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64149A - 盘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64149A
CN101064149A CNA2007101017052A CN200710101705A CN101064149A CN 101064149 A CN101064149 A CN 101064149A CN A2007101017052 A CNA2007101017052 A CN A2007101017052A CN 200710101705 A CN200710101705 A CN 200710101705A CN 101064149 A CN101064149 A CN 101064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diameter disc
arm
saddle
unt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017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0152C (zh
Inventor
藤泽辰一
横田和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a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a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ac Corp filed Critical Tea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64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4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015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015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盘片装置,包含在盘片被驱动时可避免操作者不慎将盘片插入的一遮挡机构。此一遮挡机构除机构的刚性提高之外,并可达成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稳定动作而具有高度可靠性。而且,藉由缩小驱动遮挡构件的行程,使构成遮挡构件的底板的前方凸缘的纵向宽度缩小,可达成装置整体的薄型化。本发明的盘片装置,以可支持着盘片的外周缘而进行盘片的运送的复数的臂部,将被插入的盘片藉由自动装载送入到装置内部,或是将收纳于装置内部的盘片送出到装置外部。并且在位于用以插入盘片的前边框的开槽的中央部,保持特定的间隔配置有一对遮挡片。此一对遮挡片藉由以其一端为中心的转动动作可使其另一端直立或倾倒。当盘片被容纳在装置内部时,原本倾倒的该遮挡片成为直立状态;另一方面,当容纳在装置内部的盘片被送出到装置外部时,该遮挡片成为倾倒状态。

Description

盘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盘片装置,用以在各种计算机系统等的信息设备中,驱动作为记录大量信息的记录媒体的光盘(例如CD-R/RW、DVD-R/-RW/RAM/+R/+RW等)。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内建于个人计算机等的盘片装置,通常都具备用以装填盘片的盘片托盘。此盘片托盘以可前进后退的型态构成。而且,装填于盘片托盘的盘片,是在盘片装置的本体内被驱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
另一方面,在未使用盘片托盘的方式中,有大量使用所谓的吸入式(slot-in)的盘片装置的倾向。因此,更适于目前计算机日渐轻薄短小的趋势。采用此种吸入式盘片装置,在将盘片朝装置本体送入(装载)/送出(卸载)时并未使用盘片托盘,因此,当操作者将盘片插入开槽(slot)过半之后,在装置本体的装载机构就会开始作动,而可自动地将盘片送入(装载)。
图51及图52显示在习知的吸入式盘片装置中,装载机构的结构与动作态样。在该图所示的结构中,当操作者将盘片D插入之后,盘片D受到第1摆动体100的前端的销100a;左右的引导体101、102;以及从途中开始受到第2摆动体103的前端的销103a,一边在高度方向以及左右位置被限制,一边抵达如图51所示的位置。
此时,就第1摆动体100而言,因为盘片D的插入而使其前端的销100a被挤压,遂朝向箭头100A所示的方向转动。又,就第2摆动体103而言,也因为盘片D的插入而使其前端的销103a被挤压,遂朝向箭头103A所示的方向转动。然后,开关操纵杆104被第2摆动体103的端部推压,而向箭头104A所示的方向转动,使检测开关105作动。
当该检测开关105开始作动之后,驱动装置106也会开始启动,第1滑动构件107也开始朝箭头107A的方向移动。此第1滑动构件107与第2滑动构件108两者的前端,以滑动连结构件109连接。因为此滑动连结构件109是用销110,以可摆动的方式被枢支,因此在第1滑动构件107后退的时候,第2滑动构件108也会同时向箭头108A的方向前进。
在这种状态下,当第1滑动构件107开始后退时,因为第1滑动构件107的凸轮槽107a的导引,因此被此第1滑动构件107以单边固定的状态下被支持的第1摆动体100的从动销100b会被导引。第1摆动体100以支点100c为中心,向箭头100B的方向转动。于是,第1摆动体100前端的销100a,会将盘片D往箭头107A的方向搬运,直到盘片D抵接盘片定位构件111的销111a、111b为止。
此时,因为第2摆动体103的销103a向箭头103A的方向转动,因此,第2摆动体103的销103a,就会与第1摆动体100前端的销100a同步,在支持着盘片D的状态下,向箭头103A的方向移动。而在盘片D抵接盘片定位构件111的销111a、111b之后,该第2摆动体103的销103a即转动到与盘片D稍微分离的位置。
以上是说明将盘片D送入盘片装置内部时,装载机构的动作态样,而在将盘片D从盘片装置向外部送出的情形时,装载机构的动作态样与前述的动作态度相反。也就是说,如图52所示,当盘片D位于装置内部的固定位置时,驱动装置106依据送出的指令向反转方向移动,于是使第1滑动构件107向箭头107B的方向开始前进,而连结到滑动连结构件109的第2滑动构件108,也会同步向箭头108B的方向开始后退。藉由这样的方式,第1摆动体100即朝向箭头100A的方向转动;而第2摆动体103则朝向箭头103B的方向转动。然后,盘片D被第1摆动体100与第2摆动体103前段的销100a与销103a所支持,并被送出到装置外部。
另外,被送入装置内部的盘片D于固定位置,被上下移动的夹头(clamp head)112所夹持。此夹头112与固定在主轴马达114的驱动轴的转盘(Turn table)113一体化;而且,该主轴马达114配置于框构件(省略图式),并使此框构件藉由升降机构而上下移动(例如请参照专利文件1)。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2-117604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在如前所述的吸入式盘片装置中,藉由将盘片从前边框(front bezel)的开槽插入,藉由自动装载而使盘片被收纳到装置内部,此时,即无法从外部辨认此盘片。尤其是当前边框的开槽只有最低限度的大小,甚至,为了避免灰尘进入盘片装置内部而设置有遮蔽材料时,即成为完全无法辨认装置内有无盘片的状态。
然而,在采用此种结构的吸入式盘片装置中,假如在装置内部所收纳的盘片正在驱动(转动)中,而操作者又误将其它盘片从开槽插入的话,则两个盘片的外缘即会碰触,导致正在驱动中的盘片的旋转速度降低,从而对驱动中的盘片其数据的读取及写入带来重大损害的危险。
因此,为了要解决此种问题,在本申请人的其它既有产品中,是在前边框的开槽的中央部,设置可上下移动的遮挡构件(shutter),以此遮挡构件阻止其它盘片的进入。图53显示用以将此遮挡构件上下移动的结构。将端部有垂直槽201a形成,且在水平方向滑动的滑动构件201,配置在形成有一对倾斜槽202a、202b的底板(base panel)202的前方凸缘(flange)202c。然后,将设置于遮挡构件203下端的销203a同时插入该垂直槽201a与倾斜槽202a内,将他方的销203b插入该倾斜槽202b内进行组装。
因此,当滑动构件201朝向如同图(B)中的箭头所示,向箭头方向滑动的时候,垂直槽201a会牵引遮挡构件203的销203a。藉由这种方式,销203a即沿着倾斜槽202a上升;遮挡构件203则如同图(C)所示,上升到填塞前边框的开槽的中央部的位置为止。也就是说,在此采用的结构是藉由倾斜槽202a,将滑动构件201的横向力强制转换成纵向力。
经由此种结构,用以使遮挡构件203上下移动的垂直槽201a与倾斜槽202a、202b的纵向的宽度,即相当于遮挡构件203上下移动的行程(stroke)的宽度,并不能够使此纵向的宽度较其更小。也就是说,底板202的前方凸缘202c的纵向宽度,会因为垂直槽201a与倾斜槽202a、202b而完全确定,因此无法将此部分的宽度设计成更小。因而盘片装置的薄型化,也不得不受到此一限制。
另外,由于销203a的上升下降,是利用垂直槽201a与倾斜槽202a彼此间相互的位置变化,因此,销203a与各槽之间会产生滑接阻力,因此就必须要较大的驱动扭矩。因此之故,如果想要不会经常性的变化,而追求稳定的动作的话,并不能算是一种较佳的结构型态。而且,因为当遮挡构件203位于升到顶端的状态时,其下端部在遮挡护盖(shuttercover)204的前端,是由两根销203a、203b的部分予以支持的单边固定状态,因此无法提高构造刚性。如图54所示,如果盘片D抵接到的话就容易倾倒,因此可说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会产生使盘片D的周缘部分受损的瑕疵。
