀。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在该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b内设置了用来存放该顶棚气囊80A的无底箱状的盒体(箱体)81,该顶棚气囊80A的根部侧通过充气机82与该盒体81连接。该顶棚气囊80A的根部侧通过充气机82与该盒体81连接的结构与上述的图1~图6的实施方式相同。此外,该顶棚气囊80A平常情况下也以折叠状态存放在该盒体81内,并设有盖83,以使覆盖该盒体81的底面开口。
该乘员保护装置的其余构成与上述图1~图6的实施方式相同,图7中与图1~图6相同的标号表示同样的部分。
当具备如此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发生前方冲撞时,主气囊10A用的充气机(图示省略)和顶棚气囊80A用的充气机82即实施喷气动作,主气囊10A及顶棚气囊80A分别开始膨胀。主气囊10A挤开盖后从仪表面板的主气囊膨胀用开口朝助手席前方区域膨胀。此外,顶棚气囊80A使盖83开裂,膨胀为从顶棚垫2的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b朝下突出。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之中,由于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14A的外侧面与车门部6相对,同时,膨胀后的右半侧气囊12A的靠车室中央侧与顶棚气囊80A相对,因而使主气囊10A挟持在上述车门部6和膨胀后的顶棚气囊80A之间,即可保证其在预定位置膨胀。此外,由此还可防止膨胀后的主气囊10A横向摇摆,从而使主气囊10A的膨胀姿势稳定。
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车辆发生冲撞时,顶棚气囊80A膨胀为从顶棚垫2的开口2b朝下突出,但由于平常情况下仍以折叠状态存放在设置于该开口2b内的盒体81之中,因而该顶棚气囊80A不会构成障碍,可很好保持车内的美观。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剖视图,表示与图1相同部分的剖面。
在该实施方式之中,乘员保护装置,具备:从助手席前方的仪表面板1朝助手席乘员前方区域膨胀的主气囊10;以及气囊80B,在处于膨胀状态的主气囊10的左右两侧膨胀为从该仪表面板1膨胀突出,从而构成作为限制该主气囊10的膨胀姿势的限制部件的突出部(下面将该气囊80B称为“仪表面板气囊80B”)。
该主气囊10与上述图1~图6的实施方式的主气囊相同,具有:在助手席乘员的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在助手席乘员的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和连通两个气囊12,14根部侧的后腔室16,在该后腔室16内配置了充气机71。在该实施方式之中,同样预先设定为:在该主气囊10处于膨胀状态下,该右半侧气囊12与助手席乘员的右半身相对,左半侧气囊14与该乘员的左半身相对,同时,两个气囊12、14的前端部彼此之间的空间部(图示省略)与乘员身体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位相对。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之中,仪表面板1的表面设有主气囊膨胀用开口(图示省略),在该主气囊膨胀用开口内设置了用来存放该主气囊10的无盖箱状的盒体(箱体)72,在该盒体72内连接着主气囊10的根部侧(后腔室16)以及充气机71。平常情况下,该主气囊10以折叠状态存放在该盒体72内,并安装了盖73,以使覆盖该盒体72的表面开放部以及仪表面板1的主气囊膨胀用开口)。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仪表面板1上,与处于从该主气囊膨胀用开口如上所述朝预定的位置膨胀的状态的该主气囊10的左右两侧相邻的区域内分别设有仪表面板气囊膨胀用开口(图示省略)。仪表面板气囊80B配置在该主气囊10的左右两侧,分别膨胀为从该仪表面板气囊膨胀用开口朝车室内突出,并通过与处于膨胀状态的主气囊10的右半侧气囊12及左半侧气囊14的外侧面相对,引导该右半侧气囊12及左半侧气囊14在预定的位置膨胀。
各仪表面板气囊膨胀用开口内设有用来存放该仪表面板气囊80B的无盖箱状的盒体(箱体)81A,该仪表面板气囊80B的根部侧通过充气机82A与该盒体81A连接。该充气机82A的构成与上述图1~图6的实施方式中的顶棚气囊用充气机82相同,仪表面板气囊80B通过该充气机82A与盒体81A连接的结构也与图1~图6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充气机82将顶棚气囊80与盒体81连接的结构相同。
平常情况下,各仪表面板气囊80B以折叠状态存放在盒体81A中,并安装了盖(图示省略),以使覆盖该盒体81A表面开放部以及仪表面板1的各仪表面板气囊用开口)。
当具备如此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发生前方冲撞时,主气囊10用以及仪表面板气囊80B用的各充气机72、82A实施喷气动作,利用上述充气机72、82A产生的气体,主气囊10和各仪表面板气囊80B分别开始膨胀。主气囊10挤开盖73,从仪表面板1的主气囊膨胀用开口朝助手席乘员的前方区域膨胀。此外,各仪表面板气囊80B挤开盖膨胀为从仪表面板1的仪表面板气囊膨胀用开口朝车室内突出。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之中,由于从仪表面板1膨胀突出的各仪表面板气囊80B与膨胀后的右半侧气囊12及左半侧气囊14的外侧面相对,因而通过使主气囊10挟持在上述仪表面板气囊80B、80B之间,即可保证其在预定位置膨胀。此外,由此还可防止膨胀后的主气囊10横向摇摆,使主气囊10的膨胀姿势稳定。
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车辆发生冲撞时,仪表面板气囊80B从仪表面板1的仪表面板气囊膨胀用开口朝车室内膨胀突出,但由于平常情况下,仍以折叠状态存放在设在该仪表面板气囊膨胀用开口内的盒体81A之中,因而该仪表面板气囊80B不会构成障碍,从而可很好保持车室内的美观。
图9是具备本发明的不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侧视图,图10是沿图9的X-X线的剖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之中,乘员保护装置,具备:从助手席前方的仪表面板1朝助手席乘员前方区域膨胀的主气囊10B;以及顶棚气囊80C,从车室顶棚部(顶棚垫2)朝助手席乘员的头部前方膨胀,同时,构成作为限制该主气囊10B的膨胀姿势的限制部件的突出部。
