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5979C - 含有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有效成分的预防和治疗皮炎的药物 - Google Patents

含有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有效成分的预防和治疗皮炎的药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5979C
CN1245979C CNB018007937A CN01800793A CN1245979C CN 1245979 C CN1245979 C CN 1245979C CN B018007937 A CNB018007937 A CN B018007937A CN 01800793 A CN01800793 A CN 01800793A CN 1245979 C CN1245979 C CN 124597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ino
carboxylic acid
replaced
group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8007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66460A (zh
Inventor
深见治一
富森嘉晃
福田好晃
渡边直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ubio Pharm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ichi Asubio Pharm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ichi Asubio Pharma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ichi Asubio Pharm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66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6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597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597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3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3-diazine rings
    • C07D239/7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3-diazine rings 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s or ring systems
    • C07D239/72Quinazolines; Hydrogenated quinazolines
    • C07D239/95Quinazolines; Hydrogenated quinazolines with hetero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in positions 2 and 4
    • C07D239/96Two oxygen at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5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 A61K31/517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ortho- or peri-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 systems, e.g. quinazoline, perimid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02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for treating wounds, ulcers, burns, scars, keloid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04Antipruri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61P37/06Immunosuppressants, e.g. drugs for graft rej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用于伴有二态炎症反应的皮炎和与抗原反复接触引发的皮炎的预防或治疗药物,其抑制该皮炎的发展且由于无副作用,是如此的安全,从而可提高患者的每日生活质量。具体地,上述皮炎的药物含有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活性成分,其中的胃促胰酶抑制剂是式(I)或(II)的喹唑啉衍生物或其药用盐。

Description

含有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有效成分的预防和治疗皮炎的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胃促胰酶抑制剂的医药应用,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预防或治疗皮炎的药物,该药物含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有效成分。
背景技术
炎性反应由细菌、病毒和其它病原体以及由损伤、外源性物质等引起。它们是免疫反应,其中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排除病原体或受伤组织或外源性物质。皮炎是一种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具体而言,一个主要问题是近些年特应性皮炎显著增多。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伴随发痒的湿疹,同时观察到症状加重或减轻交替发生的现象。在多数情况下,患者或其家族有荨麻疹、变应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和其它变应性疾患的病史(变应临床免疫学杂志(J.Allergy Clin.Immuno1.)104,S123,1999)。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多样,其原因仍不清楚,据认为该疾病主要由下列物质引起:多种天然物质,包括蜱、毛发、羽毛、细菌和霉菌;或者食品,包括蛋类、牛奶;或者合成产品,包括化学纤维和清洁剂等。还有人指出由于干性皮肤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在特应性皮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特应性皮炎发生的机理尚不清楚。据认为,与IgE和肥大细胞有关的I型变态反应(直接变态反应)在特应性皮炎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该疾病是对一系列抗原的过敏反应之一,患者或其家族有时也患有其它变应性疾病,在许多情况下观察到血清IgE水平升高。但是,抑制I型变态反应的抗变应性药物对特应性皮炎无效或不显示治疗作用,这表明I型反应与该病的发病机理仅有部分关系。
另一方面,据报道,当与变应原接触时,特应性皮炎患者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J.Allergy Clin.Immunol.101,222,1998)。例如,在对动物皮内给予抗原,如Ascalis提取物的情况下,观察到了双相皮肤反应,所述动物是对该相同抗原敏感的(免疫学杂志(J.Immunol.)131,1096,1983)。第一个反应,称为早期反应,在抗原诱发后1小时达到高峰。第二个反应,即晚期反应,在8-24小时后显示最强反应(Biol.Pharm.Bull.18,239,1995)。早期反应可被组胺受体拮抗剂抑制,表明该反应是由IgE和肥大细胞诱发的。相反,对晚期反应的机制还不清楚,但其特征是皮肤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显著浸润(国际变应免疫学通讯(Int.Arch.Allergy Immunol.)113,196,1997),这是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观察到的典型组织学特征(美国科学院皮肤病学杂志(J.Am.Acad.Dermatol.)24,1101,1991)。另外,已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严重性与血清EC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和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有关(药物(Medicina)34,220,1997)。再者,在最近几年,有人指出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症状与被划分为IV型变态反应的接触性皮炎非常相似(Medicina 34,220,1997)。这些发现提示我们IV型变态反应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关。
一般认为,作为IV型变态反应代表的接触性过敏反应是由于对小鼠使用半抗原,如DNFB(二硝基氟苯)引起的,该小鼠是曾经用DNFB半抗原致敏过的,但最近报道当对皮肤重复使用此类半抗原时,除诱发IV型变态反应外,还诱发I型变态反应(皮肤病学研究杂志(J.Invest.Dermatol.)105,749,1995)。例如,通过重复应用半抗原,血液IgE水升高,并且重复半抗原刺激时,反应的时间过程移向I型变态反应。在这类动物模型中,对半抗原刺激的暂时性反应和皮肤厚度基准,半抗原刺激前的厚度都逐渐增加,这看起来似乎是慢性皮炎的特征。通过这些发现认为,重复使用半抗原诱发的皮炎可作为特应性皮炎的动物模型(Anitex 10,23,1998)。
最近,据报道NC/Nga小鼠自发地发生了类似于特应性皮炎的皮炎(国际免疫学(Int.Immunol.)9,461,1997)。以常规方式在没有特定病原体的环境中喂养的NC/Nga小鼠在约七-八周龄后开始出现明显的搔痒行为和红斑,随后出现皮肤出血、瘢痕和溃疡。进一步地说,它们表现出与人类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类似的症状,例如皮肤干燥或增厚。其它种系的小鼠,如BALB/c不患有类似的皮炎,即使将它们与NC/Nga小鼠共同室喂养的情况下,这提示我们认为该种皮炎是NC/Nga小鼠所特有的(最新医药(Latest Medicine),53,2848,1998)。此外,在没有特定病原体(SPF)的环境下饲养这些小鼠时,丝毫没有观察到皮肤异常,这表明某些环境因素可能与这些小鼠皮炎的发作有关。当对在SPF环境下饲养的NC/Nga小鼠重复涂以半抗原时,在致敏的开始阶段仅产生所谓接触性皮炎的延迟性过敏反应,但随着致敏作用增强,观察到了类似特应性皮炎的症状(CRJ Letters 11,1,1998)。因此,虽然对造成这些小鼠自发性皮炎的天然性刺激物尚不清楚,但十分清楚的是,与自然环境中某些种类的抗原重复接触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作为由于与存在于空气中的变应原重复接触引起的自发性特应性皮炎模型,这些小鼠是非常有用的。
治疗特应性皮炎最有效的药物是激素软膏(J.Allergy Clin.Immunol.104,S123,1999)。但是,使用这类激素软膏需要根据用药部位和时间谨慎地选择使用的药物。如果使用方法不适当,不会产生明显效果或者症状反而加重了。另外,当长期使用激素软膏时,会出现副作用,如萎缩和酒糟鼻。还有,如果中途停用这类药物,有时会观察到反弹现象,即皮肤症状明显加重。
除激素软膏外,组胺拮抗剂和抗变应性药物也已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组胺拮抗剂可有效消除瘙痒,但不能治愈该病。抗变应性药物,如曲尼司特、酮替芬、奥沙米特和氮卓斯汀对特应性皮炎的症状没有疗效,即使有,作用也较弱。据认为,这是由于这些药物对I性变态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对嗜酸性粒细胞或IC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几乎没有作用(日本药理学杂志(Jap.J.Pharmacol.)63,73,1993,Jap.J.Pharmacol.51,93,1989)。最近,tacrolimus(一种免疫抑制剂)软膏已被开发为治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J.Allergy Clin.Immunol.104,S126,1999),但不能避免由于这种药物对免疫反应抑制作用导致的各自副作用。总之,现有的药物,无论在效力和副作用方面都很难说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因此,仍需要开发更高效和安全的药物。
另一方面,胃促胰酶是一种贮藏在肥大细胞颗粒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并广泛地存在于各自组织,如皮肤、心脏、血管壁、小肠等中(免疫学和生物学中的肥大细胞蛋白酶(Mast cell protease in Immunolgy andBiology);Caughey,G.H.,Ed;Marcel Dekker,Inc.;New York,1995))。很久以前曾报道胃促胰酶作用于大鼠腹膜肥大细胞并引起脱粒(J.Immunol.136,3812,1986),胃促胰酶抑制剂抑制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粒(国际生物化学(Biochem.Int.)10,863,1985),还有人指出胃促胰酶与肥大细胞的功能有关。最近报道对小鼠和豚鼠施以人胃促胰酶引发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在内的白细胞浸润(英格兰药理学杂志(Br.J.Pharmacol.)125,1491,1998),人胃促胰酶作用于IL-1β(白介素1β)并将其转化为活化型IL-1β(J.Exp.Med.174,821,1991),以及人胃促胰酶具有部分消化膜结合的干细胞因子(SCF)并将其转化为可溶性SCF的功能(Proc.Natl.Acad.Sci.U.S.A.94,9017,1997)等。这些发现表明胃促胰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中可能具有某种作用。但是,还不能说通过这些研究就已经阐明了胃促胰酶的病生理学作用。目前,为搞清胃促胰酶在各自疾病中的作用和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药物的可能性,正在积极地研究可抑制体内胃促胰酶活性的物质。
已经报道了一些胃促胰酶抑制剂,例如低分子量胃促胰酶抑制剂,如教科书中给出的(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Barrett等编;Elssevier Science B.V.;Amsterdam,196);报道为肽类抑制剂的α-酮酸衍生物(WO 93-25574,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Natl.Acad.Sci.)USA,1995,92,6738);α,α-二氟-β-酮酸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9-124691);三肽抑制剂(WO 93-03625);磷酸衍生物(Oleksyszyn等,生物化学(Biochemistry)30,485,1991);肽类抑制剂,如三氟甲基酮衍生物(WO 96-33974,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53579)和乙酰胺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766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53579,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1-246437,WO99-41277,WO98-18794,WO96-39373);非肽类抑制剂,如三嗪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8-208654和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245384);苯酚酯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87567);头孢烯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87493);异噁唑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1-1479);咪唑烷衍生物(WO96-04248);乙内酰脲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9-31061);喹唑啉衍生物(WO97-11941)等,但仍没有确立用抑制胃促胰酶活性为治疗策略的令人满意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发明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防或治疗皮炎,如特应性皮炎的无副作用的安全性药物,所述皮炎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或是由于重复接触抗原诱发的,所述药物抑制该适应症的发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发明者通过深入研究,注意到特应性皮炎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并且晚期反应在该适应症中起重要作用的事实。结果,本发明者发现胃促胰酶抑制剂可用于缓解皮炎的双相皮肤反应的晚期反应,且甚至可有效对抗由于重复接触抗原引起的皮炎,因此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防或治疗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的药物,它含有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有效成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缓解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肤的晚期反应的药物,它含有胃促胰酶作为有效成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预防或治疗的由于重复接触抗原诱发的皮炎的药物,它含有胃促胰酶作为有效成分。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防或治疗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的药物组合物,它含有缓解晚期反应量的胃促胰酶作为有效成分和可药用赋形剂。
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1是实施例2中蛔虫属诱导的小鼠双相皮肤反应的皮肤反应-时间过程图。
附图2A、2B和2C表示实施例3中胃促胰酶抑制剂(附图2A)和对照药物泼尼松龙(附图2B)和苯海拉明(附图2C)对蛔虫属(Ascaris)引发的双相皮肤反应的作用的图。
附图3A和3B表示实施例4中当对小鼠皮内施以人胃促胰酶(附图3A)或组胺(附图3B)时的皮肤反应-时间过程图。
附图4A和4B表示实施例4中当对小鼠皮内施以人胃促胰酶时皮肤反应的胃促胰酶剂量-依赖性图(附图4A,施用胃促胰酶后1小时;附图4B,施用胃促胰酶后16小时)。
附图5表示实施例5中加热处理对人胃促胰酶对诱发皮炎的作用的影响的图。
附图6A-6E表示实施例6中由皮内注射人胃促胰酶诱发的皮炎的组织学分析照片,其中附图6A是正常小鼠;附图6B是由蛔虫提取物诱发的皮炎(1小时后);附图6C是由蛔虫提取物诱发的皮炎(24小时后);附图6D是由人胃促胰酶诱发的皮炎(1小时后);附图6E是由人胃促胰酶诱发的皮炎(24小时后)。
附图7A和7B表示实施例7中对缺乏肥大细胞的小鼠皮内施用人胃促胰酶时的皮肤反应图(附图7A,1小时后的反应;附图7B,16小时后的反应)。
附图8A表示实施例8中人胃促胰酶对人多形核白细胞(PMN)迁移的体外影响的浓度依赖性的图。附图8B是表示实施例8中胃促胰酶抑制剂对胃促胰酶诱发的PMN迁移的影响图。
