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1848A - 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记录系统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记录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31848A CN1831848A CNA2006100581768A CN200610058176A CN1831848A CN 1831848 A CN1831848 A CN 1831848A CN A2006100581768 A CNA2006100581768 A CN A2006100581768A CN 200610058176 A CN200610058176 A CN 200610058176A CN 1831848 A CN1831848 A CN 18318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record
- recording element
- pen recorder
- element arr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05—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aiming at correcting align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8—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heads based on heating elements forming bubb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记录系统。为了加快在主计算机上生成记录数据的处理,主设备发送作为设置数据的数据,数据包括第一定位调整值和第二定位调整值,第一定位调整值对应于沿扫描方向在各记录元件阵列之间的相对距离,第二定位调整值对应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在与扫描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倾斜度,记录装置包括记录缓冲器(4)和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该记录缓冲器(4)将每个喷嘴阵列的记录数据与沿扫描方向的记录位置相关联地存储,该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基于存储在寄存器中的两个定位调整值进行控制,以调整每个喷嘴阵列的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并将该数据存储在记录缓冲器(4)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一种用于记录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一种记录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在记录装置中的记录数据处理,该记录装置记录头具有多个记录元件阵列,记录元件阵列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该记录装置通过使记录头沿着与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进行扫描而进行记录。
背景技术
在例如纸张或薄膜的片状记录介质上记录如字符或图像的信息的打印机被广泛用作文字处理机、个人计算机、传真机等的信息输出装置。
作为用于打印机的记录方法,已知多种方法。喷墨打印方法可在例如纸张的记录介质上实现非接触打印。该方法最近一直引人注意,因为它容易进行彩色打印并且安静。作为用于喷墨打印方法的构造,串行记录系统是众所周知的,其在安装有记录头的支架沿与记录介质如纸张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复地扫描的同时进行记录,该记录头响应记录信息排出墨。总体上,串行记录系统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包括成本低和易于小型化。
在串行记录系统中,通过安装有记录头的支架在记录介质上扫描来进行记录。因此,在根据串行记录系统的记录装置(打印装置)中,在记录头的扫描方向上的记录区域被分成多个区域,并且该装置具有将记录数据存储在被分隔区域的单位中的缓冲器。
在这种类型的记录装置中,当将记录数据存储在缓冲器内的被分隔区域单位中时,该装置将对每种颜色改变记录数据存储区域的信息与缓冲器可用来存储的剩余量和写入地址更新量进行比较。记录装置包括写入控制部,该写入控制部基于该比较结果控制每种颜色单位区域的记录数据的写入地址信息(日本专利公报No.2003-305896)。
记录装置还包括:读取控制部,其对于每种颜色控制用来读取存储在缓冲器中的记录数据的读取地址信息;和记录数据生成部件,其根据基于读取地址信息所读取的记录数据生成被分隔区域单位的记录数据。
为了记录将被从主计算机传送到按此方式构造的传统记录装置的数据,主计算机(打印机驱动器)在扫描方向(光栅方向)上进行位置调整(定位调整)(日本专利公报No.2003-305895)。
在配置有短记录元件阵列(即,构成单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元件的数目小)的记录头中,由在安装(连接)记录头时产生的安装误差(相对于基准角的倾斜)引起的偏差宽度至多落在一个像素的范围内,因此可忽视其对记录图像的影响。因此,无需对涉及这种记录头的安装误差进行修正等。
然而,最近几年,在具有记录头和墨盒一体构造结构的低成本记录装置中记录头长度的增加正在发展。因此,由在安装记录头时所产生的安装误差引起的偏差宽度已开始超过一个像素,由此不能再忽视其对记录图像的影响。
为了校正安装这种记录头时所产生的安装误差(相对于基准角的倾斜),需要进行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倾斜相对应的位置调整(定位调整)。然而,对于该位置调整(定位调整),需要处理1位数据。
通常,通过代表记录/非记录的1位(二进制)来表示传送到记录装置的记录数据。然而,主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单位通常被设置为16位或32位。因此,不能高效地在主计算机上处理1位数据如记录数据,从而处理需要时间长。
最近,记录装置的记录分辨率已增大,而从主计算机传送到记录装置上的记录数据的数量也增加了。随着记录数据量的增加,在主计算机上生成记录数据并随后传送数据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从指示记录直到在记录装置上实际执行记录的时间看,存在有效速度的降低。
由于上述理由,为了有效地校正安装记录头时出现的安装误差,同时减少发送记录指令之后直到执行记录的时间,需要减少主计算机(打印机驱动器)生成记录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记录装置上所需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情形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校正安装记录头时出现的安装误差,同时加速在主计算机上的记录数据生成过程和传送过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上述目的是通过一种记录装置实现的,该记录装置记录头具有多个记录元件阵列,记录元件阵列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该记录装置通过使记录头沿着与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进行扫描而进行记录,并且该记录装置包括:
第一定位信息,其对应于沿着扫描方向在各记录元件阵列之间的相对距离,该第一定位信息从所连接的主设备发送;
接收缓冲器,其存储设置数据和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该设置数据包括第二定位信息,该第二定位信息对应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在垂直于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倾斜度;
记录缓冲器,其将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与沿着扫描方向的记录位置相关联地存储;
写入控制部件,其基于第一和第二定位信息进行控制,以调整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并将数据存储在记录缓冲器中。
因此,除了在主设备上进行传统的与记录元件阵列之间的相对距离相关的定位调整过程外,还在记录装置侧执行与由记录头的安装误差所产生的记录元件阵列在垂直于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倾斜度相关的定位调整处理。因此,可有效地校正在安装记录头时所产生的安装误差,与此同时,简化了在主设备上生成记录数据的处理。因此,可减少从指示记录直到实际执行记录的时间。
第二定位信息可以是通过将倾斜度转换成在扫描方向上的记录像素数而获得的值。
对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内预定数量的记录元件设置第二定位信息。优选地,该装置还包括读取控制部件和记录控制部件,该读取控制部件对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控制用于读取存储在记录缓冲器内的记录数据的读取地址信息,该记录控制部件通过根据基于读取地址信息读取的记录数据驱动每个记录元件阵列而进行记录。
优选地,以各自不同颜色对每个记录元件阵列进行记录。
优选地,记录缓冲器被构造成在扫描方向上将记录区域分成多个块,并且将记录数据存储在每个块中,而写入控制部件具有寄存器,该寄存器对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存储用于识别包含在记录数据中的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数据的光栅数量以及数据的定位信息。
写入控制部件可根据每个块的记录元件阵列中记录数据的存在或不存在,控制用于存储在记录缓冲器中的地址信息。
