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2172C - 光学记录媒体、信息再现设备和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记录媒体、信息再现设备和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2172C
CN1282172C CNB02151416XA CN02151416A CN1282172C CN 1282172 C CN1282172 C CN 1282172C CN B02151416X A CNB02151416X A CN B02151416XA CN 02151416 A CN02151416 A CN 02151416A CN 1282172 C CN1282172 C CN 128217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information
record
zone
s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5141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10976A (zh
Inventor
安东秀夫
渡部一雄
佐藤裕治
菅谷寿鸿
能弹长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10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0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21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217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45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6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ith more than one format/standard, e.g. conversion from CD-audio format to R-DAT forma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4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sensing features on the record carrier other than the transducing track ; sensing signals or marks recorded by another method than the main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27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used signal is digitally code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20/10898Overwriting or replacing recorded dat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22ECC block, i.e. a block of error correction encoded symbols which includes all parity data needed for deco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87Synchronisation pattern, e.g. VCO fiel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5Recordable discs
    • G11B2220/216Rewritabl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5Recordable discs
    • G11B2220/218Write-onc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G11B2220/2575DVD-RAM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记录媒体、信息再现设备和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中,在盘(9)上交替排列用户数据记录区域(303)和中间区域(301)。中间区域(301)至少记录用于同步的信息(311、312、313)。

Description

光学记录媒体、信息再现 设备和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相关申请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2001年9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1-271895所要求的权益。本文中通过参考加以结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记录媒体、信息再现设备和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高记录密度光盘领域提出了多种类型的格式。已开发了只读信息存储媒体(DVD-ROM)、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DVD-R)和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DVD-RW或DVD-RAM)作为光盘。
在存在上述多种类型格式的光盘领域中,购买和制造再现设备、记录设备等对用户和制造者都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注重于基本避免因相关技术限制和缺点所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只读存储媒体,包括交替排列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和中间区域,中间区域至少记录同步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存储媒体,包括:多个扇区,每个扇区是用于记录的第一信息单元;多个段,每个段由至少一个扇区形成,是用于记录的第二信息单元,段记录用于同步的信息;和误差校正块,由至少一个段形成,有与误差校正的块划分点相同的划分点,是用于记录的第三信息单元。
下文的描述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从描述可部分明了本发明,或从本发明的实践中来了解。
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用下文中具体指出的工具和组合的方式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包括在本说明书中构成其一部分的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与上文的概述和下文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其中:
图1A、1B、1C、1D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只读信息存储媒体或信息存储媒体的只读区域内数据排列方法的说明图;
图2A、2B、2C、2D是说明涉及图1的只读信息存储媒体或信息存储媒体的只读区域内数据排列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只读信息存储媒体或信息存储媒体中的只读区域内的一个段区域(连续数据记录单元)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比较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上的数据排列方法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上的数据排列方法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记录区域(可记录区域或可重记录区域)内一个段区域(连续数据记录单元)的说明图;
图7A、7B、7C、7D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记录区域(可记录区域或可重记录区域)内用户数据记录方法实例的说明图;
图8是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结构和图7所示用户数据记录方法的图;
图9是与图8关联显示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结构和图7所示用户数据记录方法的图;
图10A和10B是关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8所示间隔区域必要性的说明图;
图11A、11B、11C、11D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记录区域(可记录区域或可重记录区域)内用户数据记录方法第二实例的说明图;
图12A、12B、12C、12D、12E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记录区域(可记录区域或可重记录区域)内用户数据记录方法第三实例的说明图;
图13A、13B、13C、13D、13E是说明应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的只读区域、可记录区域和可重记录区域数据结构的物理扇区和逻辑扇区之间关系的图;
图14A、14B、14C、14D、14E是说明应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的只读区域、可记录区域和可重记录区域数据结构的物理扇区和逻辑扇区之间关系以及扰频后的信息的图;
图15A、15B、15C、15D是说明应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的只读区域、可记录区域和可重记录区域数据结构的ECC块的图;
图16A、16B、16C是说明应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的只读区域、可记录区域和可重记录区域数据结构的ECC块和物理扇区之间关系的图;
图17A、17B、17C、17D是说明应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的只读区域、可记录区域和可重记录区域数据结构的同步帧数据排列的图;
图18A、18B、18C是显示同步帧数据和同步码之间关系以及同步帧长度的说明图;
图19A、19B、19C、19D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码结构实例的说明图;
图20A、20B、20C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码结构的详细实例的说明图;
图21A、21B、21C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帧数据和同步码排列模式实例的说明图;
图22是显示以同步帧位置识别码在同步码中对准的顺序在一个物理扇区中检索同步帧位置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23是类似显示以同步帧位置识别码在同步码中对准的顺序在一个物理扇区中检索同步帧位置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24是显示对要记录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上的数据扰频处理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25是显示对要记录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上的数据扰频处理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26是显示用来对要记录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上的数据扰频处理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27是显示用来对要记录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上的数据扰频处理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28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中记录系统的图;
图2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中再现系统的图;
图3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扰频电路结构实例的图;
