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97883U - 车辆尾翼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尾翼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97883U
CN215097883U CN202121092466.0U CN202121092466U CN215097883U CN 215097883 U CN215097883 U CN 215097883U CN 202121092466 U CN202121092466 U CN 202121092466U CN 215097883 U CN215097883 U CN 215097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tail
guide
ceiling
top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9246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永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9246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97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97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97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尾翼及车辆,该车辆尾翼安装在靠近车辆尾部的车辆顶棚上,并包括相对于车辆顶棚固定设置的尾翼主体,尾翼主体具有顶表面,顶表面位于车辆行进中形成于车辆顶棚上表面上的空气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于顶表面的上游的述空气流体的流动路径上,设有相对于车辆顶棚固定设置的引导部,引导部具有和车辆顶棚的上表面衔接设置的引导面,以将流经车辆顶棚上的空气流体,引导至顶表面的上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尾翼,可将流经车辆顶棚上的空气流体引导至尾翼主体顶表面的上方,而使车尾产生的涡流更加远离车尾,从而利于减小车辆的前后压差阻力,并利于降低风阻,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Description

车辆尾翼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尾翼。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装载有该车辆尾翼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车辆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已成为车辆车身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
由于车辆行驶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与车辆速度平方成正比,而车辆克服空气阻力所消耗的功率和燃料是随车速的三次方急剧增加的。因此,使车辆具有良好的造型以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可以提高车辆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目前,空气从车前开始流向车身,然后从顶棚上方、底盘下方、侧围两旁三个方向流动,并在车尾脱离而流向后方,最终趋于平行流动。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车辆的尾部添加尾翼,但由于尾翼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车辆的风阻大,不利于车辆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尾翼,以降低车辆的风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尾翼,安装在靠近车辆尾部的车辆顶棚上,包括相对于所述车辆顶棚固定设置的尾翼主体,所述尾翼主体具有顶表面,所述顶表面位于车辆行进中形成于车辆顶棚上表面上的空气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于所述顶表面的上游的所述空气流体的流动路径上,设有相对于所述车辆顶棚固定设置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和所述车辆顶棚的上表面衔接设置的引导面,以将流经所述车辆顶棚上的所述空气流体,引导至所述顶表面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面为内凹设置,所述引导面的首端与所述车辆顶棚的上表面相切,末端向车辆后上方上扬,且所述引导面末端的切线,位于所述顶表面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部具有随形固连在所述车辆顶棚上的安装面,以及背离所述引导面的背风面;所述引导面、所述安装面以及所述背风面彼此连接,以使所述引导部的横截面呈类三角形。
进一步的,所述背风面为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面的末端和所述背风面之间,连接有过渡曲面。
进一步的,所述尾翼主体具有面向所述引导部设置的迎风面;所述迎风面由所述顶表面的前端斜向下延伸设置,且于车辆长度方向上,所述迎风面和所述引导部之间形成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迎风面为平面。
进一步的,于所述尾翼主体的两侧分别固连有侧连接部,各所述侧连接部向车辆宽度方向的车身侧围延伸设置,并与所述车身侧围固连。
