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4611A -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4611A
CN1494611A CNA028059042A CN02805904A CN1494611A CN 1494611 A CN1494611 A CN 1494611A CN A028059042 A CNA028059042 A CN A028059042A CN 02805904 A CN02805904 A CN 02805904A CN 1494611 A CN1494611 A CN 14946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ed fabric
needle
bar
edge portion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059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7968C (zh
Inventor
道津正浩
奥野昌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494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4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796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796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at a selvedge, e.g. hems or turned wel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6Details of garments
    • D10B2501/061Piped openings (po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Outer Garments And Coa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是改善例如沿羊毛衫或有前开口的背心等编织成筒状的针织品开口部形成的左右缘部的品质;提供一种编织方法,用横机制造出形成纵向延伸的开口部(2),且沿该开口部(2)延伸的左右缘部(21、22)在穿用时成为2层状前后重合状态的筒状编织物;包括:在使适当数量附属于一方针床的纵行转至附属于相对的另一方针床被编织的编织物一侧的状态反复进行线圈横列编织的工序,该纵行位于为了在左右缘部(21、22)相互并列状态进行编织而形成开口部(2)的一侧的针织物的至少左右一方的针织物编织宽度的侧端;通过对形成开口部(2)的一侧的针织物收针编织来扩开开口部(2)的工序;和将转向另一方针床的侧端纵行移至形成开口部(2)的一侧的针织物之外的工序。

Description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比如在所谓羊毛衫或有前开口的背心等一类针织品的局部具有纵向分割的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或在针织物的局部形成开缝、沿该开缝的缘部具有相互前后重合部分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在日本专利特公平3-75656号中提出了有关无缝针织品的基本技术。这种基本技术是:使用前后相对配置针床的所谓2针床横机,比如分配为以奇数号码针编织前侧针织物,以偶数号码针编织后侧针织物,前后针床各自使用一根针将针织物编织成筒状。在编织前侧针织物时使后侧针织物附属于后针床的针,相反,在编织后侧针织物时使前侧针织物附属于前后针床的针,在使前后重合状态编织成针织物,借此各针织物在相对的针床上常可确保移圈用的空针,其结果,即可将凹凸型、双反面、罗纹等花纹的正面线圈/(双)反面线圈混合的组织花纹编成筒状。另外,使用该空针可使针织物横向移动,接合于相邻接的针织物。
在使用前后再加一对针床的4针床横机的情况下,以下部前针床与上部后针床的针编织袖子与前后身大片前侧的针织物部分;同样,以下部后针床与上部前针床的针可编织后侧的针织物部分,由此就不再需要像2针床横机那样以奇数号码的针编织前侧针织物、以偶数号码的针编织后侧针织物了。使用这种编织方法,可在横机上制出几乎近于成品的针织品,可省略或简化缝制工序。
在将背心做成无缝情况下,从下摆部开始编织前身大片与后身大片,中间一边形成袖笼与领口等的开口一边编织到肩部,而后在肩部将前后身大片接合并进行包缝处理。同样,在编织开始于T型袖、装袖与套袖的带袖针织品的情况下,同时将前后身大片与2个袖编成3个筒状部分,从腋下处开始将袖子与前后身大片接合,在肩部将前后身大片的前部与后部接合起来。在日本专利特开平2-91254、特开平2-229248、特开平4-209855、特开平4-153346号公报中展示了这些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但比如在编织羊毛衫或有前开口的背心等针织品的情况下,必须做成:沿开口部延伸有左右缘部,通常在该缘部设前立边,以便由装钮扣孔和钮扣,而在穿用时该缘部相互前后重合起来。
如上所述,用2针床横机并使用1根针,可编织成使前身大片与后身大片重合的状态(断面成2层状)。假设在编织中所使用的针为每2根、3根、N根针,则可以编织成3层状、4层状、和更多层的针织物。从而,为编成缘部前后重合断面成3层状,如图19所示,比如使用3根针编织缘部121、122的话,可以以2针床横机编成具有前开口102的针织品。图中的参照符号105r表示右前身大片,105l表示左前身大片,107表示后身大片。
但是在像上述这样编织缘部121、122的情况下,由于形成缘部线圈的针间距离太宽,缘部线圈较松懈,织物品质成了问题。因此,可仅对缘部单独编织,而在缝制工序中将其缝合于前后身大片,这点并不限于上述的有前开口的背心或羊毛衫,在编织成筒状的针织物一部上形成开缝等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缘部前后重合起来的型式的织物都适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的目的即在于,在编织成筒状的针织物的局部形成开缝等的开口部,当将具有沿该开口部延伸的缘部或沿开口部延伸的左右缘部的背心或羊毛衫等的针织品编织成无缝织物时,缘部不会形成前述的松懈线圈,并改善织物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用于制造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各针床分别具有多枚针、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移动、在针床间可进行线圈的转移的横机;所述针织物在前侧针织物部分与后侧针织物部分在编织宽度的侧端部相互连接的状态下进行编织,且编织成将前侧针织物部分与后侧针织物部分中的任何一方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中间左右分开,在该分开处形成纵向延伸的开口部,同时沿该开口部延伸的左右缘部在穿用时成为2层状前后重合起来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
