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64C - 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及使用该感光元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及使用该感光元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64C
CN1161664C CNB991266471A CN99126647A CN1161664C CN 1161664 C CN1161664 C CN 1161664C CN B991266471 A CNB991266471 A CN B991266471A CN 99126647 A CN99126647 A CN 99126647A CN 1161664 C CN1161664 C CN 116166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photography photodetector
image
photodetector
particulate
photosensitive dru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991266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61689A (zh
Inventor
本桥悟
冈野启司
齐藤雅信
ʷ
小西岳
清水康史
佐藤浩
土门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261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1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16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6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05Materials for treating the recording members, e.g. for cleaning, reactivating, polis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04Photoconductive layers; Charge-generation layers or charge-transporting layers; Additives therefor; Binders therefor
    • G03G5/05Organic bonding materials; Methods for coating a substrate with a photoconductive layer; Inert supplements for use in photoconductive layers
    • G03G5/0528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 G03G5/0532Macromolecular bonding material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ed bonds
    • G03G5/0539Halogenated polym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4Inert intermediate or cover layers for 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147Cover layers
    • G03G5/14708Cover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03G5/14713Macromolecular material
    • G03G5/1471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5/14726Halogenated polym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hotorecepto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感光元件,其能够防止因感光元件表面磨损而引起条纹图像,同时防止图像流出现,而且通过清洁元件的刮擦而从所述感光元件表面得到的刮下微粒的平均微粒直径是9.0μm或更小。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及使用该 感光元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及一种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子照相感光元件。
首先,将参照图2对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进行描述。
根据电子照相过程划分图像形成装置的元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充电装置,一个作为一种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图像承载元件,潜像形成装置(包括充电装置和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装置,清洁装置,定影装置等。
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辊3通过在一根金属轴上设置一个海绵层并在海绵层上涂覆一层树脂而形成。所述充电辊3紧靠着一个感光鼓(图像承载元件),通过压所述充电辊3金属轴的两端,所述充电辊3随着所述感光鼓2的转动而沿箭头A1方向转动。
一个提供AC(交流电)电压的充电偏压能量供给装置与所述充电辊3相连,因此所述感光鼓2的一个表面可以被充电到一个预定的电压。
与传统的电晕充电装置相比,所述的AC连接型充电装置几乎没有臭氧的出现。另外,由于感光鼓2的充电电压可以被稳定以获得高的图像质量,近来充电装置主要采用AC连接型充电装置。