在该实施方式之中,该主气囊10,具有:在助手席乘员前方的右半侧膨胀为面向该乘员的右胸附近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B、在助手席乘员的前方的左半侧膨胀为面向该乘员的左胸附近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B、以及连通该右半侧气囊12B及左半侧气囊14B的根部侧的后腔室16B。该后腔室16B内配置了充气机71。
该实施方式中,也在仪表面板1的表面设有主气囊膨胀用开口(图示省略),在该主气囊膨胀用开口内设置了用来存放该主气囊10B的无盖箱状的盒体(箱体)72,在该盒体72内,连接着主气囊10B的根部侧(后腔室16)以及充气机71。平常情况下,该主气囊10B以折叠状态存放在该盒体72内,并安装了盖73,以使覆盖该盒体72的表面开放部以及仪表面板1的主气囊膨胀用开口)。
在该实施方式中,正如图10所示,在顶棚垫2之中位于助手席的座位的左右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大致正上方的区域内设置了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顶棚气囊80C与从该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朝助手席乘员的左右胸部附近的前方膨胀的主气囊10B的右半侧气囊12B及左半侧气囊14B的上表面部彼此间形成的空间部15B配合。
该实施方式中,也在该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内设置了用来存放该顶棚气囊80C的无底箱状的盒体(箱体)81,该顶棚气囊80C的根部侧通过充气机82与盒体81连接。通过充气机82,该顶棚气囊80C与盒体81连接的结构与上述图1~图6的实施方式相同。此外,该顶棚气囊80C平常情况下也以折叠状态存放在该盒体81内,并设置了覆盖该盒体81的底部开口的盖83。
当具备如此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发生前方冲撞时,主气囊10B及顶棚气囊80C用的充气机82实施喷气动作,主气囊10B及顶棚气囊80C分别开始膨胀。主气囊10B挤压开盖73从仪表面板1的主气囊膨胀用开口朝助手席乘员的左右胸部附近前方区域膨胀,顶棚气囊80C挤压开盖83,从项棚垫2的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朝助手席乘员头部前方区域膨胀。膨胀后的顶棚气囊80C与膨胀后的主气囊10B的右半侧气囊12B和左半侧气囊14B间的空间部15B配合。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之中,由于膨胀后的顶棚气囊80C位于助手席的座位的左右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的大致正上方,因而通过该顶棚气囊80C与主气囊10B的右半侧气囊12B和左半侧气囊14B之间的空间部15B配合,即可保证膨胀后的右半侧气囊12B与助手乘员的右胸附近相对,且左半侧气囊14B与该助手席乘员的左胸附近相对,同时,该助手席乘员的胸骨附近的部位与两个气袋12B、14B的前端部彼此间的空间部图示省略)相对。
而且,如此膨胀的主气囊10B的右半侧气囊12B承受该乘员的右胸附近,左半侧气囊14B承受乘员的左胸附近,同时,在该乘员头部前方膨胀的顶棚气囊80C承受该乘员的头部,从而保护该乘员。
在该实施方式之中,由于主气囊10B的半侧气囊12B和左半侧气囊14B仅分别负责承受乘员的右胸附近及左胸附近便足以,因而可将其容量设定得相对较小。由此,不必使用大功率的充气机71,就能使整体主气囊10B迅速膨胀。此外,由于顶棚气囊80C从顶棚垫2朝乘员的头部前方膨胀,因而可在该乘员头部前方迅速膨胀,从而充分保护乘员的头部。
在该实施方式之中,顶棚气囊80C虽在车辆发生冲撞时膨胀为从顶棚垫2的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朝下突出,但由于在平常情况下,以折叠状态存放于设在该顶棚气囊膨胀用开口2a内的盒体81之中,因而该顶棚气囊80C不会构成障碍,还可很好保持车室内的美观。
而在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之中,作为主气囊的膨胀姿势限制部件,设置了车辆发生冲撞时从顶棚垫及仪表面板膨胀突出的气囊,但主气囊的膨胀姿势限制部件的构成并不限于上述构成。例如,也可预先在顶棚垫及仪表面板上形成突出部,取代此种气囊。
图11(a)是作为又一种不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气囊膨胀姿势限制部件的遮阳板的透视图,图11(b)是表示该遮阳板的变形时的状态的透视图。此外,图12是表示该遮阳板与主气囊配合状态的主视图。
该实施方式中,采用安装在助手席前方的车室顶棚部(顶棚垫2)上的遮阳板90构成主气囊10的膨胀姿势限制部件。
该遮阳板90,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大体呈长方形板状的主体部91;和可转动地将该主体部91支持在顶棚垫2上的一对保持配件92、92。正如图11(b)所示,该主体部91可从其左右方向中间附近朝乘员相对面91f侧变形为双折叠状。而该主体部91的变形既可以是弹性变形也可以是塑性变形。
在该主体部91的左右方向中间附近设有朝该主体部91的上端缘(主体部91如图11(a)所示呈悬挂在顶棚垫2上时的上端缘)开放的左右一对保持配件配合孔91a、91a。该保持配件配合孔91a、91a从主体部91的上端缘沿该主体部91的板面的延伸方向以上下方向(该主体部91呈悬挂姿势时的上下方向)插穿。
各保持配件92,具有:插入到该保持配件配合孔91a的保持轴部92a;和转动轴部92b,连接在该保持轴部92a的上端部,并将该主体部91可转动地连接到顶棚垫2,使该主体部91可获得相对于顶棚垫2的倒伏姿势与悬挂姿。该保持配件92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大体呈L形的杆状部件,该转动轴部92b从保持轴部92a的上端部大体呈直角朝侧方(左右方向)延伸。各保持配件92配置为转动轴部92b从各保持轴部92a的上端部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
各保持配件92的转动轴部92b轴支持于设置在顶棚垫2上的轴承部(图示省略)上。而且,虽然未图示,但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轴承部上设有车辆发生冲撞时主体部91相对于顶棚垫2呈倒伏姿势时强制性地使该主体部91转动到悬挂姿势的驱动装置。
该遮阳板90配置为主体部91的左右方向中间附近(变形时的折缝附近)大体位于以正规姿势坐在助手席上的乘员身体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位的正上方。
