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6875A - 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6875A
CN1496875A CNA2003101015487A CN200310101548A CN1496875A CN 1496875 A CN1496875 A CN 1496875A CN A2003101015487 A CNA2003101015487 A CN A2003101015487A CN 200310101548 A CN200310101548 A CN 200310101548A CN 1496875 A CN1496875 A CN 14968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decorative element
sidecar
impact
qianm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015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8563C (zh
Inventor
冈崎裕之
冈野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03101015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88563C/zh
Publication of CN1496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6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856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856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2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29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the elements being arranged diagon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2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25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the elements being arranged essentially horizontal in the centre of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2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the elemen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2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3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the elements being arranged at the lock are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4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 B60R21/0428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side doors or panels, e.g. displaced towards the occupants in case of a side colli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对形成于车辆侧部的开口进行开闭的车辆用侧门(3)的冲击吸收结构,所述侧门(3)由具有门内面板(27)和与该门内面板(27)接合的门外面板的车门主体(7)以及向所述车门主体(7)的上方延设并用于支承车窗构件(11)的车门窗框部(9)构成,在所述车门窗框部(9)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设有覆盖该车门窗框部(9)的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80),在所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80)的前部纵向边缘部(80F)上,设有吸收上述窗框侧装饰部件与位于车厢内的乘员接触时的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部(86)。通过设置对窗框侧装饰部件与位于车厢内的乘员接触时的冲击负荷进行吸收的冲击吸收部,确保对乘员冲击的吸收性能、提高乘员的安全性,同时通过将冲击吸收部设置在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上,形成简单的结构。

Description

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形成于车辆侧部的乘员上下车用的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的侧门结构有以下的结构。即,在车体侧部设有不分隔的连续车门开口,通过前门和后门可开闭地覆盖该车门开口,所述前门的前部通过前门铰链被轴接在车体上,所述后门的后部通过后门铰链被轴接在车体上,并且所述前门和后门构成左右对开双门构造的侧门,同时前门的后端部与后门的前端部外侧重合,且在后门的前端部内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构件(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文献1:特开2001-138864号公报)。
又,作为车辆的冲击吸收结构,有以下的结构:将支柱装饰条安装在中央支柱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将凸肋结构体一体地形成在该支柱装饰条的内部,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位于车厢内的前座乘员的头部与上述中央支柱相接触,由此使凸肋结构体压曲,以吸收冲击负荷(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文献2:特开平8-67213号公报)。
在用前门和后门可开闭地覆盖上述不分隔的连续的门开口的左右对开双门构造的车门中,由于不存在中央支柱,故想要在该无中央支柱的左右对开双门构造的车门上采用上述冲击吸收结构是困难的。
因此,对于这种左右对开双门构造的车门,要求确立对乘员冲击的吸收性能、具体地是对前座乘员头部的冲击的吸收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下述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在具有车门主体和车门窗框部的侧门中,在车门窗框部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设有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在该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的前部纵向边缘部,通过设置对所述车门装饰部件与位于车厢内的乘员接触时的冲击负荷进行吸收的冲击吸收部,可确保对乘员冲击的吸收性能,提高乘员的安全性,同时通过将冲击吸收部设置在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上,可形成简单的结构。