感光鼓2以箭头A2标引的方向旋转。在充电辊3给所述感光鼓2的所述表面充电之后,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一束激光通过曝光装置(潜像形成装置)4照射到感光鼓2上,由此在所述感光鼓2上形成一个潜像。
一个图像的清晰度是由所述曝光装置4的激光束的光点直径和扫描速度决定的。目前,尽管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清晰度大部分是600dpi,但是已经对清晰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显影装置包括使感光鼓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剂5,一个容纳显影剂5的显影剂盒6,一个用于承载显影剂5的显影套(显影剂承载元件)7,一个用于调节所述显影套7上显影剂层厚度及提供预定电荷的显影剂层厚度调节装置8。
显影套7与感光鼓2以预定的间隙隔开,并以箭头A3标引的方向旋转。通过给显影套7施加偏压可以使感光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所述偏压是通过叠加偏压能量供给装置(未示出)中的DC(直流电)电压和AC(交流电)电压而获得的。
转印辊9是通过在一根金属轴上设置一个海绵层而形成的。一个转印偏压能量供给装置(未示出)连接到转印辊9上,所述转印辊9紧靠感光鼓2。
转印辊9以箭头A4标引的方向旋转,其圆周速度高于感光鼓2的圆周速度。根据这种布置,显影到感光鼓2上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转印材料10上。与传统的电晕转印系统不同,所述转印辊9几乎不产生臭氧而且其传送转印材料的能力非常好,因此近几年来已经广泛地采用了这种转印辊。
在转印过程结束之后,未被转印的残余显影剂13保留在鼓2上。通过用清洁装置的清洁片11的末端刮鼓2,可以将留在鼓2上的残余显影剂13从感光鼓2上刮下来,刮下的显影剂被收集到一个清洁盒14中。
通过考虑清洁片的清洁能力和污迹增加和/或感光鼓2的扭矩增加之间的平衡情况,来决定清洁片11接触感光鼓2的压力大小。近几年来,这种刮片式清洁方法由于构造简单、清洁能力强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定影装置12用于在所述转印材料10上形成一个牢固持久的图像,这是通过对转印到转印材料10上的非定影显影图像加压加热以融化转印材料10上的显影剂13而实现的。
定影装置12主要包括一个加热辊12a,其可以被调控到一个定影所需要的温度,及一个压力辊12b,其以预定的宽度抵靠在加热辊12a上。一般说来,在图像形成中,加热辊被控制到150-200℃的高温。
这样,一系列的图像形成步骤就完成了。
近来,上述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应用。因此,由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用不同的转印材料,对能够在这些条件下提供一个稳定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但是,实际上,当这样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应用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条件下时,会引起涉及图像流(image-flow)的问题。
当采用含有滑石的转印材料10时,就会出现上述现象,其中滑石主要是用作添加剂,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图像可能完全丢失。这种现象是应该避免的问题之一。
产生图像流的过程如下所述。首先,包含在转印材料10中的滑石粘附在感光元件的表面。然后,在充电装置产生臭氧的情况下,作为核心的滑石周围形成的氧气与水分(由于高湿度)结合,因此在感光元件表面形成低阻抗的物质。形成在感光元件表面的静电潜像就会被这种低阻抗物质破坏。
已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以消除这种图像流。例如,如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62-160458(1987)所披露的一种方法,其中用一种由两种具有不同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组成的粘合树脂构成感光元件的表面,并且对该表面进行适度的磨损。这种方法旨在有效地将低阻抗物质(引起图像流)从感光元件表面去掉,其效果很好。
但是如果将上述能够有效消除图像流的方法应用在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中,该装置具有一个充电辊,一个转印辊和一个清洁片,在位于感光层和清洁片之间的邻接区域处,感光元件的感光层会产生不均匀的磨损,因此会引起一个问题,即沿着感光元件的旋转方向会形成一种条纹形残缺图像(此后指“条纹图像(streak image)”)。
图形影像中的这种问题比字符影像中的这种问题更显著,而且图形形成装置的清晰度越高,这种问题越明显。因此,在现有技术下,在解决图像流问题的同时,避免条纹图像的出现是非常困难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从而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承载元件(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其可以防止在避免图像流问题的同时,防止由于图像承载元件表面磨损而引起的条纹图像,因此在各种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其中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元件承载由显影剂所显影的图像,而且可以被至少一个清洁元件滑动刮擦,清洁元件从感光元件表面刮下微粒的平均微粒直径为9.0μm或更小。
而且,相对于感光元件纵向每单位宽度2.8×102mm,感光元件(相对于抵靠在感光元件上的元件)每运行距离1.0×106mm从感光元件表面刮下的量是16mg或更多。
而且,感光元件的表面层主要包括电荷传送材料,由具有不同微粒尺寸及分子量的多种树脂组成的混合物及氟塑料颗粒时最好。