a)在使适当数量的附属于一方针床的纵行转至附属于相对的另一方针床被编织的针织物一侧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线圈横列编织的工序;所述纵行位于为了在左右缘部相互并列状态下进行编织而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的至少左右一方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的侧端;
b)通过对形成前述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进行收针编织来扩开开口部的工序;
c)使转向另一方针床的侧端纵行移至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之外的工序。
最好是前述工序b)中,借使左右缘部在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来扩开开口部,增加前述并列编织的左右缘部间的空针数量;使前述工序c)接着前述工序b)进行,使转向另一方针床的侧端纵行一边逐圈移动一边移至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之外,同时为接下来的线圈横列的编织,通过移圈进行线圈的再配置。
最好是反复进行前述工序b)与工序c),前述工序b)中缘部不移动,通过使与附属于一方针床的缘部相邻的左右针织物部分靠拢来扩开开口部;针对此时形成的空针、移动转至另一方针床的侧端纵行。
最好是,对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的左右两方进行前述编织。
最好是,对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的左右任何一方进行前述编织。
最好是为使在前述工序c)中移动的侧端纵行的线圈不形成绞绕线圈,在消除由移圈造成的线圈绞绕的方向喂纱、形成线圈。
在另一项发明中,是一种用于制造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各针床分别具有多枚针、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移动、在针床间可进行线圈的转移的横机;所述针织物在前侧针织物部分与后侧针织物部分在编织宽度的侧端部相互连接的状态下进行编织,且编织成将前侧针织物部分与后侧针织物部分中的任何一方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中间左右分开,在该分开处形成纵向延伸的开口部,同时在沿该开口部延伸的左右缘部的编织结束部,缘部相互间成为2层状前后重合的形态;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
a)在使适当数量的附属于一方针床的纵行转至附属于相对的另一方针床被编织的针织物一侧的状态下进行线圈横列编织、编成针织物的工序;所述纵行位于为了在左右缘部相互并列状态下进行编织而形成开口的一侧的针织物的至少左右一方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的侧端;
b)使转向相对的另一方的针床的前述纵行一边逐圈转移一边移至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之外的工序;
c)移动针织物,通过移圈使左右缘部相互重合,同时为进行后续线圈横列编织,而通过移圈进行线圈再配置的工序;
d)接上述工序c)、在编织宽度的侧端部将前侧针织物部分与后侧针织物部分连接起来的同时,使整个针织物成为完整的筒状体地进行线圈横列编织的工序。
另外,由上述任一种方法制作针织物。
如依该发明,作为针织物、比如编织羊毛衫或背心一类的针织品的情况下,编织成其前身大片与后身大片在编织宽度的侧端部连接起来的无缝状,同时在前身大片形成沿纵向延伸的开口部,而沿该开口部形成的左右缘部在穿用时成前后2层重合的状态,不是左右缘部在针床上相互前后重合状态进行编织,而是使这些缘部左右并列状态进行编织。由于将缘部并列起来进行编织,在针床上前身大片的编织宽度要变得比后身大片的编织宽度宽些,但如使位于前身大片右侧或左侧的一方或者两方的侧端的适当数量的纵行转至后身大片侧的状态进行编织,由此可使在前后针床编织的编织宽度大致相等,结果可完成前身大片与后身大片的线圈横列的编织。
借对形成前述开口部一侧的编织物进行收针编织来扩开开口部,同时将转至另一方针床的侧端纵行移到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的外边。具体而言,借使左右缘部靠拢各自所附属一侧的前身大片可扩开开口部。在羊毛衫与背心的情况下,这就成了领口开口部。随着开口部扩宽,插入左右缘部间的空针数增加。其后,一边将转至附属于后身大片的另一方的针床的前身大片的侧缘纵行逐圈移动、一边成这些侧端纵行并列为一列地移至前身大片侧。为与该编织同时、或接着该编织、取齐针床上的前身大片与后身大片的编织宽度、可完成后续的线圈横列编织而进行针织物的转移;这时,可将具有前述插入空针的范围利用于针织物的转移,对线圈进行再配置。
或者取代上面所记载的借使前身大片对左右缘部靠拢、减少编织宽度,来实质上扩开开口部。这样,借使前身大片靠向缘部,在附属于包含缘部的前身大片侧的针床上的外侧形成空针。反复进行收针、编织,一边由逐圈将转至另一方针床的前身大片的侧端纵行移至每次形成的空针处,借此来取齐前身大片与后身大片的编织宽度。这样,可使针床上的前身大片与后身大片的编织宽度相等,进行接下来的线圈横列的编织。
这样进行编织,缘部可与前后身大片一体编织;同时,缘部与现有的相比也形成了良好的品质,穿用时前后重合。
如上所述中,为使侧端纵行的线圈不会成为绞绕线圈而在消除因移圈所形成的线圈的绞绕的方向喂纱、形成线圈。因此,在接下来进行的移圈时,可消除这种绞绕,这样所编织的针织物,不会损及美观。
如依再一发明,比如,作为针织物,像连衣裙那样,为编织成其前身大片与后身大片在编织宽度的侧端部连接起来的无缝状,同时使前身大片左右分开形成开缝,沿着该开缝延伸的左右缘部在其编织终结部成相互前后重合的状态,不用左右缘部在针床上相互前后重合状态下进行编织的编织方法,而在使这些缘部左右并列状态下进行编织。由并列缘部进行编织,在针床上前身大片的编织宽度比后身大片的编织宽度要宽,但可使位于前身大片的右侧或左侧的一方或者两方的侧端的适当数量的纵行转至后身大片侧的状态进行编织。由此,可使在前后针床进行编织的编织宽度大致相等,其结果,可完成前身大片与后身大片的线圈横列的编织。
