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8686A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8686A
CN116708686A CN202310183717.3A CN202310183717A CN116708686A CN 116708686 A CN116708686 A CN 116708686A CN 202310183717 A CN202310183717 A CN 202310183717A CN 116708686 A CN116708686 A CN 116708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posture
apparatus main
cent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837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枡恵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708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86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3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using rotatably mounted or foldabl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49Counter-measures for mechanical vibr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01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 H04N1/00806According to type of the original, e.g. colour paper or transparency, or reading a plura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orig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主体支承部,载置于装置的载置面;装置主体,由主体支承部支承;以及读取输送路径,与读取原稿的读取部相对,装置主体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主体支承部旋转,并能够通过进行旋转来切换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所述第二姿态下,读取输送路径与载置面所成的角度比第一姿态小,在装置主体是第一姿态时,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更靠铅垂上方且在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及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即装置进深方向上比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在装置主体是第二姿态时,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更靠铅垂上方且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比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读取介质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有片材馈送类型的扫描仪。专利文献1记载的扫描仪设置为装置主体能够相对于支承台旋转,且构成为通过装置主体的旋转而能够切换纸路径相对于设置面的倾斜。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扫描仪中,装置主体的姿态由棘轮机构保持。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27143号公报
若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远离旋转中心,那么装置主体就容易向采取别的姿态的方向旋转,由此较大的力会作用于保持装置主体的姿态的构件,导致姿态不稳定,或者保持装置主体的姿态的构件规模变大而可能导致装置大型化、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支承部,载置于装置的载置面;装置主体,由所述主体支承部支承;以及读取输送路径,是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路径,所述读取输送路径与读取原稿的读取部相对,所述装置主体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主体支承部旋转,并能够通过进行旋转来切换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读取输送路径与所述载置面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一姿态小,在所述装置主体为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更靠铅垂上方且在作为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及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装置进深方向上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处,在所述装置主体为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更靠铅垂上方且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处。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前方观察装置主体处于通常读取姿态的扫描仪的外观而得的立体图。
图2为从宽度方向观察装置主体处于通常读取姿态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而得的图。
图3为从宽度方向观察装置主体处于册子读取姿态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而得的图。
图4为从宽度方向观察装置主体处于通常读取姿态的扫描仪的外观而得的图。
图5为从宽度方向观察装置主体处于册子读取姿态的扫描仪的外观而得的图。
图6为姿态保持构件的立体图,图6的(A)为示出装置主体处于通常读取姿态的状态的图,图6的(B)为示出装置主体处于册子读取姿态的状态的图。
图7为规定装置主体的姿态的抵接部的主视图,图7的(A)为示出装置主体处于通常读取姿态的状态的图,图7的(B)为示出装置主体处于册子读取姿态的状态的图。
图8为示出装置主体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的变化的图。
图9为示出装置主体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的变化的图。
图10为示出装置主体的各姿态和各状态下的重心位置的标绘图。
图11为示出俯视观察装置主体时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的图,图11的(A)为示出装置主体处于通常读取姿态的状态的图,图11的(B)为示出装置主体处于册子读取姿态的状态的图。
图12为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装置主体的图。
图13为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装置主体的图。
图14为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装置主体的图。