而且,当氟塑料颗粒占构成感光元件表面层材料重量的1份到10份时最好。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上述用于承载静电潜像的感光元件,潜像形成装置,其设置在感光元件周围并构成电子照相装置、并用于在感光元件上形成静电潜像,利用显影剂使在感光元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及将感光元件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转印装置。
而且,最好感光元件和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感光元件周围的电子照相装置被装配成一体作为一个处理盒,并能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主体上。
图1A是一个图表,表示图像承载元件的平均刮下微粒直径和刮下重量之间的关系,及条纹图像的出现情况,图1B是一个图表,表示图像承载元件的平均刮下微粒直径和刮下重量之间的关系,及图像流;
图2是一个剖面图,表示一种带有图像承载元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图3A是一个剖面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承载元件,图3B表示所用的聚碳酸酯树脂的一个重复单元图;
图4是一个表示空转实验的原理图;
图5是一个表,表示在第一实施例及比较例1到7下的实验结果;
图6是一个产生条纹图像机理的示意图;
图7是一个剖面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处理盒的结构。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3A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描述。图3A是一个剖面图,表示用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感光鼓(图像承载元件)2的结构。顺便地,带有感光鼓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如图2所示,同样的描述下面将不再重复。
所述感光鼓2由依次设置在基座2a上的内涂层2b,电荷产生层2c及电荷传送层2d构成,基座2a是一个直径为24mm的中空铝柱。
设置内涂层2b是为了提高对电荷产生层2c的粘附力,提高涂覆能力,保护基座2a,覆盖基座2a上的缺陷,提高从基座2a发送电荷的能力,防止感光层的电损毁。
一般地,采用聚乙烯醇,聚环氧乙烷,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作为内涂层2b的材料。在各自适合的溶液中溶解这些材料并涂覆在基座上。所述内涂层的厚度约为0.2-2.0μm。
电荷产生层2c由一个均质器、一个超声仪或一个球磨机通过充分分散带有溶剂的电荷生成色粉及0.5-4倍(重量)的粘合树脂,并充分涂覆/干燥而形成。所述电荷产生层的厚度约为0.1-1.0μm。
电荷传送层2d通过溶解电荷传送材料,混合聚碳酸酯树脂I、聚碳酸酯树脂II及氟塑料成溶剂,然后将溶液涂在电荷产生层上而形成。
溶剂可以是酮类如环己烷,酯类如乙酸甲酯或乙酸乙酯,醚类如THF,氯基碳氢化合物类如氯苯或三氯甲烷。
在所述实施例中,电荷传送层2d的构成如下所述。即1.电荷传送材料,2.粘性平均分子量为5000的聚碳酸酯树脂I与粘性平均分子量为20000的聚碳酸酯树脂II的混合物,其中粘性平均分子量为5000的聚碳酸酯树脂I占40份的重量,3.氟塑料颗粒的重量占构成电荷传送层2d的材料总重的2.0份分之一。
电荷传送材料可以是三烯丙基胺基混合物,腙混合物或芪混合物。
用于所述实施例中的聚碳酸酯树脂包括线性聚合物,其具有一种或三种如图3B中通式所示的循环单元。
顺便说,在通式中,R12和R13分别是氢原子,烷基或芳基。而且,R12和R13可以和连接到那里的碳原子一起形成一个环结构。X1,X2,X3和X4表示氢原子,卤族原子及烷基或芳基。
在所述实施例中,聚四氟乙烯树脂被用作氟塑料颗粒。尽管平均微粒直径是0.01-10μm较好,但在所述实施例中的微粒直径为0.2μm。
一般地,尽管树脂的强度(耐磨性和硬度值)是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如果分子量达到某个值或超过某个值,即使当分子量进一步增加时,强度仍不能增加到以维持一个定值。
另一方面,当分子量减小时,强度逐渐减小,而且,当分子量减小到某一值或更小时,强度突然减小。在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当分子量为15000到20000,强度突然减小。因此,通过包含一定量低分子量的树脂,可以维持适度的磨损(损耗)。
在所述实施例中,聚碳酸酯树脂I和聚碳酸酯树脂II的混合比例最好如下选择,即所包含的粘性平均分子量为15000或更小的聚碳酸酯树脂I占混合物重量的30份到95份。
如果聚碳酸酯树脂I的重量少于30份,就不能获得适度的磨损能力,也不能达到上述效果。相反,如果聚碳酸酯树脂I的重量超过95份,就会引起过度的抗磨损力及粘度降低的问题。
聚碳酸酯树脂I的分子量是理想的15000或更小时,会引起强度的突然降低。
而且,如果聚四氟乙烯树脂颗粒的重量占构成电荷传送层2d的材料总重的1份时,就不能充分消除感光元件2的磨损。另一方面,如果上述含量为10份或更多时,就不能保证足够的磨损量以至加剧图像流。这也是不可取的。因此,聚四氟乙烯树脂颗粒的重量占1份到10份时最好。在所述实施例中,选择5.0份。
已经完成了验证本发明效果的实验,本发明采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并带有上述感光鼓2。
顺便说,本发明可以用于清洁片11的抵靠压力为20到80gf/cm,在所述实施例中,清洁片11的抵靠压力选为40gf/cm。
<实验1>
在标准环境下(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60%),如图4所示,充电辊3(充电偏压=1.8000Vpp,充电频率=400Hz)和清洁片11(接触压力=40gf/cm)紧靠着感光鼓2,在没有显影剂、感光鼓2的旋转速度为50mm/sec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了30小时的空转实验。顺便说,在这个实验中,感光鼓2的整个运行距离是5.4×106mm,而且,以感光鼓2纵向的单元宽度2.8×102mm为基准,选择堆积在清洁盒14中的刮下的感光层微粒,测量微粒尺寸分布及刮下的重量(对于不同长度的感光鼓,刮下的重量增加或减小是与纵向的单元宽度成比例的)。
