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6194C - 在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中切换副扫描进给的打印 - Google Patents

在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中切换副扫描进给的打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6194C
CN1186194C CNB021277737A CN02127773A CN1186194C CN 1186194 C CN1186194 C CN 1186194C CN B021277737 A CNB021277737 A CN B021277737A CN 02127773 A CN02127773 A CN 02127773A CN 1186194 C CN1186194 C CN 118619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canning
nozzle
scanning line
feeding
subsc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277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01481A (zh
Inventor
大槻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01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1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61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619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41J11/425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for a variable printing material feed amount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打印方法,在打印用纸上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点记录区域(Rr1)、(Rr2)、(Rr3)和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Rb1)、(Rb2)。在第四循环中,如果在点记录区域(Rr2)上记录完点,就进行进给量(SSp1)的对位进给。通过该对位进给(SSp1),打印头被相对进给,使喷嘴(#1)到达位于第三点记录区域(Rr3)的上端的主扫描行即第32行上的相对位置。通过进行这样的对位进给,与在空白区域(Rb2)中也进行进给量(SSb1)为6点的带间副扫描时相比,能缩短打印所需要的时间。能高效地进行在打印用纸上关于副扫描方向排列点记录区域、空白区域、点记录区域的打印。

Description

在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中切换副扫描进给的打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进行主扫描,在打印媒体上形成点,来进行打印的技术,特别是涉及在打印用纸上,关于副扫描的方向,进行排列点记录区域、空白区域和点记录区域的打印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计算机的输出装置,从头喷出墨水的类型的打印机得到广泛普及。在这样的打印机中,有进行主扫描,使从排列在与主扫描垂直的方向上的多个喷嘴喷出墨滴,在打印媒体上形成点,打印图象的打印机。而且,这样的打印机在主扫描之间进行副扫描,在打印用纸上打印图象。
在这样的打印机中,作为用于打印关于副扫描的方向排列了点记录区域、空白区域、点记录区域的图象的技术,我们知道如下的技术。在该技术中,在一次的主扫描中,在与打印头上在副扫描的方向上排列的喷嘴数同样数量的行中,记录点。然后,只对进行完点的记录的区域的宽度进行副扫描,再次进行主扫描,在与喷嘴数同样数量的行中记录点,然后依次在对应于打印用纸上的喷嘴数的宽度的区域中记录点。以下把在一次的主扫描中能记录的行的束称作“记录带”。当预定记录的记录带中没有该记录的点时,该打印机不进行主扫描,再在接着的预定记录的记录带中记录点。
在该打印机中,副扫描的进给量是记录带的宽度,当对于打印用纸上的给定的区域没有该记录的点时,进行记录带的宽度的整数倍的副扫描,到达包含了应该记录的点的记录带的位置,进行点的记录。
在所述打印机中,副扫描的进给量只局限于记录带的整数倍的进给量。因此,当打印关于副扫描的方向排列了点记录区域、空白区域、点记录区域的图象时,存在无法高效地进行副扫描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问题的存在,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打印用纸上,高效地进行在副扫描的方向排列点记录区域、空白区域和点记录区域的打印。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发明中,以通过从喷嘴喷出墨滴,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为对象,进行给定的处理。该打印装置包括:具有包含了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与主扫描行间距D相等的喷嘴间距D配置的N个(N为2以上的整数)喷嘴的喷嘴群的打印头;进行使打印头和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移动的主扫描的主扫描驱动部;进行使打印头和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在与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副扫描的副扫描驱动部;控制各部的控制部。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使用所述打印装置,进行以下的打印。即首先在一次主扫描中,进行在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单位扫描动作,并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在结束了向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使N个喷嘴中的上端的喷嘴的位置,在副扫描的方向,到达与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的位置一致的相对位置,而进行副扫描的对位进给。根据这样的形态,能缩短打印所需要的时间,高效地进行打印。
并且,最好只在(a)结束了之前所实施的单位扫描动作时的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喷嘴中,位于下端的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是包含在空白区域中的主扫描行;(b)从位于下邻的主扫描行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Lr为N以上时,实施对位进给。根据这样的形态,能减少打印打印媒体时的副扫描的次数。
并且,对位进给的进给量最好是(SSb+Lr)×D。另外,Lr可以是N的整数倍的值以外的值。当n为0以上的整数,α为低于N的正整数时,Lr能取满足Lr=n×N+α的值。
并且,使用分别包含了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与主扫描行间距D相等的喷嘴间距D配置的多个喷嘴的多个喷嘴群,进行打印时,能进行以下的打印。即对位进给能进行在结束了向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到多个喷嘴群中的上端的喷嘴位于最下方的下端喷嘴群的上端喷嘴的位置,在副扫描的方向与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的位置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而进行副扫描的进给。根据这样的形态,无论在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设置了喷嘴群时,还是在与主扫描方向相交的方向,在不同的位置设置了喷嘴群时,都能从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无间隙地记录点。
并且,能按如下方式决定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即当假设进行了接着的进给量为(SSb×i)的副扫描(i为1以上的整数)和单位扫描动作时,从i=1到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出现,按i小的顺序,判定能记录点的主扫描行的集合是否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然后,调查被判定为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包含几行不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即从主扫描行的集合的上端无间隙地排列的主扫描行即带内空白行。当主扫描行的集合被判断为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时的i为i0,带内空白行的数量为j0时,用SSb×(i0-1)+j0得到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如果采用这样的形态,通过用在一次的单位扫描动作中能记录的主扫描行的集合的单位,进行关于象素的调查,就能决定对位进给的进给量。
能采用如下形态,即喷嘴群包含: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位于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并且喷出彼此不同的颜色的墨滴的p个(p为2以上的整数)喷嘴群。如果采用这样的形态,在打印中,因为能使各色的墨滴落在打印用纸上的顺序一定,所以打印结果的质量高。
并且,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N个喷嘴,当包含在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距D排列时,最好只当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空白区域的宽度大于{N×(p-1)}×D时,才实施对位进给。如果采用这样的形态,能使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大于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大。
另外,当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N个(N为2以上的整数)喷嘴,包含在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距D排列时,能按如下方式做。以包含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喷嘴中位于最上方的喷嘴的喷嘴群为上端喷嘴群。而且,在结束了之前实施的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从位于上端喷嘴群的下端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为Lrt。此时,对位进给的进给量最好为{Lrt-N×(p-2)}×D。如果采用这样的形态,能从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无间隙地记录点。
在如下的打印装置中,通过进行给定的处理,能进行高效的打印。该打印装置包括:具有包含了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的喷嘴间隔k×D来配置的N个(N为2以上的整数)喷嘴的喷嘴群的打印头。
而且,在这样的打印装置中,进行包含在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k次主扫描和分别在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基于给定的第一进给量SSm的(k-1)次副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并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第二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而且,在结束了向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如果假设实施一次单位扫描动作时,进行副扫描的对位进给,到达喷嘴群在副扫描的方向能无间隙地记录的主扫描行的束,即单位带中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与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一致的相对位置。如果采用这样的形态,当进行主扫描行间隔为喷嘴间隔的几分之一的打印时,能缩短打印所需的时间,能高效地进行打印。
而且,对位进给最好只在:(a)结束了之前实施的单位扫描动作时的从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所述喷嘴中,位于下端的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是包含在空白区域中的主扫描行;(b)从位于下邻的主扫描行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Lr为N×k以上时才实施。如果采用这样的形态,能减少打印打印媒体时的副扫描的次数。
并且,对位进给的进给量最好为(SSb+Lr)×D。另外,Lr可以是SSb的整数倍的值以外的值。即当n为0以上的整数,α2为低于SSb的正整数时,Lr能取满足Lr=n×SSb+α2的值。
另外,打印头能包括:多个分别包含了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k为2以上的整数)的喷嘴间隔k×D配置的多个喷嘴的喷嘴群。作为这样的形态,当进行主扫描行是喷嘴间隔的几分之一的打印时,也能缩短打印所需要的时间,进行高效的打印。
并且,能按如下方式决定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即当假设进行了接着的进给量为{SSb×i+SSm×(k-1)×(i-1)}的副扫描(i为1以上的整数)和单位扫描动作时,从i=1开始,按i小的顺序,判定能记录点的主扫描行的集合是否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然后,调查被判定为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包含几行不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即从主扫描行的集合的上端无间隙地排列的主扫描行即带内空白行。当主扫描行的集合被判断为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时的i为i0,带内空白行的数量为j0时,能由{SSb+SSm×(k-1)}×(i0-1)+j0得到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如果采用这样的形态,通过用在一次的单位扫描动作中能记录的主扫描行的集合的单位,进行关于象素的调查,就能决定对位进给的进给量。
并且,能采用如下形态,即喷嘴群包含: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位于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并且喷出彼此不同的颜色的墨滴的p个(p为2以上的整数)喷嘴群。
另外,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N个(N为2以上的整数)喷嘴,当包含在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隔k×D排列时,最好按如下做。即只当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空白区域的宽度大于{N×k×(p-1)}×D时,才实施对位进给。如果采用这样的形态,当进行主扫描行间隔为喷嘴间隔的几分之一的打印时,能使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大于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