进一步的,因各所述侧连接部对所述尾翼主体的支撑,所述尾翼主体被架离设置在所述车辆顶棚末端的下游,于所述尾翼主体和所述车辆顶棚末端之间,形成镂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尾翼,通过在尾翼主体顶表面上游设有相对于车辆顶棚固定设置的引导部,以及引导部上的引导面,可将流经车辆顶棚上的空气流体引导至顶表面的上方,而使车尾产生的涡流更加远离车尾,从而利于减小车辆的前后压差阻力,并利于降低风阻,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内凹的引导面,以及引导面首端和末端的设置,利于提高对气流的引导效果,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阻。
(3)引导部的横截面呈类三角形,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以及使用稳定性好的优点。
(4)背风面采用平面,利于提高引导部的使用效果,且平面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5)过渡曲面的设置,不仅利于提高引导面和背风面之间的连接效果,而且利于提高引导面末端对气流的引导效果。
(6)迎风面的设置,利于引导气流流向顶表面的上方,而进一步降低车辆的风阻。
(7)通过设置平面的迎风面,利于提高对气流的引导效果,且平面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
(8)通过侧连接部,利于将尾翼主体固定在车身上,而提高尾翼主体的使用效果。
(9)通过在尾翼主体和车辆顶棚末端之间形成镂空,利于提高车辆的造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装载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尾翼。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车辆尾翼,利于降低车辆的风阻,从而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尾翼安装在车辆顶棚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方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尾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尾翼的部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顶棚;2、引导部;3、尾翼主体;4、侧连接板;5、后挡风玻璃;
101、前顶棚外板;102、后顶棚外板;
201、引导面;202、背风面;203、安装面;204、过渡曲面;
301、迎风面;302、顶表面;303、连接面;304、底表面;305、豁口;
401、安装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尾翼,其安装在靠近车辆尾部的车辆顶棚上。整体构成上,该车辆尾翼包括相对于车辆顶棚固定设置的尾翼主体,尾翼主体具有顶表面,顶表面位于车辆行进中形成于车辆顶棚上表面上的空气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于顶表面的上游的空气流体的流动路径上,设有相对于车辆顶棚固定设置的引导部,该引导部具有和车辆顶棚的上表面衔接设置的引导面,以将流经车辆顶棚上的所述空气流体,引导至顶表面的上方。
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辆尾翼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3中。本实施例中的车辆顶棚1包括前顶棚外板101,以及连接于前顶棚外板101后端的后顶棚外板102。其中,前顶棚外板101向前延伸至前挡风玻璃,后顶棚外板102向后延伸至车辆的后挡风玻璃5。
另外,前顶棚外板101和后顶棚外板102的顶面为上凸设置的弧面,两者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水平相切,且圆弧过渡,以降低车辆的风阻。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尾翼具体安装在后顶棚外板102上。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车辆顶棚1处理采用前顶棚外板101和后顶棚外板102相组合的方式外,还可采用一体成型的加工方式,此时,车辆尾翼安装在车辆顶棚1上,也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结合图2和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顶表面302呈向上外凸设置弧面,以降低流经顶表面302上空气流体的风阻。本实施例中的尾翼主体3具有面向引导部2设置的迎风面301。该迎风面301由顶表面302的前端斜向下延伸设置,且于车辆长度方向上,迎风面301和引导部2之间形成间距。其中,倾斜布置的迎风面301,利于将流向其的空气流体引导至顶表面302的上方。
而迎风面301和引导部2之间的间距,则利于将被引导部2引导后的空气流体,经由迎风面301后顺利的引导至顶表面302的上方。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迎风面301为平面,以具有较好的导流效果,并便于加工成型。
继续参照图2和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尾翼主体3的横截面呈类平行四边形。其中,迎风面301和顶表面302构成该类平行四边形的两个边。尾翼主体3还具有与迎风面301的底端相连,并向车辆的后方延伸设置的底表面304,以及相对于迎风面301连接在顶表面302和底表面304之间的连接面303。其中,连接面303与迎风面301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同,底表面304呈向下凸出设置的弧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类平行四边形是指图4中所示的,整体视觉上相对布置的两条边均大致平行而构成的平行四边形,但与一般平行四边形相比,类平行四边形中的相对布置的两条边可以不绝对平行,只要肉眼观察到的大致平行即可。
