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89605A - 蕈类的栽培方法、蕈类的栽培系统、培育架、灵芝的栽培方法、培育系统 - Google Patents

蕈类的栽培方法、蕈类的栽培系统、培育架、灵芝的栽培方法、培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89605A
CN1589605A CNA2004100752122A CN200410075212A CN1589605A CN 1589605 A CN1589605 A CN 1589605A CN A2004100752122 A CNA2004100752122 A CN A2004100752122A CN 200410075212 A CN200410075212 A CN 200410075212A CN 1589605 A CN1589605 A CN 15896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terium
bacterium bed
mushrooms
protective cover
cultur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752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谷晋司
青山香
佐藤莉香
村上富美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118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07367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118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07367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2133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02576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89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96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60Cultivation rooms; Equipment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01G13/02Protective coverings for plants; Coverings for the ground; Devices for laying-out or removing cove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40Cultivation of spaw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7/00Botany in general
    • A01G7/04Electric or magnetic or acoustic treatment of plants for promoting growth
    • A01G7/045Electric or magnetic or acoustic treatment of plants for promoting growth with electric ligh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14Greenhouses
    • A01G9/1438Covering materials therefor; Materials for protective coverings used for soil and plants, e.g. films, canopies, tunnels or clo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20Forcing-frames; Lights, i.e. glass panels covering the forcing-fram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1/00Point-like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5/00Planar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yc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tan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c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蕈类的栽培方法、蕈类的栽培系统、培育架、灵芝的栽培方法、培育系统。根据本发明,培育子实体(100)时,在放置菌床(10)的培育架(20)上,设置保护罩(30)。另外,通过使保护罩(30)的至少一部分用透气性薄膜构成,可以从培育架(20)的外部导入氧气。另外,对于具有多个架子层(22a)、(22b)、(22c)的培育架(20),设定一条照明(25)使上下方向贯通。还有,培育长成鹿角状的灵芝的子实体(100)时,用照明(60)发红色光,照射到子实体(100)上也有效。

Description

蕈类的栽培方法、蕈类的栽培系统、培育架、 灵芝的栽培方法、培育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为主的蕈类的栽培方法、栽培系统、及其使用的培育架、灵芝的栽培方法、及适于其使用的培育系统。
背景技术
自古以来,灵芝是也被称作吉祥茸的蕈类,中国名叫作灵芝,被作为壁龛的装饰品等欣赏用。
近年来,灵芝的药效受到关注。灵芝以颗粒、片剂等形式被提供作为健康补助食品。
栽培灵芝,是将锯屑、米糠、麦糠等混合成的物质(将此称作培养基)充填到培养袋和培养瓶等栽培容器内后,在该培养基上接种种菌,将其培养一定时间。而后,菌(菌丝)在培养袋内的培养基上蔓延,得到所谓的菌床。将该菌床维持在规定范围内的湿度、温度、照度环境下,从菌床中长出灵芝的子实体。因此,将该环境维持一定期间,使子实体培育成所需要的大小。然后,收获培育的子实体,经过粉碎、提取、粉末化工序,制成颗粒、片剂、胶囊等形式的健康补助食品。
根据该培育环境,可以使灵芝不开伞,而伸展为鹿角形状(以下将此称为“鹿角状”)的状态。这样的灵芝被称为“鹿角灵芝”。由于灵芝种菌为碳酸气感受性菌,如果栽培环境中氧气量充足,灵芝的伞开的大,相反如果氧气量少,则有伸展为鹿角状的倾向。
要稳定地栽培灵芝,维持上述栽培环境(温度和湿度)、特别是维持高湿度非常重要。因此,历来,在塑料薄膜温室及栽培设施等室内,用空调和加湿器等调节温度和湿度,栽培灵芝。另外,近年来,也提出了将栽培容器用乙烯板等气密性薄板覆盖,遮断阳光和外部空气的方法(例如,参照特公昭57-39605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图3)、特开平11-146728号公报(权利要求1、第3页、图1)、特开平10-84772号公报(权利要求2、第3页、图1))。
但是,在塑料薄膜温室及栽培设施等室内,用空调和加湿器等调节温度和湿度,使灵芝的子实体培育时,室内需要维持例如85%或以上的非常高的湿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作业者进出室内等从外部带入杂菌等,则容易生霉。特别是,适于灵芝培育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是霉菌等杂菌易繁殖的环境。另外,由于灵芝属于培育所需要的时间较长的种类,所以繁殖的杂菌容易渐渐蔓延到室内的灵芝。结果发生收获量减少的问题。因此,需要将室内的进出控制到最小限度、在室内的进出口对作业者的着衣等仔细地除菌、除尘等。但是,这些也是影响作业、使作业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如果在进出口等设置除菌、除尘等装置,则使设备成本增加。
进一步,收获该灵芝,为了做成健康补助食品,需要除去生霉等的灵芝,这也存在很麻烦的问题。
另外,特公昭57-39605号公报公开的技术中,采用将栽培容器用上方开口的防护罩罩住的构成。但是,这样的构成,与塑料薄膜温室等的室内同样难以抑制杂菌引起的污染及其扩散。与不用防护罩的现有的情况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
特开平11-146728号公报公开的技术,是在培养基上接种种菌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用气密性板及盖保持密封状态。但是,问题是气密性板导致氧气不足。另外,子实体的培育过程中,卸下盖,其一部分变成开口的构成。因此,这种情况也难以抑制杂菌引起的污染及其扩散,存在与上述特公昭57-39605号公报同样的问题。