本发明的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是用于对形成于车辆侧部的开口进行开闭的车辆用侧门,所述侧门由具有门内面板和与该门内面板接合的门外面板的车门主体、以及向所述车门主体的上方延设并用于支承车窗构件的车门窗框部构成,在所述车门窗框部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设有覆盖该车门窗框部的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所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的前部纵向边缘部,设有吸收所述车门装饰部件与位于车厢内的乘员接触时的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部。
上述结构的侧门可设定为后门,另外冲击吸收部可利用内设在前部纵向边缘部中的凸肋来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的前部纵向边缘部设有冲击吸收部,故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能确保位于车厢内的乘员与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接触时对乘员冲击的吸收性能,从而提高乘员的安全性,另外由于将吸收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部设在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上,故能构成简单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在上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的下方,设有覆盖车门主体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的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
采用上述结构,侧门的窗框侧和车门主体侧可分别通过车门装饰部件予以内部装饰,并且,也能将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和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分别各自构成,在该场合,可针对各装饰部件分别设定相应的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上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可采用能吸收冲击的硬质材料,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可采用软质材料。
采用上述结构,用硬质材料形成的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可吸收冲击,用软质材料形成的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能提高质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在上述侧门的门内面板和门外面板之间,沿侧门的前部纵向边缘部设有按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加强件,所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的冲击吸收部相对于上述垂直加强件位于车厢内侧,且设置在与垂直加强件相对应的位置。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设置了与具有高强度刚性的垂直加强件相对应的冲击吸收部,故能提高对乘员冲击的吸收性能。即,在提高车门刚性和车体刚性的同时,又能吸收冲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上述侧门的后部通过铰链予以支承。
采用上述结构,能使侧门以其后部作为支点进行开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上述侧门为车门的后门,该车门采用前门和后门构成的左右对开双门构造,以此开闭位于车辆侧部的连续开口,其中所述前门的前部通过铰链予以支承。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无中央支柱的左右对开双门构造的车门中,于后门的车门窗框部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存在具有冲击吸收部的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故能确保对乘员冲击的吸收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中,上述后门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上设置有冲击吸收部的部分,比前门的面向车厢内侧的面更向车厢内部伸出。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上设置有冲击吸收部的部分(即,前部纵向边缘部)向车厢内部伸出,故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可使乘员、尤其前座乘员的头部先与该车门装饰部件接触。
因此,能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性能。
采用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在具有车门主体和车门窗框部的侧门中,在车门窗框部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设有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在该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的前部纵向边缘部,由于设置了对所述车门装饰部件与位于车厢内的乘员接触时的冲击负荷进行吸收的冲击吸收部,故可确保对乘员冲击的吸收性能,提高乘员的安全性,同时通过将冲击吸收部设置在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上,故可形成简单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有冲击吸收结构的车辆用侧门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从车厢内侧所看到的侧门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A-A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前门的侧视图。
