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1562A - 燃料箱 - Google Patents

燃料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1562A
CN117881562A CN202280058161.9A CN202280058161A CN117881562A CN 117881562 A CN117881562 A CN 117881562A CN 202280058161 A CN202280058161 A CN 202280058161A CN 117881562 A CN117881562 A CN 117881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tank
molding
suppressing
portions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81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森学
铃木将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81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15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02Combined blow-moulding and manufacture of the preform or the parison
    • B29C49/04Extrusion blow-mou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燃料箱(T11),其具有作为凹状部的凹部(22、23),该凹状部从箱主体(T11a)连续而成且向内侧突出,所述燃料箱具有内挤压抑制凹部(31),该内挤压抑制凹部在箱主体(T11a)的立壁即第1侧壁(13)及第2侧壁(14)与所述凹状部之间被配置于有可能产生内挤压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的至少一侧,并具有比所述凹状部的突出量小的突出量。

Description

燃料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箱(fuel tank)。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的燃料箱,已知一种设置有向箱主体的内侧凹进的凹部的燃料箱。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燃料箱(即,具有抵接部的燃料箱),其在箱主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形成朝向箱主体的内侧凹进的凹部,并将上表面侧的凹部与下表面侧的凹部的底壁彼此相接合。根据该结构,例如不用使箱壁的厚度变大就能够提高燃料箱的刚性。
另外,已知一种在箱主体的内侧设置有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凹进的凹部(也称为凸棱形状部)的燃料箱。通过具有凸棱形状部,能够控制燃料的流动,防止产生燃料的晃动声,并且能够抑制箱主体的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报实开平5-029828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在抵接部、凸棱形状部等凹状部与构成箱主体的立壁的距离近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凹状部与立壁之间产生内挤压(inner pinch)(内面突起)。可以认为内挤压是由于存在阻碍型坯(parison)的伸展的因素,使得型坯不能适当地吹胀(blow up)而产生的。
当产生内挤压时,有可能在不希望的位置阻碍燃料的流动、或成为由外力或燃料箱内压而导致的破裂的起点,因此,例如通过使凹状部与立壁的距离充分分离,来防止产生内挤压。但是,在这样的方法中,存在设计的自由度受到限制的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观点而作出的,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产生内挤压并且设计的自由度高的燃料箱。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箱,其具有从箱主体连续而成且向内侧突出的凹状部,其特征在于,具有内挤压抑制凹部,该内挤压抑制凹部在所述箱主体的立壁与所述凹状部之间或者两个所述凹状部之间被配置于有可能产生内挤压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的至少一侧,并具有比所述凹状部的突出量小的突出量。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内挤压抑制凹部来防止内挤压的产生,并且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优选为,所述凹状部例如是构成使相向的壁部凹进并将底部彼此接合的抵接部的凹部、或者是为了消波或抑制变形而形成的凸棱形状部。
另外,优选为,所述内挤压抑制凹部被配置于内挤压可产生区域的两侧。这样,能够平衡地抑制内挤压的产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燃料箱,能够防止产生内挤压并且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的立体图。
图1B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C是图1B的IC-IC剖视图。
图2A是作为比较例的不具有内挤压抑制凹部的燃料箱的立体图。
图2B是作为比较例的不具有内挤压抑制凹部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3是说明对作为比较例的燃料箱进行吹塑成型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在没有抵接成型部的状态下进行吹胀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在存在抵接成型部的状态下进行吹胀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作为比较例的不具有内挤压抑制凹部的燃料箱(刚脱模后)的仰视图,将下壁的一部分切除而表示箱主体的内部。
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的制造装置(尤其是成型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9A是用于说明向成型模具的成型面进行转印的转印状况的图,且是抵接成型部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9B是用于说明向成型模具的成型面进行转印的转印状况的图,且是图9A的IXB-IXB剖视图。