特开平10-84772号公报公开的技术中,由于从菌床长出来的子实体用保护罩罩住,所以可以有效抑制杂菌引起的污染及其扩散。而且,此特开平10-84772号公报公开的技术中,子实体用保护罩罩住,因此,子实体培育过程中,通过子实体的呼吸吐出的水分,使保护罩的内部容易维持适于子实体培育的湿度环境。另外,室内的湿度本身也可以比上述情况控制的低。在这些方面上也具有抑制杂菌引起的污染及其扩散的效果。
但是,由于栽培容器必须逐个地设置保护罩,产生的问题是保护罩的安装拆卸很麻烦。并且,用保护罩密封的空间中,由于子实体的呼吸消耗氧气,氧气浓度慢慢降低。结果,存在阻碍子实体培育的问题。
这样,现有技术中,难以抑制杂菌引起的污染,或者即使可以抑制杂菌引起的污染,但是由于氧气不足阻碍了子实体的培育等,难以有效地栽培灵芝等蕈类。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技术课题完成的,目的是提供可以抑制杂菌引起的污染、力求蕈类栽培效率化的同时,能够提高收获效率的蕈类的栽培方法、蕈类的栽培系统、培育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可以抑制杂菌引起的污染而且也不阻碍子实体培育的进行蘑菇栽培的蕈类的栽培方法、蕈类的栽培系统、培育架。
子实体培育过程中,如果关注重要的栽培环境之一的照度,特公昭57-39605号公报(第2页)公开了避开直射阳光的同时,采用自然光栽培的方法。但是,将自然光作为光源时,由于根据天候和季节等其照度有很大变动,所以不能使子实体的栽培环境稳定。结果,子实体的收获量也变得不稳定。因此,特开平11-146728号公报(第3页)公开了室内设成遮断自然光的状态,通过人工照明维持一定照度,进行子实体的培育。但是即使这种方法,也不能断言找到了稳定进行蕈类的培育、提高子实体收获量的理想的栽培条件。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技术课题完成的,目的是提供使子实体的栽培环境更加理想、子实体的收获量能够稳定且充分的培育架及蕈类的栽培方法。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目的,本发明的蕈类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在规定的培育期间内、在栽培室内,将放置接种了蕈类种菌的菌床、同时用为防止杂菌污染的保护罩围住的可移动的多台架子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的工序,和将架子移出栽培室的工序。
这样,通过将架子用防止杂菌污染的保护罩围住,可以防止其它架子和栽培室内等产生的杂菌污染架子内的菌床,相反也可以防止架子内产生的杂菌扩散到其它架子内的菌床等问题。
另外,伴随菌床培育释放的水分(水蒸气)可以使保护罩内保持高湿度。
而且,通过将架子设成可以移动并在栽培室内放置这样的多台架子培育蕈类,可以使栽培室内放置的多台架子的培育期相互错开。即,每台架子,培育开始时将架子放入栽培室的时间选择及培育结束时将架子移出栽培室的时间选择可以不同。如果采取这样的培育方式,自然进出栽培室的次数增加,将杂菌从外部带入栽培室内的可能性提高,但是通过将架子用防止杂菌污染的保护罩围住,便可得到有效抑制。进一步,根据这样的栽培方法,只要培育环境接近,即使是种类不同的蕈类,也可以在同一栽培室内培育。
另外,架子上使用防止杂菌污染的保护罩时,由于保护罩内的气密性提高,伴随蕈类培育的蕈类的呼吸,引起保护罩内的氧气量减少、二氧化碳量增加,通过将保护罩的至少一部分用透气性材料形成,可以向保护罩内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据此,可以防止保护罩内的氧气量不足。
本发明也可以由保护罩的至少一部分用透气性材料形成这个观点而完成。由这个观点完成的本发明的蕈类的栽培方法,特征是具有下述工序:将接种了蕈类种菌的菌床用至少一部分由透气性材料形成的保护罩覆盖的工序,和将用保护罩覆盖的菌床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由菌床培育蕈类的工序。据此,并不限于移动式架子,固定式架子及菌床的容器本身,通过用至少一部分由透气性材料形成的保护罩罩住,就可以防止保护罩内的氧气量不足。
这时,通过伴随菌床培育释放出的水分(水蒸气),保护罩内自然保持高的湿度,特别是为了使保护罩外(栽培室)不用加湿,相对于保护罩内的容积,菌床的体积的占空因数优选为8%或以上。
本发明的蕈类的栽培系统的特征是,具有放置多个接种了灵芝等蕈类种菌的菌床、同时用为防止杂菌污染的保护罩围住的可移动的架子,及其为了由菌床培育蕈类,在规定期间容纳多台架子的栽培室。
这种场合,架子在栽培室内设成固定式,往架子上放置菌床、培育结束后从架子取出菌床等也可以在栽培室内进行,但是为了抑制不必要的杂菌污染,优选这些作业在栽培室外进行。为此,优选架子可以在栽培室内外移动。
另外,栽培室中,如果容纳培育时期相互不相同的多台架子,可以错开培育时期,稳定生产蕈类。
还有,优选保护罩的至少一部分用透气性材料形成。这种场合,优选栽培室内室温维持在5℃至40℃,且湿度维持在40%至85%。即在此条件下,栽培室内不需要特别加湿。
本发明也可以是作为为了栽培蕈类、于维持在规定温度和湿度环境的栽培室内使用的培育架而提出的。该培育架特征是,具有保持接种了蕈类种菌的菌床的菌床保持部、为围住菌床保持部而在菌床保持部上设置的保护罩、以及使菌床保持部能够在栽培室内外移动的移动结构。
关于此保护罩,可以具有以下特征。即,保护罩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具有透氧性的材料形成,还有,该保护罩由具有透氧性的材料形成的部分优选具有二氧化碳透过性。保护罩进一步优选具有水蒸气阻隔性。另外,保护罩可以抑制保护罩内的空间中产生传播杂菌的气流。
再者,本发明中,作为菌床,优选的是将培养基放入袋及瓶中使蕈类的菌丝蔓延。除此之外,也可以将接种了蕈类种菌的原木作为菌床。
再者,作为本发明对象的蕈类,灵芝是特别有效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作为本发明对象的蕈类,主要是蘑菇类,其它例如有:香菇、蕈朴、平菇、玉蕈、冬菇、木耳、灰树花菌、扇菇、猪苓、梅寄生茸、瓦菇、桑黄、姬松茸、珊瑚状猴头菇、甘蓝菌属等。这些蕈类也可以适用本发明。进一步说,特别是这些当中,对于在易繁殖霉的温度范围培育的蕈类、培育期长的蕈类的培育,可以有效适用本发明。
不只是子实体,蕈类和植物多数具有朝向光源培育的性质。因此,特别是在架子的各层设置照明时,培育的子实体至光源的距离变得接近。这种情况下,离光源远的位置的子实体被离光源近的位置的子实体的遮挡,得不到充足的照度,结果是:与离光源近的位置的子实体相比,离光源远的位置的子实体培育状况不好(子实体变得又细又小)、还产生子实体的培育状况不均衡的问题。
针对此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特征是:为了栽培蕈类,在维持在规定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的栽培室内使用培育架,保持了多个接种了蕈类种菌的菌床的菌床保持部,以及对菌床保持部上保持的全部菌床照射均匀的光的照明。通过向全部菌床照射均匀的光,可以抑制子实体培育状况不均衡。
这样,照射均匀光的照明,相对于菌床保持部的面积,优选具有1%或以上的发光面积。
作为这样的照明,可以在菌床保持部的上部设置发出面状光的物质。在此,该照明也可以使用其自身发出面状光构造的所谓的面状光源,也可以将点状或线状光源发的光通过透镜、反射镜、棱镜等光学元件,成为照射面状光的构成。
另外,作为照明,在菌床保持部的上部设置多条点状光源或线状光源也有效。这种情况,作为点状光源,由于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 Diode)或光纤维的发热量少,而且成本比较低,所以是合适的。
另外,将菌床保持部上下设成多层,作为照明,设置一条线状光源使多层的菌床保持部上下贯通,线状光源的外周侧也可以设置反射来自线状光源的光的反射部件。这样,通过设置反射部件,可以将来自线状光源的光均匀化。
那么,在面积有限的室内要想增加子实体的收获量时,可以考虑在具有多层的架子中放置菌床,培育子实体。但是,由于照明一般设在顶棚上,照明的照度不到放在架子下层的菌床,得不到充分的栽培环境。因此,如第21图所示,考虑在架子1的各层1a、1b、1c的顶棚部分设置照明2。
但是,在架子1的各层1a、1b、1c设置照明2时,从成本方面考虑,这种照明2一般使用荧光灯(在发热量方面也比白炽灯等合适),但是如果在架子1的各层1a、1b、1c设置照明2,自然也产生导致成本上升的问题。
并且,在架子1的各层1a、1b、1c设置照明2时,产生的问题是:照明2散发的热引起重要的栽培环境之一的温度上升,而且导致湿度降低,对子实体的收获量带来坏影响。近年来,为了将栽培环境保持一定,防止霉等的产生及蔓延,也提出了将栽培容器用乙烯板等气密性板覆盖的方法(例如,参照特公昭57-39605号公报、特开平11-146728号公报),用气密性板覆盖时,上述照明2散发的热引起温度上升及湿度降低,特别是湿度降低的问题更加显著。
针对此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培育架,特征是具有上下设置成多层、各层中保持了多个接种了蕈类种菌的菌床的菌床保持部,以及设置线状光源使多层的菌床保持部上下贯通。
