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01272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01272U
CN216301272U CN202123186011.8U CN202123186011U CN216301272U CN 216301272 U CN216301272 U CN 216301272U CN 202123186011 U CN202123186011 U CN 202123186011U CN 216301272 U CN216301272 U CN 216301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onnecting plate
rear wheel
baffl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8601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静
陈福焱
蒋超
程家军
姚舜
金晓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8601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01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01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01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旨在解决现有车辆的扰流构件的扰流效果不佳进而影响车辆续航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底盘、后轮罩以及设置在底盘和后轮罩之间的扰流构件,扰流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导流板,第一连接板与后轮罩相连,导流板的第一端与底盘相连,导流板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板相连,以使导流板的至少一部分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本实用新型的扰流构件的设置能够对直接冲击后车轮的气流进行导流,导流板的至少一部分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的设置方式能够将正面冲击后车轮的气流导流至后车轮的底部,进而有效降低后车轮附近的风阻,以有效延长车辆的续航。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在电池能量密度有限的发展情形下,空气动力学性能对电动车的续航影响越来越大,在车辆的造型基本锁定的情形下,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显得尤其关键。
现有车辆通过增设扰流构件以对冲击车辆的空气进行导流,即,利用空气动力学降低风阻,延长车辆的续航。现有的扰流构件主要有车体前部扰流构件和车体尾部扰流构件,还有部分扰流构件设置在车辆的底盘上,然而,车体前部扰流构件和车体尾部扰流构件会影响车辆的整体造型,而设置在底盘上的扰流构件的扰流效果并不明显,尤其对直接冲击后车轮的气流的扰流效果尤为不明显,进而无法有效降低风阻,延长车辆的续航。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车辆来解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技术问题,即,现有车辆的扰流构件的扰流效果不佳进而影响车辆续航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底盘、后轮罩以及设置在所述底盘和所述后轮罩之间的扰流构件,所述扰流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导流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后轮罩相连,所述导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底盘相连,所述导流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以使所述导流板的至少一部分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
在上述车辆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设置成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以便将气流引导至后车轮的底部。
在上述车辆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两侧的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导流板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导流板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以便将气流引导至后车轮的两侧。
在上述车辆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边沿包括横向段以及分别与所述横向段的两端平滑连接的第一竖向段和第二竖向段,其中,所述横向段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竖向段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竖向段与所述第三导流板的第二端相连。
在上述车辆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后轮罩的外侧相连;并且/或者所述导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底盘的外侧相连。
在上述车辆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水孔。
在上述车辆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扰流构件还包括与所述导流板相连的第二连接板,所述扰流构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后轮罩的支架相连。
在上述车辆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扰流构件还包括与所述导流板相连的第三连接板,所述扰流构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车辆的门槛相连。
在上述车辆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连接板设置于所述门槛的外板与所述门槛的后端支架之间。
在上述车辆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第一部分向下凹陷以与所述门槛的外板相连;并且/或者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第二部分向上凸起以与所述门槛的后端支架相连。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底盘、后轮罩以及设置在所述底盘和所述后轮罩之间的扰流构件,所述扰流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导流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后轮罩相连,所述导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底盘相连,所述导流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以使所述导流板的至少一部分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基于上述结构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扰流构件设置在所述底盘和所述后轮罩之间能够对直接冲击后车轮的气流进行导流,所述导流板的至少一部分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的设置方式能够将正面冲击后车轮的气流导流至后车轮的底部,进而有效降低后车轮附近的风阻,以有效延长车辆的续航。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组成限制。此外,图中类似的数字用以表示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扰流构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扰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扰流构件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3中C-C处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3中D-D处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3中E-E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底盘;11、门槛;111、外板;112、后端支架;
