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8854C -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38854C
CN1238854C CNB991110706A CN99111070A CN1238854C CN 1238854 C CN1238854 C CN 1238854C CN B991110706 A CNB991110706 A CN B991110706A CN 99111070 A CN99111070 A CN 99111070A CN 1238854 C CN1238854 C CN 123885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cording medium
regenerating unit
harvesting
re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91110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44011A (zh
Inventor
藤本文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Fujitsu Telecom Networks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16159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2126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16160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212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16158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212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16156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6548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244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4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388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885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1Selecting or spacing of record carriers for introducing the hea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1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movable magazine
    • G11B17/223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movable magazine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01Details
    • G11B17/0402Servo control
    • G11B17/0404Servo control with parallel drive roll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01Details
    • G11B17/0405Closing mechanism, e.g. door

Landscapes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当CD从CD的再生装置的插入取出口插入时,插入取出机构的插入取出辊把CD送入机壳内,光闸机构对插入取出口的一部分进行关闭。控制电路在反方向上对插入取出辊进行驱动,使CD与光闸机构相接触,在基准位置上定位。拾音器单元的转台能安装在基准位置上定位的CD。在装置内部具有的收存器内能收存多张CD,能使转盘进入到由升降机构进行选择,由分割机构进行分割的收存位置内,进行CD的传送。

Description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本发明涉及对记录在记录媒体上的信息进行再生或者把信息记录到记录媒体上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过去,为了从光盘(CD)和小型光盘(MD)、DVD(数字视盘)等记录媒体上对音乐和图像等信息进行再生,或者从CD-ROM等记录媒体上把导向装置所使用的地图信息、微机及游戏机等的程序和数据作为信息进行再生,采用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把应当再生的记录媒体插入到再生装置内或者从再生装置中取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记录媒体单个进行插入取出的方式;另一种是在把多个记录媒体装入盒内的状态下一起进行插入或取出的方式。盒式的现有技术,例如已在日本特开平3-235250(1991)、特开平6-231559(1994)和特开平7-169168(1995)等中进行公开。而且,也还有与特开平6-231559相应的美国专利№5481512。
在车载音响设备等中,把多个作为程序源的CD等记录媒体装入内部,其具有依次边更换边再生的自动换盘功能。因为开车的司机不能边开车边进行记录媒体的插入和取出的操作,所以,自动换盘功能非常有用。
图73A、73B表示具有老式自动换盘功能的CD再生装置1的大体构成。机壳2能装在车辆的仪表板上、即按照DIN的标准尺寸形成,例如宽18cm、高5cm、深17cm,在机壳2内放置盘盒3,其中收存多张CD4,用拾音器单元(PU单元)5能选择任一张CD4进行再生。CD4的直径约12cm,拾音器单元5的转台6的直径约为3cm。因此,如图73A所示,当要选择装在盒3内的1张CD4时,拾音器单元5在离开盒3的位置上待机,对应当再生的CD4进行选择。盒3在内部装有CD4的状态下从机壳2的外部进行插入,或者在装有CD4的状态下从机壳2中取出。所以,拾音器单元5被设置不影响盒3插入或取出的位置上。
当再生CD4时,如图73B所示,对内部放有应当再生的CD4的盒3进行再生对象CD4的收存位置的上下分割,能够使转台6进入到通过分割而产生的空间内,把CD4装在转台6上,进行CD4的再生。为了使拾音器单元5能够进入盒3的内部,用转臂7的前端侧来支承转台6。用支轴8来支承转臂7的基端侧。
分别地插入或取出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被广泛采用。在再生装置中也还有另外一种,它和盒式一样,能把多个记录媒体放入机壳内,而且能分别地插入和取出。这种现有技术,例如已公开在日本特开平6-176472(1994)和特开平7-272383(1995)等内。这种现有技术是在机壳的插入取出口和机壳内部的收存部位之间设置再生用的拾取部,能直接地再生插入的记录媒体,把已插入的记录媒体放入到收存部内,或者对已放入到收存部内的记录媒体进行再生或取出。特开平6-176472中处理的对象是在记录媒体被放入到盒内的状态下使用的MD。特开平7-272383是把作为记录媒体的CD放在托盘上进行处理。同样,美国专利№5,508,994也是把CD放在托盘上进行处理。
图74A、74B表示本发明申请人在日本特开平10-3732(1998)、特开平10-3733(1998)、特开平10-3734(1998)和特开平10-3736(1998)中公开的CD再生装置11中的各部分的主要动作位置。该CD再生装置11中,在机壳12内布置了能收存多张CD4的收存器13。在机壳12的面板上设置插入取出口14,能分别地插入或取出CD4。如图74A所示,拾音器单元5的转台6在离开了收存在收存器13内的CD4的范围的位置上进行待机,为了从收存器13中选择一张CD4,在厚度方向上进行移动。图74B表示在被选择的CD4的位置上上下方向进行分割,使拾音器单元5的转台6进入到经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的状态。拾音器单元5借助于移动机构15而进入到通过分割而变宽的收存器13的空间内。
图75表示CD再生装置11的概要侧断面结构。CD再生装置11具有自动换盘功能,在机壳12内具有存盘器13,能收存多张CD4。CD4能分别插入到机壳12内或将其取出,能由拾音器单元5进行再生。拾音器单元5被装在台架16上,也能进行升降位移和能在CD4的插入方向或其相反方向上进行水平位移。因为CD再生装置11是车载用的,所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的振动和冲击。因此,在再生时利用浮动机构17能减小外部振动和冲击的影响。
收存器13能利用升降分割机构18在任意收存位置上进行上下分割。拾音器单元5进入到通过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从收存器13中取出CD4进行再生,或把再生完毕的CD4送回到收存器13内。各部分的动作由控制电路19进行控制。
收存器13和台架16由底盘20进行支承。底盘20由浮动机构17来支承,使其相对于机壳12呈浮游状态。当插入或取出CD4时,通过对锁定爪17a进行固定来解除由浮动机构17形成的浮游状态。在台架16的正面侧设置有光闸(シヤツタ)12a,能对设置在机壳12上的CD4的插入取出用的开口部12b进行开关,当已插入一张CD4时进行关闭以防止重新插入CD4。从开口部12b插入的CD4被传送辊16a传送到收存器13内。传送辊16a被安装在台架16上,当插入或取出CD4时,按照开口部12b内侧的高度进行定位。
图76A到图76E表示图74的CD再生装置11的主要动作。如图75所示,拾音器单元5和传送辊16a安装在同一台架16上,同时进行升降位移。如图76A所示,当插入或取出CD4时传送辊16a在开口部13内侧的规定位置进行定位,把被插入的CD4插入到由升降分割机构18进行定位的收存器13的收存位置上,或者把已存入的CD4取出来。这时拾音器单元5从CD4传送路径上退到下方。图76B表示从下边算起从第1张到第6张依次收存了CD4的状态。
以下,假定在收存器13中所收存的CD4中,选择从下边算起第3张CD4进行再生的情况。如图76C所示,用升降分割机构18来把收存器13分割。如图76D所示,把拾音器单元5的高度调整到分割位置上,当使拾音器单元5进入到形成的空间内时,传送辊16a离开开口部12b,不进行CD4的传送。因此,利用同一马达来进行拾音器单元5的水平移动和传送辊16a的驱动。在图76D中,使被分割的收存器13的上部侧进行下降,把CD4放到已进入空间内的拾音器单元5的转台6上。在图76E中,使收存器13的上部侧进行上升,同时使已放上了CD4的拾音器单元5的转台6移动进行再生。
在只能插入一张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中,必须高精密地检测已插入的记录媒体的位置,再进行传送。或者当把记录媒体放到托盘等上时,必须进行高精度定位,以保证记录媒体在进入装置内部后,在再生机构上的安装等能自动进行。如果用盒式把多张记录媒体一起装入到装置内部,那么,能够在记录媒体放入盒内的状态下保持定位精度。但是,不能分别地插入或取出记录媒体,必须把整个盒子从装置内取出,记录媒体的更换等作业很麻烦。
图75和图76A至图76E所示的有关先前申请的CD再生装置1,为了自动地进行全部动作,必须用光学式传感器来进行CD4的精密定位。但是,在有限的机壳12的内部传送CD4,尤其用传送辊16a来把CD4传送到收存器13的狭窄收存位置上的动作,若对传送辊16a的结构进行简化而进行调整则很困难。并且,被插入的CD4,被放入到收存器13内,进行定位,从传送辊16a之间的插入取出、以及与拾音器单元5之间的再生用的传递的基准位置。因此,实际上必须具有为把CD4切实推入到收存器13内的杠杆、以及把收存器13内所收存的CD4推出到传送辊16A的位置的杠杆等,使结构复杂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对分别插入到装置内部的记录媒体在装置内部进行处理所需的机构进行简化,缩小装置内所需的空间,能使整体小型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它用于对记录媒体24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22,它具有用于分别地插入或取出大体上呈板状的记录媒体24的插入取出口33;
插入取出机构34,它能把被插入到该插入取出口33内的记录媒体24引入到机壳22内部,把机壳22内部的记录媒体24从该插入取出口33中取出;以及
再生机构,在机壳22内,在下述传递位置和下述再生位置之间进行移动,该传递位置是与插入取出机构34之间进行记录媒体24的传递的位置;该再生位置是对记录媒体24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的位置。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中还包括:
开关机构37,它能在记录媒体24从上述插入取出口33中插入到机壳22内部时,把该插入取出口33的至少一部分关闭起来;以及
控制电路29,其控制方法是:当插入记录媒体24时,向取出方向对该插入取出机构34进行驱劝,使记录媒体24与该开关机构37相接触,决定记录媒体24相对于上述传递位置的再生机构25的位置。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媒体24为盘状的;
上述再生机构25具有一种能插入到记录媒体24的中央孔内,对记录媒体24进行保持和解除保持的转台38。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机壳22内设置能收存多张记录媒体24的收存机构23;
具有传送机构60、62、63、64、65,使安装有记录媒体24的转台38在上述设定位置和收存机构23之间移动,进行传送。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述控制电路29进行控制,使上述传送机构60、62、63、64、65在上述设定位置上与上述插入取出机构34相接触,使记录媒体24从上述转台38向插入取出机构34传送。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取出机构34在使记录媒体24从转台38向插入取出机构34传送时,对记录媒体24进行保持。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关机构37随着转台38向记录媒体24厚度方向的移动连动,解除上述插入取出口33的关闭状态。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传送机构34包括一种滑动机构79,该滑动机构79用于限制使上述转台38移动所需的驱动力,该滑动机构处于上述驱动力的传输线路上。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取出机构34具有用于对记录媒体24进行插入取出的插入取出辊35。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取出辊35仅在插入或取出记录媒体24时才位于插入取出路径36上,在插入或取出时间以外,从插入取出路径36中退出。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种收存机构23;它设置在上述机壳22内,可以使多张记录媒体24在厚度方向上重叠排列收存,能在任意收存位置上分割,形成空间;
上述再生机构25能够在因分割收存机构23而形成的空间内移动。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源52,它能在以下两种驱动间进行切换:一种用于选择对上述收存机构23进行分割的收存位置;另一种用于使上述插入取出机构34进行插入取出;以及控制电路29,用于进行以下控制,即切换该驱动源52,在进行选择该收存位置的驱动之后,当记录媒体24插入到上述插入取出口34内时,向记录媒体24的插入方向对该插入取出机构34进行驱动,把记录媒体24引入到机壳22内部。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52具有切换机构182、184,它能在平时向上述插入取出机构34传送驱动力;能断续地传送上述收存机构23进行选择驱动的驱动力。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换机构182、184具有行星齿轮182,在被选择的收存位置上把上述收存机构23分割形成空间的状态下,切断上述驱动力的传送。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52被配置在上述收存机构23的角落位置上。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选择机构26,它用于对上述收存机构23的任意收存位置进行选择,通过该收存机构23在记录媒体24的厚度方向上进行移动,使被选择的收存位置与从上述插入取出口33插入的记录媒体24的插入方向大体对齐。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在上述被选择的收存位置的部分把上述收存机构23分割的分割机构28;