附图9表示实施例9中通过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皮炎中的耳的厚度增加的时间过程图。
附图10表示实施例9中通过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皮炎中的耳中胃促胰酶样活性的变化图。
附图11A-11D表示实施例10中胃促胰酶抑制剂对通过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皮炎的作用(附图11A是对照药物泼尼松龙;附图11B-附图11D分别是化合物35、化合物34和化合物18)。
附图12表示实施例11中胃促胰酶抑制剂对通过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皮炎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影响作用图。
附图13表示实施例12中胃促胰酶抑制剂对通过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皮炎中肥大细胞数量增多的影响作用图。
附图14A、14B和14C分别表示实施例12中胃促胰酶抑制剂对通过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皮炎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影响的照片。
附图15表示实施例13中当给小鼠重复皮内注射人胃促胰酶时,皮肤厚度变化的时间过程图。
附图16表示实施例4中当给小鼠重复皮内注射人胃促胰酶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时间过程图。
附图17表示实施例15中当给小鼠重复皮内注射人胃促胰酶时组胺含量变化的时间过程图。
附图18A和18B是实施例16中当给小鼠重复皮内注射人胃促胰酶时的SCF表达的免疫组织分析的代表性照片(附图18A是正常皮肤;附图18B是注射了胃促胰酶的)。
附图19是实施例17中人胃促胰酶在体外对人角化细胞中SCF表达的影响图。
附图20A和20B表示实施例18中胃促胰酶抑制剂对NC/Nga小鼠的临床皮肤评分的影响图。附图20A是在实验开始时;附图20B是开始施用胃促胰酶后35天。
附图21表示实施例18中胃促胰酶抑制剂对NC/Nga小鼠的组织学评分的影响图。
附图22A和22B表示实施例18中胃促胰酶抑制剂对NC/Nga小鼠中皮肤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图。
附图23A和23B表示实施例18中胃促胰酶抑制剂对NC/Nga小鼠中皮肤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图。图23A,耳;图23B,背部。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通过本领域普通专业人员可使用的方法,选择能够表现出抑制胃促胰酶活性作用的物质作为本发明的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选择方法,可提及例如后面描述的实施例1的方法。以此方式获得的化合物包括以前已经报道作为胃促胰酶抑制剂的已知化合物,例如低分子量胃促胰酶抑制剂,如教科书中给出的(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Barrett等编;Elssevier Science B.V.;Amsterdam,196);报道为肽类抑制剂的α-酮酸衍生物(WO 93-25574,Proc.Natl.Acad.Sci.USA,1995,92,6738):α,α-二氟-β-酮酸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9-124691);三肽抑制剂(WO 93-03625);磷酸衍生物(Oleksyszyn等,Biochemistry 30,485,1991);肽样抑制剂,如三氟甲基酮衍生物(WO96-33974,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53579)和乙酰胺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766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53579,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1-246437,WO99-41277,WO98-18794,WO96-39373);非肽类抑制剂,如三嗪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8-208654和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245384);苯酚酯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87567);头孢烯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0-87493);异噁唑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11-1479);咪唑烷衍生物(WO96-04248);乙内酰脲衍生物(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9-31061);喹唑啉衍生物(WO97-11941)等,但是作为优选胃促胰酶抑制剂的代表性实例,可提及下式(I)化合物及其可药用盐。
Figure C0180079300151
其中,A环表示芳基;
R1表示羟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7-C10低级芳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或者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2-C4链烯基;
R2和R3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表示氢原子、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卤原子、羟基、C1-C4低级烷氧基、氨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氨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7-C10芳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或者羧酸基,或者
当A环是苯环时,R1和R2可与该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可被羧酸取代的稠合杂环,其中环中的碳原子可形成羰基并且R3定义如上;并且
X表示氢原子、C1-C4低级烷基、C1-C4低级烷氧基、卤原子、羟基、氨基或硝基。
在通式(I)中,A环表示的芳基的优选实例是苯环和萘环。
R1表示的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氨基和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7-C12低级芳烷基氨基的优选实例是甲氨基、乙氨基、丙氨基、丁氨基、羧甲基氨基、羧乙基氨基、羧丙基氨基、羧丁基氨基、苄氨基、苯乙氨基、苯丙基氨基、苯丁基氨基、羧基苄氨基、羧基苯乙氨基、羧基苯丙基氨基、羧基苯丁基氨基等。
R1表示的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和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的优选实例是甲酰氨基、乙酰氨基、丙酰氨基、丁酰氨基、苯甲酰氨基、萘甲酰氨基、吡啶甲酰氨基、吡咯甲酰氨基、羧基乙酰氨基、羧基丙酰氨基、羧基丁酰氨基、羧基苯甲酰氨基、羧基萘甲酰氨基、羧基吡啶甲酰氨基、羧基吡咯甲酰氨基等。
R1表示的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和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的优选实例是甲磺酰氨基、乙磺酰氨基、丙磺酰氨基、丁磺酰氨基、苯磺酰氨基、萘磺酰氨基、吡啶磺酰氨基、吡咯磺酰氨基、羧基甲磺酰氨基、羧基乙磺酰氨基、羧基丙磺酰氨基、羧基丁磺酰氨基、羧基苯磺酰氨基、羧基萘磺酰氨基、羧基吡啶磺酰氨基、羧基吡咯磺酰氨基等。
R1表示的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的优选实例是乙酸基、丙酸基、丁酸基、戊酸基等。
R1表示的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2-C4链烯基的优选实例是丙烯酸基、巴豆酸基等。
R2或R3表示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的优选实例是直链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和正丁基;以及支链烷基,如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
C1-C4低级烷基的取代基的优选实例是羧酸基;卤原子,如氟原子和氯原子;C1-C4低级烷氧基;氨基;甲氨基;二甲氨基、羧甲基氨基、羧乙基氨基等。
R2或R3表示的卤原子的优选实例是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
R2或R3表示的C1-C4低级烷氧基的优选实例是直链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和正丁氧基;以及支链烷氧基,如异丙氧基、仲丁氧基和叔丁氧基。
R2或R3表示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氨基的优选实例是甲氨基、乙氨基、丙氨基、丁氨基等。
C1-C4低级烷基氨基的取代基的优选实例是羧酸基;卤原子,如氟原子和氯原子;C1-C4低级烷氧基等。
R2或R3表示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7-C12低级芳烷基氨基的优选实例是苄氨基、苯乙氨基、苯丙基氨基、苯丁基氨基等。
芳烷基氨基的取代基的优选实例是羧酸基;卤原子,如氟原子和氯原子;C1-C4低级烷氧基等。
R2或R3表示的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和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的优选实例是甲酰氨基、乙酰氨基、丙酰氨基、丁酰氨基、苯甲酰氨基、萘甲酰氨基、吡啶甲酰氨基、吡咯甲酰氨基、羧基乙酰氨基、羧基丙酰氨基、羧基丁酰氨基、羧基苯甲酰氨基、羧基萘甲酰氨基、羧基吡啶甲酰氨基、羧基吡咯甲酰氨基等。
R2或R3表示的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和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的优选实例是甲磺酰氨基、乙磺酰氨基、丙磺酰氨基、苯磺酰氨基、萘磺酰氨基、吡啶磺酰氨基、吡咯磺酰氨基、羧基甲磺酰氨基、羧基乙磺酰氨基、羧基丙磺酰氨基、羧基苯磺酰氨基、羧基萘磺酰氨基、羧基吡啶磺酰氨基、羧基吡咯磺酰氨基等。
当A环是苯环时,R1和R2与该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的可被羧酸基取代的稠合杂环(其中环中的碳原子可形成羰基)的优选实例是四氢喹啉环和苯并噁嗪环,如四氢喹啉、苯并噁嗪、喹喔啉、苯并二噁烷、羧基四氢喹啉、羧基苯并噁嗪、羧基喹喔啉、羧基苯并二噁烷等。
X表示的C1-C4低级烷基的优选实例是直链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和正丁基;以及支链烷基,如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
X表示的C1-C4低级烷氧基的优选实例是直链烷基,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和正丁氧基;以及支链烷基,如异丙氧基、仲丁氧基和叔丁氧基。
X表示的卤原子的优选实例是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
此外,可药用的实例是酸盐,如盐酸盐、甲磺酸盐和三氟乙酸盐;及碱金属盐,如钠盐和钾盐。
优选的胃促胰酶抑制剂的其它代表性实例是式(II)的喹唑啉衍生物及其可药用盐:
Figure C0180079300181
其中,其中B环表示苯环、吡啶环、吡咯环或吡唑环,m表示0、1或2,
Y表示羟基、硝基、卤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或C7-C12芳烷氧基,或者Y表示与所示被所述Y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萘环或喹啉环,
R5和R6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表示氢原子、卤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硝基、氰基、吡唑基、四唑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或者可被一个或多个选自下列的取代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卤原子、吗啉代、苯基哌嗪基和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或者当B环表示苯环时,R5和R6代表与所示被所述R5和R6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萘环或喹啉环的基团,并且
Z表示氢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C2-C5链烯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香杂环烷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甲基,被伯胺、仲胺或环状胺酰胺化的甲酰甲基,未取代的或取代芳甲酰甲基,或者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氧基甲基。
在通式(II)中,Y表示的卤原子的优选实例氟、氯、溴或碘。Y表示的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的实例是直链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和正丁基,及支链烷基,如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而Y表示的可被卤原子取代C1-C4低级烷基的卤原子的实例是氟、氯、溴和碘。Y表示的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的实例是直链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和正丁氧基,及支链烷氧基,如异丙氧基、仲丁氧基和叔丁氧基,而Y表示的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的卤原子的实例是氟、氯、溴和碘。Y表示的C7-C12的芳烷氧基的实例是苄氧基、苯基乙氧基、苯基丙氧基和萘基乙氧基等,优选苄氧基。
R5和R6表示的卤原子的优选实例是氟、氯、溴或碘。R5和R6表示的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的实例是直链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和正丁基,及支链烷基,如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而可被卤原子取代C1-C4低级烷基的卤原子的实例是氟、氯、溴或碘。R5和R6表示的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的C1-C4低级烷基的优选实例是直链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和正丁基,及支链烷基,如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R5或R6的可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的实例是直链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和正丁氧基,及支链烷氧基,如异丙氧基、仲丁氧基和叔丁氧基,所述取代基选自卤原子、吗啉代、苯基哌嗪基和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所示作为上述取代基的卤原子的实例是氟、氯、溴或碘,并且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的C1-C4低级烷基的优选实例是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和其它直链烷基及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和其它支链烷基。
Z表示的可被卤素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中的烷基的实例是直链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和正丁基,及支链烷基,如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而可被卤原子取代C1-C4低级烷基的卤原子的实例是氟、氯、溴或碘。Z表示的C2-C5链烯基的实例是烯丙基、丙烯基、异丙烯基、丁烯基等。
Z所示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基中的芳烷基的实例C7-C12芳烷基,优选苄基、苯乙基、苯丙基或萘乙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基的取代基的优选实例是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氰基、硝基、被伯胺酰胺化的(amidized)羰基、可被羧酸或氨基酸酰胺化的胺基和可被低级烷氧羰基取代的胍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中的低级烷基的实例是直链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和正丁基,以及支链烷基,如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被伯胺酰胺化的羰基中的伯胺的实例是C1-C4低级烷胺或者可被羧基取代的那些,例如优选甲胺、乙胺、异丙基胺和羧基甲胺;具有单环或多环芳烃基的胺,例如苯胺和萘胺;具有芳杂环基的胺,如氨基吡啶、氨基吡咯等。可被羧酸或氨基酸酰胺化的氨基中的羧酸实例优选是C2-C5脂族一元羧酸或脂族二元羧酸,如新戊酸、琥珀酸,而氨基酸的实例是其中羧基可被酯化或者其中的氨基可被酰胺化的氨基酸,例如L-天冬氨酸、α-O-叔丁基-N-叔丁氧羰基-L-天冬氨酸等。可被低级烷氧羰基取代的胍基的实例优选是可被C2-C5低级烷氧羰基取代的的胍基,例如胍基和2,3-二-叔丁氧羰基胍基。
Z表示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杂环烷基中的芳杂环烷基实例是噻吩烷基,如2-噻吩基和2-噻吩乙基;呋喃烷基,如2-呋喃甲基和2-呋喃乙基;吡啶烷基,如2-吡啶甲基、3-吡啶甲基、4-吡啶甲基和4-吡啶乙基;嘧啶烷基,如5-嘧啶甲基;吡嗪烷基,如2-吡嗪甲基;哒嗪烷基,如3-哒嗪甲基;四唑烷基,如5-四唑烷基;异噻唑烷基,如4-异噻唑甲基和5-异噻唑甲基;噻唑烷基,如5-噻唑甲基;噁唑烷基,如5-噁唑甲基;和异噁唑烷基,如4-异噁唑甲基和5-异噁唑甲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杂环烷基中的取代基的优选实例是C1-C4低级烷基,如甲基和乙基;以及C1-C4羧基低级烷基,如羧甲基和羧乙基。
Z表示的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甲基中的低级烷基的实例是直链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和正丁基,以及支链烷基,如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
Z表示的可被伯胺或仲胺或环状胺酰胺化的甲酰甲基中的伯胺的实例是C1-C4低级烷胺或者可被羧基取代的那些,例如优选甲胺、乙胺、异丙基胺和羧基甲胺;具有单环饱和烃基的胺,如环己胺;具有单环或多环芳烃基的胺,例如苯胺、苄胺和萘胺;和具有芳杂环基的胺,如氨基吡啶、氨甲基吡啶、氨基吡咯、氨基嘧啶、氨基吲哚和氨基喹啉,其中具有芳烃基和芳杂环基的胺在其环上可带有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如
1)羟基,
2)-OPO(OH)2
3)氨基,
4)氧代,
5)卤原子,