顺便说,采用一个由Coulter K.K.制造的Coulter全面分析仪对微粒直径进行测量。而且,假定刮下微粒具有球形形状,刮下微粒的数量n根据测量结果计算。通过下述计算公式所进行的计算是有效的:
n=x/((4πr3/3)×ρ)
(其中,x表示刮下的总重量,r表示平均微粒直径,ρ表示一个微粒的质量,该微粒的直径等于平均微粒直径。)
<实验2>
在标准环境下(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60%),有效地进行了5000张的周期强度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条纹图像出现/未出现的概率,在强度实验之后,测量了感光鼓2刮下薄膜的厚度及感光鼓2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
利用由Fischer仪器厂K.K.制造的Permascope对强度实验之前和之后的感光鼓2刮下薄膜的厚度进行了测量,其差被定义为感光鼓2刮下薄膜的厚度。根据JIS表面粗糙度B0601,对十点平均粗糙度Rz进行了测量。
<实验3>
在高温和高湿度的情况下(温度为30.0℃,相对湿度为85%),有效地进行了5000张的图像印刷比例为2.5%的持续强度实验,并测量了图像流。采用了用滑石作为添加剂的转印材料10。
<结果>
实验1到3的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在实验1中,感光鼓2的刮下颗粒的平均微粒尺寸是7.3μm,刮下量是99mg。顺便提及,刮下的数量将在下面描述。
而且,在实验2中,图像上一直都没有出现条痕缺陷,图像质量很好。在实验3中,5000张中一直没有出现图像流,图像质量很好。
从上述实验结果中可以发现,当使用所述实施例描述的感光鼓2时,即可以避免条纹图像,也可以避免图像流。
然后,为了进一步证明本发明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实验条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对于下面的比较实例,上述实验1到3是有效的。参照图5将会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比较例1>
(1)感光鼓
用不含有聚四氟乙烯树脂的材料作电荷传送层2d。所述电荷传送层的厚度为25μm。其余条件同第一实施例。
(2)清洁片的接触压力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选择接触压力为40gf/cm。
<比较例2到7>
(1)感光鼓
用含有1.0份到20份重量聚四氟乙烯树脂的材料作电荷传送层2d。各自的重量份额见图5。其余条件同第一实施例。
(2)清洁片的接触压力
在比较例2到6中,选择接触压力为40gf/cm,而且,仅在比较例7中,选择接触压力为80gf/cm。
<比较例8,9>
(1)感光鼓
对于电荷传送层,采用用作粘合树脂的粘度平均分子量为20000的聚碳酸酯树脂。
(2)清洁片的接触压力
在比较例8中,选择接触压力为40gf/cm,而在比较例9中,选择接触压力为80gf/cm。
<比较例1到7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在实验1中,可以发现,当聚四氟乙烯树脂的含量增加时,感光鼓2的刮下重量,平均微粒尺寸及刮下微粒与刮下数(当第一实施例的刮下数被转换为100时得到的值)的比例都减小。
在实验2中,在感光鼓2含有的聚四氟乙烯树脂量为1.0份或更少时(比较例1,2),会产生条纹图像,而且,在感光鼓2含有的聚四氟乙烯树脂量为2.0份或更多时(比较例3到6),不会产生条纹图像。
另一方面,在实验3中,在感光鼓2含有的聚四氟乙烯树脂量为2.0份或更少时(比较例1到3),5000张中一直都没有出现图像流,而且,在感光鼓2含有的聚四氟乙烯树脂量为10.0份时(比较例4),只出现了轻微的图像流(到字符变得较浅的程度)。但是,在感光鼓2含有的聚四氟乙烯树脂量为15.0份或更多时(比较例5,6),完全丢失字符的图像流就会出现。
而且,在比较例7中,其中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感光鼓2,并增大清洁片的接触压力,条纹图像和图像流情况没有出现。
<比较例8,9的实验结果>
结果如图5所示。作为实验1的一种结果,在比较例8中,感光鼓2的刮下颗粒的平均微粒尺寸为12.1μm,刮下重量是95mg,刮下数比例是31(不多)。而且,在比较例9中,其中采用与比较例8相同的感光鼓2,并增大清洁片的接触压力,与比较例8相比,刮下重量和刮下数比例都增加,但是,刮下数比例约为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半。
而且,对于实验2,在比较例8中,5000张中没有出现条纹图像,但是,在比较例9中,出现了轻微的条纹图像。
另一方面,作为实验3的一种结果,在比较例8中,在强度实验的早期(大约第200张)出现了图像流。并且在比较例9中,在大约第2000张时出现了图像流。
考虑到上述结果,参照图5、图1A、1B将对条纹图像和图像流的出现频率进行说明。图1A表示图5所示结果中的一种刮下微粒与条纹图像出现之间的关系,图1B表示一种刮下微粒与图像流出现之间的关系。
条纹图像和图像流的出现频率是由感光鼓2的刮下微粒的情况(刮下微粒的直径及刮下重量(刮下量))决定的。
也就是说,为了同时消除条纹图像和图像流,需要进行必要的控制以至于(1)尽可能减小刮下微粒的平均微粒直径,以防止条纹图像的出现;(2)尽可能增大刮下微粒的刮下量,以防止图像流的出现。
从图5所示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只要刮下微粒的微粒直径不够小,刮下量不够大,就会出现条纹图像或图像流。
现在,对刮下微粒的微粒直径和刮下量、条纹图像和图像流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对条纹图像的影响>
首先,参照图6对条纹图像的产生过程进行描述。
在感光鼓2和转印辊9之间的辊隙部分,转印材料10表面的纸粉微粒16与感光鼓2的表面接触。
纸粉微粒16被夹在清洁片11和感光鼓2之间。由于在纸粉微粒16被挤压的位置处会出现不均匀磨损(损耗),感光鼓2的一部分就会沿其圆周方向被刮擦。因此,在相应部位就会出现以条痕形式存在的缺陷图像。
