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9781A - 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9781A
CN116039781A CN202310076318.7A CN202310076318A CN116039781A CN 116039781 A CN116039781 A CN 116039781A CN 202310076318 A CN202310076318 A CN 202310076318A CN 116039781 A CN116039781 A CN 116039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air guide
connecting part
spoil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763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39781B (zh
Inventor
彭陆富
谭勇
王小斌
龚爽
段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7631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397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39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9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39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97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8Side spoi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部、导风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配接区和第二配接区;所述第一配接区用于连接底护板;所述第二配接区用于连接前保险杠;导风部,所述导风部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沿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当扰流板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导风部用于引导流向其表面的气流;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轮罩;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导风部的边沿,并垂直于该边沿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在使用过程中,当风吹至扰流板表面时,导风部会将其表面的气流分散至两侧,减小扰流板本身的风阻,从而实现减小整车的风阻。

Description

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为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一般设计具有弯曲的顶部装置和平坦的底部型面,以满足车辆的稳定性需求,为解决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底部风域带来的阻力和对车辆稳定及性能的影响,在前轮上方设计有扰流板,现有技术中的扰流板为直板型挡板,但直挡型扰流板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增加车辆的风阻。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
第一方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包括:
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部、导风部和第二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配接区和第二配接区;所述第一配接区用于连接底护板;所述第二配接区用于连接前保险杠;
导风部,所述导风部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沿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
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导风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
所述第一导风区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第二导风区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当扰流板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导风部用于引导流向所述第一导风区上的气流;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轮罩;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导风部的边沿,并垂直于该边沿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
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导风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之间的弯折区;
所述第一导风区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以第一预设角度弯折;
所述第二导风区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以第二预设角度弯折;
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
所述弯折区用于连接第一导风区和第一导风区相互靠近的一端。
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风区、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导风区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的投影依次形成互不重叠第一投影区,第二投影区和第三投影区;
所述第一投影区和所述第二投影区之间相接处为第一曲线;
所述第二投影区和所述第三投影区之间相接处为第二曲线;
所述第一曲线与所述第二曲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
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风部还包括:
设于所述第一导风区上远离所述第二导风区的一侧的第三导风区;所述第三导风区远离所述第一导风区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
所述第三导风区用于分化所述第一导风区所承受的气流。
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导风区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四投影区;
所述第四投影区和所述第一投影区之间相接处为第三曲线;
所述第三曲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锐角。
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区、第二连接区、第三连接区和第四连接区;
所述第一连接区与所述第三导风区相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区与所述第一导风区相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区与所述弯折区相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区与所述第二导风区相连接。
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部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四曲线;
所述第四曲线中部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弯曲。
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当所述扰流板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导风部用于引导气流的表面为导风面;
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导风面的内壁和所述导风部远离所述导风面的内壁内壁共同形成了第一空间;
所述第一空间内设有多个沿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排布的加强筋。
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有所述加强筋包括:一体成型的,设于所述导风部内壁的第一加强段和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导风面内壁的第二加强段;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段和第二加强段之间的第三加强段。
