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542C -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542C
CN1124542C CN00121749A CN00121749A CN1124542C CN 1124542 C CN1124542 C CN 1124542C CN 00121749 A CN00121749 A CN 00121749A CN 00121749 A CN00121749 A CN 00121749A CN 1124542 C CN1124542 C CN 112454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ubscan
control module
grating
defeated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21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7383A (zh
Inventor
大摫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77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7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5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54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41J11/425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for a variable printing material feed amou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 G06K15/1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using ink jet print heads
    • G06K15/105Multipass or interlaced prin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k Jet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打印装置,可进行用喷墨打印机在副扫描方向间歇地形成光栅行的隔行扫描记录。副扫描用上游侧的进纸辊和位于下游侧的出纸辊输送纸张。纸张的下端超出进纸辊以外后,仅用出纸辊进行副扫描,同时继续打印。设定隔行扫描记录的输纸量,使得仅由进纸辊副扫描形成的光栅行存在的高精度区和仅由出纸辊副扫描形成的光栅行存在的低精度区之间生成一上述两种光栅行混合的混合区。以该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可缓和高精度区和低精度区中图像质量的差别造成的影响,可扩大可打印区域。

Description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以隔行扫描的方式进行副扫描,从而形成点打印图像的打印装置中用于扩大记录图像区域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用形成点的打印头在形成光栅行的同时,在与该光栅行交叉的方向进行副扫描,为提高打印速度,进行打印的打印机中多采用在副扫描方向具有多个喷嘴的喷嘴阵列。特别是在喷墨形成点的喷墨打印机中,通常采用喷嘴阵列。近年来,为提高打印速度,倾向于增加副扫描方向的喷嘴数,结果喷嘴阵列趋向于大型化。
该类打印机中,作为提高图像质量的一种记录方式,美国专利No.4198642等公开了被称为“隔行扫描方式”的技术。图18是表示采用隔行扫描方式记录的例子的说明图。其中以形成点时使用的喷嘴个数N为3个为例。各喷嘴的间距k“光栅行”,即记录头中喷嘴的中心点间距为2光栅行。各副扫描中送纸量L为3光栅行。图18中,包含2位数字的圆圈表示各点的记录位置。2位数字中左侧的数字表示记录该点的喷嘴号,右侧的数字表示是在哪次主扫描记录的。
图18的例子中,第一次主扫描中用2号和3号喷嘴形成各光栅行的点。不用1号喷嘴形成点。接着进行3光栅行距离的送纸后,进行第二次主扫描,用1~3号喷嘴形成各光栅行。以后同样地送进3光栅行距离的纸张后,重复进行通过主扫描形成光栅行的操作,从而记录图像。由此可知,第一次主扫描中不用1号喷嘴形成光栅行,因为该光栅行以下邻接的光栅行无法用两次以下的主扫描形成。
所谓隔行扫描方式是在副扫描方向间隔地形成上述光栅行,从而记录图像的方式。隔行扫描方式可将喷嘴的间距、副扫描的送纸精度、喷墨特性等的误差分散在记录图像上。因此可起到缓和因这些因素产生的点形成位置的偏差从而提高图像质量的效果。除图18所示的例子之外,以隔行扫描方式进行的记录可以是对应喷嘴间距、喷嘴数、扫描重复数等,以各种送纸量能实现的隔行扫描方式进行的记录。
但是隔行扫描方式在最后进行记录的下端,不可避免地产生无法记录图像的区域。图19是表示以隔行扫描方式记录的下端附近的样子的说明图。该图表示用具有7个喷嘴的打印头以相当于4光栅行的喷嘴间距进行隔行扫描记录的例子。副扫描的送纸量为7光栅行的一定量。图19中的“O”表示各主扫描中打印头在副扫描方向的位置。圆圈中的号码是喷嘴的号码。
图19表示在纸张的下端附近,第L-6次~第L次的7次主扫描的样子。该图中第L次主扫描中7号喷嘴处于打印时喷嘴能达到位置的下端极限。进行隔行扫描记录时,如图所示,在区域A下端邻接的光栅行处产生无法记录点的部分,即形成光栅行的遗漏。因此从下端极限到18光栅行上方的区域都不能打印。
构成喷嘴阵列的喷嘴数越大,上述不能打印的区域越大。近年来,由于喷嘴阵列的大型化,上述不能打印的区域变得不可接受。不能打印的区域增大,打印机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而且近年来要求高品质且高速的打印,因此牺牲图像质量缩小不能打印的区域的方法当然也行不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以隔行扫描方式进行记录时,既不极端地损害图像质量,又充分确保可打印区域的技术。
为了解决至少上述课题的一部分,本发明的打印装置采用下述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打印装置,该装置用打印头形成光栅行的同时,在与该光栅行交叉的方向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打印图像,其特征在于:前述打印头具有多个用以形成同一种类的点的形成要素;各形成要素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以2点以上的间隔配置;该打印装置包括:将前述打印头或者打印媒体两者中至少一个以第一精度输送,进行第一副扫描的第一输送控制模块;由前述第一副扫描控制模块不能实现副扫描时,将前述打印头或者打印媒体中的至少一个以比前述第一精度低的第二精度输送,进行第二副扫描的第二输送控制模块;将用以打印前述图像应当形成的光栅行数据供给前述打印头的数据供给模块;根据由前述数据供给模块供给的数据,驱动前述打印头,形成各光栅行的打印头驱动控制模块;和依次使用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和第二输送控制模块,以预定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的副扫描控制模块;前述输纸量设定以使在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中,由前述第2由前述第二副扫描形成的光栅行夹在由前述第一副扫描中形成的光栅行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可获得对应不同种类的点的形成要素是带有在主扫描方向排列的打印头的打印装置。例如,进行多色打印的打印装置中,各色的点形成要素例如为在主扫描方向排列的打印头等。