另外,在所述形态中,最好使对位进给的进给量为{Lrt-N×k×(p-2)}×D。如果采用这样的形态,当进行主扫描行间隔为喷嘴间隔的几分之一的打印时,能从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无间隙地记录点。
并且,本发明能用以下所示的各种形态实现。
(1)打印方法、打印控制方法
(2)打印装置、打印控制装置
(3)用于实现所述装置和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4)记录了用于实现所述装置和方法的计算机程序的记录媒体
(5)包含用于实现所述装置和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并且体现在载波内的数据信号。
附图说明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
图1是表示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的说明图。
图2是具有实施例1的打印机20的打印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3是表示以控制电路40为中心的打印机20的各构成要素的框图。
图4是表示设置在打印头28上的喷嘴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打印的步骤的程序流程图。
图6是表示基于实施例2的单位扫描动作的主扫描行的记录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2中如何记录了数据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打印的步骤的程序流程图。
图9是表示基于实施例3的单位扫描动作的主扫描行的记录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设置在实施例4的打印头28上的喷嘴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4的打印步骤的程序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基于实施例5中的彩色模式打印时的单位扫描动作的主扫描行的记录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在实施例5中,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5的打印步骤的程序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在其它的例子中,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计算机88和打印机20的功能块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副扫描进给的进给量的决定步骤的程序流程图。
图21是表示打印机20的CPU41的功能部的框图。
图22是表示计算机88功能块的说明图。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符号。
20-喷墨打印机;22-送纸电动机;24-托架电动机;28-打印头;30-托架;32-操作面板;34-滑动轴;36-驱动皮带;38-滑轮;39-位置传感器;40-控制电路;41-CPU;41a-点记录区域记录部;41b-对位进给部;41b1-带计数部;41b2-行计数部;41b3-对位进给量设置部;42-PROM;44-RAM;44a-接收缓存器;44b-打印数据缓存器;44c-展开缓存器;44d-寄存器;50-I/F专用电路;52-头驱动电路;54-电动机驱动电路;54a-主扫描部;54b-副扫描部;56-连接器;60-打印头组件;88-计算机;90-致动器电路;91、94、95、96-致动器芯片;100-输入部;101-颜色修正处理部;102-灰度处理部;103-打印数据生成部;104-输出部;110-应用程序;120-打印驱动程序;B1~B3-单位带;C-蓝色喷嘴列;H-设置了喷嘴的范围;K-黑色喷嘴列;L1-单位带的宽度;L2-单一有彩色单位带的宽度;Lrt-残余空白区域WR8的主扫描行数;Lro-第一空白区域Rb7的主扫描行数;LUT-颜色修正表格;M-红色喷嘴列;MS-表示主扫描方向的箭头;P-打印用纸;PE-压电元件;PS-打印信号;ROM-可编程控制器;Rb1、Rb4、Rb6、Rb7、Rb8-第一空白区域;Rb2、Rb5-第二空白区域;Rr1、Rr5、Rr8、Rr10、Rr12-第一点记录区域;Rr2、Rr6、Rr9、Rr11、Rr13-第二点记录区域;Rr3、Rr7-第三点记录区域;SS-输送打印用纸的方向;SSb1、SSb2、SSb3、SSb4-带间副扫描的扫描量;SSm、SSm2、SSm3-微小进给的进给量;SSp1、SSp2、SSp4、SSp5-对位进给的进给量;SS’-打印头相对被进给的方向(方向SS的反向);UB1~4-单位带的范围;UL1~4-单位行的范围;Ue、Ue2、Ue3-包含在单位行的范围中,并且不包含在单位带的范围中的区域;WR2、WR5、WR7、WR8-残余空白区域;Y-黄色喷嘴列;k-喷嘴间隔;n-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实施例,按以下的顺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A.实施例1:
  A1.装置的结构:
  A2.打印:
B.实施例2:
C.实施例3:
D.实施例4:
E.实施例5:
F.实施例6:
G.实施例7:
H.变形例:
A.概要:
图1是表示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在打印用纸上,关于副扫描的方向SS’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Rr1、不形成点的第一空白区域Rb1、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Rr2、不形成点的第二空白区域Rb2、应该形成点的第三点记录区域Rr3。在打印时,一边从用纵一列的升顺表示的#1~#6的各喷嘴喷出墨滴,一边进行主扫描,在一次的主扫描中,在SS’方向上相邻的六个主扫描行上记录点。然后,在各主扫描之间进行进给量SSb1为六点的带间副扫描。
在第四循环中,如果在点记录区域Rr2的所有主扫描行上记录完点,就进行进给量SSp1的对位进给。通过该对位进给SSp1,打印头被相对进给,使上端的喷嘴#1到达位于第三点记录区域Rr3的上端的主扫描行即第32行上的相对位置。通过进行这样的对位进给,与在空白区域Rb2中也进行进给量SSb1为6点的带间副扫描时相比,能缩短打印所需要的时间。
A.实施例1:
A1.装置的结构:
图2是具有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20的打印系统的简要结构图。该打印机20包括:通过托架电动机24使托架30沿着滑动轴34往复移动的主扫描机构;通过送纸电动机22把打印用纸P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称作副扫描方向)上运送的副扫描机构;驱动搭载在托架30上的打印头组件,控制墨水的喷出和点的形成的头驱动机构;进行和送纸电动机22、托架电动机24、打印头组件60、操作面板32的信号交换的控制电路40。控制电路40通过连接器56与计算机88相连接。
运送打印用纸P的副扫描机构具有把送纸电动机22的回转传递给用纸运送滚子(没有图示)的齿轮系(没有图示)。另外,使托架30往复移动的主扫描机构包括:能滑动地保持架设在与打印用纸P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托架30的滑动轴34、在和托架电动机之间设置无端的驱动皮带34的滑轮38、检测托架30的原点位置的位置传感器39。
图3是表示以控制电路40为中心的打印机20的各构成要素的框图。控制电路40是算术逻辑演算电路,它包括:CPU41、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43、RAM44、存储了文字的点矩阵的字形发生器(CG)45。该控制电路还包括:专门用于进行与外部电动机等的接口的I/F专用电路50;驱动连接在该I/F专用电路50上的打印头组件60,使墨水喷出的头驱动电路52;驱动送纸电动机22和托架电动机24的电动机驱动电路54。I/F专用电路50内置了并行接口电路,能通过连接器56,接收由计算机88提供的打印信号PS。并且,通过实施存储在PROM42内的计算机程序,作为后述的点记录区域记录部41a和对位进给部41b起作用。
打印头28包括:为每种颜色设置了个一列的多个喷嘴n、使设置在各喷嘴n上的压电元件PE工作的致动器电路90。致动器电路90是头驱动电路52的一部分,控制由头驱动电路52内的没有图示的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驱动信号的通断。即致动器电路90根据从计算机88提供的打印信号PS,锁定表示关于各喷嘴通(喷出墨水)或断(不喷出墨水)的数据,只对通的喷嘴,在压电元件PE上外加驱动信号。
图4是表示设置在打印头28上的喷嘴的配置的说明图。打印机20使用黑色(K)、蓝色(C)、红色(M)、黄色(Y)。该打印机20关于各色都具有6个喷嘴。关于主扫描方向,以彼此相等的间隔设置了各色的喷嘴。
在致动器电路90中,设置了驱动黑色列K的致动器芯片91、驱动蓝色列C的致动器芯片94、驱动红色列M的致动器芯片95、驱动黄色列Y的致动器芯片96。
打印头28通过托架电动机24,沿着滑动轴,在箭头MS的方向上往复移动。而且,打印用纸P被送纸电动机在箭头SS的方向上,相对于打印头28运送。
A2.打印:
使用图1,说明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是如何被记录的。在图1的左侧,表示了各主扫描行的号码,在上侧表示了循环的号码。并且,把一次主扫描称作“循环”。实施例1中打印的图象数据包含: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第一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第二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三点记录区域。结果,如图1所示,在打印该图象的打印用纸上,关于副扫描的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Rr1、不形成点的第一空白区域Rb1、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Rr2、不形成点的第二空白区域Rb2、应该形成点的第三点记录区域Rr3。并且,在图1中,用箭头SS’表示副扫描的方向。
在图1的例子中,第1~第10行是第一点记录区域Rr1,第11~第14行是第一空白区域Rb1,第15~第23行是第二点记录区域Rr2。而且,第24~第31行是第二空白区域Rb2,第32行以后是第三点记录区域Rr3。
在图1中,以排列在纵向上的6个上升数字表示了打印头。而且,在图1中,为了使说明变得简单,只表示了6列喷嘴中的一列。另外,打印用纸P相对于打印头被运送,两者的相对位置变化,但是,在图1中,为了使说明变得简单,把用排列在纵向上的6个上升数字表示的打印头表示为对于打印用纸P向下方移动。箭头SS’表示了打印头的相对移动方向。箭头SS’的方向是打印用纸的运送方向SS(参照图4)的反向。另外,在图1中,每进行一次副扫描,打印头表示为向右挪。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说明各主扫描行的记录或说明各喷嘴的位置时,打印用纸P被送纸电动机22运送时的前端的方向称作“上方”,把尾端的方向称作“下方”。该上下的称呼与图1的上下一致。
图5是表示打印的步骤的程序流程图。当打印时,首先在步骤S2中,实施单位扫描动作。在实施例1中,“单位扫描动作”是指按照图象数据,从#1~#6的各喷嘴喷出墨滴,在主扫描行上形成点,进行一次主扫描的动作。在步骤S2中,首先通过作为单位扫描动作的第一循环,在第一点记录区域Rr1的第1~第6行中记录点。在实施例1中,因为单位扫描动作由一次的主扫描构成,所以各循环分别与一个单位扫描动作对应。
如果第一循环结束,就在步骤S4中进行之前的单位扫描动作中记录的第一点记录区域的记录是否结束了的判定。在步骤S4中,例如当假设了实施接着的单位扫描动作时,当成为记录点的对象的主扫描行群中的上端主扫描行的数据中不存在应该记录的点的数据时,能判断“在之前的单位扫描动作中记录的点记录区域的记录结束了”。在结束了第一循环的状态下,因为在第一点记录区域Rr1的第7~第10行中未记录点,所以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No”。
当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No”时,在步骤S6中,进行了进给量SSb1的带间副扫描。如图1所示,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1为6点。并且,表示副扫描方向的距离的单位即“1点”是相邻的主扫描行彼此的间隔。在实施例1中,因为喷嘴间隔和主扫描间隔相等,所以用点数表示的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1与喷嘴数N相等。这样的步骤S2、S4、S6的打印由CPU41的点记录区域记录部41a(参照图3)实施。
接着,再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该单位扫描动作是图1的第二循环。如图1所示,在该第二循环中,记录了第7~第10行。在第二循环中,虽然也能记录第11和第12行,但是,因为这些主扫描行是属于第一空白区域Rb1的主扫描行,所以实际上不记录点。
如果第二循环结束,就在步骤S4中进行第一点记录区域的记录是否结束了的判定。在第二循环结束了的状态下,因为记录了第一点记录区域的所有主扫描行,所以判定结果是“Yes”。
当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Yes”时,在步骤S8中,进行了所有的主扫描行的记录是否结束了的判定。在打印信号PS中,在包含在1页中的主扫描行的数据之后,包含了用于该页的数据结束的信号。CPU41当假设实施接着的单位扫描动作时,当在成为记录点的对象的主扫描行群的数据之后存在用于该页的数据结束的信号时,判定“所有的主扫描行的记录结束了”。在图1中,在第二循环结束的状态锡,因为第二点记录区域Rr2和第三点记录区域Rr3的记录没结束,所以判定结果为“No”。
当步骤S8的判定结果为“No”时,在步骤S10中,判断在结束了之前的步骤S2中实施的单位扫描动作时的位于下端的喷嘴#6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是否是包含在空白区域中的主扫描行。在结束了第二循环的状态下,位于喷嘴列的下端的喷嘴#6位于第12行。而且,它的下邻的第13行包含在第一空白区域中。因此,步骤S10的结果变为“Yes”。
而例如图1的右端的虚线所示,位于喷嘴#6所在的主扫描行(第15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第16行)在点记录区域中时,步骤S10的判定结果为“No”。此时,再在步骤S6中进行了进给量SSb1的带间副扫描,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
如果步骤S10的判定结果为“Yes”,就继续进行步骤S12的判断。在步骤S12中,判断了从位于喷嘴#6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空白区域的主扫描行的区域WR的主扫描行数Lr是否在喷嘴列包含的喷嘴数N以上。因为,在实施例1中,主扫描行间隔和喷嘴间隔相等,所以在步骤S12中,能判断喷嘴#6下方的空白区域(以下称作“残余空白区域”)WR的主扫描行数Lr是否在关于副扫描方向设置的列的宽度H以上。
在结束了第二循环的状态下,位于喷嘴#6的下邻的主扫描行是第13行,第一空白区域Rb1的下端的主扫描行是第14行。因此,残余空白区域WR的主扫描行数Lr是2行。在图1中,用WR1表示该区域。而喷嘴数是六个,即副扫描方向的喷嘴列的宽度是6行。因此,步骤S12的判断结果是“No”。并且,在图1中,为了比较,用从第13行开始箭头H表示关于副扫描方向设置的喷嘴的宽度。当步骤S12的判定结果为“No”时,再在步骤S6中进行了带间副扫描,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
然后,根据S2~S6的步骤,实施了第三循环和第四循环。在第三循环中,如图1所示,记录了第15~第18行。另外,在第四循环中,记录了第19~第23行。虽然在第三循环中,也可以记录第13和第14行,但是,因为这些主扫描行是属于第一空白区域Rb1的主扫描行,所以不记录点。另外,虽然在第四循环中,也可以记录第24行,但是,因为第24行是属于第二空白区域Rb2的主扫描行,所以不记录点。
在结束了作为步骤S2的第四循环后,在步骤S4中,进行了点记录区域的记录是否结束了的判定。通过到第四循环为止的各循环,结束了叠点记录区域Rr2的记录,所以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Yes”。而且,之后进行的步骤S8的判定的结果因为第三点记录区域Rr3的记录没结束,所以是“No”。