图3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解扰频电路结构实例的图;
图32是显示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中PA区域来控制访问预定位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3接着显示图32的流程图;
图34接着显示图33的流程图;
图35是显示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中PS区域来控制访问预定位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6接着显示图35的流程图;
图37接着显示图36的流程图;
图38是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中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39接着显示图38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的实施例。
首先,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目前的光盘中的数据结构和再现机构或记录机构。
已经在DVD论坛出版的说明书中描述了DVD(数字多用途光盘)说明书。这里,扰频主数据(扇区中的数据结构)的方法,构成ECC(误差校正码)块、和同步码(同步码:再现时的同步码)的方法,和将同步码公共插入只读信息存储媒体(DVD-ROM)、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DVD-R)和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DVD-RW或DVD-RAM)中的方法,所有这些方法保证再现时格式的兼容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限定一种信息存储媒体作为多用途信息存储媒体(数字多用途光盘)(指能适于各种目的:只读目的、记录目的、重记录目的),其中,记录格式(要记录在信息存储媒体上的信息的数据结构)被只读信息存储媒体(DVD-ROM)、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DVD-R)和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公用,并保证再现时的格式兼容性。
[多种类型光盘特点(point of interest)]
这里,描述多种类型的光盘,也描述其问题。
(A)DVD-R作为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
DVD-R中,数据以与只读信息存储媒体DVD-ROM相同的格式记录。在一系列记录结束的位置记录下一界标(border marker)作为扰频/调制之前的原始数据,在记录后记录一个“界外”区域,在该区域中,长距离记录重复数据“00”。
而后,当记录新的信息时,在“界外”区域后记录“界内”区域之后,记录用户信息(以与DVD-ROM相同的格式),结束记录用户信息之后,再次记录一个“界外”区域。
当采用这种方法时,如果在一个信息存储媒体上频繁执行记录用户信息,界外/界内记录区域(从用户信息的观点看不必要)增大,问题出现了,可记录在一个信息存储媒体上的用户信息量减少了(损害了记录效率)。
作为以这种方法的每次记录的记录界内/界外的原因,有如下原因(A1)和(A2)。
原因(A1):为了保证访问时跟踪的稳定性
标准化和制造DVD-ROM之后,执行DVD-R的标准化和制造。有必要用只读信息再现设备为以前制造的DVD-ROM再现记录在DVD-R盘(可记录类型信息存储媒体)上的信息。目前,DPD(差相位检测)方法用于再现DVD-ROM盘时执行的大多数轨道偏移检测方法。
以未记录状态连续在DVD-R上形成预凹槽(pregroove),推挽方法用作未记录的地方的轨道偏移检测方法。在DVD-R盘的已记录区域,可能因上述原因而用DPD方法进行轨道偏移检测。
因此,在DVD-R盘中已记录区域和未记录区域上的轨道偏移检测方法不同。这种情况下,例如,当要在执行粗略访问(其中通过移动整个光学头来移动再现位置)后立即再现已记录区域的数据时,光学头在粗略访问阶段错误移动到未记录区域。问题出现了,如果要跟踪,因为用DPD的轨道偏移检测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执行跟踪。因此,由于记录了界内/界外,稳定了跟踪。
原因(A2):为了解决已记录区域的数据和记录的数据之间的同步偏移问题
描述按照DVD-ROM格式恰在DVD-R盘上已记录区域后记录其它数据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信息记录再现设备中准备记录脉冲时所用的参考时钟的频率和相位不能与刚才在已记录区域中记录数据时的(过去)参考时钟频率和相位一致。因而,记录前已记录区域的数据和记录后记录区域的数据之间的同步偏移增大了。因此,当以这种方法记录时,记录标题位置边界前后的数据之间相移增大,容易出现位移误差。因而,当新记录数据时,记录之前在已记录区域后排列“界外”区域,在记录位置,由于在记录用户数据前排列了“界内”区域,记录标题位置边界前后用户数据之间物理距离增大。通过在“界内”区域再执行信息再现设备同步,保证了记录标题位置边界前后用户数据位置同步的精确性。
(B)DVD-RW作为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
DVD-RW上有称为“限制重写”的记录方法作为信息重记录方法。该方法是可以从先前记录的数据后记录或重记录下一数据而不记录上述“界内/界外”区域的方法。
然而,因为“限制重写”记录方法破坏了一部分先前记录的数据并执行新数据的重记录,记录数据的可靠性显著受损。当以这种方法使用“限制重写”的记录方法时,破坏一部分已记录数据的原因(问题)如下。
原因(B1):DVD-ROM中,没有再现已记录的或重记录的信息所需的同步准备区域。
即,目前的DVD-ROM中,由于再现AV(音频和视频)信息或安装程序是主要目标,对高速访问和缩短直到再现开始时间的时间的要求不那么高。因此,作为当前DVD-ROM中已记录数据的数据结构,采取没有用于具体同步信息和用户数据的VFO(可变频振荡器)的已记录区域的数据结构。
当信息再现设备从DVD-ROM盘再现信息时,光学头访问适当位置,通过使用已记录的用户数据的再现信号来执行同步。因此,由于该方法中未完成恰在访问后同步再现数据,所以不能执行用户数据解码。完成访问后,过一会,有可能从完成同步的点再现/解码用户数据。如果要以相应于DVD-ROM的数据结构的状态记录或重记录扇区单元中的数据,如上述原因(A2)所述,在记录的扇区的数据和恰在其后记录或重记录的扇区数据之间出现同步偏移,就不可能在那之前或之后连续稳定地再现。
临时提出了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采用下面的方法。即,在DVD-RW中以“限制重写”模式,在DVD-ROM处不存在用于同步的VFO。而是,将恰在记录标题位置前的已记录扇区数据的一部分进行挤压(crush),作为同步准备区域(运行周期)。检测同步准备区域,确定记录标题位置,有可能精确地从记录标题位置再现。
“限制重写”方法是完成高度同步的方法,从而有可能从执行新记录或重记录的部分的记录标题位置再现/解码数据。
然而,以该方法,破坏了恰在新开始记录或重记录前记录的数据(为了准备同步准备区域),极大减低了断开部分再现操作的可靠性。
(C)DVD-ROM作为只读信息存储媒体。
(C1)DVD-ROM中,在扇区单元中记录数据,当访问预期的点时,再现在各扇区的标题位置记录的识别数据信息(相应于本实施例的数据ID1)。因此,它就成为了可以识别各扇区位置(地址)信息的机构。然而,因为16个扇区一起构成了当前DVD-ROM中的一个ECC块(误差校正码),须从ECC块的标题位置的扇区连续再现信息。当前,没有直接找到ECC块的标题位置的方法,除非对每个扇区连续执行再现的同时连续解码每个扇区的识别数据外没有别的方法,访问ECC块的标题位置要花很多时间。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是能在段单元中记录数据而不破坏已记录在下一代DVD-R中的用户数据,同时保证下一代DVD-ROM和下一代DVD-R的兼容性。
即,如果用更详细的话表达上述描述,该目的是提供保证与信息存储媒体(可以在段单元中记录或重记录信息)兼容的只读信息存储媒体。而且,即使在上述可记录或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中执行在段单元中的记录或重记录,也可以保证记录数据的高度可靠性而不破坏记录区域中的数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存储媒体的数据结构(记录格式)或将信息记录到信息存储媒体上的方法、从信息存储媒体再现信息的方法、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和信息再现设备。
而且,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息存储媒体的数据结构(记录格式)、将信息记录到信息存储媒体上的方法和从适于该数据结构的信息存储媒体再现信息的方法,或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以及信息再现设备,其中,甚至对下一代DVD-ROM也能高速访问ECC块的标题位置。
[各图所示概况描述]
将描述各图所示的内容。
图1A到1D和2A到2D说明了考虑本发明实施例的基本方式。图3说明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中的只读信息存储媒体或只读区域中的一个段区域(一个记录连续数据的单元)。
图4和5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在信息存储媒体上数据排列的方法的优点。图6说明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记录区域(可记录区域或可重记录区域)中的一个段区域(一个记录连续数据的单元)。图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记录区域(可记录区域或可重记录区域)中的用户数据记录方法的第一实例。图8和9说明了图7所示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上的结构和用户数据记录方法。图8和9中,显示了在ECC块的标题位置和非标题位置改变摆频调制模式的实例。然而,在用于确定记录开始点的标记中,可预先记录显示存在位置(显示ECC块中该标记(或段)在哪里)的信息(例如,段ID信息等)的信息。
图10A和10B说明了图8和9所示间隔区域的必要性。另外,图11A到11D和12A到12E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记录区域(可记录区域或可重记录区域)中用户数据记录方法的第二和第三实例。
图13A到13E、14A到14E、15A到15D和16A到16C说明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ECC块。图17A到17D、18A到18C和19A到19D说明了一个物理扇区数据中的同步帧结构。图20A到20C说明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码。图20A到20C中,如下确定同步位置检测码121的模式:(i)“1”和“1”之间的空间比可由调制规则(该图的实施例中k+3“0”连续)产生的最大长度长,和(ii)“1”和“1”之间的空间不包括可由调制规则产生的最密(短)长度。
图21A到21C显示了一个物理扇区中同步码的排列实例。如该排列结构,在只读区域和记录区域中采用相同的排列结构。图22和23说明了从同步码中的同步帧位置识别码对准顺序在一个物理扇区数据中检索同步帧位置的方法。
图24到27说明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存储媒体上记录的公共数据结构的另一实例。
图28显示了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的记录系统结构。图29显示了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的再现系统结构。图30显示了扰频电路的内部结构。图31显示了解扰频电路的内部结构。
图32到37显示了显示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访问信息存储媒体上的预定位置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38和39显示了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中记录方法或重记录方法的流程图。
[要点描述]
下面,具体地,简要描述本实施例的主要部分。
首先,考虑到保证原因(A1)的访问时跟踪稳定性,在只读信息存储媒体(下一代DVD-ROM)和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中,“引入”区域的物理形状和“引入”区域的数据结构具有类似的形状(公用),“引入”区域中轨道偏移检测方法对可只记录一次(下一代DVD-R)和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下一代DVD-RW或下一代DVD-RAM)的信息存储媒体公用。
按此,无论什么类型的信息存储媒体,在“引入”区域中,稳定执行轨道偏移校正方法(例如,用于轨道偏移检测的DPD(差相位检测)方法),可获得极高可靠性的再现信号及其识别信息。另外,在“引入”区域中记录显示上述信息存储媒体类型的媒体识别信息。
