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277C - 点式记录装置和点式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点式记录装置和点式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277C
CN1162277C CNB021032726A CN02103272A CN1162277C CN 1162277 C CN1162277 C CN 1162277C CN B021032726 A CNB021032726 A CN B021032726A CN 02103272 A CN02103272 A CN 02103272A CN 1162277 C CN1162277 C CN 116227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rinted medium
formative element
point
scann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032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75397A (zh
Inventor
����һ
大槻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75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5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2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27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5Means for printing without leaving a margin on at least one edg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edge-to-edg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41J2002/1742Open waste ink collector, e.g. ink receiving from a print head above the collector during borderless printing

Abstract

将打印进行到打印用纸的端部而不会使墨滴喷射到压纸辊上。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的各喷嘴群,沿副扫描方向按顺序配置。在与各喷嘴群内的副扫描方向中央附近的喷嘴#5~#9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沟部26mC、26mM、26mY。对青色的图象,从青色喷嘴#5~#9在打印用纸P上及直到其外周附近喷出墨滴Ip并进行打印。对品红色、黄色,也按同样的方式进行打印。另外,在打印用纸的上下端不留空白地打印各色的图象。通过将这些图象重叠地进行记录,即可在打印用纸上不留空白地打印彩色图象。另一方面,当在打印用纸的外周留有空白地进行打印时,可使用各喷嘴群的全部喷嘴进行打印。

Description

点式记录装置和点式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点式记录头在记录媒体表面上记录印点的技术,尤其是涉及将打印进行到打印用纸的端部而不会弄脏压纸辊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计算机的输出装置,从打印头的喷嘴喷出墨水的打印机得到广泛普及。打印用纸,被支承在压纸辊上,使其面向打印头,并以使打印用纸从其一端到另一端依次位于打印头的正下方的方式在压纸辊上输送。在打印头上,沿打印用纸的输送方向设置着多个喷出墨滴的喷嘴。当从打印头上的各喷嘴喷出墨水时,在打印用纸上依次记录印点,从而打印出图象。
在如上所述的打印机上,如果要将图象打印到打印用纸的端部,则必须将打印用纸配置成使打印用纸的端部位于打印头的下方、即位于压纸辊上,并从打印头喷出墨滴。但是,在这种方式的打印中,由于打印用纸的输送误差或墨滴喷射位置的偏差等,有时会使墨滴从本来应喷射的打印用纸端部偏离而喷射到压纸辊上。在这种情况下,在随后在压纸辊上通过的打印用纸将被喷射到压纸辊上的墨滴弄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课题而开发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将打印进行到打印用纸的端部而不会使墨滴喷射到压纸辊上的技术。
为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发明中,以边进行主扫描边喷出墨滴从而在打印媒体表面上进行印点记录的点式记录装置为对象进行规定的处理。该点式记录装置,备有:点式记录头,具有由分别喷出同一颜色的墨滴的点形成要素构成的多个点形成要素群、即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的多个点形成要素群;主扫描驱动部,对点式记录头和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进行驱动并进行主扫描;打印头驱动部,在主扫描过程中通过驱动多个点形成要素群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印点;压纸辊,在主扫描行程的至少一部分上与点形成要素群相对,并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设置,用于支承打印媒体以使其面向点式记录头;副扫描驱动部,在主扫描间歇时沿副扫描方向驱动打印媒体并进行副扫描;控制部,用于对各部进行控制。
该点式记录装置的压纸辊,具有宽度与各点形成要素群的副扫描方向范围内的一部分规定范围相当的多个沟部、即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多个沟部。在这种形态的点式记录装置中,通过使用各点形成要素群在沟部上对打印媒体记录印点,在进行彩色打印时即使墨滴未喷射在打印媒体上也不会弄脏压纸辊。
另外,各点形成要素群,可以是备有由位于与多个沟部的宽度相当的副扫描方向范围内的一部分规定范围上的特定的点形成要素群构成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的形态。对于这种形态的点式记录装置,在打印媒体的上端和下端的至少一方不留空白地将图象打印到端部的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至少在打印媒体的不留空白地进行图象打印的端部,仅使用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而形成印点。
按照这种形态,在备有在副扫描方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的点形成要素群的点式记录装置中,可以利用从设在不同位置上的点形成要素群喷出的墨水不留空白地打印到打印媒体的上端或下端。其结果是,可以不留空白地将彩色打印进行到打印媒体的上端或下端。此外,进行无空白打印的端部的打印,由位于面向沟部的位置上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进行,所以,即使在墨滴未喷射到打印媒体上的情况下,弄脏压纸辊的上表面的可能性也很小。另外,这里所谓的「仅使用特定点形成要素群」,意味着至少使用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中所包含的点形成要素的一部分,而不使用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以外的点形成要素群。
另外,构成多个点形成要素群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的点形成要素的数目最好相等。按照这种形态,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各种颜色在打印媒体上以相同的步调进行记录,所以能够进行效率高的打印。
另外,在多个点形成要素群的至少一个点形成要素群中,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也可以分别设在多个部位,压纸辊,也可以是在多个部位具有面向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的多个沟部的形态。
另外,压纸辊,最好具有在各沟部的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支承打印媒体的上游侧支承部及在各沟部的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支承打印媒体的下游侧支承部。按照这种形态,当打印媒体在沟部上通过时,由上游侧支承部和下游侧支承部支承,所以其端部不易落入到沟部内。
另外,多个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也可以是包含位于各点形成要素群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央附近的规定范围内的点形成要素群的形态。在副扫描方向的中央附近的点形成要素与靠近端部的点形成要素相比具有更为接近设计值的性能的点式记录装置中,按照上述形态,可以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进行质量更高的打印。
另外,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也可以是仅使用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在打印媒体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全部印点的形态。按照这种形态,从开始到最后都以固定方式的副扫描进行印点的记录。
另外,各沟部,在主扫描方向上最好设置成比打印媒体的主扫描方向的宽度长。此外,在由压纸辊支承的打印媒体的侧端部附近,最好从特定点形成要素群所包含的点形成要素喷出墨滴而在打印媒体的侧端部进行不留空白的打印。按照这种形态,即使在侧端部也可以不留空白地形成印点,而且,未喷射到打印媒体上的墨滴弄脏压纸辊的上表面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在位于打印媒体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中间部,也可以是使用构成点形成要素群的多个点形成要素中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和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以外的点形成要素并以比端部的副扫描输送量大的输送量进行副扫描从而在打印媒体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印点的形态。按照这种形态,与仅用特定点形成要素群记录印点的情况相比,能以更短的时间进行打印。
