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91232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91232A
CN1591232A CNA2004100769852A CN200410076985A CN1591232A CN 1591232 A CN1591232 A CN 1591232A CN A2004100769852 A CNA2004100769852 A CN A2004100769852A CN 200410076985 A CN200410076985 A CN 200410076985A CN 1591232 A CN1591232 A CN 1591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element
described band
contact area
imaging devic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769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井伯夫
伊藤义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591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12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Abstract

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元件,其携带调色剂;可旋转的环形带元件,其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数个转印元件,其构成数个转印区域,并向所述带元件提供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的电荷;第一、第二拉伸元件,分别与所述带元件在第一、第二接触区域相接触,以拉伸所述带元件;所述数个转印区域设在相邻的第一和第二接触区域之间,所述数个转印区域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第一转印区域;抵接元件,其在所述第一转印区域和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间的位置处抵接所述带元件;所述抵接元件沿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所述带元件周边运动方向的宽度范围内凸出。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图像承载元件和环形带,并且通过利用环形带将在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
背景技术
采用中间转印元件的成像设备为人熟知已久。例如,其构成如图13(a)所示。它具有:四个成像段,也就是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Bk)成像段,其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感光鼓;设置在感光鼓100的周边表面附近的显影装置;以及其形式为环形带的中间转印元件101,该元件的外表面与感光鼓100的周边表面保持接触。在操作过程中,随着每个感光鼓100旋转,在感光鼓100的周边表面上形成未定影的图像;换句话说,在四个感光鼓100的周边表面上一对一地形成四个颜色不同的调色剂未定影的图像。该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次逐层静电转印(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然后,将由逐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1上的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构成的全色图像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得到全色复制件。顺便提一句,图13(a)仅显示了青色调色剂成像段和黑色调色剂成像段;没有显示黄色调色剂成像段和品红色调色剂成像段。
在这种类型的成像设备中,已经逐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元件101上的四个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图像全部同时转印到转印介质上,使其可以消除会导致成像过程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此类问题,如在逐层转印的时候未定影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受到扰乱,以及在未定影的彩色调色剂图像逐层转印的时候产生颜色偏差,或者类似问题的发生。
但是,依照现有技术中的包括中间带101的成像设备会发生下列问题。
大多数中间转印带101是环形带的形式,且由半导体橡胶或者树脂(聚酰亚胺、聚碳酸酯、PVDF等)形成。通过利用驱动辊循环驱动环形的中间转印带101,并同时给该带101提供适当量的张力,可以将在四个成像段中形成的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图像逐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1上。
中间转印带101由橡胶、树脂等形成,其特征在于,通过对其施加预定量的张力而使其拉伸的量大于由金属等形成的中间转印带101的量。因此,由驱动辊循环驱动中间转印带101时,在向带101施加张力的范围内,带101的表面有时会承受不均匀的变形。在成像设备中的中间转印带101是由树脂形成的情况下,这种现象特别突出。
图13(b)显示了在对中间转印带101施加张力的范围内的这一部分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的状态。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就带101的循环方向而言,从带101的将要缠绕在驱动辊102上的部分开始,大量的皱折向上游延伸。如果带101的这些不均匀的变形到达成像段,则在所谓的辊隙处的带101的部分,也就是感光鼓100和带101之间的接触区域(图13(b)中用虚线虚显:黑色成像段辊隙Lb和青色成像段辊隙Lc)沿着与辊隙的纵向平行的方向变为起伏状,由此在感光鼓100和中间转印带101之间产生间隙。结果产生有缺陷的图像。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观察这些皱折的影响而进行的测试的结果证实,在黑色调色剂成像段或者就中间转印带101的运动方向而言的最后的成像段,这些皱折的影响特别明显。更具体的说,不仅是在黑色成像段形成有缺陷的黑色图像,而且在上游成像段例如品红色和青色成像段中形成的图像在黑色成像段中受到扰动。结果,形成有缺陷的图像,也就是具有受转印到有皱折的中间转印带101的峰部分上的图像的部分和转印到有皱折的中间转印带101的谷部分上的图像部分之间的密度差异影响的条纹图案,而产生缺陷的图像,它沿着输送转印介质的方向延伸。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设备能够防止在其中间转印带或者转印介质输送带中产生的皱折导致图像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图像承载元件,用于携带调色剂;可旋转的环形带元件,用于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数个转印元件,用于构成数个转印区域,并用于向所述带元件提供用于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的电荷;第一拉伸元件,与所述带元件在第一接触区域相接触,用于拉伸所述带元件;第二拉伸元件,与所述带元件在第二接触区域相接触,用于拉伸所述带元件,其中,所述数个转印区域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之间,且所述数个转印区域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第一转印区域;以及抵接元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转印区域和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间的位置处抵接所述带元件;其中,所述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就所述带元件周边运动方向而言的宽度范围内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图像承载元件,用于携带调色剂;可旋转的环形带元件,用于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转印元件,用于构成转印区域,并用于向所述带元件提供用于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的电荷;第一拉伸元件,与所述带元件在第一接触区域相接触,用于拉伸所述带元件;第二拉伸元件,与所述带元件在第二接触区域相接触,用于拉伸所述带元件;其中,所述转印区域就所述带元件的圆周方向而言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之间,作为在它们之间的一个唯一的转印区域;以及抵接元件,用于在所述转印区域和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