优选地,每个记录元件被构造成通过排出墨而进行记录。更优选地,每个记录元件被构造成包括热能转换器,该热能转换器用于产生施加给墨的热能,以利用热能排出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上述目的通过一种记录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而实现,该记录装置记录头具有多个记录元件阵列,记录元件阵列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该记录装置通过使记录头沿着与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进行扫描而进行记录,并且该记录装置包括:接收缓冲器,其存储从所连接的主设备发送的设置数据和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以及记录缓冲器,其将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与沿着扫描方向的记录位置相关联地存储,该方法包括:
写入控制步骤,其基于第一定位信息和第二定位信息进行控制,以调整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并将记录数据存储在记录缓冲器中,该第一定位信息被包含在设置数据中,对应于沿着扫描方向在各记录元件阵列之间的相对距离,该第二定位信息对应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在垂直于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倾斜度;
读取控制步骤,其对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控制用于读取存储在记录缓冲器中的记录数据的读取地址信息;以及
记录控制步骤,其通过根据基于读取地址信息读出的记录数据驱动每个记录元件阵列而进行记录。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上述目的是通过一种记录系统实现的,该记录系统包括记录装置和主计算机装置,该记录装置记录头具有多个记录元件阵列,记录元件阵列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该记录装置通过使记录头沿着与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进行扫描而进行记录,该主设备与记录装置连接,并将设置数据和记录数据发送到记录装置,其中,
主设备发送作为设置数据的数据,该数据包括第一定位信息和第二定位信息,该第一定位信息对应于沿着扫描方向在各记录元件阵列之间的相对距离,该第二定位信息对应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在垂直于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倾斜度;
记录装置包括记录缓冲器,其将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与沿着扫描方向的记录位置相关联地存储,并基于第一和第二定位信息进行控制,以调整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并将数据存储在记录缓冲器中。
上述目的还通过一种主计算机装置实现,该主计算机装置包括生成部件和输出部件,该生成部件以块单位生成将被输出到记录装置的记录数据,该记录装置通过使具有多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头相对于记录介质进行扫描而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该块单位对应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头的扫描记录区域中沿扫描方向的多个分隔区域,该输出部件输出包括记录数据的指令,该主设备还包括:
定位信息获取部件,其获取与记录头的记录元件阵列的偏差相关的第一定位信息和对应于记录元件阵列在垂直于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倾斜度的第二定位信息;
块计数获取部件,其基于所生成的记录数据获取对应于由记录装置通过单次扫描记录而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块数;
判断部件,其基于第一和第二定位信息判断是否修改由块计数获取部件获取的块数;
修改部件,其在判断部件作出修改块数的判断时修改指令的内容。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下面结合附图的说明中显而易见,其中,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一透视图,示出作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在拆掉盖的状态下的外观;
图2是一方框图,示出图1的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控制部的构造;
图3A至3E是示出从主计算机传送且存储在接收缓冲器中的数据结构图;
图4是示出保持记录数据的记录缓冲器中的数据结构图;
图5是说明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的写入地址控制图;
图6A至6D是说明记录缓冲器中存储记录数据的方式图;
图7A是示出倾斜校正值为正值的示例图;
图7B是示出倾斜校正值为负值的示例图;
图8是说明由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从记录缓冲器中读出数据的过程图;
图9是说明当定位调整值不为0且存在倾斜校正时写入数据的顺序图;
图10是说明当定位调整值不为0且存在倾斜校正时的实际地址图;
图11A是示意性地示出与定位调整相关的数据状态图;
图11B是示意性地示出与定位调整相关的数据状态图;
图11C是示意性地示出与定位调整相关的数据状态图;
图12A是示意性地示出与定位调整相关的数据状态图;
图12B是示意性地示出与定位调整相关的数据状态图;
图12C是示意性地示出与定位调整相关的数据状态图;
图13A至13H是示出根据定位调整的终端块的数据结构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和主计算机的概略控制构造图;
图15是示出块增加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数据生成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在参照附图的同时,通过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下面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部件严格地用于举例的目的,并且下面的说明并不意图将本发明的范围仅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记录”(也可称作“打印”)不仅指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有意义的信息例如字符和图形的情况,而且宽泛地指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图样或图案的情况或者指处理一种介质,而不考虑该信息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或者该信息是否被显示从而可被人们视觉感知。
此外,这里所使用的术语“记录介质”不仅指在普通记录装置中所使用的纸张,而且宽泛地指能够接收墨的材料,例如布、塑料薄膜、金属板、玻璃、陶瓷、木材或皮革。
而且,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墨”(也可称作“液体”)应类似于上述术语“记录(打印)”的定义宽泛地解释,并由此指一种可通过施加到记录介质上,以处理记录介质或处理墨(例如,欲被施加到记录介质上的墨中的着色材料的固化或不溶解)的用于形成图像、图样、图案等的液体。
此外,除非另外特别说明,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喷嘴”(也可称作“记录元件”)指排出孔或总体上指与其连通的液体通道和产生用于排出墨所用能量的元件。
下面对应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打印装置)的实施例作出详细说明。
<记录装置的概略构造>
图1是一透视图,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在拆掉盖的状态下的概略构造。
在图1中,具有以一体方式设置的记录头和墨盒的记录盒110被安装在支架101上,并且支架101可沿着导杆102移动。在该实施例中,记录头是喷墨打印系统的记录头。附图标记103表示机架,其由主机架103a和左、右侧板103b、103c构成。附图标记108表示作为支架驱动源的支架电机。附图标记109表示带,该带与支架相连,并由支架电机108驱动。附图标记130表示恢复单元,其对记录头排出面进行清洁和抽吸操作。附图标号140表示标尺,其由计算支架101以及安装在支架上的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的位置和速度的CR编码器构成。
用作记录介质的记录薄片通过薄片进给辊(未示出)输送到装置主体。然后,记录薄片被薄片供给辊105、压紧辊(未示出)和薄片压板(未示出)夹紧,并被传送到记录盒110的记录区域,以进行记录。
记录盒110包括两种记录盒:彩色记录盒,其容纳三种颜色即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墨;以及黑色记录盒,其容纳黑色墨。这两种记录盒被分别插入盒导向件7中。
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与主计算机相连,并且在从主计算机(打印机驱动器)接收到记录数据时进行记录。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通过使支架在记录介质上扫描来进行记录,该支架支撑包括记录头的记录盒110。为此,该记录装置在扫描方向上将记录头的记录区域划分成多个区域,并在每个所划分的区域上记录(打印)图像。
在该情况下,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主计算机不通过对每一位的数据处理来执行扫描方向上的记录数据的位置调整(定位调整)。作为替代的是,如稍后说明的图2所示,通过记录装置中的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进行记录数据的定位调整。这可以加速主计算机记录数据生成从而增大有效记录速度。
<记录控制部的结构>
图2是一个方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记录控制部的构造。在该图中,附图标记1表示接口控制器,其通过接口信号线S1接收从主计算机(未示出)传送来的数据。该接口控制器1从所接收的数据中提取记录数据和记录装置操作所需的数据,以临时积累数据。由接口控制器1提取出来的数据通过信号线S2存储在接收缓冲器2中。
