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59676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59676A
CN1459676A CN03104711A CN03104711A CN1459676A CN 1459676 A CN1459676 A CN 1459676A CN 03104711 A CN03104711 A CN 03104711A CN 03104711 A CN03104711 A CN 03104711A CN 1459676 A CN1459676 A CN 14596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receptor
black
photosensitive drums
imaging device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047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2675C (zh
Inventor
萩原和义
石川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59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59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26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267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具有:黑色用感光体和多个彩色用感光体,其布置成一排;带,其适合于在一路线上循环移动,同时顺次经过或接触多个感光体,其中,黑色用感光体位于一排感光体的一端;辊,用于使带与黑色用感光体接触;以及伸缩辊,其位于在与黑色用感光体对置的该排感光体的另一端设置的彩色用感光体和与黑色用感光体紧邻的彩色用感光体之间,并适合于从使自身与带保持接触的位置移到使自身与带分离的位置,并从使自身与带分离的位置移到使自身与带保持接触的位置,以改变带的循环移动路线。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复印机、打印机等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两种主要类型的常规全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所谓的四循环型成像装置和所谓的串联型成像装置。四循环型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具有感光体和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包含给定数量的不同色的调色剂。随着感光体被驱动旋转,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顺次重叠形成在感光体上,并且被重叠转印到转印对象上,以形成彩色图像。另一方面,串联型成像装置具有给定数量的感光体,这些感光体设有各自不同色的显影装置。随着在各自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顺次重叠转印到转印对象上,在转印对象上生成彩色图像。
由于四循环型成像装置的感光体和其他相关部件需要旋转给定数量的循环(通常是四个循环)以生成彩色图像,因而该成像装置伴随着成像速度低的问题。因此,当需要进行高速成像时,优选地使用串联型成像装置。
附图的图1示意性示出了具有四个串联布置的感光鼓和一个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装置。
参照图1,该成像装置具有:四个串联布置的感光鼓11Y、11M、11C和11K,其上面分别形成Y(黄)、M(品红)、C(青)和K(黑)色的各自调色剂图像;环形中间转印带20,其由多个辊保持,这些辊包括:驱动辊22,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20;张紧/转向辊23,用于对中间转印带20的弯曲移动(如有的话)进行校正;备用辊24;张紧辊25;以及从动辊26;并且其适合于在与四个串联布置的感光鼓11Y、11M、11C和11K保持接触的同时进行移动;一次转印辊27Y、27M、27C和27K,其分别布置成与感光鼓11对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以便把各自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以及二次转印辊28,其布置成与备用辊对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以便把由中间转印带20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P上。该成像装置还具有:基准标记传感器31,用于检测出中间转印带20已刚好转一整圈;以及边缘传感器32,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20的边缘。正如在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方向B上所见,基准标记传感器31布置在用于形成Y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1Y的上游,而边缘传感器32布置在用于形成K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1K的下游。
由于这种串联型成像装置适合于驱动所有给定数量的感光体同时旋转,因而在选择黑白操作模式时,不得不驱动不必要的感光体,而在选择彩色操作模式时,必然驱动所有感光体旋转。因此,感光体不可避免会有很大程度的磨损。此外,如果不参与成像操作的感光体与转印对象保持接触,则残留在感光体上的显影用调色剂会浪费。
为了解决该问题,第2001-242680号日本专利申请公报提出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具有:带状构件(中间转印构件,感光体,输纸构件等);多个并列的对置设置构件(感光体,显影剂载体等),其设置成与带状构件对置;以及分离装置,用于使带状构件和某些对置设置构件分离,以使不必要的对置设置构件与带状构件分离。
提出的这种成像装置被认为能避免对置设置构件发生不必要磨损的问题。
然而,由于分离装置布置在一排并列的对置设置构件一端的外部,并被迫使上下摇动,以使某些对置设置构件与带状构件分离,因而成像装置不可避免地具有大尺寸。
另一方面,如果以使不必要的感光体与转印带分离为目的而改变转印带的形状,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准确控制转印带的张力。于是,存在带弯曲的问题。
第2000-181184号日本专利申请公报揭示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具有至少一对感光体、输纸装置和转印装置,并适合于通过使输纸装置和转印装置相对于一个感光体的旋转轴移动以使感光体和输纸装置的接触点与另一感光体分离,从而防止发生转印带的弯曲移动和感光体的不必要磨损。
然而,在第2001-242680号和第2000-181184号日本专利申请公报中揭示的成像装置仍然伴随着一个问题是,这些成像装置需要一种复杂机构,用于使适合于承载其上形成的各自图像的感光体与带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作出的,并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可通过选择单色模式或多色模式来避免感光体发生不必要磨损的问题,而且还可使整个成像装置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以下对一种成像装置进行说明。该成像装置通过形成调色剂图像并把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来形成图像,该成像装置具有多个感光体、辊和伸缩辊。
多个感光体布置成一排,并包括:黑色用感光体,其适合于承载在其上形成的黑色图像;以及其他感光体,其适合于承载在其上形成的黑色以外的不同色的各自图像,该黑色用感光体设置在一排感光体的对置两端中的一端。
带适合于在一路线上循环移动,同时顺次经由或接触多个感光体,并直接在其上或者在由该带承载的记录介质上接收在多个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辊在黑色用感光体和紧邻的彩色用感光体之间固定就位,并适合于使带与黑色用感光体接触。
伸缩辊位于在一排感光体的另一端设置的彩色用感光体和与黑色用感光体紧邻的彩色用感光体之间,并适合于从用于使自身与带保持接触的位置移到用于使自身与带分离的位置,并从用于使自身与带分离的位置移到用于使自身与带保持接触的位置,以改变带的循环移动路线。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可在黑白操作模式和彩色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操作,并且在无需使用感光鼓进行成像操作时,不使用这些感光鼓,以减少各感光鼓的驱动次数。因此,感光鼓和其他相关构成部件可具有长使用寿命。此外,由于为向带施加张力而布置在带移动路线的对置两端的辊可布置成靠近一排感光鼓的对置两端,因而可减少成像装置的尺寸,并可容易布置其构件。