然而,如图55所示,即使在采用上述构成的遮挡构件203的情况,即可阻挡一般被称为12cm盘片的大直径盘片D1的进入,从而避免与收纳在装置内且正在驱动的大直径盘片D1的碰触。然而,如果操作者不小心将一般被称为8cm盘片的小直径盘片D2插入的话,则小直径盘片D2的一部分会进入前边框的开槽一侧的开口端,与遮挡构件203的侧端之间,而与大直径盘片D1产生碰触。
如果将上述的样态以具体的数值代入的话,举一例说明如下。假设开槽的标准全开口宽度W1为120.8mm,遮挡构件203的全宽W3为10.6mm时,开槽的一方的开口端,以及与此相对的遮挡构件203的侧端之间的宽度W2为55.1mm,大直径盘片D1与小直径盘片D2会碰触。因此,就必须使遮挡构件203的全宽W3在10.6mm以上,宽度W2为55.1mm以下。另外,该数值是假设成夹头位在开槽的中心位置上的情况时,其基本设计的最小限度的数值。因此,当夹头从开槽的中心位置上偏向左右任何一方,或是采用深度较大的前边框,而使开槽的开口与夹头之间的距离不同时,就必须进行与该状态相对应的数值设定。
另外,此种不良的情况,虽属在驱动大直径盘片D1的盘片装置中也会产生的问题,但是在大直径盘片D1与小直径盘片D2两种皆可驱动的盘片装置中,因为利用者有强烈的认知到小直径盘片D2也可驱动,因此,操作者仍然有很高的可能性会不慎将小直径盘片D2插入。
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有一个简易的手段就是只要将遮挡构件203设置成宽度较大的型态即可,但是此种方式也会造成构造上的刚性逐渐降低。但是,即使在采用此种方式因应的情况,仍会留有要使遮挡构件203上下移动的机构上的问题,以及使底板202的前方凸缘202c的纵向宽度缩小以达成盘片装置整体的薄型化等重要的课题未曾解决。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即是为了解决此种习知的问题,采用以下所述的各种方式以解决上述课题。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一种盘片装置,藉由支持盘片的外缘而可搬运盘片的复数的臂,将被插入的盘片藉由自动装载送入到装置内部,或者是将收纳在装置内部的盘片,送出到装置外部;而在位于用以插入盘片的前边框的开槽的中央部,配置有一对遮挡片,彼此间隔开既定的间隔,且以一端为中心,藉由转动动作而直立或倾倒。当要将盘片收纳到装置内部时,该遮挡片成为直立状态;另一方面,要将被收纳在装置内部的盘片送出到装置外部时,该遮挡片成为倾倒状态。
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是在本发明中,使该遮挡片与装载滑件的前进后退同步而起立倾倒。
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是于本发明中,使该前边框的开槽的一边的开口端,以及与此相对的遮挡片的侧端间的距离为55.1mm以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可获得一结构上具有极高刚性的遮挡装置,因此即使因为盘片插入而有抵接的情况产生,也能够确保稳定的状态。另外,也由于在使遮挡装置作动的结构中,并未采用会产生滑接阻力的要素,因此可获得无经常性的变化的稳定动作,从而获得一可靠度高的装置。除此之外,因为可使驱动遮挡构件的行程缩小,因此可使构成遮挡装置的底板的前方凸缘其纵向的宽度缩小,因此可达成盘片装置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本发明的吸入式盘片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显示图1的盘片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立体图。
图3为显示图1的盘片装置的驱动结构构成的立体图。
图4为显示装载滑件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显示装载滑件及导引板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显示动力传达结构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显示齿轮盘片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显示齿条滑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1步骤的俯视图。
图10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2步骤的俯视图。
图11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3步骤的俯视图。
图12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4步骤的俯视图。
图13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5步骤的俯视图。
图14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6步骤的俯视图。
图15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7步骤的俯视图。
图16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1步骤的仰视图。
图17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2步骤的仰视图。
图18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3步骤的仰视图。
图19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4步骤的仰视图。
图20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5步骤的仰视图。
图21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6步骤的仰视图。
图22为说明大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7步骤的仰视图。
图23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1步骤的俯视图。
图24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2步骤的俯视图。
图25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3步骤的俯视图。
图26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4步骤的俯视图。
图27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5步骤的俯视图。
图28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6步骤的俯视图。
图29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7步骤的俯视图。
图30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1步骤的仰视图。
图31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2步骤的仰视图。
图32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3步骤的仰视图。
图33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4步骤的仰视图。
图34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5步骤的仰视图。
图35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6步骤的仰视图。
图36为说明小直径盘片的运送状态的第7步骤的仰视图。
图37(A)~(E)为说明升降架往上升的过程的步骤图。
图38(A)~(E)为说明升降架进行加工的步骤的步骤图。
图39(A)~(C)为用以说明齿轮盘片的动作态样的说明图。
图40(A)~(D)为说明于运送大直径盘片时的臂部动作态样的步骤图。
图41(A)~(D)为说明装载臂的动作态样的步骤图。
图42(A)~(F)为说明装载滑件及从动销的动作态样的步骤图。
图43(A)~(B)为显示锁定杆发挥功能的状态的步骤图。
图44为显示依据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5(A)~(C)为说明本发明的遮挡装置动作的图。
图46为说明本发明的遮挡装置作用的图。
图47为说明本发明的遮挡装置作用的图。
图48为说明本发明的遮挡装置特征的图。
图49为说明习知的机壳结构的图。
图50为说明采用本发明的机壳结构的图。
图51为显示习知的盘片装置的俯视图。
图52为显示习知的盘片装置的俯视图。
图53(A)~(C)为说明习知的遮挡装置动作的图。
图54为说明习知的遮挡装置作用的图。
图55为说明习知的遮挡装置中瑕疵状态的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A~驱动单元
D~盘片
D1~大直径盘片
D2~小直径盘片
D1a、D2a~中心孔
F~弹性构件
F1a~分力
F1b~分力
F2~合力
H1~上下方向的宽度
H2~前方凸缘202c的宽度
H3~距离
H4~宽度
H5~宽度
P~凹部
R~凹部
W1~开槽的标准全开口宽度
W2~开口端与侧端之间的宽度
W3~遮挡构件的全宽
1~盘片装置
2~机壳
2a~开口
2b~凸部