图15为从前方观察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扫描仪的外观而得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扫描仪;2、2A、2B、2C:装置主体;3:第一单元;4:第二单元;4a:上表面;5:第三单元;6:主体支承部;6a:立壁部;6b:弹性变形部;6c:主体旋转轴;6e:第一抵接部;6f:第二抵接部;7、7A:操作部;7a、7b、7c:操作按钮;7d:显示部;8a:锁定解除部;9:原稿支持件;10:上部开闭部;11:原稿支承部;13:进给口;14:进给辊;15:分离辊;16:第一输送辊对;17:第一下辊;18:第一上辊;20:第二输送辊对;21:第二下辊;22:第二上辊;24:第三输送辊对;25:第三驱动辊;26:第三从动辊;28:第四输送辊对;29:第四驱动辊;30:第四从动辊;32:第一读取部;33:第二读取部;35:铰接板;40:输送电机;41:第一框架;41a:突起;41b:单元旋转轴;41c:凸台;42:姿态保持构件;43:配重;R0:读取输送路径;R1:U形转弯排出路径;R2:直线排出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方面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支承部,载置于装置的载置面;装置主体,由所述主体支承部支承;以及读取输送路径,是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路径,并与读取原稿的读取部相对,所述装置主体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主体支承部旋转,并能够通过进行旋转来切换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读取输送路径与所述载置面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一姿态小,在所述装置主体为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更靠铅垂上方并且在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及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即装置进深方向上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在所述装置主体为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更靠铅垂上方并且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
根据本方面,在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处于比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更靠铅垂上方的构成中,因为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所以,所述装置主体的自重由于重力作用而作用于维持所述第一姿态的方向上。即、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自重不作用于要切换为所述第二姿态的方向上。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也是同样的,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自重不作用于要切换为所述第一姿态的方向上。通过以上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稳定,甚至能够抑制保持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的构件的大型化、成本上升。
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装置主体具备进给托盘,所述进给托盘能够采取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和从所述装置主体展开的状态,并在从所述装置主体展开的状态下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所述进给托盘的状态如何,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
在具备能够采取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和从所述装置主体展开的状态的进给托盘的构成中,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有时因所述进给托盘的状态而变化。但是,根据本方面,由于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所述进给托盘的状态如何,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故而无论所述进给托盘的状态如何都能够获得上述第一方面的作用效果。
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装置主体具备:第一单元,构成所述读取输送路径的下侧;以及第二单元,构成所述读取输送路径的上侧,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开闭,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所述第二单元的开闭状态如何,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
在所述装置主体具备构成所述读取输送路径的下侧的第一单元以及构成所述读取输送路径的上侧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开闭的第二单元的构成中,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有时因所述第二单元的开闭状态而变化。但是,根据本方面,由于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所述第二单元的开闭状态如何,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故而无论所述第二单元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获得上述第一方面的作用效果。
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装置主体具备:第一单元,构成所述读取输送路径的下侧;第二单元,构成所述读取输送路径的上侧的单元,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开闭;以及第三单元,形成比所述读取输送路径更靠下游的原稿输送路径,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双方旋转,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所述第三单元的开闭状态如何,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
在所述装置主体具备形成比所述读取输送路径更靠下游的原稿输送路径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双方旋转的第三单元的构成中,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有时因所述第三单元的开闭状态而变化。但是,根据本方面,由于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所述第三单元的开闭状态如何,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故而无论所述第三单元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获得上述第一方面的作用效果。
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或第四方面中,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第一单元的重心位置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
根据本方面,因为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第一单元的重心位置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所以,能够设为如下构成,即、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易于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
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三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第二单元的重心位置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
根据本方面,因为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第二单元的重心位置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所以能够设为如下构成,即、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易于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
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装置主体具备配重,在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配重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配重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