在该实施方式中,主气囊10,同样具有:在助手席乘员的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以及在助手席乘员的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并在该主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该右半侧气囊12与助手席乘员的右半身相对,左半侧气囊14与该乘员的左半身相对,同时,预先设定为两个气袋12、14的前端部彼此间的空间部图示省略)与乘员身体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相对。
当遮阳板90相对于顶棚垫2呈悬挂姿态时,该主气囊10膨胀的情况下,主体部91的右半侧(比右侧的保持配件92更靠右端侧)的部分受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挤压,同时,左半侧(比左侧的保持配件更靠左端侧)的部分受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挤压,因而为使保持配件92的保持轴部92a成为转动中心,从其左右方向中间部附近朝乘员相对面91f侧变形为双折合状态。而且该双折合状态的主体部91正如图12所示,与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之间的空间部15配合。
由此,主气囊10即可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间配合的遮阳板90的主体部91的引导下保证其在预定位置膨胀。此外,由此还可防止膨胀后的主气囊10横向摇摆,从而使主气囊10的膨胀姿势稳定。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之中,由于遮阳板90构成主气囊10的膨胀姿势限制部件,因而不必设置从顶棚垫及仪表面板突出的突出部,便可明显简化主气囊的膨胀姿势限制部件的构成,同时又可显著改善车室内的美观程度。
上述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例示,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Claims (11)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主气囊,借助于配置在根部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使前端侧朝远离该根部侧的方向膨胀,该主气囊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配置了限制部件,设在车体侧,并限制该主气囊的膨胀姿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该限制部件为从车辆的顶棚部突出的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该突出部为在所述主气囊膨胀时膨胀的顶棚气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该顶棚气囊在乘员的头部前方膨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该限制部件为从仪表面板突出的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该突出部向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之间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该突出部向所述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中靠车体中央侧的气囊的车体中央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限制部件为遮阳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该遮阳板可被膨胀的主气囊挤压而变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主气囊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呈非连接状态,在该主气囊膨胀状态下,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朝乘员开放的空间部。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配置了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
CNA2004100897865A 2003-11-14 2004-11-04 乘员保护装置及车辆 Pending CN16162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85324/2003 2003-11-14
JP2003385324A JP2005145225A (ja) 2003-11-14 2003-11-14 乗員保護装置及び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16278A true CN1616278A (zh) 2005-05-18

Family

ID=34431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897865A Pending CN1616278A (zh) 2003-11-14 2004-11-04 乘员保护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163229B2 (zh)
EP (1) EP1531097B1 (zh)
JP (1) JP2005145225A (zh)
CN (1) CN1616278A (zh)
DE (1) DE602004004035T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35018A (zh) * 2014-04-24 2015-11-1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扩展的基部的乘客气囊
CN106809165A (zh) * 2017-02-16 2017-06-09 蚌埠市建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顶部的安全球
CN110843718A (zh) * 2018-07-30 2020-02-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