另外,当按如上所述的方法进行印点的记录时,最好将多个沟部中的位于副扫描方向最上游的沟部相对于面向该沟部的点形成要素群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而设置在下游侧,并将多个沟部中的位于副扫描方向最下游的沟部相对于面向该沟部的点形成要素群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而设置在上游侧。按照这种形态,可以减少在打印媒体上必须仅用特定点形成要素群记录印点的范围。因此,能以更短的时间进行打印。
另外,压纸辊,在副扫描方向上可以从多个点形成要素喷射墨滴的范围内,最好还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以与规定尺寸的打印媒体的宽度大致相等的间隔开设的一对侧方沟部。此外,点式记录装置,最好还备有用于在主扫描方向上将打印媒体定位以便将规定尺寸的打印媒体支承在压纸辊上并将打印媒体的两端侧保持在位于各侧方沟部的开口上的位置的导向部。另外,在由压纸辊支承的打印媒体的侧端部附近,最好从特定点形成要素群所包含的点形成要素喷出墨滴而在打印媒体的侧端部进行不留空白的打印。按照这种形态,即使在打印媒体的侧端部,也可以不留空白地形成印点,而且,不易弄脏压纸辊的上表面。
进一步,在打印媒体的上端及下端留有空白而进行图象打印的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也可以是使用构成点形成要素群的多个点形成要素中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和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以外的点形成要素而在打印媒体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印点的形态。按照这种形态,在上端及下端留有空白而进行图象打印的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能以较短的时间进行打印。
另外,本发明,可以按如下所示的各种形态实现。
(1)点式记录装置、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装置。
(2)点式记录方法、打印控制方法、打印方法。
(3)用于实现上述装置或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4)记录用于实现上述装置或方法的计算机程序的记录媒体。
(5)在包含着用于实现上述装置或方法的计算机程序的载波内具体实现的数据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喷墨打印机的打印头的周边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打印装置的软件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打印装置的机械部分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打印头28上的喷墨嘴N的排列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压纸辊26的周边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打印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用于由用户选择第1图象打印模式和第2图象打印模式的任何一种模式的选择画面的图。
图8是表示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的图象数据D与打印用纸P的关系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的图象数据D2与打印用纸P的关系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各光栅线由哪个喷嘴以哪种方式进行记录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打印开始时的打印头28与打印用纸P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从沟部26mC内向上游侧看去时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的打印用纸P的左右侧端部的打印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各光栅线由哪个喷嘴以哪种方式进行记录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打印头28与沟部26mC、26mM、26mY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的压纸辊26的周边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仅从面向沟部的喷嘴喷出墨滴而记录印点的区域Rf、Rr及从全部喷嘴喷出墨滴而记录印点的区域Rm的平面图。
图17是表示另一种形态中的各喷嘴阵列与沟部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另一种形态中的喷嘴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另一种形态中的喷嘴组件配置与沟部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另一种形态中的喷嘴组件配置与沟部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另一种形态中的喷嘴组件配置与沟部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按以下的顺序根据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A.实施形态概要:
B.笫1实施例:
B1.装置的结构:
B2.图象打印模式的选择:
B3.打印:
C.笫2实施例:
D.变形例:
D1.变形例1:
D2.变形例2:
D3.变形例3:
D4.变形例4:
D5.变形例5:
D6.变形例6:
A.实施形态概要: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喷墨打印机的打印头的周边结构的侧视图。该打印机,沿打印用纸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A按顺序配置着分别具有13个喷嘴的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的各喷嘴群。另外,在与各喷嘴群内的副扫描方向中央附近的喷嘴#5~#9相对的位置上,分别设置着沟部26mC、26mM、26mY。该打印机,从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的各喷嘴分别向打印用纸上的规定位置喷出墨滴以形成单色图象。于是,通过将这些图象重叠地打印在打印用纸上,即可实现彩色打印。另外,在说明书中,对各喷嘴的序号附加「#」号,用以表示各喷嘴。
在图1中,由上游侧走纸辊输送打印用纸P(副扫描输送),使其上端Pf到达沟部26mC的开口之上。这时,从打印头28的青色喷嘴#5~#9喷出墨滴Ip并开始青色图象的打印。由于当打印用纸P的上端Pf位于喷嘴#5之后(副扫描方向的上游)时开始打印,所以即使多少有些走纸误差,也可以在打印用纸P的上端部Pf不留空白地将青色图象打印到端部。此外,由于所使用的喷嘴#5~#9是沟部26mC上的喷嘴,所以不会发生未喷射到打印用纸P上的墨滴附着在作为压纸辊26的上表面的支承部26sf、26sm1上而弄脏随后输送到的打印用纸的情况。在这之后,由喷嘴#5~#9在打印用纸P上进行青色墨水的打印。在图1中,用白色表示在端部进行不留空白的打印时所使用的喷嘴,并用黑色表示不使用的喷嘴。
按照同样的方式,当打印用纸的上端部Pf到达沟部26mM的开口之上时,从品红色喷嘴#5~#9喷出墨滴Ip并开始品红色图象的打印。在这之后,当打印用纸的上端部Pf到达沟部26mY的开口之上时,从黄色喷嘴#5~#9喷出墨滴Ip并开始黄色图象的打印。
另外,在打印用纸的下端,也是当下端到达沟部26mC的开口之上时从青色喷嘴#5~#9喷出墨滴Ip并进行青色图象的打印。按照同样的方式,当下端到达沟部26mM的开口之上时,从品红色喷嘴#5~#9喷出墨滴Ip并进行下端部的品红色图象的打印。而当上端到达沟部26mY的开口之上时,从黄色喷嘴#5~#9喷出墨滴Ip并进行下端部的黄色图象的打印。按照这种方式,即可在打印用纸的上下端不留空白地打印出青色、品红色、黄色的全部图象。于是,通过将这些图象重叠地进行记录,便可以在打印用纸上不留空白地打印出彩色图象。
另一方面,当在打印用纸的外周留有空白地进行打印时,使用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的各喷嘴群的所有喷嘴进行打印。这里,以用青色C、品红色M、黄色Y三种颜色进行彩色打印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使用黑色、浅青色、浅品红色等其他颜色的墨水进行彩色打印的形态。
B.第1实施例:
B1.装置的结构:
图2是表示本打印装置的软件结构的框图。在计算机90中,在规定的操作系统下,使应用程序95动作。在操作系统中,组装着视频驱动程序91及打印机驱动程序96。进行图象修饰等的应用程序95,从扫描器12读入彩色图象数据ORG,并一边对其进行规定的处理一边通过视频驱动程序91而在CRT21上显示图象。彩色图象数据ORG,是由红(R)、绿(G)、蓝(B)三基色的彩色成分构成的原彩色图象数据。
当由该应用程序95发出打印命令时,打印机驱动程序96,从应用程序95接收图象数据D,并将其变换成可由打印机22处理的信号(这里,是与青色、品红色、浅青色、浅品红色、黄色、黑色等各种颜色有关的多值化信号)。在打印机驱动程序96的内部,备有析像度变换模块97、色校正模块98、中间色调模块99、光栅模板100。另外,还存储着色校正表LUT、点形成模式表DT。
析像度变换模块97,起着将由应用程序95处理着的彩色图象数据的析像度变换为可由打印机驱动程序96处理的析像度的作用。在这之后,色校正模块98,一边参照色校正表LUT,一边按每个象素将RGB的图象数据变换为打印机22使用的青色(C)、品红色(M)、浅青色(LC)、浅品红色(LM)、黄色(Y)、黑色(K)的各色数据。此外,所谓「象素」,是指为规定喷射墨滴并记录印点的位置而在打印媒体上(根据情况直到打印媒体的外侧)虚拟确定的方格状的量度单位。
进行了色校正的数据,具有例如256灰度等级等的幅度的灰度等级值。中间色调模块99,通过分散形成印点而由打印机22执行用于表现该灰度等级值的中间色调处理。这时,参照点形成模式表DT,并根据灰度等级值设定各墨点的点形成模式。然后,由光栅模板100按照应传送到打印机22的数据顺序重新排列图象数据,并将其作为最终的打印数据PD输出。
以下,根据图3说明打印机22的概略结构。如图所示,该打印机22,备有由走纸电机23输送打印用纸P的机构、由滑架电机24使滑架31沿着与打印用纸P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往复运动的机构、驱动安装在滑架31上的打印头28并喷出墨滴及形成墨点的机构、与上述走纸电机23、滑架电机24、打印头28及操作面板32进行信号交换的控制电路40。