附图说明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图中:
图1是具有四个串联布置的感光鼓和一个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适用于彩色复印机并处于在彩色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成像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适用于彩色复印机并处于在黑白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成像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
图4是从感光鼓侧见到的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处于在彩色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成像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处于在黑白和特殊色(special color)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成像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处于在黑白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成像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适用于彩色复印机并处于在彩色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成像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以及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适用于彩色复印机并处于在黑白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成像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2和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适用于彩色复印机的成像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图2示出了在彩色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而图3示出了在黑白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
参照图2和图3,水平顺次布置有:感光鼓11K,其适合于承载在其上形成的K色(黑)调色剂图像;以及三个感光鼓11Y、11M和11C,其适合于分别承载在其上形成的Y色(黄)、M色(品红)和C色(青)调色剂图像。三个彩色图像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布置成比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的高度高。环形中间转印带20布置成随着其由电动机10驱动,在箭头B方向在预定路线上循环移动,同时顺次经过或接触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以及三个彩色图像用感光鼓11Y、11M和11C。而且,中间转印带20由以下辊保持,即:驱动辊22,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20;张紧/转向辊23,用于对中间转印带20的弯曲移动(如有的话)进行校正;备用辊24;从动辊26;张紧辊25;惰辊21;以及伸缩辊29,用于改变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路线。伸缩辊29适合于从用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移到用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并从用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移到用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以改变中间转印带20的循环移动路线。并且,一次转印辊27Y、27M、27C和27K布置在与相应感光鼓11Y、11M、11C和11K对置的各自位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以便把各自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二次转印辊28布置在与备用辊24对置的位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以便把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
当中间转印带20与感光鼓11Y、11M、11C和11K接触时,使感光鼓11Y、11M、11C和11K中的邻接感光鼓分开的距离在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路线上相等。也就是说,中间转印带20从感光鼓11Y、11M和11C移动到各自紧接的下游感光鼓11M、11C和11K的距离相同。
采用这种布置,可毫无困难地对彩色图像形成操作的定时进行控制。
各一次转印辊27Y、27M、27C和27K的旋转轴由弹性构件施加的预定水平的张力而被推动,并适合于根据中间转印带20的循环移动路线,从用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移到用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并从用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移到用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当该旋转轴处在用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时,向该旋转轴施加转印偏置电压,以便在中间转印带20上生成转印电场。
尽管一次转印辊27Y、27M、27C和27K适合于根据中间转印带20的循环移动路线而移动,然而它也可适合于在与伸缩辊29的位置移动同步的情况下,与中间转印带20接触或分离。
二次转印辊28向备用辊24施加压力,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以便生成转印夹部(nip section)。每当放置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上的纸P通过转印夹部时,二次转印辊28就把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P上。
惰辊21在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和C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C之间的大体中部固定就位,而从动辊26在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和张紧/转向辊23之间固定就位。这样,中间转印带20由固定到各自位置的惰辊21和从动辊26恒定保持在与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接触的状态。
伸缩辊29布置在用于形成C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1C和用于形成M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1M之间,并适合于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移到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以使中间转印带20与三个彩色图像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分离,并适合于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移到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以使中间转印带20与这三个感光鼓接触。
驱动辊22布置在Y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Y的上游附近位置。驱动辊22适合于在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路线上向中间转印带20施加张力,并驱动中间转印带20。