间的位置处抵接所述带元件;其中,所述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接触区域的就所述带元件周边运动方向而言的宽度范围内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图像承载元件,用于携带调色剂;数个转印元件,用于构成数个转印区域,并用于向所述带元件提供用于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的电荷;第一拉伸元件,与所述带元件在第一接触区域相接触,用于拉伸所述带元件;第二拉伸元件,与所述带元件在第二接触区域相接触,用于拉伸所述带元件,其中所述数个转印区域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之间,所述数个转印区域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第一转印区域;以及数个抵接元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转印区域和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间的位置处抵接所述带元件;其中所述数个抵接元件沿着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本质上垂直的方向设置成一条线,并且所述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周边运动方向而言的宽度范围内凸出,并且所述数个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就所述带元件周边运动方向而言的宽度范围内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图像承载元件,用于携带调色剂;可旋转的环形带元件,用于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转印元件,用于构成转印区域,并用于向所述带元件提供用于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的电荷;第一拉伸元件,与所述带元件在第一接触区域相接触,用于拉伸所述带元件;第二拉伸元件,与所述带元件在第二接触区域相接触,用于拉伸所述带元件,其中,所述转印区域就所述带元件的圆周方向而言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之间,作为在它们之间的一个唯一的转印区域;以及数个抵接元件,用于在所述转印区域和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间的位置处抵接所述带元件;其中,所述数个抵接元件沿着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本质上垂直的方向设置成一条线,并且所述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就所述带元件周边运动方向而言的宽度范围内凸出,并且所述数个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就所述带元件周边运动方向而言的宽度范围内凸出。
结合附图及以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显示了其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2(a)是青色和黑色成像段、中间转印带以及其附近的横截面图,图2(b)是中间转印带的显示了其条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3是带加压元件以及其附近的显示了其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4是中间转印带以及带加压辊的在与带垂直并且与带加压辊的轴线相一致的平面处的显示了其结构的横截面图,所述带加压辊是其中一个第一转印辊的辅助设备,并就中间转印带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带循环方向的方向)而言相对于中间转印带居中设置;
图5是中间转印带以及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辊)的在与带垂直并且与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辊)的轴线相一致的平面处的显示了其结构的横截面图,所述带加压元件包括数个直径不同的辊,是其中一个第一转印辊的辅助设备,并就中间转印带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带循环方向的方向)而言相对于中间转印带居中设置;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中间转印带以及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的显示了其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中间转印带以及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的显示了其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中间转印带以及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的显示了其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9是成像设备的显示了其结构的横截面图,该成像设备配备了中间转印带加压辊,所述辊是第二转印辊的辅助设备,并就带的宽度方向而言相对于该带居中设置;
图10成像设备的显示了其结构的横截面图,该成像设备配备了作为其中一个第一转印辊的辅助设备的带加压辊,该辊就中间转印带的宽度方向而言相对于该中间转印带居中设置;该设备还配备了作为第二转印辊的辅助设备的中间转印带加压辊,所述辊就带的宽度方向而言相对于该带居中设置;
图11(a)和图11(b)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描述了其结构的图,其中,辅助第一转印辊的中间转印带加压辊置于第一成像段就中间转印带循环方向而言的上游;
图12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描述了其结构的横截面图,该设备采用了转印(输送)带,并配备有辅助转印辊的作为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的中间带加压辊;
图13(a)和图13(b)是用于描述根据现有技术的成像设备的中间转印带中发生的皱折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横截面图。首先描述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
(总体结构)
图1显示了采用了四个感光鼓以及中间转印带的全色激光打印机的示例。参考符号50Y、50M、50C和50Bk分别代表鼓状的作为图像承载元件的四个电摄影感光元件。它们是四个成像段的组成部分,分别含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显影剂(调色剂),并从图中的右手末端开始按照所列顺序设置。
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暴露在分别从激光扫描仪51Y、51M、51C和51Bk投射并同时利用来自未显示的图像数据输入部分的图像数据进行调制的激光束下。结果,在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上形成了四个静电潜像。分别用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显影这四个静电潜像。结果分别在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
附图标记52代表呈环形带形式的中间转印元件或者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带52围绕着带悬吊-张紧元件拉伸,所述带悬吊-张紧元件包括:驱动辊81(其循环驱动中间转印带52)、张紧辊80(它被保持为向中间转印带环路之外压,以给中间转印带52提供张力)、以及反向辊82,将第二转印辊保持压在该辊上。沿着图1箭头标志所示方向循环驱动中间转印带52。带悬吊-张紧元件与中间转印带52的就中间转印带52所形成的环路而言的内表面相接触而产生预定大小的接触面积,并给中间转印带52提供了预定量的张力。在中间转印带52的环路之内,用于转印在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第一转印辊83Y、83M、83C和83Bk位于驱动辊81和张紧辊80之间。保持第一转印辊83Y、83M、83C和83Bk压在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上,同时保持中间转印带5 2分别在第一转印辊83Y、83M、83C和83Bk以及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之间(第一转印辊83Y、83M、83C和83Bk与中间转印带52的内表面相接触)夹紧。第一转印辊83Y、83M、83C和83Bk用于在它们自身和记录介质(第一转印辊83)之间提供用于将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2上的电荷。更具体的说,通过由第一转印辊83Y、83M、83C和83Bk提供电荷,随后将在感光鼓50Y、50M、50C和50Bk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四种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2上。