2、后轮罩;21、后车轮;22、支架;
3、扰流构件;
31、第一连接板;311、第一固定孔;312、第一紧固件;313、横向段;314、第一竖向段;315、第二竖向段;316、排水孔;
32、导流板;321、第一导流板;3211、第二固定孔;3212、第二紧固件;322、第二导流板;323、第三导流板;
33、第二连接板;331、第三固定孔;332、第三紧固件;
34、第三连接板;341、第一部分;3411、第四固定孔;3412、第四紧固件;342、第二部分;3421、第五固定孔;3422、第五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本实用新型并不对车辆的具体类型作任何限制,可以是轿车、商务车,也可以是客车、卡车,可以是燃油车、电动车,也可以是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这都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自行设定。这种具体应用对象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阅图1至3,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底盘1、后轮罩2以及设置在底盘1和后轮罩2之间的扰流构件3,扰流构件3包括第一连接板31和导流板32,其中,第一连接板31与后轮罩2相连,导流板32的第一端与底盘1相连,导流板32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板31相连,以使导流板32的至少一部分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参阅图3中的方位,导流板32的第一端是指靠近车头的一端,即,图3中的左侧;导流板32的第二端是指靠近车尾的一端,即,图3中的右侧。
具体地,第一连接板31垂直于底盘1设置,以使后车轮21附近的导流效果更佳;当然,第一连接板31还可以相对底盘1倾斜设置,只要能够使导流板32的至少一部分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即可,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导流情况自行设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一连接板31和导流板32的具体结构和具体形状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扰流构件3的设置能够对直接冲击后车轮21的气流进行导流,导流板32的至少一部分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导流板32与底盘1之间形成夹角,将正面冲击后车轮21的气流沿导流板32导流至后车轮21的底部,进而有效降低后车轮21附近的风阻;此外,扰流构件3能够遮挡底盘1和后轮罩2之间的间隙,以避免正面的空气导入底盘1和后轮罩2之间,进而能够进一步有效降低后车轮21附近的风阻,以有效延长所述车辆的续航。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底盘1和后轮罩2的具体结构和形状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自行设定。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也不对导流板32与底盘1之间形成的夹角的角度范围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导流情况自行设定。
进一步地,如图1至5所示,导流板32包括第一导流板321,第一导流板321设置成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以便将气流引导至后车轮21的底部。作为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第一连接板3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孔311,第一连接板31通过两个第一固定孔311和第一紧固件312与后轮罩2的外侧固定连接;此外,导流板32的第一端与底盘1的外侧相连,基于上述连接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扰流构件3的导流效果。具体地,第一导流板321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3211,第一导流板321通过第二固定孔3211和第二紧固件3212与所述车辆的地板纵梁固定连接。当然,导流板32的第一端与底盘1的外侧相连仅是一种优选连接方式,导流板32的第一端还可以与底盘1的内侧相连,这都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安装情况自行设定。
在本可选实施例中,导流板32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导流板321两侧的第二导流板322和第三导流板323,第二导流板322的第一端(即图3中的左端)和第三导流板323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导流板322的第二端(即图3的右端)和第三导流板323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以便将气流引导至后车轮21的两侧,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直接冲击后车轮21的气流,延长所述车辆的续航。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连接板31的侧边沿包括横向段313以及分别与横向段313的两端平滑连接的第一竖向段314和第二竖向段315,横向段313与第一导流板321的第二端相连,第一竖向段314与第二导流板322的第二端相连,第二竖向段315与第三导流板323的第二端相连。通过将横向段313与第一竖向段314和第二竖向段315平滑连接能够使第二导流板322和第三导流板323的整体形状呈现一定的弧度,以进一步有效利用空气动力学性能,降低后车轮21附近的风阻,延长所述车辆的续航。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横向段313与第一竖向段314和第二竖向段315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作任何限制,其可以是非平滑连接,这都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自行设定。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也不对第一导流板321、第二导流板322和第三导流板323的具体结构和具体形状作任何限制,其可以是平板,也可以是有弯曲弧度的板,这都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导流情况自行设定。
接着,如图1、2、3、6、7和8所示,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扰流构件3还包括与导流板32相连的第二连接板33和第三连接板34,扰流构件3通过第二连接板33与后轮罩2的支架22相连,通过第三连接板34与所述车辆的门槛1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二连接板33和第三连接板34的具体结构、设置位置及其与其他构件的具体连接关系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安装情况自行设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在扰流构件3安装到位的情形下,第二连接板33设置在底盘1的外侧,且第二连接板33上设置有两个第三固定孔331,第二连接板33通过两个第三固定孔331和第三紧固件332与后轮罩2的支架22固定连接。
