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7162C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7162C
CN1327162C CNB200410001949XA CN200410001949A CN1327162C CN 1327162 C CN1327162 C CN 1327162C CN B200410001949X A CNB200410001949X A CN B200410001949XA CN 200410001949 A CN200410001949 A CN 200410001949A CN 1327162 C CN1327162 C CN 132716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low channel
room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019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3235A (zh
Inventor
金暻桓
崔皓善
李起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573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3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716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716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both heat and humidity transfer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24F1/003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in combination with simultaneous exhaustion of in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2013/0616Outlets that have intake open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紧凑的室内机、送风管道、排风管道和预热交换器。在室内机中的室内热交换器具有一个与房间连通的空间,设置在该空间内的风机通过室内热交换器抽吸和排放空气。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下侧的通风导管用于引导外部空气通过风机进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引向室外。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具有与通风导管相连的一端,分别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向室内和将室内空气引向室外。预热交换器设置在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的中间位置,用于使通过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的外部空气与室内空气进行间接热交换。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室内机安装在天花板上、并且通风的风管结合成一个紧凑单元的空调系统。
本申请要求享有申请日为2003年6月11日的韩国申请P2003-37653号的优先权,该文献作为本申请的参考文献。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一种利用制冷剂的特性来冷却或加热房间的设备,其中,制冷剂发生相变时可向环境中放热或从环境中吸热。
一般说来,空调器设有一个室内机和一个室外机,其中具有结合成一体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空调器被称作单元式空调器,而具有分别单独装配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空调器被称作分体式空调器。
单元式空调器的一个典型实例是窗式空调器,分体式空调器有天花板式空调器、壁挂式空调器和柜式空调器。对于天花板式空调器,室内机安装在天花板内;对于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安装在墙壁上;对于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竖立在房间的地面上。
空调器一般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压缩机将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制冷剂,并使制冷剂流过不同的单元。冷凝器将来自压缩机的气态制冷剂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制冷剂在冷凝时放热,所以冷凝器向环境放热。当冷凝器将热释放到房间时,对房间进行加热。
通常采用毛细管作为通过减压而使冷凝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装置。当制冷剂吸热以冷却蒸发器周围的空气时,蒸发器使经膨胀的制冷剂汽化。当将冷气释放到房间时,对房间进行冷却。
同时,为了在使用空调器时减少热损失,将房间封闭起来。这种封闭的房间内的空气将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污浊。例如,室内人的呼吸使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并且大量灰尘在干燥的空气中循环。因此,在空调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向房间提供外部新风,而提供外部新风需要使用充分通风的装置。
大部分已知的相关领域的通风装置采用的系统只是使用风机将室内空气强迫地排放到室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开窗进行通风。然而,当室内空气只通过风机强迫排风时,冷或热空气直接被排放到室外,并且外部空气通过打开的门或窗直接进入室内。所以,在通风时将损失大量热能,不仅耗费大量能量,而且再次对房间进行冷却或加热需要很长时间。
此外,突然将室外的热或冷空气引入室内会使室温突然变化,从而使室内人员感觉不舒适。而且在用于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的通风装置处于运行状态时使其不停止运行地打开门或窗是很不方便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基本上能解决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缺陷造成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改进型空调系统,该系统能在通风过程中从排放到室外的空气中回收热量。
本发明另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型空调系统,由于用于引导空气通风的导管和室内机结合成紧凑的单元,所以该系统很容易安装。
在下文的描述中将陈述本发明的其它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中的一部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阅读了下文后可明显得知,或可从本发明的实施中得知。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说明书的文字部分、权利要求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达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和优点,按照本发明的目的和下面概括和具体的描述,本空调系统包括一个室外机、一个具有通风管道并安装在天花板内的紧凑的室内机、送风管道、排风管道和预热交换器。
