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93016A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93016A
CN1393016A CN01802769A CN01802769A CN1393016A CN 1393016 A CN1393016 A CN 1393016A CN 01802769 A CN01802769 A CN 01802769A CN 01802769 A CN01802769 A CN 01802769A CN 1393016 A CN1393016 A CN 13930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estal
clamper
rotating disk
motor
intermediat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027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46415C (zh
Inventor
有吉祐二
野田阳介
桥诘道则
石冈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93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93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641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641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2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Control thereof
    • G11B19/2009Turntables, hubs and motors for disk drives; Mounting of motors in the dr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11B17/0284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clampers
    • G11B17/0285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clampers mounted on a bridge

Abstract

一种光盘装置,对光盘的装载动作及光盘旋转动作和存取器移送动作由2个电动机进行,并且能够同时进行吸收来自外部的振动和抑制伴随转盘的旋转而产生的振动,具有:装置基架(10);搭载转盘(5)及驱动用的第1电动机(3)和光存取器(6)及其驱动机构的横动基架(20);配置在两基架之间并相对于装置基架可上下转动的、通过弹性体支撑横动基架的中间基架(80);同时设置有对于驱动装载驱动机构和光存取器驱动机构的可正反旋转的第2电动机(4)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在两驱动机构之间可切换的动力传输路径切换机构,并且,通过使第2电动机向1个方向连续旋转,使光存取器的移动和转盘的升降及光盘移送按该顺序大致可连续地进行。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装置,例如,是在所谓的CD(小型盘)或者所谓的DVD(数字视频盘或者数字通用盘)等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光盘上记录信息信号以及/或者将已记录的信息信号再现的光盘装置(以下适当地简称为盘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样的盘装置,以前,一般人们都知道,具有在装置前面的面板上设有用于光盘的托盘出入的开口部,在从这个开口部出来的托盘上装上光盘后,该光盘和托盘一起自动地被引入到装置内部的规定位置(向转盘装卸的位置)的结构的盘装置。
在这类的盘装置中,将被引入到装置内部的光盘装在转盘上,在以与夹持器之间夹入的状态按规定的转数旋转的同时,例如在再现时,对在该光盘上记录的信息信号通过记录再现装置再现。即,对应记录在光盘上的规定范围的磁道位置,通过移动读取信号的光存取器,来进行信息信号的再现。
在上述类型的盘装置中,作为需要电动机驱动力的基本动作,要作3个动作:驱动托盘、使光盘在装置外部的托盘的装卸位置与装置内部的转盘的装卸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光盘装载动作,和驱动转盘、使光盘旋转的光盘旋转动作,和以所述光存取器为主的在光盘的外周侧和内周侧之间往复移动的存取器移送动作。
并且,以往,一般地对这3个动作是分别以各自的电动机作为驱动源(即合计共用3个电动机)来进行。
对此,例如有在实开平3-49682号公报(以下对此称为以往技术1)中提出了对光盘的出入及光盘的装卡和光存取器的驱动,通过正逆旋转控制单一的装载电动机,将电动机数削减为2个的光盘运行装置(盘装置)。
在该以往技术1的构成中,设有实质上与装置机身一体固定的机架,在该固定机架上安装有转盘和其驱动用的电动机。即,由于固定住转盘的上下位置,在将光盘取出装入时,为了躲避与转盘的干涉,必须使光盘在上下方向移动。另外,为了使载置在转盘上的光盘相对于转盘固定(夹持),必须沿上下方向驱动夹持器侧(装卡板)。
因此,在所述以往技术1的盘装置中,对于托盘的盘载置面,设有提升光盘的光盘保持件,通过对应于托盘的移动时刻使该光盘保持件在上下方向转动,来躲避在将光盘取出装入时的光盘与转盘的干涉。另外,设有通过装卡臂可相对于固定机架上下转动地被支撑的装卡板,对应于光盘的装卸时刻,通过使该装卡板在上下方向转动,进行对于光盘的转盘的固定和解除固定。因此,装置的结构和各构成要素的动作变得相当复杂,对简化构造和稳定地进行良好的动作方面不利。
另外,在所述以往技术1的盘装置中,除去托盘和其驱动系统的所有的驱动部件都设置在所述固定机架上,而且,由于这些部件对于固定机架是以刚性结构(即,刚性(rigid))安装支撑的,所以,在对装置(盘运行装置)施加冲击负荷时或者有振动传入时,这些冲击负荷或者振动力从固定机架直接作用于各驱动部件,容易受大的损伤,对期望提高对于这些外力的作用的盘装置的耐久性是不利的。
另外,在各构成部件对于固定机架是安装支撑在刚性架上的相互关系方面,由于必须非常精密地保持部件相互的位置关系,所以,对于部件制作和组装作业就要求有非常高的精度,特别是以批量生产为前提时,对提高生产力方面也非常不利。
面对这样的各个问题,本专利申请人在特愿平11-23833号(以下将此称为以往技术2)中提出了,设置构成装置主体的基台的第1基架(装置基架)和另外相对于该第1基架可在上下方向移动或可以转动地被支撑的第2基架(横动基架),并具有在该第2基架上搭载所述转盘及旋转驱动该转盘的第1电动机和所述光存取器及光存取器驱动机构的基本结构,在能够减少电动机的使用个数的同时,能够使构造更简单化,另外能够期望抵御冲击及振动作用而提高耐久性,且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光盘装置。
在该光盘装置中,所述第2基架,其一端侧的左右2处通过浮动轴衬,另外,另一端侧的1处通过浮动套环及浮动弹簧支撑的齿轮(凸轮齿轮),相对于第1基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上述的浮动轴衬、浮动套环及浮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以可以浮动的状态(浮动状态)被支撑。另外,上述的2处浮动轴衬,同时也还有使第2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可以上下移动或者可以转动地支撑的支撑功能。
即,由于所述第2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不是以刚性结构(刚性)支撑,而是在所述各缓冲部件(浮动轴衬、浮动套环及浮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由于相对于第1基架以可以浮动的状态支撑,所以,即使在对光盘装置施加冲击负荷的情况或者有振动传入的情况,也能够由所述缓冲部件吸收冲击或者振动,能够防止这些冲击负荷或者振动力从第1基架直接作用于第2基架的各机构部件。即,能够提高光盘装置对于冲击及振动作用的耐久性。
另外,与以刚性结构(即刚性(rigid))支撑的情况相比,对于分别安装在第1基架和第2基架上的机构部件,使部件相互的位置关系在可以浮动的范围进行调节,对于部件的制作和组装作业的精度可以在某种程度设定低些,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对于例如DVD那样的由于记录密度高而要求以更高的速度旋转(例如所述DVD的情况,与以往的CD相比为其转速的近2倍)的光盘,对信息信号的写入以及/或者读取就要求有更高的精度,其表现为对振动更敏感,受其影响更大。
对于这样进行更高速旋转的光盘(换言之,对信息信号的写入以及/或者读取就要求有更高精度的光盘),在采用上述以往技术2的结构时,在有效地吸收从外部传入的振动的基础上,与以往技术2的情形相同,使相对于第1基架支撑第2基架的浮动支撑机构具有高弹性(即比较软)的构成是理想的。
另外,在搭载有使光盘旋转的转盘的第2基架上,由于设置有多个其它各种部件及机构,所以,把转盘的位置与第2基架的重心位置配置为一致的结构一般比较困难,因而形成为转盘的位置和第2基架的重心的位置一致的配置构造一般就比较难,所以转盘就被设在离第2基架的重心某种程度的偏移位置上。这样在从重心偏移的位置转盘旋转时,就会由于该旋转而在第2基架上产生振动,特别是当转盘的转速高的时候,给予信息信号的写入以及/或者读取的精度的影响也就变大。
在抑制伴随这样的转盘的旋转而发生的振动方面,相对于第1基架支撑第2基架的浮动支撑机构具有低弹性(即比较硬)的构成是理想的。
即,对于信息信号的写入以及/或者读取要求有更高的精度的光盘,在采用上述以往技术2的结构时,为了能够有效地共同达到吸收从外部传入的振动和抑制伴随转盘的旋转的振动,必须适当设定相对于第1基架支撑第2基架的浮动支撑机构的弹性。
但是,在所述以往技术2的光盘装置中,浮动支撑着第2基架的一端侧的左右2处的浮动轴衬,还必须具有使第2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可以旋转地支撑的转动功能。因此,该浮动支撑机构某种程度必须具有以上的高弹性的(软的)结构,而且规定限制其弹性的设定范围。即,为了能够有效地共同实现吸收从外部传入的振动和抑制伴随转盘的旋转的振动,而适当设定相对于第1基架支撑第2基架的浮动支撑机构的弹性就变得比较难。
另外,在像例如DVD那样的对于信息信号的写入以及/或者读取要求有更高精度的光盘,由于需要使从光存取器发出的光束对着光盘面高精度地照射,并且要高精度地接受由盘面反射的光,所以,必须更严格地规定光盘面和光束之间的角度。
然而,通常在光盘面上存在某种程度的翘曲及弯曲等变形,对应于这些光盘的变形,就要更严格地规定光盘面和光束之间的角度,对于移送光存取器的机构及光盘的夹持机构等就需要是非常复杂的结构。
这里,本发明是使光盘装载动作及光盘旋转动作和光存取器移送动作由2个电动机来进行的光盘装置,能够有效地共同实现吸收从外部传入的振动和抑制随转盘的旋转而产生的振动,此外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对应于光盘的变形严格地规定光盘面与光束之间的角度,以此作为基本目的。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之1(以下称发明1)的光盘装置,是具有:支撑可旋转的光盘的转盘,和在该转盘上被驱动旋转的光盘上写入信息信号以及/或者读取已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信号的光存取器,和可使该光存取器在光盘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往复移动的光存取器驱动机构,和可把所述光盘在转盘上方的第1位置和装置外部的第2位置之间往复移送的光盘装载机构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构成装置主体的基台的第1基架,和搭载所述转盘及旋转驱动该转盘的第1电动机和所述光存取器及光存取器驱动机构的第2基架,和配置在所述第1及第2基架之间、相对于所述第1基架可向上下方向移动或可以转动地被支撑的同时、通过弹性体支撑所述第2基架的中间基架;
在所述第1以及/或者第2基架上设有:驱动所述光盘装载机构的装载驱动机构,和对该装载驱动机构及所述光存取器驱动机构给予驱动力的可以正反旋转的第2电动机,和将该第2电动机的驱动力传输路径可在向所述装载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和向光存取器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之间进行切换的动力传输路径切换机构;
通过使所述第2电动机向第1旋转方向连续旋转,使所述光存取器的移动动作和转盘的升降动作及光盘的移送动作按该顺序大致连续地进行,通过使所述第2电动机向与所述第1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连续旋转,使这些各个动作向与上述的反方向按相反顺序大致连续地进行。
