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31197A - 透镜单元 - Google Patents
透镜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31197A CN117631197A CN202311563340.0A CN202311563340A CN117631197A CN 117631197 A CN117631197 A CN 117631197A CN 202311563340 A CN202311563340 A CN 202311563340A CN 117631197 A CN117631197 A CN 1176311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axis
- barrel
- communication path
- lens barr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9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873 di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2220547848 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_L20A_mutatio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663557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60S ribosomal protein L17-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220495907 Activin receptor type-1B_L40A_mutatio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672966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strain 972 / ATCC 24843) 60S acidic ribosomal protein P2-alph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871 amorphous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220491145 ADP-ribosylation factor-like protein 14_L20C_mutatio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887 crystalline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8—Waterproof bodies or hous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抑制透镜起雾并其制造也容易的透镜单元。第一透镜(L1)和镜筒(10)之间被O形圈(20)密封。另外,第二透镜(L2)和镜筒(10)之间也被第一粘接剂层(30)密封。在制造透镜单元(1)之前的状态的镜筒(10)中,形成有使镜筒(10)的内部和外周槽(10D)(镜筒(10)的外部)连通的连通路径(10E)。连通路径(10E)在制造后的图1的状态下,被由粘接剂构成的第二粘接剂层(第三密封部件)(31)密封。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原申请申请号202110335038.4,申请日2021年03月29日,发明名称为“透镜单元”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多个透镜和收容/固定它们的镜筒的透镜单元。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在装载于汽车、监控摄像头等上的拍摄装置中使用的光学系统,使用在从物侧到像侧(拍摄元件侧)之间沿光轴(拍摄装置的光轴)方向配置有多个透镜的透镜单元。所述透镜单元设计为,使基于可见光的物体的图像在拍摄元件上良好地成像。因此,要求各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各透镜和镜筒之间的位置关系、所述透镜单元和拍摄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被高精度地固定,并且不会对各透镜施加大的负载。
作为通常使用的透镜,根据所需的功能等适当地选择树脂材料制的透镜和玻璃制的透镜,这些透镜被层叠并固定在镜筒的内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这样的结构的透镜单元的结构和其制造方法。在此,在位于最靠物侧的第一透镜中,其物侧的表面在物侧露出。另一方面,在像侧与第一透镜相邻的第二透镜以后的透镜被固定于镜筒的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549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透镜单元中,如上所述,由于需要精确地确定镜筒内的透镜和镜筒之间的位置关系,所以用于确定第二透镜以后的透镜和镜筒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结构(定位部)仅设置于最少所需的部位,除了所述部位以外,在许多情况下,透镜和镜筒被设定为非接触。另外,即使在透镜和镜筒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实际上它们也是局部地相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透镜以后的透镜和镜筒之间不被密封。
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的透镜单元中,外部的温度从露出的第一透镜的物侧的表面传递到第一透镜的像侧的表面。这时,在第一透镜的像侧的表面的温度低于镜筒内的温度的情况下,在第一透镜的像侧的表面、第二透镜的物侧的表面发生结露,透镜有可能起雾。
因此,期望能够抑制透镜起雾的透镜单元。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抑制透镜起雾的透镜单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透镜单元具备:第一透镜,配置于沿着光轴的光轴方向上的物侧;多个透镜,包括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像侧与所述第一透镜相邻的第二透镜;以及镜筒,在内部收容有所述第一透镜及多个所述透镜,所述透镜单元还具备:第一密封部件,将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镜筒之间密封;以及第二密封部件,将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镜筒之间密封。在所述镜筒中形成有:使所述镜筒内的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空间与所述镜筒的外部之间连通的连通路径。在所述连通路径中设置有封闭所述连通路径的第三密封部件。
在所述结构中,由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空间可以通过第二密封部件与第二透镜以后的镜筒内的空间隔离,所以防止了第二透镜以后的镜筒内的空间的空气、或第二透镜以后的镜筒内的空间的空气及保持镜筒的摄像头模块内部的空间的空气的湿气流入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空间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透镜的像侧的表面、第二透镜的物侧的表面发生结露而起雾。另一方面,在这样通过第一密封部件及第二密封部件将所述空间密封的情况下,虽然有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空间的空气不能排出而使得组装变得困难,但是在通过经由连通路径使空气流动之后,使用第三密封部件将连通路径密封,能够容易地制造透镜单元。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镜筒上,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径向上比所述第二透镜靠外侧形成有外周槽,所述外周槽是从所述像侧朝向所述物侧向下挖出的形式的槽,所述连通路径与所述外周槽连通。
在所述结构中,通过使连通口与外周槽连通,特别是使得空气经由连通路径流动变得容易,并且特别是使得透镜单元的制造、上述空间的密封变得容易。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镜筒的内部侧上的开口部形成为,从所述径向的内侧观察时的开口面积大于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的开口面积。
作为第三密封部件的粘接剂沿着外周槽的深度方向(与光轴平行的方向)被赋予,而在所述结构中,由于沿着所述粘接剂的流动的连通路径的开口部面积变小,所以抑制了这时的粘接剂朝向镜筒内部的泄漏。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物侧被第二透镜卡止部卡止,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是所述镜筒上的向与所述光轴交叉的一侧弯曲的部分,所述第二密封部件由接合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粘接剂构成。
在所述结构中,第二透镜通过第二透镜卡止部固定于镜筒,并且第二透镜通过作为第二密封部件的粘接剂进一步牢固地固定于镜筒。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物侧具备:供形成像的光线通过的透镜面;以及位于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面。所述凸缘面位于比所述透镜面靠所述像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与所述凸缘面抵接。
在所述结构中,第二透镜在物侧具备发挥光学作用的透镜面和凸缘面。其中,通过使凸缘面与第二透镜卡止部抵接,能够维持第二透镜的光学特性,并且将第二透镜牢固地固定到镜筒上。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镜筒的内部侧上的开口部,形成于比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靠所述像侧。