上述再生机构25把记录媒体24传送到被分割机构28进行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媒体24是盘状的。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再生机构25具有用于安装上述记录媒体24进行信息再生的转台38,在转台38上装有上述记录媒体24的状态下进行传送。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对上述选择机构26、上述插入取出机构34和上述再生机构25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
通过上述插入取出口23插入的记录媒体24由插入取出机构34将其拉入,安装在再生机构25上,并被收存到由上述选择机构26的移动所选择的上述收存机构23内的收存位置进行收存;
被插入取出机构34进行传送或者通过选择机构26的移动从收存机构23的收存位置中选择出的记录媒体24被安装在再生机构25内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
利用选择机构26从收存机构23的收存位置中选择出来,并安装在再生机构25上的记录媒体24,或再生或记录结束后的记录媒体24,通过再生机构25被传送到插入取出机构34,利用插入取出机构34将记录媒体24从插入取出口33中送出。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机构62、63、64、65,把上述再生机构25安装在旋转侧,能以基端侧为中心进行旋转;
移动机构60,使旋转机构62、63、64、65沿直线移动。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再生机构25在利用上述旋转机构62、63、64、65进行上述旋转后,通过上述移动机构60进行直线移动,从而进入上述收存机构23由于被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再生机构25通过上述移动机构60进行直线移动,在上述插入取出口33和上述收存机构23之间对记录媒体24进行传送。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收存机构23设置在离开上述插入取出口33有一定间隔的位置上;
上述旋转机构62、63、64、65使上述再生机构25位于从该插入取出口33插入的记录媒体24中心的位置上。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再生机构25在由上述收存机构23被分割时,借助上述旋转机构62、63、64、65和上述移动机构60,从收存在收存机构23内的记录媒体24的移动范围中退出。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机构60具有由上述机壳22所支承的基座构件30进行支承,能在上述记录媒体的插入或取出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可动构件61;
上述旋转机构62、63、64、65具有旋转构件62,其基端部由设立在可动构件61上的基轴63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其旋转端部对上述再生机构25进行支承;
该基座构件30具有引导该基轴63沿上述直线方向移动的移动导向部65;该可动构件62具有旋转导向部件64,在该旋转构件62相对于可动构件61,以该基轴63为中心进行旋转时进行引导。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导向部件65大体上呈L形状,在基座构件上由第1导向部件66和第2导向部件67构成,第1导向部件66沿上述记录媒体24的插入或取出方向延伸;第2导向部件67,与第1导向部件66的一端相连接,从第1导向部件66向规定角度的方向延伸;
上述旋转导向部件64在上述可动构件61上形成圆弧状。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机构60具有用于传输进行移动所需的驱动力的传输机构,该传输机构,具有限制驱动力的滑动部79。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把来自同一个驱动源的驱动力分割对上述可动构件的两侧进行驱动。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传动机构在把上述驱动力分开后,用同一机构来把驱动力传输到上述两侧的驱动位置上。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动机构27,上述再生机构25在对记录媒体24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时,在上述机壳22内保持该再生机构25呈浮游状态。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收存机构23能够由进入到任意选定的收存位置,扩宽间隔形成空间的分割机构28进行分割。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承基座30,它对上述再生机构25进行支承,具有为进入分割上述收存机构23而形成的空间所需要的移动机构60,由上述浮动机构27进行支承,相对于上述机壳22呈浮游状态;以及
锁紧机构31,它相对于该支承基座30进行移动,该再生机构25除进行记录媒体24的再生和/或记录的动作时以外,通过限制该支承基座30对相对于该机壳22的浮游状态进行限制。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基座30具有留有间隔、面向上述锁紧机构31而设立的锁紧用轴60b和结合构件60c;
该锁紧机构31具有:
第1限制部134、202、203,用于通过上述锁紧机构的移动对与移动方向相向的该锁紧用轴60b的位移进行限制;
第2限制部210,用于与该结合构件60c相结合,对与该移动方向相垂直的位移进行限制。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紧装置31具有锁紧构件133,它进行上述移动,在和上述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大体上呈板状;
上述锁紧构件133,作为上述第1限制部具有沟槽202,203,即其中插入上述锁紧用轴60b,以在该移动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从该移动方向的始端向终端,其宽度减小到与该锁紧用轴的外径大体一致;作为第2限制部具有在该移动方向的终端上与该结合构件60c相结合的结合部210。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结合构件60c与上述支承基座30空出间隔形成结合部132;
上述锁紧构件133的第2限制部150,在上述移动方向的终端形成与该结合构件60c相结合地形成;
在该锁紧构件133的第一限制部134、202、203中,包括锁紧杆134,其与该锁紧构件133的移动连动,在与该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进行位移,对该锁紧用轴60b进行限制。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紧机构31与上述收存机构23的分割进行连动,当进入对记录媒体24进行再生和/或记录的状态时,对上述浮游状态进行限制。
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浮动机构27在由上述锁紧机构31对上述支承基座30相对于上述机壳22进行限制的外围多个部位对上述再生机构23进行支撑。
本发明具有优良的效果:
本发明是一种对记录媒体进行信息再生和/或记录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壳,它具有能使大体上呈盘状的记录媒体单个地插入或取出的插入或取出的插入取出口;
插入取出机构,它能把被插入到该插入取出口内的记录媒体引入到机壳内部,或者把机壳内部的记录媒体从该插入取出口中取出;以及
再生机构,它能在机壳内部,在与插入取出机构之间进行记录媒体的传递的传递位置、以及对记录媒体进行信息再生和/或记录的再生位置这两种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若按照本发明,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的机壳具有供大体上呈板状的记录媒体单个进行插入或取出用的插入取出口。插入取出机构能把被插入到插入取出口内的记录媒体引入到机壳内部,把机壳内部的记录媒体从该插入取出口中取出。机壳内部的再生机构能在与插入取出机构之间进行记录媒体传递的传递位置、以及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的再生位置之间进行移动。若把记录媒体分别插入到插入取出口内,则由插入取出机构将其引入到机壳内部,并从插入取出机构传递到再生机构内。如果能利用再生机构在机壳内部对记录媒体进行移动,把从插入取出机构中取得的记录媒体移动到再生位置上,那么,就能直接对记录媒体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
若按照本发明,因为能利用再生机构在机壳内部对记录媒体进行再生和移动操作,所以,能简化在装置内部对记录媒体进行操作所需的机构,缩小所需的空间,使整体小型化。
再者,本发明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中还包括:
开关机构,它能在把记录媒体从上述插入取出口插入到机壳内部时,至少对该插入取出口的一部分进行关闭;以及
控制电路,用于进行以下控制,当插入记录媒体时,在插入方向上对该插入取出机构进行驱动,使记录媒体接触与该开关机构接触,相对于上述传递位置的再生机构对记录媒体进行定位。
若按照本发明,则为了插入和取出记录媒体,设置了插入取出口,为了对被插入或取出的记录媒体进行传送,在机壳内部设置了插入取出机构。控制电路在从插入取出口插入记录媒体时对插入取出机构进行控制,把记录媒体送入到装置内部,由开关机构至少对插入取出口的一部分进行关闭。通过对插入取出口进行关闭来防止重复插入记录媒体。在插入取出口关闭后,控制电路对插入取出机构进行控制,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取出方向传送记录媒体。因为插入取出口已被开关机构关闭,所以,记录媒体与开关机构接触,停止下来。因为在记录媒体向排出方向传送时的停止位置上进行定位,能作为在装置内部对记录媒体进行操作的基准位置,所以,能有效地利用装置内部的空间,进行记录媒体上的信息再生和记录媒体上的信息记录等,能减小装置内应保证的空间,能实现整体小型化。再者,因为能对记录媒体进行准确的定位,所以还能够简化记录媒体插入取出用的机构和传感器等,减小需要的空间,实现小型化。
若按照本发明,因为在把记录媒体从插入取出口向装置内部插入的位置上进行定位,所以能有效地利用装置内部的空间,能实现整体小型化。因为对记录媒体进行定位,是在插入取出机构把记录媒体从插入取出口插入到装置内部之后,由开关机构至少对插入取出口的一部分进行关闭,由插入取出机构把记录媒体向取出方向驱动,使其与开关机构相接触,所以,能在插入取出口的部分准确地进行定位。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记录媒体是盘状的,上述再生机构一种能插入到记录媒体的中心孔内对记录媒体进行定位和取下的转台。
若按照本发明,则能把转台插入到CD等的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孔内对记录媒体进行操作。
若按照本发明,则因为能把再生部的转台插入到盘状记录媒体中心孔内,对记录媒体进行定位,并且把固定在转台上的记录媒体取下来,所以,能顺利地把在定位位置上的记录媒体从插入取出机构转移到转台上,或者从转台上转移到插入取出机构上。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装置内设置了能收存多张记录媒体的收存机构,
具有传送机构,它能使放上了记录媒体的转台在上述定位位置和收存机构之间进行移动以便传送记录媒体。
若按照本发明,具有在装置内部能收存多张记录媒体的收存机构,能够利用再生机构的转台把由插入取出机构进行定位的记录媒体插入到收存机构内,能够利用转台把收存在收存机构内的记录媒体送出到定位位置上。通过在与收存机构之间的记录媒体的插入取出也使用转台,能简化记录媒体插入取出所用的机构,缩小装置内部所需的空间,实现整体小型化。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能够利用插入取出机构来使转台移动,以便把从插入取出口插入到设置在装置内的记录媒体放置到转台上,或者把已收存到收存机构内的记录媒体传送到转台上,再送出到插入取出机构侧。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由上述控制电路进行控制,使上述传送机构在上述定位位置上与上述插入取出机构相接触,使记录媒体从上述转台转移到插入取出机构上。
若按照本发明,控制使记录媒体从转台向插入取出机构转移时,使插入取出机构与转台的传送机构相接触,所以,能在机械上的准确定位位置上停止,能使记录媒体顺利地进行转移。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由于转台利用移动机构在定位位置上与插入取出机构相接触,把保有的记录媒体转移到插入取出机构侧,所以,能利用转台顺利地把记录媒体取出。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插入取出机构在将记录媒体从转台向插入取出机构转移时,对记录媒体进行保持。
若按照本发明,由于转台使记录媒体向插入取出机构侧转移,从转台上引出记录媒体时,在插入取出机构侧对记录媒体进行保持,所以能确实地把记录媒体从转台上引出。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由于在使记录媒体从转台上转移时由插入取出机构来对记录媒体进行保持,所以能确实地把记录媒体从转台上转移到插入取出机构内。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开关机构与转台在记录媒体厚度方向的移动连动,解除对上述插入取出口的关闭状态。
若按照本发明,由于转台的传送机构与插入取出机构相接触,在记录媒体的厚度方向上进行移动时,开关机构与其连动,解除插入取出口的关闭,所以,能顺利地取出记录媒体和插入新的记录媒体。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转台能够与插入取出机构接触使其定位,在可能对记录媒体进行操作的状态下,开关机构把插入取出口打开,使其处于能够插入或取出记录媒体的状态。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传送机构在为了使上述转台移动的驱动力传输路径上具有限制驱动力的滑动(スリツプ)机构。
若按照本发明,由于在使转台移动的传送机构内,在驱动力传输路径上设置限制驱动力用的滑动机构,所以,在转台机械上停止的状态下,不会在传输路径上施加过大的驱动力,能使其准确地停止。因此,控制电路,只要能这样控制即可,例如在进行对移动来说有足够的时间的驱动之后,完全停止时停止驱动,能用简单的控制来完成准确的定位。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由于使转台移动进行记录媒体传送的插入取出机构,在移动所用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上设置滑动机构,对被传输的驱动力进行限制,所以,能在转台移动范围的终端上与其他构成部分相接触,以机械方式进行停止,然后,停止对驱动源的驱动,这样的控制方法能准确地进行定位。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插入取出机构具有对记录媒体进行插入取出的插入取出辊。
