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66754A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66754A
CN1466754A CNA018161707A CN01816170A CN1466754A CN 1466754 A CN1466754 A CN 1466754A CN A018161707 A CNA018161707 A CN A018161707A CN 01816170 A CN01816170 A CN 01816170A CN 1466754 A CN1466754 A CN 14667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edestal
dish
moto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018161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v��
有吉祐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66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67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11B17/0284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clampers
    • G11B17/0285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clampers mounted on a bridg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04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lat record carriers, e.g. disc, card
    • G11B25/043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lat record carriers, e.g. disc, card using rotating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2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 G11B7/0037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with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ration during external perturbations not related to the carrier or servo beam, e.g. vibr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基本单元和可分离地安装在上述基本单元上的附加部件单元,该基本单元在横移基座上配置有转盘、转盘旋转驱动用第1电机、光盘、驱动机构和向拾取器驱动机构提供驱动力的第2电机(4),该附加部件单元具备向上下方向可转动支撑横移基座的装置基座、盘装载机构、装载驱动机构和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的第1使用状态和一体组装使用该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的第2使用状态之间,可进行使用状态的择一选择使用。从而可在生产多种光盘装置时,简化部件管理或组合部件管理,而且可提高光盘装置的组装工序生产率。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例如所谓CD(致密盘)或所谓DVD(数字视频盘或数字通用盘)等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光盘(下面适当简称为盘)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再现记录的信息信号用光盘装置(下面简称为盘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上所述,作为在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盘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再现记录的信息信号用盘装置,以前一般熟知有如下构成:例如在装置的前面面板中设置盘出入用开口部,将盘安装在从该开口部出来的托盘上后,将该盘与托盘一起自动引导到装置内部的规定位置(对转盘的离合位置)上。
在这种盘装置中,使引导到装置内部的盘在夹在与安装在转盘上的夹具之间的状态下,以规定转数旋转,同时,例如在再现情况下,由记录再现装置再现记录在该盘上的信息信号。即,对应于盘上规定范围中记录的信号的轨道位置,通过移动信号读取用光拾取器,进行信息信号的再现。
在上述类型的盘装置中,作为需要电机驱动力的基本动作,必需以下三个动作:驱动托盘,使其在向装置外部托盘的离合位置与向装置内部转盘的离合位置之间往复驱动盘的盘加载动作;驱动转盘,使盘旋转的盘旋转动作;和以上述光拾取器为主,在盘的外周侧和内周侧之间往复移动的拾取器传送动作。
因此,以前通常分别将单独的电机作为驱动源(即使用共计3个电机)来进行这3个动作。
相反,例如在实开平3-49682号公报(下面称为现有技术1)中,提出一种盘播放器(盘装置),通过正反旋转控制单一加载电机来进行盘的出入、盘的寻迹以及拾取器的驱动,从而将电机数量削减到2个。
在现有技术1的构成中,与装置壳体实质一体设置固定底盘,在该固定底盘上安装转盘及驱动用电机。即,因为固定转盘的上下位置,所以在进行盘的出入时,为了避免与转盘的干涉,必需向上下方向移动盘。另外,为了相对转盘固定(夹紧)载置于转盘上的盘,必须沿上下方向驱动夹钳侧(卡盘板)。
因此,在上述现有技术1的盘装置中,相对托盘的盘载置面,设置托住盘的盘保持件,通过对应于托盘的移动定时来沿上下方向转动该盘保持件,避免盘出入时盘与转盘干涉。另外,通过设置经卡盘壁而相对固定底盘可上下转动支撑的卡盘板,对应于盘的离合定时来使该卡盘板沿上下方向转动,对盘的转盘进行固定和固定解除。因此,装置的构造和各构成要素的动作变复杂,不利于构造的简化和很好稳定动作。
另外,在上述现有技术1的盘装置中,除托盘及其驱动系统外,全部驱动部件都设置在上述固定底盘上,并且这些部件通过刚性构造(即rigid)安装/支撑在固定底盘上,所以在对装置(盘播放器)施加冲击负荷时或有振动输入时,这些冲击负荷或振动力直接从固定底盘作用于各驱动部件,易受到大的损坏,不利于提高盘装置对这些外力的持久性。
另外,在各构成部件刚性安装/支撑在固定底盘上的关系上,因为必需非常精确地保持部件相互的位置关系,所以对部件制作及组装作业要求非常高的精度,尤其是在以批量生产为前提的情况下,不利于提高生产率。
针对这些问题,本申请的申请人在特开平11-23833号(下面称为现有技术2)中提出了一种光盘装置,具有如下基本构成:与构成装置主体基底的装置基座单独设置相对该装置基座可上下方向移动或可转动支撑的第2基座部件(横移基座),在该横移基座上搭载上述转盘、旋转驱动该转盘的第1电机、上述光拾取器及拾取器驱动机构,在可削减电机使用个数的同时,可进一步简化构造,另外,还可提高对冲击或振动作用的持久性以及提高生产率。
在该光盘装置中,上述横移基座一端侧的左右两个部位经浮动轴套,另外另一侧的1部位经由浮动垫圈及浮动弹簧支撑的齿轮(凸轮轴齿轮),相对第1基座以可浮动状态(浮动状态)支撑在一定范围内(即上述浮动轴套、浮动垫圈及浮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另外,上述2部位的浮动轴套还具有对装置基座可上下移动或可转动支撑横移基座的支撑功能。
即,上述横移基座相对装置基座不以刚性构造(刚性地)支撑,而在上述各缓冲部件(浮动轴套、浮动垫圈及浮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以相对装置基座可浮动的状态支撑,所以即使在向盘装置施加冲击负荷的情况或有振动输入的情况下,上述缓冲部件也可吸收冲击或振动,防止冲击负荷或振动力从装置基座直接作用于横移基座的各结构部件。即,可提高盘装置对冲击或振动作用的持久性。
另外,与由刚性构造(即rigid)支撑的情况相比,对于分别安装在装置基座及横移基座上的结构部件而言,可在可浮动范围内调节部件相互的位置关系,可较低程度地设定部件制作和组装作业的精度,还可提高生产率。
总之,众所周知,作为在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盘上记录信息信号和/或再现记录的信息信号的盘装置构造,有各种类型。
例如,在上述现有技术1、2的盘装置的情况下,不仅将光拾取器、其驱动机构和转盘的旋转机构等具有再现和/或记录信息信号用基本功能的机构,而且将使盘在转盘上方的加载位置和装置外部的卸载位置之间移动的盘加载机构组装成一个一体单元,构成盘装置。
但是,由于盘装置类型,具有上述基本功能的机构外的机构、例如上述盘加载机构等有时变得非常复杂。
例如,边依次切换多个盘边再现和/或记录信息信号等所谓具有交换器功能的盘装置中,上述盘加载机构也不可避免地变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如上述现有技术1、2那样,将具有再现和/或记录信息信号用基本功能的机构与盘加载机构组装成一个一体盘装置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在该情况下,由具备具有上述基本功能机构的一个单元来构成盘装置,另外,设置具备盘加载功能的机构,组合二者后使用。此时,使用装置外部的动力来进行盘的加载及卸载。
另外,作为其它类型的盘装置,已知用可开闭动作的盖(lid)来覆盖转盘上方,在开动作盖后,进行盘的设置及取出的所谓弹出式(pop-up)。在这种弹出式的情况下,通常对转盘手动设置及取出盘,所以不需要自动的盘加载机构。因此,在该情况下,基本上只有具备具有上述光盘装置的上述基本功能的机构的单元即可。
在要求生产上述示例的构造不同的各种类型盘装置的情况下,以前,准备各类所需的机构部件,根据情况单元化这些机构部件的一部分,组装后构成盘装置,但因为各类盘装置的主要构成各不相同,不具备通用性,所以部件管理或单元管理非常复杂麻烦,另外,还难以提高组装装置的组装工序的生产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在生产构造不同的多种光盘装置时,通过共通化光拾取器、其驱动机构和转盘的旋转机构等具备具有再现和/或记录信息信号用基本功能的机构单元,简化部件管理或单元管理,另外,提高盘装置的组装工序的生产率。
因此,本发明之1(下面称为第1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在部件基座上设置可旋转地支撑光盘的转盘;驱动该转盘旋转的第1电机;将信息信号写入由上述转盘旋转的光盘中,和/或读取光盘中记录的信息信号的光拾取器;可在光盘的内周侧与外周侧往复移动该光拾取器的拾取器驱动机构;和向该拾取器驱动机构施加驱动力的第2电机而构成的基本单元,在该基本单元中,设置安装部,可离合地安装将附加部件单元嵌合在该基本单元上的齿轮机构,该附加部件单元具备:可向上下方向移动或转动地支撑上述部件基座的装置基座;在转盘上方的第1位置和部件基座外部的第2位置之间可往复地移送上述光盘的盘加载机构;由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来驱动上述盘加载机构的加载驱动机构;和在传递到上述加载驱动机构侧的路径与传递到拾取器驱动机构侧的路径之间切换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
在该构成中,在将转盘、转盘旋转驱动用第1电机、光拾取器、其驱动机构和向该拾取器驱动机构提供驱动力的第2电机搭载在部件基座上的基本单元中,设置安装部,该安装部具备装置基座、盘加载机构、加载驱动机构和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可离合地安装对上述基本单元嵌合可离合构成的附加部件单元的齿轮机构。因此,通过使上述齿轮机构离合于该安装部,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的使用状态和相互组装该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来使用的使用状态下,可择一选择使用状态来供使用。在相互组装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使用的使用状态下,上述部件基座可相对装置基座上下方向移动或转动地支撑。