在供纸盒53中,逐层存放作为转印介质的一定数量的片材P。通过供纸辊54将片材P从供纸盒53送出至成像设备的总体组成中,并通过供纸辊和延迟辊的结合以及输送辊56和57的结合输送至被间歇驱动的一对定位辊59。
如果歪斜地送出给定的片材P,在其轻触到该对定位辊59时,该对定位辊59将其调直。然后,该对定位辊59按照预定的时序释放片材P,从而该片材被传送至第二转印段60,在此处,通过第二转印辊60a将中间转印带5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在转印之后,通过第二转印辊60a和中间转印带52将片材P输送至定影装置61,在此处定影调色剂图像。
如果发出“面朝下指令”,也就是用于排出片材P从而在片材P从设备总体组成中排出的时候此片材的图像承载表面将面向上的指令,则通过未显示的控制元件和驱动元件将挡板67运动到图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当挡板67处于上述位置时,片材P在运动通过定影装置61之后,在挡板67的顶侧上运动。然后通过一对排纸辊62将片材P进一步输送入输送路径77,所述输送路径具有一对排纸辊68和一对排纸辊69。然后通过一对排纸辊68将其进一步输送通过输送路径77,并由一对排纸辊69(逐层)排放到接纸盘64中,其图像承载表面朝下。
如果发出发出“面朝上指令”,也就是用于排出片材P从而在片材P从设备总体组成中排出的时候此片材的图像承载表面将面向上的指令,则通过未显示的控制元件和驱动元件将挡板67运动到虚线所示的位置。当挡板67处于上述位置时,片材P在运动通过定影装置61之后,在挡板67的下侧运动。然后通过一对排纸辊65(逐层)排放到接纸盘66中,其图像承载表面朝上。
当在片材P的正面形成图像之后还要连续地在该片材P的背面形成图像时,通过未显示的控制元件和驱动元件操作挡板69,从而使片材P运动经过一对输送辊70,然后,由一对输送方向反向辊71使其输送方向反向。之后,通过操作挡板72而将片材P引导入双面打印模式路径73(背面打印模式路径)。随后,利用三对双面打印模式输送辊74、75和76以及输送辊57将片材P通过双面打印模式路径输送至一对定位辊56,如果将片材传送至该对定位辊时是歪斜的,由此将其弄直。然后,以预定的时序将片材P传送至第二转印段60,在此处,将中间转印带5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P的背面。然后,通过第二次转印装置60的第二转印辊60a和中间转印带52将记录介质P输送至定影装置61,在此处,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P的背面。之后,进一步输送片材P,并排放到接纸盘64或者66中。
该实施例中的如上构成并采用其中一个中间转印系统的成像设备还设有一个元件,用于对中间转印介质加压以防止在中间转印带52中产生的皱折导致有缺陷的图像。
(用于对中间转印带加压的元件)
以下,将描述构成本实施例的特征的用于将中间转印带向外压的元件(以下简称为“带加压元件”或者“皱折阻挡元件”)的结构。如上所述,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设有用于分别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的四个成像段,它们按照所述顺序从就中间转印带52的循环方向而言的最上游开始设置。该设备还设有辊86,它用于将中间转印带52向该带52所形成的环路之外压,且它是第一转印辊82其中之一的辅助设备。将作为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的辊86置于用作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的成像段的就中间转印带52的循环方向而言的下游侧和在驱动辊81的就中间转印带52的循环方向而言的上游侧。带加压辊86由中间转印带52的运动而旋转。
图2显示了用于形成青色调色剂图像的成像段(以下简称为青色成像段)、用于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的成像段(以下简称为黑色成像段)和中间转印带52及其附近。图2(a)是横截面图,而图2(b)是中间转印带52的俯视图,显示了中间转印带52的悬吊和张紧方式。就与中间转印带52的循环方向垂直的方向而言(就任何一个中间转印带支撑元件的轴线方向而言),带加压辊86的实际上保持为压在中间转印带52上的部分比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窄;换句话说,它比调色剂图像可以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2上或者从其上转移所跨越的范围窄。因此,与中间转印带52的周边相当,带加压辊86保持为从中间转移带52的环路的内侧压在中间转印带52上所跨越的中间转印带52的那部分就该环路而言略微向外凸出。
通过设置带加压辊86,可以防止在中间转印带52中形成跨越驱动辊81的上游部分的皱折B4向上游延伸超过在带加压辊86和中间转印带52之间的辊隙La。由于带加压辊86防止了皱折B4向上游延伸超过辊隙La,因此显而易见的,它们不会延伸到辊隙Lb和Lc内,也就是成像段的图像转印辊隙。因此,可能在紧接着驱动辊81的上游侧上形成的皱折B4不会对图像形成不好的影响。
用于防止在中间转印带52中由驱动辊81等(也就是中间转印带悬吊元件的一部分)形成皱折的上述结构布置是一种用于防止皱折对图像形成产生不良影响的最有效的元件。但是,从防止在图像转印过程中产生图像缺陷的角度而言,所必须的仅是防止皱折延伸到转印段,或者使得在紧接着转印段的上游侧的中间转印带变平滑。
就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方向而言,仅跨越中间转移带52中心部分而不是跨越中间转印带52的整个范围将其保持为向外压的原因在于,皱折的出现限于中间转印带的中心部分,且因此所必须的是使得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略微向外凸出以消除皱折。换句话说,皱折的产生归因于中间转印带52的松弛。因此,如果带加压辊86制作得长至足以对不产生皱折的中间转印带52的外周、以及其中心部分(也就是起皱的部分)都加压,则不能有效地防止皱折向上游延伸超过带加压辊86。
通过带加压辊86使得中间转印带的中心部分向外伸出的距离非常小;带加压辊86和中间转印带52之间的所谓接触角小。换句话说,中间转印带52的紧接着带加压辊(皱折阻挡元件)86的上游的那部分、以及中间转印带52的紧接着带加压辊(皱折阻挡元件)86的下游的那部分的角度几乎是180°,这个值是一个大的数值。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带52的缠绕在张紧辊之处的接触角大。换句话说,中间转印带52的紧接着张紧辊的上游的那部分、以及中间转印带52的紧接着张紧辊的下游的那部分之间的角度小。
这是因为,如果在中间转移带52缠绕在张紧元件之处的接触角大,则中间转印带52跨越紧邻上游以及带悬吊元件下游的区域起皱折。
图3是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86和其附近的放大横截面图,显示了带加压辊86使得中间转印带52从如果没有带加压辊86时的中间转印带52的所在位置(双点划线所示)跨越中心部分略微向外运动。顺便提一句,为清楚地显示带加压辊86的功能,在该图中略微夸大了中间转印带52因为带加压辊86而运动的距离。
图4是中间转印带52和带加压辊86的在与中间转印带52的纵向相垂直(与中间转印带52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以及与中间转印带52的顶表面相垂直的平面处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其结构。
从图4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包括数个带加压辊86(该实施例中是6个),用于将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保持为向外压。在图中,L0表示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且La、Lb......表示每个辊86的长度,L2表示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的长度,带加压辊86通过该部分将中间转印带52保持为向外压。通过采用数个带加压辊86构成的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86,并且允许其中的每一个与其余的相独立地旋转,来代替单件带加压辊86,实际上消除了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86对中间转印带52所产生的该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86容易使得中间转印带52横向运动的负面影响。如上所述,中间转印带52的部分L2,也就是中间转印带52由带加压辊86保持为向外压所跨越的部分比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L0窄(L0>L2)。换句话说,带加压元件86与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相接触。另外,通过使得宽度L2比中间转印带52的一个最大范围窄,可以有效的消除在就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方向而言的该成像范围内所形成的皱折对成像的影响,其中所述最大范围是就中间转印带宽度方向而言的使图像通过成像设备输出至中间转印带52上所跨越的范围。