第二方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设有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扰流板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部、导风部与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包括与底护板连接的第一配接区,还包括与前保险杠相连接的第二配接区,导风部沿第一连接部的边沿向着远离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导风部用于引导第一导风区上面的气流,扰流板还包括有垂直于导风部并且向靠近第一连接部方向弯曲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导风部与第二连接部共同构成扰流腔体;
在使用过程中,本申请中的扰流板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二部分也就是导风部设计成表面带有阶层的形状,可以将导风部表面的气流进行一部分分流,另一部分会沿着扰流板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第二连接部,流至车底,当风吹至扰流板表面时,第一导风区表面的气流一部分会被引导至第二导风区上,另一部分会顺着第二连接部流至车底,而第二导风区会将第一导风区引导过来的气流以及自身所承受的气流通过第二连接部引导至车底,或者在扰流板的侧面流进车底,并且本申请中的扰流板与底护板以及前保险杠相连接,能够有效的减小气流对于高速转动的轮胎的影响,并且能够增加扰流板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加强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加强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加强段与第二加强段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扰流板相对远离导风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扰流板上条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
1、第一配接区;2、第二配接区;3、第一导风区;301、第三导风区;4、弯折区;5、第二导风区;6、第一连接区;7、第二连接区;8、第三连接区;9、第四连接区;10、第一加强段;11、第二加强段;12、第二内壁;13、第三加强段;14、第一内壁;15、条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包括:
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部、导风部和第二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配接区1和第二配接区2;所述第一配接区1用于连接底护板;所述第二配接区2用于连接前保险杠;
导风部,所述导风部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沿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
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导风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风区3和第二导风区5;
所述第一导风区3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第二导风区5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当扰流板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导风部用于引导流向所述第一导风区3上的气流;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轮罩;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导风部的边沿,并垂直于该边沿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请详见图1,所述扰流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弧形,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配接区1和第二配接区2,在所述第一配接区1上开设有数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第一配接区1安装在所述底护板上,所述第二配接区2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第二配接区2安装在前保险杠上,所述第一配接区1和第二配接区2均使用铆钉的方式将其安装在底护板与前保险杠上;所述导风部沿着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沿向着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所述导风部用于将其表面的气流引走,从而减小所述导风部表面的风阻;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导风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风区3与第二导风区5,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为图1中第一连接部由左下至右上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外延伸所形成的平面记作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导风区3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记作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导风区5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记作为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一距离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距离的长度,即从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向着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看去,所述第一导风区3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风区5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之间形成阶梯形状的一条线;当气流在所述导风部表面时,因为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存在高度差,所以能够将所述导风部上面的气流分散,能够最大的限度的降低风阻;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着所述导风部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边向着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靠近,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导风部之间相互垂直,两者共用一条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边与轮罩相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导风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共同形成扰流腔体,所述扰流腔体开口的朝向背离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导风部的相交处。
在使用过程中,当风吹至导风部表面时,导风部会将在其表面的气流分散至其两侧,从而减小整车的风阻。
本申请通过将扰流板设计成如图1所示的形状,且导风部的表面为弧形,可以有效的将其表面的气流分走,从而减小整车的风阻。
进一步的,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导风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风区3和第二导风区5之间的弯折区4;
所述第一导风区3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以第一预设角度弯折;
所述第二导风区5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以第二预设角度弯折;
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