在这样的结构中,与第1基架分开安装转盘的第2基架,与中间基架一起相对于第1基架可向上下方向移动或可以转动地被支撑。并且,通过使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向正方向(第1旋转方向)或其相反的方向连续地旋转,使光存取器的移动动作和转盘的升降动作及光盘的移送动作按该顺序大致连续地、或向反方向按相反顺序大致连续地进行。从而,在进行光盘的取出放入时,不使光盘在上下方向移动就能够躲避与转盘的干涉。另外,利用安装转盘的第2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向上下方向移动或转动的动作,进行光盘对转盘的固定(夹持)及解除固定。这时,由于对光存取器的移动动作和转盘的升降动作及光盘的移送动作由1个电动机进行,所以,与转盘旋转驱动用的第1电动机一起,总计共用2个电动机就能够使盘装置动作,在削减电动机使用的个数的基础上,装置的构造能够更加简单化。另外,所述中间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可向上下方向移动或可以转动地被支撑,相对于该中间基架所述第2基架通过弹性体支撑。从而,能够分别同时进行向相对于第1基架的上下方向移动或转动动作的支撑和第2基架的弹性支撑,与没有中间基架的情形相比,对于弹性支撑第2基架的支撑部的弹性,可提高设定的自由度。其结果,可实现吸收从外部传入的振动和抑制随转盘的旋转而发生的振动这两个方面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之2(以下称为发明2)的光盘装置,是在所述发明1的光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基架配置于形成在第1基架的开口内,同时,被支撑为以其一端侧为中心相对于所述第1基架可向上下方向转动,另外,在第1基架上,配置有位于中间基架另一端侧的附近、在外周部具有使该中间基架另一端侧升降的凸轮槽的凸轮齿轮,所述装载驱动机构具有由多个齿轮构成的装载驱动齿轮列,通过该装载驱动齿轮列的最终输出齿轮与所述凸轮齿轮的外周齿部啮合,使该凸轮齿轮旋转而升降所述中间基架的另一端侧。
在该结构中,由装载驱动齿轮列的动力传输使凸轮齿轮旋转而升降中间基架的另一端侧,为此,使中间基架(而且,第2基架也同样)以其一端侧为中心相对于第1基架向上下方向转动。即,通过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的驱动,一起连带进行中间基架及第2基架向上下方向的转动动作(从而和转盘的升降动作)和光盘的移送动作。
进而,本发明之3(以下称为发明3)的光盘装置,是在所述发明2的光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齿轮的外周齿部,其纵剖面的齿线形状被设定为随所述中间基架的转动动作,沿所述装载驱动齿轮列的最终输出齿轮在上下方向转动时的转动轨迹的圆弧状,或者近似于该圆弧状的直线状。
在该结构中,装载驱动齿轮列的最终输出齿轮,即使在随中间基架的转动动作向上下方向转动时,也能与凸轮齿轮的外周齿部可靠并且圆滑地啮合。
另外,进而,本发明之4(以下称为发明4)的光盘装置,是在所述发明2或3的光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基架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凸起部,通过该凸起部与所述凸轮齿轮的凸轮槽结合来进行中间基架另一侧的上下方向的定位。
在该结构中,中间基架和第2基架另一端侧相对于第1基架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可由凸轮槽和凸起部的结合可靠地决定,这样,第1基架上的机构部件和第2机构上的机构部件可以精确并且可靠地结合。
另外,进而,本发明之5(以下称为发明5)的光盘装置,是在所述发明2~4中任意一项的光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盘装载机构具有驱动载置光盘的托盘的托盘驱动齿轮,所述凸轮齿轮的外周齿部,以所述中间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向下方转动到规定位置的状态,与所述托盘驱动齿轮啮合。
在该结构中,托盘由中间基架(从而也是第2基架)可靠地向下方转动的状态被驱动。从而,在驱动托盘时(即,移送光盘时),托盘(即,光盘)可以可靠地躲避与转盘的干涉。
另外,进而,本发明之6(以下称为发明6)的光盘装置,是在所述发明2~5中任意一项的光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取器驱动机构,具有移动光存取器的移送齿条,和由驱动该移送齿条的多个的齿轮构成的齿条驱动齿轮列;所述移送齿条把光存取器移动到所述光盘的信号记录范围的最内周端部位置之后,进而可以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通过移送齿条移动到该内周侧的规定位置,该移送齿条与所述动力传输路径切换机构结合,并以该结合状态,所述第2电动机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从向所述存取器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切换至向所述装载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通过所述移送齿条从所述规定位置移动到光盘外周侧并解除与所述动力传输路径切换机构的结合状态,使所述第2电动机的驱动力传输路径从向所述装载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切换至向所述光存取器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
在该结构中,移送齿条使光存取器移动到光盘的信号记录范围的最内周端部位置后,通过进而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或者,通过从该规定位置向光盘外周侧移动,切换第2电动机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从而由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的驱动,一起连带地进行光存取器的信号读取动作和第2电动机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的切换。
另外,进而,本发明之7(以下称为发明7)的光盘装置,是在所述发明6的光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基架上设置有可从其另一端侧出入的限制杆,而在所述中间基架上设置有与所述限制杆锁合的定位用孔部;所述移送齿条,从第2基架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达到规定位置时锁合在所述限制杆上,并以该锁合状态移送齿条进一步向另一端侧移动,这样,所述限制杆从第2基架的另一端侧凸出并嵌合到所述定位用孔部内,以对介于弹性体之间的中间基架的位置限制,进行在垂直于移送齿条移动方向的横方向上的第2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的定位。
在该结构中,通过移送齿条越过规定位置向另一端侧移动,驱动限制杆从第2基架的另一端侧凸出。由此,所述限制杆嵌合在中间基架的定位用孔部内,决定在垂直于移送齿条移动方向的横方向上的第2基架相对于中间基架(从而,相对于第1基架)的位置关系。由此,可以构成为第1基架上的机构部件和第2基架上的机构部件精确并且可靠地锁合。另外,在这时,通过驱动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可以一起连带地进行移送齿条向第2基架另一端侧的移动动作和所述定位动作。
另外,进而,本发明之8(以下称为发明8)的光盘装置,是在所述发明1的光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使载置于与固定在主轴电动机的旋转轴上的转盘同心的位置上的光盘,由可旋转自如地支撑的夹持器夹持的光盘夹持机构;所述夹持器具有将所述光盘的内缘附近与所述转盘共同夹持的中央夹持器,和与所述光盘的外周附近接触的大夹持器;还具有在解除所述转盘和所述夹持器对光盘的夹持时,从所述转盘的上面向远离的方向移送所述夹持器的夹持器移送装置。
在该结构中,对于向夹持器侧翘曲的光盘,通过在没有记录信息信号的外周附近接触按压的大夹持器,能够使其翘曲得到矫正。从而以矫正了光盘翘曲的状态,能够使存取器照射或者反射光束,能够更加严格地限制盘面与光束之间的角度,即,即使光盘有翘曲等的变形的情况,也能够对应于该变形进行更高精度的信息信号的记录/读取。另外,由于具有把接触按压外周的大直径夹持器从转盘上面移送到远离的方向的装置,能够不妨碍托盘而移动。
另外,进而,本发明之9(以下称为发明9)的光盘装置,是在所述发明8的光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被支撑在与所述转盘同心的位置上的所述夹持器,和使单侧接触所述夹持器并使另一侧接触载置于与所述夹持器同心的位置上的弹簧保持件的弹簧部件,和贯穿所述夹持器并通过所述夹持器和所述弹簧部件固定在所述弹簧保持件上的弹簧箍圈,和支撑所述弹簧箍圈的夹持板;在所述转盘和所述夹持器夹持以外时,所述弹簧箍圈由所述夹持板支撑,由介于所述夹持器和所述弹簧保持件的弹簧部件移送所述夹持器。
在该结构中,在转盘和夹持器夹持光盘以外时,弹簧箍圈由夹持板支撑,同时固定在弹簧箍圈上的弹簧保持件也被支撑。通过在这样被支撑的弹簧保持件和夹持器之间装入的弹簧部件移送所述夹持器,即,通过在被支撑在夹持板上的弹簧保持件与夹持器之间装入的弹簧部件的弹簧力,可把所述夹持器从转盘上面向远离的方向移送。
另外,进而,本发明之10(以下称为发明10)的光盘装置,是在所述发明8的光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载置第1磁体的所述夹持器,和设置在与所述夹持器的所述转盘相对的方向的夹持板,和载置在所述夹持板上的第2磁体;在所述转盘和所述夹持器夹持以外时,由所述第1磁体和所述第2磁体的磁力相互吸引而移送所述夹持器。
在该结构中,在转盘和夹持器夹持光盘以外时,通过第1磁体和第2磁体磁力的相互吸引而移送夹持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盘装置组装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所述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2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所述盘装置的横动基架和装置基架的组装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所述横动基架对于装置基架的支撑结构的部分剖面侧视图。
图7是概略地表示所述横动基架对于装置基架的倾斜动作的部分剖面侧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装在所述横动基架上的浮动轴衬的纵剖面说明图。
图9是表示所述盘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一套俯视说明图之一。
图10是表示所述驱动机构的动作的一套俯视说明图之一。
图11是表示所述驱动机构的动作的一套俯视说明图之一。
图12是表示所述驱动机构的动作的一套俯视说明图之一。
图13是表示所述驱动机构的动作的一套俯视说明图之一。
图14是表示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输路径的切换动作的一套放大俯视说明图之一。
图15是表示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输路径的切换动作的一套放大俯视说明图之一。
图16是表示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输路径的切换动作的一套放大俯视说明图之一。
图17是表示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输路径的切换动作的一套放大俯视说明图之一。
图18是表示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输路径的切换动作的一套放大俯视说明图之一。
图19是表示托盘和托盘驱动齿轮的锁合状态的放大俯视说明图。
图20是表示托盘收入状态的所述盘装置的俯视说明图。
图21是表示托盘拉出状态的所述盘装置的俯视说明图。
图22是表示所述盘装置的盘夹持机构的放大的俯视图的说明图。
图23是沿图22的Y23-Y23线的盘夹持机构的纵剖面说明图。
图24是所述驱动机构的凸轮齿轮俯视图的说明图。
图25是从图24的Y25-Y25箭头方向看的凸轮齿轮的侧视说明图。
图26是从图24的Y26-Y26箭头方向看的凸轮齿轮的侧视说明图。
图27是从图24的Y27-Y27箭头方向看的凸轮齿轮的侧视说明图。
图28是从图24的Y28-Y28箭头方向看的凸轮齿轮的侧视说明图。
图29是表示在所述凸轮齿轮的纵剖面的齿线形状的局部剖面说明图。
图30是所述驱动机构的移送齿条的俯视说明图。
图31是从图30的Y31-Y31箭头方向看的移送齿条的侧视说明图。
图32是所述移送齿条的背面说明图。
图33是从图30的Y33-Y33箭头方向看的移送齿条的侧视说明图。
图34是从图30的Y34-Y34箭头方向看的移送齿条的侧视说明图。
图35是从图36的Y35-Y35箭头方向看的触发杆的侧视说明图。
图36是所述驱动机构的触发杆的俯视说明图。
图37是沿图36的Y37-Y37线的触发杆的纵剖面说明图。
图38是所述驱动机构的锁定杆的俯视说明图。
图39是从图38的Y39-Y39箭头方向看的锁定杆的侧视说明图。
图40是从图38的Y40-Y40箭头方向看的锁定杆的侧视说明图。
图41是从图42的Y41-Y41箭头方向看的锁定杆的侧视说明图。
图42是所述驱动机构的锁定杆的俯视说明图。
图43是从图42的Y43-Y43箭头方向看的锁定杆的侧视说明图。
图44A是说明所述盘装置的光盘夹持机构的基本原理的夹持器的概略说明图。
图44B是表示由所述盘夹持机构夹持光盘状态的部分剖面说明图。
图45A是表示说明所述盘夹持机构的基本原理的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局部放大的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45B是表示所述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局部放大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45C是表示所述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局部放大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46A是表示由所述夹持器对盘按压而带来矫正翘曲效果的曲线图之一。