若按照本发明,则能用插入取出辊来对记录媒体进行准确的插入取出。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能用插入取出辊很容易地对记录媒体进行插入取出。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插入取出辊仅在插入或取出记录媒体时位于插入取出路径上,在插入或取出时间以外从插入取出路径上退出。
若按照本发明,则在对于插入取出来说需要的时候,能把插入取出辊布置在插入取出路径上。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能在需要插入取出记录媒体时把插入取出辊引入到插入取出路径上,在不需要时将其撤离。
再者,本发明是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中还包括收存机构:它设置在上述机壳内,能收存多张记录媒体并使其在厚度方向上排列整齐,在任意收存位置上进行分割,即可形成空间。
上述再生机构在把收存机构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也能移动。
若按照本发明,则在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的机壳内,包括收存机构:它能收存多张记录媒体并使其在厚度方向上排列整齐,在任意收存位置上进行分割,即可形成空间。
若按照本发明,则在机壳内具有能收存多张记录媒体,在任意收存位置上进行分割均可形成空间的收存机构,在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的机壳内能保存多张记录媒体。再生机构在把收存机构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也能移动,能把从插入取出口中分别插入的记录媒体收存到收存机构内,把已收存在收存机构内的记录媒体从插入取出口中分别地取出来。
再者,本发明是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中还包括:
驱动源,它能切换以下两种驱动;一种用于选择对上述收存机构进行分割的收存位置;另一种用于在上述插入取出机构中进行插入取出;以及
控制电路,用于进行以下控制:在切换该驱动源,选择该收存位置的驱动之后,记录媒体被插入到上述插入取出口内时,在记录媒体的插入方向上对该插入取出机构进行驱动,把记录媒体引入到机壳内部。
若按照本发明,则在装置的机壳内布置收存机构:它能收存多张记录媒体,能在任意收存位置上进行分割而形成空间。把从插入取出口中插入的记录媒体收存到收存机构中,或者把已收存在收存机构内的记录媒体从插入取出口中取出来,均能在分割后扩宽的空间和插入取出机构之间进行,即使不进行高精度的定位等,也能很容易地用简单的控制来对记录媒体进行插入取出。收存机构的收存位置选择和分割所用的驱动力、以及插入取出机构的插入取出所用的驱动力,均采用统一的驱动源,所以,能减少装置内部所需的驱动源的数量,减小所需的空间,实现小型化。
再者,若根据本发明,则由于用插入取出机构来插入或取出记录媒体,以及在位于装置内的收存部内选择多个收存位置,其驱动力均可采用统一的驱动源,所以,能简化装置内部所需的机构,实现整体小型化。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具有切换机构:平常能向上述插入取出机构内传输驱动力,上述存盘机构的选择驱动的驱动力能断续地进行传输。
若按照本发明,则由于具有切换机构:即所处的状态是,平常能从统一的驱动源向插入取出机构内传输驱动力,对存盘机构的收存位置进行选择所用的驱动力能断续地进行传输,所以,能够在对存盘机构的收存位置进行选择和分割后,对收存机构的分割状态进行固定,自由地进行为插入或取出记录媒体所需的驱动。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由于来自统一驱动源的驱动力处于平时能向插入取出机构内传输的状态,对收存机构进行选择所需的驱动力能断续地传输,所以,能够仅在需要选择收存机构时才进行驱动,一旦进行选择后对选择状态进行固定。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切换机构具有行星齿轮;即在被选择的收存位置上把上述收存机构分割而形成空间的状态下,对上述驱动力的传输进行切断。
若按照本发明,则由于在结构上切换机构内具有行星齿轮,对驱动力的传输进行切断,所以,能使行星齿轮位移,准确地对驱动力的传输进行切断。
若按照本发明,则由于对收存机构的选择所用的驱动力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其切换方法是:在收存机构被分割的状态下对驱动力的传输进行切断,所以,在收存机构被分割而形成空间的状态下使用(操作)记录媒体,不会影响收存机构的选择,能对插入取出机构自由地进行驱动。
再者,本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被布置在上述收存机构的角落位置上。
若按照本发明,则由于为把收存机构分割而进行的选择以及插入取出机构的传送,产生其驱动力的驱动源被布置在收存机构的角落位置上,所以,对于收存机构来说,能以较短的驱动力传输路径来进行选择所需的驱动。记录媒体如果是盘状,则能有效地利用角落位置的空间来布置驱动源。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能把统一的驱动源布置在这样的位置上,即适合于收存机构的选择所需的驱动,能有效地利用装置内的空间。
再者,本发明是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中还包括选择机构:它使收存机构在记录媒体的厚度方向上进行移动,以便对上述收存机构的任意收存位置进行选择,使被选择的收存位置在从上述插入取出口中插入的记录媒体的插入方向的大致的延长线上。
若按照本发明,则在机壳内具有能收存多张记录媒体的收存机构。在机壳上设置有能插入或取出记录媒体的插入取出口。收存机构备有能分别收存记录媒体的多个收存位置,并使其进行重叠,由选择机构来使收存机构进行移动,能够为了任意选择一个收存位置,使被选择的收存位置在从插入取出口中插入的记录媒体的插入方向的大致的延长线上。从插入取出口中插入的记录媒体被插入取出机构引入到机壳内,传递到再生机构内。再生机构能把记录媒体传送到收存位置上,或者从记录媒体上再生信息和/或记录信息。因为再生机构在插入取出口和收存机构之间进行移动,也进行记录媒体传送,所以,为了把记录媒体收存到收存机构内、以及把存入的记录媒体取出来,不需要设置其他机构,能简化结构,实现小型化。
以上,按照本发明,由于选择机构能选择收存机构的收存位置,能再生和/或记录信息的再生机构也能在插入取出机构和收存位置之间传送记录媒体,所以,能简化记录媒体操作用的机构,减小机壳的厚度尺寸。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有这样的分割装置,该装置在上述被选择的收存位置的部分把上述收存机构分割;
上述再生机构在由分割机构进行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对记录媒体进行传送。
若按照本发明,则能够由分割装置在被选择的收存位置部分把收存机构分割,由再生机构在分割后形成的空间内对记录媒体进行传送。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由于再生机构在与收存机构的收存位置之间对记录媒体进行传送时,用分割机构来把收存机构分割而形成空间,所以,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再生机构的移动而在与记录媒体的收存机构之间对记录媒体进行传递。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是上述记录媒体是盘状。
若按照本发明,则由于记录媒体是盘状,所以,通过直接传送记录媒体,将其存入到收存机构内,能减小厚度方向所需的每张记录媒体的尺寸,把多张记录媒体收存到一定厚度的机壳内。
并且,若按照本发明,则由于能直接对盘状的记录媒体进行操作,所以,能减小厚度方向所需的尺寸,把许多张记录媒体收存到厚度有限的机壳内。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再生机构具有为安装上述记录媒体进行信息再生所用的转台,在把上述记录媒体装到转台上的状态下对记录媒体进行传送。
若按照本发明,则利用安装记录媒体进行信息再生的转台,在安装了记录媒体的状态下也能进行记录媒体的传送。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也能利用安装记录媒体进行信息再生和记录的转台来进行在记录媒体的传送。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进行以下动作的控制电路;
用于对上述选择机构、插入取出机构和再生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
利用插入取出机构把从上述插入取出口中插入的记录媒体引入,安装到再生机构内进行传送,并通过选择机构的移动而被传送到收存机构的收存位置上;
由插入取出机构进行传送,或者利用选择机构的移动而从收存机构的收存位置上选择出的记录媒体,被安装到再生机构内进行信息再生或记录;以及
利用选择机构从收存机构的收存位置上选择出来并安装在再生机构内的记录媒体,或者再生或记录结束后的记录媒体,均利用再生机构将其传送到插入取出机构处,由插入取出机构将其从插入取出口中送出。
若按照本发明,则由控制电路对选择机构、插入取出机构和再生机构,进行控制,能进行以下动作:利用插入取出机构把从插入取出口中插入的记录媒体拉进来,安装到记录媒体的再生机构内,收存到通过选择机构的移动而选择出的收存位置上,对于从收存机构的收存位置上选择出的记录媒体进行信息再生或信息记录,对信息再生或信息记录结束的记录媒体或来自被选择的收存位置的记录媒体进行取出。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能对选择机构、插入取出机构和再生机构进行控制,完成以下动作:对收存在收存机构中的记录媒体进行插入或取出,或者对单张插入的记录媒体进行再生,对再生后的记录媒体进行送出。尤其对分别插入的记录媒体即使不暂存到收存机构中也能进行再生,所以,能缩短从插入到再生开始的时间。
再者,本发明是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中还包括:
旋转机构,它把上述再生机构安装在前端侧,能以基端侧为中心进行旋转位移;以及
移动机构,它使旋转机构沿直线进行移动。
若按照本发明,则设置在机壳内的收存机构能重叠地收存许多记录媒体,能在任意的收存位置上进行分割。用于安装记录媒体进行信息再生和/或记录的再生机构,利用旋转机构来进行支承,以便能旋转角度位移;利用移动机构来进行直线移动。因为再生机构通过转角位移和直线移动相结合而在收存机构内外之间进行移动,所以,能有效地利用机壳内的空间,实现机壳小型化。
若按照本发明,则通过使转角位移与直线移动相结合来使在收存机构内外进出的再生机构进行移动,所以,能增加再生机构在机壳内设置的自由度,实现机壳小型化。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再生机构,在利用上述旋转机构进行上述转角位移之后,利用上述移动机构进行直线移动,以此进入由于上述收存机构被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
若按照本发明,则因为能够使再生机构沿直线移动而进入到把收存机构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所以例如,对准到记录媒体向收存机构内插入的方向上,能使再生机构进入到被分割的空间内。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因为使再生机构在进行转角位移之后沿直线移动,进入到把收存机构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所以,能减小旋转机构的转角位移范围,稳定地对再生机构进行支承。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通过被移动机构线性地移动,再生机构可在插入取出口和收存机构之间传送该记录媒体。
若按照本发明,则因为能利用再生机构的直线移动,在机壳的插入取出口和收存机构之间传送记录媒体。所以,能分别地插入放取出记录媒体,能简化为传送记录媒体所需的机构。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因为利用再生机构来进行再生媒体的传送,所以,能简化传送所需机构,实现整体结构小型化。
再者,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
上述收存机构被设置在离开上述插入取出口留有间隔的位置上;
上述旋转机构使上述再生机构位于从上述插入取出口中插入的记录媒体的中心所通过的位置上。
若按照本发明,则利用旋转机构来使再生机构移动到从插入取出口插入的记录媒体的中心所通过的位置上,通过直线移动把媒体传送到收存机构内。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因为再生机构进行转角位移,移动到从插入取出口中插入的记录媒体的中心所通过的位置上,所以,能利用再生机构来接收被插入的记录媒体并进行传送。
本发明的另一特点是:上述再生机构,利用上述旋转机构和移动机构在上述收存机构被分割时,从收存在收存机构内的记录媒体所移动的范围中退出。
若按照本发明,则因为再生机构在收存机构被分割时,利用旋转机构和移动机构从收存在收存机构内的记录媒体随着分割而移动的范围中退出,所以,能对再生机构和收存机构的相对位置自由进行更改,能有效地利用机壳内的空间。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再生机构在收存机构分割时从收存在收存机构内的记录媒体的移动范围中退出,所以,能在任意收存位置上把收存机构分割,如果使再生机构进入到通过分割而产生的空间内,那么,能对记录媒体进行传送或再生。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
上述移动机构利用由上述机壳进行支持的基座构件来进行支承,具有能在上述记录媒体的插入或取出方向上移动的可动构件;
上述旋转构件是有一种利用基端部设立在可动构件上的基轴进行支承并能进行转角位移,利用先端部对上述再生机构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
对该基座构件,具有进行导向的移动导向部,以便使该基轴沿上述直线进行移动;对该可动构件,具有在该旋转构件相对于可动构件以该基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时,用于进行导向的旋转导向部。
若按照本发明,则利用基座构件和可动构件来构成移动机构。可动构件由基座构件进行支承,能在记录媒体的插入或取出方向进行移动。旋转机构,利用基端部设立在可动构件上的基轴来进行支承并能进行转角位移。在旋转构件的前端部对再生机构进行支承。对基座构件,具有进行导向的移动导向部,以便旋转构件的基轴沿记录媒体的插入或取出方向进行直线移动;对可动构件,具有在旋转构件相对于可动构件以基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时进行导向的旋转导向部。利用以旋转构件的基轴为中心的转角位移,能进行再生机构的旋转,而利用可动构件相对于基座构件的直线移动,能进行由旋转机构的前端进行支承的再生机构的直线移动。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能使旋转构件,可动构件和基座构件相组合,构成旋转机构和移动机构。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上述移动导向部对上述基座构件大体上形成为由下列第1导向部和第2导向部构成的L字形状;该第1导向部在上述记录媒体的插入或取出方向上进行延长;第2导向部的形状是:与第1导向部的一方相连接,从第1导向部沿规定角度的方向进行延长,上述旋转导向部,对上述可动构件,形成为圆弧形状。
若按照本发明,则使移动导向部大体上形成为L字形状,利用其形状是在记录媒体的插入或取出方向上进行延长的第1导向部,能够使再生机构对准记录媒体的插入方向插入到把收存部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因为旋转导向部形成为圆弧形状,所以,能与移动导向部的第2导向部相组合,使再生机构顺利地进行转角位移。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能够利用在基座构件上形成的大体上呈L字形状的移动导向部、以及在可动构件上形成的圆弧形状的旋转导向部,来对再生机构顺利地进行转角位移和直线移动。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上述移动机构具有移动所需的驱动的传送机构,该传送动机构中具有限制驱动力的滑动部。