6)羧基,该羧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如甲基、乙基、异丙基和叔丁基;或者烯丙基酯化,
7)直链或支链的C1-C4低级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和正丁氧基,这些基团可被羧基取代,所述羧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如甲基、乙基、异丙基和叔丁基或者丙烯基酯化,
8)直链或支链的C1-C4低级烷基,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它们可被取代。
上述8)的可被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的取代基的优选实例是:
a)羧基,该羧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如甲基、乙基、异丙基和叔丁基,或者烯丙基酯化,
b)哌啶基(piperadinyl),该基团可被羧基N-取代,该羧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如甲基、乙基、异丙基和叔丁基或者烯丙基酯化,
c)吗啉代,和
d)可被羧酸或氨基酸酰胺化的氨基。
上述d)的可被羧酸或氨基酸酰胺化的氨基的羧酸的实例优选是C2-C5脂族一或二元羧酸,如新戊酸和琥珀酸,而氨基酸的实例是其中羧基可被酯化或者其中的氨基可被酰胺化的氨基酸,例如L-天冬氨酸、α-O-叔丁基-N-叔丁氧羰基-L-天冬氨酸和β-O-叔丁基-N-叔丁氧羰基-L-天冬氨酸。具有芳杂环基的胺可在其环上包含氮原子,其可被C1-C4低级烷基,如甲基和乙基取代,或者被可被酯化的羧基低级烷基,如羧甲基和叔丁氧甲酰甲基取代。
Z表示的可被伯胺、仲胺或环状胺酰胺化的甲酰甲基(carbonylmethyl)中的仲胺的实例是二低级烷基胺,如二甲胺和二乙胺。Z表示的可被伯胺、仲胺或环状胺酰胺化的甲酰甲基中的环状胺的实例是吡咯烷和哌啶。
Z表示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甲酰甲基中的芳甲酰甲基实例是苯甲酰甲基和萘甲酰甲基,取代基的优选实例是羟基;硝基;卤原子,如氟、氯、溴和碘;直链或支链C1-C4低级烷基,该烷基可被卤原子取代,如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直链或支链C1-C4低级烷氧基,该烷氧基可被卤原子取代,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丙氧基、仲丁氧基和叔丁氧基。
Z表示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氧基甲基中的芳烷氧基甲基的实例优选是C8-C13芳烷氧基甲基,例如苄氧甲基、苯乙氧基甲基和萘乙氧基甲基,而取代基的优选实例是羟基;硝基;卤原子,如氟、氯、溴和碘;直链或支链C1-C4低级烷基,该烷基可被卤原子取代,如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异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直链或支链C1-C4低级烷氧基,该烷氧基可被卤原子取代,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丙氧基、仲丁氧基和叔丁氧基。
此外,可药用盐的实例是酸盐,如氯酸盐和硝酸盐以及碱金属盐,如钠盐和钾盐。
本发明的式(I)的喹唑啉衍生物可,例如通过下列(A)和(B)的合成方法合成。
合成方法(A)
采用,例如JP-A-6-199839中描述的方法,使式(I-1)的化合物:
Figure C0180079300231
其中A环定义如上并且R1’、R2’和R3’分别表示R1、R2和R3,它们可被保护基保护,R1、R2和R3定义如上
与式(I-2)的邻氨基苯甲酸衍生物反应
Figure C0180079300232
其中X’表示X,该基团可被保护基保护,并且X定义如上
获得式(I-3)的磺酰脲衍生物:
Figure C0180079300233
其中A、R1’、R2’、R3’和X’定义如上,
然后使用缩合试剂,例如1,1’-羰基二咪唑(下文称之为CDI),获得喹唑啉环,如果需要,将脱去R1、R2、R3和X的保护基。
在该反应中,当R1、R2或R3表示含羟基、氨基或羧基的基团时,R1、R2或R3可任选地用保护基保护,所述保护基是,例如苄氧羰基、叔丁氧羰基、苄基、烯丙基、叔丁基等。当X表示羟基或氨基时,X可任选地用保护基保护,所述保护基是,例如苄氧羰基、叔丁氧羰基、苄基、烯丙基、叔丁基等。
用于该反应的式(I-1)化合物包括市售的或已知化合物或者可采用已知方法合成的化合物。例如,可使用按照欧洲专利说明书0269141中描述的合成方法,用氯磺酰异氰酸酯,由相应的磺酰胺衍生物合成的化合物。例如,可使用3-烯丙氧羰基-甲基苯磺酰基异氰酸酯、4-烯丙氧羰基-甲基苯磺酰基异氰酸酯和4-烯丙氧基苯磺酰基异氰酸酯等。
用于该反应的式(I-2)的邻苯甲酸衍生物可使用市售的或已知化合物或者通过已知方法合成的化合物。例如,可使用4-氯邻氨基苯甲酸、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5-氯邻氨基苯甲酸、4-羟基邻氨基苯甲酸等。
由式(I-3)的磺酰脲衍生物获得喹唑啉环的反应可在质子惰性的溶剂中于-50-50℃,优选在-20℃-室温下进行,溶剂是,例如醚类溶剂,如四氢呋喃和二噁烷;含卤原子的溶剂,如二氯甲烷;或者二甲基甲酰胺等。此外,对于该环合反应,可使用常规的缩合试剂,包括,例如CDI、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及类似的碳二亚胺化合物;混合酸酐等。脱保护反应可用常规方法进行,如用酸或碱水解,还原或氧化等。
合成方法(B)
使其中A环、R1’、R2’和R3’定义如上的式(I-4)化合物:
与式(I-5)的邻氨基苯甲酸衍生物缩合
Figure C0180079300242
其中X’定义如上,Ph表示苯基,并且R4表示羧基的保护基,羧基是可通过水解或氢解被释放出的特定基团,例如甲基、乙基或苄基
使用,例如1,8-二氮杂双环[5,4,0]-7-十一碳烯(下文称之为DBU)形成式(I-6)的磺酰脲衍生物:
Figure C0180079300251
其中A环、R1’、R2’、R、R4’和X定义如上,
然后用碱水解或氢解得到式(I-3)的相应羧酸,再得到喹唑啉环并任选地以与合成方法(A)中相同的方法,脱去R1、R2、R3和X的保护基。在该反应中,当R1、R2、R3表示含羟基、氨基或羧基的基团时,R1、R2或R3可任选地用保护基,例如苄氧羰基、叔丁氧羰基、苄基、烯丙基、叔丁基等保护。当X表示羟基或氨基时,X可任选地用保护基,例如苄氧羰基、叔丁氧羰基、苄基、烯丙基、叔丁基等保护。
作为用于该反应的式(I-4)化合物,可使用市售的或已知化合物或者通过已知方法合成的化合物。例如,可使用3-羟基苯磺酰胺,2-氨基苯磺酰胺,3-氨基苯磺酰胺,4-氨基苯磺酰胺,(±)-2-(4-氨基磺酰基苯基)丁酸,3-苄氧羰基氨基-4-氯苯磺酰胺,4-苄氧羰基氨基-3-氯苯磺酰胺,4-氨基-3,5-二氯苯磺酰胺,3-苄氧羰基氨基-4-甲基苯磺酰胺,4-叔丁氧羰基-3-羟基苯磺酰胺,3-苄氧羰基氨基-4-叔丁氧羰基苯磺酰胺,4-叔丁氧羰基-3-羟基苯磺酰胺,3-叔丁氧羰基-4-羟基苯磺酰胺,3-乙酰胺-4-甲氧基苯磺酰胺,3-(3-氨基磺酰基)苯基丙烯酸叔丁基酯,3-氨基-4-甲氧基苯磺酰胺,4-甲氧基-3-甲基磺酰氨基苯磺酰胺,3-羧基-4-羟基-2-萘磺酰胺,4-苄氧羰基氨基-3-叔丁氧羰基苯磺酰胺,(±)-3-叔丁氧羰基-2-氧代-1H,3H-喹啉-7-磺酰胺,(±)-2-叔丁氧羰基-3-氧代-1,4-苯并噁嗪-6-磺酰胺等。
作为用于该反应的式(I-5)邻氨基苯甲酸,可使用市售的或已知化合物或者通过已知方法合成的化合物。例如,可使用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乙酯,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5-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乙酯,5-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4-甲氧基-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4-甲氧基-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乙酯,4-甲氧基-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4-羟基-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4-羟基-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乙酯,4-羟基-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等。
获得式(I-4)化合物和式(I-5)的邻氨基苯甲酸衍生物缩合得到式(I-6)的磺酰脲衍生物的反应可用质子惰性溶剂在-50-50℃,优选-20-室温下进行,所述溶剂是,例如醚类溶剂,如四氢呋喃或二噁烷;含卤溶剂,如二氯甲烷;或者二甲基甲酰胺等。此外,作为该缩合反应可使用的有机强碱,可使用例如DBU;无机碱是,例如碳酸钾、碳酸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或者金属碱,如氢化钠。
对于在碱水解或氢解由此得到的式(I-6)的磺酰脲衍生物获得式(I-3)磺酰脲衍生物的反应,可采用用于酯的常规水解条件和氢化条件。
注意到上述反应可在被保护的官能团不参与反应的情况下进行。依据保护基的类型,可通过化学还原或者其它常规脱保护反应脱除保护。例如,当保护基是叔丁基时或者叔丁氧羰基时,可使用三氟乙酸;当保护基是烯丙基时,可使用钯催化剂,如四(三苯基膦)钯(O)。
其中R1表示被可被羧酸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被可被羧酸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和被可被羧酸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的式(I)化合物可使用常规方法,由其中R1表示氨基的式(I)化合物通过用羧酸、酰氯、酸酐酰化得到。
其中R1表示被可被羧酸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被可被羧酸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和可被羧酸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的式(I)化合物可采用常规方法,由其中R1表示氨基的式(I)化合物通过用磺酸或磺酰氯磺酰化得到。
本发明的式(II)化合物可通过上述类似的方法获得,该方法在国际公开WO 97/11941中有详细描述。
获得的式(I)或(II)化合物可通过常规方法,如重结晶或柱色谱纯化。
另外,如果需要,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式(I)或(II)化合物可通过使其与各种类型的酸或碱反应转化为盐。可用于将式(I)或(II)化合物转化为盐的酸可提及,例如无机酸,如氢氯酸、氢溴酸、硝酸、硫酸或磷酸;以及有机酸,如甲磺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三氟乙酸、柠檬酸、乳酸、马来酸、富马酸、酒石酸、乙酸、己二酸、棕榈酸和鞣酸。
可用于将式(I)或(II)化合物转化为盐的碱可提及,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锂和氢氧化钾。
式(I)或(II)化合物包括含不对称中心的化合物。外消旋混合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方法分离为旋光活性单体。可使用,例如
(1)使用旋光活性柱的方法
(2)通过旋光活性酸或碱转化为盐,然后重结晶的方法
(3)(1)和(2)的结合方法。
采用后面实施例3、8、10、11、12和18中解释的方法,可评价这些混合物预防或缓解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和由于与抗原重复接触引发的皮炎的作用。
当使用本发明的化合物作为预防或治疗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作为缓解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的晚期反应的药物,或者作为预防或治疗由于与抗原重复接触引发的皮炎的药物时,可使用一种本发明化合物或者两种或多种本发明化合物的混合物来制备适于按照常规方法给药的制剂。例如口服制剂形式的实例包括胶囊、片剂、颗粒、细颗粒、糖浆、干糖浆和其它制剂;非口服制剂的实例包括注射剂和栓剂如直肠栓剂和阴道栓剂;经鼻制剂是,例如喷雾剂和软膏;及透皮制剂,如透皮吸收带剂。
本发明化合物的临床剂量可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年龄、存在的并发症等变化,以及根据制剂形式变化。在口服给药的情况下,有效成分的成人剂量一般为1-1000mg天。在非口服给药的情况下,施用1/10-1/2口服剂量的量足以。这些剂量范围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等进行调整。
在本发明中,胃促胰酶抑制剂可不与其它活性成分混合而单独给药,但考虑到有关疾病、症状、并发症等,也可施用含有其它有效成分的药物制剂。此外,也可与其它有效成分联合。对其它有效成分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但可考虑其单独产生作用的最低量、产生的副作用等来确定。
在治疗中,包括仅含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活性成分的制剂和含有其它有效成分的制剂联合治疗的制剂形式和方法宜由医师按照患者的年龄、症状等选择。
本发明化合物的毒性较低。给5周龄雄性小鼠口服给药后24小时时的急性毒性值LD50为1g/kg或更高。该值高于预期临床剂量的50倍。因此,本发明化合物具有高安全性。
实施例
通过下列非限制性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但无需赘述,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在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用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的小鼠模型通过显示胃促胰酶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体现胃促胰酶抑制剂的有用性。另外,在实施例4至实施例6中,进一步证明了胃促胰酶与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有关的论点,给出了通过对小鼠耳部皮内接种人胃促胰酶引发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的事实。在实施例7和实施例8中,显示了胃促胰酶在此类双相皮肤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9至实施例12中,使用由重复使用半抗原引发的皮炎模型,并分析该模型和胃促胰酶抑制剂在该模型中的作用证明胃促胰酶抑制的有用性。另外,在实施例13至15中,由于可了解特应性皮炎等患者因与抗原重复接触导致肥大细胞进行重复脱粒反应,分析对耳部重复施用人胃促胰酶引发的皮炎,由此研究皮肤的重复脱粒反应作用。再者,在实施例16-17中,显示了胃促胰酶对肥大细胞的主要细胞因子SCF表达的影响是胃促胰酶引发皮炎的机制之一。在实施例18中,用NC/Nga小鼠作为通过与抗原重复接触引发的第二模型检测胃促胰酶抑制剂对皮炎的作用。
制备实施例1:7-氯-3-(3-羟基苯磺酰基)-2,4(1H,3H)-喹唑啉二酮 (化合物1)的合成
按照合成方法(B),将938mg(5.42mmol)3-羟基苯磺酰胺溶于40ml四氢呋喃中,然后滴加892μl(5.96mmol)1,8-氮杂双环[5.4.0]-7-十一碳烯(下文称之为DBU)。将该反应溶液在室温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1.66g(5.42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并将该混合物在室温搅拌过夜。将过量水到入该反应溶液中,然后用盐酸使该混合物呈酸性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水和饱和盐水洗涤,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如此获得的粗产物经硅胶柱色谱(0-5%甲醇/二氯甲烷)纯化,得到1.32g(产率59%)的4-氯-2-{[(3-羟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苯甲酸甲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3.91(3H,s),7.02(1H,m),7.09(1H,m),7.34(1H,t),7.57(2H,m),7.89(1H,d),8.38(1H,d),10.94(1H,s).接下来,将如此获得的1.23g(3.2mmol)该化合物溶于20ml甲醇,然后滴加10ml 2N氢氧化钠水溶液。将该反应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5分钟,然后加入过量的水并用盐酸使该混合物呈酸性。然后搅拌,产生结晶沉淀,然后过滤并干燥得到羧酸。将如此获得的产物溶于50ml四氢呋喃中,在冰冷却下加入434mg(2.68mmol)CDI并将该混合物搅拌30分钟。该反应溶液用乙酸乙酯稀释,用水和饱和盐水洗涤,经无色硫酸镁干燥,然后浓缩得到粗产物。该粗产物经硅胶柱色谱(乙酸乙酯∶正己烷=1∶2),得到230mg(2步产率为20%)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7.12(2H,s),7.24(1H,d),7.48(1H,t),7.58(2H,s),7.85(1H,d),10.28(1H,s),11.63(1H,s).
制备实施例2:3-(2-氨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 (化合物2)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处理2.7g(15.7mmol)2-氨基苯磺酰胺和4.8g(15.7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得到3.2g(3步产率为58%)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6.46′(2H,s),6.65(1H,t),6.81(1H,d),7.12(1H,s),7.23(1H,d),7.34(1H,t),7.76(1H,d),7.86(1H,d).
制备实施例3:7-氯-3-(2-甲磺酰氨基苯磺酰基)-2,4(1H,3H)-喹唑 啉二酮(化合物3)的合成
将22mg(0.06mmol)化合物2溶于200μl1吡啶,滴加1.6μl(0.15mmol)甲磺酰氯,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室温搅拌过夜。往该反应溶液中加入过量水,该混合物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1N盐酸水溶液和饱和盐水洗涤,然后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并浓缩,得到粗产物。该粗产物经乙醚结晶,得到16mg(0.04mmol)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3.61(3H,s),7.10(1H,d),7.20(1H,d),7.74(1H,d),7.82-7.90(4H,m),8.34(1H,d),11.70(1H,s).
制备实施例4:3-(4-氨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 (化合物4)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处理2.7g(15.7mmol)4-氨基苯磺酰胺和4.8g(15.7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得到7.9g(产率94%)2-{[(4-氨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甲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3.59(3H,s),5.37(2H,s),6.45(2H,d),6.83(1H,dd),7.41(2H,d),7.81(1H,d),8.66(1H,d),9.64(1H,s).
然后,以相同方式,由所得的7.9g(14.8mmol)磺酰脲产物,获得4.3g(2步产率83%)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6.39(2H,s),6.63(2H,d),7.09(1H,s),7.22(1H,d),7.76(2H,d),7.83(1H,d),11.51(1H,s).