图46B是表示由所述夹持器对盘按压而带来矫正翘曲效果的曲线图之一。
图47A是说明所述盘夹持机构的基本原理的表示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的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47B是表示所述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的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47C是表示所述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的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48是表示所述盘装置的盘夹持机构的基本构成的立体图。
图49A是表示所述盘夹持机构上的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的局部放大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49B是表示所述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的局部放大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49C是表示所述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的局部放大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50A是表示在所述盘夹持机构的变形例中的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的局部放大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50B是表示在所述变形例中的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的局部放大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50C是表示在所述变形例中的夹持器的盘夹持动作的一套的局部放大剖面说明图之一。
图51是表示所述盘装置向横动基架的齿轮装配状态的立体图。
图52是表示装载驱动齿轮列没有装配状态的横动基架的立体图。
图53是表示所述盘装置向存取器导向杆的装配状态和存取器的接地机构的纵剖面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以下称为盘装置或只称为装置)的组装状态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该光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和图4是对该图2的立体图的一部分分别放大表示的说明图。
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具有:作为对装置1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安装基部的装置基架10,和作为支撑装置1的驱动机构的大部分的支撑部件的横动基架20,和配置在这两个基架部件10、20之间的中间基架80。
所述装置基架10和中间基架80的整体形状以俯视看被形成为略呈矩形框架的形状,如图5所示,在该装置基架10的内侧开口部10H内装入所述中间基架80,进而在该中间基架80的内侧开口部80H内装配所述横动基架20。
另外,所述装置基架10、横动基架20和中间基架80分别相当于本发明中记载的“第1基架”、“第2基架”和“中间基架”。
在所述盘装置1中,例如装载移送以数字通用盘(所谓DVD)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光盘的托盘55,沿装置基架10的框架在图1和图2的倾斜方向往返移动。即,在把装置1内的光盘引出到外部时,托盘55向图1和图2的左斜下方移动,而当把光盘从外部向装置1内引入(插入)时,托盘55向图1和图2中的右斜上方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把光盘(即,托盘55)的从装置1内引出侧(图1和图2中的左斜下侧)称为盘装置1的前侧,与此相反把光盘插入一侧(图1和图2中的右斜上侧)称为盘装置的后侧。另外,把图1和图2中的上侧和下侧也称为装置1的上侧和下侧。
在所述装置基架10的后部(图1和图2中的右斜上侧部分)设有左右一对的中间基架支撑部11。另外,在所述中间基架80的后端的两侧部分别凸出设有轴部81。所述各中间基架支撑部11被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半圆形的切槽状,通过在该左右的中间基架支撑部11上分别嵌合所述各轴部81,把中间基架80的后部支撑为,以连结左右的中间基架支撑部11的中心相互间(即,左右轴部81的轴线之间)的水平直线Lh(参照图5)为中心,可相对于装置基架10向上下方向转动。
另外,例如在所述各中间基架支撑部11的附近,为了不会使嵌合于该支撑部11的轴部81脱落,分别设有把轴部81向支撑部11侧施力的施力机构11S(参照图4)。
另外,在所述装置基架10的前部的内缘部,形成沿上下方向的槽部13(定位槽)。另外,在中间基架80的前端部设有对应于所述定位槽13部位的凸起片82(定位凸起片),通过该凸起片82与所述定位槽13嵌合,可准确地进行中间基架80相对于装置基架10的左右方向的定位,另外,也可抑制中间基架80相对于装置基架10的左右方向的振动。
在所述横动基架20的后端两角部和前端一侧的角部,分别形成切槽部21。另外,在中间基架80的后部内侧的左右两角部和前部内侧的一侧的角部,分别设有对应于所述切槽部21的承受部89(轴衬承受部)。并且,在所述各切槽部21上分别装入例如具有橡胶制的弹性的轴衬29(浮动轴衬),通过把插入该轴衬29的固定轴29S嵌合固定在所述轴衬承受部89上,可由3个浮动轴衬29支撑横动基架20相对于中间基架80在一定范围内(即,所述浮动轴衬29的弹性范围内)呈可浮动的状态(floating状态)。
所述浮动轴衬29,如图8详细所示,具有:被一体形成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状,并且在其长方向配制有较大直径的第1和第2缓冲部29a和29b,及位于两缓冲部之间较小直径的装入部29c。
该装入部29c,被形成为在所述两缓冲部29a、29b之间的缩入的凹槽状,它是通过这个浮动轴衬29应该浮动支撑地装入在横动基架20上的部分。具体地,在设于该横动基架20的切槽部21上的轴衬安装板21b的孔部内,通过嵌入所述装入部29c的外周部,浮动轴衬29被装入在横动基架20的切槽部21内。
并且,使浮动轴衬29下端部接触或者靠近在中间基架80的轴衬承受部89的上面89f(轴衬支撑面)上,同时,使在轴衬承受部89上形成的固定孔89h和浮动轴衬29开口部位置吻合的基础上,在轴衬29的中空内部插入固定轴29S,并使其前端部嵌合到轴衬承受部89的固定孔89h内。这样,在固定轴29S的头部29T和轴衬承受面89f之间固定浮动轴衬29。
即,装在横动基架20的切槽部21上的浮动轴衬29,被固定于中间基架80的轴衬承受部89上。这样,通过3个浮动轴衬29,横动基架20可被支撑(浮动支撑)在中间基架80上。
另外,更为理想的是,横动基架20通过把浮动轴衬29装配在中间基架80上,在仅由横动基架20及搭载于其上的各种部件类的重力作用的标准状态,浮动轴衬29的第2缓冲部29b的末端部,带有一定程度的弹力与所述轴衬支撑面89f接触。
在盘装置1使用时或制作时等对装置1施加振动,作用使中间基架80和横动基架20之间产生相对移动的加振力时,通过伴随所述第2缓冲部29b的弹性范围内的压缩变形的缓冲作用,能够有效地吸收横动基架20向下方移动的(即,所述轴衬安装板21b接近轴衬支撑面89f的方向)的振动成分。
另外,在所述标准状态下,第2缓冲部29b的末端部与所述轴衬支撑面89f接触,这不一定是在通过所述第2缓冲部29b得到吸收振动的效果基础之上的必要条件。即使在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隙,也只是仅相当于其间隙的部分的振动吸收性下降,而当中间基架80和横动基架20的相对移动量超过所述间隙时,就能够发挥仅超过其间隙部分的振动吸收效果。
另外,当横动基架20向下方移动时,所述轴衬安装板21b会离开固定轴29S的头部29T更远。这时,第1缓冲部29a的上端部对于固定轴29S头部29T,例如如果用粘接剂等固定的话,所述第1缓冲部29a在其弹性范围内会伸长地变形。从而施加伴随第2缓冲部29b的压缩变形的缓冲作用,通过伴随第1缓冲部29a的伸长变形的缓冲作用,也能够进行振动的吸收,能够非常有效地吸收振动。
另外,关于横动基架20向上方移动方向的(即,所述轴衬安装板21b接近固定轴29S的头部29T的方向)振动成分,通过伴随在所述第1缓冲部29a的弹性范围内的压缩变形的缓冲作用能够有效地进行吸收。
另外,当横动基架20向上方移动时,所述轴衬安装板21b会离开中间基架80的轴衬支撑面89f更远。这时,第2缓冲部29b的下端部相对于所述轴衬支撑面89f,例如如果用粘接剂固定的话,所述第2缓冲部29b在其弹性范围内伸长地变形。从而施加伴随第1缓冲部29a的压缩变形的缓冲作用,并通过伴随第2缓冲部29b的伸长变形的缓冲作用,也能够进行振动的吸收,能够非常有效地吸收振动。
另外,与横动基架20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等的基架面平行的振动成分,可通过在浮动轴衬29的横方向的弹性范围内的变形来吸收。
如以上所述,可提供这样的简单的浮动装置,即,浮动轴衬29由于具有第1及第2缓冲部29a及29b和装入部29c,所以,当横动基架20振动时,可支撑横动基架20的整体重量并且起到阻止上下脱出的作用,同时,能够有效地吸收振动,并且节省空间和可低价安装。
另外,从图4及图5能够清楚地看到,在装置基架10的内侧开口部10H的前缘部分,形成有构成周边形状的圆形的一部分的凹部12。在该凹部12底面中央处竖立设有支撑轴12s,在该支撑轴12s上旋转自如地嵌合着略圆筒状的齿轮部件30(凸轮齿轮)的中央轮毂部31。该凸轮齿轮30,其中央轮毂部31插入在所述支撑轴12s内,在该支撑轴12s的前端部用例如具有橡胶制的弹性的套环部件38(浮动套环)锁定螺钉部件37(锁定螺钉)。
即,凸轮齿轮30,其上侧由所述浮动套环38挡住,以固定在支撑轴12s上的状态收放在装置基架10的凹部12内,以相对于装置基架10在一定范围内(即,所述浮动套环38的弹性范围内)可以浮动的状态(浮动状态)被支撑。
作为所述浮动轴衬29及浮动套环38的材质,不限于所述橡胶材料,例如软质的树脂等,只要是具有规定的弹性的材料,使用其它各种材料都可以。
在本实施例中,更理想的是在有效地吸收从外部传入到横动基架20上的振动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转盘5旋转的振动,设定了横动基架20的浮动支撑机构的弹性。例如,所述浮动轴衬29及浮动套环38的材质,选择弹性比较(与以往技术2的情形比较)低(比较硬的)的材料。
在所述凸轮齿轮30的外周部,如图24~29详细所述,设置具有上下方向的(即,与凸轮齿轮30的长度方向轴线Lg平行)齿线的齿部30g(外周齿部),同时,形成具有上下水平槽部分33a、33c和斜槽部分33b的凸轮槽33。
另外,在凸轮齿轮的外周部,设置齿部30g没有刻切口槽的齿部34。另外,在中间基架80的前端部,设有在该凸轮槽33上可自由滑动而结合的凸起部80P(参照图2及图3),中间基架80的前部,通过该凸起部80P与所述凸轮槽33结合,由凸轮齿轮30支撑在装置基架10上。
即,中间基架80,如图6及图7所示,其后部由左右的轴部81及中间基架支撑部11支撑,可相对于装置基架10自如地上下转动。
另外,其前部通过凸起部80P及凸轮齿轮30的凸轮槽33,相对于装置基架10在一定范围内(即,所述浮动套环38的弹性范围内)以可浮动的状态(floating状态)被支撑。进而,中间基架80,通过所述定位的凸起片82嵌合到设置在装置基架10的定位槽13内,来进行相对于装置基架10的左右方向的定位。
另外,所述横动基架20,其后部左右两角部和前部单侧角部共3个地方由浮动轴衬29,相对于中间基架80在一定范围内(即,所述浮动轴衬29和浮动套环38的弹性范围内)以可浮动状态(floating状态)被支撑。
另外,如后面所述,横动基架20通过限制杆部75s嵌入中间基架80的定位孔83内,使其前部与中间基架80结合,在该结合状态下,横动基架20在四个地方与中间基架80结合。
这样,由于所述横动基架20,相对于中间基架80(从而相对于装置基架10),不是以刚性构造(rigid)支撑,而是在所述各缓冲部件(浮动轴衬29或者再加上浮动套环38)的弹性范围内,通过中间基架80,相对于装置基架10以可浮动的状态被支撑,所以,即使在盘装置1上施加冲击负荷的时候或者有振动传入的时候,由所述缓冲部件29、38也能够吸收冲击或者振动,能够防止这些冲击负荷或者振动力从装置基架10直接地作用于横动基架20的各机构部件。即,能够提高对于冲击及振动作用的盘装置1的耐久性。
另外,由于横动基架20在所述缓冲部件29、38的弹性范围内,通过中间基架80相对于装置基架10以可浮动的状态被支撑,因而与以刚性构造(即,刚性(rigid))被支撑的时候比较,对于分别安装在装置基架10和横动基架20上的机构部件,能够对部件相互的位置关系在可浮动的范围进行调节,使把部件制作和组装作业的精度设定在某种更低的程度成为可能。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间基架80相对于装置基架10向上下方向可转动地被支撑,横动基架20相对于该中间基架80通过弹性体支撑,因而对相对于装置基架10的上下方向转动动作的支撑和横动基架20的弹性支撑能够用分别的机构执行。从而,像没有中间基架80的以往(以往技术2)那样,没有必要共用横动基架对于装置基架的转动支撑和弹性支撑,因此不限制对于弹性支撑横动基架的支撑部的弹性的设定范围,从而能够提高其设定自由度。
其结果,能够比较容易地达到吸收从外部传入的振动和抑制伴随转盘的旋转而发生的振动这两方面的效果。