接收缓冲器2由存储器例如SRAM或DRAM构成,并且存储在接收缓冲器中的数据具有如图3A到3B或3C到3E所示的结构。
如图3A中的接收缓冲器的数据结构所示,从左侧开始依次存储“命令”201、“数据长度”202、以及“设置数据”203。接着,存储“命令”204、“数据长度”205、以及“设置数据”206。这表明按时间序列传送的数据在接收缓冲器中是以连续地址存储的。设置数据206是表示供纸的执行、供纸量的设置和所使用的记录头数量等的信息。记录装置可仅在获得由设置数据确定的所有信息之后开始记录。在这些数据之后,将被记录的记录数据如图像数据209、212被存储在接收缓冲器2中。
记录数据如图像数据209、212是通过将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扫描一次进行记录所需的数据量划分成均具有较少数据量的块单位而获得的数据。被划分成块单位的记录数据是独立的,并且这些数据被依次存储为第一数据块209、第二数据块212等。
图3B是一图,其详细示出了被分成块单位后的记录数据的数据结构。如该图所示,多种颜色的记录数据213到214被依次存储为压缩数据。压缩TAG和压缩数据被“色改变码”216、217、218分开。
例如,假定记录数据存在四种颜色,即青色、黄色、品红色和黑色,所使用的记录头在扫描方向上对每个颜色具有两个喷嘴阵列,每个喷嘴阵列在纵向上相对于每种颜色具有64个喷嘴。由于每个喷嘴阵列的数据形成一种颜色的记录数据,因此两个喷嘴阵列×四种颜色,即,从第一颜色到第八颜色的压缩记录数据被作为记录数据存储在一个数据块中。每个喷嘴阵列的喷嘴被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排列。例如,第一和第二颜色的数据是对应于青色的记录数据,第三和第四颜色的数据是对应于品红色的记录数据,第五和第六颜色的数据是对应于黄色的记录数据,第七和第八颜色的数据是对应于黑色的记录数据。
图4是示出保持记录数据的记录缓冲器的数据结构图。例如,当记录装置通过一次扫描最多在扫描方向上记录大约八英寸的长度,并且一个数据块对应于在扫描方向上足以记录大约一英寸的大小时,通过记录总共八个数据块的记录数据而完成一次扫描的图像。第一到第八数据块被沿着记录头的扫描方向排列,并且每个数据块包含第一颜色到第八颜色的记录数据。在每个块中存储的每种颜色的记录数据的长度与记录头的喷嘴数量相对应。
再参照图2,对每个控制块作出说明。在存储于接收缓冲器2的数据中,用作控制记录装置的设置值的“命令”、“数据长度”和“设置数据”被CPU9经过信号线S902从接口控制器1中读出,并被设置在该图中的控制电路7、8中(S903和S907)。CPU9解释所读出的数据(对应于图3A中的201到208数据),并根据结果将记录装置的全部打印控制集中化。为了处理记录数据,CPU9启动数据解压缩块55,并使其执行处理。
如图3B所示,数据解压缩块55从接收缓冲器2中读出“压缩TAG”、“压缩数据”和“色改变码”三种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执行数据光栅化控制。该实施例将Pack位压缩用作数据压缩/解压缩方法。因此,当压缩TAG取00h到7fh的8位值时,数据是在假定数据区域内存在1-128的非连续数据的情况下处理的。此外,当压缩TAG取FFh到81h的8位值时,下一字节的数据被解压缩成2-128的连续数据。如果80h通过数据读取处理读出,则数据被作为色改变码处理。解压缩数据通过信号线S4a传送到图像转换块54。该数据通过图像转换块经受HV转换,并且HV转换后的数据通过信号线S4b存储在记录缓冲器4中。
记录缓冲器4以图4所示的数据结构存储解压缩后的记录数据。第一块的第一颜色的记录数据的起始数据被写入记录缓冲器4的顶部地址。随后的数据通过适当地改变地址被继续写入。在记录缓冲器的地址中能够存储一种颜色数据的区域是通过由CPU9首次载入的设置数据确定的,并且比设置数据的值大的数据是不能被写入的。在压缩记录数据中,数据大小根据设置数据而受到限制。在检测到色改变码之后的数据被继续从第二颜色的记录数据的顶部地址写入。通过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将稍后说明)执行该地址数据的控制。
在第一块中,重复写入从第一颜色的数据到第八颜色的数据。如果在写入第八颜色的数据结束之后检测到色改变码,那么第一块的所有数据的写入就完成了。数据解压缩块55结束数据光栅操作,通过中断信号(S906)通知CPU9一个块的数据光栅化完成,并等待从CPU9发送下一数据光栅处理的启动。
在多个块的记录数据被布置在记录缓冲器4的阶段中,CPU9启动支架电机(由图1中附图标记108表示)开始记录操作。这样,通过在其上安装有记录头6(记录盒110)的支架扫描的同时与支架编码器(CR编码器)10同步地传送记录数据进行记录,可在纸张表面上(在记录介质上)完成图像。在记录头6完成沿主扫描方向的扫描之后,传送部件沿着副扫描方向传送记录介质。这样,通过重复进行记录头的扫描和记录介质的传送,就完成了一页图像的记录。
记录数据生成块5根据CPU9指定的值,通过信号线S5与CR编码器10同步定时地读取存在于记录缓冲器4上的块结构的记录数据,并在将其转换成记录头6可记录的数据结构的同时将该数据输出到信号线S6。记录数据生成块5保持与稍后说明的记录缓冲器内块宽度(示出块的长度)相关的信息和与块的每种颜色的高度(颜色数据的“光栅数量”或记录头的“喷嘴数量”)相关的信息。
为了存储随后的记录数据,从记录缓冲器4读取的数据区域将被清零。
<接收缓冲器的写入/读取控制>
如上所述,接口控制器1将数据写入接收缓冲器2,并且数据解压缩块55只从接收缓冲器2读取记录数据。接收缓冲结构控制电路7控制此时的写入地址和读取地址。接收缓冲结构控制电路7控制接收缓冲器2的顶部地址和底部地址,以及写入地址和读取地址。
接收缓冲结构控制电路7每次收到从接口控制器1接收的写入请求信号(S701)时,使地址加一,并把该地址作为写入地址信息(S702)输出到接收缓冲器2。当接收缓冲结构控制电路7达到该接收缓冲器2的底部地址时,进行控制以使写入地址返回到接收缓冲器2的顶部地址。
当接收缓冲器2充满数据并且写入地址到达读取地址(与之相配)时,其通过信号线S703将不写入下一数据的指令发送到接口控制器1。
此时,接收缓冲器2同时还利用信号线S904的中断信号通知CPU9:接收缓冲器2处于不能写入数据的状态。接收缓冲器2的结构可利用信号线S903的总线通过CPU9写到内部寄存器来设置。
对于读取地址,当CPU9直接通过接收缓冲结构控制电路7中的数据读取寄存器读取接收缓冲器2中的数据时,在数据解压缩块55通过数据读取请求信号线S705作出请求的情况下,地址每次加一,并且作为读取地址通过信号线S706输出到接收缓冲器2。
当读取地址达到底部地址时,接收缓冲结构控制电路7进行控制以使读取地址返回到接收缓冲器2的顶部地址。此外,当读取地址到达写入地址(与之相配)时,由于数据被从接收缓冲器中除去,因此接收缓冲结构控制电路7通过信号线S704将不读取下一数据的指令发送到数据解压缩块。此时,还同时利用信号线S904的中断信号线通知CPU9:在接收缓冲器2中不存在要读取的数据。
上述是关于接收缓冲器2的数据写入和读取控制的处理内容的说明。接着,对将从接收缓冲器2读取并且被光栅化的数据或从打印缓冲器中读取的数据写入记录缓冲器中的处理内容作出说明。
<记录缓冲器的写入/读取控制>
图像转换块54将记录数据写入记录缓冲器4,并且记录数据生成块5读取该被写入的记录数据。此时,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控制写入地址和读取地址。
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控制记录缓冲器的顶部地址和底部地址,以及写入地址和读取地址。
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每次接受从图像转换块54接收的写入请求信号(S801)时,就适当地改变地址,并将该地址作为写入地址信息(S802)输出到记录缓冲器4。当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到达记录缓冲器4的底部地址时,其执行控制以将写入地址返回到记录缓冲器4的顶部地址。
当写入地址到达指示记录缓冲器4已充满数据的读取地址(与之相配)时,通过信号线S809将不写入下一记录数据的指令发送到图像转换块54。
此外,当数据解压缩块55从接收缓冲器2读取色改变码时,数据解压缩块55便通过信号线S541将该结果通知图像转换块54。然后,图像转换块通过信号线S807输出到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准备从信号线S802输出用于存储下一颜色的数据的顶部地址。可通过CPU9利用信号线S907的总线写入内部寄存器来设置记录缓冲器4的结构。
当记录数据生成块5通过数据读取请求信号线S805发送对每种颜色的请求时,读取地址每次加一,并通过信号线S806输出到记录缓冲器4。
当读取地址到达底部地址时,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进行控制,以使读取地址返回到记录缓冲器4的顶部地址。
记录数据生成块5通过信号线S908的总线从CPU9将当前正被读取的记录数据块的数据结构设置在记录数据生成块5内的寄存器中。当已读取了被设置在记录数据块结构内的所有记录数据时,记录数据生成块5将终止信号S909作为中断信号发送到CPU9。此时,如果下一记录数据块已经在记录缓冲器4上被展开,就将该记录数据块结构写在寄存器中。
记录缓冲器4控制在一个记录数据块单位中的数据写入,并且不对还未写入的记录数据块启动记录数据生成块。因此,不会发生记录缓冲器的读取地址超过写入地址的情况。附图标记11表示缓冲器结构信息存储器。这是用来控制记录缓冲器的工作存储器(工作RAM),并且是临时存储关于将稍后说明的记录缓冲器的信息的区域。
<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的说明>
将参照图5和8说明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在由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进行的处理当中,图5是主要用于说明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的写入地址控制图,而图8是主要用于说明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的读取地址控制图。
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包括读取控制部8A和写入地址控制部8B。在记录缓冲器4的缓冲区域中,记录缓冲器的顶部地址表示为top_adr,而底部地址表示为bottom_adr。该顶部地址被存储在写入地址控制部8B内的寄存器803中,而底部地址被存储在写入地址控制部8B内的寄存器804中。
记录缓冲器4上所示的附图标记“RP”表示读取指示器,而附图标记“WP”表示写入指示器。记录缓冲器中附图标记RP与WP之间的阴影线部分表示其内存储有记录数据。记录缓冲器4的白色部分表示其内没有存储记录数据。