制备实施例5:3-(3-羧甲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啉 二酮(化合物5)的合成
按照合成方法(A),将3.27g(11.6mmol)3-烯丙氧羰基甲基苯磺酰基异氰酸酯溶于100ml无水THF中,然后加入1.98g(11.5mmol)4-氯邻氨基苯甲酸并将该混合物在室温搅拌2小时。该反应溶液用冰水冷却后,加入1.87g(11.5mmol)CDI并将所得混合物在并冷却下搅拌30分钟。将过量水加到反应溶液中,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该混合物。将有机层洗涤,干燥并用少量乙酸乙酯使其结晶,得到2.0g(产率40%)3-(3-烯丙基氧羰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如此获得的烯丙基产物溶于100ml甲酸-THF(1∶9)混合物中,加入700mg三苯基膦。使反应器避光并保持在氮气氛下,然加入700mg四(三苯基膦)钯(0)并将所得混合物在室温避光条件下搅拌过夜。将反应溶液真空浓缩,所得固体用二氯甲烷洗涤,得到1.47g(产率81%)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3.76(2H,s),7.13(1H,s),7.24(1H,d),7.61-7.69(2H,m),7.86(1H,d),8.05(2H,s),12.50(1H,br).
制备实施例6:3-(4-羧甲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啉 二酮(化合物6)的合成
以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式处理1.10g(3.95mmol)4-烯丙氧羰基甲基-苯磺酰基异氰酸酯和678mg(3.95mmol)4-氯邻氨基苯甲酸,获得657mg(产率38%)3-(4-烯丙氧羰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以相同方式处理538mg(1.24mmol)该化合物,得到342mg(产率70%)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3.75(2H,s),7.13(1H,s),7.23(1H,d),7.61-7.69(2H,m),7.86(1H,d),8.05(2H,s),12.07(2H,br).
制备实施例7:(±)-2-{4-[(7-氯-2,4(1H,3H)-喹唑啉-3-基)磺酰基] 苯基}丁酸(化合物7)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处理1.02g(3.41mmol)(±)-2-(4-氨基磺酰基苯基)丁酸叔丁基酯和1.04g(3.41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得到1.46g(产率84%)1-[({4-[1-(叔丁氧羰基)丙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甲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CDCl3):0.89(3H,t),1.38(9H,s),1.69-1.76(1H,m),2.03-2.10(1H,m),3.42(1H,t),3.94(3H,s),7.04(1H,d),7.47(2H,d),7.93(1H,d),8.01(2H,d),8.45(1H,br),11.04(1H,br).
接下来,用4.3ml(8.6mmol)2N氢氧化钠水溶液类似地形成1.43g羧酸,再用463mg(2.86mmol)CDI得到970mg(2步产率71%)(±)-2-{4-[(7-氯-2,4(1H,3H)-喹唑啉-3-基)磺酰基]苯}丁酸叔丁基酯。
将如此获得的叔丁基酯溶于5ml二氯甲烷中,然后加入5ml三氟乙酸并将所得混合物在室温搅拌40分钟。将该反应溶液真空浓缩并将所得粗产物用少量乙醚洗涤,得到820mg(产率96%)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0.84(3H,t),1.67-1.75(1H,m),1.98-2.05(1H,m),3.62(1H,t),7.11(1H,s),7.24(1H,d),7.61(2H,d),7.86(1H,d),8.13(2H,d),11.62(1H,s).
制备实施例8:3-(3-氨基-4-氯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 啉二酮(化合物8)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处理1.0g(2.93mmol)3-苄氧羰基氨基-4-氯苯磺酰胺和1.18g(2.93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1.43g(产率78%)2-{[(3-苄氧羰基氨基-4-氯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苄基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5.19(2H,s),5.36(2H,s),7.21(1H,dd),7.34-7.48(10H,m),7.72-7.76(2H,m),7.97(1H,d),8.25(1H,d),8.30(1H,d),9.53(1H,s),10.30(1H,s).
将1.38g(2.20mmol)该化合物溶于50ml THF中,然后加入200mg钯-碳(10%)并将该混合物在氢气流下搅拌2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滤过硅藻土以除去钯-碳,然后真空浓缩滤液,得到羧酸。将如此获得的产物悬浮于50ml THF中,然后在冰冷却下加入356mg(2.20mmol)CDI并以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处理该所得混合物,获得560mg(2步产率66%)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6.00(2H,s),7.12(1H,s),7.26(2H,t),7.48(1H,d),7.66(1H,s),7.86(1H,d),11.76(1H,br).
制备实施例9:3-(4-氨基-3,5-二氯苯磺酰基)-7-氯-2,4(1H,3H)- 喹唑啉二酮(化合物9)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处理1.06g(4.40mmol)4-氨基-3,5-二氯苯磺酰胺和1.34g(4.40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得到905mg(产率44%)2-{[(4-氨基-3,5-二氯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甲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3.87(3H,s),6.59(2H,br),7.22(1H,dd),7.72(2H,s),7.93(1H,d),8.24(1H,d),10.17(1H,s).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905mg(2.0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660mg(2步产率82%)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6.80(2H,s),7.12(1H,s),7.24(1H,d),7.86(1H,d),7.92(2H,s),11.63(1H,br).
制备实施例10:3-(3-氨基-4-甲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 唑啉二酮(化合物10)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处理960mg(3.00mmol)3-苄氧羰基氨基-4-甲基苯磺酰胺和1.14g(3.00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1.14g(产率62%)2-{[(3-苄氧羰基氨基-4-甲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苄基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2.30(3H,s),5.17(2H,s),5.36(2H,s),7.20(1H,dd),7.33-7.48(11H,m),7.63(1H,d),7.97(1H,d),8.11(1H,s),8.25(1H,s),9.27(1H,s),10.30(1H,s),12.20(1H,br).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1.14g(1.87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190mg(2步产率27%)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2.12(3H,s),5.47(2H,s),7.12(1H,s),7.16-7.25(3H,m),7.38(1H,s),7.85(1H,d),11.58(1H,s).
制备实施例11:3-[(3-羧甲基氨基苯基)磺酰基]-7-氯-2,4(1H,3H)- 喹唑啉二酮(化合物11)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7相同的方式处理1.62g(5.65mmol)3-叔丁氧羰基甲氨基苯磺酰胺和1.73g(5.65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得到209mg(4步产率9%)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3.86(2H,s),6.88(1H,s),7.12(1H,s),7.24(1H,d),7.30-7.38(3H,m),7.86(1H,d),11.61(1H,br).
制备实施例12:3-(3-氨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啉二 酮(化合物12)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7相同的方式处理3.5g(12.9mmol)3-叔丁氧羰基氨基苯磺酰胺和3.9g(12.8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得到2.2g(4步产率49%)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5.72(2H,s),6.87(1H,d),7.12(1H,s),7.23-7.27(2H,m),7.33(1H,s),7.86(1H,d),11.61(1H,s).
制备实施例13:2-{3-[(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 基]苯氨基羰基}丙酸(化合物13)的合成
将100mg(0.28mmol)化合物12溶于5ml THF中,加入100mg(1.0mmol)琥珀酸酐并将所得混合物加热回流3小时。将反应溶液真空浓缩,如此获得的粗产物用乙酸乙酯-乙醚结晶,得到120mg(产率96%)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187-188℃,PMR(δppm,DMSO-d6):2.54(2H,d),2.59(2H,d),7.12(1H,s),7.24(1H,d),7.59(1H,t),7.80(1H,d),7.86(1H,d),7.96(1H,d),8.41(1H,s),10.40(1H,s),11.63(1H,br),12.10(1H,br).
制备实施例14:3-{3-[(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 基]苯基}丙烯酸(化合物14)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7相同的方式处理1.54g(5.44mmol)3-(3-氨基磺酰基)苯基丙烯酸叔丁基酯和1.66g(5.44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得到2.18g(产率81%)2-({[3-(3-叔丁氧基-3-氧代-1-丙烯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甲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CDCl3):1.53(9H,s),3.95(3H,s),6.46(1H,d),7.05(1H,d),7.55(1H,m),7.57(1H,d),7.72(1H,m),7.93(1H,m),8.04(1H,m),8.27(1H,s),8.46(1H,d),11.05(1H,br).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2.18g(4.4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698mg(3步产率37%)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6.65(1H,d),7.12(1H,s),7.25(1H,d),7.69(1H,d),7.72(1H,t),7.87(1H,d),8.12(2H,q),8.37(1H,s),11.64(1H,s).
制备实施例15:4-[(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 水杨酸(化合物15)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7相同的方式处理1.0g(3.66mmol)4-叔丁氧羰基-3-羟基苯磺酰胺和1.12g(3.66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得到1.79g(产率100%)2-{[(4-叔丁氧羰基-3-羟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甲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1.57(9H,s),3.87(3H,s),7.14(1H,d),7.40-7.45(2H,m),7.85(1H,d),7.92(1H,d),8.32(1H,d),10.13(1H,s),10.82(1H,s).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1.78g(3.66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370mg(3步产率25%)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7.13(1H,s),7.26(1H,d),7.69(1H,d),7.87(1H,d),8.01(1H,d),11.67(1H,s).
制备实施例16:4-[(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水 杨酸一钠盐(化合物16)的合成
将50mg(0.13mmol)化合物15悬浮于约1ml THF中,然后滴加126μl 1N氢氧化钠水溶液。证实该溶液达到均匀后,加入30ml水并将该混合物冻干,定量地得到52mg非晶形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CD3OD):7.11(1H,s),7.19(1H,d),7.58(1H,d),7.63(1H,s),7.92(1H,d),8.03(1H,d).
制备实施例17:4-[(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 邻氨基苯甲酸(化合物17)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处理2.84g(6.9mmol)3-苯氧羰基氨基-4-叔丁氧羰基苯磺酰胺和2.67g(6.99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3.74g(产率77%)2-{[(3-苯氧羰基氨基-4-叔丁氧羰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苄基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1.54(9H,s),5.19(2H,s),5.34(2H,s),7.05(1H,m),7.34-7.58(10H,m),7.60(1H,d),7.90(1H,d),7.98(1H,d),8.50(1H,br),8.62(1H,s),10.00(1H,br),10.41(1H,s).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3.74g(5.39mmol)所得磺酰脲,得到690mg(2步产率30%)的4-[(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邻氨基苯甲酸叔丁基酯,然后进行类似的脱丁基反应,得到503mg(产率84%)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7.14(1H,s),7.18(1H,d),7.25(1H,d),7.59(1H,s),7.87(1H,d),7.89(1H,d),11.62(1H,s).
制备实施例18:4-[(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邻 氨基苯甲酸一钠盐(化合物18)的合成
将50mg(0.13mmol)化合物17悬浮于约1ml THF中,然后滴加126μl 1N氢氧化钠水溶液。证实该溶液达到均匀后,加入30ml水并将该混合物冻干,定量地得到52mg非晶形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7.11-7.22(3H,m),7.37(1H,s),7.83(1H,d),7.91(1H,d).
制备实施例19:3-(4-羟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啉二 酮(化合物19)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5相同的方式处理1.50g(7.03mmol)4-烯丙氧基苯磺酰基异氰酸酯和1.2g(7.03mmol)4-氯邻氨基苯甲酸,得到1.5g(53%)3-(4-烯丙氧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类似地处理500mg(1.27mmol)该产物,得到405mg(产率90%)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6.98(2H,d),7.11(1H,s),7.23(1H,d),7.85(1H,d),8.00(2H,d),11.25(1H,br).
制备实施例20:4-[(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水杨酸 (化合物20)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7相同的方式处理618mg(2.26mmol)4-叔丁氧羰基-3-羟基苯磺酰胺和613mg(2.26mmol)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得到792mg(产率78%)2-{[(4-叔丁氧羰基-3-羟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苯甲酸甲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CDCl3):1.60(9H,s),3.97(3H,s),7.09(1H,t),7.49-7.52(2H,m),7.65(1H,d),7.90(1H,d),8.01(1H,dd),8.33(1H,d),10.98(1H,s),11.18(1H,s).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790mg(1.75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100mg(3步产率8%)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7.13(1H,d),7.22(1H,t),7.63-7.69(3H,m),7.87(1H,d),8.01(1H,d),11.57(1H,s).
制备实施例21:5-[(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 水杨酸(化合物21)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7相同的方式处理320mg(1.17mmol)3-叔丁氧羰基-4-羟基苯磺酰胺和447mg(1.17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611mg(产率93%)2-{[(3-叔丁氧羰基-4-羟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甲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CDCl3):1.62(9H,s),5.35(2H,s),7.01-7.05(2H,m),7.37-7.41(5H,m),7.96(1H,d),8.10(1H,dd),8.46-8.48(2H,m),10.99(1H,s),11.66(1H,s).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611mg(1.09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114mg(3步产率33%)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7.11(1H,s),7.19(1H,d),7.24(1H,d),7.86(1H,d),8.20(1H,d),8.56(1H,s),11.57(1H,s).
制备实施例22:3-(3-乙酰胺基-4-甲氧基苯磺酰基)-7-氯- 2,4(1H,3H)-喹唑啉二酮(化合物22)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处理500mg(2.19mmol)3-乙酰氨基-4-甲氧基苯磺酰胺和836mg(2.19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812mg(产率70%)2-{[(3-乙酰氨基-4-甲氧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苄基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2.12(3H,s),3.93(3H,s),5.36(2H,s),7.20(1H,d),7.24(1H,d),7.36-7.48(5H,m),7.69(1H,d),7.96(1H,d),8.24(1H,s),8.67(1H,s),9.39(1H,s),10.25(1H,s),12.11(1H,br).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611mg(1.09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250mg(2步产率39%)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2.12(3H,s),3.95(3H,s),7.12(1H,s),7.23(1H,d),7.30(1H,d),7.85(1H,d),7.89(1H,d),8.80(1H,s),9.42(1H,s),11.59(1H,br).
制备实施例23:3-(3-氨基-4-甲氧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 喹唑啉二酮(化合物23)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7相同的方式处理400mg(1.40mmol)3-叔丁氧羰基氨基-4-甲氧基苯磺酰胺和533mg(1.40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86mg(4步产率16%)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3.81(3H,s),7.26-7.37(5H,m),7.77(1H,s),7.90(1H,d),7.94(1H,d),11.73(1H,s).
制备实施例24:7-氨-3-(4-甲氧基-3-甲基磺酰氨基苯磺酰基)- 2,4(1H,3H)-喹唑啉二酮(化合物24)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处理500mg(1.89mmol)4-甲氧基-3-甲磺酰氨基苯磺酰胺和722mg(1.89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888mg(产率83%)2-({[(4-甲氧基-3-甲磺酰氨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苄基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2.12(3H,s),3.93(3H,s),5.36(2H,s),7.20(1H,d),7.24(1H,d),7.36-7.48(5H,m),7.69(1H,d),7.96(1H,d),8.24(1H,s),8.67(1H,s),9.39(1H,s),10.25(1H,s),12.11(1H,br).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880mg(1.55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620mg(2步产率85%)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3.04(3H,s),3.94(3H,s),7.11(1H,s),7.23(1H,d),7.34(1H,d),7.86(1H,d),7.99(1H,d),8.10(1H,s).