当步骤S8的判定结果是“No”时,在步骤S10中,判断了喷嘴#6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是否是包含在空白区域中的主扫描行。在第四循环后的状态下,喷嘴#6的下邻的行是第25行。第25行包含在第二空白区域Rb2中,所以步骤S10的判定结果是“Yes”。
在其后的步骤S12中,判断了从位于喷嘴#6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残余空白区域WR的主扫描行数Lr是否在喷嘴列的喷嘴数N以上。在第四循环后的状态下,第二空白区域Rb2中的残余空白区域是第25~第31行的7行。在图1中,用WR2表示该区域。残余空白区域WR2的主扫描行数Lr为7行,比喷嘴数6个多,所以步骤S12的判定结果是“Yes”。并且,在图1中,为了比较,用从第25行开始的箭头表示关于副扫描方向设置的喷嘴的6点的主扫描行的宽度H。
当步骤S12的判定结果是“Yes”时,在步骤S14中进行了对位进给。该对位进给使上端的喷嘴#1位于第三点记录区域Rr3的上端的主扫描行即第32行上。该对位进给的进给量SSp1等于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1与残余空白区域WR的和。即进给量SSp1是(SSb1+Lr)×D。在实施例1中,SSb1是6点,第四循环后的Lr是7点,所以对位进给的进给量SSp1如图1所示,是13点。这样的步骤S14的对位进给由CPU41的对位进给部41b(参照图3)进行。
再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该单位扫描动作是图1的第五循环。在第五循环中,记录了第32~第37行。以下,同样通过步骤S2~S14,在打印用纸的各点记录区域形成了点。如果该打印用纸上的所有主扫描行上形成了点,则在步骤S8中,判定结果变为“Yes”,处理结束。
在实施例1中,当残余空白区域WR的宽度Lr大于N时,进行对位进给。即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大于两次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1×2)时,进行对位进给。因此,能可靠地减少副扫描的次数,从而能减少打印所需时间。
并且,在图5的程序流程图中,也能采用如下的形态,即不进行步骤S12的判断,步骤S10的判断结果为“Yes”时,能进行步骤S14的对位进给。即使采用这样的形态,也能进行比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大的对位进给。在对一张打印用纸的打印中,如果能多次进行这样的比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大的对位进给,有时就能减少打印整体所需的副扫描的次数。此时,能缩短打印所需的时间。
B.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说明在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硬件构成的打印机中,进行主扫描行间隔更小的打印时的情形。在本实施例中,主扫描行间隔是喷嘴间隔的1/4。
图6是表示基于实施例2的单位扫描动作的主扫描行的记录的说明图。在图6的左侧模式地表示了喷嘴的配置,在右侧表示了通过各喷嘴记录了主扫描行的样子。并且,为了使说明变得简单,只在图6的右侧表示了一列喷嘴列。在上升数字中,带#记录的号码是记录各主扫描行的喷嘴的号码。
在图6中,各主扫描行是分别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象素的列。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主扫描行间的间隔是D。从图6可知,在实施例2中,从关于副扫描方向的一个喷嘴到下一个喷嘴的间隔相当于四行主扫描行。即打印头上的各喷嘴的上下方向(副扫描方向)的间隔是4×D。因此,打印头上的各喷嘴的间隔是4点。
在实施例2的打印中,如图6所示,单位扫描动作包含在主扫描之间一次进行1点的副扫描而实施的四次主扫描。即在实施例2中,通过进行共3次进给量为1点的进给,进行4次主扫描,完成一个“单位扫描动作”。通过该单位扫描动作,在由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多行主扫描行构成的带上记录了点。并且,单位扫描动作内,把在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副扫描称作“微小进给”。在实施例2的打印中,在单位扫描动作和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比微小进给的进给量大的带间副扫描,在打印用纸上依次以主扫描行的束的单位进行记录。并且,单位扫描动作内的主扫描的次数与喷嘴间隔相等。
如图6所示,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时记录的主扫描行,即关于副扫描方向无间隙地排列的主扫描行的数量L1是24。并且,把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时记录的主扫描行的集合称作“单位行”,其中,把关于副扫描方向无间隙地排列的主扫描行的束称作“单位带”。单位行的主扫描行数NK用N×k求出。N是喷嘴列内的喷嘴数,k是单位扫描动作内的主扫描次数k。在实施例2,单位扫描动作中记录的主扫描行全部无间隙地排列在副扫描方向上,所以“单位行”和“单位带”一致。在图6中,用UB和UL表示“单位带”和“单位行”。在实施例2中,在一个单位扫描动作结束后,为了进行接着的单位扫描动作,进行了24行主扫描行的带间副扫描。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2是24点。
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2中如何记录了数据的说明图。在图7中,模式地用横向的1列上升数字的排列表示了在一次单位扫描动作中用一个喷嘴记录的四个主扫描行。例如,最上面的一列表示了最初的单位扫描动作中用喷嘴#1记录的第1~第4行。
在实施例2中,与要打印的图象数据对应,关于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Rr5、不形成点的第一空白区域Rb4、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Rr6、不形成点的第二空白区域Rb5、应该形成点的第三点记录区域Rr7。
另外,在图7中,模式地以在纵向上排列的6个上升数字表示了实施单位扫描动作的打印头。即用一个上升数字表示相当于各喷嘴一次的单位扫描动作中记录的4个主扫描行的宽度的区域。另外,排列在纵向上的6个上升数字的宽度相当于单位行的宽度。
图8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打印的步骤的程序流程图。在图8中,在上段的循环的号码之上记载了单位扫描动作的号码。当进行代用图6所示的微小进给的打印时,能以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1的步骤几乎同样的步骤进行打印。但是,步骤S2中的单位扫描动作由带有图6所示的一次一点的微小进给的多次主扫描构成。而且,通过一次的单位扫描动作,在24个主扫描行上记录了点。另外,在实施例2中,代替图5的步骤S12的判定,在步骤S12a中,判定了残余空白区域WR的主扫描行数Lr是否大于单位行数NK即是否大于N×k(N是喷嘴列内的喷嘴数,k是喷嘴间隔)。其它的步骤与实施例1的打印同样。
在实施例2中,在结束了第8循环的状态下,因为记录了第一点记录区域的所有主扫描行,所以图8的步骤S4的判定结果变为“Yes”。另外,在结束了第8循环的状态下,因为第二点记录区域Rr6以及第三点记录区域Rr7的记录未结束,所以步骤S8的判定结果是“No”。在结束了第8循环的状态下,位于喷嘴列的下端的喷嘴#5位于第48行。而且,它的下邻的第49行包含在第一点记录区域Rr4中。因此,步骤S10的结果变为“Yes”。
另外,如图7的右端的虚线所示,当位于喷嘴#6所在的主扫描行(第60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第61行)在点记录区域中时,部步骤S10的结果变为“No”。此时,再在步骤S6中进行了进给量SSb2的带间副扫描,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
如果步骤S10的判定结果为“Yes”,就继续进行步骤S12a的判断。在步骤S12a中,判断了残余空白区域WR的主扫描行数Lr是否在单位行数NK=N×k以上。并且,N是喷嘴数,k是单位扫描动作包含的主扫描的次数。K等于喷嘴间隔。
在结束了第8循环的状态下,位于喷嘴#6的下邻的主扫描行是第49行,第一空白区域Rb4的下端的主扫描行是第56行,所以残余空白区域WR的主扫描行数Lr是8行。在图7中,用WR4表示该区域。而单位行数NK是喷嘴数6个×主扫描次数4次即24行。因此,步骤S12a的判断结果为“No”。并且,在图1中,为了比较,用从第49行开始的箭头UL表示单位行的宽度。当步骤S12a的判断结果为“No”时,再在步骤S6中进行了进给量SSb2的带间副扫描,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
然后,根据S2~S6的步骤,实施了第9循环和第20循环。在包含第9~12循环的第三次单位扫描动作中,如图7所示,记录了第57~第72行。另外,包含第13~16循环的第四次单位扫描动作中记录了第73~第92行。
在结束了第四次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即结束了第16循环的状态下,因为结束了第二点记录区域Rr6的记录,所以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Yes”。而且,其后进行的步骤S8的判定结果因为第三点记录区域Rr7的记录还未结束,所以为“No”。
在第四次单位扫描动作后的状态下,喷嘴#6的下邻的行是第97行。因为第97行包含在第二点记录区域Rb5中,所以步骤S10的判定结果为“Yes”。而且,在第四次单位扫描动作后的状态下,位于第二点记录区域Rb5中的喷嘴#6的下方残余空白区域是第97~第124行的28行。在图7中,用WR5表示该区域。残余空白区域WR5的主扫描行数Lr是28行,因为比单位行数NK=24多,所以步骤S12a的判断结果是“Yes”。并且,在图7中,为了比较,用从第49行开始的箭头UL表示单位行的宽度。
当步骤S12a的判断结果是“Yes”时,在步骤S14中进行了对位进给。对位进给使单位带中的上端的主扫描行变为与第三点记录区域Rr7的上端的主扫描行即第125行一致的相对位置。在图7中,对位进给喷嘴#1从位于第76行的状态送到位于第125行的状态。并且,用UB表示对位进给后的第5次单位扫描动作的单位带的范围。
该对位进给的进给量等于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与残余空白区域WR的宽度Lr的和。在实施例2中,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是24点,第四次单位扫描动作后的残余空白区域WR5的主扫描行数Lr是28点,所以对位进给SSp2的进给量Lp如图7所示,是52点。
然后,再次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该单位扫描动作是图7中从第17循环开始的第5次单位扫描动作。在第5次单位扫描动作中,记录了第125~148行。以下,同样通过步骤S2~S14,在打印用纸的各点记录区域上形成了点。如果在所有的主扫描行上记录了点,在步骤S8中,判定结果变为“Yes”,处理结束。
在实施例2中,当残余空白区域的宽度大于单位行数时,进行对位进给。因此,能减少副扫描的次数,能缩短打印所需时间。
C.实施例3:
图9是表示基于实施例3的单位扫描动作的主扫描行的记录的说明图。在实施例3中,打印头上各喷嘴列具有4点间隔的7个喷嘴。而且,在实施例3中,在单位扫描动作中,进行进给量SSm2为3点的微小进给。在单位扫描动作之间,极性进给量SSb3b为19点的带间副扫描SSb3。其它的方面与实施例2同样。
在实施例3中,单位带是图9中关于副扫描方向无间隙地排列的第7~第28行的22个主扫描行,而单位行是第1~第34行中包含28个主扫描行。在图9的右侧表示了单位带的范围UB和单位行的范围UL。在设置了单位行的范围UL的两端有不能记录点的主扫描行和能记录点的主扫描行混合的范围Ue。
图10~图12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的说明图。在实施例3的打印用纸上关于副扫描的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Rr8、不形成点的第一空白区域Rb6、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Rr9。并且,在图10~图12中,重复记载了一部分的主扫描行。另外,在图11中,省略了第69~第91行的记载。
用与实施例2同样的步骤进行了实施例3的打印。即第5点记录区域Rr8用图8的步骤S2~S6记录了点。可是,步骤S2中的单位扫描动作由带有图9所示的进给量SSm2为3点的微小进给的多个主扫描构成。而且,通过一次的单位扫描动作,在28个主扫描行上记录了点。
第一点记录区域Rr8的记录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单位扫描动作完成。并且,在图10~图12中,用UB1~UB4表示了各单位扫描动作的单位带的范围。而且,用UL1~UL4表示了各单位扫描动作的单位行的范围。如图10和图11所示,如果第二次的单位扫描动作的最终循环即第8循环结束,则第一点记录区域Rr8的记录结束,所以图8的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Yes”。而且,步骤S8的判定结果因为第二点记录区域Rr9的记录未结束,所以是“No”。
如图11所示,在第二次的单位扫描动作后的状态下,下端的喷嘴#7的下邻的行是第63行。因为第63行包含在空白区域Rb6中,所以图8的步骤S10的判定结果是“Yes”。而且,在第二次的单位扫描动作后的状态下,空白区域Rb6中位于喷嘴#7的下方区域即残余空白区域是第63~第103行的41行。在图11中,用WR7表示该区域。残余空白区域WR7的主扫描行数比本实施例的单位行数NK=28行多,所以步骤S12a的判定结果是“Yes”。
当步骤S12a的判定结果是“Yes”时,在步骤S14中进行了对位进给。在图11中,实施了进给量60点的对位进给,使喷嘴#1从位于第38行的状态到达位于第98行的状态。该对位进给的进给量等于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3与残余空白区域WR的宽度Lr的和。在实施例3中,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3是19点,第二次单位扫描动作后的残余空白区域WR7的宽度Lr是41点,所以对位进给的进给量SSp4是19点+41点,为60点。
也能从图11说明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即如图11中的虚线所示,如果假设在第二次的单位扫描动作后(第8循环后)进行带间副扫描SSb3,则喷嘴#1从第38行进给到第57行。在对位进给中,从在此再进给把区域Ue2的宽度和残余空白区域WR7的宽度Lr相加后减去区域Ue3D的宽度得到的部分。并且,Ue2是包含在第二次单位扫描动作的单位行UL2的范围中,并且不包含在单位带UB2的范围中的区域中的下端一侧的区域。而且,Ue3是包含在第三次单位扫描动作的单位行UL3的范围中,并且不包含在单位带UB3的范围中的区域中的上端一侧的区域(参照图9)。从图9可知,因为Ue2和Ue相等,所以对位进给SSp4的进给量结果等于在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3中加上残余空白区域WR的宽度Lr。
在图8的步骤S14中实施了对位进给SSp4后,再次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该单位扫描动作是图12中从第9循环开始的第3次单位扫描动作。在第3次单位扫描动作中,记录了包含在第104~131行中的主扫描行。以下,同样通过步骤S2~S14,在打印用纸的各点记录区域上形成了点。如果在所有的主扫描行上记录了点,在步骤S8中,判定结果变为“Yes”,处理结束。
如实施例3所示,使用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k为2以上的整数)的喷嘴间隔k×D排列的N个(N为2以上的整数)喷嘴,进行由k次的主扫描和基于锁定的第一进给量(三点)的(k-1)次副扫描构成的单位扫描动作,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锁定的第二进给量(19点)的带间副扫描时,在包含空白区域的图象的打印中,能进行对位进给。而且,通过进行对位进给,能减少副扫描的次数,缩短打印所需的时间。
D.实施例4:
图13是表示设置在实施例4的打印头28上的喷嘴的配置的说明图。实施例4的打印机是使用黑色(K)、蓝色(C)、红色(M)、黄色(Y)等四色的墨水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该打印机对于蓝色(C)、红色(M)、黄色(Y)分别具有两个喷嘴,对于黑色(K)具有6个喷嘴。以下,把蓝色(C)、红色(M)、黄色(Y)的喷嘴#1、#2称作单一有彩色喷嘴群,把黑色(K)的喷嘴#1~#6称作无彩色喷嘴群。另外,把黑色(K)的喷嘴#5、#6称作特定无彩色喷嘴群。喷嘴以外的硬件结构与实施例1的打印机20同样。