读取地址控制部8A内的附图标记802表示示出数据的读取地址(RP:读取指示器)的寄存器。附图标记805至812表示用于存储第一颜色到第八颜色中的每一颜色的信息的寄存器。在该示例中,在寄存器805中存储第一颜色数据的缓冲器高度信息(1st_height)、表示第一颜色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1_color_bit)、第一颜色的定位调整值信息(1_reg_wnum)、表示第一颜色的每个喷嘴的倾斜校正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1_color_s_bit)、以及第一颜色的每个喷嘴的倾斜校正的定位调整值信息(1_s_reg_wnum)。相同的信息以相似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二种到第八颜色的寄存器806到812中。
由于定位调整值信息(1_reg_wnum)是与光栅方向上的喷嘴阵列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应的值,所以对于一个喷嘴阵列总是取相同的值。更具体地说,每个喷嘴阵列都具有一个定位调整值信息。例如,将第一喷嘴阵列作为基准,第一颜色的记录数据的定位调整值信息为0。如果第二喷嘴阵列与第一喷嘴阵列之间的距离为A列,则第二颜色的记录数据的定位调整值信息为A。如果第三喷嘴阵列与第一喷嘴阵列之间的距离为B列,则第三颜色的记录数据的定位调整值信息为B。以该方式,第二颜色到第八颜色的记录数据的定位调整值信息被设成对应于从由第一颜色的记录数据的第一喷嘴阵列的位置所定义的基准到喷嘴阵列的相对距离。
此外,指示每个喷嘴的倾斜校正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1_color_s_bit)是通过将单个喷嘴阵列分为预定数量的喷嘴例如每16个喷嘴来使用的。例如,当包括喷嘴阵列的喷嘴数为128时,该喷嘴阵列被分成八个相等的部分。利用该信息,例如,即使当用于记录的喷嘴数为一半时,可仅通过改变倾斜校正的存在或不存在来进行记录,而不用改变每个喷嘴的倾斜校正的定位调整值信息(1_s_reg_wnum)。
与表示每个喷嘴的倾斜校正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1_color_s_bit)相似,每个喷嘴的倾斜校正的定位调整值信息(1_s_reg_wnum)也是通过将单个喷嘴阵列分为每预定数量的喷嘴例如每16个喷嘴来使用的,并且相同的值总是用于相同行的喷嘴。更具体地说,对每行保持用于倾斜校正的定位调整值信息。
例如,当将喷嘴的顶端取为基准时,第一个16个喷嘴(第一喷嘴行:第1个喷嘴到第16个喷嘴)数据的倾斜校正的定位调整值信息为0,并且如果下一个16个喷嘴(第二喷嘴行:第17个喷嘴到第32个喷嘴)与第一个16个喷嘴(第一喷嘴行)之间在列方向上的偏差为A列的量,则第二行数据的倾斜校正的定位调整值信息是A。此外,如果下一个16个喷嘴(第三喷嘴行:第33个喷嘴到第48个喷嘴)与第一个16个喷嘴(第一喷嘴行)之间在列方向上的偏差为B列的量,则第三喷嘴行数据的倾斜校正的定位调整值信息为B。以该方式,通过将每个喷嘴阵列的第一个16个喷嘴(第一喷嘴行)的位置取为基准,并且将包括16个喷嘴的喷嘴行用作一个单位,对应于安装角生成的在列方向上的偏差值被设置为倾斜校正的定位调整值信息。
附图标记813表示设置块宽度信息(block_width)的寄存器。该宽度信息是从第一颜色到第八颜色的每个块共用的值。
上述块的高度信息、宽度信息和定位调整值信息被包含在图3A所描述的设置数据中。
附图标记815表示存储下一数据块地址的寄存器。
该地址可使用从存储有关每种颜色信息的寄存器805到寄存器812中的任何一个寄存器的值和存储有关块宽度信息的寄存器813的值而决定。写入控制部8B根据与作为写入目标的第一数据块相关的设置信息来决定作为下一写入目标的第二数据块的写入开始地址,并将该地址存储在该寄存器中。
附图标记817表示存储定位调整量的写入开始地址的寄存器。该地址可使用从存储有关每种颜色信息的寄存器805到寄存器812的任何寄存器中的值和存储有关块宽度信息的寄存器813的值而决定。写入控制部8B根据与作为写入目标的第一数据块相关的设置信息决定作为下一写入目标的定位调整量的写入开始地址,并将该地址存储在该寄存器中。
就此而论,例如,对于第一颜色的数据,在完成了对应于第一块的数据的记录数据的写入之前,写入控制部8B决定反映第一块的数据的定位调整宽度量的第二块的写入开始地址信息。这同样适用于其它颜色的数据(第二颜色的数据到第八颜色的数据)。
在完成了对应于第一数据块的记录数据的写入之前,写入控制部8B可将第一数据块的定位宽度量的写入地址信息更新为所决定的写入开始地址。
附图标记816表示存储数据的写入地址(WP)的寄存器。
附图标记814表示地址控制寄存器,其管理读取处理和写入处理以防止写入地址(WP)超过读取地址(RP)(防止两个地址指定同一地址)。
<记录缓冲器中的数据存储(图6A-6D)>
图6A-6D是示出了将记录数据存储在记录缓冲器4中的方式图。图6A示出了作为第一颜色数据的数据被垂直地依次按四个字的量存储的状态。在该示例中,一个字对应于16个像素。假定寄存器中存储信息的地址每次增加一,写入指示器(WP)按1→2→3→4→5→…的方式计数。
例如,在图6A的寄存器的设置中,缓冲高度信息(光栅数量)的值(1st_height)为“4”,而表示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的值为“1(存在)”。寄存器813的值(块宽度信息:block_width)为“28”。
图6B示出了当存在第二颜色的数据时,到记录缓冲器4的数据写入。当在第一颜色的存储区域中存储了所有数据之后,写入指示器(WP)移动到如箭头所示的第二颜色的顶部地址,并进行第二颜色数据的存储。图6C示出了这样一种情况,即,当没有第二颜色的数据时,将第三颜色的数据存储在第一颜色的数据的存储区域之后。在这种情况下,图5所示的寄存器806的表示第二颜色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的值(2_color_bit)为“0(无)”,表示没有数据存在。作为选择地,如果缓冲高度信息(2nd_height)为“0”,该信息也可被使用,因为它表示没有数据存在。作为选择地,可对表示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和缓冲高度信息执行AND操作,并且可利用该结果作出决定。
图6D示出了对于第二颜色的数据,由附图标记e1表示的写入位置(WP:写入指示器)的写入在由附图标记e2表示的读取位置(RP:读取指示器)之前停止。该控制被执行以通过禁止在读取未完成的位置上写入数据而防止重写。上述控制同样适用于第三颜色到第八颜色的区域。
<记录缓冲器中存储数据的过程>
图9和10是示出了当定位调整值信息不为零,且倾斜校正的定位调整值信息(以下也简单地称作“倾斜校正值”)也不为零时,将记录数据存储在记录缓冲器4中的方式图。图9和10示出了其中将作为第一颜色数据的数据垂直地依次按三个字的量存储的状态。在该示例中,一个字对应于16个像素。
在该示例中,图9是示出输入顺序图,而图10是示出实际写入的地址图。
图9和10中的斜阴影区域表示第一颜色的定位调整值(6),而相交阴影线区域表示每个喷嘴行的倾斜校正值(0,1,2)。尽管实际写入开始位置从图9中所示的位置开始,但实际地址从在对应于定位调整值已经跳过或移动位置之后所到达的位置开始,如图10所示。例如,在第一光栅的情况下,由于定位调整值和倾斜校正值的和为6,位置由从左方开始第七个位置的附图标记24表示。第二光栅和第三光栅的情况相同。由于图9和10相对应,例如,第一个将被写入的数据地址由图10中的附图标记24表示,而第二个将被写入的数据地址由图10中的附图标记2A表示。
在该示例中,在图9和10中的第一颜色的寄存器的设置中,缓冲高度信息的值(1st_height)(光栅数)为“3”,而表示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的值(1_color_bit)为“1(存在)”。寄存器813的值(块宽度信息:block_width)为“16”,定位调整值(1_reg_wnum)为6,而表示每个喷嘴行的倾斜校正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的值(1_color_s_bit)仅对于第一、第二和第三喷嘴行为“1(倾斜校正存在)”,而对于其它喷嘴行,该值为“0(不存在倾斜校正)”。此外,每个喷嘴行的倾斜校正值(1_s_reg_wnum)从第一喷嘴行依次为“0,1,2”。
在图9和10中的第二颜色的寄存器的设置中,缓冲高度信息的值(2nd_height)(光栅数)为“3”,而表示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的值(2_color_bit)为“1(存在)”。寄存器813的值(块宽度信息:block_width)为“16”,而定位调整值(1_reg_wnum)为2。表示每个喷嘴行的倾斜校正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的值(1_color_s_bit)仅对于第三喷嘴行为“1(倾斜校正存在)”,而对于其它喷嘴行,该值为“0(不存在倾斜校正)”。每个喷嘴行的倾斜校正值(1_s_reg_wnum)从第一喷嘴行依次为“0,0,1”。
在该示例中,装置具有计数器,其示出当前正写入的高度(喷嘴行),并且该计数器在每次完成一个喷嘴行的写入时递减计数。在开始写入时,计数值被设置成“每种颜色的高度-1”。例如,在图9中,第一喷嘴行的计数值为“2”,第二喷嘴行的计数值为“1”,而最低喷嘴行(第三喷嘴行)的计数值为“0”。
当在计数值达到“0”之后开始下一递减计数时,“每种颜色的高度-1”的初始值被重置。
因而,计数值在对应于由预定数量的喷嘴构成的记录头喷嘴行的单位(例如,按16个的数量)中被递减计数。计数器每次递减计数时,判断下一喷嘴行的倾斜校正存在或不存在,并且当存在倾斜校正时,就从设置寄存器参考对应的倾斜校正值。
当计数器在计数值已达到“0”时递减计数时,从顶端参考表示该喷嘴行的倾斜校正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的寄存器。
因此,通过更新16个喷嘴的每一行的倾斜校正值并利用定位值(1_reg_wnum)执行操作,确定即将被校正的最终定位调整值。
现在将参照图7A和7B描述用于倾斜校正值(1_s_reg_wnum)的值。
倾斜校正值(1_s_reg_wnum)相对于基准存在于正向和负向上。图7A示出了倾斜校正值为正的示例,而图7B示出了倾斜校正值为负的示例。
当倾斜校正值为正时,如图7A所示,通过硬件足以执行作为处理的加法处理。
相反,当倾斜校正值为负时,如图7B所示,可选择两种方法中的一种作为将通过硬件执行的处理。一种方法执行减法处理,而另一种方法执行加法处理。
一种引入偏移值的方法可被用作如图7B中的示例所示的执行对负值的加法处理的方法。例如,假定倾斜校正值最大仅能达到“±3”。在该示例中,当倾斜校正值为“0”时,在将“3”取为设置在寄存器中的值时,在加法侧执行偏移量3。这样,在倾斜校正值为“-3”时,设置在寄存器中的值为“0”,而在倾斜校正值为“+3”时,设置在寄存器中的值为“6”。
然而,当按此方式偏移恒定值时,意味着将值(在这种情况下,为1_reg_wnum-3)设置成通过从定位调整值(1_reg_wnum)减去偏移量而获得的值。
通过按此方式使偏移恒定值,可进行对所有倾斜校正值的加法处理,从而能有效地使用硬件。