若按照本发明,则移动机构的传动机构具有在对移动所需的驱动力进行传送时对驱动力进行限制的滑动部,所以,当对再生机构移动的阻力增大时,滑动部就停止传送驱动力,能使再生机构准确地停止在规定位置上。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在对移动机构进行驱动的驱动力传送机构中,设置对驱动力进行限制的滑动部,所以,当再生机构的移动到达机械阻挡位置上,使阻力增大时,能由滑动部来停止传送驱动力,使再生机构准确地移动到停止位置上。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上述传动机构把来自统一驱动源的驱动力分成两部分,分别用于对上述可动构件的两侧进行驱动。
若按照本发明,则利用从统一驱动源来的驱动力对可动构件的两侧分割进行驱动,所以,能使可动构件相对于基座构件进行直线移动,不产生偏移。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传送机构把从同一驱动源来的驱动力分成两部分,分别在移动方向的两侧相对于基座构件对可动构件进行驱动。所以,能使可动构件在偏移量小的状态下沿直线移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是:上述传动机构在把上述驱动力分割之后,用相同结构把驱动力传输到上述两侧的驱动位置上。
若按照本发明,则在两侧通过相同结构的传动机构来为可动构件相对于基座构件的移动进行驱动。所以,能对两侧均等地施加驱动力,使可动构件顺利地移动,不产生偏移。
再者若按照本发明,则利用相同结构的传动机构来把从同一驱动源来的驱动力传输到可动构件的两侧,所以,能均匀地对可动构件进行驱动,使其顺利地进行直线移动。
本发明是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中还包括浮动机构,即在上述再生机构对记录媒体进行信息再生和/或记录时,使该再生机构在上述机壳内处于浮游状态。
若按照本发明,则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在机壳内具有一种能收存许多张记录媒体的收存机构。收存机构能在被选择的收存位置上进行分割,用于对记录媒体进行定位并对其上的信息进行再生和/或记录的再生机构能进入到通过上述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再生机构在对记录媒体进行再生和/或记录时,由浮动机构进行支承,以便在机壳内处于浮游状态。这样,从机壳外部来的振动和冲击不易传递到再生机构上,再生机构能连续进行再生和/或记录,在动作过程中不会产生位置偏移等。因为浮动机构仅使再生机构处于浮游状态即可,所以,与使机壳内部结构全都处于浮游状态的结构相比,能减少必要的空间,实现整个装置小型化。
若按照本发明,则收存机构在机壳内收存许多记录媒体,能在被选的收存位置上进行分割。再生部能进入到收存机构分割后形成的空间内,对记录媒体进行再生和/或记录。因为浮动机构以弹性方式对再生部进行支承,使其处于浮游状态,所以,能减小从机壳外部来的振动和冲击的影响,不会影响在记录媒体上再生或记录信息。因为仅使再生部处于浮游状态即可,所以能减小用浮动机构来形成浮游状态所需的空间,使机壳小型化。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上述收存机构由下述分割机构进行分割,该分割机构进入到任意选择的收存位置内,把间隔扩宽形成空间。
若按照本发明,则能在任意收存位置上把收存机构分割,使再生机构进入所生成的空间。
若按照本发明,则能在任意收存位置上把收存机构分割,因皮有可能对收存于其上的记录媒体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
本发明的记录媒体再生装置还包括:支承基板,它具有对上述再生机构进行支承并使其进入到由于上述收存机构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所用的移动机构,由上述浮动机构进行支承,使其相对于上述机壳呈浮游状态;以及
销紧机构,其作用是:除了该再生机构相对于支承基板进行移动,对记录媒体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的动作时以外,通过相对于该机壳对该支承基板进行锁紧来消除浮游状态。
若按照本发明,则因为具有下述支承基板和销紧机构,该支承基板具有使再生机构进入到因收存机构被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的移动机构;该锁紧机构,除了再生机构相对于支承基板进行移动,对记录媒体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的动作时以外,把支承基板相对于机壳的浮游状态取消。所以除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时外,能使再生机构相对于机壳切实处于锁紧状态。
若按照本发明,则浮动机构利用相对于对再生机构进行支承的支承基板的移动,能对支承基板相对于机壳的位移进行机械式限制,很容易消除浮游状态。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上述支承基板具有留出间隔面向上述锁紧机构而设立的销紧用轴和结合构件,
该锁紧机构具有:
第1锁紧部,它利用上述移动来限制与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该锁紧用轴的位移;以及
第2锁紧部,它与该结合构件相结合,限制与该移动方向相垂直的位移。
若按照本发明,则从支承基板向锁紧机构,留出空间,设立锁紧用轴和结合构件。锁紧机构具有第1锁紧部和第2锁紧部。第1锁紧部通过移动来限制与锁紧用轴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位移。第2锁紧部与结合构件相结合,限制与移动方向相垂直的位移。因为利用锁紧机构的移动来分别在锁紧机构的移动方向及其垂直方向上分别相对于机壳来说对支承基板进行限制,所以,相对于支承基板来说能利用移动机构进行移动的再生机构,也能用锁紧机构相对于机壳进行限制。
若按照本发明,则从支承基板向锁紧机构留出间隔进行设立的锁紧用轴和结合构件,利用锁紧机构的第1锁紧部和第2锁紧部来进行锁紧(限制),与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位移以及与移动方向相垂直的位移,能切实进行锁紧。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上述锁紧机构具有进行上述移动,在与该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大体上呈板状的锁紧构件。
该锁紧构件,具有下述的这种沟槽来作为上述第1锁紧部,该沟槽被上述锁紧用轴插入(插穿),其形状是在该移动方向上进行延长,从该移动方向的始端向终端,宽度逐渐减小到与该锁紧用轴的外径大体一致为止;具有在该移动方向的终端与该结合构件相结合的结合部作为上述第2锁紧部。
若按照本发明,则在锁紧机构中,在与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呈板状并具有第1锁紧部和第2锁紧部的锁紧构件进行移动,对支承基板进行锁紧。锁紧构件上具有下述的这种沟槽作为第1锁紧部,该沟槽被锁紧用轴插入,其形状是在移动方向上进行延长,从移动方向的始端向终端宽度逐渐减小,直到与锁紧用轴的外径大体上一致为止。对沟槽来说,在锁紧构件移动前的始端,能很容易地把锁紧用轴插入。通过对锁紧构件进行移动,能把已插入到沟槽始端的锁紧用轴引导到沟槽宽度与锁紧用轴的外径大体上一致的终端,对锁紧构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第2锁紧部在移动方向的终端与结合构件相结合,对与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限制。这样,相对于机壳来说,支承基板无论在与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还是与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均分别受到限制,消除浮游状态。
若按照本发明,则使板状的锁紧构件进行移动,利用这种其形状是在移动方向上进行延长,从移动方向的始端向终端槽宽减小,锁紧用轴被插入的第1锁紧部,来对与支承基板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限制,在移动方向的终端与结合构件的结合部进行结合,对与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限制。所以通过结合构件的移动,能同时对与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以及相垂直的方向进行限制。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对上述结合构件,从上述支承基板起留出间隔,形成结合部,
上述锁紧构件的第2锁紧部,其形成的方法是在上述移动方向的终端与该结合构件相结合,
在该锁紧构件的第1锁紧部内包括锁紧杆,即它与该锁紧构件的移动进行连动,在与该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进行位移,对该锁紧用轴进行限制。
若按照本发明,则结合构件,在离开支承基板一定间隔处有结合部,锁紧构件在移动方向的终端与结合部进行结合,对垂直于移动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制。与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位移用锁紧构件的第1锁紧部对锁紧用轴进行限制,并且用作为锁紧构件的锁紧杆来对锁紧用轴的移动进行限制,所以,能在与锁紧构件的移动方向相平行的平面上切实对位移进行限制。
若按照本发明,则离开支承基板设立在锁紧机构侧的销紧用沟槽,与锁紧构件的第1锁紧部一起,也利用锁紧杆来对位移进行限制,所以,能对平行于移动方向的平面内的位移进行切实的限制。锁紧构件的第2锁紧部与离开支承基板一定间隔处形成的结合部进行结合,所以,能把支承基板相对于机壳限制在高精度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上述锁紧机构与上述收存机构的分割进行连动,当正在向记录媒体的再生和/或记录状态进行转移时,对上述浮游状态进行限制。
若按照本发明,则锁紧机构在把收存机构分割,使再生机构移动,正在向进行记录媒体的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的状态转移时,与分割进行连动,用锁紧机构来对浮游状态进行限制,所以,在再生机构的移动过程中等情况下能保持限制状态,使再生机构和其他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若按照本发明,则与收存机构的分割进行连动,当再生机构正在向进行记录媒体的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的状态转移时,由锁紧机构来消除浮游状态,所以,在再生机构移动过程中等情况下,能继续保持锁紧状态,提高机壳内的相对位置的精度,切实进行记录媒体传输等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上述浮动机构在下述多个部位上对上述再生机构进行支承,这些部位是把上述锁紧机构对上述支承基板相对于上述机壳进行限制的部分放在外围处。
若按照本发明,则因为把设置了销紧机构的部分放在外围,由浮动机构来对支承基板进行支承,使其相对于机壳呈浮游状态,所以,能有效而均衡地对支承基板进行弹性支承。
若按照本发明,则能以弹性状态对支承基板进行支承,使其相对于机壳保持稳定的姿态,处于浮游状态。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点、优点,从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中可以进一步看清。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CD再生装置21的概要结构的侧面断面图。
图2是表示把CD24插入到图1的CD再生装置21内的状态的概略斜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CD再生装置21内再生CD24的状态的简化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CD再生装置21内收存许多张CD24的状态的简化的斜视图。
图5A~图5C是简单地表示本发明实施例CD再生装置21的基本动作状态的平面断面图。
图6A~图6H是简单地表示在图1实施例CD再生装置21中插入CD24的动作的侧面断面图。
图7A~图7F是表示在图1的CD再生装置21中把收存的CD24取出来的方法的简单侧面图。
图8A~图8F是表示在图1的CD再生装置21中把已被再生的CD24传送到收存位置上的动作的简单侧面图。
图9A~图9I是表示在图1的CD再生装置21中再生CD24的方法的简单侧面图。
图10A~图10L是表示在图1的CD再生装置21中对收存器23内所收存的CD24进行更换并再生的动作的简单侧面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CD再生装置21的机壳22的斜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CD再生装置21去掉机壳22后的状态的机构部分的斜视图。
图13是图12的机构部分的正面图。
图14是图12的机构部分的背面图。
图15是图12的机构部分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把CD24插入到图12所示的机构部分内的状态的右侧面断面图。
图17是图12的机构部分的左侧面图。
图18是使图1的拾音器单元25移动的滑动单元60的斜视图。
图19是图18的滑动单元60的平面图。
图20是图1的拾音器单元25的平面图。
图21是图19的滑动机构79的断面图。
图22是图1的传送机构34的斜视图。
图23是表示在图22的插入取出机构34中的插入取出辊35的驱动力传输路径的简单斜视图。
图24是构成图1的收存器23的盘座39的斜视图。
图25是图24的盘座39的平面图。
图26是图24的盘座39的底面图。
图27是把图24的盘座39重叠起来而形成的收存器23的斜视图。
图28A和图28B是图15的分割用滑动板56的斜视图。
图29是表示用图28A、28B的分割用滑动板56在盘座39之间进行分割的状态的简单斜视图。
图30是图28A的分割用滑动板56a的侧面图。
图31是表示图1的浮动机构27和锁紧机构31的有关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32是表示与图1的分割机构28有关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33是表示把机构部分安装到图31的底盘50上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4是从图33的切断面线Y-Y观看的断面图。
图35A是使图1的拾音器单元25进行升降位移的PU升降用滑动板130的左侧面图。
图35B是表示图1的底盘50的侧板160的结构的左侧面图。
图36是与图32所示的底盘50有关的基本机构部分的斜视图。
图37是表示图15所示的升降用滑动板54的结构的左侧面图。
图38A是对图12的升降马达52的驱动力进行传输的齿轮机构142的左侧面图。
图38B是对图12的升降马达52的驱动力进行传输的齿轮机构142的左正面图。
图39A和图39B是利用图22的插入取出机构34简单地表示插入取出辊35的升降状态的局部左侧面图。
图40是图39A、39B的插入取出机构34的左侧断面图。
图41A~图41D是简单地表示图22的插入取出机构34的动作状态的局部平面图。
图42A是表示图41的光闸构件88c的形状的斜视图。
图42B~图42D是表示图41的光闸构件88c的动作的简单断面图。
图43A表示图41的插入取出杆165的形状的斜视图。
图43B是表示图41的插入取出杆165的动作的简单断面图。
图44是图44的锁紧机构31的斜视图。
图45是图31的锁紧机构31的平面图。
图46是图31的升降基座138的斜视图。
图47是图31的锁紧构件133的斜视图。
图48A是图31的解锁杆139的斜视图。
图48B是图31的连动杆135的斜视图。
图48C是图31的锁紧杆134的斜视图。
图49是表示图44的锁紧机构31的锁紧状态的局部平面图。
图50是表示图44的锁紧机构31的解锁状态的局部平面图。
图51是表示利用图47所示的锁紧构件133的锁紧部210来对锁紧片60c进行锁紧的状态的部分正面断面图。
图52是表示图1的CD再生装置21的主要电气结构的方框图。