进行这样的编织形成开缝之后,将前身大片的转至附属于后身大片的另一方针床的侧端纵行逐圈移动,并使这些侧端纵行并列成一列地移至前身大片侧。与该编织的同时,或接着该编织,由使左右缘部相互移圈而重合起来结束开缝的编织、并使编织宽度减少。而后为使后续的线圈横列编织可作为完全的筒状体进行编织,进行针织物的转移、进行线圈再配置之后,进行接下来的线圈横列编织。这样进行编织,可将缘部与前后身大片一体编成,同时与现有的相比缘部形成了良好的品质,穿用时可前后重合。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了由本发明的实施例编成的羊毛衫。
图2表示了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模式化表示以横机无缝编织羊毛衫的情况之工序的图。
图4是简化表示对应于图3的各阶段P1~P4的针织物的在针床上的结合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编织的概略流程的图。
图6~21示出了实施例1涉及的编织步骤。
图6表示编织步骤的1~4。
图7表示编织步骤的5~8。
图8表示编织步骤的9~12。
图9表示编织步骤的13~16。
图10表示编织步骤的17~21。
图11表示实施例2的编织概略流程的图。
图12~15示出了实施例3涉及的编织步骤。
图12表示编织步骤1~4。
图13表示编织步骤5~8。
图14表示编织步骤9~12。
图15表示编织步骤13~14。
图16表示实施例4的连衣裙的正视图。
图17是表示形成实施例4的开缝的筒状部的编织的概略流程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4涉及的编织步骤的图。
图19是表示将针织物编成断面为3层的现有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边连同附图说明本发明合适的实施例。图1是表示作为针织品的羊毛衫1的图,图2是表示图1的ii-ii线剖视的图。羊毛衫1构成为穿用时沿开口部2延伸的左右缘部21、22相互前后重合。图中未示出,但实际在缘部21、22的一方上设钮孔,在另一方上装上钮扣。
在本实施例中,以2针床的横机进行羊毛衫1的编织。所述横机使用了所谓通用型的横机:其向左右延伸,且具有前后相对的针床,各针床分别具有多枚针,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移动,在前述针床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
图3模式化表示了以横机将羊毛衫1编成无缝式的情况的工序;图4简化表示了对应于各阶段P1~P4的针织物的在针床上的结合状态。羊毛衫1除下摆与缘部21、22以外均为表面编织的单色织物。
在P1阶段,左右并置使沿着穿用时相互前后重合的前身大片5的开口部2延伸的缘部21、22左右并置编织羊毛衫1。从下摆侧向肩部开始编织由前身大片5与后身大片7构成的前后身大片部3和左右袖子11、13。前后身大片3,例如以单一的喂纱口(图中未示出)在喂纱口的反转处描绘成略成“C”字形地形成开口部2进行编织;而袖子11、13,则是由单独的喂纱口先向袖前部11a、13a,而后转向袖后部11b、13b环周状地喂纱进行编织。由此,前后身大片部3与袖子11、13,作为各自的前侧针织物部分5、11a、13a与后侧针织物部分7、11b、13b在侧端连接起来的筒状针织物,使用针床上不同的区域进行编织。在本说明书中的所谓筒状针织物不仅包括套衫一类的运动衫的前后身大片那样,周围完全包围起来的针织物,而且还包括羊毛衫那样的周围一部分敞开的针织物。在该状态下,前后身大片3与袖子11、13的前侧针织物部分结合于前针床的针,后侧针织物部分结合于后针床的针。反复进行这种编织,即可编织成缘部21、22笔直的延伸部分。
在P2阶段,一边进行扩宽领口开口部9的编织、一边与袖子11、13同时对前后身大片3进行编织,直至腋下25。在下边的P3阶段,在腋下25前后身大片3与袖子11、13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大的筒状体,下边与直至腋下25的前后身大片部3的编织一样地使用单一的喂纱口,作为喂纱口的反转部位描绘成C状地编织形成开口部2。在P4阶段,成领口开口部9更加扩展开、袖子的大半接合于前后身大片的状态。在腋下25,袖子11、13与前后身大片3接合后的编织,由于已为公知,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现对如下的情况进行说明:为制成缘部21、22相互重合的织物,在本实施例中使由前针床的针编织的前身大片5的一方、即左前身大片5l的与左袖11相邻接的适当数量的侧端纵行27(①②③)向后针床进行配置,以便与由后针床的针编织的后身大片7并列编织。
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编织的概略流程,a示出了缘部21、22前后重合的编织之后的状态的前后身大片3,a1~a5示出了伴随着针织的进行前后身大片3与袖子11、13的在针床的结合状态的变化。图中以实线表示后身大片7,以粗线表示包含缘部21、22的前身大片5,而以点划线表示袖11、13。另外,以虚线表示延伸于前后针床间的过渡线。
a1是表示左前身大片5l的一部分(图中的①②③)保持于后针床的状态下进行编织的阶段;a2、a3表示扩宽开口2的间隙的阶段;a4表示将配置于后针床的左前身大片5l的一部分①②③送入前针床、再使右袖13与前后身大片3的右半部分向右移动的阶段;a5是表示使袖11、13与前后身大片3接合进行编织的阶段。
图6~图10示出了上述各阶段的详细编织步骤。在各图中为说明的方便,取比实际针织物编织中使用的针数要少得多的针数。图中左侧示出的数字为步骤编号,字母对应于每隔1根针,下边1表示奇数号码的针,2表示偶数号码的针。羊毛衫1的前侧部分,除去配置于后针床被编织的一部分纵行27(①②③)、使用奇数号码的针进行编织,后侧部分使用偶数号码的针进行编织。图中涂黑的圆点表示缘部21、22的线圈,涂黑的方块表示袖子11、13的线圈。
步骤1表示了侧端部21、22在笔直延伸的部分(对应于图5的a1)的针床上的各部的结合状态。右前身大片5r结合于前针床的D、E、F……P、Q、R所表示的奇数号码的针。左前身大片5l结合于前针床的S、T、U……b、c、d的奇数号码的针与后针床的d、c、b的偶数号码的针;在后针床的d、c、b的偶数号码的针上结合着侧端纵行27(图中的①②③)。后身大片7结合于后针床的D、E、F,…Y、Z、a的偶数号码的针。沿开口部2延伸的缘部21、22分别以5个纵行构成,缘部22结合于N、O、P、Q、R的奇数号码的针,缘部21结合于S、T、U、V、W的奇数号码的针。另外右袖13的右袖前部13a结合于A、B、C的前针床的奇数号码的针,右袖后部13b结合于后针床的相同的A、B、C的偶数号码的针;左袖前部11a结合于h、i、j的前针床的奇数号码的针,左袖后部11b结合于后针床的偶数号码的针。右袖13在相邻接于前后身大片3的状态下编织,左袖11为如后所述的后续编织预先从前后身大片3拉开规定距离进行编织。缘部21、22,在每个线圈横列间有进行正面线圈与反面线圈更换的双反面式编织组织。以该步骤1的状态为横移原点,以下以该原点为基准来表示针床的横移量。
首先在步骤1中向上述状态下结合的结合前后身大片3、袖子11、13的各线圈的针喂纱,进行各部线圈横列的编织。在步骤2中进行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这时,将缘部21、22的线圈向相对的后针床的针移圈,形成反面线圈。在步骤3中,将缘部21、22的线圈向前针床的原针回移之后进行线圈横列的编织。将上述步骤1~3的编织反复进行规定次数,编织成具有缘部21、22笔直延伸部分的前后身大片3。在以后的编织中,缘部21、22也是每次移圈,进行双反面式样编织,而省略其说明。