在所述横动基架20的下面侧,固定着具有第1和第2两个电动机3、4(例如参照图2及图3)及驱动控制这两个电动机3、4的控制电路的电路板2。
另外,在横动基架20的上面侧,配置有光盘9(参照图5~图7)载置在上面的转盘5,该转盘5连结第1电动机3(主轴电动机)的输出轴3s(参照图3)。另外,在横动基架20的上面侧,安装着在光盘9上写入信息信号以及/或者读取所记录的信息信号的光存取器6,同时,配置有使盘装置1动作的各种驱动机构。
以下就这些驱动机构进行说明。
如从图3、图5及图51~图53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所述横动基架20上形成沿前后方向(图5中上下方向)展开的开口部20H,在其左右两侧配置有引导光存取器6向前后方向移动动作的一对存取器导向杆22、23。另外,所述转盘5最好是位于这些左右导向杆22、23及开口部20H的前端部附近或者更靠前方的位置。
光存取器6,其左右方向的一侧(图5中左侧)被固定在后述的齿条部件40(移送齿条)上,在其固定部分的下方,设有前后一对导向滑履6a。该导向滑履6a可向前后方向自由滑动地结合在左侧导向杆22上。另外,在光存取器6的左右方向的另外一侧(图5中的右侧),设置有可沿前后方向自由滑动地结合在右侧导向杆23上的金属制导向臂6b。另外,该导向臂6b与对光存取器6的存取器元件6p形成电连接的中继配件6c构成电气连接。
这样,所述滑动导向滑履6a结合在左侧滑动杆22上,而通过导向臂6b与右侧导向杆23结合可支撑光存取器6相对于横动基架20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在所述开口部20H上,插入有使光存取器6和电路基板2构成电气连接的例如可挠性的连接部件(例如挠性印刷线路板,未图示)。
所述左侧导向杆22的后端部和右侧导向杆23的前后端部,被支撑在凸出设在横动基架20上的导向杆支撑部24上。如图53详细所示,该导向杆支撑部24具有使导向杆的各端部可沿上下方向调节来调整导向杆22、23的倾斜的倾斜调整机构。
即,在各导向杆支撑部24的下部,装配有使导向杆端部上下的调整螺钉24a,在上部装入对导向杆端部向下方施力的螺旋弹簧24b。并且在该圈弹簧24b的上方固定有按压配件24c。
通过设置这样的倾斜调整机构调整导向杆22、23的倾斜,来调整光存取器6的光束和光盘9之间的角度,即使光盘9有翘曲等的变形的情况,也可以对该光盘9以高精度进行信息信号的写入/读取。
另外,具体没有在图中示出,但仅左侧导向杆22的前端部,以不与移送齿条40的移动动作相互干涉的方式,不附带这样的倾斜调整机构,而以简单的凹状承受部来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最好把对光存取器6的干扰能够简单地接地,例如支撑右侧导向杆23的后端部的导向杆支撑部24的按压配件24c的一端部,贯穿横动基架20向下方(即,向电路基板2一侧)延伸。在对应于该按压配件24c的延长部分24d的部分上,形成有使在一端具有接地的地线25a的接地接插件25可以插入的插入孔2h,根据需要在该插入孔2h中插入接地接插件25,并能够在其前端部插入按压配件24c的延长部24d的前端。另外,导向杆23和导向臂6b,例如都可用金属等的导电体制作。
从而,从光存取器6的存取器元件6p传出的干扰,从中继配件6c通过导向臂6b传输到导向杆23,从该导向杆23通过按压配件24c及接地接插件25导通到地线25a,通过该地线25a就能够除去干扰。
即,仅以使接地接插件25从下方插入到按压配件24c的延长部24d的简单操作,就能够除去光存取器6的干扰。
如上所述,由于光存取器6在左右方向的一侧(图5中的左侧)固定在齿条部件40(移送齿条)上,向该移送齿条4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通过滑动滑履6a和导向臂6b由左右导向杆22、23导向。即,通过移送齿条40沿导向杆22、23移动,光存取器6能够由所述导向杆22、23导向,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移送齿条40,如图30~图34详细所示,在其单侧的一侧部(图3及图5中的右侧部)形成有略跨过全长的齿条齿41(从动齿条部),在另一侧的侧部在其前侧部分形成规定长度的齿条齿42(切换齿条部)。
另外,在移送齿条40的背面侧,如前所述,设有前后一对导向滑履6a。并且当移送齿条40向后方(向图5中的上方)移动时,由于导向滑履6a与横动基架20的后端壁部接触停止,而限制了向移送齿条40的后方的移动动作。
为了驱动该移送齿条40使光存取器6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在横动基架20上配设有由一群齿轮构成的齿轮列51(齿条驱动齿轮列)。
该齿条驱动齿轮列51如图9~图13详细所示,由下述部件构成:固定在所述第2电动机4的输出轴4s(参照图3)上的电动机齿轮4G,和具有与该电动机齿轮4G啮合的大直径输入齿轮52A(第1横动输入齿轮)和在其上侧附设为一体的小直径输出齿轮52B(第1横动输出齿轮)的第1横动齿轮52,和具有与所述第1横动输出齿轮52B啮合的大直径输入齿轮53A(第2横动输入齿轮)和在其下侧附设为一体的小直径输出齿轮53B(第2横动输出齿轮)的第2横动齿轮53。并且,所述第2横输出齿轮53B与移送齿条40的从动齿条部41啮合。
当驱动所述第2电动机4,电动机齿轮4G例如向图9~图13的逆时针旋转方向(该方向相当于本发明中所述的“第1旋转方向”)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时,该旋转通过所述齿条驱动齿轮列51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传输到输出侧,最终的输出齿轮53B(第2横动输出齿轮)以减速的旋转速度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
由此,移送齿条40以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移送速度沿导轨24向前方(图9~图13中的下方)移动。当第2电动机4在向与所述的情形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时,移送齿条40的移动方向也与所述的情形相反。
这样,所述移送齿条40(即,是光存取器6),通过使第2电动机4的旋转方向的正反切换而切换其移动方向,能够在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另外,基本上由所述移送齿条40和齿条驱动齿轮列51,构成使光存取器6在光盘9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可以往复移动的光存取器驱动机构,这相当于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光存取器驱动机构”。另外,所述光存取器导向杆22、23和导向滑履6a及导向臂6b协助光存取器6的驱动。
在所述装置基架10的前部,配置有使托盘55向在装置1前面的托盘55的光盘装卸位置(卸载位置)和向在装置1的内部的转盘5的光盘装卸位置(装载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的托盘驱动齿轮56。
另外,该装载位置和卸载位置分别相当于在本发明中记载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
该托盘驱动齿轮56具有与设置在托盘55的内面的齿条齿55g(托盘齿条齿,参照图19~图21)啮合的大直径输出齿轮56B,和位于该输出齿轮56B下侧的小直径输入齿轮56A。该托盘驱动齿轮56位于所述凸轮齿轮30的侧方,其输入齿轮56A与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啮合。
另外,由所述托盘55和托盘齿条齿55g和托盘驱动齿轮56,构成使光盘9在转盘5上方的装载位置(第1位置)和在装置1的外部的卸载位置(第2位置)之间可以往复移送的光盘装载机构,这相当于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光盘装载机构”。
并且,为了驱动所述托盘55将光盘9在卸载位置和装载位置之间移送,由一群齿轮构成的齿轮列61(装载驱动齿轮列,参照图9~图13)被设置在横动基架20的上面一侧。
该装载驱动齿轮列61由下述部件构成:固定在所述第2电动机4的输出轴4s上的电动机齿轮4G,和具有与该电动机齿轮4G啮合的大直径输入齿轮62A(第1装载输入齿轮)和在其上侧一体附设的小直径输出齿轮62B(第1装载输出齿轮)的第1装载齿轮62,和具有与所述第1装载输出齿轮62B啮合的大直径输入齿轮63A(第2装载输入齿轮)和在其上侧一体附设的小直径输出齿轮63B(第2装载输出齿轮)的第2装载齿轮63,和与所述第2装载输出齿轮63B啮合的大直径的第3装载齿轮64。并且该第3装载齿轮64与所述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啮合。
在所述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的纵剖面的齿线形状,如图29详细所示,最好形成为从侧面看的曲线状。该曲线被设定成以把搭载横动基架20的中间基架80和凸轮齿轮30装配在装置基架10的状态,当中间基架80(即横动基架20)以其后端侧为支点相对于装置基架10向上下方向转动时(参照图6和图7),为沿第3装载齿轮64的前端部转动轨迹Cg的圆弧状曲线Cg’的一部分。
从而,通过中间基架80,横动基架20相对于装置基架10即使是转动倾斜的状态(参照图29中点划线所示和图7),横动基架20上的第3装载齿轮64和所述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也能够可靠并且圆滑地啮合。另外,在该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的纵剖面的齿线形状,也可以是对于凸轮齿轮30的长度方向的轴线Lg倾斜,并近似于所述曲线Cg’的直线状。
另外在图6及图7中,为了明确地表示与所述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啮合的第3装载齿轮64,省略了第2装载齿轮63的图示。
这样,由于把在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的纵剖面的齿线形状设定为是伴随所述中间基架80及横动基架20的转动动作、作为所述装载驱动齿轮列61的最终输出齿轮的第3装载齿轮64沿向上下方向转动时的转动轨迹的圆弧状或者近似于该圆弧状的直线状,所以,即使在随着横动基架20的转动动作,装载驱动齿轮列61向上下方向转动时,也能使其最终输出齿轮64与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可靠而且圆滑地啮合。
另外,基本上由所述装载驱动齿轮列61和凸轮齿轮30(具体地是其外周齿部30g)构成驱动所述光盘装载机构的装载驱动机构,这相当于在本发明中所述的“装载驱动机构”。
所述光存取器6被设定为能够移动到比在光盘9上所记录的信号的信号记录范围更靠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并且,当光存取器6通过第2电动机4的驱动力并通过齿条驱动齿轮列51从光盘9的外周侧向内周侧移动过来时,如果光存取器6超过光盘9的信号记录范围到达所述规定位置,则第2电动机4的驱动力以向装载驱动齿轮列61传输的方式,将其传输路径设定为可以切换。
即,如14~图18详细所示,在横动基架20的前部竖立设有纵轴20s,在该纵轴20s上可转动地轴支着动力传输路径切换用触发杆71。另外,在该触发杆71的附近配置有限制其位置的锁杆73。
所述触发杆71如图35~图37详细所示,具有可旋转地嵌合在所述纵轴20s上的基部71b,和形成在该基部71b的外周的一部分上的部分齿轮71g,和与所述凸轮齿轮30锁合的一对锁合臂71a。另外,在触发杆71基部71b的外周部,设有能够和所述锁杆73的爪部73d锁合的限位部71s。
所述部分齿轮71g可与所述移送齿条40的切换齿条部42啮合,另外,所述锁合臂71a被设定为可以锁合在从凸轮齿轮30的外周凸出的钩部32上。
所述锁杆73,如从图38~图40详细所示,具有嵌合固定在横动基架20的前端部的基部73b,和从该基部73b略呈L字状地伸出的杆部73a,和从所述基部73b略圆弧状地伸出的弹簧部73c。在所述杆部73a上,一体形成有能够和触发杆71的限位部71s锁合的爪部73d和向上方凸出的凸出销73p。另外,在所述基部73b上,形成有使后述定位杆75的限制杆部75s可滑动自如地插入的槽部73s(导向长孔)。
在所述移送齿条40的内面侧,从图30和图32可以清楚地看到,设置有俯视看形成为弯曲状的凸轮槽43,该凸轮槽43的前端侧向移送齿条40的前方敞开。所述锁杆73的凸出销73p可滑动自如地结合在该凸轮槽43上。
另外,在所述装置基架10、中间基架80及横动基架20上,设置有为精确保持分别安装在装置基架10及横动基架20上的机构部件之间的相关状态的定位机构。
即,在横动基架20的前部,进行对于该横动基架20的中间基架80的左右方向定位,同时,为了使两基架20、80一体地锁合,配设有定位部件75(定位杆)。
该定位杆75,如图41~图43详细所示,具有可以前后滑动地结合在横动基架20的上面所形成的前后方向的导向槽26上的结合基部75b,和从该基部75b在前方延伸的延长承受部75c,和从所述结合基部75b以及延长承受部75c在右方向偏移的位置向前后方向(图14~图18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限制杆部75s。
该限制杆部75s,如上所述,可向前后方向滑动自如地插入在所述锁杆73的基部73b上所形成的导向长孔75s上。另外,所述延长承受部75c,如在后面详细说明的,在组装状态下,其前面部与锁杆73的弹簧部73c接触并被推向后方,另外,其后面部可与移送齿条40的前端面接触,随着该移送齿条40的前方移动,定位杆75整体向前方移动。
如图14~图18所示,在中间基架80的前侧壁部,形成有使所述定位杆75的限制杆部75s可出入地嵌合的定位孔83,当移送齿条40向前方移动并且其移动量达到某种程度以上时,移送齿条40的前端面与在定位杆75的所述延长承受部75c的后面接触并推动它,结合基部75b以沿所述导向槽26的状态定位杆75整体前进。并且,随着定位杆75整体前进,通过限制杆部75s嵌入到中间基架80的定位孔83内,横动基架20对于中间基架80锁合。
