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7472B - 中间转印系统及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系统及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07472B CN1607472B CN2004101005028A CN200410100502A CN1607472B CN 1607472 B CN1607472 B CN 1607472B CN 2004101005028 A CN2004101005028 A CN 2004101005028A CN 200410100502 A CN200410100502 A CN 200410100502A CN 1607472 B CN1607472 B CN 16074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mediate transfer
- transfer belt
- idler roller
- roller
- clea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RRHGJUQNOFWUDK-UHFFFAOYSA-N Isop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 RRHGJUQNOFWUDK-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29920001195 polyisopr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Aesculin Natural products OC[C@@H]1[C@@H](O)[C@H](O)[C@@H](O)[C@H](O)[C@H]1Oc2cc3C=CC(=O)Oc3cc2O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98 hot ro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ZFSLODLOARCGLH-UHFFFAOYSA-N isocyanu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1=NC(O)=NC(O)=N1 ZFSLODLOARCGL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间转印系统,其中,清洁刮板随着张紧辊的运动一体地被支撑,用于清除第二次转印完成后遗留在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残余色粉。如果为使中间转印带的张力恒定,张紧辊移动,则清洁刮板也相应移动,因此,清洁刮板与中间转印带表面始终保持接触状态不变,由此可靠地实现中间转印带的清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中间转印技术的成像设备中采用的中间转印系统以及用于清洁作为中间转印系统一个组件的中间转印带的方法。本发明尤其涉及对中间转印带的可靠清洁所做的改进。
背景技术
应用电子照相技术的彩色成像设备,如彩色复印机或彩色打印机,通常设置有多个显影器,其中,按照显影器的不同,形成颜色各异的可视图像(色粉图像),这些色粉图像最终叠印并转印到同一记录纸上。
中间转印带的应用技术(通常称为中间转印技术)是上述类型的彩色成像设备的已知示例。在中间转印技术中,设置有用于各种颜色的显影器,通过将图像分解成不同的颜色组分,在感光鼓上形成以各种颜色的静电潜像的形式存在的光学图像。随后,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之后,各个色粉图像叠印在中间转印带的同一区域,进行首次转印,从而在中间转印带上获得彩色合成图像,接着,将该合成图像一次性转印到记录纸上,完成第二次转印。此外,当要形成黑白图像时,首先只需使用与黑色图像相对应的显影器将黑色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接着将该黑色色粉图像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上。例如,已知的JP2000-338744A、JP2001-324905A、JP2002-14542A、JP2002-304104A中均公开了这种类型的成像设备。
以下描述使用上述中间转印技术的成像设备中采用的常规中间转印系统。
在如图9所示的常规中间转印系统中,中间转印带c挂于主动辊a和从动辊b之上,用于向中间转印带c施加恒定张力的张紧辊d紧压中间转印带c的内表面。张紧辊d设置为可移动式,这样即使中间转印带挂于各个辊之上的状态发生变化,仍可使中间转印带c在移动过程中的张力保持恒定。该中间转印系统还设置有清洁刮板e,用于收集对记录纸的第二次转印完成后 遗留在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残余色粉,在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上与清洁刮板e相对地设置有对置辊f。也就是说,中间转印带c夹持在清洁刮板e和对置辊f之间,用以向中间转印带c的外表面和清洁刮板e之间施加摩擦力,从而完成残余色粉的收集。还有,可在清洁刮板e附近设置一个用于输送色粉的螺旋机构g,由清洁刮板e收集的残余色粉通过螺旋机构g输送并排出。
用于各种颜色的感光器h,h,...与中间转印带c的外表面相对设置,用于进行首次转印的辊i,i,...位于中间转印带c的内表面上,与相应的感光器h,h,...相对设置。各个用于进行首次转印的辊i均可沿一定方向移动,以使其与感光器h相接触或分离。在待机期间,如图9A所示,用于进行首次转印的辊i退离感光器h。这样,中间转印带c的外表面就与感光器h,h,...分离。当形成彩色图像时,如图9B所示,各个用于进行首次转印的辊i,i,均向感光器h,h,...方向移动。这样,中间转印带c的外表面就与各个感光器h,h,...相接触,以备进行首次转印。在形成黑白图像时,只有对应于黑色图像的显影器的用于进行首次转印的辊i向感光器(用于黑色图像的感光器)h方向移动,使得中间转印带c的外表面与用于黑色图像的感光器h相接触,以便进行首次转印(黑白图像的转印)。此外,随着用于进行首次转印的辊i,i,...的上述移动,中间转印带c的挂状态发生变化,带的张力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由于如图9所示的张紧辊d的移动(沿水平方向),施加在中间转印带c上的张力仍保持恒定。