打印装置中通常包括打印图像时以高精度进行副扫描的装置和打印结束后,输出打印媒体的装置。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使用前者作为第一输送控制模块,将后者作为以低精度进行副扫描的第二输送控制模块。第一输送控制模块不适于实现副扫描后,用第二输送控制模块进行副扫描,打印图像。如前所述,进行隔行扫描记录时,直到极限位置,存在即使进行副扫描也无法向下打印的区域。与此相对,本发明的打印装置通过使用第二输送控制模块,可扩展副扫描的极限位置。因此,在隔行扫描记录中可扩大可打印图像的区域。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在形成混合区的情况下进行副扫描,其中的混合区是由前述第二输送控制模块形成的光栅行混合在由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形成的光栅行中间得到的。依次使用第一输送控制模块和第二输送控制模块,打印的图像在副扫描方向以“由第一输送控制模块打印的区域(以下称为高精度区)”、“由第一输送控制模块和第二输送控制模块两者形成的光栅行混在一起的区域(以下称为混合区)”、“由第二输送控制模块打印的区域(以下称为低精度区)”的顺序或相反的顺序排列。
第二输送控制模块比第一输送控制模块的精度低,因此低精度区的图像质量比高精度区的图像质量差。如果不通过混合区,高精度区和低精度区相邻接时,看起来图像质量低下会很明显,会产生由点形成位置的偏差引起的好象轮廓似的边界。与此相对,本发明的打印装置在高精度区和低精度区中间形成一混合区,可缓和两者图像质量的差距造成的影响。可抑制形成边界部分类似轮廓的现象。其结果,本发明的打印装置可不损伤图像质量地扩大可打印区域。
上述说明以适用打印媒体的输出装置作为第二输送控制模块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不限于此。不管是否是打印媒体的输出装置,带有输送精度和可输送区域不同的2个输送控制模块的各类打印装置均可适用。
在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中可设定各种满足上述条件的输纸量。
例如,由第二输送控制模块进行副扫描的输纸量可与以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为主进行副扫描的输纸量相同。
进行隔行扫描记录时,起初由于生成图19所示的光栅行的遗漏,在高精度打印区形成边界。但是,如图19所示的例子可知,在不能打印的区域,第L-2次~第L次主扫描可缺失地形成高精度的光栅行。如果这样通过第二输送控制模块进行副扫描,可在图中依次生成遗漏的光栅行。其结果,可形成由第一输送控制模块形成的光栅行和由第二输送控制模块形成的光栅行混在一起的区域。
图19中例示了特定的喷嘴间距、喷嘴数的例子,在隔行扫描记录时可进行同样的打印。即,不管用第一输送控制模块和第二输送控制模块中的任何一个进行副扫描,以同样的给定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均可形成混合区。采用上述构成的打印装置由于不必对应于输送控制模块地改变对副扫描的控制,因此可以非常简便的控制实现包含混合区的打印。
图19显示了以相当于7个光栅行的一定输纸量进行副扫描的情况。本发明给定的输纸量不一定是一定的输纸量。有些情况下可以根据喷嘴间距、喷嘴数,以一定周期变化的多个输纸量进行隔行扫描记录。这些情况下,同样适用该周期变化的输纸量。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中,没必要在高精度区、混合区、低精度区三者中适用同样的输纸量。特别是,在低精度区,与高精度区相比,由于副扫描的输纸精度降低,也可以设定补偿精度低下的输纸量。
例如,以第二输送控制模块进行副扫描的输纸量比以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为主进行副扫描的平均输纸量小也可以。
一般副扫描的精度随着输纸量的减小而提高。因此,在低精度区以比高精度区小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可补偿副扫描精度低下的问题。因此,即使在低精度区也可以维持不比高精度区逊色的图像质量。平均输纸量是指高精度区以一定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时此时的输纸量,以周期性变化的多个输纸量进行副扫描时,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值。最好用第二输送控制模块进行副扫描的输纸量同样的平均值的送纸量来测评。
作为其它设定,以第二输送控制模块进行副扫描的输纸量也可以比由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进行副扫描时形成各光栅行所需的形成要素数多的形成要素来形成各光栅行。
该设定在低精度区,即以重叠方式进行记录。以重叠方式进行记录是指由多个形成要素形成各光栅行的记录方式。例如,第1次记录中,仅形成各光栅行上奇数号的像素处的点,第2次记录时用不同的形成要素形成偶数号的像素处的点。如果以重叠方式进行记录,与隔行扫描记录同样,可在图像内分散点形成位置的偏差,因而可提高图像质量。采用上述设定在低精度区,由于用比高精度区多的形成要素进行重叠记录,因此可补偿副扫描精度低下的问题。因而,即使在低精度区也可维持不比高精度区逊色的图像质量。
本发明打印装置可以仅用满足上述条件的输纸量进行打印,该打印装置希望还包括仅用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以预定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的第二副扫描控制模块;和基于给定的条件,选用前述副扫描控制模块和第二副扫描控制模块的选择装置。
如此构成的打印装置作为第一打印模式,进行包含“高精度区”、“混合区”、“低精度区”的打印,作为第二打印模式,仅在“高精度区”进行打印。因此,利用选择装置可分别使用两者。从而,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实现适当的打印,提高打印装置的便利性。
该打印装置中,选择条件可设定各种条件。
例如,可根据利用前述副扫描控制模块的打印模式和利用前述第二副扫描控制模块的打印模式的选择指示,进行选择。
如果这样,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分别使用第一打印模式和第二打印模式。
从上述构成可知,包含低精度区的第一打印模式比第二打印模式更能扩大可打印区域。基于该特点,也可以自动地分别使用上述打印模式。
即,前述图像超过给定尺寸时,也可以选择上述副扫描手段。
如果这样,可大大提高打印装置的便利性。组合使用上述2种选择方法,图像超过给定尺寸时,可根据使用者的指示分别使用上述打印模式。选择条件不限于此,可进行各种设定。例如,也可以对应于文字数据、自然图像等图像数据的种类、打印媒体的种类、打印媒体的厚度、重叠方式和打印解像力等打印条件,分别使用打印模式。
使用第二副扫描控制模块时,当前述图像处于打印区域中副扫描方向的至少一端的区域时,以比中央附近区域副扫描的平均输纸量小的平均输纸量进行副扫描也可以。
该构成在高精度区的下端附近减小副扫描的输纸量。由此,可在副扫描方向密集地形成光栅行,因此在隔行扫描记录中可减小不能打印的区域(参照图19)。即可扩大高精度区。
本发明可适用于形成点进行打印的各种类型的打印装置,特别是前述形成要素是喷墨形成点的要素,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比前述第二输送控制模块更靠近前述副扫描的上游侧。
喷墨形成点的打印装置中,多因喷墨特性的波动引起点的形成位置的偏差。为了避免相邻的点之间渗透和混色,最好隔开一定时间间隔地形成相邻的光栅行。从上述观点看,在喷墨形成点的打印装置中,由于特别提高了隔行扫描记录的有效性,因此本发明可有效地适用。
喷墨形成点的打印装置中,有必要保护打印面,直到油墨完全干燥。一般既要保护打印面又要高精度地进行副扫描是很困难的。因此,第一输送控制模块位于副扫描的上游侧,第二输送控制模块位于下游侧,可适当地构成本发明的打印装置。
作为上述输送控制模块,例如在前述副扫描的上游侧,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带有利用给定的摩擦力输送前述打印媒体的上游侧辊,在前述副扫描的下游侧,前述第二输送控制模块带有利用比前述上游侧小的摩擦力输送前述打印媒体的下游侧辊。