在所述结构中,由于连通路径的开口部位于比第二透镜卡止部靠像侧的位置,所以即使在作为第三密封部件的粘接剂从所述开口部泄漏到镜筒的内部侧的情况下,在第二透镜的透镜面侧流动的粘接剂也被第二透镜卡止部阻挡。即,抑制由于作为这样的第三密封部件的粘接剂的泄漏导致的不利影响。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镜筒具备:从所述物侧放置并固定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放置部。在所述第一放置部,在绕所述光轴的周向上分割而形成有多个向所述物侧突出以便与所述第一透镜抵接的第一放置部凸部。从所述物侧观察,所述连通路径以不与所述第一放置部凸部重叠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镜筒中。
在所述结构中,第一透镜相对于镜筒的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由第一放置部凸部确定。与此相反,通过使连通路径不与第一放置部凸部重叠,能够提高第一透镜相对于镜筒的位置精度。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位于比所述透镜面靠所述像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密封部件埋入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且由所述粘接剂构成。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镜筒的内部侧上的开口部,形成于比所述第二密封部件靠所述物侧。
在所述结构中,通过将第二透镜卡止部设置于像侧,第二密封部件可以设定为包括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并埋入入其周围的形状。由此,能够将第二透镜和镜筒之间更牢固地固定及密封。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镜筒具备:从所述物侧放置并固定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放置部。在所述第一放置部,在绕所述光轴的周向上分割而形成有多个向所述物侧突出以便与所述第一透镜抵接的第一放置部凸部。从所述物侧观察,所述连通路径以与所述第一放置部凸部重叠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镜筒中。
在所述结构中,第一透镜相对于镜筒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由第一放置部凸部确定。对此,通过使连通路径与第一放置部凸部重叠,可以将连通路径设置于更靠物侧,由此,可以增大连通路径和第二密封部件(粘接剂层)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将第二密封部件形成得较厚,或者能够抑作为第二密封部件的固化前的粘接剂在连通路径中流动。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透镜的绕所述光轴的外周形成有切割部,所述切割部是在周向上距所述光轴的距离局部地减小而形成的。在所述凸缘面上的隔着所述光轴与所述切割部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由局部的凹凸构成的异形部。
在所述结构中,通过使用了设置有与切割部对应的浇口部的模具和对应于异形部的放气部的树脂成型,能够容易并且精确地制造所述第二透镜。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的在所述周向上形成有所述切割部的区域中的所述径向内侧的端部,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比所述切割部靠内侧的位置。
在所述结构中,通过将第二透镜卡止部的前端设置为比切割部靠光轴侧,可以将第二透镜更牢固地固定到镜筒上,并且抑制了作为第二密封部件的粘接剂向比第二透镜更靠像侧流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连通路径设定为:与在所述连通路径中流动的空气的流路垂直的横截面积,朝向所述镜筒的内部侧变小的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粘接剂密封连通路径的镜筒的内部侧上的开口变得特别容易。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连通路径上的所述光轴侧的内表面,设置有所述横截面积朝向所述镜筒的内部侧变小的台阶。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所述台阶增加粘接剂和连通路径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特别是可以可靠地进行上述的开口的密封。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镜筒具备: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所述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在比所述第一放置部靠所述物侧支承所述第一透镜的绕所述光轴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密封部件是O形圈,所述O形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之间且由弹性材料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作为第一密封部件的O形圈,能够特别可靠地进行第一透镜和镜筒之间的密封。这时,通过使用上述第二密封部件、连通路径以及第三密封部件,特别是能够容易地制造所述透镜单元。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抑制了透镜的起雾,并且其制造也容易的透镜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剖视图。
图2是在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中使用的镜筒的剖视图。
图3是在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中使用的镜筒的立体图(a)和仰视图(b)。
图4是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分解组装图。
图5是制造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时的工序剖视图(其1)。
图6是制造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时的工序剖视图(其2)。
图7是制造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时的工序剖视图(其3)。
图8是制造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时的工序剖视图(其4)。
图9是制造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时的工序剖视图(其5)。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中的第三密封部件(连通路径)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2是在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变形例中使用的镜筒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变形例中的第三密封部件(连通路径)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4是在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变形例中的第二透镜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制造第二透镜时的形式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透镜单元;10、40…镜筒;10A…第一收容部;10B…第二收容部;10B1…透镜固定用肋;10C…像侧开口部;10D、40D…外周槽;10E、40E…连通路径;10EA、40EA…连通路径开口(开口部);11、41…第一放置部;11A、41A…第一放置部凸部;12…第二放置部;13…第一透镜卡止部;14…第二透镜卡止部;15…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20…O形圈(第一密封部件);30、50…第一粘接剂层(第二密封部件);31、51…第二粘接剂层(第三密封部件);31A…板状部分;31B…第二粘接剂层内周面;91…透镜保持架;100…拍摄元件;500…气密性试验机(真空泵);700…第一模具;700A…浇口;701…第二模具;702…放气部;A…光轴;Im…像(侧);L1…第一透镜;L1A…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B…第一透镜第二下表面;L1C…第一透镜第一外周面;L1D…第一透镜第二外周面;L2、L20…第二透镜;L2A、L20A…第二透镜上表面(凸缘面);L2B、L20B…第二透镜下表面;L2C、L20C…第二透镜外周面;L3…第三透镜;L3A…第三透镜上表面;L3B…第三透镜下表面;L3C…第三透镜外周面;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5A…第五透镜上表面;L5B…接合透镜下表面;L5C、L6A…台阶部(卡合结构);L5D…第五透镜外周面;L6…第六透镜;L20D…切割部;L20E…异形部;L40…第四透镜体;L40A…第四透镜体上表面;L40B…第四透镜体下表面;L40C…第四透镜体外周面;L50…接合透镜;Ob…物体(侧);R1…第一表面;R2…第二表面;RA…径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的沿着光轴A的剖视图。在此,物体(Ob)侧为图中上侧,像(Im)侧为图中下侧,拍摄元件100位于图中最下部。透镜L1~L6分别直接或间接固定于镜筒10。在图1中,主要记载各透镜和镜筒10之间的位置关系,实际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拍摄元件100和镜筒10的位置关系的结构,但省略其记载。
拍摄元件100是二维CMOS图像传感器,各像素在与光轴A垂直的面内二维排列,实际上,拍摄元件100被玻璃罩(未图示)覆盖。在图1中,构成有具备第一透镜L1~第六透镜L6的透镜单元1。透镜单元1构成为使拍摄对象的可见光的图像以期望的视野和期望的形式在拍摄元件100上(像面)成像。
