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37710U - 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37710U
CN212637710U CN202020841225.0U CN202020841225U CN212637710U CN 212637710 U CN212637710 U CN 212637710U CN 202020841225 U CN202020841225 U CN 202020841225U CN 212637710 U CN212637710 U CN 2126377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ss
vortex
windshield
spoile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4122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凯平
谭永南
袁勋
苏信佳
陈炳圣
饶建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qing Xiaope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oqing Xiaope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qing Xiaope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oqing Xiaope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4122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377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377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377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包括:扰流结构本体、A柱钣金总成和挡风玻璃,所述挡风玻璃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固定连接,所述扰流结构本体设有至少两个扰流凸台,所述扰流凸台之间设有扰流凹槽,所述扰流结构本体设于所述A柱钣金总成与所述挡风玻璃交汇处。当气流流经扰流结构所在区域时,会受到扰流结构影响,气流的流向发生改变且流经A柱后的分离涡强度减弱,致使拍打在车窗上的压力脉动减弱,从而减小了风噪的产生,提升驾驶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中高速行驶时,外气动噪声(风噪)是主要的噪声来源。过大的风噪声会影响车辆驾驶品质,恶化乘客的乘坐舒适性。现有情况下一般都是通过声学包的设计来降低传递到车内的风噪,例如:普通玻璃升级为带夹层隔音玻璃、增加车窗和车门密封条的数量和压缩量、内饰件中添加吸音棉等方法。这些方法并没有真正削弱风噪的源头,且会增加车辆的重量和制造成本,在量产后不易变更和升级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车辆,该扰流结构可改变流经其附近的空气气流流向,且使流经A柱后的分离涡强度减弱,使拍打在车窗上的压力脉动减弱,从而减小了风噪的产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包括:扰流结构本体、A柱钣金总成和挡风玻璃;所述挡风玻璃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固定连接,所述扰流结构本体设有至少两个扰流凸台,所述扰流凸台之间设有扰流凹槽,所述扰流结构本体设于所述A柱钣金总与所述挡风玻璃交汇处。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结构本体包括本体第一侧面和本体第二侧面,所述本体第一侧面朝向所述A柱钣金总成,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朝向所述挡风玻璃,所述本体第一侧面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成一定角度设置;所述扰流凸台包括凸台第一侧面、凸台第二侧面和凸台第三侧面;所述凸台第一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成一定角度设置;所述凸台第二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成一定角度设置;所述凸台第三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成一定角度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第一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成钝角或锐角设置,且所述凸台第二侧面和所述凸台第三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第二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成钝角或锐角设置,且所述凸台第一侧面和所述凸台第三侧面分别与所述本体第二侧面和本体第一侧面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第一侧面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固定连接,所述本体第二侧面与所述挡风玻璃贴合或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凸台上设有凸台孔。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结构本体包括本体第一侧板或本体第二侧板,所述本体第一侧版朝向所述A柱钣金总成,所述本体第二版面朝向所述挡风玻璃,所述扰流凸台设于所述本体第一侧板和本体第二侧板之间。
结合上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在扰流结构本体上设有多个扰流凸台,当气流流经扰流结构所在区域时,会受到扰流结构影响,气流的流向发生改变且流经A柱后的分离涡强度减弱,致使拍打在车窗上的压力脉动减弱,从而减小了风噪的产生,提升驾驶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A柱钣金总成、挡风玻璃以及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扰流结构。
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扰流结构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因此通过设置该车辆扰流结构,可以使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车辆扰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车辆扰流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车辆扰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车辆扰流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车辆扰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车辆扰流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车辆扰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
扰流结构本体10;扰流凸台110;扰流凹槽120;本体第一侧面130;本体第二侧面140;第一侧板132;第二侧板142;凸台第一侧面1101;凸台第二侧面1102;凸台第三侧面1103;扰流凸台111;扰流凸台112;扰流凸台113;凸台孔1130;扰流凸台114;扰流凸台115;