如上所述的结构中,通过张紧辊d的移动向中间转印带c提供恒定的张力,中间转印带c在张紧辊d和清洁刮板e之间形成的倾角的角度,随着张紧辊d的位置移动而发生变化(如图9A所示状态,为大倾角,而如图9B所示状态,为小倾角)。因此,当中间转印带c的表面与清洁刮板e接触的倾角发生变化,或清洁刮板e紧压中间转印带c的力发生变化,就不能获得稳定可靠的清洁性能。这样,残余色粉就会持续地遗留在中间转印带c的表面上,同时该残余色粉还可能附着于记录纸上,以致对图像质量产生副面影响,或者,该残余色粉可能会从中间转印带c上掉落,进而污染设备内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进行考虑了上述各个方面,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间转印系统,通过对中间转印带的稳定可靠的清洁,可防止残余色粉持续地遗留在中 间转印带表面,以及一种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旨在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描述如下,一种中间转印系统,包括随着成像需要的不同而其位置变化的中间转印带,以及用于清除遗留在中间转印带上的残余色粉的清洁构件,该中间转印系统用于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首次转印图像转印到用于第二次转印的记录介质上,其中,清洁构件的位置随着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从而无论中间转印带位置如何变化,清洁构件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接触状态总是不变;其中,清洁构件由弹性橡胶刮板组成,并设置有用于存储由该弹性橡胶刮板从中间转印带表面上收集到的残余色粉的存储单元,以及该系统包括张紧辊,中间转印带挂于该张紧辊上,该张紧辊与弹性橡胶刮板相对设置,并且能够移动,以保持中间转印带的张力恒定;其中,所述弹性橡胶刮板由张紧辊支撑,所述弹性橡胶刮板根据中间转印带位置的变化、随所述张紧辊移动而移动。
即使根据成像需要的不同,诸如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发生变化(相对各辊的挂状态的变化,张紧辊的位置变化)时,清洁刮板会进行移动(或位置变化),以适应上述位置变化。这样,清洁刮板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相接触的状态(接触角或接触压力)就能够保持恒定。
更加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基于如下中间转印系统做出的:该中间转印系统包括:中间转印带,应成像需要的不同,其位置变化;以及用于清除遗留在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残余色粉的清洁构件,该中间转印系统用于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首次转印的图像第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清洁构件的位置随着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无论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如何变化,清洁构件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的接触状态始终保持恒定。
成像过程中,当借助中间转印带的移动(实际上,由于张紧辊的移动,中间转印带挂于各辊之上的状态发生变化)使中间转印带的张力保持恒定时,上述特征使得清洁构件的位置与中间转印带的移动同步变化成为可能,从而使清洁构件(清洁刮板)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的接触状态始终保持不变(以便以规定的角度、规定的压力和在规定的清洁点相接触)。因此,清洁构件与中间转印带表面之间始终具有最佳的接触角和接触压力,同时中间转印带和清洁构件之间的摩擦力保持恒定。这样就能保证稳定可靠的清洁性能。因而,残余色粉遗留在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情形得以避免,这样就不会 出现残余色粉附着在记录介质上以致对图像质量产生副面影响、或者残余色粉从中间转印带上掉落而污染设备内部的情况。
由清洁构件清除和收集残余色粉的具体结构描述如下:清洁构件由弹性橡胶刮板构成。还设置有用于存储该弹性橡胶刮板从中间转印带表面收集到 的残余色粉的存储部。所述系统包括中间转印带挂于其上的张紧辊,该张紧辊与该弹性橡胶刮板相对设置,并可移动,使中间转印带的张力保持恒定。
这样,应成像需要的不同,诸如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中间转印带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上述特征使得张紧辊的移动成为可能,从而保持张力恒定。与清洁构件(弹性橡胶刮板)相对设置的对置辊作为张紧辊使用,其往复进行轻微移动(摆动),以便向中间转印带施加恒定张力。因此,清洁构件收集到的色粉(残余色粉)可高效地输送到存储部中。包括上述辊的中间转印单元还可进一步简化,从而降低成本。
还有,在清洁构件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接触部设置有清洁单元,清洁构件设置在该清洁单元中。另外,清洁单元分隔成至少两个部分,分隔而成并设置有清洁构件的一个部分由张紧辊支撑,使其根据张紧辊的位置变化相应移动。
这样一来,无论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如何变化,清洁构件都能够以规定的接触点、角度和压力与中间转印带相接触,从而获得稳定可靠的清洁性能。
清洁单元的具体支撑结构描述如下。通过分隔清洁单元而成、并包括存储部的一个部分由成像设备的框架构件支撑,其位置是固定的。
随着残余色粉数量(由清洁构件清除和收集的色粉的数量)的增大,清洁单元的重量增加。当清洁单元具有整体结构时,该重量负载构成了张紧辊的移动负载。然而,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收集部(存储部)由清洁单元分隔而成并由框架构件支撑,这样一来,该重量负载并未构成张紧辊的移动负载,因而张紧辊的移动负载可始终保持为规定的负载。