由于采用上述布置,即:伸缩辊29设置在彩色用感光鼓11M和11C之间,并且驱动辊22和张紧/转向辊23设置在四个串联布置的感光鼓11Y、11M、11C和11K的对置两侧,更具体来说,设置在分别与Y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Y和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邻接的位置,即:设置在中间转印带的循环移动路线的对置两端,以便向中间转印带20施加张力,因而可减少成像装置的尺寸并可容易布置其构件。
此外,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20边缘的边缘传感器32布置在固定到预定位置的惰辊21的近旁。
“惰辊21的近旁”这一说法是指在惰辊21和邻接设置的C色用感光鼓11C之间的位置,或者是在惰辊21和邻接设置的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之间并且与感光鼓11C或11K之间的距离大于与惰辊21之间距离的位置,这两个位置中以合适位置为准(在不大于惰辊21和相应感光鼓之间距离的1/2的距离内)(以下,“近旁”这一说法的使用意义相同)。
边缘传感器32由于布置在惰辊21的近旁,而惰辊21在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和C色用感光鼓11C之间的大体中部固定就位,因而可对能大大影响成像的中间转印带20的边缘进行准确检测。
当如图2所示选择彩色操作模式时,伸缩辊29在图中向上移动,以扩展中间转印带20的路线,并且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根据各色的色分解图像的图像数据,把光照射到黑色用感光鼓11K以及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上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使用Y、M、C和K各色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生成各色调色剂图像。Y、M、C和K各色调色剂图像由一次转印辊27Y、27M、27C和27K按照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和黑色用感光鼓11K与中间转印带20接触时的各自定时顺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进行一次转印。这样,在中间转印带20上生成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随后,把纸P输送到备用辊24和二次转印辊28对置设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的二次转印位置。然后,随着把纸P放置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各个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上并夹住纸P,把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顺次重叠转印到纸P上进行二次转印。之后,对转印到纸P上进行二次转印的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压加热,以便在纸P上生成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即彩色图像。
另一方面,当如图3所示选择黑白操作模式时,伸缩辊29在图中向下移动,以便在位于惰辊21和驱动辊22之间的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路线上生成直线区间。这样,中间转印带20与位于比黑色用感光鼓11K高的各自位置的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分离。也就是说,中间转印带20现仅与黑色用感光鼓11K保持接触。随着一次转印辊27Y、27M和27C由中间转印带20压下,弹性构件37Y、37M和37C可在对置方向向上施加推动力。然而,对中间转印带20的推动力进行如此调整以克服弹性构件37Y、37M和37C的推动力。
通常弹性构件可使用诸如弹簧那样的弹性构件。
在这种状态下,根据K色图像的图像数据,把光照射到黑色用感光鼓11K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使用K色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生成K色调色剂图像。K色调色剂图像由一次转印辊27K按照黑色用感光鼓11K与中间转印带20接触时的定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20上形成K色调色剂图像。随后,把纸P输送到备用辊24和二次转印辊28对置设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的二次转印位置。然后,随着把纸P放置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K色调色剂图像上并夹住纸P,把K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P上进行二次转印。之后,对转印到纸P上进行二次转印的K色调色剂图像进行加压加热,以便生成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即黑白图像。
如果从开始就在黑白操作模式中形成图像,则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并且用于驱动这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旋转的电动机10保持在静止状态。然而,如果把彩色模式中的成像操作与黑白模式中的成像操作进行混合,则电动机10被驱动为减速旋转并保持在备用状态,用于接收下一打印操作指令。在这种状态下,显影剂和感光鼓的状态不会与黑色用感光鼓的状态有很大不同。
尽管本实施例的用于驱动三个彩色用感光鼓的电动机10在黑白操作模式中被驱动为减速旋转,然而该速度可减为零。
这样,尽管黑色用感光鼓11K在黑白操作模式中被驱动旋转并与中间转印带20摩擦,然而,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并且电动机10停转或者被驱动为以低速旋转。同时,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的带电器和诸如清扫装置那样的与成像操作有关的其他构件也停转或者被驱动为不大经常操作。这样,可防止这些构件发生不必要的磨损,因此这些构件可具有长使用寿命。
图4是从感光鼓侧见到的图2和图3的成像装置的本实施例的示意图。
参照图4,黑色用感光鼓11K以及上面分别形成有C、M和Y色调色剂图像的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布置成一排。中间转印带20布置在图4中的感光鼓后面,并由驱动辊22、张紧/转向辊23和从动辊26保持。正如在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方向B所见,通过使中间转印带20向左(图4中向下)移动,可取下中间转印带20。把用于检测出中间转印带已转了一整圈的基准标记31a贴附到与用于正如在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方向B所见的右边缘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表面对置的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上,而基准标记传感器31布置在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以检测基准标记31a的通过。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20边缘的边缘传感器32布置在惰辊的近旁,该惰辊设置在黑色用感光鼓11K和C色用感光鼓11C之间的大体中部。
由于边缘传感器32布置在固定就位的惰辊的近旁,因而即使伸缩辊被移动成使中间转印带20的路线改变,边缘传感器32也能可靠地检测中间转印带20的边缘。通过根据由边缘传感器32检测的中间转印带20的边缘位置,使张紧/转向辊23的可移动旋转轴的对置两端中的一端在与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方向B相交的方向(或者图的向上或向下方向)上移动,可防止中间转印带20发生任何弯曲移动,以避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的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发生重合不良。
这样,由于基准标记传感器31和边缘传感器32设置在与用于取下中间转印带20的一侧对置的一侧,因而中间转印带20在设置就位或者从正确位置移出时不会受损。
