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95475A - 温热器具 - Google Patents

温热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95475A
CN117295475A CN202280034578.1A CN202280034578A CN117295475A CN 117295475 A CN117295475 A CN 117295475A CN 202280034578 A CN202280034578 A CN 202280034578A CN 117295475 A CN117295475 A CN 1172954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s
fiber
sheet
front shee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45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桑穗贵
樋渡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295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954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61F7/03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oxygen from the air, e.g. pocket-sto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01Body part
    • A61F2007/0002Head or parts thereof
    • A61F2007/0004Eyes or part of the face surrounding the ey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01Body part
    • A61F2007/0052Body part for treatment of skin or hai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88Radiating hea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2007/0203Cataplasms, poultices or compr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tents; Bag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2007/0203Cataplasms, poultices or compr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tents; Bags therefor
    • A61F2007/022Bags therefor
    • A61F2007/0222Bags therefor made of synthetics, e.g. plas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2007/0225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connected to the body or a part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2007/0244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with lay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2007/0244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with layers
    • A61F2007/0258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with layers with a fluid permeable lay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61F7/03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oxygen from the air, e.g. pocket-stoves
    • A61F7/034Flameless
    • A61F2007/036Fue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热器具(1),其具备位于靠近使用者的肌肤侧的正面片材(5)、位于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的背面片材(6)、及保持于这些片材(5、6)之间的发热体(3)。发热体(3)含有易氧化性金属、碳材料、电解质及水,且构成为随着发热而从该发热体自身产生蒸汽。正面片材(5)由透气性纤维片材构成。正面片材(5)包含至少含有PET树脂的纤维而构成。而且,正面片材包含在俯视正面片材时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测定的纤维直径超过15μm的第一纤维。

Description

温热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热器具。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已提出一种能够对眼部及眼部周围供给温热水蒸气的眼部用水蒸气产生温热片材(参照专利文献1)。该眼部用水蒸气产生温热片材在佩戴者的肌肤侧具有第一透湿性片材及第二透湿性片材,水蒸气产生组合物被第一透湿性片材及第二透湿性片材依次覆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2004/035410A1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热器具。
所述温热器具优选具备位于靠近使用者的肌肤侧的正面片材、位于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的背面片材、及保持于该正面片材与该背面片材之间的发热体。
所述发热体优选含有易氧化性金属、碳材料、电解质及水。
所述发热体优选构成为随着发热而从该发热体自身产生蒸汽。
所述正面片材优选其肌肤相对面由包含至少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纤维的透气性纤维片材构成。
所述正面片材优选包含在俯视正面片材时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测定的纤维直径超过15μm的第一纤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温热器具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温热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温热器具的长度方向即横向的截面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温热器具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温热器具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沿着横向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对从温热器具产生的蒸汽量进行测定的装置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温热器具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温热器具典型地以压缩状态包装于包装材料内,因此,构成温热器具的片材材料会被压紧,该片材材料刚制造后表现出的蓬松度的恢复性尚有改善余地。另外,伴随与此,由片材材料的蓬松度所引起的温热器具使用时的服帖性及使用感也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封后的蓬松度的恢复性良好、刚使用后服帖性及使用感高的温热器具。
以下,对于本发明,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温热器具在使用时抵接于加热对象体,用于对该加热对象体赋予温热。
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温热器具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图所示的温热器具1是所谓的眼罩式温热器具,其使用时以覆盖作为加热对象体的人的双眼的方式抵接于人的双眼,用于对眼部及其周围赋予温热。
温热器具1构成为产生加热至规定温度的水蒸气,由此,能够对加热对象体赋予温热。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无特别说明,作为加热对象体,以使用者的肌肤或眼部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温热器具1具备在横向X上较长的主体部2、保持于主体部2内的发热体3、及一对挂耳部4、4,该主体部2具有在使用时覆盖使用者的双眼的形状。
挂耳部4设置于主体部2的横向X的两外端区域,能够朝向横向X的外侧反转。由此,将各挂耳部4、4分别挂在使用者的耳部,从而能维持通过主体部2覆盖使用者的双眼的状态。
从提升佩戴性的观点出发,构成挂耳部4的片材材料优选为具有伸缩性的片材。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当于温热器具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也称为横向X,将与横向X正交的方向也称为纵向Y。
图2中示出温热器具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中示出温热器具1的沿着横向X(长度方向)的截面图。这些图中所示的温热器具1的主体部2具有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尺寸。
主体部2是具备位于靠近使用者的肌肤侧的正面片材5及位于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的背面片材6的扁平的主体部。
正面片材5优选在温热器具1使用时构成与人的双眼等加热对象体抵接的面。
背面片材6是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的面,形成温热器具1的外表面。即,在图2及图3中,上方是靠近使用者的肌肤侧,该图中的下方是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
图2及图3所示的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以将它们重叠的状态通过热熔粘合剂等粘合剂7相互接合,由此,2个发热体3、3在横向X相隔地收容于两片材5、6之间。
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中,至少正面片材5的与肌肤等加热对象体相对的面(以下,也称为“肌肤相对面”)优选由具有透气性的纤维片材构成,更优选正面片材5整体由纤维片材构成。另外,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可以分别独立地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各片材5、6的详细说明在后详述。纤维片材是由多个构成纤维通过交缠、熔合及接合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保形为片材状的构成纤维的集合体。