在图1中,设置于最靠物侧(图中上侧)的第一透镜L1为鱼眼透镜,拍摄装置的视野等主要由此确定。在比其更靠拍摄元件100侧(像侧)按顺序依次配置有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各透镜具备围绕光轴A大致对称的形状。另外,在透镜之间还适当地设置有用于限制光束的光圈、用于去除不需要的光的遮光板,但由于它们与本申请发明无关,所以在图1中省略其记载。另外,如后所述,相邻的透镜间、各透镜和镜筒相接触,以使互相的位置关系被固定,但是它们被设定为仅在预先设定的部位局部接触的形状。因此,在作为特定的方向的剖视图的图1中,表示为它们之间存在设置有空隙的部位。
另外,图2是仅镜筒10的沿着光轴A的断面图,图3的(a)是从图1中的斜上侧(物侧)观察镜筒10的立体图,图3的(b)是从像侧观察镜筒10的仰视图。在所述镜筒10的物侧(图中上侧),设置有内周面为大致圆筒形状的空洞部即第一收容部10A,第一收容部10A的像侧的底面是与第一透镜L1抵接的第一放置部11。但是,为了提高第一透镜L1在光轴A方向上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精度,理想的是,使第一透镜L1和第一放置部11仅在分散于多个部位的位置接触,而非整体上面接触。因此,如图3的(a)所示,在第一放置部11,沿周向在三个部位(图中仅显示两个部位)形成有朝向物侧稍微形成凸状的第一放置部凸部11A。
另外,在比第一放置部11靠像侧(图中下侧),设置有与第一收容部10A同轴并且直径小于第一收容部10A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空洞部即第二收容部10B,第二收容部10B的像侧的底面是与后述的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L50抵接的第二放置部12。第一收容部10A和第二收容部10B的中心轴设定为共用,且等于光轴A。另外,如图2所示,实际上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从物侧朝向像侧逐渐变小。
另外,第二透镜L2及位于比它靠像侧的透镜中、其外周直接与第二收容部10B(镜筒10)的内表面抵接的透镜,由此确定与镜筒之间的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径向)上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第二透镜L2及位于比它靠像侧的透镜中、其外周未直接与第二收容部10B(镜筒10)的内表面抵接的透镜,通过与外周与第二收容部10B(镜筒10)的内表面直接抵接的透镜直接或经由其他透镜间接卡合,确定径向上的位置关系。因此,最终,确定第二透镜L2及处于比它靠像侧的透镜在径向上相对于所有镜筒10的位置关系。这时,与所述的第一放置部11上的第一放置部凸部11A一样,优选其外周上的接触部位在周向上分离设置多个。因此,如图3的(a)所示,在第二收容部10B的内表面,以沿着光轴A延伸的方式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被设定为朝向内侧(光轴A侧)稍凸的凸形状的透镜固定用肋10B1。
另外,如图2所示,在镜筒10上的像侧的光轴A附近,从像侧观察,在比第二放置部12靠光轴A侧形成有使第六透镜L6露出的像侧开口部10C。因此,通过在像侧开口部10C内通过的光线,在图1中,能够利用拍摄元件100获得由各透镜形成的图像。另外,镜筒10上的比第一放置部11靠物侧成为从其外周侧支承第一透镜L1的圆筒面形状的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
另外,如图2所示,在第二收容部10B(第二放置部12)的从光轴A观察的外侧,形成有从像侧朝向物侧向下挖出的形式的外周槽10D。如图3的(b)所示,外周槽10D形成为以光轴A为中心的圆环状。
在图1中,各透镜的物侧、像侧的透镜面(形成图像的光线通过的面)被加工为适当的曲面(凸曲面、凹曲面),以使透镜单元1具有期望的成像特性。下面,将各透镜的物侧的透镜面称为第一表面R1,将像侧的透镜面称为第二表面R2。另外,作为透镜面的形状(凸曲面或凹曲面),关于第一表面R1的形状,是指从物侧观察的形状,关于第二表面R2的形状,是指从像侧观察的形状。
通常,作为构成这样的小型拍摄装置的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和树脂材料两种。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配置于最靠物侧的第一透镜L1位于透镜单元1的最表面,所以设定为不易刮擦的玻璃制。另外,在图1中省略记载的光圈设置于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与所述光圈相邻的第四透镜L4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焦点距离的变化显著,也设定为玻璃制。作为其他透镜,使用廉价的树脂材料制的透镜。
第一透镜L1是其物侧的透镜面L1R1为凸曲面、其像侧的透镜面L1R2为凹曲面的负透镜。在第一透镜L1的上表面侧,透镜面L1R1几乎占整体。在第一透镜L1的下表面侧(像侧),在透镜面L1R2的从光轴A观察的外侧,设置有由与光轴A垂直的平面构成的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在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的进一步外侧,设置有与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平行并且位于比第一透镜下表面L1A靠物侧(图中上侧)位置的第一透镜第二下表面L1B。另外,第一透镜L1的最外周部构成以光轴A为中心轴的圆筒形状的第一透镜第一外周面L1C。在这些表面中,光学地使用的表面是透镜面L1R1、L1R2,其他表面用于将第一透镜L1固定到镜筒10上。
在图1中,镜筒10的上端侧为第一透镜卡止部13,其朝向光轴A(中心)侧弯曲,以限制第一透镜L1朝向物侧的移动。另外,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实际上与图2所示的镜筒10的第一放置部11的第一放置部凸部11A抵接。因此,第一透镜L1在光轴A方向上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关系在物侧(图中上侧)由第一透镜卡止部13确定,在像侧(图中下侧)由第一放置部凸部11A确定。
另外,第一透镜第一外周面L1C从内侧与镜筒10的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抵接,由此确定第一透镜L1和镜筒10在径向上的位置关系。即,根据上述结构,第一透镜L1被固定至镜筒10。
在此,在第一透镜L1上的比第一透镜第一外周面L1C靠像侧,设置有直径小于第一透镜第一外周面L1C的同轴的圆筒形状的第一透镜第二外周面L1D。在第一透镜第二外周面L1D和镜筒10上的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的内周面之间的圆环状的空隙中,配置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圆环状的O形圈(第一密封部件)20。如图1所示,O形圈20以在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图中水平方向:径向)上被第一透镜第二外周面L1D和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的内周面压缩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空隙内。因此,第一透镜L1(第一透镜第二外周面L1D)和镜筒10(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之间被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3的(a)所示的第一透镜卡止部13的形状是为了将第一透镜L1固定到镜筒10上而加工之后的形状,固定前的镜筒10的上端部侧的形状如图2所示,设定为能够从物侧将第一透镜L1插入到第一收容部10A内的形状。
第二透镜L2是其物侧的透镜面L2R1为凸曲面、其像侧的透镜面L2R2为凹曲面的负透镜。在第二透镜L2的物侧(图中上侧),在透镜面L2R1的外侧设置有与光轴A大致垂直并且位于比透镜面L2R1靠像侧(图中下侧)位置的第二透镜上表面(凸缘面)L2A。另外,在第二透镜L2的像侧(图中下侧),在透镜面L2R2的外侧设置有与光轴A大致垂直并且位于比透镜面L2R2靠像侧(图中下侧)位置的第二透镜下表面L2B。作为第二透镜L2的最外周的面的第二透镜外周面L2C与形成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表面的透镜固定用肋10B1抵接。由此确定第二透镜L2在径向上与镜筒之间的位置关系。
另外,与第一透镜L1的第一透镜卡止部13一样,如图1所示,在镜筒10中形成有朝向光轴A(中心)侧弯曲的第二透镜卡止部14,以限制第二透镜L2朝向物侧的移动。图1和图3的(a)中的第二透镜卡止部14的形状是为了将第二透镜L2固定到镜筒10上而加工之后的形状,固定前的镜筒10的上端部侧的形状如图2所示,是能够从物侧将第二透镜L2插入到第二收容部10B内的形状。另外,如图3的(a)所示,第二透镜卡止部14遍及第二透镜L2的绕光轴A的全周形成。因此,第二透镜L2的沿着光轴A方向的位置在物侧由第二透镜卡止部14限制。如图1所示,在固定于镜筒10内的状态下,在镜筒10内,在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有空隙。
如图1所示,在第二透镜L2的物侧的第二透镜上表面L2A中,由粘接剂构成的第一粘接剂层(第二密封部件)30形成为包括第二透镜卡止部14的光轴A侧的端部的圆环状。由此,第二透镜L2更牢固地被固定于镜筒10,并且第二透镜L2和镜筒10之间被密封。
第三透镜L3是其物侧的透镜面L3R1为凹曲面、其像侧的透镜面L3R2为凸曲面的正透镜。在第三透镜L3的物侧(图中上侧),在透镜面L3R1的外侧,设置有与光轴A大致垂直并且位于比透镜面L3R1靠物侧(图中上侧)位置的第三透镜上表面L3A。另外,在第三透镜L3的像侧(图中下侧),在透镜面L3R2的外侧,设置有与光轴A大致垂直并且位于比透镜面L3R2靠像侧(图中下侧)位置的第三透镜下表面L3B。构成第三透镜L3的最外周的表面即第三透镜外周面L3C在图1中没有明确示出,但不与形成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表面的透镜固定用肋10B1抵接。
如上所述,第四透镜L4为玻璃制,是其物侧的表面L4R1为凸曲面、其像侧的表面L4R2为凸曲面的正透镜。但是,第四透镜L4与其他透镜不同,以压入固定于树脂材料制的透镜保持架91而与之一体化的第四透镜体L40的状态收容于镜筒10。即,第四透镜L4以成为第四透镜体L40的状态与树脂材料制的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一样当作透镜。