正如以上指出,在本实施例中,尽管边缘传感器32位于惰辊的近旁,然而边缘传感器32也不必设置在惰辊的近旁。它也可设置在一个不会改变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路线的位置,或者可设置在固定就位的任一辊的近旁,不过它优选地设置在对成像有大幅影响的任一感光鼓的周围某处。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它有四个彩色用感光鼓和两个伸缩辊。在其他方面,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仅就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5、图6和图7示意性示出了成像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图5示出了处于在彩色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本实施例,而图6示出了处于在黑白和特殊色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本实施例,图7示出了处于在黑白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本实施例。
参照图5、图6和图7,水平顺次布置有:感光鼓11K,其适合于承载在其上形成的K色(黑)调色剂图像;以及四个感光鼓11Y、11M、11C和11R,其适合于分别承载在其上形成的Y色(黄)、M色(品红)、C色(青)和R色(特殊色)的调色剂图像。四个彩色图像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布置成比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的高度高。并且,用于分别承载Y色(黄)、M色(品红)和C色(青)调色剂图像的三个感光鼓11Y、11M和11C布置成比用于承载R色(特殊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1R的高度高。环形中间转印带20布置成在箭头B方向在预定路线上循环移动,同时顺次经过或接触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和四个彩色图像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中间转印带20由以下辊保持,即:驱动辊22,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20;张紧/转向辊23,用于对中间转印带20的弯曲移动(如有的话)进行校正;备用辊24;从动辊26;张紧辊25;惰辊21;以及一对伸缩辊30a和30b,用于改变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路线。一次转印辊27R、27Y、27M、27C和27K布置在与相应感光鼓11R、11Y、11M、11C和11K对置的各自位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以便把各自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二次转印辊28布置在与备用辊24对置的二次转印位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以便把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
一次转印辊27R、27Y、27M、27C和27K的旋转轴随着由各自弹性构件37R、37Y、37M、37C和37K施加到其上的预定水平的张力而被推动,以便与中间转印带20接触,并向该旋转轴施加转印偏置电压(未示出),以便转印各自调色剂图像。
二次转印辊28向备用辊24施加压力,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以生成转印夹部。每当放置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上的纸P通过转印夹部时,二次转印辊28就转印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
惰辊21在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和C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C之间的大体中部固定就位,而从动辊26在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和张紧/转向辊23之间固定就位。这样,中间转印带20由固定到各自位置的惰辊21和从动辊26恒定保持在与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接触的状态。
第一伸缩辊30a布置在用于形成C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1C和用于形成M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1M之间,并适合于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移到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以使中间转印带20与Y、M和C色的三个彩色图像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分离,并适合于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移到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以使中间转印带20与这三个感光鼓接触。第二伸缩辊30b布置在:R色彩色图像的彩色用感光鼓11R和Y色彩色剂图像的彩色用感光鼓11Y之间,其中,R色彩色图像的彩色用感光鼓11R在箭头B方向设置在五个感光鼓中的最上游,而Y色彩色图像的彩色用感光鼓11Y设置成紧邻R色彩色图像的彩色用感光鼓11R,并且第二伸缩辊30b适合于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移到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以使中间转印带20与R色用感光鼓11R分离,并适合于从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的位置移到使自身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的位置,以使中间转印带20与R色用感光鼓11R接触。
驱动辊22布置在R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R的上游附近位置。驱动辊22适合于在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路线上向中间转印带20施加张力,并驱动中间转印带20。
由于采用上述布置,即:伸缩辊30a和30b分别设置在感光鼓11M和11C之间以及感光鼓11R和11Y之间,并且驱动辊22和传感器辊26设置在五个串联布置的感光鼓11R、11Y、11M、11C和11K的对置两侧,更具体来说,设置在分别与感光鼓11R和11K邻接的位置,以便向中间转印带20施加张力,因而可减少成像装置的尺寸并可容易布置其构件。
此外,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20边缘的边缘传感器32布置在固定到预定位置的惰辊21的近旁。
边缘传感器32由于布置在惰辊21的近旁,而惰辊21在黑色用感光鼓11K和C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C之间的大体中部固定就位,因而可对能大大影响成像的中间转印带20的边缘进行准确检测。
当如图5所示选择彩色操作模式时,第一伸缩辊30a和第二伸缩辊30b都在图中向上移动,以扩展中间转印带20的路线,并且黑色用感光鼓11K和四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与中间转印带20保持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黑色用感光鼓11K和四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分别由带电器(未示出)带电,随后,根据各色的色分解图像的图像数据,把光照射到黑色用感光鼓11K和四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上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使用Y、M、C、K和R各色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生成各色调色剂图像。之后,Y、M、C、K和R各色调色剂图像由一次转印辊27R、27Y、27M、27C和27K按照四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和黑色用感光鼓11K与中间转印带20接触时的各自定时顺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进行一次转印。这样,在中间转印带20上生成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随后,把纸P输送到备用辊24和二次转印辊28对置设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的二次转印位置。然后,随着把纸P放置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各个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上并夹住纸P,把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顺次重叠转印到纸P上进行二次转印。之后,对转印到纸P上进行二次转印的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压加热,以生成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即彩色图像。在成像处理完成之后,电动机10停转,以停止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或者电动机10减至低速,以便也减少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速度。