图53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54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55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56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57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58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59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0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1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2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3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4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5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6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7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8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9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70~图72是表示图52的控制电路29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73A和图73B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动作的概要的简单平面断面图。
图74A和图74B是表示从前申请的动作的概要的简单平面断面图。
图75是表示从前申请的概略结构的侧面断面图。
图76A~图76E是表示图75的从前申请的动作的概要的简单侧面断面图。
图1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用自动换盘功能的CD再生装置21的概略整体结构。机壳22作为车载用设备,其尺寸符合标准的IDIN,即宽约18cm,厚5cm,深17cm。机壳22设置在车辆等的仪表板等上,其厚度方向大体上构成垂直方向。
在机壳22内布置作为收存机构的收存器23,能收存6张盘状记录媒体CD24。CD24具有约12cm的直径和约1.2mm的厚度,能利用再生机构拾音器单元25进行再生。收存器23能利用作为选择机构的升降机构26来进行整体升降位移。浮动机构27仅使拾音器单元25处于浮游状态,在机械上从其他部分上浮起,当CD24安装到拾音器单元25上进行再生时能阻止外部的振动和冲击的影响。若利用升降机构26来选择一个收存位置,则由分割机构28把收存器23分成上下两部分,能使被分割的收存位置之间留出间隔。在机壳22的侧面布置用于构成控制电路29的电子线路板等,对各部分的移动进行控制。
拾音器单元25能在从机壳22的底部进行支承的滑动座30上进行位移,滑动座30能利用浮动机构27来使其保持浮游状态,在机械性能上从机壳22的底部浮起。控制电路29除了对CD24进行再生时外,均利用锁紧机构31来消除由浮动机构27所形成的浮游状态,拾音器单元25独立于机壳22内的其他部分,不进行浮动。
在作为机壳22的操作面的前面板32上形成插入取出口33以便用于进行CD24的插入或取出。在机壳22内在插入取出口33的旁边设置插入取出机构34。插入取出机构34包括插入取出辊35和支承板36。从插入取出口33插入或取出的CD24被放置在支承板36上,利用插入取出辊35的旋转将其向插入方向或取出方向传送。当在机壳22内进行CD24的传送或再生等时,利用构成开关机构的光闸机构37来把插入取出口33关闭。并且,把已插入到机壳22内的CD24传送到反方向的取出方向,使其与光闸机构37相接触,进行定位。图示的状态是拾音器单元25的转台38在基准位置上待机,如果对从插入取出口33中插入的CD24进行定位,那么就能接收。收存器23是把能分别收存CD24的盘座39重叠起来而形成的。在转台38上设置用于保存CD24的卡紧机构40。
图2、图3和图4分别表示在图1所示的CD再生装置21中插入、再生CD24或将其收存到收存器23内的各种动作状态的概要。图2表示从机壳22的插入取出口33中插入CD24,一边将其夹持在插入取出机构34的插入取出辊35和支承板36之间,一边将CD24向机壳22内引入的状态。当CD24被引入到机壳22内时,图1的光闸机构37把插入取出口33关闭,变成不能插入新CD24的状态。插入取出辊35一旦把CD24引入到机壳22内后,向反方向旋转,把CD24推回,直至由光闸37使其停止为止。这样,能把CD24准确地放在一定位置上,即使其位于插入取出口33的近内侧。
图3表示对已定位的CD24,通过在下方待机的拾音器单元25上升,把CD24卡住并放到转台38上,使其移动到已分割的收存器23内的状态。并且,也可以用拾音器单元25来对已插入的CD24在原有状态下进行再生。
图4表示把已放在转台38上的CD24从已移动到收存器23内的空间中的拾音器单元25转移到构成收存器23的盘座39内的状态。盘座39在放到转台38上进行传送的CD24的下方进行待机,然后进行上升,托住CD24的圆周边缘向上提起,把CD24从转台38上取下来。并且,把收存在收存器23内的CD24转移到拾音器单元25的转台38上进行取出时,盘座39下降,把收存的CD24转移到转台38上。当向收存器23内收存时,已把CD24转移到了盘座39上的拾音器单元25被从收存器23之间的空间内取出。当取出CD24时,把其上安装有在收存器23内从盘座39中取得的CD24的拾音器单元25拉出来,将CD24转移到插入取出机构34。
图5A、5B、5C是表示CD再生装置21的大概动作状态的平面图。在CD再生装置21的机壳22内,能在收存器23内收存许多张CD24。在收存器23中CD24沿厚度方向重叠收存,能在任意位置上沿厚度方向上下分割。用旋转杆27进行的圆弧状移动、以及用移动机构28进行的直线状移动,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者组合起来,能使拾音器单元25的转台26在分割后所形成的空间内进入和退出。
图5A表示转台26从收存在收存器23内的CD24的移动范围内退出的状态。图5B表示使旋转臂杆27进行旋转位移,转台26在从机壳22的外部插入的CD24的中心所通过的中心线24a上的位置上进行待机的状态。图5C表示用转台26来支承CD24,把CD24传送到收存器23中通过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的状态。图5A、5B和5C的各种状态之间的移动由布置在机壳22一侧的控制电路29来进行控制。
图6A~6H、图7A~7F、图8A~8F、图9A~9I和图10A~10L分别表示在本实施例的CD再生装置21中进行CD24的插入、取出、收存、再生和更换时的动作的概要。图6A表示插入准备状态。插入取出机构34处于能使插入取出辊35下降,把被插入的CD24引入的状态。在收存器23中,与被选择的收存位置相对应的盘座39,其下侧的盘座全部下降,留有间隔,并且,被选择的盘座39的上侧的盘座全部上升。CD24被收存到被选择的盘座39及其上方的盘座之间的空间内。拾音器单元25在插入取出机构34的出侧的待机位置上进行待机。
图6B表示CD再生装置21的用户从图1的插入取出口33插入了一张CD24的状态。插入取出机构34的插入取出辊35把被插入的CD24按图6C所示暂且引入到机壳22内,按图6D所示向反方向传送,进行定位。如图6C所示,把CD24引入后,图1的光闸机构37关闭。如图6D所示,若向反方向传送CD24,则CD24的后端能与图1的光闸机构37相接触,停止下来,进行定位。
对于在图6D中进行了定位的CD24,在图6E中,拾音器单元25上升,把CD24放到转台38上,取得CD24,在转台38上设置卡紧机构40,如图6F所示,使卡紧机构40动作,把CD24固定到转台38上。然后,使拾音器单元25向插入方向移动,把CD24从插入取出机构34中拉出,如图6G所示,使CD24向收存器23内移动,在图6H所示的PLAY状态下松开图1的锁紧机构31,拾音器单元25借助于图1的浮动机构27而形成机械性能上浮游的状态,对CD24的信息进行再生。
图7A~7F表示从图6H所示的再生状态取出CD24的动作过程。在图7A的再生状态下图1的锁紧机构31消除锁紧状态,但图7B中,使图1的锁紧机构31进行动作,使图1的浮动机构27所生成的浮游状态停止。在图7C中,使拾音器单元25从收存器23内移动到插入取出机构34的出侧的待机位置。在图7D中,使卡紧机构40动作,消除CD24在转台38上的固定状态。在图7E中拾音器单元25在待机位置上进行下降,同时插入取出机构34的插入取出辊35也下降,使CD24保持在插入取出辊35和支承板36之间。这样,CD24从拾音器单元25转移到插入取出机构34侧。在图7F中插入取出口35进行旋转,把CD24取出。取出动作在CD24从图1的插入取出口33中伸出的状态下暂且停止,等待CD再生装置21的用户进行取出CD24的动作。
图8A~8F表示把CD24收存到收存器23内的收存位置上的收存动作的概要。但是,把图6H所示的PLAY状态作为图8A的PLAY状态进行说明。在把从插入取出口33插入的CD24收存到存盘器23内时,在从图6A到图6H的动作之后,不进行再生,而立即进行CD24的收存。在图8B中,图1的锁紧机构31进行动作,把浮游状态取消后,拾音器单元25和收存CD24的盘座39进行上升。在图8C中,由拾音器单元25的卡紧机构40把CD24固定到转台38上的状态被消除。在图8D中,拾音器单元25向下方移动,CD24从转台38上转移到盘座39上。在图8E中,拾音器单元25移动到插入取出机构34的下方的位置,在图8F中,被分割的收存器23全部下降,分割状态被消除。
图9A~图9I表示收存在收存器23内的任意CD24被取出的动作过程。如图9A所示,拾音器单元25位于插入取出机构34的下方,从收存器23全部进行下降的状态开始,若收存有应取出的CD24的盘座39被选择,则如图9B所示,收存器23被分割,形成上方部分(包括被选择的盘座39在内)和下方部分(被选择的盘座39以下)。在图9C中,拾音器单元25移动到分割后所形成的收存器23内的空间内。在图9D中,拾音器单元25上升,把取出的CD24放到转台38上。在图9D中,使转台38的卡紧机构40动作,把CD24卡住(固定)。在图9E中,已放入CD24的盘座39下降,使CD24向转台38侧移动。在图9F中,包括已装上CD24的转台38在内的拾音器单元25从收存器23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移动到插入取出机构34的出侧的待机位置。CD24被插入到插入取出辊35被向上拉的支承板36上。在图9G中,消除由卡紧机构40把CD24卡紧固定到转台38上的状态,在图9H中,使拾音器单元25下降,同时使插入取出辊35下降,把CD24保持在插入取出辊35和支承板36之间,从转台38上去除CD24,使插入取出辊35旋转,把CD24取出来。在图9H中,如果CD24被用户从插入取出口33中去除,那么机器就变成能重新插入CD24的等待插入状态。
图10A~10L表示从正在再生一张CD24的PLAY状态转换到收存器23内所收存的其他CD24的转换动作。从图10A到图10F的动作是与图8A至图8F的动作相同的。从图10G到图10K的动作与图9A至图9E的动作相同。在图10L中,松开图1的锁紧机构31,拾音器单元25借助于图1的浮动机构27而变成在机械上浮游的状态后,使收存了被选CD24的盘座39下降,对CD24进行再生。因为解除了由图1的锁紧机构39进行的锁紧作用,所以,能够在利用浮动机构27使来自外部的冲击和振动难于传递到拾音器单元25上的状态下,对CD24进行再生。但是,由于吸收振动,在拾音器单元25和其他部分之间可能产生相对的位移,所以,已装有CD24的拾音器单元25最好移动到CD24不会碰到周围的位置上。
图11表示图1的CD再生装置21的外观。在前面板32的插入取出口33的周围设置选择按钮41~46,能够指定收存器23内所收存的CD24的收存位置。在收存位置上,例如自下而上编出第1~第6的号码,用选择按钮41~46来指定对应的号码。
图12表示在图1的CD再生装置21中去除了机壳22后的机构部分的结构。图13和图14分别表示从正面观看和从背面观看图12所示的机构部分的状态。图15、图16和图17分别表示插入CD24时的正面状态、右侧断面状态和左侧面状态。把去除了的机壳22的前面板32侧作为前方侧,把与正面板32相反的一侧作为后方侧,整个机构部分由底盘50进行支承。在底盘50上,在前方侧布置光闸机构37和插入取出机构34等;在后方侧布置收存器23等。
拾音器单元25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便在图15所示的待机用的基准位置和已进入到收存器23内的位置之间,转台38的中心位置在底盘50的中心线51上。并且,也可以从图15所示的基准位置起,以转台38侧为前端进行旋转位移,使转台38向插入取出机构34的下方移动。
使收存器23进行升降移动的升降机构26、把收存器23分割的分割机构28、以及使拾音器单元25和锁紧机构31动作的机构,均作为在前后方向上往返移动的各种滑动板等被布置在底盘5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为了对滑动板进行驱动,升降马达52和分割马达53分别被布置在底盘50的后方的角落部位上。
升降马达52使升降用滑动板54在盘底50的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根据由计数传感器55计算出的级数,来对收存器23的收存位置进行选择。对于由升降马达52选择的收存位置,利用由分割马达53进行驱动的分割用滑动板56对收存器23进行分割。
在底盘5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分别设置表示分割用滑动板56和升降用滑动板54的原点位置的分割原点开关57和升降原点开关58。分割用滑动板56的中间位置由分割位置检测器59进行检测。分割位置检测器59是直线性变化的可变电阻器,其使用方法是用模拟电压来表示位置。对检测输出进行A/D变换,作为数字值进行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插入取出辊35也用升降马达52进行驱动。插入取出辊35仅在插入或取出CD24时才下降,在其他状态下上升,所以,为了简化机构,对插入取出辊35平时用升降马达52进行驱动。连接状态是:当需要使收存器23进行升降位移时,使离合机构动作,把驱动力传输到升降用滑动板54上。本实施例的离合机构,其连接状态是:当分割用滑动板56位于后退最多的位置上时,能把从升降马达52来的驱动力传送到升降用滑动板54上。分割用滑动板56若离开最后方的位置,则离合机构58进行切断,使来自马达52的驱动力不能传输到升降用滑动板54上。
图18表示为了使拾音器单元25进行移动而在滑动座30上形成的滑动单元60的结构。图19表示从正面看使滑动单元60的滑动板61相对于滑动座30向后方移动的状态。图20表示与旋转板62有关的结构。滑动单元60大体上具有滑动板61和旋转板62。滑动板61能相对于滑动座3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旋转板62能以基端侧上所设置的旋转轴63为中心进行旋转位移,使前端侧的拾音器单元25相对于滑动板61描绘圆弧。在旋转板61上形成用于在旋转板64旋转位移时进行导向的圆弧状导向槽64。在滑动座30上形成L字形导槽65,具有纵槽66和横向槽67。在旋转轴63上设置与滑动座30的L字形导向槽65相结合的凸起68,在凸起68与L字形导向槽65的横槽67相结合期间,设置在旋转板62上的凸起69与滑动板61的圆弧状导向槽64相结合,旋转板62进行旋转位移。当摇动板62的凸起68与L字形导向槽65的纵槽66侧相结合时,旋转板62不能再进行旋转位移,在纵槽66和凸起68相结合的状态下只能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
拾音器单元25在旋转板62上的移动是由进给马达70对进给丝杠轴71进行旋转驱动而实现的。拾音器单元25位于转台38侧的原点位置上,是由PU原点开关72进行检测的。在一般的拾音器单元中,当拾音器单元达到原点位置时,进给马达70不再进行驱动。在本实施例中,从机械上不让拾音器单元25停止在原点位置上,进一步对进给马达70进行驱动,也能消除卡紧机构40进行的卡紧状态。卡紧状态的消除由消除卡紧开关73来进行检测。转台38由主轴马达74来直接旋转驱动。
滑动单元60与滑动座30的相对移动由滑动马达75进行驱动。滑动马达75被设置在滑运座30上,滑动板61的移动位置,分别由滑动原点开关76、滑动结束开关77和插入取出待机开关78来进行检测。在滑动单元60中,用于把来自滑动马达75的驱动力传输到滑动板61上的齿轮机构中,设置了滑动机构79,用于阻止过大驱动力的传输。滑动板61向前方的移动在销针61a与规定的插入取出机构34相接触后停止下来。