图10A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0B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0C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1A是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1B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2A是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2B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3A是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3B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4A是作为第5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4B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4C是第5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4D是第5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4E是第5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4F是第5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5A是作为第6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5B是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
参照图1A至图1C,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11进行说明。燃料箱T11被搭载于汽车、摩托车和船舶等移动工具上,主要由箱主体T11a构成。燃料箱T11除了箱主体T11a之外,还可以具有未图示的内置零部件。内置零部件例如是加强部件、阀、消波板等。燃料箱T11的说明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以图1A的箭头为准。该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并不限定本发明。此外,图1A的上下方向与制造燃料箱T11的一对成型模具的开闭方向对应。
箱主体T11a是贮存汽油等燃料的树脂制成的中空容器,例如为包含阻挡层(barrier layer)的多层构造。箱主体T11a例如以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热塑性树脂为主要材料。箱主体T11a例如通过吹塑成型等而成型。
箱主体T11a由下壁11、上壁12、多个立壁(前侧的第1侧壁13、后侧的第2侧壁14、左侧的第3侧壁15和右侧的第4侧壁16)构成。此外,有时将下壁11、上壁12、第1侧壁13、第2侧壁14、第3侧壁15和第4侧壁16统称为“壁部”。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箱主体T11a上形成有两个抵接部21。抵接部21是使相向的壁部凹进,将底部彼此接合而形成为柱状的部位。具体而言,如图1C所示,抵接部21由相向的两个凹部22、23构成。凹部22形成于下壁11,是使下壁11朝向内部方向(上方)凹进的形状。凹部23形成于上壁12,是使上壁12朝向内部方向(下方)凹进的形状。
凹部22、23呈相同的形状,例如上下呈镜面对称。凹部22、23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剖切面上呈圆形,其内径随着朝向深度方向而减小。即,凹部22、23随着朝向深度方向而顶端变细。凹部22的底部与凹部23的底部相接合(熔接)。
如图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抵接部21、21分别被配置于第1侧壁13和第2侧壁14的附近。凹部22、23通过在吹塑成型时被转印于成型模具2、3(参照图8)的成型面2a、3a上所设置的抵接成型部2j、3j而成型。此外,构成抵接部21的凹部22、23是“凹状部”的一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21设置有两个,但也可以设置有1个,也可以设置有3个以上。
在箱主体T11a上形成有至少1个以上(在图1A、图1B中是4个)的内挤压抑制凹部31。内挤压抑制凹部31是为了抑制产生内挤压而设置的部位。内挤压抑制凹部31被配置在有可能产生内挤压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1(参照图2B)的至少左右任一方。内挤压抑制凹部31的尺寸、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具有抑制产生内挤压的效果即可。
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内挤压抑制凹部31形成于上壁12,是使上壁12朝向内部方向(下方)凹进的形状。内挤压抑制凹部31的向箱主体T11a内部方向突出的突出量E2(参照图1C)小于凹部22、23的突出量E1。即,内挤压抑制凹部31的深度比凹部22、23的深度浅。
内挤压抑制凹部31与形成于成型模具的内挤压抑制凸部2k(参照图8)对应而形成,通过在吹塑成型时转印到内挤压抑制凸部2k而成型。
在此,参照图2A至图7,对内挤压的产生进行说明。设想通过吹塑成型来制造图2A和图2B所示的燃料箱T10的情况。图2A和图2B所示的燃料箱T10是从图1A所示的燃料箱T11中去除了内挤压抑制凹部31之后而形成的燃料箱。因此,箱主体T10a具有抵接部21,但不具有内挤压抑制凹部31。抵接部21被配置在靠近第1侧壁13和第2侧壁14的位置。箱主体10a上存在有可能产生内挤压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1。
图3表示对燃料箱T10进行吹塑成型的状态。在将筒状或片状的型坯S配置在一对成型模具902、903之间的状态下进行合模,并向内部供给空气,由此使型坯S转印于成型模具902、903的成型面902a、903a,从而成型燃料箱T10。在图3中,以标注了附图标记P的空心箭头表示吹塑压力。图3所示的型坯S示出了正在进行吹胀的中途的状态。
成型模具902的成型面902a具有第1成型部2b、第2成型部2c和第3成型部2d。第1成型部2b是成型箱主体T10a的上壁12的部分,第2成型部2c是成型箱主体T10a的前侧的第1侧壁13的部分,第3成型部2d是成型箱主体T10a的后侧的第2侧壁14的部分。同样,成型模具903的成型面903a具有第1成型部3b、第2成型部3c和第3成型部3d。第1成型部3b是成型箱主体T10a的下壁11的部分,第2成型部3c是成型箱主体T10a的前侧的第1侧壁13的部分,第3成型部3d是成型箱主体T10a的后侧的第2侧壁14的部分。
