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72860U - 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72860U
CN217672860U CN202222047987.5U CN202222047987U CN217672860U CN 217672860 U CN217672860 U CN 217672860U CN 202222047987 U CN202222047987 U CN 202222047987U CN 217672860 U CN217672860 U CN 2176728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obile
guide
cover body
front cover
guid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4798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漩
张林芊
高瑜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4798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728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728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728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机盖及汽车,包括机盖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机盖本体上的两个第一导流槽和两个第二导流槽,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槽对称设置于所述机盖本体的中部,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槽对称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外侧、且位于两个车灯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槽自前向后逐渐远离、以引导气流至风挡的外侧;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槽自前向后分别向两侧车门延伸、以引导气流至所述车门的外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前机盖,利用第一导流槽将机盖本体上方中部的气流向风挡的两侧引导,利用第二导流槽将车灯位置的气流向车门的外侧引导,有效地降低了行车过程中的风阻,减小了行车过程中的能耗,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Description

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前机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消费市场的飞速增长,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汽车的基本使用功能,逐渐开始注重汽车的造型设计。汽车造型是设计师设计理念的最终表达,消费者的审美喜好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汽车造型的走向。造型设计在满足消费者喜好、提高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同时,要尽可能的提高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
据实验数据表明,现有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超过50%的能耗用来克服空气阻力,且能耗占比会随行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风阻系数是衡量空气动力学性能的重要标准,所以如何降低风阻系数,追求最佳空气动力学性能,是汽车前机盖设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机盖及汽车,能够有效降低前机盖的风阻系数,降低汽车的能耗,提高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前机盖,包括机盖本体以及设置于机盖本体上的两个第一导流槽和两个第二导流槽,两个第一导流槽对称设置于机盖本体的中部,两个第二导流槽对称设置于两个第一导流槽的外侧、且位于两个车灯之间;
其中,两个第一导流槽自前向后逐渐远离、以引导气流至风挡的外侧;
两个第二导流槽自前向后分别向两侧车门延伸、以引导气流至车门的外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机盖本体的中部设有向后延伸至风挡的下凹腔,下凹腔后端的宽度逐渐变大,下凹腔的两侧腔壁分别形成第一导流槽。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具有朝向下凹腔中部的曲向,第一导流槽能够引导气流弧形回返并下压至下凹腔的底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的弧度大于第二导流槽的弧度。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的弧度自前向后逐渐变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导流槽的前端向与其相邻的车灯一侧弧形弯曲靠近,用于引导气流向后流动至车门的外侧。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槽的前端向前下方凸出于第一导流槽设置,后端延伸至车门的外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汽车前机盖还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机盖本体的两侧轮眉边缘的第三导流槽;在上下方向上,第三导流槽的坡度大于轮眉的坡度,第三导流槽用于引导气流至机盖本体的外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流槽与纵向截面之间具有锐角夹角α,45°≤α≤75°。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机盖,利用第一导流槽将机盖本体上方中部的气流向风挡的两侧引导,利用第二导流槽将车灯位置的气流向车门的外侧引导,避免气流直接流向风挡和车顶所产生的气流阻力,有助于提高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两个第一导流槽和两个第二导流槽在机盖本体上方分别呈对称布设的结构,可对机盖本体上方的气流进行有序引导,使气流向车身两侧均匀分散,有效地降低了行车过程中的风阻,减小了行车过程中的能耗,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上述汽车包括权利汽车前机盖。