在控制电路40的内部,除CPU41、PROM42、RAM43外,还设有向喷墨头61~66输出墨点的ON(通)、OFF(断)信号的驱动用缓冲器44等,这些元件及电路通过总线相互连接。控制电路40,接收由计算机90处理后的印点数据,暂时将其存储在RAM43内,并按规定的时序输出到驱动用缓冲器44。CPU41,执行存储在PROM42内的计算机程序,从而起着后文所述的第1控制部41a及第2控制部41c的作用。
使滑架31往复运动的机构,由架设在与打印用纸P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并以可滑动的方式保持滑架31的滑动轴34、滑架31与滑架电机24之间张挂无接头驱动带的带轮38、检测滑架31的原点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39等构成。
在滑架31上,可以安装黑色墨水(K)用墨盒71及装有青色(C)、浅青色(LC)、品红色(M)、浅品红色(LM)、黄色(Y)的五种颜色墨水的彩色墨水用墨盒72。在滑架31下部的打印头28上,形成共计6个喷墨头61~66,当从上方安装黑色墨水(K)用墨盒71及彩色墨水用墨盒72时,可以从各墨盒向喷墨头61~66供给墨水。
图4是表示打印头28上的喷墨嘴N的排列的说明图。这些喷嘴的配置,由按黑色(K)、青色(C)、浅青色(LC)、品红色(M)、浅品红色(LM)、黄色(Y)各种颜色进行喷墨的6组喷嘴阵列构成,分别将13个喷嘴按一定的喷嘴间距k排成一列。这6组喷嘴阵列,沿副扫描方向配置成2列。其中一列,从副扫描方向上游起为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另一列为黑色(K)、浅青色(LC)、浅品红色(LM)。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各喷嘴阵列,设在各不相同的喷墨头61~66上,但也可以设在同一喷墨头内。在本说明书中,将这种情况也包含在内,作为表示包含着所有各种颜色的喷嘴阵列的构成要素的概念,采用术语「打印头」。另外,所谓「喷嘴间距」,是指表示配置在打印头上的喷嘴的副扫描方向的间隔相当于几条光栅线(即几个象素)的值。此外,所谓「光栅线」,是指排列在主扫描方向上的象素的列,也称为「主扫描线」。
喷出上述各色墨水的喷嘴的列(喷嘴阵列),就是技术方案中提到的「点形成要素群」。另外,各喷嘴列的喷嘴中设在图4中以虚线示出的范围R26mC、R26mM、R26mY内的喷嘴,就是技术方案中提到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图4中以虚线示出的范围R26mC、R26mM、R26mY,就是设置各喷嘴阵列的范围中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央附近的规定范围。在与打印头28相对的压纸辊26上,在与该范围R26mC、R26mM、R26mY相当的部分上分别设置着沟部26mC、26mM、26mY(参照图1)。即,上述各色喷嘴列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设置在与沟部26mC、26mM、26mY相面对的位置。
这里,中央附近的规定范围R26mC、R26mM、R26mY,可以是不包含副扫描方向的两端的喷嘴的范围。并且,最好是包含位于副扫描方向的中央的喷嘴并包含着设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喷嘴阵列中的1/2以下的喷嘴的范围。此外,也可以是包含位于副扫描方向的中央的喷嘴并包含着设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喷嘴阵列中的1/3以下的喷嘴的范围。而当不是特定地形成一个位于副扫描方向的中央的喷嘴而是设有从中央起位于等距离的2个喷嘴时,该「中央附近的规定范围」,都可以包含这2个喷嘴。
另外,在第1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打印头28上,与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的喷嘴列并排地配置着黑色(K)、浅青色(LC)、浅品红色(LM)的喷嘴列,但从侧面看去的状态则如图1所示。因此,在第1实施例的说明中仍使用以上用三种颜色进行彩色打印时的说明中使用的图1。
图5是表示压纸辊26的周边的平面图。压纸辊26,在主扫描方向上设置成比该打印机22可使用的打印用纸P的最大宽度长。另外,在压纸辊26的上游,设置着上游侧走纸辊25a、25b。上游侧走纸辊25a,是一个驱动辊,与此不同,上游侧走纸辊25b,是自由转动的多个小压辊。此外,在压纸辊的下游,设置着下游侧走纸辊25c、25d。下游侧走纸辊25c,是设在驱动轴上的多个压辊,下游侧走纸辊25d,是自由转动的多个小压辊。在下游侧走纸辊25d的外周面上,设有与转动轴方向平行的沟槽。即,下游侧走纸辊25d,在外周面上具有呈辐射状的齿(沟槽与沟槽之间的部分),当从转动轴方向看去时,好像是齿轮的形状。该下游侧走纸辊25d,一般称为「有槽压辊」,它起着将打印用纸P压在压纸辊26上的作用。另外,下游侧走纸辊25c与上游侧走纸辊25a,以外周速度相等的方式同步转动。
在压纸辊26上,设置着沿主扫描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沟部26mC、26mM、26mY。如上所述。这些沟部的副扫描方向的位置,是与打印头28上的各喷嘴#5~#9相对的位置。将沟部26mC的上游侧的压纸辊上表面称作上游侧支承部26sf,将沟部26mY的下游侧的压纸辊上表面称作下游侧支承部26sr。另外,将沟部26mC与沟部26mM之间的压纸辊上表面称作中间支承部26sm1,将沟部26mM与沟部26mY之间的压纸辊上表面称作中间支承部26sm2。
沟部26mC、26mM、26mY,分别沿主扫描方向设置成比该打印机22可使用的打印用纸P的最大宽度长。另外,在底部分别设置着用于接受墨滴Ip并将其吸收的吸收构件27mC、27mM、27mY(参照图1)。
打印用纸P,由上游侧走纸辊25a、25b及下游侧走纸辊25c、25d保持,其间的部分由压纸辊26的上表面支承,使其面向打印头28的喷嘴列。另外,由上游侧走纸辊25a、25b及下游侧走纸辊25c、25d进行副扫描输送。打印头28,一边在主扫描中在压纸辊26上往复运动,一边通过喷出墨滴而记录图象。
打印用纸P,当由上游侧走纸辊25a、25b及下游侧走纸辊25c、25d双方进行副扫描输送时,由上游侧支承部26sf、中间支承部26sm1、26sm2、及下游侧支承部26sr支承,并在沟部26mC、26mM、26mY的开口之上通过。当打印用纸P的前端Pf在沟部26mC上通过时,由于打印用纸P的后侧部分由上游侧支承部26sf支承,所以前端Pf不会落入到沟部26mC内。而当打印用纸P的后端Pr通过沟部26mC时,由于打印用纸P的前侧部分由中间支承部26sm1支承,所以后端Pr不会落入到沟部26mC内。同样,由于各沟部在其上游侧及下游侧具有支承部26sm1、26sm2、26sr,所以当打印用纸在沟部的开口之上通过时,不易落入到沟部内。
另外,对于沟部26mC,上游侧支承部26sf,相当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上游侧支承部」,中间支承部26sm1相当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下游侧支承部」。对于沟部26mM,中间支承部26sm1,相当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上游侧支承部」,中间支承部26sm2相当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下游侧支承部」。对于沟部26mY,中间支承部26sm2,相当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上游侧支承部」,下游侧支承部26sr相当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下游侧支承部」。
B2.图象打印模式的选择:
图6是表示打印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打印机22,具有在打印用纸P的外周即上下左右的端部不留空白地进行打印的第1图象打印模式及在打印用纸P的外周留有空白而进行打印的第2图象打印模式。在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打印机22使用全部喷嘴进行打印,与此不同,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只用位于面向沟部的位置的喷嘴#5~#9进行打印。如图6所示,用户在打印时首先应从第1图象打印模式和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
选择结果通过鼠标13或键盘14(参见图2)输入到计算机90。在步骤S2,在选择了第1图像打印模式时,计算机90在S4,根据第1图像打印模式处理图像数据D,在S6,按第1图像打印模式进行打印。另外,在S2,若选择了第2图像打印模式时,计算机90按第2图像打印模式在S8处理图像数据D,在S10,进行打印。
图7是表示用于由用户选择第1图象打印模式和第2图象打印模式的任何一种模式的选择画面的图。当打印时,CPU41执行的打印驱动程序96,在CRT21上显示出如图7所示的选择画面(参照图1和图2)。用户,通过使用鼠标13选择画面上段的「用纸设定」标签并对右上方的「四边无边框(M)」输入复选标记,将「选定第1图象打印模式」的信息输入计算机90。而当用户没有对右上方的「四边无边框(M)」输入复选标记时,则将「选定第2图象打印模式」的信息输入计算机90。此外,用户除使用鼠标13外还可以通过键盘14等其他输入设备对打印驱动程序96输入图象打印模式的选择信息。
打印驱动程序96,根据所选定的图象打印模式准备打印数据PD。第1图象打印模式由第1控制部41a执行,第2图象打印模式由第2控制部41c执行。
图8是表示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的图象数据D与打印用纸P的关系的平面图。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将图象数据D设定为超出打印用纸P的上端Pf而直到打印用纸P的外侧。此外,对下端Pr、左侧端Pa、右侧端Pb也同样设定为超出打印用纸P的端部而直到打印用纸P的外侧。因此,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图象数据D与打印用纸P的尺寸、及打印时的图象数据D的预定位置与打印用纸P的配置的关系,如图8所示。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根据该图象数据D即可不留空白地将图象打印到打印用纸的端部。另外,左侧端Pa、右侧端Pb的左右的名称,与打印机22的左右的名称相对称,所以,在打印用纸P上,实际的左右与左侧端Pa、右侧端Pb的名称正好相反。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当与记录在打印用纸P上的图象数据的上下对应地说到打印用纸P的端部时,使用术语「上端(部)」、「下端(部)」。而当与打印机22上的打印用纸P的副扫描输送的走纸方向对应地说到打印用纸P的端部时,使用术语「前端(部)」、「后端(部)」。在本说明书中,在打印用纸P上,「上端(部)」对应于「前端(部)」,「下端(部)」对应于「后端(部)」。
图9是表示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的图象数据D2与打印用纸P的关系的平面图。如图9所示,在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图象数据D2,是用于在小于打印用纸P的区域内形成图象的数据。于是,在打印用纸P上,即可在上下左右留有空白地进行图象的打印。