以这种方式,稳定检测信息存储媒体的类型,按照信息存储媒体的类型在信息再现设备侧选择用户数据区域中的最佳轨道偏移检测方法(例如,用于只读信息存储媒体的DPD方法和用于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DPP(差动推挽方法)),可以稳定地为用户数据区域执行跟踪。
而且,对应上述原因(A2),消除记录前已记录区域中的数据和记录后数据之间的同步偏移,执行下面的措施,再现已记录的或重记录的信息所需的同步准备区域的对策不存在上述原因(B1)的DVD-ROM。
在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和构成段单元的下一用户数据记录区域之间排列中间区域,在中间区域记录用于同步的数据(VFO数据),应用中间区域作为用于下面要记录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同步准备区域。
结果,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能在段单元中记录或重记录信息而不破坏已记录的用户数据。而且,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提供信息存储媒体和其数据结构或信息记录方法和信息记录和再现方法,和提供用于以该数据结构记录的信息存储媒体的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其中,该结构被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和只读信息存储媒体公用,甚至有与只读信息存储媒体相同数据结构的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也不受段间同步偏移的影响(原因(A1)的对策),不破坏已记录状态下的其它段的数据(原因(B1)的对策)。
对于要求访问只读信息存储媒体中的ECC块标题位置的时间的上述原因(C1)的问题,采取下面的措施。一个段包括在一个ECC块中一起收集多个扇区,在每个扇区的中间区域301中排列检测中间位置的信息(PA/PS区域)。按此,可以检测中间位置301的位置,从而比当前的方法更容易访问ECC块的标题位置。
作为访问ECC块的标题位置的方法,通过将多个扇区一起分组和检测段单元比连续以当前方式在扇区标题处再现识别数据更容易进行访问控制。
[实施例的有效点、功能和效果等]
下面,先描述本实施例的特殊有效点和功能效果。
[1]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和中间区域交替排列在只读信息存储媒体或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只读区域(图1中的“引入”区域320等)中,在中间区域中至少记录用于同步的数据(相应于图1A到2D描述的内容)。
有效点:因为容易检测ECC块的边界位置且简化了使用ECC块的误差校正处理开始的处理,有可能高速控制,以降低故障出现的频率,使设备低耗费。
即,当解码排列在一个物理扇区105(图21A)中的26个位置的同步码110信息和搜索一个物理扇区103的标题位置时,先可能检测ECC块边界的位置,再现物理扇区103的标题位置处记录的数据ID1的信息(图4所示方法)。与之相比,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相应于图5描述的内容),当检测到中间区域的位置时,立即知道了数据ID1的位置(其中,描述了排列在中间区域后且在段间隔不连续(以一个段的扇区数跳跃)的地址信息)。因此,本实施例中,可以容易地检测ECC块的边界位置。
尤其是,本实施例中,如图24、25、26和27所示,为了增大重记录数,也扰频数据ID1部分。因此,再现数据ID1耗费很多时间。即,本实施例的数据结构中,如果物理扇区数据中的数据ID1依次再现/解码,要比当前的系统花费更多时间。
因此,当采用诸如本实施例的扰频方法时,首先执行检测中间区域301的位置,数据访问对缩短访问时间效果更好。
[1a]使[1]中描述的中间区域的数据大小与一个同步帧的大小的整数倍匹配(相应于图1A到1D的描述)。
如图18A到18C所示,同步码110排列在固定长度同步帧308的标题位置。类似地,中间区域301的大小与图2C和2D所示的同步帧308一致,有类似于同步码110的结构的PA(后同步码(postamble))区域311排列在同一同步帧308中,如图2B所示。
有效点
(1a-1)因为用户数据记录区域中的同步帧间隔也保持在中间区域中,所以容易检测同步码的位置。
即,如图2A到2D所示,在物理扇区数据5中,同步码110排列在固定长度同步帧308的标题位置,PA区域311排列在有与同步帧308匹配的大小的中间区域301的标题位置。因此,PA区域311和同步码110的排列间隔总与在信息存储媒体9中的整个区域上一致(无论是只读区域还是可记录区域)。
结果,如果同步码110或PA区域311被检测到一次,由于同步码110或PA区域311以均匀间隔排列,就可能估计到将检测到同步码110或PA区域311的定时。
因而,不仅容易检测同步码110或PA区域311,而且提高了同步码110或PA区域311的检测精度。
(1a-2)可以保证摆频组的连续性。
即,如图8和9所示,在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中形成摆动连续凹槽(预凹槽)。如图7D、11D和12D所示,一个同步帧的物理长度是上述连续凹槽摆动周期的整数倍。
因而,由于中间区域的数据大小与一个同步帧大小的整数倍匹配,有可能使中间区域的物理长度与摆动周期的整数倍相匹配。这意味着有可能使用户数据记录区域标题位置的摆动相位始终与结束位置一致。
[1b]在[1]描述的中间区域中记录相对地址信息(如图2A所示的内-ECC位置信息314/315)。
有效点
结果,知道了ECC块中每个段的位置。再现时,总在搜索ECC块的标题位置,在ECC块单元中从ECC块的标题位置执行误差校正处理。因此,如本实施例,通过使用在中间区域中记录相对地址信息的结构,知道了ECC块中每个段的位置,快速找到ECC块的标题位置,可以试着缩短误差校正处理的处理时间。
[1c]用户数据记录区域中同步码110的至少一部分(PA区域311和PS区域中的SY0或SY5)用于(至少一部分)中间区域中的同步码(相应于图20所示同步帧位置数115的SY0、SY4、SY5)。
有效点
如图20所示,按照物理扇区数据5中的位置排列具体同步码110模式。因而,在如图29所示的同步码位置提取部件45中,物理扇区数据5的位置可以用如图21A到21C和22到23所示检测到的同步码110连接来检测。通过确定PA区域311或PS(预同步)区域中是SY0还是SY5,可以实现与同步码110相同的结构/功能。按此,在图29的同步码位置提取部件45中,执行两种类型的位置提取,即中间区域301的位置提取和ECC块304里中间区域301的位置提取。因而,可以简化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或信息再现设备的电路结构,有可能简化图32到37所描述的处理。
[1d]在用户数据记录区域中的同步码110和中间区域中的同步码(相应于图20A到20C和2A到2D的描述)之间改变模式内容。
有效点
在用户数据记录区域中的同步码110和中间区域中的同步码之间改变模式内容,从而在图29所示的同步码位置提取部件45中,有可能快速检测检测信息是在物理扇区数据5中的位置信息还是在中间区域301中的位置信息。
[2]中间区域的记录位置用[1]中描述的中间区域中记录的数据模式来检测。即,通过检测中间区域中记录的同步码来检测中间区域的记录位置。
有效点
因为ECC块边界位置检测容易,所以简化了用ECC块的误差校正处理的开始,有可能进行高速控制,以减低故障出现的频率和使设备低耗费。
目前的DVD中,当通过解密一个物理扇区103中26个位置的同步码110的信息来搜索一个物理扇区103的标题位置时,有可能先检测ECC块边界位置,再现记录在物理扇区103标题位置的数据ID1的信息(方法如图4所示)。
与之相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5中的描述),当检测到中间区域的位置时,立即知道了数据ID1的位置,它排列在中间区域后且在其中描述了段间隔处不连续的地址信息(已跳过了一个段中的扇区数)。因此,容易检测到ECC块边界的位置。
[3]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和只读信息存储媒体的只读区域(或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中,从排列状态或数据位数的观点,使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和中间区域的排列间隔一致。
即,与图3和6比较很清楚,用户数据记录区域中的排列状态或数据位数和中间区域在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和只读信息存储媒体的只读区域(或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中一致,只是VFO区域的大小不同。
有效点
(a)可以保持只读信息存储媒体和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之间的兼容性。因为再现处理电路可用于只读信息再现设备以及可记录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有可能使设备低耗费。
(b)无须形成电流“界外”区域,有可能在段单元中记录或重记录而不执行“限制重写”。因而可以在可记录或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中在小单元(段单元)处执行记录和重记录(因为不需记录不必要的“界外/界内”信息”的区域),提高了在信息存储媒体上记录时的使用效率。
[4]对于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在段单元中连续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和中间区域交替排列。在段单元中执行用户数据的记录或重记录,从上述中间区域的中途位置在记录/重记录时执行记录开始。在中间区域的中途位置执行记录结束处理(相应于图1D、7B、7C、11B、11C、12B、12D的描述)。
有效点
记录标题位置(是连续数据记录单元110的前端)和记录结束位置(是连续数据记录单元110的末端)在VFO区域312和331到335中。VFO区域在排列了物理扇区数据5的用户数据记录域303外。因此,不出现用户数据破坏(如图(B)中描述使用的按照“限制重写”的记录方法的情况),即使执行了多次重写记录,也可以保持用户数据记录域303中信息的高度可靠性。
[5]在多个位置(相应于图1A到2D的描述)记录相对于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不连续排列(不连续插入),以插入一个数据记录单元(段)的地址信息。
换句话说,收集包含一个或多个数据ID1(包括地址信息)的多个扇区,以便形成一个数据记录单元(段)。
有效点
(a)记录效率提高。
(b)获得高速访问。
即,甚至在从用于在记录单元(段单元)中记录数据的记录单元(一个段)的中途开始再现时,也可以通过识别开始再现后立即再现的数据ID信息来检测正在再现的位置。这就缩短了总访问时间,因为缩短了直到重访问处理的时间。
[6]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结构中,可记录的记录区域和压纹区域(embossarea)(诸如预先以小凸或凹结构记录了信息的“引入”区域)在相同的平面上。记录区域中的可记录数据结构和预先在压纹区域中记录的数据的数据结构的数据结构为:交替排列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和中间区域(如图1A到2D的描述)。
有效点
(a)在可记录(包括只可记录一次和可重记录)的信息存储媒体中,记录的数据结构在可记录的记录区域和压纹区域一致。因此,可以公共使用从记录区域再现信息的再现电路和从压纹区域再现信息的再现电路,可以简化再现电路和低耗费。
(b)在只读信息存储媒体中,以与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相同的方式,在许多情况下提供“引入”区域。通过使这一点和[3]观点结合,可以对只读信息存储媒体和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公共使用“引入”区域的数据结构。结果,
(a1)在信息再现设备(可以从只读信息存储媒体和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再现数据)中,可以对这两种信息存储媒体公共使用用于“引入”区域的再现处理电路。可以简化信息再现设备和低耗费。
(b1)对于只读信息存储媒体和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可以使“引入”区域的结构相同。因此,不仅“引入”区域中的再现信号处理电路可以公用,而且轨道偏移检测方法也可公用。对于只读信息存储媒体(ROM盘)、R盘(是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且只可记录一次)和可记录RAM盘,媒体信息记录在“引入”区域中。因此,在被轨道偏移检测方法(被不同类型的信息存储媒体公用)公用的再现信号处理电路再现来自“引入”区域的数据,可以容易而可靠地再现媒体识别信息。
[实施例具体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更具体地说明。
图1D显示了信息存储媒体9的概况。
在可记录或可重记录的信息存储媒体9中,诸如“引入”区域320等的可记录记录区域和压纹区域(预先用小凸或凹结构记录)在相同平面上。显示信息存储媒体类型(例如,下一代DVD-ROM、下一代DVD-R、下一代DVD-RW、下一代DVD-RAM)的识别信息被记录在“引入”区域320中。