当给上述接触型充电装置加AC偏压时,易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当AC偏压施加给充电辊3时,所述感光鼓2的表面就会变稀。
当采用上述转印辊5时,与电晕转印相比,将转印材料10推挤到感光鼓2上的力较大。那么,由于转印材料10上的纸粉微粒16易于粘附在感光鼓2上,感光鼓2就容易出现不均匀的磨损。
相应地,当刮下微粒的微粒直径大时,相应于夹在感光鼓2和清洁片11之间纸粉微粒16处的刮擦深度就变大,因此在感光层表面就会产生刮擦点,强度实验后感光鼓2的表面粗糙度Rz变大。这种现象在强度实验的后期变得很明显,其中感光鼓2的不均匀磨损增大,而且,当刮下量增加时,就会出现条纹图像。
另一方面,当刮下微粒的微粒直径变小时,由于感光鼓21表面产生的刮擦深度随之变小,强度实验后感光鼓2的表面粗糙度Rz就会降低。
而且,从图5所述比较例7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刮下微粒的微粒直径小,即使感光层的刮下量增加,也可以抑制条纹图像的出现。
根据发明人调查,如图1A所示,可以发现,当刮下微粒的平均刮下微粒直径控制在9.0μm或更小时,即使刮下量增加,也可以抑制条纹图像的出现。
<对图像流的影响>
现在根据实验1的结果,参照图5和图1B,对感光鼓2的刮擦情况与图像流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
用清洁片11刮掉粘附在表面的低阻抗物质,可以消除图像流的问题。因此,为了基本上防止图像流的出现,感光鼓2感光层上刮下的量越多越好。
但是,关于第一实施例及比较例9中感光鼓2的刮下量,尽管在比较例9中的刮下量较大,但在第一实施例中没有出现图像流,而在比较例9中出现了严重的图像流。通过比较实验1中感光鼓2感光层的刮下数,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
出现/不出现图像流也与感光层的刮下数有关。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即使当刮下微粒的微粒直径及总刮下量较小时,如果感光层的刮下数较大,感光鼓2感光层表面打磨的很好,低阻抗物质被完全刮下,因此抑制了图像流的出现。
另一方面,与在比较例9中一样,当刮下微粒的微粒直径大时,由于总刮下量大而刮下数小,感光鼓2的表面沿其纵向不均匀磨损而产生污点,这是低阻抗物质未被完全刮下的结果。结果就出现了图像流。由于上述原因,即使当刮下量较大时也不能抑制图像流。
根据发明人的调查,如图1B所示,可以发现,在刮下微粒的微粒直径为9.0μm或更小时,当完成了实验1中的空转实验时,只要将刮下量控制在16mg或更多,就不会出现图像流。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如图1A所示,由于从感光元件上刮下微粒的平均刮下微粒直径为9.0μm或更小,能够防止条纹图像的出现。而且,在下述情况下,即充电装置和清洁装置紧靠着感光元件,而且通过施加AC电压给充电装置而使感光元件带电,当完成空转实验时,如图1B所示,只要每运行距离1.0×106mm下感光元件感光层的刮下量为16mg或更多,就可以同时阻止图像流。
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只需对感光层进行轻微磨擦,因此感光鼓2的表面层涂覆厚度不需特别厚,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
第二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感光鼓2,清洁片11,充电辊3和显影装置6(联系第一实施例的解释)被装成一体以形成一个处理盒,其能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
与图2相关的解释相同,显影装置6包括显影剂5,显影套7及显影层厚度调节元件8。
通过采用这样的一种处理盒,不仅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提供一种维修方便、使用良好的图像形成装置。
顺便地,处理盒PC可以被分成如图7中虚线所示的块BR-A,块BR-B。
根据本发明,可以避免条纹图像和图像流的出现,这是通过决定感光元件表面的特性而实现的,其特性是基于从电子照相感光元件表面刮下微粒的微粒直径和刮下量。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够形成高品质的图像。

Claims (5)

1.一种处理装置,包括:
(a)一个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用于保持其上的显影图像;
(b)一个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接触的充电元件,用于对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充电;
(c)一个清洁元件,用于通过刮擦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表面对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表面进行清洁;
其中,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表面生成被刮下的所述表面的微粒,在所述清洁元件以20-80gf/cm的抵靠压力抵靠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和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移动距离为1.0×106mm的情况下,当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在表面上没有保持图像的状态下由所述清洁元件刮擦该表面时,所述微粒的平均直径是9μm或更小,且被刮下的微粒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纵向每2.8×102mm长度的总重量为16mg或更多,以及