根据本方面,因为所述装置主体具备配重,在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配重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配重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所以能够设为如下构成,即、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易于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处,并且,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易于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处。
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具备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是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前面的部位,并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所述操作部设置于在被用户按压时使所述装置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姿态旋转的位置处,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轴中心的距离比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轴中心的距离长。
在所述操作部设置于在被用户按压时使所述装置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姿态旋转的位置处的构成中,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若用户操作了所述操作部,那么当时的按压力就会作用于使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变化的方向上,并不理想。但是,根据本方面,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轴中心的距离比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轴中心的距离长。由此能够设为如下构成,即、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即便用户操作了所述操作部,所述装置主体也难以从所述第二姿态朝向所述第一姿态旋转。
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具备姿态保持构件,所述姿态保持构件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将所述装置主体保持为所述第一姿态,并且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将所述装置主体保持为所述第二姿态。
根据本方面,因为具备姿态保持构件,所述姿态保持构件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将所述装置主体保持为所述第一姿态,并且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将所述装置主体保持为所述第二姿态,所以更加能够设为所述装置主体易于保持姿态的构成。
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装置主体从所述主体支承部向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后方突出的突出量在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比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多,所述主体支承部具备辅助部件,所述辅助部件能够切换为收纳状态和比该收纳状态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向后方突出的展开状态,所述辅助部件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与所述载置面相接。
在所述装置主体从所述主体支承部向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后方突出的突出量在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比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多的构成中,若所述装置主体采取了所述第二姿态,那么会容易向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后方翻倒。
但是,根据本方面,所述主体支承部通过能够切换为收纳状态和比该收纳状态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向后方突出的展开状态并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与所述载置面相接的辅助部件,能够抑制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的所述翻倒。
第十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方面中,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主体支承部更靠后方且采取所述展开状态的所述辅助部件的铅垂上方处。
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在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处于比所述主体支承部更靠后方处时,若所述装置主体采取了所述第二姿态,那么会更加容易向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后方翻倒。但是,在本方面中,由于在这样的构成中,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采取所述展开状态的所述辅助部件的铅垂上方处,故而能够良好地抑制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的所述翻倒。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在下文中举例能够读取原稿的第一面和其相反的第二面中的至少一面的扫描仪1来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扫描仪1是一边使原稿相对于后述的读取部移动一边进行读取的所谓的片材馈送类型的扫描仪。
在本说明书中设为,在原稿中不仅包括片材状的原稿,还包括卡片状的原稿、册子状的原稿。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的X轴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也是原稿宽度方向。Y轴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Z轴方向是沿铅垂方向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Y轴方向为与后述的主体旋转轴6c的轴向(X轴方向)及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Y方向设为从装置背面朝向前面的方向,将-Y方向设为从装置前面朝向背面的方向。另外,将从装置前面观察时的左方设为+X方向,将右方设为-X方向。
另外,在下文中有时将原稿被输送去的方向称为“下游”,而将与此相反的方向称为“上游”。
在图1中,扫描仪1具备装置主体2和将装置主体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主体支承部6。主体支承部6载置于装置的载置面S。作为一例,载置面S是与水平面平行的面。
装置主体2构成为具备第一单元3、第二单元4及第三单元5。
第二单元4和第三单元5设置为能够以单元旋转轴41b(参照图4、图5)为中心旋转。单元旋转轴41b是构成与X轴方向平行的旋转轴中心的旋转轴。
第二单元4和第三单元5能够成为一体地以单元旋转轴41b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单元3旋转(参照图8的(A-5)、图9的(B-5))。图1中的附图标记8a示出了锁定解除部,用户通过使锁定解除部8a向-X方向滑动,而能够解除第二单元4和第三单元5相对于第一单元3的锁定。并且,通过使第二单元4和第三单元5相对于第一单元3旋转,能够使原稿输送路径的一部分露出。特别是,通过相对于第一单元3打开第二单元4,能够使后述的读取输送路径R0(参照图2、图3)露出。
另外,第三单元5能够以单元旋转轴41b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单元3及第二单元4旋转(参照图8的(A-4)、图9的(B-4))。通过使第三单元5相对于第二单元4旋转,能够使下游的U形转弯排出路径R1(参照图2、图3)从后述的读取输送路径R0露出。即、U形转弯排出路径R1形成在第三单元5与第二单元4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单元5通过未图示的卡扣构造保持于第二单元4,通过用户对第三单元5施加外力来解除第三单元5保持于第二单元4,而能够打开第三单元5。