用于将数据记录到记录区域的数据结构和预先在压纹区域中记录的数据的数据结构均有以下结构:交替排列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和中间区域。
收集物理扇区数据5的32个项目(图1B)形成一个ECC块304(图1A)。图13A到13E、14A到14E、15A到15D、16A到16C显示了ECC块中的排列,如下所述。
这里,在一个段区域305中排列物理扇区数据的4个项目,形成用户数据记录域303(图1C)。
而且,在一个段区域305中存在中间区域301。
中间区域301的大小是同步帧308的整数倍(图2C)。PA(后同步码)区域311、VFO(可变频振荡器)区域312和PS(预同步码)区域313在中间区域301内,如图2B所示。
下文要描述的SY0或SY4的信息记录在PA区域311中,如图2A所示。SY0或SY5的信息,内ECC位置信息314或315,及其误差检测码316或317记录在PS区域313中,如图2A所示。
图1A到2D显示了只读信息存储媒体或记录媒体内只读区域的结构。使该结构基本与可记录或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的记录区域的数据结构一致。
作为记录区域的数据结构,在段区域单元305中数据记录或重记录是可能的。如图2D所示,可以从中间区域301a的中途位置开始记录,可以在中间区域301b的中途位置结束记录。
图3是重画图1C所示段区域305中数据结构的图,以便理解。
下一代DVD-ROM中,VFO区域312、PS区域313和PA区域311排列在一个段的数据305中,以便一个段区域305中的所有同步帧成为一个同步帧大小(固定长度)。连续信息的4个项目(一个扇区5的数据大小为2048字节)在图3的数据域303中,形成一个段的数据305。对于一个段的数据,VFO区域312和PS区域313恰排列在它前面,PA区域311恰排列在它后面。
用图4和5说明图1A到3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数据结构的功能或效果。
在当前的DVD-ROM、DVD-R和DVD-RW的数据结构中,没有如本实施例的中间区域301。在当前的DVD-ROM、DVD-R和DVD-RW的数据结构中,一个ECC块包括物理扇区数据5的16个项目。一个ECC块在排列数据的信息存储媒体上占据一个位置321。
而且,从同步码110的信息内容检测一个物理扇区数据5中的位置,从物理扇区数据5的标题位置记录的ID信息检测该位置。从而可能进行数据访问控制。
图4显示了用于当前DVD-ROM和DVD-R/RW的访问控制方法。
(a-1)首先,执行对信息存储媒体9上估计位置的粗访问,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开始在访问的位置再现数据(图28)。
(a-2)检测同步码110的位置,检测物理扇区数据的标题位置。
(a-3)从物理扇区数据5内的数据ID1(或ID)信息检索内ECC块位置321。
(a-4)检测下一同步码110的位置,读取数据ID1(或ID)信息,而后
(a-5)重复(a-4)的操作直到下一ECC块标题位置。
结果,(a-6)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访问信息存储媒体9上的下一ECC块标题位置,从其开始信息再现和误差校正。当前,以这种方式,总需要再现物理扇区数据信息(数据ID1)直到访问ECC块的标题位置,开始信息再现/误差校正。
本实施例中,如图24到31所示,当扰频数据ID1(或ID)的信息时,出现下面的问题。即,在再现时,如果扰频的数据ID1(或ID)信息被解扰频,就要求更多的时间直到访问ECC块的标题位置。即,访问时间变慢的问题增大了。
相反,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物理扇区数据5的多个项目集合在一起形成段区域305,通过使用段区域305作为单元来执行访问控制。因此,容易进行访问处理,缩短了访问时间。
图28和29显示了本实施例中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或信息再现设备的结构。下面详细描述信息再现设备。
图32到37显示了用于图5所示本实施例数据结构的访问处理方法。
当从接口部件42接收到要再现的数据范围指令(ST31)时,计算物理扇区数据5中数据ID1的值(有ECC块304的再现标题位置)(ST32)。在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从粗访问位置开始再现(ST33)。
在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再现在开始处有PA区域311的中间区域301中混合(图2B)的数据。再现的数据供应给同步码位置提取部件45(ST34)。在同步码位置提取部件45,直接检测用于识别同步帧位置的码对准顺序或SY4的模式,检测PA区域311的位置。从其结果检测中间区域301的位置(ST35)。
图32到34显示了通过只使用PA区域311的信息访问的方法。图35到37显示了也用PS区域313中的内ECC位置信息314或315访问的方法。
如图32到34所示,当通过只使用PA区域311的信息访问时,物理扇区数据45-28的数据(图5)(处于扰频状态并恰被排列在中间区域301后)被给到解调电路52。解调的数据被供应给解扰频电路58(ST36)。
在解扰频电路58内解扰频物理扇区数据45-28。标题位置的数据ID1-0和数据IED2-0(图14C)信息(解扰频后的信息)被供应给ID和IDE提取部件71(ST37)。在数据ID的误差检查部件72,通过使用IDE2的信息,检查被检测的数据ID1中是否有误差(ST38、ST39)。
当有误差时,在ECC解码电路162,提取误差校正处理后的数据ID1(ST40a)。在控制部件43内,通过使用数据ID1来计算与要开始再现的地址的差异量。差异量确定当前轨道位置是否很大地偏离了规定的轨道位置(ST40b)。当在步骤ST39没有误差时,程序直接进行到步骤ST40b。
如果上述差异量大,就获得再现结果的数据ID1的值和计划开始再现的扇区的数据ID1的值的差。在控制部件143中计算信息存储媒体9上轨道偏移量,根据其结果执行密集访问(ST41)。
即,检测物理扇区数据45-28的数据ID1信息,检测ECC块内的位置。即,在解扰频电路58,解扰频扰频状态下的物理扇区数据45-28内的数据ID1部分,搜索ECC块内的位置(ST36)。这时,当检测到的数据ID1的值与要访问的在ST32搜索的值之间的差很大时(ST40b),再执行密集访问(ST41)。
在步骤ST40b,当清楚知道没有大的轨道偏移时,程序进行到步骤ST42。恰在检测到的数据ID1值后,控制部件43计算在步骤ST32中搜索的值在当前位置后有多少段(显示要达到的位置)。这一后面的位置相应于下一ECC块322b的开始的物理扇区数据45-32(ST42)。下面,控制部件43确认(ST43)段已经过了步骤ST42中算得的段305的数目,同时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总是用步骤ST34和ST35的方法监控过去的信息存储媒体9中的中间区域。即,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经过了计算数量的段数(或ST43)。
当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达到规定ECC块322b的标题位置时,在再现数据中,删除中间区域301,只将用户数据记录域303中的数据连续供应给解调电路52、ECC解码电路62和解扰频电路59。在主数据提取部件73,提取用户数据并经接口部件42供应给外部(ST44)。
图35到37显示了用PS区域313的内ECC位置信息314和315访问规定位置的情况下的过程。步骤ST31到步骤ST35的过程与图32到34的情况相同。
即,如图35或图5所示,当用ECC块内的PS区域313的内ECC位置信息314或315执行访问时,搜索PA区域311的位置,从其结果检测中间区域301的位置(ST35)。下面,读取ECC块内的PS区域313的内ECC位置信息314或315,搜索ECC块304内的中间区域的当前位置(ST51)。
下面,确定相应中间区域301是否是ECC块的标题位置(ST52)。用该方法,检测位于后部的PS区域313的信息。确定PS区域313的开始信息是SY0还是SY5(ST52)。
如图2A到2D所示,当开始信息为SY5时,已知中间区域301在ECC块的开始。而且,如果开始信息是SY0,就检测恰在其后的内ECC位置信息315,确定相应段在ECC块304中哪个位置。
当相应中间区域301不在ECC块的开始时,通过处理步骤ST34到ST51,一直等到再现ECC块304的标题位置处步骤的中间区域301时(ST53)。
实际上,计算到下一ECC块322b标题位置时必须经过什么段,使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在跟踪方向上经过算得的段数(ST53)。该部分是与图32到34和图35到37所示处理的不同点。
当相应中间区域301在ECC块的标题位置时,将ECC块322b的标题位置处的扰频状态下的物理扇区数据45-32的数据供应给解调电路52并解调。解调的数据被供应给解扰频电路58。根据控制部件43的控制来获得该处理(ST54)。
从步骤ST37到ST41,过程与图32到34所示的过程相同。在步骤ST40b后执行的步骤ST55中,执行从步骤ST33到步骤ST40b的处理,访问位置达到物理扇区数据45-32(步骤ST32中确定的ECC块304的标题位置)。访问位置达到规定位置后,程序进行到步骤ST44。
已描述了图3的一个段区域的数据步骤结构时只读区域的结构。相反,图6显示了可记录区域或可重记录区域中一个段区域的数据步骤结构。
可记录下一代DVD-R或可重记录下一代DVD-RAM的数据结构基本上为图3的结构。因此,以与图3所示的实例相同的方式,VFO区域312、PS区域313、用户数据记录域303和PA区域311包括在一个段区域中。然而,在图6的一个段区域,VFO区域的大小因实施例而不同。即,VFO区域的大小因实施例而不同。
例如,图7A到7D和11A到11D显示了可记录区域或可重记录区域上记录用户数据的方法。这里,在图7A到7D所示的实施例中,在VFO区域331和332之间存在隙(gap)111(磁镜场(mirror field))。而且在图11A到11D的实施例中隙111(磁镜场)恰在VFO区域333前面。即,在图11A到11D的实施例中,恰位于PA区域311后的VFO区域大小为“0”,隙111恰排列在PA区域311后。提供隙111,可以去除因主轴马达不规则旋转导致的记录结束位置波动效应。
图8和9显示了记录图7A到7D所示用户数据的方法,和与信息存储媒体的物理结构的关系。如图8和9所示,记录区域是在其中以螺旋形设置弯曲(摆动)连续凹槽(预凹槽)的结构,在连续凹槽(预凹槽)上形成记录标记127。
在可记录信息存储媒体或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9,形成标记141,用于显示连续记录单元110(是沿连续凹槽(预凹槽)的段区域305单元)的记录标题位置。预先对标记141形成与通常摆频凹槽区域143不同的摆动模式。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模式因ECC块中的位置而不同。即,在ECC块的标题位置和非标题位置的模式改变,因而,它是可以更高速检测ECC块标题位置的结构。而且,预先确定的摆动周期长度的记录准备区域142邻近标记141,用于记录开始定位。
当在连续数据记录单元110开始记录时,首先,在检测用于记录开始定位的标记141后,在为记录准备区域142的长度计数摆动检测信号后开始记录。
如图8和9所示,在下一代可记录DVD-R或下一代可再记录DVD-RAM中,有可能在隙111后立即记录段单元。隙111用下面要执行的记录处理划分被记录数据相位和下面要被记录的数据之间的相位偏移,起消除数据处理前后相位偏移效应的作为。结果,有可能在段单元中记录而不在下一代DVD-R记录“界内”和“界外”数据。
在上述方法中,固定连续数据记录单元110的记录标题位置。然而,如图10A和10B所示,有以下情况:当连续数据记录单元110a的实际长度因旋转信息存储媒体9的主轴马达不规则旋转而改变、并跨过隙111时,产生数据重叠部分116。在本实施例中,甚至当以这种方式产生数据重叠部分116(图10B)时,也不破坏用户数据区域303的数据。这是因为,如图6所示,VFO区域312总是排列在段区域305的开始处(设置重叠区域116以便总包含在VFO区域312中)。
图12A到12E显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它允许图10B所示的最坏情况下的数据重叠部分116。
如图12B所示,VFO区域334和335的大小预先设为很大,排列VFO重叠区域338(图12C),以便即使在主轴马达没有不规则旋转时它也存在。图12B显示了已记录的数据和要新记录或重记录的数据之间时间轴方向的位置关系。以这种方式新记录或重记录数据,重叠记录VFO区域部分。以这种方式,本实施例的数据结构可以与没有隙111的只读区域的数据结构一致。这意味着可以用相同的再现电路再现只读区域和可记录或可重记录区域的数据。
图38和39显示了在记录类型或重记录类型信息存储媒体9上的段单元中记录或重记录的方法。
本实施例中的记录类型或重记录类型信息存储媒体9应用CLV(恒线速)方法。因此,段单元处记录位置的角度在信息存储媒体9的辐射方向上不同。
因此,当收到指定的记录位置时(ST11),必须估计用于图8和9所示记录开始定位的标记141旋转方向中的角位置(ST12)。而且,由于图6所示PS区域313和PA区域311的信息不包括在从接口部件42输入的信息中,在同步码选择部件47中准备该数据(ST14)。
粗略访问后,确定是否在信息存储媒体9上估计的角位置检测到了用于记录标题位置的标记141(ST16)。根据这些结果,确定再现设备的信息再现位置是否已达到估计的轨道。