3~前边框
3a~开槽
3b、3c~通孔
4~按键
5~指示灯
6~底板
6a~开口壁面
6c~前面凸缘
6c-1~枢支销
6c-2~枢支销
6c-3~圆弧状狭缝
6c-4~圆弧状狭缝
6c-5~导引片
6c-6~导引片
6c-7~通孔
6c-8~通孔
7~升降架
7a~从动销
7b~从动销
8~缓冲支持构造
9~夹头
9a~夹爪
10~转盘
11~心轴马达
12~光学读写头
13~载持块
14、15~导引轴
16~寻轨马达
17~齿轮系
18~螺旋轴
19~盘片支持臂
19a~旋转基板
19b~通孔
19c~中心孔
19d~卡止片
20~铆钉销
21~支撑部
21a~凹槽
22~装载臂
22a~装载滚轮
23~枢支销
24~连杆
25~导引臂
25a~支持构件
26~枢支销
27~导引臂
27a~支持构件
27b~枢支销
28~铆钉销
29~导引臂
29a~支持构件
29b~舌片
29c~导槽
29d~从动销
29e~狭缝
30~铆钉销
31~拉伸线圈弹簧
32~铆钉销
33~连杆
33a~作动销
35~导引臂
35a~支持构件
35b~从动销
36~铆钉销
37~锁定杆
37a~角板
38~铆钉销
39~金属线弹簧
40~止动部
41~引线
41a~卡止端部
42~杆臂
42a~卡止舌片
42b~弹簧片
42c~滚轮
43~装载滑件
43a~齿条
43b~导槽
43b-1~上端水平部
43b-2~下端水平部
43b-3~垂直部
43c-1~导槽
43c-2~导槽
43d~导引沟槽
43e~凸轮槽
43e-1~低位部
43e-2~倾斜部
43e-3~高位部
43f~凸轮槽
44~铆钉销
45~第1摆动构件
45a~从动销
45b~通孔
46~铆钉销
47~第2摆动构件
47a~从动销
47b~作动销
48~从动滑件
48a~端部通孔
48b~端部通孔
48c~凸轮槽
48c-1~低位部
48c-2~倾斜部
48c-3~高位部
48d~作动片
49~导引板
49a~导引缝隙
50~铆钉销
51~第3摆动构件
51a~作动销
52~连结金属线
52a~端部
52b~端部
53~拉伸线圈弹簧
54~连接臂
54a~第1连接臂
54b~第2连接臂
54b-1~通孔
55~连结构件
56~拉伸线圈弹簧
57~枢支销
59~齿轮盘片
59a~通孔
59b~中心孔
59c~卡止窗
59d~齿轮
59e、59f~开关起动段部
60~极限开关
60a~开关旋钮
61~铆钉销
62~滚轮支持板
63~拉伸线圈弹簧
64~双段式滚轮
64a~大直径部
64b~小直径部
65~齿条滑件
65a~齿条
65b~低位导引片
65c~高位导引片
66~装载马达
67~蜗轮
68、69、70~双段式齿轮
71~夹持解除销
81~滑动构件
81a~通孔
81b~通孔
81c~通孔
81d~通孔
81e~凹部
82~遮挡护盖
82a~膨胀突出部
82b~膨胀突出部
82c~卡止片
82d~卡止片
83~遮挡片
83a~通孔
83b~连结片
83c~从动销
83d~小凹孔
84~连接臂
84a~连接臂前端
85~从动销
86~枢支销
87~拉伸线圈弹簧
100~第1摆动体
100A~箭头
100B~箭头
100a~销
100b~从动销
100c~支点
101、102~引导体
103~第2摆动体
103A~箭头
103B~箭头
103a~销
104~开关操纵杆
104A~箭头
105~检测开关
106~驱动装置
107~第1滑动构件
107A~箭头
107a~凸轮槽
107B~箭头
108~第2滑动构件
108A~箭头
108B~箭头
109~滑动连结构件
110~销
111~盘片定位构件
111a、111b~销
112~夹头
113~转盘
114~心轴马达
201~滑动构件
201a~垂直槽
202~底板
202a~倾斜槽
202b~倾斜槽
202c~前方凸缘
203~遮挡构件
203a~销
203b~销
203c~凸部
204~遮挡护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将本发明的实施型态,以可驱动直径大小不同的盘片的盘片装置作为实施例加以说明,但是,对于仅可驱动大直径盘片的盘片装置,也可为实施的对象。
图1为显示实施本发明的吸入式盘片装置1的外观的说明图。其中,构成为屏蔽状态的机壳2的顶盖中央,形成有开口2a。于此开口2a的边缘部,形成有向部内突出的凸部2b。该机壳2的前端则固定有前边框3,于此前边框3中,形成有开槽3a与通孔3b、3c。其中,该开槽3a用以供12cm的盘片(以下称为大直径盘片)D1,与8cm的盘片(以下称为小直径盘片)D2插入;该通孔3b、3c用以解除紧急情况。另外,该前边框3更具有按键4与指示灯5。其中,按键4用以将收纳的大直径盘片D1或小直径盘片D2向装置外部送出;而指示灯5用以显示盘片装置1的动作状态。
图2为显示将该机壳2的顶盖部分去除之后状态的立体图。于此机壳2内配置有底板6。底板6更配置有驱动单元A,从底板6的中央往斜下方配置,用以驱动大直径盘片D1及小直径盘片D2。此驱动单元A具备升降架7,用以解除夹持或被夹持的大直径盘片D1及小直径盘片D2的中心孔D1a、D2a的状态,并设置成以前边框3侧为支轴,而其位于装置中央的后端侧可上下摆动。此外,升降架7是藉由已知的缓冲支持构造8,在数处与底板6相连接。
于该升降架7的后端,在与被送入而停止的大直径盘片D1及小直径盘片D2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配置有夹头9。此夹头9与转盘10成一体式地构成,并且固定于配置在其正下方的主轴马达11的驱动轴。然后,藉由此主轴马达11旋转驱动被夹头9的夹爪9a所夹持的大直径盘片D1或小直径盘片D2,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
符号B为被升降架7所支撑的读写头单元(head unit);而用以使光学读写头12沿着大直径盘片D1或小直径盘片D2的直径方向往返移动(来回移动)的载持块(Carrier block)13,其两端被固定在升降架7的导轴(Guide shaft)14、15所支持。此外,该载持块13藉由从齿轮系17传达至螺旋轴18的寻轨马达16的驱动力,而进行前进后退(请参照图3)。
其次,操控大直径盘片D1、小直径盘片D2的送入与送出的复数的臂部(arm),是以在底板6的平面上,环绕该升降架7的状态而配置。且藉由配置在底板6的背面的驱动机构作动。于此复数的臂部之中,盘片支持臂19在进行盘片的送入与送出过程中发挥中枢功能。此盘片支持臂19以铆钉销20为支点而摆动,在支持大直径盘片D1、小直径盘片D2的后端侧的同时,在输送的行程中将盘片保持在正确的高度位置。因此,于盘片支持臂19的前端具备支撑部21,并以此支撑部21的凹槽21a支撑大直径盘片D1、小直径盘片D2的后端侧。
符号22用以将大直径盘片D1送入装置内部的装载臂(loading arm),并且被以枢支销23所连结的连杆(link lever)24所牵引而摆动。并且在装载滚轮(loading roller)22a将被操作者插入的大直径盘片D1从比中心更靠近前方的侧部开始推压时,以发挥将大直径盘片D1引导到装置内部的功能。
导引臂25以枢支销26为支点而摆动,且枢支销26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底板6。而导引臂25的功能是藉由在其前端以垂下的状态固定的支持构件25a,支持被搬运的小直径盘片D2的侧面,并引导其到达固定位置。另外,导引臂27以铆钉销28为支点而摆动,其功能是藉由在其前端以垂下的状态固定的支持构件27a,以发挥将被搬运的大直径盘片D1的侧面予以支持,并引导其到达固定位置的功能;以及将被搬运的小直径盘片D2的侧面予以支持,并引导其到达固定位置的功能。于底板6的背面,相对于此导引臂27在其基端部的枢支销27b的位置,装有第3摆动构件51的端部,以及拉伸线圈弹簧53的端部。
导引臂29以铆钉销30为支点而摆动,藉由在其前端以直立的状态而固定的支持构件29a,以发挥将所搬运的小直径盘片D2的侧面予以支持,并引导其到达固定位置的功能;以及将大直径盘片D1的侧面予以支持,并引导其到达固定位置的功能。又,连杆33被拉伸线圈弹簧31所偏压,并且以铆钉销32为支点而摆动,因为连杆33的作动销33a卡合于该导引臂29的狭缝(slit)29e,因此导引臂29的前端,即成为总是向中心方向(向心方向)偏压的状态。导引臂35藉由从动销35b而连接到在该导引臂29的后端部的导槽29c。又,此导引臂35以铆钉销36为支点而摆动。并且藉由在其前端以直立的状态固定的支持构件35a,以发挥将小直径盘片D2的后端侧加以支持,并引导其到达固定位置的功能;以及发挥将小直径盘片D2的侧面加以支持,并使其定位于固定位置的功能。
符号37为锁定杆(lock lever),以铆钉销38为支点而摆动,且使其前端所形成的角板(angle)37a可卡止在该导引臂29的前端所具备的舌片29b。此锁定杆37藉由金属线弹簧(wire spring)39,使其前端的角板37a总是向中心(向心)方向偏压,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因为止动部(stopper)40的作用,故其静止于固定位置。
符号41为引线(lead wire),沿着前边框3的底边而配置。其端部与该锁定杆37的后端部连接;卡止端部41a被弯折成直立状态,并面对着前边框3的开槽3a。因此,如果将大直径盘片D1从开槽3a插入的话,该卡止端部41a被大直径盘片D1的侧部推压,因此此引线41与前边框3平行而横向移动。藉由这种方式,因为锁定杆37被牵引,其前端的角板37a向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因此可避免导引臂29的舌片29b发生卡止的情况。
另外,在外露于底板6的平面上的结构要素中,符号42a为杆臂(leverarm)42(请参考图2、3)的卡止舌片,其发挥控制导引臂27的位置的功能,而其详细的动作态样则如后述。又,符号71为夹持解除销,用以解除大直径盘片D1及小直径盘片D2被夹头9所夹持住的状态。
为了使构成于如上所述的底板6的平面上的各个导引臂作动,以下说明于此底板6的背面所构成的结构要素。于本发明的盘片装置1中,如图3的虚线所示,在其装置内部的侧面,是藉由沿前后方向所配置的装载滑件(loading slider)43的前进后退,以使关于大直径盘片D1及小直径盘片D2的搬运的所有动作控制得以完成。以下就针对作为此结构要素中枢的装载滑件43的结构,及被此装载滑件43所动作控制的各结构要素加以说明。
