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01903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01903U
CN215001903U CN202121478427.4U CN202121478427U CN215001903U CN 215001903 U CN215001903 U CN 215001903U CN 202121478427 U CN202121478427 U CN 202121478427U CN 215001903 U CN215001903 U CN 2150019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fresh air
fresh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7842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7842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019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019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019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属于空调技术领域。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上设有空调进风口和空调出风口;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出风风道,其形成空调风从所述换热器流向所述空调出风口的出风路径;新风模块,其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所述新风模块上设有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从所述新风出口流入所述出风风道的新风与空调风混和后由所述空调出风口吹出。本空调室内机可将室外新风和空调风混风后由空调出风口吹向室内,避免了新风与室内存在温差而导致舒适性较差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新风空调可以将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通常情况下,空调室内机上具有彼此独立的新风出风口和空调出风口,室外新风从新风出风口吹向室内,空调风从空调出风口吹向室内;在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时候,例如夏季或者冬季,从新风出风口吹出的新风与室内温差较大,会影响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可将室外新风和空调风混风后由空调出风口吹向室内,避免了新风和室内存在温差而导致舒适性较差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上设有空调进风口和空调出风口;换热器,设于壳体内;出风风道,其形成空调风从换热器流向空调出风口的出风路径;新风模块,其设于壳体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新风模块上设有新风出口,新风出口与出风风道连通;从新风出口流入出风风道的新风与空调风混和后由空调出风口吹出。
本申请将新风出口与出风风道连通。新风出口将室外新风吹向出风风道,使得室外新风与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空调风混合后吹向室内,避免了新风与室内存在温差而导致温差舒适性体验差的问题;而且,新风出口与出风风道连通,空调的风机也可以起到强制室外新风流动的作用,从而在风机的作用下,可以增大引入室外新风的风速,使得室外新风更快地进入到室内;而且,新风和空调风混风可使得新风跟随空调风更快地吹向室内的各个角落,加大了新风在室内的扩散速度;另外,新风与空调风共用空调出风口,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在空调室内机上单独设置新风出风口的麻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包括:风扇,用于将新风吹向新风出口处,风扇为轴流风扇。
本申请中新风模块的风扇采用轴流风扇,可以实现新风模块的侧面直接向空调风道内吹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和换热器并排设置,新风出口朝向换热器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包括:风扇壳;出风部,由风扇壳的侧面向出风风道方向延伸形成,出风部上形成新风出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端部设有端板;出风部穿设端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端板上设有避让出风部的避让缺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沿直线延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还包括:风腔壳,其与风扇壳围成进风腔;和净化单元,设于进风腔内,用于净化新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大致呈长方体筒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出口处设有风板,以打开或者关闭新风出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省略导风板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和新风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的分解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省略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和换热器的局部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和端板的分解图;
以上各图中:10、壳体;11、空调进风口;12、空调出风口;13、导风板;20、换热器;21、端板;211、避让缺口;30、风机;40、新风模块;41、新风外壳;411、风扇壳;412、风腔壳;413、新风进口;414、新风出口;417、出风部;42、风扇;50、空调风道;51、进风风道;52、出风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申请中,空调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包括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空调进风口11和空调出风口12的壳体10、用于与引入到空调进风口11处的空气交换热量的换热器20、用于将空气从空调进风口11吹到空调出风口12的风机30以及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的新风模块40。
由空调进风口11引入壳体10并从空调出风口12吹出的空气称为空调风,空调风道50形成空调风从空调进风口11到空调出风口12的流动路径;由新风模块40引入到室内的室外空气称为新风。
空调室内机可以是安装在墙壁表面上的壁挂式空调,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参照图4、图5,新风模块40设于壳体10内,包括具有新风进口413和新风出口414的新风外壳41,以及将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413引入到新风出口414的风扇42。
新风进口413可与延伸至室外的新风管路连接,从而使得室外新风沿新风管路流到新风进口413处;新风出口414与空调风道50连通,从而使得经过新风模块40的室外新风从新风出口414吹向空调风道50内,新风在空调风道50内与空调风混和后从空调出风口12吹出。
新风和空调风混风可以中和新风和室内的温差,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时新风经过新风模块40后直接吹向室内而影响到用户的温度舒适性体验的问题;而且,新风出口414与空调风道50连通,风机30也可以起到强制室外新风流动的作用,从而在风机30的作用下,可以增大引入室外新风的风速,使得室外新风更快地进入到室内,而且,新风和空调风混风可使得新风跟随空调风更快地吹向室内的各个角落,加大了新风在室内的扩散速度;另外,新风与空调风共用空调出风口12,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在空调室内机上单独设置新风出风口的麻烦。
因此,本申请将新风模块40的新风出口414与流通空调风的空调风道50连通,实现了新风与空调风在空调风道50的混风,具有温差舒适性体验好、新风扩散快的优点。
继续参照图1、图2,空调进风口11设置在壳体10的上表面,空调出风口12设置在壳体10的前表面靠下的位置。
空调室内机可包括打开或关闭空调出风口12的导风板13。导风板13可旋转地设置在空调出风口12处。导风板13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旋转,其中在关闭位置处空调出风口12关闭,在打开位置中空调出风口12打开,空调风和室外新风可从空调出风口12处吹出,导风板13可以引导吹风方向。
换热器20对应空调进风口11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并且设置在空调风道50内。参照图6,空调风道50以换热器20为分界可划分为从空调进风口11到换热器20的进风风道51,以及从换热器20到空调出风口12的出风风道52。
风机30设置在出风风道52内,用于吹出空气,空气包括空调风、室外新风或者两者的混风,风机30使得空调风道50内的空气流向空调出风口12。风机30可以是贯流风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中箭头示意新风出风方向,新风模块40设置在壳体10内并位于换热器20的一端。新风出口414设置在新风模块40上靠近换热器20的侧面上,新风出口414朝向空调风道50,从而新风模块40引入的新风可通过新风出口414进入空调风道50内。
