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33157A - 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33157A
CN117533157A CN202311499405.XA CN202311499405A CN117533157A CN 117533157 A CN117533157 A CN 117533157A CN 202311499405 A CN202311499405 A CN 202311499405A CN 117533157 A CN117533157 A CN 1175331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ain
auxiliary
limiting
bea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994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龙
黄龙
薛晖
张开文
杨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Zhimei Fu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Zhimei Fu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Zhimei Fu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Zhimei Fu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9940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331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33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331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7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fuel ce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60K15/067Mounting of tanks
    • B60K15/07Mounting of tanks of gas tan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CVESSELS FOR CONTAINING OR STORING COMPRESSED,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FIXED-CAPACITY GAS-HOLDERS; FILLING VESSELS WITH, OR DISCHARGING FROM VESSELS, COMPRESSED,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 F17C13/00Details of vessels or of the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vessels
    • F17C13/08Mounting arrangements for vessels
    • F17C13/084Mounting arrangements for vessels for small-sized storage vessels, e.g. compressed gas cylinders or bottles, disposable gas vessels, vessels adapted for automotive us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包括:第一框架组件;至少一个第二框架组件;第三框架组件;及多个第一连接件,设置于第一框架组件与第二框架组件之间,及设置于第二框架组件与第三框架组件之间;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垂直部、第一限位部、第二垂直部、第二限位部,第一垂直部自第一主体部延伸至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自第一垂直部沿径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延伸并不超出第一主体部的外轮廓;第二垂直部和第一垂直部对称设置,第二垂直部自第一主体部延伸至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自第一垂直部沿径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延伸并不超出第一主体部的外轮廓。这样就解决了现有整个牵引车的供氢系统的重量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车领域,传统燃料电池牵引车供氢系统框架主体通常为钢制拼焊结构,其由多方管和“U”型梁焊接,传统钢制拼焊横梁由于组件多,容易产生焊接变形,焊接精度难以保证,同时由于产品材料为钢材,产品自身重量较重。随着新能源重卡在卡车领域的迅速发展,车身轻量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在氢燃料电池驱动的牵引车的供氢系统中,单个储氢瓶重量在200KG以上,氢瓶框架的重量在550KG以上,整个牵引车的供氢系统的重量大于1.5吨,因此,整个牵引车的供氢系统的减重的需求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整个牵引车的供氢系统的重量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
其中,镁合金具有比强度、比刚度高、良好的变形效果和尺寸稳定性等优点,因而成为牵引车减轻自重、提高节能性和环保性的重要材料,结合氢能源的使用与镁合金材料的共同特性,对节能环保,提高绿色收入具有促进性作用。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包括:
第一框架组件;
第三框架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上方;
至少一个第二框架组件,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与第三框架组件之间;
多个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与第二框架组件之间,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与第三框架组件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垂直部、第一限位部、第二垂直部、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垂直部自第一主体部延伸至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垂直部垂直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平行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自所述第一垂直部沿径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延伸并不超出第一主体部的外轮廓;所述第二垂直部和所述第一垂直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垂直部自第一主体部延伸至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垂直部垂直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平行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自所述第一垂直部沿径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延伸并不超出第一主体部的外轮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呈八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垂直部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部呈六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垂直部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呈六边形板状结构;
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轮廓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轮廓的投影重叠,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轮廓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轮廓的投影重叠;
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垂直部及第二垂直部共同形成第一限位区,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垂直部及第一限位部共同形成第二限位区,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垂直部及第二限位部共同形成第三限位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包括第一立柱单元、位于第一立柱单元底部的第一横梁单元、以及多个用于连接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一横梁单元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立柱单元包括多个第一主纵梁,所述第一横梁单元包括多个第一主横梁,多个所述第一主纵梁以及多个所述第一主横梁通过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形成矩形状的第一框架体,所述第一主纵梁的第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对应位置中并锁紧,所述第一主横梁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插入相邻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对应位置中并锁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组件包括第二立柱单元、位于第二立柱单元底部的第二横梁单元,所述第二立柱单元包括多个第二主纵梁,所述第二横梁单元包括多个第二主横梁,多个所述第二主纵梁以及多个所述第二主横梁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形成矩形状的第二框架体,所述第二主纵梁的第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区中并锁紧,所述第二主横梁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限位区中并锁紧,所述第二主横梁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限位区中并锁紧;
其中,沿上下方向,每个所述第二主纵梁均一一对位有一个所述第一主纵梁;
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与相邻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之间,每个所述第一主纵梁的第二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区中并锁紧;
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之间,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主纵梁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区中并锁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框架组件包括第三立柱单元、位于第三立柱单元底部的第三横梁单元,所述第三立柱单元包括多个第三主纵梁,所述第三横梁单元包括多个第三主横梁,多个所述第三主纵梁以及多个所述第三主横梁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形成矩形状的第三框架体,所述第三主纵梁的第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区中并锁紧,所述第三主横梁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限位区中并锁紧,所述第三主横梁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限位区中并锁紧;
其中,沿上下方向,每个所述第三主纵梁均一一对位有一个所述第二主纵梁;
于所述第三框架组件与相邻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之间,每个所述第二主纵梁的第二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区中并锁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主梁,所述第一支撑主梁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连接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一主纵梁、或第二主纵梁、或第三主纵梁上;
所述第一支撑主梁顶部固定设置有氢瓶底座组件,所述氢瓶底座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座,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呈间隔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共同配合放置有氢瓶。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主梁,所述第二支撑主梁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连接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一主纵梁上;