另外,本发明之2(下面称为第2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在部件基座上设置可旋转地支撑光盘的转盘;旋转驱动该转盘的第1电机;将信息信号写入由上述转盘旋转的光盘中,和/或读取光盘中记录的信息信号的光拾取器;可在光盘的内周侧与外周侧往复移动该光拾取器的拾取器驱动机构;和向该拾取器驱动机构施加驱动力的第2电机而构成的基本单元,和
具有:可向上下方向移动或转动地支撑上述部件基座的装置基座;在转盘上方的第1位置和部件基座外部的第2位置之间可往复地移送上述光盘的盘加载机构;由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来驱动上述盘加载机构的加载驱动机构;和在传递到上述加载驱动机构侧的路径与传递到拾取器驱动机构侧的路径之间切换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且能够可分离地安装在上述基本单元上而构成的附加部件单元,
可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的第1使用状态和把该基本单元与上述附加部件单元相互组合进行使用的第2使用状态之间,择一地选择使用状态。
在该构成中,具备基本单元和附加部件单元,基本单元在部件基座上搭载转盘、转盘旋转驱动用第1电机、光拾取器、其驱动机构和向该拾取器驱动机构提供驱动力的第2电机,附加部件单元对上述基本单元可离合地构成,具备装置基座、盘加载机构、加载驱动机构和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的第1使用状态和相互组装该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来使用的第2使用状态下,可择一选择使用状态来供使用。在上述第2使用状态下,上述部件基座可相对装置基座上下方向移动或转动地支撑。
另外,本发明之3(下面称为第3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或第2发明中,上述第2电机由可正反旋转的电机构成,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的使用状态下,通过沿第1旋转方向和其反方向旋转上述第2电机,往复驱动上述光拾取器,在相互组装上述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使用的使用状态下,通过使上述第2电机向第1旋转方向连续旋转,大致顺序连续进行上述光拾取器的移动动作、上述转盘的升降动作和光盘的移送动作,通过使上述第2电机向与上述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连续旋转,以相反顺序、向相反的方向大致连续进行这些动作。
在该构成中,在单独使用基本单元的使用状态下,通过沿正向(第1旋转方向)或其反方向旋转一个电机(第2电机),往复驱动光拾取器,另外,在相互组装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使用的使用状态下,通过向正向(第1旋转方向)或其反方向连续旋转一个电机(第2电机),大致顺序连续进行光拾取器的移动动作、转盘的升降动作和盘的移送动作,另外,沿反方向以相反顺序大致连续进行这些动作。
另外,本发明之4(下面称为第4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3中的任意一项发明中,上述拾取器驱动机构具备使光拾取器移动的进给齿条、和驱动该进给齿条的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条驱动齿轮列,上述进给齿条在使光拾取器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信号记录范围最内周端部位置后,还可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在相互组装上述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使用的使用状态下,通过进给齿条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该进给齿条与上述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嵌合,并在嵌合状态下,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从传递到上述拾取器驱动机构侧的路径切换为传递到上述加载驱动机构侧的路径,通过上述进给齿条从上述规定位置移动到盘外周侧后解除与上述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的嵌合状态,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从传递到上述加载驱动机构侧的路径切换为传递到上述拾取器驱动机构侧的路径。
在该构成中,进给齿条在使光拾取器移动到盘的信号记录范围最内周端部位置后,还通过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另外通过从规定位置移动到盘外周侧,切换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
另外,本发明之5(下面称为第5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4中的任意一项发明中,在相互组装上述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使用的使用状态下,上述部件基座被配置在形成于上述装置基座中的开口内,同时,以其一端侧为中心,可相对上述装置基座上下方向转换地支撑,另一方面,在装置基座中,位于部件基座另一端侧附近配置凸轮轴齿轮,该齿轮在外周部具有使该部件基座另一端侧升降的凸轮沟,上述加载驱动机构具备由多个齿轮构成的加载驱动齿轮列,该加载驱动齿轮列的最终输出齿轮通过与上述凸轮轴齿轮外周齿部啮合,使该凸轮轴齿轮旋转,使上述部件基座的另一端侧升降。
在该构成中,在相互组装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使用的使用状态下,通过来自加载驱动齿轮列的动力传递使凸轮轴齿轮旋转,使部件基座的另一端侧升降,从而,部件以其一端侧为中心,相对第1基座上下方向转动。
另外,本发明之6(下面称为第6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5中的任意一项发明中,上述部件基座通过位于该部件基座与上述装置基座之间的中间基座,相对上述装置基座向上下方向可转动地支撑。
在该构成中,因为相对装置基座可上下方向转动地支撑中间基座,相对该中间基座支撑上述部件基座,所以可分别进行相对装置基座的上下方向的转动动作支撑和部件基座的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盘装置在第2使用状态下的组装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上述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2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上述盘装置的横移基座与装置基座的组装状态的平面说明图。
图6是示意表示上述横移基座对装置基座的支撑构造的局部截面侧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横移基座对装置基座的倾斜动作的示意局部截面侧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安装在上述横移基座上的浮动轴套的纵截面说明图。
图9是表示上述盘装置的驱动机构动作的一系列平面说明图之一。
图10是表示上述驱动机构动作的一系列平面说明图之一。
图11是表示上述驱动机构动作的一系列平面说明图之一。
图12是表示上述驱动机构动作的一系列平面说明图之一。
图13是表示上述驱动机构动作的一系列平面说明图之一。
图14是表示上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动作的一系列放大平面说明图之一。
图15是表示上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动作的一系列放大平面说明图之一。
图16是表示上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动作的一系列放大平面说明图之一。
图17是表示上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动作的一系列放大平面说明图之一。
图18是表示上述驱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动作的一系列放大平面说明图之一。
图19是表示托盘与托盘驱动齿轮的嵌合状态的放大平面说明图。
图20是表示托盘存储状态的上述盘装置的平面说明图。
图21是表示托盘导出状态的上述盘装置的平面说明图。
图22是表示上述盘装置的盘夹紧机构的放大平面说明图。
图23是沿图22的Y23-Y23线的盘夹紧机构的纵截面说明图。
图24是上述驱动机构的凸轮轴齿轮的平面说明图。
图25是从图24的Y25-Y25箭头方向看见的凸轮轴齿轮的侧面说明图。
图26是从图24的Y26-Y26箭头方向看见的凸轮轴齿轮的侧面说明图。
图27是从图24的Y27-Y27箭头方向看见的凸轮轴齿轮的侧面说明图。
图28是从图24的Y28-Y28箭头方向看见的凸轮轴齿轮的侧面说明图。
图29是表示上述凸轮轴齿轮纵截面中齿向形状的局部截面说明图。
图30是上述驱动机构的进给齿条的平面说明图。
图31是从图30的Y31-Y31箭头方向看见的进给齿条的侧面说明图。
图32是上述进给齿条的背面说明图。
图33是从图30的Y33-Y33箭头方向看见的进给齿条的侧面说明图。
图34是从图30的Y34-Y34箭头方向看见的进给齿条的侧面说明图。
图35是从图36的Y35-Y35箭头方向看见的进给齿条的侧面说明图。
图36是上述驱动机构的触发杆的平面说明图。
图37是沿图36的Y37-Y37线的触发杆的纵截面说明图。
图38是上述驱动机构的锁定杆的平面说明图。
图39是从图38的Y39-Y39箭头方向看见的锁定杆的侧面说明图。
图40是从图38的Y40-Y30箭头方向看见的锁定杆的侧面说明图。
图41是从图42的Y41-Y41箭头方向看见的锁定杆的侧面说明图。
图42是上述驱动机构的锁定杆的平面说明图。
图43是从图42的Y43-Y43箭头方向看见的锁定杆的侧面说明图。
图44A是说明上述盘装置的盘夹紧机构基本原理的夹钳示意说明图。
图44B是表示上述盘夹紧机构的盘夹持状态的局部截面说明图。
图45A是表示说明上述盘夹紧机构基本原理的夹钳的盘夹紧动作一系列局部放大截面说明图之一。
图45B是表示上述夹钳的盘夹紧动作的一系列局部放大截面说明图之一。
图45C是表示上述夹钳的盘夹紧动作的一系列局部放大截面说明图之一。
图46A是表示说明上述盘夹紧机构基本原理的夹钳的盘夹紧动作一系列截面说明图之一。
图46B是表示上述夹钳的盘夹紧动作的一系列截面说明图之一。
图46C是表示上述夹钳的盘夹紧动作的一系列截面说明图之一。
图47是表示上述盘装置的盘夹紧机构基本构成的立体图。
图48A是表示上述盘夹紧机构中夹钳的盘夹紧动作一系列局部放大截面说明图之一。
图48B是表示上述夹钳的盘夹紧动作的一系列局部放大截面说明图之一。
图48C是表示上述夹钳的盘夹紧动作的一系列局部放大截面说明图之一。
图49是表示对上述盘装置横移基座的齿轮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50是表示对上述盘装置第1使用状态下的横移基座的齿轮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51是表示上述盘装置的拾取器导杆的组装状态和拾取器接地机构的纵截面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下面称为盘装置或简称为装置)如后面详细所述,可对应于第1使用状态和第2使用状态,在第1使用状态下,在部件搭载用基座部件上搭载光拾取器和其驱动机构及转盘旋转机构等具有再现和/或记录信息信号用基本功能的机构,构成单元体(下面称其为基本单元),单独使用该基本单元,在第2使用状态下,不仅使用上述基本单元,而且将包含使盘在转盘上方的加载位置和装置外部的卸载位置之间移动的盘加载机构的其它机构组装成一个一体单元来使用,根据用途,择一选择任一个使用状态来使用。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下面称为盘装置或简称为装置)的组装状态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该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和图4分别是放大表示图2立体图局部的说明图。另外,上述图1示出的组装状态表示在第2使用状态下使用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的情况。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具备作为对装置1主要构成要素的装配基部的装置基座10、作为支撑装置1的驱动机构大部分的支撑部件的横移基座20、最好是配置在这两个基座部件10、20之间的中间基座80。