B3.打印:
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和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打印时的副扫描输送方式不同。以下,对第1图象打印模式和第2图象打印模式分别说明打印时的副扫描输送。
(1)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的打印时的副扫描输送
图10是表示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各光栅线由哪个喷嘴以哪种方式进行记录的说明图。这里,为简化说明,仅使用所存在的多个喷嘴列中的青色喷嘴列进行说明。假定各喷嘴按相当于3条光栅线的间隔进行配置。另外,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使用的是13个喷嘴中的中央的5个喷嘴(喷嘴#5~#9)。
在图10中,沿纵向排列的1列的量度单位,表示打印头28。各量度单位中的数字5~9,表示喷嘴的序号。在图10中,将随时间相对于副扫描方向移动的打印头28按顺序从左向右挪动地示出。如图10所示,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进行各为5个印点的有规律输送。其结果是,各光栅线,分别由一个喷嘴记录印点。
另外,副扫描输送量的单位「印点」,意味着与副扫描方向的打印析像度对应的与1个印点相当的间距,也等于光栅线的间距。在图10中,用粗框围起来的喷嘴,是在光栅线上记录印点的喷嘴。
在图10中,从最上段起第2~4条、第7、8条、第12条光栅线,喷嘴一次也不通过。即,在这些光栅线上不能记录印点。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为从最上段起到第12条的这些光栅线不用于记录图象。即,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用于记录图象的光栅线,设定为打印头28上的喷嘴可记录印点的光栅线中的从副扫描方向上游端起第13条以后的光栅线。将该可用于记录图象的光栅线的区域称作「可打印区域」。此外,将不能用于图象记录的光栅线的区域称作「不可打印区域」。在图10中,将从上到下按顺序对打印头28上的喷嘴可记录印点的光栅线附加的序号,标记在图的左侧。以下,在说明上端处理的印点记录的图中也是一样。
图11是表示打印开始时的打印头28与打印用纸P的关系的说明图。这里,假定将沟部26mC设置在从打印头28的#5青色喷嘴数起为2条光栅线前的位置到从#9青色喷嘴数起为2条光栅线后的位置的范围R26mC内。因此,在没有打印用纸P的状态下,即使从各喷嘴喷出墨滴Ip时,从#5~#9的喷嘴喷出的墨滴也不会喷射到压纸辊26的上表面(上游侧支承部26sf、中间支承部26sm1)上。
在打印开始时,如图10所示,打印用纸P的上端Pf位于打印头28上的喷嘴可记录印点的光栅线中的从副扫描方向上游端起第23条光栅线的位置。即,打印用纸P的上端应在#9喷嘴的6条光栅线的上游(#10喷嘴的2条光栅线的上游)位置(参照图11)。因此,如假定从该状态起开始打印,则可打印区域的最上段的光栅线(在图10中,为上数第13条光栅线)应由#8喷嘴进行记录,第5条光栅线(在图10中,为上数第17条光栅线)应由#9喷嘴进行记录,但在这些喷嘴的下方还没有打印用纸P。因此,从喷嘴#8、#9喷出的墨滴Ip将直接落入到沟部26mC内。当记录可打印区域的直到上数第10条的光栅线(在图10中,为直到上数第22条的光栅线)时,也仍然是同样的情况。
但是,当由于某种原因使打印用纸P输送得比本来的输送量多时,打印用纸P的上端有时也可能到达超过了可打印区域的上数第11条光栅线(预定上端位置。在图10中,为上数第23条光栅线)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这些光栅线喷出着墨滴Ip,所以也能在打印用纸P的上端记录图象,因而将不会形成空白。即,当使打印用纸P输送得比本来的输送量多时,如果其多余的输送量在10条光栅线以下(在图11中,为用单点锁线示出的位置),则在打印用纸P的上端将不会形成空白。
相反,也要考虑到由于某种原因使打印用纸P输送得比本来的输送量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本来应该有打印用纸的位置上没有打印用纸,所以墨滴Ip将喷射到下方的结构物上。但是,如图11所示,在第1图象记录模式中,各光栅线由#5~#9喷嘴进行记录。并且,在这些喷嘴的下方设置着沟部26mC。因此,假定即使墨滴Ip未喷射到打印用纸P上,该墨滴Ip也将落入到沟部26mC内,并被吸收构件27mC吸收。所以,不会发生墨滴Ip喷射到压纸辊26的上表面上而弄脏随后输送到的打印用纸P的情况。即,在本实施例中,在打印开始时,即使打印用纸P的上端Pf未达到预定上端位置时,墨滴Ip也不会喷射到压纸辊26的上表面(上游侧支承部26sf、中间支承部26sm1)上,因而不会弄脏随后输送到的打印用纸P。
对于打印用纸P的下端的打印,同样也根据设定为超过下端的图象数据D(参照图8)而由沟部26mC上的喷嘴#5~#9在打印用纸P上形成印点。因此,对于打印用纸P的下端的打印,也可以不留空白地打印图象而不会弄脏压纸辊26。
图12是表示从沟部26mC内向上游侧看去时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的打印用纸P的左右侧端部的打印的说明图。如图12和图5所示,沟部26mC、26mM、26mY,分别沿主扫描方向设置成比打印用纸P的宽度长。此外,打印用纸P,由导向器29a、29b(参照图5)定位于沟部26mC、26mM、26mY的主扫描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而进行输送。其结果是,在主扫描方向上,将打印用纸P配置在设置着各沟部的范围内而进行输送。另外,当在打印用纸P上形成印点时,根据设定为超过左右端部的图象数据D(参照图8),由沟部上的喷嘴(#5~#9)形成印点。这时,如图12所示,当喷嘴位于与打印用纸P的侧端部相对的位置时、且当在打印用纸P的外侧区域上位于与各沟部26mC的两端部相对的位置时,喷出墨滴Ip并进行印点的记录。因此,即使在打印用纸P的左右两端,也可以进行不留空白的打印而不会弄脏压纸辊26。这种打印用纸的侧端部的打印,由第1控制部41a内的侧端打印部41b(参照图3)执行。
对于其他的喷嘴阵列,也按同样方式进行打印。即,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只使用各喷嘴阵列的#1~#13喷嘴中的面向沟部的#5~#9喷嘴进行打印。另外,如图1和图4所示,对于黑色的喷嘴列(K),由于在主扫描方向上设在与青色喷嘴列(C)并排的位置上,所以与青色喷嘴列(C)一样在主扫描中进行墨滴的喷出。此外,对于品红色喷嘴列(M)和浅青色喷嘴列(LC),由于在副扫描方向上位于青色喷嘴列(C)的下游,所以在青色喷嘴列(C)之后开始打印和结束打印。进一步,对于黄色喷嘴列(Y)和浅品红色喷嘴列(LM),由于在副扫描方向上位于品红色喷嘴列(M)和浅青色喷嘴列(LC)的下游,所以在品红色喷嘴列(M)和浅青色喷嘴列(LC)之后开始打印并在其后结束打印。
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的打印中,在副扫描方向上,只使用位于沟部上的喷嘴进行打印。此外,在主扫描方向上,当在主扫描中喷嘴位于沟部上时喷出墨滴并进行打印用纸的侧可以将图象打印到打印媒体的端部而不会弄脏压纸辊。
当在压纸辊上未按适当的方向输送打印媒体因而使端部的线相对于主扫描方向倾斜时,也同样能发挥上述效果。另外,当打印媒体为即使对其进行了适当的副扫描输送但端部的线与主扫描方向仍不平行的梯形打印媒体或端部形状不是直线的打印媒体时也是一样。进一步,当打印媒体上的一部分有开孔或打印媒体为网格状因而使一部分墨滴透过打印媒体时,也不会弄脏压纸辊的上表面。另外,在墨滴喷射在打印媒体上时浸透到打印媒体的背面侧的情况下,如在通过沟部之前将墨烘干,则也不会弄脏压纸辊的上表面。
另外,当在上述规定的打印媒体上不留空白地将打印进行到端部时,用户通过指定打印媒体的种类(由尺寸、形状、材质等决定的种类)并指定不留空白地将打印进行到端部的信息,即可进行预期的打印。打印媒体种类的指定,既可以是用户从预先准备好的选择分支中进行选择的形式,也可以由用户自行设定各种参数(尺寸、形状、材质等)从而设定打印媒体的种类。
在第1实施例中,在各喷嘴列中由第1图象打印模式使用的喷嘴数相等,所以,可以进行一定的输送而不会进行无效的主扫描,因而能有效地记录印点。
(2)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的打印时的副扫描输送
这里,为简化说明,也仅使用所存在的多个喷嘴列中的青色喷嘴列进行说明。在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使用青色喷嘴阵列的#1~#13的全部喷嘴。此外,这里提到的所谓「使用全部喷嘴」,意味着「可根据需要使用全部喷嘴」。因此,根据所打印的图象的数据,有时也可能不使用某个喷嘴。
图13是表示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各光栅线由哪个喷嘴以哪种方式进行记录的说明图。如图13所示,在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进行13个印点的有规律输送。其结果是,各光栅线,由一个喷嘴记录印点。在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在打印用纸P的上端和下端,都可以具有比第1图象打印模式宽的不可打印区域。例如,在图10中,上端侧的不可打印区域为从上端起12条光栅线,但在图13中为36条光栅线。如假定打印头可形成印点的最上段的光栅线的位置为打印用纸P的预定上端位置,则该36条光栅线的区域将成为打印用纸P的上端的空白。在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并不是由位于沟部上的喷嘴#5~#9形成印点。但是,在打印用纸P的端部留有空白而进行打印的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墨滴超出打印用纸P的空白而喷射到外侧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另一方面,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使用#1~#13的全部喷嘴,所以,与仅用限定的喷嘴进行打印的第1图象打印模式相比,可以实现高速的打印。
C.第2实施例: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打印头28与沟部26mC、26mM、26mY的关系的侧视图。这里,沟部26mM,与第1实施例一样,设置在与品红色喷嘴列的喷嘴#5~#9相对的位置,但沟部26mC设置在与青色喷嘴列的喷嘴#1~#5相对的位置。另外,沟部26mY,设置在与黄色喷嘴列的喷嘴#9~#13相对的位置。即,位于面向沟部的位置上的喷嘴,在青色喷嘴列和黑色喷嘴列中为喷嘴#1~#5,在品红色喷嘴列和浅青色喷嘴列中为喷嘴#5~#9,在黄色喷嘴列和浅品红色喷嘴列中为喷嘴#9~#13。即,位于副扫描方向最上游的沟部26mC,相对于面向沟部26mC的喷嘴列C、K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而设置在下游侧,位于副扫描方向最下游的沟部26mY,相对于面向沟部26mY的喷嘴列Y、LM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而设置在上游侧。此外,在各喷嘴列中,面向沟部的喷嘴数相等。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的压纸辊26的周边的平面图。在压纸辊26上,在各沟部26mC、26mM、26mY的两端的位置上设置着沿副扫描方向延伸的左侧沟部26a及右侧沟部26b。左侧沟部26a及右侧沟部26b,设置在从设有黄色喷嘴列和浅品红色喷嘴列的喷嘴#1的位置的下游起直到设有青色喷嘴列和黑色喷嘴列的喷嘴#13的位置的上游。即,左侧沟部26a及右侧沟部26b,设置在比打印头上的全部喷嘴列的墨滴喷射范围长的副扫描方向的范围内。