此外,例如如图9所示,当在寄存器中存储信息的地址每次向右侧加一时,图10中写入指示器(WP)的实际地址按照0→6→C→12→18→…的方式增加。
在该示例中,写入数据的顺序可以是如图9和10所示的以16个为单位移动到下一喷嘴行的顺序,或是根据接收数据的顺序在一直进行到块宽度(10个单位)之后移动到下一喷嘴行的顺序(在图9中,进行到位置10之后的位置17)。
此外,如图9所示,对第一颜色的数据来说,在将数据一直写到(储存到)第十个数据之后,写入第11个数据的目的地是下一数据块(第二数据块)的顶端。这样通过进行定位调整写入不能完全放入当前数据块(第一数据块)的数据。在该示例中,将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块的顶端的事实是,基于寄存器813的值“16”和定位调整值“6”,通过16-6+1=11的计算可确定第11个数据。这可通过提供存储数据的计数器并采用当计数器达到10时指定第二数据块的顶部地址的结构而完成。
在图9中,存储第一颜色数据的第11个数据的地址可基于欲被存储在第一数据块的颜色数(2)、每一颜色的高度(3)以及块宽度(16)确定。
当完成了定位调整量的写入时(在图9中,当完成了第16个数据的写入时),从当前数据块(第一数据块)写入第17个数据。更具体地说,在图10中,第16个数据的实际地址为DE,而第17个数据的实际地址则为2C。
这样,通过在当前块(第一块)和下一块(第二块)之间交替执行定位调整的同时写入了第一颜色的数据。
当完成了第一颜色的全部数据的写入时,对第一数据块的第二颜色和之后的颜色执行相同的处理。
此外,如图6A所示,在寄存器中存储信息的地址可垂直地每次增加一个,使写入指示器(WP)的实际地址按照0→2→4→6→8→…的方式递加。
在该示例中,在图9和10的寄存器中存储信息的地址不垂直地每次增加一个的理由在于,能灵活地响应来自图像转换块3的数据或来自主机的数据的变化。
例如,当不使用图像转换块3时,对于来自主机的记录数据,在寄存器中存储信息的地址按照如图6A所示的传统方式每次增加一个,且相应将写入指示器(WP)按照1→2→3→4→5→…的方式计数。
然而,当使用图像转换块3且执行例如HV转换等时,对于HV转换之后的记录数据,不能如图6A所示在寄存器中每次增加一个存储信息的地址并按照1→2→3→4→5→…的方式将写入指示器(WP)递加。
因此,通过提供有关地址增量的自由度,可与各种从主机传递数据的方法对应,并且还与图像转换块3上的数据转换对应。
图11A、图11B和图11C是示意性地示出了与定位调整相关的数据状态图。图中的数字字符分别表示数据块数。图11A示出了传统示例中所有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在一台主计算机(打印机驱动器)上执行的情况下的数据传递。图11B示出了从主计算机发送且由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接收的数据。尚未对该数据进行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图11C示出了通过使如图11B所示的数据在记录装置侧经受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并将数据存储在设置在记录装置(喷墨记录装置)内的记录缓冲器4中而获得的数据的状态。
当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11A中所示的数据和图11C中所示的数据时,由于这些数据都经受了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所以将获得相似的记录结果。然而,由于图11C中的数据是通过使图11B中所示的接收数据在记录装置侧经受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而获得的,所以在光栅方向(图11C中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存储记录数据的位置通过定位调整数据(定位调整值+倾斜校正值)移位,结果,图11C中的块数较之图11B中的数据增加了一个。
当从主计算机发送的数据块的数量不同于按此方式写在记录装置的记录缓冲器中的数据块的数量时,就发生了逻辑冲突。这是因为基于从主计算机发送的块数从主计算机向记录装置输出记录宽度(扫描方向)的信息。由于记录装置基于该信息执行记录操作,不可能仅对不同于该块数的量进行记录。例如,当从主计算机将三个块的记录数据输出到记录装置,且记录装置执行定位调整以将记录数据存储在四个数据块中时,仅对三块进行记录,一个块不被执行记录。
为了防止这种不一致性的出现,根据本实施例,当从主计算机传递如图11B所示的数据时,增加额外的一个数据块,并发送到记录装置以使主计算机上的数据块的数量等于记录装置(记录缓冲器)上的块数。
图12A、图12B和图12C是以与图11A到图11C相似的方式示出了与本实施例中的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相关的数据状态图。图12A示出了传统示例中所有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在一台主计算机(打印机驱动器)上执行的情况下的数据传递,并且其具有与图11A相同的结构。图12B示出了从主计算机发送且由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接收的数据。然而,尚未对该数据执行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图12C示出了通过使图12B中所示的数据在记录装置侧经受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并将数据存储在记录缓冲器中而获得的数据的状态。
将图11B和11C中所示的数据与图12B和12C中所示的数据相比,发现尽管通过使图11B的接收数据经受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而获得的图11C的块数因调整而增加了一个,但通过使图12B的接收数据经受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倾斜校正)而获得的图12C的块数却不增加。更具体地说,当从主计算机传递如图12B所示的数据时,无需发送额外的一个数据块。
下面,将参照图11B和图11C对发送额外一个数据块的情况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图13A到13D是示出了在传递额外一个数据块时的数据结构图。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一个块的大小(扫描方向上的块大小)、被传递的记录数据的终端块的数据量(图11C中第三块在扫描方向上的数据大小和图12C中第四块在扫描方向上的数据大小)、以及定位调整量(例如,列单位值)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扫描方向上的块大小<扫描方向上的数据大小+定位调整量(定位调整值+倾斜校正值),需要使块数增加一个,如图11C所示。
相反,如果扫描方向上的块大小>扫描方向上的数据大小+定位调整量(定位调整值+倾斜校正值),无需增加块数,如图12C所示。
因而,主计算机判断扫描方向上的数据大小与定位调整量(定位调整值+倾斜校正值)之和是否大于扫描方向上的块大小,并且根据判断结果,执行增加块数的处理。
图14是示出了根据该示例的主计算机1401和记录装置1402的结构图。
记录数据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接口从主计算机1401传递到记录装置1402。
下面将说明在主计算机1401中执行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生成记录数据的打印机驱动器是通过中央处理器1403实现的。该记录数据通过预定的压缩方法压缩,随后被进行处理以将该数据输出到记录装置1402。
存储部件1404被用于临时存储所生成的记录数据或压缩数据。存储部件1404还包括计数器,其保持所生成的记录数据的块数(数据量)的计数。
如上所述,中央处理器1403判断扫描方向上的数据大小与定位调整量(定位调整值+倾斜校正值)之和是否大于扫描方向上的块大小,并且根据判断结果,执行增加块数的处理。为此,中央处理器1403预先从记录装置获取有关扫描方向上的块大小和定位调整量的信息。
图16是一流程图,示出了数据生成的过程。在步骤S1601中,以块单位生成数据。每次以块单位生成数据时,对所生成的块数进行计数。在步骤S1602中,中央处理器判断所考虑的块是否是终端块(记录头在扫描方向上最下游块)。如果该块是终端块,在步骤S1603中,中央处理器执行块增加处理。在图15中示出该块增加处理。由于每次扫描在扫描方向上的数据量不同,所以每次扫描都要执行图16中所描述的处理。
通过预先获取有关一次扫描的记录宽度的信息,中央处理器可获得欲被记录的所生成块的数量,且该数量被用作步骤S1602中判断的阈值。
下面将利用图15的流程图详细说明该处理。在步骤S1501中,中央处理器获得定位调整量信息和关于块大小(主扫描方向)的信息。在步骤S1502中,中央处理器获得欲存储在终端块中的数据大小(扫描方向上的数据大小)。在步骤S1503中,中央处理器相对于终端块将数据大小(扫描方向)与定位调整量(定位调整值+倾斜校正值)之和与扫描方向上的块大小进行比较。在该示例中,数据大小、定位调整量(定位调整值+倾斜校正值)以及块大小是例如列数。
在步骤S1503中,如果扫描方向上的块大小较小(否),在步骤S1504中增加一个数据块。如果扫描方向上的块大小较大(是),该处理结束。
对相应于每种颜色的记录数据执行该判断。其原因在于,尽管扫描方向上的块大小对于每种颜色是相同的,但是终端块在扫描方向上的定位调整量和数据大小对于每种颜色可能不同。如果甚至一种颜色都需要增加块的话,也要给其它颜色增加块。
接下来,将说明被添加到每个块的数据中的色改变码。如上面参照图3A所述的,为了识别记录数据中的分隔,将色改变码插入到每个块中。
如图3B所示,作为一种颜色的信息的数据由压缩TAG和压缩数据组成。色改变码被添加到这些数据之后。
然而,当在步骤S1504中增加数据块时,只有色改变码(232,233,239)被添加在终端块(第n个数据块)231之后,并不是压缩TAG或压缩数据。在该示例中,由于颜色数量是八种,所以增加八个色改变码。图3C是示出了在代码被接收的情况下从第n个数据块向前的状态图。
由于仅增加了色改变码,记录装置可辨别(判断)出因为记录数据因定位调整不可能被包含在该块中而执行增加块和存储记录数据的过程的指令。因此,记录装置基于定位调整量将记录数据存储在记录缓冲器中。
作为增加块的另一个示例,如图3D所示,例如,可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对于每种颜色,仅包括一个空数据(242,244,…,255)的字节,且将色改变码(243,245,…,256)添加到该空数据。因而,由于数据仅包含一个字节的空数据而不包括压缩TAG,记录装置可容易地识别出这表示增加了一个块。
作为选择地,如图3E所示,可增加命令262,其表示在最终数据块(第n个数据块)261之后增加块而不增加色改变码的指令。