图5是图4中B-B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前门的后部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D-D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4中C-C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4的E-E线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后门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中G-G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纵向耐冲击杆及其安装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安装有车门装饰部件的前门的侧视图。
图14是前门装饰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后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6是上侧装饰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中H-H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6中J-J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冲击吸收结构的其他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冲击吸收结构的其他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详述。
附图表示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首先,对车辆的侧门结构进行说明。在表示从车外侧看车辆时的状态的图1中,在车辆1的车体侧面,设有由前门2和后门3构成的侧门,在前门2的前端部和后门3的后端部,分别设有作为铰链部的前门铰链4和后门铰链5,构成自由开启式结构(左右对开双门构造)的侧门。上述的各车门铰链4、5具有:车门侧铰链托架、铰链销、车体侧铰链托架。
上述的前门2,通过前门铰链4、4可开闭地轴接在作为车体刚性构件的铰链支柱上,上述的后门3,通过后门铰链5、5可开闭地轴接在后车体上,利用这两扇门2、3可开闭地覆盖车体侧面的不分隔的连续车门开口部15(参照图11)即、无中央支柱的车门开口部。
构成该侧门的前门2和后门3,分别由车门主体6、7;向车门主体6、7的上方延设且支承车窗构件(参照窗玻璃10、翻窗11(flipwindow))的车门窗框部8、9和窗玻璃10(也包括树脂材料成的窗玻璃);以及翻窗11构成,其中在车门主体6、7的内部设有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耐冲击杆12、13、以及横向耐冲击杆14。
本实施例的左右对开双门构造的车门,其结构是优先打开前门2,后门3在前门2打开后才允许打开。
上述的各车门2、3是开闭车门开口部15(参照图11)的构件,如图1所示,在前门2的后端部设有相对后门3可装拆的门闩16,该门闩16用设在后门3的前端部的闩眼锁定,在后门3的前端部,上下设有相对车体可装拆的门闩17、18,该门闩17、18分别用设在无中央支柱的车门开口部15(参照图11)的上侧边缘部和下侧边缘部的后述的车体侧的闩眼19、20(参照图11)锁定。
图2是表示从车厢内侧看右侧的侧门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2中A-A线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在前门2和后门3关闭时,如图3所示,前门2的后部相对后门3的前部外侧以规定量重合,形成重叠结构。
上述的前门2具有门外面板21和门内面板22,在门内面板22上,如图2所示,形成有2个开口部23、24和位于这些开口部23、24之间呈斜向即、前高后低状倾斜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分隔部25。
上述的后门3具有分割形成2个构件的门外面板26、28和门内面板27,各面板26、27、28采用铝或铝合金等轻金属及轻合金材料,并在构成后门的前部纵向边缘部的门外面板28的规定位置,安装有与前门2的门闩16对应的闩眼29。
图4是从车厢内侧看右侧的前门2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是图4中B-B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在将门外面板21和门内面板22接合构成的前门2的前部纵向边缘部,设有沿该前部纵向边缘部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刚性构件的铰链加强件30,利用该铰链加强件30可更加提高车门的刚性。
该铰链加强件30,具有:在车外侧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片30a、在车厢内侧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片30b、以及连接该两片30a、30b并向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片30c,且该铰链加强件30由厚板构件形成,其剖面大致呈Z字形。
又,在前门2的后部纵向边缘部,沿该后部纵向边缘部设有按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刚性构件的前门后部加强件31,利用该前门后部加强件31可更加提高车门的刚性,并提高对于侧面冲撞的刚性,可减轻车辆侧面冲撞时的车门2向车厢内侧的侵入量。
该前门后部加强件31如图3、图5、图6、图7所示,具有:在车外侧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片31a、在车厢内侧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片31b、以及连接该两片31a、31b并向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片31c,且该前门后部加强件31由厚板构件形成,其剖面大致呈Z字形。
又,如图4所示,上述的前门后部加强件31的上端部,具有在车门窗框部8的后部纵向边缘部8a内连续延伸的延出部32,可提高窗框的刚性,并可防止因高速行驶时的负压将密封构件向车外侧吸出的情况。
而且,如图4所示,在上述的前门后部加强件31的下端部,具有沿前门2的下部的横向边缘部向前方延伸的延长部33,可提高前门后部加强件31自身的刚性,并可提高前门下部的刚性。
又,在上下两端具有延出部32和延长部33的整个前门后部加强件31上,如图6所示,形成多个凹凸部,可提高该前门后部加强件31的强度。
所述的耐冲击杆12如图4、图5、图8所示,在铰链加强件30的前部片30a与前门后部加强件31的后部片31a之间、即在刚性构件相互之间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连接上述刚性构件并予以固定。换句话说,耐冲击杆1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被设置成与铰链加强件30、前门后部加强件31重合的状态,可确保牢固的结构。