在成型模具902的成型面902a上形成有用于成型上壁12的凹部23的两个抵接成型部2j。抵接成型部2j向成型模具902、903的合模方向突出而形成。例如,第2成型部2c侧的抵接成型部2j距第2成型部2c的距离L较小,且合模方向的突出量F1与第2成型部2c同等程度地增大。第3成型部2d侧的抵接成型部2j也同样,其相对于第3成型部2d距离较近,且形成为同等程度的高度。另外,在成型模具903的成型面903a上形成有用于成型下壁11的凹部22的两个抵接成型部3j。
着眼于第2成型部2c侧的抵接成型部2j,对型坯S的吹胀进行说明。如图4的附图标记801所示,在没有抵接成型部2j的状态下进行吹胀的情况下,如附图标记802所示,型坯S被适当地吹胀而不会弯折地转印于第1成型部2b。
另一方面,如图5的附图标记803所示,在具有抵接成型部2j的状态下进行吹胀的情况下,抵接成型部2j成为阻碍型坯S的伸展的因素(起点),型坯S不能被适当地吹胀而朝向箱内部弯折。并且,如附图标记804所示,型坯S的外层彼此熔接而形成从壁部立起的内挤压Q。内挤压Q根据条件而不同,例如从阻碍型坯S的伸展的起点(此处为抵接成型部2j)朝向立壁呈直线状地形成。在阻碍型坯S的伸展的起点有两个的情况下,存在以将起点彼此连接的方式产生内挤压Q的倾向。
在图6和图7中示出刚脱模之后的箱主体T10a。图6是箱主体T10a的仰视图,将下壁11的一部分切除而表示箱主体T10a的内部。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在刚脱模之后的箱主体T10a上形成有毛边B,且以连接抵接部21与后侧的第2侧壁14之间的方式形成有内挤压Q。在抵接部21与前侧的第1侧壁13之间也同样地形成有内挤压Q。
图6、图7所示的内挤压Q在抵接部21的凹部22、23的深度深且抵接部21与立壁(前侧的第1侧壁13、后侧的第2侧壁14、左侧的第3侧壁15和右侧的第4侧壁16)的距离近时容易产生。在此,由于一方的抵接部21与第2侧壁14的距离近,因此易于在抵接部21与第2侧壁14之间产生内挤压Q。另一方的抵接部21与第1侧壁13的关系也同样。即,如图2B所示,一方的抵接部21与第2侧壁14之间以及另一方的抵接部21与第1侧壁13之间成为有可能产生内挤压Q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1。因此,如图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T11中,通过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1(参照图2B)的左右两侧设置内挤压抑制凹部31,抑制了内挤压Q产生。
〔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8至图9B(适当参照图1A至图7),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11(参照图1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燃料箱T11的制法工序由包括箱主体成型工序的多个工序构成。
箱主体成型工序是通过图8所示的成型模具2、3来吹塑成型箱主体T11a(参照图1A)的工序。在箱主体成型工序中,从冲模(未图示)向一对成型模具2、3之间排出筒状或片状的型坯S。型坯S是在内部包含阻挡层而由多层构成的热塑性树脂,例如由HDPE(高密度聚乙烯)、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和粘接层等构成多层截面结构。将成型模具2、3预先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以使型坯S塑性变形。然后,一边使成型模具2、3合模一边向内部供给空气,由此型坯S被转印于成型模具2、3的成型面2a、3a。此外,也可以使用被设置于成型模具2、3的抽真空机构来抽吸型坯S,而使型坯S转印于成型模具2、3。经过规定的时间后脱模,并切除多余的毛边,从而完成箱主体T11a。
图8所示的一对成型模具2、3是在图3所示的成型模具902上追加了内挤压抑制凸部2k的成型模具,除此之外的结构与成型模具902、903相同。内挤压抑制凸部2k被设置于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1(参照图2B)的至少左右任一方(此处为左右两侧)。内挤压抑制凸部2k的合模方向上的突出量F2比抵接成型部2j的突出量F1小。
参照图9A和图9B,对向成型模具2的成型面2a进行转印的转印状况进行说明。图9A是第2成型部2c侧的抵接成型部2j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9B是图9A的IXB-IXB的剖视图。
如图9A所示,通过设置高度比抵接成型部2j低的内挤压抑制凸部2k,吹胀时的型坯S在与第1成型部2b接触之前,与内挤压抑制凸部2k接触。即,内挤压抑制凸部2k与第1成型部2b相比作为吹胀时的型坯S先接触的先抵接形状起作用。据此,如图9B所示,内挤压抑制凸部2k使型坯S膨胀,型坯S不容易朝向箱内部弯折,从而抑制内挤压Q的产生。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在抵接部21与前侧的第1侧壁13之间以及抵接部21与后侧的第2侧壁14之间存在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1(参照图2B)的左右两侧设置内挤压抑制凹部31。据此,能够抑制产生内挤压Q。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不受抵接部21的位置、形状、高度等的限制,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想在抵接部21与前侧的第1侧壁13之间以及抵接部21与后侧的第2侧壁14之间产生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1(参照图2B)的情况,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1的两侧设置内挤压抑制凹部31。但是,如图10A所示的燃料箱T12那样,箱主体T12a也可以仅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1的一侧具有内挤压抑制凹部31。通过该结构也能起到抑制内挤压Q的产生的效果。另外,如图10B所示的燃料箱T13(箱主体T13a)那样,也可以配置为内挤压抑制凹部31的一部分与抵接部21重叠。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C所示,也可以仅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1的一侧配置内挤压抑制凹部31。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
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成为比较例的燃料箱的结构,设想了图2A、图2B所示的结构。即,在作为比较例的燃料箱T10的箱主体T10a的上壁12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抵接部21,抵接部21被配置于第1侧壁13和第2侧壁14的附近。