图4为显示将装载滑件43从与底板6的背面相对的方向俯瞰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如该图所示,装载滑件43形成为柱状,且其前端部分形成有齿条(rack gear)43a。另外,于其后端部分,形成有导槽43b。导槽43b又可分成下面三个部分:上端水平部43b-1、下端水平部43b-2、以及在两者间连通且有一落差的垂直部43b-3。
就其结构而言,是将以铆钉销44为支点而摆动的第1摆动构件45的从动销45a,装于该上端水平部43b-1;并将以铆钉销46为支点而摆动的第2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装于该垂直部43b-3。又,此第2摆动构件47的作动销47b,则安装于从动滑件48的端部通孔48a。
于装载滑件43的中间部位两侧,形成有导槽43c-1及导槽43c-2。而于该导槽43c-1的后端部形成有斜面,而导槽43c-2的前后端皆形成为倾斜状态。此外,该导引臂29的从动销29d,安装于当装载滑件43处于最往前进的状态下,该导槽43c-2的后端倾斜部的开口部分。
符号43d为牵引连杆24的导引沟槽,以使装载臂22与大直径盘片D1的运送同步作动。如图5所示,在与此导引沟槽43d所重叠的位置,且被固定于底板6的导引板49上,形成有导引缝隙49a。于导引沟槽43d及导引缝隙49a则插入有固定于连杆24的前端的从动销24a。因此,位于固定位置的导引缝隙49a与进行前进后退的导引沟槽43d相互地作用,而施行该从动销24a的动作控制。
又,于装载滑件43面向升降架7的侧部形成有凸轮槽43e,该凸轮槽43e用以使操控此升降架7的升降的从动销7a上下移动。而此凸轮槽43e由以下三者所连贯而成:低位部43e-1,使升降架7保持于低位置;倾斜部43e-2,使升降架7上升或下降;以及高位部43e-3,将升降架7保持于高位置。
图6为从背面俯视构成于装置内部的后部的动力传达结构时,显示该状态的分解立体图。从动滑件48中面向升降架7的侧面形成有凸轮槽48c,该凸轮槽48c用以使操控升降架7的升降的从动销7b上下移动。而此凸轮槽48c由以下三者所连贯而成:低位部48c-1,使升降架7保持于低位置;倾斜部48c-2,使升降架7上升或下降;以及高位部48c-3,将升降架7保持于高位置。
以铆钉销50为支点而摆动的第3摆动构件51的作动销51a,安装于该从动滑件48的端部通孔48b。此外,于该作动销51a上也套有连结金属线52的端部52a;而连结金属线52的另一端部52b则卡止于第1摆动构件45的通孔45b。于同图中,上述第3摆动构件51,由于拉伸线圈弹簧53的作用而产生往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偏压力;但由于作动销51a会因为连结金属线52的关系,而使其动作受到限制,因此于装置未作动的状态下,是静止于一固定位置。又,于该端部通孔48b的侧部形成有作动片48d,用以使杆臂42作动。
其次,连结在第1摆动构件45及后述的齿轮盘片(gear disk)二者间的连接臂54,由以下二者所组合而成,包含:第1连接臂54a,藉由连结构件55以连结至第1摆动构件45;与第2连接臂54b,藉由拉伸线圈弹簧56而施加偏压力;且连接臂54组合成可伸缩式的结构,以确保在运送大直径盘片D1及小直径盘片D2时的结构安全。
图7为从装置背面俯视该第2连接臂54b的端部结构时的立体图;其中,第2连接臂54b的通孔54b-1、盘片支持臂19的旋转基板19a的通孔19b、齿轮盘片59的通孔59a,此三者同时藉由枢支销57,而可转动式地受到枢支。另一方面,盘片支持臂19的中心孔19c及齿轮盘片59的中心孔59b,二者则藉由一端固定于底板6的铆钉销20而同时受到枢支。且该旋转基板19a的卡止片19d套入齿轮盘片59的卡止窗59c,以成为一体。
在该齿轮盘片59面向机壳2的侧面的外部边缘的一部分,形成有齿轮59d,而在该齿轮盘片59上,与此齿轮59d相反的外部边缘则形成有开关起动段部59e、59f。又,藉由该开关起动段部59e、59f而开启关闭的极限开关60,安装于在机壳2的底面上所设置的配线底板(未图示),其开关旋钮60a则以该开关起动段部59e、59f而启动。
上述的杆臂42是以铆钉销61为支点,以可摆动的方式而固定。并使其卡止舌片42a从底板6的开口面向底板6的表面,同时使弹簧片42b的前端接触底板6的开口壁面6a,而对杆臂42的前端部的滚轮42c产生往离心方向的偏压力。藉此,在滚轮42c接触从动滑件48的侧壁的状态下,杆臂42静止于固定位置;然而当从动滑件48滑动时,由于作动片48d被滚轮42c所推压,因此杆臂42将以铆钉销61为支点进行摆动,使卡止舌片42a往离心方向移动。
其次,说明用以摆动导引臂25的结构。此导引臂25中,作为其摆动支点的基端的枢支销26延伸设置到底板6的背面,枢支销26的端部则固定于滚轮支持板62。如图3所示,由于在此滚轮支持板62上,挂设有拉伸线圈弹簧63,因此会产生如该图中往顺时针转动方向的偏压力。从而使导引臂25变成往向心方向倾倒。又,配置于该滚轮支持板62的双段式滚轮64,如图8所示,是由大直径部64a及小直径部64b所共轴而构成。
于同图中,沿机壳2的侧壁内面所配置的齿条滑件65具备齿条65a,而齿条65a咬合于齿轮盘片59的齿轮59d,并与齿轮盘片59的转动同步前进后退。在齿条滑件65的中段的底边,形成有低位导引片65b,而其顶边则形成有高位导引片65c。低位导引片65b用以导引该双段式滚轮64的大直径部64a;而高位导引片65c用以导引该双段式滚轮64的小直径部64b。
如上述的型态而构成的各个结构要素,藉由装载滑件43的前进后退而作动。此驱动结构设置于如图3所示的装置背面的角落部。又,作为驱动结构的动力源的装载马达66的输出轴的蜗轮67的转动力,经由双段式齿轮(double gear)68、69、70所形成的齿轮系(gear train),从小直径齿轮依序传达往大直径齿轮。而且,一边传达一边进行减速。此外,双段式齿轮70的小直径齿轮咬合于装载滑件43的齿条43a,而驱动力从双段式齿轮70的小直径齿轮传达,并且使装载滑件43前进后退。
接着,说明采上述形态所构成的本发明的盘片装置1的动作态样。如上所述,于本发明的盘片装置1中,是以可运送大直径盘片D1及小直径盘片D2的形态而构成。首先,以图9至图22说明大直径盘片D1的运送态样;而以图23至图36说明小直径盘片D2的运送态样。
图9至图15是将外露于底板6表面的构成的主要部,以实线描绘而成的俯视图;而此时底板6背面的构成的主要部则用虚线表示。又,图16至图22是将外露于底板6背面的构成的主要部,用实线所描绘而成的仰视图;而此时底板6表面的构成的主要部则用虚线表示。此外,于图9至图15中,凸轮槽43e、48c及从动销7a、7b原本并非显示于同图之中;然而为便于说明起见,因此加以图示,以使其易于理解。
图9及图16为显示大直径盘片D1尚未从前边框3的开槽3a插入的待机状态,而各臂部皆为初期状态而静止。此时,于导引臂25中,位于底板6的背面,并固定该枢支销26的滚轮支持板62的双段式滚轮64的大直径部64a,如图8及图16所示,抵接齿条滑件65的低位导引片65b;而导引臂25并非停止往沿向心方向最大幅度摆动后的位置,而是仅向离心方向摆动既定量之后,并停止在该位置。
采取上述结构的原因就在于若采用使导引臂25停在往向心方向作最大幅度摆动后的位置,而等待插入盘片的结构时,如果操作者将小直径盘片D2靠装置的左侧插入,此时小直径盘片D2会进入支持构件25a的左侧,而变成无法运送小直径盘片D2。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故采用不将导引臂25设置于沿向心方向所最大幅摆动后的位置,而是仅依既定量往离心方向摆动后,即停止在该位置;并保持在待机的状况等候操作者插入盘片。
其次,就导引臂27而言,由于其基端部被拉伸线圈弹簧53所偏压,因此产生使导引臂27前端的支持构件27a总是往向心方向摆动的摆动力;但因连结至枢支销27b的第3摆动构件51静止于固定位置,故此导引臂27便如图9所示的状态而静止不动。其原因在于安装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第1摆动构件45,以及第3摆动构件51的作动销51a二者间的连结金属线52,可发挥作为止动部的功能,而阻止第3摆动构件51进行摆动。
同样随着装载滑件43的移动而受到动力传达的盘片支持臂19、导引臂29、导引臂35、装载臂22,也以如图9所示的状态而静止不动。又,由于被装载滑件43的凸轮槽43e所导引的升降架7的从动销7a,是位于此凸轮槽43e的低位部43e-1;另一方面,被从动滑件48的凸轮槽48c所导引的升降架7的从动销7b,是位于此凸轮槽48c的低位部48c-1,因此如图37(A)所示,升降架7处于下降到最底部的状态。
图10及图17显示:当操作者将大直径盘片D1从前边框3的开槽3a插入时,此大直径盘片D1的前端侧抵接盘片支持臂19的支撑部21与导引臂29的支持构件29a的状态。此时,大直径盘片D1推压导引臂25前端的支持构件25a,并使支持构件25a从图10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于此情况下,大直径盘片D1的侧部推压引线41的卡止端部41a,使其沿同图的箭头所示方向进行滑动。藉此,由于锁定杆37被引线41牵引,其前端的角板37a遂沿同图的箭头所示方向而摆动,因此从原本卡止于导引臂29前端的舌片29b的范围脱离。
图11及图18显示操作者将大直径盘片D1从上述的状态更向内部插入的状态。由于受到大直径盘片D1的推压,因此盘片支持臂19、导引臂25及导引臂29三者向离心方向摆动。因此,盘片支持臂19的基部以铆钉销20为支点,而从图39(A)的位置转动到图39(B)的位置,且极限开关60由于齿轮盘片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而启动。又此时,咬合于齿轮盘片59的齿条滑件65仅略微往前进。
藉由该开关起动段部59e,极限开关60被启动。然后,再基于来自该极限开关60的讯号,电流便依据该讯号而流至装载马达66。因此,装载滑件43向后退而牵引连杆24,而装载臂22则摆动至如图11及图18中所示的位置,其前端的装载滚轮22a则抵接到大直径盘片D1的侧部而停止。