制备实施例25:4-[(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 1-羟基萘-2-甲酸(化合物25)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7相同的方式处理323mg(1.00mmol)3-叔丁氧羰基-4-羟基-1-萘磺酰胺和381mg(1.00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447mg(产率73%)4-({[(2-苯氧羰基-5-氯苯氨基)羰基]氨基}磺酰基)-1-羟基-2-萘甲酸叔丁基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1.66(9H,s),5.34(3H,s),6.98(1H,d),7.35-7.48(5H,m),7.66(1H,m),7.81(1H,m),7.89(1H,d),8.37(2H,m),8.44(1H,s),8.71(1H,d),10.02(1H,br),12.52(1H,br).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445mg(0.72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56mg(3步产率18%)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7.08(1H,s),7.20(1H,d),7.63(1H,t),7.77(1H,t),7.84(1H,d),8.42(1H,d),8.51(1H,d),8.75(1H,s),11.57(1H,s).
制备实施例26:5-[(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 邻氨基苯甲酸(化合物26)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7相同的方式处理834mg(2.05mmol)4-苯氧羰基氨基-3-叔丁氧羰基苯磺酰胺和783mg(2.05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1.18g(产率83%)2-{[(4-苄氧羰基-3-叔丁氧羰基苯磺酰氨基)羰基]氨基}-4-氯苯甲酸苄基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CDCl3):1.56(9H,s),5.22(2H,s),5.37(2H,s),7.04(1H,dd),7.33-7.42(10H,m),7.97(1H,d),8.14(1H,d),8.45(1H,d),8.60(1H,d),8.65(1H,d),11.01(1H,s),11.11(1H,s).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1.17g(1.69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404mg(3步产率60%)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6.89(1H,d),7.11(1H,s),7.23(1H,d),7.85(1H,d),7.98(1H,d),8.51(1H,s),11.51(1H,s).
制备实施例27:4-[(7-甲氧基-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 基]邻氨基苯甲酸(化合物27)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7相同的方式处理500mg(1.23mmol)3-苄氧羰基氨基-4-叔丁氧羰基苯磺酰胺和460mg(1.22mmol)4-甲氧基-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15mg(4步产率3.1%)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3.82(3H,s),6.58(1H,s),6.80(1H,d),7.16(1H,d),7.56(1H,s),7.80(1H,d),7.90(1H,d),11.49(1H,s).
制备实施例28:(±)-7-[(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 基]-2-氧代-1H,3H-喹啉-3-甲酸(化合物28)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7相同的方式处理400mg(1.23mmol)(±)-3-叔丁氧羰基-2-氧代-1H,3H-喹啉-7-磺酰胺和468mg(1.23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649mg(产率86%)8-({[(2-苄氧羰基-5-氯苯氨基)羰基]氨基}磺酰基)-2-氧代-1,2,3,4-四氢-3-喹啉甲酸叔丁基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CDCl3):1.32(9H,s),3.18-3.30(2H,m),3.54(1H,m),5.35(2H,s),6.85(1H,m),7.00(1H,m),7.35-7.39(5H,m),7.87-7.96(3H,m),8.47(1H,m),8.78(1H,br),10.92(1H,br).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640mg(1.04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258mg(3步产率55%)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3.23-3.31(2H,m),3.59(1H,t),7.07(1H,d),7.12(1H,s),7.25(1H,d),7.86(1H,d),7.96(1H,d),7.98(1H,d),10.84(1H,s),11.60(1H,s).
制备实施例29:(±)-6-[(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 基]-3-氧代-1,4-苯并噁嗪-2-甲酸(化合物29)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7相同的方式处理300mg(0.91mmol)(±)-2-叔丁氧羰基-3-氧代-1,4-苯并噁嗪-6-磺酰胺和349mg(0.91mmol)4-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417mg(产率74%)5-({[(2-苄氧羰基-5-氯苯氨基)羰基]氨基}磺酰基)-3-氧代-3,4-二氢-2H-1,4-苯并噁嗪-2-甲酸叔丁基酯。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1.29(9H,s),5.37(2H,s),5.42(2H,s),7.19-7.26(2H,m),7.37-7.57(7H,m),7.97(1H,d),8.25(1H,d),10.27(1H,s),11.25(1H,s),12.22(1H,br).
然后,以相同方式处理417mg(0.68mmol)所得磺酰脲产物,得到100mg(3步产率32%)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5.47(1H,s),7.11(1H,s),7.24(1H,d),7.29(1H,d),7.76(1H,s),7.78(1H,d),7.86(1H,d),11.25(1H,s),11.62(1H,s).
制备实施例30:4-[(7-羟基-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 邻氨基苯甲酸(化合物30)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7相同的方式处理620mg(1.53mmol)3-苄氧羰基氨基-4-叔丁氧羰基苯磺酰胺和550mg(1.51mmol)4-羟基-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25mg(4步产率4%)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6.48(1H,s),6.61(1H,d),7.14(1H,d),7.51(1H,s),7.70(1H,d),7.90(1H,d),10.80(1H,s),11.39(1H,s).
制备实施例31:4-[(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 2-N-丙酰基邻氨基苯甲酸(化合物31)的合成
将840mg(1.86mmol)化合物17溶于8ml 1,4-二噁烷中,加入240μl(2.79mmol)丙酰氯,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60℃下搅拌过夜。往该反应溶液中加入过量水并用乙酸乙酯萃取该混合物。将如此得到的有机层洗涤,干燥并浓缩,得到粗产物4-[(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2-N-丙酰基邻氨基苯甲酸叔丁基酯。将所得该粗产物在室温下在3ml三氟乙酸中搅拌1小时,然后真空浓缩该反应溶液,得到粗产物。该产物经乙醚洗涤,得到400mg(2步产率48%)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1.10(3H,t),2.45(2H,dd),7.11(1H,s),7.24(1H,d),7.85(1H,d),7.88(1H,d),8.17(1H,d),9.18(1H,s),11.07(1H,s),11.63(1H,s).
制备实施例32:4-[(6-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 邻氨基苯甲酸(化合物32)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17相同的方式处理300mg(0.74mmol)3-苄氧羰基氨基-4-叔丁氧羰基苯磺酰胺和310mg(0.81mmol)5-氯-2-N-苯氧羰基邻氨基苯甲酸苄基酯,得到75mg(4步产率26%)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7.13-7.20(2H,m),7.56(1H,s),7.72(1H,d),7.82(1H,s),7.90(1H,d),11.68(1H,s).
制备实施例33:4-[(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 2-N-甲磺酰基邻氨基苯甲酸(化合物33)的合成
以与制备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处理200mg(0.44mmol)化合物17,得到81mg 4-[(7-氯-2,4(1H,3H)-喹唑啉二酮-3-基)磺酰基]-2-N-甲磺酰基邻氨基苯甲酸叔丁基酯。对该产物进行相同的脱丁基反应,得到53mg(2步产率25%)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3.24(3H,s),7.11(1H,s),7.25(1H,d),7.85-7.91(2H,m),8.23(1H,d),8.39(1H,s),11.05(1H,br),11.70(1H,s).
制备实施例34:3-(3-氨基苯磺酰基)-7-氯-2,4(1H,3H)-喹唑啉二 酮甲磺酸盐(化合物34)的合成
将2.15g(6.10mmol)化合物12溶于65ml THF中并滴加0.4ml甲磺酸。往该溶液中,加入200ml乙醚并将过滤所得沉淀,得到2.59g(产率95%)的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非晶形物,PMR(δppm,DMSO-d6):2.35(3H,s),6.98(1H,d),7.12(1H,m),7.25(1H,m),7.34(2H,s),7.43(1H,m),7.86(1H,s),11.64(1H,s).
制备实施例35:7-氯-3-[4-(吡唑-3-基)苯磺酰基]-2,4(1H,3H)-喹 唑啉二酮盐酸盐(化合物35)的合成
按照合成方法(B),将5.65g(25.34mmol)4-(吡唑-3-基)苯磺酰胺溶于60ml THF中,然后滴加7.8ml(52.16mmol)DBU。该反应溶液在室温搅拌10分钟后,加入8.5g(27.86mmol)4-氯-2-苯氧羰基-氨基苯甲酸甲酯并在室温搅拌3小时。然后,往该反应溶液中再加入400mg(0.131mmol)4-氯-2-苯氧羰基氨基苯甲酸甲酯,之后再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将过量的柠檬酸水溶液加到该反应溶液中后,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水和饱和盐水洗涤,然后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并浓缩。将甲醇加到浓缩过的残余物中,搅拌该混合物,过滤所得的结晶,得到10.49g粗产物。
将所得10.49g粗产物悬浮于45ml甲醇中,然后加入90ml 1N氢氧化钠水溶液。该反应溶液在60℃搅拌40分钟后,过滤除去沉淀。将滤液真空浓缩并蒸除甲醇,然后将所得水性混合物用乙酸乙酯洗涤。用盐酸使水层呈酸性,产生结晶沉淀。过滤得到结晶。滤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层用饱和盐水洗涤后,干燥并经无水硫酸钠浓缩。将浓缩残余物和上面过滤得到的结晶合并后,用THF-乙酸乙酯-己烷重结晶,得到7.70g(72%)N-[4-(吡唑-3-基)苯磺酰基]-N’-(2-羧基-5-氯苯基)脲(性质:无色结晶,熔点:129-132℃,PMR(δppm,DMSO-d6):6.81(1H,d),7.02(1H,dd),7.78(1H,s),7.89-7.92(3H,m),7.96(2H,d),8.24(1H,s),10.57(1H,br).
3.0g(7.14mmol)上面得到的脲衍生物溶于60ml THF中。然后在冰冷下加入1.2g(7.40mmol)CDI并将所得反应物搅拌2小时。该反应溶液用乙酸乙酯稀释后,顺序用柠檬酸水溶液、饱和盐水、0.5M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饱和盐水洗涤。有机层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浓缩得到粗产物。该粗产物用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1.93g(产率:67%)7-氯-3-[4-(吡唑-3-基)苯磺酰基]-2,4(1H,3H)-喹唑啉二酮(性质:无色结晶,熔点:124-126℃(分解)),PMR(δppm,CDC13-CD30D):6.73(1H,s),7.09(1H,s),7.16(2H,d),7.48(1H,s),7.66(1H,s),7.9-8.1(3H,m),8.32(2H,d).
将545mg(1.35mmol)上面得到的喹唑啉衍生物溶于35ml THF中,然后滴加0.4ml 4M盐酸的1,4-二噁烷溶液。将20ml乙醚加到该溶液中,然后过滤得到的沉淀结晶,得到572mg(产率:96%)标题化合物。性质:无色结晶,熔点:>200℃(分解),PMR(δppm,DMSO-d6):6.91(1H,d),7.15(1H,d),7.24(1H,dd),7.84(1H,d),7.86(1H,d),8.01(2H,d),8.17(2H,d),11.7(1H,s).