如图4所示,位于上述耐冲击杆12的下侧,与该耐冲击杆12在上下方向具有一定间隔的耐冲击杆13,也是设置在铰链加强件30的前部片30a与前门后部加强件31的后部片31a之间、即在刚性构件相互之间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连接上述刚性构件并予以固定。换句话说,耐冲击杆13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被设置成与铰链加强件30、前门后部加强件31相重合的状态,由此可确保牢固的结构。
又,如图8所示,在上下方向分别相距一定间隔的多个耐冲击杆12、13,具有向车外侧突出的横向凸状的剖面形状,利用该剖面结构,可提高耐冲击杆12、13自身的刚性,并通过在上下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耐冲击杆12、13,作成了在上下方向的宽广范围内能应付侧面冲撞时的负荷输入的结构。
图9是沿图4的E-E线的要部放大剖视图,在前门2的后部侧的下端部,设有从该前门2向车体侧的侧门框34的侧门框外侧部35呈凸状伸出的锁闩销36。
即,将螺母37预先与上述的前门后部加强件31的下端部的延长部33焊接固定,在与该螺母37相对的延长部33和门内面板22上,形成锁闩销36的螺杆部可贯插其中的孔部,从门内面板22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将上述的锁闩销36螺接固定在上述螺母37上。
又,上述的锁闩销36是在车辆的侧面冲撞时限制门2侵入的构件,在上述侧门框外侧部35上对应于上述锁闩销36的位置上,设置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呈凹状的锁闩销承接部38,在前门2关闭时,构成上述的锁闩销36插入上述锁闩销承接部38的状态。
图9是前门2全关闭时的剖视图,相对于锁闩销36的外径,锁闩销承接部38的内径较大。并且,上述的锁闩销36是在车辆的发生侧面冲撞时限制前门2侵入的车门侵入限制构件。
锁闩销不仅设在前门2上,也可如图1、图2所示,设置在后门3的下部,各锁闩销36、39、40构成为前后方向大致等间隔排列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图9中的侧门框外侧部35的上端部外表面上,设有将车体与前门2之间密封的密封构件41,并在前门2的门内面板22的下部,设有将该前门2与作为车体的侧门框34之间密封的密封构件42。
图10是从车厢内侧看右侧的后门3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1是图10中G-G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0、图11所示,在后门3下部的门内面板27的规定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安全带回位器43的托架44的开口部45。
又,如图3、图10、图11所示,在后门3的前部纵向边缘部,配设有跨越包括该后门3的车门窗框部9在内的大致整个车门高度、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加强件46。
并如图3所示,该垂直加强件46,由铝或铝合金等轻金属及轻合金材料的厚板构件形成,其剖面呈帽子状。该垂直加强件46具有:在车厢内侧前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片46a、从该前部片46a的后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面片46b、从该前面片46b的外端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侧面片46c、从该侧面片46c的后端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且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方向延伸的后面片46d、以及从该后面片46d的内端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后部片46e。
而且,上述的前部片46a被夹持固定在门内面板27与门面板28之间,呈夹层状,在前面片46b与门外面板28重合的部分安装所述的闩眼29,后部片46e与门内面板27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内表面接合。
又,如图3所示,在后门3的后部纵向边缘部,配设有沿该后门3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刚性构件的铰链加强件47。
该铰链加强件47,具有:在车内侧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片47a、在车外侧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片47b、以及将该两片47a、47b连接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片47c,且该铰链加强件47使用铝或铝合金等的轻金属及轻合金的厚板构件,其剖面大致呈Z字形。
所述的横向耐冲击杆14如图3、图10、图11所示,在垂直加强件46的侧面片46c与铰链加强件47的后部片47b之间、即在刚性构件相互之间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此连接上述刚性构件并予以固定。换句话说,该横向耐冲击杆14,被设置成其前后两端部与垂直加强件46、铰链加强件47重合的状态,利用该重合结构,能提高后门3对于侧面冲撞的刚性。
又,上述的横向耐冲击杆14如图11中所示,其剖面形状呈凹凸状,利用该凹凸结构提高横向耐冲击杆14自身的刚性。
如图10所示,上述的后门3,其前部纵向边缘部呈后倾的状态,在该前部纵向边缘部的前上角部3U(前侧上部转角部)与前下角部3D(前侧下部转角部)分别相距一定距离的部位之间,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呈垂直延伸的纵向耐冲击杆48。
该纵向耐冲击杆48,由高强度张力钢的管状构件(刚性管状构件)形成。
又,如图10所示,在侧视方向上,上述的垂直加强件46与纵向耐冲击杆48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被配设成重叠的状态。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在上述的垂直加强件46与后车门主体7的门内面板27之间形成封闭剖面49,纵向耐冲击杆48被配设在该封闭剖面49的内部。
又,上述的横向耐冲击杆14如图3、图10所示,其前部被配设成与纵向耐冲击杆48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状态。
而且,如图3中的前门2和后门3分别被关闭的状态所示,在两门2、3关闭时,前门后部加强件31被配设成与设在后门3的前部纵向边缘部的垂直加强件46重合的状态,利用该重合结构,可提高该重合部的刚性,并能减轻在侧面冲撞时侧门向车厢内的侵入量。
此外,如图11所示,在后门3内部的下部设有剖面呈凹状的门闩加强件50。
该门闩加强件50的车外侧竖立片,使用铆钉51(安装构件)被固定在垂直加强件46的下部,而车内侧竖立片,则使用螺栓、螺母和铆钉等的安装构件52,与托架44和后述的纵向耐冲击杆48的下端托架55一起被紧固在门内面板27上。
上述的纵向耐冲击杆48如图11、12所示,使用上端托架53、中间托架54、下端托架55,被固定在垂直加强件46和门内面板27上。
这里,上端托架53,由具有剖面大致呈半圆形状的保持部56的外部托架57和具有剖面大致呈半圆形状的保持部58的内部托架59的2个构件构成,将该两托架57、59接合,在保持纵向耐冲击杆48的上端部的同时,外部托架57通过铆钉60(安装构件)被固定在垂直加强件46的上部,内部托架59通过螺栓、螺母等的安装构件61…,与门闩17和肩部安全带固定器的固定器托架62一起被紧固在门内面板27上。