另外,在横动基架20的前端部分的上面设置有以俯视看的圆弧状的凸轮槽27(圆弧槽)。在所述凸轮齿轮30的钩部32的里面设置有结合凸部32p,通过该结合凸部32p结合在所述圆弧槽27中,进行横动基架20对于装置基架1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限制。
进而,如前所述,通过在中间基架80的前端设置的凸起部80P结合在凸轮齿轮30的凸轮槽33中,能够正确地决定中间基架80(即横动基架20)前端部对于装置基架1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
根据以上所述,横动基架20的前端部对于装置基架10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垂直相交的3方向的位置关系,通过中间基架80可正确地决定,能够正确地并且可靠地结合分别安装在装置基架10和横动基架20上的机构部件。即,在切换第2电动机4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时,能够正确地保持设置在装置基架10上的光盘装载机构和设置在横动基架20上的装载驱动机构之间的联系状态。
另外,所述盘装置1,具有装配着与转盘5协调动作并夹持光盘9的夹持器96的夹持板95(参照图1、图2、图4、图22及图23)。
所述夹持板95,在设于左右两侧的多个的(在本实施例中前后各2个的)安装脚部95f上分别形成爪部95d,以把这些爪部95d结合在装置基架10的侧部而装配在该基架10上。并且在该装配状态下使夹持器96的中心相对于转盘5的旋转中心实质上能够一致。
所述夹持板95,具有支撑所述左右两侧的安装脚部95f的左右的水平基部95b,和支撑所述夹持器96的略呈环状的中央保持架95a,和连结该保持架95a与所述水平基部95b的水平连结部95c。
在本实施例中,在中央保持架95a的左右根部和各水平基部95b之间形成切槽部95e,所述水平连结部95c的宽度,仅对应于该切槽部95e的部分比水平基部95b的宽度小。即,水平连结部95c与水平基部95b相比其刚性低,在上下方向容易挠曲。从而,当盘装置1下落时等,对装置1给与大的冲击负荷,即使转盘5接触到夹持板95,但由于该夹持板95容易在上下方向挠曲,所以就能够吸收冲击负荷,能够有效地防止转盘5(以及与转盘5连结的主轴电动机3)承受大的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即使在光盘9有翘曲及挠曲等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对其矫正的比较简单的构造,对光盘面和光束间的角度能够严格地限制的光盘夹持机构。
图44~图47概略地表示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光盘夹持机构的基本构成及原理等。如图44所示,夹持器96具有使光盘9的内缘附近与转盘5共同夹持固定的中央夹持器部96a,和与光盘9的外缘附近直径大致相同、并且与所述中央夹持器部96a大致相等高度的大夹持器部96b。该大夹持器部96b具有规定的宽度,并且形成在跨夹持器96的全周上,与所述中央夹持器部96a之间的部分96c,为了不与光盘9接触或者相碰,其全部呈凹状。
如45所示,在转盘5上载置光盘9,接着当装入夹持器96时,所述中央夹持器部96a与转盘5共同夹持光盘9的内边缘附近并固定,而且,大夹持器部96b按压光盘9的外边缘附近9b。
并且,在使光盘9的外边缘侧向与光束照射的面的相反方向(所谓标签面方向)翘曲时(图45A,同图B)那样使光盘9的外周部与夹持器96的大夹持器部96b接触以后,中央夹持器96a压住光盘9,在与转盘5之间夹持固定。
因为由该夹持而产生翘曲的光盘9的外边缘部9b,被压向原翘曲的相反方,所以可矫正翘曲。有时,如该图C所示,光盘的中径部(即,由内边缘部附近9a和外边缘部附近9b夹持的部分)9c也有在原翘曲的方向翘曲的状态,但即使在这时,由于与中径部9c相对的部分是夹持器96的凹部96c,所以在该部分9c光盘9不会接触夹持器96。
这样即使光盘9的翘曲产生在标签面方向,但由于装入具有大夹持器96b的夹持器96也能使其翘曲变小,使光存取器6的光束和光盘面之间的角度进入所述的规定值内,即使是没有倾斜机能的存取器也能够进行高精度的记录和再现。
对于采用了以上说明的基本原理的光盘夹持机构矫正光盘翘曲的效果进行了验证的实验。图46所示的是其实验结果。图46A是表示夹持器的中央夹持器和大夹持器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情形,同图B是表示大夹持器比中央夹持器高度凸出的光盘的翘曲的情形,因而横轴表示离开光盘中心的直径方向的距离,纵轴表示翘曲的大小。虽然对于两个图都是由点划线表示的没有大夹持器按压的状态的矫正其翘曲,并使其被收在翘曲的限制值范围内(允许值范围内),但大夹持器比中央夹持器更凸出的图46B可被认定为其翘曲较小。
接着,在转盘5和夹持器96夹持以外时,相对于转盘5的上面,对在相对的方向移送夹持器96的夹持器移送动作,使用作为示意侧剖面图(省略表示剖面的剖面线记载)的图47进行说明。由托盘55移送到转盘5上的光盘9通过夹持器96载置。55a是为了把光盘9引导到与转盘5同心的位置而设置的凸起,它成为设置在托盘上的障碍。
图47A表示通过夹持器96和转盘5夹持光盘9的状态(与图45C相同)。这时,当然是光盘9从托盘55以离开的状态被夹持。下面,如图47B所示,当转盘5向与光盘9相对的方向(远离开光盘9的方向)即图示箭头D方向移动的同时,夹持器96向与转盘上面相对的方向(远离开转盘5的方向)即图示箭头U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的夹持器96移送,在托盘移动时(图47C的图示箭头E方向),能够躲避由托盘55的凸起物55a及其他障碍物而妨碍托盘55的运动的情况。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从光盘的标记面按压其外周的夹持器,使光盘9的翘曲变少,能够进行稳定的再现驱动。并且,夹持器96能够躲避妨碍托盘55运动的机构。
本实施例是具有应用以上基本原理的光盘夹持机构的发明,对其具体的构成基于图48及图49进行详细说明。图48是本实施例的光盘夹持机构的概略立体图,图49是表示其动作的部分纵剖面说明图,是表示光盘从夹持状态(A)通过托盘开始移动前(C)情形。
在图48及图49中,96d是夹持器磁体,与由铁等强磁性体构成的转盘前端相对地构成在夹持器96的内径附近下侧。96e是锥度芯部,设在夹持器96的中心,由插入在转盘5的中心孔完成转盘5和夹持器96的芯伸出。另外,光盘9和转盘5的芯伸出,与以往相同,使光盘9的内径部由转盘5的圆锥段部进行固定。
94是弹簧箍圈,在其内径部凸出的箍圈部94a,使夹持板95以旋转、游动自如的结构贯穿,在夹板95的下侧贯通夹持器6,并通过弹簧98锁定弹簧箍圈94。这样,与光盘接触并按压的夹持器96,通过弹簧98从固定在内径箍圈部94a的弹簧箍圈94向上方施力。
这样,支撑夹持器96、弹簧98、弹簧保持件97和弹簧箍圈94的夹持板95,保持转盘5并且将托盘55锁定在可对其进行滑动自如地载置的盘装置主体(装置基架)10上。
以下对这样构成的光盘驱动装置实施例2说明其动作。在图49中,如图49A所述的实施例1所示,表示载置于已提升的转盘5上的光盘9由夹持器96夹持固定的状态。因为与由弹簧98向上方的压力相比,夹持器内径部的夹持器的磁体96d和转盘5的吸引力更大,所以夹持器96对跨越载置在转盘5上的光盘9的整个面按压。另外,由于转盘5上升,所以夹住光盘的内径附近而提升弹簧保持件97、箍圈部94a,使弹簧箍圈94从夹持板95离开并自由旋转。
下面如图49B所示,通过横动基架20向下转动,使转盘5向与光盘9相对的方向(离开光盘9的方向)移动,由此光盘9从转盘5离开并载置到托盘55上。从转盘5离开而不受支撑的弹簧保持件97、弹簧箍圈94,由夹持器磁体96d和转盘5的吸引力及自重而下垂,弹簧箍圈94的上部的凸肩部94b,被锁定在夹持板95上,因而弹簧保持件97、弹簧箍圈94被支撑在夹持板95上。进而,通过转盘5的下降,使被拉开的转盘5和夹持器磁体96d的磁力吸引力下降,当弹簧98的反弹力更大时夹持器96在上方向施力,夹持器96从托盘55上的光盘9处离开。
下面,如图49c所示,转盘5进一步向与光盘9离开的方向移动,在夹持器96和托盘55之间及托盘55和转盘5之间充分离开的位置,托盘55载置着光盘9向前方向(在图面的垂直方向)滑动移动,并排出光盘9。
另外,按与所述的说明相反的顺序,使光盘9载置在转盘5上时也同样,如图49C所示托盘55以从夹持器96、转盘5充分离开的状态滑动移动。当把光盘9移动到转盘5上方的正确的位置时,托盘55停止滑动移动,转盘5开始上升。通过转盘5的上升,以夹住光盘内径部附近提升弹簧箍圈94,松开弹簧箍圈94和夹持板95之间的锁定。另外,当转盘5和夹持器磁体96d的吸引力大于弹簧98的上方的压力时,夹持器96被吸引向下方并按压光盘9。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即使是具有大直径夹持器的光盘驱动装置,在接近转盘时按压光盘的大直径夹持器96,通过使用弹簧部件在转盘下降时自动地离开光盘,而在排出光盘时的托盘滑动移动时,能够躲避由凸起物55a及其他障碍物对托盘55的运动的妨碍。
即,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对已翘曲的光盘接触按压没有记录信息的外周附近,矫正其翘曲,使光盘的信息记录面和为记录再生信息而照射的光束的角度在一定的值内而进行按压,能够得到更正确地读取信息和更精确地记录再现信息的优良效果。另外,由于具有移送接触按压外周的大直径夹持器的机构,可以得到不妨碍托盘而能够移动的效果。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由于在夹持光盘9时夹持器96和转盘5的吸引力与弹簧98的力为相反的方向,所以必须使吸引力比弹力更大。
下面,对所述的光盘夹持机构的变形例基于图50进行详细说明。图5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光盘驱动装置的实施例3中的动作的一部分剖面侧视图。
在图50中,夹持器96按压光盘9的外周部附近的构造与前面的是相同的,但不用对弹簧部件保持的构造,而通过与被游动保持的夹持板95的磁力的吸引进行托盘滑动移动时的躲避。即,在夹持板95上有第2磁体95d,以由转盘5或者第2磁体95d对夹持器96的第1磁体96d吸引的方式使转盘5、第1磁体96d和第2磁体10构成在大致同心的轴上。
对这样构成的光盘夹持机构的动作基于图50进行说明。在图50A中,如所述实施例1所示的那样,在转盘5上载置的光盘9,如前所述通过被吸引在转盘2上的夹持器96而夹持固定。接着,转盘5沿离开夹持板95的方向(图中的下方向)移动,并且光盘9被载置到托盘55上。在转盘5和光盘9移动之后,夹持器96因由凸肩部96f锁定,所以如在以往的技术中说明的那样,通过与转盘的吸引力或者其自重而被游动支撑在夹持板95上(同图B)。转盘5进一步移动,当第1磁体96d的与转盘2的吸引力小于与第2磁体95d的吸引力时,通过第1磁体和第2磁体的相互吸引的磁力提升夹持器96(同图C)。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第1磁体和第2磁体没有必要都是磁性体,也可以单侧是铁板。然而像在以往技术中说明那样,在夹持器和转盘夹持的时候也使用磁力,在转盘5、第1磁体、第2磁体的3方磁体和铁板如能互相相邻也可以。在这里夹持光盘的转盘与第1磁体的吸引力必须比第1磁体与第2磁体的吸引力大。
下面,就以上构成的盘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盘装置1内装入光盘9,在通过光存取器6再现记录在该光盘9上的信号的信号再现状态(参照图9)下,如图6所示,中间基架80和横动基架20,通过使中间基架80的前端的凸起部80P嵌合在凸轮齿轮30的凸轮槽33上侧的水平槽部33a中,保持为与装置基架10大致平行。
这时,如图14所示,触发杆71,其限位部71s在与锁定杆73的爪部73d结合的同时,锁合臂71a与凸轮齿轮30的钩部32结合。在这样的状态下,触发杆71转动到图9及图14中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限度。
在所述的状态下,光盘9的信号再现,是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3,边使装载光盘9的转盘5按规定的转速旋转,边使光存取器6向以再生为目的的信号磁道的略下方位置移动,由设在该光存取器6上的光学元件(含透镜及激光源等的光学系统的元件)读取光盘9上的信号来进行。
在这里,要当再现的信号磁道不在光存取器6的现在位置的上方时,或者跨过数十条以上信号磁道而进行信号再现时,必须使光存取器6移动到光盘9的内周方向(盘装置1的前侧方向)和外周方向(盘装置1的后侧方向)。
该光存取器6的移动是通过光存取驱动机构进行的。即,如前所述,当驱动第2电动机4使电动机齿轮4G旋转时,该旋转通过所述齿条驱动齿轮列51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传输到输出侧,最终的输出齿轮53B(第2横动输出齿轮)以减速的旋转速度旋转,移送齿条40(从而,与此连结的光存取器6)向前后方向移动。这时,电动机齿轮4G的旋转方向如果是图9~图13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则光存取器6向前方(在图9~图13的下方,光盘9的内周方向)移动,电动机齿轮4G的旋转方向如果是其反方向,则光存取器6向后方(在图9~图13的上方,光盘9的外周方向)移动。
另外,在该信号再生状态下,伴随着第2电动机4的驱动,装载驱动齿轮列61也旋转,作为其最终的输出齿轮的第3装载齿轮64的齿部,位于凸轮齿轮30的缺齿部34,被设定为与外周齿部30g不啮合状态。从而,在该信号再生状态下,第2电动机4的驱动力不传输到凸轮齿轮30上(因此,是托盘驱动齿轮56上)。
图10和图15表示对记录在光盘9上的信号的记录位置范围(信号记录范围)的最内周部分上所记录的信号进行再现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光存取器6由光存取驱动机构驱动向前方移动,一直移动到光盘9的信号记录范围的内周端部位置Sr,移送齿条40的从动齿条部41,其后端部分与齿条驱动齿轮列51的最终的输出齿轮53B(第2横动输出齿轮)啮合。另外,切换齿条部42非常靠近触发杆71的部分齿轮71g。