具有分隔结构的清洁单元的部分的连接结构描述如下。通过分隔清洁单元形成的部分与弹性构件连接,并且该弹性构件设置成可拉伸的连接构件形式。具体地说,该弹性构件是管状的或褶状的连接构件。
因而,该分隔的清洁单元的部分由弹性构件(可拉伸连接构件)连接,这使得以下结构更易于实现:该分隔单元的一个部分固定于设备框架上、而另一个部分随着张紧辊的位置变化同步移动。
用于优化存储部中残余色粉收集状态的结构描述如下。在该清洁构件中设置有均衡构件(uniformizing member),该均衡构件的一端位于存储部中,用于平整收集到存储部中的残余色粉的上表面。
随着残余色粉收集到存储部中,残余色粉积聚成山形。因此,有可能在 存储部的容积尚未充满时,残余色粉的上表面已经到达存储部的上端,以致不能继续收集残余色粉。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均衡构件与清洁构件(弹性橡胶刮板)安装在一起,这使得均衡构件随着张紧辊的位置变化而移动。均衡构件的移动使得残余色粉在存储部中均匀分布,并使其上表面平整。从而,残余色粉的收集可继续进行,直至该收集部(存储部)的上限。
张紧辊的支撑结构描述如下。张紧辊由形成于支撑构件上的狭槽支撑,可沿狭槽延伸的方向移动,为其提供来自弹簧的弹簧力,用于向中间转印带施加张力,以使张紧辊用于保持施加到应成像需要的不同其位置变化的中间转印带上的张力恒定。
考虑到感光器等的使用寿命,根据黑白打印和彩色打印的需要,调整中间转印带的位置是很基本的操作。此时的移动距离较大,设置用于向中间转印带施加恒定张力的张紧辊也相应地随着上述移动而发生移动。借助在支撑孔上开出的用以支撑张紧辊的狭槽,张紧辊可以移动,并且通过向张紧辊施加驱动的弹簧力,即可向中间转印带施加恒定的张力。
借助用于进行首次转印的辊的应不同成像需要而产生的移动,中间转印带与感光器分离/接触而改变其位置。
黑白打印必须使用用于黑色的感光器,而彩色打印则必须使用用于所有颜色的感光器。也就是说,黑白打印只需使用用于黑色的感光器,而不必使用其他颜色的感光器。若考虑感光器等的使用寿命,更为理想的是,根据打印的需要,使感光器与中间转印带分离或接触。用于进行首次转印的辊的移动实现了感光器与中间转印带分离或接触,从而可向中间转印带施加不同的张力。
张紧辊的具体结构描述如下。张紧辊由一个辊子组成,所述辊中至少中间转印带与清洁构件接触的距离,优选地,张紧辊延伸过中间转印带的距离,是直的。
从而,与清洁构件(弹性橡胶刮板)相接触的张紧辊由直辊构成,以获得均匀的清洁性能。进而,通过将接触部(与清洁构件接触的部位)以外的部位设置成不同形状,可以控制中间转印带在整个行进过程中的移动。
上述各个技术方案中,中间转印系统对中间转印带进行清洁的方法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描述如下:清洁构件的位置随着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得无论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如何 变化,清洁构件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接触状态保持恒定。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如果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变化,则清洁刮板也相应移动(位置变化)以便随着上述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清洁刮板即可与中间转印带表面始终相接触。因而,清洁刮板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接触角和接触压力处于最佳状态,中间转印带与清洁构件之间的摩擦力保持恒定。这样就能获得稳定可靠的清洁性能,从而可避免残余色粉持续地遗留在中间转印带上的情况发生,也不会出现残余色粉附着在记录纸上并对图像质量产生副面影响、或者残余色粉从中间转印带上掉落而污染设备内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记载的成像设备的内部结构的视图。
图2所示是中间转印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是彩色打印模式下的中间转印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是黑白打印模式下的中间转印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是处于待机状态下的中间转印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是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及其外围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是张紧辊轴端部的支撑结构的视图。
图8所示是沿垂直于轴心方向得到的张紧辊的外围部件的剖视图。
图9A所示是处于待机状态的常规中间转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9B所示是成像过程中的常规中间转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所示是本实施例所记载的成像设备A的结构示意图。成像设备A根据由其外部(如个人电脑之类的终端)输送来的图像数据在规定的纸张(记录纸)上形成多色(彩色)图像或单色(黑白)图像。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A包括曝光单元1、显影器2(2a~2d)、感光鼓(本发明中用作感光器)3(3a~3d)、充电器5(5a~5d)、清洁单元4(4a~4d)、中间带单元8、定影单元12、纸张输送路径S、给纸盒10以及出纸盘15。
成像设备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在使用黑色(K)、青色(C)、品红(M)以及黄色(Y)的彩色图像的基础上形成。因此,分别设置对应于各种颜色的 四套显影器2(2a~2d)、感光鼓3(3a~3d)、充电器5(5a~5d)以及清洁单元4(4a~4d),用以形成四种静电潜像。在图1中,各种类型的装置中,a对应于黑色,b对应于青色,c对应于品红,d对应于黄色,用以形成四个图像工位。
感光鼓3设置(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上部,由以下将要描述的曝光单元1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充电器5是用于向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充电直至规定电压的充电设备,除了如图1所示的滚筒式或刷式,还可以使用采用其他充电方式的充电设备。