装置主体2能够以主体旋转轴6c(参照图2、图3)为中心相对于主体支承部6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2通过进行旋转能够保持两个姿态。装置主体2的两个姿态由图2、图3示出,后面将图2的姿态称为通常读取姿态,将图3的姿态称为册子读取姿态。通常读取姿态是装置主体2的第一姿态的一例,册子读取姿态是装置主体2的第二姿态的一例。
接着,在图1中,在装置前面设置有由多个操作按钮构成的操作部7。多个操作按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操作按钮7a、7b、7c构成,通过这些按钮接受用户操作。
接着,参照图2、图3对扫描仪1中的原稿输送路径的构成进行说明。在图2、图3中,粗虚线示出了输送的原稿通过的路径。其中,从第一输送辊对16到第二输送辊对20的原稿输送路径为读取输送路径R0。
读取输送路径R0是与后述的第一读取部32及第二读取部33相对的原稿输送路径。第一单元3构成读取输送路径R0的下侧,第二单元4构成读取输送路径R0的上侧。
装置主体2的通常读取姿态(图2)是读取输送路径R0通过作为输送路径切换构件的一例的铰接板35连接到U形转弯排出路径R1的姿态。另外,装置主体2的册子读取姿态(图3)是读取输送路径R0通过铰接板35而连接到直线排出路径R2的姿态。
读取输送路径R0与装置的载置面S所成的角度在图3示出的第二姿态时比在图2示出的第一姿态时小。
在通常读取姿态下,装置主体2向载置扫描仪1的载置面S的投影面积最小,即、为装置主体2的占据面积为最小的姿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占据面积为从上方俯视装置主体2时装置主体2在X-Y平面中的占有面积。
通常读取姿态适合片材状的原稿、即刚性低且易挠曲的原稿的读取。册子读取姿态适合塑料卡片、册子等刚性高且难以挠曲的原稿的读取。
下面进一步对原稿输送路径进行详细说明。进给的原稿由原稿支承部11和原稿支持件9支承为倾斜姿态。当在原稿支承部11中支承有多张原稿时,最上位的原稿由进给辊14向下游送出。原稿支承部11形成于上部开闭部10。上部开闭部10能够以未图示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通过进行旋转开闭进给口。
原稿支持件9能够采取收纳于上部开闭部10的状态和从上部开闭部10展开的状态。图1示出了关闭了上部开闭部10的状态,图2、图3示出了打开上部开闭部10并且展开了原稿支持件9的状态。上部开闭部10和原稿支持件9构成第一单元3。
在原稿支承部11中设置有一对未图示的边缘导引件。该一对边缘导引件设置为通过未图示的齿条小齿轮机构以隔着原稿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互相远离或者互相接近的方式联动。即、扫描仪1采用所谓的中心进给方式。
进给辊14设置于第二单元4。进给辊14从输送电机40获得动力而旋转。在第一单元3中,在与进给辊14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分离辊15。分离辊15被未图示的扭矩限制器赋予了旋转扭矩,并抑制原稿的重叠输送。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置分离垫来代替分离辊15。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相对于载置于原稿支承部11的原稿在上侧设置进给辊14并从最上面的原稿开始进给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相对于载置于原稿支承部11的原稿在下侧设置进给辊14并从最下面的原稿开始进给的构成。
在进给辊14和分离辊15的下游设置有第一输送辊对16。第一输送辊对16由设置于第一单元3的第一下辊17和设置于第二单元4的第一上辊18构成。第一上辊18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下辊17进退,并且被未图示的按压部件、例如螺旋弹簧朝向第一下辊17按压。
第一下辊17和第一上辊18均从输送电机40获得动力而旋转。
若相对于第一单元3关闭了第二单元4,那么第一下辊17与第一上辊18就会接触。若相对于第一单元3打开了第二单元4,那么第一上辊18就会远离第一下辊17。
在第一输送辊对16的下游处第一读取部32与第二读取部33相对配置。第一读取部32设置于第一单元3,第二读取部33设置于第二单元4。第一读取部32读取由原稿支承部11支承的原稿的下表面(第一面),第二读取部33读取由原稿支承部11支承的原稿的上表面(第二面)。第二读取部33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读取部32进退,并且被未图示的按压部件、例如螺旋弹簧朝向第一读取部32按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读取部32及第二读取部33由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构成。
在第一读取部32和第二读取部33的下游设置有第二输送辊对20。第二输送辊对20由设置于第一单元3的第二下辊21和设置于第二单元4的第二上辊22构成。第二上辊22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二下辊21进退,并且被未图示的按压部件、例如螺旋弹簧朝向第二下辊21按压。
第二下辊21和第二上辊22均从输送电机40获得动力而旋转。
若相对于第一单元3关闭了第二单元4,那么第二下辊21与第二上辊22就会接触。若相对于第一单元3打开了第二单元4,那么第二上辊22就会远离第二下辊21。
在装置主体2处于图2示出的通常读取姿态时,相对于读取输送路径R0,在下游连接有使被进行了读取的原稿朝上翻转而排出的U形转弯排出路径R1。在装置主体2处于图3示出的册子读取姿态时,相对于读取输送路径R0,在下游连接有不使被进行了读取的原稿翻转而排出时的直线排出路径R2。
对U形转弯排出路径R1和直线排出路径R2的切换通过铰接板35来进行。铰接板35通过进行旋转将U形转弯排出路径R1连接到读取输送路径R0,或者将直线排出路径R2连接到读取输送路径R0。
在本实施方式中,铰接板35构成为与装置主体2的姿态切换联动地旋转。作为使铰接板35与装置主体2的姿态切换联动地旋转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种通过未图示的联动机构、例如凸轮机构与装置主体2的姿态联动地机械式旋转的构成。但是,铰接板35也可以是通过未图示的螺线管而旋转的构成。在该情况下,进行各种控制的控制部(未图示)基于姿态检测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信息驱动螺线管以使铰接板35旋转。
在U形转弯输送路径R1中设置第三输送辊对24和第四输送辊对28。
第三输送辊对24由设置于第三单元5的第三驱动辊25和设置于第二单元4的第三从动辊26构成。第三从动辊26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三驱动辊25进退,并且被未图示的按压部件、例如螺旋弹簧朝向第三驱动辊25按压。第三驱动辊25由输送电机40驱动。第三从动辊26是从动旋转的辊。
第四输送辊对28由设置于第三单元5的第四驱动辊29和设置于第二单元4的第四从动辊30构成。第四从动辊3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四驱动辊29进退,并且被未图示的按压部件、例如螺旋弹簧朝向第四驱动辊29按压。第四驱动辊29由输送电机40驱动。第四从动辊30是从动旋转的辊。
若相对于第二单元4关闭了第三单元5,那么第三驱动辊25与第三从动辊26就会接触,第四驱动辊29与第四从动辊30也会接触。若相对于第二单元4打开了第三单元5,那么第三驱动辊25与第三从动辊26就会远离,第四驱动辊29与第四从动辊30也会远离。
从U形转弯输送路径R1排出的原稿被第四输送辊对28向包括-Y方向分量的斜上方排出,并被第二单元4的上表面4a支承为倾斜姿态。
接下来,对与装置主体2的旋转和姿态保持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在主体支承部6中,如图6所示,设置有向上方立起的立壁部6a,在立壁部6a中设置有主体旋转轴6c。虽然省略了图示,主体旋转轴6c在主体支承部6中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两个。在图6中示出了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的两个主体支承部6中的设置在+X方向处的主体支承部6。
附图标记41是构成第一单元3的第一框架,通过主体旋转轴6c贯通第一框架41,第一框架41、即装置主体2能够以主体旋转轴6c为中心旋转。主体旋转轴6c是构成与X轴方向平行的旋转轴中心的旋转轴。
图7为从与图6相反的一侧观察立壁部6a而得的图,在立壁部6a中形成有作为旋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抵接部6e和第二抵接部6f。设置于第一框架41的凸台41c进入到了第一抵接部6e与第二抵接部6f之间。
在装置主体2从册子读取姿态朝向通常读取姿态旋转时,通过凸台41c抵接到第一抵接部6e来规定装置主体2的通常读取姿态。另外,在装置主体2从通常读取姿态朝向册子读取姿态旋转时,通过凸台41c抵接到第二抵接部6f来规定装置主体2的册子读取姿态。