本发明可为如下所示的打印方法。
即,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打印方法,使用打印头形成光栅行的同时,在与该光栅行交叉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打印图像,前述打印头具有多个用以形成同一种类的点的形成要素;各形成要素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以2点以上的间隔配置;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将为打印前述图像应当形成光栅行的数据供给前述打印头;(b)根据由数据供给模块供给的数据,驱动前述打印头,形成各光栅行;和(c)依次使用第一副扫描和第二副扫描,第一副扫描是指将前述打印头或者打印媒体两者中至少一个以第一精度输送,第二副扫描是指在不能实现前述第一副扫描的区域中,将前述打印头或者打印媒体中的至少一个以比前述第一精度低的第二精度输送,以预定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前述输纸量设定以使在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中,由前述第二副扫描形成的光栅行被夹在由前述第一副扫描形成的光栅行中。
如果采用上述打印方法,通过与前述打印装置所说明的同样的作用,可不损伤图像质量地扩大可打印区域。作为打印方法构成的情况下,不必说也适用于前述打印装置所说明的各种附加要素。
本发明可为如下所示的记录媒体。
即,本发明的记录媒体,在副扫描方向上分开2点以上的间隔,用形成光栅行的打印头进行主扫描的同时,依次以第一精度进行副扫描和以比该第一精度低的第二精度进行副扫描,计算机可读取程序地进行记录,所述程序是用于驱动在打印媒体上打印图像的打印装置。
无论用前述第一精度进行副扫描还是以第二精度进行副扫描,实现以预定的给定输纸量进行副扫描的副扫描功能的程序被记录在记录媒体上。
该记录媒体记录的程序可实现仅以第一精度进行副扫描的第二副扫描功能;和基于给定的条件,选择地使用前述副扫描功能和前述第二副扫描功能的功能。
如果分别实行上述程序,可实现如上所示的打印装置。作为记录媒体(存储介质),软盘、CD-ROM、光磁盘、IC卡、ROM盒、穿孔卡、印有条形码等符号的印刷物、计算机的内部存储装置(RAM、ROM等存储器)及外部存储装置等,可利用计算机可读取的各种媒体。也可通过通讯途径,向计算机提供能实现上述功能的计算机程序。此外,本发明也可以是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本身,及与此相同的各种信号。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全部内容,作为主扫描,相对于打印媒体,一边往复运动打印头,一边形成各光栅行的打印装置,及通过在光栅行方向准备多个形成要素,不进行主扫描地形成光栅行的打印装置这两种打印装置均可适用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打印机PRT的打印系统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说明打印机PRT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输送纸张P的装置的侧剖图。
图4是表示打印头61~66中喷嘴Nz的排列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用打印头28形成点的原理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控制回路40的内部构成的说明图。
图7是点形成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标准模式下打印的图像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扩张模式下打印的图像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标准模式的通常打印区中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在下端处理区域中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在扩张打印模式中下端附近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变形例中扩张打印模式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变形例中扩张打印模式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变形例中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通过上端处理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第四变形例中扩张打印模式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18是通过隔行扫描方式记录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通过隔行扫描方式记录的下端附近的样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1)装置的构成
以下基于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打印机PRT的打印系统构成的说明图。打印机PRT与计算机PC相连,接受来自计算机PC的打印数据进行打印。计算机PC执行称为打印机驱动程序的软件,从而打印机PRT动作。也可以使计算机PC与外部网络TN连接,或与特定的服务器SV连接,下载用于驱动打印机PRT的程序和数据。用软驱FDD和CD-ROM驱动器(光驱)CDD从软盘和CD-ROM等记录媒体上装载必要的程序和数据也可以。
图1表示打印机PRT的功能块的构成。打印机PRT包括输入装置91、缓存92、主扫描装置93、第一副扫描装置94A、第二副扫描装置94B及控制装置97。
输入装置91接受来自计算机PC的打印数据和打印模式数据,暂时存储在缓存92中。计算机PC给出的打印数据是将打印图像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的数据,即二维配置的各像素指定的各色的点的有、无的数据。带有多个喷墨喷嘴的打印头往复运动,主扫描装置93进行主扫描,即形成作为该方向的点行的光栅行。进行各主扫描时,控制装置97从缓存92向打印头供给数据,同时挡住不应形成点的喷嘴。
第一副扫描装置94A、第二副扫描装置94B输送在主扫描完了时的打印用纸进行副扫描。打印机PRT可以2种模式进行打印。第一副扫描装置94A以对应第一打印模式的送纸量进行副扫描。副扫描装置94B以对应第二打印模式的送纸量进行副扫描。控制装置97根据打印模式数据进行两者的使用。
下面参照图2说明打印机PRT的概略构成。如图所示,该打印机PRT由下述装置构成:通过送纸马达23输送纸张P的装置;通过滑架马达24使滑架31在压印板26的轴方向往复运动的装置;驱动搭载在滑架31上的打印头28,喷出油墨的装置;控制与送纸马达23、滑架马达24、打印头28及操作面板32的信号读取的控制回路40。
下面说明输送纸张P的装置。图3是表示输送上述打印机PRT的纸张P的装置的侧剖图。输送纸张P的装置由设置在进纸侧的进纸辊25a和从动辊25b、设置在出纸侧的出纸辊27a和蒸汽加热辊27b构成。通过齿轮组传递图2所示的送纸马达23的旋转,从而驱动上述辊。如图3所示,纸张P从进纸侧被夹持在进纸辊25a和从动辊25b之间,借助于两辊的旋转输送。纸张P的上端夹持在出纸辊27a和蒸汽加热辊27b之间,通过这两辊被输送到出纸侧。打印头28在压印板26上的区域在纸张P上记录图像。
由于进纸侧的进纸辊25a、从动辊25b以高压力夹持纸张P,因此可高精度地输送纸张P。与此相对,出纸辊27a和蒸汽加热辊27b为保护打印面以低压力夹持纸张P。因此,纸张P的下端离开进纸辊25a和从动辊25b之后,由出纸辊27a和蒸汽加热辊27b输送时与由进纸侧的进纸辊25a和从动辊25b输送时相比,输纸量的精度低一些。下面的说明中将采用进纸侧的进纸辊25a和从动辊25b的副扫描称为高精度输纸,将仅采用出纸辊27a和蒸汽加热辊27b的副扫描称为低精度输纸。