另外,左侧沟部26a及右侧沟部26b,设定为使其各自的中心线之间的(主扫描方向的)间隔与打印机22可记录的打印用纸P中的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宽度最大的打印用纸P的宽度相等。此外,当打印机22可使用的最大宽度的打印用纸P位于由导向器29a、29b导引的规定的主扫描位置时,左侧沟部26a及右侧沟部26b,可以设置成使打印用纸P的主扫描方向的一个侧端部Pa位于左侧沟部26a上并使另一个侧端部Pb位于右侧沟部26b上。因此,如上所述,在将打印用纸P定位时,除了使其侧端部位于左侧沟部26a及右侧沟部26b的中心线上的形态以外,也可以设置成使打印用纸P的侧端部位于左侧沟部26a及右侧沟部26b的中心线的内侧或外侧。在该左侧沟部26a及右侧沟部26b的底部也配置有吸收构件。其他方面与第1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结构相同。
图16是表示仅从面向沟部的喷嘴喷出墨滴而记录印点的区域Rf、Rr及从全部喷嘴喷出墨滴而记录印点的区域Rm的平面图。在该第2实施例中,在第1图像打印模式下,当在打印用纸P的上端Pf附近的区域Rf及下端Pr附近的Rr上记录印点时,只使用面向各沟部的喷嘴进行5个印点的有规律输送,并记录印点(参照图10)。但是,当在打印用纸P的中间部的区域Rm上记录印点时,使用全部喷嘴并进行13个印点的有规律输送,从而记录印点(参照图13)。
具体地说,当打印用纸P的前端Pf位于上游侧的沟部26mC上时,开始从青色喷嘴列和黑色喷嘴列的喷嘴#1~#5喷出墨滴。然后,当前端Pf到达沟部26mM上时,开始从品红色喷嘴列和浅青色喷嘴列的喷嘴#5~#9喷出墨滴,当前端Pf到达沟部26mY上时,开始从黄色喷嘴列和浅品红色喷嘴列的喷嘴#9~#13喷出墨滴。在此期间,反复进行各为5个印点的副扫描输送(参照图10)。
接着,在打印用纸P的前端Pf从通过下游侧的沟部26mY起进行了规定距离的副扫描输送后,使用各喷嘴阵列的全部喷嘴进行各为13个印点的副扫描输送,从而在区域Rm上进行打印(参照图13和图16)。
在这之后,当打印用纸的后端Pr临近上游侧的沟部26mC时,再次进行各为5个印点的副扫描输送,并由各喷嘴阵列的位于沟上的喷嘴在区域Rr上进行打印。即,对黄色和浅品红色用喷嘴#9~#13、对品红色和浅青色用喷嘴#5~#9、对青色和黑色用喷嘴#1~#5进行打印。
另外,打印用纸P的侧端部的打印,与第1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当喷嘴位于与打印用纸P的侧端部相对的位置时、且当在打印用纸P的外侧区域上位于与左侧沟部26a(或右侧沟部26b)相对的位置时,喷出墨滴并进行印点的记录(参照图12)。
在第2实施例中,在位于打印用纸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中间部,使用位于面向沟部的特定的喷嘴(点形成要素群)及其以外的喷嘴,并进行使输送量大于端部的副扫描输送量的副扫描,从而在打印用纸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印点。因此,与使用限定的喷嘴并以固定的方式进行副扫描的情况相比,可以缩短进行打印的时间。另外,由于用全部喷嘴进行打印的是打印用纸的中间部分,所以不必担心喷出的墨滴从打印用纸的上下端偏离而弄脏压纸辊。此外,左侧沟部26a及右侧沟部26b,设置在从设有黄色喷嘴列和浅品红色喷嘴列的喷嘴#1的位置的下游起直到设有青色喷嘴列和黑色喷嘴列的喷嘴#13的位置的上游(参照图5),所以,即使对打印用纸的侧端部使用全部喷嘴进行打印,也不会弄脏压纸辊26的上表面。
当进行打印用纸的上下端的打印时,必须只使用位于沟上的喷嘴并进行较小的副扫描输送(这里为5个印点)。即,从打印用纸P的前端Pf开始在沟部26mC上通过起到在沟部26mY上通过之后,必须进行较小的副扫描输送。另一方面,在其间的打印用纸中间部的区域Rm的打印中,可以使用全部喷嘴并进行较大的副扫描输送(这里为13个印点)。在该第2实施例中,各沟部26mC、26mM、26mY,相互间设置得比第1实施例更为接近。因此,使必须进行较小的副扫描输送的距离减小,并使可以进行较大的副扫描输送的范围加大。因此,能够缩短总体的打印时间。
另外,在如图14和图15所示的第2实施例的打印机上,也可以像第1实施例那样,在打印时只使用面向沟部的喷嘴并在整个打印用纸的打印期间进行固定方式的副扫描输送(例如,5个印点的有规律输送)。
另一方面,在如图1和图5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打印机上,也可以像第2实施例那样,在端部附近的区域Rf、Rr的打印中,只使用面向沟部的喷嘴并进行较小的副扫描输送,在中间部的区域Rm的打印中,使用更多的喷嘴并进行较大的副扫描输送(参照图16)。如按这种方式进行打印,则在如图1和图5所示的打印机上,也能以较短的时间进行打印。然而,如图14和图15所示的第2实施例的打印机,将沟部在副扫描方向上设置在更窄的范围,因而能以更短的时间进行打印。
D.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和实施形态,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以各种形态实施,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变形。
D1.变形例1:
在第1实施例中,在各喷嘴列的喷嘴#5~#9的下方设置沟部26mC、26mM、26mY,并用喷嘴#5~#9进行第1图象打印模式的不留边框的打印。另外,在第2实施例中,对上游侧的喷嘴列,喷嘴#1~#5的下方设置沟部26mC,对中间的喷嘴列,在喷嘴#5~#9的下方设置沟部26mM,对下游侧的喷嘴列,在喷嘴#9~#13的下方设置沟部26mY,并用位于沟上的喷嘴进行第1图象打印模式的不留边框的打印。但是,对打印用纸的端部进行打印的喷嘴与沟部的关系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各喷嘴列的喷嘴数为48个的形态中,也可以将沟部26mC、26mM、26mY设在与喷嘴#17~#32相当的范围内,并用喷嘴#17~#32进行第1图象打印模式的打印。
D2.变形例2:
在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中,用六种颜色的墨水进行了彩色打印,但也可以用青、品红、黄三种颜色进行彩色打印。此外,也可以用青、品红、黄、黑四种颜色进行彩色打印。在图4中,也可以构成代替浅青色喷嘴列(LC)和浅品红色喷嘴列(LM)而配置喷出黑色墨水的喷嘴列的形态。按照这种形态,在进行黑白打印的单色模式中,对黑色喷嘴,例如可以只使用位于副扫描方向的最上游的13个喷嘴进行打印。
D3.变形例3:
图17是表示另一种形态中的各喷嘴阵列与沟部的关系的说明图。在图17中,在与打印头28相对的压纸辊26上,在分别与范围R26m1~R26m4相当的位置上设置着沟部。在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中,各喷嘴阵列面向着一个沟部。但是,如图17所示,也可以构成使各喷嘴阵列面向两个以上的沟部的形态。另外,还可以构成使一个沟部与两个以上的喷嘴阵列相对的形态。例如,在图17中,青色喷嘴列(C)和黑色喷嘴列(K),面向着与设置在与范围R26m1和范围R26m2相当的位置上的两个沟部。即,面向沟部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使用的喷嘴群)分别设置在多个部位上。此外,设置在与范围R26m2相当的位置上的沟部,与在副扫描方向上并排设置的青色喷嘴列(C)和品红色喷嘴列(M)两者相对。按照这种形态,如用面向沟部的喷嘴进行打印用纸的上下端部的打印,则也可以进行在端部不留空白的打印。
D4.变形例4:
图18是表示另一种形态中的喷嘴组件的结构的说明图。图19和图20是表示另一种形态中的喷嘴组件配置与沟部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在图19和图20中,R26m5~R26m13,是在与打印头相对的压纸辊上设置着沟部的范围。在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中,说明了在各喷墨头61~66上设置着单列的喷嘴阵列的形态。但是,如图18所示,也可以是构成将多个喷嘴单元62a~62d作为喷墨头62的喷嘴组件并由一个喷嘴组件62整体喷出单色(图18中为青色墨水)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中,如图19所示,将多个喷嘴组件62~66集中在一起而构成打印头28。此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将一部分喷嘴组件62、63、65、66沿副扫描方向排列配置,并将一部分喷嘴组件61、62、64沿主扫描方向排列配置。在这种形态中,对于在主扫描方向没有其他并排配置的喷嘴组件的喷嘴组件63、65、66,可以单独设置与喷嘴相对的沟部(分别设置在与范围R26m5、R26m6、R26m7相当的位置上的沟部),对于沿主扫描方向排列配置的喷嘴组件61、62、64,可以将沟部设置成使其共有与喷嘴相对的沟部(设置在与范围R26m8相当的位置上的沟部)。此外,如图20所示,也可以将喷嘴组件错开配置,使其在主扫描方向上只有一部分彼此重叠。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对各个喷嘴组件单独设置与喷嘴相对的沟部,也可以在范围R26m12、R2613上设置沟部,以便由多个喷嘴组件共有该沟部。
从上述的各种实施例和变形例可以看出,在本发明中,可以在压纸辊上设置与在副扫描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的多个喷嘴群(点形成要素群)相对的其宽度分别相当于副扫描方向的范围内的一部分范围的多个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沟部。
当使用在副扫描方向上设置在同一位置上的多个喷嘴群进行打印时,如对一个象素喷射从多个喷嘴群喷出的墨滴,则在一次主扫描内有可能使墨滴不能隔开间隔地进行喷射。但是,当使用在副扫描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位置上的多个喷嘴群进行打印时,即使对一个象素喷射从多个喷嘴群喷出的墨滴,在插有副扫描的多次主扫描中也可以隔开间隔地喷射墨滴。因此,喷射后的墨水之间不易产生洇渗。此外,如果在插有副扫描的多次主扫描中隔开间隔地喷射墨滴,则当对一个象素喷射从多个喷嘴群喷出的墨滴时,各喷嘴群之间的墨滴喷射顺序是一定的。因此,当从多个喷嘴群喷出颜色不同的墨水而进行打印时,墨水的重叠顺序一定,所以色调一定,因此打印质量高。
D5.变形例5:
图21是表示另一种形态中的喷嘴组件配置与沟部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图21所示的打印头28a,与图19所示的打印头28a结构相同。在图21中,示出在喷墨头66上设置青色喷嘴的范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中心位置66c。同样,还示出在喷墨头65、63、64上设置各色喷嘴的范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中心位置65c、63c、64c。中心位置64c,也是设置黑色喷嘴和青色喷嘴的范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在图21中,设置在与范围R26m15相当的位置上的沟部,与浅品红色喷嘴群的位于中心位置65c附近的规定范围内的浅品红色喷嘴相对。另外,设置在与范围R26m16相当的位置上的沟部,也与浅青色喷嘴群的位于中心位置63c附近的规定范围内的浅青色喷嘴相对。因此,当中央附近的喷嘴与靠近端部的喷嘴相比其墨滴的大小和点形成位置更接近设计值时,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可以进行质量更高的打印。
另外,在图21中,设置在与范围R26m14相当的位置上并位于副扫描方向的最上游的沟部,相对于面向该沟部的黄色喷嘴群Y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66c而设置在下游侧。而设置在与范围R26m17相当的位置上并位于副扫描方向的最下游的沟部,相对于面向该沟部的品红色喷嘴群M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64c而设置在下游侧。按照这种形态,在打印媒体上,可以减少必须仅用面向沟部的喷嘴(特定点形成要素群)记录印点的范围。因此,能以更短的时间进行打印。如将位于中间的沟部(设在范围R26m15、R26m16的沟部)设置在面向各沟部的喷嘴群的中心位置65c、63c附近,也同样可以发挥上述效果。
另外,将沟部「相对于喷嘴群(点形成要素群)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而设置在下游侧」,并不意味着使设置沟部的副扫描方向的整个范围位于面向该沟部的喷嘴群的中心位置的下游侧。即,只需使沟部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位于面向该沟部的喷嘴群的中心位置的下游侧即可。将沟部「相对于喷嘴群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而设置在上游侧」的含义也是一样。
D6.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由硬件实现的一部分结构置换为软件,相反,也可以将由软件实现的一部分结构置换为硬件。例如,也可以由主计算机90执行CPU41(参照图3)的一部分功能。
实现这种功能的计算机程序,以记录在软盘或CD-ROM等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媒体上的形态提供。主计算机90,从该记录媒体读取计算机程序并传送到内部存储装置或外部存储装置。或者,也可以通过通信路径将计算机程序从程序供给装置供给主计算机90。当实现计算机程序的功能时,由主计算机90的微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内部存储装置内的计算机程序。此外,也可以由主计算机90直接执行记录在记录媒体上的计算机程序。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主计算机90,是指包含着硬件装置和操作系统的一种概念,意味着在操作系统控制下动作的硬件装置。计算机程序,在上述主计算机90上实现上述各部的功能。此外,上述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不是由应用程序实现,而是由操作系统实现。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媒体」,不限于软盘或CD-ROM这样的携带式记录媒体,也可以包括RAM和ROM等各种计算机内的内部存储装置及硬盘等固定在计算机内的外部存储装置。

Claims (19)

1.一种点式记录装置,边进行主扫描边喷出墨滴从而在打印媒体表面上进行印点记录,该点式记录装置备有:点式记录头,具有由分别喷出同一颜色的墨滴的点形成要素构成的多个点形成要素群、即在与上述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的多个点形成要素群;主扫描驱动部,对上述点式记录头和上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进行驱动并进行上述主扫描;打印头驱动部,在上述主扫描过程中通过驱动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群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印点;压纸辊,在上述主扫描行程的至少一部分上与上述点形成要素群相对,并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延伸设置,用于支承上述打印媒体以使其面向上述点式记录头;副扫描驱动部,在上述主扫描间歇时沿上述副扫描方向驱动上述打印媒体并进行副扫描;控制部,用于对上述各部进行控制,
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纸辊,具有宽度与上述各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副扫描方向范围内的一部分规定范围相当的多个沟部、即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多个沟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点形成要素群,备有由位于与上述多个沟部的宽度相当的上述副扫描方向范围内的一部分规定范围上的特定的点形成要素群构成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上述控制部,备有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上端和下端的至少一方不留空白地将图象打印到端部的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至少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不留空白地进行图象打印的端部仅使用上述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而形成印点的第1控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点形成要素的数目彼此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群的至少一个上述点形成要素群中,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分别设在多个部位,上述压纸辊,在上述多个部位具有面向上述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的多个沟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纸辊,具有在上述各沟部的上述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支承上述打印媒体的上游侧支承部及在上述各沟部的上述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支承上述打印媒体的下游侧支承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包含位于上述各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副扫描方向的中央附近的规定范围内的点形成要素群。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控制部,在上述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仅使用上述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在上述打印媒体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全部印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沟部,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设置成比上述打印媒体的上述主扫描方向的宽度长,上述第1控制部,备有在由上述压纸辊支承的上述打印媒体的侧端部附近从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所包含的上述点形成要素喷出墨滴而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上述侧端部进行不留空白的打印的侧端打印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控制部,在上述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在位于上述打印媒体的上述上端和上述下端之间的中间部,使用构成上述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中的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和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以外的上述点形成要素并以比上述端部的上述副扫描输送量大的输送量进行上述副扫描,从而在上述打印媒体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印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多个沟部中的位于上述副扫描方向最上游的沟部相对于面向该沟部的上述点形成要素群的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而设置在下游侧,并将上述多个沟部中的位于上述副扫描方向最下游的沟部相对于面向该沟部的上述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副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而设置在上游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纸辊,在上述副扫描方向上可以从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喷射墨滴的范围内,还具有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以与规定尺寸的上述打印媒体的宽度大致相等的间隔开设的一对侧方沟部,上述点式记录装置,还备有用于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将上述打印媒体定位以便将上述规定尺寸的打印媒体支承在上述压纸辊上并将上述打印媒体的两端侧保持在位于上述各侧方沟部的开口上的位置的导向部,上述第1控制部,备有在由上述压纸辊支承的上述打印媒体的侧端部附近从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所包含的上述点形成要素喷出墨滴而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侧端部进行不留空白的打印的侧端打印部。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点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还备有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上端及下端留有空白而进行图象打印的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使用构成上述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中的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和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以外的上述点形成要素而在上述打印媒体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印点的第2控制部。