室外机包括一台压缩机和一个室外热交换器,室内机包括一个室内热交换器、一个风机和通风导管。室内热交换器具有一个与房间连通的空间,设置在该空间内的风机通过室内热交换器抽吸和排放空气。通风导管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下侧,用于引导外部空气通过风机进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引向室外。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分别具有与通风导管相连的一个端部,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向室内和将室内空气引向室外。预热交换器设置在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的中间位置,用于使通过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的外部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间接热交换。
风机包括一个在风机旋转时从下方抽吸空气并沿径向排出空气的离心式风机。
通风导管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与所述空间、室内、送风管道连通的用于将室内空气和外部空气引向风机的第一流动通道;至少一个或多个用于将通过风机和室内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向室内的第二流动通道;及至少一个或多个用于将室内空气引向排风管道的第三流动通道。
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分别与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三流动通道相连的分支通道。在这种情况下,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的分支通道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不同。
通风导管可包括一个位于室内热交换器下侧的管体和连接在该管体下侧的管板。
管体包括一个沿上/下方向穿过其中部的第一孔,它构成第一通道的一部分并与送风管道相通;一个沿上/下方向穿过第一孔周围的第二孔,它构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及一个沿上/下方向穿过第一孔周围的第三孔,它构成第三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并与排风管道相通。
管体包括围绕中央部分设置的、以在中央部分内构成一个与所述空间和室内相通的空腔的第一管道,每个第一管道具有构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的内侧;一个设置成将空腔分隔成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三流动通道的隔板。管体还可包括连接相邻第一管道的侧端之间的连接板,并且送风管道或排风管道有选择地连接在该连接板上。
第一流动通道形成在空腔的中央部分内,第三流动通道形成在连接第一管道的拐角处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隔板最好具有两个连接到相邻的两个第一管道的端部。
管板可包括构成第一和第三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的第一端口和构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的第二端口。管板还可包括一个设置在第一端口上的滤网。
风机设置在第一孔上方,室内热交换器最好沿第一孔和第二孔之间的位置竖立在管体上。
本空调系统还可包括一个位于送风管道上用于向室内提供外部空气的送风机,或一个位于排风管道上用于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的排风机。
本空调系统还可包括用于控制提供给室内的外部空气、或通过送风管道或排风管道排放到室外的室内空气的流率的风门。这些风门可分别安装在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内,或安装在送风管道或排风管道与通风导管相连的部分内。
应当理解,上述说明和下面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都只是举例式说明,并用于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权利要求。
附图说明
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解释并构成该申请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它们与说明书文字部分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示意地表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
图2表示安装在天花板上的图1的空调系统的从下向上看的视图;
图3示意地表示图1的空调系统中的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图4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图3中的预热交换器内的热交换部件的透视图;
图5表示按照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改进结构的空调系统;
图6是图5的空调系统中的室内机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按照本发明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图5的空调系统中的管体的透视图;
图8A至8D分别是图5中的空调系统的管体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即附图中所示的实例。在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名称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描述。
本发明的空调系统构成一种室内机安装在天花板内的天花板式空调器。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在通风过程中,提供给室内的空气从排放到室外的空气中回收热量。
现在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空调系统。作为参考,图1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图2表示安装在天花板上的图1的空调系统的从下向上看的视图。
参见图1,室内机5与室内连通地安装在房间的天花板内。室内机5包括一个室内热交换器(图中未示出)、一个室内膨胀装置(图中未示出)及一个室内风机(图中未示出)。如图2所示,在房间的天花板内距室内机5为预定距离处设有多个排风口2和送风口1。排风管道4与排风口2相连,送风管道3与送风口1相连。送风管道3和排风管道4的一端连接到室外。
在送风管道3和排风管道4的中间设有一个预热交换器6,它用于在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相互交叉通过时,使流入其内的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间接热交换。
现在参照图3和4更详细地描述预热交换器的结构和运行过程。作为参考,图3示意地表示出图1的空调系统中的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情况,图4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图3中的预热交换器内的热交换部件的透视图。