保持于主体部2的正面片材5与背面片材6之间的发热体3构成为与空气中的氧反应而发热,随着发热而产生加热至规定温度的水蒸气。即,本发明的发热体3随着发热而从该发热体3自身产生蒸汽。
详细而言,发热体3具备发热部3a,该发热部3a含有随着与空气中的氧的氧化反应而发热的易氧化性金属、成为氧化反应的催化剂的活性碳等碳材料、电解质及水。易氧化性金属及碳材料优选均为粉末。
作为发热部3a,可以使用例如由除了易氧化性金属、碳材料、电解质及水以外还含有纤维材料的纤维片材构成的发热片材,或使用具备含有易氧化性金属、碳材料、电解质及水的膏状或粉体状的发热组合物的层的发热部。
从充分地保持能够通过发热体3的发热提升水蒸气的产生量的水的观点出发,发热体3优选还具备邻接于发热部3a的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等保水剂的保水剂层。取而代之,也优选上述发热片材或上述发热组合物内混合有保水剂。
关于发热片材及发热组合物,可以分别单独使用它们,也可以使用将发热片材及发热组合物中的至少一者收容于将多个片材材料贴合而成的袋体内而成的物质。作为构成发热片材或发热组合物的各种材料,可以使用例如日本特开2003-102761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6-340928号公报中记载的材料。
图3所示的截面图中,示出了发热部3a收容于袋体3b内而形成的扁平状的发热体3的固定状态。该图所示的发热体3中,该袋体3b的外表面和温热器具1的背面片材6的内侧的面通过以粘合剂7形成的粘合固定部7a、7a而被固定,其以外的面未与背面片材6固定。各粘合固定部7a、7a设置于温热器具1的横向X的中央区域,沿温热器具1的纵向Y延伸。通过具有这样的构成,在使用温热器具1时,发热体3能够以柔软性高且紧贴于使用者的双眼及其附近等加热对象体的方式配置,从而能够高效地对加热对象体赋予温热。
回到图2,该图所示的挂耳部4由片材材料构成,在该片材材料上形成有沿横向X延伸的插通部4A。插通部4A是当将挂耳部4挂在耳部时供耳部通过的孔。取而代之,插通部4A也可以通过可以供耳部通过的贯通狭缝等形成。
如图2及图4所示,挂耳部4在横向X的两外端区域中,接合于主体部2中的正面片材5的外表面,由此,形成由主体部2与挂耳部4接合而成的接合区域9。接合区域9也作为以接合端部9s为轴使挂耳部4反转时的弯折部发挥功能。
图4是表示发热体3、正面片材5、背面片材6及接合区域9的配置关系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2及图4所示的主体部2与挂耳部4的接合区域9从作为接合区域9的横向X的内侧端的接合端部9s至主体部2的横向X的外端部为止连续地接合,成为半椭圆的形状。
如图4所示,接合区域9是将正面片材5与挂耳部4接合而形成的。接合区域9也作为以接合端部9s为轴使挂耳部4反转时的弯折部发挥功能。图2及图4所示的接合区域9连续地接合而形成,但也可以取而代之,间歇地接合而形成。
具有上述构成的温热器具1优选在使用时抵接于加热对象体的部位即正面片材5包含具有规定构成的纤维。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作为正面片材5的优选方式的透气性纤维片材为例进行说明。
详细而言,正面片材5优选构成该片材的纤维至少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即,正面片材5是至少含有PET树脂作为其构成纤维的一种的纤维的集合体。
至少含有PET树脂的纤维与含有其他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相比,刚性容易变高,因此,通过使用包含至少含有PET树脂的纤维的正面片材5,温热器具1即便在包装、流通等使用前的过程中在片材厚度方向受到压缩,在将包装袋开封而解除压缩状态时,也容易且尽快地恢复正面片材5的蓬松度,刚使用后立即柔软性、服帖性及使用感变高。
正面片材5包含具有规定的纤维直径的第一纤维。详细而言,正面片材5中所含的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超过15μm、更优选为2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μm以上,优选为6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μ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40μm以下。另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进一步更优选设定为30μm以下。
通过第一纤维具有这样的纤维直径,即便在例如温热器具收容于包装袋中等而成为在厚度方向受到压缩的状态下,在实施从包装袋中取出等操作而解除压缩时,立即使构成温热器具的正面片材恢复蓬松度,提升使用时的服帖性。
另外,上述“至少含有PET树脂的构成纤维”可以是具有上述纤维直径的第一纤维本身,也可以是构成正面片材的第一纤维以外的其他纤维,还可以是构成正面片材的第一纤维及其他纤维的所有纤维。从提升柔软性、服帖性及使用感的方面出发,优选至少第一纤维含有PET树脂。该情况下,第一纤维中所含的PET树脂的比率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上,最优选为100质量%。
正面片材5中所含的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可以通过例如以下的方法,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进行正面片材的俯视观察来测定。另外,该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可以通用为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所有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
首先,制作纤维根数的频度与纤维直径的分布的柱状图(以下,将其也简称为“柱状图”),来判断正面片材是包含仅具有一种纤维直径的纤维的片材、还是包含多种纤维直径的纤维的片材。
详细而言,向温热器具吹送冷喷雾而使粘合剂固化并小心剥离、或从温热器具直接切出等,获得测定对象的正面片材的测定样品。该测定样品的尺寸为2cm×2cm。此时,测定样品能够以任意的方法区分肌肤相对面和配置于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的面(以下,将其也称为“非肌肤相对面”)。上述从正面片材取出测定样品的方法也通用于本发明的其他方法中。
接着,从该测定样品中测定用于制作柱状图的纤维直径及纤维根数。纤维直径及纤维根数是以测定样品的一个面作为对象,通过该样品的俯视的SEM观察,将纤维放大至例如2000倍进行观察,由其二维图像导出。纤维的根数是将在所得到的二维图像的范围内连续的纤维作为1根进行测量。然后,改变SEM观察的位置反复观察直至纤维的根数达到100根以上为止。另外,该观察也可以使用图像分析软件。例如,作为图像分析软件,可以使用Photoshop(Adobe Inc.制)。
纤维直径是指去除纤维的块、纤维的交叉部分、聚合物液滴等缺陷的纤维中划出与纤维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线时读取到的最大直径长度的值。
以测定样品的肌肤相对面作为对象,进行上述测定,从0.1~0.5μm的范围选择用于制作柱状图的纤维直径的等级的宽度,根据测定结果制作纤维根数的频度与纤维直径的分布的柱状图。
在制作出的柱状图中,当纤维直径分布的峰仅存在1个时,判断正面片材的测定面侧仅由单一的纤维构成。取而代之,当纤维直径分布的峰存在2个以上时,判断正面片材的测定面侧存在多种纤维。峰是纤维根数的频度中从正转为负的顶点处的纤维直径的位置。
关于构成正面片材的纤维层是单一的、还是有多层,例如可以利用显微镜或SEM等对测定样品的截面进行观察,根据纤维直径、纤维结构的差异来确认纤维层的有无及其边界,或根据纤维的染色等来进行确认。
当难以通过目视来确认是否存在多个纤维层时,针对测定样品的另一个面(非肌肤相对面)也利用上述方法制作柱状图,对测定样品的一个面(肌肤相对面)的柱状图的形状与测定样品的另一个面的柱状图的形状进行比较。当这些柱状图的峰的个数或出现位置相互不同时,判断为存在多个纤维层。另一方面,当这些柱状图的峰的个数及出现位置相同时,判断为纤维层是单一的。
利用上述方法,判断正面片材是仅包含第一纤维的片材、还是进一步包含第一纤维以外的纤维的片材。当纤维直径分布的峰仅存在1个时,将上述柱状图中峰所在的纤维直径的位置视为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当纤维直径分布的峰存在2个以上时,将纤维直径分布的峰中位于纤维直径最大侧的峰所示的纤维直径的位置视为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
一般而言,利用通过铁的氧化反应产生的热的温热器具为了切断与氧的接触不使铁无意中进行氧化反应,在温热器具的使用前的状态下,将其在氧不存在下且以经过压缩的状态封入阻断外部气体侵入的包装袋中。该情况下,即便在制造正面片材时构成为正面片材能够表现出柔软性及服帖性,当将具备正面片材的温热器具向包装袋封入时或封入后、或者已封入至包装袋内的温热器具进行流通时,片材也容易在其厚度方向受到压缩,由正面片材产生的柔软性及服帖性有时难以如设计般表现,还有改善的余地。
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正面片材5的构成纤维,通过使用具有规定的纤维直径且含有PET树脂的纤维,从而PET所具有的高刚性表现出抗压缩性,使得即便在包装、流通等使用前的过程中在片材厚度方向受到压缩,也能在将包装袋开封而解除压缩状态时,容易恢复正面片材的蓬松度,刚使用后便具备高服帖性及使用感,肌肤触感良好。
除此以外,通过使用时产生的热及水蒸气、及因热而变暖的空气,使构成正面片材5的纤维的纤维间距离进一步扩大,从而能够高效地使片材蓬松。其结果,温热器具1从使用开始至使用结束能长时间地以高水平表现出柔软性及服帖性。
从兼具正面片材5的蓬松度的迅速恢复性、使用时的柔软性、服帖性及使用感,并且抑制纤维起毛而使其与肌肤的抵接面的肌肤触感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正面片材5除了上述第一纤维以外,还包含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与第一纤维的纤维种类不同的其他纤维。
作为正面片材5的纤维的存在方式,可以列举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详细而言,可以列举(i)在与肌肤等加热对象体抵接的部位,第一纤维和第一纤维以外的其他纤维均匀地混合存在的实施方式;(ii)当俯视与肌肤等加热对象体抵接的部位时,该部位由仅存在第一纤维的部位及仅存在第一纤维以外的其他纤维的部位构成的实施方式;或(iii)正面片材5由具有2个以上的纤维层的多层结构构成,且仅在任一个纤维层包含第一纤维的实施方式等。
其中,从抑制纤维起毛而使片材的肌肤触感变得更好,更有效地表现柔软性与服帖性的观点出发,正面片材5优选为上述(iii)所示的实施方式。
另外,从相同的观点出发,构成正面片材的纤维片材优选为以具有构成纤维彼此相互接触的接触部的方式,这些纤维通过熔合及交缠中的至少一种方式维持为片材形态的状态。
尤其是,上述的片材形态优选由无纺布构成。作为纤维交缠的无纺布的例子,可以列举水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针刺无纺布、化学粘合无纺布、热粘合无纺布等。为了成为上述(iii)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列举使2片以上的纤维网或无纺布交缠或熔合的方法。例如,如果是热风无纺布,则上述接触部除了构成纤维彼此仅接触而交缠的部位以外,还包括纤维的一部分彼此熔合的部位而形成,因此,构成纤维彼此容易固定,有利于减少构成纤维起毛、脱落。