所述第二支撑主梁顶部也固定设置有所述氢瓶底座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座依次包括有首尾相连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及第一放置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部具有第一壁面,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侧部具有第二壁面,所述第三支撑部的顶部具有第三壁面,所述第一放置部的顶部具有第一放置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三壁面沿第二壁面朝向第一放置壁面呈倾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放置壁面为内凹曲面;
所述第一支撑座通过第一壁面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主梁上,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第二壁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上,及/或,抵接于所述第一主纵梁、或第二主纵梁、或第三主纵梁上;或
所述第一支撑座通过第一壁面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主梁上,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第二壁面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对应位置处,及/或,抵接于所述第一主纵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放置壁面上设置有橡胶层;
所述氢瓶底座组件还包括肩带,所述肩带的一端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第三壁面上,所述肩带的另一端固定于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第三壁面上,所述肩带用于固定所述氢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主梁底部固定有第一加强组件,所述第一加强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加强件,两个所述第一加强件呈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有首尾相连的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第二加强部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主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主纵梁、或第二主纵梁、或第三主纵梁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中,所述第二限位区从下往上被依次分隔为第一固定区、第二固定区及第三固定区,所述第三限位区从下往上被分隔为第四固定区、第五固定区及第六固定区,所述第一限位区从下往上分隔为第七固定区与第八固定区,所述第一固定区、第二固定区、第三固定区、第四固定区、第五固定区、第六固定区、第七固定区及第八固定区呈周向分布;
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主体部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区、第二固定区、第三固定区、第四固定区、第五固定区、第六固定区、第七固定区及第八固定区均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各所述第一穿孔沿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呈均匀排布;
所述第一限位部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区、第二固定区及第三固定区也均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一一对位于所述第一穿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上位于所述第四固定区、第五固定区及第六固定区也均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三穿孔,所述第三穿孔一一对位于所述第一穿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上下错位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还设置有一个倾斜支撑梁,所述倾斜支撑梁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六固定区中并锁紧,所述倾斜支撑梁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固定区中并锁紧,或,所述倾斜支撑梁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四固定区中并锁紧,所述倾斜支撑梁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固定区中并锁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相邻两个所述倾斜支撑梁之间呈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材质为镁合金挤压型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一副纵梁,所述第一横梁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一副横梁及两个第一辅助支撑梁;两个所述第一副横梁及一个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梁通过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一个所述横向框架结构与两个所述第一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第一L型框架结构,另外两个所述第一副横梁及另一个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二个横向框架结构与另外两个所述第一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第一L型框架结构,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L型框架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框架体的相对侧边;其中,两个所述第一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一副横梁远离所述第一副纵梁的端部分别插入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对应位置中并锁紧;
所述第二立柱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二副纵梁,所述第二横梁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二副横梁及两个第二辅助支撑梁;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及一个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梁通过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三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三个所述横向框架结构与两个所述第二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第二L型框架结构,另外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及另一个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四个横向框架结构,第四个横向框架结构与另外两个所述第二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第二L型框架结构,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L型框架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框架体的相对侧边;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远离所述第二副纵梁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左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限位区中并锁紧,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远离所述第二副纵梁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右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限位区中并锁紧;
所述第三立柱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三副纵梁,所述第三横梁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三副横梁及两个第三辅助支撑梁;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及一个所述第三辅助支撑梁通过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五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五个所述横向框架结构与两个所述第三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第三L型框架结构,另外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及另一个所述第三辅助支撑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六个横向框架结构,第六个横向框架结构与另外两个所述第三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第三L型框架结构,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三L型框架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框架体的相对侧边;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远离所述第三副纵梁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左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限位区中并锁紧,位于右侧的所述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远离所述第三副纵梁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右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限位区中并锁紧;
所述第三框架组件还包括第四横梁单元,所述第四横梁单元位于所述第三立柱单元顶部,包括四个第四副横梁,所述第四副横梁的其中一端部固定于对应设置的第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所述第三副纵梁远离所述第三副横梁的端部,所述第四副横梁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三主纵梁上,每个所述第四副横梁顶部均设置有向上突起的顶撑件;
所述框架还包括顶棚,所述顶撑件用于固定所述顶棚,所述顶棚沿周向包覆所述第一框架组件、第二框架组件及第三框架组件。