所述弯折区4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导风区3和所述第一导风区3相互靠近的一端。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区3向着远离所述第一导风部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预设角度,即所述第一导风区3相对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第一预设角度,所形成的所述第一预设角度的开口朝向图1中所示扰流板的下方;所述第二导风区5相对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第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的开口朝向图1中所示扰流板的下方,即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的朝向一致,且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所述导风部还包括弯折区4,所述弯折区4用于将所述第一导风区3与所述第二导风区5连接起来,根据以上所述内容,可知所述导风部表面类似于台阶的形状,所述第二导风区5处于第一层台阶,所述第一导风区3处于第二层台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风区3、弯折区4、第二导风区5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的投影依次形成互不重叠第一投影区,第二投影区和第三投影区;
所述第一投影区和所述第二投影区之间相接处为第一曲线;
所述第二投影区和所述第三投影区之间相接处为第二曲线;
所述第一曲线与所述第二曲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导风区3、所述弯折区4、与所述第二导风区5向所述第一平面进行投影,分别形成相互连接的第一投影区、第二投影区与第三投影区,所述第一投影区与所述第二投影区之间的连接处,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看到的是曲线,记作为第一曲线,即所述弯折区4与所述第一导风区3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记作第一弧形,且该所述第一弧形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投影区与所述第三投影区之间的连接处,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看到的是曲线,记作为第二曲线,即所述弯折区4与所述第二导风区5相互连接的地方亦为圆弧形,记作第二弧形,该所述第二弧形的开口背离所述第一平面,并且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看,所述第一曲线与所述第二曲线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该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并且该所述第一夹角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因为所述弯折区4是倾斜设置的,故在所述第一导风区3和所述第二导风区5之间能够对气流进行分流,当气流吹至所述导风部表面时,一部分气流会顺着所述第一导风区3流至所述弯折区4,在顺着所述弯折区4流向所述第二导风区5上,从而能够实现更佳的分流效果,减小整车的风阻。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部还包括:
设于所述第一导风区3上远离第二导风区5的一侧的第三导风区301;所述第三导风区301远离所述第一导风区3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
所述第三导风区301用于分化所述第一导风区3所承受的气流。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区3上还设有第三导风区301,所述第三导风区301为倾斜状,所述第三导风区301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平面,当气流流至所述第一导风区3上时,一部分气流会顺着所述第三导风区301上的倾斜面流至侧面,从而将所述第一导风区3上的所承受的气流分走,以此降低风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导风区301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四投影区;
所述第四投影区和所述第一投影区之间相接处为第三曲线;
所述第三曲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锐角。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三导风区301向所述第一平面进行投影,所形成的投影记作为第四投影区,所述第四投影区与所述第一投影区之间的连接处形成在所述第一平面上为曲线,记作为第三曲线,所述第三曲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锐角;在所述第二平面上,所述第三导风区301与所述第一导风区3相接触,且所述第三导风区301与所述第一导风区3所形成的夹角记为第一预设夹角,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大于90度,为钝角,并且所述第一预设夹角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平面,即所述第一预设夹角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更准确地说,所述第三导风区301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即所述第三导风区301相对面向所述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的,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区6、第二连接区7、第三连接区8和第四连接区9;
所述第一连接区6与所述第三导风区301相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区7与所述第一导风区3相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区8与所述弯折区4相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区9与所述第二导风区5相连接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按照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区6、第二连接区7、第三连接区8和第四连接区9,所述第一连接区6与所述第三导风区301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边相连,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区6与所述第三导风区301相互连接处所形成的角度为直角,该直角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即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1所形成的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二连接区7与所述第一导风区3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边相连接,且其连接处亦为直角,其所述直角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三连接区8与所述弯折区4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边相连接,所述弯折区4与所述第三连接区8相连接的地方亦为直角,该所述直角相对朝向所述第三导风区301;所述第四连接区9与所述第二导风区5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边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区9与所述第二导风区5相连接的地方形成直角,且该所述直角朝向所述第一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四曲线;
所述第四曲线中部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弯曲。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为曲线,记作为第四曲线,所述第四曲线的中部向着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二连接部曲线的一边用于与所述轮罩相连接,能够保证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轮罩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当所述扰流板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导风部用于引导气流的表面为导风面;
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导风面的内壁和所述导风部远离所述导风面的内壁共同形成了第一空间;
所述第一空间内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排布的加强筋。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扰流板处于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导风部上用于引导气流的表面称之为导风面;所述导风部相对远离所述导风面的一面记作为第一内壁14,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远离所述导风面的内壁记作为第二内壁12,所述第一内壁14与所述第二内壁12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内壁14与所述第二内壁12共同形成有第一空间,在所述第一空间内设有数个加强筋,数个所述加强筋沿着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数个所述加强筋能够使所述第一内壁14与所述第二内壁12始终处于垂直状态,即所述第一内壁14与所述第二内壁12不会因为所述导风面上的气流过大而相互靠近(所述第一内壁14与所述第二内壁12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能够增强所述导风部的强度,从而将所述导风部上面的气流进行分流。