13.一种点式记录方法,在采用备有在副扫描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的多个点形成要素群的点式记录头而在打印媒体表面上进行印点记录的点式记录装置中,一边在与上述副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上述点式记录头和上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进行驱动而进行主扫描一边形成印点,并在上述主扫描间歇时沿上述副扫描方向驱动上述打印媒体并进行副扫描,
其特征在于:该点式记录方法,备有如下步骤:(a)准备一个具有在与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群相对的位置上沿上述主扫描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沟部的压纸辊;(b)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上端和下端的至少一方不留空白地将图象打印到端部的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至少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不留空白地进行图象打印的端部仅使用配置在与上述多个沟部相对的位置上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形成印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点式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b),包含在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仅使用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而在上述打印媒体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印点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点式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沟部,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设置成比上述打印媒体的上述主扫描方向的宽度长,上述点式记录方法,还备有以下步骤:(c)当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所包含的上述点形成要素位于与由上述压纸辊支承的上述打印媒体的侧端部相对的位置时、且当在由上述压纸辊支承的上述打印媒体的外侧区域上位于与上述沟部相对的位置时,从上述点形成要素喷出墨滴并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侧端部进行印点的记录。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点式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b),备有以下步骤:在上述第1图象打印模式中,在位于上述打印媒体的上述上端和上述下端之间的中间部,使用构成上述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中的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和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以外的上述点形成要素并以比上述端部的上述副扫描输送量大的输送量进行上述副扫描,从而在上述打印媒体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印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点式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纸辊,还具有在上述副扫描方向上设置在至少包含着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的墨滴喷射范围的范围内并以与上述打印媒体的宽度大致相等的间隔开设的一对侧方沟部,上述点式记录方法,还备有如下步骤:(c)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将上述打印媒体定位以便将上述打印媒体支承在上述压纸辊上并将上述打印媒体的两端侧保持在位于上述各侧方沟部的开口上的位置;(d)当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所包含的上述点形成要素位于与由上述压纸辊支承的上述打印媒体的侧端部相对的位置时、且当在由上述压纸辊支承的上述打印媒体的外侧区域上位于与上述沟部相对的位置时,从上述点形成要素喷出墨滴并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侧端部进行印点的记录。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点式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备有如下步骤:(e)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上端及下端留有空白而进行图象打印的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使用构成上述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中的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和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以外的上述点形成要素而在上述打印媒体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印点。
19.一种点式记录方法,在采用备有多个点形成要素的点式记录头而在打印媒体表面上进行印点记录的点式记录装置中,一边对上述点式记录头和上述打印媒体的至少一方进行驱动而进行主扫描,一边对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驱动而形成印点,并在上述主扫描间歇时沿着与上述主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驱动上述打印媒体并进行副扫描,
其特征在于:该点式记录方法,备有如下步骤:(a)准备一个具有由分别喷出同一颜色的墨滴的上述点形成要素构成的多个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点式记录头、即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群包含着在上述副扫描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的至少两个上述点形成要素群且上述各点形成要素群备有由分别位于上述副扫描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特定的点形成要素构成的特定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点式记录头、及一个在上述主扫描行程的至少一部分上与上述点形成要素群相对并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用于支承上述打印媒体以使其面向上述点式记录头并具有在与上述多个特定点形成要素群相对的位置上沿上述主扫描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沟部的压纸辊;(b)选择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上端和下端的至少一方不留空白地将图象打印到端部的第1图象打印模式、及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上端及下端留有空白而进行图象打印的第2图象打印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c)当选定上述第1图象打印模式时,至少在上述打印媒体的不留空白地进行图象打印的端部,仅使用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形成印点;(d)当选定上述第2图象打印模式时,使用构成上述点形成要素群的上述多个点形成要素中的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和上述特定点形成要素群以外的上述点形成要素而在上述打印媒体上形成构成图象的印点。
CNB021032726A 2001-03-13 2002-03-13 点式记录装置和点式记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22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70476A JP4110740B2 (ja) 2001-03-13 2001-03-13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媒体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JP70476/01 2001-03-13