为解决现有整个牵引车的供氢系统的重量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通过在第一框架组件与第二框架组件之间、以及在第二框架组件与第三框架组件之间设置多个第一连接件,实现第一框架组件与第二框架组件、第二框架组件与第三框架组件之间完成组装;并通过第一连接件的结构设计,实现框架在能够满足安全强度的前提下,减轻框架的重量,以满足框架的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所示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展示了第一框架组件、第二框架组件及第三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所示第二框架组件与第三框架组件之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展示了第三框架组件的其中一部分与第二框架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2中所示线圈A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所示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中所示第一连接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中所示第一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框架组件;10-第一立柱单元;101-第一主纵梁;102-第一副纵梁;11-第一横梁单元;111-第一主横梁;112-第一副横梁;113-第一辅助支撑梁;114-节点连接件;12-第一支撑主梁;13-第二支撑主梁;14-氢瓶底座组件;141-第一支撑座;1411-第一支撑部;1412-第二支撑部;1413-第三支撑部;1414-第一放置部;1415-支撑肋条;142-橡胶层;143-肩带;2-第二框架组件;20-第二立柱单元;201-第二主纵梁;202-第二副纵梁;21-第二横梁单元;211-第二主横梁;212-第二副横梁;213-第二辅助支撑梁;3-第三框架组件;30-第三立柱单元;301-第三主纵梁;302-第三副纵梁;31-第三横梁单元;311-第三主横梁;312-第三副横梁;313-第三辅助支撑梁;32-第四横梁单元;321-第四副横梁;322-顶撑件;4-第一连接件;41-第一主体部;42-第一垂直部;43-第二垂直部;44-第一限位部;45-第二限位部;461-第一限位区;4611-第七固定区;4612-第八固定区;462-第二限位区;4621-第一固定区;4622-第二固定区;4623-第三固定区;463-第三限位区;4631-第四固定区;4632-第五固定区;4633-第六固定区;5-第二连接件;6-倾斜支撑梁;71-第一加强件;711-第一加强部;712-第二加强部;713-第一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若干示例性实施例来论述本公开的内容。应当理解,论述了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且因此实现本公开的内容,而不是暗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任何限制。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体要被解读为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的开放式术语。术语“基于”要被解读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和“一种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个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其他实施例”。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如图1、图2与图3所示,包括:
第一框架组件1;
第三框架组件3,位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1上方;
至少一个第二框架组件2,所述第二框架组件2位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1与第三框架组件3之间;
多个第一连接件4,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1与第二框架组件2之间,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组件2与第三框架组件3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4包括第一主体部41、第一垂直部42、第一限位部44、第二垂直部43、第二限位部45,所述第一垂直部42自第一主体部41延伸至第一限位部44,所述第一垂直部42垂直于所述第一主体部41,所述第一限位部44平行于所述第一主体部41,所述第一限位部44自所述第一垂直部42沿径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延伸并不超出第一主体部41的外轮廓;所述第二垂直部43和所述第一垂直部42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垂直部43自第一主体部41延伸至第二限位部45,所述第二垂直部43垂直于所述第一主体部41,所述第二限位部45平行于所述第一主体部41,所述第二限位部45自所述第一垂直部42沿径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延伸并不超出第一主体部41的外轮廓。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该框架从下往上依次包括有第一框架组件1、第二框架组件2及第三框架组件3。其中,该第二框架组件2具有两个,并且,第一框架组件1与第二框架组件2之间、相邻两个第二框架组件2之间、以及第二框架组件2与第三框架组件3之间均是通过多个第一连接件4锁固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以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并适应广泛化的应用场景,并且还可以减少该框架的生产成本。本申请中,该第二框架组件2的数量并不以此为限制,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及需求来限定第二框架组件2的具体数量。
具体的,该第一连接件4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可使得第一连接件4的生产制造趋向于模块化,即可实现第一连接件4的快速制造,提升了第一连接件4的生产效率,间接降低了框架的制造成本;同时,通过上述结构设置,还便于各框架组件之间的快速组装,只需要将第一框架组件1、第二框架组件2及第三框架组件3的相应部件插入第一连接件4的对应位置中并锁紧即可实现快速组装;再者,该第一连接件4上位于第一垂直部42末端与第二垂直部43末端之间呈镂空设计,使得该第一连接件4在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了第一连接件4的整体重量。在本申请中,该第一连接件4的材质为镁合金挤压型材,可使得该第一连接件4的整体重量进一步降低,以使得该框架进一步满足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41呈八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垂直部42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部44呈六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垂直部43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45呈六边形板状结构。
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44的外轮廓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主体部41的外轮廓的投影重叠,所述第二限位部45的外轮廓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主体部41的外轮廓的投影重叠。
所述第一主体部41与所述第一垂直部42及第二垂直部43共同形成第一限位区461,所述第一主体部41与所述第一垂直部42及第一限位部44共同形成第二限位区462,所述第一主体部41与所述第二垂直部43及第二限位部45共同形成第三限位区463。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件4是用于连接第一框架组件1与第二框架组件2,及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框架组件2,以及连接第二框架组件2与第三框架组件3。因此,在满足该第一连接件4本身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第一连接件4与第一框架组件1,及/或第二框架组件2,及/或第三框架组件3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实现框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故该第一连接件4的整体形状可以优选为呈八边形框架结构,即沿框架的宽度方向,该第一主体部41呈八边形板状结构,该第一限位部44及第二限位部45呈六边形板状结构,且该第一限位部44的外轮廓的投影及该第二限位部45的外轮廓的投影均与该第一主体部41的外轮廓的投影重叠,使得该第一连接件4在与第一框架组件1,及/或第二框架组件2,及/或第三框架组件3之间连接时具有较多的接触面积,同时还进一步实现第一连接件4的轻量化设计。本申请中,该第一主体部41的形状还可以为矩形板状结构,或圆形板状结构,或其他任意可实施的结构,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1包括第一立柱单元10、位于第一立柱单元10底部的第一横梁单元11、以及多个用于连接第一立柱单元10与第一横梁单元11的第二连接件5,所述第一立柱单元10包括多个第一主纵梁101,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包括多个第一主横梁111,多个所述第一主纵梁101以及多个所述第一主横梁111通过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5可拆卸式连接形成矩形状的第一框架体,所述第一主纵梁101的第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5的对应位置中并锁紧,所述第一主横梁111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插入相邻所述第二连接件5的对应位置中并锁紧。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框架组件1还包括有用于连接多个第一主纵梁101与多个第一主横梁111的第二连接件5,以实现将其连接形成可拆卸式矩形状的第一框架体。其中,该第一立柱单元10具有4个第一主纵梁101,4个第一主纵梁101均竖直延伸,且沿框架的长度方向,4个第一主纵梁101呈两两间隔对称设置。该第一横梁单元11具有2个第一主横梁111,该两个第一主横梁111分别位于相对两个第一主纵梁101之间,并通过该第二连接件5连接形成一个可拆卸式矩形状的第一框架体。在本申请中,沿框架的宽度方向,相邻两个第二连接件5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支撑主梁13,该第二支撑主梁13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连接于对应位置的该第一主纵梁101上,以提升第一框架体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供给第一框架体的支撑作用,提高第一框架体的整体的强度。
具体的,该第二支撑主梁13的相对两个端部可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实现与对应位置的第一主纵梁101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框架用以安装在新能源车的车架上,该第一框架体还可通过该第二连接件5可拆卸式连接在车架上。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连接件5包括两个固定部,两个固定部均具有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主体部,以及由第二主体部的相对两侧边向外突出的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该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呈平行间隔设置。其中,该两个固定部的第二主体部之间共同界定并形成第四限位区,位于左侧的该固定部上的第二主体部及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共同界定形成第五限位区,位于右侧的该固定部上的第二主体部及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共同界定形成第六限位区。本申请中,每个第一主纵梁101的第一端部与该车架的一部分均插入该第二连接件5的第四限位区中并锁紧,以保证在不影响该第一框架组件1占用该车架上方的有限空间的前提下,以实现第一框架体与车架的固定连接。在本申请中,该第一主横梁111的第一端部插位于左侧的第二连接件5的第六限位区中并锁紧,该第一主横梁111的第二端部插位于右侧的第二连接件5的第五限位区中并锁紧。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支撑主梁13还可以安置于该车架上,可通过将设置于第二支撑主梁13顶部的氢瓶底座组件14上放置氢瓶,由于氢瓶本身具有重量,故氢瓶底座组件14承受向下的压力(即氢瓶底座组件14受到的弯曲压力),因此通过该氢瓶底座组件14直接作用在车架上,以降低该氢瓶底座组件14受的弯曲压力分解转换为第一主纵梁101的轴向拉力及第一主横梁111的轴向压力,进一步提升该框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在本申请中,为了提升该第一框架组件1的整体结构强度,该第一主纵梁101沿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呈矩形,且第一主纵梁101的内部呈中空状,同时该第一主纵梁101上位于第一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均抵触于该第二连接件5的两个固定部的第二主体部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保证该第一框架组件1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该第一主纵梁101的自身重量,可满足该第一框架组件1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具体的,该第一主横梁111沿垂直于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呈矩形,且第一主横梁111的内部呈中空状,同时该第一主横梁111上第一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左侧的该第二连接件5上,并位于右侧的固定部的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上,该第一主横梁111上第二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右侧的该第二连接件5上,并位于左侧的固定部的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保证该第一框架组件1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该第一主横梁111的自身重量,也可满足该第一框架组件1轻量化的设计要求。其中,所述第一主纵梁101为镁合金挤压型材,所述第一主横梁111为镁合金挤压型材,所述第二连接件5为镁合金挤压型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组件2包括第二立柱单元20、位于第二立柱单元20底部的第二横梁单元21,所述第二立柱单元20包括多个第二主纵梁201,所述第二横梁单元21包括多个第二主横梁211,多个所述第二主纵梁201以及多个所述第二主横梁211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4可拆卸式连接形成矩形状的第二框架体,所述第二主纵梁201的第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限位区461中并锁紧,所述第二主横梁211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三限位区463中并锁紧,所述第二主横梁211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二限位区462中并锁紧;