图14是表示实施例4的打印步骤的程序流程图。实施例4的打印机能实施使用单一有彩色喷嘴群和特定无彩色喷嘴群进行的彩色模式的打印和使用无彩色喷嘴群进行的黑白模式的打印。在打印时,通过从计算机88提供的打印信号PS决定了是实施彩色模式的打印还是实施黑白模式的打印。
在打印时,首先,在步骤S22中,根据打印信号PS的信息,判定了是实施彩色模式的打印还是实施黑白模式的打印。当实施黑白模式的打印时,在步骤S24中,使用无彩色喷嘴群即喷嘴群K,进行了打印。在黑白模式的打印中,按照图5的程序流程图,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进行了打印。即在所述点记录区域上,进行了进给量SSb1为6点的带间副扫描,在比设置了喷嘴群K的宽度大的残余空白区域中,不进行带间副扫描,进行了对位进给(参照图5的步骤S10、S12、S14以及图1)。
而当实施彩色模式的打印时,在图14的步骤S26中,使用单一有彩色喷嘴群和特定无彩色喷嘴群即喷嘴群C、M、Y、K0,进行了打印。而且,在彩色模式的打印中,在一边喷出墨滴一边进行的主扫描之间,进行了一次2点的带间副扫描。另外,即使在空白区域上也不进行对位进给。并且,无论是在彩色模式的打印中,还是在黑白模式的打印中,主扫描行间隔与喷嘴间隔相等。
如果采用实施例4那样的形态,在彩色模式的打印中,在一次的主扫描中能记录两个主扫描行,而在黑白模式的打印中,在一次的主扫描中能记录六个主扫描行。因此,能高速实施黑白模式的打印。另外,在黑白模式的打印中,因为进行对位进给,所以能以更短的时间进行打印。
E.实施例5
实施例5的打印机20的结构与实施例4的打印机同样。可是,在实施例5中,以主扫描行间隔为图13所示的喷嘴的间隔1/4的点记录密度进行打印。即在实施例5中,喷嘴间隔变为主扫描行间隔的4倍。而且,在实施例5中,即使在彩色模式的打印中,也进行对位进给。
图15是表示基于实施例5中的彩色模式打印时的单位扫描动作的主扫描行的记录的说明图。在实施例5的打印中,进行包含k次主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并且在各主扫描之间进行了每次进给量SSm3为1点的微小进给(副扫描)。通过该单位扫描动作,在由副扫描方向上相邻的多个主扫描行构成的带内记录了点。而且,在单位扫描动作和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大的进给,在打印用纸上,依次以主扫描行的束的单位进行记录。在实施例5中,如图15所示,通过重复一点进给三次,进行四次主扫描,就完成了一个单位扫描动作。并且,把一次的主扫描称作一次“循环”。
在实施例5的彩色模式打印中,对于各墨水颜色使用了相同数量的喷嘴,进行打印。因此,黑色喷嘴群K的喷嘴指使用了喷嘴#5和喷嘴#6等两个喷嘴(参照图13)。在彩色模式打印中使用的黑色喷嘴称作“特定黑色喷嘴群K0”。
如图15所示,当使用单一有彩色喷嘴群Y、M、C和特定黑色喷嘴群K0进行单位扫描动作时,通过从该各喷嘴群喷出的墨水记录的主扫描行(称作“单一有彩色单位带”)的数量L2分别为8。对于特定黑色喷嘴群K0也是同样的。在彩色模式打印中,一个单位扫描动作结束后到进行下一个单位扫描动作之前,进行了5个主扫描行的副扫描。把该副扫描称作“彩色模式用带间副扫描”。彩色模式用带间副扫描进给量SSb4是5点。
如果着眼于图15的第17~第24行进行说明,则首先在最初的单位扫描动作中,在第17~第24行中,通过特定黑色喷嘴群K0的喷嘴#5、#6和蓝色喷嘴群C,形成了点。然后,如果进行了5点的彩色模式用带间副扫描,则在第17~第24行中,这次通过红色喷嘴群M,记录了红色的点。如果进行了5点的彩色模式用带间副扫描,则在第17~第24行中,通过黄色喷嘴群Y,记录了黄色的点。这样,在第17~第24行中,形成了黑色、蓝色、红色、黄色等各色的点,记录了彩色的图象。在打印用纸上的各主扫描行中,也同样通过3次的单位扫描动作,依次进行记录。
并且,在图15中为了使说明变得简单,对于基于特定黑色喷嘴群的喷嘴#5、#6的各主扫描行的记录未作表示。这些黑色喷嘴群的喷嘴#5、#6的各主扫描行的记录与基于蓝色的喷嘴#1、#2的各主扫描行的记录同样进行。
下面,说明当使用单一有彩色喷嘴群Y、M、C和特定黑色喷嘴群K0进行单位扫描动作,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彩色模式用副扫描时,即彩色模式打印时的情形。在彩色模式打印中,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中,黄色喷嘴群Y结束了记录的主扫描行是结束了关于KCMY等所有墨水的打印数据的打印的主扫描行。即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中,每次在新的8行的主扫描行中,完成数据的记录。把用一侧的单位扫描动作,多个单一彩色喷嘴群能新记录的主扫描行的集合称作“彩色单位行”。而且,把彩色单位行中关于副扫描方向无间隙地排列的主扫描行称作“彩色单位带”。该“彩色单位带”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单位带”。在实施例5中,“彩色单位行”与“彩色单位带”一致。“彩色单位带”的宽度与单一有彩色单位带的宽度相等。彩色单位带通常与位于最上方的单一有彩色喷嘴群的单一有彩色单位带一致。
图16是表示在实施例5中,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的说明图。以下使用图16说明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在实施例5中,如图16所示,在打印用纸上,关于副扫描的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Rr10、不形成点的第一空白区域Rb7、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Rr11。
在图16的例子中,第17~36行是第一点记录区域Rr10,第37~76行是第一空白区域Rb7,第77行以后是第三点记录区域Rr11。在图16中,以6行×2列的上升数字表示打印头。而且,在各上升数字中表示了代表对应的墨水颜色的C、M、Y、K。可是,在与彩色打印中不使用的黑色喷嘴群#1~#4对应的上升数字中未表示代表墨水颜色的K。
图17是表示实施例5的打印步骤的程序流程图。该程序流程图不具有步骤S10和步骤S12,但是具有步骤S12b,这与图5的程序流程图不同。其它方面与图5的程序流程图同样。
在打印时,首先在步骤S2中实施单位扫描动作。在步骤2中,通过最初的单位扫描动作,在第一点记录区域Rr10的第17~第24行中记录了黑色和蓝色的点。在实施例5中,因为单位扫描动作由4次的主扫描构成,具体而言,通过第一~第四循环,在第17~第24行中记录了点。在最初的单位扫描动作中,能用黄色和红色墨水在第1~第16行中记录点。可是,因为第1~第16行不是点记录区域,所以不记录点,并且,在图16中,当不进行点的记录时,在表示墨水的符号外面加()表示。
如果最初的单位扫描动作结束,则在步骤S4中,判定之前在步骤S2的单位扫描动作中记录的第一点记录区域Rr10的记录是否结束了。在结束了最初的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在第一点记录区域Rr10的第25~第36行中还未记录点,在第17~第24行中也只记录了黑色和蓝色的点。因此,在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No”。
当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No”时,在步骤S6中,进行了进给量SSb4的带间副扫描。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4是所述的5点。
接着,再次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该单位扫描动作包含图16的第5~第8循环。在该第二次的单位扫描动作中,如图16所示,用黑色和蓝色墨水记录了第25~第32行,用红色墨水记录了第17~第24行。
然后,经过步骤S4、S6,在步骤S2中进行了第三次的单位扫描动作。该单位扫描动作包含图16的第9~第12循环。在该第三次的单位扫描动作中,如图16所示,用黑色和蓝色墨水记录了第33~第36行。另外,用红色墨水记录了第25~第32行,用黄色墨水记录了第17~第24行。在第三次的单位扫描动作中,虽然能用黑色和蓝色墨水记录第37~第40行,但是这些主扫描行是属于第一空白区域Rb7的主扫描行,所以不记录点。第4次和第5次的单位扫描动作也按同样方式进行。
在步骤S2中,如果实施了包含第17~第20循环的第5次单位扫描动作,则在步骤S4中,判定之前在步骤S2的单位扫描动作中记录的第一点记录区域Rr10的记录是否结束了。在结束了第5次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从图16可知,用全部的K、C、M、Y等各色记录了第17~第36行。即完成了第一点记录区域的所有主扫描行的记录。因此,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Yes”。
当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Yes”时,在步骤S8中,进行是否结束了所有主扫描行的记录的判定。在图16中,在结束了第3次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因为第二点记录区域Rr11的记录还未完成,所以判定结果是“No”。
当步骤S8的判定结果为“No”时,继续进行了步骤S12b的判断。在步骤S12b中,对于包含了黄色的喷嘴列的下端喷嘴#2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图16中是第41行)的第一空白区域Rb7,判断它的宽度Lro是否大于{N×k(p-1)}×D。在此,p是关于副扫描方向位于不同的位置的喷嘴群的数量。另外,调查了宽度的空白区域是包含了位于具有上端的喷嘴的喷嘴群(在实施例5中是黄色喷嘴群)的下端喷嘴(在实施例5中是喷嘴#2)的下邻的主扫描行的空白区域。
在实施例5中,从图13可知,p是3。即黄色喷嘴群、红色喷嘴群、蓝色喷嘴群等三个喷嘴群设置在关于副扫描方向彼此不重叠的位置上。而且,包含在这些喷嘴群中的喷嘴以一定的喷嘴间隔k×D配置。如图16所示,属于不同喷嘴群的喷嘴间的喷嘴间隔即黄色喷嘴群的喷嘴#2和红色喷嘴群的喷嘴#1间的间隔、以及红色喷嘴群的喷嘴#2和蓝色喷嘴群的喷嘴#1间的间隔都是k×D。
在实施例5中,第一空白区域Rb7的主扫描行数Lro是40点。而因为N是2、k是4、p是3,所以{N×k(p-1)}是16点。因此,步骤S12的判断结果是“Yes”。
当步骤S12的判断结果是“Yes”时,在步骤S14中进行了对位进给。该对位进给使位于副扫描方向的下端的黑色和蓝色喷嘴群的上端的喷嘴#1位于第二点记录区域Rr11的上端的主扫描行即第77行上。实施例5的黑色和蓝色喷嘴群是各自的喷嘴群内的上端的喷嘴位于关于副扫描方向的最下方的喷嘴群。这些黑色和蓝色喷嘴群是权利要求中所述的“下端喷嘴群”。即对于当各喷嘴群内的上端的喷嘴关于副扫描方向位于最下方的喷嘴群有多个时,这多个喷嘴群也与“下端喷嘴群”对应。当所有的喷嘴群的喷嘴分别排列在主扫描方向上时,所有的喷嘴群与“下端喷嘴群”对应。
能用{Lrt-N×k(p-2)}×D计算对位进给的进给量SSp5。在此,Lrt是从位于黄色喷嘴群的下端的喷嘴即喷嘴#2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图16中是第41行)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图16中是第76行)残余空白区域WR8的主扫描行数。在实施例5中,第20循环后的Lrt是36点,因为k为4、N为2、p为3,所以对位进给的进给量SSp5是28点。这样的步骤S14的对位进给由CPU41的对位进给部41b(参照图3)实施。在实施例5中,黄色喷嘴群是包含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喷嘴中位于最上方的喷嘴的喷嘴群。该黄色喷嘴群相当于权利要求中所述的“上端喷嘴群”。
然后,再次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该单位扫描动作是图16的第21循环。在第21循环中,用黑色和蓝色记录了第77~第84行。以下,同样通过步骤S2~步骤S14,在打印用纸的各点记录区域上形成了点。如果在该点记录区域的所有主扫描行上形成了点,则在步骤S8中,判定结果变为“Yes”,结束处理。
图18是表示在其它的例子中,如何记录了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的说明图。在图18的例子中,如图18所示,在打印用纸上,关于副扫描的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Rr12、不形成点的第一空白区域Rb8、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Rr13。第一空白区域Rb8是第57~第68行,它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是12行。步骤S12b(参照图18)的{N×k×(p-1)}×D是16点。因此,在图18的比较例中,第20循环后的步骤S12b的判断结果变为“No”。此时,再次在步骤S6中进行了带间副扫描,在步骤S2中,进行了单位扫描动作。
在实施例5中,当空白区域Rb7的宽度Lro大于{N×k×(p-1)}×D时,进行对位进给。即当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大于彩色单位带的宽度(N×k)的2个进给量时,进行对位进给。因此,能使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大于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因此,通过进行对位进给,能缩短打印所需时间。并且,当喷嘴间隔和主扫描行间隔相等时,k=1,所以变为空白区域的宽度Lro与{N×(p-1)}×D进行比较。另外,当彩色单位行的行数和彩色单位带的行数不同时,最好根据空白区域的宽度Lro是否大于彩色单位带的行数的(p-1)倍,判断是否进行对位进给。
另外,因为对位进给的进给量为{Lrt-N×k×(p-2)}×D,所以能进行对位进给,使位于副扫描方向的下端的喷嘴群的上端的喷嘴位于下一个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上。并且,当喷嘴间隔和主扫描行间隔相等时,k=1,所以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变为{Lrt-N(p-2)}×D。
F.实施例6:
在实施例6中,说明对位进给的进给量的决定方法的一种形态。实施例6的打印机20和计算机88的结构与实施例2同样。
图19是表示计算机88和打印机20的功能块的说明图。在计算机88中,在给定的操作系统下,应用程序110工作。在操作系统中组入了打印驱动程序120。应用程序110进行图象数据的生成。而且,打印驱动程序120把图象数据变换为能用打印机20打印的形式。
在打印驱动程序120中准备了输入部100、颜色修正处理部101、颜色修正表格LUT、灰度处理部102、输出部104等各功能部。
如果从应用程序110输出了打印命令,输入部100接收图象数据,临时存储。颜色修正处理部101进行把图象数据的颜色成分修正为与打印机20的墨水对应的颜色成分的颜色修正处理。参照预先存储的图象数据的颜色成分和能用打印机20的墨水表现的颜色成分的对应关系的颜色修正表格LUT,进行了颜色修正处理。灰度处理部102对于进行了这样的颜色修正处理的数据,分别进行用于用点的记录密度表现各象素的灰度值的灰度处理。通过输出部104,从图象数据的上开始按照顺序,以一个主扫描行为单位,把这样变换处理了的图象数据作为输出信号PS输出到打印机20中。
通过I/F专用电路接收从打印驱动程序120传来的图象数据,存储到RAM44(参照图3)中。图19中用接收缓存器44a表示了该RAM44的功能。RAM44此外还能作为打印数据缓存器44b、展开缓存器44c、寄存器44d起作用。在图19中也表示这些功能部。
CPU41(参照图3)把存储在接收缓存器44a中的图象数据按打印机20中记录的顺序即按打印机20中的循环的顺序排列,生成打印数据。此时,CPU41也生成各循环中托架的移动速度、各循环间进行的副扫描的进给量等数据。然后,CPU41把打印数据存储在打印数据缓存器44b中。并且,“循环”是指进行了点的形成的一次主扫描。在此,用语“打印数据”在狭义上是指通过CPU41按循环的顺序排列的数据,广义上是指变换以及加工为它的前后的各种形态的阶段的数据。
然后,如图19所示,通过CPU41(参照图3),从打印数据缓存器44b依次把一个循环的数据送到展开缓存器44c中。该数据中存储了一次的主扫描中使用的关于所有喷嘴的一个循环的点形成信息。即发送到展开缓存器44c中的数据中容纳了关于一次的主扫描中记录了点的多个主扫描行的数据。根据该一个循环的点形成信息,进行了锁定的处理,决定了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将在后面对此进行描述。
从展开缓存器44c内的所有喷嘴的一个循环的点形成信息,按照各喷嘴形成点的顺序,总结各喷嘴的一个象素的点形成信息后取出,发送给寄存器44d。即从关于多个主扫描行的点形成信息并行得到关于排列在与主扫描行交叉的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的象素的点形成信息,依次发送给寄存器44d。