接下来,将给出如上所述的当增加块时在主计算机上进行记录数据的存储处理的相关补充说明。图13A示出了压缩之前的数据;图13B示出了对压缩之前的数据增加了定位调整宽度的状态;图13C示出了以所增加块的后端作为基准的定位调整宽度;图13D示出了应存储的最后记录数据的位置。在该示例中,图13B中的块是第n个块,而图13C中的块是第(n+1)个块。
在该情况下,需要让最后记录数据的位置处于图13D中由相交阴影线所示的区域内。在利用图13D进行的说明中,最后记录数据位于该相交阴影线区域内。原因在于,如果最后记录数据存储在图13D的斜阴影区域内,数据块将由于定位调整而进一步增加一个块。
与图13A到13D相似,图13E示出了压缩之前的数据;图13F示出了对压缩之前的数据增加了定位调整宽度的状态;图13G示出了将所增加块的后端作为基准的定位调整宽度;图13H示出了应插入色改变码的位置。与图13A到13D的区别在于,不传递额外一个数据块。
同样,在该情况下,如果最后记录数据进入除图13H的相交阴影线区域之外的区域,数据块将由于定位调整而进一步增加一个块。因此,如图13H所示,需要让色改变码的位置处于图13G所示的后端作为基准的定位调整宽度的边界之前。
<从记录缓冲器读取数据>
以下,将参照图8对从记录缓冲器读取数据的处理进行说明。在图8中,左侧示出了记录缓冲结构控制电路8的读取地址控制部8A,而右侧示出了记录缓冲器4。
在记录缓冲器4的缓冲区域中,记录缓冲器的顶部地址表示为top_adr,而底部地址表示为bottom_adr。顶部地址存储在寄存器803中,而底部地址存储在寄存器804中。与图5相似,记录缓冲器上所示的附图标记“RP”表示读取指示器,而附图标记“WP”表示写入指示器。在记录缓冲器4中附图标记RP与WP之间的阴影线部分表示其中存储有记录数据,而其余部分表示没有存储记录数据。
读取地址控制部8A内的附图标记802表示示出数据读取地址(RP:读取指示器)的寄存器。指示由虚线包围的边界的附图标记900表示第一寄存器组,而指示由实线包围的边界的附图标记901表示第二寄存器组。
当记录第一数据块到第八数据块的记录数据时,例如,在开始扫描时,将第一块的信息存储在第一寄存器组中。在第二寄存器组中,存储第二块的信息。当第一块的记录结束时,第二寄存器组901的信息被复制并存储在第一寄存器组900中。然后,第三块的信息被存储在第二寄存器组901中。随后,依次执行相同的处理直到最后的第八块的数据被存储。在下一扫描开始时,第一块的信息再次被存储在第一寄存器组中,并且第二块的信息被存储在第二寄存器组中。
当在由第一寄存器组所示的第n块的记录结束时第(n+1)块的信息没有存储在第二寄存器组中时,表示第(n+1)块的记录数据还未准备好。因此,第二寄存器组的信息不被复制到第一寄存器组,并且停止从该记录缓冲器读取数据。
在第一寄存器组内部的寄存器819是用于设置第一颜色的高度信息(1st_height)和表示颜色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1_color_bit)的寄存器。寄存器822、824、826、828、830、832和834是以类似方式分别设置第二到第八颜色的高度信息和表示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的寄存器。
附图标记820表示存储每个块宽度信息(block_width)的寄存器。该宽度信息是从第一到第八颜色的每个块所共用的值。
寄存器818是存储第一颜色的读取地址(1st_color_address)的寄存器。当从其中存储第一颜色的数据的记录缓冲器819读取第一颜色的数据时,该地址被更新。例如,如图9所示,按照1→2→3→4的方式从第一颜色的数据读取一列数据。寄存器821、823、825、827、829、831和833是分别存储第二颜色到第八颜色的读取地址的寄存器。通过以与第一颜色的数据相同的方式读取一列数据也依次读取第二颜色到第八颜色的数据。
因为存储在记录缓冲器4中的数据包括多种颜色的数据,例如,在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的数据被混合的情况下,存储每个颜色单位的数据的地址不是连续的。因此,如果存在一个读取地址的寄存器,例如,当读取第一颜色的记录缓冲器4中的地址,然后读取第二颜色的记录缓冲器1中的地址时,需要进行地址计算。然而,通过在记录缓冲器4内提供存储每种颜色的读取地址的寄存器,可以在以列单位进行读取时省略该地址计算。
附图标记817表示地址控制寄存器。当记录数据生成块5通过数据读取请求信号线S805请求每种颜色的读取地址时,地址控制寄存器817每次增加一个地址作为读取地址,并通过信号线S806将该地址输出到记录缓冲器4。
附图标记835表示存储下一个块的地址的寄存器。如果当前正在被读取的块是第一块,则第二块的顶部地址被存储在该寄存器中。当当前正在被读取的数据块的读取结束时,该寄存器的值被复制到寄存器802。因此,可平稳地进行下一数据块的读取。
寄存器836是存储用于规定关于第一到第八颜色的读取顺序的信息的表。可利用该表中设置的值自由地设置从记录缓冲器读取数据的次序。例如,可按照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第八颜色的顺序读取数据。或者,通过改变值,可跳过第三颜色和第四颜色的数据的读取,从而按照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第五颜色→第六颜色→第七颜色→第八颜色的顺序读取数据。因此,可以精确地跳过未存储的颜色的记录数据来读取。
第二寄存器组901是存储关于下一数据块的信息的一组寄存器。当第一寄存器组的每个寄存器都已被读取时,设置在第二寄存器组的每个寄存器中的值被设置在第一寄存器组的对应寄存器中。例如,设置在寄存器838中的值被设置在寄存器819中。寄存器839到845是对下一数据块中的第二颜色到第八颜色的数据设置类似信息的寄存器。
在寄存器838(819)中,存储第一颜色的数据的缓冲器高度信息和表示第一颜色的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
附图标记846(820)表示用于设置块宽度信息的寄存器。该宽度信息是从第一到第八颜色的每个块所共用的值。
寄存器878是存储表示所考虑的块大小是否与被设置的前面的块的大小相同的信息(same_type)的寄存器。通过当块大小相同时将该值设置为“1”,可在第一寄存器组中容易地重新设置相同的值。在这种情况下,可省略寄存器838到846的设置。相反,当寄存器878的值为“0”时,在寄存器838到846中设置对应的值。
如上所述,在根据优选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中,通过在记录装置侧提供在记录头的扫描方向上进行定位调整(定位调整值+倾斜校正值)的功能,可加速主计算机中记录数据的生成,并且可缩短在由主计算机发送记录操作指示之后直至记录装置执行记录的时间。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各个颜色的块都具有相同的块宽度,但可对每个块设置不同的块宽度。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将作为倾斜校正单位的喷嘴行的喷嘴数量设置为16,但也可根据欲使用的记录头对该值设置合适的值。
<定位调整值的计算>
在该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喷嘴之间的定位调整值信息(1_reg_wnum)和用于喷嘴倾斜校正的定位调整值信息(1_s_reg_wnum)根据各个记录头(记录盒)及其安装而不同。因此,尽管可在发货之前的检查步骤等期间设置这些值,但优选采用用户以视觉识别或利用扫描器等读取在更换打印头(记录盒)后所记录的预定测试图案中的偏差量之后设定由用户输入的值的方法。例如,可在主计算机的打印机驱动器操作中提供设置菜单,以允许用户利用该菜单设置定位调整值信息。
作为又一个示例,用户可使用在记录装置上所提供的操作面板来设置用户视觉识别的偏差量。通过此种设置输入的定位调整值信息被存储在设置在记录装置内的存储部件中。通过上述记录缓冲控制电路8可使用存储在该存储部件中的定位调整值信息。然后,可应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在从主计算机将记录数据传递到记录装置上之前,预先从记录装置将定位调整值信息传递到主计算机。亦可采用这样一个结构,即,设置一个从设置在记录装置的支架等上的传感器中获取的值。
可通过各种众所周知的方法进行基于这种类型的所记录测试图案的调整值的检测或计算。然而,由于它们并不构成本发明的特征,故在此省略了这些方法的详细说明。
<其它实施例>
尽管上述实施例说明的是其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根据喷墨打印系统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示例,但本发明亦可应用于根据不同系统的记录装置上,而只要其是通过使其中多个记录元件排列的记录头沿着与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扫描而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
特别地,即使在喷墨记录系统中,上述实施例通过使用一种系统,可实现高密度、高精确度的记录,该系统包括用于生成热能作为用于排出墨的能量的部件(例如,电热转换器或激光器),并使墨的状态因该热能而改变。
另外,本发明不仅可应用于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墨盒被一体地布置在记录头本身上的盒型记录头,而且可应用于可更换芯片型记录头,该芯片型记录头可与装置主体电连接,并在将其安装在装置主体上时可接收来自装置主体的墨。
此外,除了作为如计算机等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图像输出终端的一体装置或附加装置的形式之外,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可为具有读取器的复印机、或具有发送/接收功能的传真机、或将复印机和传真机的功能组合起来的多功能装置的形式。
由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得到本发明的很多明显不同的实施例,故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实施例,而是由所述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8)
1.一种记录装置,其记录头具有多个记录元件阵列,所述记录元件阵列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所述记录装置通过使记录头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进行扫描而进行记录,该记录装置包括:
接收缓冲器,其存储各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和包括第一定位信息和第二定位信息的设置数据,该第一定位信息对应于沿着扫描方向在各记录元件阵列之间的相对距离,该第二定位信息对应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在垂直于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倾斜度,其中,所述记录数据和所述设置数据是从所连接的主设备发送;