其中,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在其表面具有一个电荷传送层,且所述电荷传送层包括第一聚碳酸脂树脂和第二聚碳酸脂树脂的混合物,其中第一聚碳酸脂树脂的粘性平均分子量为15000或更小,且占混合物总重量的30-95%,以及氟塑料占所述电荷传送层总重量的大于和等于1%且小于和等于10%。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包括一个电荷产生层。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清洁元件为刮片状,且该刮片沿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表面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处理装置,能可拆卸地安装到一个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a)一个能保持其上的显影图像电子照相感光元件;
(b)一个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接触的充电元件,用于对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充电;
(c)用于将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曝光的曝光装置;
(d)显影装置,用于借助显影剂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上形成的静电图像显影;以及
(e)一个清洁元件,用于通过刮擦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表面对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表面进行清洁;
其中,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表面生成被刮下的所述表面的微粒,在所述清洁元件以20-80gf/cm的抵靠压力抵靠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和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移动距离为1.0×106mm的情况下,当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在表面上没有保持图像的状态下由所述清洁元件刮擦该表面时,所述微粒的平均直径是9μm或更小,且被刮下的微粒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的纵向每2.8×102mm长度的总重量为16mg或更多,以及
其中,所述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在其表面具有一个电荷传送层,且所述电荷传送层包括第一聚碳酸脂树脂和第二聚碳酸脂树脂的混合物,其中第一聚碳酸脂树脂的粘性平均分子量为15000或更小,且占混合物总重量的30-95%,以及氟塑料占所述电荷传送层总重量的大于和等于1%且小于和等于10%。
CNB991266471A 1998-10-30 1999-10-29 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及使用该感光元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1616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5861/1998 1998-10-30
JP32586198A JP3715808B2 (ja) 1998-10-30 1998-10-30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61689A CN1261689A (zh) 2000-08-02
CN1161664C true CN1161664C (zh) 2004-08-11

Family

ID=18181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1266471A Expired - Lifetime CN1161664C (zh) 1998-10-30 1999-10-29 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及使用该感光元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20119381A1 (zh)
EP (1) EP0997785B1 (zh)
JP (1) JP3715808B2 (zh)
KR (1) KR100334303B1 (zh)
CN (1) CN1161664C (zh)
DE (1) DE69937031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26883A (ja) * 2003-01-27 2004-08-12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95690A (ja) 2003-12-26 2005-07-21 Toshiba Corp 金属含有樹脂粒子、樹脂粒子、及び電子回路の製造方法
KR100746000B1 (ko) * 2005-05-06 2007-08-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크로스워드 게임을 자동으로 생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23075748A1 (en) * 2021-10-25 2023-05-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hotoconductor drum having a lay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39062B2 (ja) * 1989-03-10 1997-08-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H0412376A (ja) * 1990-05-01 1992-01-16 Japan Imeejingu Syst:Kk 画像形成装置