如图9所示,预凹槽的摆动模式因ECC块中的位置而不同。因此,检测摆动模式中的差异,确定ECC块的标题位置(ST21),执行记录处理准备。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已经过用于记录信息存储媒体9上开始定位的标记141的最末端部之后,计数记录准备区域142内的摆动数,执行记录处理准备(ST17)。这里,当已经过预定计数量的摆动时,之后立即对每个段单元执行记录(ST18)。
确定是否完成记录(ST19),当未完成记录时,程序回到步骤ST16。如果完成记录,程序进行到步骤ST20。
如图20A到20C所示,用与物理扇区数据5中同步码110不同的同步模式设置中间区域301内PA区域311和PS区域313的模式(见图13A到13E、14A到14E、15A到15C)。如图20C所示,作为同步帧位置数115,SY0到SY3用作物理扇区数据5内的同步码110。
如图2A所示,SY0或SY4用作PA区域311的模式。而且,当段在ECC块的标题位置时,SY5的模式用作PS区域313的开始部分的模式,当段在非开始部分时,用SY0的模式。
另外,本实施例中,如图21B所示,SY0到SY3的具体模式内容与图20C所示的内容一致。在图21A到21C所示的同步码排列方法中,SY0只排列在一个物理扇区数据5中的一个地方,排列在相同物理扇区数据5的标题位置。以这种方式,效果是可以只检测SY0就容易地知道物理扇区数据5的标题位置。而且,与传统的DVD-ROM、DVD-R、DVD-RW和DVD-RAM相比,同步模式数可以减少到SY0到SY3的4种类型,简化了使用同步码模式的物理扇区数据5内的位置检测处理。
而且,如图21C所示,同步帧308(是调制后结合同步码110和同步帧数据106的数据大小)总恒定,为116信道位。固定长度的同步帧308和中间区域301的数据大小相互一致。
本实施例中,如图22和23所示,按照相同物理扇区数据内的位置,图21A中任意提取的3个连续同步码110的组合都不同。通过使用这一技术,有可能不仅提取使用各同步码110(包括PA区域311)的对准顺序的相同物理扇区数据5内的位置,而且提取中间区域301的位置。
图22和23显示了位置检测方法的一个实例。例如,如图23所示,当检测SY1→SY3→SY1的对准顺序时,可以从图21B所示的对准顺序发现,恰在SY1后的调制的同步帧数据是106-6。而且,当SY0→SY0→SY1,即SY0连续两次时,从图2A或图20A到20C发现,初始SY0属于中间区域301。而且,当SY4→SY0→SY1,即检测到不能存在于物理扇区数据5中的模式时,不探查3个中模式的联系,可以立即确定SY4显示了中间区域301内PA区域311的模式。
下面,参考图13A到13E、14A到14E、15A到图31,说明:ECC块(图13A到16C),一个物理扇区数据内的同步帧结构(图17A到19D),同步码110(图20A),一个物理扇区内的同步码的排列实例(图21A),和从同步码内同步帧位置识别码的对准顺序检索一个物理扇区数据内的同步帧位置的方法(图22和23)。
而且,将描述:记录在信息存储媒体上的公用数据结构的另一实例(图24、25、26、27),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的记录系统的结构(图28),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的再现系统的结构(图29),扰频电路的内部结构(图30),和解扰频电路的内部结构(图31)。
图13D显示了图1C所示的信息存储媒体9的物理扇区数据5-0、5-1……的阵列。一个物理扇区数据包括数据0-0-0、0-0-1、0-0-2……作为多个行,向各行加入内码奇偶性PI 0-0-0、PI 0-0-1、PI 0-0-2……,向12行后的下一行加入外码奇偶性PO 0-0。其它物理扇区数据的数据结构类似。这里,上述各物理扇区限定为相应于如图13B到13D所示的逻辑扇区信息103-0、103-1、103-3……的扇区。另外,逻辑扇区信息限定为相应于视频包或音频包的信息,如图13A到13C所示。图13A显示了视频包101a、音频包102a……等的包阵列。图13B显示了相应于各包的逻辑扇区信息103-0、103-1、103-3……
在图14A到14E中更详细地描述图13C中显示的数据内容。数据0-0-0是相应于第一行的数据。数据0-0-1相应于下一行。
图14C显示了一个逻辑扇区信息103-0被扰频的状态,将被扰频的逻辑扇区信息分为12行信息,将PI信息加入到每行(本实施例中为12行)。数据ID、IED、CPR_MAI被加入到第一行。而且,逻辑扇区的最后行(第13行)是PO信息。
图15A到15C和16A到16C显示了物理扇区数据和ECC块之间的关系。ECC块是当在信息存储媒体9记录数据时加入了误差校正码的单元,也是当从信息存储媒体9再现数据时和执行误差校正时使用的单元。
图15A所示的数据阵列(相应于图14E和图1B)显示了以ECC块组织的状态。选择每个其它的物理扇区数据,并分配给第一小ECC块7-0和第二小ECC块7-1(见图16A到16C)。
用该实例,用13行形成一个物理扇区数据。其中,一行是PO信息部分。ECC块的各行记录为数据0-0-0、0-0-1、0-0-2……从31个物理扇区数据形成一个小ECC块。例如,将62个物理扇区数据(两个小ECC块)分为偶数扇区数据和奇数扇区数据。为每个偶数扇区数据块和奇数扇区数据块准备PO信息。在多个物理数据组织的1ECC块单元中准备PO信息,以各物理扇区一行一行地分散(disperse)。即,在小ECC块单元中准备31行PO信息,在31个数据块一行一行地分散PO信息。一个数据块包含12行数据。
图17A到17D、18A到18C、19A到19D是说明一个物理扇区数据内同步帧结构的图。
扇区块(相应于图17C所示的13行数据(包括一行PO信息)一起被分为同步帧数据105-0、105-1……(有26(13×2)),如图17D所示。在同步帧数据之间加入下文要描述的同步码。即,将同步码加入到每个同步帧数据的开始。
即,如图18A和18B所示,在同步帧数据106之间插入同步码110。如图19C所示,从例如可变码区域112、固定码区域111和可变码区域113形成同步码110。每个区域有诸如图19D所示的内容。
下面描述数据结构。
如图17A所示,在信息存储媒体9上以2048字节单元的视频包101和音频包102的形式记录图像数据。2048字节记录单元作为逻辑扇区信息103来对待,如图17B所示。
当前的DVD规格中,向该数据加入ID1-0、IED2-0、CPR_MAI8-0。加入了相应于图16A到16C所示的ECC结构的的PI(内码的奇偶性)信息和PO(外码的奇偶性)信息的数据等分为26个部分,以便形成同步帧数据105-0到105-25,如图17D所示。这种情况下,PO信息也分为两个部分。如图17C所示,PO信息被分为两个部分且显示为PO 0-0-0和PO 0-0-1。
调制每个同步帧数据105,如图19A所示。在被调制同步帧数据106之间插入同步码110。调制方法通常用(d,k;m,n)来表达。这些字母的意思是将m位的原始数据转换位n个信道位,连续“0”的数目是d(最少)和k(最多)。
本实施例显示了美国专利No.6,300,886中应用的调制方法。该调制方法中,d=1,k=9,m=4,n=6
同步码110被分为固定码区域111和可变码区域112和113,可变码区域112和113构成有被更精细地分为在调制的转换表选择码122的记录位置、同步帧位置识别码123的记录位置和DC抑制极性倒置模式124的记录部分(部分包括记录位置的组合/共享),如图19D所示。
这里,调制的意思是按照上述调制规则将输入数据转换为调制数据。这种情况下,对转换处理,使用从转换表中记录的大量调制数据选择相应于输入数据的调制数据的方法。这里,准备多个转换表。因此,需要表达信息说明调制数据是调制时用哪个表转换的调制数据。该信息是调制时的转换表选择码122。这显示了产生要在同步码之前下一个出现的调制数据的转换表。
同步帧位置识别码123是用于识别物理扇区中哪个位置的帧是同步帧的码。为了识别同步帧,可以用多个同步帧位置识别码前后的排列模式识别该帧。
图20A到20C显示了同步位置检测码121的具体内容的实例。
为了利于检测同步码110的位置,在同步位置检测码121内排列码(调制后不能存在于同步帧数据106内)。因为,按照(d,k;m,n)调制规则来调制被调制的同步帧数据106,k+1个“0”在调制数据内连续是不可能的。因此,最好提供k+1或k+1以上个“0”连续的模式作为同步位置检测码121内的模式。
然而,如果提供k+1或k+1以上的“0”连续的模式作为同步位置检测码121内的模式,在再现被调制同步帧数据106时,当一个位移误差增大时,恐怕会错误检测为同步位置检测码121。因此,最好提供k+2个“0”连续的模式作为同步位置检测码121内的模式。然而,如果模式中“0”连续得太长,容易增大PLL电路174处的相位偏移。
在当前DVD中,应用k+3个“0”连续的模式(用于当前DVD的调制模式是(2,10;8,16))。因此,为了抑制位移误差的出现和保证比当前DVD中同步码位置检测和信息再现更高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0”连续的长度必须是k+3或比k+3短,最好是k+2。
如美国专利No.6,229,459的图8所示及其描述,DSV(数字和值)值随调制位模式改变。如果DSV值从0极大偏移,可以通过将最佳位模式位置的“0”改变为“1”使DSV值趋近于0。
因此,在同步码110内提供DC抑制极性倒置模式124(有用于使DSV值趋近0的特殊模式)。
而且,当使用美国专利No.6,300,886所示的调制方法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即,必须通过使用恰在6-信道位调制数据(是解调对象)后的“当调制6-信道位调制数据时使用的转换表的选择信息”执行对作为解调对象的6-信道位进行解调。
因此,在同步码110内的开始的“调制的转换表选择码122”内记录6-信道位转换表的选择信息,该6-信道位应在同步码110之前排列的调制同步帧数据106的最后6信道位之后。即,调制的转换表选择码122在同步码110内。
该调制的转换表选择码122是用于6-信道位(应在刚调制的同步帧数据106的随后6信道位之后)的转换表选择信息。通过参考该转换表信息,可以在解调下一数据时确定应使用的转换表。
下面,描述同步码110的具体实例。
图20A到20C显示了同步码110的具体实例。同步码110有可变码区域112和固定码区域111。在可变码区域112中排列图19A到19D所示的数据结构,其中,调制的转换表选择码122、同步帧位置识别码123和DC抑制极性倒置模式124是整体的。
例如,准备0到5作为用于同步帧位置识别的数字。数字0到5相应于同步YS0到YS5。为了表达调制时的调制表选择码,准备转换表数116。对于当转换表数=1和转换表数=0时的模式,广义分类各种情况,准备模式A和B用于DC抑制。
例如,用该实例,当分配8信道位和同步帧表达同步帧SY0时,“10000000”或“10000000”或“00010000”或“00010010”作为同步码。意思是,当为“10000000”时,使用转换表数=0,当为“00010000”或“00010010”时,使用转换表数=1。按照DSV选择和使用该同步模式。
例如,分配16信道位,同步位置检测码121是“1000000000000100”。
参考图1C说明中间区域301中使用的同步模式选择方式。
即,根据本实施例,同步模式(与物理扇区数据5内的同步码110不同)设为中间区域301内的PA区域311和PS区域313的同步模式。如图20C所示,作为同步帧位置数115,SY0到SY3用作物理扇区数据5内的同步码110。
如图2A所示,SY0或SY4用作PA区域311的同步模式。而且,作为PS区域313的开始模式,当相应段是ECC块的标题位置时使用SY5的模式,当它不是标题位置时使用SY0的模式。
图21A到21C显示了一个物理扇区数据内的同步码的排列实例。
如前所述,同步码总共是24信道位,作为8信道位的同步模式和6信道位的同步位置检测码121的全同步模式。调制的同步帧数据的一行是1092信道位。图21B易见图21A的数据阵列(与图19A的数据阵列相同)内的同步码位置,通过以矩阵形式重排调制的调制的帧数据106-0、106-1……。同步码和被调制同步帧数据的信道位长度是同步帧308(116信道位的固定长度)(图2C也显示了该状态)。
从图20C所示的模式选择图21B所示的SY0到SY3的具体模式内容。根据图21B所示的同步码排列方法,SY0只排列在1物理扇区数据5内的一个地方,且排列在相同物理扇区数据5的标题位置。
以这种方式,效果是,只检测SY0,就可以容易地知道物理扇区数据5的标题位置。而且,与当前的DVD-ROM、DVD-R、DVD-RW和DVD-RAM相比,将同步模式数减少到4种类型,即SY0到SY3,可以通过使用同步码模式执行物理扇区数据5内的位置检测处理。因此,位置检测处理简化了。
而且,如图21C所示,同步帧308(结合同步码110和被调制同步帧数据106的数据大小)总是恒定且是1116信道位。而且,固定长度的同步帧308和中间区域301的数据大小彼此一致。
下面,参考图22和23,说明检测同步码和确定当前再现数据在物理扇区内什么位置的方法。
如图22所示,将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从信息存储媒体再现的被调制同步数据供应给同步码位置提取部件45,成为同步码位置检测的对象。在同步码位置提取部件45,同步位置检测码121(图20A中固定码区域的码)的位置用例如模式匹配方法来检测。
以这种方式,可以检测同步码位置,可以提取同步码。检测到的同步码110的信息经控制部件43持续保持在存储器部件137中,如图22和23所示。当已知同步码110的位置时,也知道了调制可同步帧数据的位置。因而,同步帧数据持续存储在移位寄存器电路170中,如图22所示。
通过检查同步码对准顺序,可以确定被调制同步帧数据在图21B的矩阵系统的什么位置。这是因为同步码以图21B所示的模式排列(SY0→SY1→SY1→SY1→SY2→SY1→SY1→SY3→SY1→SY2→SY2→SY1→SY3→SY2→SY1→SY2→SY3→SY3→SY3→SY2→SY2→SY2→SY3→SY2→SY3→SY1)。