浮动轴60a、锁紧轴60b和锁紧片60c向滑动座30的背面侧伸出。浮动轴60a用于使滑动单元60呈现浮游状态。锁紧轴60b和锁紧片60c用于消除浮游状态。
图21表示滑动机构79的结构。滑动机构79在公用轴79a上设置2个齿轮79b和79c。与滑动马达75相连接的一侧的齿轮79b被固定在轴79a上。与滑动板61侧相连接的齿轮79c不是固定在轴79a上,而是能在轴79a周围旋转。因为齿轮79c被弹簧79e按压在轴79a上所固定的档圈79d上,所以,利用齿轮79c和挡圈79d的磨擦力来传输驱动力。
当驱动力超过磨擦力时,从齿轮79d传输到轴79a上的驱动力不能从挡圈79d传输到齿轮79b上,结果造成空转。这样,如果分别达到使滑动板61相对于滑动座30伸出最多,使拾音器单元25进入到收存器23内的状态,或者把滑动板61相对于滑动座30拉回得最多的状态,由于机械性阻挡而处于停止状态,那么,滑动机构79就进行空转。如果这样进行控制,即在滑动机构79空转之前用足够的时间对滑动马达75进行驱动之后再使滑动马达75停止,那么,就能够精密地决定滑动板61的停止位置。
利用光检测器等来检测位置使其停止的控制方法,由于机械式控制的延迟等的影响,很难正确地决定位置。本实施例利用简单的控制方法就能准确地进行高精度定位。
滑动单元60的直线移动是利用连动轴把从滑动机构79来的驱动力传输到滑动座30的两侧,通过相同结构的齿轮机构来进行的。因为两侧同时而且均衡地进行驱动,所以,能顺利地移动。
图22表示包括插入取出机构34和光闸机构37在内的开关机构的结构。从布置在后方的升降马达52和分割马达53来的驱动力分别被传输到正齿轮80、81上。因为插入取出机构34的插入取出辊35如上所述由布置在后部的升降马达52进行驱动,所以,基端上安装了正齿轮80的驱动用的驱动轴82进行延长安装,其前端与齿轮机构83相连接。从后方的分割马达53来的驱动力也利用其基端上安装了正齿轮81的驱动轴84进行传输,对用于连接两侧的连结轴85进行旋转驱动后,通过在连结轴85的两侧所设置的齿轮机构86、87,在前后方向上同等地对分割用滑动板56进行驱动。
开关机构的光闸机构37包括开关用滑动板88a、光闸用滑动构件88b、光闸构件88c。开关机构还包括开关销89a,还设置了与开关销89a相关的开关止动器89b和销用滑动板89c。开关销89a分别设置在横方向的两侧,构成一对,其间隔小于CD24的直径,防止重复插入CD24。在最初插入CD24时和取出CD24时,开关销89a为了不妨碍CD24的移动,利用与CD24相接触的压力而避开CD24的移动范围。在防止重复插入时开关销89a被开关止动器89b阻止位移,即使与CD24相搭也不避开,阻止CD24移动。光闸构件88c如上所述,用于对于一旦插入的CD24,使插入取出辊35反向旋转进行定位。
再者,与CD24的插入和取出相关联,也还设置了插入检测开关90a、插入有无开关90b、插入结束开关90c和取出结束开关90d。
图23表示为了驱动分割用滑动板56和插入取出辊35而采用的齿轮机构的概要。在驱动轴82的前端设置用于构成齿轮机构83的伞齿轮83a,把从通过正齿轮80的升降马达52来的驱动力传送到伞齿轮83a和正齿轮83c上。在驱动轴84的前端上设置伞齿轮84a,把从通过正齿轮81的分割马达54来的驱动力传送到伞齿轮84b和正齿轮84c上。在连结轴85上在右端侧设置正齿轮85a、85b,在左端侧设置正齿轮85c。从分割马达54来的驱动力通过齿轮机构86的轴86a上所插入的正齿轮86b传送到正齿轮85a上。
正齿轮86b未在轴86a上进行固定,能够以轴86a为中心自如地进行旋转。在齿轮机构86的轴86a的两端上设置正齿轮86c和小齿轮86d。左端侧的齿轮机构87具有:以轴87a为中心能自如旋转的正齿轮87b、设置在轴87a的两端上的正齿轮87c和小齿轮87d,具有与左端侧的齿轮机构86相同的结构。
当驱动力被传送到正齿轮85a上时,连结轴85进行旋转,通过正齿轮85b、85c分别把驱动力传送到正齿轮86c、87c。
该驱动力使小齿轮86d、87d旋转,在前后方向上对分割用滑动板56b、56a的齿条进行驱动。再者,在左端侧的齿轮机构87中,通过驱动轴82传送的从升降马达52来的驱动力,通过正齿轮87b被传送到插入取出辊35的驱动机构上。
也就是说,在齿轮机构83中,也还包括从正齿轮83c通过齿轮机构87的正齿轮87b被驱动的正齿轮83d、83e。正齿轮83e被安装在插入取出辊35上,能对插入取出辊35进行旋转驱动。如果使升降马达52旋转,那么插入取出辊35平常就被旋转驱动。但是,如下所述,如果插入取出辊35位于图39A所示的上升位置上,那么,即使旋转也不产生任何影响。
图24、图25、图26和图27表示把盘座39和盘座39重叠起来的收存器23的结构。图24表示斜视状态,图25表示正面状态,图26表示底面状态。图27表示把许多个盘座39重叠起来,构成收存器23的斜视状态,盘座39大体上呈半圆弧状。在盘座39的内圆侧形成用于放置CD24的CD放置部91。为了使CD24只有在以水平状态放置到盘座39的CD放置部91上时才能予以保持,在盘座39上能放置CD24的周边的位置范围应大于半圆。在盘座39的后边一侧形成一种防止浮起用的凸起92,以阻止放在CD放置部91上的CD24向上浮起。在盘座39的两侧形成分割用凸起93、94、95、96,以便利用分割用滑动板56来进行分割。另外,在盘座39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一对插入孔97、98。在盘座39的表面的前方形成防止位置偏差用的凸起99、100。
图27表示把盘座39重叠起来形成的收存器23收存器23包括:利用升降用滑动板54来进行升降位移的底板101、面向底板101上方设立的一对升降导轨102、103、升降导轨102、103分别被插入到插入孔97、98内的6个盘座39、以及顶板104。顶板104大体上呈长方形,除中心部的缺口105外,能够对放置在最上层的盘座39上的CD24的上面进行按压。在长方形的四角处分别形成与盘座39的分割用的凸起93~96相对应的分割用凸起106~109。在顶板104上,也还设置:用于插入升降导轨102、103的插入孔110、111、用于与最上层的盘座39的防止位置偏移用的凸起99相结合的防止位置偏移孔112、11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收存多层CD24,可采用同样的盘座39。
图28A和图28B表示能在任意位置上把收存器23分割的分割用滑动板56的形状。图28A表示右侧用的分割用滑动板56a;图28B表示左侧的分割用滑动板56b。两侧的分割用滑动板56a、56b统一采用参考符‘56’。在分割用滑动板56上划分前后方向,分别形成2组上侧凸轮部120和下侧凸轮部121。分割的收存位置的盘座39的分割用凸起93~96沿上侧凸轮部120的斜面进行上升。以分割的盘座39基准,其下侧的盘座,用下侧凸轮部121来对上升进行控制。沿上侧凸轮部120在斜面上进行上升的分割用凸起93~96被分离部122分离成收存位置的盘座39及其上方的盘座39。当选择最上层的盘座39时,顶板104的的分割用凸起106~109被分离部122进行分离。下侧的盘座39被按压部123用弹性作用进一步压紧。分割用滑动板56的前后方向的移动,是利用小齿轮来对设置在分割用滑动板56的前方上部的齿条124进行驱动而实现的。而且,在分割用滑动板56上,在上方形成为了与下述PU升降用滑动板相连动所需的弹簧支架125,在侧面一方设立销126。
图29表示利用上侧凸轮部120和下侧凸轮部121来对盘座39的分割用凸起93~96进行分割的状态。利用这种分割用滑动板56,能使图6~图10所示的收存器23进行升降位移。
图30表示能在任意位置上把收存器23分割的分割用滑动板56的形状。在分割用滑动板56上分成前后方向,分别形成2组上侧凸轮部120和下侧凸轮部121。进行分割的收存位置的盘座39的分割用凸起93~96沿着上侧凸轮部120的斜面进行上升。以进行分割的盘座39为基准,其下侧的盘座,利用下侧凸轮部121来对分割用凸起93~96的上侧进行控制。沿上侧凸轮部120在斜面上进行上升的分割用凸起93~96,被分离部122分离成收存位置的盘座39及其上方的盘座39。当选择最上层的盘座39时,用分离部122来对顶板104的分割用凸起106~109进行分离。下侧的盘座39被按压部123用弹簧的作用进一步压紧。分割用滑动板56的前后方向的移动是利用图22所示的齿轮机构86、87内的小齿轮来对设置在分割用滑动板56的前方的上部的齿条124进行驱动而实现的。而且,在分割用滑动板56上,在上方形成为了与下述的PU升降用滑动板相连动所需要的弹簧支架125。
在图30中利用参考符号93a1、93a2、……94c4等来表示分割用凸起93、94和分割用滑动板96的移动位置的关系。表示分割用凸起的‘93’和‘94’之后的‘a’、‘b’、‘c’,分别对应于被选择的盘座39的上面的盘座39、被选择的盘座39、以及被选择的盘座39的下面的盘座39。当被选择的盘座39是最上层的盘座39时,其上面是顶板104。被选择的盘座39是最下层的盘座39时,其下面是底板101。最后的数字‘1’、‘2’、‘3’、‘4’对应于收存器23的分割状态。
从图6~图10中可以看出:‘1’是收存器23关闭状态,对应于图8F、图9A和图10F、图10G。‘2’是对应于图8B~图8E、图9B~图9E、图10B~图10E和图10H~图10K的分割状态。‘3’是对应于图6H、图7A、图8A、图10A和图10L的状态。‘4’是对应于图6A~图6G、图7B~图7F和图9F~图9I的状态。
图31表示滑动座30的浮动机构27和锁紧机构31的概要。浮动机构27包括:设置在底盘50上的阻挡器130、从滑动座30侧插入到阻挡器130内的浮动轴60a、以及布置在阻挡器130和浮动轴60a的外侧的弹簧131。锁紧轴60b和锁紧片60c也从滑动座30中伸出到底盘50侧。在锁紧片60C上形成锁紧用缺口132。设置在底盘50上的锁紧机构31对锁紧轴60b进行限制,使垂直于厚度的面、即水平面内的相对位移停止、利用锁紧片60c的锁紧用缺口132来对拾音器单元25的升降位移进行限制。
在锁紧机构31中包括:锁紧构件133、锁紧杆134、连动杆135和弹簧136等。锁紧构件133、PU升降用滑动板137向后方移动,使升降基座138的侧面与PU升降用滑动板137相连动进行移动的消除锁紧杆139若使连动杆135进行转角位移,则进行连动向左右滑动位移。
由阻挡器130和弹簧131构成的浮动机构27被设置在锁紧机构31的外圆侧。能使升降基座138以稳定而均等的浮游状态对滑动基座30进行支承。
图32表示把分割机构29、锁紧机构38等安装在底盘50上的机构部分外观。并且,图33表示图32的机构部分的平面状态,图34表示从图33的切断面线Y-Y观看的断面。
在底盘50的前方中央附近设置按压光盘用的按压杆140,在收存器23被分割的状态下从前方进行按压,以免收存在下侧的盘座39内的CD24退出。按压杆140与分割用滑动板56相连动进行转角位移,在盘底23被分割的状态下消除对CD24的按压状态。设置在底盘50上的伞齿轮141通过齿轮机构142对来自升降马达52的旋转驱动力进行传送。在齿轮机构142内设置行星齿轮机构,以便与分割用滑动板56b相连动对驱动力向伞齿轮141的传送进行控制。当使分割用滑动板56b移动,对收存器32进行分割时,对传送路径进行切断,防止驱动力向升降用滑动板54传送。
在底盘50的前侧设置锁紧机构31,它具有锁紧孔143,以便插入从滑动单元60的滑动基座30中伸出的锁紧轴60b。再者,如图31所示,设立在滑动基座30上的浮动销60a,被插入到安装在阻挡器安装孔144上的阻挡器130,该安装孔144位于锁紧机构3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另外,把螺旋弹簧131布置在阻挡器130的周围,在浮动状态下以弹性方式由底盘50对滑动单元60进行支承。
图35A、图35B表示与分割用滑动板56相连动,使拾音器单元25的滑动基座30进行升降位移的PU升降用滑动板137的有关结构。图35表示PU升降用滑动板137本身;图35B表示安装了升降用滑动板137的底盘50从左侧观看的状态。
如图35A所示,在PU升降用滑动板137上形成一种为使滑动基座30进行升降位移的PU升降用沟槽151。PU升降用滑动板137被销152导向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连动沟槽153与分割用滑动板56的销126相结合,当分割用滑动板56后退超过一定程度时进行连动后退,在上方形成的齿条154与齿轮机构86、87的小齿轮进行咬合,能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在PU升降用滑动板137上,为了安装螺旋弹簧所用的弹簧支架155也设置在与分割用滑动板56的弹簧支架125之间。
如图35B所示,PU升降用滑动板137被安装在底盘50上的侧板160上。在侧板160上形成滑动沟槽161作为凸轮,PU升降用滑动板150的销152进行结合,对PU升降用滑动板15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在PU升降用滑动板150的下方安装升降用滑动板54。
而且,PU升降用滑动板150也能与分割用滑动板56构成一个整体。在此情况下,把PU升降用沟槽151形成在分割用滑动板56上。如果如实施例那样制作成单个体,那么能缩短在前后方向上所需要的长度。
图36表示安装在底盘50上的基本升降用滑动板54的驱动机构,图37表示升降用滑动板54本身。升降用滑动板54在底盘50的前方,两侧由连动杆170进行机械连结,向反方向移动,若一方前进则另一方后退。连动杆170在中央的支轴171周围能进行摇动位移。左侧的升降用滑动板54,利用从升降马达52通过伞齿轮141被传送到小齿轮172上的驱动力来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
如图37所示,在升降用滑动板54上形成阶梯沟槽174,与从收存器23的底板101中向水平方向伸出的销进行结合。阶梯沟槽174作为凸轮使收存器23整体进行升降位移。收存器23通过升降位移把分割的盘座39空间对准到分割用滑动板56的前端的高度上,以此来对分割的收存位置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分割的位置的上方的盘座39进行选择,但是对下方盘座39进行选择的结构也同样是可以的。
图38A、图38B表示介于升降马达52和图33所示的伞齿轮141之间的齿轮机构142的结构。图38A表示从左侧观看的状态;图38B表示从正面观看的状态。驱动力从安装在升降马达52的输出轴上的蜗轮181传送到齿轮机构142。在齿轮机构142中设置行星齿轮182,能断续地向伞齿轮183传送驱动力。行星齿轮182在离合杆184的前端的销185被分割用滑动板56b的前端按压时,进行位移,使得与伞齿轮183的咬合状态被消除。而且,弹簧186只要分割用滑动板56b的前端不按压销185,就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即驱动力从行星齿轮182传送到伞齿轮183上,从伞齿轮183经过图33的伞齿轮141对升降用滑动板54进行驱动。
升降用滑动板54停止被驱动的这种分割用滑动板56b的移动状态,相当于图30的参考符号93a4、93b4、93c4、94a4、94b4、94c4,收存器23被分割,而且被选择的盘座39从转台38的位置起进行下降。从该位置起,只有PU升降用滑动板130依靠从分割马达54来的驱动力进行移动,使拾音器单元25进行升降位移。
图39A和图39B表示在插入取出机构34中的插入取出辊35的升降动作。图39A表示上升状态。升降板190被弹簧向上拉,同时,开关止动器89b也向上推。因此,开关销89a把插入取出口33关闭。在升降板190上形成与图18所示的滑动板61上所设置的销61a相接触,并进行结合的接触部191。当升降板190上升时,把杠杆192的销193向上推,使轴安装在杠杆192上的插入取出辊35进行上升。
图39b表示使图18所示的销61a与升降板190的接触部191进行接触,利用PU升降用滑动板130把滑动基座30向下拉,把滑动单元60的销61a也向下拉,进行连动,使升降板160进行下降的状态。因为升降板190不向上推杠杆192的销193,所以,插入取出辊35下降。再者,因为开关止动器89b下降,所以,若插入CD24,则开关销89a能躲开,插入取出口33的关闭状态被消除。
图40表示图39B所示的状态的断面。在插入取出辊35和支承板36的靠近内部处布置了插入取出杆195。插入取出杆195如下所述,当插入CD24时使开关用滑动板88a向前方位移。当取出CD时,不使开关用滑动板88a位移,使图22的取出结束开关90d动作。
图41A、41B、41C、41D表示开关机构的动作。图41A表示插入CD24之前的状态。若插入CD24,则开关销89a被推向左右,产生位移,对销用滑动板89c的位移进行阻止的销安装板89d进行移动,所以,销用滑动板89c在弹簧作用下进行位移,插入检测开关90a进行动作。若再插入CD24,插入取出杆195被推,开关用滑动板88a向前方移动。这样一来,如图41B所示,插入有无开关90b进行动作。光闸构件88c从前方受压产生倾斜,但是不会影响CD24的插入。
图41C表示把CD24送入到装置内部后的状态。因为光闸用滑动构件88b被弹簧196拉紧,所以,在开关用滑动板88a向前方位移的状态下将向右方移动。如果CD24被装入内部,光闸构件88c不再倾斜,那么光闸用滑动构件88b向右方位移,把光闸构件88c锁紧。并且,插入结束开关90c也进行动作。