其中,沿上下方向,每个所述第二主纵梁201均一一对位有一个所述第一主纵梁101;
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1与相邻所述第二框架组件2之间,每个所述第一主纵梁101的第二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限位区461中并锁紧;
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框架组件2之间,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主纵梁201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限位区461中并锁紧。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框架组件2通过多个第一连接件4连接多个第二主纵梁201与多个第二主横梁211,以实现将其连接形成可拆卸式矩形状的第二框架体。其中,该第二立柱单元20具有4个第二主纵梁201,4个第二主纵梁201均竖直延伸,且沿框架的长度方向,4个第二主纵梁201呈两两间隔对称设置。该第二横梁单元21具有2个第二主横梁211,该两个第二主横梁211分别位于相对两个第二主纵梁201之间。在本申请中,沿框架的宽度方向,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4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支撑主梁12,该第一支撑主梁12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连接于对应位置的该第一主纵梁101上,以提升第二框架体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供给第二框架体的支撑作用,提高第二框架体的整体的强度。
在本申请中,为了提升该第二框架组件2的整体结构强度,该第二主纵梁201沿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呈矩形,且第一主纵梁101的内部呈中空状,同时该第二主纵梁201上位于第一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该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垂直部42与第二垂直部43上,且该第二主纵梁201上位于第一端部的其中一个端面还抵触于该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主体部41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保证该第二框架组件2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该第二主纵梁201的自身重量,可满足该第二框架组件2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具体的,该第二主横梁211沿垂直于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呈矩形,且第二主横梁211的内部呈中空状,同时该第二主横梁211上第一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左侧的第一连接件4上的第一主体部41与第二限位部45上,该第二主横梁211上第二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右侧的第一连接件4上的第一主体部41与第一限位部44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保证该第二框架组件2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该第二主横梁211的自身重量,也可满足该第二框架组件2轻量化的设计要求。其中,所述第二主纵梁201为镁合金挤压型材,所述第二主横梁211为镁合金挤压型材。
具体的,沿上下方向,每个第二主纵梁201均一一对位有一个第一主纵梁101设置,使第一框架组件1与相邻设置的第二框架组件2之间通过四个第一连接件4可拆卸式连接。其中,位于第一框架组件1的第一主纵梁101的第二端部插入上方的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限位区461中并锁紧,以实现第一框架组件1与第二框架组件2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本申请中,该第一主纵梁101位于第二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该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垂直部42与第二垂直部43上,且该第一主纵梁101上位于第二端部的其中一个端面还抵触于该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主体部41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提升该框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该框架具有两个第二框架组件2,该两个第二框架组件2也通过四个第一连接件4实现可拆卸式连接。其中,位于下方的第二框架组件2的第二主纵梁201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上方的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限位区461中并锁紧,同时,该第二主纵梁201的第二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该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垂直部42与第二垂直部43上,且该第二主纵梁201上位于第二端部的其中一个端面还抵触于该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主体部41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提升该框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框架组件3包括第三立柱单元30、位于第三立柱单元30底部的第三横梁单元31,所述第三立柱单元30包括多个第三主纵梁301,所述第三横梁单元31包括多个第三主横梁311,多个所述第三主纵梁301以及多个所述第三主横梁311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4可拆卸式连接形成矩形状的第三框架体,所述第三主纵梁301的第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限位区461中并锁紧,所述第三主横梁311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三限位区463中并锁紧,所述第三主横梁311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二限位区462中并锁紧;
其中,沿上下方向,每个所述第三主纵梁301均一一对位有一个所述第二主纵梁201;
于所述第三框架组件3与相邻所述第二框架组件2之间,每个所述第二主纵梁201的第二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限位区461中并锁紧。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框架组件3通过多个第一连接件4连接多个第三主纵梁301与多个第三主横梁311,以实现将其连接形成可拆卸式矩形状的第三框架体。其中,该第三立柱单元30具有4个第三主纵梁301,4个第三主纵梁301均竖直延伸,且沿框架的长度方向,4个第三主纵梁301呈两两间隔对称设置。该第三横梁单元31具有2个第三主横梁311,该两个第三主横梁311分别位于相对两个第三主纵梁301之间。
在本申请中,沿框架的宽度方向,在第二框架组件2中,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4之间也设置有第一支撑主梁12,该第一支撑主梁12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连接于对应位置的该第三主纵梁301上,以提升第三框架体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供给第三框架体的支撑作用,提高第三框架体的整体的强度。本申请中,该第一支撑主梁12的相对两个端部还可以分别连接于该第二主纵梁201上靠近与第二端部所在位置,以相对降低该第一支撑主梁12的高度,可保证安置于该第一支撑主梁12上的氢瓶具有足够的容纳空间,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制。
在本申请中,为了提升该第三框架组件3的整体结构强度,该第三主纵梁301沿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呈矩形,且第一主纵梁101的内部呈中空状,同时该第二主纵梁201上位于第一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该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垂直部42与第二垂直部43上,且该第二主纵梁201上位于第一端部的其中一个端面还抵触于该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主体部41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保证该第二框架组件2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该第二主纵梁201的自身重量,可满足该第二框架组件2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具体的,该第三主横梁311沿垂直于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呈矩形,且第三主横梁311的内部呈中空状,同时该第三主横梁311上第一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左侧的第一连接件4上的第一主体部41与第二限位部45上,该第三主横梁311上第二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右侧的第一连接件4上的第一主体部41与第一限位部44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保证该第三框架组件3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该第三主横梁311的自身重量,也可满足该第二框架组件2轻量化的设计要求。其中,所述第三主纵梁301为镁合金挤压型材,所述第三主横梁311为镁合金挤压型材。
具体的,沿上下方向,每个第三主纵梁301均一一对位有一个第二主纵梁201设置,使第三框架组件3与相邻设置的第二框架组件2之间通过四个第一连接件4可拆卸式连接。其中,位于第二框架组件2的第二主纵梁201的第二端部插入上方的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限位区461中并锁紧,以实现第二框架组件2与第三框架组件3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本申请中,该第二主纵梁201位于第二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该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垂直部42与第二垂直部43上,且该第二主纵梁201上位于第二端部的其中一个端面还抵触于该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主体部41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提升该框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主梁12底部固定有第一加强组件,所述第一加强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加强件71,两个所述第一加强件71呈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71包括有首尾相连的第一加强部711、第二加强部712以及第一连接部713,所述第一加强部711与第二加强部712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加强部711与所述第一支撑主梁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712与所述第一主纵梁101、或第二主纵梁201、或第三主纵梁301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框架组件2与第三框架组件3中均设置有第一加强组件,该第一加强组件位于对应位置的该第一支撑主梁12下方,该第一加强组件具有两个第一加强件71,该两个第一加强件71分别位于该第一支撑主梁12的相对两个端部的下方。其中,该第一加强件71的第一加强部711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实现与第一支撑主梁12固定连接,该第一加强件71的第二加强部712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实现与第一主纵梁101、或第二主纵梁201、或第三主纵梁301固定连接。使第一支撑主梁12通过两个第一加强件71固定连接于该第一支撑主梁12、或第二主纵梁201、或第三主纵梁301上,以提升该框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组件的材质为镁合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单元10还包括四个第一副纵梁102,所述第一横梁单元11还包括四个第一副横梁112及两个第一辅助支撑梁113;