又,中间托架54,具有:剖面大致呈半圆形状的保持部63、上部安装片64、以及下部安装片65,也如图3所示,在用保持部63保持纵向耐冲击杆48的中间部的同时,上部安装片64通过螺栓、螺母等的安装构件66与托架44一起被紧固在门内面板27上,下部安装片65通过铆钉67(安装构件)与横向耐冲击杆14一起被紧固在垂直加强件46上。
即,纵向耐冲击杆48的位于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被垂直加强件46与门内面板27的双方连接的中间托架54所支承。又,通过上述的铆钉67,横向耐冲击杆14、垂直加强件46、中间部托架54被紧固在一起。
又,下端部托架55具有剖面大致呈半圆形状的保持部68和前后安装片69、70,在用保持部68保持纵向耐冲击杆48的下端部的同时,前后安装片69、70通过螺栓、螺母和铆钉等的安装构件52,与门闩加强件50和托架44一起被紧固在门内面板27上。
又,上述的上端托架53、中间托架54、下端托架55的规定部位与纵向耐冲击杆48的外周部焊接固定。
这里,如图11所示,后门3的锁定机构、即上部的门闩17和下部的门闩18被安装在纵向耐冲击杆48的上下两端部。详细地说,上部的门闩17通过内部托架59被安装在纵向耐冲击杆48的上端部,下部的门闩18通过下端托架55和门闩加强件50被安装在纵向耐冲击杆48的下端部。
图11中,在车体上部的顶板71的侧部,车顶横梁外侧部72与车顶横梁内侧部73相接合,同时所述的闩眼19被安装在车顶横梁内侧部73上。
又,将由侧门框内侧部75和侧门框外侧部35所构成的侧门框34与车体侧面下部的地板74的侧部进行接合,并将所述的闩眼20安装在上述的侧门框外侧部35的规定位置,使安装在后门3的纵向耐冲击杆48的上下两端部的门闩17、18与上述车体侧的各个闩眼19、20相啮合。
图13是表示从车厢内侧看到的,在前门2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通过车门组件77安装了车门装饰部件78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4是仅表示车门装饰部件78的立体图,该车门装饰部件78是将多个构件组合而形成一体,分别在上部设有车门内侧手柄配设孔87a、在上下方向中间部位的后侧设有支臂座78b、在支臂座78b的前部设有拉手柄78c和开口部78d、在下部前侧设有袋部78e,并且如图13所示所述车门装饰部件被安装在车门主体6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
图15是后门3和设在该后门3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的车门装饰部件79、80的分解立体图,在由支承车门主体7和向该车门主体7的上方延设而作为车窗构件的翻窗11的车门窗框部9所构成的后门3中,在车门窗框部9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设有覆盖该车门窗框部9的作为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的上车门上侧装饰部件(以下简称为上侧装饰部件)80,在该上侧装饰部件80的下方,设有覆盖车门主体7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的作为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的车门下侧装饰部件(以下简称为下侧装饰部件)79。
为了确保质感,上述的下侧装饰部件79采用软质材料且大致呈方形,在其中间部位设有与下侧装饰部件形成一体且呈前高后低状倾斜的拉手柄79a。
另一方面,上侧装饰部件80采用硬质材料,且对应于车门窗框部9的形状大致呈方形框状。
图16是上述上侧装饰部件80的立体图,图17是与图16的H-H线箭头方向剖面相当的后门的剖视图,图18是与图16的J-J线箭头方向剖面相当的后门的剖视图,上述上侧装饰部件80如图16所示,由前部纵向边缘部80F、后部纵向边缘部80R、上侧边缘部80U、下侧边缘部80D形成一体,且大致呈方形框状。
在该上侧装饰部件80的前部纵向边缘部80F的位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的位置上,如图16、图18所示,形成有配设用于安装肩部固定器81的安装构件82的孔部83。
又,在上侧装饰部件80的多个部位(但在附图中仅表示1个),如图18所示,以将该上侧装饰部件80安装在车门窗框部9和车门主体7的上端部为目的,一体地形成前端具有安装座84a的半圆筒形的安装脚部84,利用设在上述安装座84a上的夹子85,将上侧装饰部件80安装在后门3的车门窗框部9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具体的是安装在门内面板27的面向车厢内侧的表面。
而且,在上侧装饰部件80的前部纵向边缘部80F上,在具有凹状剖面的该前部纵向边缘部80F的前后内表面,一体地形成多个凸肋86。
该各个凸肋86大致指向水平方向,并在前后和上下方向上间隔地形成多个,也就是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吸收上侧装饰部件与位于车厢内的乘员(尤其是前座乘员的头部)接触时的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部。
又,如图17、18所示,作为冲击吸收部的多个凸肋86…,相对于垂直加强件46和纵向耐冲击杆48位于车厢内侧,且设置在与该垂直加强件46和纵向耐冲击杆48相对应的位置,并且,后门3的上侧装饰部件80上配设有凸肋86的部分、即前部纵向边缘部80F,比前门2的面向车厢内侧的面更向车厢内部伸出。即,由于在前门2的车门窗框部8上未设置装饰条构件,故后门3的上侧装饰部件80的前部纵向边缘部80F向车厢内部伸出的量最大。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在上侧装饰部件80的上侧边缘部80U上,沿前后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与上侧装饰部件80一体成形的加强凸肋87。
又,在图17、图18中,88是设在翻窗11的外周部上的成型构件,89是从车外侧覆盖门内面板26、28的分割部的挡风条,90是安装在各主要部分28、46、27的接合部的、将后门3与前门2之间密封的挡风条,91是安装在各主要部分28、46、27的接合部的、将门窗框部9与翻窗11之间密封的挡风条。
又,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对右侧的侧门及其车门装饰部件的结构作了叙述,而左侧的侧门及其车门装饰部件与右侧的基本对称。又,图中,F表示车辆前方,R表示车辆后方,IN表示车辆内部,OUT表示车辆外部。
这样,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是用于对形成于车辆侧部的门开口部15进行开闭的车辆用侧门,所述侧门(参照后门3)由具有门内面板27和与该门内面板27接合的门外面板26、28的车门主体7、以及向所述车门主体7的上方延设并用于支承车窗构件(参照翻窗11)的车门窗框部9构成,在上述车门窗框部9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设有覆盖该车门窗框部9的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在上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的前部纵向边缘部80F上,设有吸收上述窗框侧装饰部件与位于车厢内的乘员接触时的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部(参照凸肋86)。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的前部纵向边缘部80F设有冲击吸收部(参照凸肋86),故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能确保从车厢内乘员与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接触时对乘员冲击的吸收性能,提高乘员的安全性,另外由于将吸收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部(参照凸肋86)设置在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上并成为一体,故能构成简单的结构。