一些中间转印带52一对一的设有连接至中间转印带52的横向边缘的增强带91,以提高中间转印带52的拉伸强度。另外,当中间转印带52连续驱动相当长的时间时,为了调整此时所发生的作为环形带的中间转印带52的横向运动,给一些中间转印带52设置由氨基甲酸乙酯等形成的调整元件60。有理由讲,给中间转印带52提供这种带增强元件和防止运动元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增加了跨越带52的中心部分的皱折的形成和/或延伸,因为这种设置使得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的拉伸强度与中间转印带52的周边部分不相同。
换句话说,即使在将成像设备构成为使得其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容易起皱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通过将带52保持为就带的宽度方向而言跨过中心部分向外压,也能防止带52的皱折影响成像段;可以防止因为带皱折导致的图像缺陷。采用辊作为将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向外拉伸的元件可以防止带52因为用于将中间转印带52向外拉伸的元件而摩擦带电,并且也防止带52因为带加压(拉伸)元件而被制动。
用于局部拉伸中间转印带52的辊的数量不限于该实施例中所示的6个;它可以大于6个。另外,该辊的长度和直径不必相同。例如,为了通过校正中间转印带52的就该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方向而言的横向中心部分比其周边部分更容易拉伸的情况而能够更有效的阻挡皱折朝着成像段延伸,可以增大跨越皱折阻挡元件(带加压辊)的中心部分设置的辊的直径,如图5所示(D>d)。
另外,辊压在带上的长度可以制作得不同,只要这种结构能有效地防止带的皱折影响图像形成即可。
要求数个带加压辊(带加压元件、皱折防止元件)的表面性质例如硬度和摩擦系数μ相同。如果辊的这些性质不同,当连续驱动带时,皱折阻挡元件可能在防止带横向运动的作用方面不稳定;皱折阻挡元件在防止带沿着宽度方向运动方面的不稳定会导致皱折形成的加剧。要求辊在Asker C标度例如硬度中不小于25度。另外,当利用Heidon便携式摩擦计(muse类型94i:Shinto Kagaku的产品)进行测量时,要求每个辊的摩擦系数μ不大于0.5。
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研究如图4所示构成的带加压辊86所进行的测试。
在如下条件下来研究带加压辊的效果,其中,在如图4所示构成的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带加压辊)的上游侧上出现大量皱折,且始终产生图像缺陷,除非中间转印带52由带加压辊86而朝向带环路之外运动的距离大于一定值。
带加压辊86的直径为5mm。在测试中,在0.1mm-1mm的范围之间,在改变就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方向的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由带加压辊86的显见的侵入而运动的距离的同时,研究因为皱折的形成所导致的图像缺陷的严重性。
结果证实,只要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由带加压辊86的显见的入侵的运动的距离不小于0.4mm,就能够防止因为中间转印带52的皱折导致的图像缺陷。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成像设备设有用于跨越就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方向而言的中间转印带52的大致中心部分、保持将中间转印带52朝着由中间转印带52所形成的环路向外运动一定距离的元件,且该元件设置在最下游成像段和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52的辊之间的位置处。结果,防止了因为驱动辊81支撑(悬吊)中间转印带52的方式而在中间转印带52中形成的皱折影响图像的形成。另外,确保了在中间转印带52和在每个成像段中的各个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之间有足够尺寸的接触面积。因此可以防止在转印介质上形成因为中间转印带52的起皱而产生缺陷图像的问题;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彩色图像。
实施例2
以下,参考图6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结构实际上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相同。因此,除了作为该实施例的特征的部分,将不再进行描述。
图6是中间转印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和中间转印带52的横截面图,显示了皱折阻挡元件的结构。从图6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于将中间转印带52在跨越就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方向而言的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保持为向外压的元件,也就是作为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的带加压元件88,是一个单件辊,其长度大致是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的一半。它大致跨越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将中间转印带52保持为向外压。
该辊可以是金属的,只要它足够柔软而能够与中间转印带52在其被该辊向外压时所形成的曲率相一致即可。这种辊尽管其结构简单,但是可以防止因为中间转印带52的皱折而产生图像缺陷。
中间转印带加压辊88(皱折截止辊)由导电材料形成。因此,将其接地以防止以下问题。也就是中间转印带52充电用于图像转印。因此当带加压辊88(皱折截止辊)设置成与充电的中间转印带52相接触时,除非带加压辊88(皱折截止辊)接地,否则在中间转印带52上形成的图像可能会被带加压辊88(皱折截止辊)的过量电荷而扰乱。
实施例3
以下参考图7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本质上结构也和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因此在这里不再进行描述。而仅描述作为该实施例的特征的结构部分。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其结构。前述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为辊的形式,并通过中间转印带52的旋转而旋转。但是本实施例中的带加压元件85(皱折阻挡元件)是刮刀的形式,且其构成和置于使得它将中间转印带52的就该中间转印带52的宽度方向而言的中心部分保持为从正常的路径、或者如果没有设置带加压辊85(皱折截止辊)时中间转印带52将会遵循的路径向外略微凸出。中间转印带52向外凸出的距离,以及中间转印带52向外凸出所跨越的中间转印带52的那一部分,都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
即使用于将中间转印带52保持为向外凸出的元件是刮刀的形式,例如该实施例中的带加压刮刀85(皱折截止刮刀),也可以如同在上述实施例中的辊状的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一样有效地防止因为中间转印带52的皱折所导致的图像缺陷;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彩色图像。另外,采用刮刀作为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能够简化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的结构。
实施例4
以下参考图8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本质上结构也和前述实施例的相同,因此在这里不再进行描述。而仅描述作为该实施例的特征的结构部分。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带加压元件(皱折阻挡元件)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其结构。为了确保利用彩色成像设备形成图像时的高逼真度,通常为彩色成像设备配备各种用于进行调整的传感器。例如,如图8所示,一些彩色成像设备装有定位传感器S1,用于将在数个成像段中形成的图像进行光学对准。用于利用定位传感器S1通过检测在中间转印带52上的定位标记等而准确对准数个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图像的调整的结构布置是已知的,因此此处不再进行描述。
在高度精确地读取图像数据的过程中,如果由如前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带加压辊86(皱折阻挡元件)向外推中间转印带52,从传感器S1投射的用于读取中间转印带52上的标记等的光束射在中间转印带52表面上的角度变得与预定角度不同,其中所述预定角度是如果没有由带加压辊86使带52向外凸出时该光束射在中间转印带52表面上的角度。因此,在中间转印带52的具有定位标记的部分凸出的同时,所读取的前述定位标记的位置可能会不同于在中间转印带52的具有定位标记的那部分未凸出时(也就是在该部分用于成像时)所读取的定位标记的位置。