此外,在此时点时,使一电流流过装载马达66。此电流为比产生将大直径盘片D1送入所需而产生的大扭矩的电流更小的电流(以下,称为“低电位电流”)。这是因为,如果在这个时点,使所通过的电流比产生将大直径盘片D1送入所需的大扭矩的大电流(以下,称为“高电位电流”)时,即有可能使运送结构发生问题。亦即,于图11中,因为由装载滚轮22a推压所形成的分力F1a,以及由导引臂25的支持构件25a推压所形成的分力F1b,此二者位于大直径盘片D1的约略中心附近的位置,因此其合力极小,并未能产生足以将大直径盘片D1往送入方向加以推进的推进力。甚且,于图11所示的状态中,位于导引臂29的前端且往向心方向被偏压的支持构件29a,处于推压大直径盘片D1的后侧部的状态。
于此种状况下,如果使运送大直径盘片D1所需的高电位的电流流通到装载马达66的话,就会导致装载臂22在挟持着大直径盘片D1的状态下停止,并使送入的动作停止。如果此种状态继续持续的话,有可能引发例如运送结构的齿轮系损坏、或装载马达66的烧毁等的危险。为了避免产生前述问题,于此时点上,采用将运送小直径盘片D2所需的低电位的电流流通到装载马达66的方式。
又,在使低电位的电流通过装载马达66的该状态中,若仅以装载马达66的驱动力,则大直径盘片D1将成为负荷,使装载臂22无法转动。由于此种缘故,因此于大直径盘片D1未进行运送动作,而由操作者推压大直径盘片D1时,装载马达66的驱动力及操作者的插入力量二者相加,使大直径盘片D1进行运送动作。
图12及图19显示操作者将大直径盘片D1从上述的状态,进一步插入更深的状态,亦即盘片支持臂19基部的齿轮盘片59会更进一步转动。藉此,由于连接臂54受到牵引,因此第1摆动构件45以铆钉销44为支点而进行摆动,而从动销45a则往后退。因此,由于低电位电流所通过的装载马达66的驱动力,而处于受到偏压的状态的装载滑件43也会因此而往后退。
当进行此种动作时,导引臂29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并解除支持构件29a对大直径盘片D1所进行的支持。其原因在于,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中,位于装载滑件43的导槽43c-1后端部的斜面上的导引臂29的从动销29d,故随着装载滑件43的后退动作,导引臂29的从动销29d即受到该倾斜面的作用。
随着前述的第1摆动构件45的摆动,摆动动作受连结金属线52所限制的第3摆动构件51,即由于拉伸线圈弹簧53的作用,而以铆钉销50为支点以进行摆动。藉此,导引臂27往向心方向进行摆动,并以其前端的支持构件27a支持大直径盘片D1的后侧部。此时,由于装载滑件43往后退而使连杆24被牵引,因此装载臂22往向心方向摆动,其前端的装载滚轮22a即抵接大直径盘片D1的前侧部并予以支持。又,由于升降架7的从动销7a是在凸轮槽43e的低位部43e-1横向移动的状态,于是此升降架7停止于如图37(A)的位置。
另一方面,盘片支持臂19的基部的齿轮盘片59,则转动到如图39(C)所示的位置,且开关起动段部59f使极限开关60的开关旋钮60a反转起动。藉由此时的极限开关60的讯号,将流至装载马达66的电流切换成高电位,以产生运送大直径盘片D1所需要的扭矩。此外,因为由装载滚轮22a推压所形成的分力F1a,以及由导引臂25的支持构件25a推压所形成的分力F1b此二者增大,因此会产生一往送入方向推进的合力F2,并藉由装载马达66而开始进行自动装载程序。
图13及图20显示装载马达66开始进行自动装载,将大直径盘片D1送入的状态。当装载滑件43从图12的状态再向后退时,导引臂29的从动销29d,即从装载滑件43的倾斜部进入导槽43c-1。藉此,导引臂29进一步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其前端的支持构件29a遂成为大直径盘片D1的侧部未接触的状态。又,图40(A)~(D)连续地显示导引臂29的动作态样。
另外,由于装载滑件43向后退,因此连杆24受到牵引,使装载臂22开始往向心方向进行摆动。图41(A)~(D)连续显示装载臂22的摆动的状态。而在图12中所示的装载臂22的状态,即相当于从图41(A)的初期状态演变到图41(B)后的状态。
如前所述,于操控该装载臂22摆动的连杆24中,由于固定在连杆24前端的从动销24a,是被插入至装载滑件43的导引沟槽43d,以及导引板49的导引缝隙49a内。因此当装载滑件43后退时,从动销24a成为被导引沟槽43d后端的倾斜面及导引缝隙49a的侧壁所挟持的状态。又,随着装载滑件43的后退动作从动销24a也向后退,使连杆24受到牵引,进而使装载臂22进行摆动。
当装载滑件43后退至如图13所示的位置时,于此同时,导槽43b的上端水平部43b-1将第1摆动构件45的从动销45a向上顶,并以铆钉销44为支点而使此第1摆动构件45摆动,并且经由连接臂54而转动齿轮盘片59。藉此,盘片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摆动;亦即,支持大直径盘片D1后端侧的支撑部21,与大直径盘片D1的送入动作同步而向后退。又,于此时点上,由于第2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处于在导槽43b的垂直部滑动的状态,因此第2摆动构件47呈静止状态,而从动滑件48也处于静止状态。
在从图12转变到图13的状态的过程中,被拉伸线圈弹簧53所偏压的导引臂27,其前端的支持构件27a随着大直径盘片D1的送入动作,而如图13所示地被推回,并且抵接至杆臂42的卡止舌片42a而停止。此时,由于第3摆动构件51仅略微摆动,其作动销51a在静止的从动滑件48的端部通孔48b内,往向心方向进行移动,因而使连结金属线52成为略微挠曲的状态。
另一方面,导引臂25的支持构件25a支持大直径盘片D1的前侧部,藉由该齿轮盘片59的转动而前进的齿条滑件65的高位导引片65c,成为从双段式滚轮64的小直径部64b脱离的状态。又此时,由于升降架7的从动销7a,是在凸轮槽43e的低位部43e-1横向移动的状态,而从动滑件48则静止不动,因此升降架7依然停止于图37(A)的位置。
图14及图21显示:当装载滑件43从图13及图20的状态更向后退,使连杆24受到牵引,而装载臂22摆动至如图41(C)所示的位置,使得所送入的大直径盘片D1的中心孔D1a的中心,与夹头9的中心二者呈一致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导引臂29的从动销29d成为在装载滑件43的导槽43c-1内直线进行的状态,因此导引臂29及导引臂35二者,于图14所示的位置上静止不动。此时,藉由支持构件29a及支持构件35a承受大直径盘片D1的外周围边缘而定位,大直径盘片D1的中心孔D1a以及夹头9二者的位置可正确无误地一致化。
随着装载滑件43的后退动作,由于第1摆动构件45的从动销45a被上端水平部43b-1向上顶,并且移往垂直部43b-3,因此此第1摆动构件45摆动至同图所示的位置;而由于连接臂54的转动而随之转动的齿轮盘片59进行转动,盘片支持臂19也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该齿轮盘片59的转动,使齿条滑件65更进一步向前推进,而使双段式滚轮64的小直径部64b卡入并定位于高位导引片65c。因此,导引臂25会往离心方向大幅地进行摆动,而使其支持构件25a对大直径盘片D1的外周缘所进行的支持结束。藉此,由于导引臂25让避至升降架7的侧方,而不会成为延伸存在于升降架7上的状态,因此上升的升降架7与导引臂25二者并不会出现相互碰触的问题。
此时,虽然大直径盘片D1推压导引臂27的支持构件27a;但由于此支持构件27a是抵接于杆臂42的卡止舌片42a,而确定其停止位置。因此,在此时点,大直径盘片D1对夹头9的水平方向的中心成为一致。另一方面,大直径盘片D1对夹头9的垂直方向的中心,则藉由以图14所示的状态,由静止的盘片支持臂19的支撑部21,以及装载臂22的装载滚轮22a二者而获得确定。
如前所述,依本发明的盘片装置,从大直径盘片D1的自动装载开始,一直到如图14的状态为止,此大直径盘片D1的外周缘的至少3处是由前述多数的臂部所支持,并且送入装置内部,而静止于可由夹头9夹持中心孔D1a的位置。
又,从图13到图14的过程中,藉由装载滑件43的凸轮槽43e向后退,升降架7的从动销7a成为从低位部43e-1移往倾斜部43e-2而上升的状态。另一方面,第2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从装载滑件43的垂直部43b-3移往下端水平部43b-2;并由于此第2摆动构件47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因此随著作动销47b使从动滑件48水平移动,凸轮槽48c将水平移动。藉此,升降架7的从动销7b成为从低位部48c-1移往倾斜部48c-2而上升的状态。如图37(B)所示,升降架7开始往上升。
图15及图22显示夹头9夹持大直径盘片D1的中心孔D1a,并可驱动大直径盘片D1的最终状态。为到达此一状态,支持大直径盘片D1的盘片支持臂19、装载臂22、导引臂27必须仅略微往离心方向摆动而结束对盘片的支持,并且避免成为大直径盘片D1转动时的妨碍。
亦即,于装载滑件43从图14的状态更向后退而停止的位置,连杆24的从动销24a于导引沟槽43d的后部的垂直方向的偏心部分,被压入至导引缝隙49a的后端的横向沟槽。因此如图41(D)所示,连杆24会略微向与牵引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折返,因此装载臂22仅略微往离心方向摆动,使此装载滚轮22a对大直径盘片D1的外周缘所进行的支持终了。
又,在此同时,由于第1摆动构件45的从动销45a,于导槽43b的垂直部43b-3的中间部位所形成的倾斜部进行略微的摆动,于是此摆动经由连接臂54而传达至齿轮盘片59。藉此,盘片支持臂19略微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并结束此盘片支持臂19对大直径盘片D1的外周缘所进行的支持。