曝光单元1由具有激光辐射部111和反射镜12,12...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构成。另外,例如还可使用EL或LED印字头,发光元件在其中呈阵列分布。曝光单元1的作用是,根据已输入的图像数据,将已充电的感光鼓3曝光,从而在感光鼓3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显影器2将形成于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转换成具有各种颜色(K,C,M和Y)的可视图像。
清洁单元4清除并收集显影及图像转印完成后遗留在感光鼓3表面上的残余色粉。
设置在感光鼓3上方的中间转印带单元8包括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主动辊71、中间转印带张紧辊73、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用于进行首次转印的中间转印辊6(6a~6d)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
中间转印带7挂于中间转印带主动辊71、中间转印带张紧机构73、中间转印辊6以及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之上,从而,中间转印带7由中间转印带主动辊71旋转驱动,沿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
中间转印辊6可转动地设置在中间转印带7的内表面上,与各感光鼓3相对,并被施加一转印偏压,用以将感光鼓3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
中间转印带7设置成与各感光鼓3相接触。这样,形成于感光鼓3上的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就顺次叠印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以便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彩色色粉图像(多色色粉的合成图像)。中间转印带7无断点,由厚度约为100μm至150μm的薄膜制成。
色粉图像从感光鼓3到中间转印带7的转印,是由与中间转印带的背面(内表面)相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完成的。更确切地说,高转印偏压(与已 充电的色粉的极性(-)相反的正高压(+))施加到中间转印辊6上。中间转印辊6具有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其表面涂覆有导电弹性材料(如EPDM、聚氨酯泡沫等)。该导电弹性材料使得该高压均匀地加在中间转印带7上。本例中使用了滚筒状的转印电极,但也可使用刷式的。
如上所述的色粉图像,转换为与各感光鼓3a~3d上的各颜色对应的可视图像,叠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并还原成输入到该设备中的图像信息。这样,以下将要描述的、设置在中间转印带7和纸张的相接触位置处的转印辊11,借助中间转印带7的移动将上述转印的图像信息(多色色粉的合成图像)转印到纸张上。
此时,中间转印带7与转印辊11相互挤压以实现规定的夹持,并向转印辊11施加电压(与已充电的色粉的极性(-)相反的正高压(+)),用以将色粉转印到纸张上。此外,为使转印辊11始终保持该夹持,转印辊11和中间转印带主动辊71其中之一由硬质材料(金属等)制成,另一个由软质材料制成,如弹性辊(弹性橡胶辊、泡沫树脂辊等)。
如上所述,由于与感光鼓3相接触而附着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或者遗留在中间转印带上、而未由转印辊转印到纸张上的色粉,在随后的工序中有可能导致混色,因而该系统中设置了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用于清除和收集上述色粉。该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具有,例如,作为清洁构件使用、与中间转印带7相接触的清洁刮板91(参见图2),该清洁刮板91由与之相接触的张紧辊74从后面对其进行支撑,使其紧压与清洁刮板91接触的中间转印带7。
给纸盒10是用于容纳成像所需纸张(记录纸)的盒体,设置在成像设备A的最下部,也就是说,在曝光单元1的下方。设置在成像设备A的上部的出纸盘15呈盘状,已打印的纸张以面朝下的方式放置在其上面。
在成像设备A中,设置经过转印辊11和定影单元12的纸张输送路径S,用于将存放在给纸盒10中的纸张输送给出纸盘15。该纸张输送路径S大致沿给纸盒10的出纸部至出纸盘15纵向延伸。还有,在上述由给纸盒10的出纸部至出纸盘15的纸张输送路径S上,还设置有拾取辊16(16-1)、对齐辊14、转印辊11、定影单元12和用于输送纸张等的输送辊25(25-1,25-2,25-3)。
输送辊25是用于辅助或协助完成纸张输送的小辊,沿纸张输送路径S 设置有多对输送辊。拾取辊16设置在给纸盒10的末端,是内收辊,用于将纸张逐页地从给纸盒10中送入纸张输送路径S。
对齐辊14暂时保持送入纸张输送路径S的纸张,其作用在于,当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图像的边缘与纸张的边缘相符时,将纸张输送到输送部(位于转印辊11和中间转印带主动辊71之间的夹持部)中。
定影单元12具有热辊31、压辊32等,该热辊31、压辊32设置成与夹持在其中的纸张一同转动。热辊31由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未示出)的信号为其设定定影温度,其作用在于,对转印到纸张上的多色色粉图像进行融合、混色、加压,以便与压辊32共同对纸张进行热压成型,使图像热定影到纸张上。
其上定影了多色色粉图像的纸张由送纸辊25在纸张输送路径S中输送,接着,使该纸张以多色色粉图像面朝下的方式送往出纸盘15。
以下将对纸张输送路径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在成像设备A中,设置有用于容纳纸张的给纸盒10以及手动托盘20,当使用者需要进行打印时,无需进行给纸盒10的打开/关闭操作。
两种给纸方式分别设置有拾取辊16(16-1,16-2),用于引导纸张逐页进入输送路径。