尽管本实施例具有适合于与中间转印带20接触的四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然而无需在每个彩色用感光鼓上均形成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在图6中,当选择黑白和特殊色操作模式时,第一伸缩辊30向下移动,而第二伸缩辊30b保持到高位置。这样,中间转印带20在惰辊21和第二伸缩辊30b之间沿着直线状移动路线而行。因此,中间转印带20与位于各自高位置的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分离,并仅与黑色用感光鼓11K和特殊色(R)用感光鼓11R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根据K色和R色的色分解图像的图像数据,把光照射到黑色用感光鼓11K和R色用感光鼓11R上进行曝光,以形成各自静电潜像,然后,使用K色和R色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生成各色调色剂图像。K色和R色调色剂图像由一次转印辊27R和27K按照R色用感光鼓11R和黑色用感光鼓11K与中间转印带20接触时的各自定时顺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进行一次转印。这样,在中间转印带20上形成R色和K色调色剂图像。随后,把纸P输送到备用辊24和二次转印辊28对置设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的二次转印位置。然后,随着把纸P放置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各个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上并夹住纸P,把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顺次重叠转印到纸P上进行二次转印。之后,对转印到纸P上进行二次转印的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压加热,以生成定影的调色剂图像。
当从开始就在黑白和特殊色操作模式中形成图像时,其他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并且用于驱动这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旋转的电动机10保持在静止状态。然而,如果把彩色模式中的成像操作与黑白和特殊色模式中的成像操作进行混合并连续进行这些成像操作,则电动机10被驱动为减速旋转并保持在备用状态,用于接收下一打印操作指令。在这种状态下,显影剂和感光鼓的状态不会与黑色用感光鼓11K的状态有很大不同。
当把彩色模式中的成像操作与黑白和特殊色模式中的成像操作进行混合时,尽管本实施例的用于驱动三个彩色用感光鼓的电动机被驱动为减速旋转,然而该速度可减为零。
这样,尽管黑色用感光鼓11K和特殊色用感光鼓11R被驱动旋转并与中间转印带20摩擦,然而其他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并且电动机10停转或者被驱动为以低速旋转。同时,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的带电器和诸如清扫装置那样的与成像操作有关的其他构件也停转或者不大经常被驱动操作。这样,可防止这些构件发生不必要的磨损,因此这些构件可具有长使用寿命。
当如图7所示选择黑白操作模式时,第一伸缩辊30a和第二伸缩辊30b都在图中向下移动,以便在位于惰辊21和驱动辊22之间的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路线上生成直线区间。这样,中间转印带20与四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分离。也就是说,中间转印带20现仅与黑色用感光鼓1 1K保持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K色调色剂图像由一次转印辊27K按照黑色用感光鼓11K与中间转印带20接触时的定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进行一次转印。这样,在中间转印带20上生成K色调色剂图像。随后,把纸P输送到备用辊24和二次转印辊28对置设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0的二次转印位置。然后,随着把纸P放置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K色调色剂图像上并夹住纸P,把K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P上进行二次转印。
如果从开始就在黑白操作模式中形成图像,则四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并且用于驱动这四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旋转的电动机10保持在静止状态。然而,如果把彩色模式中的成像操作与黑白模式中的成像操作进行混合并连续进行这些成像操作,则电动机10被驱动为减速旋转并保持在备用状态,用于接收下一打印操作指令。在这种状态下,显影剂和感光鼓的状态不会与黑色用感光鼓的状态有太大不同。
当把黑白模式中的成像操作与彩色模式中的成像操作进行混合时,本实施例的电动机10被驱动为减速旋转,然而该速度可减为零,以停止旋转运动。
这样,尽管黑色用感光鼓11K被驱动旋转并与中间转印带20摩擦,然而四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与中间转印带20分离,并且电动机10停转或者被驱动为以低速旋转。同时,四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11C和11R的带电器和诸如清扫装置那样的与成像操作有关的其他构件也停转或者不大经常被驱动操作。这样,可防止这些构件发生不必要的磨损,因此这些构件可具有长使用寿命。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布置成在预定路线上循环移动,同时顺次经过成像装置的多个成像位置的是环形输纸带,而不是中间转印带。在其他方面,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仅就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8和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适用于彩色复印机的成像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图8示出了处于在彩色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第三实施例,而图9示出了处于在黑白操作模式中进行成像的状态的第三实施例,
参照图8和图9,水平顺次布置有:感光鼓11K,其适合于承载在其上形成的K色(黑)调色剂图像;以及三个感光鼓11Y、11M和11C,其适合于分别承载在其上形成的Y色(黄)、M色(品红)和C色(青)的调色剂图像。三个彩色图像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布置成比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的高度高。环形输纸带35布置成随着其由电动机10驱动,在箭头B方向在预定路线上循环移动,同时顺次经过或接触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和三个彩色图像用感光鼓11Y、11M和11C。而且,输纸带35由以下辊保持,即:驱动辊22,用于驱动输纸带35;张紧/转向辊23,用于对输纸带35的弯曲移动(如有的话)进行校正;惰辊21;以及伸缩辊29,用于改变输纸带35的移动路线。转印辊12Y、12M、12C和12K布置在与相应感光鼓11Y、11M、11C和11K对置的各自位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输纸带35,以便把各自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输纸带35上承载的纸P上。对准装置38和吸附辊33布置在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的上游。对准装置38适合于对输送到成像位置的纸P的给纸定时进行调整,而吸附辊33设置成与驱动辊22对置,并适合于与驱动辊22一起旋转,同时把输纸带35夹在自身与驱动辊22之间。吸附辊33把静电荷施加给从对准装置38供给的纸P,然后纸P由输纸带35吸附并向前移动。具有一对辊的定影装置39布置在黑色用感光鼓11K的下游。这样,随着把上面已顺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P夹在该对辊之间并对纸P进行加压加热,在纸P上生成定影的调色剂图像。