另一方面,于装载滑件43的导槽43b的下端水平部43b-2中,第2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被大幅地向上推。藉此,由于作动销47b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并且使从动滑件48水平移动,而端部通孔48b牵引第3摆动构件51的作动销51a,使此第3摆动构件51仅略微进行摆动。同时,作动片48d将杆臂42的滚轮42c向上顶。藉此,由于导引臂27的支持构件27a所抵接的杆臂42的卡止舌片42a向后退,因此导引臂27仅略微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并结束此导引臂27对大直径盘片D1的外周缘所进行的支持。
此时,由于装载滑件43的导槽43c-1的端部推压导引臂29的从动销29d,因此导引臂29仅略微进行摆动。藉此,导引臂29的支持构件29a往离心方向摆动,而完成大直径盘片D1外周缘的定位。又,由于藉从动销35b而连结至导引臂29的导槽29c的导引臂35仅略微地摆动,使支持构件35a也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而结束大直径盘片D1的外周缘的定位。
又,从图14达到图15的过程中,从动滑件48与装载滑件43的后退动作同步而进行水平移动;但升降架7的从动销7a从装载滑件43的凸轮槽43e的倾斜部43e-2移往高位部43e-3,而从动销7b则从从动滑件48的凸轮槽48c的倾斜部48c-2移往高位部48c-3。
在此过程中,藉由从动销7a、7b使升降架7往上升,而从动销7a、7b依倾斜部43e-2、48c-2而上升;并且如图37(C)所示,夹头9的夹爪9a抵接大直径盘片D1的中心孔D1a,而将此大直径盘片D1向上顶;又,中心孔D1a的边缘则抵接于机壳2的凸部2b。
当从动销7a、7b从上述状态到达倾斜部43e-2、48c-2的顶部时,夹头9将如图37(D)所示,嵌入大直径盘片D1的中心孔D1a,而结束夹爪9a所进行的夹持,并且将大直径盘片D1固定于转盘10上。此外,藉由从动销7a、7b移向高位部43e-3、48c-3,可使升降架7下降到如图37(E)所示的位置,并且驱动大直径盘片D1。
以上说明藉由使用本发明的盘片装置1将大直径盘片D1送入时的各结构的动作态样。而在送出时,各结构随着装载滑件43的前进动作,转变成为与上述送入时的顺序相反的动作态样。亦即,当开始送出大直径盘片D1,且装载滑件43开始前进时,升降架7将如图38(A)~(E)所示,暂时上升以后再下降至初期位置。其间,如图38(C)所示,大直径盘片D1被夹持解除销71向上顶,并解除由夹头9所进行的夹持状态。
如上所述,在大直径盘片D1的夹持被解除为止的过程中,盘片支持臂19、装载臂22、导引臂27开始进行往向心方向的动作,并成为如图14所示的大直径盘片D1的外周缘受到支持的状态;其后,藉由盘片支持臂19往向心方向摆动的摆动力,以送出大直径盘片D1,并且使其盘片的前端部从前边框3的开槽3a外露就停止。
另外,将随着装载滑件43的后退动作而产生的从动销24a、29d、45a、47a的动作态样,连续显示于图42(A)~(F)。
其次,以图23至图29的俯视图,以及与此等的图相对应的图30至图36的仰视图,说明藉由本发明的盘片装置运送小直径盘片D2时的动作态样。又,于图23至图29中,凸轮槽43e、48c及从动销7a、7b原本并未出现于同图之中,然而为便于说明起见,因此加以图示,以使其易于理解。
图23及图30是等待将小直径盘片D2从前边框3的开槽3a插入的待机状态,各臂部处于初期状态而静止不动。此时,于导引臂25中,在底板6的背面而固定于该枢支销26的滚轮支持板62的双段式滚轮64的大直径部64a如图8及图30所示,抵接齿条滑件65的低位导引片65b。又,导引臂25并非停止于往向心方向最大摆动幅度的位置,其仅依既定量而向离心方向摆动后,并停止在该位置。
采用上述结构的原因在于:当使导引臂25停止于往向心方向所最大幅摆动后的位置,而等待盘片插入的结构时,若将小直径盘片D2以靠装置左侧插入的情况下,为防止小直径盘片D2进入支持构件25a的左侧,而导致小直径盘片D2无法运送。因此,不采用使导引臂25停止于往向心方向最大幅摆动后的位置,而使其仅向离心方向地摆动依既定量,并停止在该位置,以此结构作为等待盘片插入的待机状态。又,图23及图30所示的等待插入小直径盘片D2的待机状态,与图9及图16所示的等待插入大直径盘片D1的待机状态互相一致。
其次,就导引臂27而言,由于其基端部被拉伸线圈弹簧53所偏压,因此产生使导引臂27前端的支持构件27a总是往向心方向摆动的摆动力;但因连结至枢支销27b的第3摆动构件51静止于固定位置,故此导引臂27便以如图23所示的状态而静止不动。其原因在于安装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第1摆动构件45,以及第3摆动构件51的作动销51a二者间的连结金属线52,可发挥作为止动部的功能,而阻止第3摆动构件51进行摆动。
同样地,随着装载滑件43的移动而受到动力传达的盘片支持臂19、导引臂29、导引臂35、装载臂22,也以如图23所示的状态而静止不动。又,由于被装载滑件43的凸轮槽43e所导引的升降架7的从动销7a,是位于此凸轮槽43e的低位部43e-1;另一方面,被从动滑件48的凸轮槽48c所导引的升降架7的从动销7b是位于此凸轮槽48c的低位部48c-1,因此如图37(A)所示,升降架7处于下降到最底部的状态。
图24及图31显示:当操作者从前边框3的开槽3a将小直径盘片D2插入时,此小直径盘片D2的前端侧抵接盘片支持臂19的支撑部21的状态。此时,在将小直径盘片D2插入开槽3a的动作中,当小直径盘片D2偏向于图24的左方的情况下,由于小直径盘片D2的前端左侧部将接触导引臂25的支持构件25a而被推回来,因此可防止小直径盘片D2从运送路径脱离。
又,于小直径盘片D2的插入操作中,如图43(A)所示,小直径盘片D2的前端右侧部,将推压导引臂29的支持构件29a,并使其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此时,如同图(B)所示,由于舌片29b受到静止于固定位置而不摆动的锁定杆37的角板37a所卡止,故此一情况也可防止小直径盘片D2从运送路径脱离。亦即,藉由导引臂25的支持构件25a及导引臂29的支持构件29a二者,引导小直径盘片D2,并且将其导引至装置的中央。
图25及图32显示操作者将小直径盘片D2,从上述的状态更进一步插入的状态;其中,盘片支持臂19受到小直径盘片D2的推压而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同时,与此盘片支持臂19的摆动连动的导引臂25的支持构件25a,以及导引臂29的支持构件29a,接触小直径盘片D2的侧部。藉此,小直径盘片D2成为在该支持构件25a、29a以及盘片支持臂19的支撑部21共3处,受到支持的状态。
又,盘片支持臂19的基部以铆钉销20为支点,从图39(A)的位置转动到图39(B)的位置,且极限开关60藉由齿轮盘片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而启动。藉由该开关起动段部59e而作动的极限开关60将发出讯号,而依据该讯号,使低电位的电流流至装载马达66。此时,因为是由导引臂29的支持构件29a推压所形成的分力F1a;以及由导引臂25的支持构件25a的拉伸线圈弹簧63产生作用而推压所形成的分力F1b两者大幅发挥作用的状态,因此产生将小直径盘片D2往送入方向推进的合力F2,并且由此装载马达66开始进行自动装载。
图26及图33显示:由装载马达66所进行的自动装载开始,而小直径盘片D2被送入的状态。当装载滑件43从图25的状态更向后退时,导引臂29的从动销29d即进入装载滑件43的导引沟槽43c-2。此时,从动销29d由导引沟槽43c-2的倾斜部导引,并且仅移动其倾斜距离;而支持构件29a则一边送入小直径盘片D2,一边摆动到同图所示的位置。此时,导引臂25也同样由于拉伸线圈弹簧63的作用,而一边送入小直径盘片D2,一边摆动到同图所示的位置。
当装载滑件43后退到图26所示的位置时,在此同时,导槽43b的上端水平部43b-1将第1摆动构件45的从动销45a向上顶,并且以铆钉销44为支点而摆动此第1摆动构件45;又经由连接臂54使齿轮盘片59转动。藉此,盘片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摆动;亦即,支持小直径盘片D2的后端侧的支撑部21与小直径盘片D2的送入动作同步而向后退。又,在此时点,由于第2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是处于在导槽43b的垂直部滑动的状态,因此第2摆动构件47呈现静止的状态,而从动滑件48也处于静止状态。
因此,随着第1摆动构件45的摆动,由于第3摆动构件51藉由拉伸线圈弹簧53的作用以进行摆动,因此导引臂27以铆钉销28为支点以进行摆动,其支持构件27a则抵接小直径盘片D2。又,此时,由于升降架7的从动销7a是在凸轮槽43e的低位部43e-1横向移动的状态,并且从动滑件48静止不动,因此升降架7依然停于图37(A)的位置。
图27及图34显示当装载滑件43从图26及图33的状态更向后退,并且小直径盘片D2的送入持续中的状态。而导引臂29虽然停止摆动,然而依装载滑件43的移动量,盘片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摆动,而导引臂25、27则往向心方向摆动,以支持小直径盘片D2。
图28及图35显示当装载滑件43从图27及图34的状态更向后退,且夹头9的中心与小直径盘片D2的中心孔D2a的中心一致而停止的状态。于到达此种状态的过程中,随着装载滑件43的后退动作,盘片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大幅地进行摆动,而结束对小直径盘片D2的外周缘的支持。同时,由于此摆动动作,齿轮盘片59使齿条滑件65往前进。藉此,由于双段式滚轮64的小直径部64b卡入并定位于齿条滑件65的高位导引片65c,因此,导引臂25往离心方向大幅地摆动,并且结束对小直径盘片D2的外周缘的支持。藉此,由于导引臂25让避至升降架7的侧方,因此导引臂25不会成为延伸存在于升降架7上的状态。