上述装置基座10和中间基座80的整体形状在平面视角中形成为基本矩形框架状,如图5所示,上述中间基座80被组装在该装置基座10的内侧开口部10H内,另外,上述横移基座20组装在中间基座80的内侧开口部80H内。
另外,上述装置基座10、横移基座20和中间基座80分别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装置基座、部件基座及中间基座。这里,上述装置基座10和中间基座80由于在对应于上述第1使用状态的用途中不需要,所以不装配。
在上述盘装置1中,承载例如称为数字通用盘(所谓DVD)的信息记录媒体盘并移送的托盘55沿装置基座10的框架,在图1及图2的斜向上往复移动。即,在位于装置1内的盘退到外部时,托盘55向图1及图2的左斜下方移动,当从外部将盘送入(插入)装置1内时,托盘55向图1及图2的右斜上方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将盘(即托盘55)从装置1内导出侧(图1及图2的左斜下侧)称为盘装置1的前侧,相反,将插入盘侧(图1及图2的右斜上侧)称为盘装置的后侧。另外,将图1及图2的上侧及下侧称为装置1的上侧及下侧。
在上述装置基座10的后部(图1及图2的右斜上侧部分)设置左右一对中间基座支撑部11。另一方面,在上述中间基座80后端的两侧部分别突出设置轴部81。上述各中间基座支撑部11形成为上方开口的半圆形缺口状,通过将上述各轴部81分别嵌合在左右中间基座支撑部11中,中间基座80的后部以连接左右中间基座支撑部11中心彼此(即左右轴部80的轴线彼此)的水平直线Lh(参照图5)为中心,相对装置基座10可上下方向转动地支撑。
另外,在上述各中间基座支撑部11的例如外侧附近分别设置将轴部81压向支撑部11侧的赋垫机构11S(参照图4),防止嵌合在该支撑部11中的轴部81脱落。
另外,在上述装置基座10前部的内缘部中形成上下方向延伸的沟部13(定位沟)。另一方面,在中间基座80的前端部,在对应于上述定位沟13的部位设置突起片82(定位突起片),通过将突起片82嵌合在上述定位沟13中,正确进行中间基座80对装置基座10的左右方向定位,另外,还抑制中间基座80对装置基座10的左右方向振动。
在上述横移基座20的后端两角部和前端一侧角部分别形成缺口部21。另一方面,在中间基座80的后部内侧左右两角部和前部内侧一方角部分别设置对应于上述缺口部21的接收部89(轴套接收部)。另外,在上述各缺口部21中分别安装例如橡胶制的具有弹性的轴套29(浮动轴套),通过将插通该轴套29的固定轴29S嵌合固定在上述轴套接收部89中,横移基座20经3个浮动轴套29,相对中间基座80,在一定范围内(即上述浮动轴套29的弹性范围内)以可浮动的状态(浮动状态)支撑。
上述浮动轴套29如图8详细表示,一体形成两端开口的中空状,具备在长向排列的较大直径的第1和第2缓冲部29a及29b、和位于两缓冲部间的较小直径的安装部29c。
安装部29c在上述两缓冲部29a及29b间形成颈状,是由浮动轴套29安装在应浮动支撑的横移基座20中的部分。具体而言,通过将上述安装部29c的外周部嵌合在设置于该横移基座20缺口部2中的轴套安装板21b的孔部,将浮动轴套29安装在横移基座20的缺口部21中。
当使浮动轴套29的下端部接触或接近中间基座80的轴套接收部89的上面89f(轴套支撑面)的同时,通过使形成于轴套接收部89中的固定孔89h与浮动轴套29的开口部位置吻合,使固定轴29S插通在轴套29的中空内部,使其前端部嵌合在轴套接收部89的固定孔89h中。由此,将浮动轴套29固定在固定轴29S的头部29与轴套接收部89f之间。
即,将安装在横移基座20缺口部21中的浮动轴套29固定在中间基座80的轴套接收部89中。从而,经3个浮动轴套29,相对中间基座80来支撑(浮动支撑)横移基座20。
另外,最好是,经浮动轴套29将横移基座20组装在中间基座80中,在仅横移基座20及搭载在其中的各种部件重力作用的标准状态下,浮动轴套29的第2缓冲部29b的端部由于一定程度的弹力而接触上述轴套支撑面89f。
在盘装置1的第2使用状态下的使用时或制作时,向装置1施加振动,在使中间基座80与横移基座20产生相对移动的加振力作用的情况下,由于伴随上述第2缓冲部29b在弹性范围内的压缩变形的缓冲作用,可有效吸收横移基座20向下移动方向的(即上述轴套装配板21b接近轴套支撑面89f的方向的)振动分量。
另外,在上述标准状态下,第2缓冲部29b的端部接触上述轴套支撑面89f对于得到上述第2缓冲部29b产生的振动吸收效果不是必要条件。即使在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间隙,也可通过将振动吸收性下降相当于该间隙的量,在中间基座80与横移基座20的相对移动量超过上述间隙的情况下,发挥相当于超过该间隙的量的振动吸收效果。
另外,在横移基座20向下移动的情况下,上述轴套装配板21b远离固定轴29S的头中29T。此时,若由例如粘接剂等相对固定轴29S的头部29T来固定第1缓冲部29a的上端部,则上述缓冲部29a在其弹性范围内伸展变形。因此,除伴随第2缓冲部29b的压缩变形的缓冲作用外,也可由伴随第1缓冲部29a伸展变形的缓冲作用来吸收振动,可非常有效地吸收振动。
另一方面,就横移基座20向上移动方向(即上述轴套装配板21b接近固定轴29S的头部29T的方向)的振动部分而言,可通过伴随上述第1缓冲部29a在弹性范围内的压缩变形的缓冲作用来有效吸收。
另外,在横移基座20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上述轴套装配板21b远离中间基座80的轴套支撑面89f。此时,若用例如粘接剂等相对上述轴套支撑面89f固定第2缓冲部29b的下端部,则上述第2缓冲部29b在其弹性范围内伸展变形。因此,除伴随第1缓冲部29a的压缩变形的缓冲作用外,也可由伴随第2缓冲部29b伸展变形的缓冲作用来吸收振动,可非常有效地吸收振动。
另外,通过浮动轴套29在横向弹性范围内的变形来吸收平行于横移基座20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等基座面的振动分量。
如上所述,提供一种节省空间且廉价装配的简单浮动装置,因为浮动轴套29具备第1及第2缓冲部29a、29b及安装部29c,所以在横移基座20振动时,支撑横移基座20的整体重量,进行上下的脱出的作用,同时,可有效吸收振动。
另一方面,从图4及图5可知,在装置基座10内的内侧开口部10H的前缘部分形成周缘形状成为圆形一部分的凹部12。在该凹部12的底面中央立设枢支轴12s,在该枢动轴12s中自由旋转地嵌合基本圆筒状的齿轮部件30(凸轮轴齿轮)的中央凸起部31。该凸轮轴齿轮30的中央凸起部31插通在上述枢支轴12s中,在枢支轴12s的前端部,经例如橡胶制的具有弹性的垫圈部件38(浮动垫圈)来旋接螺纹部件37(止动螺钉)。
即,凸轮轴齿轮30在其上侧由上述浮动垫圈38阻挡而固定在枢支轴12s中的状态下容纳于装置基座10的凹部12内,相对装置基座10,在一定范围内(即上述浮动垫圈38的弹性范围内)以可浮动的状态(浮动状态)支撑。
作为上述浮动轴套29及浮动垫圈38的材质不限于上述橡胶,若是例如软质树脂等具有规定弹性的材质,则可使用各种材质。
在本实施例中,最好设定横移基座20的浮动支撑机构的弹性,通过有效吸收从外部输入横移基座20的振动,有效抑制伴随转盘5旋转的振动。例如,上述浮动轴套29及浮动垫圈38的材质选择比较(与现有技术2的情况相比)弹性低(较硬)的材质。
如图24-图29详细表示,在上述凸轮轴30的外周部设置具有上下方向(即平行于凸轮轴30的长向轴线Lg)的齿向的齿部30g(外周齿部),同时,形成具有上下水平沟部分33a、33c和斜沟部分33b的凸轮沟33。
另外,在凸轮轴30的外周部设置未刻齿部30g的缺齿部34。另一方面,在中间基座80的前端部设置在凸轮沟33中自由滑动嵌合的突起部80P(参照图2及图3),通过将突起部80P嵌合在上述凸轮沟33中,经凸轮轴齿轮30将中间基座80的前部支撑在装置基座10上。
即,如图6和图7所示,中间基座80的后部经左右轴部81和中间基座支撑部11,相对装置基座10上下自由转动地支撑。
另外,前部经突起部80P及凸轮齿轮30的凸轮沟33,相对装置10,在一定范围内(即上述浮动垫圈38的弹性范围内)以可浮动的状态(浮动状态)支撑。另外,中间基座80通过将上述定位突起片82嵌合在设置在装置基座10中的定位沟13中,进行对装置基座10的左右方向定位。
另一方面,上述横移基座20的后部的左右两角部和前部单侧角部共计3个部位经浮动轴套29,相对中间基座80,在一定范围内(即上述浮动轴套29及浮动垫圈38的弹性范围内)以可浮动的状态(浮动状态)支撑。
另外,如后所述,横移基座20通过将限制杆部75s嵌入中间基座80的定位孔83内,其前部与中间基座80嵌合,在嵌合状态下,横移基座20在共计4个部位上结合在中间基座80中。
从而,上述横移基座20因为相对中间基座80(因此相对装置基座10)未通过刚性构造(rigid)被支撑,在上述各缓冲部件(浮动轴套29或除此之外的浮动垫圈38)的弹性范围内,经中间基座80,以相对装置基座10可浮动的状态支撑,所以即使在向盘装置1施加冲击负荷的情况或有振动输入的情况下,都可由上述缓冲部件29、38来吸收冲击或振动,可防止这些冲击负荷或振动力从装置基座10直接作用于横移基座20的各机构部件。即,可提高盘装置1对冲击或振动作用的持久性。
另外,因为横移基座20在上述缓冲部件29、38的弹性范围内经中间基座0以相对装置基座10可浮动的状态支撑,所以与由刚性构造(即regid)支撑的情况相比,对于分别装配装置基座10和横移基座20的机构部件而言,可在可浮动范围内调节部件相互的位置关系,可一定程度低地设定部件制作和组装作业的精度,可提高生产率。
在该情况下,中间基座80相对装置基座10可上下方向转动地支撑,横移基座20经弹性体相对该中间基座80支撑,所以可由不同机构来进行相对装置基座10的上下方向转动动作支撑和横移基座20的弹性支撑。因此,如没有中间基座80的现有(现有技术2)那样,不同共用横移基座对装置基座的转动支撑和弹性支撑,因此,不限制对于弹性支撑横移基座的支撑部弹性的设定范围,可提高设定自由度。
结果,可较容易地两全实现从外部输入的振动吸收和伴随转盘旋转产生的振动的抑制。
在上述横移基座20下面侧中固定第1及第2两个电动电机3、4(例如参照图2及图3)、和具备驱动控制这些电机3、4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基板2。
另一方面,在横移基座20的上面侧配置在上面载置盘9(参照图5-图7)的转盘5,转盘5连接在第1电机3(主轴电机)输出轴3s(参照图3)上。另外,在横移基座20的上面侧装配将信息信号写入盘9和/或读取记录信息信号用的光拾取器6,同时,配置使盘装置1动作用的各种驱动机构。
下面,说明这些驱动机构。
从图3、图5及图49-图51可知,在上述横移基座20中形成在前后方向(在图5中为上下方向)宽的开口部20H,在其左右两侧配置引导向光拾取器6的前后方向移动动作的一对拾取器导杆22、23。另外,上述转盘5最好位于左右导杆22、23及开口部20H的前端部附近或更前方。
光拾取器6的左右方向单侧(图5的左侧)固定在后述的齿条部件40(进给齿条)上,在固定部分的下方设置前后一对导块6a。导块6a沿前后方向自由滑动地嵌合在左侧导杆22上。另一方面,在光拾取器6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图5的右侧)设置沿前后方向自由滑动地嵌合在右侧导杆23上的导臂6b。另外,导臂6b与光拾取器6的拾取器电路6k电连接。
从而,上述导块6a嵌合在左侧导杆22上,导臂6b嵌合在右侧导杆23上,由此,光拾取器6相对横移基座20可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撑。另外,在上述开口部20H中,插通电连接光拾取器6和电路基板2的例如挠性连接部件(例如弹性印刷布线板:未图示)。
上述左侧导杆22的后端部和右侧导杆23前后端部支撑在突设在横移基座20上的导杆支撑部24上。如图53详细表示,导杆支撑部24具备倾角调整机构,沿上下方向调节导杆的各端部(即调节导杆支撑部24中导杆22、23的上下位置),调整导杆22、23的倾斜度。
即,在各导杆支撑部24的下部组装使导杆端部上下的的调整螺钉24a,在上部组装将导杆端部压向下方的螺旋弹簧24b。在螺旋弹簧24b的上方固定压板24c。