按照相同物理扇区数据内的位置,图23中任意提取的3个连续同步码110的组合都不同。通过使用这一特点,有可能不仅用包括PA区域311的每个同步码110对准顺序提取相同物理扇区数据5内的数据,而且提取中间区域301内的数据位置。
图22显示了位置检测方法的一个实例。例如,如图23所示,当检测到SY1→SY3→SY1的对准顺序时,可以从图21B的对准顺序知道恰在SY1后的被调制同步帧数据是106-6。
而且,当检测到SY0→SY0→SY1时,即SY0连续两次时,已知图2A所示的排列或来自图20C的信息的初始SY0属于中间区域301。而且,当检测到SY4→SY0→SY1时,即检测到物理扇区数据5内不存在的SY4时,不探查三个模式的联系,可以立即确定SY4显示了中间区域301内的PA区域311的模式。
而且,当检测到SY0→SY1→SY1时,从图21B所示的对准顺序知道,恰在SY0后的被调制同步帧数据是106-1。
下面,显示被扰频的预调制扇区数据的另一实例。
如图13A到13E和14A到14E所示,描述被扰频的物理扇区数据。在图14C所示的实例中,显示未被扰频的物理扇区数据的开始的数据ID、IDE、CPR_MAI。
然而,如图24所示,所有的数据ID1、IED2、特殊数据(例如数据类型3、预置数据4)和主数据(包括EDC)都可进行扰频处理。
图24的实例中,特殊数据(例如数据类型3、预置数据4)用作用于执行扰频的初始数据。从主数据(扇区数据)提取特殊数据。提取的特殊数据用作扰频电路的初始值(或触发值),执行扰频处理,扰频所有的主数据(扇区数据)。按照预定调制规则调制被扰频的数据,然后,加入上述同步码。执行了该处理的数据被记录到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21上。
图25是上述特殊数据被CPR_MAI(版权管理信息)8a代替的实例。这是因为,在DVD-ROM,在特殊数据部分使用该CPR_MAI。其它处理与图24的实例相同。
图26用于说明相应于图24的记录处理的再现处理中的过程。从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21再现的数据由同步码19a、19b、19c……和预调制数据15a、15b、15c……形成。如上所述,同步码和预调制数据被分开,收集预调制数据。按照预定解调规则解调收集的预调制数据并作为扰频的数据17来收集。如图24所述,特殊数据被扰频并包含在数据17中。从预先排列的预定位置提取被扰频的特殊数据。解扰频部件使用被扰频的特殊数据并解扰频数据17,如图26所示。由于解扰频处理,使其成为与图24所示的数据相同的数据(再现的初始数据)。
图27用于说明相应于图25的记录处理的再现处理中的处理。该实例中,只用CPR_MAI(版权管理信息)8a来代替上述特殊数据。这是因为,在DVD-ROM,在特殊数据部分使用该CPR_MAI。其它处理与图26的实例相同。
图28显示了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中尤其涉及记录系统的块。它是说明相应于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或只读信息存储媒体的信息记录系统结构的框图。
将用于记录的主数据(源数据或用户数据)经接口部件42供应给预定信息加法部件68。在预定信息加法部件68,源数据精细地分为扇区单元,被精细划分的源数据阵列存储在图24或25的主数据6部分中。
当记录中使用的媒体是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21时,在预定信息加法部件68,在主数据6部分之前加上该扇区的ID1、IED2、数据类型3、预置数据4和保留区域5,在主数据6部分之后加上EDC7。从数据ID发生部件65获得这时加上的ID1,从预置数据发生部件66获得预置数据4。预置数据发生部件66有“随机数发生功能”,总可以产生时间变化随机数,作为预置数据4。注意,预置数据发生部件66也可以分别产生预置数据的低n位,将它们作为所产生的低n位同步码选择关键字的一部分发送到同步码选择部件46。
另一方面,当记录中使用的媒体是只读信息媒体22时,在预定信息加法部件68,在主数据6部分之前加上扇区的ID1、IED2和版权管理信息8(8a和8b),在主数据6部分之后加上EDC7。从数据ID发生部件65获得这时加上的ID1,从版权管理信息数据发生部件67获得版权管理信息8(8a和8b)。注意,版权管理信息数据发生部件67也可以分别产生版权管理信息的低n位,并将它们作为所产生的低n位同步码选择关键字的一部分发送给同步码选择部件46。
注意,本实施例中,从范围1到8位选择低n位的“n”。
将在预定信息加法部件68产生的图24所示结构的数据的扇区数据供应给数据排列部分交换部件(或数据提取部件)63。数据排列部分交换部件63从被提供的扇区数据提取特殊数据。
将所提取的特殊数据和整个扇区数据供应给扰频电路57。扰频电路57从扇区标题到扇区结尾在整个扇区数据上执行取样处理。
以这种方式继续扰频处理的扇区数据连续供应到ECC编码电路61。ECC编码电路61将输入扇区数据的预定数(例如,从16扇区到32扇区的扇区数据)进行ECC编码。
将被ECC编码的数据供应给调制电路51。调制电路51(从用于调制53的转换表获得所需信息)在所供应的数据上执行预定调制(例如8/16调制等,虽然调制不限于该方法)。将被调制的数据供应给数据合成部件44。
在DSV值计算部件48记录其数字和值(DSV)的值,用于供应给备数据合成部件44的调制数据中每个扇区末端部分的被调制数据(例如6信道位)。将算得的DSV值供应给同步码选择部件46。
同步码选择部件46根据DSV值记录部件48计算的DSV值、以及来自预置数据发生部件的低n位或来自版权管理信息的数据发生部件67的低n位,从记录在同步码选择表记录部件47中记录的多种类型的同步码表选择特殊(最佳)同步码。
注意,本实施例中,可以准备用于扇区内相同位置(例如标题位置)的同步码(19a或19e)的4种或4种以上的类型同步码表(例如8种类型)。以这种方式,可以使用到每个扇区(33或34)同步码位模式的多种类型(例如8种类型)。
在数据合成部件44,从调制电路51用调制数据交替排列用同步码选择部件46从同步码表记录部件47选择的同步码表内的同步码。
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数据被记录到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21(使用相位记录方法改变的RAM盘、RW盘等)。
另一方面,当合成的数据用于只读信息存储媒体时,数据是
(a)在原始底片上切割,用于ROM盘的原始底片记录部件的ROM盘拷贝,或
(b)用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41,在记录一次后再现专用的R盘(用其记录激光照射部分的反射系数持久改变的涂料(pigment)的盘)上印刷。
用其中的ROM作为工作区域,用其中的MPU,按照控制部件43内的ROM中记录的控制程序控制上述设备每个块元件的操作。
图29是说明用于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或只读信息存储媒体的信息再现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在恰从信息记录和再现部件(或没有记录功能的再现部件)41上从信息存储媒体(21或22)再现后的数据结构中,例如在图26实例的情况下,排列预调制数据15a、15b……和同步码19a、19b、19c……以便将其混合在一起。恰用再现部件41再现后的再现数据被供应给同步码位置检测/提取部件45和解调电路52。
同步码位置检测/提取部件45使用模式匹配方法,从再现后的再现数据搜索和检测在每个扇区标题位置的同步码。检测到标题位置的同步码后,也检测和提取该扇区内随后的同步码。
将提取的同步码的信息供应给解调电路52。由于来自同步码位置检测/提取部件45的同步码信息,解调电路52从再现部件41知道了再现数据的扇区标题位置,也可以知道该扇区内的同步码位置。
在解调电路52内,用同步码信息从同步码位置检测/提取部件45删除包括在扇区中的同步码。删除后,根据来自用于调制54的转换表的解调信息解调扇区内余留的后调制数据(8/16调制的)。
将解调电路52处解调的数据供应给解扰频电路58和ECC解码电路62。图26和27说明了解扰频处理。
即,特殊数据信息在解扰频数据的预定范围内。解扰频电路58通过扰频的特殊数据首先解扰频数据ID、IED部分。在数据ID部分及IED部分提取部件71提取解扰频数据ID、IED。数据ID部分及IED部分提取部件71将数据ID、IED发送到控制部件43。控制部件43监控连续获得的数据ID。
控制部件43的MPU可以用解扰频ID1的信息内容执行偏离轨道检测。
当检测到有偏离轨道时,在短期内再执行信息读取。
在解调电路52解调的数据也被供应给ECC解码电路62。ECC解码电路62将预定数量(16或32)的扇区组成一个ECC块,ECC解码被ECC编码的数据,而后,将其发送到解扰频电路58和59。
在解扰频电路59,执行对整个主数据部分的解扰频。这时,以前提取的特殊数据用于扰频。当检测到没有偏离轨道时执行该处理。
注意,可以用记录在媒体的特殊部分(盘媒体的内周部分)的媒体识别信息(未画)执行识别:所用的媒体是可重记录信息存储媒体21还是只读信息媒体22。
解扰频处理后的数据被供应给数据排列部分交换部件64。数据排列部分交换部件64将已发送到里面的解扰频处理后的数据内的特殊数据发送到数据ID部分及IED部分提取部件71。
用数据ID部分及IED部分提取部件71检测解扰频处理的数据中的数据ID、IED提取误差检验后的数据ID。用主数据提取部件73从获得的每个扇区数据的标题位置提取固定长度的主数据6,并经接口部件42供应到外部。
按照记录到控制部件43中的ROM里的控制程序来控制图29的设备的各块元件的操作,用其中的RAM作为工作区域,用其中的MPU。而且,也按照控制程序来执行图32到39说明的数据处理。
下面,描述扰频电路和解扰频电路的具体实例。
图30显示了扰频电路57,图31显示了解扰频电路58。
在8位(1字节)单元中一位一位地处理作为扰频对象的位阵列。
扰频电路57包括8位移位寄存器电路91、有预定开/关模式的8位开关阵列93和经开关阵列93选择性连接到移位寄存器电路91的各位r0到r7的加法电路阵列95。
移位寄存器电路91先清零(CLR),在没有向数据端口(DATA)输入A的状态下,所有位r0到r7变为“0”。移位寄存器电路91一位一位地接收在预定时钟(CK)的时钟定时对数据端口DATA的输入,取回(fetch)收到的位数据,同时连续从位r0向r7位移。
加法电路阵列95有7个选择性连接到移位寄存器电路91的位r0到r7的串联1位地址、末级1位地址(阵列95的右端)(在1位加法器的累加结果上加上一位)(原文81页7)和扰频输入A,并输出它们。从该末级1位加法器输出扰频结果(扰频数据11a)。
注意,开关阵列93的开/关模式与图31所示扰频电路59的的开关阵列93的开/关模式相同。该开/关模式成为用于扰频/解扰频处理的一种关键字信息类型。
扰频电路57对图24或25所示的输入数据工作如下。
<图24所示输入数据的情况>
首先,从特殊数据(数据类型3和预置数据4的初始8位)(从要扰频的扇区数据提取)的标题,将其经末级1位加法器(阵列95的右端)供应到移位寄存器电路91的数据端口DATA。从其标题起一位一位地使该特殊数据SD-A(8位的0/1位阵列)与时钟CK的定时同步,连续取到移位寄存器电路91的位r0到r7。
移位寄存器电路91的各位r0到r7经有预定开/关模式的8位开关阵列93连接到加法电路阵列95,它是由8个串联的1位加法器形成的。加法电路阵列95实时累加地在1位数据(“0”或“1”)上加上1位(二进制加法),1位数据(“0”或“1”)设在(如果设定前清零)开关阵列93中打开位置的移位寄存器比特位(例如位r7,r5,r3,r1),并将加得的结果(1位的“0”或“1”)输入到末级1位加法器(被给以输入A的1位加法器)。末级1位加法器的输出(加上1位的结果)是相应于输入A的初始扰频结果位,也是扰频数据11a的特殊数据的标题。
类似地,与时钟CK定时同步,顺序地一位一位地在移位寄存器91取回扰频前的数据位。与其同步且平行,扰频数据位顺序地一位一位地从加法电路阵列95的末级1位加法器输出。当以这种方式完成初始8位扰频数据的输出时,不经停顿,类似地扰频下面8位,从加法电路阵列95的末级1位加法器输出被扰频的数据位。而后,类似地,在预定单元(8位,即,1字节)中扰频下面的数据(ID1和后面的数据),并作为被扰频的数据11a供应给ECC编码电路61。
在以这种方式顺序获得的8位(1字节)单元的0/1位阵列中,相应于初始构成的特殊数据的部分,用预定数的字节(例如,1字节)作为扰频的触发值。因为不需它作为扰频信息,在记录处理后就废弃(或忽略)它。因为与相应于特殊数据的废弃部分相同的内容也包括在下面的扰频数据中,可以废弃它们。
<图25所示的输入数据的情况>
扰频电路57的电路操作本身与图24所示的输入数据情况相同。然而,在图24所示的输入数据的情况下,用于扰频的触发值包括在时变数据(预置数据4)中,而在图25所示的输入数据的情况下与用于扰频的数据是固定数据(版权管理信息CPR_MAI)的情况不同。因为用于扰频的触发值对于图24所示的输入数据和图25所示的输入数据不同,即使用相同的扰频电路,相应于图24所示的输入数据的扰频数据11a和相应于图25所示的输入数据的扰频数据11b也是不同位阵列。
在图30所示的扰频电路57中,加法电路阵列95不形成处理环(末级1位加法器的加法结果不反馈给另一加法器输入)。因此,即使在扰频处理中因某种原因出现误差,该误差也不会扩展到8位。即,因为误差扩展距离被限制到8位,提高了扰频电路操作的可靠性。
图31是显示解扰频电路58实例的电路图。这里,以与扰频电路57相同的方式,在8位(1字节)单元中一位一位地处理作为解扰频对象的位阵列。
解扰频电路58包括8位移位寄存器电路91、有预定开/关模式(与图30的开关阵列93的开/关模式相同)的8位开关阵列93和加法电路阵列95(经开关阵列93选择性连接到移位寄存器电路91的各位r0到r7)。
移位寄存器电路91初始清零CLR,在数据端口DATA无输入的状态下,所有位r0到r7变为“0”。移位寄存器电路91一位一位地接收在预定时钟CK的时钟定时对数据端口DATA的输入,并取回收到的位数据同时连续从位r0位移到r7。