图41D表示插入取出杆195在取出CD24时使取出结束开关90d进行动作的状态。如果CD24被留下,插入取出杆195产生倾斜,那么,插入取出结束开关90d被板簧197按压。如果CD24的取出结束,那么由板簧197进行的按压状态被消除。插入取出结束开关90d对板簧197所产生的按压力的变化进行检测。
图42A、42B、42C、42D表示光闸构件88c的形状和动作。图42A所示形状的光闸构件88c,如图42B至图42C所示,不妨碍CD24的插入。如图42D所示若反向传送已装入的CD24,则倾斜被锁紧,阻止CD24的移动。而且,在取出时因为开关用滑动板88a位于图41A的位置上,所以,光闸构件88c的倾斜不被锁紧,不阻止取出。
图43A、43B表示插入取出杆195的形状和动作。图43A所示的插入取出杆195如图43B所示,在插入时195a和取出时195b,倾斜的方向不同。这样,在插入时使关闭用滑动板88a进行位移,但在取出时不使其进行位移。
图44和图45表示图31的锁紧机构31的结构。图44表示倾斜的状态,图45表示平面状态。锁紧构件133受弹簧201的作用力,通常在靠近图示的右方的状态下使用。在锁紧构件133上设置用于使图31的锁紧轴606插入的轴锁孔202、203、连动用导向槽204、锁紧用导向槽205和滑动槽206。在升降基座138的两侧设置向外伸出的销207。
图46和图47分别表示升降基座138和锁紧构件133的形状。在锁紧构件136上也还形成锁紧构件210,它与作为锁紧片60C的结合部的锁紧用缺口132相配合。
图48A、48B、48C分别表示图44所示的解锁杆139、连动杆135和锁紧杆134的形状。如图48A所示,解锁杆139具有向上下延伸的长孔211、销212和按压部213等。如图48B所示,连动杆135具有轴孔214和销215、216等。如图48C所示,锁紧杆134具有支轴217、销218和限制部219等。
图49表示锁紧机构31对锁紧轴60b和锁紧片60c进行限制的状态、即锁紧状态。锁紧轴60b在轴锁孔202、203的细径部,在与锁紧构件133的移动方向相平行的平面内的位移受到限制。尤其在轴锁孔202中,锁紧杆134也对平行位移进行限制。并且,锁紧部210与锁紧片60c的锁紧用缺口132相结合,对轴向即上下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制。
图50表示由锁紧机构31所进行的限制被消除的状态,即解锁状态。PU升降用滑动板137向后方移动,解锁杆139进行连动,向后方位移时,按压部213对连动杆135的销215进行按压。连动杆135进行顺时针旋转的转角位移,使驱动力从与连动导向槽204相结合的销216传送到锁紧构件133上。锁紧构件133被滑动槽206进行导向,能进行左右方向的位移,所以,向左方进行位移。在进行该位移时锁紧杆134,用锁导向槽205来对销218进行导向,在支轴217周围进行转角位移,把限制部219对锁紧轴60b的限制状态加以消除。锁紧轴60b相对地向轴锁孔202、203的粗径部进行移动,消除限制状态。并且,锁紧部210也从锁紧片60c的位置上离开,消除限制状态。
若以浮动机构27所形成的浮游状态为基准,则如图50所示,锁紧轴60b穿过粗径部的状态是轴锁孔202、203的始端侧,如图49所示,锁紧轴60b在细径部被限制的状态是轴锁孔202、203的终端侧。轴锁孔202和锁紧杆134的组合以及轴锁孔203是对包括锁紧构件133的移动方向在内的虚拟平面内的位移进行限制的第1限制部;锁紧部210是对与其虚拟平面相垂直的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制的第2限制部。
图51表示由锁紧部210对锁紧片60c的限制状态。锁紧部210的前端与锁紧用缺口132相结合,对上下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制。
图52表示由图1的控制电路29来对CD再生装置21的各部分进行控制的电气结构。控制电路29中包括微型计算机等,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各种动作。进行什么样的动作,要根据输入开关220的指示来决定,该输入开关220包括设置在前面板32上的选择按钮41~46等。
图53~图72表示利用图52的控制电路29进行的控制动作。马达能切换到顺时针旋转方向(CW)或反时针旋转方向(CCW)上。分割位置检测器59的输出值经数字变换后的16进制数来表示,附加上‘h’。再者,‘const’、‘inc’和‘dec’分别表示数值为一定、增加和减少。
图53表示从下述浮游状态到CD24返回到收存器23的盘座39内为止的动作时的控制定时,该浮游状态是指利用浮动机构27来使包括拾音器单元25在内的滑动基座30从底盘50上浮游起来。在动作开始时间s,如图10A所示,利用分割马达53来驱动分割用滑动板56,使其按反时针方向(CCW)旋转,使向下方退让的盘座39进行上升,使被分离部122向下向按压的盘座39进行上升,同时,使锁紧机构31的锁紧状态消除,使浮动状态恢复,图54表示把CD24的卡紧机构40的卡紧状态消除,使滑动单元60下降,从CD24取出转台38的动作程序。图55表示把滑动单元60从收存器23中拉出到待机位置使其退让的动作控制程序。图56表示拾音器单元25退离到收存器23外部,分割后形成的收存器23的空间通过分割用滑动板56的移动而进行关闭,收存器23全部密接,分割动作结束的状态动作程序。图57表示利用升降用滑动板54来使收存器23整体进行升降位移的动作程序。利用上述图34至图38的控制,能进行图8A至图8F或图10A至图10F的动作。
图58表示利用分割用滑动板56来进行收存器23的分割时的控制动作。图59表示把拾音器单元25插入到分割的收存器23的空间内的动作。图60表示使已插入到收存器23内的拾音器单25的转台38进行上升,把CD24安装到转台38上的动作。图61表示使卡紧机构40动作,把CD24固定到转台38上,把锁紧机构31的锁紧状态消除,使滑动基板30上的拾音器单元25等进入由浮动机构27形成的浮游状态的动作控制。利用图58至图61的控制,能进行图10G至图10L的动作。
图62表示从在收存器23内固定在转台38上的状态起,使已收存CD24的盘座39进行下降的动作的控制。图63表示利用拾音器单元25来使固定在转台38上的状态的CD24移动到待机位置的传送动作。图64表示下列动作的控制:在拾音器单元25在待机位置上定位后的状态下、对由卡紧机构40把CD24固定在转台38上的状态进行消除,使滑动单元60下降,同时使插入取出辊36下降,把CD24保持在插入取出机构34内,使转台38从向CD24的传送路径上退出,向下方移动。图65表示对插入取出辊35进行驱动,把CD24取出送到外部的动作的控制。以上说明的图62至图65的控制对应于图7A至图7F的程序。
图66表示利用插入取出辊35把从插入取出口33插入的CD24送入内部的动作的控制。图67表示向相反方向驱动插入取出辊35,在待机位置上对CD24进行定位的动作的控制。图68表示使拾音器单元25相对于已定位的CD24进行上升、把CD24安装到转台38上的动作的控制。图69表示移动拾音器单元25,把已被卡紧机构40固定在转台38上的CD24传送到收存器23内的空间中的动作的控制。利用上述图66至图69的控制能进行图6A至图6G的动作。
图70表示利用锁紧机构38把滑动基座30锁紧,使拾音器单元25的转台26进行上升的动作的控制。并且,图71和图72分别表示把CD24固定到转台26上的动作和消除该固定状态的动作。如上所述,利用卡紧机构40来固定CD24的方法是:利用进给马达70来对拾音器单元25进行卡紧移动。因此,在卡紧机构40的控制中,把PU原点开关72、消除卡紧开关73作为输入装置使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盘形记录媒体CD24。但是,本发明也同样能适用于DVD等其他盘形记录媒体。并且,本发明也同样能适用于MD等把记录媒体本身装入到盒或卡内的记录媒体。另外,对CD24基本上是在水平状态下进行操作的,所以能使收存和传送方法简单易行。但是,也能以其他状态进行操作。
再者,CD24的传送也利用拾音器单元25来进行。但是也可以设置传送用机构。另外,本发明的收存器也可以采用把盘全部插入到机壳内进行运送的盒子。
再者,记录媒体不仅可采用再生专用的CD24,也可采用亦能记录信息的CD-R和CD-RW等。这种也可写入的记录媒体能用作微机等的信息记录媒体。若采用本发明,则将其装入到微机等的机壳内,或者连接到机外时,也能使收存许多记录媒体的再生或录放装置在结构上实现小型化,而且能分别地插入取出记录媒体。
另外,不仅收存许多记录媒体的自动换盘装置,而且单个插入记录媒体进行再生的槽口式再生装置,其定位也可采用本发明,并且能简化所需的结构和实现小型化。
对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要精神或主要特征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其他各种实施方式。所以,上述实施例从各方面来看只不过是单纯的示例,本发明的范围示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不受说明书文本的任何限制。另外,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均等范围的变形和更改全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38)

1.一种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它用于对记录媒体(24)进行信息的再生,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22),它具有用于分别地插入或取出大体上呈板状的记录媒体(24)的插入取出口(33);
插入取出机构(34),它能把被插入到该插入取出口(33)内的记录媒体(24)引入到机壳(22)内部,把机壳(22)内部的记录媒体(24)从该插入取出口(33)中取出;以及
再生机构(25),对记录媒体(24)进行信息的再生;
收存机构,它设置在上述机壳(22)内,可以重叠多张记录媒体(24)来收存,能任意分割以形成空间;
以及支架(61),能旋转地支承上述再生机构(25),并可直线状地移动;
上述再生机构(25)在进行上述旋转后,通过上述支架(61)进行直线状移动,从而进入上述收存机构的由于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
上述再生机构(25)通过上述支架(61)进行直线状移动,在上述插入取出口(33)和上述收存机构之间对记录媒体进行传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中还包括:
开关机构,它能在记录媒体从上述插入取出口中插入到机壳内部时,把该插入取出口的至少一部分关闭起来;以及
控制电路,其控制方法是:当插入记录媒体时,向取出方向对该插入取出机构进行驱劝,使记录媒体与该开关机构相接触,决定记录媒体相对于上述传递位置的再生机构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媒体为盘状的;
上述再生机构具有一种能插入到记录媒体的中央孔内,对记录媒体进行保持和解除保持的转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机壳内设置能收存多张记录媒体的收存机构;
具有传送机构,使安装有记录媒体的转台在上述设定位置和收存机构之间移动,进行传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控制电路进行控制,使上述传送机构在上述设定位置上与上述插入取出机构相接触,使记录媒体从上述转台向插入取出机构传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取出机构在使记录媒体从转台向插入取出机构传送时,对记录媒体进行保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机构随着转台向记录媒体厚度方向的移动连动,解除上述插入取出口的关闭状态。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机构包括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用于限制使上述转台移动所需的驱动力,该滑动机构处于上述驱动力的传输线路上。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取出机构具有用于对记录媒体进行插入取出的插入取出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取出辊仅在插入或取出记录媒体时才位于插入取出路径上,在插入或取出时间以外,从插入取出路径中退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收存机构;它设置在上述机壳内,可以使多张记录媒体在厚度方向上重叠排列收存,能在任意收存位置上分割,形成空间;
上述再生机构能够在因分割收存机构而形成的空间内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源,它能在以下两种驱动间进行切换:一种用于选择对上述收存机构进行分割的收存位置;另一种用于使上述插入取出机构进行插入取出;以及
控制电路,用于进行以下控制,即切换该驱动源,在进行选择该收存位置的驱动之后,当记录媒体插入到上述插入取出口内时,向记录媒体的插入方向对该插入取出机构进行驱动,把记录媒体引入到机壳内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具有切换机构,它能在平时向上述插入取出机构传送驱动力;能断续地传送上述收存机构进行选择驱动的驱动力。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换机构具有行星齿轮,在被选择的收存位置上把上述收存机构分割形成空间的状态下,切断上述驱动力的传送。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源被配置在上述收存机构的角落位置上。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选择机构,它用于对上述收存机构的任意收存位置进行选择,通过该收存机构在记录媒体的厚度方向上进行移动,使被选择的收存位置与从上述插入取出口插入的记录媒体的插入方向大体对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在上述被选择的收存位置的部分把上述收存机构分割的分割机构;
上述再生机构把记录媒体传送到被分割机构进行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媒体是盘状的。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再生机构具有用于安装上述记录媒体进行信息再生的转台,在转台上装有上述记录媒体的状态下进行传送。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对上述选择机构、上述插入取出机构和上述再生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
通过上述插入取出口插入的记录媒体由插入取出机构将其拉入,安装在再生机构上,并被收存到由上述选择机构的移动所选择的上述收存机构内的收存位置进行收存;
被插入取出机构进行传送或者通过选择机构的移动从收存机构的收存位置中选择出的记录媒体被安装在再生机构内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
利用选择机构从收存机构的收存位置中选择出来,并安装在再生机构上的记录媒体,或再生或记录结束后的记录媒体,通过再生机构被传送到插入取出机构,利用插入取出机构将记录媒体从插入取出口中送出。
21.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旋转机构,把上述再生机构安装在旋转侧,能以基端侧为中心进行旋转;
移动机构,使旋转机构沿直线移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再生机构在利用上述旋转机构进行上述旋转后,通过上述移动机构进行直线移动,从而进入上述收存机构由于被分割而形成的空间内。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再生机构通过上述移动机构进行直线移动,在上述插入取出口和上述收存机构之间对记录媒体进行传送。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存机构设置在离开上述插入取出口有一定间隔的位置上;
上述旋转机构使上述再生机构位于从该插入取出口插入的记录媒体中心的位置上。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再生机构在由上述收存机构被分割时,借助上述旋转机构和上述移动机构,从收存在收存机构内的记录媒体的移动范围中退出。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机构(60)由上述机壳(22)所支承的基座构件(30)进行支承,上述支架(61)被包含在上述移动机构(60)中;