从给纸盒10送出的纸张由输送辊25-1输送到对齐辊14,并且当纸张的边缘与中间转印带7上的图像信息的边缘相符时,将其送往转印辊11,图像信息随之记录到纸张上。此后,纸张通过定影单元12,以使纸张上未定影的色粉融化并紧紧附着于纸张上,进而经过输送辊25-2,由送纸辊25-3送往出纸盘15(需要单面打印时)。
另一方面,存放在手动托盘20上的纸张由拾取辊16-2送出,通过多对输送辊(25-6,25-5,25-4)到达对齐辊14,随后沿着与由给纸盒10中送出纸张时相同的路径,送往出纸盘15(需要单面打印时)。
此时,如果需要双面打印,已通过定影部件12并完成单面打印的纸张的末端由送纸辊25-3夹持住,由反转的送纸辊25-3引导,送往输送辊(25-7,25-8)。此后,纸张通过对齐辊14,在其反面完成打印,接着送往出纸盘15。
以下将结合图2~8,描述设置在上述成像设备A中、用作中间转印系统的中间转印带7的典型部件。
首先,在图2中,用于向中间转印带7提供恒定张力的张紧辊74与用 于收集遗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残余色粉的清洁刮板91相对设置,并向中间转印带7和清洁带91之间施加摩擦力,以便提供用于清洁的压力。由于带7的移动,遗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残余色粉在带7与刮板91的接触点处得以收集。收集到的残余色粉落入设置在清洁刮板91下方的存储部92中,并在其中积聚。此处,张紧辊74始终沿中间转印带7的移动方向往复进行轻微移动,从而可使停留在清洁刮板91和张紧辊的接触点处的残余色粉由于振动而落入存储部92中。
以下将参考图3~5更为详细地描述彩色模式、黑白模式以及待机状态下,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和张紧辊74之间的位置关系。
为了减少由中间转印带7和感光鼓3之间的接触造成的感光鼓3的损耗,中间转印辊6根据打印的需要而移动,使中间转印带7和感光鼓3随之接触或分离。打印包括彩色打印或黑白打印,其相应状态在图3(彩色模式)和图4(黑白模式)中示出。图5所示为非打印(待机)期间的状态。
设置用于向中间转印带7施加恒定张力的张紧辊74,随不同打印需要下中间转印辊6的移动而显著移动。此时,若清洁单元的位置如同常规示例中那样固定,清洁刮板与中间转印带之间的位置角就会变化,从而使清洁性能变化。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如以下参考图6所描述的那样,由于清洁刮板91由张紧辊74支撑,可防止由于位置角变化而造成的清洁性能的变化,从而获得稳定可靠的清洁性能。
此外,均衡构件93由清洁刮板91支撑并均衡部件93以及清洁刮板91随着张紧辊74移动而移动。上述移动使存放在存储部92中的残余色粉产生振动,可使残余色粉的上表面平整。在未设置均衡构件93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残余色粉会积聚成山形。平整残余色粉,可以防止出现残余色粉的数量不能到达存储部92的真正容量而出现容纳失效现象。
以下将进一步参考图6,更为详细地描述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包括用于收集遗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残余色粉的清洁刮板91(弹性橡胶刮板)、弹性构件94(通常是褶状构件)、用于存放清洁刮板91收集到的残余色粉的残余色粉存储部92,以及用于平整容纳的残余色粉的均衡构件93。
清洁单元9分隔成至少两个部分,其中分隔出的一个部分(上部分)由 张紧辊74支撑,并随着张紧辊74的位置移动而移动。
包括分隔出的清洁单元9的存储部92的一个部分(下部分)由设备框架支撑,其位置固定。
这样分隔而成的清洁单元9的上部分和下部分由弹性构件94连接。更确定地说,弹性构件94的弹性变形使得清洁单元9的上部分能够相对于下部分移动。
均衡构件93与清洁刮板91等安装在一起,该均衡构件的末端(下端)延伸到存储部92上,用于平整收集到的残余色粉的上表面。
以下进一步参考图7和8更为详细地描述清洁刮板91和上述的张紧辊74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移动关系。
支撑部件75支撑着用于向中间转印带7施加恒定张力的张紧辊74,其包括槽形的辊支承75a,张紧簧76设置在张紧辊74的末端。张紧簧76使得在满足不同打印需要时,施加到中间转印带7上的张力始终恒定。
在彩色模式下,如图3所示,张紧辊轴77移动到辊支承75a的支撑孔75b的下部,与此同时,由张紧辊74支撑的清洁刮板91也移动到下部。此时,分隔成至少两个部分的清洁单元9的、由弹性构件94组成的接合部95收缩。
在黑白模式下,如图4所示,张紧辊轴77移动到辊支承75a的支撑孔75b的上部,与此同时,由张紧辊74支撑的清洁刮板91也移动到上部。此时,分隔成至少两个部分的清洁单元9的、由弹性构件94组成的接合部95拉伸。
以下将参照图8描述上述的张紧辊74的轴向形状。
设置用于向中间转印带7施加恒定张力的张紧辊74所具有的形状,使得张紧辊74中至少中间转印带7与用于收集残余色粉的清洁刮板91接触的距离,优选地,张紧辊74延伸过中间转印带7的这段距离,是直的。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在彩色模式下和黑白模式下,使张紧辊74的移动和分隔的清洁单元9的清洁刮板91的移动同步,可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1)可获得恒定的刮板接触角。
(2)残余色粉可以高效地收集到存储部92中。
(3)可高效利用存放残余色粉的存储容积。
除了可获得上述有益效果,还可实现由中间转印带7的分离/接触引起 的张紧辊74的移动和清洁单元9的移动。此外本发明还有利于使设备小型化并降低成本。
在上述的各个实施例中,描述了本发明用于由彩色打印机构成的成像设备A的情形。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还可用于例如由彩色复印机或者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设备构成的成像设备。
在不背离本发明构思或主旨的前提下,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形式的实施例。应当认为,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解释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加以描述,而不限于上述内容。在权利要求本身所表达的以及与之对等的范围内所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包含在本发明内。