步骤4~10示出了使缘部21、22向分别附属的前身大片侧5r、5l移动,使相邻线圈相互重合所进行的收针编织。这种编织例如对前后身大片3每次进行2个线圈横列的编织。由反复进行线圈横列编织与该缘部21、22的移动、形成领口开口部9的情况对应于图5的a2、a3。在步骤4中,在使缘部21、22向后针床移动之后,在步骤5中使后针床左移2针,在接下来的步骤6中,借使缘部22向前针床的M、N、O、P、Q的奇数号码的针的移动,形成重合于针M1的线圈。在步骤7中,使侧端部22向前针床的T、U、V、W、X的奇数号码的针移动,形成重叠于针X1的线圈。在步骤8中,表示了在使移动回到原点的状态下的各针床上的针织物的结合状态。由此,本来结合于线圈的前针床的针R1、S1成了空针,缘部21、22间的距离变宽了。在步骤9中,表示了缘部21、22再度进行了移动之后的状态;在步骤10中示出了又再一次进行移动之后的状态。由此,结合于缘部21、22的线圈的前针床的P、Q、R、S、T、U的奇数号码的针成了空针。
接下来的步骤11~14表示了将左前身大片5l的在后针床编织的以①②③表示的侧端纵行27逐圈移动、并从①顺序逐一送入前针床的编织。在步骤11中使左袖后部11b向前针床移动,同时使右袖前部13a与右前身大片5r向后针床移动。在步骤12中。使后针床向右移1针,使左前身大片5l的①向针e1移动。在下边的步骤13中,使后针床向右移5针、使②向针f1移动;在步骤14中使后针床向右移9针、使③向针g1移动。由此,侧端纵行27一列并列于左前身大片5l的外侧。
像上述这样,使侧端纵行27转向前针床。而后,在接下来的步骤15~20中示出了,为即使在接下来的腋下25以下、可包含左右袖11、13无缝编织前身大片5与后身大片7,将具有插入缘部21、22间的空针的范围利用于针织物的转移,用于对线圈的再配置的针织物的移动。
首先,在步骤15中,使后针床右移10针,使结合于针A~O的右袖13与右前身大片5r以及对着右前身大片5r的后身大片7的整个线圈移至前针床的针F~T;同时使后身大片7剩下的线圈移到针U~f的偶数号码的针,后针床的针全部脱开。在步骤16中,使后针床移至原点。使右袖后部13b与后身大片7移向后针床。在步骤17中示出了移圈结束后的各线圈的结合状态,缘部21的线圈转移到由步骤7~10的缘部21、22的移动所形成的空针,这样羊毛衫1的右半部分整个向右移动。在步骤18中,使包括缘部21的前左身大片5l与左袖11的线圈移向后针床。在接下来的步骤19中成使后针床左移2针的状态,转移向前针床相对的针。在步骤20中,使移动回到原点,使左袖后部11b移向相对的后针床的针。由步骤18~20的编织来编织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的线圈的针扎儿(针的排列)和以前相同,例如像步骤1所看到的那样是用于在后侧部分比前侧部分右错1针的状态下进行编织的,并非必需的步骤。在步骤21中,示出了针织物移动结束之后的针床上的针织物的结合状态。这些对应于图5的a4。
上边不过是示出了用于再配置线圈的一例。在上述步骤12~14中,使侧端纵行27转向前针床后,在步骤15~20中,为接下来的线圈横列的编织进行线圈的再配置,但也可以将侧端纵行27转向前针床的编织与线圈再配置的编织并行进行。这时,也可以使羊毛衫1的左半边整个左移,可开始做这种种变更。
对于腋下25以后,作为喂纱口的反转处描绘成C字形地形成开口部2、朝向肩部进行编织,其间使袖11、13移动到前后身大片3使之重合,同时一边进行使领开口部9扩展更宽的编织,一边进行线圈横列编织(对应于图5的a5)。
在上述编织中,在后针床编织出来的前身大片5的纵行27被喂入前针床之后,由于在前针床进行接下来的线圈横列的编织,纵行27被喂入的线圈成绞绕线圈而呈现于针织物上。为防止产生这种绞绕线圈,如在步骤10中的线圈横列编织时,使对着后针床的针b2、c2、d2的喂纱方向反过来使线圈预先形成绞绕状态,则在接下来的移圈时即可消除该绞绕现象。而且,在下边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样的编织方法消除绞绕线圈。关于其编织可参照前述内容,此不重述。关于符号与实施例1相同也使用同样的符号。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其侧端数个纵行配置于后针床所编织的仅是前身大片5的左前身大片5l,而在实施例2中,则是将左右前身大片5r、5l各自的侧端的数个纵行配置于后针床进行编织的情况、即为左右进行与上述实施例1所示相同的编织的例子。从而,由于实施例2相当于实施例1的变型例。没有图6~图10那样的编织步骤的图也是容易理解的,故此省略。
图11示出了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5的本实施例的编织概略流程。a’示出了缘部21、22前后重合的编织后的状态的前后身大片3。a’1-a’5示出了伴随着编织的进行,前后身大片3与袖子11、13的在针床上的结合状态的变化。a’1示出了右前身大片5r与左前身大片5l的侧端纵行29l、29r(图中的①②)在分别保持于后针床的状态下进行编织的阶段;a’2与a’3示出了为形成领口开口部9使缘部21、22向外移动来扩宽间隙的阶段。a’4示出了将配置于后针床的前身大片5r、5l的侧端纵行的线圈喂入前针床,并分别将前身大片5r、5e转移于由缘部21、22的移动形成的空针,同时进行转移袖子11、13的线圈的再配置的阶段。a’5示出了袖子11、13与前后身大片3相接合进行编织的阶段。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与实施例1不同,左右对称进行左右前身大片5r、5l的编织。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在前后身大片编织间使左右缘部向各自的前后身大片侧靠拢来扩大领口开口部。同时对前身大片的编织宽度收针;但在本实施例中,不是缘部的移动,而是使前身大片移动。
图12~图1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编织步骤。步骤1中示出了缘部21、22笔直延伸部分(对应于图11的a’1)的在针床各部的结合状态。右前身大片5r结合于前针床的D、E、F、…N、O、P所示的奇数号码的针。右前身大片5r的侧端纵行29r(图中的①②)结合于后针床的D、E的偶数号码的针。左前身大片5l结合于前针床的Q、R、S…a、b、c的奇数号码的针,左前身大片5l的侧端纵行29l(图中的①②)结合于后针床的c、b的偶数号码的针。后身大片7结合于后针床的F、G、H、…Y、Z、a的偶数号码的针。沿开口部2延伸的缘部21、22分别以5纵行构成,缘部22结合于针L、M、N、O、P的奇数号码的针;而缘部21结合于Q、R、S、T、U的奇数号码的针。另外右袖子13的右袖前部13a结合于A、B、C的前针床的奇数号码的针,右袖后部13b结合于后针床的相同A、B、C的偶数号码的针,左袖前部11a结合于d、e、f的前针床的奇数号码的针,左袖后部11b结合于后针床的偶数号码的针。缘部21、22也可以形成与先前的实施例同样的双反面式的编织,这里省略其说明。