在第四透镜体L40的物侧(图中上侧),在第四透镜L4的外侧的透镜保持架91上,设置有与第三透镜L3的第三透镜下表面L3B抵接的第四透镜体上表面L40A。另外,在第四透镜体L40的像侧(图中下侧),在比第四透镜L4靠外侧的透镜保持架91上,设置有与光轴A大致垂直的第四透镜体下表面L40B。
另外,构成第四透镜体L40的最外周的面即第四透镜体外周面L40C与形成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表面的透镜固定用肋10B1抵接。由此确定第四透镜体L40(第四透镜L4)在径向上与镜筒10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五透镜L5是其物侧的表面L5R1为凹曲面、其像侧的表面L5R2为凹曲面的负透镜。第六透镜L6是外径小于第五透镜L5且其物侧的表面L6R1为凸曲面、其像侧的表面L6R2为凸曲面的正透镜。另外,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被设定为,通过对置的透镜面嵌合地接合而构成位于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L50。即,实质上最靠像侧的透镜即像侧透镜是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透镜面L5R2和第六透镜L6的物侧的透镜面L6R1嵌合地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L50。
在接合透镜L50(第五透镜L5)的物侧(图中上侧),在透镜面L5R1的外侧,设置有与第四透镜体L40的第四透镜体下表面L40B抵接的第五透镜上表面L5A。另外,在第五透镜L5的像侧(图中下侧),在比透镜面L5R2(透镜面L6R1)靠外侧,设置有与光轴A垂直的平面即接合透镜下表面L5B。接合透镜下表面L5B与第二放置部12抵接,并且第六透镜L6不与镜筒10直接抵接。另外,在接合透镜下表面L5B上的比第二放置部12靠内侧,设置有朝向物侧形成凹形状的台阶部(卡合构造)L5C。与此相对应,在第六透镜L6上设置有向物侧成为凸形状的台阶部(卡合结构)L6A,台阶部L5C和台阶部L6A卡合。即,在接合透镜L50中,通过第五透镜L5的透镜面L5R2、台阶部L5C和第六透镜L6的透镜面L6R1、台阶部L6A以分别嵌合的状态被固定,确定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在光轴A方向及径向上的位置关系。
另外,构成接合透镜L50(第五透镜L5)的最外周的表面即第五透镜外周面L5D与形成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表面的透镜固定用肋10B1抵接。因此,接合透镜L50的沿着光轴A的方向及沿着径向的位置相对于镜筒10被固定。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四透镜体L40在像侧与接合透镜L50卡止,所以第四透镜体L40的沿着光轴A的方向上的位置在像侧经由接合透镜L50被第二放置部12(镜筒10)限制。关于第三透镜L3和第二透镜L2也是一样的。
另外,在所述结构中,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体L40(第四透镜L4)以及接合透镜L50各自的外周面与镜筒10抵接,由此,确定径向上的各自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在第三透镜L3上的第三透镜下表面L3B和第四透镜体L40上的第四透镜体上表面L40A,形成有用于固定它们在径向上的位置关系的卡合部(未图示)。因此,第三透镜L3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关系经由第四透镜体L40间接确定。
因此,在上述的结构中,在第一透镜L1以外的所有透镜中,其在径向上与镜筒10之间的位置关系也被固定。另一方面,在第一透镜L1以外的所有透镜中,相邻的透镜间在光轴A方向上抵接,处于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L50与第二放置部12抵接。因此,第一透镜L1以外的所有透镜沿着光轴A方向的位置在像侧被第二放置部12限制。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第二透镜L2在光轴A方向上与镜筒A的位置关系在物侧被第二透镜卡止部14限制。因此,第一透镜L1以外的所有透镜在光轴A方向上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关系被固定。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透镜L1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关系被固定,最终,以上结构中的所有透镜间及所有透镜在光轴A方向及径向上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关系被固定。
图4是所述透镜单元1的分解立体图,在此也省略所述的遮光板、光圈的记载。在此,接合透镜L50、第四透镜体L40、第三透镜L3、第二透镜L2、O形圈20以及第一透镜L1从图中上侧(物侧)依次安装至镜筒10。在此,省略第一粘接剂层30等的记载。
作为镜筒10的材料,优选使用耐候性优异的结晶塑料(乙烯、聚酰胺、聚四氟乙烯)。另一方面,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由作为透镜的性能(透光性、可成型性)优异的非晶塑料(聚碳酸酯等)构成。另外,由于透镜保持架91由与第三透镜L3等相同的非晶塑料构成,所以第四透镜体L40可以在整体上视为与第三透镜L3等一样的塑料透镜。如上所述,第一透镜L1和第四透镜L4被设定为玻璃制。
在此,在图1中,由于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被密封,因此能够抑制在位于所述空间内的透镜面L1R2、L2R1起雾。以下,对用于此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第一透镜L1(第一透镜第二外周面L1D)和镜筒10(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的内周面)之间被O形圈20密封。另外,第二透镜L2和镜筒10之间也被第一粘接剂层30密封。
但是,如图2所示,在透镜单元1的制造前的状态的镜筒10上,在图2上的左侧的外周槽10D的物侧(图中上侧)形成有使第二收容部10B(镜筒10)的内部和外周槽10D(镜筒10的外部)连通的连通路径10E。与如上所述外周槽10D绕光轴A的全周形成的情况相反,连通路径10E仅在绕光轴A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其第二收容部10B侧的开口(连通路径开口(开口部)10EA)仅在图3的(a)中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在图1中,表示示出了形成有连通路径10E(图中左侧)的部位的透镜单元1的剖视图。但是,在制造后的图1的状态下,连通路径10E被由粘接剂构成的第二粘接剂层(第三密封部件)31密封。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透镜L1和镜筒10之间、第二透镜L2和镜筒10之间被密封,所以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仅在有连通路径开口10EA的部位,可以经由外周槽10D与镜筒10的外侧的外部空气连通。
以下,在所述透镜单元1的制造工序中,对这样设置连通路径10E而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5~图9是表示制造所述透镜单元1时的状态的工序剖视图。首先,在图5的(a)中,接合透镜L50、第四透镜体L40以及第三透镜L3以图1所示的状态在第二收容部10B内从图中上侧(物侧)依次安装至镜筒10。这时,这些各透镜(透镜体)在光轴A方向和径向上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关系被固定的情况如上所述。
接着,从所述状态起,如图5的(b)所示,从图中上侧安装第二透镜L2。这时,如上所述,由于第二透镜卡止部14是加工前的状态,这样,可以将第二透镜L2从图中上侧插入到第二收容部10B内。
第二透镜L2在镜筒10内被固定成图1的状态之后,如图6的(c)所示,通过对第二透镜卡止部14进行铆接加工,在所述状态下,第二透镜L2相对于镜筒10以规定位置关系被固定。因此,在所述时刻,第一透镜L1以外的所有透镜被固定至镜筒10。
之后,如图6的(d)所示,在所述状态下,在第二透镜上表面L2A中,通过以包括第二透镜卡止部14的光轴A侧的端部的圆环状赋予固化前的粘接剂并使其固化,形成第一粘接剂层30。由此,第二透镜L2和镜筒10之间被密封。作为构成第一粘接剂层30的粘接剂,可以使用硅系、丙烯系的粘接剂。
在所述状态下,如图7的(e)所示,可以将气密性试验机(真空泵)500连接到包括像侧开口部10C的区域将镜筒10内部减压,进行第一粘接剂层30的密封的气密性的试验(泄漏检查)。如上所述,由于第三透镜L3~接合透镜L50和镜筒10之间的接触部位是局部的,所以实际上它们之间形成有大量空隙,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与镜筒10之间仅被第一粘接剂层30密封,所以能够进行这样的气密性的试验。
由此,在进行气密性的确认之后,接着,如图7的(f)所示,O形圈20被安装在第一透镜第二外周面L1D上的状态的第一透镜L1插入到第一收容部10A(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内。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透镜卡止部13处于加工前的状态,所以,可以像这样将第一透镜L1从图中上侧插入到第一收容部10A内。
这时,即使在O形圈20在径向上被压缩且如图7的(f)所示的第一透镜L1与第一放置部11抵接之前的状态下,第一透镜L1和镜筒10之间也被密封。如上所述,由于在所述时刻、第二透镜L2和镜筒10之间也被密封,所以在从图7的(f)的状态将第一透镜L1朝向像侧下推时,如图中黑色箭头所示,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的空气经由连通路径10E和外周槽10D排出到镜筒10的外部。因此,通过设置连通路径10E,可以容易地进行所述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在未设置连通路径10E的情况下,由于在图7的(f)的状态下,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从外部被密封,所以将第一透镜L1从图7的(f)所示的状态朝向像侧按下的操作成为对抗在所述空间被压缩的空气的压力来进行,因此难以将第一透镜L1如图1所示安装到镜筒10。