又,在上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的下方,设有覆盖车门主体7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的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下侧装饰部件79)。
采用该结构,车门窗框部9和车门主体7可分别通过上下侧装置部件80、79予以内部装饰,并且,也能将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和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下侧装饰部件79)各自分别构成,在该场合,可针对各装饰部件80、79分别设定相应的材料。
又,上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采用能吸收冲击负荷的硬质材料,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下侧装饰部件79)可采用软质材料。
采用该结构,用硬质材料形成的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可吸收冲击,用软质材料形成的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下侧装饰部件79)能提高质感。
而且,在上述侧门(参照后门3)的门内面板27与门外面板26、28之间,设有沿侧门(参照后门3)的前部纵向边缘部并按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加强件46,上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的冲击吸收部(参照凸肋86)相对于上述垂直加强件位于车厢内侧,且设置在与垂直加强件46对应的位置。
采用该结构,由于设置了与具有高强度刚性的垂直加强件46相对应的冲击吸收部(参照凸肋86),故能提高对乘员冲击的吸收性能。即,在提高车门刚性和车体刚性的同时,又能吸收冲击。
又,由于上述侧门(参照后门3)的后部侧通过铰链5予以支承,故能使侧门以其后部作为支点进行开闭。
又,上述侧门为车门的后门3,该车门采用前门2和后门3构成的左右对开双门结构,以此开闭位于车辆侧部的连续开口部15,其中所述前门2的前通过铰链4予以支承。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无中央支柱的左右对开双门构造的车门中,于后门3的车门窗框部9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存在具有冲击吸收部(参照凸肋86)的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故能确保对乘员冲击的吸收性能。
此外,在上述后门3的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上设置有冲击吸收部(参照凸肋86)的部分,比前门2的面向车厢内侧的面更向车厢内部伸出。
采用该结构,由于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参照上侧装饰部件80)上设置有冲击吸收部(参照凸肋86)的部分(即、前部纵向边缘部80F)向车厢内部伸出,故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可使乘员、尤其前座乘员的头部先与该上侧装饰部件80的前部纵向边缘部80F接触。
因此,能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性能。
又,上述多个凸肋86的冲击负荷吸收特性,可通过该凸肋86的壁厚及凸肋86、86的上下间隔或凸肋密度,适当地进行设定。
图19、图20表示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的另一实施例,在图19的实施例中,使前后非分割的大致呈凹状的凸肋86与上侧装饰部件80的前部纵向边缘部80F一体成形。
在图20的实施例中,沿上侧装饰部件80的前部纵向边缘部80F,将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肋92…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多个,并使该各凸肋92…与上侧装饰部件80一体成形。
图19、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关于其它的结构、作用、效果,由于与前面的实施例大致相同,故对图19、图20中与前图相同的部分标上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结构中,有以下几点与上述实施例对应:
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部所形成的开口与实施例的无中央支柱的门开口部15对应,
以下同样地还有:
侧门与后门3对应;
车窗构件与翻窗11对应;
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与上侧装饰部件80对应;
冲击吸收结构件与凸肋86对应;
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与下侧装饰部件79对应,
本发明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
翻窗下侧装饰部件车门装饰部件上侧装饰部件车门装饰部件纵向边缘部

Claims (7)

1、一种对形成于车辆侧部的开口进行开闭的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门,由具有门内面板和与该门内面板接合的门外面板的车门主体、以及向所述车门主体的上方延设用于支承车窗构件的车门窗框部构成,
所述车门窗框部面向车厢内的一侧,设有覆盖该车门窗框部的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
所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的前部纵向边缘部上,设有吸收所述车门装饰部件与位于车厢内的乘员接触时的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的下方,设有覆盖车门主体的面向车厢内的一侧的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采用能吸收冲击的硬质材料,车门主体侧车门装饰部件采用软质材料。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门的门内面板和门外面板之间,沿侧门的前部纵向边缘部设有按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加强件,