首先在步骤1中,向在上述状态结合的结合前后身大片的各线圈的针喂纱,进行各部的线圈横列编织。在接下来的步骤2中,将结合于前针床的D、E、F、…I、J、K的奇数号码的针的右前身大片5r与结合于V、W、X、…a、b、c的奇数号码的针的左前身大片5e的线圈移向后针床。这时,使右袖后部13b、左袖后部11b移向前针床,在后续的编织中,即使进行转移也不会对袖子的线圈施加负荷。在步骤3中为使前身大片5r的线圈向缘部22侧靠拢,使后针床右移2针、并移向相对的前针床的针。由此,右前身大片5r的本来结合于前针床的K的奇数号码的针的线圈与缘部22的侧端的线圈重合,减少1纵行。同样,在步骤4中左移2针、使左前身大片5l的线圈向缘部21靠拢。在接下来的步骤5中,左移1针、使左前身大片5l的结合于后针床的针c的偶数号码的针的侧端纵行29l的线圈①移向前针床的针,以在下边的步骤6中转移为原点进行前后身大片的后续的线圈横列的编织。
步骤7~9示出了前后身大片的收针编织,在步骤7中,使结合于前针床的E、F、…I、J、K的奇数号码的针的右前身大片5r与结合于V、W、X、…a、b、c的奇数号码的左前身大片5l的线圈移向后针床;在步骤8中,使后针床右移2针,使右前身大片5r的线圈移向前针床的针,并使右前身大片5r的侧端的线圈重合于缘部22的侧端的线圈;同时在下边的步骤9中,右移1针,使右前身大片5r的结合于后针床的针D的偶数号码的针的侧端纵行29r的线圈①移向前针床的针。在步骤10中,使后针床左移2针、使左前身大片5l的线圈移向前针床的针、重合于缘部21的线圈。由至此的编织在左右前身大片的5r、5l分别减少2纵行。
步骤11示出了步骤10结束后的后针床原点状态的线圈的结合状态。在接下来的前后身大片的编织中由反复进行和上述步骤2~10的编织同样的编织、使前身大片5r、5l向缘部21、22移动。步骤12示出了又进行1次靠拢的状态的线圈的结合状态。步骤13示出了再进行1次靠拢的状态的线圈的结合状态。步骤14示出了左右袖子11、13向前后身大片横移的状态。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设定缘部21、22的线圈的固定状态,经每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的编织使左右前身大片5r、5l向缘部21、22侧靠拢、借此形成领口开口部,同时,将转向后针床的侧端纵行29r、29l的线圈移至由这时收针编织形成的前针床的空针。
[实施例4]
下边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在编织成筒状的连衣裙30的中央正面形成开口(开口部)32的情况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6示出了连衣裙30的正面图,41、42是缘部,35r、35l是左右前身大片,37是后身大片。图17表示形成了开口32的筒状部的编织概略流程;图18表示其编织步骤。连衣裙包含缘部41、42,成单色平编组织。
图17的a示出了在前后重合的缘部41、42间形成开口32部分的编织后的状态。a1表示在使左前身大片35l的侧端的纵行38(图18中的①②)保持于后针床的状态下,使沿着开口32延伸的缘部41、42左右并置进行编织的阶段;a2表示开口32形成后使缘部41、42对合的阶段;a3表示使缘部41、42重合阶段。
图18的步骤1表示了在上述a2阶段的针床上的线圈的结合状态,连结于左前身大片35l的侧端的后身大片的纵行38(①②)配置成以后针床的针编织的状态。在这种状态,在开口32使喂纱口反转进行C编编织,得到所要长度的开口32。在步骤2中,使前身大片35r、35l的线圈移向后针床;在下边的步骤3中使后针床左移8针、将缘部41移至结合着缘部42的前针床的针G1、H1、I1、J1。在步骤4、步骤5中使后针床左移7针、左移3针,将左前身大片35l的纵行38的线圈移至针O、P。
在步骤6中,使后针床回复到原点,使缘部42对着缘部41;在接下来的步骤7中将置于后针床的右前身大片35r的线圈移向前针床。步骤8示出了移圈结束后的线圈的结合状态,在针G1、H1、I1、J1,缘部41、42的线圈作为重合线圈结合起来。在步骤9中,向前针床的A、B…Q、P的奇数号码的针喂纱,对前述缘部41、42的重合线圈进行接下来的线圈横列编织,借此使缘部41、42相互重合。接下来对后针床的P、O…B、A的偶数号码的针喂纱,进行后身大片的线圈横列编织。而后,反复进行步骤9的编织,形成周围围起来的完全筒状的前后身大片部。这种情况下,将线圈的结合状态从步骤1的状态移行到步骤8的状态的线圈的转移顺序,也不限于上述方法,结果,到了步骤8的状态可进行各种变更。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1中,对缘部示出了双反面编织组织的例,编织组织也不限于此,取与缘部以外的部分相同的编织组织进行编织自然也可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形成缘部的线圈的针间距离不会像现有的那样扩宽,也不会引起品质变坏。为使缘部不卷曲,确实成为形态稳定性高的缘部,为此仅对该部分增纱进行编织、或变成粗纱进行编织当然也可以。另外,如前后重合的缘部的纵行数增多,相应地,转到另一方进行编织的侧端纵行数增加,借这样的编织,可成双套装那样的设计。另外,这里示出使用2针床横机的例子,但对代之以使用4针床横机等比一般通用机具有更高性能的横机也适用。另外,前述示出了适用于羊毛衫与连衣裙的编织的例子,但对具有前开口的背心当然也可编织,比如袖口设有开口部并装有钮扣与钮孔的针织套装等西服式的针织品编成无缝式。再有,包括开口部不在前身大片而形成于后身大片、使后身大片侧端的纵行配置于前身大片侧的编织等,在不脱开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也可编织。

Claims (8)

1.一种用于制造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各针床分别具有多枚针、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移动、在针床间可进行线圈的转移的横机;所述针织物在前侧针织物部分与后侧针织物部分在编织宽度的侧端部相互连接的状态下进行编织,且编织成将前侧针织物部分与后侧针织物部分中的任何一方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中间左右分开,在该分开处形成纵向延伸的开口部,同时沿该开口部延伸的左右缘部在穿用时成为2层状前后重合起来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
a)在使适当数量的附属于一方针床的纵行转至附属于相对的另一方针床被编织的针织物一侧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线圈横列编织的工序;所述纵行位于为了在左右缘部相互并列状态下进行编织而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的至少左右一方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的侧端;