实施例1:胃促胰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按照Urata等的方法(J.Biol.Chem.,1990,265,22348)纯化人心脏胃促胰酶。以下列方式测定本发明喹唑啉衍生物对胃促胰酶的抑制活性。即,将纯化的酶溶液用0.01M Tris-盐酸缓冲液(pH=7.5)、1M氯化钠和0.01% Triton X-100稀释到适宜浓度得到酶溶液。将10mMSuc-Ala-Ala-Pro-Phe-MCA(Peptide Institute)的二甲亚砜(下文称DMSO)溶液用0.01M Tris-盐酸缓冲液(pH=7.5)、1M氯化钠和0.01%Triton X-100稀释20倍,得到底物溶液。
将温热到30℃的75μl酶溶液与5μl试验样品的DMSO溶液混合。该混合物在30℃预先保温10分钟。然后,将温热到30℃的20μl底物溶液与该试验样品-酶混合物混合并于30℃保温。10分钟后,加入50μl30%的乙酸以使酶反应停止。用荧光光度计定量测定产生的AMC的量。同时,用5μl DMSO代替试验样品溶液并进行相同的反应,作为空白试验。胃促胰酶抑制活性以抑制率,即基于空白试验值的50%抑制浓度(IC50)表示。
本发明的喹唑啉衍生物在100μM浓度下均强烈地抑制人胃促胰酶。代表性化合物的IC50示于表I。
             表1
  实施例序号   IC50值(μM)
  1   0.36
  2   0.14
  8   0.035
  10   0.17
  12   0.44
  13   0.3
  16   0.84
  17   0.14
  18   0.14
  21   0.34
  22   0.3
  24   0.32
  27   4.0
  29   1.7
  32   1.5
  34   0.36
实施例2:蛔虫属诱发的小鼠双相皮炎模型中皮肤反应的时间过程
按照先前描述的方法(Folia Pharmacol.Jap.112,221,1998)诱发蛔虫属引发的双相皮炎。即,经腹膜内注射0.5ml蛔虫提取物(800μg/ml,Cosmo BIo Co.,Ltd.)和明矾的盐水悬浮液(16mg/ml在盐水中悬浮液)的1∶1混合物敏化8周龄BALB/c小鼠(日本Charles River)。敏化两周后,向小鼠右耳皮内注射10ml蛔虫提取物(1mg/ml)。在蛔虫提取物注射之前(n=3)和注射之后1小时(n=4)、2小时(n=4)、4小时(n=4)、6小时(n=4)、16小时(n=4)和24小时(n=4),通过称重用冲床(直径6mm,Fukui Kiko Shokai)制备的耳部活检组织评价在耳部诱发的水肿。以同一只小鼠右耳与左耳间的耳部活检组织的重量差表示水肿(mg)。
通过向以相同抗原致敏的小鼠的耳部皮内施以蛔虫提取物引发双相皮炎(附图1)。1小时后,第一反应达到顶峰,16小时后,第二反应达到顶峰。
实施例3:胃促胰酶抑制剂在蛔虫属诱发的小鼠双相皮炎模型中作用
按照实施例2描述的方法诱发皮炎,并以实施例2的相同方式测定耳部水肿,在对耳部皮内施用蛔虫提取物后1小时(n=6)和16小时(n=8),观察试验物质对皮炎的作用。使用化合物34作为胃促胰酶抑制剂。使用diphenhydrazine(抗组胺药,Sigma)和泼尼松龙(甾类,Nakarai TescCo.)作为对照药物。将研究的各种药物悬浮于含0.5%羟丙基纤维素的盐水中,在皮内施用蛔虫提取物后60分钟时经腹膜内施用。用以蛔虫提取物致敏的并经皮内注射盐水挑战的小鼠作为对照(n=3)。
结果
腹膜内施用胃促胰酶抑制剂(化合物34)的结果是,蛔虫提取物诱发1小时后的反应(早期反应)和16小时后的反应(晚期反应)均以剂量方式被抑制。在50mg/kg剂量下观察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附图2A)。50mg/kg下的早期反应抑制率为约41%,晚期反应抑制率为约45%(p都小于0.01,Dunnett检验)。对特应性皮炎有效的泼尼松龙,在30mg/kg剂量下对早期反应基本无效,但强烈抑制晚期反应(抑制率:67%)(附图2B)。另一方面,diphenhydrazine明显抑制早期反应(抑制率:79%),但对晚期反应基本上没有作用(附图2C)。
胃促胰酶抑制剂对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变应性皮炎模型表现出抑制作用的事实表明,胃促胰酶与变应性双相皮炎有关,因此胃促胰酶抑制剂可用于此类皮炎。特别是,胃促胰酶抑制剂同甾类一样,明显抑制晚期反应,而抗组胺药和抗变应性药物对晚期反应基本没有作用的发现表明胃促胰酶抑制剂可用于特应性皮炎。在下面的实施例4-6中,为进一步证实胃促胰酶在双相皮肤反应中的重要性,分析对小鼠耳部接种人胃促胰酶诱发的皮肤病症。
实施例4:单次施用人胃促胰酶诱发皮炎的能力
在该实施例中施用重组人胃促胰酶。按照生产丝氨酸蛋白酶的已知方法(Biochem.Biophys.Acta 1350,11,1997),通过表达和纯化获得重组的人胃促胰酶。即,首先,通过PCR方法扩增编码成熟人胃促胰酶(J.Biol.Chem.266,17173,1991)的cDNA(79-756)。将PCR产物与人胰蛋白酶II的信号序列和包括肠激酶裂解位点的区域(23个氨基酸)一起克隆到pDE载体中。将构建的人胃促胰酶表达制粒转染到CHOdhfr细胞中,并通过已知方法(Arch.Biochem.BIophys.307,133,1993)选择转染过的细胞。用HiTrap Heparin柱(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浓缩所得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的分泌的人胃促胰酶和胰蛋白酶的融合蛋白,然后用肠激酶(Invitrogen)裂解,产生人的成熟胃促胰酶。用肝素5PW柱(Tosoh Corp.)纯化人的成熟胃促胰酶。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中,纯化的胃促胰酶显示33-36kDa的谱带。另外,在0.1MTris/HCl缓冲液(pH 8.0)中,用1mM Suc-Ala-Ala-Pro-Phe-MCA(PeplideInstitute)作为底物并测定游离MCA的荧光强度来测定胃促胰酶的活性。结果证实纯化的胃促胰酶确实具有酶活性。
然后,为研究胃促胰酶对皮炎的作用,将20μl上述重组人胃促胰酶(下文称人胃促胰酶)(0.1mg/ml)皮内施用于BALB/c小鼠(日本Charles River)的耳部,并采用实施例2中描述的方法测定耳部的水肿反应的时间过程(n=3-4)。此外,类似地皮内施用组胺(肥大细胞的炎性介质)并将该反应过程与施用人胃促胰酶的情况进行比较。组胺(Sigma-Aldrich)以溶于盐水的形式(0.25mg/ml)进行注射。
如附图3A所示,通过对小鼠耳部施用人胃促胰酶(2.0μg/耳),诱发类似于实施例2中的变应性皮肤反应的双相水肿反应。即,在施用人胃促胰酶后立即诱发第一皮肤反应,该反应在30分钟-1小时时达到顶峰。再者,第二皮肤反应在6小时后达到顶峰并持续至少24小时。另一方面,甚至在接种组胺时也诱发立即的水肿反应,但与接种胃促胰酶的情况相反,该反应在接种后20小时时完全消失(附图3B)。对胃促胰酶诱发皮炎的剂量-依赖性分析揭示了早期反应(1小时后)是剂量依赖性的,在实验中使用2.0μg/耳的量观察到最大反应(附图4A)。另一方面,在第二反应(16小时后),在0.5μg/耳和1.0μg/耳剂量下的具有大约相同的反应水平,以与第一反应相同的方式,在2.0μg/耳剂量下可获得最大反应(附图4B)
如上显示,对小鼠皮内施用人胃促胰酶诱发了皮炎,其时间过程类似于抗原诱发的双相皮炎(一种急性皮炎模型)的时间过程,表明胃促胰酶与双相皮炎有关。
实施例5:胃促胰酶活性与单次施用胃促胰酶诱发的皮炎的关系
为研究胃促胰酶的酶活性是否与所示由人胃促胰酶诱发的皮炎有关,观察热处理过的胃促胰酶诱发皮炎的能力。通过将0.1mg/ml人胃促胰酶溶液在50℃保温2小时,然后在100℃煮沸5分钟,使人胃促胰酶失活。按照实施例4中描述的方法,对耳部施用失活的人胃促胰酶(2.0μg/耳),施用后1小时评价皮炎。
热处理人胃促胰酶的结果是由人胃促胰酶诱发的水肿反应完全消失(与未处理的胃促胰酶施用组相比的p<0.01,学生t检验,N=4)(附图5)。结果显示胃促胰酶活性为诱发皮炎所必要。
实施例6:单次施用胃促胰酶诱发的皮炎的组织学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胃促胰酶与双相皮炎的关系,对胃促胰酶诱发的皮炎的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并与将其实施例2中所示双相皮炎进行比较。按照实施例2和实施例4描述的方法(人胃促胰酶的剂量为2.0μg/耳)诱发这些类型的皮炎。在两种模型施用后1小时和24小时时,按照常规方法,在福尔马林中固定鼠耳并制备石蜡切片。将切片用苏木精和曙红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照相。另外,用正常BALB/c小鼠的耳部切片作为阴性对照。
与正常小鼠的耳部切片相比,在胃促胰酶性皮炎引发后1小时的切片(附图6D)中,观察到明显的增厚(附图6A);但在白细胞浸润上,观察到两组没有明显区别。但是,如附图6E所示,在胃促胰酶注射后24小时的切片中观察到了白细胞的明显浸润。胃促胰酶性皮炎显示的组织学类型类似于蛔虫诱发的双相皮炎模型(附图6B和6C)。即,1小时时的组织显著增厚,但仅在24后才观察到细胞浸润。总之,即使在病理组织分析方面,胃促胰酶诱发的皮炎也与抗原诱发的双相皮炎类似。
在下列实施例7和实施例8中,为研究胃促胰酶在双相皮炎中的作用,分析胃促胰酶诱发皮炎的机理。
实施例7:人胃促胰酶诱发缺乏肥大细胞的小鼠皮炎的能力
因为据报道,胃促胰酶诱发大鼠腹膜肥大细胞脱粒(J.Immunol.136,3812,1986),故认为胃促胰酶可能是通过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而诱发皮炎的。由此,随之用肥大细胞缺乏的小鼠研究了肥大细胞与胃促胰酶诱发皮炎的关系(Blood 52,447-425,1978)。从日本SLC获得肥大细胞缺乏的(WBB6F1-W/Wv)小鼠和它们的对照小鼠(WBB6F1-+/+)。采用实施例4中描述的方法,通过皮内施用人胃促胰酶(2.0μg/耳)诱发胃促胰酶性皮炎并在1小时和16小时后评价水肿反应。
如附图7A和7B所示,在1小时(附图7A)和16小时(附图7B)后,即使在肥大细胞缺乏的(WBB6F1-W/WV)小鼠中也观察到了与对照小鼠(Wbb6F1-+/+)程度类似的皮肤反应。该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存在肥大细胞,胃促胰酶都诱发双相皮肤反应。
实施例8:人胃促胰酶促进多形核白细胞迁移的能力
实施例6显示,在人胃促胰酶诱发的皮炎的晚期反应中观察到明显的白细胞浸润。为研究胃促胰酶诱发白细胞浸润的机理,体外观察人胃促胰酶对多形核白细胞(PMN)迁移的作用。如下分离PMN:向取自正常健康者的肝素化全血中加入1/5体积的6%葡聚糖溶液,并使其在37℃下放置1小时,然后在Ficoll-Paque(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中使上清液分层并离心。再按照教科书的方法(BiopharmacologyExperiment Lectures 12,315,Hirokawa Shoten),用48孔趋化性小室(Neuroprobe Co.)测定PMN的迁移。即,在小室的下部孔中放入含人胃促胰酶(200-800nM)或fMLP(N-甲酰-L-甲硫氨酰-L-亮氨酰-L-苯丙氨酸,Sigma-Aldrich Co.)(10mM)的培养基。通过聚碳酸酯纤维(5μm孔径)(Neuroprobe Co.)隔离上部孔和下部孔,将PMN(1×106/ml)加到上部孔中并在37℃培养1小时,然后固定滤膜,染色并在显微镜(400X)下计数膜中的细胞数(Seibutsu Yakkagaku Jikken Koza(Biopharmacology Experiment Lectures)12,315)。用hemacolor溶液(Merek)进行细胞染色。在该试验中,当研究胃促胰酶抑制剂的作用时,将胃促胰酶抑制剂(化合物18或化合物34)溶于二甲亚砜并在临加入人胃促胰酶之前将其加到小室的下部孔中。调整化合物的浓度以使二甲亚砜的终浓度为1%。
由附图8A,观察到人胃促胰酶以浓度依赖方式促进人PMN的迁移(在≥400nM时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Dunett’s检验)。200-400nM浓度的人胃促胰酶表现出与10nM fMLP相同的促进迁移活性的事实,推断其活性约为fMLP的1/30。人胃促胰酶促进人PMN迁移的作用被人胃促胰酶抑制剂(化合物18和化合物34)显著抑制(附图8B)。这些结果表明胃促胰酶直接作用于多形核白细胞,促进它们的迁移,并显示胃促胰酶的酶活性与该作用有关。
总而言之,因为当对小鼠耳部皮内注射时,在抗原刺激下,由肥大细胞释放的胃促胰酶诱发双相皮肤反应(实施例4-6),因此,十分清楚,胃促胰酶在表现出双相反应的皮肤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实施例7和8的数据提示人们,胃促胰酶与双相皮肤反应有关的机制。此外,还显示胃促胰酶抑制剂抑制由蛔虫诱发的皮炎(一种双相皮肤反应)(实施例2和实施例3)。
其次,以重复应用半抗原的诱发性小鼠皮炎模型作为与抗原重复接触诱发性皮炎模型进行分析并显示胃促胰酶抑制剂在该模型中的作用。
实施例9:通过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小鼠皮炎模型中耳部厚度增加 的时间过程
按照已知方法(J.Pharmacol.Exp.Ther.283,321,1997),用二硝基氟代苯(DNFB)作为半抗原诱发皮炎。即,对8周龄雌性C3H/HeN小鼠(Nippon Clare)(n=7)的右耳涂以0.15%DNFB溶于丙酮/橄榄油(3∶1)中的溶液(25μl),每七天涂抹6次。在每次应用半抗原时,在临应用前以及应用后1、6、24和48小时后立即用测微计(DigimaticIndicator,Mitsutoyo Co.)测定耳部厚度,以得出与第一次应用半抗原之前的耳部厚度相比的增加量。另外,类似地,用不含DNFB的丙酮/橄榄油溶液(3∶1)处理的组作为对照组。再者,在一个与上面试验分离的试验中,在临应用第三次半抗原之前立即切割下耳朵,按照已知方法测定皮肤的胃促胰酶样活性(n=3),并将其与用不含DNFB丙酮/橄榄油溶液(3∶1)处理过的小鼠(n=3)的活性进行比较。
应用DNFB诱发暂时性皮肤反应。该暂时性皮肤反应随每次应用逐渐增大(附图9)。重复应用DNFB,除对DNFB的反应增强外,应用前(基值)的耳部厚度也逐渐增加。例如,与第一次应用前的耳部相比,在开始应用后第五周时,临应用前的耳部厚度增加了约240μm(附图9)。在仅用不含DNFB的溶剂处理的对照组中,在任何时间点测定的耳部厚度几乎都没有增加。第三次临应用前的耳部的胃促胰酶活性明显高于仅用不含DNFB的溶剂处理的对照组(p<0.05,学生t检验)(附图10)。总之,表明对小鼠耳部重复应用半抗原DNFB除增强胃促胰酶活性和引发明显的暂时性反应外,还诱发持久的耳部增厚。
实施例10:胃促胰酶抑制剂在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小鼠皮炎模型 中的作用
按照实施例9中描述的方法,通过诱发皮炎研究试验物质对皮炎的作用(n=7)并以相同于实施例9的方式测定耳部厚度。使用三种胃促胰酶抑制剂(化合物18、化合物34和化合物35)作为试验物质,同时使用甾类泼尼松龙(Nakarai Tesc Inc.)作为对照。另外,以相同于实施例3的方式,将试验物质悬浮于含0.5%羟丙基纤维素的盐水(HPC/盐水)中并以每天10mg/kg或50mg/kg的剂量经腹膜内给予,每周连续给予五天直至试验结束;在临开始应用半抗原前进行第一次给药。另外,用类似地以DNFB处理的和用HPC/盐水代替试验物质的组作为对照组。
泼尼松龙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该模型的皮炎(附图11A)。另一方面,胃促胰酶抑制剂也显著抑制应用半抗原诱发的暂时性皮肤反应,尤其是在第四周(在开始应用半抗原后3周)后(附图11B-D)。例如,在第四至第六周(在开始应用半抗原3周,和其后)中,在半抗原应用后1、6、24和48小时,50mg/ml的化合物35显著抑制耳部增厚(p<0.05,Dunett’s检验)。在第五周后的应用后1-48小时(开始应用半抗原后四周,和其后),50mg/ml的化合物34也显著抑制皮肤反应;并且甚至10mg/kg量的化合物34在第五周后的1、24和48小时(第五次应用半抗原后)以及第六周后的1小时(第六次应用半抗原后)也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另外,50mg/kg的化合物18明显抑制第四周和第五周应用后1-24小时(第四周应用和第五周应用半抗原后)以及第六周1-48小时(第六次应用半抗原后)的反应,并且甚至10mg/kg的化合物34在第六周(第六次应用半抗原后)应用后1-48小时也表现出明显作用。
这些结果显示胃促胰酶抑制剂抑制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小鼠皮炎模型的水肿。
实施例11:在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小鼠皮炎模型中胃促胰酶抑制 剂对皮肤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作用
研究胃促胰酶对实施例10试验中的皮肤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即,在第六次应用半抗原后48小时,按常规方法用福尔马林固定小鼠的耳部并制备石蜡切片。用已知特异性染色嗜酸性粒细胞的(CurrentProtocol in Immunology,Wiley Interscience)坚牢绿(Fluka)染色切片。即,将除去石蜡的切片用100%甲醇固定1分钟,然后用溶于70%乙醇的0.2%牢固绿染色30分钟。在显微镜(X400)下,随机选择10个视野并用目测网格计数每个视面的细胞数量以测量嗜酸性粒细胞。用化合物18和化合物34作为胃促胰酶抑制剂并通过实施例10描述的方法施用。另外,以用不含DNFB的丙酮/橄榄油(3∶1)处理的组为非诱发性对照组,以用DNFB处理的并且施以HPC/盐水代替试验物质的组为施用胃促胰酶抑制剂组的对照组。
如附图12所示,重复应用半抗原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约是对照组的22倍,p<0.01,学生t检验)。施用胃促胰酶抑制剂(化合物18)的结果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明显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即,在10mg/kg和50mg/kg下的抑制率分别为37.1%和60.5%。对于化合物34,认为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也显示了依赖于剂量的抑制趋势。这些结果表明胃促胰酶抑制剂抑制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小鼠皮炎模型中皮肤的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
实施例12:在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小鼠皮炎模型中胃促胰酶抑制 剂对皮肤中肥大细胞数量增加的作用
研究胃促胰酶抑制剂对实施例10的试验中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的影响。以与实施例11相同的方式,在第六次应用半抗原后48小时,按常规方法用福尔马林固定小鼠耳部并制备石蜡切片。通过甲苯胺蓝方法对肥大细胞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X400)下,对每个切片的10个视野计数肥大细胞的数量。按照Kitagaki等的方法(J.Invest.Dermatol.105,749,1995),测定皮肤中肥大细胞的密度。用化合物18和化合物34作为胃促胰酶抑制剂。按照实施例10描述的方法施用。另外,以用不含DNFB的丙酮/橄榄油(3∶1)处理的组为非诱发性对照组,以用DNFB处理的并且施以HPC/盐水代替试验物质的组为施用胃促胰酶抑制剂组的对照组。
如附图13所示,应用半抗原显著增高皮肤中肥大细胞的密度(约是非诱发组的2.5倍),但施用胃促胰酶抑制剂(化合物18和化合物34)的结果是,肥大细胞密度的增高被所有剂量的两种化合物显著抑制。化合物18在10mg/kg时的抑制率为约57%,在50mg/kg时的抑制率为约64%,化合物34在10mg/kg时的抑制率为约37%,在50mg/kg时的抑制率为约51%。附图14显示了代表性显微图。附图14A显示了非诱发性小鼠的耳部,附图14B显示了用DNFB处理的并施以HPC/盐水(在第六次应用DNFB后48小时)小鼠的耳部,附图14C显示了用DNFB处理的并且施以化合物34(在第六次应用DNFB后48小时)的小鼠的耳部。这些结果表明在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小鼠皮炎模型中,胃促胰酶抑制剂抑制皮肤中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加。
实施例13:重复施用人胃促胰酶诱发皮炎的能力