另外,通过沿螺纹上下移动上述调整螺钉24a,螺旋弹簧24b压缩或伸长,其长度变化,调节导杆支撑部24中导杆22、23的上下位置,调整导杆22、23的倾斜度。
通过设置这种倾角调整机构,调整导杆22、23的倾斜度,调整光拾取器6的光束与盘9的角度,即使在盘9具有翘曲等变形的情况下,也可高精度地对该盘9进行信息信号的写入/读取。
另外,虽未具体图示,但也可不由带这种倾角调整机构、而仅由凹状接收部来支撑,以便左侧导杆22的前端部与进给齿条40的移动动作不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最好是,为了能简单地将光拾取器6的噪声接地,例如支撑右侧导杆23后央部的导杆支撑部24的压板24c的一端部延伸到比杆支撑部24还低的下方,具体而言,贯通横移基座20后,向下方(即向电路基板2侧)延伸。在电路基板2中,在对应于压板24c的延长部24d的部分中,形成一端具有接地地线25a的接地连接器25可插通的贯通孔2h。
另外,虽未具体图示,但在上述装置基座10的下方,存在装配该装置基座10的例如金属制金属薄板部件,在该金属薄板部件上,由例如小螺钉来连接上述地线25a的终端侧。
另外,必要时,从贯通孔2h插通接地连接器25,可将其上端部插入压板24c的延长部24d的前端(下端)部分中。此时,接地连接器25从下方插入上述延长部24d中。
另外,除上述压板24c外,上述导臂6b、导杆23及螺旋弹簧24b都由例如金属等导体来制作。因此,从光拾取器6的拾取器电路6k传递来的噪声经导臂6b传递到导杆23,从导杆23经压板24c及接地连接器25导向地线25a,经接线25a来去除噪声。
此时,接地连接器25连接于形成在上述压板24c中的延长部24d上。即,因为接地连接器25连接在与光拾取器6的移动动作无关的固定部位上,所以在设定地线25a的长度时,不必保留抵消光拾取器6的移动动作的长度余量,可将地线25a缩短该余量大小。因此,地线25a的配置尺寸也可减小,尤其有利于实现盘装置1的紧凑化。
另外,在接地时,上述压板24c的延长部24d因为通过安装在地线25a一端的接地连接器25以插入状态保持,所以通过仅对上述延长部24d插入接地连接器25的简单操作来接地,可去除噪声。即,可大幅度简化在光拾取器6与地侧之间连接地线25a时的连接作业。另外,必要时,也可在盘装置1的组装后来进行地线25a的连接作业,可实现组装盘装置1时的作业性的提高。
尤其是,在上述导杆支撑部24中设置通过变形上述螺旋弹簧24b的长度来调整上述导杆支撑部24中导杆22、23的上下方向位置、从而调整导杆22、23倾斜度的调整机构(即倾角调整机构),利用这种倾角调整机构,去除光拾取器6的噪声。
即,在设置接地机构来去除光拾取器6的噪声时,可利用原来设置在光盘装置1中的现有构成,可避免部件个数增加或构造复杂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独立于上述横移基座20来设置装置基座10,如后详细所述,设置可在转盘5的上方位置和盘装置1的外部位置之间往复动作移送光盘的盘加载机构,上述横移基座20(经中间基座80)相对装置基座10可上下方向转动地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上述接地连接器25从下方(即,从上述横移基座20转动的方向中包含的方向)连接上述压板24c的延长部24d,所以在横移基座20转动动作时,不会向接地连接器25与上述延长部24d的连接部作用不合适的弯曲力矩。因此,通过仅设定使地线25a的长度与横移基座20的转动动作抵消的长度余量,可确实防止在横移基座20的转动动作时,向接地连接器25对上述延长部24d的连接部和地线25a施加不合适的力。
如上所述,因为光拾取器6的左右方向的单侧(图5中为左侧)固定在齿条部件40(进给齿条)上,所在经导块6a及导臂6b,通过左右导杆22、23来引导向进给齿条40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即,通过沿导杆22、23移动进给齿条40,光拾取器6边由上述导杆22、23引导,边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上述进给齿条40如图30-图34详细表示,在单方的侧部(图3及图5中的右侧部)形成基本跨跃全长的齿条齿41(从动齿条部),在另一侧部,在其前侧部分中形成规定长度的齿条齿42(切换齿条部)。
另外,如上所述,在进给齿条40的里面侧设置前后一对导块6a。并且,当进给齿条40向后(图5的上方)移动时,通过导块6a低住横移基座20的后端壁部,约束向进给齿条40后方的移动动作。
为了驱动进给齿条40以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光拾取器6,在横移基座20中配置由一组齿轮构成的齿轮列51(齿条驱动齿轮列)。
如图9-图13详细所示,齿条驱动齿轮列51包括:固定在上述第2电机4的输出轴4s(参照图3)上的电机齿轮4G;第1横移齿轮52,具有与该电机齿轮4G啮合的大直径输入齿轮52A(第1横移输入齿轮)及在其上侧一体设置的小直径输出齿轮52B(第1横移输出齿轮);和第2横移齿轮53,具有与上述第1横移输出齿轮52B啮合的大直径输入齿轮53A(第2横移输入齿轮)及在其下侧一体设置的小直径输出齿轮53B(第2横移输出齿轮)。另外,上述第2横移输出齿轮52B与进给齿条40的从动齿条部41啮合。
一旦驱动上述第2电机4,电机齿轮4G沿例如图9-图13中的逆时针方向(该方向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第1旋转方向)以规定旋转速度旋转时,该旋转通过上述齿条驱动齿轮列51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后,传递到输出侧,最好的输出齿轮53B(第2横移输出齿轮)以减速后的旋转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进给齿条40以预定的规定进给速度沿导轨24向前方(图9-图13的下方)移动。若沿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第2电机,则进给齿条40的移动方向也与上述情况相反。
因此,上述进给齿条40(因此光拾取器6)通过正反切换第2电机4的旋转方向,切换其移动方向,可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另外,基本上由上述进给齿条40和齿条驱动齿轮列51来构成可在盘9的内周侧与外周侧之间使光拾取器6可往复移动的光拾取器驱动机构,这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光拾取器驱动机构。另外,上述光拾取器导杆22、23以及导块6a、导臂6b辅助光拾取器6的驱动。
在上述装置基座10的前部配置托盘驱动齿轮56,使托盘55在向装置1前面的托盘55的盘离合位置(卸载位置)与向装置1内部转盘5的盘离合位置(加载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另外,加载位置和卸载位置分别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
该托盘驱动齿轮56具有与设置在托盘55里面的齿条齿55g(托盘齿条齿:参照图19-图21)啮合的大直径输出齿轮56B、和位于该输出齿轮56B下侧的小直径输入齿轮56A。托盘驱动齿轮56位于上述凸轮轴齿轮30的侧方,输入齿轮56A与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9g啮合。
另外,上述托盘55、托盘齿条齿55g和托盘驱动齿轮56构成可在转盘5上方的加载位置(第1位置)与装置1外部的卸载位置(第2位置)之间往复移送盘9的盘加载机构,这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盘加载机构。
这里,因为在对应于上述第1使用状态的用途中不需要该盘加载机构,所以不设置上述托盘55和托盘驱动齿轮56。
并且,为了驱动上述托盘55以在卸载位置与加载位置之间移送盘9,在横移基座20的上面侧设置由一组齿轮构成的齿轮列61(加载驱动齿轮列:参照图9-图13)。
加载驱动齿轮列61包括:固定在上述第2电机4的输出轴4s上的电机齿轮4G;第1加载齿轮62,具有与该电机齿轮4G啮合的大直径输入齿轮62A(第1加载输入齿轮)及在其上侧一体设置的小直径输出齿轮62B(第1加载输出齿轮);第2加载齿轮53,具有与上述第1加载输出齿轮62B啮合的大直径输入齿轮63A(第2加载输入齿轮)及在其上侧一体设置的小直径输出齿轮63B(第2加载输出齿轮);和与上述第2加载输出齿轮63B啮合的大直径第3加载齿轮64。另外,上述第3加载齿轮64与上述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啮合。
上述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在纵截面中的齿向形状如图29详细所示,最好形成为在侧面视图中成为曲线状。该曲线被设定为在将搭载横移基座20的中间基座80与凸轮轴齿轮30组装在装置基座10中的状态下,当中间基座80(因此横移基座20)以其后端侧为支点相对装置基座10上下方向转动时(参照图6和图7),成为沿第3加载齿轮64前端部转动轨迹Cg的圆弧状曲线Cg’的一部分。
因此,在横移基座20经中间基座80相对装置基座10转动并倾斜状态(参照图29中虚线表示和图7),横移基座20上的第3加载齿轮64和上述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可确实并平滑地啮合。另外,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在纵截面中的齿向形状也可以是相对凸轮轴齿轮30的长向轴线Lg倾斜并近似为上述曲线Cg’的直线状。
另外,在图6和图7中,为了明白显示与上述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啮合的第3加载齿轮64,省略图示第2加载齿轮63。
这样,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在纵截面中的齿向形状被设定为沿作为上述加载驱动齿轮列61的最终输出齿轮的第3加载齿轮64伴随上述中间基座80及横移基座20的转动动作向上下方向转动时的转动轨迹的圆弧形状或近似于该圆弧的直线状,所以即使在加载驱动齿轮列61伴随横移基座20的转动动作上下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也可确实并平滑地使最终输出齿轮64与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啮合。
另外,基本上由上述加载驱动齿轮列61和凸轮轴齿轮30(具体而言是其外周齿部30g)来构成驱动上述盘加载机构的加载驱动机构,这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加载驱动机构。
这里,因为在对应于上述第1使用状态的用途中不需要该加载驱动机构,所以不设置上述加载驱动齿轮列61和凸轮轴齿轮30。
设定成上述光拾取器6可移动到比在盘9上记录信号的信号记录范围更靠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另外,设定成当光拾取器6通过第2电机4的驱动力经齿条驱动齿轮列51从盘9的外周侧向内周侧移动时,一旦光拾取器6超过盘9的信号记录范围后到达上述规定位置,则切换传递路径,使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到加载驱动齿轮列61。
即,如图14-图18详细表示,在横移基座20的前部立设纵轴20s,在该纵轴20s上可转动地枢支动力传递路径切换用触发杆71。另外,在触发杆71附近配置规定其位置的锁定杆73。
如图35-图37详细表示,上述触发杆71具备可旋转地嵌合在上述纵轴20s中的基部71b、形成为该基部71b外周一部分的部分齿轮71g、和与上述凸轮轴齿轮30嵌合的一对嵌合臂71a。另外,在触发杆71的基部71b的外周部中设置与上述锁定杆73的爪部73d嵌合的止动部71s。
设定上述部分齿轮71g可与上述进给齿条40的切换齿条部42啮合,另一方面,上述嵌合臂71a可嵌合在从凸轮轴齿轮30外周突出的钩部32上。
上述锁定杆73如图38至图40详细表示,具备嵌合固定在横移基座20前端部上的基部73b、从该基部73b基本L字状延伸的杆部73a、和从上述基部73b基本圆弧状延伸的弹簧部73c。上述杆部73a中一体形成与触发杆71的止动部71s嵌合的爪部73d、和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销73p。另外,在上述基部73b中,形成使后述定位杆75的约束杆部75s自由滑动插通的沟部73s(引导槽)。