除此以外,对于上述无纺布或其构成纤维,也可以使用利用硅酮或表面活性剂等进行过表面处理的无纺布或构成纤维。
进一步,除了上述无纺布以外,还可以使用以聚乙烯、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为原料的发泡片材等。另外,这些片材也可以混合纤维的原料、纤维直径、纤维的卷曲程度等不同的多种纤维来使用、或将多个片材材料组合,从而表现出所期望的性质。
作为正面片材5的优选实施方式,当正面片材5由具有2个以上的纤维层的多层结构构成时,如图5所示,优选至少具有包含第一纤维的第一纤维层51、及包含纤维直径与第一纤维不同的纤维作为第一纤维以外的其他纤维的第二纤维层52。具体而言,优选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具有包含纤维直径小于第一纤维的纤维即第二纤维的第二纤维层52。
此外,第一纤维层51优选不含第二纤维,另外,第二纤维层52优选不含第一纤维。即,正面片材5优选至少具有包含第一纤维而构成的纤维层、及由除第一纤维以外的其他纤维构成的纤维层。
通过这样设置多个包含纤维直径不同的纤维的纤维层,温热器具的各纤维层能够具备目标的功能,即,包含第一纤维的纤维层表现出片材蓬松度的恢复功能、包含第二纤维的纤维层表现出正面片材的良好的肌肤触感及质感。其结果,正面片材5成为能够高效且同时表现出上述多个功能的构成,且这样的正面片材的制造效率进一步提升。
再者,为了便于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5所示的由第一纤维层51与第二纤维层52邻接配置的双层结构的正面片材5的形态(参照图5)为例进行说明,但只要能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纤维层的层数并无特别限制。例如,作为实施方式的例子(例1),可以将第一纤维层51及第二纤维层52邻接配置,且在第一纤维层51及第二纤维层的至少一方的外表面设置1层以上的其他纤维层。或者,作为另一实施方式的例子(例2),也可以在第一纤维层51与第二纤维层52之间进一步设置1层以上的其他纤维层。
邻接配置的各纤维层中所含的纤维优选包含纤维直径相互不同的纤维。因此,在例1的情况下,当第三纤维层设置于第一纤维层51的外表面时,第三纤维层的纤维直径可以与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直径相同,也可以与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直径及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直径均不同。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5所示的正面片材5中,清晰地示出构成正面片材5的纤维层彼此的边界,但并不限于该形态。即,当正面片材具有多层结构时,各纤维层的边界面可以清晰地存在,各纤维层的边界面也可以不清晰地存在。
任一情况下,从正面片材制造时及使用时的操作性的观点出发,均优选当沿着厚度方向观察正面片材5时,各纤维层的构成纤维的存在比率阶梯状地、连续地、或其组合地变化。
另外,本发明中的“不含纤维”是指有意地使纤维层中不含有该纤维,包括纤维层中完全不含有该纤维、及纤维层中不可避免地混入纤维这两者。当后者时,可以列举例如构成第一纤维层51的第一纤维越过纤维层彼此的边界,无意地进入第二纤维层侧等,从而无意中不可避免地混入其他纤维的实施方式。
当正面片材5至少具有第一纤维层51及第二纤维层52时,构成第二纤维层52的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6μm以上,更优选为1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μm以上,优选为30μm以下、更优选为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7μm以下。
另外,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也优选比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小。
通过第二纤维具有这样的纤维直径,从而降低纤维的刚性,当正面片材抵接于肌肤时,可以获得良好的肌肤触感及光滑的质感。
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可以利用与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相同的测定方法,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俯视观察正面片材来进行测定。
另外,当正面片材5至少具有第一纤维层51及第二纤维层52时,关于其配置位置,如图5所示,优选第一纤维层51配置于当使用温热器具时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的面。另外,如该图所示,也优选第二纤维层52配置于使用时直接接触使用者的肌肤的面即肌肤抵接面。
即,优选第二纤维层52构成肌肤相对面,以抵接于使用者的肌肤的方式配置。
另外,优选第一纤维层51配置于不抵接于使用者的肌肤的位置。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纤维层51构成正面片材5的非肌肤相对面,配置于最靠近发热体3一侧的位置,且以与发热体3邻接的方式配置。
通过使各纤维层成为这样的配置关系,能减少因含有PET树脂而刚性变得比较高的第一纤维直接接触使用者的肌肤的情况,因此,能够令使用者感受到正面片材的柔软性及光滑的质感。
当正面片材5具有第一纤维层51时,优选第一纤维层51除了第一纤维以外,还包含比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小且比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大的第三纤维。即,第一纤维层51优选含有至少包括第一纤维及第三纤维的多个纤维,更优选除不可避免地混入的纤维以外,仅由第一纤维及第三纤维构成,不含第二纤维。
通过使第一纤维层51含有具有这样的规定的纤维直径关系的第三纤维,与仅刚性高的第一纤维的构成相比,能够提升正面片材的柔软性,从而使用时的服帖性进一步提升。
当第一纤维层51还包含第三纤维时,第三纤维的纤维直径以比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小且比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作为条件,优选为15μm以上、更优选为18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4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24μm以下。
通过第三纤维具有这样的纤维直径,与纤维直径相对较大的第一纤维相比刚性低,能够提升正面片材的柔软性,从而温热器具的肌肤触感及使用感进一步提升。
第三纤维的纤维直径可以通过与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相同的测定方法,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俯视观察正面片材来测定。
当第一纤维层51包含第一纤维及第三纤维时,两纤维可以混合状态存在,或者,第一纤维层51也可以为实质上由第一纤维构成的层与实质上由第三纤维构成的层的多层结构。
以下,作为正面片材5的优选实施方式,当具有构成非肌肤相对面的第一纤维层51、及构成肌肤相对面的第二纤维层52的双层结构时,可以利用例如以下的方法测定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
首先,利用上述测定方法确认纤维层为双层,并制作柱状图。
例如,当第一纤维层51仅由第一纤维构成时,测定样品的肌肤相对面的柱状图中仅存在1个峰,因此,该峰顶点所示的纤维直径的位置为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另一方面,当第一纤维层51由第一纤维及第三纤维构成时,测定样品的肌肤相对面的柱状图中存在2个峰,因此,将该峰中位于纤维直径较大一侧的峰所示的纤维直径的位置作为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将位于纤维直径较小一侧的峰所示的纤维直径的位置作为第三纤维的纤维直径。
另外,当第二纤维层52仅由第二纤维构成时,测定样品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柱状图中仅存在1个峰,因此,将该峰顶点所示的纤维直径的位置作为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
从提升使用温热器具1时由蓬松度的恢复所带来的柔软性及服帖性的观点出发,正面片材中第三纤维相对于第一纤维层51的质量比率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以下。
从同样的观点出发,正面片材中第一纤维相对于第一纤维层51的质量比率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以下。
另一方面,正面片材中第二纤维相对于第二纤维层52的质量比率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00质量%。即,优选第二纤维层52除不可避免地混入的纤维以外,仅由第二纤维构成。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当正面片材抵接于肌肤时,刚性比较低的第二纤维容易抵接,因此,能有效地获得良好的肌肤触感及光滑的质感。
构成正面片材5的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的各比率可以例如以下的方式进行测定。
关于第一纤维及第三纤维的各比率,对于第一纤维层51利用数字显微镜随机地选择100根纤维,将俯视时的横宽作为纤维直径进行测量。然后,算出100根纤维直径的算术平均值后,当各纤维的纤维直径与算术平均值相差2μm以上时判断为是其他纤维,将纤维直径大于算术平均值的纤维作为第一纤维,将纤维直径小于算术平均值的纤维作为第三纤维。另外,将纤维直径与平均值的差小于2μm的纤维作为第一纤维。测定纤维直径之后,区分为第一纤维与第三纤维,测定各自的重量,并算出随机选择的每100根纤维中第一纤维与第三纤维的比率。接着,将第一纤维层51及第二纤维层52分别切成1cm×1cm,测定各自的重量,算出第一纤维层51与第二纤维层52的比率。通过上述测定算出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的各比率。
以下,对于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的优选的构成原料进行说明。从温热器具的制造的便利性及成本的观点出发,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均优选含有热塑性树脂而构成。
作为各纤维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分别独立地可以列举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聚酯树脂;乙烯丙烯共聚物等乙烯-α烯烃共聚物;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苯乙烯等乙烯类树脂;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树脂;以及这些的组合等。作为其他例子,可以列举日本特开平9-296325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树脂。
当将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使用时,构成成分不同的两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以混合的状态存在于纤维中,或者,也可以如将构成成分不同的两种热塑性树脂作为成分的同心芯鞘型或偏心芯鞘型复合纤维或并列型复合纤维那样,以热塑性树脂彼此的边界清晰的状态存在于纤维中。