在图7的(A)的通常读取姿态下,装置主体2的自重以使装置主体2向图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起作用。即、装置主体2的自重以使凸台41c抵接到第一抵接部6e的方式起作用。
另外,在图7的(B)的册子读取姿态下,装置主体2的自重以使装置主体2向图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起作用。即、装置主体2的自重起以使凸台41c抵接到第二抵接部6f的方式起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抵接部6e和第二抵接部6f设置于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了两个的立壁部6a中的双方,另外,凸台41c也与此对应设置。但是,第一抵接部6e和第二抵接部6f也可以仅设置于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了两个的立壁部6a中的一个。
返回图6,在立壁部6a中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弹性变形部6b。弹性变形部6b是能够以上端部能够沿X轴方向位移的方式弹性变形的部位。在第一框架41中设置有突起41a,通过突起41a与弹性变形部6b卡合来牢固地保持装置主体2的姿态。即、弹性变形部6b和突起41a构成姿态保持构件42,所述姿态保持构件42在装置主体2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将装置主体2保持为通常读取姿态,并且在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将装置主体2保持为册子读取姿态。由此,更加能够设为装置主体2容易保持姿态的构成。在装置主体2姿态变化时,突起41a使弹性变形部6b弹性变形以将所述弹性变形部6b推开。
但是如上所述,因为在通常读取姿态下装置主体2的自重以保持通常读取姿态的方式起作用,另外,在册子读取姿态下所述装置主体2的自重以保持册子读取姿态的方式起作用,所以,姿态保持构件42对于装置主体2的姿态保持发挥辅助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变形部6b仅设置于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了两个的立壁部6a中的一个,突起41a也与此对应设置了一个。即、姿态保持构件4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一个。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弹性变形部6b设置于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了两个的立壁部6a中的双方,突起41a也与此对应设置两个。即、姿态保持构件42也可以设置多个。
根据上文,成为通过用户对装置主体2施加力来切换装置主体2的姿态的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用户操作切换装置主体2的姿态的构成中,在装置主体2中设置供用户的手把握的把手部也是优选的。
接着,对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进行说明。
在图2~图5、图8、图9、图11中,附图标记G0示出了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例如,图4、图5示出了第二单元4及第三单元5相对于第一单元3关闭并且上部开闭部10关闭的状态。在下文中,将这样把全部能够开闭的部位关闭的状态称为装置主体2的“完全闭锁状态”。
在图4、图5中,附图标记C1示出了主体旋转轴6c的轴中心,另外,直线Lv为通过轴中心C1的垂线,另外,直线Lh为通过轴中心C1的水平线。直线Lv与直线Lh的交点为轴中心C1。
如图4、图5所示,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处于比主体旋转轴6c的轴中心C1更靠铅垂上方处。并且,如图4所示,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
另外,如图5所示,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标记Lr为包括重心位置G0随着装置主体2的姿态变化的旋转轨迹的圆弧,该圆弧是以轴中心C1为中心的圆弧。在装置主体2从通常读取姿态姿态变化为册子读取姿态时,重心位置G0沿圆弧Lr从装置前方向装置后方移动。另外,在装置主体2从册子读取姿态姿态变化为通常读取姿态时,重心位置G0沿圆弧Lr从装置后方向装置前方移动。
在图4、图5中附图标记G3为第一单元3的重心位置,附图标记G4为第二单元4的重心位置。如图4所示,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第一单元3的重心位置G3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处于与轴中心C1相同的位置处,第二单元4的重心位置G4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处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
另外,如图5所示,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第一单元3的重心位置G3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处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第二单元4的重心位置G4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处于与轴中心C1相同的位置处。
在图4、图5中,附图标记Lt为包括重心位置G3随着装置主体2的姿态变化的旋转轨迹的圆弧,该圆弧是以轴中心C1为中心的圆弧。当装置主体2从通常读取姿态姿态变化为册子读取姿态时,重心位置G3沿圆弧Lt从轴中心C1的位置向装置后方移动。另外,在装置主体2从册子读取姿态姿态变化为通常读取姿态时,重心位置G3沿圆弧Lt从装置后方向轴中心C1的位置移动。
另外,在图4、图5中,附图标记Ls是包括重心位置G4随着装置主体2的姿态变化的旋转轨迹的圆弧,该圆弧是以轴中心C1为中心的圆弧。在装置主体2从通常读取姿态姿态变化为册子读取姿态时,重心位置G4沿圆弧Ls从装置前方向轴中心C1的位置移动。另外,在装置主体2从册子读取姿态姿态变化为通常读取姿态时,重心位置G4沿圆弧Ls从轴中心C1的位置向装置前方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2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第一单元3的重心位置G3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处于轴中心C1的位置处,但是也可以相对于轴中心C1的位置某种程度地处于前方或者后方。例如,在装置主体2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第一单元3的重心位置G3只要处于立壁部6a在装置进深方向上的范围Ya内即可。
另外,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第二单元4的重心位置G4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处于轴中心C1的位置处,但是也可以相对于轴中心C1的位置某种程度地处于前方或者后方。例如,在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只要第二单元4的重心位置G4处于立壁部6a在装置进深方向上的范围Ya内即可。
接着,图8示出了在装置主体2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重心位置G0在装置主体2的状态变化时的变化。另外,图9示出了在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重心位置G0在装置主体2的状态变化时的变化。
图8的(A-1)和图9的(B-1)示出了从装置主体2的完全闭锁状态打开上部开闭部10并进一步展开原稿支持件9后的状态。
图8的(A-2)和图9的(B-2)示出了从装置主体2的完全闭锁状态打开上部开闭部10后的状态。
图8的(A-3)和图9的(B-3)示出了装置主体2的完全闭锁状态。
图8的(A-4)和图9的(B-4)示出了从装置主体2的完全闭锁状态打开第三单元5后的状态。
图8的(A-5)和图9的(B-5)示出了从装置主体2的完全闭锁状态打开第二单元4和第三单元5后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图11的(A-1)是与图8的(A-1)对应的载置有原稿P1的状态的图,图11的(B-1)是与图9的(B-1)对应的载置有原稿P2的状态的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8的(A-4)、图8的(A-5)、图9的(B-4)、图9的(B-5)中的这些状态是清除堵塞在原稿输送路径内的原稿时的状态,不是进行原稿读取时的状态。另外,图8的(A-3)和图9的(B-3)示出的完全闭锁状态也不是进行原稿读取时的状态。