现有技术中新风模块40通常使用离心风扇,新风只能从新风外壳41的周向出风,不能从侧面出风。而本申请的风扇42采用轴流风扇,轴流风扇的轴向可以出风,使得新风模块40靠近换热器20的侧面可以出风,从而直接将新风吹向空调风道50内;而且,轴流风扇可以减小占用空调室内机在长度方向的空间,使得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尺寸更加紧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6,新风出口414与出风风道52连通。新风出口414将室外新风吹向出风风道52,使得室外新风与经过换热器20换热后的空调风混合后吹向室内,避免了引入室内的新风与室内存在温差而导致温差舒适性体验差的问题;而且,新风出口414与出风风道52连通,风机30也可以起到强制室外新风流动的作用,从而在风机30的作用下,可以增大引入室外新风的风速,使得室外新风更快地进入到室内;而且,新风和空调风混风可使得新风跟随空调风更快地吹向室内的各个角落,加大了新风在室内的扩散速度;另外,新风与空调风共用空调出风口12,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在空调室内机上单独设置新风出风口的麻烦。
参照图4,新风模块40可包括出风部417。出风部417用于引导从风扇42吹出的室外新风。
参照图7,出风部417由新风外壳41的侧面向换热器20方向延伸,出风部417中空形成新风的流动路径,新风出口414形成在出风部417的端部,在出风部417中流动的新风可通过新风出口414排向出风风道52内。
出风部417沿直线延伸,避免了弯折的出风部417会增大风阻的问题。
在当前实施例中出风部417大致呈长方体筒状。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部417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出口414处设有风板(图中未示出),风板可旋转地设置在出风部417内,通过风板的旋转可以打开或关闭新风出口414,从而实现新风出口414的开闭控制,以在空调不使用新风功能时关闭新风出口414,避免部分空调风通过新风出口414进入新风模块40内而降低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具体地,风板可以是风阀。
当新风出口414处的风板打开时,新风出口414打开,从风扇42吹出的新风在出风部417中流动,并吹向出风风道52,新风在出风风道52内与经过换热器20的空调风混和,最后由空调出风口12排向室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8,换热器20的端部设有端板21。出风部417穿过端板21与出风风道52连通。
具体地,在端板21的后下端设有避让缺口211,出风部417穿设在该避让缺口211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图5,新风模块40的新风外壳41包括风扇壳411和风腔壳412,两者可通过卡接和螺钉连接结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风扇壳411内安装风扇42,出风部417形成在风扇壳411上与风腔壳412相对的侧面。
风腔壳412与风扇壳411之间围成进风腔,进风腔内安装有净化单元(图中未示出);风腔壳412和风扇壳411的部分向外延伸形成新风进口413,新风进口413与进风腔连通,从而在风扇42作用下,室外新风沿着新风管路从新风进口413进入进风腔内被净化单元过滤后再由新风出口414吹向空调风道50内。
根据本申请,将新风模块40的新风出口414与空调风道50连通,新风可在空调风道50内与空调风混和后从空调出风口12送向室内,通过混风可以中和新风与室内的温差,避免新风温差大时对用户造成舒适性体验差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在新风模块40上设置与出风风道52连通的新风出口414,新风出口414吹出的新风在出风风道52内与经过换热器的空调风混风,降低了新风与室内的温差,提高了用户的温差舒适性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上设有空调进风口和空调出风口;
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
出风风道,其形成空调风从所述换热器流向所述空调出风口的出风路径;
新风模块,其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所述新风模块上设有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
从所述新风出口流入所述出风风道的新风与空调风混和后由所述空调出风口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风扇,用于将新风吹向所述新风出口处,所述风扇为轴流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换热器并排设置,所述新风出口朝向所述换热器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风扇壳;
出风部,由所述风扇壳的侧面向出风风道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出风部上形成所述新风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端部设有端板;所述出风部穿设所述端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上设有避让所述出风部的避让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沿直线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
风腔壳,其与所述风扇壳围成进风腔;和
净化单元,设于所述进风腔内,用于净化新风。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大致呈长方体筒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处设有风板,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新风出口。
CN202121478427.4U 2021-06-30 2021-06-30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50019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8427.4U CN215001903U (zh) 2021-06-30 2021-06-30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8427.4U CN215001903U (zh) 2021-06-30 2021-06-30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01903U true CN215001903U (zh) 2021-12-03

Family

ID=79105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78427.4U Active CN215001903U (zh) 2021-06-30 2021-06-30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019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16162A (zh) * 2021-12-16 2022-03-22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16162A (zh) * 2021-12-16 2022-03-22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95606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2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1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2445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0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94938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0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7902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9364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67549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95324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0199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1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2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5453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62708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1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84629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864337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482864U (zh) 空调器
CN21500189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0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29514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909215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