记录缓冲器,其将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与沿着所述扫描方向的记录位置相关联地存储;以及
写入控制部件,其基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定位信息进行控制,以调整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并将所述数据存储在所述记录缓冲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信息是通过将所述倾斜度转换成在所述扫描方向上的记录像素数而获得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对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内预定数量的记录元件的每一个都设置所述第二定位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还包括:
读取控制部件,其对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控制用于读取存储在所述记录缓冲器内的记录数据的读取地址信息;以及
记录控制部件,其通过根据基于所述读取地址信息读取的记录数据驱动每个记录元件阵列而进行记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被构造成按照所述记录元件阵列以各自不同颜色进行记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缓冲器被构造成在所述扫描方向上将记录区域分成多个块,并将记录数据存储在每个块中;
所述写入控制部件具有寄存器,该寄存器对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存储用于识别包含在所述记录数据中的数据存在或不存在的信息、所述数据的光栅数量、以及所述数据的第一定位信息和第二定位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写入控制部件根据每个块的所述记录元件阵列中记录数据的存在或不存在控制用于存储在所述记录缓冲器中的地址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每个记录元件排出墨以进行记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记录元件包括热能转换器,该热能转换器用于生成施加给墨的热能,以利用热能排出墨。
10.一种用于记录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记录头具有多个记录元件阵列,所述记录元件阵列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所述记录装置通过使记录头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进行扫描而进行记录,并且该记录装置包括:接收缓冲器,其存储从所连接的主设备发送的设置数据和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以及记录缓冲器,其将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与沿着所述扫描方向的记录位置相关联地存储,该方法包括:
写入控制步骤,其基于第一定位信息和第二定位信息进行控制,以调整所述记录元件阵列的所述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并将所述记录数据存储在所述记录缓冲器中,该第一定位信息被包含在所述设置数据中,对应于沿扫描方向在各记录元件阵列之间的相对距离,该第二定位信息对应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在垂直于所述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倾斜度;
读取控制步骤,其对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控制用于读取存储在所述记录缓冲器中的记录数据的读取地址信息;以及
记录控制步骤,其通过根据基于所述读取地址信息读出的记录数据驱动每个记录元件阵列而进行记录。
11.一种记录系统,其包括记录装置和主设备,记录头具有多个记录元件阵列,所述记录元件阵列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所述记录装置通过使记录头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进行扫描而进行记录,该主设备与所述记录装置连接,并将设置数据和记录数据发送到所述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主设备发送作为所述设置数据的数据,该数据包括第一定位信息和第二定位信息,该第一定位信息对应于沿扫描方向在各记录元件阵列之间的相对距离,该第二定位信息对应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在垂直于所述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倾斜度;以及
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将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与沿着所述扫描方向的记录位置相关联地存储的记录缓冲器,并基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定位信息进行控制,以调整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并将所述数据存储在所述记录缓冲器中。
12.一种主装置,其包括生成部件和输出部件,该生成部件以块单位生成将被输出到记录装置的记录数据,该记录装置通过使具有多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头相对于记录介质进行扫描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该块单位对应于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记录头的扫描记录区域中沿扫描方向的多个分隔区域,该输出部件输出包括所述记录数据的指令,该主设备还包括:
定位信息获取部件,其获取与所述记录头的所述记录元件阵列的偏差相关的第一定位信息和对应于所述记录元件阵列在垂直于所述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倾斜度的第二定位信息;
块计数获取部件,其基于所述生成的记录数据获取对应于由所述记录装置通过单次扫描记录而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块数;
判断部件,其基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定位信息判断是否修改由所述块计数获取部件获取的所述块数;
修改部件,其在所述判断部件作出修改所述块数的判断时修改所述指令的内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部件将通过单次扫描记录而记录的记录数据当中对应于在所述扫描方向上最下游块的数据在扫描方向上的数据大小和所述第一及第二定位信息之和与关于每一个块在扫描方向上的大小的信息进行比较。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修改部件使所述块数增加。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装置,还包括指令修改部件,用于将表示所述判断部件修改所述块数的信息添加到所述指令。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令修改部件在对应于最下游块的数据之后添加预定数量的数据和用于修改所述块数的命令中的至少一个。
17.一种记录装置,其记录头具有多个记录元件阵列,所述记录元件阵列沿预定方向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所述记录装置通过使记录头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相交的方向进行扫描而进行记录,其包括:
记录缓冲器,其具有多个在所述扫描方向上被分成多个区域的区域,该区域用于记录每个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
输入部件,其从外部输入对应于在所述扫描方向上被分成多个区域的所述区域的记录数据;
写入控制部件,其基于第一定位信息和第二定位信息进行控制,以调整所述记录元件阵列的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并将所述记录数据存储在所述记录缓冲器中,该第一定位信息对应于沿扫描方向在所述记录元件阵列之间的相对距离,该第二定位信息对应于所述记录元件阵列在垂直于所述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倾斜度;
读取控制部件,其对于每个记录元件阵列读出写在所述记录缓冲器中的记录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缓冲器的容量小于所述记录头通过一次扫描可记录的数据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64558A JP2006247905A (ja) | 2005-03-08 | 2005-03-08 |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
JP2005064558 | 2005-03-08 | ||
JP2005-064558 | 2005-03-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31848A true CN1831848A (zh) | 2006-09-13 |
CN1831848B CN1831848B (zh) | 2010-11-10 |
Family
ID=36591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5817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31848B (zh) | 2005-03-08 | 2006-03-08 | 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主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93129B2 (zh) |