使滑架31在压印板26的轴方向往复运动的装置由下述部分构成:使与压印板26的轴平行架设的滑架31能滑动地保持的滑动轴34、与滑架马达24之间张设环形的驱动带36的皮带轮38、检测出滑架31的原点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39等。
该滑架31可搭载黑油墨(K)用的墨盒71和容纳青(C)、浅青(LC)、品红(M)、浅品红(LM)、黄(Y)5色油墨的彩色油墨用墨盒72。滑架31下部的打印头28处形成有共计6个喷墨用喷墨头61~66。当将墨盒71、墨盒72装入滑架31时,即可从各墨盒向喷墨头61~66供入油墨。
图4是表示喷墨头61-66中喷嘴Nz的配列的说明图。这些喷嘴由喷出各种颜色油墨的6组喷嘴阵列构成,各喷嘴阵列中多个喷嘴Nz以一定的喷嘴间距k呈锯齿状排列。各喷嘴阵列在副扫描方向的位置互相一致。
图5是表示用打印头28形成点的原理的说明图。图中示出喷出黑油墨(K)、青(C)、浅青(LC)油墨的部分。一旦油墨用墨盒71、墨盒72安装到滑架31上,各色油墨即通过图5所示的油墨通路68供给各色喷墨头61~66。
如图所示,喷墨头61-66中的每个喷嘴配有压电元件PE。如同公知的那样,压电元件PE是通过施加电压扭曲晶体结构,极高速地进行电—机械能量转换的元件。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压电元件PE两端设置的电极间施加给定时间、幅度的电压,如图5的箭头所示,压电元件PE仅在施加电压期间伸张,使油墨通路68的一侧壁变形。其结果,油墨通路68的体积随着压电元件PE的伸张而收缩,相当于收缩部分的油墨形成颗粒Ip,从喷嘴Nz的顶端高速地喷出。该油墨颗粒Ip渗入装在压印板26上的纸张P,从而进行打印。
下面说明控制回路40的内部构成。图6是表示控制回路40的内部构成的说明图。如图所示,控制回路40内部以CPU 41、PROM 42、RAM43为中心,下面示出的各种回路通过总线48相互连接。PC接口44与计算机PC进行数据交换。外围输入输出装置(PIO)45与送纸马达23、滑架马达24和操作面板32等交换信号。时钟46使各回路的动作同步。驱动缓存47将喷墨头61~66中每个喷嘴的点的有无信号输出到驱动信号生成装置55。
驱动信号生成装置55基于从发送器50周期输入的原驱动信号,生成向喷墨头61~66中的各喷嘴列输出的驱动波形。对应从驱动缓存47给出的数据,向应该形成点的喷嘴输出生成的驱动波形。配合打印进展的状况,从驱动缓存47向驱动信号生成装置55供给打印头的各喷嘴所对应的光栅行的数据。对于打印刚开始和快结束时应该形成的光栅行不存在的喷嘴,提供意味着不形成点的屏蔽数据。CPU 41执行这些控制。
CPU 41通过PIO 45控制送纸马达23的动作,从而进行副扫描。副扫描的输纸量预先存储在PROM 42中。打印机PRT为了以与副扫描的输纸量不同的2种打印模式进行打印,要存储对应各打印模式的输纸量。CPU 41从PROM 42中读入对应指定的打印模式的输纸量数据,进行副扫描。
本实施例中,使用带有通过上述压电元件喷墨的打印头的打印机PRT,也可以使用通过其它方法喷墨的打印机。例如,给在油墨通路上配置的加热器通电,通过油墨通路中产生的气泡来喷出喷墨类型的打印机也可以适用。
(2)形成点的控制
下面说明用本实施例的打印机PRT进行的打印。图7是形成点控制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是由打印机PRT的控制回路40的CPU 41执行的处理。
一旦形成点的控制流程开始,CPU 41输入打印数据和打印模式(步骤S10)。打印数据是计算机PC通过打印机驱动程序,对原图像数据进行颜色补正、进行半色调处理生成的数据,是指定每个像素处各色点的有无的数据。在步骤S10中,可以输入与打印图像有关的全部数据,也可以与后述的形成点的处理并行地依次输入数据。
打印机PRT可以标准模式和扩张模式2种打印模式进行打印。图8是表示以标准模式打印图像的样子的说明图。标准模式是指在打印纸P上图像的通常打印区和下端处理区2个区域在副扫描方向相邻接的状态下进行打印。上述两个区域都是由高精度输纸形成的。图9是表示以扩张模式打印图像的样子的说明图。扩张模式是指在打印纸P上的图像的高精度区、混合区、低精度区3个区域在副扫描方向以上述顺序相邻接的状态下进行打印。高精度区是由高精度输纸形成的,低精度区是由低精度输纸形成的,混合区是由高精度输纸和低精度输纸混合形成的。扩张模式比标准模式可打印的区域更大。也即,扩张模式的可打印区域下端侧的空白比标准模式小。
打印机PRT的使用者在打印时指定任意一种打印模式,即可进行各模式的打印。为实现对应打印模式的打印操作,CPU 41判断输入的打印模式是否为扩张模式(步骤S20),根据结果进行下述处理。
当判断不是扩张模式时,进行标准模式的打印。即CPU 41作为记录图8中通常打印区的处理,以隔行扫描的方式进行记录(步骤S30)。图10是表示在标准模式的通常打印区中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图中示出以4点间距、具有7个喷嘴的打印头为例。图的左侧显示了第一次~第6次主扫描中打印头在副扫描方向的位置。圆圈中的数字表示各个喷嘴。数字是喷嘴的号码。图的右侧表示由各喷嘴形成的点的样子。如图所示,用1次主扫描形成各光栅行的同时,以7光栅行的一定输纸量进行副扫描,从而可在图中可打印的区域打印图像。
通过主扫描用的数据的设定、主扫描、副扫描量的设定、反复进行副扫描的各种处理,从而用该隔行扫描方式进行记录。主扫描用数据的设定是指向打印头的各喷嘴提供由主扫描形成的1光栅行长度的打印数据。各喷嘴打印的光栅行如图10的例子所示,基于从打印开始的副扫描的历史,一贯地指定。主扫描是一边移动打印头,同时基于设定的数据形成各像素的点的处理。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副扫描量的设定为一定值7点。与喷嘴间距、喷嘴数及形成各光栅行需要的主扫描数相对应,不产生光栅行的遗漏地预先设定副扫描量,存储在存储器中。图7中的步骤S30以设定的副扫描量通过高精度输纸进行副扫描。
打印直到通常打印区的下端结束时,CPU 41进行打印图8中的下端处理区的处理(步骤S40)。本实施例中,在通常打印区,打印完预先设定的给定数的光栅行后,进入下端处理区。下端处理的顺序本身与通常打印区相同。即,执行主扫描用的数据设定、主扫描、副扫描量的设定、及反复进行副扫描。在下端处理中,副扫描的输纸量与通常打印区不同。下端处理的输纸量如下所述,要预先设定,存储在存储器中。
图11是表示下端处理区中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与图10相同,以4点间距、带有7个喷嘴的打印头为例。图中示出了第L-6次~第L+5次的12次主扫描中打印头在副扫描方向的位置。L-6次、L-5次主扫描中打印头的位置与图19中打印头的位置相对应。下面一边比较图11和图19,一边说明本实施例中下端处理的意义。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旦第L-4次主扫描结束,作为下端处理将以5个光栅行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此后以3个光栅行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至此以小于所实行的7个光栅行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L-3次以后的主扫描中也存在扫描已经形成的光栅行的喷嘴。该喷嘴适宜被关闭,仅用未形成光栅行的喷嘴形成点。这些输纸都是高精度输纸。图19中为继续7光栅行的输纸,第L次主扫描中打印头处于高精度输纸能达到的极限位置。与此相对,图11所示的下端处理中由于以较小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因此可在高精度输纸能达到的范围内更多地进行主扫描,直到第L+5次的主扫描还可以进行。