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成为比较例的燃料箱的结构,设想图11A所示的结构。即,在作为比较例的燃料箱T20的箱主体T20a的上壁12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抵接部21、和以贯通两个抵接部21、21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凸棱形状部24。凸棱形状部24是使壁部呈直线状凹进而成的部位,且呈槽状。凸棱形状部24也可以包括呈曲线状的部位。凸棱形状部24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剖切面上呈长方形(或者使长方形的角部变圆的大致长方形),其长方形的宽度随着朝向深度方向而变窄。即,凸棱形状部24形成为朝向深度方向而顶端变细。凸棱形状部24不与下壁11接触。凸棱形状部24是“凹状部”的一例。
凸棱形状部24的前端部24a到达前侧的第1侧壁13的附近,另外,后端部24b到达后侧的第2侧壁14的附近。在箱主体T20a中,凸棱形状部24的前端部24a与第1侧壁13之间以及后端部24b与第2侧壁14之间成为有可能产生内挤压Q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2。即,凸棱形状部24(成型模具的与凸棱形状部24对应的突出部分)成为阻碍型坯S的伸展的起点,根据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原理而产生内挤压Q。
如图1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T21中,通过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2(参照图11A)的左右两侧设置内挤压抑制凹部131,而抑制了产生内挤压Q。内挤压抑制凹部131的向箱主体T21a内部方向突出的突出量比凸棱形状部24的突出量小。即,内挤压抑制凹部131的深度比凸棱形状部24的深度浅。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也可以仅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2的一侧配置内挤压抑制凹部131。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21,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11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
在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成为比较例的燃料箱的结构,设想图12A所示的结构。即,在作为比较例的燃料箱T30的箱主体T30a的上壁12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抵接部21、和从各个抵接部21以彼此接近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凸棱形状部25。
后侧的凸棱形状部25的前端部25a与前侧的凸棱形状部25的后端部25b相向配置。在箱主体T30a中,后侧的凸棱形状部25的前端部25a与前侧的凸棱形状部25的后端部25b之间成为有可能产生内挤压Q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3。即,凸棱形状部25(成型模具的与凸棱形状部25对应的突出部分)成为阻碍型坯S的伸展的起点,根据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原理而产生内挤压Q。
如图12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T31中,通过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3(参照图12A)的左右两侧设置内挤压抑制凹部231,抑制了产生内挤压Q。内挤压抑制凹部231的向箱主体T31a内部方向突出的突出量小于凸棱形状部25的突出量。即,内挤压抑制凹部231的深度比凸棱形状部25的深度浅。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也可以仅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3的一侧配置内挤压抑制凹部231。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31,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11相同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
在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成为比较例的燃料箱的结构,设想图13A所示的结构。即,在作为比较例的燃料箱T40的箱主体T40a的上壁12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抵接部21、和被配置于抵接部21之间的凸棱形状部26。
凸棱形状部26的前端部26a到达前侧的抵接部21的附近,另外,凸棱形状部26的后端部26b到达后侧的抵接部21的附近。在箱主体T40a中,凸棱形状部26的前端部26a与前侧的抵接部21之间以及凸棱形状部26的后端部26b与后侧的抵接部21之间成为有可能产生内挤压Q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4。即,凸棱形状部26(成型模具的与凸棱形状部26对应的突出部分)和抵接部21(成型模具的与抵接部21对应的突出部分)成为阻碍型坯S的伸展的起点,根据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原理而产生内挤压Q。
如图13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T41中,通过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4(参照图13A)的左右两侧设置内挤压抑制凹部331,抑制了产生内挤压Q。内挤压抑制凹部331的向箱主体T41a内部方向突出的突出量小于凸棱形状部26、抵接部21的凹部22、23的突出量。即,内挤压抑制凹部331的深度比凸棱形状部26、抵接部21的凹部22、23的深度浅。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也可以仅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4的一侧配置内挤压抑制凹部331。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41,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11相同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