如众所周知,光盘9的信号记录范围,根据光盘的规格,由从光盘9的中心离开的距离来决定。并且,在以往的盘装置中,在对应于该信号位置范围的最内周位置的位置上设置有光存取器的位置检测开关,可检测出光存取器在最内周的位置/已移动到最内周的位置,而控制光存取器不要移动到超过其的内周侧。
对此在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中,使光盘9的信号记录范围的内周端部位置Sr作为内周端部切换位置,在这里设置内周检测开关7。该内周检测开关7在“关”的时候,是检测出光存取器6在最内周位置/已移动到的最内周位置这点是与以往的光盘装置相同的。然而,在“开”的时候,光即使存取器6使内周检测开关7动作也不限制光存取器6向超过内周侧的移动,把光存取器6设定为能够向更内周侧移动的这点是与以往的不同点。
所述内周检测开关7,例如是从过去就已知的进行机械式动作的检测开关,被设置为可相对于横动基架20的上面在上下方向出入,当光存取器6到达该内周检测开关7的上方时,其下面与开关7发生干涉,抗拒开关弹簧(图中未示)的弹力把该内周检测开关7下压到横动基架20内。另外,作为内周检测开关7,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非接触式部件等,能够使用过去就知道的各种结构的检测开关。
图11和图16,是表示光存取器6向所述内周端部位置Sr移动,并使内周检测开关7动作后,进而光存取器6移动到内周侧的状态的图。
在这里,就图10及图15的状态与图11及图16的状态之不同和其状态的移动动作进行说明。
从图10及与图15的状态向图11及图16的状态的光存取器6的移动,是已经“开”了的内周检测开关7从由光存取器6使其动作的图10及图15的状态,通过使第2电动机4进一步向相同方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
通过光存取器6进一步向内周侧移动,使光存取器6前后移动的移送齿条40的切换齿条部42与触发杆71的部分齿轮71g啮合,使触发杆71在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随着旋转,触发杆71的锁合臂71a使凸轮齿轮30的钩部32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
这样,凸轮齿轮30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并且其外周齿部30g与装载驱动齿轮列61的最终输出齿轮64(第3装载齿轮)开始啮合。在该状态下,移送齿条40的从动齿条部41,保持与所述齿条驱动齿轮列51的最终的输出齿轮53B(第2横动输出齿轮)啮合的状态。
另外,与触发杆71的限位部71s结合,把该触发杆71的位置固定的锁杆73,通过其凸出销73p沿移送齿条40的凸轮槽43的移动而转动,并解除由爪部73d对触发杆71的位置固定。
图12和图17,表示从所述凸轮齿轮30开始与装载驱动齿轮列61的最终输出齿轮的第3装载齿轮64啮合的状态,进而通过该第3装载齿轮64的驱动力,使凸轮齿轮30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的状态。
该动作也通过第2电动机4使电动机齿轮4G与把光存取器6送到内周侧时的旋转方向相同,通过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来进行。
通过这样的凸轮齿轮30的动作,触发杆71进一步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直到由该凸轮齿轮30限制的位置,并且直到移送齿条40的从动齿条部41和第2横动输出齿轮53B的啮合松开的位置,把光存取器6引到更靠内周的位置(前方位置)。从而,在这以后,所述电动机齿轮4G即使再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第2电动机4的驱动力也不会传输到移送齿条40上(即,光存取器6上)。
另外,这时,锁定杆73的凸出销部73p,被在移送齿条40上的凸轮槽43引导进入其倾斜部,通过锁定杆73的弹簧力在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触发杆71向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直到与凸轮齿轮30完全离开的位置。
另外,基本上是由触发杆71、锁定杆73及凸轮齿轮30(具体地是其钩部32及缺齿部34),更详细地,是由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移送齿条40的切换齿条部42及凸轮槽43等,构成对切换第2电动机4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进行切换的动力传输路径切换机构,这相当于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动力传输路径切换机构”。
另外,如上所述,移送齿条40使光存取器6移动到所述光盘9的信号记录范围的最内周端部位置Sr之后,可进一步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这样,移送齿条40通过移动到该内周侧的规定位置,或者,通过从该规定位置向光盘外周侧移动,切换第2电动机4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因此由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4)的驱动,把光存取器6的信号读取动作和第2电动机4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的切换能够一起连带地进行。
进而,在把处于信号的再现状态的光存取器6,通过第2电动机4移动到光盘9上的信号记录范围的内周端部位置Sr之后,再通过不改变旋转方向的同1个电动机4继续转动,能够自动地进行由转盘5对光盘9的夹持的解除,向装置外排出光盘9,可废除在以往的光盘装置中必需的光盘装载专用的电动机。并且通过在装置内减少使用电动机的数量,可以提供更加低价的光盘装置。
另外进而,把光存取器6由第2电动机4的驱动,移动到光盘9上的信号的最内周位置Sr,在由内周检测开关7检测光存取器6的位置之后,通过改变所述第2电动机4的旋转方向或者停止其转动,不向装置外排出光盘9,也可以进行该光盘9的信号的连续再现/记录。另外,进而,即使没有以往所必需的检测光盘被装入到装置内的检测开关和检测光盘的夹持动作的检测开关,由于由内周检测开关7也可以检测所述状态,因而能够减少检测开关的数量,从而也能够提供更加低价的光盘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横动基架20通过中间基架80,以其后端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转动,中间基架80的前端部的凸起部80P,与形成在凸轮齿轮30上的凸轮槽33结合。该凸轮槽33,如前所述,具有连结上下水平槽部分33a及33c两者的倾斜槽部分33b(参照图24~图29),通过所述凸起部80P与这3个槽部33a~33c的其中一部分结合(即,通过凸轮齿轮30的转动方向及转动量),决定横动基架20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位置。从而,中间基架80及横动基架20对应于凸轮齿轮30的转动方向及转动量,以其后端部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
这样,所述横动基架20通过中间基架80被支撑为以其一端侧为中心相对于装置基架10可以向上下方向转动。具体地说,是以从装载驱动齿轮列61的动力传输,使凸轮齿轮30旋转来升降横动基架20的另一端侧,由此,横动基架20以其前端侧为中心相对于装置基架10向上下方向转动。即,通过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4)的驱动,能够一起连带进行横动基架20的向上下方向的转动动作(即,转盘5的升降动作和)和光盘9的移送动作。
并且,如图13及图18所示,当凸轮齿轮30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中间基架80的前端凸起部80P的对于凸轮槽33的结合位置被设定为从上侧水平位置33a经过倾斜槽部33b向下侧水平槽部33c移动。
即,在图9及图14所示的状态,凸起部80P与上侧水平槽33a结合,中间基架80及横动基架20,如图6所示,相对于装置基架10平行并且两者的上面被维持成大致为1个面。从而,把光盘9载置在转盘5上,并能够被水平地保持在与夹持器96之间。
并且,如图10~图13及图15~图18所示,移送齿条40向前方移动,当其移动量达到一定以上时凸轮齿轮30开始转动,中间基架80的前端凸起部80P,经过凸轮槽33的倾斜槽部33b与下侧水平槽部33c结合。其结果如图7所示,中间基架80及横动基架20,以其后部为中心向下方转动并相对于装置基架10倾斜。在这个状态下,由于转盘5以倾斜状态向下方移动,所以当从装置1的外部将光盘9向转盘5的上方引入时,以及将光盘9从转盘9的上方向装置1的外部排出时,光盘9与转盘9不发生干涉。
这时,由于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以横动基架20相对于装置基架10向下方转动到规定位置(中间基架80的前端凸起部80P经过凸轮槽33的倾斜槽部33b与下侧水平槽部33c结合的位置)的状态,与光盘装载机构的托盘驱动齿轮56啮合,所以,所述托盘55在横动基架20可靠地向下方转动的状态下被驱动。从而,驱动托盘时(即,移送光盘时),托盘55(即,光盘9)能够可靠地躲避与转盘5的干涉。
另外,如上所述,横动基架20在倾斜的状态(参照图13及图18和图7),第3装载齿轮64也以倾斜的状态与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啮合,如前所述(参照图29),由于该外周齿部30g在该纵剖面的齿线形状被设定为曲线状或者相对于凸轮齿轮30的轴线Lg倾斜的形状,所以两齿轮64、30g能够可靠地并且圆滑地啮合。
另外,像以上那样移送齿条40(即,光存取器6)向前方移动,在横动基架20进行倾斜动作期间,如图14~图18所示,随着移送齿条40向前方的移动,该移送齿条40的前端部与所述定位杆75的延长承受部75c的后面接触并把它推向前方。为此,定位杆75的限制杆部75s,以在锁定杆73的基部73b的导向槽73s引导的状态向前方移动。并且如前所述,由于该限制杆部75s嵌入到中间基架80的定位孔83内,通过该中间基架80,进行横动基架20的对于装置基架10的左右方向的定位。
另外,所述定位杆75的延长承受部75c的前部,与锁定杆73的弹簧部73c接触,由该弹簧部73c向后方施力。与上述相反,当移送齿条40向后方移动时,定位杆75通过所述弹簧部73c的弹簧力向后方移动。
进而,通过在设于横动基架20的前端侧的圆弧槽27上结合凸轮齿轮30的钩部32的结合凸部32p,横动基架20相对于装置基架10大致平行,并在维持两者的上面在大致同一面内的期间,进行两者前后方向的定位。
图19及图20,表示由第2电动机4使电动机齿轮4G进一步向相同方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通过装载驱动齿轮列61使凸轮齿轮30进一步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的状态。图9~图13所示的状态期间,托盘驱动齿轮56的输入齿轮56A不与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啮合,而是对应着其缺齿部34。从而,即使凸轮齿轮30旋转,托盘驱动齿轮56也不旋转。
但是,当凸轮齿轮30转动到图19及图20所示的状态时,凸轮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开始与托盘驱动齿轮56的输入齿轮56A啮合,通过凸轮齿轮30的旋转,托盘驱动齿轮56旋转。并且伴随这个状态,如图21所示,通过托盘驱动齿轮56的输出齿轮56B和与其啮合的托盘齿条齿55g,托盘55被向前方引出。
另外,以上的说明,是使托盘55从盘装置1的内部引出到外部时(即,从信号再现状态解除对光盘9的夹持和光盘9的排出的动作)的情况,与此相反,在使托盘55从盘装置1的外部引入到内部的时候,由设置在电路板2的电动机控制电路使第2电动机4向与所述相反方向旋转,电动机齿轮4G被驱动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这样,把光盘9向盘装置1内的装入,能进行光盘9的夹持和向信号再现状态的移动这一系列的动作。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例,与装置基架10分开地安装有转盘5的横动基架20,被支撑为可相对于装置基架10向上下方向转动,通过使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4)向正方向(第1旋转方向)或者其相反方向连续旋转,光存取器6的移动动作和转盘5的升降动作和光盘9的移送动作按照该顺序大致连续地,或者向相反方向按照相反顺序大致连续地进行,因而在进行光盘9的取出放入时,不使光盘9在上下方向移动,就能够躲避与转盘5的干涉。从而,不用像以往的盘装置那样,设置提升光盘的光盘保持件。
另外,利用使安装转盘5的横动基架20相对于装置基架10向上下方向转动的动作,可以进行光盘9对于转盘5的固定(夹持)和固定解除成为可能。从而,不用像以往的盘装置那样,把夹持器侧(固定板)在上下方向驱动。
在这时,由于对光存取器6的移动动作和转盘5的升降动作和光盘9的移送动作,用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4)进行,所以,与转盘的旋转驱动用的第1电动机3一起,用共计2个电动机就能使盘装置1动作。即,在削减电动机的使用个数的基础上,能够使盘装置1的构造更加简单化,使各构成要素的良好动作能够更加稳定。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中,虽然把第2电动机4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在向装载驱动机构传输的路径和向存取器驱动机构传输的路径之间进行切换,但也能够不进行这样的传输路径切换,而使第2电动机4仅用于光存取器6的驱动。