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最小限度的条数的线状光源进行照明,可以抑制成本。
这种培育架也可以进一步具有为围住多层的菌床保持部而设置的保护罩。设置保护罩时,通过将线状光源的条数设成最小限度,可以抑制发热量,控制保护罩内的湿度降低。
另外,为了使照射到菌床的光均匀化,保护罩的内周面与各层的菌床保持部的顶棚面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作为反射来自线状光源的光的反射面。这可以将保护罩的内周面通过铝蒸镀薄膜形成,也可以使保护罩与菌床保持部的至少一方由反射来自线状光源的光的材料例如不锈钢等构成的板材形成。
本发明也可以作为蕈类的栽培方法而提出的,其特征在于,将接种了蕈类种菌的菌床在规定的培育期间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同时,对菌床照射10~10000勒的光。这里,培育架上放置多个菌床时,对于放置在培育架上的多个菌床全体,优选照射1000~1500勒的光。
这种情况也可以将培育架用为防止杂菌污染的保护罩围住。
另外,关于灵芝中含有的三萜类,报导了很多药理作用。
例如,已知灵芝酸F具有抑制血压上升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活性;灵芝酸(ganoderic acid)A具有抑制法呢酯转移酶作用、β-葡糖苷酸酶阻断活性及保护肝脏作用;赤芝酸(lucidenic acid)O及赤芝内酯(lucidenic lactone)具有抑制来自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的作用;灵芝酸A、B、G、H及化合物C6具有抗疼痛作用;灵芝酸F、灵芝酮三醇(ganodermanontriol)具有抗HIV及补体活性;灵芝酸β、丹芝醇(lucidumol)B及灵赤酸(ganolucidic acid)A具有阻断HIV-1蛋白酶活性;丹芝醇A、丹芝醇B、灵芝酮二醇(ganodermanondiol)、赤芝醇(ganoderiol)F、灵芝酮三醇对癌细胞具有毒性。
因此,不只是寻找可以使灵芝充分稳定地培育的方法,还要寻找从培育的灵芝的子实体中得到尽量多的三萜类的量的方法。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技术课题而完成的,目的是提供从灵芝的子实体中得到尽量多的三萜类的量的灵芝的栽培方法等。
发现具有上述药理作用的三萜类,通常在灵芝(伞状的灵芝)的子实体中,伞的外皮、菌柄等部位含的多(例如,参照善本知孝等、“灵芝的提取充分”、日本木材学会、1984年、第34次日本木材学会大会研究发表要旨集、第103页)。
本发明人对不开伞而具有伸展为鹿角的形状的鹿角灵芝进行了研究。培育为鹿角状的灵芝,也没有相当于伞状灵芝的伞的外皮、菌柄等部位,三萜类存在于哪个部位尚不清楚。因此,本发明人研究了三萜类存在的部位,弄清了鹿角状灵芝的场合,三萜类存在于子实体全体的表层部。
基于这个发现,本发明人认为,如果将鹿角状灵芝的表面积增大,就可以使从子实体中得到的三萜类的量增加。于是继续研究了可以将灵芝的表面积增大的方法。
结果发现,如果照射红色光,鹿角状的子实体的分叉数增加,据此可使表面积增大。
基于这个发现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灵芝的栽培方法,特征是:将接种了灵芝种菌的菌床在规定的培育期间、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同时对菌床照射红色光,培育从菌床长成鹿角状的灵芝的子实体。这样通过将红色照度射到菌床,鹿角状的子实体的分叉数增加,表面积也变大。鹿角状的灵芝的场合,由于三萜类存在于子实体全体的表层部,通过培育表面积大的子实体,可以增加三萜类的含有量。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作为灵芝的栽培方法提出,特征是将接种了灵芝种菌的菌床在规定的培育期间、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同时对菌床照射在波长为600~700nm处具有光谱功率(比能)的峰、波长不足600nm的光谱功率为50%或以下的光,培育从菌床长成鹿角状的灵芝的子实体。波长为600~700nm的光为红色光。将波长不足600nm处的光的光谱功率设为50%或以下,可抑制蓝色光的成分。这样,将以红色光为主体、实质上不含蓝色光的照度射到菌床,可使鹿角状的子实体的分叉数增加,表面积增大,增加三萜类的含有量。这时,照射的光优选波长为600~700nm处的光谱功率的峰达80%或以上。
本发明也可以作为培育鹿角状的灵芝的培育系统提出。该培育系统的特征是:具有保持了多个接种了灵芝种菌的菌床的菌床保持部、对于菌床保持部保持的菌床照射红色光的照明部、以及将在菌床保持部上保持的菌床维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的环境维持部。
而且,照明部优选照射将波长为600~700nm作为光谱功率的峰、波长不足600nm的光谱功率为50%或以下的红色光。这种情况,照射部照射的光也优选使波长为600~700nm处的光谱功率的峰达80%或以上。
作为这样的照明部,可以使用红色荧光灯、红色LED等红色光源。另外,照明部也可以由白色光源和遮断波长不足600nm的光的滤光器构成。
附图说明
第1图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蕈类的栽培方法中使用的菌床的斜视图。
第2图是表示培育架的斜视图。
第3图是表示子实体朝向照明培育的状态的图。
第4图是表示培育架上放置菌床的状态的斜视图。
第5图是表示培育架上设置保护罩的状态的斜视图。
第6图是表示栽培室中容纳培育架的状态的图。
第7图是表示栽培室内配置多台培育架的状态的平面图。
第8图是表示培育子实体的菌床的斜视图。
第9图是第二实施方式中从斜下方观察培育架的图。
第10图是表示红色光的光谱分布的一例的图。
第11图是表示白色光的光谱分布的一例的图。
第12图是表示蓝色光的光谱分布的一例的图。
第13图是表示使用蓝色光培育的子实体的例子的图。
第14图是表示使用红色光培育的子实体的例子的图。
第15图是表示使用白色光培育的子实体的例子的图。
第16图是表示使用红色光、蓝色光、白色光培育的子实体的收获量的表。
第17图是表示使用红色光、蓝色光、白色光培育的子实体及伞状灵芝中各三萜类的含有量的表。
第18图是表示伞状的子实体的例子的图。
第19图是表示子实体的表皮和内容物中三萜类的含有量的表。
第20图是表示子实体的前端部、中间部、根部中三萜类的含有量的表。
第21图表示以往的培育架上设置的照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第1图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使灵芝的子实体培育的菌床10。
菌床10是指在一面开口的袋体11内填充培养基12,灵芝的菌丝在该培养基12上蔓延的状态。
要得到该菌床10,首先,在山毛榉、枹树等阔叶树的锯屑中,以规定的配合比配合作为营养材料的米糠、麦糠、玉米糠(玉米的果实的皮等粉碎成的物质)等,根据需要添加水,水分率例如调节成65%左右,准备培养基12。
而且,将该培养基12按规定量(例如2kg)填充到培养袋中。该培养袋上在其开口部附近设置通气过滤器。
接着,将培养袋中填充的培养基12,例如成型为长方体状的规定形状。而且,在高温灭菌装置等中,将该培养基12在规定温度(例如120℃)、规定时间(例如60分钟)灭菌后,在规定时间内放置冷却至室温。
然后,从培养袋的开口部,往培养基12上供给规定量(例如30g)的灵芝的菌(种菌),进行所谓的植菌。接着,将培养袋的开口部用热封机进行热压等,进行密封。这时,培养袋的通气过滤器位于密封部分的下方,据此培养基12可以呼吸。
进行了植菌的培养基12,在照不到阳光的室内,在规定温度(例如28℃)下、在规定期间(例如30天)内放置,进行所谓的培养。
培养的结果,植菌了的灵芝的菌丝变成在培养基12全体蔓延的状态。
培养期间结束后,将装有菌丝蔓延状态的培养基12的培养袋,于其上部沿侧面全周用刀子切开。据此,在上面开口的袋体11内的培养基12中得到灵芝的菌丝蔓延状态的菌床10。另外,切开后,其切开部分下方剩余的培养袋是上述的袋体11。
将这样的菌床10放到规定数量的手拿用的盘子19中,放置到后述的培育架(架子)20上。
第2图表示由这样的菌床10培育灵芝的子实体的过程中使用的培育架20。
该培育架20例如可以由金属制的管材、角铁等形成,规定根数的支柱21支撑多层(例如3层)的架子层(菌床保持部)22a、22b、22c和顶板23。最下层的架子层22a的底面设定规定数量的能够移动该培育架20的车轮(移动机关)24。
另外,培育架20上设置照明25。该照明25也可以分别设置在各层的架子层22a、22b、22c上,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架子层22a、22b、22c上的空间贯通而设在其中央部。因此,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管状的照明25设置成其上下端部由最下层的架子层22a和顶板23的中央部支撑。