在扰流构件3安装到位的情形下,第三连接板34设置于门槛11的外板111与门槛11的后端支架112之间,以有效保证扰流构件3的安装稳定性。具体地,第三连接板34的第一部分341上设置有第四固定孔3411,且第一部分341向下(参阅图2中的方位)凹陷通过第四固定孔3411和第四紧固件3412以与门槛11的外板111固定连接。此外,第三连接板34的第二部分342上设置有第五固定孔3421,且第二部分342向上(参阅图2中的方位)凸起通过第五固定孔3421和第五紧固件3422以与门槛11的后端支架112固定连接。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对外板111和后端支架112的具体结构和具体形状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自行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二连接板33和第三连接板34的具体结构和具体形状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也不对第一固定孔311、第二固定孔3211、第三固定孔331、第四固定孔3411和第五固定孔3421以及第一紧固件312、第二紧固件3212、第三紧固件332、第四紧固件3412和第五紧固件3422的具体设置数量、类型、形状以及具体设置位置作任何限制,第一固定孔311、第二固定孔3211、第三固定孔331、第四固定孔3411和第五固定孔3421可以是螺纹孔,也可以是光孔,第一紧固件312、第二紧固件3212、第三紧固件332、第四紧固件3412和第五紧固件3422可以是螺钉,也可以是螺栓,这都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扰流构件3的实际安装情况自行设定。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板31的底部还设置有三个圆形的排水孔316,以有效避免扰流构件3的内部积水,进而保证扰流构件3的使用寿命。当然,排水孔316的设置位置、设置数量以及具体设置形状并不是限制性的,其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导流板321的第二端附近,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排水情况自行设定。
优选地,导流板32、第一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3和第三连接板34为一体成型,以进一步有效增强扰流构件3的导流效果,延长所述车辆的续航。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对导流板32、第一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3和第三连接板34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作任何限制,其还可以是胶接、卡接等连接方式,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自行设定。
进一步优选地,扰流构件3的材质为软质材料,如:橡胶、软质塑料等;基于软质材料的设置方式,扰流构件3能够在接触障碍物时产生变形以避免底盘1直接接触障碍物,产生磨损;且扰流构件3在经过障碍物后还能够恢复原状以继续对后车轮21附近的气流进行导流,保证所述车辆的续航。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扰流构件3所采用的具体材质作任何限制,其还可以是聚四氟乙烯等软质材料,甚至还可以是金属、热固定塑料等硬质材料,这都不是限制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行设定。这种有关扰流构件3所采用的具体材质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仍然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底盘、后轮罩以及设置在所述底盘和所述后轮罩之间的扰流构件,
所述扰流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导流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后轮罩相连,所述导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底盘相连,所述导流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以使所述导流板的至少一部分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
所述第一导流板设置成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以便将气流引导至后车轮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两侧的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
所述第二导流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导流板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导流板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以便将气流引导至后车轮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边沿包括横向段以及分别与所述横向段的两端平滑连接的第一竖向段和第二竖向段,
其中,所述横向段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竖向段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竖向段与所述第三导流板的第二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后轮罩的外侧相连;并且/或者
所述导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底盘的外侧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件还包括与所述导流板相连的第二连接板,
所述扰流构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后轮罩的支架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件还包括与所述导流板相连的第三连接板,
所述扰流构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车辆的门槛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设置于所述门槛的外板与所述门槛的后端支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第一部分向下凹陷以与所述门槛的外板相连;并且/或者
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第二部分向上凸起以与所述门槛的后端支架相连。
CN202123186011.8U 2021-12-17 2021-12-17 车辆 Active CN216301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86011.8U CN216301272U (zh) 2021-12-17 2021-12-17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86011.8U CN216301272U (zh) 2021-12-17 2021-12-17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01272U true CN216301272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084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86011.8U Active CN216301272U (zh) 2021-12-17 2021-12-17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012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31066A (zh) 汽车用空气动力部件
CN216301272U (zh) 车辆
CN111055934B (zh) 一种汽车下导流板组件
CN111186453B (zh) 轨道列车车下设备导流装置及轨道列车
CN201580451U (zh) 汽车前轮导风板及导风结构
CN217753918U (zh) 车辆的备胎盆护板、车辆
CN101734292A (zh) 一种汽车前轮导风板及导风结构
CN215205103U (zh) 导流装置及厢式货车
CN213534649U (zh) 一种车辆前雨刮安装结构及车辆
CN112319213A (zh) 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9972363U (zh) 汽车车身下护板以及汽车
CN209852443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全封闭底护板布置结构
CN208774896U (zh) 具有降低风阻的eva型电动车车体结构
CN221023912U (zh) 后保险杠导流板、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CN215097883U (zh) 车辆尾翼及车辆
CN219277654U (zh) 一种前轮气坝及汽车
CN214396990U (zh) 一种用于箱式货车的前沿导流板
CN217994613U (zh) 车辆底盘护板、车辆底盘总成及车辆
CN217994614U (zh) 车辆尾翼及车辆
CN219821352U (zh) 一种底护板降阻结构
CN215245164U (zh) 一种带侧裙板的半挂车
CN219927827U (zh) 一种汽车后扰流板结构
CN216994598U (zh) 一种汽车扰流板
CN212373530U (zh) 车辆
CN211167141U (zh) 导流护板组件及其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