参见图3,预热交换器6设有热交换部件6a,该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室内的第一流动通道6b和多个将室内空气引到室外的第二流动通道6c。连接到送风管道3上的第一流动通道6b和连接到排风管道4上的第二流动通道6c用多块板隔开,以使它们不连通。由于第一流动通道6b和第二流动通道6c形成在这些板之间,所以当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分别通过第一流动通道6b和第二流动通道6c时,通过这些板进行传热。因此,通过第一流动通道6b流入室内的外部空气吸收从室内空气通过第二流动通道6c排放到室外的热能。所以,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可减小通风中的热损失。同时图3中未经说明的附图标记9代表过滤器,用于过滤从外部流入室内的外部空气。
图4表示热交换部件6a的一种实施方式。参见图4,热交换部件6a的一种实施方式包括多块板6d和多个导流件6e。板6d以固定的间隔设置,从而使用于流动外部空气的第一流动通道6b和用于流动室内空气的第二流动通道6c交替地分层形成。
导流件6e用于固定在第一流动通道6b和第二流动通道6c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并使热交换器的面积扩大。导流件6e包括具有多个连续波折的部分,这些波折的峰和谷分别与各板的顶和底表面接触。同时,如图4所示,层状导流件6e可相互垂直地设置,以使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能相互垂直地流动。
同时,热交换部件不限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而可以采用能作为热交换部件的任何结构,只要这种结构允许外部空气与室内空气在不相互混合的情况下进行间接热交换。
有两种用于使外部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间接热交换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板6d和分隔成第一流动通道6b和第二流动通道6c的导流件6e的热传导而进行热交换。另一种是通过由于第一流动通道6b和第二流动通道6c之间的温差而形成在板6d上的冷凝水进行热交换。
同时,在图1的空调系统中,送风机7和排风机8安装在送风管道3和排风管道4上。在室外的室外机(图中未示出)包括一个室外热交换器、一台压缩机、一个室外风机,通常这些装置都是已知的,不再对它们进行描述。
在运行过程中,参照图1,当室外机和室内机5投入运行时,室内空气流入室内机5,与室内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然后再排放到室内。按照这种方式,可对房间进行冷却或加热。在使房间冷却或加热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通风,下面将对该过程进行描述。
在通风时,排风机8和送风机7运行。这样,将外部空气通过送风管道3和送风口1引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通过排风管道4和排风口2排放到室外。在这种情况下,流过排风管道4和送风管道3的室内空气和外部空气在预热交换器6中进行间接热交换。因此,外部空气在流入室内之前,吸收排放到室外的室内空气中的一部分热能,按照这种方式,减小了由通风造成的热能损失。
本发明的上述空调系统在通风时,回收排放到室外的室内空气中的热能,同时向室内提供空气。按照这种方式,可防止在通风时室温急剧变化,并获得节能的效果。但是,尽管该空调系统具有某些优点,参照图1和3描述的空调系统仍具有下述问题。
首先,在房间天花板内的排风管道长而复杂,以致室内机不紧凑,故而难以安装,并需要昂贵的材料和安装费用。
第二,在天花板内安装多个排风口,并且排风管道与这些排风口相连。这样,由于排风管道长,造成一定的热损失和压力损失,从而使通风的预热交换效率很低。
因此,这里提供的改进型空调系统可解决上述问题。图5至图8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改进型空调系统。下面将参照上述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改进型空调系统。
参见图5,室内机10安装在房间天花板内与房间连通之处。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的端部分别安装成与室外连通。在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的中间设有预热交换器40,用于使分别流过它的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间接热交换。预热交换器40的结构和功能与参照图3和图4描述的预热交换器相似,所以不再进行描述。
同时,尽管图中未示出,室外机安装在室外,它包括一台压缩机、一个室外膨胀装置和一个室外风机。室外机与公知的室外机类似,所以不再进行描述。当然,室外机和室内机10与制冷剂管路相连。
同时,参见图5和6,室内机1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100、风机200和通风管道300。如图5所示,室内热交换器100安装在室内机外壳11内,并具有与房间相通的内部空间形状。室内热交换器100可具有例如包围该空间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该空间可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00的敞开的底侧与室内连通。同时,参见图5,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外周表面和室内机外壳的内周表面最好具有固定的距离,以确保排风流动通道15能使排风从风机经室内热交换器100流向室内。
参照图5,风机200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空间内。风机200抽吸空气,并将空气经室内热交换器100排放到室内。同时,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设置的风机200最好是从一侧(例如从底侧)抽吸空气、然后以径向排出空气的离心式风机。在这种情况下,参照图5,离心式风机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内部空间中,用于通过底侧抽吸室内空气并沿径向排出室内空气。然后,沿径向排出的空气通过安装在离心风机周围的室内热交换器100,并流向室内。
通风导管300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下方,并具有三条用于独立地引导室内空气、外部空气和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空气的流动通道。第一流动通道引导来自室外的新风,并将室内空气引向风机200。第一流动通道具有与空间连通的上部、与房间连通的下部和与送风管道20连通的中部。第二流动通道将通过风机200和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空气引向室内。第二流动通道具有与排风流动通道15连通的上部和与房间连通的下部。第三流动通道将室内空气引向排风管道30,它具有与房间连通的下部和与排风管道30连通的部分。至少分别设置第一、第二和第三流动通道中的一条或多条。
同时,图6和7示出了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流动通道的通风导管的一优选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通风导管300包括一个管体310和一个管板350。管体310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下侧,管板350固定在管体310的下侧。