这里,通过照明25,对于保护罩30内的菌床10照射的光的照度优选为10~10000勒,更加优选为1000~1500勒的范围。而且,该范围内的照度,对于保护罩30内的全部的菌床10,优选设为尽量均匀的照度分布。
培育架20的中央设置照明25的场合,相对于离照明25近的靠近中央的菌床10,离照明25远的菌床10被照射的光的照度变低,如第3图所示,子实体100朝向照明25伸展,子实体100的培育状况可能出现不均衡。
因此,保护罩30自身或保护罩30的内周面贴附铝蒸镀薄膜等反射部件,而使其反射照明25的光,以求对于保护罩30内的全部菌床10的照度分布均匀化也是有效的。进一步,对于架子层22a、22b、22c上的空间,在成为顶棚面的上层的架子层22b、22c、顶板23的下面,同样也可以设置铝蒸镀薄膜等反射部件。
进一步,为将保护罩30和架子层22a、22b、22c、顶板23自身作为反射部件,用不锈钢等反射照明25的光的材料形成,同样可以力求对于保护罩30内的全部菌床10的照度分布均匀化。
这样,通过力求对于保护罩30内的全部菌床10的照度分布均匀化,可以使子实体100的粗细等培育状况均匀,结果能够增加收获量。
如第4图所示,培育架20的架子层22a、22b、22c上,放置规定数量的盛放菌床10的手拿用的盘子19。
放置菌床10后,如第5图所示,将培育架20的周围全周用保护罩30覆盖。
在该状态下,对于被保护罩30覆盖的培育架20的容积V1,将培育架20上放置的全部菌床10的总体积V2所占的比例(以下将此称作占空因数C)优选设为8%或以上(C=V2/V1≥8%)。这是由于子实体100培育时从子实体100释放出的水分确实将保护罩30内加湿的缘故。
保护罩30由覆盖最下层的架子层22a的下面的底部30a、覆盖顶板23的上面的上面部30b及覆盖从最下层的架子层22a至顶板23的培育架20的侧面全周的侧面部30c组成,这些是在相互没有空隙的状态下以密封状态形成的。
该保护罩30,例如可以将具有规定宽度的薄膜卷向培育架20的周围等形成。作为形成保护罩30的薄膜的材质,例如有聚丁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酯、聚偏二氯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酯弹性体、聚酰胺弹性体、聚硅氧烷、聚乙烯咪唑、硅酮、硅酮聚碳酸酯等。该保护罩30不一定需要透明,但是为了观察成长过程等,希望为透明或半透明。
在此,保护罩30,优选至少一部分(当然全部也可以)用对于氧气、二氧化碳具有规定以上的透气率的透气性薄膜形成。这时,该透气性薄膜特别优选透气的同时不渗透水滴和水蒸气的薄膜。为了调节保护罩30内外的透气率(换言之,气体透过量),也可以重叠透气性薄膜。
另外,保护罩30的底部30a上,优选形成为了排出保护罩30内部在后述培育过程中产生的水滴的孔。因此,保护罩30的底部30a也可以由所谓的有孔板形成。
如第6图及第7图所示,为了由培育架20内的菌床10培育子实体100,将装有上述保护罩30的培育架20在规定期间放置在栽培室40内。
栽培室40内,为了实现规定的培育环境,设置为维持规定温度、规定湿度的空调设备和加湿设备。培育灵芝的子实体100时,在温度维持在例如10~35℃、更具体的例如27℃、湿度维持在例如40%或以上、更具体地是例如50~70%的栽培室40内,将培育架20放置约60天。
于是,如第8图所示,由培育架20内的菌床10长出子实体100,最终培育成鹿角状。
这时,子实体100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进行呼吸。另外呼吸的同时,子实体100释放出水分,通过该水分,用保护罩30围住的培育架20的内部得到加湿,变成比栽培室40内(培育架20的外部)高的湿度例如70%或以上的状态。
另外,在规定期间的培育中,子实体100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通过使保护罩30的至少一部分用透气性薄膜构成,可以从培育架20的外部导入氧气。另外,也可以排出培育架20内的二氧化碳。
如上所述,在将多个菌床10放入培育架20的状态下,将其在栽培室40内放置规定期间,使子实体100培育。本实施方式中,栽培室40内放置培育时期不同的多台培育架20,进行子实体100的培育。
列举具体例子,将装有车轮24的可移动的培育架20,每3天1台,依次放入栽培室40。栽培室40中放入共计20台培育架20。这样,在规定的培育期间,例如达到60天的培育架20,由于每3天长成1台,将其依次从栽培室40移出,收获培育的子实体100便可。这样,在栽培室40内,可以进行多批量的培育。
这种情况,1台培育架20从放入栽培室40至培育期结束从栽培室40移出的期间,由于其它培育架20的进出,作业人员进出栽培室40最低有19次,可能从外部带进杂菌等。但是,由于培育架20上设置保护罩30,可以抑制杂菌等引起的污染的影响。另外,例如,某台培育架20内即使发生污染(生霉等),通过保护罩30可以防止向其它培育架20扩散。
如上所述,培育子实体100时,放置菌床10的培育架20上设置保护罩30。据此,可以有效抑制培育架20间因杂菌等引起的污染及其扩散,可以提高子实体100的收获效率。
另外,通过设置该保护罩30,培育时从子实体100释放出的水分,使培育架20的内部得到加湿,可以维持比栽培室40内(培育架20的外部)高的湿度。因此,培育架20的外部即栽培室40内不需要特别加湿。特别是,相对于培育架20被保护罩30围住的部分的容积,菌床10的体积的比率设为8%或以上,通过从子实体100释放出的水分,可以确实加湿保护罩30内。据此,可以控制栽培室40的设备成本、运转加湿器的能量成本等。另外,如果栽培室40内不需要维持高的湿度,还可以抑制栽培室40内霉等的繁殖。
进一步,通过该保护罩30,可以防止培育架20内产生气流,由于二氧化碳浓度比通常高,可以抑制子实体100开伞,使子实体100确实长成鹿角状。而且,通过抑制开伞,还可以抑制易生霉的孢子从子实体100释放出。这点上也可以对防止污染有贡献。
另外,在规定期间的培育中,子实体100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通过将保护罩30的至少一部分用透气性薄膜构成,可以由培育架20的外部导入氧气(也可以排出培育架20内的二氧化碳)。据此,也不会因培育架20内的氧气不足而妨碍子实体100的培育。另外,通过适当调节透气性薄膜的面积,也可以防止二氧化碳过度排出,其结果是可以有效培育鹿角状的子实体100,增加其收获量。
再加上,在栽培室40内,放置培育时期不同的多台培育架20,进行子实体100的培育。据此,可以定期、稳定地得到培育期间终止的子实体100,子实体100的生产可以有系统地进行。而且,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培育,自然进出栽培室40的次数增加,带入杂菌的可能性也提高,但是,通过在各培育架20上设置保护罩30,可以有效抑制杂菌引起的污染及其扩散,另外,也没有必要在进出口大规模设置除菌及除尘等的设备等。
这样,通过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可以提高子实体100的收获效率,省去以往需要的多余的工夫,提高作业效率。并且,还可以控制栽培室40的设备成本、能量成本。
另外,如上所述,对于具有多个架子层22a、22b、22c的培育架20,设置1条照明25使这些架子层22a、22b、22c上下方向贯通。据此,与架子层22a、22b、22c分别设置照明的场合相比,当然,由于设置条数少,可以大幅度降低照明25所需的成本。
进一步,设置保护罩30,通过由子实体100释放出的水分,可以将保护罩30内设成适于子实体100培育的湿度环境。但是,架子层22a、22b、22c分别设置照明时,由于各层照明放热,保护罩30内可能干燥。对此,在保护罩30内只设一条照明25,可以减少放热量,抑制保护罩30内干燥,可以提供适于子实体100培育的环境。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在架子层22a、22b、22c分别设置可照射均匀的照度分布的光的照明(线状光源)50的构成,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照明25。再者,由于除此之外的构成及子实体100的培育过程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
如第9图所示,放置菌床10的培育架20上,对于架子层22a、22b、22c上的空间,在成为顶棚面的上层的架子层22b、22c、顶板23的下面设置可以照射均匀的照度分布的光的照明50。
在此,照明50,对于架子层22a、22b、22c上放置的菌床10,只要是结果上可以照射面状光的物质便可。作为这样的照明50,有将多根荧光灯用白浊保护罩等覆盖使照度分布均匀化的物质、使用镜子、棱镜等光学部件将来自荧光灯等线状或点状光源的光发光成面状的物质、间接照明等。
并且,照明50可以使用本身形成面状、能够照射面状光的物质。这样的照明50中,有显示器等使用的电致发光(EL)、等离子显示器、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板、液晶显示板的背光板等。
另外,即使是点状、线状的光源,对于架子层22a、22b、22c上放置的菌床10,可以照射大致成面状的、均匀的照度分布的光的物质也可以作为照明50使用。作为这样的照明50,有将荧光灯等线状光源多条并列的物质、将白炽灯和LED、光纤维等点状光源多条并列的物质等。