之后,如图8的(g)所示第一透镜L1设置于图1所示的位置之后,如图8的(h)所示,将第一透镜卡止部13加工为如图1所示的状态,由此,第一透镜L1被固定至镜筒10。
在所述状态下,如图9的(i)所示可以将气密性试验机500连接到包括外周槽10D的区域,进行O形圈20的气密性的试验。这时,也可以提高第一透镜L1的外侧(物侧)的气压。在所述气密性试验合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固化前的粘接剂从连通路径10E周围的外周槽10D赋予到连通路径10E并使其固化形成第二粘接剂层31,实现图1所示的形式。
这样,通过在镜筒10中设置连通路径10E,能够特别容易地进行将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密封的作业。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抑制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起雾的透镜单元1。
在图1中,固化前的粘接剂在外周槽10D中从像侧(图中下侧)朝向物侧(图中上侧)被赋予。这时,粘接剂流到第二透镜L2的透镜面L2R1、第一透镜L1的透镜面L1R2侧的情况下,由此成像特性恶化,所以优选抑制粘接剂从连通路径开口10EA流到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侧(镜筒10的内部)。对此,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图2等中,连通路径开口10EA形成为,在从径向内侧观察的图中水平的方向(与赋予固化前的粘接剂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开口面积大,而从图中上下方向(光轴A方向)观察,开口面积变小。通过像这样形成连通路径开口10EA,抑制固化前的粘接剂浸入所述空间。
另外,即使仅在外周槽10D的周向的极小一部分设置连通路径开口10EA,也可实现如上所述的作为连通路径10E的空气流路的功能。另一方面,连通路径开口10EA的开口面积越小,则这种粘接剂朝向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侧的流动越被抑制。因此,如图3的(a)所示,连通路径开口10EA以小的开口面积仅在周向上的一部分形成。
这时,如图3的(a)所示,在周向上,连通路径10E(连通路径开口10EA)形成于相邻的第一放置部凸部11A之间,从沿着光轴A的方向观察,第一放置部凸部11A和连通路径10E不重叠。在镜筒10中的形成有连通路径10E的附近,与没有形成连通路径10E的部分相比,有时难以提高镜筒10的成型精度。在第一放置部凸部11A和连通路径10E重叠的情况下,第一透镜L1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精度有可能降低。如图3的(a)所示,通过在相邻的第一放置部凸部11A之间设置连通路径10E,能够抑制第一透镜L1的位置精度下降。
另外,如图1所示,连通路径开口10EA形成于比第二透镜L2固定后的第二透镜上表面L2A靠像侧(图中下侧)。由此,即使固化前的粘接剂流出到镜筒10的内部,所述流动也在第二透镜上表面L2A和连通路径10E之间被向物侧(图中上侧)突出的第二透镜卡止部14阻挡。通过如上所述设定连通路径10E的形式、连通路径开口10EA的位置,抑制了粘接剂附着到第二透镜L2的透镜面L2R1、第一透镜L1的L1R2上。
图10是仅表示图1中的第二粘接剂层31的形状的从物体(Ob)侧观察光轴A侧的立体图,所述形状直接反映从外周槽10D到连通路径开口10EA的内部结构。所述形状被设定为,在从外周槽10D到连通路径10E的内部,无间隙地填充有固化前的粘接剂,可靠地进行第二粘接剂层31的密封。图中上侧的板状部分31A与连通路径开口10EA相对应。由于所述形状中的与光轴A及径向RA垂直的宽度被设定为朝向光轴A方向的物侧变小的形状,所以可以可靠将所述部分地封闭。另外,在径向RA上的靠近光轴A的一侧的表面(第二粘接剂层内周面31B),形成有从光轴A侧观察时为T字形状的台阶。所述台阶形成为,沿着径向RA的宽度在物侧小于台阶,或者所述宽度在周向上的中心侧小于台阶。通过在从外周槽10D到连通路径10E的内部形成这样的台阶,增大了粘接剂和所述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固化前的状态下的粘接剂难以移动,能够可靠地形成第二粘接剂层31。
接着,对上述透镜单元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所述透镜单元2的结构的一部分的沿着光轴A的剖视图,关于比第三透镜L3靠像侧的结构,由于与所述的透镜单元1相比没有改变之处,所以省略记载。另外,由于与第一透镜L1及及其外周部的固定有关的结构也相同,因此在这里使用的镜筒40中,所述的第一透镜卡止部13和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等同样地设置。在所述透镜单元2中,与所述的透镜单元1存在较大不同的是第二透镜的形状及与其固定有关的结构。下面,特别对这几点进行说明。
这里使用的第二透镜L20具备与所述同样的透镜面L2R1、L2R2。但是,其物侧的透镜面L2R1的外侧的第二透镜上表面L20A形成于比所述的第二透镜上表面L2A靠像侧(图中下侧)。另一方面,比像侧的透镜面L2R2靠径向外侧的第二透镜下表面L20B与第二透镜下表面L2B是一样的。因此,在所述第二透镜L20中,由于透镜面与所述的第二透镜L2是一样的,因此具有同样的光学特性,但是在周围形成得比所述的第二透镜L2薄。
与此相对应,在所述镜筒40中,第二透镜卡止部44也设置于比所述的第二透镜卡止部14靠像侧。图12是所述镜筒40的立体图,与图3的(a)相对应。此处,关于第一透镜卡止部13和第二透镜卡止部44,表示加工后的形状。关于第一透镜卡止部13和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等,与所述的镜筒10没有改变之处。
在图11中,镜筒40中的第二透镜卡止部44周围的整个部分,与所述的透镜单元1(图1)的情况相比,向下挖得更深。因此,在所述的透镜单元1中,第一粘接剂层30仅在第二透镜卡止部14的光轴A侧的端部附近形成(图6的(d)),与此相对应,在所述透镜单元2中,第一粘接剂层50形成为,埋入第二透镜卡止部44并且填充像这样向下挖出的部分。这时,固化前的粘接剂流入像这样向下挖出的部分,如图11所示,也填充到第二透镜L20的第二透镜外周面L20C和第二收容部10B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隙(没有形成透镜固定用肋10B1的部位)。因此,在所述粘接剂固化后,通过第一粘接剂层50,第二透镜L20相对于镜筒40的固定及密封变得比所述的透镜单元1更牢固。在连通路径40E内形成第二粘接剂层(第三密封部件)51的工序与所述的镜筒10中的情况是一样的,关于在此之前的气密试验也同样地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连通路径开口40EA与所述的镜筒10中的情况相比,在更靠物侧(图11中的上侧)形成,使得不会被构成第一粘接剂层50的粘接剂堵塞。这时,如图12所示,在所述镜筒40中,与所述的镜筒10同样地形成有将第一透镜L1支承于像侧的第一放置部41和第一放置部凸部41A,但是从光轴A方向观察,在周向上,连通路径40E以与第一放置部凸部41A重叠的方式形成。由于第一放置部凸部41A在物侧为凸形状,因此,特别是能够使连通路径开口部40EA容易设置于更靠物侧,能够抑制连通路径开口40EA被形成第一粘接剂层50的固化前的粘接剂堵塞。或者,为此,可以将第一粘接剂层50形成得较厚,从而更可靠地进行第二透镜L2的固定和密封。
图13是对应于仅表示这种情况下的第二粘接剂层51的形状的图10的立体图,所述形状直接反映从外周槽40D到连通路径开口40EA的内部结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形状也可实现面向连通路径开口40EA的路径变窄的形状,所述连通路径开口40EA沿着光轴A的物侧并且朝向光轴A的一侧(内侧)。即,由于与光轴A及径向RA垂直的宽度被设定为沿着径向RA的宽度朝向物侧变小的形状,因此可以将所述部分可靠地封闭和密封。
另外,如上所述,所述第二透镜L20形成为与中心相比,周围特别薄,可以通过使用模具成型来制造所述第二透镜L20。以下对这一点进行说明。图14是从物侧观察所述第二透镜L20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使用模具制造所述第二透镜L20时的情况的剖视图,所述截面对应于图12中的第二透镜L20的截面(沿着光轴A的截面)。
在这种情况下,组合使用具备与第二透镜L20上的物侧的形状(透镜面L2R1等)对应的内表面形状的第一模具700和具备与第二透镜L20上的像侧的形状(透镜面L2R2等)对应的内表面形状的第二模具701。图15中的第一模具700和第二模具701之间的空洞的形状对应于图11中的第二透镜L20的截面形状,固化前的液状的树脂材料从以所述状态设置在图中右侧的入口即浇口700A流入所述空洞。在图15中,用箭头示出这时的树脂材料的流动。
在此,所述第二透镜L20与所述的第二透镜L2相比,虽然透镜面L2R1的形状和位置没有变化,但是透镜面L2R1的周围的第二透镜上表面L20A比所述的第二透镜上表面L2A变低。因此,由于图15中的区域S部分的台阶变大,因此使得气体容易聚集在所述区域S中。
为了释放聚集在区域S中的气体,有效的是从远离浇口700A的一侧且这样的台阶所在的一侧(区域S所在的一侧)进行排出空气(气体)的放气。为此,在图15中,在第一模具700的图中左侧的部分设置有放气部702。这时,作为用于使气体放出的路径,即使供气体流动的流路的截面积小也足够了,并且,不优选大量树脂材料流入其中。因此,例如作为放气部702,也可以使用简单的圆筒形状的放气部,在第一模具700上形成有贯通孔,以供所述放气部702如图15所示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在这种情况下,气体流过放气部702的外周和第一模具700上的所述贯通孔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的流路中的垂直于流动的截面积变小,但是对于如上所述的放气起到充分的效果。另一方面,树脂材料有可能流入所述流路的一部分并固化,但所述部分在将成形后的第二透镜L20取出时被分开,在成型后的第二透镜L20上成为毛刺状的凸部。
在图14的立体图中,周向上在右侧被线性切割的部分(切割部L20D)是对应于图15中的浇口700A的部分。切割部L20D与光轴A的距离局部地小于其余部分,成为周向上的一个区域。因此,切割部L20D不与镜筒40的内表面抵接,不影响第二透镜L20和镜筒40之间的位置关系。
另一方面,在第二透镜上表面(凸缘面)L20A的图中左侧,与所述的放气部702对应的部分形成为局部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内部也形成有对应于所述的毛刺的凸部。因此,所述部分是向下挖成图14中的左侧的圆环状的部分(由局部的凹凸构成的部分:异形部L20E)。在图15的结构中,异形部L20E形成于隔着光轴A与切割部L20D相反的一侧。由于第二透镜L20与第一透镜L1不接触,所以只要异形部L20E的凸部的突出量不增大,异形部L20E就不影响第二透镜L20和第一透镜L1之间的位置关系。