加法电路阵列95有8个选择性连接到移位寄存器电路91的位r0到r7的串联1位加法器。解扰频位阵列被从其标题一位一位地输入到末级1位加法器(阵列95的右端),末级1位加法器选择性连接到位r0。从1位加法器的初始端(阵列95的左端)输出加法电路阵列95的1位加法器的累加结果。从末级1位加法器获得由ID1、IED2、CPR_MAI 8b和主数据6a或ID1、IED2、保留区域35、主数据6a构成的解扰频结果的位阵列。
<解扰频图26所示的数据17的情况>
图31的解扰频电路58对被扰频数据17操作如下。
预置数据位置的扰频数据类型和数据23以及被扰频数据17被连续输入到移位寄存器电路91的数据端口DATA。与时钟CK的定时同步,从其标题在移位寄存器电路91的位r0到r7连续地一位一位地取回该数据(8位的0/1位阵列)。
移位寄存器电路91的位r0到r7经与图30的开关阵列93具有相同开/关模式的8位开关阵列93连接到加法电路阵列95,它包括8个串联的1位加法器。加法电路阵列95累加实时地在设在开关阵列93中打开位置的移位寄存器位的1位数据(“0”或“1”)加上1位(二进制加法),并将加得的结果(1位的“0”或“1”)从末级1位加法器(连接了寄存器r7的左端的1位加法器)输出。末级1位加法器的输出(1位加法结果)是解扰频的数据。
类似地,与时钟CK的定时同步,顺序地一位一位地在移位寄存器电路91取回解扰频前的数据位,并输出到加法电路阵列95右端的初级1位加法器。与时钟CK的定时同步,从加法电路阵列95的末级1位加法器顺序地一位一位地输出解扰频的数据位。当以这种方式完成输出初始8位解扰频数据时,不经停顿,类似地扰频下面8位,从加法电路阵列95末级1位加法器输出被扰频的数据位。而后,类似地,在预定单元(8位,即1字节)中解扰频下面的数据,获得解扰频的输出A。
在以这种方式顺序获得的8位(1字节)单元的0/1位阵列中,相应于最初构成的特殊数据的部分,预定数量的字节(例如,1字节)被用作开始解扰频处理的提示。因为,不需再现信息,在记录处理后就废弃(或忽略)它。因为与相应于特殊数据(SD-A)的废弃部分相同的内容也包括在而后扰频的数据中,所以也可以废弃它们。
<解扰频图27所示数据18的情况>
解扰频电路的电路操作本身与数据17的情况相同。然而,在数据17的情况下,用于解扰频的触发值包括在时变数据(预置数据4)中,而数据18的情况在用于解扰频的触发值是固定数据(版权管理信息CPR_MAI)时不同。
也在该解扰频电路中,加法电路阵列95不形成处理环(末级1位加法器的加法结果不反馈给另一加法器输入)。因此,即使在解扰频处理中因某种原因误差增大,该误差也不到8位或8位以上。即,因为误差扩展距离被限制到8位,解扰频电路操作的可靠性提高了。
<图31的实施例特点>
如果解扰频电路58有相应于输入数据的反馈环,当输入数据中因某种原因(如在媒体表面灰尘或划伤的记录信息存储媒体21/22上缺陷的影响)误差增大时,通过反馈环的循环处理操作在随后的处理中扩展误差。然而,如果不提供反馈环,即使误差包括在输入数据中,也不反馈(循环)误差位置,在经过移位寄存器电路91后从移位寄存器电路91区分开它。即,通过使用没有反馈环的电路结构,获得了误差不扩展到大于或等于移位寄存器电路91位数这一特征(误差扩展抑制特征)。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实现了:改善记录在信息存储媒体上的数据格式(记录数据格式),或改善了将信息记录到信息存储媒体上的记录方法或再现记录方法,和改善了信息再现设备或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目标是简化同步码位置检测,可以提高同步码检测的可靠性。
本发明有效的实施例中,本发明作为保证下一代DVD格式、下一代DVD-ROM格式、下一代DVD-R格式、DVD-RW格式、下一代DVD-ROM和DVD-R、DVD-RW或DVD-RAM之间兼容性的技术。而且,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使用上述数据结构的通信装备中。

Claims (8)

1.一种用于在信息存储介质中记录信息的信息记录设备,该信息存储介质包括:扇区(5),该扇区包括一个数据单元;误差校正块(304),该误差校正块包括至少一个扇区,并且定义为记录数据;以及中间区域(301B),该中间区域位于误差校正块的至少一部分(5-0至5-3)和误差校正块的至少另一部分(5-4)之间,该中间区域包括后同步码区域(311),其中用于同步的摆动数据(143B)记录在该中间区域中,摆动数据的记录开始位置从特定摆动图样(141)的记录开始位置向后位移,且前一记录数据(305A)向前记录在摆动数据(143B)的记录开始位置,该信息记录设备包括:
用于记录前一记录数据(305A)的装置,使得前一记录数据(305A)的记录结束位置包括在特定摆动图样(14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后同步码区域包括同步码(SY4),该同步码指示包括在误差校正块中的扇区中的特定扇区。
3.一种用于从信息存储介质再现信息的信息再现设备,该信息存储介质包括:扇区(5),该扇区包括一个数据单元;误差校正块(304),该误差校正块包括至少一个扇区,并且定义为记录数据;以及中间区域(301B),该中间区域位于误差校正块的至少一部分(5-0至5-3)和误差校正块的至少另一部分(5-4)之间,该中间区域包括后同步码区域(311),其中用于同步的摆动数据(143B)记录在该中间区域中,摆动数据的记录开始位置从特定摆动图样(141)的记录开始位置向后位移,且前一记录数据(305A)向前记录在摆动数据(143B)的记录开始位置,该信息再现设备包括:
用于再现特定摆动图样的装置;以及
用于再现将要在前一记录数据再现后再现的记录数据的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的信息再现设备,其中后同步码区域包括同步码(SY4),该同步码指示包括在误差校正块中的扇区中的特定扇区。
5.一种用于信息存储介质的信息记录方法,该信息存储介质包括:扇区(5),该扇区包括一个数据单元;误差校正块(304),该误差校正块包括至少一个扇区,并且定义为记录数据;以及中间区域(301B),该中间区域位于误差校正块的至少一部分(5-0至5-3)和误差校正块的至少另一部分(5-4)之间,该中间区域包括后同步码区域(311),其中用于同步的摆动数据(143B)记录在该中间区域中,摆动数据的记录开始位置从特定摆动图样(141)的记录开始位置向后位移,且前一记录数据(305A)向前记录在摆动数据(143B)的记录开始位置,该信息记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记录前一记录数据(305A),使得前一记录数据(305A)的记录结束位置包括在特定摆动图样(141)中。
6.根据权利要求5的信息记录方法,其中后同步码区域包括同步码(SY4),该同步码指示包括在误差校正块中的扇区中的特定扇区。
7.一种用于信息存储介质的信息再现方法,该信息存储介质包括:扇区(5),该扇区包括一个数据单元;误差校正块(304),该误差校正块包括至少一个扇区,并且定义为记录数据;以及中间区域(301B),该中间区域位于误差校正块的至少一部分(5-0至5-3)和误差校正块的至少另一部分(5-4)之间,该中间区域包括后同步码区域(311),其中用于同步的摆动数据(143B)记录在该中间区域中,摆动数据的记录开始位置从特定摆动图样(141)的记录开始位置向后位移,且前一记录数据(305A)向前记录在摆动数据(143B)的记录开始位置,该信息再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再现特定摆动图样;以及
再现将要在前一记录数据再现后再现的记录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的信息再现方法,其中后同步码区域包括同步码(SY4),该同步码指示包括在误差校正块中的扇区中的特定扇区。
CNB02151416XA 2001-09-07 2002-09-06 光学记录媒体、信息再现设备和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1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1895/2001 2001-09-07
JP2001271895A JP3559540B2 (ja) 2001-09-07 2001-09-07 多目的情報記憶媒体及び記憶方法及び再生方法及び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0976A CN1410976A (zh) 2003-04-16
CN1282172C true CN1282172C (zh) 2006-10-25

Family

ID=19097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141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172C (zh) 2001-09-07 2002-09-06 光学记录媒体、信息再现设备和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7190663B2 (zh)
EP (1) EP1291871A3 (zh)
JP (1) JP3559540B2 (zh)
KR (1) KR100547964B1 (zh)
CN (1) CN1282172C (zh)
TW (1) TWI2566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75604B1 (ko) 2001-03-09 2005-03-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재생전용 광디스크와, 그 재생전용 광디스크 장치에서의재생방법
JP3964634B2 (ja) * 2001-06-14 2007-08-22 株式会社東芝 同期コード生成方法、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記憶媒体
EP1509917A4 (en) 2002-06-05 2009-12-02 Lg Electronics Inc STRUCTURE OF BONDING AREA FORMED ON HIGH-DENSITY NON-INDEPENDENT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 REPRODUCING SAME, AND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WI348692B (en) 2002-06-05 2011-09-11 Lg Electronics Inc High-density optical dis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encrypted data thereon
JP3782398B2 (ja) * 2003-02-19 2006-06-07 株式会社東芝 光ディスク媒体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及び再生装置
JP2004253099A (ja) * 2003-02-21 2004-09-09 Toshiba Corp シンクフレーム構造、情報記憶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および情報再生装置
JP2005135446A (ja) * 2003-10-28 2005-05-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5209322A (ja) 2003-12-26 2005-08-04 Nec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情報記録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媒体
JP4102775B2 (ja) 2004-04-23 2008-06-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情報記録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媒体
JP4237092B2 (ja) * 2004-04-23 2009-03-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情報記録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媒体
JP4239004B2 (ja) * 2004-04-27 2009-03-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情報記録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媒体
EP2383739A1 (en) 2004-05-25 2011-11-02 NEC Corporation Optical disc recording system
JP2005339678A (ja) * 2004-05-27 2005-12-08 Ricoh Co Ltd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JP4470692B2 (ja) * 2004-11-01 2010-06-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6302362A (ja) * 2005-04-19 2006-11-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再生装置