为便于尾翼主体3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在尾翼主体3的两侧分别固连有侧连接部,各侧连接部向车辆宽度方向的车身侧围延伸设置,并与车身侧围固连。参照图1和图3中所示,侧连接部具体为侧连接板4,两个侧连接板4和尾翼主体3在连接状态下使得整个车辆尾翼呈开口朝下设置的U形。此处,侧连接板4的结构简单,便于与尾翼主体3和车身侧围相连,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为提高车辆尾翼的造型效果,本实施例中,因各侧连接板4对尾翼主体3的支撑,尾翼主体3被架离设置在车辆顶棚1末端的下游,于尾翼主体3和后顶棚外板102末端之间形成镂空。
具体来讲,继续参照图1和图3中所示,在两侧连接板4上分别设有向后顶棚外板102延伸设置的安装凸起401,两个侧连接板4均通过安装凸起401在后顶棚外板102上的安装固定在车辆顶棚1上。如此设置,后顶棚外板102、两个安装凸起401,以及尾翼主体3共同限定出上述的镂空。本实施例中,安装凸起401的结构简单,便于在侧连接板4上加工成型,且连接效果好。
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中所示,侧连接板4的与尾翼主体3相连的一端的宽度,大于侧连接板4的与尾翼主体3相连的宽度。即因尾翼主体3的设置,而使得车辆尾翼具有位于两侧连接板4之间,并位于尾翼主体3前方的豁口305。如此,利于进一步优化车辆的造型,彰显车辆尾翼的层次和立体感。
本实施例中的引导部2沿车辆顶棚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如图1和图3中所示,该引导部2的两端分别固连在两侧连接板4上,从而位于顶表面302的上游,并具有较好的引导效果。
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引导部2位于豁口305的前2/3以内。例如,豁口305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间距为L,那么引导部2位于豁口305的前端至豁口305长度的2/3处限定出的长度空间内。这样,利于提高引导部2对空气流体的导流效果,从而利于降低车辆的风阻。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尾翼还可不设置上述的豁口305,不过此时引导部2的设置仍能够将空气流体引导至顶表面302的上方,而达到降低风阻的效果。
具体实施时,引导部2可与侧连接板4一体加工成型,或者,引导部2经由其两端在侧连接板4上的安装而固定在两侧连接板4之间。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引导部2除了设置在两侧连接板4外,还可直接固定在后顶棚外板102上,不过,相较而言,还是将引导部2设置在两侧连接板4上的装配难度更低,装配效率更高。
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引导面201朝向车辆的前方,并内凹设置,以利于引导空气流体更加流畅的向后流动。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引导面201的首端与车辆顶棚1的上表面相切,末端向车辆后上方上扬,且引导面201末端的切线,位于顶表面302的上方。如此设置,利于将流经车辆顶棚1上的空气流体,引导至顶表面302的上方。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引导面201的首端是指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引导面201的最靠近车辆前方的一端,引导面201的尾端是指引导面201的最靠近尾翼主体3的一端。
另外,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引导部2具有随形固连在车辆顶棚1上的安装面203,以及背离引导面201的背风面202。其中,安装面203具体固定在后顶棚外板102上,以确保引导部2的导流效果和使用中的稳定性。具体实施时,该安装面203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后顶棚外板102上。
本实施中,在引导面201的末端和背风面202之间连接有过渡曲面204,通过过渡曲面204利于提高引导面201末端的导流效果,而利于将空气流体引导至顶表面302的上方。而背风面202的设置利于提高引导部2在使用中的效果。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背风面202为平面,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继续参照图4中所示,引导面201、安装面203以及背风面202彼此连接,以使引导部2的横截面呈类三角形。如此设置,利于提高引导部2的结构强度和使用中的稳定性,从而延长引导部2的使用寿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类三角形是指图4中所示的,整体视觉上相当于三条边构成的三角形,但与一般采用三条直线边构成的三角形相比,类三角形中的至少其一边可为圆弧线,而不为直线。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尾翼在使用的过程中,空气流体的流动方向如图2中所示,空气流体在后顶棚外板102上流动至引导部2时,在引导面201的作用下,会倾斜向上流动。在空气流体流动至尾翼主体3的迎风面301时,空气流体会贴着迎风面301继续向后流动,并流动至顶表面302的上方,最后在车辆尾部的后方产生涡流。不过此时的涡流远离车尾,不仅利于增加车尾表面压力,并增大前后压差阻力,从而利于降低车辆的风阻,达到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的目的。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尾翼,通过在尾翼主体3顶表面302上游设有相对于车辆顶棚1固定设置的引导部2,以及引导部2上的引导面201,可将流经车辆顶棚1上的空气流体引导至顶表面302的上方,而使车尾产生的涡流更加远离车尾,从而利于减小车辆的前后压差阻力,并利于降低风阻,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装载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尾翼。