因此,在利用传感器S1等读取定位标记等的时候,为了防止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使得中间转印带52运动而导致从传感器S1投射的光束射在中间转印带52的表面上的角度与该预定角度不同,在该实施例中,成像设备设有用于缩回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的元件(未显示),也就是用于竖直地运动带加压辊86(皱折阻挡元件)的驱动元件。
通过设置该用于缩回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的元件,当成像设备进行与成像过程相独立的自动定位调整过程时,为使传感器S1可以准确地检测定位标记等,缩回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停止带加压辊86(皱折阻挡元件)与中间转印带52之间的接触,而当成像设备实际上在形成图像的时候,运动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返回到它将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保持为向外凸出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因此,颜色不同的数个调色剂图像高度准确地光学对准,使其可以输出高品质的图像。
实施例5
以下参考图9和10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本质上结构也和前述实施例的相同,因此在这里不再进行描述。而仅描述作为该实施例的特征的结构部分。
图9是第五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显示了其总体结构的横截面图,其中也采用了如同前述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元件。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具有辅助辊95,用于防止中间转印带52在该中间转印带5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的这一范围内起皱。该成像设备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设有辅助辊95,用于防止中间转印带52在第二转印段、而不是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的上游的范围内起皱。皱折防止辊95位于第二转印反向辊82的上游附近。皱折防止辊95的结构、辊95与中间转印带52相接触所跨越的中间转印带52的部分、以及皱折防止辊95使得中间转印带52运动的距离,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加压辊86(88)(皱折截止辊)的结构、带加压辊86(88)(皱折截止辊)与中间转印带52相接触所跨越的中间转印带52的部分、以及带加压辊86(88)(皱折截止辊)使得中间转印带52运动的距离相当。
设置如上构成和定位的皱折防止辊95,可以防止因为在起伏状的中间转印带52(起皱的中间转印带5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而导致形成有缺陷的图像、更具体的说,是具有波纹状外观的图像。换句话说,可以有效的防止在第二转印段中产生图像缺陷。
图10是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横截面图,它同时具有作为第一转印辊的辅助设备的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以及作为第二转印辊的辅助设备的皱折防止辊95,图中显示了其结构。从图10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位于黑色成像段的下游附近,且皱折防止辊95位于第二转印反向辊82的上游附近。因此,不仅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类似的效果,而且可以实现与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类似的效果,也就是在没有皱折防止辊95时会在中间转印带52中产生的皱折绝不会出现。因此,可以在转印介质上记录高品质的图像。
实施例6
以下参考图11描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本质上结构也和前述实施例的相同,因此在这里不再进行描述。而仅描述作为该实施例的特征的结构部分。
图11(a)和(b)是第六实施例中的带加压辊(皱折截止辊)的横截面图和平面图,该辊是张紧辊80的辅助设备,并位于黄色成像段的上游。从图11可以清楚的看出,该实施例中的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位于张紧辊80的下游侧和处于黄色调色剂成像段(也就是四个调色剂成像段中的最上游的成像段)的上游侧。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使中间转印带52向外运动的距离、用于使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保持为将中间转印带52跨越该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向外压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加压辊86(88)(皱折截止辊)使得中间转印带52向外运动的距离、用于使带加压辊86(88)(皱折截止辊)保持为将中间转印带52跨越该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向外压的结构相当。
通过在最上游成像段的上游侧设置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防止了在紧接着张紧辊80下游侧形成的皱折Br向下游延伸超过在张紧辊80和中间转印带52之间的辊隙La,由此防止其延伸到成像段的辊隙Ly和Lm。换句话说,防止了在紧接着张紧辊80上游附近中的中间转印带52上形成的皱折影响图像的形成。因此,可以形成高品质的图像。
顺便提一句,具有四个成像段的成像设备可以设有两个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作为将中间转印带52保持为向外压的元件,也就是一个位于黄色调色剂成像段或者说最上游成像段的上游侧,而另一个位于黑色调色剂成像段或者说最下游成像段的下游侧。这种设置可以形成图像,同时防止张紧辊80导致的皱折以及驱动辊81所导致的皱折影响图像的形成。
实施例7
以下参考图12描述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本质上结构也和前述实施例的相同,因此在这里不再进行描述。而代替重复相同描述的是对该实施例中在功能上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元件采用与前述实施例所设定的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2是成像设备的横截面图,它采用了所谓的转印(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它也设有辊96(辅助于第一转印辊),作为用于将中间转印带52保持为向外压的元件,以防止转印(输送)带起皱。辊96在结构上与前述实施例的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辅助于第一转印辊)相同,在功能上也与前述实施例的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辅助于第一转印辊)相同。另外,带加压辊96(皱折截止辊)使得转印(输送)带97向外运动的距离、用于使带加压辊96将转印(输送)带97跨越该转印(输送)带97的中心部分保持向外压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使中间转印带52向外运动的距离、用于使带加压辊86(皱折截止辊)将中间转印带52跨越该中间转印带52的中心部分保持向外压的结构相当。
换句话说,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能够有效的防止由驱动辊81在转印(输送)带97中形成的皱折延伸到相邻的图像转印段。
如果在转印(输送)带97中产生皱折,在转印介质和转印(输送)带97之间就产生间隙,则转印介质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会受到在该间隙内产生的放电的扰乱。但是,该实施例能有效的防止因为驱动辊82在转印(输送)带97中产生的皱折到达相邻的成像段,由此防止形成有缺陷的图像。
顺便提一句,本发明的前述实施例是以包括数个作为图像承载元件的感光元件的成像系统为参考进行描述的。显而易见,本发明也适用于仅包括一个感光元件的成像系统,且这种应用的效果与前述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所能实现的效果相当。
尽管已经参考了此处披露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处披露的细节,该申请旨在覆盖可能落在此类改进目的或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这种修改或者变化。

Claims (40)

1.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其携带调色剂;