管体310具有三个分别构成第一、第二和第三流动通道部分的孔。第一孔311沿上/下方向穿过管体310,它构成了第一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参见图6和7,第一孔311与所述空间和送风管道20连通。第二孔312设置在第一孔311周围,并沿上/下方向穿过管体310,它构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并与排风流动通道15连通。第三孔313设置在第一孔311周围,并沿上/下方向穿过管体310,从而构成第三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并与排风管道30连通。
如果管体310具有上述结构,则风机200最好设置在第一孔311和第三孔313上方。室内热交换器100最好沿第一孔311和第三孔313之间的位置竖立在管体310上。
同时的,如上所述,在管体310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流动通道可以是三个穿过管体310的孔。在这种情况下,将管体310加工成使这三个孔穿过管体310的形式。然而,如图6和7所示,第一、第二和第三流动通道可以是一种独特的将多个管道和板紧密结合的结构,这将在下文中描述。
参见图6和7,管体310包括多个第一管道315和至少一个或多个隔板316。每个第一管道315都具有敞开的两端和一个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内侧流动通道。多个第一管道315包围中心部分,以在中心部分形成一个与所述空间和房间连通的空腔。按上述方式设置的第一管道315的内侧流动通道分别设有第二孔312,以构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
隔板316将空腔分成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三流动通道,即第一孔311和第三孔313。如图6和7所示,隔板316具有与两个相互邻近的第一管道315相连的两个端部。因此,隔板316可以在整个长度上都是平的,或如图7所示,可以具有弯角形状,以使隔板316的一部分向中部突起。如果隔板316为角形,则第三孔313的尺寸可以更大。如果设置这样的隔板316,则第一流动通道形成在空腔的中心部分,而第三流动通道形成在连接第一管道315的拐角的内侧。
隔板316这样安装是出于如下原因。利用风机200使通过送风管道20供给第一孔311的外部空气经室内热交换器100和第二孔312输送到室内。与此同时,使污浊的室内空气流过第一孔311,然后经排风管道30将其排放到室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隔板316,经送风管道20流入第一孔311的部分外部空气被直接抽吸到排风管道30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风效率大大降低,所以本发明建议安装隔板316,以防止输送的外部空气经排风管道30被直接排放到室外。
同时,尽管图中未示出,第一管道315的侧面与其它第一管道315的侧面相连,或如图7所示,设置成侧面相互隔开。在将第一管道315设置成第一管道315的侧面被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连接第一管道315的拐角的内侧和隔板316包围的内部空间限定了第三孔313。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排风管道30可穿过第一管道315的一部分。
如果第一管道315设置成其侧面相隔一段距离,则相互靠近的第一管道315的侧面与连接板317相连,如图7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管道315、连接板317和隔板316包围的内部空间限定了第三孔313。如图7所示,连接板317具有一个孔318,该孔用于连接送风管道20或排风管道30。
如图6所示,管板350包括第一端口351和第二端口352。第一端口351沿上/下方向穿过管板350的中心部分,以构成第一和第三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即分别与第一孔311和第三孔313连通。因此,第一流动通道由第一孔311和第一端口351限定,第三流动通道由第三孔313和第一端口351限定。由于污浊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一端口351,所以最好在第一端口351上设置滤网355,用以过滤杂质。
在上述空调系统中,送风机25和排风机35可分别安装在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上,用以提高送风/排风能力。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还可包括风门50,用于分别控制提供给室内的外部空气和排放到室外的室内空气的流率。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风门50可安装在送风管道20或排风管道30内。
虽然图中未示出,风门50可安装在除了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之外的部分上,例如安装在通风导管300上。在这种情况下,风门50可安装在送风管道20或排风管道30连接到通风导管300的部分内,如安装在图7的连接孔318上。
同时,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空调系统中,各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都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分支管道。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可将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的分支管道设置成与第一和第三流动通道连通。在图6和7中,附图标记20和30实际表示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的分支管道。
通过提供不同数量的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的分支管道,可使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的流率相互不同。例如,如图6和7所示,如果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具有相同数量的分支管道,则可使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的流率基本相同,这种方式可应用于对通风要求相似送风量和排风量的环境。如图8C所示,如果排风管道30的分支管道数量大于送风管道20分支管道的数量,则在通风时,排风速率可大于送风速率。如图8D所示,如果送风管道20的分支数量大于排风管道30分支管道的数量,则在通风时,送风速率可大于排风率。
同时,如图8A和8B所示,在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通风导管300内,第三流动通道可设置在不同部位。正如参照图8C和8D所描述的那样,如果分支管道的数量互不相同,则要求第三流动通道的数量和位置也随排风管道30的数量和位置改变。如图8A和8D所示,由于管体310具有很容易改变设计的结构,所以管体310可很方便地安装在任何环境中。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具有改进结构的空调系统的运行过程。当风机在送风机25和排风机35不运行的状态下投入运行时,室内空气向上流动并通过通风导管300中的第一孔311,然后利用风机将空气朝室内热交换器100方向输送。当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100进行热交换时,被冷却/被加热的空气经排风流动通道15、第二孔312和第二端口352被输送到室内,以冷却/加热房间。同时,由于送风机25和排风机35不运行,在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中的空气流最小,所以很难进行高效率的通风。
在房间冷却或加热后,在以预定的时间周期对房间进行上述过程的通风的情况下,送风机25和排风机35投入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室外机和室内机10可同时投入运行,或可不投入运行。现在将描述例如室外机和室内机10投入运行的情况。