该汽车通过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对车身前部的气流进行有序引导,避免气流向风挡上流动,降低了行车过程中的风阻,有效地降低了汽车的能耗,提高了乘客乘坐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机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提供的汽车前机盖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提供的汽车前机盖再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展示气流走向);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提供的汽车前机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机盖本体;2、第一导流槽;3、第二导流槽;4、第三导流槽;5、下凹腔;6、车灯安装位;7、风挡安装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方便描述,定义汽车靠近车头的方向为前,靠近车尾的方向为后,汽车的左右方向对应车身的宽度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前机盖及汽车进行说明。汽车前机盖,包括机盖本体1以及设置于机盖本体1上的两个第一导流槽2和两个第二导流槽3,两个第一导流槽2对称设置于机盖本体1的中部,两个第二导流槽3对称设置于两个第一导流槽2的外侧、且位于两个车灯之间;其中,两个第一导流槽2自前向后逐渐远离、以引导气流至风挡的外侧;两个第二导流槽3自前向后分别向两侧车门延伸、以引导气流至车门的外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机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机盖,利用第一导流槽2将机盖本体1上方中部的气流向风挡的两侧引导,利用第二导流槽3将车灯位置的气流向车门的外侧引导,避免气流直接流向风挡和车顶所产生的气流阻力,有助于提高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两个第一导流槽2和两个第二导流槽3在机盖本体1上方分别呈对称布设的结构,可对机盖本体1上方的气流进行有序引导,使气流向车身两侧均匀分散,有效地降低了行车过程中的风阻,减小了行车过程中的能耗,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本实施例中,定义车身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轴线,两个第一导流槽2位于两个第二导流槽3之间,且两个第一导流槽2对称布设在车身中轴线的两侧,能够将机盖本体1上方靠近中间区域的气流自前而后向风挡的两侧有序导送。
两个第二导流槽3对称布设在车身的中轴线两侧(即对称布设于两个第一导流槽2的外侧),第二导流槽3能够将车灯位置的气流自前而后向车门外侧分别进行导送,使车灯靠近车身中轴线一侧的气流得到有序疏导,避免气流向风挡以及车顶位置流动造成的风阻。
参见图1至图4,图中并未展示车灯和风挡的具体结构,在后续装配过程中,车灯安装位6用于安装车灯,风挡安装位7用于安装风挡。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机盖本体1的采用如图1至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4,机盖本体1的中部设有向后延伸至风挡的下凹腔5,下凹腔5后端的宽度逐渐变大,下凹腔5的两侧腔壁分别形成第一导流槽2。
本实施例中,机盖本体1上方设置的下凹腔5一方面可增加造型的美观度,最重要的是可通过下凹腔5的两侧壁形成第一导流槽2,实现对气流的导送作用。
在自前而后的方向上,下凹腔5的内腔深度逐渐变小,下凹腔5的内腔宽度逐渐增大,增大了对气流的收集面积,实现了对机盖本体1上方气流的有效引导。下凹腔5的两侧内腔壁形成了第一导流槽2,能够将下凹腔5内的气流分别向风挡大两侧引流,避免气流直接冲击风挡所造成的风阻的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一导流槽2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4,第一导流槽2具有朝向下凹腔5中部的曲向,第一导流槽2能够引导气流弧形回返并下压至下凹腔5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2在对气流进行向风挡两侧引导的同时,还通过其自身弧度使气流产生朝向下凹腔5内底壁的下压力。具体的,第一导流槽2具有的曲向结构可将气流自下凹腔5的底部向上导送,并在上述曲向结构的作用下弧形向下回返至下凹腔5内底部,最终使气流形成对下凹腔5底面的下压力。
在汽车高速行驶过程中,通第一导流槽2形成的下压力改进汽车的牵引能力以及转向能力,保证汽车的行车稳定性,避免气流对车身形成异常升力,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提高了乘客乘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上述特征第一导流槽2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第一导流槽2的弧度大于第二导流槽3的弧度,对气流辐射的范围更大,对气流的引导作用更强,便于增强气流的下压作用,避免气流向风挡侧流动,并与风挡之间产生冲击作用有助于减小风阻系数,提高能耗的利用率。
另外,对应下凹腔5自前向后内腔深度逐渐变小的设置,第一导流槽2的弧度自前向后逐渐变小,下凹腔5前侧的气流在第一导流槽2较大的弧度的作用下,具有向下凹腔5中部回折的趋势,使气流具有较大的下压力,随着第一导流槽2后端弧度的逐渐变小,机盖本体1上的大部分气流被引导至风挡两侧,第一导流槽2后端主要实现向风挡外侧引导气流的作用,最大程度减少行驶过程中通过车身的气体流量。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机盖本体1的结构设计时,在保证各零部件可以正常工作基础上,应尽可能减小机盖本体1下缘与机盖最高点位置之间的高度差,使车辆前部的弧度尽可能平缓,进而使气流通过时更加顺畅平稳,实现减小行驶过程中阻力以及风噪声的效果。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第二导流槽3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第二导流槽3的前端向与其相邻的车灯一侧弧形弯曲靠近,用于引导气流向后流动至车门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槽3通过改变机盖本体1的钣金弧度直接成型,第二导流槽3在第一导流槽2与车灯之间形成了一条自前向后延伸的气流通道。汽车行驶过程中,为避免气流向上经过风挡增大风阻,第二导流槽3自前向后曲率有所变化,第二导流槽3的前半部分向车身的中轴线一侧弧形凸起,后半部分向靠近车身外侧的一侧弧形凸起,能够充分引导机盖本体1上方的气流向车门外侧分散,避免气流经过风挡及车顶区域,减小了风阻,提高了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钣金的可成型性以及整体造型的美观性,第二导流槽3的宽度不宜过大,一般为5cm-10cm。上述宽度值的选择,既可以实现对气流的集中引导作用,又能够降低机盖本体1的钣金成型难度,体现车身造型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二导流槽3的前端向前下方凸出于第一导流槽2设置。第二导流槽3主要用于对车灯位置的气流进行引导,减小车灯所承受的气流冲击。对应车灯的安装位置,将第二导流槽3的前端设置为凸出于第一导流槽2的形式,便于对气流进行充分引流导向,降低车灯位置的风阻。
对应的,第二导流槽3的后端延伸至车门的外侧,对车灯位置的气流进行充分引导,形成对风挡的充分避让,保证气流能被引导至车门外侧(也就是车身的外侧),达到降低风阻、降低能耗的效果。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2,汽车前机盖还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机盖本体1的两侧轮眉边缘的第三导流槽4;在上下方向上,第三导流槽4的坡度大于轮眉的坡度,第三导流槽4用于引导气流至机盖本体1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定义车灯靠近车身中轴线的一侧为车灯的内侧,车灯远离车身中轴线的一侧为车灯的外侧。第三导流槽4可对车灯外侧的气流进行有序以引导,避免气流向车灯处流动使风阻增大。第三导流槽4将气流引导至机盖本体1的外侧,实现气流的有效分散。