从图30及图32可知,在上述进给齿条40的里面侧设置平面视图中形成为弯曲状的凸轮沟43,该凸轮沟43的前端侧向进给齿条40的前方打开。上述锁定杆73的突出销73p滑动自由地嵌合在该凸轮沟43中。
另外,上述装置基座10、中间基座80和横移基座20中,设置精确保持分别装配在装置基座10和横移基座20中的机构部件彼此联系状态用的定位机构。
即,在横移基座20的前部配置定位部件75(定位杆),以便在进行该横移基座20对中间基座80的左右方向定位的同时,一体嵌合两个基座20、80。
如图41-图43详细所示,定位杆75具备:嵌合基部75b,可前后滑动地嵌合在形成于横移基座20上面的前后方向的引导沟26中;延长接收部75c,从该基部75b向前方伸展;和约束杆部75s,在从上述嵌合基部75b和延长接收部75c向右偏移的位置上向前后方向(图14-图18的上下方向)伸展。
如上所述,上述约束杆部75s向前后方向自由滑动地插通在上述锁定杆73的基部73b中形成的引导槽75s中。另外,上述延长接收部75c如后详细所示,在组装状态下,前面部接触锁定杆73的弹簧部73c,向后方施压,另一方面,其后面部可接触进给齿条40的前端面,伴随进给齿条40的前方移动,定位杆75整体向前方移动。
如图14-图18所示,在中间基座80的前侧壁部形成可出没地使上述定位杆75的约束杆部75s嵌合的定位孔83,一旦进给齿条40向前方移动且其移动量达到一定以上时,进给齿条40的前端面接触定位杆75的上述延长接收部75c的后面,对其施压,在嵌合基部75b沿上述引导沟26移动的状态下,定位杆75整体前进。另外,随之而来,上述约束杆部75s通过嵌入中间基座80的定位孔83内,相对中间基座80嵌合横移基座20。
另一方面,在横移基座20的前端部分的上面设置平面视图中为圆弧状的凸轮沟27(圆弧沟)。在上述凸轮轴齿轮30的钩部32的里面设置嵌合凸部32p,通过将嵌合凸部32p嵌合在上述圆弧沟27中,进行横移基座20对装置基座1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规定。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将设置在中间基座80前端的突起部80P嵌合在凸轮轴齿轮30的凸轮沟33中,可正确定立中间基座80(因此横移基座20)的前端部对装置基座1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
由此,横移基座20的前端部对装置基座10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等垂直的3个方向的位置关系可经中间基座80来正确定立,可使分别装配在装置基座10和横移基座20上的机构部件彼此正确且确实嵌合。尤其是,在切换第2电机4的驱动力传递路径时,可正确保持设置在装置基座10中的盘加载机构与设置在横移基座20中的加载驱动机构的联系状态。
另一方面,上述盘装置1具备组装了夹钳96的夹紧板95,夹钳96与转盘5协动来夹持盘9(参照图1、图2、图4、图22及图23)。
上述夹紧板95在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前后各两个)装配脚部95f中分别形成爪部95d,通过使这些爪部95d嵌合在装置基座10的侧部来组装在该装置基座10中。另外,在该组装状态下,可使夹钳96的中心与转盘5的旋转中心实质一致。
上述夹紧板95具备支撑上述左右两侧装配脚部95f的左右水平基部95b、支撑上述夹钳96的基本环状的中央支架部95a、连接该支架部95a和上述水平基部95b的水平连接部95c。
在本实施例中,在中央支架部95a的左右根部与各水平基部95b之间形成切口部95e,上述水平连接部95c的宽度比水平基部95b的宽度小对应于该切口部95e的量。即,水平连接部95c与水平基部95b相比,其刚性低,易向上下方向挠曲。因此,即使当盘装置1下落时等,向装置1作用大的冲击负荷,转盘5与夹紧板95接触的情况下,由于该夹紧板95容易向上下方向挠曲,所以可吸收冲击负荷,可有效防止转盘5(及连接在其上的主轴电机3)受到大的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即使在盘9中有弯曲或挠曲等变形的情况下,也可由较简单的构成来进行矫正,可严格约束盘面与光束角度的盘夹紧机构。
图44-图46示意表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盘夹紧机构基本构成和原理等。如图44所示,夹钳96具备中央夹紧部96a,与转盘5一起夹持固定盘9的内缘附近;和大夹紧部96b,与盘9的外缘附近基本同直径,并且,高度基本等于上述中央夹紧部96a。大夹紧部96b具有规定宽度,跨跃夹钳96的整周来形成,与上述中央夹紧部96a之间的部分96c的整体面形成为凹状,以不与盘9对接或接触。
如图45所示,在转盘5上载置盘9,当接着安装夹钳96时,上述中央夹紧部96a与转盘5一起夹持固定盘9的内缘附近,并且,大夹紧部96b按压盘9的外缘附近9b。
并且,当象盘9的外缘侧向与光束照射面相反的方向(所谓的水平面方向)变形时那样(图45A、45B),盘9的外周部接触夹钳96的大夹紧部96b后,中央夹钳96a按压盘9,夹持固定在与转盘5之间。
由于向原来变形相反的方向按压通过夹持而变形的盘9的外缘部9b,所以弯曲被更正。如图45C所示,有时盘的中央部(即夹在内缘部附近9a与外缘部附近9b中的部分)9c虽原样向原来变形的方向变形,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相对其中径部9c的部分是夹钳96的凹部96c,所以在该部分9c中,盘9不接触夹钳96。
接着,用作为模式侧截面图(表示截面的阴影记载从略)的图46来说明除转盘5与夹钳96夹持以外,相对转盘5的上面,沿相对方向移送夹钳96的夹钳移送动作。由夹钳96来载置通过托盘55移送到转盘5上的盘9。55a是为了将盘9引导到与转盘5的同心位置而设置的突起,是设置在托盘上的障碍。
图46A表示由夹钳96和转盘5来夹持盘9的状态(与图45C相同)。此时,也可不在离开托盘55的状态下夹持盘9。接着,如图46B所示,转盘5向作为与盘9相对方向(远离盘9的方向)的图示箭头D方向移动的同时,夹钳96向作为相对转盘上面的方向(远离转盘5的方向)的图示箭头U方向移动。
如此,通过夹钳96移送,在托盘移动时(图46C的图示箭头E方向),可避免托盘55的突起物55a或其它阻碍物妨碍托盘55的运动。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从盘的水平面按压其外周的夹钳,可减少盘9的变形,进行稳定的再现驱动,并且,可避免夹钳96阻碍托盘55的动作。
本实施例具备应用上述基本原理的盘夹紧机构,根据图47及图48来详细说明其具体构成。这里,因为在对应于上述第1使用状态的用途中不需要这种盘夹紧机构,所以不在上述夹紧板95或夹钳96等盘夹紧机构中设置专用的机构部件。
图47是本实施例的盘夹紧机构的示意立体图,图48是表示其动作的局部纵截面说明图,表示从夹持盘的状态(图48A)开始到托盘的移动开始之前(图48C)。
在图47及图48中,96d是夹紧磁铁,构成在夹钳96的内径附近下侧,与由铁等强磁性体构成的转盘前端相对。96e是锥芯部,设置在夹钳96的中心,通过插入转盘5的中心孔,形成转盘5与夹钳96的出芯。盘9与转盘5的出芯与以前一样,通过转盘5的锥部保持盘9的内径部来进行。
94为弹簧钩,向内径部突出的钩部94a以自由旋转、游动的构成贯通夹紧板95,在夹紧板95下侧贯通夹钳6,经弹簧98,嵌合弹簧沟94。从而,接触并按压在盘上的夹钳96通过弹簧98从固定在内部钩部94a中的弹簧钩94压向上方。
从而,支撑夹钳96、弹簧98、弹簧支架97、弹簧钩94的夹紧板95保持转盘5,并嵌合固定在自由滑动载置托盘55的盘装置主体(装置外壳)10上。
下面说明如此构成的盘夹紧机构的动作。在图48中,图48A表示如上述实施例1所示,通过夹钳96来夹持固定载置到抬起托盘5上的盘9的状态。因为夹钳内径部的夹紧磁铁96d与转盘5的吸引力比弹簧98向上方的赋垫力大,所以夹钳96横跨按压载置在转盘5上的盘9的整个面。另外,因为转盘5上升,所以通过夹持盘的内径附近而抬起弹簧支架97、钩部94a,使弹簧钩94离开夹紧板95,并自由旋转。
接着,如图48B所示,横移基座20通过向下转动,转盘5向与盘9相对的方向(远离盘9的方向)移动,从而盘9离开转盘5而载置在托盘55上。离开转盘5而无支撑的弹簧支架97、弹簧钩94通过夹紧磁铁96d与转盘5的吸引力和自重而下垂,但因为弹簧钩94上部的沿部94b嵌合在夹紧板95上,所以弹簧支架97、弹簧钩94支撑在夹紧板95上。并且,由于转盘5的下降,离间转盘5与夹紧磁铁96d的磁力吸引力减弱,一旦弹簧98的反发力超出,则将夹钳96压向上方,夹钳96离开托盘55上的盘9。
接着,如图48C所示,转盘5进一步向离开盘9的方向移动,夹钳96与托盘55之间和托盘55与转盘5之间充分离开,从而托盘55载置盘9不变地向前方向(垂直于图面纸的方向)滑动移动,排出盘9。
另外,通过与上述说明相反的顺序,当将盘9载置在转盘5上时,也同样如图48C所示,托盘55在充分离开夹钳96、转盘5的状态下,滑动移动。一旦使盘9移动到转盘5上方的正规位置,则托盘55停止滑动移动,转盘5开始上升。通过转盘5的上升,夹持盘内径部附近,抬起弹簧钩94,从而弹簧钩94与夹紧板95的结合脱开。另外,若转盘5与夹紧磁铁96d的吸引力超出夹钳98的向上赋势力,则向下吸引夹钳96,按压盘9。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即使是具备大夹钳的光盘驱动装置,在接近转盘时按压盘的大径夹钳96通过使用弹性部件,在转盘下降时自动离开盘,在盘排出时托盘滑动移动时,通过突起物55a或其它阻碍物而可避免妨碍托盘55的运动。
即,根据本实施例,可得到如下效果:通过对接未记录信息的外周附近并按压有变形的盘,矫正该变形,并将盘的信息记录面与为了记录再现信息而照射的光束的角度控制在一定值内,可正确读取信息并高精度记录再现。另外,通过具备对接外周,移送按压的大径夹钳的单元,可不妨碍托盘地进行移动。
说明上述构成的盘装置1的动作。
首先,将盘9加载到盘装置1内,在由光拾取器6来再现记录在该盘9中的信号的信号再现状态(参照图9)中,如图6所示,通过中间基座80的前端突起部80P嵌合在凸轮轴齿轮30的凸轮沟33中的上侧水平沟部33a中,将中间基座80与横移基座20保持得与装置基座10基本平行。
此时,如图14所示,触发杆71的止动部71s结合在锁定杆73的爪部73d中,同时,嵌合臂71a嵌合在凸轮轴齿轮30的钩部32中。在该状态下,触发杆71转动到图9及图14中逆时针方向的限度。
在上述状态下,通过驱动主轴电机3,以规定转数旋转载置盘9的转盘5,并使光拾取器6移动到作为再现目的的信号磁迹大致下方位置,由设置在光拾取器6上的光学元件(包含透镜及光源等光学系统)读取盘9上的信号,从盘9再现信号。
这里,当光拾取器6的当前位置上方没有要再现的信号磁迹时,必需向盘9的内周方向(盘装置1的前侧方向)和外周方向(盘装置1的后侧方向)移动光拾取器6。
通过光拾取器驱动机构来进行光拾取器6的移动。即,如上所述,驱动第2电机4,一旦电机齿轮4G旋转,则该旋转通过上述齿条驱动齿轮列51减速到规定减速比后,传递到输出侧,最终的输出齿轮53B(第2横移输出齿轮)以减速后的旋转速度旋转,进给齿条40(因此,与其连接的光拾取器6)向前后方向移动。此时,若电机齿轮4G的旋转方向是图9-图13的时针方向,则光拾取器6向前(图9-图13的下方:盘9的内周方向)移动,若电机齿轮4G的旋转方向相反,则光拾取器6向后(图9-图13的上方:盘9的外周方向)移动。
另外,在信号再现状态下,随着第2电机4的驱动,加载驱动齿轮列61也旋转,作为最终输出齿轮的第3加载齿轮64的齿部被设定为位于凸轮轴齿轮30的缺齿部34,与外周齿部30g不啮合。因此,在信号再现状态下,第2电机4的驱动力不会传递到凸轮轴齿轮30(因此,不会传递到托盘驱动齿轮56)。
图10及图15表示再现记录在盘9中记录信号的记录位置范围(信号记录范围)最内周部分中的信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光拾取器驱动机构向前移动光拾取器6,移动到盘9的信号记录范围的内周端部位置Sr,进给齿条40的从动齿条部41的后端部分与齿条驱动齿轮列51的最终输出齿轮53B(第2横移输出齿轮)啮合。另外,切换齿条部42非常接近触发杆71的部分齿轮71g。
众所周知,根据盘的规格,由距盘9中心的距离来设定光盘9的信号记录范围。并且,在现有盘装置中,在对应于信号位置范围最内周位置的位置上设置光拾取器位置检测开关,检测光拾取器在最内周位置/可能已移动到最内周位置,控制光拾取器不移动到更内周侧。
对此,在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中,将盘9的信号记录范围的内周端部位置Sr作为内周端部切换位置,其中,设置内周检测开关7。该内周检测开关7在关时检测光拾取器在最内周位置/可能已移动到最内周位置方面与现有的光盘装置相同。但是,与以前的不同之处在于:设定为当开时,光拾取器6即使使内周检测开关7动作,也不会制约光拾取器6向更内周侧移动,光拾取器6可向更内周侧移动。