如图8的各状态所示,无论装置主体2的状态如何,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均处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
如图9的各状态所示,除去通过(B-5)示出的状态之外,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均处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
如图11的(A-1)和图12的(B-1)所示,在俯视观察下,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位于线Lx与线Ly的交叉位置附近,所述线Lx为主体旋转轴6c的轴中心线,所述线Ly为通过原稿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且平行于Y轴方向的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的(A-1)中,附图标记P1为被支承的原稿,作为一例,为支承了最大装载张数的普通纸的状态。在图8的(A-1)中,附图标记G0-1为无原稿P1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附图标记G0-2为有原稿P1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在通常读取姿态下,重心位置G0-1、G0-2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均处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
另外,在图9的(B-1)中,附图标记P2为被支承的原稿,作为一例,示出了支承有册子的状态,册子例如是护照。附图标记G0-1为无原稿P2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附图标记G0-2为有原稿P2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在册子读取姿态下,重心位置G0-1、G0-2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均处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
装置主体2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的装置主体2的各状态的重心位置G0、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的装置主体2的各状态的重心位置G0全部在图10中示出。在图10中,纵轴为重心位置G0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的位置,横轴为重心位置G0在装置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的位置。在图10中(A-1)等各附图标记对应图8、图9示出的各附图标记。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的原点示出了轴中心C1的位置。
综上,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处于比主体旋转轴6c的轴中心C1更靠铅垂上方处,在与主体旋转轴6c的轴向(X轴方向)及铅垂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装置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
由此,在装置主体2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通过重力的作用装置主体2的自重作用于维持通常读取姿态的方向上。即、在装置主体2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自重不作用于要切换为册子读取姿态的方向上。在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也是同样的,在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自重不作用于要切换为通常读取姿态的方向上。通过以上,装置主体2的姿态稳定,甚至能够抑制保持装置主体2的姿态的姿态保持构件42的大型化、成本上升。下面将该作用效果设为第一作用效果。
另外,上部开闭部10是进给托盘的一例,所述进给托盘能够采取收纳于装置主体2的状态(图8的(A-3)、图9的(B-3))和从装置主体2展开的状态(图8的(A-1)、图8的(A-2)、图9的(B-1)、图9的(B-2)),且在从装置主体2展开的状态下,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并且,如图8及图9所示,在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上部开闭部10的开闭状态如何,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由此,无论上部开闭部10的开闭状态如何,均能够获得上述第一作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上部开闭部10(原稿支承部11)和原稿支持件9作为一体理解为进给托盘。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支持件9分量轻,对于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几乎没有作用。因此,与原稿支持件9的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无关,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
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在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第三单元5的开闭状态如何,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由此,无论第三单元5的开闭状态如何,均能够获得上述第一作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除了通过(B-5)示出的状态之外,装置主体2在册子读取姿态下的重心位置G0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均处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但是,例如,如果将第二单元4与第三单元5的最大开度角设为比本实施方式小的话,那么即便是在通过(B-5)示出的状态下,也能够将重心位置G0配置到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
由此可见,根据如下构成,即、在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第二单元4的开闭状态如何,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无论第二单元4的开闭状态如何,均能够获得上述第一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第一单元3的重心位置G3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由此,能够设为如下构成,即、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容易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装置主体2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第二单元4的重心位置G4在装置进深方向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由此能够设为如下构成,即,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易于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7设置于在被用户按压时使装置主体2朝向通常读取姿态旋转的位置处。在图4、图5中,附图标记Ft为用户按压操作部7时赋予装置主体2的按压力,该按压力Ft以使装置主体2向图4、图5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起作用。即、按压力Ft作用于装置主体2朝向通常读取姿态的方向上。因此,在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若用户操作了操作部7,那么当时的按压力Ft就会作用于使装置主体2的姿态变化的方向上,并不是优选的。