作为芯鞘纤维中的芯/鞘的组合、或并列复合纤维中的第一树脂/第二树脂的组合,可以列举由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等的组合构成的纤维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多种使用。
在本发明中,构成纤维的热塑性树脂的种类可以通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法)的熔点的测定来进行判断。
第一纤维优选如上所述至少含有PET树脂,更优选为仅由PET树脂构成的纤维、或仅由PET树脂及PET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进一步优选为仅由PET树脂构成的纤维。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当解除温热器具的压缩状态时,由于第一纤维的刚性而正面片材的蓬松度容易恢复,且能够充分维持为适于有效地表现出柔软性的厚度。此外,正面片材的厚度的变化量也增大,使用时的服帖性提升。
第二纤维优选含有PE树脂,更优选除了PE树脂以外还含有PET树脂或PP树脂,进一步优选为仅由PE树脂、与PET树脂或PP树脂构成的纤维。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能够抑制正面片材的纤维起毛,从而能令肌肤等感受到良好的光滑性,使用感进一步提升。这也有利于在正面片材的制造工序中通过热风处理等赋予热时,使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二纤维彼此热熔合,减少所得到的片材中纤维的起毛。进一步,在温热器具的制造过程中搬运正面片材时,也能够减少产生正面片材的纤维剥离片或纤维脱落片、以及来自构成纤维的微粒(以下,也将这些统称为“纸粉”)或纸粉附着于片材表面的情况,因此,能防止片材表面粗糙,获得具有良好触感的温热器具。另外,除此以外,能够降低片材的废弃量且提升生产效率性。
当第一纤维还含有PET树脂以外的其他热塑性树脂时,从减少纸粉的产生及附着,且通过柔软性的提升及纤维起毛的减少来进一步提升片材的肌肤触感及温热器具的使用感的观点出发,第一纤维更优选为由PET树脂及其他热塑性树脂构成的芯鞘纤维。
另外,从减少纸粉的产生及附着,且通过柔软性的提升及纤维起毛的减少来进一步提升片材的肌肤触感及温热器具的使用感的观点出发,第二纤维更优选为由PE树脂及其他热塑性树脂构成的芯鞘纤维。
第三纤维优选含有PET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更优选含有PE树脂,进一步优选除了PE树脂以外还含有PET树脂或PP树脂,进一步更优选仅由PP树脂及PE树脂构成。另外,也优选第二纤维与第三纤维含有成分相互不同的树脂。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能够抑制正面片材的纤维起毛从而令肌肤等感受到良好的光滑性,使用感进一步提升。这也有利于在正面片材的制造工序中通过热风处理等赋予热时,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二纤维彼此热熔合,减少所得到的片材中纤维的起毛。进一步,在温热器具的制造过程中搬运正面片材时,也能够减少纸粉的产生或纸粉附着于片材表面的情况,因此,能防止片材表面粗糙,获得具有良好触感的温热器具。另外,除此以外,能够降低片材的废弃量且提升生产效率性。
当第三纤维还含有PET树脂以外的其他热塑性树脂时,从减少纸粉的产生及附着,且通过柔软性的提升及纤维起毛的减少来进一步提升片材的肌肤触感及温热器具的使用感的观点出发,第三纤维更优选为由PP树脂及其他热塑性树脂构成的芯鞘纤维。该情况下,第三纤维优选芯为PP树脂,鞘为PE树脂。
只要能发挥本发明的效果,正面片材5中,除了上述的纤维以外,或者取而代之,也可以包含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纤维以外的其他纤维。
作为这样的其他纤维,可以列举例如木浆、棉及麻等天然纤维;人造丝及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将多种组合使用。
以下,对共通地适用于本发明的温热器具的事项进行说明。可以用于发热体3、挂耳部4、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的片材材料可以考虑这些的透气性、透湿性、手感、伸缩性、强度、或防止发热片材及发热组合物的构成材料的漏出等性质来适当决定,可以使用例如无纺布、织布、纸等纤维片材、树脂发泡片材、金属片材或这些的组合等。
作为透气性高的片材材料,优选使用熔喷无纺布。作为为了使手感良好而使用的片材材料,优选使用热风无纺布或热粘合无纺布。
作为为了表现伸缩性而使用的片材材料,可以使用例如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纤维的热风无纺布或纺粘无纺布、热粘合无纺布等。
作为为了赋予强度而使用的片材材料,优选使用纺粘无纺布或水刺无纺布、针刺无纺布、化学粘合无纺布等。
除了上述无纺布以外、或者取而代之,可以使用将无纺布利用硅酮或表面活性剂等进行表面处理后的无纺布,或者使用以聚乙烯或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为原料的发泡片材等。另外,这些片材材料也可以通过将纤维的原料、纤维直径、纤维的卷曲程度等不同的多种纤维混合使用,或者组合多种片材材料,来表现所期望的性质。
发热体3、挂耳部4、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可以是仅由不管单层和多层的一片片材材料构成的单一结构,也可以是重叠有两种以上的片材材料的层叠结构。
正面片材5优选如上所述使用纤维片材,从容易获得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片材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针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及化学粘合无纺布中的至少一种。当将正面片材5设定为片材材料的层叠体、且各片材材料中含有卷曲纤维时,各片材材料分别独立地满足上述的卷曲率及卷曲数。
当使用透气性的纤维片材作为正面片材5时,正面片材5的透气度优选为0.01秒/100mL以上,更优选为50秒/100mL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0秒/100mL以上。另外,正面片材5的透气度优选为15000秒/100mL以下,更优选为50000秒/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0秒/100mL以下。透气度通过JIS P8117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透气度小意味着空气通过不花费时间,因此,意味着透气性高。
当使用无纺布作为背面片材6时,优选使用透气度高于正面片材5的纤维片材。即,背面片材6优选通过JIS P8117中记载的方法测定的透气度大于正面片材5。详细而言,背面片材6的透气度越高越优选,以透气度大于正面片材5为条件,优选为50秒/100mL以上,更优选为4000秒/100mL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00秒/100mL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非透气的片材。
当使用无纺布作为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时,正面片材5的基重以片材整体的基重计,优选为10g/m2以上,更优选为2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上。正面片材5的基重优选为200g/m2以下,更优选为13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0g/m2以下。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能够兼顾片材的厚度与柔软性,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触感及服帖性。
当正面片材5具有第一纤维层51时,第一纤维层51的基重优选为10g/m2以上,更优选为15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g/m2以上。第一纤维层51的基重优选为100g/m2以下,更优选为8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g/m2以下。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当将包装袋开封解除压缩状态时,正面片材的蓬松度容易恢复,刚使用后厚度的变化量也较大,服帖性及使用感提升,肌肤触感良好。
当正面片材5具有第二纤维层52时,第二纤维层52的基重优选为5g/m2以上,更优选为1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g/m2以上。第二纤维层52的基重优选为50g/m2以下,更优选为4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下。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构成第一纤维层51的第一纤维等刚性高的纤维无意地突出到第二纤维层52侧或肌肤相对面,从而在与肌肤等加热对象体的抵接面得到片材表面的良好的光滑性。
当正面片材5具有第一纤维层51时,第一纤维层51的纤维的存在密度优选为1500根/cm2以下,更优选为1000根/c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0根/cm2以下,实际为150根/cm2以上。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片材的厚度增大,能够获得良好的服帖性。
当正面片材5具有第二纤维层52时,第二纤维层52的纤维的存在密度优选为200根/cm2以上、更优选为300根/c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0根/cm2以上,优选为1500根/cm2以下、更优选为1200根/c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根/cm2以下。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构成第一纤维层51的第一纤维或第三纤维等刚性比较高的纤维无意地突出到第二纤维层52侧或肌肤相对面,从而在与肌肤等加热对象体的抵接面得到片材表面的良好的光滑性。
另外,从获得这样的效果的观点出发,第二纤维层52的纤维的存在密度优选高于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存在密度。
正面片材5的纤维的存在密度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首先,利用显微镜或SEM观察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测定样品的截面,确认纤维直径、纤维结构的差异,确认纤维层为双层。此后,从测定样品分离出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进行SEM观察并测量被切成1cm×1cm见方的片材中存在的纤维根数。算出测得的纤维根数作为每1cm2的纤维的存在密度。
另外,从提升使用时对适应部位的保温性的观点出发,背面片材6的基重以合计基重计,优选为10g/m2以上,更优选为30g/m2以上。背面片材6的基重优选为200g/m2以下,更优选为150g/m2以下。