各转印辊12Y、12M、12C和12K的旋转轴随着由弹性构件13Y、13M、13C和13K施加到其上的预定水平的张力而被推动,并与输纸带35保持接触。在进行各个转印操作时,把转印偏置电压施加给相关的一个转印辊,以便在输纸带35上生成转印电场。
惰辊21在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和C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C之间以及在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和张紧/转向辊23之间的大体中部固定到各自位置。这样,输纸带35由固定到各自位置的两个惰辊21恒定保持在与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接触的状态。
伸缩辊29布置在用于形成C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1C和用于形成M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1M之间,并适合于从使自身与输纸带35保持接触的位置移到使自身与输纸带35分离的位置,以使输纸带35与三个彩色图像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分离,并适合于从使自身与输纸带35分离的位置移到使自身与输纸带35保持接触的位置,以使输纸带35与这三个感光鼓接触。
驱动辊22布置在Y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Y的上游附近位置。驱动辊22适合于在输纸带35的移动路线上向输纸带35施加张力,并驱动输纸带35。
由于采用上述布置,即:伸缩辊29设置在彩色用感光鼓11M和11C之间,并且驱动辊22和一个惰辊21设置在四个串联布置的感光鼓11Y、11M、11C和1 1K的对置两侧,以便向输纸带35施加张力,因而可减少成像装置的尺寸并可容易布置其构件。
此外,用于检测输纸带35边缘的边缘传感器32布置在惰辊21的近旁,而惰辊21在C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C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K之间固定就位。
边缘传感器32由于布置在惰辊21的近旁,而惰辊21在黑色图像用感光鼓11K和C色调色剂图像用感光鼓11C之间的大体中部固定就位,因而可对能大大影响成像的输纸带35的边缘进行准确检测。
当如图8所示选择彩色操作模式时,伸缩辊29在图中向上移动,以扩展输纸带35的路线,并且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与输纸带35保持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根据各色的色分解图像的图像数据,把光照射到黑色用感光鼓11K和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上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使用Y、M、C和K各色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生成各色调色剂图像。Y、M、C和K各色调色剂图像由转印辊12按照从对准装置38供给的纸P与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和黑色用感光鼓11K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时的各自定时顺次重叠转印到纸P上。这样,在纸P上生成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之后,使用定影装置39对转印到纸P上的不同色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压加热,以便在纸P上生成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即彩色图像。
另一方面,当如图9所示选择黑白操作模式时,伸缩辊29和分别与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对置的转印辊12Y、12M和12C一道在图中向下移动,以便在右侧惰辊21和驱动辊22之间的输纸带35的移动路线上生成直线区间。这样,输纸带35与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分离,该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位于比黑色用感光鼓11K高的各自位置。也就是说,输纸带35现通过设置在黑色用感光鼓11K的对置两侧的惰辊21仅与黑色用感光鼓11K保持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K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黑色用感光鼓11K上,并随后由转印辊12K按照使纸P与黑色用感光鼓11K接触时的定时转印到纸P上。之后,使用定影装置39对转印到纸P上的K色调色剂图像进行加压加热,以便在纸P上生成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即黑白图像。
如果从开始就在黑白操作模式中形成图像,则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与输纸带35分离,并且用于驱动这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旋转的电动机10保持在静止状态。然而,如果把彩色模式中的成像操作与黑白模式中的成像操作进行混合并连续进行这些成像操作,则电动机10被驱动为减速旋转并保持在备用状态,用于接收下一打印操作指令。在这种状态下,显影剂和感光鼓的状态不会与黑色用感光鼓的状态有太大不同。
尽管本实施例的用于驱动三个彩色用感光鼓的电动机在黑白操作模式中被驱动为减速旋转,然而该速度可减为零,以完全停止电动机的旋转运动。
这样,尽管黑色用感光鼓11K被驱动旋转并与输纸带35摩擦,然而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与输纸带35分离,并且电动机10停转或者被驱动为以低速旋转。同时,三个彩色用感光鼓11Y、11M和11C的带电器和诸如清扫装置那样的与成像操作有关的其他构件也停转或者不大经常被驱动操作。这样,可防止这些构件发生不必要的磨损,因此这些构件可具有长使用寿命。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四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布置成在预定路线上循环移动,同时顺次经过成像装置的多个成像位置的是环形输纸带35,而不是中间转印带20。在其他方面,第四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它具有特殊色用感光鼓11R,但在输纸带35的使用方面与第三实施例类似。因此,将不再进行说明。

Claims (10)

1.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通过形成调色剂图像并把该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来形成图像,该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感光体,其布置成一排,并包括:黑色用感光体,其适合于承载在其上形成的黑色图像;以及多个彩色用感光体,其适合于承载在其上形成的黑色以外的不同色的各自图像,该黑色用感光体设置在该排感光体的对置两端中的一端;
带,其适合于在一路线上循环移动,同时顺次经过或接触多个感光体,所述带直接在其上接收或者在由所述带承载的记录介质上接收在多个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辊,其在黑色用感光体和紧邻的彩色用感光体之间固定就位,并适合于使所述带与黑色用感光体接触;以及