可旋转的环形带元件,其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
数个转印元件,其构成数个转印区域,并向所述带元件提供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的电荷;
第一拉伸元件,其在第一接触区域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以拉伸所述带元件;
第二拉伸元件,其在第二接触区域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以拉伸所述带元件,
其中,所述数个转印区域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之间,所述数个转印区域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第一转印区域;以及
抵接元件,其在所述第一转印区域和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间的一个位置处抵接所述带元件;
所述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周边运动方向的宽度范围内凸出。
2.如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一转印区域的转印元件包括本质上为柱状的转印辊,且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包括本质上为柱状的拉伸辊,所述抵接元件将所述带元件凸出越过与所述转印辊以及所述第一拉伸辊相接触并包括所述第一转印区域的平面。
3.如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元件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接收调色剂。
4.如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元件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接收调色剂,并在所述第一转印区域中将所接收的调色剂转印到转印材料上。
5.如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印到所述带元件携带的转印材料上。
6.如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紧邻所述抵接元件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的区域的前面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紧接该区域之后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大于在紧邻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前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与紧接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后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之间所形成的内角。
7.如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个驱动所述带元件旋转。
8.如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个能有效地向外扩展所述带元件。
9.如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元件可以运动而与所述带元件脱离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是所述第二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运动方向的上游。
11.如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是所述第二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运动方向的下游。
12.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其携带调色剂;
可旋转的环形带元件,其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
转印元件,其构成一转印区域,并向所述带元件供电,以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
第一拉伸元件,其在第一接触区域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以拉伸所述带元件;
第二拉伸元件,其在第二接触区域相接触与所述带元件,以拉伸所述带元件,
其中,所述转印区域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圆周方向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之间,作为位于其间的唯一的转印区域;以及
抵接元件,其在所述转印区域和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间的一位置处抵接所述带元件;
所述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的宽度范围内凸出。
13.如权利要求1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转印区域的转印元件包括本质上为柱状的转印辊,且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包括本质上为柱状的拉伸辊,所述抵接元件将所述带元件凸出越过与所述转印辊以及所述第一拉伸辊相接触并包括所述转印区域的平面。
14.如权利要求1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元件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接收调色剂。
15.如权利要求1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元件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接收调色剂,并在所述转印区域中将所接收的调色剂转印到转印材料上。
16.如权利要求1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印到所述带元件携带的转印材料上。
17.如权利要求1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紧邻所述抵接元件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的区域的前面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紧接该区域之后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大于在紧邻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前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与紧邻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后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之间所形成的内角。
18.如权利要求1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个驱动所述带元件旋转。
19.如权利要求1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个能有效地向外扩展所述带元件。
20.如权利要求1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元件可以运动而与所述带元件脱离接触。
21.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其携带调色剂;
数个转印元件,其构成数个转印区域,并向所述带元件提供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的电荷;
第一拉伸元件,其在第一接触区域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以拉伸所述带元件;
第二拉伸元件,其在第二接触区域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以拉伸所述带元件,
其中,所述数个转印区域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之间,所述数个转印区域包括最靠近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第一转印区域;以及
数个抵接元件,其在所述第一转印区域和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间的位置处抵接所述带元件;
所述数个抵接元件沿着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本质上垂直的方向设置成一条线,并且所述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的宽度范围内凸出,并且所述数个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的宽度范围内凸出。