JP2008112571A (ja) * 2007-12-21 2008-05-15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情報記録方法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EP2246850B1 (en) * 2008-01-31 2012-12-12 JVC KENWOOD Corporation Method for discriminating optical disc,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program
JP2010205413A (ja) * 2010-05-17 2010-09-16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情報記録方法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JP2010205414A (ja) * 2010-05-17 2010-09-16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情報再生方法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JP5983077B2 (ja) * 2012-06-15 2016-08-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再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33126A (en) * 1990-01-03 1994-07-26 Hitachi, Lt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using same
JPH0528649A (ja) * 1991-07-16 1993-02-05 Sony Corp サンプルサーボ方式の光デイスク及び光デイスク再生装置
JPH06176504A (ja) 1992-12-08 199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記録および再生方法
JPH07154385A (ja) 1993-11-29 1995-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妨害重畳情報処理装置
JP2786810B2 (ja) 1994-03-16 1998-08-13 株式会社東芝 光ディスクおよびその信号記録装置ならびに信号再生装置
JP2882302B2 (ja) * 1995-02-24 1999-04-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の記録方法及び再生方法
JPH08251571A (ja) 1995-03-15 1996-09-27 Toshiba Corp 課金装置
JPH0927127A (ja) 1995-07-07 1997-01-28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方法
DE69714790T2 (de) * 1996-02-08 2003-04-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sche Platte, optische Platten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Wiedergabe von Informationen auf der optischen Platte
EP1049078B1 (en) * 1996-04-11 2002-09-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production apparatus for optical disk
CN1077710C (zh) 1996-06-04 2002-01-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光盘及其记录/再现装置
JP3729364B2 (ja) * 1996-07-18 2005-12-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記録媒体再生装置、記録媒体再生方法、記録媒体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記録方法
EP0930611A4 (en) * 1996-09-26 2003-02-12 Sanyo Electric Co RECORDING MEDIUM AND CORRESPON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6292625B1 (en) 1996-09-30 2001-09-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suitable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AV data on/from disc, recorder and reproducer for the method, information recording disc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JP3845849B2 (ja) * 1996-10-18 2006-11-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JPH1116216A (ja) * 1997-06-19 1999-01-22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11296911A (ja) * 1998-04-07 1999-10-29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トラッキング制御装置、トラッキング制御方法、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HUP0100377A3 (en) * 1998-08-04 2004-04-28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isc form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further recording and reading device
EP2200032A3 (en) * 1998-09-18 2010-09-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3376295B2 (ja) 1998-09-30 2003-02-10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記憶媒体に対する情報記録方法及び情報記録装置及び再生方法
KR100276815B1 (ko) * 1998-11-25 2001-01-15 김대기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주파수 변환중계 및 하드핸드 오프를 위한기지국내 캐리어 변환장치
JP4126834B2 (ja) * 1999-01-19 2008-07-30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記録方法、記録装置、再生方法、および再生装置
JP3519309B2 (ja) 1999-04-28 2004-04-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光再生装置及び光記録装置
JP3089557B2 (ja) 1999-07-30 2000-09-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円盤状記録媒体
JP3850600B2 (ja) * 1999-10-15 2006-11-2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ディスクおよび情報記録装置
ID30247A (id) 1999-10-20 2001-11-15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embawa rekaman dari suatu tipe baca-saja, dan alat baca
KR20010112268A (ko) * 1999-12-15 2001-12-20 요트.게.아. 롤페즈 광 기록매체와 주사장치
JP2001298719A (ja) * 2000-04-17 2001-10-26 Toshiba Corp 情報再生方法および情報提供ビジネス方法
CN1193355C (zh) * 2000-05-17 2005-03-16 日本胜利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媒体及其记录方法
JP3954280B2 (ja) * 2000-05-23 2007-08-08 株式会社東芝 光ディスクと再生方法と再生装置
KR100727916B1 (ko) * 2001-05-02 2007-06-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디스크
JP3964634B2 (ja) * 2001-06-14 2007-08-22 株式会社東芝 同期コード生成方法、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記憶媒体
JP2003114817A (ja) * 2001-08-03 2003-04-18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及び情報記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121479A1 (en) 2007-05-31
KR20030022085A (ko) 2003-03-15
CN1410976A (zh) 2003-04-16
JP3559540B2 (ja) 2004-09-02
US20030048722A1 (en) 2003-03-13
US7190663B2 (en) 2007-03-13
EP1291871A2 (en) 2003-03-12
KR100547964B1 (ko) 2006-02-02
TWI256619B (en) 2006-06-11
EP1291871A3 (en) 2005-11-30
JP2003085892A (ja) 2003-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2172C (zh) 光学记录媒体、信息再现设备和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CN1144184C (zh) 光盘及其再生装置
CN1293554C (zh) 盘记录介质、盘驱动设备和再现方法
CN1296912C (zh) 光记录介质
CN1310243C (zh) 记录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CN1272777C (zh) 制作纹脊/纹槽记录/再生型光盘的方法
CN1311462C (zh) 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CN1122258C (zh) 光盘装置
CN1311433C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再生装置和方法
CN1118065C (zh) 光盘的记录和复制设备及方法
CN1483199A (zh) 记录介质、记录方法、再现方法、记录装置和再现装置
CN1179353C (zh) 盘驱动装置以及盘格式化方法
CN1423811A (zh) 光盘、光盘的地址读取装置以及方法
CN1551192A (zh) 视频记录装置,记录介质,视频记录方法和程序
CN1179589A (zh) 记录介质和重现装置
CN1666268A (zh) 盘形记录介质、盘驱动设备和盘生产方法
CN1471709A (zh) 光盘和物理地址格式
CN1457495A (zh) 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及方法、信息记录介质、程序存储介质、及程序
CN1639792A (zh) 用于记录信息的设备、记录载体和方法
CN1581309A (zh) 信息记录介质、其信息记录方法和信息记录/还原设备
CN1725355A (zh)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设备、信息播放方法/设备
CN1758362A (zh) 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及重放设备
CN1542814A (zh) 同步帧结构、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再现设备
CN1643579A (zh)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信息记录与再现设备和方法
CN1667739A (zh) 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方法及信息记录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25

Termination date: 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