上述旋转机构(62、63、64、65)具有旋转构件(62),其基端部由设立在支架(61)上的基轴(63)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其旋转端部对上述再生机构(25)进行支承;
该基座构件(30)具有引导该基轴(63)沿上述直线方向移动的移动导向部(65);该可动构件(62)具有旋转导向部件(64),在该旋转构件相对于支架(61),以该基轴(63)为中心进行旋转时进行引导。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导向部件大体上呈L形状,在基座构件上由第1导向部件和第2导向部件构成,第1导向部件沿上述记录媒体的插入或取出方向延伸;第2导向部件,与第1导向部件的一端相连接,从第1导向部件向规定角度的方向延伸;
上述旋转导向部件在上述可动构件上形成圆弧状。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机构具有用于传输进行移动所需的驱动力的传输机构,该传输机构,具有限制驱动力的滑动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输机构把来自同一个驱动源的驱动力分割对上述可动构件的两侧进行驱动。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动机构在把上述驱动力分开后,用同一机构来把驱动力传输到上述两侧的驱动位置上。
31.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浮动机构,上述再生机构在对记录媒体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时,在上述机壳内保持该再生机构呈浮游状态。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存机构能够由进入到任意选定的收存位置,扩宽间隔形成空间的分割机构进行分割。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承基座,它对上述再生机构进行支承,具有为进入分割上述收存机构而形成的空间所需要的移动机构,由上述浮动机构进行支承,相对于上述机壳呈浮游状态;以及
锁紧机构,它相对于该支承基座进行移动,该再生机构除进行记录媒体的再生和/或记录的动作时以外,通过限制该支承基座对相对于该机壳的浮游状态进行限制。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基座具有留有间隔、面向上述锁紧机构而设立的锁紧用轴和结合构件;
该锁紧机构具有:
第1限制部,用于通过上述锁紧机构的移动对与移动方向相向的该锁紧用轴的位移进行限制;
第2限制部,用于与该结合构件相结合,对与该移动方向相垂直的位移进行限制。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紧装置具有锁紧构件,它进行上述移动,在和上述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大体上呈板状;
上述锁紧构件,作为上述第1限制部具有沟槽,即其中插入上述锁紧用轴,以在该移动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从该移动方向的始端向终端,其宽度减小到与该锁紧用轴的外径大体一致;作为第2限制部具有在该移动方向的终端上与该结合构件相结合的结合部。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结合构件与上述支承基座空出间隔形成结合部;
上述锁紧构件的第2限制部,在上述移动方向的终端形成与该结合构件相结合地形成;
在该锁紧构件的第一限制部中,包括锁紧杆,其与该锁紧构件的移动连动,在与该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进行位移,对该锁紧用轴进行限制。
37.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紧机构与上述收存机构的分割进行连动,当进入对记录媒体进行再生和/或记录的状态时,对上述浮游状态进行限制。
38.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浮动机构在由上述锁紧机构对上述支承基座相对于上述机壳进行限制的外围多个部位对上述再生机构进行支撑。
CNB991110706A 1998-07-30 1999-07-30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88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615998A JP3621262B2 (ja) 1998-07-30 1998-07-30 記録媒体の再生装置
JP216156/1998 1998-07-30
JP21616098A JP3621263B2 (ja) 1998-07-30 1998-07-30 記録媒体の再生装置
JP216158/1998 1998-07-30
JP216160/1998 1998-07-30
JP21615898A JP3621261B2 (ja) 1998-07-30 1998-07-30 記録媒体の再生装置
JP216159/1998 1998-07-30
JP21615698A JP3665485B2 (ja) 1998-07-30 1998-07-30 記録媒体の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44011A CN1244011A (zh) 2000-02-09
CN1238854C true CN1238854C (zh) 2006-01-25

Family

ID=27476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11107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8854C (zh) 1998-07-30 1999-07-30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466524B1 (zh)
EP (1) EP0977198B1 (zh)
CN (1) CN1238854C (zh)
DE (1) DE69921399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HUP0104948A3 (en) * 1999-09-28 2002-08-28 Sony Corp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device for disks
JP3978949B2 (ja) 1999-09-29 2007-09-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001351296A (ja) * 2000-06-07 2001-12-21 Tanashin Denki Co ディスクイジェクト装置
KR20040052466A (ko) * 2001-11-13 2004-06-23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디스크형 기록 매체의 반송 장치 및 기록 및/또는 재생 장치
JP4485177B2 (ja) * 2003-12-01 2010-06-16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装置
JP3913215B2 (ja) * 2003-12-26 2007-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装置、情報記録再生システム、情報記録再生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EP1736982A4 (en) * 2004-03-25 2008-11-12 Pioneer Corp RECORDING MEDIUM PLAYBACK DEVICE
EP1734523B1 (en) * 2004-03-31 2010-11-03 CLARION Co., Ltd. Disc device
WO2006009116A1 (ja) * 2004-07-23 2006-01-26 Pioneer Corporation 情報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JP4260081B2 (ja) * 2004-08-24 2009-04-30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ディスク装置におけるディスクのチェック方法、排出方法並びにローディング方法
CN101023479A (zh) * 2004-09-17 2007-08-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装置
JP2006202435A (ja) * 2005-01-21 2006-08-03 Fujitsu Ten Ltd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
JP4271192B2 (ja) * 2005-01-24 2009-06-03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
JP4684831B2 (ja) * 2005-09-30 2011-05-18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収納型ディスク装置
CN102074252B (zh) * 2009-11-23 2015-07-15 阿尔派株式会社 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9757B2 (ja) 1990-02-09 1998-09-2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複数ディスク収納プレーヤ
JP2546729B2 (ja) 1990-02-09 1996-10-2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複数ディスク収納プレーヤ
JP2930155B2 (ja) 1991-11-27 1999-08-03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車載用機器の機構ロック装置
US5481512A (en) 1992-06-30 1996-01-02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Separable magazine for accommodating discs and a disc player
JP3450870B2 (ja) 1992-12-09 2003-09-29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2806412B2 (ja) 1993-01-29 1998-09-30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収納マガジン
US5508994A (en) 1993-03-05 1996-04-16 Nakamichi Corporation Disk player with compact arrangement of a reader and disk storage magazine
JP2859529B2 (ja) 1993-12-15 1999-02-17 シンワ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ディスクの記録再生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721800B2 (ja) 1994-03-30 1998-03-04 東京ピジョ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ー
JP3196957B2 (ja) 1996-06-13 2001-08-06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状記録担体の収納装置
JP3001809B2 (ja) 1996-06-13 2000-01-24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状記録担体の再生/記録ヘッド搭載用架台
DE19725169B4 (de) 1996-06-13 2011-01-27 Fujitsu Ten Ltd., Kobe-shi Wiedergabevorrichtung für scheibenförmige Aufzeichnungsträger
JP3001810B2 (ja) 1996-06-13 2000-01-24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記録担体の再生/記録装置
JP3103506B2 (ja) 1996-06-13 2000-10-30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状記録担体の再生装置
JP3625578B2 (ja) * 1996-07-04 2005-03-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534542B2 (ja) 1996-07-04 2004-06-0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615632B2 (ja) 1996-09-26 2005-02-02 ティーダブリュディー インダストリアル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チェンジャー型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H11273219A (ja) 1998-03-20 1999-10-08 Pioneer Electron Corp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977198B1 (en) 2004-10-27
DE69921399D1 (de) 2004-12-02
EP0977198A2 (en) 2000-02-02
EP0977198A3 (en) 2000-12-06
CN1244011A (zh) 2000-02-09
US6466524B1 (en) 2002-10-15
DE69921399T2 (de) 2005-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8854C (zh)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CN1615519A (zh) 盘装置
CN1159715C (zh) 盘片装置
CN100346415C (zh) 光盘装置
CN1667730A (zh)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CN101079292A (zh) 盘片装置
CN1783273A (zh) 盘片装置
CN1637902A (zh) 盘片装置
CN1132912A (zh) 可更换式存储装置及记录媒体和记录再生头驱动调节器
CN1466754A (zh) 光盘装置
CN1231903C (zh) 存储媒体装载装置
CN1198830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139928C (zh) 盘片更换装置
CN101064149A (zh) 盘片装置
CN1652231A (zh) 盘驱动器
CN1213422C (zh) 存储媒体装载装置
CN1135544C (zh) 记录介质卡盘的自动加载系统
CN1134778C (zh) 采用装有记录媒体的盒式盘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及盒式盘的装入装置
CN1251220C (zh) 盘片装置
CN1860532A (zh)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CN1257505C (zh) 存储媒体移动方法
CN1822160A (zh) 光盘装置
CN1189881C (zh) 存储媒体装置
CN1627408A (zh) 盘驱动设备
CN1295699C (zh) 盘变换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125

Termination date: 201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