进一步的,所有加强筋包括:一体成型的,设于所述导风部内壁的第一加强段10和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导风面的内壁的第二加强段11,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段10和第二加强段11之间的第三加强段13。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请详见图5,所述加强筋分为第一加强段10与第二加强段11,所述第二加强段11贴合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壁上,即所述第二加强段11设在所述第二内壁12上,与所述第二内壁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段10贴合在所述导风部的内壁上,即所述第一加强段10设在所述第一内壁14上,并且与所述第一内壁14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段10与所述第二加强段11相互靠近的一端相互连接,因所述第一内壁14与所述第二内壁12相互垂直,故所述第一加强段10与所述第二加强段11之间亦相互垂直;在所述第一加强段10与所述第二加强段11之间还设有第三加强段13,所述第三加强段13具有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段10相对靠近所述第二加强段1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加强段11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加强段10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段13为直角三角形的形状,所述第三加强段13还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边与第二边,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一内壁14相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二内壁12相互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对远离的一面所形成的夹角为270度,该270度角贴合并固定在所述第一内壁14与所述第二内壁12所形成的直角上;并且在所述第一导风区3上还设有条形孔15,请详见图6,所述条形孔15相对靠近于所述第一导风区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接的地方,且所述条形孔15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延伸;
如果车辆在雨天行驶或者洗车的过程中,其积水可能会留在扰流腔体内,增加整车的重量,而开设所述条形孔,一方面可以使积存在扰流腔体内的积水流出,另一方面在整体上减轻了所述扰流板的重量。
实施例二
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包括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当风吹向扰流板表面时,导风部会将其表面的气流分散至两侧,从而减小整车的风阻。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部、导风部和第二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配接区(1)和第二配接区(2);所述第一配接区(1)用于连接底护板;所述第二配接区(2)用于连接前保险杠;
导风部,所述导风部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沿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
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导风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风区(3)和第二导风区(5);
所述第一导风区(3)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第二导风区(5)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当扰流板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导风部用于引导流向所述第一导风区(3)上的气流;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轮罩;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导风部的边沿,并垂直于该边沿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导风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风区(3)和第二导风区(5)之间的弯折区(4);
所述第一导风区(3)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以第一预设角度弯折;
所述第二导风区(5)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以第二预设角度弯折;
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
所述弯折区(4)用于连接第一导风区(3)和第一导风区(3)相互靠近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区(3)、所述弯折区(4)、所述第二导风区(5)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的投影依次形成互不重叠第一投影区,第二投影区和第三投影区;
所述第一投影区和所述第二投影区之间相接处为第一曲线;
所述第二投影区和所述第三投影区之间相接处为第二曲线;
所述第一曲线与所述第二曲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还包括:
设于所述第一导风区(3)上远离所述第二导风区(5)的一侧的第三导风区(301);所述第三导风区(301)远离所述第一导风区(3)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
所述第三导风区(301)用于分化所述第一导风区(3)所承受的气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区(301)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四投影区;
所述第四投影区和所述第之间相接处为第三曲线;
所述第三曲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区(6)、第二连接区(7)、第三连接区(8)和第四连接区(9);
所述第一连接区(6)与所述第三导风区(301)相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区(7)与所述第一导风区(3)相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区(8)与所述弯折区(4)相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区(9)与所述第二导风区(5)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四曲线;
所述第四曲线中部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扰流板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导风部用于引导气流的表面为导风面;
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导风面的内壁和所述导风部远离所述导风面的内壁共同形成了第一空间;
所述第一空间内设有多个沿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排布的加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有所述加强筋包括:一体成型的,设于所述导风部内壁的第一加强段(10)和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导风面内壁的第二加强段(11);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段(10)和第二加强段(11)之间的第三加强段(13)。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上设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
CN202310076318.7A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 Active CN1160397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6318.7A CN116039781B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6318.7A CN116039781B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9781A true CN116039781A (zh) 2023-05-02