另外,正面片材5的厚度优选在发热开始时间点在规定的范围。详细而言,温热器具的发热开始时间点的正面片材5的厚度优选为1.8mm以上、更优选为2.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5mm以上,优选为6.0mm以下、更优选为5.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mm以下。
通过成为这样的厚度,意味着刚使用后正面片材5的蓬松度就能够能恢复,因此,刚使用温热器具后,就能够使柔软性及肌肤触感良好,且能够提升对于加热对象物的服帖性。
另外,对于正面片材5,从温热器具发热开始时间点起经过10分钟后,正面片材5的厚度优选为1.7mm以上、更优选为3.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mm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4.5mm以上,优选为8.0mm以下、更优选为7.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5mm以下。
通过成为这样的厚度,意味着在使用中能够恢复及维持正面片材5的蓬松度,因此,能够使温热器具在使用中长时间具备良好的柔软性及肌肤触感,且能够提升对加热对象物的服帖性。
关于正面片材5的厚度及其增加量,可以将封入包装袋等中成为密封状态的未发热的温热器具1作为对象,利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封入包装等中成为密封状态的未发热的温热器具中,向片材施加3.7gf/cm2的负载,使用恒压测厚仪等对3处以上进行测定,将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发热开始时间点的片材厚度T1(mm)。同样地,在相同负载下同样地对经过10分钟后的时间点的片材厚度进行测定,将其算术平均值作为经过10分钟后的时间点的片材厚度T2(mm)。
此时,将开始该包装袋等的开封使温热器具1接触空气等含氧气氛且从开封开始直至将正面片材5展开并载置于平面台上所需的时间,即开封开始30秒后的时间点定义为“发热开始时间点”。此时,本实施方式的正面片材5优选正面片材5的厚度增加或维持厚度。
本发明中的“产生蒸汽”是指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的10分钟内的水蒸气的总产生量为10mg/10分钟以上。该水蒸气产生量通过使用例如含有易氧化性金属、碳材料及水的膏状物作为发热部3a而容易达成。
水蒸气产生量的测定可以使用例如具有图5所示的构成的装置100进行测定。装置100具备铝制的测定室101(容积4.2L)、连通于测定室101的下部配置的流入通路102、及连通于测定室101的上部配置的流出通路103。流入通路102能够将从空气供给部(未图示)供给的除湿空气(湿度小于2%RH、流量2.1L/分)流入至测定室101。此外,装置100具备设置于流入通路102的入口温湿度计104及入口流量计105、设置于流出通路103的出口温湿度计106及出口流量计107、设置于测定室101内的温度计(热敏电阻)108。作为温度计108,优选使用温度分辨率为0.01℃左右的温度计。
使用装置100测定水蒸气的总产生量的方法如下所述。
首先,以密闭收容于隔氧袋内的测定对象的温热器具作为对象,将隔氧袋开封,然后,取出1个发热体。当发热体收容于袋体的情况下,将发热体与袋体一同取出。
以取出的发热体的袋体的一个面朝向外面的方式载置于测定室101,使温度计108载置于其上。在袋体的一个面与另一个面由透气性不同的片材材料构成时,以袋体中的透气性高的片材材料侧的面朝向外面的方式载置于测定室101,并将温度计108载置于该面上。
在该状态下,从测定室101的下部经由流入通路102流入除湿空气,根据由入口温湿度计104及出口温湿度计106测量的各温度及各湿度,求出测定室101的空气流通前后的绝对湿度的差。进一步,根据由入口流量计105及出口流量计107测量的空气流量,算出由发热器具释放的水蒸气量。总水蒸气量是以从隔氧袋取出温热器具后使发热体接触空气的时间点作为测定开始时间点,从该时间点起10分钟内测得的总量(mg/10分钟)。
温热器具1的挂耳部4的形态如果是能够将主体部2固定于使用者的双眼的实施方式,则并不限于图1及图2所示的片材状的部件。例如,如图6所示,可以采用由绳状的部件构成的挂耳部4,或采用由线状或带状的部件构成的挂耳部4。从提升温热器具的服帖感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橡胶等弹性体,形成为可伸缩的挂耳部4。
关于上述温热器具1中的发热体3的形态,以2个发热体3分开地保持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只要能够对使用者的双眼及其周围赋予温感,则温热器具的形态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将具有能够覆盖使用者的双眼及其周围的形状及大小的1个发热体保持于正面片材5与背面片材6之间,也可以将3个以上的发热体保持于正面片材5与背面片材6之间。
另外,图2及图3所示的发热体3仅其一部分固定于温热器具1的横向X的中央区域,但并不限于该形态。例如,可以将发热体3与背面片材6在上述中央区域及上述中央区域以外的区域利用粘合剂连续地或间歇地接合,也可以在背面片材6中的配置发热体3的位置整体涂布粘合剂进行接合。
另外,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具有包装袋、及封装于该包装袋内的温热器具的温热器具的包装体。
包装袋例如由氧不透过性的片材材料构成,作为该片材材料,可以列举单独使用树脂膜,或者在该树脂膜上层叠铝等金属薄膜而成的片材。由此,能够提升温热器具包装时的遮光性及气密性。
当将温热器具设为该包装体的形态时,温热器具1优选在被施加规定的压力的状态下收容于包装袋内。
详细而言,从保存及流通时节省包装体的空间的观点出发,包装体中施加于温热器具的压力优选为500Pa以上,更优选为1000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0Pa以上。
包装袋开封后,从容易恢复片材层叠体的蓬松度的观点出发,上述压力优选为5000Pa以下,更优选为4000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0Pa以下。
上述温热器具可以利用例如以下的方法制造。温热器具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正面片材的工序。
作为正面片材的制造工序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列举实施对包含任意纤维的纤维网吹送热风的工序,从而使纤维网无纺布化的方法。该工序是所谓的热风处理。
作为正面片材的优选实施方式,当制造作为包含第一纤维的第一纤维层51、及包含第二纤维的第二纤维层52的双层结构的正面片材时,可以采用例如以下的方法。
首先,将仅由第一纤维构成或混合有第一纤维及第三纤维的纤维网(以下,将其也称为“第一纤维网”)、与仅由第二纤维构成的纤维网(以下,将其也称为“第二纤维网”)层叠,获得层叠体。此后,对该层叠体吹送热风进行热风处理,获得目标的正面片材。该正面片材是被分类为所谓的热风无纺布,且具有透气性的纤维片材。另外,这样制造的正面片材一般为长条带状,也可以根据需要实施切断处理以成为规定的尺寸。
如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那样,当在正面片材的制造工序中通过热风处理等赋予热时,在包含第二纤维或第三纤维的情况下,包含含有PET树脂的第一纤维的各纤维彼此热熔合,从而有利于减少所得到的片材中纤维的起毛。另外,形成有大量的构成正面片材的纤维的熔合点,因此,在以后的温热器具的制造工序中搬运正面片材时,也能够减少纸粉的产生,因此,能防止片材表面粗糙,以高生产性获得具有良好触感的温热器具。此外,能够降低因纸粉而不符合要求品质的片材的废弃量,因此,能够降低环境负荷。
上述各纤维网可以利用梳棉法等公知的网形成方法来制造。
另外,当将纤维层设定为1层(单层结构)时,只要仅使用第一纤维网进行上述方法即可。当将纤维层设定为3层以上时,只要除了第一及第二各纤维网以外,还层叠由其他纤维构成的其他纤维网形成层叠体,对该层叠体吹送热风即可。
另外,取而代之,上述正面片材也可以通过对纤维网或其层叠体实施针刺处理而获得。该情况下,获得的正面片材是被分类为所谓的针刺无纺布,且具有透气性的纤维片材。
对这样制造的正面片材进行搬运以供以后的工序,经过规定的加工工序,制得温热器具。
作为温热器具的制造方法,例如,首先,一边向同一方向分别搬运正面片材及背面片材,一边在正面片材或背面片材中至少一个片材的一个面上涂布粘合剂。作为粘合剂的涂布方法,可以沿片材的搬运方向连续地或间歇地涂布,也可以在与该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也连续地或间歇地涂布。另外,伴随其以形成粘合剂的非涂布部的方式涂布粘合剂。
接着,在涂布有粘合剂的片材的粘合剂的涂布面上,层叠通过其他工序制造的发热体3。此后,在发热体3上进一步层叠另一片材,经由粘合剂接合两片材5、6。经过该工序,形成以在正面片材5与背面片材6之间保持有发热体3的状态接合的主体部2。两片材5、6接合时,也可以例如将含有第一片材5、发热体3及第二片材6构成的层叠体导入至一对压辊之间进行按压等来提高接合性。
以上,对于本发明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针对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温热器具。
<1>
一种温热器具,其中,具备位于靠近使用者的肌肤侧的正面片材、位于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的背面片材、及保持于该正面片材与该背面片材之间的发热体,
所述发热体含有易氧化性金属、碳材料、电解质及水,
所述发热体构成为随着发热而从该发热体自身产生蒸汽,
所述正面片材由包含至少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纤维的透气性纤维片材构成,
所述正面片材包含在俯视正面片材时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测定的纤维直径超过15μm的第一纤维。
<2>
如上述<1>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更优选为2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μm以上,优选为6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μ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40μm、进一步更优选为30μm以下。
<3>
如上述<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第一纤维更优选为仅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构成的纤维、或仅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
进一步优选为仅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构成的纤维。
<4>
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第一纤维是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鞘为聚乙烯树脂的芯鞘纤维。
<5>
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正面片材是包含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的多层结构,
仅在所述任一个纤维层中包含第一纤维,
不含第一纤维的纤维层中包含纤维直径不同于第一纤维的纤维。
<6>
如上述<5>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正面片材是仅具有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的双层结构。
<7>