因为上述内周侧检测开关7例如进行以前公知的机械式动作,所以相对横移基座20的上面,沿上下方向可出没地设置,当光拾取器6到达内周检测开关7的上方时,其下面干涉开关7,反抗开关弹簧(未图示)的赋势力,将内周检测开关7压入横移基座20内。另外,作为内周检测开关7,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可使用非接触式等以前公知的各种构造。
图11和图16表示光拾取器6移动到上述内周端部位置Sr并使内周检测开关7动作后,光拾取器6还移动到内周侧的状态。
这里,说明图10和图15的状态与图11和图16的状态的不同之处以及状态的移动动作。
通过从光拾取器6使打开的内周检测开关7动作的图10及图15的状态开始,第2电机4进一步向同向(时针方向)旋转,光拾取器6从图10及图15的状态移动到图11及图16的状态。
通过光拾取器6进一步移动到内周侧,使光拾取器6前后动作的进给齿条40的切换齿条42与触发杆71的部分齿轮71g啮合,使触发杆71沿时针方向旋转。与此同时,触发杆71的嵌合臂71a使凸轮轴齿轮30的钩部32沿时针方向转动。
由此,凸轮轴齿轮30沿时针方向转动,其外周齿部30g与加载驱动齿轮列61的最终输出齿轮64(第3加载齿轮)开始啮合。在该状态下,进给齿条40的从动齿条41保持与上述齿条驱动齿轮列51的最终输出齿轮53B(第2横移输出齿轮)的啮合状态。
另外,与触发杆71的止动部71s嵌合来固定触发杆71位置的锁定杆73通过其突出销73p沿进给齿条40的凸轮沟43移动而转动,解除爪部73d对触发杆71的位置固定。
图12和图17表示凸轮轴齿轮30从上述凸轮轴齿轮30开始啮合在作为加载驱动齿轮列61最终输出齿轮的第3加载齿轮64上的状态开始,并通过来自第3加载齿轮的驱动力,沿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
与向内周侧传送光拾取器6时的旋转方向相同,电机齿轮4G通过第2电机4沿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来进行该动作。
通过这种凸轮轴齿轮30的动作,触发杆71在由该凸轮轴齿轮30限制的位置之前,还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进给齿条40的从动齿条部41与第2横移输出齿轮53B的啮合脱离的位置之前,将光拾取器6引向更内周位置(前方位置)。因此,此后,即使上述电机齿轮4G还沿时针方向旋转,第2电机4的驱动力也不会传递到进给齿条40(因此不会传递到光拾取器6)。
另外,此时,在进给齿条40的凸轮沟43内引导锁定杆73的突出销部73p,到达其倾斜部,通过锁定杆73的弹力沿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使触发杆71在与凸轮轴齿轮30完全脱离的位置以前,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基本上由触发杆71、锁定杆73及凸轮轴齿轮30(具体而言是其钩部32和缺齿部34),更详细地说,除此之外,还由进给齿条40的切换齿条部42及凸轮沟43等来构成切换第2电机4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这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
这里,因为相对对应于上述第1使用状态的用途而言不需要上述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所以不必设置作为用于该机构中的机构部件的触发杆71、锁定杆72和凸轮轴齿轮30。但是,在锁定杆73的情况下,在位于进给齿条40里面侧的关系上,因为对横移基座20的离合比较困难(即,由于将进给齿条40搭载在横移基座20上而难以后附加),所以即使在对应于第1使用状态的用途情况下,也可装配在横移基座20上。
另外,如上所述,进给齿条40在使光拾取器6移动到上述盘9的信号记录范围最内周端部位置Sr后,还可进一步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进给齿条40因为通过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或通过从规定位置移动到盘外周侧,切换第2电机4的驱动力传递路径,所以通过一个电机(第2电机4)的驱动,可联合进行光拾取器6的信号读取动作和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切换。
另外,在通过第2电机4使位于信号再现状态的光拾取器6移动到光盘9上的信号记录范围的内周端部位置Sr后,不变换旋转方向,继续旋转电机4,可自动解除转盘5对光盘9的夹紧、向装置外排出光盘9,可废弃现有光盘装置中必需的盘加载专用电机。另外,通过减少装置内使用的电机数量,可提高更廉价的光盘装置。
此外,在通过第2电机4的驱动而使光拾取器6移动到盘9上的信号最内周位置Sr,由内周检测开关7检测光拾取器6的位置后,通过改变上述第2电机4的旋转方向,使旋转停止,也可不向装置外排出盘9,连续再现/记录同一盘9的信号。另外,即使没有以前必需的检测将盘搬入装置内的检测开关或检测盘夹紧动作的检测开关,也由于可通过内周检测开关7来检测上述状态,所以可减少检测开关数量,可提供更廉价的光盘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横移基座20构成为经中间基座80,以其后端部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中间基座80的前端部突起部80P嵌合在凸轮轴齿轮30中形成的凸轮沟33上。如上所述,凸轮沟33具备上下水平沟部分33a和33c及连接两者的斜沟部分33b(参照图24-图29),通过上述突起部80P与这3个沟部33a-33c某部分嵌合(即通过凸轮轴齿轮30的转动方向及转动量),确定横移基座20的前端部上下方向位置。因此,中间基座80  横移基座20对应于凸轮轴齿轮30的转动方向及转动量,以其后端部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
因此,上述横移基座20经中间基座80,以其一端侧为中心,相对装置基座10向上下方向可转动地支撑。具体而言,通过来自加载驱动齿轮列61的动力传递,使凸轮轴齿轮30旋转,使横移基座20的另一端侧升降,从而,使横移基座20以其前端侧为中心,相对装置基座10沿上下方向转动。即,通过一个电机(第2电机4)的驱动,可联合进行横移基座20向上下方向的转动动作和(因此转盘5的升降动作)盘9的移送动作。
另外,如图13及图18所示,设定为一旦凸轮轴齿轮30进一步沿时针方向旋转,则中间基座80的前端突起部80P相对凸轮沟33的嵌合位置从上侧水平沟部33a经斜沟部33b移动到下侧水平沟部33c。
即,在图9及图14所示状态下,突起部80P嵌合在上侧水平沟33a中,中间基座80及横移基座20如图6所示,维持成与装置基座10平行,两者的上面基本为一个面。因此,可将盘9载置于转盘5上,并在与夹钳96之间水平保持。
另外,如图10-图13及图15-图18所示,进给齿条40向前移动,一旦其移动量达到一定以上,则凸轮轴齿轮30开始转动,中间基座80的前端突起部80P经凸轮沟33的斜沟部33b,与下侧水平沟部33c嵌合。结果,如图7所示,中间基座80及横移基座20以其后部为中心向下转动,并相对装置基座10倾斜。在该状态下,因为转盘5在倾斜状态下向下方移动,所以当从装置1的外部向转盘5的上方导入盘9时,以及从转盘5的上方向装置1的外部排出盘9时,盘9不会与转盘5干涉。
此时,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在横移基座20相对装置基座10向下方转动到规定位置(中间基座80的前端突起部80P经凸轮沟33的斜沟部33b与下侧水平沟部33c嵌合的位置)的状态下,因为与盘加载机构的托盘驱动齿轮56啮合,所以在横移基座20确实向下方转动的状态下驱动上述托盘55。因此,可确实避免托盘驱动时(即盘移送时),托盘55(即盘9)与转盘5干涉。
另外,如上所述,在横移基座20倾斜的状态下(参照图13、图18及图7),第3加载齿轮64也在倾斜的状态与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啮合,但如上所述(参照图29),因为外周齿部30g的纵截面上的齿向形状设定为曲线状或相对凸轮轴齿轮30的轴线Lg倾斜的形状,所以两齿轮64、30g可确实平滑啮合。
另外,如上所述,在进给齿条40(即光拾取器6)向前移动,横移基座20进行倾斜动作期间,如图14-图18所示,随着进给齿条40向前方的移动,该进给齿条40的前端部对接在上述定位杆75的延长接收部75c的后面,将其压向前方。由此,定位杆75的限制杆部75s以在锁定杆73的基部73s的导槽73s中被引导的状态下向前方移动。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将限制杆部75s嵌入中间基座80的定位孔83内,经中间基座80,进行横移基座20对装置基座10的左右方向定位。
另外,上述定位杆75的延长接收部75c的前部对接锁定杆73的弹簧部73C,通过弹簧部73c被压向后方。与上述相反,在进给齿条40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定位杆75由于上述弹簧部73c的赋势力而向后方移动。
另外,通过将凸轮轴齿轮30的齿条部32的嵌合凸部32p嵌合在设置在横移基座20前端侧的圆弧沟27中,在横移基座20相对装置基座10基本平行,两者的上面基本维持在一个面中期间,进行两者的前后方向定位。
图19和图20表示通过第2电机4使电机齿轮4G进一步沿同向(时针方向)旋转,经加载驱动齿轮列61,使凸轮轴齿轮30进一步向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在图9-图13所示状态期间,托盘驱动齿轮56的输入齿轮56A不与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啮合,而是对应于缺齿部34。因此,即使凸轮轴齿轮30旋转,托盘驱动齿轮56也不旋转。
但是,一旦凸轮轴齿轮30在图19及图20所示状态下转动,则凸轮轴齿轮30的外周齿部30g开始与托盘驱动齿轮56的输入齿轮56A啮合,通过凸轮轴齿轮30的旋转来使托盘驱动齿轮56旋转。另外,与此同时,如图21所示,通过托盘驱动齿轮56的输出齿轮56B及与其啮合的托盘齿条齿55g,向前方导出托盘55。
另外,上述说明是从盘装置1的内部向外部导出托盘55的情况(即从信号再现状态开始光盘9的夹紧解除和盘9的排出动作),但相反,在从盘装置1的外部向内部导入托盘55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在电路基板2上的电机控制电路,使第2电机4沿与上面相反方向旋转,沿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电机齿轮4G。由此,可将向盘装置1内搬入光盘9和夹紧盘9后移动到信号再现状态作为一系列动作来进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与装置基座10独立、装配转盘5的横移基座20相对装置基座10可上下方向转动地支撑,通过向正向(第1旋转方向)或其反向连续旋转一个电机(第2电机4),光拾取器6的移动动作、转盘5的升降动作和盘9的移送动作按该顺序大致连续,或反向按相反顺序大致连续进行,所以在盘9的出入时,盘9不向上下方向移动,可避免与转盘5的干涉。因此,不必象现有盘装置那样设置抬起盘的盘支架。
另外,利用使装配转盘5的横移基座20相对装置基座10向上下方向转动的动作,可进行盘9对转盘5的固定(夹紧)和固定解除。因此,不必象现有盘装置那样向上下方向驱动夹钳侧(卡盘板)。
此时,因为由一个电机(第2电机4)来进行光拾取器6的移动动作和转盘5的升降动作及盘9的移送动作,所以可与转盘旋转驱动用第1电机3一起,由共计两个电机来使盘装置1动作。即,可削减电机的使用个数,进一步简化盘装置1的构造,进一步稳定各构成要素的良好动作。
在以上说明中,不仅将光拾取器6及其驱动机构与转盘5的旋转机构等具有进行信息信号再现和/或记录用基本功能的机构,而且将使盘9在转盘5的上方加载位置与装置外部卸载位置之间移动的盘加载机构组装成一个一体单元,构成盘装置1,在传递到加载驱动机构的路径与传递到拾取器驱动机构的路径之间切换第2电机4的驱动力传递路径。
但是,在手动来对转盘设置和取出盘的情况(例如pop-up式盘装置等的情况)、或将盘加载机构设为外部机构的情况(例如具备处理多个盘的交换器的盘装置的情况)等不需要盘加载机构的情况或将盘加载机构构成为外部机构的情况下,将转盘5、转盘旋转驱动用第1电机3(主轴电机)、光拾取器6、其驱动机构和向该拾取器驱动机构提供驱动力的第2电机搭载在横移基座20上,构成单元体(基本单元),如上所述,可单独使用该基本单元(第1使用状态)。