两个所述第一副横梁112及一个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梁113通过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一个所述横向框架结构与两个所述第一副纵梁102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第一L型框架结构,另外两个所述第一副横梁112及另一个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梁113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二个横向框架结构与另外两个所述第一副纵梁102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第一L型框架结构,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L型框架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框架体的相对侧边;
其中,两个所述第一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一副横梁112远离所述第一副纵梁102所在侧的端部分别插入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二连接件5的对应位置中并锁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副纵梁102竖直设置,第一副横梁112与第一辅助支撑梁113在水平面上为垂直设置,第一副纵梁102、第一副横梁112以及第一辅助支撑梁113之间均通过节点连接件114插接连接。其中,该节点连接件114上固定有套筒,该第一副纵梁102、第一副横梁112以及第一辅助支撑梁113之间通过套筒插接入节点连接件114,该节点连接件114上的套筒包括两个横向套筒且至少包括一个竖向套筒,这样,能够使第一副纵梁102、第一副横梁112及第一辅助支撑梁113与节点连接件114之间的连接定位时更加便捷,而且第一副纵梁102、第一副横梁112及第一辅助支撑梁113与节点连接件114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使连接更加牢固。
在本实施例中,该节点连接件114还可以为螺栓,该第一副纵梁102、第一副横梁112以及第一辅助支撑梁113之间均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使其连接形成第一L型框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左侧的第一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第一副横梁112远离第一副纵梁102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左侧的该第二连接件5上,并位于左侧的固定部的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上,位于右侧的第一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第一副横梁112远离第一副纵梁102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右侧的该第二连接件5上,并位于右侧的固定部的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使得第一框架组件1快速组装完成。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副纵梁102、第一副横梁112及第一辅助支撑梁113只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因此在保证具有一定的整体结构强度条件下,应满足轻量化的结构设计,故第一副纵梁102的形状呈L型板状结构,第一副横梁112的形状呈L型板状结构,第一辅助支撑梁113的形状呈L型板状结构。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保证该第一框架组件1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该第一副纵梁102、第一副横梁112及第一辅助支撑梁113的自身重量,可满足该第一框架组件1轻量化的设计要求。其中,所述第一副纵梁102为镁合金挤压型材,所述第一副横梁112为镁合金挤压型材,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梁113为镁合金挤压型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立柱单元20还包括四个第二副纵梁202,所述第二横梁单元21还包括四个第二副横梁212及两个第二辅助支撑梁213;
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212及一个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梁213通过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三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三个所述横向框架结构与两个所述第二副纵梁202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第二L型框架结构,另外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212及另一个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梁213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四个横向框架结构,第四个横向框架结构与另外两个所述第二副纵梁202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第二L型框架结构,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L型框架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框架体的相对侧边;
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212远离所述第二副纵梁202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左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二限位区462中并锁紧,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212远离所述第二副纵梁202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右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三限位区463中并锁紧。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左侧的第二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第二副横梁212远离第二副纵梁202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左侧的该第一连接件4上的第一主体部41与第一限位部44上,位于右侧的第二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第二副横梁212远离第二副纵梁202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右侧的该第一连接件4上的第一主体部41与第二限位部45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使得第二框架组件2快速组装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副纵梁202竖直设置,第二副横梁212与第二辅助支撑梁213在水平面上为垂直设置,第二副纵梁202、第二副横梁212以及第二辅助支撑梁213之间均通过节点连接件114插接连接。本申请中,第一框架组件1的第一L型框架结构与第二框架组件2的第二L型框架结构之间也通过该节点连接件114插接连接,具体为,该第一L型框架结构的两个第一副纵梁102远离第一副横梁112所在侧的端部插入第二L型框架结构的节点连接件114位于下方的竖向套筒中。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使得第一框架组件1与第二框架组件2之间可快速组装完成。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二副纵梁202、第二副横梁212及第二辅助支撑梁213只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因此在保证具有一定的整体结构强度条件下,应满足轻量化的结构设计,故第二副纵梁202的形状呈L型板状结构,第二副横梁212的形状呈L型板状结构,第二辅助支撑梁213的形状呈L型板状结构。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保证该第二框架组件2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该第二副纵梁202、第二副横梁212及第二辅助支撑梁213的自身重量,可满足该第二框架组件2轻量化的设计要求。其中,所述第二副纵梁202为镁合金挤压型材,所述第二副横梁212为镁合金挤压型材,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梁213为镁合金挤压型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立柱单元30还包括四个第三副纵梁302,所述第三横梁单元31还包括四个第三副横梁312及两个第三辅助支撑梁313;
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312及一个所述第三辅助支撑梁313通过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五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五个所述横向框架结构与两个所述第三副纵梁302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第三L型框架结构,另外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312及另一个所述第三辅助支撑梁313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六个横向框架结构,第六个横向框架结构与另外两个所述第三副纵梁302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114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第三L型框架结构,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三L型框架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框架体的相对侧边;
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312远离所述第三副纵梁302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左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二限位区462中并锁紧,位于右侧的所述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312远离所述第三副纵梁302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右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三限位区463中并锁紧。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左侧的第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第三副横梁312远离第三副纵梁302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左侧的该第一连接件4上的第一主体部41与第一限位部44上,位于右侧的第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第三副横梁312远离第三副纵梁302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对两个端面分别抵触于位于右侧的该第一连接件4上的第一主体部41与第二限位部45上。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使得第三框架组件3快速组装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副纵梁302竖直设置,第三副横梁312与第三辅助支撑梁313在水平面上为垂直设置,第三副纵梁302、第三副横梁312以及第三辅助支撑梁313之间均通过节点连接件114插接连接。本申请中,第三框架组件3的第一L型框架结构与第二框架组件2的第二L型框架结构之间也通过该节点连接件114插接连接,具体为,该第二L型框架结构的两个第二副纵梁202远离第二副横梁212所在侧的端部插入第三L型框架结构的节点连接件114位于下方的竖向套筒中。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使得第二框架组件2与第三框架组件3之间可快速组装完成。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三副纵梁302、第三副横梁312及第三辅助支撑梁313只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因此在保证具有一定的整体结构强度条件下,应满足轻量化的结构设计,故第三副纵梁302的形状呈L型板状结构,第三副横梁312的形状呈L型板状结构,第三辅助支撑梁313的形状呈L型板状结构。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保证该第三框架组件3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该第三副纵梁302、第三副横梁312及第三辅助支撑梁313的自身重量,可满足该第三框架组件3轻量化的设计要求。其中,所述第三副纵梁302为镁合金挤压型材,所述三副横梁为镁合金挤压型材,所述第三辅助支撑梁313为镁合金挤压型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主梁12顶部固定设置有氢瓶底座组件14,所述氢瓶底座组件14包括两个第一支撑座141,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141呈间隔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141共同配合放置有氢瓶。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支撑主梁12的顶部均固定有一个氢瓶底座组件14。因此,该第二框架组件2内具有两个氢瓶底座组件14,该两个氢瓶底座组件14用以配合放置一个氢瓶,已达到安置氢瓶的作用,其中,该氢瓶可以为氢瓶;该三框架组件内也具有两个氢瓶底座组件14,该两个氢瓶底座组件14用以配合放置一个氢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座141依次包括有首尾相连的第一支撑部1411、第二支撑部1412、第三支撑部1413及第一放置部1414,所述第一支撑部1411的底部具有第一壁面,所述第二支撑部1412的侧部具有第二壁面,所述第三支撑部1413的顶部具有第三壁面,所述第一放置部1414的顶部具有第一放置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三壁面沿第二壁面朝向第一放置壁面呈倾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放置壁面为内凹曲面;