如上述<5>或<6>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一纤维层包含所述第一纤维,
第二纤维层包含纤维直径比所述第一纤维小且该纤维直径为6μm以上30μm以下的第二纤维。
<8>
如上述<7>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比所述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小,且
更优选为1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μm以上,更优选为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7μm以下。
<9>
如上述<7>或<8>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二纤维优选含有聚乙烯树脂,更优选含有聚乙烯树脂、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进一步优选仅由聚乙烯树脂、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构成,且
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为6μm以上30μm以下。
<10>
如上述<7>~<9>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第二纤维是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鞘为聚乙烯树脂的芯鞘纤维。
<11>
如上述<5>~<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一纤维层配置于使用时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的面,
第二纤维层配置于使用时的肌肤抵接面。
<12>
如上述<5>~<11>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一纤维层进一步包含比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小且比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大的第三纤维。
<13>
如上述<1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三纤维的纤维直径以比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小且比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为条件,优选为15μm以上、更优选为18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4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24μm以下。
<14>
如上述<12>或<13>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三纤维优选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更优选含有聚乙烯树脂,进一步更优选含有聚乙烯树脂、及PET树脂或PP树脂,进一步更优选仅由PP树脂及PE树脂构成,且
其纤维直径比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小且比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大。
<15>
如上述<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三纤维是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鞘为聚乙烯树脂的芯鞘纤维。
<16>
如上述<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二纤维层包含第二纤维,
第二纤维与第三纤维含有成分相互不同的树脂。
<17>
如上述<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一纤维是仅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
第三纤维是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的纤维。
<18>
如上述<12>~<17>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三纤维相对于第一纤维层的总质量的质量比率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以下。
<19>
如上述<12>~<18>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一纤维相对于第一纤维层的总质量的质量比率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以下。
<20>
如上述<5>~<19>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一纤维层包含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及聚乙烯树脂的第一纤维。
<21>
如上述<5>~<20>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二纤维层包含第二纤维,
第二纤维层中第二纤维的含量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00质量%。
<22>
如上述<5>~<21>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存在密度优选为1500根/cm2以下,更优选为1000根/c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0根/cm2以下,且为150根/cm2以上。
<23>
如上述<5>~<22>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二纤维层的纤维密度为200根/cm2以上1500根/cm2以下。
<24>
如上述<5>~<2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存在密度更优选为300根/c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0根/cm2以上,优选为1200根/cm2以下,更优选为1000根/cm2以下。
<25>
如上述<5>~<24>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一纤维层除不可避免地混入的其他纤维以外,仅由第一纤维、及纤维直径比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小的第三纤维构成,
第二纤维层除不可避免地混入的其他纤维以外,仅由纤维直径比所述第一纤维小且该纤维直径为6μm以上30μm以下的第二纤维构成,
第三纤维的纤维直径比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大。
<26>
如上述<5>~<2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一纤维层的基重优选为10g/m2以上、更优选为15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g/m2以上,
优选为100g/m2以下、更优选为8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g/m2以下。
<27>
如上述<5>~<26>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第二纤维层的基重优选为5g/m2以上、更优选为1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g/m2以上,
优选为50g/m2以下、更优选为4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下。
<28>
如上述<1>~<27>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正面片材是由构成纤维彼此通过熔合及交缠中的至少一种维持片材形态而成的纤维片材,
具有所述构成纤维彼此相互接触的接触部。
<29>
如上述<28>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纤维片材是热风无纺布或针刺无纺布。
<30>
如上述<1>~<29>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温热器具的发热开始时间点的所述正面片材的厚度为1.8mm以上6.0mm以下。
<31>
如上述<1>~<30>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发热体具备:含有易氧化性金属、碳材料、电解质及水的层;以及邻接于该层配置的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的保水剂层。
<32>
一种温热器具的制造方法,其中,是上述<2>~<27>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的制造方法,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正面片材的制造工序,
作为所述工序,对于层叠有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纤维的网、及含有该纤维以外的其他纤维的网而成的层叠体进行热风处理。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另外,纤维直径及纤维根数通过SEM俯视观察样品正面片材,将纤维放大至2000倍来观察。此后,改变SEM观察的位置而反复观察直至纤维的根数达到100根以上为止,确认正面片材的层数。另外,该观察中使用图像分析软件(Photoshop,Adobe Inc.)对纤维进行颜色区分并测定长度。此后,从0.1~0.5μm的范围选择纤维直径的等级的宽度,根据测定结果,制作纤维根数的频度与纤维直径的分布的柱状图,根据峰的数量来判断正面片材中所含的纤维是单一的、还是包含多种纤维。另外,根据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正面片材的层数、及各层中所含的纤维直径,算出纤维的种类与纤维层内的纤维的质量比率。
另外,只要无特别说明,以下的说明中的“%”是指“质量%”。
[实施例1]
将芯由PET树脂构成、鞘由PE树脂构成的芯鞘纤维(各树脂50质量%)即第一纤维100质量%的第一纤维网(基重:40g/m2),与芯由PET树脂构成、鞘由PE树脂构成的芯鞘纤维(各树脂50质量%)即第二纤维100质量%的第二纤维网层叠,获得层叠体,对该层叠体进行热风处理,获得具有第一纤维层51及第二纤维层52的双层结构的正面片材5(热风无纺布,基重:60g/m2)。
另外,作为背面片材6,使用单层的由仅含有金星制纸(株)制的热塑性树脂的纤维构成的热风无纺布(基重:30g/m2)。
正面片材层数:2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22μm的纤维100%
第二纤维层:纤维直径15μm的纤维100%
另外,制造会随着发热而产生蒸汽的发热体3。首先,向将作为电解质的食盐及增粘剂溶解于水中而获得的水溶液中,投入作为易氧化性金属的铁粉并加以搅拌,进一步放入作为碳材料的活性碳,充分搅拌直至均匀分散,获得膏状的发热组合物。