所述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的冲击吸收部相对于上述垂直加强件位于车厢内侧,且设置在与上述垂直加强件相对应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的后部通过铰链予以支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为车门的后门,该车门采用前门和后门构成的左右对开双门构造,以此开闭位于车辆侧部的连续开口,其中所述前门的前部通过铰链予以支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门窗框侧车门装饰部件上设置有冲击吸收部的部分,比前门的面向车厢内侧的面更向车厢内部伸出。
CN200310101548A 2002-10-17 2003-10-10 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8856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310101548A CN100588563C (zh) 2002-10-17 2003-10-10 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02621A JP3938000B2 (ja) 2002-10-17 2002-10-17 車両用サイドドアの衝撃吸収構造
JP2002302621 2002-10-17
CN200310101548A CN100588563C (zh) 2002-10-17 2003-10-10 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6875A true CN1496875A (zh) 2004-05-19
CN100588563C CN100588563C (zh) 2010-02-10

Family

ID=32040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31010154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88563C (zh) 2002-10-17 2003-10-10 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23492B2 (zh)
EP (1) EP1410956B1 (zh)
JP (1) JP3938000B2 (zh)
CN (1) CN100588563C (zh)
DE (1) DE60301309T2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8987B (zh) * 2004-07-07 2010-07-0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门结构
CN102756697A (zh) * 2011-04-28 2012-10-3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车门装饰件
CN101086196B (zh) * 2006-06-09 2012-11-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车门结构
CN103826890A (zh) * 2011-09-27 2014-05-28 雷诺股份公司 侧门加强件
CN104736362A (zh) * 2012-10-24 2015-06-24 沙特基础全球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侧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4755295A (zh) * 2012-09-25 2015-07-01 雷诺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侧门的内部结构衬层和如此装备的侧门
CN107225944A (zh) * 2016-03-25 2017-10-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8495759A (zh) * 2016-02-04 2018-09-0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内部装饰配件
CN111051101A (zh) * 2017-11-01 2020-04-21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窗框构造
CN111194280A (zh) * 2017-10-04 2020-05-22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门装饰件的设计可断性
CN113573926A (zh) * 2019-03-13 2021-10-29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罩构件和罩构件安装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009435U1 (de) * 1999-09-28 2001-02-22 Meritor Automotive Gmbh Fahrzeugtür
JP4385582B2 (ja) * 2002-10-01 2009-12-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構造
DE10339306B4 (de) * 2003-08-27 2005-11-03 Dr.Ing.H.C. F. Porsche Ag Tü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306505B2 (ja) * 2004-03-22 2009-08-05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ドアサッシュ補強構造
JP4687365B2 (ja) * 2005-10-11 2011-05-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ドア構造
DE202006010399U1 (de) * 2006-07-05 2007-11-15 Krauss-Maffei Wegmann Gmbh & Co. Kg Gegen äußere Explosionseinwirkung geschütztes, insbesondere militärisches Fahrzeug
US7441826B2 (en) * 2007-01-08 2008-10-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ergy transfer beam for automotive side door
DE602008000251D1 (de) * 2007-04-24 2009-12-17 Mazda Motor Vorderaufbau eines Fahrzeugs
FR2915451B1 (fr) * 2007-04-26 2009-10-09 Vallourec Vitry Prolonge avec appui perfectionne.
FR2917047B1 (fr) * 2007-06-07 2009-09-0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resistant aux chocs lateraux.