本申请要求2003年10月15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03-355202的优先权,在此对其进行引用,以供参考。
Claims (10)
1.一种中间转印系统,包括随着成像需要的不同而其位置变化的中间转印带,以及用于清除遗留在中间转印带上的残余色粉的清洁构件,该中间转印系统用于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首次转印图像转印到用于第二次转印的记录介质上,
其中,清洁构件的位置随着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从而无论中间转印带位置如何变化,清洁构件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接触状态总是不变;
其中,清洁构件由弹性橡胶刮板组成,并设置有用于存储由该弹性橡胶刮板从中间转印带表面上收集到的残余色粉的存储单元,以及
该系统包括张紧辊,中间转印带挂于该张紧辊上,该张紧辊与弹性橡胶刮板相对设置,并且能够移动,以保持中间转印带的张力恒定;
其中,所述弹性橡胶刮板由张紧辊支撑,所述弹性橡胶刮板根据中间转印带位置的变化、随所述张紧辊移动而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系统,其中,
在清洁构件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相接触部设置有清洁单元,该清洁构件设置在该清洁单元中,以及
该清洁单元分隔成至少两个部分,分隔而成并设置有清洁构件的一个部分由张紧辊支撑,可根据张紧辊的位置变化而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间转印系统,其中,分隔清洁单元而成并包括存储部的一个部分由成像设备的框架构件支撑,其位置固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间转印系统,其中,分隔清洁单元形成的部分由弹性构件连接,该弹性构件设置成可拉伸的连接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系统,其中,该清洁构件中设置有均衡构件,该均衡构件的一端位于存储部中,用于平整收集到存储部中的残余色粉的上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系统,其中,张紧辊由形成于支撑构件中的槽支撑,可沿槽延伸方向移动,张紧辊上施加有驱动弹簧力,用以向中间转印带施加张力,使张紧辊能够保持施加到随着成像需要的不同其位置变化的中间转印带上的张力恒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系统,其中,随着成像需要的不同,用于进行首次转印的辊的移动引起的中间转印带与感光器的分离/接触,使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发生变化。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系统,其中,张紧辊由一辊构成,所述辊中至少中间转印带与清洁构件接触的距离,是直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系统,其中,张紧辊由一辊构成,所述辊中张紧辊跨过中间转印带的距离是直的。
10.一种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中间转印系统中,其中,清洁构件的位置随着中间转印带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从而无论中间转印带位置如何变化,清洁构件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接触状态始终不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355202A JP4037349B2 (ja) | 2003-10-15 | 2003-10-15 | 中間転写システム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
JP355202/03 | 2003-10-15 | ||
JP355202/2003 | 2003-10-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7472A CN1607472A (zh) | 2005-04-20 |
CN1607472B true CN1607472B (zh) | 2011-06-15 |
Family
ID=34509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4101005028A Expired - Lifetime CN1607472B (zh) | 2003-10-15 | 2004-10-15 | 中间转印系统及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92007B2 (zh) |
JP (1) | JP4037349B2 (zh) |
CN (1) | CN160747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323271A (ja) * | 2005-05-20 | 2006-11-30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93781A (ja) * | 2005-09-27 | 2007-04-12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93782A (ja) * | 2005-09-27 | 2007-04-12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おける画像形成方法 |
JP4904937B2 (ja) * | 2006-06-20 | 2012-03-2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10564B2 (ja) * | 2006-08-17 | 2012-04-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39379A (ja) * | 2006-11-30 | 2008-06-19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090057B1 (ko) * | 2007-02-20 | 2011-12-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벨트 클리닝 유닛 |