再者,这些照明50,由于均在高湿度环境下使用,优选使用各部分采取了设置衬垫等防湿对策的物质。
这样的照明50,对于架子层22a、22b、22c各面积,其发光面积优选达到1%或以上。
另外,对照度而言,对于架子层22a、22b、22c上放置的全部菌床10,优选为10~10000勒的照度范围,更加优选为1000~1500勒的照度范围。
再者,如上所述,培育架20上设置保护罩30时,由于如果来自照明50的发热多,保护罩30内的湿度便下降,所以,设置荧光灯和白炽灯等时,优选设定一个个的荧光灯、白炽灯的输出功率小,抑制总体的发热量。从这样的观点看,由于LED和光纤维发热量小、而且耗电也少,所以特别优选采用。
另外,EL、等离子显示器、CRT、液晶显示板、液晶显示板的背光板等、或LED和光纤维的场合,通过控制外加电压可以容易地调节照度。因此,通过适当地调节照度,也可以容易地抑制发热量。
通过设置上述照明50,对于培育架20的架子层22a、22b、22c上放置的菌床10,可以以均匀的照度分布照射光。据此,可以使子实体100的粗细等培育状况均衡,结果可以增加收获量。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使用可以照射红色光的照明(照明部)60的构成,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照明25。再者,由于除此之外的构成及子实体100的培育过程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
培育架20上设置照明60,使对于架子层22a、22b、22c上放置的各菌床10可以照射规定范围内的照度的红色光。
为了从菌床10培育分叉多表面积大的子实体100,该照明60发波长为600~700nm的红色光。
灵芝的子实体100,例如如果照射波长为350~500nm的短波长的蓝色光,则具有朝向光源培育(伸展)的性质。这样如果子实体100朝着一个方向培育,自然分叉变少。因此,优选用照明60发不含波长为350~500nm区域的波长的照度射子实体100。即,照明60中,优选照射将波长为600~700nm作为光谱功率的峰、波长不足600nm的光谱功率为50%或以下的红色光,更加优选波长为600~700nm处的光谱功率的峰达80%或以上。
照明60的构成,例如如第2图所示,可以将红色荧光灯设在其中央部,使架子层22a、22b、22c上的空间贯通。
另外,对于架子层22a、22b、22c上的空间,在成为顶棚面的上层的架子层22b、22c、顶板23的下面,作为照明60也可以设置红色荧光灯等。
其它,作为照明60,例如可以使用红色LED光纤维等点状光源、显示器等使用的EL、等离子显示器、CRT、液晶显示板、液晶显示板的背光板等光源。另外,如果可以照射波长为600~700nm的红色光,例如也可以将发出白色光的上述各种光源与只透过波长为600~700nm的光的滤光器组合作为照明60使用。
而且,这样的照明60,也可以设成组合多条点状光源的线状、或面状的构成,也可以设成使用多条线状光源的面状的构成等。
[实施例1]
这里,为了确认保护罩30使用的透气性薄膜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1)培养基12的制备
在山毛榉、枹树等阔叶树的锯屑粉中,作为营养材料添加米糠、麦糠、玉米糠等,将水分率调制成65%左右。在市售的带有通气过滤器的培养袋中填充约2kg,于120℃保持约1小时进行灭菌处理,将此作为培养基12。培养基12的大小为长130mm、宽200mm、高120mm、体积0.00312m3的近似长方体。
(2)植菌
灭菌处理后,在放置冷却至室温的培养基12中接种灵芝的种菌约30g,将培养袋的开口部用热封机热压,进行密封。
(3)培养
于约28℃温度下培养灵芝的种菌30天,灵芝的菌丝在培养基12全体中蔓延,培养至培养基12全体呈白色。
(4)子实体100的培育
在培养基12上面部分的地方打开培养袋,放开菌床10上部。
然后,在培育架20上设置多个菌床10,使培育架20中的菌床10的占有体积比达到8%或以上。培育架20设为约1860mm×860mm×1500mm、容积约2.4m3。在架子中央设置荧光灯作为照明25,使培育架20上配置的菌床10都能照到光。
<实施条件1>
设置所有的菌床10后,用由透气性薄膜构成的保护罩30覆盖培育架20全体,大致密封。
<比较条件1>
作为比较条件1,设置所有的菌床10后,用由不是透气性薄膜的通常的薄膜构成的保护罩30覆盖培育架20全体,大致密封。
在栽培室40中,实施条件1、比较条件1均将用保护罩30密封的培育架20的外部维持在温度约27℃、湿度为40%或以上,用约60天进行子实体100的培育。整个培育期间只将培育室(设置培育架20的房间)的温度维持在约27℃,不用特别加湿。
培育期结束后,实施条件1、比较条件1中,分别观察培育的子实体100,进行比较。另外,测定培育架20的保护罩30内部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并且,收获培育的子实体100,计测其收获量(架子每一层的收获量)。
实施条件1、比较条件1,整个培育期间,培育架20的内部均维持在湿度为70%或以上,发现子实体100培育良好。培育的子实体100没有伞,呈分叉成鹿角状的形状。也没有孢子飞散,培育架20的内部没有发现生霉。
不使用透气性薄膜的比较条件1中,培育架20内部的氧气浓度降至10%,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5%或以上。而使用透气性薄膜的实施条件1中,氧气浓度可以保持15%或以上,二氧化碳浓度为5%或以下。另外,通过使用透气性薄膜,培育架20内部的湿度没有大的下降,通常维持在70%或以上。
另外,不使用透气性薄膜的比较条件1中,平均收获量为65g/床,而使用透气性薄膜的实施条件1中,平均收获量为90g/床。
这样,可以确认通过设置保护罩30,能够确实培育鹿角状的灵芝,可以防止杂菌等引起的污染。
另外,可以确认保护罩30通过使用透气性薄膜,能够防止氧气浓度下降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还能够增加收获量。
[实施例2]
这里,为了确认发出面状光的照明50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培育子实体100。这时,照明条件如下。
<实施条件2>
对于架子层22a、22b、22c上的空间,在成为顶棚面的上层的架子层22b、22c、顶板23的下面,1个菌床10设置1条光纤维,使培育架20配置的菌床10都能照到光。
<比较条件2>
对于架子层22a、22b、22c上的空间,在成为顶棚面的上层的架子层22b、22c、顶板23的下面,设置线状光源荧光灯。
实施条件2、比较条件2均在设置所有的菌床10后,用由透气性薄膜构成的保护罩30覆盖所有培育架20,大致密封。
在栽培室40中,实施条件2、比较条件2均将用保护罩30密封的培育架20的外部维持在温度约27℃、湿度为40%或以上,用约60天进行子实体100的培育。整个培育期间只将培育室(设置培育架20的房间)的温度维持在约27℃,不用特别加湿。
培育期结束后,实施条件2、比较条件2中,分别观察培育的子实体100,进行比较。另外,收获培育的子实体100,计测其收获量(架子每一层的收获量)。
使用线状光源的比较条件2中,离照明50近的架子层22a、22b、22c的中央部的菌床10中,子实体100完全没有分叉、非常粗。而且,离照明50远的架子层22a、22b、22c的外周部的菌床10,变成中央部长的大的子实体100的影子,光被遮断,长成非常细的子实体100。与此相反,使用面状光源的实施条件2中,确认全部子实体100有分叉,分叉成均匀的鹿角状的形状。
另外,比较条件2中,每个菌床的平均收获量为约60g/床,而实施条件2中,平均收获量为80g/床。
这样,可以确认,通过使用照度分布均匀的照明50,可以使子实体100的培育状况均衡,还能够增加收获量。
[实施例3]
这里,为了确认使用红色光培育子实体100时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培育子实体100。这时,照明的条件如下。
培育架20配置的菌床10上照射照度调节为130~160勒的光,在温度为28℃、湿度为80%或以上的环境下,用约60天进行子实体100的培育。这里,照射到菌床10的光,实施例使用红色荧光灯,比较例使用白色荧光灯、蓝色荧光灯。第10图为红色荧光灯的光谱分布的例子,第11图为白色荧光灯的光谱分布的例子,第12图为蓝色荧光灯的光谱分布的例子。
培育期结束后,分别观察培育的子实体100,进行比较。另外,收获培育的子实体100,计测其收获量(平均每公斤培养基的收获量)。
其结果是,培育的子实体100,在任一条件下均为没有伞的鹿角状。如第13图所示,使用蓝色荧光灯培育的子实体100,为淡黄土色,分叉少,成粗的形状。另外,如第14图所示,使用红色荧光灯培育的子实体100,为深褐色,分叉多,各分叉的枝状的部分成细的形状。如第15图所示,使用白色荧光灯培育的子实体100,为深褐色,分叉的数量及分叉的枝状的部分的粗细在使用蓝色荧光灯和使用红色荧光灯的中间。
另外,如第16图所示,收获量为红色荧光灯(红色光)<蓝色荧光灯(蓝色光)<白色荧光灯(白色光)。
接着,测定三萜类的量。
将上述得到的子实体100干燥后,用装有旋转刀的粉碎装置粗粉碎后,通过干式喷射磨进行微粉碎。
从得到的微粉碎物中,用氯仿进行提取。提取得到的提取液用柱色谱法分离出三萜类,减压浓缩后,通过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萜类的量。HPLC的分析条件如下。