当送风机25投入运行时,外部新风流入送风管道20并通过该管道,然后在预热交换器40吸收室内空气中的热能。发生在预热交换器40的热传递过程与前述过程相同。通过预热交换器40的外部空气经送风管道20或它的分支管道流入通风导管300中的第一孔311。利用风机200将进入第一孔311的外部空气吹向室内热交换器100,并在室内热交换器100内进行热交换。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中加热或冷却的外部空气通过排风流动通道15和通风导管300的第二流动通道、即第二孔312和第二端口352送入室内。
因此,在通风时,空调系统首先在预热交换器40中加热或冷却从室外引入的新风,然后在送入室内之前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中加热或冷却。所以,即使在通风时,也能提供按照室内环境的需要冷却或加热的空气,这样可在通风过程中防止室温急剧变化。但是,由于提供给室内的外部空气从排出的室内空气中回收了热能,所以可减小能量损失。
同时,当排风机35投入运行时,将室内空气通过第一端口315和第三孔313送入排风管道30。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通风导管300上的隔板316可防止从送风管道20经第一孔流入的外部空气直接进入排风管道30。进入并流过排风管道30的室内空气在预热交换器40与外部空气进行间接热交换。同时,室内空气的热能传递到外部空气中。通过预热交换器40的室内空气在冷却或加热状态下被排放到室外。
同时,利用风门50可控制通过送风管道20和排风管道30的空气流率。如图8C所示,在特定环境、如像现场处理有害气体这样的需要高排风率的环境中,可设置多条排风管道30的分支管道。当然,在相反的情况下,可设置多条送风管道20的分支管道。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改进型空调系统的优点。
首先,在通风时,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具有预热交换器,以将排放到室外的室内空气的热能传递给提供到室内的外部空气中。这样,在通风过程中可有效地防止热能的浪费。
第二,在通风时,事先经预热交换器冷却或加热的外部空气在提供给室内之前通过室内热交换器时再次受到冷却或加热。因而可有效地防止室内温度在通风时急剧变化。这样,可为室内人员提供舒适的环境。
第三,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具有构成室内机组件的室内热交换器、室内风机、通风导管。因此,室内机非常紧凑,使室内机很容易安装在天花板内。
第四,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可省去安装在天花板内的送风口或排风口。因此,管道的数量较少,管道的总长度较短。所以安装方便,并可降低材料和制造费用。而且,管道的热损失和压力损失也降低了,从而提高了空调效率。
第五,由于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可省去离散的排风口,所以房间内部看起来更美观。
第六,利用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内的风门可控制送风速率和排风速率。另外,也很容易改变设计,如果需要,可供给不同的送风速率和排风速率。
第七,隔板将室内空气和外部空气的流动通道隔开。这样,只需提供简单的部件和结构,且提高了通风效率,降低了能量损耗。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构思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型和改变。因此,在本发明范围内的改型和改变都将落入由权利要求书和它们的等同物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23)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一室外机,它具有一台压缩机和一个室外热交换器;
一安装在天花板内的室内机,它具有一个与房间连通的空间的室内热交换器、一个设置在该空间内并通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抽吸和排放空气的风机、及一个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下侧、用于引导外部空气通过所述风机进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引向室外的通风导管;
一送风管道和一排风管道,它们的每一个都具有与所述通风导管相连的一端,分别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向室内和将室内空气引向室外;及
一预热交换器,它设置在所述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的中间位置,用于使通过所述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的外部空气与室内空气进行间接热交换。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风机包括在风机旋转时从下方抽吸空气并沿径向排出空气的离心式风机。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通风导管包括:
至少一个或多个与所述空间连通的用于将室内空气和外部空气引向所述风机的第一流动通道;
至少一个或多个用于将通过所述风机和室内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向室内的第二流动通道;及
至少一个或多个用于将室内空气引向所述排风管道的第三流动通道。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分别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分别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三流动通道相连的分支通道。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分别包括相同数量的分支管道,以便具有相同的流率。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排风管道的分支管道数量大于所述送风管道的分支管道数量,以使向室外排放的室内空气的流率高于送入室内的外部空气的流率。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送风管道的分支管道数量大于所述排风管道的分支管道数量,以使送入室内的外部空气的流率高于排放到室外的室内空气的流率。
8.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通风导管包括:
一位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下侧的管体,和
一连接在该管体下侧的管板。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管体包括:
一个沿上/下方向穿过其中部的第一孔,它构成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并与所述送风管道相通;
一个沿上/下方向穿过所述第一孔周围的第二孔,它构成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及
一个沿上/下方向穿过所述第一孔周围的第三孔,它构成第三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并与所述排风管道相通。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管体包括:
围绕中央部分设置的、以在中央部分内构成一个与所述空间和室内相通的空腔的第一管道,每个第一管道具有构成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的内侧;和