但是,在图11中,优选第二透镜卡止部44的光轴A侧的端部设置于比切割部L20D靠内侧(光轴A侧)。由此,能够将第二透镜L20更牢固地固定到镜筒40。另外,如果第二透镜卡止部44的光轴A侧的端部处于比切割部L20D靠外侧,则固化前的粘接剂从切割部L20D和镜筒40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隙流出到像侧,所以可能给第三透镜L3等造成不利影响,变得难以实现如图11所示的第一粘接剂层50的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样的第二透镜的成形方法对于所述的透镜单元1中的第二透镜L2也同样适用,因此关于第二透镜中的切割部和异形部、关于所述的透镜单元1中的第二透镜L2也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如上所述的第二透镜卡止部和切割部的关系,也同样。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例子中,外周槽10D、40D在周向上形成于整个区域。但是,外周槽不需要在周向上的整个区域形成。由于镜筒与所述的第二透镜同样,也通过使用了模具的成型来形成,因此,例如,可以适当地设定其形式,以使其成型变得容易。另外,只要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相对于镜筒被固定,则能够适当地设定处于比第二透镜靠像侧的透镜的数量和结构。这时,这些各透镜中、外周部和镜筒直接连接的透镜(在径向上相对于镜筒的位置关系被直接固定的透镜)、未直接连接的透镜(在径向上相对于镜筒的位置关系被间接固定的透镜)的设定根据构成而适当地设定。与此相对应,适当地设定用于确定相邻的透镜间的径向上的位置关系的卡合结构等。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在图9的(i)的气密性试验后,在镜筒10内大气压的状态下形成第二粘接剂层31,但这时,也可以向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导入干燥的氮气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和图11中,也可以使第一粘接剂层(第二密封部件)与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抵接,将所述部分密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也被密封,并且可以容易进行第一透镜L1的安装(图7的(f))。在这种情况下,构成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的部件仅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及第一粘接剂层,镜筒不构成所述空间。因此,即使在使用由高吸湿性的材料形成的镜筒的情况下,湿气也难以进入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透镜L1的像(Im)侧的表面、第二透镜L2的物体(Ob)侧的表面发生结露而起雾。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图9的(i)所示的O形圈20的气密性的试验也可以经由连通路径10E同样地进行。这时,也可以不是第一粘接剂层(第二密封部件)本身进行所述密封,而是在图1和图11的第一粘接剂层上配置其他部件进行密封。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
将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简单地总结如下。
(1)所述透镜单元1具备:配置于沿着光轴A的方向上的物体(Ob)侧的第一透镜L1;包括在光轴A方向上的像(Im)侧与所述第一透镜L1相邻的第二透镜L2的多个透镜(L2~L6);以及在内部收容有这些透镜的镜筒10,透镜单元1具备:将第一透镜L1和镜筒10之间密封的O形圈(第一密封部件)20;以及将第二透镜L2和镜筒10之间密封的第一粘接剂层(第二密封部件)30,在镜筒10中形成有使镜筒10内的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与镜筒10的外部之间连通的连通路径10E,在连通路径10E中设置有封闭连通路径10E的第二粘接剂层(第三密封部件)31。
在所述结构中,由于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可以通过第二密封部件30与第二透镜L2以后的镜筒10内的空间隔离,因此可以防止第二透镜L2以后的镜筒10内的空间的空气、或者第二透镜L2以后的镜筒10内的空间的空气及保持镜筒10的摄像头模块内部的空间的空气的湿气流入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透镜L1的像(Im)侧的表面、第二透镜L2的物体(Ob)侧的表面发生结露而起雾。另一方面,像这样通过第一密封部件20及第二密封部件30将所述空间密封的情况下,有时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间的空气不能排气而变得难以组装,但是通过经由连通路径10E使空气流动之后使用第三密封部件31将连通路径10E密封,可以容易地制造透镜单元1。
(2)在镜筒10上,在以光轴A为中心的径向上比第二透镜L2靠外侧形成有外周槽10D,所述外周槽10D是从像(Im)侧朝向物体(Ob)侧向下挖出的形式的槽,连通路径10E与外周槽10D连通。
在所述结构中,通过使连通口10E与外周槽10D连通,特别是使得空气经由连通路径10E流动变得容易,并且特别是使得透镜单元1的制造、上述空间的密封变得容易。
(3)连通路径10E的镜筒10的内部侧上的连通路径开口(开口部)10EA形成为,从径向的内侧观察时的开口面积大于从光轴A方向观察的开口面积。
作为第二粘接剂层31的粘接剂沿着外周槽10D的深度方向(与光轴A平行的方向)被赋予,而在所述结构中,由于沿着所述粘接剂的流动的连通路径10E的开口部面积变小,因此抑制了这时的粘接剂朝向镜筒内部的泄漏。
(4)第二透镜L2在物体(Ob)侧被镜筒10上的向与光轴A交叉的一侧弯曲的部分即第二透镜卡止部14卡止,第一粘接剂层30由接合第二透镜卡止部14和第二透镜L2的粘接剂构成。
在所述结构中,第二透镜L2通过第二透镜卡止部14固定于镜筒10,并且第二透镜L2进一步通过形成第一粘接剂层30的粘接剂牢固地固定于镜筒10。
(5)第二透镜L2在物体(Ob)侧具备供形成像的光线通过的透镜面L2R1和位于以光轴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第二透镜上表面(凸缘面)L2A,第二透镜上表面L2A位于比透镜面L2R1靠像(Im)侧,第二透镜卡止部14与第二透镜上表面L2A抵接。
在所述结构中,第二透镜L2在物体(Ob)侧具备发挥光学作用的透镜面L2R1和第二透镜上表面(凸缘面)L2A。其中,通过使第二透镜上表面L2A与第二透镜卡止部14抵接,能够维持第二透镜L2的光学特性,并且将第二透镜L2牢固地固定到镜筒10。
(6)连通路径10E的镜筒10的内部侧上的连通路径开口(开口部)10EA形成于比第二透镜卡止部14靠像(Im)侧。
在所述结构中,由于连通路径开口10EA位于比第二透镜卡止部14靠像(Im)侧的位置,所以即使在作为第二粘接剂层31的粘接剂从连通路径开口10EA泄漏到镜筒10的内部侧的情况下,在第二透镜L2的透镜面L2R1侧流动的粘接剂也被第二透镜卡止部14阻挡。即,能够抑制由于作为这样的第二粘接剂层31的粘接剂的泄漏导致的不利影响。
(7)镜筒10具备从物体(Ob)侧放置并固定第一透镜L1的第一放置部11,在第一放置部11,在绕光轴A的周向上分割形成有多个向物体(Ob)侧突出以便与第一透镜L1抵接的第一放置部凸部11A,从物体(Ob)侧观察,连通路径10E以不与第一放置部凸部11A重叠的方式形成于镜筒10中。
在所述结构中,第一透镜L1相对于镜筒10的光轴A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由第一放置部凸部11A确定。与此相反,通过使连通路径10E不与第一放置部凸部11A重叠,能够提高第一透镜L1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精度。
(8)第二透镜卡止部44位于比透镜面L2R1靠像(Im)侧的位置,第一粘接剂层50埋入第二透镜卡止部44,且由粘接剂构成,连通路径40E的镜筒40的内部侧上的开口即连通路径开口(开口部)40EA形成于比第一粘接剂层50靠物体(Ob)侧。
在所述结构中,通过将第二透镜卡止部44设置于像(Im)侧,第一粘接剂层50可以设定为包括第二透镜卡止部44并埋入其周围的形状。由此,能够将第二透镜L20和镜筒10之间更牢固地固定及密封。
(9)镜筒40具备从物体(Ob)侧放置并固定第一透镜L1的第一放置部41,在第一放置部41,在绕光轴A的周向上分割形成有多个向物体(Ob)侧突出以便与第一透镜L1抵接的第一放置部凸部41A,从物体(Ob)侧观察,连通路径40E以与第一放置部凸部40A重叠的方式形成于镜筒10中。
在所述结构中,第一透镜L1在光轴A方向上相对于镜筒40的位置关系由第一放置部凸部41A确定。对此,通过使连通路径40E与第一放置部凸部41A重叠,可以增大连通路径40E和其物体(Ob)侧的第一放置部41之间的距离,即使在设置有连通路径40E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镜筒40中的所述部分的强度,可以在不降低所述强度的情况下将第一粘接剂层50形成得较厚。
(10)在第二透镜L20的绕光轴A的外周形成有切割部L20D,所述切割部L20D是在周向上距光轴A的距离局部地减小而形成的,在第二透镜上表面(凸缘面)L20A上的隔着光轴A与切割部L20D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由局部的凹凸构成的异形部L20E。
在所述结构中,通过使用了设置有与切割部L20D对应的浇口700A的第一模具700和第二模具701和对应于异形部的放气部702的树脂成型,可以容易并且精确地制造所述第二透镜L20。
(11)在周向上形成有切割部L20D的区域中的第二透镜卡止部4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比切割部L20D靠内侧的位置。在所述结构中,通过将第二透镜卡止部44的前端设置为比切割部L20D靠光轴A侧,可以将第二透镜L20更牢固地固定到镜筒40上,并且抑制了形成第一粘接剂层50的粘接剂向比第二透镜L20靠像侧流动。
(12)连通路径10E设定为与在连通路径10E中流动的空气的流路垂直的横截面积朝向镜筒10的内部侧变小的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变得容易使用粘接剂密封连通路径10E的镜筒10的内部侧上的开口即连通路径开口10EA。