柱:TOSOH TSK-GEL ODS-80TM(4.6Ф×150[mm])
移动相:灵芝醇  乙腈∶2[%]乙酸60∶40
灵芝酸  乙腈∶2[%]乙酸30∶70
流量:1[ml/分钟]
HPLC装置:日立D-7000 HSM
分析的结果,子实体100的培育中,使用蓝色荧光灯的场合、使用红色荧光灯的场合、使用白色荧光灯的场合的各三萜类的含有量如第17图所示。
如第17图所示,三萜类的总量为蓝色荧光灯<白色荧光灯<红色荧光灯。确认使用红色荧光灯培育的子实体100,与使用蓝色荧光灯、白色荧光灯培育的情况相比,三萜类的总量明显多。另外,为了比较,对第18图所示的伞状的灵芝200也同样测定了三萜类的含有量,确认与培育使用的光的颜色无关,鹿角状的灵芝100比伞状的灵芝200三萜类的总量明显多。
[实施例4]
另外,与上述实施例3同样,使用白色荧光灯培育的鹿角状的子实体100中,削去着色为褐色的表层部分,在削去的部分(以下将此称作“表皮”)和削去表皮剩余的部分(以下将此称作“内容物”)中测定三萜类的含有量。再者,表皮的重量为约1.4g。另一方面,内容物的重量为约14g。三萜类的含有量的测定结果如第19图所示。
如第19图所示,弄清了三萜类存在于鹿角状的子实体100的表皮,内容物中几乎不存在。计测内容物中也存在109μg/g左右的三萜类,认为这是由于表皮的褐色部分削剩的部分残存的。
[实施例5]
进一步,与上述实施例3同样,将使用白色荧光灯培育的鹿角状的子实体100,如第15图所示,分割成前端部100a、中间部100b、根部100c三部分后,与上述实施例3同样,将前端部100a、中间部100b、根部100c分别干燥和粉碎,与实施例3同样,测定三萜类的含有量。结果如第20图所示。
如第20图所示,总体上几乎没有发现因部位引起的三萜类的含有量的差别。
再者,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设为使用保护罩30覆盖培育架20的构成,不只局限于此,即使不用保护罩30及培育架20培育子实体100时,通过应用本发明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菌床10的制备方法及其它的各种培育条件等,也不只局限于上述。
再者,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为保护罩30使用规定宽度的薄膜的构成,如果预先将该保护罩做成具有对应于培育架20的形状的袋状、包袱皮状,可进一步提高作业性。另外,例如将最下层的架子层22a、顶板23由金属、树脂等具有气密性的材料构成的板形成,将菌床10放入培育架20后,只在其周围侧面围上、贴上作为保护罩30的薄膜便可。
另外,培育架20中,如果可以将放置菌床10的空间密封,也可以将由金属、树脂等具有气密性的材料构成的板形成的保护罩30预先固定在培育架20上,并且,也可以在该保护罩30上设置菌床10进出培育架20的开关部。当然,这种场合,保护罩30及其开关部需要用衬垫等维持气密性。这样的场合,也优选将保护罩30的全面设为透明,或一部分设有透明部分(窗),以便能观察子实体100的培育状况。进一步,这种场合,为了确保需要量的透气量,也优选将保护罩30的一部分用具有透气性的材料形成。例如,在由金属和树脂构成的保护罩30上形成规定面积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上贴上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护罩30使用的透气性薄膜便可。如果设为这样的构成,每次换菌床10时就不需要重新围保护罩30,可以大幅度提高作业性及作业效率。
除此之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可以取舍选择上述实施方式所举的构成,可适当变更成其它构成。
根据本发明,将架子用防止杂菌污染的保护罩围住,可以防止其它架子和栽培室内等产生的杂菌导致架子内的菌床受污染、而该架子内产生的杂菌向其它架子的菌床等扩散。据此,力求蕈类栽培效率化的同时可以提高收获效率。另外,通过伴随菌床的培育释放出的水分(水蒸气),可以使保护罩内保持高湿度,从而可以控制栽培室的设备成本。
另外,通过将保护罩的至少一部分用透气性材料形成,可以往保护罩内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据此,可以防止保护罩内的氧气量不足,不妨碍蕈类的培育,能够进行有效率的培育。
再加上,将架子设成可以移动,栽培室内放置这样的多台架子使蕈类培育,可以使栽培室内放置的多台架子的培育期相互错开,有系统地、稳定地进行蕈类的生产。
另外,根据本发明,向菌床上照射均匀的光,可以使子实体的培育状况均衡,增加收获量。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由于可以将照明的条数设为最小限度,力求降低成本的同时,特别是培育架上设置保护罩时,可以防止保护罩内的湿度降低,还可以防止妨碍子实体的培育。
再加上,根据本发明,培育鹿角状的灵芝的子实体时,通过向菌床照射红色光,可以使鹿角状的子实体的分叉数增加,使表面积增大。据此,可以增加鹿角状灵芝的子实体全体表层部中存在的三萜类的含有量。

Claims (38)

1、蕈类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在规定的培育期内、在栽培室内,将放置有接种了蕈类种菌的菌床、同时用防止杂菌污染的保护罩围住的可移动的多台架子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的工序,和将所述架子从所述栽培室移出的工序。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蕈类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保持在所述栽培室内的多台所述架子的培育期相互错开。
3、权利要求1所述的蕈类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保护罩的至少一部分用透气性材料形成。
4、蕈类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将接种了蕈类种菌的菌床用至少一部分由透气性材料形成的保护罩覆盖的工序,和将用所述保护罩覆盖的所述菌床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由所述菌床培育蕈类的工序。
5、权利要求4所述的蕈类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保护罩内的容积,所述菌床的体积的占空因数为8%或以上。
6、权利要求4所述的蕈类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菌床培育蕈类的工序中,对所述菌床照射红色光,由所述菌床培育长成为鹿角状的灵芝的子实体。
7、蕈类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放置多个接种了蕈类种菌的菌床、同时用防止杂菌污染的保护罩围住的可移动的架子,和为了由所述菌床培育蕈类、在规定期间容纳了多台所述架子的栽培室。
8、权利要求7所述的蕈类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架子可以在所述栽培室的内外移动。
9、权利要求7所述的蕈类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室容纳了培育时期相互不同的多台所述架子。
10、权利要求7所述的蕈类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至少一部分用透气性材料形成。
11、权利要求7所述的蕈类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蕈类为灵芝。
12、权利要求7所述的蕈类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室内室温维持在5℃至40℃,且湿度维持在40%至85%。
13、权利要求7~12任一项所述的蕈类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对所述菌床进一步设置照射红色光的照明部。
14、权利要求13所述的蕈类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部照射波长为600~700nm为光谱功率的峰、波长小于600nm的光谱功率为50%或以下的所述红色光。
15、一种培育架,其用于为了栽培蕈类,在维持在规定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的栽培室内使用培育架,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持接种了所述蕈类种菌的菌床的菌床保持部,和设在该菌床保持部用来围住所述菌床保持部的保护罩,以及使所述菌床保持部能够在所述栽培室内外移动的移动结构。
16、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至少一部分用具有透氧性的材料形成。