由于图11所示的下端处理以比进行副扫描时一定输纸量(图19)小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因此在副扫描方向可密集地形成光栅行。其结果,如图11所示,在区域B的范围内,可打印出没有光栅行遗漏的图像。图11表示了用一定量的输纸可打印的区域A的范围。即对应图19中的区域A的范围。通过两者的比较可明了,通过进行下端处理,可扩大高精度输纸的可打印区域。图11所示的例子中,不能打印的区域相对于一定输纸量时的18光栅行降低至6光栅行。
本实施例的标准打印模式中,为了通过可能限度的高精度输纸扩大能打印的区域,进行下端处理。上述例子中说明了4点间距、带有7个喷嘴的情况,但是通过对应于点间距、喷嘴数,在比通常打印区小的范围内适当地选择输纸量,可进行同样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图7的步骤S20中,判断指定了扩张模式时,进行扩张模式的打印。即,CPU 41以隔行扫描方式记录图9中的高精度区(步骤S50)。在本实施例中,高精度区的记录是与标准模式中通常打印(参照图10)相同的记录方法。图10是表示区域中记录样子的说明图。即,如果采用4点间距、带有7个喷嘴的打印头,则以7个光栅行的一定输纸量进行副扫描。
直到高精度区的下端打印结束,CPU 41通过低精度输纸进入隔行扫描(步骤S60)。本实施例中,打印头超过以高精度输纸进行副扫描所能达到的极限位置时,进入低精度输纸。但是,如下所述,判断高精度输纸是否结束并不是特别必要。与标准打印模式不同,不进行下端处理。
图12是表示扩张打印模式中在下端附近记录样子的说明图。以4点间距、带有7个喷嘴时为例。在扩张打印模式中,不进行下端处理地进行高精度区的打印。因此,在高精度区下端记录点的样子与图19相同。下面通过与图19比较说明采用低精度输纸的记录。
图12表示第L-3次~第L+4次主扫描的样子。第L次主扫描对应高精度输纸时打印头可能达到的极限位置。可在图12的区域A中没有光栅行遗漏地打印图像。图9表示的高精度区对应于图19中的区域A。图19表示的记录方法由于在区域A下端侧出现光栅行的遗漏,第L-2次的主扫描中的7号喷嘴、第L-1次主扫描中的5~7号喷嘴、第I次主扫描中的3~7号喷嘴不形成点。与此相对,扩张打印模式中这些喷嘴也形成光栅行。即,到第L次为止的主扫描结束的阶段中,区域A中图像完成的同时形成如图19中空白的圆圈表示的光栅行的缺失。
上述高精度输纸的打印结束后,扩张打印模式以同样输纸量的低精度输纸进行打印。即,在图12的例子中以7点的一定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图12中的第L+1次~第L+4次主扫描相当于以低精度输纸进行的记录。本实施例中,由于以高精度输纸和低精度输纸进行副扫描的输纸量是相同的,因此不进行高精度输纸是否结束的判断,即可实现两者的打印。
图12中带阴影线的圆圈表示以低精度输纸记录的点。由于是用与高精度输纸相同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因此可以隔行扫描方式打印图像。这里如上所述,到第L次为止的主扫描中,区域A的下端以高精度输纸缺失地形成光栅行。在扩张打印模式中,通过低精度输纸形成的光栅行可将上述光栅行的缺失补全。其结果,如图12所示,到第L次主扫描中7号喷嘴的位置范围为止的区域形成了通过高精度输纸和通过低精度输纸形成的光栅行混合在一起的区域T。其相当于图9表示的混合区。混合区下端侧的区域L仅通过低精度输纸形成的光栅行打印图像。该区域相当于图9中的低精度区。
由于用低精度输纸能在打印纸P下端侧的任何位置进行副扫描,因此没有光栅行的遗漏,可打印完整的图像。但是在打印纸P的下端附近,打印头的一部分落入白边中。该白边相当于图12中第L+2次主扫描中的7号喷嘴、第L+3次主扫描中的5~7号喷嘴、第L+4次主扫描中的3~7号喷嘴。由于CPU 41对于落入上述白边部分的喷嘴不提供打印数据,一边提供意味着不形成点的屏蔽数据,一边进行打印。CPU 41直到图像打印结束,以低精度输纸反复进行记录。
采用上述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以扩张模式进行打印,通过灵活运用低精度输纸的副扫描,可扩大可打印区域。本实施例中设有极小的白边。这是为了避免由于副扫描的输送误差引起油墨从打印纸P的下端溢出,喷到压印板上。在原理上直到打印纸P的下端极限均可扩展为可打印区域。
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如图9和12所示,在高精度区和低精度区之间的混合区实行扩张打印模式。低精度区和高精度区的图像质量有差别,但通过两者之间的混合区,该差别可得到缓和。还可抑制图像质量不同的打印区邻接时常见的边界部分出现的类似轮廓的现象。其结果,采用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不损害图像质量,并且可扩大可打印区域。
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以同样的副扫描量进行高精度输纸的打印和低精度输纸的打印。因此,通过非常简便的控制处理即可实现上述扩张打印。
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分别采用标准打印模式和扩张打印模式2种打印模式,可实现对应使用者要求的打印。如图11所示,标准打印模式根据下端处理的效果,可将高精度输纸的打印扩大到区域A下端。扩张打印模式如图12所示,可在区域A的范围内实现高精度输纸的打印。因此,打印直到用下端处理扩大到的范围内的图像时,如果使用标准打印模式可实现更高质量的打印。对于超出下端处理可扩展到的范围的图像,可使用扩张打印模式打印图像。由于具有上述两种打印模式,因此可实现所需打印,可提高打印装置的方便性。
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由使用者指定标准打印模式和扩张打印模式中任意一个的情况。与此相对,由打印机驱动器选择适当的打印模式,并显示出来也可以。例如超出下端处理扩展到的范围的图像可被自动地指定为扩张打印模式。也可以对应于文字数据、自然图像等图像数据的种类、打印媒体的种类、打印媒体的厚度、叠放方式和打印清晰度等打印条件,分别使用打印模式。
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扩张打印模式中,以相同的输纸量进行高精度输纸和低精度输纸的情况。扩张打印模式中也可以不同的输纸量进行高精度输纸和低精度输纸。下面示出两者的输纸量不同的扩张打印模式的变形例。
图13是表示第一变形例中扩张打印模式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以具有4点间距、7个喷嘴的打印头为例。高精度输纸,即到第L次主扫描为止的范围内,与实施例一样,以7点的一定输纸量进行副扫描。该主扫描中高精度区A下端侧缺失地形成光栅行的点也和实施例一样。图13中空白的圆圈表示由高精度输纸形成的光栅行。
第一变形例中,第L次主扫描结束后,以5点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进行第L+1次主扫描。此后以3点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进行第L+2次以后的主扫描。即通过低精度输纸,以与前述下端处理(参照图11)说明的同样的输纸量进行记录。各主扫描中由于扫描已经形成的光栅行的喷嘴依然存在,适当地关闭这些喷嘴,进行打印。
以一定输纸量进行低精度输纸的记录时,如图13所示,在高精度区A的下端通过混合区T,可形成低精度区L。因此,通过与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可不损害图像质量地扩大可打印区域。第一变形例中,由于在结束高精度输纸的时刻改变副扫描的输纸量,因此有必要根据记录的历史进行判断是否应该进行低精度输纸的处理。但是,第一变形例以比高精度输纸时的副扫描量小的输纸量,通过低精度输纸进行副扫描。如果减小副扫描的输纸量,一般地说副扫描的输纸误差也会减小。因此,第一变形例在低精度输纸中可对输纸精度低下进行补偿地打印图像,特别是在低精度区可提高图像质量。低精度输纸的副扫描量不限于上述例子,当然也可以对应于喷嘴间距、喷嘴数进行各种可能的设定。
第一变形例相当于在低精度区进行下端处理的情况。该输纸还具有可抑制打印头和打印纸相接触的可能性的优点。在低精度区进行下端处理时,例如在打印完图13中的区域L的时刻(相当于第L+9次主扫描),6号和7号喷嘴2个喷嘴处于从打印纸下端溢出的状态。在低精度区不进行下端处理时,如图12所示,在打印完区域L的时刻,4号~7号喷嘴的4个喷嘴处于从打印纸下端溢出的状态。在低精度区进纸侧的辊已经放开纸张的下端。如果纸张反过来,其下端有可能与打印头接触。由于上述接触,纸张的下端被弄脏,存在损伤打印头等缺点。如果在低精度区进行下端处理,如上所述,可抑制打印结束时打印头超出纸张的量。其结果,可减小纸张下端与打印头接触的可能性,可抑制上述缺点。