A柱钣金总成20;挡风玻璃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图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包括:扰流结构本体10、A柱钣金总成20和挡风玻璃30,其中所述挡风玻璃30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20固定连接,挡风玻璃30边缘嵌入所述A柱钣金总成20一侧,所述扰流结构本体10设有至少两个扰流凸台110,所述扰流凸台110之间设有扰流凹槽120,所述扰流结构本体10设于所述A柱钣金总与所述挡风玻璃交汇处。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结构本体10包括本体第一侧面130和本体第二侧面140,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朝向所述A柱钣金总成20,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朝向所述挡风玻璃30,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和本体第二侧面140可以视为由扰流结构本体10边缘组成的面,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扰流结构本体10上的扰流凸台110之间如果是通过朝向A柱钣金总成20和挡风玻璃30的实体板连接而成,则所述实体板的外表面为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和本体第二侧面14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扰流结构本体10上的扰流凸台110仅通过朝向A柱钣金总成20一侧实体板连接,而朝向挡风玻璃30的一侧不设实体板,则将扰流凸台110的边缘视为本体第二侧面140,以此类推,所述扰流结构本体10可以仅包括扰流凸台110,扰流凸台的侧面直接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20和挡风玻璃30连接,则扰流凸台110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20和挡风玻璃30相接触的边缘为本体第一侧面130和本体第二侧面140。
进一步的,由于挡风玻璃30和A柱钣金总成20交汇处的夹角因不同车型或不同位置而不同,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成一定角度设置,以使扰流结构本体10具备更好的装配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夹角优选为90度。
请参考图3-图7,所述扰流凸台110包括凸台第一侧面1101、凸台第二侧面1102和凸台第三侧面1103,所述凸台第一侧面1101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成一定角度设置;或/和所述凸台第二侧面1102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成一定角度设置;或/和所述凸台第三侧面1103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成一定角度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第一侧面1101、凸台第二侧面1102和凸台第三侧面1103与第一侧面130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之间的角度可以决定扰流凸台110的结构形状和排列角度,而所述扰流凸台110的结构形状和排列角度不同可以产生使流经A柱后的分离涡强度不同,而不同的分离涡强度对车窗产生不同的脉动压力,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降噪效果,所述扰流凸台的形成和排列角度可根据不同车型的需要而做适应性的调整。
优选的,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凸台第一侧面1101与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成钝角或锐角设置,且所述凸台第二侧面1102和所述凸台第三侧面1103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垂直(扰流凸台111和扰流凸台112),本实施例仅通过改变凸台第一侧面1101的角度来实现改变流经A柱后的分离涡强度,由于凸台第二侧面1102和所述凸台第三侧面1103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垂直,因此,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有利简化模具结构和设计,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的,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凸台第二侧面1102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成钝角或锐角设置,且所述凸台第一侧面1101和所述凸台第三侧面1103分别与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和本体第一侧面130垂直(扰流凸台114和扰流凸台115),本实施例仅通过改变凸台第二侧面1102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的角度来实现改变流经A柱后的分离涡强度,由于凸台第一侧面1101和所述凸台第三侧面1103分别与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和本体第一侧面130垂直,因此,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也有利简化模具结构和设计,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第一侧面130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20固定连接,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与所述挡风玻璃30贴合或间隔设置。由于扰流结构本体1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受到气流施加力,而A柱钣金总成20为金属结构,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因此将扰流结构本体10的本体第一侧面130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20固定连接有利于扰流结构本体10安装稳定性。优选的,扰流结构本体10可以同时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20和所述挡风玻璃30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由于挡风玻璃30为曲面结构,可以将所述扰流结构本体10的本体第二侧面140设置成与挡风玻璃30曲面形状相仿的曲面,以使本体第二侧面140可以更好的贴合或固定于所述挡风玻璃30,若当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为平面时,所述本体第二侧面140还可以与所述挡风玻璃30间隔设置,可以使扰流结构本体10制造更为简便。
请参阅图7,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凸台110上设有凸台孔1130,所述凸台孔1130可以在保证改进车辆行驶中噪音的同时,减少了扰流凸台110生产所需要的物料,节约了制造成本。
优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扰流凹槽120两侧的扰流凸台110的间距为1mm-200mm。