用于将所述空腔分隔成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三流动通道的隔板。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管体还包括连接相邻第一管道的侧端之间的连接板,并且所述送风管道或排风管道有选择地连接在该连接板上。
12.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形成在所述空腔的中央部分内,所述第三流动通道形成在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拐角处的内侧。
13.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隔板具有两个连接到相邻的两个第一管道的端部。
14.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管板包括:
一构成所述第一和第三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的第一端口和一构成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的第二端口。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管板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口上的滤网。
16.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孔上方。
17.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沿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之间的位置竖立在所述管体上。
1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还包括一个位于所述送风管道上并用于向室内提供外部空气的送风机。
1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还包括一个位于所述排风管道上并用于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的排风机。
2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还包括一个位于所述送风管道内、用于控制供给室内的外部空气的流率的风门。
2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还包括一个位于所述排风管道内、用于控制排放到室外的室内空气的流率的风门。
22.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通风导管还包括一个安装在与所述送风管道相连的部分内、用于控制供给室内的外部空气的流率的风门。
23.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通风导管还包括一个安装在与所述排风管道相连的部分内、用于控制排放到室外的室内空气的流率的风门。
CNB200410001949XA 2003-06-11 2004-01-16 空调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716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3-0037653A KR100519310B1 (ko) 2003-06-11 2003-06-11 급배기 직결형 환기겸용 공조시스템
KR0037653/2003 2003-06-11
KR0037653/03 2003-06-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3235A CN1573235A (zh) 2005-02-02
CN1327162C true CN1327162C (zh) 2007-07-18

Family

ID=33297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0194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7162C (zh) 2003-06-11 2004-01-16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874334B2 (zh)
EP (1) EP1486736A3 (zh)
JP (1) JP4494807B2 (zh)
KR (1) KR100519310B1 (zh)
CN (1) CN132716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06723B1 (ko) * 2004-01-28 2006-08-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시스템의 판넬 구조
KR100539566B1 (ko) 2004-05-21 2005-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장치 일체형 환기시스템
KR100617081B1 (ko) * 2005-02-15 2006-08-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겸용 환기시스템
KR100628058B1 (ko) * 2005-05-31 2006-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열교환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환기시스템
KR100682269B1 (ko) * 2005-10-05 2007-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장치
WO2007058418A2 (en) * 2005-11-21 2007-05-24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0730716B1 (ko) 2006-02-03 2007-06-21 권영현 환기유니트가 일체로 구비되는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4840207B2 (ja) * 2006-07-12 2011-12-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換気空調装置
KR100826020B1 (ko) * 2006-08-28 2008-04-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342217B1 (ko) 2007-10-29 2013-12-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환기 유로구조
KR101409014B1 (ko) 2007-10-29 2014-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1542372B1 (ko) * 2008-05-01 2015-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장치
KR101558572B1 (ko) * 2008-12-23 2015-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제어방법
FR2944861A1 (fr) * 2009-04-24 2010-10-29 Ltb Sa Salon fumoir a renouvellement d'air par flux laminaire
FR2947040B1 (fr) * 2009-06-23 2014-01-03 Cinier Radiateurs Radiateur reversible
ES2660237T3 (es) * 2011-04-08 2018-03-21 Carrier Corporation Sistema de aire acondicionado con barra climática