JP4980756B2 (ja) * | 2007-03-15 | 2012-07-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36959A (ja) | 2007-08-01 | 2009-02-19 | Fuji Xerox Co Ltd |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899345B2 (en) * | 2007-09-13 | 2011-03-01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Waste toner coll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1477320B (zh) * | 2008-01-03 | 2011-08-24 | 美商新采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装置的皮带张力提供机构 |
JP2009258483A (ja) * | 2008-04-18 | 2009-11-05 | Sharp Corp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98228B2 (ja) * | 2008-11-21 | 2013-05-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8788B2 (ja) * | 2011-08-26 | 2016-08-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83676A (ja) * | 2011-10-06 | 2013-05-09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43426B2 (ja) * | 2012-07-12 | 2017-06-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9295B2 (ja) * | 2012-08-06 | 2016-07-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400455B2 (en) * | 2013-03-15 | 2016-07-26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Imaging device having an adaptable cleaning system |
JP6065240B2 (ja) * | 2015-01-06 | 2017-01-2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ベルトテンション調整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50503B2 (ja) * | 2015-12-09 | 2018-07-04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20190123053A (ko) * | 2018-04-23 | 2019-10-31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중간전사벨트를 클리닝하는 장치 |
US11022915B2 (en) | 2018-06-05 | 2021-06-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unit having cleaning unit |
JP2019219588A (ja) * | 2018-06-21 | 2019-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166804B2 (ja) * | 2018-06-22 | 2022-11-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89878A (ja) * | 1999-04-08 | 2000-10-17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の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2000330395A (ja) * | 1999-05-18 | 2000-11-3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338744A (ja) * | 1999-05-27 | 2000-12-0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90401A (ja) * | 2000-04-10 | 2001-10-19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19619A (ja) * | 1997-10-17 | 1999-04-30 | Canon Inc | 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330847A (ja) | 1999-05-18 | 2000-11-30 | Ntt Data Corp | 情報共有方法及び方式 |
JP3893236B2 (ja) | 1999-07-08 | 2007-03-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324905A (ja) | 2000-05-17 | 2001-11-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14542A (ja) | 2000-06-28 | 2002-01-1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 |
JP2002304104A (ja) | 2001-04-09 | 2002-10-1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079790B2 (en) * | 2001-10-26 | 2006-07-18 | Kyocer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2003