通过对小鼠耳部重复皮内施用人胃促胰酶研究胃促胰酶在与抗原重复接触诱发的皮炎中的作用。按照实施例4中描述的方法,每周施用一次人胃促胰酶(2.0μg/耳/每次注射)。在每次临施用胃促胰酶之前和施用后1、6、24和48小时用测微计(Digimatic Indicator,Mitsutoyo Co.)测量耳部厚度,以得出与第一次施用胃促胰酶之前相比耳部厚度的增加。另外,采用实施例5中描述的方法制备热处理过的胃促胰酶,并研究其作用。
对小鼠耳部皮内施用人胃促胰酶诱发暂时性皮肤反应。在第一次到第三次施用胃促胰酶期间,对胃促胰酶的反应性大致相同,但在第四次至第五次施用期间产生了放大反应(附图15)。当重复施用失活的胃促胰酶时,没有观察到暂时性反应。另外,当重复施用该失活的胃促胰酶时,竟然没有观察到任何皮肤反应(附图15)。这显示了观察到的皮肤反应是由于胃促胰酶的酶活性,当施用四-五次胃促胰酶时观察到的放大皮肤反应并不是因为对小鼠施用了外源性蛋白。
实施例14:重复施用人胃促胰酶对皮肤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对小鼠耳部重复施用人胃促胰酶以观察皮肤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按照实施例13中描述的方法,对小鼠耳部重复施用人胃促胰酶。采用实施例11中描述的方法测定皮肤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另外,以重复施用盐水的耳部组织作为对照。
如附图16所示,与施用盐水的耳部相比,在单次施用2.0μg人胃促胰酶后24小时时,耳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了约7.6倍(p<0.01,学生t检验)。当以1周间隔施用人胃促胰酶,总共施用四次时,在每次施用后一周时测定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也增加到盐水施用组的约21倍(p<0.01,学生t检验)。这些结果表明了胃促胰酶提高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以及该增多率取决于与胃促胰酶接触的频率的可能性。
实施例15:重复施用人胃促胰酶对皮肤中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
对小鼠耳部重皮内施用人胃促胰酶以观察皮肤中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按照实施例13描述的方法重复施用人胃促胰酶,采用实施例12描述的方法或者测定皮肤中组胺含量的方法,研究施用胃促胰酶后1周的皮肤中肥大细胞的变化。如下测定皮肤组胺含量:割下耳部,在20mMTris-HCl缓冲液(pH 7.5)中匀化,离心提取物(10,000rpm,10分钟),然后用ELISA检测盒(Medical Biological Laboratories)分析上清液中的组胺量。另外,用重复施用盐水的耳部组织作为对照。
按照实施例12中描述的方法观察皮肤中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看到了施用人胃促胰酶导致肥大细胞数量增加的趋势。但是,该细胞数量的增加不显著。为更客观或者定量地评价皮肤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加,测定皮肤中作为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的指示剂的组胺含量。结果,如附图17所示,在第四次施用人胃促胰酶后一周时,皮肤的组胺含量明显高于施用盐水的组。由这些结果,提示存在这样一种机制:由肥大细胞产生的胃促胰酶以正反馈方式作用于肥大细胞。
实施例16:人胃促胰酶的施用对干细胞因子(SCF)的影响
为搞清施用人胃促胰酶时肥大细胞数量增加的作用机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表达的干细胞因子(SCF),该因子已知是一种负责肥大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因子(Blood 90,1345,1997)。采用实施例4的方法对小鼠耳部施用人胃促胰酶(2.0μg/耳)。在1、6和24小时后,收获耳组织并采用常规方法制备5μm的冷冻组织切片。用正常小鼠的耳部作为对照。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中,用抗小鼠SCF山羊IgG(由R&D Systems制备)作为用于PAP试剂盒(DAKO Co.)测定的初级抗体。需要说明的是,用正常山羊IgG(Vector Laboratories Co.)代替SCF抗体作为阴性对照。另外,在免疫染色后,按照常规方法(Sensyokuho no Subete(Everything About Dyeing),Ishiyaku Shuppan)用甲基绿(Wako PureChemicals)染色细胞核。
在正常小鼠耳部,在表皮的角质层(corneal layer)周围观察到强烈的免疫染色(附图18A)。另一方面,当使用正常山羊IgG代替抗SCF抗体作为初级抗体时,没有观察到丝毫的免疫染色。这表明角质层的免疫染色是特异性的。另一方面,在使用胃促胰酶的小鼠耳部,角质层周围的染色以时间依赖方式变弱。24小时后,耳部几乎观察不到形成的颜色(附图18B)。
实施例17:人胃促胰酶对人角质细胞中SCF表达的影响
研究人胃促胰酶在体外对人正常角质细胞中SCF的表达的影响。从Cell Applications Co.获得人的正常角质细胞。用不含酶的细胞分离缓冲液(GIBCO BRL Co.)收获培养的角质细胞,用PBS洗涤三次,然后将细胞浓度调整到106/50μl,加入人胃促胰酶并使其在37℃反应10分钟。加入终浓度为10%的胎牛血清(FCS)使胃促胰酶反应停止,然后离心除去细胞。用ELISA试剂盒(PeproTech Co.)分析上清液中的SCF。用细胞毒性测定试剂盒(Roche Molecular Biochemicals Co.制备)作为乳酸脱氢酶(LDH)的指示剂,研究胃促胰酶对角质细胞的细胞毒性。
如附图19所示,在人胃促胰酶的存在下将角质细胞保温10分钟,SCF的释放以剂量依赖方式得到促进。当在没有人胃促胰酶的存在下,将其培养10分钟时,SCF的释放量与不进行培养时的释放量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在各种情况下,上清液中释放的LDH没有变化。这证实了因为人胃促胰酶的SCF的释放不是因为细胞的损害。综上所述,体外表明人胃促胰酶作用于人角质细胞的膜结合的SCF并引起游离SCF的释放。
SCF由因不同结合产生的两类分子SCF248和SCF220组成(Blood 90,1345,1997)。SCF248首先以细胞膜蛋白形式被合成,然后在数种蛋白酶的作用下成为游离的SCF,而后该SCF由细胞释放。另一方面,SCF220不具有任何被酶消化的位点,因此仅具有膜蛋白功能(Blood 90,1345,1997)。Longley等提供的数据表明,健康者皮肤SCF主要在表皮角质细胞的细胞膜上表达,但是在伴随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的皮炎情况下,不再能观察到细胞上SCF的表达,在真皮和角质细胞的细胞间检测到了SCF(N.Engl.J.Med.328,1302,1993)。再者,在用于过度表达220SCF和248SCF的转基因小鼠中,观察到皮肤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加,但在仅过度表达SCF220中的转基因小鼠中并未观察到该现象(J.Exp.Med.187,1565,1998)。这些发现提示我们,膜结合型和游离型SCF的病生理作用不同,特别是游离SCF与皮肤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加密切相关。事实上,人们已经已知向人皮肤施用游离SCF导致皮肤中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加(J.Exp.Med.183,2681,1996)。
Longley等还报道,人胃促胰酶裂解膜结合的SCF并将其转化为游离SCF(Proc.Natl.Acad.Sci.USA,94,9017,1997)。实施例16的体内发现完全是一种新发现,它证实了Longley等的报道。实施例17的发现显示了使用人细胞的初始数据。另外也可以说,实施例16和17的发现数据解释了实施例15所示施用胃促胰酶引发的皮肤肥大细胞增多以及实施例12中所示的胃促胰酶抑制剂抑制皮肤肥大细胞增多作用的机制。
通过人工施用因抗原刺激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的外部胃促胰酶引发的皮肤反应随重复施用次数增加而放大的事实(实施例13),清楚地表明胃促胰酶在与抗原重复接触引发的皮炎中起着重要作用。再者,由胃促胰酶抑制剂抑制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皮炎中皮肤中嗜酸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增多(实施例11和12)以及施用胃促胰酶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增多(实施例14-15)的事实,清楚地说明胃促胰酶控制在变态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嗜酸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的数量。此外,还显示胃促胰酶抑制剂改善由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皮炎中皮炎的症状,所述模型是一种通过与抗原重复接触诱发的皮炎模型(实施例9和10)。
接下来,显示胃促胰酶抑制剂对作为第二种通过与抗原重复接触诱发的皮炎模型的自然发生皮炎(NC/Nga)的小鼠的作用。
实施例18:胃促胰酶抑制剂对自然发生皮炎(NC/Nga)小鼠的作用
按照先前报道中描述的方法(Progress in Medicine 19,1201,1999)喂养NC/Nga小鼠。具体地说是,将从日本Charles River得到的并在没有特定病原体(SPF)的环境下饲养的5周龄大NC/Nga小鼠,从6周龄开始与Hiroshima University的应用生物科学系饲养的NC/Nga小鼠混合并在正常的非SPF环境中喂养至15周龄,然后用于试验。试验在非SPF的常规环境中进行。将试验物质(化合物18)与饮用水混合并以150mg/kg/天(n=7)的剂量连续施用35天,然后按照先前报道中描述的方法(Progress in Medicine 19,1201,1999)进行评价。即,首先,在开始施用35天后,对五项指标进行0-2级的评分:(1)搔痒行为,(2)水肿,(3)红斑和出血,(4)脱毛和溃疡,及(5)干燥,用以评价皮肤外观。然后,用福尔马林固定耳部和背部的皮肤,包埋在石蜡中,采用苏木精和曙红法、甲苯胺蓝法或刚果红法(Stain Technol.56,323,1981)对耳部染色并且采用甲苯胺蓝法或刚果红法对背部皮肤染色后进行组织学分析。通过对三项指标进行0-3级评分:(1)表皮厚度,(2)真皮厚度,和(3)细胞浸润,判断组织变化来评价用苏木精和曙红染色的耳部切片并以总评分来表示。此外,使用以甲苯胺蓝和刚果红染色的样品计数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具体地说,在X400显微镜视野下计数背部皮肤的嗜酸性粒细胞,另一种细胞在总共五个X200倍视野下计数并以总数表示。
如附图20A和20B所示,在试验开始(15周龄)时,观察到对照组与胃促胰酶抑制剂(化合物18)施用组之间的皮肤症状评分没有差异(附图20A),但施用胃促胰酶抑制剂3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皮炎评分明显降低(p<0.05,Mann-Whitney检验)(附图20B)。同样,通过施用胃促胰酶抑制剂,耳部的组织学评分也显著降低(附图21,p<0.05,Mann-Whitney检验)。另一方面,计数耳部皮肤(附图22A)和背部皮肤(附图22B)的肥大细胞。结果,对两种样本施用胃促胰酶抑制剂都观察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还表明,胃促胰酶抑制剂还显著抑制耳部皮肤(附图23A)和背部皮肤(附图23B)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综上所述,在自然发生的特异性皮炎模型中,其中这种发作被认为是由于与非SPF环境下空气中的抗原重复接触导致的,胃促胰酶抑制剂改善皮肤外观和皮肤的组织学变化并抑制肥大细胞的增多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由此证明,胃促胰酶抑制剂可用于对抗与抗原重复接触引发的皮炎。
制剂实施例1:片剂的制备
将100.0g化合物1与22.5g微晶纤维素和2.5g硬脂酸镁混合,然后用直接压片机压片,制备直径为9mm的含200mg化合物1的片剂,每片重250mg。
制剂实施例2:颗粒剂的制备
将30g化合物1与265g乳糖和5g硬脂酸镁混合。将该混合文压模后粉碎,制粒并过筛得到10%的20-50目颗粒。
制剂实施例3:直肠栓剂的制备
将Vitepsol H-15(Dynamite Nobel Co.)温热融化。往其中加入化合物1使其达到12.5mg/ml的浓度。将其均匀混合后,加到2ml直肠栓剂模型中并使其冷却,得到含25mg化合物1的直肠栓剂。
工业实用性
依据本发明,胃促胰酶抑制剂缓解双相皮肤炎症反应或者其晚期反应,可有效对抗由于重复应用半抗原诱发的皮炎(特异性皮炎的动物疾病模型之一)的皮肤增厚,因此可有效预防和/或治疗表现出双相炎症反应的皮炎或者由于与抗原重复接触引发的皮炎适应症。

Claims (12)

1、下式(I)的喹唑啉衍生物及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预防或治疗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的药物的用途:
Figure C018007930002C1
其中,A环表示芳基;
R1表示羟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7-C10低级芳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或者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2-C4低级链烯基;
R2和R3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表示氢原子、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卤原子、羟基、C1-C4低级烷氧基、氨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氨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7-C10芳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或者羧酸基,或者
当A环是苯环时,R1和R2可与该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可被羧酸取代的稠合杂环,其中环中的碳原子可形成羰基并且R3定义如上;并且
X表示氢原子、C1-C4低级烷基、C1-C4低级烷氧基、卤原子、羟基、氨基或硝基。
2、权利要求1的用途,其中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是特应性皮炎。
3、下式(II)的喹唑啉衍生物及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预防或治疗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的药物的用途:
Figure C018007930003C1
其中,其中B环表示苯环、吡啶环、吡咯环或吡唑环,m表示0、1或2,
Y表示羟基、硝基、卤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或C7-C12芳烷氧基,或者Y表示与所示被所述Y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萘环或喹啉环的基团,
R5和R6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表示氢原子、卤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硝基、氰基、吡唑基、四唑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或者可被一个或多个选自下列的取代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卤原子、吗啉代、苯基哌嗪基和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或者当B环表示苯环时,R5和R6代表与所示被所述R5和R6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萘环或喹啉环的基团,并且
Z表示氢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C2-C5链烯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香杂环烷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甲基,被伯胺、仲胺或环状胺酰胺化的甲酰甲基,未取代的或取代芳甲酰甲基,或者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氧基甲基。
4、权利要求3的用途,其中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肤为特应性皮炎。
5、下式I的喹唑啉衍生物及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缓解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的晚期反应的药物的用途:
其中,A环表示芳基;
R1表示羟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7-C10低级芳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或者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2-C4低级链烯基;
R2和R3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表示氢原子、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卤原子、羟基、C1-C4低级烷氧基、氨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氨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7-C10芳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或者羧酸基,或者
当A环是苯环时,R1和R2可与该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可被羧酸取代的稠合杂环,其中环中的碳原子可形成羰基并且R3定义如上;并且
X表示氢原子、C1-C4低级烷基、C1-C4低级烷氧基、卤原子、羟基、氨基或硝基。
6、权利要求5的用途,其中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是特应性皮炎。
7、下式(II)的喹唑啉衍生物及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缓解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的晚期反应的药物的用途:
其中,其中B环表示苯环、吡啶环、吡咯环或吡唑环,m表示0、1或2,
Y表示羟基、硝基、卤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或C7-C12芳烷氧基,或者Y表示与所示被所述Y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萘环或喹啉环的基团,
R5和R6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表示氢原子、卤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硝基、氰基、吡唑基、四唑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或者可被一个或多个选自下列的取代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卤原子、吗啉代、苯基哌嗪基和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或者当B环表示苯环时,R5和R6代表与所示被所述R5和R6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萘环或喹啉环的基团,并且