JP5439805B2 (ja) * 2008-12-15 2014-03-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ドア構造
US8556331B2 (en) * 2010-12-28 2013-10-15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Utility vehicle
US9126470B2 (en) 2011-04-28 2015-09-08 Magna Closures Inc. Door assembly with carrier with intrusion member
JP5673851B2 (ja) * 2011-10-31 2015-02-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ピラー構造
JP5487194B2 (ja) * 2011-12-28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
US10549707B2 (en) * 2018-02-16 2020-02-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oor opening restraint
JP7081334B2 (ja) * 2018-06-25 2022-06-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ドア構造
KR102621230B1 (ko) * 2019-01-24 2024-01-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도어
US11065945B2 (en) * 2019-06-05 2021-07-20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door structure
JP7392328B2 (ja) 2019-08-26 2023-12-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11608659B2 (en) * 2020-01-31 2023-03-21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door assembly
WO2022044449A1 (ja) * 2020-08-24 2022-03-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開閉体構造および開閉体構造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912Y2 (ja) * 1988-07-29 1994-03-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ドアトリム配設構造
US5447326A (en) * 1992-11-20 1995-09-05 Ford Motor Company Vehicle door with pre-deployed air bag
JP3597571B2 (ja) * 1994-08-30 2004-12-08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車両用ピラーの内装部品組付構造
US5936818A (en) * 1995-12-08 1999-08-10 Ut Automotive Dearborn, Inc. Interior trim panel and electrical harness apparatus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5720510A (en) * 1996-03-28 1998-02-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US6248200B1 (en) * 1996-05-28 2001-06-19 Chrysl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king a trim panel assembly including integral arm rest portion
US5820191A (en) * 1996-07-03 1998-10-13 Freightliner Corporation Inner-door panel for a vehicle
JPH10109662A (ja) * 1996-10-04 1998-04-28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自動車用車体構造
DE59711719D1 (de) * 1996-12-21 2004-07-22 Volkswagen Ag Seitenairbag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01026218A (ja) * 1999-07-14 2001-01-30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構造
JP2001138864A (ja) 1999-11-11 2001-05-22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自動車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294818B2 (ja) * 1999-12-03 2009-07-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
JP2001191794A (ja) * 1999-12-28 2001-07-17 Hyundai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ドア用トリム部材
JP4604328B2 (ja) * 2000-10-02 2011-01-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開閉体構造
US6481775B2 (en) * 2000-12-08 2002-11-19 Kay Automotive Graphics Molded vehicle interior trim
SE518503C2 (sv) * 2001-02-09 2002-10-15 Ssab Hardtech Ab Fordonsdörr med bältesbalk och sidokrockskyddsbalk tillverkade i ett stycke med dörramen, samt sätt att tillverka en sådan
US6659537B2 (en) * 2001-07-04 2003-12-0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6733064B2 (en) * 2001-08-10 2004-05-11 Lear Corporation Impact absorbing assembly for vehicle interior systems and seat backs
US6779830B2 (en) * 2002-04-09 2004-08-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nti-intrusion beam for a vehicle door assembly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8987B (zh) * 2004-07-07 2010-07-0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门结构
CN101086196B (zh) * 2006-06-09 2012-11-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车门结构
CN102756697A (zh) * 2011-04-28 2012-10-3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车门装饰件
CN102756697B (zh) * 2011-04-28 2015-04-0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车门装饰件
CN103826890A (zh) * 2011-09-27 2014-05-28 雷诺股份公司 侧门加强件
CN104755295A (zh) * 2012-09-25 2015-07-01 雷诺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侧门的内部结构衬层和如此装备的侧门
US9868339B2 (en) 2012-10-24 2018-01-16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Vehicle side doo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04736362A (zh) * 2012-10-24 2015-06-24 沙特基础全球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侧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8495759A (zh) * 2016-02-04 2018-09-0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内部装饰配件
CN108495759B (zh) * 2016-02-04 2021-04-27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内部装饰配件
CN107225944A (zh) * 2016-03-25 2017-10-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7225944B (zh) * 2016-03-25 2020-07-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11194280A (zh) * 2017-10-04 2020-05-22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门装饰件的设计可断性
CN111051101A (zh) * 2017-11-01 2020-04-21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窗框构造
CN113573926A (zh) * 2019-03-13 2021-10-29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罩构件和罩构件安装结构
CN113573926B (zh) * 2019-03-13 2023-06-20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罩构件和罩构件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10956B1 (en) 2005-08-17
JP2004136756A (ja) 2004-05-13
EP1410956A1 (en) 2004-04-21
DE60301309T2 (de) 2006-06-08
JP3938000B2 (ja) 2007-06-27
US20040080179A1 (en) 2004-04-29
DE60301309D1 (de) 2005-09-22
US6923492B2 (en) 2005-08-02
CN100588563C (zh) 2010-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96875A (zh) 车辆用侧门的冲击吸收结构
CN1496874A (zh) 车辆侧门结构
CN100337857C (zh) 汽车保险杠结构
CN1727223A (zh)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CN1190338C (zh) 车辆车颈结构
ES2516697T3 (es) Capó de vehículo automóvil dotado de cuerpos huecos
CN1414916A (zh) 车辆的支柱结构
CN1724292A (zh) 保险杠皮的紧固结构
CN1715118A (zh) 车辆的侧部结构
CN1605522A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构造
CN1727224A (zh)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CN1644431A (zh) 保险杠梁
CN101077698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1070078B (zh) 车身结构
CN1876423A (zh) 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
CN1551841A (zh) 用于汽车的装有升降玻璃的门及其制造方法
CN1605533A (zh) 鞍乘型车辆用燃料箱配设构造
CN1498799A (zh) 汽车的保险杠横杆
CN1640746A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895947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684849A (zh) 车辆带线部件的结构
CN1817699A (zh) 车用座椅装置
CN1603158A (zh) 车辆的座位构造
CN1436681A (zh)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CN1590167A (zh) 气囊盖和气囊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21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