在第5实施方式中,作为成为比较例的燃料箱的结构,设想图14A所示的结构。即,在作为比较例的燃料箱T50的箱主体T50a的上壁12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抵接部21。两个抵接部21以较短的间隔配置。在箱主体T50a中,两个抵接部21之间成为有可能产生内挤压Q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5。即,两个抵接部21(成型模具的与抵接部21对应的突出部分)成为阻碍型坯S的伸展的起点,根据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原理而产生内挤压Q。
如图1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T51中,通过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5(参照图14A)的左右两侧设置内挤压抑制凹部431,抑制了产生内挤压Q。内挤压抑制凹部431的向箱主体T51a内部方向突出的突出量小于抵接部21的凹部22、23的突出量。即,内挤压抑制凹部431的深度比抵接部21的凹部22、23的深度浅。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也可以仅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5的一侧配置内挤压抑制凹部431。
另外,如图14C所示的燃料箱T52(箱主体T52a)那样,也可以配置为内挤压抑制凹部431的一部分与抵接部21重叠。在图14C中,使两个内挤压抑制凹部431相对于各抵接部21重叠配置。与各抵接部21对应的一对内挤压抑制凹部431被配置于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5(参照图14A)的两侧。此外,也可以仅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5的一侧配置内挤压抑制凹部431。
另外,如图14D所示的燃料箱T53(箱主体T53a)、图14E所示的燃料箱T54(箱主体T54a)那样,也可以仅相对于一方的抵接部21配置内挤压抑制凹部431。另外,如图14F所示的燃料箱T55(箱主体T55a)那样,也可以相对于各抵接部21重叠配置一个内挤压抑制凹部431。在图14F中,与前侧的抵接部21对应的内挤压抑制凹部431被配置于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5(参照图14A)的左侧,与后侧的抵接部21对应的内挤压抑制凹部431被配置于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5的右侧。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51~T55,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11相同的效果。
〔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
在第6实施方式中,作为成为比较例的燃料箱的结构,设想图15A所示的结构。即,在作为比较例的燃料箱T60的箱主体T60a的上壁12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凸棱形状部27。
凸棱形状部27是使壁部呈直线状凹进而成的,且呈槽形。凸棱形状部27也可以包括呈曲线状的部位。凸棱形状部27的顶端不与下壁11接触。凸棱形状部27的前端部27a到达前侧的第1侧壁13的附近,另外,后端部27b到达后侧的第2侧壁14的附近。在箱主体T60a中,凸棱形状部27的前端部27a与第1侧壁13之间的部分以及后端部27b与第2侧壁14之间的部分成为有可能产生内挤压Q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6、K6。即,凸棱形状部27(成型模具的与凸棱形状部27对应的突出部分)成为阻碍型坯S的伸展的起点,根据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原理而产生内挤压Q。
如图1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箱主体T61a中,通过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6(参照图15A)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内挤压抑制凹部531、531,抑制了产生内挤压Q。内挤压抑制凹部531的向箱主体T61a内部方向突出的突出量小于凸棱形状部27的突出量。即,内挤压抑制凹部531的深度比凸棱形状部27的深度浅。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也可以仅在内挤压可产生区域K6的一侧配置内挤压抑制凹部531。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61,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T11相同的效果。
以上对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违反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例如,在各实施方式中,在箱主体的上壁12设置有内挤压抑制凹部31、131、231、331、431、531,但也可以代替上壁12或者与上壁12一起在下壁11上设置内挤压抑制凹部31、131、231、331、431、531。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凹状部的一例,示出了构成抵接部21的凹部22、23和凸棱形状部24、25、26、27,但凹状部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T11:燃料箱;T11a:箱主体;11:下壁(壁部);12:上壁(壁部);13:第1侧壁(立壁、壁部);14:第2侧壁(立壁、壁部);15:第3侧壁(立壁、壁部);16:第4侧壁(立壁、壁部);21:抵接部;22、23:凹部(凹状部);24、25、26、27:凸棱形状部(凹状部);31、131、231、331、431、531:内挤压抑制凹部;2、3、902、903:成型模具;2a、3a、902a、903a:成型面;2j、3j:抵接成型部;2k:内挤压抑制凸部;K1、K2、K3、K4、K5、K6:内挤压可产生区域;S:型坯;Q:内挤压。

Claims (3)

1.一种燃料箱,其具有从箱主体连续而成且向内侧突出的凹状部,其特征在于,
具有内挤压抑制凹部,该内挤压抑制凹部在所述箱主体的立壁与所述凹状部之间或者两个所述凹状部之间被配置于有可能产生内挤压的内挤压可产生区域的至少一侧,并具有比所述凹状部的突出量小的突出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部是构成使相向的壁部凹进并将底部彼此接合的抵接部的凹部、或者是为了消波或抑制变形而形成的凸棱形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挤压抑制凹部被配置于内挤压可产生区域的两侧。
CN202280058161.9A 2021-09-08 2022-08-23 燃料箱 Pending CN1178815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5991 2021-09-08