图14是表示第二变形例中扩张打印模式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例示了4点间距、打印头具有8个喷嘴的情况。高精度输纸,即在到第L次主扫描为止的范围内,与实施例同样,以7点的一定输纸量进行副扫描。高精度区,即在到第L次主扫描为止的范围内,除了8号喷嘴,以7个喷嘴形成点。由此,与实施例同样,可在高精度区A打印图像。上述主扫描中,在高精度区A下端侧缺失地形成光栅行的点也与实施例相同。图14中的空白的圆圈表示由高精度输纸形成的光栅行。
第二变形例中,结束第L次主扫描后,以5点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进行第L+1次主扫描。此后,以3点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进行第L+2次以后的主扫描。以与第一变形例同样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但是,第二变形例中,主扫描方向的点的记录方法与第一变形例不同。如图14所示,在混合区T中,与第一变形例同样,通过各主扫描形成各光栅行。与此相对,在低精度区L通过2次主扫描形成各光栅行。即进行重叠方式的记录。
由于以图14所示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在低精度区L,用2个喷嘴扫描各光栅行。第一次扫描的喷嘴形成位于主扫描方向奇数号像素处的点。图14的区域L中,相当于画阴影线的像素。第二侧扫描的喷嘴形成偶数号的像素的点。为了实现上述记录,第二变形例在低精度输纸时,适当地使用到8号喷嘴为止的喷嘴形成点。
在第二实施例中,也可在高精度区A的下侧通过混合区T,形成低精度区L。因此,通过与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可以不损伤图像质量地扩大可打印区域。第二变形例中,低精度区采用重叠方式进行记录。用重叠方式记录由于分散了点形成位置的偏差,因此可提高图像质量。因此,第二变形例在低精度输纸时,可对输纸精度低下进行补偿地打印图像,具有特别是在低精度区可提高图像质量的优点。低精度输纸的副扫描量不限于上述例子,也可以对应于喷嘴间距、喷嘴数、在低精度区形成各光棚行所需的主扫描数,进行各种可能的设定。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例示了在高精度区以一定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的情况。例示了用一次主扫描形成各光栅行的情况。如下所述,副扫描的输纸量不限于一定的输纸量,也可以用2次以上的主扫描形成各光栅行。图15是表示第3变形例中记录样子的说明图。这里,以4点间距、带有8个喷嘴的情况为例。
图15表示开始打印的上端附近的样子。周期性地重复5点、2点、3点、6点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从而可在图中的可打印区域打印图像。此时,由于各光栅行由2个喷嘴扫描,因此可以重叠方式进行打印。通过以与低精度区相同的输纸量进行记录,可实现相当于实施例那样的扩张打印。通过在低精度区以比高精度区的平均输纸量4点小的平均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可实现相当于第一变形例那样的扩张打印。在低精度区以比高精度区多的主扫描数,即3次以上的主扫描数形成各光栅行,可实现相当于第二变形例那样的扩张打印。
以上的各实施例中,作为上端处理,也可以与开始图像打印时起初通常的输纸量不同的输纸量进行记录。图16是表示通过上端处理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与图15相同,以4点间距、带有8个喷嘴的情况为例。如图所示,作为上端处理,反复7次进行3点的副扫描。此后,以与图15相同的输纸量,即5点、2点、3点、6点的输纸量周期性地进行副扫描。通过这样的记录,在图15所示的可打印区域,由2个喷嘴形成各光栅行,可打印图像。此时,不能打印的区域在上端有18个光栅行。从打印开始初期,以周期性的输纸量进行记录时,如图15所示,有23个光栅行的不能打印的区域。通过进行上端处理,也可以在上方扩大可打印区域。进行上端处理时,以高精度区为主进行的副扫描由于与图15的情况相同,因此可实现各种样子的扩张打印。
在高精度区进行如图11所示的下端处理,也可以进行低精度区的记录。此时记录的例子表示为第四变形例。图17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扩张打印模式记录的样子的说明图。这里以4点间距、带有7个喷嘴的打印头为例。如图所示,在高精度区,进行与图11所示的相同的下端处理。但是,图11的第L+4次、第L+5次主扫描中,通过高精度输纸,从可打印区域B下端溢出部分的喷嘴被关闭,但在第四变形例中这些喷嘴也形成光栅行。
下端处理结束后,第L+6次以后的主扫描仍旧以低精度输纸记录光栅行。此时的输纸量相当于与下端处理相同的3点。直到图像打印结束,以该输纸量重复进行记录。
第四变形例如图17所示,也是由高精度区B、混合区T、低精度区L相邻接地形成。因此,与实施例等说明的相同,可不导致图像质量极端下降地扩大可打印区域。而且,如果采用第四变形例,由于在高精度输纸时进行下端处理,因此还可扩大高精度区B。而且由于低精度区以小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因此可对副扫描精度低下进行补偿地进行记录。通过上述作用,采用第四变形例可打印高质量的图像。
上述各实施例以4点间距、带有7个或者8个喷嘴的情况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情况,用各种喷嘴间距和喷嘴数的打印头均可实现。虽然示出了进行主扫描形成各光栅行的打印机,但也可以不主扫描地形成光栅行。示出了利用压电元件喷墨、形成点的打印机,但喷墨装置利用向加热器通电,在油墨中生成的气泡喷墨等各种装置都可以适用。而且形成点的装置本身不限于喷墨一种。
以上的实施例示出了用进纸辊和出纸辊输送纸张的情况。但纸张的输送手段不限于此,其它各种手段也可适用。实施例中,例示了实现高精度输纸的进纸辊位于副扫描的上游侧,进行低精度输纸的出纸辊位于副扫描的下游侧的情况。但与此相反,进行高精度输纸的进纸辊位于副扫描的下游侧,进行低精度输纸的装置位于副扫描的上游侧也是可以的。此时,在将图9上下翻转的状态下打印图像。即,变为在从打印纸的上端设置低精度区、混合区、高精度区的状态下进行打印。
以上的实施例说明了打印机PRT设定副扫描的输纸量等。与此相对,也可以实现由计算机PC中的打印机驱动程序设定副扫描的输纸量。即,打印机驱动程序根据图7所示的流程图,设定各主扫描的副扫描量,与打印数据一起供给打印机PRT。打印机PRT根据由打印机驱动程序指定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也可以这样构成。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各种形态实施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是以具有6色油墨的彩色打印机为例说明的,但本发明不依赖于油墨的颜色数,均可适用。
符号的说明
23—送纸马达
24—滑架马达
25a—进纸辊
25b—从动辊
26—压印板
27a—出纸辊
27b—蒸汽加热辊
28—打印头
31—滑架
32—操作面板
34—滑动轴
36—驱动带
38—皮带轮
39—位置检测传感器
40—控制回路
41-CPU
42—PROM
43—RAM
44—PC接口
46—时钟
47—驱动缓存
48—总线
50—发送器
55—驱动信号生成装置
61~66—喷墨头
68—油墨通路
71、72—墨盒
91—输入装置
92—缓存器
93—主扫描装置
94A、94B—副扫描装置
97—控制装置

Claims (11)

1、一种打印装置,该装置用打印头形成光栅行的同时,在与该光栅行交叉的方向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打印图像,