在层压有聚乙烯的薄纸上,以基重600g/m2涂布上述膏状的发热组合物。接着,使作为保水材料的吸水性聚合物(Aqualic(注册商标)CA,日本触媒制)的粒子以基重70g/m2层状分散于发热组合物上。然后,在吸水性聚合物的层上层叠皱纹纸(基重65g/m2),从而获得具备保水材料层的发热部3a。
此后,将该发热部3a切成50mm×50mm的大小。另外,利用切成63mm×63mm的透湿片材及非透湿片材夹住发热体,对这些片材的四周进行热密封,从而获得发热部3a收容于袋体3b内的发热体3。
正面片材5以第一纤维层51构成发热体3的相对面,且第二纤维层52构成加热对象体的抵接面的方式配置。另外,袋体3b的透湿片材以与正面片材5相对的方式配置。
这样配置各部件,并在上述各片材5、6之间收容以随着发热而产生蒸汽的方式形成的发热体3,以该方式进行接合,从而获得具有图1至图3、及图5所示的结构的温热器具。
[实施例2~4]
如以下的表1所示,改变构成正面片材5的纤维的种类、构成比率。具体而言,将仅由PET树脂构成的第一纤维、与芯为PP树脂/鞘为PE树脂(实施例2)、或芯为PET树脂/鞘为PE树脂(实施例3~4)的第三纤维的混合物供给至梳棉机,形成第一纤维及第三纤维的混合纤维网,将其作为第一纤维网。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具备双层结构的作为热风无纺布的正面片材5的温热器具。
<实施例2>
正面片材层数:2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27μm的纤维30%、纤维直径22μm的纤维70%。
第二纤维层:纤维直径15μm的纤维100%。
<实施例3>
正面片材层数:2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27μm的纤维30%、纤维直径22μm的纤维70%。
第二纤维层:纤维直径15μm的纤维100%。
<实施例4>
正面片材层数:2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27μm的纤维50%、纤维直径22μm的纤维50%。
第二纤维层:纤维直径15μm的纤维100%。
[实施例5]
如以下的表1所示,改变构成正面片材5的纤维的种类及构成比率。具体而言,使用芯由PP树脂构成、鞘由PE树脂构成的芯鞘纤维(各树脂50质量%)即第二纤维100质量%的第二纤维网,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具备双层结构的作为热风无纺布的正面片材5的温热器具。
正面片材层数:2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27μm的纤维50%、纤维直径22μm的纤维50%。
第二纤维层:纤维直径12μm的纤维100%。
[实施例6]
如以下的表1所示,改变构成正面片材5的纤维的种类及构成比率。具体而言,将由芯为PET树脂/鞘为PE树脂构成的第一纤维、与芯为PP树脂/鞘为PE树脂的第三纤维的混合物供给至梳棉机,形成第一纤维及第三纤维的混合纤维网,将其作为第一纤维网。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具备双层结构的作为热风无纺布的正面片材5的温热器具。
<实施例6>
正面片材层数:2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27μm的纤维50%、纤维直径22μm的纤维50%。
第二纤维层:纤维直径15μm的纤维100%。
[实施例7]
如以下的表1所示,改变构成正面片材5的纤维的种类及构成比率,将具有与实施例5不同的纤维直径的PET树脂/PE树脂的芯鞘纤维用作第一纤维,使用仅由第一纤维构成的单层的作为热风无纺布的正面片材5,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温热器具。
<实施例7>
正面片材层数:1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22μm的纤维100%。
[实施例8]
如以下的表1所示,将芯由PET树脂构成、鞘由PE树脂构成的芯鞘纤维(各树脂50质量%)即第一纤维(基重:20g/m2)、与芯由PP树脂构成、鞘由PE树脂构成的第三纤维(基重:20g/m2)混合而制成第一纤维网(总基重:40g/m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纤维采用纤维直径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不同的纤维。
另外,使用芯由PP树脂构成、鞘由PE树脂构成的芯鞘纤维(各树脂50质量%)即第二纤维100质量%的第二纤维网(基重:20g/m2)。
除了使用这些纤维网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具备双层结构的作为热风无纺布的正面片材5的温热器具。
<实施例8>
正面片材层数:2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40μm的纤维50%、纤维直径22μm的纤维50%。
第二纤维层:纤维直径15μm的纤维100%。
[实施例9]
如以下的表1所示,改变构成正面片材5的纤维的种类及构成比率,对仅由仅以PET树脂组成的芯鞘纤维即第一纤维构成的第一纤维网进行针刺加工,从而获得作为针刺无纺布的单层的正面片材5。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温热器具。
<实施例9>
正面片材层数:1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19μm的纤维100%。
[实施例10]
如以下的表1所示,改变构成正面片材5的纤维的种类及构成比率。具体而言,将仅由PET树脂构成的第一纤维、与芯为PP树脂/鞘为PE树脂的第三纤维的混合物供给至梳棉机,形成第一纤维及第三纤维的混合纤维网,将其作为第一纤维网。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具备双层结构的作为热风无纺布的正面片材5的温热器具。
<实施例10>
正面片材层数:2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27μm的纤维60%、纤维直径22μm的纤维40%。
第二纤维层:纤维直径15μm的纤维100%。
[比较例1]
如以下的表1所示,利用芯为PP树脂/鞘为PE树脂的芯鞘纤维即第一纤维、与仅由PP树脂构成的第三纤维的混合物制作纤维网,并对该纤维网进行针刺加工,获得作为针刺无纺布的单层的正面片材5。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温热器具。
<比较例1>
正面片材层数:1
第一纤维层:纤维直径22μm的纤维30%、纤维直径12μm的纤维70%。
[片材厚度及厚度增加量的测定]
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温热器具中,分别测定并算出正面片材5的发热开始时间点的厚度T1(mm)、及从发热开始时间点起经过10分钟后的片材厚度T2(mm)。测定环境均设为温度26℃、相对湿度50%的室内。
详细而言,将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温热器具封入包装袋中成为密封状态之后,将该包装袋开封,使温热器具接触空气等含氧气氛。然后,从该温热器具中仅将正面片材5以在厚度方向上不按压片材的方式小心地切成1.5cm见方的尺寸,将其作为测定样品,将该测定样品以片材的截面90度朝上的方式载置于数字显微镜(VHX-1000KEYENCE公司制)的平面上。在包装袋开封开始起30秒以内,进行该操作。然后,在开封开始起30秒后的时间点,使用上述数字显微镜在3处以上测定片材截面的端部之间的长度,将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发热开始时间点的片材厚度T1(mm)。另外,利用相同的方法,从经过10分钟时的温热器具中,将正面片材5以不按压的方式小心地切成上述尺寸,将其作为各测定样品,并将所得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从发热开始时间点起经过10分钟后的片材厚度T2(mm)。
厚度变化量(T2-T1)越小,则意味着刚使用后正面片材5的蓬松度的恢复性越高,温热器具1的服帖性及使用感越高。将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中。
[感官评价]
对于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温热器具,由专业评价人员按照以下的标准分别对于用手触摸时及佩戴中及使用结束后的正面片材的光滑的触感、正面片材的柔软性、将温热器具以覆盖双眼的方式佩戴20分钟时的服帖性进行评价。将各评价中专业评价人员的评价分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各评价结果的分数越高,则可以说是接触肌肤的正面片材的光滑性、柔软性及服帖性高的温热器具。
<正面片材的光滑性的评价标准>
4分:使用前的触感非常光滑,使用后持续光滑,使用后也未发现纤维的起毛。
3分:使用前的触感光滑,使用中持续光滑,但使用后发现若干纤维的起毛。
2分:使用前的触感光滑,但使用中及使用后感受到纤维起毛,光滑性差。
1分:使用前、使用中及使用后都感受到纤维起毛,光滑性非常差。
<正面片材的柔软性的评价标准>
5分:正面片材非常柔软,刚使用后至使用结束为止能牢固地紧密贴合,柔软性及触感非常良好。
4分:正面片材柔软,刚使用后至使用结束为止能紧密贴合,柔软性及触感良好。
3分:正面片材具有适度的刚性,使用中能以感受到温热的程度紧密贴合,触感没有问题。
2分:正面片材略硬,刚性稍差,但使用时能紧密贴合。
1分:正面片材非常硬,刚性差,使用时缺乏紧密贴合性。
<服帖性的评价标准>
5分:佩戴温热器具期间,能牢固地紧密贴合于眼周及其附近,直至使用结束为止具备优异的服帖性。
4分:佩戴温热器具期间,紧密贴合于眼周,直至使用结束为止具备良好的服帖性。
3分:佩戴温热器具期间,能保持于眼周及其附近,直至使用结束为止服帖性没有问题。
2分:佩戴温热器具期间,温热器具不太能紧密贴合于眼周,直至使用结束为止服帖性差。
1分:佩戴温热器具期间,温热器具完全无法紧密贴合于眼周,直至使用结束为止服帖性非常差。
[基于纸粉的生产性评价]
针对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温热器具1,由专业评价人员通过目视判断利用实机进行生产时的纸粉废弃量。评价结果的分数越高,则可以说是生产性良好的温热器具。
<生产性>
3分:生产时未产生纸粉,能够维持无原料废弃的良好的制造环境,也不影响温热器具。
2分:生产时产生若干纸粉,原料的废弃量是没有问题的程度的制造环境,不影响温热器具。
1分:生产时产生纸粉,是原料的废弃量多的制造环境,但不影响温热器具。
[38℃持续时间及最高到达温度的评价]
针对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温热器具,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38℃持续时间及最高到达温度。38℃持续时间越长,则表示发热持续性越良好,最高到达温度越高,则表示发热特性越优异。将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中。
首先,在室温20℃、湿度50%RH的环境下,将密闭收容于隔氧袋内的测定对象的温热器具作为对象,将隔氧袋开封,然后,将1个发热体以收容于袋体中的状态从温热器具中取出。
另外,将数据收集型温度计(LT-8,Gram公司制)的温度传感器佩戴于佩戴者的上眼睑,并利用医用胶带进行固定。其后,以正面片材5接触温度传感器的方式佩戴温热器具。
然后,以将温度计的测定器连接于温度传感器的状态,经时地测定温度。以发热开始时间点作为测定开始时间点并以10秒间隔测定温度,进行合计60分钟测定。
以测量温度(℃)为纵轴、测量时间(秒)为横轴绘制出发热曲线,根据该发热曲线,将测得38℃以上的温度的时间的长度作为38℃以上保持时间。另外,将根据该温度曲线测得的最高温度作为最高到达温度。
[水蒸气产生量的评价]