伸缩辊,其位于在与黑色用感光体对置的该排感光体的一端设置的多个彩色用感光体中的一个彩色用感光体和与黑色用感光体紧邻的多个彩色用感光体中的另一彩色用感光体之间,并适合于从一个用于使自身与所述带保持接触的位置移到一个用于使自身与所述带分离的位置,并从一个用于使自身与所述带分离的位置移到一个用于使自身与所述带保持接触的位置,以改变所述带的循环移动路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还包括:两个辊,其在该排感光体的对置两端固定到各自位置,并保持在所述带的循环移动路线的对置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还包括:边缘传感器,其对所述带的边缘位置进行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伸缩辊适合于通过改变该路线,使所述带与多个彩色用感光体中的一个预定彩色用感光体接触或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还包括:电动机,其使多个彩色用感光体移动,该电动机适合于使由于伸缩辊所引起的所述带移动路线的改变而与所述带分离的彩色用感光体的移动速度停止或减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还包括:多个转印构件,其分别设置成与多个彩色用感光体对置,并且两者之间夹有所述带,并适合于分别在用于与所述带保持接触的接触位置和用于与所述带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把在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带上或由所述带承载的记录介质上,该转印构件适合于随着由伸缩辊所引起的所述带移动路线的改变,分别在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感光体布置成使所述带在用于与感光体顺次接触的移动路线上,在任何上游感光体和紧接的下游感光体之间移动相同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一个以上的伸缩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伸缩辊布置在两个彩色用感光体之间,其中,一个彩色用感光体设置在与黑色用感光体对置的该排感光体的一端,另一彩色用感光体紧邻被设置在与黑色用感光体对置的该排感光体的一端的上述彩色用感光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黑色用感光体和多个彩色用感光体布置在水平方向上,并且黑色用感光体的高度与多个彩色用感光体的高度不同。
CNB031047114A 2002-05-21 2003-02-25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26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6289/2002 2002-05-21
JP2002146289A JP2003337454A (ja) 2002-05-21 2002-05-2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9676A true CN1459676A (zh) 2003-12-03
CN1272675C CN1272675C (zh) 2006-08-30

Family

ID=29545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471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2675C (zh) 2002-05-21 2003-02-25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34497B2 (zh)
JP (1) JP2003337454A (zh)
KR (1) KR100544090B1 (zh)
CN (1) CN1272675C (zh)
TW (1) TWI237747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4602B (zh) * 2007-06-25 2011-06-2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US7978998B2 (en) 2007-02-06 2011-07-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transfer residual toner onto image bearing member
CN102147583A (zh) * 2010-02-08 2011-08-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8019262B2 (en) 2007-08-01 2011-09-13 Fuji Xerox Co., Ltd. Belt transport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member transporting method with obilqueness mitigation
CN107870535A (zh) * 2016-09-28 2018-04-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9482A (zh) * 2002-06-03 2005-08-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彩色成像装置
JP4124362B2 (ja) * 2004-02-19 2008-07-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57825B2 (ja) 2004-07-21 2010-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49189B2 (ja) * 2004-12-10 2011-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134028A1 (en) 2005-12-14 2007-06-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292836A (ja) * 2006-04-21 2007-11-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52637B2 (ja) * 2006-06-19 2011-08-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8098B2 (ja) * 2006-07-03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加熱装置
KR200428000Y1 (ko) 2006-07-03 2006-10-04 조인셋 주식회사 솔더링 가능한 탄성 전기 접촉단자
JP2008076621A (ja) * 2006-09-20 2008-04-0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939166B2 (ja) 2006-10-24 2012-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74282B2 (ja) * 2007-03-29 2012-07-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975737B1 (en) 2007-03-29 2015-01-07 Ricoh Company, Ltd. Belt device, belt deviation det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86922A (ja) * 2007-05-16 2008-11-2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258211B2 (ja) 2007-06-13 2013-08-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31414A (ja) * 2007-07-25 2009-02-1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2783B2 (ja) * 2007-08-27 2012-01-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2540B2 (ja) * 2008-10-03 2013-08-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り装置
KR101315459B1 (ko) * 2008-10-14 2013-10-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사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US7920814B2 (en) * 2009-01-29 2011-04-05 Xero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steering system
JP2010176004A (ja) 2009-01-30 2010-08-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48243B2 (ja) * 2009-03-27 2011-08-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49999A (ja) * 2009-04-14 2010-11-04 Fuji Xerox Co Ltd 中間転写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180266B2 (en) * 2009-06-03 2012-05-15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registering the transfer of an image associated with a printing device