所述第一支撑座141通过第一壁面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主梁12上,所述第一支撑座141的第二壁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限位部44及第二限位部45上,及/或,抵接于所述第一主纵梁101、或第二主纵梁201、或第三主纵梁301上;或
所述第一支撑座141通过第一壁面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主梁13上,所述第一支撑座141的第二壁面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5的对应位置处,及/或,抵接于所述第一主纵梁101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支撑座141的结构设计,并且通过两个第一支撑座141之间的配合使用,可使得氢瓶更加平稳的安置在两个第一支撑座141的两个第一放置壁面上;再者,两个第一支撑座141通过间隔对称设置,可进一步降低氢瓶底座组件14的材料成本,同时使其满足框架的轻量化设计要求。本申请中,所述第一支撑座141的材质为镁合金。
具体的,该第一支撑座141的第一支撑部1411可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实现与第一支撑主梁12固定连接,该第一支撑座141的第二支撑部1412可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实现与第一支撑主梁12、或第二主纵梁201、或第三主纵梁301固定连接。使氢瓶底座组件14通过两个第一加强件71固定连接于该第一支撑主梁12上;或者,同时连接于第一主纵梁101、或第二主纵梁201、或第三主纵梁301上,以提升该框架的整体结构强度,以满足氢瓶的安置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座141的内部还包括有至少两个支撑肋条1415,至少两个所述支撑肋条1415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放置部1414上,至少两个所述支撑肋条1415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411及第二支撑部1412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满足该第一支撑座141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第一支撑座141的重量,使其满足框架的轻量化设计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氢瓶底座组件14还包括肩带143,所述肩带143的一端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座141的第三壁面上,所述肩带143的另一端固定于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座141的第三壁面上,所述肩带143用于固定所述氢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肩带14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其中一个第一支撑座141的第三支撑部1413的第三壁面上,以实现肩带143将氢瓶固定在氢瓶底座组件1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放置壁面上设置有橡胶层14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放置壁面上固定有橡胶层142,可使得氢瓶安置在氢瓶底座组件14上时具有缓冲组件,可使得新能源车辆在行驶中该橡胶层142起缓冲作用;同时该橡胶层142还起到限制氢瓶沿框架的长度方向移动,以实现将氢瓶限位在氢瓶底座组件1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主梁13顶部也固定设置有所述氢瓶底座组件14。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框架组件1内也具有两个氢瓶底座组件14,该两个氢瓶底座组件14用以配合放置一个氢瓶,使得该框架在保持轻量化的前提下可满足更多配置的不同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中,所述第二限位区462从下往上被依次分隔为第一固定区4621、第二固定区4622及第三固定区4623,所述第三限位区463从下往上被分隔为第四固定区4631、第五固定区4632及第六固定区4633,所述第一限位区461从下往上分隔为第七固定区4611与第八固定区4612,所述第一固定区4621、第二固定区4622、第三固定区4623、第四固定区4631、第五固定区4632、第六固定区4633、第七固定区4611及第八固定区4612呈周向分布;
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主体部41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区4621、第二固定区4622、第三固定区4623、第四固定区4631、第五固定区4632、第六固定区4633、第七固定区4611及第八固定区4612均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各所述第一穿孔沿所述第一主体部41的周向呈均匀排布;
所述第一限位部44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区4621、第二固定区4622及第三固定区4623也均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一一对位于所述第一穿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45上位于所述第四固定区4631、第五固定区4632及第六固定区4633也均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三穿孔,所述第三穿孔一一对位于所述第一穿孔设置。
在本申请中,通过对第一连接件4的结构设置,可使得螺栓穿过对应位置的该第一穿孔并穿伸第二穿孔以实现将对应位置设置的该第二主横梁211、或第三主横梁311、或第二副纵梁202、或第三副纵梁302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于该第一连接件4上。同时,还可以使得螺栓穿过第七固定区4611及第八固定区4612的第一穿孔以实现将对应位置设置的该第一主纵梁101、或第二主纵梁201、或第三主纵梁301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于该第一连接件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主体部41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区4621、第三固定区4623、第四固定区4631及第六固定区4633均贯穿有一个第四穿孔;
于第一固定区4621与第四固定区4631,所述第四穿孔位于所述第一穿孔下方;
于第三固定区4623与第六固定区4633,所述第四穿孔位于所述第一穿孔三方;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44上位于第一固定区4621与第三固定区4623也均贯穿有一个第五穿孔,所述第五穿孔对位于所述第四穿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45上位于所述第四固定区4631与第六固定区4633也均贯穿有一个第六穿孔,所述第六穿孔对位于所述第四穿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螺栓穿过位于第三固定区4623的第四穿孔及第五穿孔与第六固定区4633的第四穿孔及第六穿孔,以实现将对应位置设置的第一支撑座141的第二支撑部1412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于该第一连接件4上。同时,还可以使得将螺栓穿过位于第一固定区4621的第四穿孔及及第五穿孔与第六固定区4633的第四穿孔及第六穿孔,以实现将对应位置设置的该第一加强件71的第二加强部712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于该第一连接件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上下错位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4之间还设置有一个倾斜支撑梁6,所述倾斜支撑梁6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六固定区4633中并锁紧,所述倾斜支撑梁6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固定区4621中并锁紧,或,所述倾斜支撑梁6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四固定区4631中并锁紧,所述倾斜支撑梁6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第三固定区4623中并锁紧。其中,沿上下方向,相邻两个所述倾斜支撑梁6之间呈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沿上下错位设置的两个第一连接件4之间设置倾斜支撑梁6,以进一步提升该框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框架组件3还包括第四横梁单元32,所述第四横梁单元32位于所述第三立柱单元30顶部,包括四个第四副横梁321,所述第四副横梁321的其中一端部固定于对应设置的第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所述第三副纵梁302远离所述第三副横梁312的端部,所述第四副横梁321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三主纵梁301上,每个所述第四副横梁321顶部均设置有向上突起的顶撑件322;
所述框架还包括顶棚(附图未揭示),所述顶撑件322用于固定所述顶棚,所述顶棚沿周向包覆所述第一框架组件1、第二框架组件2及第三框架组件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三框架组件3的顶部设置第四副横梁321,以增强该第三框架组件3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实现该第三框架组件3为顶撑件322提供支撑,可使得该顶棚安稳的固定在该顶撑件322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通过对第一连接件的结构设计,可实现第一框架组件、第二框架组件及第三框架组件之间的快速高效的组装,且通过该第一连接件,可提供各框架组件之间的支撑作用,以提升框架的整体结构强度。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通过设置第一立柱单元、第一横梁单元、第二连接件、氢瓶底座组件共同形成第一框架组件,当氢瓶置于氢瓶底座组件时,氢瓶底座组件承受向下的压力,通过第一框架组件的应用,将氢瓶底座组件受到的弯曲压力可分解转换为第一主纵梁的轴向拉力及第一主横梁的轴向压力,相当于对氢瓶底座组件的抗弯能力的提升。通过第一框架组件的设计应用,提高框架整体的刚度和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通过设置第二立柱单元、第二横梁单元、第一连接件、氢瓶底座组件共同形成第二框架组件,当氢瓶置于氢瓶底座组件时,氢瓶底座组件承受向下的压力,通过第二框架组件的应用,将氢瓶底座组件受到的弯曲压力可分解转换为第二主纵梁的轴向拉力及第二主横梁的轴向压力,相当于对氢瓶底座组件的抗弯能力的提升。通过第二框架组2的设计应用,提高框架整体的刚度和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通过设置第三立柱单元、第三横梁单元、第三连接件、氢瓶底座组件共同形成第三框架组件,当氢瓶置于氢瓶底座组件时,氢瓶底座组件承受向下的压力,通过第三框架组件的应用,将氢瓶底座组件受到的弯曲压力可分解转换为第三主纵梁的轴向拉力及第三主横梁的轴向压力,相当于对氢瓶底座组件的抗弯能力的提升。通过第三框架组件的设计应用,提高框架整体的刚度和稳定性。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5)

1.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框架组件;
第三框架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上方;