即,例如,在具有把多张盘进行依次替换读取信息信号那样的所谓替换器及弹起式的开关门的盘装置等中,光盘的装载由与具有向光盘进行信息信号记录/读取机构的装置部分的完全另外的外部机构(即,使用装置外部的动力)来进行,因而在存取器驱动机构和装载驱动机构之间进行如上述那样的传输路径的切换,在光盘装载中不必使用盘装置内部的动力。
从而,对于这样的用途,不必设置所述的装载驱动齿轮列61(第1~第3装载齿轮62~64)。由图51及图52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述装载驱动齿轮列61(第1~第3装载齿轮62~64),在设于横动基架20的各轴支轮毂部62s~64s的轴孔部62h~64h中插入各齿轮62~64的旋转轴进行组装,但对于上述的用途,不把该装载驱动齿轮列61(第1~第3装载齿轮62~64),组装在横动基架20上,以如图52所示的状态使用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第2电动机4作为光存取器6的移动专用而被使用。
这样,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能够简单地分为利用装置内部的动力(第2电动机)进行光盘的装载的用途和使用装置外部的动力进行光盘装载的用途。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上的实施例,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作种种的改良或者设计上的变更。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之1的光盘装置,由于与第一基架分开地安装转盘的第2基架,被支撑为通过中间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可向上下方向移动或者可以转动,通过使1电动机(第2电动机)向正方向(第1旋转方向)或者向其相反方向连续旋转,使光存取器的移动动作和转盘的升降动作及光盘的移送动作按该顺序大致连续地,或者按向相反方向的相反顺序大致连续地进行,所以,在作光盘的取出放入时,不使光盘向上下方向移动就能够躲避与转盘的干涉。从而,不像以往的盘装置那样设置提升光盘的光盘保持件。另外,利用使安装转盘的第2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向上下方向移动或者转动的动作,可以进行光盘相对于转盘的固定(夹持)以及固定解除。从而,不像以往的盘装置那样将夹持器侧(夹板)沿上下方向驱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光存取器的移动动作和转盘的升降动作及光盘的移送动作用1个电动机进行,所以,与转盘旋转驱动用的第1电动机一起,用共计两个电动机能够使盘装置动作。即,在削减电动机的使用个数的基础上,使装置的构造更加简洁化,能够使各构成要素良好的动作更稳定。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间基架被支撑为相对于第1基架可以向上下方向移动或可以转动,而相对于该中间基架,所述第2基架通过弹性体而被支撑,所以,向相对于第1基架的上下方向的移动或者转动动作的支撑和第2基架的弹性支撑能够分别进行。从而,与没有中间基架的以往技术(以往技术2)比较,能够提高对弹性支撑第2基架的支撑部的弹性的设定自由度。其结果,对从外部传入的振动的吸收和抑制伴随转盘的旋转发生的振动,能够比较容易地同时实现两者。
另外,根据本发明之2的光盘装置,基本上能够得到与所述本发明之1的光盘装置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支撑所述第2基架的中间基架,被支撑为以其一端侧为中心相对于所述第1基架向上下方向可以转动。具体地是以从装载驱动齿轮列的动力传输使凸轮齿轮旋转,并使中间基架的(即,第2基架的)另一端侧升降,为此,中间基架及第2基架以其一端侧为中心相对于第1基架向上下方向转动。即,通过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的驱动,能够一起连带进行中间基架和第2基架向上下方向的转动动作(从而,转盘的升降动作)和转盘的移送动作。
进而,根据本发明之3的光盘装置,基本地能够得到与所述本发明之2的光盘装置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在凸轮齿轮的外周齿部的纵剖面的齿线形状,伴随所述中间基架的(即,第2基架)转动动作,把所述装载驱动齿轮列的最终输出齿轮设定为沿向上下方向转动时的沿转动轨迹的圆弧状或者近似于该圆弧状的直线状,因而,即使伴随中间基架及第2基架的转动动作,装载驱动齿轮列向上下方向转动时,也能够使其最终输出齿轮与凸轮齿轮的外周齿部可靠并且圆滑地啮合。
另外,进而,根据本发明之4的光盘装置,基本上能够得到与所述本发明之2或3的光盘装置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通过设在中间基架的另一端侧的凸起部结合在凸轮齿轮的凸轮槽内,进行中间基架的(从而,是第2基架的)另一端侧的上下方向的定位,所以,能够可靠地决定中间基架及第2基架另一端侧的相对于第1基架的上下方向位置,并能够精确地进行定位。这样,能够使第1基架上的机构部件和第2基架上的机构部件精确地并且可靠地结合。
另外,进而,根据本发明之5的光盘装置,基本上能够得到与所述本发明之2~4中任何一项的的光盘装置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所述凸轮齿轮的外周齿部,以所述中间基架(即,第2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向下方转动到规定位置的状态,与光盘装载机构的托盘驱动齿轮啮合,所以,所述托盘以中间基架及第2基架可靠地向下方转动的状态而被驱动。从而,在驱动托盘时(即,移送光盘时),能够可靠地躲避托盘(即,光盘)与转盘的干涉。
另外,进而,根据本发明之6的光盘装置,基本上能够得到与所述本发明之2~5中任何一项的光盘装置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在移送齿条使光存取器移动到所述光盘的信号记录范围的最内周端部位置后,进而可以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移送齿条通过移动到该内周侧的规定位置,或者通过从该规定位置移动到光盘的外周侧,来切换第2电动机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所以,通过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的驱动,能够一起连带地进行光存取器的信号读取动作和第2电动机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的切换。
另外,进而,根据本发明之7的光盘装置,基本上能够得到与所述本发明之6的光盘装置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通过移送齿条超过规定位置向另一端侧移动,限制杆被驱动从第2基架的另一端侧凸出,这样,所述限制杆嵌合在中间基架的定位用孔部内,进行与移送齿条移动方向正交的横方向的第2基架相对于中间基架的定位,所以,能够可靠地决定第2基架另一端侧相对于中间基架(从而,是对于第1基架)横方向位置,能够精确地进行定位。为此,能够使第1基架上的机构部件和第2基架上的机构部件精确且可靠地结合。另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驱动1个电动机(第2电动机),能够一起连带地进行移送齿条向第2基架另一端侧的移动动作和所述定位动作。
另外,进而,根据本发明之8的光盘装置,基本上能够得到与所述本发明之1的光盘装置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夹持器侧夹持翘曲的光盘的时候,通过在没有记录信息信号的光盘的外周附近使大夹持器接触并按压,以矫正了所述盘的翘曲的状态,能够照射或者反射存取器的光束,能够更加严格地限制光盘面和光束之间的角度。即,即使在光盘有翘曲等变形时,对应于此变形也能够进行精度更高的信息信号的记录/读取。另外,由于具有把接触按压外周的大直径夹持器从转盘上面移送到远离的方向的装置,能够不妨碍托盘而移动。
另外,进而,根据本发明之9的光盘装置,基本上能够得到与所述本发明之8的光盘装置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转盘与夹持器夹持光盘以外时,由于弹簧钩被夹持板支撑,弹簧保持件也被可夹持板支撑。这样通过在夹持板支撑的弹簧保持件和夹持器之间装入的弹簧部件的弹簧力,能够把所述夹持器从转盘上面移送到远离的方向。
另外,进而,根据本发明之10的光盘装置,基本上能够得到与所述本发明之8的光盘装置的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转盘与夹持器夹持光盘以外时,通过第1磁体和第2磁体由磁力相互吸引,能够把所述夹持器从转盘上面移送到远离的方向。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对于光盘装载动作和光盘转动动作及存取器的移送动作由2个电动机进行而能够使装置的构造简洁化,并且,由于对于吸收从外部传入的振动和抑制伴随转盘旋转产生的振动,能够同时达到这两方面,因而能够求得构造的简洁化及提高对于冲击及振动作用的耐久性,例如,能够有效地适用于在所谓CD或者所谓DVD等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光盘上记录信息信号以及/或者再现已记录的信息信号的光盘装置。

Claims (10)

1.一种光盘装置,具有:支撑可旋转光盘的转盘,和在该转盘上被驱动旋转的光盘上写入信息信号以及/或者读取已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信号的光存取器,和可使该光存取器在光盘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往复移动的光存取器驱动机构,和可把所述光盘在转盘上方的第1位置和装置外部的第2位置之间往复移送的光盘装载机构;其特征在于:
设有:构成装置主体的基台的第1基架,和搭载所述转盘及旋转驱动该转盘的第1电动机和所述光存取器及光存取器驱动机构的第2基架,和配置在所述第1及第2基架之间、相对于所述第1基架可向上下方向移动或可以转动地被支撑的同时、通过弹性体支撑所述第2基架的中间基架;
在所述第1以及/或者第2基架上设有:驱动所述光盘装载机构的装载驱动机构,和对该装载驱动机构及所述光存取器驱动机构给予驱动力的可正反旋转的第2电动机,和将该第2电动机的驱动力传输路径可在向所述装载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和向光存取器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之间进行切换的动力传输路径切换机构;
通过使所述第2电动机向第1旋转方向连续旋转,使所述光存取器的移动动作和转盘的升降动作及光盘的移送动作按该顺序大致连续地进行,通过使所述第2电动机向与所述第1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连续旋转,使这些各个动作向与上述的反方向按相反顺序大致连续地进行。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基架配置于形成在第1基架的开口内,同时,被支撑为以其一端侧为中心相对于所述第1基架可向上下方向转动,另外,在第1基架上,配置有位于中间基架另一端侧的附近、在外周部具有使该中间基架另一端侧升降的凸轮槽的凸轮齿轮,所述装载驱动机构具有由多个齿轮构成的装载驱动齿轮列,通过该装载驱动齿轮列的最终输出齿轮与所述凸轮齿轮的外周齿部啮合,使该凸轮齿轮旋转而升降所述中间基架的另一端侧。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齿轮的外周齿部,其纵剖面的齿线形状被设定为随所述中间基架的转动动作,沿所述装载驱动齿轮列的最终输出齿轮在上下方向转动时的转动轨迹的圆弧状,或者近似于该圆弧状的直线状。
4.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基架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凸起部,通过该凸起部与所述凸轮齿轮的凸轮槽结合来进行中间基架另一侧的上下方向的定位。
5.按照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盘装载机构具有驱动载置光盘的托盘的托盘驱动齿轮,所述凸轮齿轮的外周齿部,以所述中间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向下方转动到规定位置的状态,与所述托盘驱动齿轮啮合。