因为对于这种用途(第1使用状态)而言,不需要加载驱动机构,所以在横移基座20中不组装加载驱动齿轮列61的第1-第3加载齿轮62-64及凸轮轴齿轮30,只要在图50所示状态下使用即可。此时,第2电机4被用作光拾取器6的移动专用电机。
即,从图49及图50可知,上述加载驱动齿轮列61的第1-第3加载齿轮62-64将各齿轮62-64的旋转轴插入设置在横移基座20中的各枢支基底部62S-64S的轴孔部62h-64h中来进行组装。各齿轮62-64的旋转轴通过上述各枢动基底部62S-64S的轴孔部62h-64h而被自由旋转地支承。
因此,对于对应于上述第1使用状态的用途,如图50所示,只要对横移基座20组装加载驱动齿轮列61的第1-第3加载齿轮62-64即可。或者,在已组装的情况下,通过将第1-第3加载齿轮62-64的旋转轴分别从各枢支基底部62S-64S的轴孔部62h-64h中拔出,则也可简单地从横移基座20中取出加载驱动齿轮列61。
另外,上述加载驱动齿轮列61的第1-第3加载齿轮62-64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将附加部件单元嵌合在基本单元上的)齿轮机构,设置在上述横移基座20中的各枢支基底部62S-64S的轴孔部62h-64h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可离合地装配在齿轮机构上的)装配部。
另外,对于对应于第1使用状态的用途而言,因为不需要盘加载机构自身,所以不必设置托盘55及托盘驱动齿轮56。同样,因为不需要装置基座10和中间基座80,所以不必将其组装在横移基座20中,也不需要组装所需的附属部件(例如进行横移基座20与中间基座80定位用的定位杆75等)。另外,同样因为不需要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所以也不必将用于该机构构成的触发杆71及锁定杆73装配在横移基座20上。另外,对于锁定杆73等较难对横移基座20进行离合(即难以对基本单元UM进行后附加)的部件,即使在对应于第1使用状态的用途情况下,也可装配在横移基座20上。
并且,由对于对应于上述第1使用状态的用途而言不需要的各机构和各部件构成附加部件单元。即,该附加部件单元具备经中间基座80向上下方向可转动地支撑上述横移基座20的装置基座10、盘加载机构、加载驱动机构和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最好还具备盘夹紧机构。该附加部件单元从已述各机构的详细说明和对应的附图可清楚知道,可对上述基本单元容易地离合(装配/取出)。
如此构成的盘装置可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UM的第1使用状态(参照图50)、和相互组装该基本单元UM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作为一个单元体来使用的第2使用状态(例如参照图1)下,择一选择使用状态来提供使用。换言之,对于利用装置内部动力(第2电机)来进行盘加载的用途、和不需要盘加载或使用装置外部动力来进行的用途而言,可简单地区分使用。
通过采用使用上述构成的基本单元UM和附加部件单元来生产盘装置的生产系统,可非常高效地生产构成不同的多种光盘装置。
即,分别库存上述基本单元UM和附加部件单元,在生产用手动来进行对转盘设置和取出盘的盘装置(例如pop-up式盘装置等)、或将盘加载机构设作外部机构的装置(例如具备处理多个盘的切换器的盘装置)等不需要盘加载机构或将盘加载机构构成为外部机构的盘装置的情况下,作为第1使用状态,从库存中仅提供上述基本单元UM。
另一方面,在生产将如本实施例中详细说明的那样,不仅光拾取器6和其驱动机构及转盘5的旋转机构等具有再现和/或信息信号用基本功能的机构、而且将使盘9在转盘5的上方加载位置和装置外部卸载装置之间移动的盘加载机构组装成一个一体单元的盘装置1的情况下,作为第2使用状态,从库存中提供基本单元UM和附加部件单元,将两者相互组装后,成为一个单元体即可。
通过采用这种生产系统,在生产构造不同的多种光盘装置时,可将具备光拾取器和其驱动机构及转盘旋转机构等具有再现和/或记录信息信号用基本功能的机构的单元UM(即基本单元)共通用作向构造不同的多种光盘装置提供基本功能的单元。从而,与以前相比,可简化部件管理或单元管理,另外,可提高盘装置组装工序的生产率。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加载驱动齿轮列61的第1-第3加载齿轮62-64的旋转轴与各齿轮主体一体形成,各齿轮62-64的旋转轴插入设置在横移基座20中的各枢支基底部62S-64S的轴孔部62h-64h中后来进行组装,但也可代之以在第1-第3加载齿轮的中心部设置孔部,另一方面,在横移基座侧设置枢支轴部,将各加载齿轮的中心孔部嵌合在各枢支轴部中来组装,通过上述各枢支轴部来自由旋转地支承第1-第3加载齿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盘9是所谓的DVD,另外,横移基座20经中间基座80相对装置基座10可上下转动地支撑,但本发明在如上述现有技术2的情况等相对装置基座10直接支撑横移基座20的情况、或盘9是所谓的CD的情况下,都可有效适用。
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不用说,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或设计上的变更。
如上所述,根据本申请第1发明的光盘装置,因为设置可离合装配齿轮机构的装配部,该齿轮机构使具备装置基座、盘加载机构、加载驱动机构和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并对上述基本单元可离合构成的附加部件单元嵌合在将转盘、转盘旋转驱动用第1电机、光拾取器、其驱动机构、向该拾取器驱动机构提供动力的第2电机搭载在部件基座上的基本单元,所以通过使上述齿轮机构离合于该装配部,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的使用状态和相互组装该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来使用的使用状态下,可择一选择使用状态来供使用。因此,在不需要盘加载机构的情况或将盘加载机构构成为外部机构的情况下,仅在不组装上述附加部件单元的基本单元的使用状态下使用,在必需内置盘加载机构的情况下,只要在相互组装两单元的状态下使用即可。
即,在生产构造不同的多种光盘装置时,可将上述基本单元作为具备光拾取器和其驱动机构及转盘旋转机构等具有再现和/或记录信息信号用基本功能的机构的单元体,在多种光盘装置中通用,可简化部件管理或单元管理,另外,可大幅度提高盘装置组装工序的生产率。
另外,根据本申请第2发明的光盘装置,具有将转盘、转盘旋转驱动用第1电机、光拾取器、其驱动机构、向该拾取器驱动机构提供动力的第2电机搭载在部件基座上的基本单元、和具备装置基座、盘加载机构、加载驱动机构和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并对上述基本单元可离合构成的附加部件单元,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的第1使用状态和相互组装该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来使用的第2使用状态下,可择一选择使用状态来供使用。因此,在不需要盘加载机构的情况或将盘加载机构构成为外部机构的情况下,仅在不组装上述附加部件单元的基本单元的第1使用状态下使用,在必需内置盘加载机构的情况下,只要在相互组装两单元的上述第2状态下使用即可。
即,在生产构造不同的多种光盘装置时,可将上述基本单元作为具备光拾取器和其驱动机构及转盘旋转机构等具有再现和/或记录信息信号用基本功能的机构的单元体,在多种光盘装置中通用,可简化部件管理或单元管理,另外,可大幅度提高盘装置组装工序的生产率。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第3发明,基本上可达到与上述第1或第2发明相同的效果。尤其是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的使用状态下,通过正反旋转一个电机(第2电机),往复驱动光拾取器。另外,在相互组装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使用的使用状态下,通过向正向(第1旋转方向)或其反方向连续旋转一个电机(第2电机),大致顺序连续进行光拾取器的移动动作、转盘的升降动作和盘的移送动作,另外,沿反方向以相反顺序大致连续进行这些动作,所以在盘出入时,不使盘上下移动,可避免与转盘的干涉。因此,不必象现有的盘装置那样设置抬高盘的盘支架。另外,利用使安装转盘的第2基座相对第1基座向上下方向移动或转动的动作,可进行盘对转盘的固定(夹紧)和解除固定。因此,不必象现有的盘装置那样上下方向驱动夹紧侧(卡盘板)。另外,在该情况下,因为由一个电机来进行光拾取器的移动动作、转盘的升降动作和盘的移送动作,所以与转盘旋转驱动用的第1电机合并,可由共计两个电机来使盘装置动作。即,通过削减电机的使用个数,可进一步简化装置构造,并可进一步稳定各构成要素的良好动作。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第4发明,基本上可达到与上述第1-第3发明之一相同的效果。尤其是,进给齿条在使光拾取器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信号记录范围最内周端部位置后,还可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进给齿条通过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或者通过从规定位置移动到盘外周侧,切换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所以可通过一个电机(第2电机)的驱动来联合进行光拾取器的信号读取动作和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切换。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第5发明,基本上可达到与上述第1-第4发明之一相同的效果。尤其是,上述部件基座以其一端侧为中心,可相对上述装置基座上下方向转换地支撑。具体而言,通过来自加载驱动齿轮列的动力传递使凸轮轴齿轮旋转,使部件基座的另一端侧升降,从而,部件基座以其一端侧为中心,相对装置基座上下方向转动。即,通过一个电机(第2电机)的驱动来联合进行部件基座向上下方向的转动动作和(因此转盘的升降动作)和盘的移送动作。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第6发明,基本上可达到与上述第1-第5发明之一相同的效果。尤其是,此时,因为相对装置基座可上下方向转动地支撑中间基座,相对该中间基座支撑上述部件基座,所以可分别进行相对装置基座的上下方向的转动动作支撑和部件基座的支撑。因此,与没有中间基座的现有(现有技术2)相比,可提高弹性支撑部件基座时对支撑部弹性的设定自由度。结果,比较容易两全达成吸收从外部输入的振动和抑制伴随转盘旋转而发生的振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在生产构造不同的多种光盘装置时,可在多种光盘装置中共通使用具备光拾取器及其驱动机构和转盘旋转机构等具有再现和/或记录信息信号用基本功能机构的单元体,可简化部件管理或单元管理,另外,可大幅度提高盘装置组装工序的生产率,所以,可适用于向例如所谓CD或所谓DVD等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光盘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再现记录的信息信号用的光盘装置中。

Claims (6)

1.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在部件基座上设置可旋转地支撑光盘的转盘;驱动该转盘旋转的第1电机;将信息信号写入由上述转盘旋转的光盘中,和/或读取光盘中记录的信息信号的光拾取器;可在光盘的内周侧与外周侧往复移动该光拾取器的拾取器驱动机构;和向该拾取器驱动机构施加驱动力的第2电机而构成的基本单元,在该基本单元中,设置安装部,可离合地安装将附加部件单元嵌合在该基本单元上的齿轮机构,该附加部件单元具备:可向上下方向移动或转动地支撑上述部件基座的装置基座;在转盘上方的第1位置和部件基座外部的第2位置之间可往复地移送上述光盘的盘加载机构;由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来驱动上述盘加载机构的加载驱动机构;和在传递到上述加载驱动机构侧的路径与传递到拾取器驱动机构侧的路径之间切换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