(13)在连通路径10E上的光轴A侧的内表面(与第二粘接剂层内周面31B对应),设置有横截面积朝向镜筒10的内部侧变小的台阶。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所述台阶增加粘接剂和连通路径10E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特别是能够可靠地进行连通路径开口10EA的密封。
(14)镜筒10具备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所述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在比第一放置部11靠物体(Ob)侧支承第一透镜L1的绕光轴A的外周面的第一透镜第一外周面L1C,O形圈(第一密封部件)20是设置于第一透镜L1和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15之间且由弹性材料构成的O形圈。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作为第一密封部件的O形圈20,可以特别可靠地进行第一透镜L1和镜筒10之间的密封。这时,通过使用上述第一粘接剂层30、连通路径10E以及第二粘接剂层31,特别是能够容易地制造透镜单元1。
虽然基于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述实施方式是例示,它们的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等可以有各种变形例,并且这种变形例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透镜单元,包括:
第一透镜,配置于沿着光轴的光轴方向上的物侧;
多个透镜,包括: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像侧与所述第一透镜相邻的第二透镜;以及
镜筒,在内部收容有所述第一透镜及多个所述透镜,
所述透镜单元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密封部件,将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镜筒之间密封;以及
第二密封部件,将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镜筒之间密封、或是将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密封,
其中,在所述镜筒中形成有:使所述镜筒内的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空间与所述镜筒的外部之间连通的连通路径,
设置有封闭所述连通路径的第三密封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镜筒的内部侧上的开口部形成为,从径向的内侧观察时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镜筒的内部侧上的开口部形成为,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时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镜筒的内部侧上的开口部形成为,从径向的内侧观察时且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时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镜筒的内部侧上的开口部形成为,从径向的内侧观察时的开口面积大于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的开口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设置有由与所述光轴垂直的平面构成的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
所述第二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镜筒之间密封的所述第二密封部件;以及
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部件上,并密封与所述第一透镜之间的其他密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镜筒内的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空间,导入有干燥的氮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镜筒上,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径向上比所述第二透镜靠外侧形成有外周槽,
所述外周槽是从所述像侧朝向所述物侧向下挖的形式的槽,
所述连通路径与所述外周槽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物侧被第二透镜卡止部卡止,
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是所述镜筒上的向与所述光轴交叉的一侧弯曲的部分,
所述第二密封部件由接合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粘接剂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物侧具备:供形成像的光线通过的透镜面;以及位于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面,
所述凸缘面位于比所述透镜面靠所述像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与所述凸缘面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镜筒的内部侧上的开口部,形成于比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靠所述像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筒具备:从所述物侧放置并固定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放置部,
在所述第一放置部,在绕所述光轴的周向上分割而形成有多个向所述物侧突出以便与所述第一透镜抵接的第一放置部凸部,
从所述物侧观察,所述连通路径以不与所述第一放置部凸部重叠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镜筒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位于比所述透镜面靠所述像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密封部件埋入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且由所述粘接剂构成,
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镜筒的内部侧上的开口部,形成于比所述第二密封部件靠所述物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筒具备:从所述物侧放置并固定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放置部,
在所述第一放置部,在绕所述光轴的周向上分割而形成有多个向所述物侧突出以便与所述第一透镜抵接的第一放置部凸部,
从所述物侧观察,所述连通路径以与所述第一放置部凸部重叠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镜筒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透镜的绕所述光轴的外周形成有切割部,
所述切割部是在周向上距所述光轴的距离局部地减小而形成的,
在所述凸缘面上的隔着所述光轴与所述切割部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由局部的凹凸构成的异形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卡止部的在所述周向上形成有所述切割部的区域中的所述径向内侧的端部,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比所述切割部靠内侧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径设定为:与在所述连通路径中流动的空气的流路垂直的横截面积,朝向所述镜筒的内部侧变小的形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通路径上的所述光轴侧的内表面,设置有横截面积朝向所述镜筒的内部侧变小的台阶。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筒具备: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
所述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在比所述第一放置部靠所述物侧支承所述第一透镜的绕所述光轴的外周面,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是O形圈,
所述O形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一透镜外周支承部之间且由弹性材料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60063A JP7529422B2 (ja) | 2020-03-30 | 2020-03-30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2020-060063 | 2020-03-30 | ||
CN202110335038.4A CN113534388B (zh) | 2020-03-30 | 2021-03-29 | 透镜单元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35038.4A Division CN113534388B (zh) | 2020-03-30 | 2021-03-29 | 透镜单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31197A true CN117631197A (zh) | 2024-03-01 |
Family
ID=7785589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632638.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4623151U (zh) | 2020-03-30 | 2021-03-29 | 透镜单元 |