KR101038979B1 (ko) * 2009-08-07 2011-06-03 조인셋 주식회사 적층 구조의 탄성 전기접촉단자
JP5674232B2 (ja) * 2009-12-14 2015-02-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922B2 (ja) * 2010-01-25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58952B2 (ja) * 2010-02-26 2014-04-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042852A (zh) * 2012-12-31 2013-04-17 苏州工业园区欣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绘图打印方法
US9720351B2 (en) 2015-09-17 2017-08-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trajectory chang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6591300B2 (ja) * 2016-01-27 2019-10-1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01697B2 (en) 2016-05-31 2018-10-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81184A (ja) 1998-12-15 2000-06-30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903632B2 (ja) * 1999-03-16 2007-04-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42680A (ja) 1999-06-14 2001-09-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るユニット装置、並びにベルト装置
JP4345195B2 (ja) * 2000-05-11 2009-10-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78998B2 (en) 2007-02-06 2011-07-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transfer residual toner onto image bearing member
CN102231052A (zh) * 2007-02-06 2011-11-02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将转印残余调色剂转印至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成像装置
US8180247B2 (en) 2007-02-06 2012-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transfer residual toner onto image bearing member
US8290385B2 (en) 2007-02-06 2012-10-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transfer residual toner onto image bearing member
CN102231052B (zh) * 2007-02-06 2014-12-10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将转印残余调色剂转印至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成像装置
CN101334602B (zh) * 2007-06-25 2011-06-2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US8019262B2 (en) 2007-08-01 2011-09-13 Fuji Xerox Co., Ltd. Belt transport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member transporting method with obilqueness mitigation
CN101359201B (zh) * 2007-08-01 2012-04-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带式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部件传送方法
CN102147583A (zh) * 2010-02-08 2011-08-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70535A (zh) * 2016-09-28 2018-04-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70535B (zh) * 2016-09-28 2022-01-11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37747B (en) 2005-08-11
JP2003337454A (ja) 2003-11-28
US20030219288A1 (en) 2003-11-27
KR100544090B1 (ko) 2006-01-23
CN1272675C (zh) 2006-08-30
US6934497B2 (en) 2005-08-23
KR20030090490A (ko) 2003-11-28
TW200307192A (en) 200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2675C (zh) 成像装置
US78900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64149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188483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belt traveling unit which detects drifting of belt position
JP54103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れによる画像形成方法
CN1837991A (zh) 成像装置
JP20110280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975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84042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98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80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058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5509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004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78906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591232A (zh) 成像设备
JP2000019799A (ja) 両面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36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48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ベルト
JP20012019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790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267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080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959558A (zh) 环形带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953188B2 (ja) 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830

Termination date: 201702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