JP3101469B2 (ja) * 1992-06-29 2000-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該電子写真感光体を有する電子写真装置及び装置ユニット
JP3347476B2 (ja) * 1993-06-30 2002-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方法
JP3365018B2 (ja) * 1993-12-27 2003-01-08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H07219249A (ja) * 1994-01-27 1995-08-18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
US5568242A (en) * 1994-02-28 1996-10-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memb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unit having this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member
JPH08166752A (ja) * 1994-12-14 1996-06-25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50143A (ja) * 1995-08-08 1997-02-18 Konica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装置及び装置ユニット
JPH0990844A (ja) * 1995-09-28 1997-04-04 Konica Corp 特定のトナーを用いる電子写真画像形成方法
JPH09190139A (ja) * 1996-01-09 1997-07-2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44291A (ja) * 1996-03-05 1997-09-19 Mita Ind Co Ltd 接触現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997785A1 (en) 2000-05-03
CN1261689A (zh) 2000-08-02
KR20000029430A (ko) 2000-05-25
DE69937031D1 (de) 2007-10-18
US20020119381A1 (en) 2002-08-29
JP2000137337A (ja) 2000-05-16
DE69937031T2 (de) 2008-05-29
EP0997785B1 (en) 2007-09-05
JP3715808B2 (ja) 2005-11-16
KR100334303B1 (ko) 2002-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1032C (zh) 显影剂载置体,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CN1083998C (zh) 能同时进行显影和清洁的成象设备
JP5349909B2 (ja) 帯電ローラ、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CN1499320A (zh) 成像设备、盒部件、成像系统及用于盒部件的存储介质
CN1959547A (zh) 成像装置及其清洁方法
CN1122192C (zh) 包含接触式充电部件的图象形成设备
CN1094211C (zh) 显影设备
CN1854934A (zh) 显影剂盒,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N1975600A (zh) 清除装置和具有该清除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3922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54848A (ja) 転写電界形成部材、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75605A (zh) 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369405B2 (ja) 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384404A (zh) 具有泡沫弹性部分的充电元件、充电装置、处理盒和图象形成装置
CN1161664C (zh) 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及使用该感光元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17987A (ja) クリーニングブレード、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EP2871528B1 (en) Charg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347617C (zh) 清洁方法及其装置,处理组件,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JP5446989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
CN1266206A (zh) 充电元件,处理卡盒和成像装置
JP2008122866A (ja) 像担持体保護剤・保護層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89247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471085B2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455303A (zh) 成像装置
CN1577161A (zh) 显影调节部件和显影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81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