US10222085B2 (en) 2012-02-29 2019-03-05 Carrier Corporation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with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US10345000B2 (en) * 2014-05-14 2019-07-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KR101630580B1 (ko) * 2015-11-17 2016-06-14 남기윤 전열교환 환기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환기시스템
CN111156672A (zh) * 2018-11-07 2020-05-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管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KR102348740B1 (ko) * 2020-06-02 2022-01-07 이한형 전열교환기가 구비된 수직기류형 냉방시스템
JP7227502B2 (ja) * 2020-09-18 2023-02-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EP4036486A1 (en) 2021-01-29 2022-08-03 Daikin Industries, Ltd. Integrated hvac system for a build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1378Y (zh) * 1993-08-12 1995-03-08 温格知 窗式空调器节能换气装置
US5595068A (en) * 1995-12-15 1997-01-21 Carrier Corporation Ceiling mounted indoor unit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6131653A (en) * 1996-03-08 2000-10-17 Larsson; Donald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humidifying and conditioning air
CN2532406Y (zh) * 2001-07-18 2003-01-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640B2 (ja) * 1987-07-24 1995-01-30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換気空調装置
JPH0730929B2 (ja) * 1989-03-29 1995-04-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冷暖房換気システム
JP2677079B2 (ja) * 1991-10-18 1997-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機能付き空気調和装置
JPH07101116B2 (ja) * 1994-07-28 1995-11-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8178349A (ja) * 1994-12-24 1996-07-12 Daikin Ind Ltd 全熱交換気一体形空調機
JP2000104942A (ja) * 1998-09-25 2000-04-11 Shimizu Corp 空調設備
JP2001227772A (ja) * 1999-12-03 2001-08-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埋込型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1378Y (zh) * 1993-08-12 1995-03-08 温格知 窗式空调器节能换气装置
US5595068A (en) * 1995-12-15 1997-01-21 Carrier Corporation Ceiling mounted indoor unit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6131653A (en) * 1996-03-08 2000-10-17 Larsson; Donald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humidifying and conditioning air
CN2532406Y (zh) * 2001-07-18 2003-01-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40250561A1 (en) 2004-12-16
JP2005003344A (ja) 2005-01-06
KR20040106805A (ko) 2004-12-18
CN1573235A (zh) 2005-02-02
US6874334B2 (en) 2005-04-05
KR100519310B1 (ko) 2005-10-07
EP1486736A2 (en) 2004-12-15
EP1486736A3 (en) 2006-05-17
JP4494807B2 (ja) 201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7162C (zh) 空调系统
CN1296659C (zh) 空调系统
EP1628081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KR100728337B1 (ko) 히트 펌프를 이용한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
WO2021244097A1 (zh) 窗式空调器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244597U (zh) 空调室内机
KR20050120593A (ko) 냉난방기기용 급배기 장치
CN215001922U (zh) 空调室内机
JP4016988B2 (ja) 農産業用空気熱源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189364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503803U (zh) 风管机空调器
CN21695324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24459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0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981467U (zh) 挂式空调
CN216620020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7654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95596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768538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958704U (zh) 挂式空调
CN21765398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84629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216478U (zh)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CN219454088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7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1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