CN202110335038.4A Active CN113534388B (zh) | 2020-03-30 | 2021-03-29 | 透镜单元 |
CN202311563340.0A Pending CN117631197A (zh) | 2020-03-30 | 2021-03-29 | 透镜单元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632638.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4623151U (zh) | 2020-03-30 | 2021-03-29 | 透镜单元 |
CN202110335038.4A Active CN113534388B (zh) | 2020-03-30 | 2021-03-29 | 透镜单元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10302805A1 (zh) |
JP (2) | JP7529422B2 (zh) |
CN (3) | CN214623151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146777A1 (en) * | 2019-02-26 | 2022-05-12 | Maxell, Ltd. | Lens unit and camera module |
JP7529422B2 (ja) * | 2020-03-30 | 2024-08-06 |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KR102460758B1 (ko) * | 2020-09-16 | 2022-10-3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카메라 모듈 |
JP2023090255A (ja) | 2021-12-17 | 2023-06-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CN115047580A (zh) * | 2022-05-16 | 2022-09-13 | 浙江舜宇智领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成像镜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12601A (ja) * | 2006-02-08 | 2007-08-23 | Ricoh Co Ltd | レンズユニット、鏡筒、光学機器、画像読み取りユニット、スキャ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74670A (ja) * | 2012-02-23 | 2013-09-05 | Olympus Corp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5437429B2 (ja) * | 2012-04-09 | 2014-03-12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2015210333A (ja) * | 2014-04-24 | 2015-11-24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光学装置 |
JP2018054922A (ja) * | 2016-09-29 | 2018-04-05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CN206270582U (zh) * | 2016-11-25 | 2017-06-20 | 襄阳市雄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大景深车载镜头 |
KR20200014930A (ko) * | 2017-06-16 | 2020-02-11 | 닝보 써니 오포테크 코., 엘티디. | 다중 그룹 렌즈,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의 전자 기기 |
JP6944283B2 (ja) * | 2017-06-27 | 2021-10-06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2019012111A (ja) * | 2017-06-29 | 2019-01-24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CN109387921B (zh) * | 2017-08-11 | 2024-06-18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
JP2019060944A (ja) * | 2017-09-25 | 2019-04-18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CN207541315U (zh) * | 2017-11-30 | 2018-06-26 | 信华精机有限公司 | 一种镜头密封防护结构 |
CN208636519U (zh) * | 2018-08-10 | 2019-03-22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CN209514180U (zh) * | 2019-03-27 | 2019-10-18 | 协益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镜头封装结构 |
JP2021063954A (ja) * | 2019-10-16 | 2021-04-2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および移動体 |
JP7529422B2 (ja) * | 2020-03-30 | 2024-08-06 |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7550617B2 (ja) * | 2020-11-27 | 2024-09-13 |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
2020
- 2020-03-30 JP JP2020060063A patent/JP7529422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24 US US17/211,784 patent/US20210302805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3-29 CN CN202120632638.2U patent/CN214623151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 2021-03-29 CN CN202110335038.4A patent/CN113534388B/zh active Active
- 2021-03-29 CN CN202311563340.0A patent/CN117631197A/zh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7-25 JP JP2024120221A patent/JP2024138098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138098A (ja) | 2024-10-07 |
US20210302805A1 (en) | 2021-09-30 |
CN113534388A (zh) | 2021-10-22 |
CN113534388B (zh) | 2023-12-12 |
JP2021157150A (ja) | 2021-10-07 |
JP7529422B2 (ja) | 2024-08-06 |
CN214623151U (zh) | 2021-1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534388B (zh) | 透镜单元 | |
CN109073853B (zh) | 透镜单元 | |
US10775582B2 (en) | Lens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etal mold | |
US11347017B2 (en) | Lens unit | |
JP5685625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JP6281042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CN110320630B (zh) | 透镜单元 | |
JP6499608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
CN114563852B (zh) | 透镜单元 | |
JP2021005019A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
CN113597575B (zh) | 透镜单元 | |
JP5437429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CN110858021B (zh) | 透镜单元 | |
JP6592167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JP7364344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JP2017037137A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 | |
WO2018055897A1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
JP7201543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7805994A (zh) | 透镜单元、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 | |
WO2024209896A1 (ja) | レンズ組、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 |
JP7359625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
JP6437077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US20190258018A1 (en) | Lens unit | |
JP2022027669A (ja) | 鏡筒、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