17、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用具有所述透氧性的材料形成的部分具有二氧化碳透过性。
18、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具有水蒸气阻隔性。
19、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抑制了在该保护罩内的空间中产生气流。
20、一种培育架,其用于栽培蕈类,在维持在规定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的栽培室内使用,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持多个接种了所述蕈类种菌的菌床的菌床保持部,和对所述菌床保持部上保持的全部所述菌床照射均匀的光的照明。
21、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相对于所述菌床保持部的面积具有1%或以上的发光面积。
22、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设置在所述菌床保持部的上部,并发出面状光。
23、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照明,是在所述菌床保持部的上部设置多条点状光源或线状光源。
24、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照明的所述点状光源,使用的是发光二极管或光纤维。
25、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菌床保持部上下设成多层,作为所述照明、是设置一条线状光源使多层所述菌床保持部上下贯通,在所述线状光源的外周侧设置有反射来自该线状光源的光的反射部件。
26、一种培育架,其用于栽培蕈类,在维持在规定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的栽培室内使用培育架,其特征在于,具有:上下设成多层、各层保持了多个接种了所述蕈类种菌的菌床的菌床保持部,和设置有使多层的所述菌床保持部上下贯通的线状光源。
27、权利要求26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其还具有在所述菌床保持部设置的保护罩以围住多层的所述菌床保持部。
28、权利要求26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保护罩的内周面与各层的菌床保持部的顶棚面的至少之一作为反射来自所述线状光源的光的反射面。
29、权利要求28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的内周面由铝蒸镀薄膜形成。
30、权利要求28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与所述菌床保持部的至少之一由反射来自线状光源的光的材料构成的板材形成。
31、权利要求26~30任一项所述的培育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状光源照射红色光。
32、蕈类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接种了蕈类种菌的菌床在规定的培育期内、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同时对所述菌床照射10~10000勒的光。
33、权利要求32所述的蕈类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培育架上放置了多个所述菌床,对保持在所述培育架上的所述多个菌床全体照射1000~1500勒的光。
34、权利要求33所述的蕈类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培育架用防止杂菌污染的保护罩围住。
35、灵芝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接种了灵芝种菌的菌床在规定的培育期内、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同时对所述菌床照射红色光,由所述菌床培育成鹿角状的所述灵芝的子实体。
36、灵芝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接种了灵芝种菌的菌床在规定的培育期内、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同时对所述菌床照射在波长为600~700nm处有光谱功率的峰、波长小于600nm的光谱功率为50%或以下的光,由所述菌床培育长成鹿角状的所述灵芝的子实体。
37、权利要求36所述的灵芝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在波长为600~700nm处的光谱功率的峰为80%或以上。
38、一种用于培育鹿角状的灵芝的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持了多个接种了所述灵芝种菌的菌床的菌床保持部、对在所述菌床保持部保持的所述菌床照射红色光的照明部、以及将在所述菌床保持部上保持的所述菌床维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的环境维持部。
CNA2004100752122A 2003-09-03 2004-09-03 蕈类的栽培方法、蕈类的栽培系统、培育架、灵芝的栽培方法、培育系统 Pending CN15896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11810A JP2005073674A (ja) 2003-09-03 2003-09-03 生育ラック、茸類の栽培方法
JP311810/2003 2003-09-03
JP2003311809A JP2005073673A (ja) 2003-09-03 2003-09-03 茸類の栽培方法、茸類の栽培システム、生育ラック
JP311809/2003 2003-09-03
JP213347/2004 2004-07-21
JP2004213347A JP2006025765A (ja) 2004-07-21 2004-07-21 万年茸の栽培方法、生育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9605A true CN1589605A (zh) 2005-03-09

Family

ID=34623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752122A Pending CN1589605A (zh) 2003-09-03 2004-09-03 蕈类的栽培方法、蕈类的栽培系统、培育架、灵芝的栽培方法、培育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050025282A (zh)
CN (1) CN1589605A (zh)
TW (1) TW200513174A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7089B (zh) * 2007-04-13 2012-11-1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生长有机物质的托盘以及苗圃装置
CN103975761A (zh) * 2014-04-24 2014-08-13 华国洋 一种具有自动加湿功能的蘑菇养殖床
CN105557308A (zh) * 2015-12-18 2016-05-11 黑龙江省乐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黑木耳平面化栽培菌板及栽培方法
CN106852496A (zh) * 2015-12-09 2017-06-16 黄建钧 诱导菇蕈所含的三萜类合成的方法
CN106962016A (zh) * 2016-01-14 2017-07-2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利用光实现灵芝高产优质栽培的方法
CN107439229A (zh) * 2017-08-23 2017-12-08 福建省连江乐鑫林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栽培架用的木塑结构及其应用
CN107471696A (zh) * 2017-08-23 2017-12-15 福建省连江乐鑫林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栽培架用的钢塑结构及其应用
CN108901622A (zh) * 2018-09-14 2018-11-30 江苏品品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仅对真姬菇使用的栽培袋料
CN109496692A (zh) * 2018-11-28 2019-03-22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桑黄培养基及其应用