至少一个第二框架组件,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与第三框架组件之间;
多个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与第二框架组件之间,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与第三框架组件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垂直部、第一限位部、第二垂直部、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垂直部自第一主体部延伸至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垂直部垂直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平行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自所述第一垂直部沿径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延伸并不超出第一主体部的外轮廓;所述第二垂直部和所述第一垂直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垂直部自第一主体部延伸至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垂直部垂直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平行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自所述第一垂直部沿径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延伸并不超出第一主体部的外轮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呈八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垂直部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部呈六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垂直部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呈六边形板状结构;
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轮廓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轮廓的投影重叠,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轮廓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轮廓的投影重叠;
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垂直部及第二垂直部共同形成第一限位区,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垂直部及第一限位部共同形成第二限位区,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垂直部及第二限位部共同形成第三限位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包括第一立柱单元、位于第一立柱单元底部的第一横梁单元、以及多个用于连接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一横梁单元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立柱单元包括多个第一主纵梁,所述第一横梁单元包括多个第一主横梁,多个所述第一主纵梁以及多个所述第一主横梁通过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形成矩形状的第一框架体,所述第一主纵梁的第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对应位置中并锁紧,所述第一主横梁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插入相邻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对应位置中并锁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组件包括第二立柱单元、位于第二立柱单元底部的第二横梁单元,所述第二立柱单元包括多个第二主纵梁,所述第二横梁单元包括多个第二主横梁,多个所述第二主纵梁以及多个所述第二主横梁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形成矩形状的第二框架体,所述第二主纵梁的第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区中并锁紧,所述第二主横梁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限位区中并锁紧,所述第二主横梁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限位区中并锁紧;
其中,沿上下方向,每个所述第二主纵梁均一一对位有一个所述第一主纵梁;
于所述第一框架组件与相邻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之间,每个所述第一主纵梁的第二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区中并锁紧;
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之间,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主纵梁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区中并锁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框架组件包括第三立柱单元、位于第三立柱单元底部的第三横梁单元,所述第三立柱单元包括多个第三主纵梁,所述第三横梁单元包括多个第三主横梁,多个所述第三主纵梁以及多个所述第三主横梁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形成矩形状的第三框架体,所述第三主纵梁的第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区中并锁紧,所述第三主横梁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限位区中并锁紧,所述第三主横梁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限位区中并锁紧;
其中,沿上下方向,每个所述第三主纵梁均一一对位有一个所述第二主纵梁;
于所述第三框架组件与相邻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之间,每个所述第二主纵梁的第二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区中并锁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主梁,所述第一支撑主梁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连接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一主纵梁、或第二主纵梁、或第三主纵梁上;
所述第一支撑主梁顶部固定设置有氢瓶底座组件,所述氢瓶底座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座,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呈间隔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共同配合放置有氢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主梁,所述第二支撑主梁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连接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一主纵梁上;
所述第二支撑主梁顶部也固定设置有所述氢瓶底座组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依次包括有首尾相连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及第一放置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部具有第一壁面,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侧部具有第二壁面,所述第三支撑部的顶部具有第三壁面,所述第一放置部的顶部具有第一放置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三壁面沿第二壁面朝向第一放置壁面呈倾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放置壁面为内凹曲面;
所述第一支撑座通过第一壁面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主梁上,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第二壁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上,及/或,抵接于所述第一主纵梁、或第二主纵梁、或第三主纵梁上;或
所述第一支撑座通过第一壁面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主梁上,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第二壁面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对应位置处,及/或,抵接于所述第一主纵梁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置壁面上设置有橡胶层;
所述氢瓶底座组件还包括肩带,所述肩带的其中一端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第三壁面上,所述肩带的另一端固定于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第三壁面上,所述肩带用于固定所述氢瓶。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主梁底部固定有第一加强组件,所述第一加强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加强件,两个所述第一加强件呈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有首尾相连的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第二加强部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主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主纵梁、或第二主纵梁、或第三主纵梁固定连接。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中,所述第二限位区从下往上被依次分隔为第一固定区、第二固定区及第三固定区,所述第三限位区从下往上被分隔为第四固定区、第五固定区及第六固定区,所述第一限位区从下往上分隔为第七固定区与第八固定区,所述第一固定区、第二固定区、第三固定区、第四固定区、第五固定区、第六固定区、第七固定区及第八固定区呈周向分布;
沿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主体部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区、第二固定区、第三固定区、第四固定区、第五固定区、第六固定区、第七固定区及第八固定区均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各所述第一穿孔沿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呈均匀排布;
所述第一限位部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区、第二固定区及第三固定区也均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一一对位于所述第一穿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上位于所述第四固定区、第五固定区及第六固定区也均贯穿有至少一个第三穿孔,所述第三穿孔一一对位于所述第一穿孔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上下错位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还设置有一个倾斜支撑梁,所述倾斜支撑梁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六固定区中并锁紧,所述倾斜支撑梁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固定区中并锁紧,或,所述倾斜支撑梁的第一端部插入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四固定区中并锁紧,所述倾斜支撑梁的第二端部插入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固定区中并锁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沿上下方向,相邻两个所述倾斜支撑梁之间呈平行设置。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材质为镁合金挤压型材。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一副纵梁,所述第一横梁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一副横梁及两个第一辅助支撑梁;两个所述第一副横梁及一个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梁通过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一个所述横向框架结构与两个所述第一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第一L型框架结构,另外两个所述第一副横梁及另一个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二个横向框架结构与另外两个所述第一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第一L型框架结构,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L型框架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框架体的相对侧边;其中,两个所述第一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一副横梁远离所述第一副纵梁的端部分别插入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对应位置中并锁紧;