其特征在于:前述打印头具有多个用以形成同一种类的点的形成要素;各形成要素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以2点以上的间隔配置;
该打印装置包括:将前述打印头或者打印媒体两者中至少一个以第一精度输送,进行第一副扫描的第一输送控制模块;
由前述第一副扫描控制模块不能实现副扫描时,将前述打印头或者打印媒体中的至少一个以比前述第一精度低的第二精度输送,进行第二副扫描的第二输送控制模块;
将用以打印前述图像应当形成的光栅行数据供给前述打印头的数据供给模块;
根据由前述数据供给模块供给的数据,驱动前述打印头,形成各光栅行的打印头驱动控制模块;和
依次使用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和第二输送控制模块,以预定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的副扫描控制模块;
前述输纸量设定以使在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中,由前述第二副扫描形成的光栅被行夹在由前述第一副扫描中形成的光栅行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扫描控制模块中,第二副扫描的输纸量与前述第一副扫描的输纸量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扫描控制模块中,第二副扫描的输纸量比前述第一副扫描的平均输纸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副扫描中使用的形成要素的数量比在前述第一副扫描中使用的形成要素的数量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前述副扫描控制模块作为第一副扫描控制模块;该打印装置还包括仅用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以预定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的第二副扫描控制模块;和选择地使用前述第一副扫描控制模块和第二副扫描控制模块的选择模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选择模块是根据利用前述第一副扫描控制模块的打印模式和利用前述第二副扫描控制模块的打印模式的选择指示,实现前述选择使用的装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选择模块根据前述图像的尺寸进行选择。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前述图像位于打印区域中副扫描方向的至少一端的区域时,前述第二副扫描模块以比中央附近区域副扫描的平均输纸量小的平均输纸量进行副扫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形成要素是喷墨形成点的要素,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比前述第二输送控制模块更靠近前述副扫描的上游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副扫描的上游侧,前述第一输送控制模块带有利用给定的摩擦力输送前述打印媒体的上游侧辊;在前述副扫描的下游侧,前述第二输送控制模块带有利用比前述上游侧小的摩擦力输送前述打印媒体的下游侧辊。
11、一种打印方法,使用打印头形成光栅行的同时,在与该光栅行交叉的方向上进行副扫描,在打印媒体上打印图像,
前述打印头具有多个用以形成同一种类的点的形成要素;
各形成要素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以2点以上的间隔配置;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将为打印前述图像应当形成光栅行的数据供给前述打印头;
(b)根据由数据供给模块供给的数据,驱动前述打印头,形成各光栅行;和
(c)依次使用第一副扫描和第二副扫描,第一副扫描是指将前述打印头或者打印媒体两者中至少一个以第一精度输送,第二副扫描是指在不能实现前述第一副扫描的区域中,将前述打印头或者打印媒体中的至少一个以比前述第一精度低的第二精度输送,以预定的输纸量进行副扫描;
前述输纸量设定以使在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中,由前述第二副扫描形成的光栅行被夹在由前述第一副扫描形成的光栅行中。
CN00121749A 1999-06-08 2000-06-08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45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054099A JP3567798B2 (ja) 1999-06-08 1999-06-08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JP160540/1999 1999-06-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7383A CN1277383A (zh) 2000-12-20
CN1124542C true CN1124542C (zh) 2003-10-15

Family

ID=15717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1217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4542C (zh) 1999-06-08 2000-06-08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336703B1 (zh)
EP (1) EP1065063B1 (zh)
JP (1) JP3567798B2 (zh)
CN (1) CN1124542C (zh)
AT (1) ATE263683T1 (zh)
DE (1) DE60009606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2240B1 (en) * 2000-09-15 2003-09-02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Drying of an image on print media in a modular commercial printer
JP3552694B2 (ja) * 2000-10-17 2004-08-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2166536A (ja) * 2000-11-30 2002-06-1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684159B2 (ja) * 2001-01-31 2005-08-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ATE366186T1 (de) * 2001-04-20 2007-07-15 Seiko Epson Corp Drucken durch wechsel des vorschubs zwischen einem monochromatischen bereich und einem farbbereich
US6837569B2 (en) * 2002-06-12 2005-01-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hingling algorithms for edge printing and printer using the same
US20050099647A1 (en) * 2002-07-31 2005-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 system and print control method