EP (1) | EP1700698B1 (zh) |
JP (1) | JP2006247905A (zh) |
CN (1) | CN1831848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07471B (zh) * | 2008-06-19 | 2013-10-16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设备和控制方法 |
CN108944047A (zh) * | 2017-12-26 | 2018-12-07 |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校正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27999B2 (ja) * | 2005-07-08 | 2012-09-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031462B2 (ja) * | 2007-06-29 | 2012-09-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09149064A (ja) | 2007-11-30 | 2009-07-09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JP6194903B2 (ja) * | 2015-01-23 | 2017-09-13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7224769B2 (ja) * | 2018-03-30 | 2023-02-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67570A (en) * | 1983-02-16 | 1986-01-28 |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 |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for a linearly slanted print head |
JPH1120204A (ja) * | 1997-07-01 | 1999-01-26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061562B2 (ja) * | 1999-03-29 | 2008-03-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動作方法 |
JP2001191587A (ja) * | 2000-01-14 | 2001-07-17 | Copyer Co Ltd | 印字装置および印字データ処理方法 |
JP4666810B2 (ja) | 2001-05-24 | 2011-04-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EP1355265B1 (en) * | 2002-04-15 | 2016-04-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lour data buffering for colour printing |
JP4018433B2 (ja) * | 2002-04-15 | 2007-1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3826066B2 (ja) * | 2002-04-15 | 2006-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4401618B2 (ja) * | 2002-04-15 | 2010-0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バッファ管理方法 |
JP3919587B2 (ja) * | 2002-04-15 | 2007-05-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2003305895A (ja) * | 2002-04-15 | 2003-10-2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記録装置及び記録制御方法 |
JP2004017371A (ja) * | 2002-06-13 | 2004-01-22 | Sharp Corp | 画像データ転送装置、画像データ転送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07221B2 (ja) * | 2003-09-26 | 2010-02-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用プログラム |
JP4455295B2 (ja) * | 2003-12-11 | 2010-04-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データ処理方法 |
-
2005
- 2005-03-08 JP JP2005064558A patent/JP2006247905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3-07 EP EP06004641A patent/EP170069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3-07 US US11/368,701 patent/US759312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3-08 CN CN2006100581768A patent/CN183184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07471B (zh) * | 2008-06-19 | 2013-10-16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设备和控制方法 |
CN108944047A (zh) * | 2017-12-26 | 2018-12-07 |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校正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
CN108944047B (zh) * | 2017-12-26 | 2020-01-24 |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校正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31848B (zh) | 2010-11-10 |
US20060203074A1 (en) | 2006-09-14 |
EP1700698B1 (en) | 2012-02-29 |
JP2006247905A (ja) | 2006-09-21 |
EP1700698A3 (en) | 2010-05-26 |
EP1700698A2 (en) | 2006-09-13 |
US7593129B2 (en) | 2009-09-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87232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831848A (zh) | 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记录系统 | |
CN1473707A (zh) |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 |
CN1207656C (zh) | 打印机控制器和打印机驱动器 | |
CN1302927C (zh) | 打印设备和所用的计算机程序打印方法以及计算机系统 | |
CN1292381C (zh) | 图象处理系统 | |
CN1265618C (zh) | 图像文件存储器的输出图像调整 | |
CN101031423A (zh) | 图像形成设备、数据产生设备及其程序、方法和记录介质 | |
CN1120612C (zh) | 光写头驱动装置和光写头驱动方法 | |
CN1678010A (zh) | 复合功能装置、该装置的控制方法和执行该方法的程序 | |
CN1115650C (zh) | 图象生成系统和方法 | |
CN1719862A (zh) | 图像处理系统和图像处理方法 | |
CN1829273A (zh) | 图像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
CN1932750A (zh)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 |
CN1859541A (zh) |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CN1642740A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CN1343928A (zh) | 信息处理设备和系统、其控制方法、外围装置和打印机驱动器 | |
CN1319749C (zh) | 喷墨记录方法、记录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 | |
CN1781708A (zh) |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 |
CN132505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方法、控制程序及程序记录媒体 | |
CN183798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035189A (zh) |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 |
CN1974214A (zh) | 检测宽阵列头的有缺陷喷嘴的方法和设备 | |
CN1244069C (zh) | 记录装置和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244070C (zh) | 记录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和它们的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 Termination date: 201703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