US10682977B2 (en) 2015-01-29 2020-06-1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 ba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1228B2 (ja) * 2003-11-14 2009-08-2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455317B2 (en) * 2004-09-09 2008-11-25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for front passenger's seat
DE102005002962A1 (de) * 2005-01-21 2006-08-03 Bst Safety Textiles Gmbh Personenrückhaltesystem
DE102006022078B4 (de) * 2006-05-11 2016-06-02 Trw Automotive Gmbh Gassack und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vorrichtung
JP2009056976A (ja) * 2007-08-31 2009-03-19 Toyoda Gosei Co Ltd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JP5382585B2 (ja) 2007-09-14 2014-01-08 トヨタ自動車東日本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JP5382584B2 (ja) 2007-09-14 2014-01-08 トヨタ自動車東日本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702122B2 (en) 2007-09-16 2014-04-22 Toyota Motor East Japan, Inc. Airbag
US8353529B2 (en) 2007-09-16 2013-01-15 Toyota Motor East Japan, Inc. Airbag apparatus
US8408494B2 (en) * 2007-12-18 2013-04-02 Camilo Garcia Rojo Airbag system for aircraft
JP5366591B2 (ja) * 2009-02-27 2013-12-11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104204B1 (ko) * 2009-06-30 2012-01-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DE102010005530A1 (de) * 2010-01-23 2011-07-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80809 Beifahrerairbagsystem
KR101219694B1 (ko) * 2010-08-30 2013-01-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KR101316389B1 (ko) * 2011-10-05 2013-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CN108082108B (zh) * 2016-11-16 2019-08-30 大陆汽车电子(连云港)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系统及操作方法、车辆辅助乘员保护系统和车辆
JP6601804B2 (ja) * 2017-03-27 2019-11-06 株式会社Subaru 乗員保護装置
KR102391012B1 (ko) * 2017-05-19 2022-04-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US10336279B2 (en) * 2017-05-30 2019-07-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ulkhead mounted airbag for front seats
US11021126B1 (en) * 2017-06-30 2021-06-01 Apple Inc. Windshield area intrusion control
JP6636557B2 (ja) * 2018-03-29 2020-01-29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7003870B2 (ja) * 2018-03-29 2022-01-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11203321B2 (en) * 2018-03-29 2021-12-21 Toyoda Gosei Co., Ltd.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DE102018117714A1 (de) 2018-07-23 2020-01-23 Trw Automotive Gmbh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mit einem Zusatzgassack
US11214217B2 (en) * 2020-02-28 2022-01-04 Z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US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3176A (zh) 1972-06-26 1974-03-01
JPH0456655A (ja) 1990-06-27 1992-02-24 Takata Kk エアバッグ
JPH04292239A (ja) 1991-03-20 1992-10-16 Asahi Chem Ind Co Ltd 車輌用エアーバッグ
JP3035691U (ja) 1996-09-12 1997-03-28 桂司 古川 自動車用エアーバッグ
US6224088B1 (en) 1999-05-06 2001-05-01 Trw Inc. Inflatab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extending adjacent a windshield