针对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温热器具,利用上述的方法测定10分钟的水蒸气的总蒸汽量。10分钟的水蒸气的总蒸汽量的值越高,则表示是发热特性越优异,且水蒸气产生量越高,越能令加热对象体同时感受到舒服的温感及湿润感的温热器具。将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中。
[表1]
如表1所示,可知将含有PET树脂的纤维用作正面片材的构成纤维的各实施例的温热器具与比较例的温热器具相比,刚使用后正面片材的蓬松度能尽快恢复,具有柔软性,触感良好,且使用时的服帖性高。尤其是,通过使用水蒸气产生10mg/10分钟以上的构成的发热体,能够良好地赋予温热,因此,较为有利。
因此,可知本发明的温热器具开封后的蓬松度的恢复性良好,刚使用后的柔软性、及对佩戴者身体的服帖性均优异。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即实施例8的温热器具与实施例4及5的温热器具相比,正面片材的光滑性及柔软性、以及温热器具的服帖性同等水平地优异,且减少了纸粉的产生。认为其原因在于,实施例8中使用的第一纤维含有熔点低于PET树脂的PE树脂,从而通过热风处理等的热会使PE树脂熔融而形成更多的构成纤维彼此的熔合点,其结果,有效地减少了包含第一纤维的构成纤维的脱落或剥离。
另外,减少纸粉的产生能够在制造温热器具时,防止因纸粉的产生或附着而引起的原料品质下降,减少制造时不符合要求的品质的原料的无意的废弃量。其结果,本发明的温热器具在制造时,会顾及到制造成本的减少及生产性的提升,有利于达成通过减少废弃物来减少环境负荷。此外,也有利于减少因纸粉的产生或附着造成的制造装置或制造环境的污染、及随之的维护或清扫所需的工夫及成本。
进一步,本发明的最优选实施方式即实施例10的温热器具与实施例8的温热器具相比,正面片材的柔软性同等水平地优异,且正面片材的光滑性、温热器具的服帖性、以及基于纸粉产生的生产性尤其优异。认为其理由是由于,实施例8中使用的第一纤维含有PET树脂及PE树脂,而实施例10中使用的第一纤维仅含有PET树脂,由此,当解除温热器具的压缩状态时,正面片材的蓬松度容易恢复,能充分地维持优选的厚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开封后的蓬松度的恢复性良好、刚使用后的服帖性及使用感高的温热器具。

Claims (12)

1.一种温热器具,其中,
具备位于靠近使用者的肌肤侧的正面片材、位于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的背面片材、及保持于该正面片材与该背面片材之间的发热体,
所述发热体含有易氧化性金属、碳材料、电解质及水,
所述发热体构成为随着发热而从该发热体自身产生蒸汽,
所述正面片材由包含至少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纤维的透气性纤维片材构成,
所述正面片材包含在俯视正面片材时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测定的纤维直径超过15μm的第一纤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正面片材是包含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的多层结构,
仅在所述任一个纤维层中包含第一纤维,
在不含第一纤维的纤维层中包含纤维直径不同于第一纤维的纤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第一纤维层包含所述第一纤维,
第二纤维层包含纤维直径比所述第一纤维小且该纤维直径为6μm以上30μm以下的第二纤维。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第一纤维层配置于使用时远离使用者的肌肤侧的面,
第二纤维层配置于使用时的肌肤抵接面。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第一纤维层进一步包含比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小且比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大的第三纤维。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第一纤维层包含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及聚乙烯树脂的第一纤维。
7.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第一纤维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并且其纤维直径超过15μm且为60μm以下。
8.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第二纤维含有聚乙烯树脂,并且其纤维直径为6μm以上30μm以下。
9.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第三纤维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且其纤维直径比第一纤维的纤维直径小且比第二纤维的纤维直径大。
10.如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第二纤维层的纤维密度为200根/cm2以上1500根/cm2以下。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正面片材是由构成纤维彼此通过熔合及交缠中的至少一种维持片材形态而成的纤维片材,
具有所述构成纤维彼此相互接触的接触部。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温热器具的发热开始时间点的所述正面片材的厚度为1.8mm以上6.0mm以下。
CN202280034578.1A 2021-05-24 2022-02-14 温热器具 Pending CN1172954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21/019634 2021-05-24
JP2021019634 2021-05-24
PCT/JP2022/005681 WO2022249577A1 (ja) 2021-05-24 2022-02-14 温熱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95475A true CN117295475A (zh) 2023-12-26

Family

ID=84229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4578.1A Pending CN117295475A (zh) 2021-05-24 2022-02-14 温热器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4349307A1 (zh)
JP (1) JPWO2022249577A1 (zh)
KR (1) KR20240012350A (zh)
CN (1) CN117295475A (zh)
TW (1) TW202306554A (zh)
WO (1) WO202224957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80418B2 (ja) 1996-04-26 2005-08-10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法
JPH11165767A (ja) * 1997-12-05 1999-06-22 Fushimi Seiyakusho:Kk 切り花用給水材
JP2003102761A (ja) 2001-09-28 2003-04-08 Kao Corp 発熱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4019856B2 (ja) 2002-08-21 2007-12-12 花王株式会社 目用水蒸気発生温熱シート
JP4761844B2 (ja) 2005-06-09 2011-08-31 花王株式会社 目周囲の肌色改善器具
JP5095457B2 (ja) * 2008-03-21 2012-12-12 東洋紡株式会社 温熱具用不織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温熱具
JP6162599B2 (ja) * 2013-12-27 2017-07-12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JP6408194B1 (ja) * 2017-03-15 2018-10-17 花王株式会社 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性物品及び吸汗シート
WO2020105529A1 (ja) * 2018-11-22 2020-05-28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繊維状吸水性樹脂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49307A1 (en) 2024-04-10
KR20240012350A (ko) 2024-01-29
WO2022249577A1 (ja) 2022-12-01
TW202306554A (zh) 2023-02-16
JPWO2022249577A1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97050B (en) Topsheet of absorbent article
JP2009292750A (ja) シート状化粧材
JP2019189989A (ja) マスク、包装体及び包装方法
TW201226199A (en) Laminated nonwoven fabric and manufactured article using the same
US20200215786A1 (en) Insulative constructs with selective venting
JP3756925B1 (ja) 発熱組成物収容用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温熱用具
JPH07119012A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CN117295475A (zh) 温热器具
JP5053325B2 (ja) 使い捨て保温具用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RU2735657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JP2013192700A (ja) 化粧用パ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02890A (ja) 立体シート材料
JP7414846B2 (ja) 温熱具
JP2024072212A (ja) 温熱具
JP6621334B2 (ja) プリーツ型衛生マスク
JP3583668B2 (ja) 化粧パ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36035B (zh) 溫熱器具
JPH11353A (ja) シート状発熱体
JP3125273U (ja) 使い捨てカイロ
JP2023065156A (ja) 積層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CN110536664B (zh) 温热器具
JP4459775B2 (ja) シート状パック材
JP4361520B2 (ja) 使い捨て保温具および該保温具用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H10234768A (ja) シート状発熱体
JP2021101048A (ja) マスク用シート及びマス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