于上述状态中,小直径盘片D2的外周缘被导引臂27的支持构件27a、导引臂29的支持构件29a、导引臂35的支持构件35a共3处支持;但于到达此状态的过程中,由于拉伸线圈弹簧53的作用所形成的推压力,对导引臂27的支持构件27a发挥作用,因此可持续将小直径盘片D2送入。
又,于从图27到达图28的过程中,藉由装载滑件43的凸轮槽43e的后退动作,升降架7的从动销7a成为从低位部43e-1移往倾斜部43e-2而上升的状态。另一方面,第2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从装载滑件43的垂直部43b-3到达下端水平部43b-2。而且,由于此第2摆动构件47往离心方向摆动,因此随着动作销47b使从动滑件48进行水平移动,凸轮槽48c也往水平方向移动。于是,升降架7的从动销7b成为从低位部48c-1移往倾斜部48c-2而上升的状态,而升降架7则如图37(B)所示地开始往上升。
图29及图36显示夹头9夹持小直径盘片D2的中心孔D2a,并成为可驱动小直径盘片D2的最终状态。为到达此状态,导引臂27、29、35必须进行摆动,而结束对小直径盘片D2的支持,以避免成为小直径盘片D2转动时的妨碍。
亦即,在装载滑件43从图28的状态更向后退而停止的位置上,从动销47a由下端水平部43b-2向上顶,第2摆动构件47则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于是,连结到从动滑件48的端部通孔48b的动作销51a受到牵引,而第3摆动构件51往向心方向进行摆动;藉此,导引臂27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并结束对小直径盘片D2的支持。
另一方面,就导引臂29而言,由于其从动销29d到达至装载滑件43的导引沟槽43c-2的终端倾斜部,因此仅略微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并结束支持构件29a对小直径盘片D2所进行的支持。又,藉由此导引臂29的摆动,以使连结到其导槽29c的从动销35b产生作用,而导引臂35仅略微往离心方向进行摆动,并结束对小直径盘片D2的支持。
又,于从图28到达图29的过程中,与装载滑件43的后退动作同步的从动滑件48虽进行水平移动;但升降架7的从动销7a从装载滑件43的凸轮槽43e的倾斜部43e-2移往高位部43e-3,而从动销7b则从从动滑件48的凸轮槽48c的倾斜部48c-2移往高位部48c-3。
至于此过程中的升降架7的动作,从动销7a、7b是藉由倾斜部43e-2、48c-2而上升,而升降架7又藉由从动销7a、7b而往上升。此外,如图37(C)所示,夹头9的夹爪9a抵接小直径盘片D2的中心孔D2a,而将此小直径盘片D2向上顶;中心孔D2a的边缘则抵接机壳2的凸部2b。
当从动销7a、7b从上述状态到达倾斜部43e-2、48c-2的顶部时,将如图37(D)所示,夹头9嵌入至小直径盘片D2的中心孔D2a,而结束夹爪9a所进行的夹持,并且将小直径盘片D2固定于转盘10上。此外,藉由从动销7a、7b移往高位部43e-3、48c-3,使升降架7下降到如图37(E)所示的位置,因而可驱动小直径盘片D2。
以上,将使用本发明的盘片装置1而送入小直径盘片D2时的各结构的动作态样加以说明;但于送出时,各结构随着装载滑件43的前进动作,将成为与上述送入时的顺序相反的动作态样。亦即,当小直径盘片D2开始送出,且装载滑件43开始往前进时,升降架7将如图38(A)~(E)所示,暂时上升以后再下降至初期位置。其间,如图38(C)所示,小直径盘片D2被夹持解除销71向上顶,并解除夹头9所进行的夹持。
如此一来,一直到小直径盘片D2的夹持被解除为止的过程中,导引臂25、27、29往向心方向进行摆动,而成为如图28所示的将小直径盘片D2的外周缘予以支持的状态。接着,于依循如图27至图24的相反顺序的动作中,藉由盘片支持臂19往向心方向摆动的摆动力,以送出小直径盘片D2,并且使其前端部从前边框3的开槽3a外露而停止。
像这样,在本发明的开槽式的盘片装置1中,因为是以与装载滑件43的前进、后退同步作动的复数的臂部,以至少支持大直径盘片D1、小直径盘片D2的外周边缘至少三处的型态所构成,因此在使臂部摆动的装载方式中,即使是直径不同的盘片,也可进行自动装载。
其次,详细说明为了解决本发明前述的课题而构成的遮挡装置的结构。图44显示依据本发明的遮挡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各个组成要素被组合成在底板6的前方垂下的前面凸缘6c。然后,从相当于该前面凸缘6c的前边框3的开槽3a的开口中心的位置,在左右间隔相等距离的位置,直立设置枢支销6c-1与枢支销6c-2,并形成以此枢支销6c-1与枢支销6c-2为中心的圆弧状狭缝6c-3与6c-4。另外,于此前面凸缘6c,还形成有朝内的导引片6c-5与6c-6,用以引导滑动构件81。此外,还形成有用以安装遮挡护盖82的通孔6c-7、6c-8。
在本发明中所采用的遮挡片83其主体形状为长方形。于其下方形成有通孔83a,用以供前面凸缘6c的该枢支销6c-1、枢支销6c-2以可转动的方式轴支。从此通孔83a的斜下方延伸而出的连结片83b上更具有一从动销83c,用以穿入圆弧状狭缝6c-3、6c-4,从动销83c的前端则延伸到该前面凸缘6c的背面。另外,在遮挡片83上,还形成有往前面凸缘6c表面的方向略为突出的小凹孔(dimple)83d,用以与该前面凸缘6c的表面之间保持极为微小的间隙,以使滑接阻力不至于太大。
配置于该前面凸缘6c的背面的滑动构件81上,形成有与遮挡片83的从动销83c连结的纵向较长的通孔81a、81b;此外,也形成有与导引片6c-5卡合的横向较长的通孔81c,以及与导引片6c-6卡合的横向较长的通孔81d。而于此滑动构件81的端部,形成有卡合于连接臂84的前端84a的凹部81e;而于该连接臂84的他端,如图45所示,设置有从动销85,其前端被形成于装载滑件43的端部的凸轮槽43f所引导。并且构成为以枢支销86为支点而转动,其前端84a摆动的形态。
其次,于用以避免遮挡片83从前面凸缘6c脱落的遮挡护盖82上,在与左右的遮挡片83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水平狭长的膨胀突出部82a、82b,与遮挡片83的表面部分接触,而可确保有余隙,使滑接阻力不致于变大。然后,在遮挡护盖82的两端形成有卡止片82c、82d。卡止片82c卡合于前面凸缘6c的通孔6c-7;卡止片82d则卡合于通孔6c-8。
本发明的遮挡装置以如上所述的方式组装而成,藉由连接臂84的作动,遮挡片83的直立与倾倒也会与此同步进行。图45为用以说明遮挡片83动作状态的图。为了更容易理解起见,本图仅显示可动部的遮挡片83与滑动构件81。而与装载滑件43以及连接臂84相关的部分则显示于同一平面。
图45A显示在大直径盘片D1或小直径盘片D2于自动装载的最终过程的状态。到此为止,装载滑件43虽然都是持续后退,但是从动销85则位于凸轮槽43f的水平部分,连接臂84的转动尚未开始的状态。因此,遮挡片83即成为在初期位置,也就是保持倾倒的状态。
如图45(B)所示,当装载滑件43从图45(A)所示的状态更向后退时,因为从动销85到达凸轮槽43f的倾斜部,因此连接臂84以枢支销86为支点开始转动,其前端84a则摆动的形态。如同图所示,滑动构件81会朝向箭头的方向开始滑动。藉此,遮挡片83的从动销83c被滑动构件81的通孔81a、81b所牵引而开始直立。
图45(C)显示装载滑件43从图45(B)所示的状态更向后退,结束对大直径盘片D1或小直径盘片D2的夹持,装载滑件43停止后退的状态。当到达此状态,被滑动构件81的通孔81a、81b牵引的遮挡片83完全直立,成为与前边框3的开槽3a的中央部分离而塞住的状态。藉此,如图46所示,可以用遮挡片83阻止小直径盘片D2的进入,以避免其与被容纳的大直径盘片D1碰触。
此外,在将大直径盘片D1或小直径盘片D2送出的情况时,因为是采用与前述的动作相反的顺序,在装载滑件43开始前进之后,遮挡片83随即倾倒,而到达如图45(A)的状态,因此不会成为将大直径盘片D1或小直径盘片D2送出时的妨碍。此时,连接臂84受到拉伸线圈弹簧87的作用,而回归到初期位置。
如此,在本发明的遮挡装置中,藉由滑动构件81的来回移动而启动遮挡片83使其直立与倾倒,因为遮挡片83并没有与其它的构件锐角接触的部分,因此驱动扭矩不会变大,因此可获得不会时常变化而稳定的动作。此外,如图47所示,因为直立的滑动构件81其下半部成为被遮挡护盖82所固持的状态,因此可有效地维持结构上的刚性。
此外,如前所述,在使遮挡构件203上下移动方式的遮挡装置中,如图48所示,若将为了填塞开槽的中央部,所必须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设为H1时,则销203a、203b的上下移动的行程(stroke)宽度会成为H1。因此,为了确保此行程宽度H1,如同图所示,底板202的前方凸缘202c的宽度H2,以垂直槽201a以及倾斜槽202a、202b的长度而确定,并无法使宽度H2更小。
另一方面,依本发明的遮挡装置,因为是设成藉由以下端的转动而使前端直立的遮挡片83,以确保宽度H1的型态,因此为了确保使遮挡片83作动的行程的宽度,是以枢支销6c-1、6c-2,与从动销83c之间的距离H3所决定的。因此,因为可使H1>H3的条件成立,从而可使底板6的前面凸缘6c的宽度H4,设成比习知的底板202的前方凸缘202c的宽度H2更小,且将更小的宽度设为H5。基于该试作条件而进行试作之后,可获得一种底板6。可将此底板6的前面凸缘6c的宽度H4设为6mm,与习知的盘片装置中,底板202的前方凸缘202c的宽度为7.5mm相较之下,大幅缩小了1.5mm。
另外,如图49所示,在习知的遮挡装置中,在机壳2的中央部形成一个向背面突出的凹部R,此凹部R与遮挡构件203的凸部203c抵接,以避免其倾倒。然而,由于在本发明中遮挡装置的构造刚性强,因此不需要在机壳2上形成此种凹部R。此外,在本发明的中,如图50所示,在大直径盘片D1插入的时候为了避免其上端受损,因此贴附毛毡(felt)等的弹性构件F,并在此部分形成凹部P。藉由这种方式,当大直径盘片D1被插入的时候,由于此大直径盘片D1其侧端的顶面被弹性构件F所引导,并藉由此种方式以限制插入的高度位置,同时避免造成顶面受损。