JP2021-145991 2021-09-08
PCT/JP2022/031770 WO2023037874A1 (ja) 2021-09-08 2022-08-23 燃料タン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1562A true CN117881562A (zh) 2024-04-12

Family

ID=85506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8161.9A Pending CN117881562A (zh) 2021-09-08 2022-08-23 燃料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82333B2 (zh)
CN (1) CN117881562A (zh)
WO (1) WO2023037874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9828U (ja) * 1991-09-30 1993-04-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タンク
JP2011093409A (ja) * 2009-10-29 2011-05-12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燃料タンクの付属部品の取付構造
CN104162570A (zh) * 2014-08-15 2014-11-26 成都兴博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汽车油箱成型方法
US20150217635A1 (en) * 2013-02-07 2015-08-06 Fts Co., Ltd. Automobile fuel tank
CN104870165A (zh) * 2012-12-28 2015-08-26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吹塑成型装置
CN210738710U (zh) * 2019-10-28 2020-06-12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油箱及发电机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55583A (ja) 2008-12-31 2010-07-15 Kyoraku Co Ltd 自動車用ラゲッジボード
WO2012042615A1 (ja) 2010-09-29 2012-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タンクシステム
JP5919975B2 (ja) 2012-04-05 2016-05-18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032168B2 (ja) * 2013-09-25 2016-1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タンク及び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9828U (ja) * 1991-09-30 1993-04-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タンク
JP2011093409A (ja) * 2009-10-29 2011-05-12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燃料タンクの付属部品の取付構造
CN104870165A (zh) * 2012-12-28 2015-08-26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吹塑成型装置
US20150217635A1 (en) * 2013-02-07 2015-08-06 Fts Co., Ltd. Automobile fuel tank
CN104162570A (zh) * 2014-08-15 2014-11-26 成都兴博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汽车油箱成型方法
CN210738710U (zh) * 2019-10-28 2020-06-12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油箱及发电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82333B2 (ja) 2024-05-13
WO2023037874A1 (ja) 2023-03-16
JPWO2023037874A1 (zh) 202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72781B (zh) 层叠剥离容器
KR101985609B1 (ko) 이중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JP5877577B2 (ja) 自動車用燃料タンク
WO2014122747A1 (ja) 自動車用燃料タンク
CN110834782A (zh) 层叠剥离容器
KR101796540B1 (ko) 유체 용기
EP3228437B1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hollow container
JP5476283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CN117881562A (zh) 燃料箱
JP6451087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CN105579271A (zh) 机动车用燃料箱
WO2021090937A1 (ja) 燃料タンク
CN105291821A (zh) 汽车用燃料箱
JP2019188895A (ja) 燃料タンク
JP5602601B2 (ja) 積層剥離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るブロー成形用の金型
JP2011247384A (ja) 衝撃吸収体
JP5792044B2 (ja) 成形品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8312843A (zh) 树脂燃料箱和用于使树脂燃料箱成型的吹塑成型模具
CN114929498B (zh) 燃料箱
JP7051015B2 (ja) 燃料タンク
JP5633924B2 (ja) 車両用内装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3008162A1 (ja) 燃料タンク
JP2009113704A (ja) 熱可塑性合成樹脂製の燃料タンク
JP2005246671A (ja) 樹脂製燃料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製燃料容器
JP2009035056A (ja) 燃料タン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