b)通过对形成前述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进行收针编织来扩开开口部的工序;
c)使转向另一方针床的侧端纵行移至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之外的工序。
2.按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工序b)中,借使左右缘部在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来扩开开口部,增加前述并列编织的左右缘部间的空针数量;使前述工序c)接着前述工序b)进行,使转向另一方针床的侧端纵行一边逐圈移动一边移至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之外,同时为接下来的线圈横列的编织,通过移圈进行线圈的再配置。
3.按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复进行前述工序b)与工序c),前述工序b)中缘部不移动,通过使与附属于一方针床的缘部相邻的左右针织物部分靠拢来扩开开口部;针对此时形成的空针、移动转至另一方针床的侧端纵行。
4.按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的左右两方进行前述编织。
5.按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的左右任何一方进行前述编织。
6.按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使在前述工序c)中移动的侧端纵行的线圈不形成绞绕线圈,在消除由移圈造成的线圈绞绕的方向喂纱、形成线圈。
7.一种用于制造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各针床分别具有多枚针、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移动、在针床间可进行线圈的转移的横机;所述针织物在前侧针织物部分与后侧针织物部分在编织宽度的侧端部相互连接的状态下进行编织,且编织成将前侧针织物部分与后侧针织物部分中的任何一方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中间左右分开,在该分开处形成纵向延伸的开口部,同时在沿该开口部延伸的左右缘部的编织结束部,缘部相互间成为2层状前后重合的形态;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
a)在使适当数量的附属于一方针床的纵行转至附属于相对的另一方针床被编织的针织物一侧的状态下进行线圈横列编织、编成针织物的工序;所述纵行位于为了在左右缘部相互并列状态下进行编织而形成开口的一侧的针织物的至少左右一方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的侧端;
b)使转向相对的另一方的针床的前述纵行一边逐圈转移一边移至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的针织物之外的工序;
c)移动针织物,通过移圈使左右缘部相互重合,同时为进行后续线圈横列编织,而通过移圈进行线圈再配置的工序;
d)接上述工序c)、在编织宽度的侧端部将前侧针织物部分与后侧针织物部分连接起来的同时,使整个针织物成为完整的筒状体地进行线圈横列编织的工序。
8.按权利要求1~7中任何一项所记述的方法制作的针织物。
CNB028059042A 2001-03-02 2002-02-28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96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58130 2001-03-02
JP58130/01 2001-03-02
JP58130/2001 2001-03-02
JP2001123233 2001-04-20
JP123233/2001 2001-04-20
JP123233/01 2001-04-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4611A true CN1494611A (zh) 2004-05-05
CN1277968C CN1277968C (zh) 2006-10-04

Family

ID=26610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590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968C (zh) 2001-03-02 2002-02-28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766667B2 (zh)
EP (1) EP1375718B1 (zh)
JP (1) JP4002836B2 (zh)
KR (1) KR100768350B1 (zh)
CN (1) CN1277968C (zh)
DE (1) DE60228061D1 (zh)
WO (1) WO2002070800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54550C (zh) * 2004-11-29 2009-10-2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1094946B (zh) * 2004-12-28 2010-05-2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结方法
CN101189378B (zh) * 2005-06-01 2010-12-0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在身片筒状部上具有开襟部的针织服装及其编织方法
CN102199835A (zh) * 2010-03-23 2011-09-28 H.斯托尔两合公司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
CN101072907B (zh) * 2004-12-09 2012-01-2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668740A (zh) * 2012-09-13 2014-03-26 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门襟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编织机以及编织方法
CN105483921A (zh) * 2015-12-18 2016-04-13 江南大学 一种双针床横机上满针编织全成形毛衫的方法
CN107447353A (zh) * 2017-08-02 2017-12-08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一片式立体无痕双面穿羊绒针织裙的编织方法