JP4325170B2 (ja) 2002-10-16 2009-09-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の大きさに応じて異なるモードで行う印刷
KR20060110489A (ko) * 2005-04-20 2006-10-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슁글링 인쇄 방법
JP2007055202A (ja) * 2005-08-26 2007-03-08 Seiko Epson Corp 印刷方法、印刷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455378B2 (en) * 2006-03-16 2008-11-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inter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print mask height
CN102173246B (zh) * 2011-02-18 2013-01-02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喷墨按需成型光栅的立体印刷方法
JP6028565B2 (ja) * 2012-03-30 2016-1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ギャップ情報取得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032003B2 (ja) 2012-03-30 2016-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ギャップ情報取得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115128B2 (ja) 2012-03-30 2017-04-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ギャップ情報取得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8882215B2 (en) 2012-03-30 2014-11-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inkjet printer for acquiring gap information
JP5803785B2 (ja) 2012-03-30 2015-11-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631164B2 (ja) * 2015-10-30 2020-01-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5389A (en) * 1994-01-31 1997-04-29 Tektronix, Inc. Ink-jet print head array and interlace method
US5686944A (en) * 1994-03-02 1997-11-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erial printer with hybrid print control of interlaced and minute feed printing
JPH08130433A (ja) 1994-10-28 1996-05-21 Toko Inc 表面弾性波装置とその保護膜形成方法
JP3440804B2 (ja) * 1998-01-23 2003-08-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US6155668A (en) * 1998-02-13 2000-1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er, method of printing,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to actualize the printer
JP3596313B2 (ja) 1998-10-13 2004-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065063B1 (en) 2004-04-07
EP1065063A1 (en) 2001-01-03
ATE263683T1 (de) 2004-04-15
DE60009606D1 (de) 2004-05-13
JP3567798B2 (ja) 2004-09-22
CN1277383A (zh) 2000-12-20
JP2000343688A (ja) 2000-12-12
US6336703B1 (en) 2002-01-08
DE60009606T2 (de) 2005-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542C (zh)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
CN1151925C (zh) 防止记录图像密度上产生不均匀度的喷墨记录装置和方法
CN1263608C (zh) 记录装置和测试图案记录方法
CN1736729A (zh) 喷墨打印装置和打印位置设置方法
CN1872553A (zh) 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CN1623776A (zh) 记录装置及其记录方法以及程序
CN1796121A (zh) 补偿丢失喷嘴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打印机
CN1162277C (zh) 点式记录装置和点式记录方法
CN1807097A (zh) 液体排放设备和液体排放方法
CN1647922A (zh) 记录装置、记录系统和控制记录装置的方法
CN1628983A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CN1189321C (zh) 图像打印设备、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程序
CN1287989C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方法
CN1304205C (zh) 滑架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168320A (zh) 多单元打印机和这种打印机的调整方法
CN1305680C (zh) 液体排放设备和液体排放方法
CN1743176A (zh) 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
JP2002347230A (ja) モノクロ領域とカラー領域とで副走査送りを切り換える印刷
CN1929999A (zh) 喷墨打印方法
CN1260065C (zh) 排液设备以及排液方法
JP5716360B2 (ja) 印刷装置、印刷ヘッド
EP1221380B1 (en) Determining adjustment value for recording position deviation at printing using a plurality of kinds of inspecting patterns
CN1530224A (zh) 记录方法及记录装置
JP3900896B2 (ja)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媒体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CN1247382C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1015

Termination date: 2017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