2.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在部件基座上设置可旋转地支撑光盘的转盘;旋转驱动该转盘的第1电机;将信息信号写入由上述转盘旋转的光盘中,和/或读取光盘中记录的信息信号的光拾取器;可在光盘的内周侧与外周侧往复移动该光拾取器的拾取器驱动机构;和向该拾取器驱动机构施加驱动力的第2电机而构成的基本单元,和
具有:可向上下方向移动或转动地支撑上述部件基座的装置基座;在转盘上方的第1位置和部件基座外部的第2位置之间可往复地移送上述光盘的盘加载机构;由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来驱动上述盘加载机构的加载驱动机构;和在传递到上述加载驱动机构侧的路径与传递到拾取器驱动机构侧的路径之间切换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且能够可分离地安装在上述基本单元上而构成的附加部件单元,
可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的第1使用状态和把该基本单元与上述附加部件单元相互组合进行使用的第2使用状态之间,择一地选择使用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电机由可正反旋转的电机构成,
在单独使用上述基本单元的使用状态下,通过沿第1旋转方向和其反方向旋转上述第2电机,往复驱动上述光拾取器,
在相互组装上述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使用的使用状态下,通过使上述第2电机向第1旋转方向连续旋转,大致顺序连续进行上述光拾取器的移动动作、上述转盘的升降动作和光盘的移送动作,通过使上述第2电机向与上述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连续旋转,以相反顺序、向相反的方向大致连续进行这些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拾取器驱动机构具备使光拾取器移动的进给齿条、和由多个驱动该进给齿条的齿轮构成的齿条驱动齿轮列,上述进给齿条在使光拾取器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信号记录范围最内周端部位置后,还可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在相互组装上述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使用的使用状态下,通过进给齿条移动到内周侧的规定位置,该进给齿条与上述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嵌合,并在嵌合状态下,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从传递到上述拾取器驱动机构侧的路径切换为传递到上述加载驱动机构侧的路径,通过上述进给齿条从上述规定位置移动到盘外周侧后解除与上述动力传递路径切换机构的嵌合状态,上述第2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从传递到上述加载驱动机构侧的路径切换为传递到上述拾取器驱动机构侧的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相互组装上述基本单元和上述附加部件单元后使用的使用状态下,上述部件基座被配置在形成于上述装置基座中的开口内,同时,以其一端侧为中心,可相对上述装置基座上下方向转换地支撑,另一方面,在装置基座中,位于部件基座另一端侧附近配置凸轮轴齿轮,该齿轮在外周部具有使该部件基座另一端侧升降的凸轮沟,上述加载驱动机构具备由多个齿轮构成的加载驱动齿轮列,该加载驱动齿轮列的最终输出齿轮通过与上述凸轮轴齿轮外周齿部啮合,使该凸轮轴齿轮旋转,使上述部件基座的另一端侧升降。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部件基座通过位于该部件基座与上述装置基座之间的中间基座,相对上述装置基座向上下方向被可转动地支撑。
CNA018161707A 2000-09-29 2001-09-27 光盘装置 Pending CN14667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99368 2000-09-29
JP299368/2000 2000-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6754A true CN1466754A (zh) 2004-01-07

Family

ID=18781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018161707A Pending CN1466754A (zh) 2000-09-29 2001-09-27 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813772B2 (zh)
CN (1) CN1466754A (zh)
WO (1) WO200202980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9894C (zh) * 2004-10-13 2007-08-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CN103489459A (zh) * 2012-06-13 2014-01-01 建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托盘式光盘驱动器的进退片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25916A1 (en) * 2003-06-18 2006-10-30 Seagate Technology Llc Hard disc drive base
WO2005001834A1 (en) 2003-06-27 2005-01-0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ickup unit homing mechanism for a disk drive unit
EP1503374A3 (en) * 2003-07-30 2005-02-09 ORION ELECTRIC CO., Ltd. Pickup shift device
US20050108740A1 (en) * 2003-11-18 2005-05-19 Hong-Chi Teng Movement for disk player
TWM256997U (en) * 2004-03-11 2005-02-11 Lite On It Corp Optical disk access device
TWI238404B (en) * 2004-06-04 2005-08-21 Lite On It Corp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position of optical pick-up head
TWI276081B (en) * 2004-08-31 2007-03-11 Lite On It Corp Optical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4419804B2 (ja) 2004-11-08 2010-0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被搬送媒体
ATE549314T1 (de) * 2004-12-17 2012-03-15 Vertex Pharma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4-aminochinazolinen
JP4554687B2 (ja) * 2006-01-20 2010-09-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4525633B2 (ja) * 2006-05-16 2010-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010055659A (ja) * 2008-08-26 2010-03-11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2089821B (zh) * 2008-09-02 2013-11-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盘片装置
KR100946376B1 (ko) * 2008-09-04 2010-03-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디스크 척킹 장치
JP5278463B2 (ja) * 2011-02-07 2013-09-0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ドライ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34467A (ja) * 1996-10-24 1998-05-22 Toshiba Corp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553328B2 (ja) 1997-08-13 2004-08-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3609952B2 (ja) * 1999-02-01 2005-01-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486238B2 (ja) * 2000-09-14 2010-06-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9894C (zh) * 2004-10-13 2007-08-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CN103489459A (zh) * 2012-06-13 2014-01-01 建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托盘式光盘驱动器的进退片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813772B2 (en) 2004-11-02
US20030185132A1 (en) 2003-10-02
WO2002029802A1 (fr) 200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6415C (zh) 光盘装置
CN1466754A (zh) 光盘装置
CN1259663C (zh) 光盘驱动器
CN1783273A (zh) 盘片装置
CN1499515A (zh) 碟片装置
CN1667730A (zh)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CN1838277A (zh) 光拾取装置
CN1558417A (zh) 录制和/或再现设备
CN1691190A (zh) 车载播放器
CN1238854C (zh)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CN1198830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290109C (zh) 盘片居中装置
CN1652231A (zh) 盘驱动器
CN1154101C (zh) 光盘加载装置及光盘盒
CN1153203C (zh) 磁盘再生装置
CN1860532A (zh)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CN1822160A (zh) 光盘装置
CN1627408A (zh) 盘驱动设备
CN1233049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295699C (zh) 盘变换设备
CN1314035C (zh) 盘移送装置
CN1815598A (zh) 光盘装置
CN1460261A (zh) 负载驱动机构及具有该负载驱动机构的盘装置
CN1409318A (zh) 盘驱动装置
CN1627386A (zh) 光学头装置、光学头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