EP1086860A3 (de) 1999-09-20 2003-03-12 TRW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GmbH & Co. KG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vorrichtung
DE10021845B4 (de) 2000-05-05 2017-07-27 Volkswagen Ag Dualairbagsystem als Rückhaltemittel bei einem Frontalaufprall
DE10021893B4 (de) * 2000-05-05 2017-07-06 Volkswagen Ag Airbageinrichtung mit mehreren Frontairbags
DE10065463C2 (de) 2000-05-19 2003-12-18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 Gmbh Airbagmodul
DE20022020U1 (de) 2000-12-28 2001-11-08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 Gmbh Gassackmodul
US6883832B2 (en) 2002-01-30 2005-04-26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Gmbh Gas bag for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and a gas bag module
EP1342628A1 (de) * 2002-01-30 2003-09-10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GmbH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und Gassackmodul
DE10205240B4 (de) 2002-02-08 2005-07-07 Voith Paper Patent Gmbh Verfahren zur Erhöhung der Verschleißfestigkeit von Gehäuseteilen von zur Aufbereitung von Altpapier bestimmten Apparaten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35018A (zh) * 2014-04-24 2015-11-1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扩展的基部的乘客气囊
CN105035018B (zh) * 2014-04-24 2019-05-2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扩展的基部的乘客气囊
US10682977B2 (en) 2015-01-29 2020-06-1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 bag device
CN106809165A (zh) * 2017-02-16 2017-06-09 蚌埠市建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顶部的安全球
CN110843718A (zh) * 2018-07-30 2020-02-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104340A1 (en) 2005-05-19
EP1531097B1 (en) 2007-01-03
DE602004004035T2 (de) 2007-07-12
DE602004004035D1 (de) 2007-02-15
JP2005145225A (ja) 2005-06-09
US7163229B2 (en) 2007-01-16
EP1531097A1 (en) 2005-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16278A (zh) 乘员保护装置及车辆
CN1621281A (zh) 气囊、气囊装置和车辆
CN104470764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US10994692B2 (en) Frontal airbag
CN101068700A (zh) 乘客座位安全气囊的折叠方法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CN1903618A (zh) 气囊装置
CN1990309A (zh) 具备有保险气袋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883985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BR102018013634A2 (pt) Dispositivo de proteção de passageiro para assento de passageiro dianteiro
CN1629014A (zh) 膝部气袋和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CN1751917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651285A (zh) 气囊装置
JP2006205830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76453B2 (ja)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CN1789044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KR102585272B1 (ko) 운전석용 에어백 장치
JP4622386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228491A (zh) 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CN1903619A (zh) 气囊装置
JP5930633B2 (ja)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JP2009196631A (ja) エアバッグ
CN108349456A (zh) 侧气囊装置
CN1436681A (zh)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CN101068699A (zh) 乘客座位安全气囊装置及其折叠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