这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的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与轴中心C1的距离Y2(图5)比装置主体2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的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与轴中心C1的距离Y1(图4)长。由此,能够设为如下构成,即、在装置主体2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即便用户操作操作部7,装置主体2也难以从册子读取姿态朝向通常读取姿态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配重也是优选的,所述配重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且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图12为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这样的装置主体2A的图。附图标记43为配重,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43设置于第二单元4。
在图12的(A)中,直线L1为通过第二单元4的重心位置G4和轴中心C1的直线。另外,在图12的(B)中,直线L2为通过第一单元3的重心位置G3和轴中心C1的直线。优选,在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配重43处于垂线Lv与直线L1之间的区域α1内,在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所述配重43处于垂线Lv与直线L1之间的区域α2内。
通过这样的配重43,能够设为如下构成,即、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易于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并且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易于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配重43,除了单独设置的情况之外,也可以在既有的零件、例如框架等的一部分中设置用于增加重量的部位,并将该部位设为配重。另外,也可以将电机等扫描仪1中的重物作为配重。
接下来,图13示出了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装置主体2B。装置主体2B的构成为,从主体支承部6向装置进深方向的后方突出的突出量在处于通常读取姿态时比在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多。因此,在册子读取姿态下,装置主体2B容易向装置后方倾倒,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支承部6具备辅助部件45,该辅助部件45能够切换为收纳状态和比该收纳状态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向后方突出的展开状态,并在展开状态下与载置面S相接。图13的(A)示出了辅助部件45的收纳状态,图13的(B)示出了辅助部件45的展开状态。
通过这样的辅助部件45,能够抑制在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翻倒。
需要说明的是,辅助部件45通过沿Y轴方向滑动切换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但是也可以通过以沿Z轴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切换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设置辅助部件45与装置主体2B联动的联动机构,在装置主体2B从通常读取姿态切换为册子读取姿态时,辅助部件45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另外,在该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构成为,在装置主体2B从册子读取姿态切换为通常读取姿态时,辅助部件45从展开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这样的联动机构例如既可以是凸轮机构等机械式构件,也可以由电机、螺线管等致动器构成。
另外,在装置主体2B处于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B的重心位置G0位于在装置进深方向上比主体支承部6更靠后方且采取展开状态的辅助部件45的铅垂上方处。在图13的(B)中,直线L3为通过装置主体2B的重心位置G0的垂线,垂线L3横穿采取展开状态的辅助部件45。在这样的构成中,若装置主体2B采取了册子读取姿态,那么装置主体2B更加容易向装置进深方向的后翻倒,但是由于装置主体2的重心位置G0位于处于展开状态的辅助部件45的铅垂上方处,故而能够良好地抑制装置主体2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翻倒。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5对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扫描仪1A及装置主体2C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于,设置于第三单元5的操作部7A具备显示部7d。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三单元5具备显示部7d,装置主体2C的重心位置G0比上述实施方式在装置进深方向上稍微靠前方。但是,如图14的(A)、(B)所示,即便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2C采取通常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C的重心位置G0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前方处,在装置主体2C采取册子读取姿态时,装置主体2C的重心位置G0位于比轴中心C1更靠装置后方处。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当然这些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支承部,载置于装置的载置面;
装置主体,由所述主体支承部支承;以及
读取输送路径,是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路径,所述读取输送路径与读取原稿的读取部相对,
所述装置主体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主体支承部旋转,并能够通过进行旋转来切换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下的所述读取输送路径与所述载置面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一姿态下的所述读取输送路径与所述载置面所成的角度小,
在所述装置主体为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更靠铅垂上方且在作为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及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装置进深方向上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处,
在所述装置主体为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更靠铅垂上方且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进给托盘,所述进给托盘能够采取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和从所述装置主体展开的状态,并在从所述装置主体展开的状态下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处,
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所述进给托盘的状态如何,
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处,
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
第一单元,构成所述读取输送路径的下侧;以及
第二单元,构成所述读取输送路径的上侧,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开闭,
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所述第二单元的开闭状态如何,
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处,
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
第一单元,构成所述读取输送路径的下侧;
第二单元,构成所述读取输送路径的上侧,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开闭;以及