JP70476/2001 2001-03-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5397A CN1375397A (zh) 2002-10-23
CN1162277C true CN1162277C (zh) 2004-08-18

Family

ID=18928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0327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2277C (zh) 2001-03-13 2002-03-13 点式记录装置和点式记录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805440B2 (zh)
EP (2) EP1241015A3 (zh)
JP (1) JP4110740B2 (zh)
KR (1) KR100427218B1 (zh)
CN (1) CN1162277C (zh)
AT (1) ATE433380T1 (zh)
DE (1) DE60232591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57803B2 (en) * 2001-01-08 2005-02-22 Vutek, Inc. Printing system web guide with a removable platen
JP4501373B2 (ja) * 2003-02-17 2010-07-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013909B2 (ja) * 2003-04-10 2007-11-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4018598B2 (ja) * 2003-06-16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WO2005002862A1 (ja) * 2003-07-04 2005-01-13 Sony Corporation プラテン板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3922222B2 (ja) * 2003-07-04 2007-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6021390A (ja) * 2004-07-07 2006-01-2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060007462A1 (en) * 2004-07-09 2006-01-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nting borderless image
JP2006027221A (ja) * 2004-07-21 2006-02-02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US20060061610A1 (en) * 2004-09-17 2006-03-2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18502A (ja) * 2005-10-31 2007-05-1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US7717634B1 (en) * 2006-01-11 2010-05-1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rough support ribs
JP4251214B2 (ja) * 2006-12-28 2009-04-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8915187B2 (en) * 2007-08-07 2014-12-23 Xerox Corporation Edge marking for document identification
TWI372116B (en) * 2008-06-06 2012-09-11 Kinpo Elect Inc Blotting fillister structure and paper carrying apparatus
JP5577815B2 (ja) * 2010-04-16 2014-08-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602052B2 (ja) * 2015-05-27 2019-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JP6932982B2 (ja) * 2017-04-28 2021-09-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10421984B (zh) * 2019-08-17 2020-05-19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往复式扫描打印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8642A (en) 1978-01-09 1980-04-15 The Mead Corporation Ink jet printer having interlaced print scheme
DE69322459T2 (de) * 1992-09-03 1999-06-02 Canon Kk Farb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S6239817B1 (en) 1998-10-20 2001-05-29 Hewlett-Packard Comap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borderless print image
US6964466B1 (en) * 1999-04-06 2005-11-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thereof
US6457803B1 (en) * 1999-06-08 2002-10-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JP2002187261A (ja) * 2000-10-10 2002-07-0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20135653A1 (en) 2002-09-26
KR100427218B1 (ko) 2004-04-14
EP1241015A3 (en) 2003-04-23
DE60232591D1 (de) 2009-07-23
US6805440B2 (en) 2004-10-19
EP1241015A2 (en) 2002-09-18
JP4110740B2 (ja) 2008-07-02
JP2002264319A (ja) 2002-09-18
ATE433380T1 (de) 2009-06-15
EP1410918A1 (en) 2004-04-21
KR20020073088A (ko) 2002-09-19
CN1375397A (zh) 2002-10-23
EP1410918B1 (en) 2009-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2277C (zh) 点式记录装置和点式记录方法
JP5347300B2 (ja) 印刷装置
CN1263608C (zh) 记录装置和测试图案记录方法
CN1623776A (zh) 记录装置及其记录方法以及程序
JP2001080093A (ja) 双方向プリンタにおける色相シフト補償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11016377A (ja)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媒体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CN1769053A (zh) 用于具有宽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方法和装置
JP4622073B2 (ja)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媒体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US20010019345A1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CN101062628A (zh) 喷墨记录方法及雾降低条件设定装置
CN1287989C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方法
CN1124542C (zh)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
US6953237B2 (en) Printing up to edge of printing paper without platen soiling
JP3575415B2 (ja)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用紙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JP2002264319A5 (zh)
CN1929999A (zh) 喷墨打印方法
CN1891464A (zh) 记录方法和记录设备
JP3900896B2 (ja)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媒体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CN1672939A (zh) 液体喷头、液体喷出记录装置和液体喷出记录方法
CN1750934A (zh) 喷墨打印装置和成像装置
JP4656255B2 (ja)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媒体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JP4635374B2 (ja)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媒体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JP4165026B2 (ja)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媒体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JP2003011337A (ja) 2種類のインクを使用して記録対象領域を塗りつぶす印刷
JP2004034722A (ja)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用紙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818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