CN109511472A (zh) * 2018-11-27 2019-03-26 霍山县权秀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一种立体无土灵芝栽培架
TWI811294B (zh) * 2018-05-30 2023-08-11 日商四國計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多層培養容器觀察系統、台車裝置及多層培養容器觀察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93530B (zh) * 2011-03-31 2013-04-21 Wei Chih Chang The method of inocul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JP6331248B2 (ja) * 2012-01-16 2018-05-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植物育成装置
CN105684730B (zh) * 2016-01-28 2018-11-09 孙继勇 仿野生环境的灵芝培育方法
CN105684731B (zh) * 2016-01-28 2018-11-09 孙继勇 仿野生环境的段木式灵芝培育方法
TWI654298B (zh) 2017-02-10 2019-03-21 綠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刺槐木層孔菌子實體的培養方法及其萃取物
TWI688334B (zh) * 2019-03-15 2020-03-21 林俊義 木耳栽培方法
CN114503890A (zh) * 2022-03-01 2022-05-17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麦芝轮作模式下的芝麻免耕播种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7089B (zh) * 2007-04-13 2012-11-1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生长有机物质的托盘以及苗圃装置
CN103975761A (zh) * 2014-04-24 2014-08-13 华国洋 一种具有自动加湿功能的蘑菇养殖床
CN106852496A (zh) * 2015-12-09 2017-06-16 黄建钧 诱导菇蕈所含的三萜类合成的方法
CN105557308A (zh) * 2015-12-18 2016-05-11 黑龙江省乐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黑木耳平面化栽培菌板及栽培方法
CN106962016A (zh) * 2016-01-14 2017-07-2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利用光实现灵芝高产优质栽培的方法
CN107439229A (zh) * 2017-08-23 2017-12-08 福建省连江乐鑫林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栽培架用的木塑结构及其应用
CN107471696A (zh) * 2017-08-23 2017-12-15 福建省连江乐鑫林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栽培架用的钢塑结构及其应用
TWI811294B (zh) * 2018-05-30 2023-08-11 日商四國計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多層培養容器觀察系統、台車裝置及多層培養容器觀察裝置
CN108901622A (zh) * 2018-09-14 2018-11-30 江苏品品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仅对真姬菇使用的栽培袋料
CN109511472A (zh) * 2018-11-27 2019-03-26 霍山县权秀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一种立体无土灵芝栽培架
CN109496692A (zh) * 2018-11-28 2019-03-22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桑黄培养基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13174A (en) 2005-04-16
KR20050025282A (ko) 2005-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89605A (zh) 蕈类的栽培方法、蕈类的栽培系统、培育架、灵芝的栽培方法、培育系统
CN1736186A (zh) 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蝇蛆的养殖方法
CN1313595C (zh) 一种蛹虫草培养基和蛹虫草增氧培育方法
CN1195843C (zh) 樟芝的固体培养方法,所得固体培养物及其产品与用途
WO2015058572A1 (zh) 一种香菇的工厂化生产方法
CN106804285A (zh) 提高牛樟芝三萜类成分的培养方法
CN207531524U (zh) 一种灵芝培育装置
CN108040744A (zh) 一种榆黄蘑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以及榆黄蘑的栽培方法
Postemsky et al. In Vitro Studie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 Related Responses in Some Species of Genus Grifola (Agaricomycetes) from Argentina
CN107197692A (zh) 一种鹿角灵芝的栽培方法
CN1699297A (zh) 一种制作有机液体肥料和有机固体肥料的方法
CN1871898A (zh) 一种薇菜组织培养的方法
CN1181724C (zh) 通过光能自养培养产生木本植物的方法
CN1623373A (zh) 杜鹃兰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生物技术方法
JP2003116522A (ja) 冬虫夏草培養用培地および冬虫夏草培養法
JP4826749B2 (ja) アンニンコウの人工栽培方法
CN1176576C (zh) 澳洲青苹快速繁殖方法
CN1916166A (zh) 自体角膜上皮的制备方法
KR102356058B1 (ko) Led를 이용한 눈꽃동충하초 균사체의 코디세핀 함량을 증대하는 배양방법
Ha et al. Effect of light-emitting diodes on cordycepin production in submerged culture of Paecilomyces japonica
JP2006025765A (ja) 万年茸の栽培方法、生育システム
KR101211496B1 (ko) 버섯 균사 배양기용 뚜껑
CN112772276A (zh) 一种利用暗褐网柄牛肝菌废菌包直接栽培腐生菌的方法
CN1251678C (zh) 用于提升免疫力的医药组合物及茯苓萃取物
JP2013048616A (ja) キクラゲ類に属するきのこの瓶容器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First inventor

Correct: Kamiya Shinji

False: Fukuya Shinji

Number: 10

Volume: 21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First inventor

Correct: Kamiya Shinji

False: Fukuya Shinji

Number: 10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1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THE FIRST INVENTOR; FROM: FUGU JINSI TO: JINSI SHENGU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THE FIRST INVENTOR; FROM: FUGU JINSI TO: JINSI SHENGU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758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758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