22.如权利要求2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一转印区域的转印元件包括本质上为柱状的转印辊,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包括本质上为柱状的拉伸辊,且所述数个抵接元件将所述带元件凸出越过与所述转印辊以及所述第一拉伸辊相接触并包括所述第一转印区域的平面。
23.如权利要求2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元件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接收调色剂。
24.如权利要求2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元件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接收调色剂,并在所述第一转印区域中将所接收的调色剂转印到转印材料上。
25.如权利要求2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印到所述带元件携带的转印材料上。
26.如权利要求2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紧邻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前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紧接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后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在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紧邻所述数个抵接元件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的区域的前面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紧接该区域之后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任何一个内角。
27.如权利要求2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个驱动所述带元件旋转。
28.如权利要求2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个能有效地向外扩展所述带元件。
29.如权利要求2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抵接元件可以运动而与所述带元件脱离接触。
30.如权利要求2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是所述第二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运动方向的上游。
31.如权利要求2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是所述第二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运动方向的下游。
32.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其携带调色剂;
可旋转的环形带元件,其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
转印元件,其构成转印区域,并向所述带元件供电,以将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移到转印材料上;
第一拉伸元件,其在第一接触区域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以拉伸所述带元件;
第二拉伸元件,其在第二接触区域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以拉伸所述带元件,
其中,所述转印区域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圆周方向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之间,作为在它们之间的唯一转印区域;以及
数个抵接元件,其在所述转印区域和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间的一位置处抵接所述带元件;
所述数个抵接元件沿着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本质上垂直的方向设置在一条直线上;所述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的宽度范围内凸出,并且所述数个抵接元件沿着从所述带元件的内侧向其外侧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仅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的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的宽度范围内凸出。
33.如权利要求3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转印区域的转印元件包括本质上为柱状的转印辊,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包括本质上为柱状的拉伸辊,所述数个抵接元件将所述带元件凸出越过与所述转印辊以及所述第一拉伸辊相接触并包括所述转印区域的平面。
34.如权利要求3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元件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接收调色剂。
35.如权利要求3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元件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接收调色剂,并在所述转印区域中将所接收的调色剂转印到转印材料上。
36.如权利要求3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调色剂从所述图像承载元件转印到所述带元件携带的转印材料上。
37.如权利要求3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紧邻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前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紧接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之后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在相对于所述带元件的周边运动方向紧邻所述数个抵接元件与所述带元件相接触的区域的前面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以及紧接该区域之后的所述带元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任何一个内角。
38.如权利要求3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个驱动所述带元件旋转。
39.如权利要求3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元件和所述第二拉伸元件中的一个能有效地向外扩展所述带元件。
40.如权利要求32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抵接元件可以运动而与所述带元件脱离接触。
CNA2004100769852A 2003-08-29 2004-08-30 成像设备 Pending CN15912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07157A JP2005077669A (ja) 2003-08-29 2003-08-29 画像形成装置
JP307157/2003 2003-08-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1232A true CN1591232A (zh) 2005-03-09

Family

ID=34101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769852A Pending CN1591232A (zh) 2003-08-29 2004-08-30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15232B2 (zh)
EP (1) EP1510878A1 (zh)
JP (1) JP2005077669A (zh)
KR (1) KR100654863B1 (zh)