Z表示氢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C2-C5链烯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香杂环烷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甲基,被伯胺、仲胺或环状胺酰胺化的甲酰甲基,未取代的或取代芳甲酰甲基,或者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氧基甲基。
8、权利要求7的用途,其中表现出双相皮肤反应的皮炎是特应性皮炎。
9、下式I的喹唑啉衍生物及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预防或治疗与抗原重复接触引发的皮炎的药物的用途:
其中,A环表示芳基;
R1表示羟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7-C10低级芳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或者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2-C4低级链烯基;
R2和R3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表示氢原子、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卤原子、羟基、C1-C4低级烷氧基、氨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氨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7-C10芳烷基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脂肪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羧酸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C1-C4低级链烷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可被羧酸基取代的杂芳环磺酸磺酰化的氨基,或者羧酸基,或者
当A环是苯环时,R1和R2可与该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可被羧酸取代的稠合杂环,其中环中的碳原子可形成羰基并且R3定义如上;并且
X表示氢原子、C1-C4低级烷基、C1-C4低级烷氧基、卤原子、羟基、氨基或硝基。
10、权利要求9的用途,其中与抗原重复接触引发的皮炎是特应性皮炎。
11、下式(II)的喹唑啉衍生物及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预防或治疗与抗原重复接触引发的皮炎的药物的用途:
Figure C018007930006C1
其中,其中B环表示苯环、吡啶环、吡咯环或吡唑环,m表示0、1或2,
Y表示羟基、硝基、卤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或C7-C12芳烷氧基,或者Y表示与所示被所述Y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萘环或喹啉环的基团,
R5和R6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表示氢原子、卤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硝基、氰基、吡唑基、四唑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或者可被一个或多个选自下列的取代基取代的C1-C4低级烷氧基:卤原子、吗啉代、苯基哌嗪基和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基;或者当B环表示苯环时,R5和R6代表与所示被所述R5和R6取代的苯环一起形成萘环或喹啉环的基团,并且
Z表示氢原子、可被卤原子取代的C1-C4低级烷基,C2-C5链烯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基,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香杂环烷基,可被C1-C4低级烷基或烯丙基酯化的羧甲基,被伯胺、仲胺或环状胺酰胺化的甲酰甲基,未取代的或取代芳甲酰甲基,或者未取代的或取代的芳烷氧基甲基。
12、权利要求10的用途,其中与抗原重复接触引发的皮炎是特应性皮炎。
CNB018007937A 2000-02-22 2001-02-22 含有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有效成分的预防和治疗皮炎的药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597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050504 2000-02-22
JP200050504 2000-0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6460A CN1366460A (zh) 2002-08-28
CN1245979C true CN1245979C (zh) 2006-03-22

Family

ID=18572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079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5979C (zh) 2000-02-22 2001-02-22 含有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有效成分的预防和治疗皮炎的药物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2) US7618977B2 (zh)
EP (1) EP1192950B1 (zh)
KR (1) KR20010109356A (zh)
CN (1) CN1245979C (zh)
AT (1) ATE333897T1 (zh)
AU (1) AU3413601A (zh)
CA (1) CA2368382A1 (zh)
DE (1) DE60121695T2 (zh)
ES (1) ES2269347T3 (zh)
HU (1) HUP0201282A3 (zh)
WO (1) WO20010622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3413501A (en) 2000-02-22 2001-09-03 Daiichi Asubio Pharma Co., Ltd. Preventive or therapeutic drugs for various eosinophilia-related diseases containing chymase inhibitors as the active ingredient
CA2368366A1 (en) 2000-02-22 2001-08-30 Suntory Limited Medicament for 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fibrosis having chymase inhibitor as effective ingredient
US7361767B2 (en) * 2003-11-14 2008-04-2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N-sulfonyldicarboximide containing tethering compounds
CN102127023B (zh) 2004-12-02 2013-02-06 第一三共株式会社 7-元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EP1876244A4 (en) * 2005-04-04 2009-09-23 Asubio Pharma Co Ltd METHOD FOR RELATIVELY RISK OF ATOCHIC DERMATITIS EXTRACTION WITH INDIVIDUAL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GENANALYSIS
EP2025672B1 (en) 2006-05-31 2013-09-18 Daiichi Sankyo Company, Limited Process for producing 1-carbamoyl-3,7-dioxo-1,4-diazepane compounds
US9695131B2 (en) * 2013-11-08 2017-07-04 Bayer Pharma Aktiengesellschaft Substituted uracils as chymase inhibitors
BR112019024831A2 (pt) 2017-05-24 2020-06-09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composto, sal, solvato ou pró-droga,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método de tratamento ou prevenção de uma doença, método para inibir o nlrp3
EP3719130A4 (en) * 2017-11-30 2021-11-24 Ribomic Inc. ANTI-CHYMASE APTAMER, AND ITS U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4654A (en) 1985-08-14 1987-08-04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3-heteroalkyl-2,4-quinzaolinediones
IL79249A (en) 1986-06-26 1992-02-16 Makhteshim Chem Works Ltd Herbicidal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haloalkylthioquinazoline di(thi)ones and some new such compounds
JP2832923B2 (ja) * 1990-07-13 1998-12-09 吉富製薬株式会社 スチリル化合物およびその医薬用途
IE913473A1 (en) * 1990-10-15 1992-04-22 Fujisawa Pharmaceutical Co Quinazoli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preparation
US5199279A (en) 1991-08-13 1993-04-06 Reynolds Martin M Drum contact freezer system and method
JPH05294930A (ja) * 1992-04-21 1993-11-09 Yoshitomi Pharmaceut Ind Ltd スチリル化合物
CA2137832C (en) 1992-06-12 2000-09-26 Dennis J. Hoover Inhibitors of angiotensin i chymase(s) including human heart chymase
CN1050355C (zh) 1993-05-12 2000-03-15 纳幕尔杜邦公司 稠合双环嘧啶酮类化合物、含有它们的杀真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WO1996004248A1 (fr) 1994-07-29 1996-02-15 Suntory Limited Derives d'imidazolidine et son utilisation
EP0826671B1 (en) 1995-04-27 2004-12-29 Mitsubishi Pharma Corporation Heterocyclic amide compounds and medicinal use of the same
US5596111A (en) 1995-06-05 1997-01-21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s
US5814631A (en) * 1995-09-28 1998-09-29 Suntory Limited Quinazoline derivative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AU723234B2 (en) 1996-09-06 2000-08-24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Novel acetamide derivatives and protease inhibitors
JPH1087493A (ja) * 1996-09-18 1998-04-07 Shionogi & Co Ltd セフェム系化合物を含有するキマーゼ阻害剤
JPH10101666A (ja) * 1996-10-02 1998-04-21 Shionogi & Co Ltd 新規ベンゾオキサシクロトリデシン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含有する医薬組成物
WO1998018794A1 (fr) 1996-10-25 1998-05-07 Yoshitomi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td. Nouveaux composes d'amide heterocycliques et leur utilisation a des fins medicinales
JPH10245384A (ja) * 1997-03-05 1998-09-14 Teijin Ltd 新規トリアジンスルホン誘導体
AU744739B2 (en) 1998-02-17 2002-02-28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Novel acetamide derivative and use thereof
WO2000003997A1 (fr) 1998-07-15 2000-01-27 Teijin Limited Derives de thiobenzimidazole
CN1216872C (zh) 1998-08-21 2005-08-31 第一三得利制药株式会社 喹唑啉衍生物及其药物用途
JP2000247908A (ja) * 1999-03-01 2000-09-12 Welfide Corp かゆみ抑制剤
CN1335778A (zh) 1999-11-01 2002-02-13 三得利株式会社 含有糜蛋白酶抑制物质的血管脂质沉积抑制剂
CA2368366A1 (en) 2000-02-22 2001-08-30 Suntory Limited Medicament for 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fibrosis having chymase inhibitor as effective ingredient
AU3413501A (en) 2000-02-22 2001-09-03 Daiichi Asubio Pharma Co., Ltd. Preventive or therapeutic drugs for various eosinophilia-related diseases containing chymase inhibitors as the active ingredi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UP0201282A3 (en) 2003-02-28
CN1366460A (zh) 2002-08-28
DE60121695T2 (de) 2007-08-30
EP1192950B1 (en) 2006-07-26
EP1192950A1 (en) 2002-04-03
US20100029695A1 (en) 2010-02-04
ES2269347T3 (es) 2007-04-01
DE60121695D1 (de) 2006-09-07
ATE333897T1 (de) 2006-08-15
US7618977B2 (en) 2009-11-17
EP1192950A4 (en) 2003-01-22
WO2001062294A1 (fr) 2001-08-30
CA2368382A1 (en) 2001-08-30
HUP0201282A2 (hu) 2002-12-28
US20020183339A1 (en) 2002-12-05
AU3413601A (en) 2001-09-03
KR20010109356A (ko) 2001-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9795C (zh) 环胺取代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及其组合物
CN1085666C (zh) 用于抑制蛋白质酪氨酸激酶介导的细胞增殖的6-芳基吡啶并[2,3-d]嘧啶和1,5-二氮杂萘
CN1620294A (zh) 嘧啶a2b选择性拮抗剂化合物,它们的合成及用途
CN1678586A (zh) 取代的喹啉ccr5受体拮抗剂
CN1444563A (zh) 喹啉和喹唑啉衍生物
CN1909908A (zh) 用于治疗蛋白激酶依赖性疾病的吡唑并[1,5-a]嘧啶-7-基-胺衍生物
CN1379668A (zh) 3(5)-脲基-吡唑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作为抗肿瘤剂的用途
CN1409711A (zh) 用作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稠合的二氮萘化合物
CN1633431A (zh) 喹唑啉衍生物类激酶抑制剂
CN1659145A (zh) 作为egf-r和her2激酶抑制剂的3-氰基喹啉
CN1511151A (zh) 3-喹啉-2(1h)-亚基二氢吲哚-2-酮衍生物
CN1805743A (zh) 用作逆转淀粉样变性及其他与之相关疾病的rage拮抗剂
CN101035769A (zh) 作为激酶抑制剂的嘧啶脲衍生物
CN1863774A (zh) 用作蛋白激酶抑制剂的化合物和组合物
CN1684966A (zh) 新的腺嘌呤化合物及其用途
CN1496257A (zh) 调控免疫球蛋白e及抑制细胞增殖的苯并咪唑化合物
CN1370080A (zh) 用于治疗或抑制结肠息肉和结肠直肠癌的含有nsaid和efgr激酶抑制剂的组合物
CN1402720A (zh) 用作免疫抑制剂的2,4-二氨基嘧啶化合物
CN1237961A (zh) 用作蛋白酶抑制剂的氨基胍和烷氧基胍类化合物
CN1918148A (zh) 取代的苯并咪唑和它们诱导细胞凋亡的用途
CN1245979C (zh) 含有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有效成分的预防和治疗皮炎的药物
CN1360582A (zh) 喹唑啉衍生物
CN1366461A (zh) 含有胃促胰酶抑制剂作为有效成分的预防或治疗纤维变性的药物
CN1812986A (zh) 呋咱并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CN1615305A (zh) 香豆素衍生物、生产它们的方法及其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UNTORY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UNTORY LTD.

Effective date: 200304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304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Daiichi Suntory Pharma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Applicant before: Suntory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