所述第二立柱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二副纵梁,所述第二横梁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二副横梁及两个第二辅助支撑梁;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及一个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梁通过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三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三个所述横向框架结构与两个所述第二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第二L型框架结构,另外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及另一个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四个横向框架结构,第四个横向框架结构与另外两个所述第二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第二L型框架结构,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L型框架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框架体的相对侧边;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远离所述第二副纵梁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左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限位区中并锁紧,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副横梁远离所述第二副纵梁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右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限位区中并锁紧;
所述第三立柱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三副纵梁,所述第三横梁单元还包括四个第三副横梁及两个第三辅助支撑梁;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及一个所述第三辅助支撑梁通过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五个横向框架结构,第五个所述横向框架结构与两个所述第三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个第三L型框架结构,另外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及另一个所述第三辅助支撑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六个横向框架结构,第六个横向框架结构与另外两个所述第三副纵梁通过所述节点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二个第三L型框架结构,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三L型框架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框架体的相对侧边;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远离所述第三副纵梁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左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限位区中并锁紧,位于右侧的所述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两个所述第三副横梁远离所述第三副纵梁的端部分别插入位于右侧相应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三限位区中并锁紧;
所述第三框架组件还包括第四横梁单元,所述第四横梁单元位于所述第三立柱单元顶部,包括四个第四副横梁,所述第四副横梁的其中一端部固定于对应设置的第三L型框架结构中的所述第三副纵梁远离所述第三副横梁的端部,所述第四副横梁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三主纵梁上,每个所述第四副横梁顶部均设置有向上突起的顶撑件;
所述框架还包括顶棚,所述顶撑件用于固定所述顶棚,所述顶棚沿周向包覆所述第一框架组件、第二框架组件及第三框架组件。
CN202311499405.XA 2023-11-10 2023-11-10 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 Pending CN1175331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99405.XA CN117533157A (zh) 2023-11-10 2023-11-10 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99405.XA CN117533157A (zh) 2023-11-10 2023-11-10 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33157A true CN117533157A (zh) 2024-02-09

Family

ID=89793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99405.XA Pending CN117533157A (zh) 2023-11-10 2023-11-10 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33157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45892A2 (de) * 2000-04-13 2001-10-17 Österreichische Automobilfabrik, ÖAF-GRÄF & STIFT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insbesondere Gas- oder Trolleybus, mit einer Vorrichtung zur Lagerung von Fahrzeugteilen auf seinem Dach
EP1145891A2 (de) * 2000-04-13 2001-10-17 Österreichische Automobilfabrik, ÖAF-GRÄF & STIFT Aktiengesellschaft Gas- oder Trolleybus
RU173590U1 (ru) * 2017-01-23 2017-08-31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Экомашгрупп" Став конвейера
CN213065540U (zh) * 2020-04-29 2021-04-27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氢瓶支架
CN113272205A (zh) * 2019-01-09 2021-08-17 C.R.F.阿西安尼顾问公司 具有设有用于辅助单元、特别是气体箱或电池的支承结构的框架的车辆
CN218287439U (zh) * 2022-08-31 2023-01-13 三一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
CN115675067A (zh) * 2021-07-23 2023-02-03 阿尔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将高压储存容器紧固在车辆尤其载货车辆上的保持框架和具有保持框架的车辆
US20230132924A1 (en) * 2020-11-24 2023-05-04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Rail vehicle and bogie
CN116238325A (zh) * 2021-12-08 2023-06-0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储氢罐支撑系统
CN219658870U (zh) * 2023-02-27 2023-09-08 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重卡换电电池框架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45892A2 (de) * 2000-04-13 2001-10-17 Österreichische Automobilfabrik, ÖAF-GRÄF & STIFT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insbesondere Gas- oder Trolleybus, mit einer Vorrichtung zur Lagerung von Fahrzeugteilen auf seinem Dach
EP1145891A2 (de) * 2000-04-13 2001-10-17 Österreichische Automobilfabrik, ÖAF-GRÄF & STIFT Aktiengesellschaft Gas- oder Trolleybus
RU173590U1 (ru) * 2017-01-23 2017-08-31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Экомашгрупп" Став конвейера
CN113272205A (zh) * 2019-01-09 2021-08-17 C.R.F.阿西安尼顾问公司 具有设有用于辅助单元、特别是气体箱或电池的支承结构的框架的车辆
CN213065540U (zh) * 2020-04-29 2021-04-27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氢瓶支架
US20230132924A1 (en) * 2020-11-24 2023-05-04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Rail vehicle and bogie
CN115675067A (zh) * 2021-07-23 2023-02-03 阿尔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将高压储存容器紧固在车辆尤其载货车辆上的保持框架和具有保持框架的车辆
CN116238325A (zh) * 2021-12-08 2023-06-0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储氢罐支撑系统
CN218287439U (zh) * 2022-08-31 2023-01-13 三一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
CN219658870U (zh) * 2023-02-27 2023-09-08 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重卡换电电池框架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46977A (zh) 汽车车身骨架
CN213292296U (zh) 一种铁路车辆、铁路车辆的底架及侧梁
CN213974175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纵梁后段铸件结构
CN117533157A (zh) 一种桁架式轻量化的框架
CN111114642A (zh) 一种商用车车架总成
CN210101761U (zh) 骨架半挂车及其车架
CN217804976U (zh) 一种驾驶室翻转机构用安装结构
CN115892772A (zh) 集装箱墙板模块及集装箱
CN112550461A (zh) 一种重卡牵引车型车架及重卡牵引车
CN208915259U (zh) 一种铝合金组合横臂结构及汽车
CN216072650U (zh) 一种两段式轿底组合
CN201446978U (zh) 用于公交客车的车架大梁
CN114348923B (zh) 作业平台和高空作业车
CN219316012U (zh) 一种阶梯式钢结构平台
CN220502013U (zh) 一种运输架
CN214013046U (zh) 电池包的下壳体
CN214246090U (zh) 一种装配式钢构建筑体
CN217995388U (zh) 一种门式托架及转运工具
CN220947552U (zh) 一种镁合金商用燃料电池牵引车供氢系统框架
CN212829706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异型构件存放运输工装
CN219584304U (zh) 纵梁前端板、机舱框架和车辆
CN213472688U (zh) 前悬架横向推力杆支座梁、前悬架系统和车辆
CN219904518U (zh) 三段式车架及车辆
CN220180551U (zh) 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及车辆
CN114348114B (zh) 一种多功能防侧翻车架及半挂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