CN109154114A (zh) * 2016-05-05 2019-01-04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具有孔的圆型针织服装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WO2019153540A1 (zh) * 2018-02-09 2019-08-15 福建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横机及其编织方法、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CN111321509A (zh) * 2019-12-24 2020-06-23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两针板横机三层独立针织物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57958A1 (fr) * 2001-12-28 2003-07-17 Shima Seiki Mfg., Ltd. Procede de formation de col
CN100434582C (zh) * 2002-02-06 2008-11-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KR100937021B1 (ko) 2002-05-27 2010-01-15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EP1510606B1 (en) 2002-05-31 2013-05-15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having front neck
KR20050061461A (ko) 2002-08-28 2005-06-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통상편지 및 편성방법
US6981392B2 (en) 2002-08-28 2006-01-03 Shima Seiki Mfg., Ltd. Gloves and method of knitting the same
US7473271B2 (en) * 2003-04-11 2009-01-06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Stent delivery system with securement and deployment accuracy
US20040267348A1 (en) * 2003-04-11 2004-12-30 Gunderson Richard C. Medical device delivery systems
WO2009125548A1 (ja) * 2008-04-11 2009-10-1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重ね目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DE102011012767A1 (de) * 2010-09-18 2012-03-22 H. Stoll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lauchgestricks
JP5736250B2 (ja) * 2011-06-28 2015-06-1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RU2495169C2 (ru) * 2011-12-30 2013-10-10 Наталья Николаевна Муранова Способ вязания трикотажного изделия с капюшоном
CN102697192A (zh) * 2012-06-25 2012-10-03 太仓协大申泰羊毛衫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植绒的羊毛衫的制作方法
CN102697193A (zh) * 2012-06-25 2012-10-03 太仓协大申泰羊毛衫有限公司 一种镶有皮革、铆钉的羊毛衫制作方法
CN102697196A (zh) * 2012-06-25 2012-10-03 太仓协大申泰羊毛衫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闪亮图案的羊毛衫制作方法
CN102697190A (zh) * 2012-06-25 2012-10-03 太仓协大申泰羊毛衫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钩针的羊毛衫的制作方法
JP6104080B2 (ja) * 2013-07-10 2017-03-2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スリット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6738788B2 (ja) * 2017-11-27 2020-08-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CN110512343B (zh) * 2019-09-23 2021-03-02 江南大学 一种全成形横向沿背中心分片编织方法及编织织物
KR102460427B1 (ko) * 2021-03-12 2022-10-31 주식회사 아이디모드 의류의 트임부 중첩구조를 개선한 홀가먼트 편직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0097A (en) * 1968-07-22 1972-02-08 Courtaulds Ltd Knitting method
JP2538421B2 (ja) * 1990-12-13 1996-09-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706760B2 (ja) * 1994-10-07 1998-01-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成方法
JP3406085B2 (ja) * 1994-10-12 2003-05-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み幅側縁部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IT1290915B1 (it) * 1996-02-09 1998-12-14 Shima Seiki Mfg Metodo di lavorazione a maglia su una macchina rettilinea per maglieria e tessuto a maglia cosi' prodotto.