CN (1) CN159123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80570C (zh) * 2005-09-12 2010-01-1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8606B2 (ja) * 2004-08-06 2009-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194227B2 (en) * 2004-08-10 2007-03-20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member belt support module
JP4971775B2 (ja) * 2006-12-19 2012-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00605B2 (ja) 2012-04-04 2016-09-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52029B2 (ja) * 2014-08-29 2019-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0135A (en) 1987-03-27 1991-05-28 Teletec Corporation Computerized multistandard, field-convertible, multiregional/multiservice, remote controllable, remote programmable mobile two-way radio system with digital serial bus link, built-in programmer and autodiagnostics
US4853741A (en) 1988-02-23 1989-08-01 Eastman Kodak Company Disposable web cleaning device for electrostatographic apparatus
JPH10142960A (ja) * 1996-11-13 1998-05-29 Fuji Xerox Co Ltd 記録シート吸着装置
US6408158B1 (en) * 1997-01-31 2002-06-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unit
EP0856783B1 (en) 1997-01-31 2002-04-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Medium Carrier System
JPH1152759A (ja) 1997-08-06 1999-02-26 Ricoh Co Ltd 中間転写ベルトを用いた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469445B2 (ja) * 1997-10-15 2003-1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定着装置
US6160978A (en) 1998-02-05 2000-12-12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endless belt provided with ribs and indicia
JPH11288136A (ja) 1998-04-02 1999-10-19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445192B2 (ja) * 1998-09-02 2003-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87428A (ja) 1998-12-22 2000-07-04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927719B2 (ja) 1999-02-15 2007-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604957B2 (ja) 1999-06-18 2004-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56564A (ja) 2000-06-13 2001-12-26 Konica Corp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89933A (ja) 2000-10-10 2002-07-05 Sharp Corp 特定電子情報の関連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JP3957968B2 (ja) * 2000-11-24 2007-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051882B2 (ja) 2000-12-19 2008-02-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89333A (ja) * 2000-12-21 2002-07-05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714755B2 (en) * 2000-12-21 2004-03-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Belt stretcher and color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2002189327A (ja) * 2000-12-22 2002-07-05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650863B2 (en) * 2001-02-26 2003-11-18 Konica Corporation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816691B2 (en) 2001-05-21 2004-11-09 Ricoh Company Apparatus having endless belt with roughened guide
CH696993A5 (de) 2004-06-24 2008-02-29 Miniswys Sa Antriebseinhei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80570C (zh) * 2005-09-12 2010-01-1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15232B2 (en) 2008-08-19
EP1510878A1 (en) 2005-03-02
JP2005077669A (ja) 2005-03-24
KR20050021873A (ko) 2005-03-07
KR100654863B1 (ko) 2006-12-08
US20050078988A1 (en) 2005-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2675C (zh) 成像装置
US824946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01471B2 (en)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607472B (zh) 中间转印系统及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CN1658081A (zh) 转印装置及成像装置
JP20091985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841236A (zh) 中间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591232A (zh) 成像设备
US8442420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US7671877B2 (en) Multi-imager system using reflex writing and lateral image registration
CN180830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08552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338535C (zh) 成像装置
ITRM950847A1 (it) Apparecchio di formazione di immagini
US7010254B2 (en) Imaging forming apparatus
CN1409178A (zh) 成像装置
JP20101520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37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86056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1844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09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63849A (zh) 成像装置
US8879956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rame members
JP20211139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3009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