然后,CPU41把得到寄存器44d内的数据变换为串行数据,发送给头驱动电路52。然后,头驱动电路52根据该串行数据,驱动头,打印图象。而从展开缓存器44c内的一个循环的数据取出表示主扫描的进给方法的数据和表示副扫描的进给方法的数据,发送给电动机驱动电路54。在图19中,作为电动机驱动电路54的功能部表示了控制托架电动机24的主扫描部54a和控制送纸电动机22的副扫描部54b。主扫描部54a和副扫描部54b根据接收的数据,进行头的主扫描和打印用纸的运送。
图20是表示副扫描进给的进给量的决定步骤的程序流程图。CPU41把展开缓存器44c内的一个循环的数据作为对象,进行图20的处理。首先,在步骤S42中,使计数器i为1。然后,在步骤S4中,调查展开缓存器44c内的一个循环的数据。当假设进行了接着的带间副扫描和单位扫描动作时,展开缓存器44c内的一个循环的数据是用于对于能记录点的主扫描行的集合进行打印的打印数据。CPU41调查该主扫描行的集合的打印数据是否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数据。
当调查对象即主扫描行的集合的打印数据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数据时,进行接着的步骤S46的处理。此时的计数器i的值为i0。在步骤S46中,判断i0是否为1。当i0为1,步骤S46的判定结果是Yes时,在步骤S48中,副扫描的进给量为通常的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b,结束处理。后面将描述当i0不是1时的情形。
当调查对象即主扫描行的集合的打印数据不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数据,步骤S44的判定结果为No时,CPU41在步骤S50中把计数器i加1。然后,在步骤S52中,把假设了进行进给量为{SSb×i+SSm×(k-1)×(i-1)}的副扫描时的下一个循环的主扫描行的数据从打印数据缓存器44b发送到展开缓存器44c。并且,SSb是带间副扫描的进给量,SSm是单位扫描动作内进行的副扫描的进给量。而且,k是喷嘴间隔。然后返回步骤S44。
在步骤S44中,调查第i个即第二的一个循环的数据。当第i的一个循环的数据不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数据时,即步骤S44的判定结果为No时,重复步骤S50、步骤S52的循环。
当第i的一个循环的数据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数据时,即步骤S44的判定结果为No时,如上所述,在步骤S46中判定i0是否为1。当i0为2以上,步骤S46的判定结果为No时,进行了步骤S54的处理。在步骤S54中,在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数据的第i0的一个循环的数据中,调查带内空白行的数据是包含几行。“带内空白行”是指不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即从判定为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的上端无间隙排列的主扫描行。
然后,在步骤S56中,使副扫描的进给量为由以下表达式(1)得到的SSp,结束处理。
             SSp={SSb+SSm×(k-1)}×(i0-1)+j0    …(1)
并且,在此因为假设为主扫描行间隔小于喷嘴间隔的实施例2的打印,所以对位进给的进给量SSp由所述表达式(1)求出。可是,当是主扫描行间隔等于喷嘴间隔的实施例1的打印时,对位进给的进给量SSp由以下的表达式(2)求出。表达式(2)是把k=1代入表达式(1)中得到的。
             SSp=SSb×(i0-1)+j0                 …(2)
同样,当是主扫描行间隔等于喷嘴间隔的实施例1的打印时,在步骤S52中,变为把进行进给量为(SSb×i)的副扫描时的一个循环的数据发送给展开存储器。并且,步骤S52中说明的{SSb×i+SSm×(k-1)×(i-1)}如果k=1,就变成(SSb×i)。
CPU41为了使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第i0的主扫描行的集合中的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变为一个循环中的记录对象即主扫描行(单位行)的上端的行,重新把一个循环的数据从印刷数据缓存器44b取出送到展开缓存器44c中。然后,从展开缓存器44c内的所有喷嘴的一个循环的点形成信息,按照各喷嘴形成点的顺序,总结各喷嘴的一个象素的点形成信息后取出,发送给寄存器44d。而CPU41指示副扫描部54b进行由所述表达式(1)求出的进给量SSp的副扫描(参照图19)。
图7的副扫描的进给量也能这样决定。如果采用这样的形态,不用一次处理应该打印的图象的数据的全部,通过处理一个循环的数据,就能设置对位进给的进给量。因此,能减小打印机20的RAM44的容量。另外,能缩短CPU41决定对位进给的进给量时所需的时间。
图21是表示打印机20的CPU41的功能部的框图。以上说明的处理由打印机20的CPU41进行。作为CPU41的功能部即对位进给部41b的更下级的功能部表示了带计数部41b1、行计数部41b2、对位进给量设置部41b3。CPU41通过实施存储在PROM43内的计算机程序,实现这些功能部的功能。带计数部41b1对应于图20的步骤S44、S50、S52的处理,行计数部41b2对应于步骤S54,对位进给量设置部41b3对应于步骤S56。另外,CPU41的对位进给量设置部41b3、电动机驱动电路54的副扫描部54b、送纸电动机22合起来相当于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对位进给实施部”。
G.实施例7:
在实施例6中,能用打印驱动程序实现使用图20、图21说明的功能。在实施例7中,就这样的形态加以说明。
图22是表示计算机88功能块的说明图。打印驱动程序120除了具有打印数据生成部103这一点以外,与图19的极端即88的框图同样。由灰度处理部处理了的图象数据由打印数据生成部103按照应该传送给打印机22的数据的顺序排列,从输出部104作为最终打印数据输出。该打印数据包含表示各主扫描时的点的记录状态的状态数据和表示副扫描进给量的数据。
当根据该打印数据进行了处理时,在某一时候,进行包含在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k次主扫描和在各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基于进给量SSm的(k-1)次副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了基于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把打印数据中进行这样的打印处理的部分称作“带记录数据”。
另外,当根据该打印数据进行了处理时,在某一时候,在结束了对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的记录后,当假设实施一次单位扫描动作时,实施了进行副扫描的对位进给,使喷嘴群关于所述副扫描方向能无间隙记录的主扫描行的束即单位带中的上端的主扫描行到达与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一致的相对位置。把打印数据中进行这样的打印处理的部分称作“对位进给数据”。
该打印数据相当于图19的形态中的印刷数据缓存器44b内的数据。而且,打印数据生成部103作为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带记录数据生成部”和“对位进给数据生成部”起作用。打印数据生成部100在生成状态数据和表示副扫描进给量的数据时,进行图20的处理。即当一个循环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包含记录点的象素的数据时,为了进行通常的带间副扫描生成打印数据(参照步骤S44、S46、和S48)。而且,当一个循环的主扫描行的集合不包含记录点的象素的数据时,为了进行给定量的对位进给而生成打印数据(参照步骤S50、S52、S54和S56)。可是,打印驱动程序120不会使用展开缓存器44c。因此,在对应于步骤S44的步骤中,调查进行了正在调查的进给量的副扫描后进行的一个循环的数据是否包含记录点的象素。而且,在对应于步骤S52的步骤中,调查当假设了进行进给量为{SSb×i+SSm×(k-1)×(i-1)}的副扫描时的接着的一个循环的主扫描行的数据。
即使采用这样的形态,也能高效地打印关于副扫描方向包含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象数据。如果采用由打印驱动程序设置进给量的形态,则能减小打印机一侧的处理的负担。
H.变形例:
并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和实施形态,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用各种形态实施,例如能有如下的变形。
实施例2中,喷嘴间隔是主扫描的4倍,但是喷嘴间隔k并不局限于4,也能采用6、8等适合的值。此时,用单位扫描动作进行的微小进给的进给量最好为该值。这样,能以一定的进给量进行副扫描,能无间隙地记录各主扫描行。另外,微小进给的次数最好是(k-1)。
另外,在实施例4中,无彩色喷嘴群是喷出黑色墨水的喷嘴群,但是,当打印数据包含用黑色以外的单色的墨水记录的区域时,也可以从无彩色喷嘴群喷出用于记录该区域的墨水。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无彩色喷嘴群。此时,无彩色喷嘴群的喷嘴数最好相等。
即打印头可以具有多个分别包含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k为2以上的整数)的喷嘴间隔k×D排列的多个喷嘴的喷嘴群。
而且,如果是使用这样的打印头,进行包含k次的主扫描和在各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基于给定的第一进给量SSm的(k-1)次副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并且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第二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的打印,就能适用本发明。
另外,打印头可以具有包含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与主扫描行间距D相等的喷嘴间距D排列的N个(N为2以上的整数)喷嘴的喷嘴群。
在实施例5中,对位进给使位于副扫描方向的下端的黑色和蓝色喷嘴群的上端的喷嘴位于第二点记录区域Rr11的上端的主扫描行(第77)行上。可是,当单位扫描动作内的副扫描不是1点,而是以2点以上的进给量进行时,最好按如下方式进行对位进给。即在结束了对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的记录后,进行副扫描,使单位带中上端的主扫描行到达与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一致的相对位置。并且,“单位带”是指假设实施一次单位扫描动作时,喷嘴群关于副扫描方向能无间隙记录的主扫描行的束。由此,能从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无间隙地进行彩色打印。
在所述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喷墨打印机,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喷墨打印机,一般能适用于使用打印头进行打印的各种打印装置。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喷出墨滴的方法和装置,也适用于用其它手段记录点的方法和装置。
在所述各实施例中,也可以把用硬件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软件,反之,也可以把用软件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硬件。例如,也能用软件实现图3所示的头驱动电路52的一部分功能。

Claims (42)

1.一种打印方法,使用包含一边进行主扫描,一边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与主扫描行间距D相等的喷嘴间距D来配置的N个喷嘴的喷嘴群,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在所述主扫描之间,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具有以下所述过程:
(a)在一次所述主扫描中,一边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一边进行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单位扫描动作的过程;
(b)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到所述喷嘴中的上端的喷嘴的位置,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的位置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结束了之前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当从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所述喷嘴中位于下端的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为Lr时,
所述对位进给的进给量是(SSb+Lr)×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程(b),只是当之前所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结束时,位于所述喷嘴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包含在所述空白区域中,从所述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Lr为N以上时实施,所述下邻的主扫描行是指位于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所述喷嘴中的下端的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之下邻的主扫描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位进给的进给量是(SSb+Lr)×D。
5.一种打印方法,使用分别包含一边进行主扫描,一边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与主扫描行间距D相等的喷嘴间距D来配置的多个喷嘴的多个喷嘴群,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在所述主扫描之间,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具有以下所述过程:
(a)在一次的所述主扫描中,一边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一边进行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单位扫描动作的过程;
(b)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到所述多个喷嘴群中的上端的喷嘴位于最下方的下端喷嘴群的上端的喷嘴的位置,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的位置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过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群包含: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位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并且喷出彼此不同的颜色的墨滴的p个喷嘴群,其中p为2以上的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有N个喷嘴,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包含在所述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距D排列;