如上述的详细说明,在本发明的遮挡装置中,用以使遮挡片83作动的行程是以枢支销6c-1、枢支销6c-2,与从动销83c之间的距离H3而决定。因此,如果使此距离H3愈小的话,就可以使底板6的前面凸缘6c的宽度H4更小。此时,如果使此距离H3愈小的话,虽然必须使遮挡片83的驱动扭矩相对来说更大,但是由于此驱动扭矩仅是转动扭矩,因此对于实施不会造成太大的妨碍。

Claims (6)

1、一种盘片装置,藉由可支持着盘片的外周缘而进行盘片的运送的复数的臂部,将从设置于前边框的开槽被插入的盘片自动送入装置内部,或是将被送入到装置内部的盘片自动送出到装置外部,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该前边框的开槽的中央部配置遮挡片,藉由以其一端为中心的转动动作,可使其另一端直立或倾倒;
当该盘片被送入到装置内部时,该遮挡片从倾倒状态成为直立状态;而当该盘片被送出到装置外部时,该遮挡片从直立状态成为倾倒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具备可前进/后退的装载滑件,用以将该盘片送入/送出;且该遮挡片与该装载滑件的前进/后退连动而直立或倾倒。
3、一种盘片装置,藉由可支持着盘片的外周缘而进行盘片的运送的复数的臂部,将从设置于前边框的开槽被插入的盘片自动送入装置内部,或是将被送入到装置内部的盘片自动送出到装置外部,其特征在于,包含:
遮挡片,设置于该前边框的开槽的中央部,藉由以其一端为中心的转动动作,可使其另一端直立或倾倒;以及
转动装置,当该盘片被送入到装置内部时,令该遮挡片转动以使其从倾倒状态成为直立状态;而当该盘片被送出到装置外部时,令该遮挡片转动以使其从直立状态成为倾倒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具备可前进/后退的装载滑件,用以将该盘片送入/送出;且
该转动装置与该装载滑件连结的连接臂,与该装载滑件的前进/后退动作连动,使该遮挡片直立或倾倒。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盘片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一对的该遮挡片,且其是在该开槽的中央部,以特定的间隔彼此分隔开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开槽的一方的开口端,及与此相对的遮挡片的侧端之间的距离在55.1mm以下。
CNB2007101017052A 2006-04-24 2007-04-24 盘片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015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19394A JP2007293981A (ja) 2006-04-24 2006-04-24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6119394 2006-04-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4149A true CN101064149A (zh) 2007-10-31
CN100550152C CN100550152C (zh) 2009-10-14

Family

ID=38620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0170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0152C (zh) 2006-04-24 2007-04-24 盘片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37718B2 (zh)
JP (1) JP2007293981A (zh)
CN (1) CN100550152C (zh)
TW (1) TW20074605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7889B2 (ja) * 2004-10-29 2009-10-2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JP4388570B2 (ja) * 2007-09-06 2009-12-24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JP5035032B2 (ja) * 2008-03-04 2012-09-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5051382B2 (ja) * 2008-04-25 2012-10-17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CN101847426B (zh) * 2009-03-26 2012-05-30 建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机
EP2431974B1 (en) 2009-05-13 2015-08-26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Disk loading device and disk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87153Y2 (ja) * 1993-11-09 1998-12-14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の挿入装置
JPH11259943A (ja) * 1998-03-09 1999-09-24 Nakamichi Corp ディスク移送装置
JP3743276B2 (ja) 2000-10-11 2006-02-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2230878A (ja) * 2001-01-26 2002-08-16 Tanashin Denki Co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929267B2 (ja) * 2001-08-27 2007-06-13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JP4165418B2 (ja) * 2004-03-08 2008-10-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フレーム、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セット、電子機器
JP4154355B2 (ja) * 2004-03-19 2008-09-24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の誤挿入防止機構
JP2005276340A (ja) * 2004-03-25 2005-10-0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開閉装置及び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46056A (en) 2007-12-16
CN100550152C (zh) 2009-10-14
JP2007293981A (ja) 2007-11-08
US20070250843A1 (en) 2007-10-25
US7937718B2 (en) 2011-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79292A (zh) 盘片装置
CN1187753C (zh) 盘盒
CN1129902C (zh) 盘片装置
CN1615519A (zh) 盘装置
CN101064149A (zh) 盘片装置
CN1783273A (zh) 盘片装置
CN1637902A (zh) 盘片装置
CN1822159A (zh) 光盘装置
CN1950909A (zh) 盘片容纳体和信息提供体
CN1841568A (zh) 倾斜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569593A (zh) 纸币存储单元的纸币移动单元
CN1508793A (zh) 头支承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和采用它的盘装置
CN1238854C (zh)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CN1231903C (zh) 存储媒体装载装置
CN1213422C (zh) 存储媒体装载装置
CN1822201A (zh) 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CN1257505C (zh) 存储媒体移动方法
CN1251220C (zh) 盘片装置
CN1290109C (zh) 盘片居中装置
CN1822160A (zh) 光盘装置
CN1860532A (zh)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CN1189881C (zh) 存储媒体装置
CN101047005A (zh) 盘片装置
CN1815598A (zh) 光盘装置
CN1637901A (zh) 盘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14

Termination date: 201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