6.按照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取器驱动机构,具有移动光存取器的移送齿条,和由驱动该移送齿条的多个的齿轮构成的齿条驱动齿轮列;所述移送齿条把光存取器移动到所述光盘的信号记录范围的最内周端部位置之后,进而可以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通过移送齿条移动到该内周侧的规定位置,该移送齿条与所述动力传输路径切换机构结合,并以该结合状态,所述第2电动机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从向所述存取器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切换至向所述装载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通过所述移送齿条从所述规定位置移动到光盘外周侧并解除与所述动力传输路径切换机构的结合状态,使所述第2电动机的驱动力传输路径从向所述装载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切换至向所述光存取器驱动机构侧传输的路径。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基架上设置有可从其另一端侧出入的限制杆,而在所述中间基架上设置有与所述限制杆锁合的定位用孔部;所述移送齿条,从第2基架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达到规定位置时锁合在所述限制杆上,并以该锁合状态移送齿条进一步向另一端侧移动,这样,所述限制杆从第2基架的另一端侧凸出并嵌合到所述定位用孔部内,以对介于弹性体之间的中间基架的位置限制,进行在垂直于移送齿条移动方向的横方向上的第2基架相对于第1基架的定位。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使载置于与固定在主轴电动机的旋转轴上的转盘同心的位置上的光盘,由可旋转自如地支撑的夹持器夹持的光盘夹持机构;
所述夹持器具有将所述光盘的内缘附近与所述转盘共同夹持的中央夹持器,和与所述光盘的外周附近接触的大夹持器;
具有在解除所述转盘和所述夹持器对光盘的夹持时,从所述转盘的上面向远离的方向移送所述夹持器的夹持器移送装置。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被支撑在与所述转盘同心的位置上的所述夹持器,和使单侧接触所述夹持器并使另一侧接触载置于与所述夹持器同心的位置上的弹簧保持件的弹簧部件,和贯穿所述夹持器并通过所述夹持器和所述弹簧部件固定在所述弹簧保持件上的弹簧箍圈,和支撑所述弹簧箍圈的夹持板;
在所述转盘和所述夹持器夹持以外时,所述弹簧箍圈由所述夹持板支撑,由介于所述夹持器和所述弹簧保持件的弹簧部件移送所述夹持器。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载置第1磁体的所述夹持器,和设置在与所述夹持器的所述转盘相对的方向的夹持板,和载置在所述夹持板上的第2磁体;
在所述转盘和所述夹持器夹持以外时,由所述第1磁体和所述第2磁体的磁力相互吸引而移送所述夹持器。
CNB018027695A 2000-09-14 2001-09-14 光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641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0282/00 2000-09-14
JP280282/2000 2000-09-14
JP2000280282A JP4486238B2 (ja) 2000-09-14 2000-09-14 光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93016A true CN1393016A (zh) 2003-01-22
CN100346415C CN100346415C (zh) 2007-10-31

Family

ID=18765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276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6415C (zh) 2000-09-14 2001-09-14 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918130B2 (zh)
JP (1) JP4486238B2 (zh)
KR (1) KR20030009321A (zh)
CN (1) CN100346415C (zh)
DE (1) DE10194061B4 (zh)
WO (1) WO200202354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9894C (zh) * 2004-10-13 2007-08-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CN100378848C (zh) * 2003-12-10 2008-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CN107427733A (zh) * 2016-03-25 2017-12-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盘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6754A (zh) * 2000-09-29 2004-01-07 ���µ�����ҵ��ʽ���� 光盘装置
EP1465179B1 (en) * 2002-01-10 2009-11-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sc apparatus
CN1682301A (zh) * 2002-09-11 2005-10-12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信息载体的倾斜校正的设备
JP3647839B2 (ja) 2002-11-12 2005-05-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3792643B2 (ja) * 2002-12-06 2006-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4199728A (ja) * 2002-12-16 2004-07-15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
JP3959356B2 (ja) * 2003-02-13 2007-08-1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ロットイン型再生記録装置
EP1482496B1 (en) * 2003-05-30 2006-03-08 ORION ELECTRIC CO., Ltd. Disc device with disc changer
US7281254B2 (en) * 2003-08-19 2007-10-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drive having a traverse holder that is rotatable around an axis that is mutually different from the axis of a traverse base
KR100584984B1 (ko) 2004-11-30 2006-05-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차량용디스크재생장치
WO2006073089A1 (ja) 2005-01-07 2006-07-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6202435A (ja) * 2005-01-21 2006-08-03 Fujitsu Ten Ltd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
JP4192921B2 (ja) 2005-07-11 2008-12-10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058905A (ja) * 2005-08-22 2007-03-08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097378B2 (ja) * 2006-04-07 2012-12-12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858155B2 (ja) * 2006-12-22 2012-01-18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225763B2 (ja) * 2008-06-17 2013-07-03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5799231B2 (ja) * 2010-06-30 2015-10-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CN114131120B (zh) * 2021-12-17 2023-04-07 雄名航空科工(芜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精密端齿盘加工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6716A (ja) * 1987-12-24 1989-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ジューサ
JP2527472Y2 (ja) * 1989-09-18 1997-02-26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H0567936U (ja) * 1991-04-25 1993-09-10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クランプ装置
JP3142908B2 (ja) 1991-09-09 2001-03-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弾性表面波装置
JPH07244908A (ja) 1994-03-04 1995-09-19 Tanashin Denki Co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H10134467A (ja) 1996-10-24 1998-05-22 Toshiba Corp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H10194467A (ja) * 1997-01-17 1998-07-28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連続式アンローダのバケットガイド装置
JP3553328B2 (ja) 1997-08-13 2004-08-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3609952B2 (ja) 1999-02-01 2005-01-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8848C (zh) * 2003-12-10 2008-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CN1329894C (zh) * 2004-10-13 2007-08-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CN107427733A (zh) * 2016-03-25 2017-12-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盘装置
CN107427733B (zh) * 2016-03-25 2020-07-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46415C (zh) 2007-10-31
DE10194061B4 (de) 2006-06-14
US6918130B2 (en) 2005-07-12
JP4486238B2 (ja) 2010-06-23
US20020163870A1 (en) 2002-11-07
DE10194061T1 (de) 2003-08-21
JP2002093013A (ja) 2002-03-29
WO2002023546A1 (fr) 2002-03-21
KR20030009321A (ko) 2003-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6415C (zh) 光盘装置
CN1259663C (zh) 光盘驱动器
CN1176466C (zh) 光学式存储装置
CN1466754A (zh) 光盘装置
CN1499515A (zh) 碟片装置
CN1558417A (zh) 录制和/或再现设备
CN1691190A (zh) 车载播放器
CN1238854C (zh)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CN1198830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154101C (zh) 光盘加载装置及光盘盒
CN1652231A (zh) 盘驱动器
CN1860532A (zh)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CN1251220C (zh) 盘片装置
CN1153203C (zh) 磁盘再生装置
CN1627408A (zh) 盘驱动设备
CN1822160A (zh) 光盘装置
CN1460259A (zh) 盘托架及具有该盘托架的盘装置
CN1460261A (zh) 负载驱动机构及具有该负载驱动机构的盘装置
CN1314035C (zh) 盘移送装置
CN1233049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295699C (zh) 盘变换设备
CN1815598A (zh) 光盘装置
CN1627386A (zh) 光学头装置、光学头的控制方法
CN1409318A (zh) 盘驱动装置
CN1764965A (zh) 记录媒介驱动装置,具有该记录媒介驱动装置的电子装置,和记录媒介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31

Termination date: 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