US5720188A (en) * 1996-02-20 1998-02-2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Knitted cover having course-wise slit
JP3071147B2 (ja) * 1996-08-30 2000-07-3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JP3009854B2 (ja) * 1996-11-11 2000-02-14 ニットグローブ株式会社 筒状立体編み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JP3251521B2 (ja) 1997-02-27 2002-01-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二層構造を有するニット衣類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DE19739136A1 (de) * 1997-09-06 1999-03-11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zweier Gestrickteile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JP3047008B1 (ja) * 1998-11-26 2000-05-2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連結部が形成されたニット衣類の編成方法
JP3757073B2 (ja) * 1999-03-05 2006-03-2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2層構造部を有する衿付き身頃の編成方法
KR100585271B1 (ko) * 1999-12-27 2006-05-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분기부를 구비하는 편성포 및 그 편성방법
AU2001232351A1 (en) 2000-02-22 2001-09-03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 wear neck part knitting method and knit wear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54550C (zh) * 2004-11-29 2009-10-2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1072907B (zh) * 2004-12-09 2012-01-2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094946B (zh) * 2004-12-28 2010-05-2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结方法
CN101189378B (zh) * 2005-06-01 2010-12-0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在身片筒状部上具有开襟部的针织服装及其编织方法
CN102199835A (zh) * 2010-03-23 2011-09-28 H.斯托尔两合公司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
CN102199835B (zh) * 2010-03-23 2013-02-06 H.斯托尔两合公司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
CN103668740A (zh) * 2012-09-13 2014-03-26 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门襟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编织机以及编织方法
CN103668740B (zh) * 2012-09-13 2015-09-09 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门襟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编织机以及编织方法
CN105483921A (zh) * 2015-12-18 2016-04-13 江南大学 一种双针床横机上满针编织全成形毛衫的方法
CN109154114A (zh) * 2016-05-05 2019-01-04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具有孔的圆型针织服装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54114B (zh) * 2016-05-05 2020-06-02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具有孔的圆型针织服装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US11447898B2 (en) 2016-05-05 2022-09-20 Nike, Inc. Circular knitted garment with apertures
CN107447353A (zh) * 2017-08-02 2017-12-08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一片式立体无痕双面穿羊绒针织裙的编织方法
CN107447353B (zh) * 2017-08-02 2019-11-12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一片式立体无痕双面穿羊绒针织裙的编织方法
WO2019153540A1 (zh) * 2018-02-09 2019-08-15 福建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横机及其编织方法、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CN111321509A (zh) * 2019-12-24 2020-06-23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两针板横机三层独立针织物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768350B1 (ko) 2007-10-18
WO2002070800A1 (en) 2002-09-12
JP4002836B2 (ja) 2007-11-07
JPWO2002070800A1 (ja) 2004-07-02
DE60228061D1 (de) 2008-09-18
CN1277968C (zh) 2006-10-04
US6766667B2 (en) 2004-07-27
EP1375718B1 (en) 2008-08-06
EP1375718A4 (en) 2004-03-31
EP1375718A1 (en) 2004-01-02
US20040093907A1 (en) 2004-05-20
KR20030086598A (ko) 200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7968C (zh)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250791C (zh)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CN1273672C (zh) 织物的接合方法和接合的织物
EP1371767B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fabric
CN100554550C (zh)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JP3071147B2 (ja)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KR100643535B1 (ko) 횡편기에 의한 니트 웨어의 칼라의 편성방법 및 칼라의편성방법을 형성시키기 위한 니트 디자인 장치
JP4852093B2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KR100854959B1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CN10208656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EP2366820A1 (en) Knitting method of V-neck peak and knitwear having V-neck
US6655175B1 (en) Method for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nd joined knitted fabrics
EP1672105A1 (en)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garment with raglan sleeves and knitwear garment with raglan sleeves
EP1652979A1 (en) Method of knitting clothes with line difference, clothes with line difference, and knit designing device
JP6104018B2 (ja) 分岐部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
KR101356440B1 (ko) 브이-넥 포인트를 구비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포
CN1143909C (zh) 针织类衣服的针织方法
KR101844739B1 (ko)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JP2008261074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
EP2208814A1 (en) End-connecting method for doubly-cylindrical fabric
CN1656267A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EP2397588B1 (en) Inner widening method
CN1833057A (zh)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CN1271266C (zh)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JP4856639B2 (ja) 前後非対称な形状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エアの編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04

Termination date: 201502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