该车辆通过装载如上所述的车辆尾翼,利于降低车辆的风阻,从而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尾翼,安装在靠近车辆尾部的车辆顶棚(1)上,包括相对于所述车辆顶棚(1)固定设置的尾翼主体(3),所述尾翼主体(3)具有顶表面(302),所述顶表面(302)位于车辆行进中形成于车辆顶棚(1)上表面上的空气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顶表面(302)的上游的所述空气流体的流动路径上,设有相对于所述车辆顶棚(1)固定设置的引导部(2),所述引导部(2)具有和所述车辆顶棚(1)的上表面衔接设置的引导面(201),以将流经所述车辆顶棚(1)上的所述空气流体,引导至所述顶表面(302)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201)为内凹设置,所述引导面(201)的首端与所述车辆顶棚(1)的上表面相切,末端向车辆后上方上扬,且所述引导面(201)末端的切线,位于所述顶表面(302)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2)具有随形固连在所述车辆顶棚(1)上的安装面(203),以及背离所述引导面(201)的背风面(202);所述引导面(201)、所述安装面(203)以及所述背风面(202)彼此连接,以使所述引导部(2)的横截面呈类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风面(202)为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201)的末端和所述背风面(202)之间,连接有过渡曲面(20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主体(3)具有面向所述引导部(2)设置的迎风面(301);所述迎风面(301)由所述顶表面(302)的前端斜向下延伸设置,且于车辆长度方向上,所述迎风面(301)和所述引导部(2)之间形成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面(301)为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尾翼主体(3)的两侧分别固连有侧连接部,各所述侧连接部向车辆宽度方向的车身侧围延伸设置,并与所述车身侧围固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尾翼,其特征在于:因各所述侧连接部对所述尾翼主体(3)的支撑,所述尾翼主体(3)被架离设置在所述车辆顶棚(1)末端的下游,于所述尾翼主体(3)和所述车辆顶棚(1)末端之间,形成镂空。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该车辆装载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尾翼。
CN202121092466.0U 2021-05-20 2021-05-20 车辆尾翼及车辆 Active CN215097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2466.0U CN215097883U (zh) 2021-05-20 2021-05-20 车辆尾翼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2466.0U CN215097883U (zh) 2021-05-20 2021-05-20 车辆尾翼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97883U true CN215097883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298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92466.0U Active CN215097883U (zh) 2021-05-20 2021-05-20 车辆尾翼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97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2126178A (ja) リアスポイラー
JP5983568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102826123B (zh) 一种汽车底部结构
CN215097883U (zh) 车辆尾翼及车辆
CN111055934B (zh) 一种汽车下导流板组件
CN201198328Y (zh) 一种汽车驾驶室侧后导流板
CN111017040B (zh) 汽车大包围的扰流结构
CN112319213A (zh) 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301272U (zh) 车辆
CN212738322U (zh) 车身下护板和车辆
CN215553618U (zh) 低风阻型汽车后扰流翼
CN209956100U (zh) 汽车尾翼
CN211252818U (zh) 车辆的尾翼
CN221138358U (zh) 顶盖装饰结构及车辆
CN217804640U (zh) 一种后保险杠和车辆
CN220009936U (zh) 一种镂空尾翼及汽车
CN219565286U (zh) 一种车辆尾翼及车辆
CN221023912U (zh) 后保险杠导流板、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CN212473699U (zh) 一种货车车身导流板
CN217835559U (zh) 前保险杠结构和车辆
CN220996012U (zh) 一种汽车轮腔整流装置
CN218112808U (zh) 一种低风阻的底护板
CN217672860U (zh) 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CN217048528U (zh) 汽车的前保险杠总成及汽车
CN212637710U (zh) 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