第三单元,形成比所述读取输送路径更靠下游的原稿输送路径,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双方旋转,
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无论所述第三单元的开闭状态如何,
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处,
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第一单元的重心位置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第二单元的重心位置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配重,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配重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处,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配重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中心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是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前面的部位,并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所述操作部设置于在被用户按压时使所述装置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姿态旋转的位置处,
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的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轴中心的距离比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的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轴中心的距离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姿态保持构件,所述姿态保持构件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将所述装置主体保持为所述第一姿态,并且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将所述装置主体保持为所述第二姿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从所述主体支承部向所述装置进深方向的后方突出的突出量在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比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多,
所述主体支承部具备辅助部件,所述辅助部件能够切换为收纳状态和比该收纳状态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向后方突出的展开状态,所述辅助部件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与所述载置面相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装置主体的重心位置在所述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主体支承部更靠后方且采取所述展开状态的所述辅助部件的铅垂上方的位置处。
CN202310183717.3A 2022-03-02 2023-02-28 图像读取装置 Pending CN1167086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31946A JP2023127947A (ja) 2022-03-02 2022-03-02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2-031946 2022-03-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8686A true CN116708686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6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83717.3A Pending CN116708686A (zh) 2022-03-02 2023-02-28 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5278B2 (zh)
JP (1) JP2023127947A (zh)
CN (1) CN11670868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88818A1 (en) * 2006-02-13 2007-08-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Tiltable document imaging apparatus
JP7089669B2 (ja) * 2018-08-31 2022-06-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7432141B2 (ja) * 2020-02-03 2024-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3057653A (ja) * 2021-10-12 2023-04-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95278B2 (en) 2024-02-06
JP2023127947A (ja) 2023-09-14
US20230283725A1 (en) 2023-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5995B (zh)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EP0848302B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4051336A (ja) 給紙装置
JP7432141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4709688B2 (ja) シート集積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製本装置
JPH10310274A (ja) 給紙装置
US10864757B2 (en) Medium 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N116708686A (zh) 图像读取装置
JP2003285936A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EP4216529A1 (en) Medium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6546458B2 (ja) カード姿勢変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カード作成システム
JP2023119711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499571B2 (ja) 給紙装置
JP3741067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59181A (ja) 冊子搬出装置
JP4500386B2 (ja) シートサイズ検知装置と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40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8254486A (zh) 载置托盘以及记录装置
JP5713124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JP4049377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整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5933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原稿情報読取装置
JP2024094220A (ja) 載置トレイ及び記録装置
JP2003182858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50488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3050619A (ja) 画像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