所述过程(b),只有当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所述空白区域的宽度大于{N×(p-1)}×D时才实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有N个喷嘴,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包含在所述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距D排列;
当设包含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喷嘴中位于最上方的喷嘴的喷嘴群为上端喷嘴群,设在结束了之前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从位于所述上端喷嘴群的下端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为Lrt时,
所述对位进给的进给量是{Lrt-N×(p-2)}×D。
9.一种打印方法,使用包含一边进行主扫描,并且一边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的喷嘴间隔k×D来配置的N个喷嘴的喷嘴群,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在所述主扫描之间,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其中k、N为2以上的整数;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具有以下所述过程:
(a)一边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第二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一边进行包含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k次主扫描和分别在所述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基于给定的第一进给量SSm的(k-1)次的副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的过程;
(b)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在假设实施一次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到所述喷嘴群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能无间隙地记录的主扫描行的束,即单位带中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过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结束了之前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当设从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所述喷嘴中位于下端的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为Lr时,
所述对位进给的进给量是(SSb+Lr)×D。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程(b),只是当之前所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结束时,位于所述喷嘴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包含在所述空白区域中,从所述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Lr为N×k以上时实施,所述下邻的主扫描行是指位于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所述喷嘴中的下端的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之下邻的主扫描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位进给的进给量是(SSb+Lr)×D。
13.一种打印方法,使用分别包含一边进行主扫描,一边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的喷嘴间隔k×D来配置的多个喷嘴的多个喷嘴群,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在所述主扫描之间,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其中k为2以上的整数;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具有以下所述过程:
(a)一边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第二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一边进行包含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k次主扫描和分别在所述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基于给定的第一进给量SSm的(k-1)次的副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的过程;
(b)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在假设实施一次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到所述喷嘴群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能无间隙地记录的主扫描行的束,即单位带中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过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群包含: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位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并且喷出彼此不同的颜色的墨滴的p个喷嘴群,其中p为2以上的整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有N个喷嘴,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包含在所述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隔k×D排列;
所述过程(b),只有当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所述空白区域的宽度大于{N×k×(p-1)}×D时才实施。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N个喷嘴,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包含在所述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隔k×D排列;
当设包含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喷嘴中位于最上方的喷嘴喷嘴的喷嘴群为上端喷嘴群,设在结束了之前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从位于所述上端喷嘴群的下端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为Lrt时,
所述对位进给的进给量是{Lrt-N×k×(p-2)}×D。
17.一种打印装置,通过从喷嘴喷出墨滴,使墨滴落在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来进行打印;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包含了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与主扫描行间距D相等的喷嘴间距D而配置的N个喷嘴的喷嘴群的打印头,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进行使所述打印头和所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移动的主扫描的主扫描驱动部;
进行使所述打印头和所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副扫描的副扫描驱动部;
控制所述各部的控制部;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
所述控制部包括:
在一次所述主扫描中,一边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一边进行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单位扫描动作的点记录区域记录部;
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到所述N个喷嘴中的上端的喷嘴的位置,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的位置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对位进给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结束了之前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当从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所述喷嘴中,位于下端的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为Lr时,
所述对位进给部实施进给量为(SSb+Lr)×D的所述对位进给。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位进给部,只在结束了之前所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所述喷嘴中位于下端的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是包含在所述空白区域中的主扫描行,从位于所述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Lr为N以上时,实施所述对位进给。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位进给部实施进给量为(SSb+Lr)×D的所述对位进给。
21.一种打印装置,通过从喷嘴喷出墨滴,使墨滴落在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来进行打印;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分别包含了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与主扫描行间距D相等的喷嘴间距D来配置的多个喷嘴的多个喷嘴群的打印头;
进行使所述打印头和所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移动的主扫描的主扫描驱动部;
进行使所述打印头和所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副扫描的副扫描驱动部;
控制所述各部的控制部;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
所述控制部包括:
在一次所述主扫描中,一边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一边进行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单位扫描动作的点记录区域记录部;
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到所述多个喷嘴群中的上端的喷嘴位于最下方的下端喷嘴群的上端喷嘴的位置,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的位置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对位进给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位进给部包含:
带计数部,当假设进行了接着的进给量为(SSb×i)的副扫描和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从i=1到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出现,按i从小到大的顺序,判定能记录点的主扫描行的集合是否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其中i为1以上的整数;
行计数部,调查被判定为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包含几行带内空白行,该带内空白行不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并且是从所述主扫描行的集合的上端无间隙地排列的主扫描行的;
对位进给实施部,当设所述主扫描行的集合被判断为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时的i为i0,所述带内空白行的数量为j0时,进行进给量为SSb×(i0-1)+j0的所述对位进给。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群包含: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位于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并且喷出彼此不同的颜色的墨滴的p个喷嘴群,其中p为2以上的整数。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N个喷嘴,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包含在所述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距D排列;
所述对位进给部只有当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所述空白区域的宽度大于{N×(p-1)}×D时,才实施所述对位进给。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N个喷嘴,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包含在所述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距D排列;
当设以包含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喷嘴中位于最上方的喷嘴的喷嘴群为上端喷嘴群,设在结束了之前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从位于所述上端喷嘴群的下端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为Lrt时,
所述对位进给部实施进给量为{Lrt-N×(p-2)}×D的所述对位进给。
26.一种打印装置,通过从喷嘴喷出墨滴,使墨滴落在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来进行打印;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包含了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的喷嘴间隔k×D来配置的N个喷嘴的喷嘴群的打印头,其中k、N为2以上的整数;
进行使所述打印头和所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移动的主扫描的主扫描驱动部;
进行使所述打印头和所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副扫描的副扫描驱动部;
控制所述各部的控制部;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所述控制部包括:
进行包含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k次主扫描和分别在所述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基于给定的第一进给量SSm的(k-1)次的副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并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第二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的点记录区域记录部;
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在假设实施一次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到所述喷嘴群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能无间隙地记录的主扫描行的束,即单位带中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过程。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结束了之前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当设从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所述喷嘴中位于下端的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为Lr时,
所述对位进给部实施进给量为(SSb+Lr)×D的对位进给。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位进给部,只在结束了之前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所述喷嘴中位于下端的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是包含在所述空白区域中的主扫描行,从位于所述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Lr为N×k以上时,进行所述对位进给。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位进给部实施进给量为(SSb+Lr)×D的所述对位进给。
30.一种打印装置,通过从喷嘴喷出墨滴,使墨滴落在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来进行打印;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分别包含了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的喷嘴间隔k×D来配置的多个喷嘴的多个喷嘴群的打印头,其中k为2以上的整数;
进行使所述打印头和所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移动的主扫描的主扫描驱动部;
进行使所述打印头和所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副扫描的副扫描驱动部;
控制所述各部的控制部;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所述控制部包括:
进行包含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k次主扫描和分别在所述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基于给定的第一进给量SSm的(k-1)次的副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并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第二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的点记录区域记录部;
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在假设实施一次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到所述喷嘴群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能无间隙地记录的主扫描行的束,即单位带中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过程。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位进给部包含:
带计数部,当假设进行了接着的进给量为{SSb×i+SSm×(k-1)×(i-1)}的副扫描和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从i=1到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出现,按i从小到大的顺序,判定能记录点的主扫描行的集合是否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其中i为1以上的整数;
行计数部,调查被判定为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包含几行带内空白行,该带内空白行不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即从所述主扫描行的集合的上端无间隙地排列的主扫描行;
对位进给实施部,当设所述主扫描行的集合被判断为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时的i为i0,所述带内空白行的数量为j0时,进行进给量为{SSb+SSm×(k-1)}×(i0-1)+j0的所述对位进给。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群包含: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位于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并且喷出彼此不同的颜色的墨滴的p个喷嘴群,其中p为2以上的整数。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有N个喷嘴,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包含在所述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隔k×D排列;
所述对位进给部只当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所述空白区域的宽度大于{N×k×(p-1)}×D时,才实施所述对位进给。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p个喷嘴群分别包含N个喷嘴,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包含在所述p个喷嘴群中的喷嘴在与所述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喷嘴间隔k×D排列;
当设包含所述单位扫描动作中使用的喷嘴中位于最上方的喷嘴的喷嘴群为上端喷嘴群,设在结束了之前实施的所述单位扫描动作的状态下,从位于所述上端喷嘴群的下端喷嘴所在的主扫描行的下邻的主扫描行到所述空白区域的下端的主扫描行的主扫描行数为Lrt时,
所述对位进给部实施进给量为{Lrt-N×k×(p-2)}×D的所述对位进给。
35.一种计算机能读取的记录媒体,记录有计算机程序,其在包括具有喷嘴群的打印部的计算机中,该喷嘴群包含一边进行主扫描一边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与主扫描行间距D相等的喷嘴间距D配置的N个喷嘴,使用所述喷嘴群,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并在所述主扫描之间,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其特征在于:它记录有使所述计算机实现以下所述功能的程序: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
在一次所述主扫描中,进行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单位扫描动作,并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的功能;
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到所述N个喷嘴中的上端的喷嘴的位置,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的位置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功能。
36.一种计算机能读取的记录媒体,记录有计算机程序,其在包括具有多个喷嘴群的打印部的计算机中,该多个喷嘴群分别包含一边进行主扫描一边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与主扫描行间距D相等的喷嘴间距D配置的多个喷嘴,使用所述喷嘴群,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并在所述主扫描之间,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其特征在于:它记录有使所述计算机实现以下所述功能的程序: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
在一次的所述主扫描中,进行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单位扫描动作,并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的功能;
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到所述多个喷嘴群中的上端的喷嘴位于最下方的下端喷嘴群的上端喷嘴的位置,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的位置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功能。
37.一种计算机能读取的记录媒体,记录有计算机程序,其在包括具有喷嘴群的打印部的计算机中,该喷嘴群包含一边进行主扫描,一边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的喷嘴间隔k×D来配置的N个喷嘴,使用所述喷嘴群,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并在所述主扫描之间,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其中k、N为2以上的整数;其特征在于:它记录有使所述计算机实现以下所述功能的程序: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
进行包含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k次主扫描和分别在所述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基于给定的第一进给量SSm的(k-1)次的副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并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第二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的功能;
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在假设实施一次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到所述喷嘴群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能无间隙地记录的主扫描行的束,即单位带中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过程。
38.一种计算机能读取的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
记录有计算机程序,其在包括具有多个喷嘴群的打印部的计算机中,该多个喷嘴群分别包含一边进行主扫描一边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的喷嘴间隔k×D配置的多个喷嘴,使用所述喷嘴群,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在所述主扫描之间,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其中k为2以上的整数;其特征在于:它记录有使所述计算机实现以下所述功能的程序:
当在所述打印媒体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依次存在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时,
进行包含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k次主扫描和分别在所述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基于给定的第一进给量SSm的(k-1)次的副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并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第二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的功能;
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在假设实施一次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到所述喷嘴群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能无间隙地记录的主扫描行的束,即单位带中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过程。
39.一种打印控制装置,生成用于提供给一边进行主扫描,一边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并在所述主扫描之间,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从而在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的打印数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装置包括:分别包含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与主扫描行间距D相等的喷嘴间距D配置的多个喷嘴的多个喷嘴群;
当应该记录在所述打印媒体上的图象数据包含以下所述数据:
表示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第一点记录区域数据;
表示与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相连接,并且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配置在并列的位置,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的空白区域数据;
表示与所述空白区域相连接,并且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配置在并列的位置,并且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数据;此时,
所述打印控制装置包括:
生成用于在一次所述主扫描中,进行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单位扫描动作,并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的带记录数据的带记录数据生成部;
生成用于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到所述N个喷嘴中的上端的喷嘴的位置,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的位置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对位进给数据的对位进给数据生成部。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打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位进给数据生成部包含:
带计数部,当假设进行了接着的进给量为(SSb×i)的副扫描和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从i=1到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出现,按i从小到大的顺序,判定能记录点的主扫描行的集合是否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其中i为1以上的整数;
行计数部,调查被判定为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包含几行带内空白行,该带内空白行不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即从所述主扫描行的集合的上端无间隙地排列的主扫描行;
对位进给量设置部,当所述主扫描行的集合被判断为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时的i为i0,所述带内空白行的数量为j0时,把所述对位进给的进给量设置为SSb×(i0-1)+j0
41.一种打印控制装置,生成用于提供给一边进行主扫描,一边使墨滴落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点,并在所述主扫描之间,在与所述主扫描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的打印数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装置包括:分别包含分别喷出墨滴的喷嘴,即以主扫描行间距D的k倍的喷嘴间隔k×D配置的多个喷嘴的多个喷嘴群,其中k为2以上的整数;
当应该记录在所述打印媒体上的图象数据包含以下数据:
表示应该形成点的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第一点记录区域数据;
表示与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相连接,并且配置在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并列的位置,不形成点的空白区域的空白区域数据;
表示与所述空白区域相连接,并且配置在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并列的位置,并且应该形成点的第二点记录区域的第二点记录区域数据;此时,
所述打印控制装置包括:
生成用于进行包含在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主扫描行上形成点的k次主扫描和分别在所述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基于给定的第一进给量SSm的(k-1)次的副扫描的单位扫描动作,并在各单位扫描动作之间进行基于给定的第二进给量SSb的带间副扫描的带记录数据的带记录数据生成部;
生成用于在结束了向所述第一点记录区域的点记录后,在假设实施一次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到所述喷嘴群在所述副扫描的方向能无间隙地记录的主扫描行的束,即单位带中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与所述第二点记录区域的上端的主扫描行一致的相对位置为止,来进行实施所述副扫描的对位进给的对位进给数据的对位进给数据生成部。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打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位进给数据生成部包含:
带计数部,当假设进行了接着的进给量为{SSb×i+SSm×(k-1)×(i-1)}的副扫描和所述单位扫描动作时,从i=1到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出现,按i从小到大的顺序,判定能记录点的主扫描行的集合是否包含应该记录点的象素,其中i为1以上的整数;
行计数部,调查被判定为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的集合包含几行带内空白行,该带内空白行不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的主扫描行,即从所述主扫描行的集合的上端无间隙地排列的主扫描行;
对位进给量设定部,当设所述主扫描行的集合被判断为包含应该记录所述点的象素时的i为i0,设所述带内空白行的数量为j0时,把所述对位进给的进给量设置在{SSb+SSm×(k-1)}×(i0-1)+j0
CNB021277737A 2001-08-08 2002-08-07 在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中切换副扫描进给的打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61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241352 2001-08-08
JP2001241352 2001-08-08
JP2002209357A JP4432310B2 (ja) 2001-08-08 2002-07-18 ドット記録領域と空白領域とで副走査送りを切り換える印刷
JP2002209357 2002-07-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1481A CN1401481A (zh) 2003-03-12
CN1186194C true CN1186194C (zh) 2005-01-26

Family

ID=26620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2777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6194C (zh) 2001-08-08 2002-08-07 在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中切换副扫描进给的打印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688727B2 (zh)
EP (1) EP1284198B1 (zh)
JP (1) JP4432310B2 (zh)
CN (1) CN1186194C (zh)
AT (1) ATE410310T1 (zh)
DE (1) DE60229188D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2910A (zh) * 2012-08-22 2016-0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50542B2 (ja) * 2004-01-30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250541B2 (ja) * 2004-01-30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ならびに記録システム
JP4217651B2 (ja) * 2004-03-31 2009-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513587B2 (en) 2004-07-12 2009-04-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method and printing system
KR100657300B1 (ko) * 2004-12-28 2006-1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프린터헤드의 구동 방법 및 그를 이용한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765334B2 (ja) * 2005-02-15 2011-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そ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168620A (ja) * 2006-12-11 2008-07-2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513802B2 (ja) * 2006-12-20 2010-07-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8096439B2 (en) * 2007-10-02 2012-01-17 Fogerlie Sivert G Underground battery container system
JP5109758B2 (ja) * 2008-03-28 2012-1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方法
JP5644134B2 (ja) 2010-02-25 2014-1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8684485B2 (en) * 2010-04-06 2014-04-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devic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rinting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JP6010989B2 (ja) 2012-04-09 2016-10-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5781059B2 (ja) * 2012-12-21 2015-09-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70626B2 (ja) * 2018-01-31 2021-05-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7219417B2 (ja) * 2019-03-04 2023-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印刷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10421984B (zh) * 2019-08-17 2020-05-19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往复式扫描打印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12023B (zh) * 2021-12-30 2023-04-11 深圳汉华工业数码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扫描打印方法及扫描式数码印刷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8637B2 (ja) 1990-09-10 2000-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リアル記録装置
JPH05246048A (ja) 1992-03-03 1993-09-24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印字方法
JP3245957B2 (ja) 1992-05-06 2002-01-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3458515B2 (ja) 1995-03-06 2003-10-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印字制御方法
JPH0970959A (ja) 1995-09-04 1997-03-18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3580109B2 (ja) * 1997-01-29 2004-10-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制御装置
US6612685B1 (en) * 2002-02-11 2003-09-0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of selectively underfeeding print media in an ink jet print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2910A (zh) * 2012-08-22 2016-0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CN105252910B (zh) * 2012-08-22 2017-09-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30035022A1 (en) 2003-02-20
EP1284198A1 (en) 2003-02-19
DE60229188D1 (de) 2008-11-20
EP1284198B1 (en) 2008-10-08
ATE410310T1 (de) 2008-10-15
JP4432310B2 (ja) 2010-03-17
US6688727B2 (en) 2004-02-10
CN1401481A (zh) 2003-03-12
JP2003118097A (ja) 2003-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6194C (zh) 在点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中切换副扫描进给的打印
CN1178788C (zh) 一种喷墨打印方法和设备
CN1096019C (zh) 字符间隔调整装置及方法
CN1219643C (zh)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CN1302927C (zh) 打印设备和所用的计算机程序打印方法以及计算机系统
CN1189321C (zh) 图像打印设备、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程序
CN1319749C (zh) 喷墨记录方法、记录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
CN1309575C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01031423A (zh) 图像形成设备、数据产生设备及其程序、方法和记录介质
CN1572502A (zh) 喷墨打印装置和喷墨打印方法
CN1572497A (zh) 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的密度调整方法和系统
CN1590098A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CN1216484C (zh) 图象处理装置、印刷控制装置、图象处理方法和记录媒体
CN1305680C (zh) 液体排放设备和液体排放方法
CN100340403C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628983A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CN1124542C (zh)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
CN2797037Y (zh) 喷墨头打印装置
CN1590097A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762149A (zh) 进行彩色图像数据转换的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CN1488510A (zh) 图像记录装置及图像记录方法
CN1244070C (zh) 记录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和它们的控制方法
CN1193878C (zh) 图象打印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496837A (zh) 喷墨记录方法及喷墨记录装置、程序
CN1831848A (zh) 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记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126

Termination date: 201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