CN116039781B CN116039781B (zh) 2024-05-14

Family

ID=86120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76318.7A Active CN116039781B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39781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69396A (ja) * 2004-09-02 2006-03-1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整流装置
CN203172744U (zh) * 2013-04-18 2013-09-04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汽车底部的导流降阻结构
JP2014076705A (ja) * 2012-10-09 2014-05-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整流構造
JP2015150913A (ja) * 2014-02-12 2015-08-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DE112016003817T5 (de) * 2015-10-22 2018-05-2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Deflektorstruktur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JP2018144636A (ja) * 2017-03-06 2018-09-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タイヤデフレクタ装置
JP2018144634A (ja) * 2017-03-06 2018-09-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タイヤデフレクタ装置
JP2018144635A (ja) * 2017-03-06 2018-09-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タイヤデフレクタ装置
CN111376999A (zh) * 2018-12-26 2020-07-0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导流板结构
JP2020104581A (ja) * 2018-12-26 2020-07-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US20200262493A1 (en) * 2017-06-24 2020-08-20 FlowBelow Aero, Inc. Aerodynamic systems and fairings with fairing caps
CN111776089A (zh) * 2020-06-03 2020-10-16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前部扰流装置
US20200361545A1 (en) * 2019-05-16 2020-11-19 Honda Motor Co., Ltd. Airflow deflector for a vehicle
CN216833984U (zh) * 2022-03-25 2022-06-28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降风阻的导风结构
CN217515258U (zh) * 2022-06-30 2022-09-30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轮扰流板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69396A (ja) * 2004-09-02 2006-03-1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整流装置
JP2014076705A (ja) * 2012-10-09 2014-05-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整流構造
CN203172744U (zh) * 2013-04-18 2013-09-04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汽车底部的导流降阻结构
JP2015150913A (ja) * 2014-02-12 2015-08-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DE112016003817T5 (de) * 2015-10-22 2018-05-2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Deflektorstruktur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JP2018144634A (ja) * 2017-03-06 2018-09-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タイヤデフレクタ装置
JP2018144636A (ja) * 2017-03-06 2018-09-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タイヤデフレクタ装置
JP2018144635A (ja) * 2017-03-06 2018-09-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タイヤデフレクタ装置
US20200262493A1 (en) * 2017-06-24 2020-08-20 FlowBelow Aero, Inc. Aerodynamic systems and fairings with fairing caps
CN111376999A (zh) * 2018-12-26 2020-07-0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导流板结构
JP2020104581A (ja) * 2018-12-26 2020-07-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US20200361545A1 (en) * 2019-05-16 2020-11-19 Honda Motor Co., Ltd. Airflow deflector for a vehicle
CN111776089A (zh) * 2020-06-03 2020-10-16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前部扰流装置
CN216833984U (zh) * 2022-03-25 2022-06-28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降风阻的导风结构
CN217515258U (zh) * 2022-06-30 2022-09-30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轮扰流板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付宇;: "汽车车轮扰流板降阻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汽车工程师, no. 07, 25 July 2018 (2018-07-25) *
王夫亮;尹章顺;陈枫;闫石;: "车轮旋转条件下前轮导流板气动减阻机理研究", 汽车工程, no. 02, 25 February 2016 (2016-02-2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9781B (zh)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08489B2 (ja) 車両用整流装置
US8668245B2 (en) Front underfl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233927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116039781B (zh) 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汽车前轮罩的扰流板及汽车
JP2015178315A (ja) 車両のドアミラー
CN111055934B (zh) 一种汽车下导流板组件
JP2006327281A (ja) タイヤのフェ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209121A (ja) 自動車の走行風ガイド構造
CN201580451U (zh) 汽车前轮导风板及导风结构
JP4227003B2 (ja) 自動車の床下整流構造
KR100398094B1 (ko) 차량용 루프 랙 캐리어
CN218316987U (zh) 一种扰流板总成、车辆轮罩及车辆
JP2013014165A (ja) 車体構造
CN216301272U (zh) 车辆
JP2014226953A (ja) ホイル内駆動ユニットの冷却構造
CN211252818U (zh) 车辆的尾翼
JP5820641B2 (ja) 車体構造
JP7289605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219467876U (zh) 一种皮卡车用扰流板总成
CN211442209U (zh) 前保险杠蒙皮及车辆
JP5569338B2 (ja) 車両用空力装置
CN216300992U (zh) 一种高强度耐冲击的汽车底护板
CN220594852U (zh) 前下护板以及车辆
CN219115395U (zh) 一种可降风阻的后保险杠
CN215097883U (zh) 车辆尾翼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