具体的,第三导流槽4自身具有一定的坡度,该坡度相比轮眉位置的坡度更加陡峭,在第三导流槽4位置形成气流通道,使车灯处气流更加集中于第三导流槽4内,并通过第三导流槽4向机盖本体1的外侧导流分散,有效地减小了风阻系数。
具体的,第三导流槽4与纵向截面之间具有锐角夹角α,α的取值范围为45°≤α≤75°。本实施例中,可选择第三导流槽4与纵向截面之间的夹角为45°、50°、60°、70°、75°等多种不同的角度值,上述角度的设置可有小减小风阻系数,减小汽车的能耗。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上述汽车包括权利汽车前机盖。该汽车通过第一导流槽2和第二导流槽3对车身前部的气流进行有序引导,避免气流向风挡上流动,降低了行车过程中的风阻,有效地降低了汽车的能耗,提高了乘客乘坐的安全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汽车前机盖,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盖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机盖本体上的两个第一导流槽和两个第二导流槽,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槽对称设置于所述机盖本体的中部,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槽对称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外侧、且位于两个车灯之间;
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槽自前向后逐渐远离、以引导气流至风挡的外侧;
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槽自前向后分别向两侧车门延伸、以引导气流至所述车门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本体的中部设有向后延伸至所述风挡的下凹腔,所述下凹腔后端的宽度逐渐变大,所述下凹腔的两侧腔壁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导流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槽具有朝向所述下凹腔中部的曲向,所述第一导流槽能够引导气流弧形回返并下压至所述下凹腔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弧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弧度自前向后逐渐变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前端向与其相邻的所述车灯一侧弧形弯曲靠近,用于引导气流向后流动至所述车门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前端向前下方凸出于所述第一导流槽设置,后端延伸至所述车门的外侧。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前机盖还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机盖本体的两侧轮眉边缘的第三导流槽;
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三导流槽的坡度大于所述轮眉的坡度,所述第三导流槽用于引导气流至所述机盖本体的外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流槽与纵向截面之间具有锐角夹角α,45°≤α≤75°。
10.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机盖。
CN202222047987.5U 2022-08-04 2022-08-04 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Active CN2176728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47987.5U CN217672860U (zh) 2022-08-04 2022-08-04 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47987.5U CN217672860U (zh) 2022-08-04 2022-08-04 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72860U true CN217672860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26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47987.5U Active CN217672860U (zh) 2022-08-04 2022-08-04 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728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2283075A (ja) 自動車特に乗用車
EP2969715B1 (en) Improvements in the fuel efficiency of road vehicles
CN101152885B (zh) 防风装置
CN102556183B (zh) 后扰流板
JPH0597082A (ja) 自動2輪車用フエアリング
CN105705409B (zh) 跨乘式车辆的整流罩结构以及跨乘式车辆
JP5983568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5686106B2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CN217672860U (zh) 汽车前机盖及汽车
CN206797494U (zh) 汽车轮罩及包括其的汽车
US5934740A (en) Air guiding device
US11535311B2 (en) Vehicle structure
JP2015150914A (ja)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JP463156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1017040B (zh) 汽车大包围的扰流结构
CN212423349U (zh) 一种骑行车辆前置罩体
CN215097883U (zh) 车辆尾翼及车辆
JP3624609B2 (ja) 車体の空気抵抗低減構造
CN219969879U (zh) 摩托车风挡结构及摩托车
CN218021896U (zh) 车辆的外三角板及车辆
JP2017065427A (ja)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CN217835559U (zh) 前保险杠结构和车辆
CN220615985U (zh) 导风装置及车辆
CN211252818U (zh) 车辆的尾翼
CN215553618U (zh) 低风阻型汽车后扰流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