在本身请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凸台110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20在制造时一体成型,从而提供生产效率。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结构本体10包括本体第一侧板132或本体第二侧板142,所述本体第一侧版132朝向所述A柱钣金总成20,所述本体第二侧板142朝向所述挡风玻璃30,所述扰流凸台110设于所述本体第一侧板132和本体第二侧板142之间,所述本体第一侧板132或本体第二侧板142能为扰流凸台110提供更好的承载力。
本申请第二方面还公开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结构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辆扰流结构。
结合上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在扰流结构本体10上设有多个扰流凸台110,当气流流经扰流结构所在区域时,会受到扰流结构影响,气流的流向发生改变且流经A柱后的分离涡强度减弱,致使拍打在车窗上的压力脉动减弱,从而减小了风噪的产生,提升驾驶舒适性。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结构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辆扰流结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扰流结构。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扰流结构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因此通过设置该车辆扰流结构,可以使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结构本体、A柱钣金总成和挡风玻璃;
所述挡风玻璃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固定连接
所述扰流结构本体设有至少两个扰流凸台,所述扰流凸台之间设有扰流凹槽,所述扰流结构本体设于所述A柱钣金总与所述挡风玻璃交汇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结构本体包括本体第一侧面和本体第二侧面,所述本体第一侧面朝向所述A柱钣金总成,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朝向所述挡风玻璃,所述本体第一侧面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成一定角度设置;
所述扰流凸台包括凸台第一侧面、凸台第二侧面和凸台第三侧面;
所述凸台第一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成一定角度设置;
所述凸台第二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成一定角度设置;
所述凸台第三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和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成一定角度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第一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二侧面成钝角或锐角设置,且所述凸台第二侧面和所述凸台第三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第二侧面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成钝角或锐角设置,且所述凸台第一侧面和所述凸台第三侧面分别与所述本体第二侧面和本体第一侧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第一侧面与所述A柱钣金总成固定连接,所述本体第二侧面与所述挡风玻璃贴合或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凸台上设有凸台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结构本体包括本体第一侧板或本体第二侧板,所述本体第一侧板朝向所述A柱钣金总成,所述本体第二板面朝向所述挡风玻璃,所述扰流凸台设于所述本体第一侧板和本体第二侧板之间。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A柱钣金总成、挡风玻璃及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扰流结构。
CN202020841225.0U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26377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41225.0U CN212637710U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41225.0U CN212637710U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37710U true CN212637710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793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41225.0U Active CN212637710U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377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4193721A (ja) 自動車用の全ガラスルーフ
JP2009040071A (ja) 吸音材及び吸音材を備えた吸音構造
CN212637710U (zh) 一种车辆扰流结构及车辆
CN109250001A (zh) 一种汽车
CN218316988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风道系统及其车辆
CN102514582A (zh) 空调机组平台装置和车体
CN205971505U (zh) 汽车后门锁销安装部位结构
CN207902580U (zh) 一种门槛加强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283857U (zh) 一种汽车背门结构
CN110371145B (zh) 一种车端连接器及车辆
JP2000177651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9406114U (zh) 汽车后背门骨架结构
CN218198516U (zh) 顶盖总成和车辆
CN112319213A (zh) 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751024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3921011U (zh) 车辆新型风道结构及其机车
CN217553616U (zh) 一种水陆两栖车
CN107585215B (zh) 一种翼子板系统及设有该翼子板系统的车辆
CN212386587U (zh) 一种降低路噪的后围支架
CN216783638U (zh)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CN214451334U (zh) 汽车a柱结构、汽车侧围结构及汽车
CN219706642U (zh) 后背门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8536865U (zh)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1493618U (zh) 车门玻璃导轨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7554022U (zh) 一种前壁板左加强件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