- 2003-10-15 JP JP2003355202A patent/JP403734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10-15 US US10/967,086 patent/US7392007B2/en active Active
- 2004-10-15 CN CN2004101005028A patent/CN160747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89878A (ja) * | 1999-04-08 | 2000-10-17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の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2000330395A (ja) * | 1999-05-18 | 2000-11-3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338744A (ja) * | 1999-05-27 | 2000-12-0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90401A (ja) * | 2000-04-10 | 2001-10-19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50081889A1 (en) | 2005-04-21 |
JP2005121800A (ja) | 2005-05-12 |
US7392007B2 (en) | 2008-06-24 |
CN1607472A (zh) | 2005-04-20 |
JP4037349B2 (ja) | 2008-0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07472B (zh) | 中间转印系统及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 |
US7277657B2 (en) |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cleaning device that controls occurrences of background fouling and abnormal image | |
EP1736836B1 (en) | Belt cleaning device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the pressure between a cleaning roller and the belt | |
US20040126151A1 (en) | Belt driv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US7031638B2 (en) |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removable and inclined intermediate transfer body unit | |
US776491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waste storage container | |
JP5282386B2 (ja) | 重連印刷システム | |
US6823166B2 (en) | Image bearing apparatus that collects image bearing bodies at a common place | |
CN100458592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222063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130570B2 (en) | Transfer device | |
CN100338535C (zh) | 成像装置 | |
JP477015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561649A (zh) | 清洁装置及使用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
KR20070011746A (ko) | 전사벨트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
US743711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rinting medium guide | |
JP337134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JP3380842B2 (ja) | 転写装置 | |
US6330421B1 (en) | Apparatus for dissolving residual toner from a transfer roller and a photoreceptor belt of a liquid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upon printing of a sheet/user actuation | |
US6418286B1 (en) | Electrostatographic reproduction machine having a belt conicity reducing assembly | |
JP2019184871A (ja) |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03706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1446788B (zh) | 充电器和使用该充电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498075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302485B2 (ja) | 電子写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