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19570A -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19570A
CN115719570A CN202211465529.1A CN202211465529A CN115719570A CN 115719570 A CN115719570 A CN 115719570A CN 202211465529 A CN202211465529 A CN 202211465529A CN 115719570 A CN115719570 A CN 115719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655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太纪
西户祐典
濑尾哲史
佐佐木俊毅
山冈谅平
海田晓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2190968&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5719570(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19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195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6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7/00
    • H01L25/0652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7/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and on each other, i.e. mixed assembli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at least on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being bent or folded, e.g. by us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8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omprising two independent displays, e.g. for emitting information from two major sides of the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8Ti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2Interconnection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uminescent Composition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在来自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本申请是2017年11月16日提交的、2019年5月16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国家申请号为201780070753.1、发明名称为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的申请之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电子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注意,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不局限于上述技术领域。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技术领域的例子,可以举出半导体装置、显示装置、发光装置、电子装置、照明装置、输入装置(例如,触摸传感器等)、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面板等)、其驱动方法或者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显示装置有大型化的要求。作为大型显示装置的用途,例如,可以举出家用电视装置(也称为电视或电视接收器)、数字标牌或公共信息显示器(PID)等。显示区域大的显示装置能够一次提供更多信息。另外,在显示区域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从而例如期待广告宣传效果的提高。
利用电致发光现象的发光元件(也记载为“EL元件”)具有容易实现薄型轻量化;能够高速地响应输入信号;以及能够使用直流低电压电源等而驱动的特征等,并且有望将其应用于显示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用有机EL元件的具有柔性的发光装置。
[参考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1975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显示装置的大型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之另一是提供一种包括接缝不容易被看到的大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之另一是提供一种能够显示广色域的图像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之另一是抑制显示装置的显示不均匀或亮度不均匀。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之另一是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或轻量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之另一是提供一种能够沿着曲面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之另一是提供一种浏览性高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新颖的显示装置。
注意,这些目的的记载不妨碍其他目的的存在。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并不需要实现所有上述目的。另外,上述目的以外的目的是可以从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衍生出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及第二显示面板。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显示区域及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第二显示区域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相邻。第一显示区域包括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重叠的部分。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所发射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第二发光元件所发射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第三发光元件所发射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此外,第一发光元件呈现CIE1931色度坐标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的发光。第二发光元件呈现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的发光。第三发光元件呈现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的发光。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及第二显示面板。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显示区域及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第二显示区域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相邻。第一显示区域包括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重叠的部分。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第一着色层、第二着色层及第三着色层。通过第一着色层从第一发光元件获得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通过第二着色层从第二发光元件获得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通过第三着色层从第三发光元件获得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此外,作为着色层,可以举出滤色片等。
优选的是,在第一着色层中,600nm的光的透过率为60%以下,并且650nm的光的透过率为70%以上。在第二着色层中,480nm及580nm的光的透过率为60%以下,并且530nm的光的透过率为70%以上。在第三着色层中,510nm的光的透过率为60%以下,并且450nm的光的透过率为70%以上。
通过第一着色层从第一发光元件获得的光的发射光谱的峰值优选为620nm以上且680nm以下。
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也可以在一对电极之间包括电子传输层,并且它们也可以在一对电极之间各自包括发光层。此时,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所包括的发光层优选彼此分离。此外,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共同使用相同的电子传输层。
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也可以在一对电极之间包括空穴注入层。此时,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共同使用相同的空穴注入层。空穴注入层优选包含空穴传输性材料和受体材料。
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也可以在一对电极之间各自包括空穴传输层。此时,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所包括的空穴传输层优选彼此分离。
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也可以各自包括反射电极及半透反射电极作为一对电极。
在包括反射电极及半透反射电极的结构中,优选的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中设定反射电极与半透反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以增强红色光的发光强度,在第二发光元件中设定反射电极与半透反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以增强绿色光的发光强度,在第三发光元件中设定反射电极与半透反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以增强蓝色光的发光强度。
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也可以各自在一对电极之间包括EL层。此时,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所包括的EL层优选为使用相同的材料形成的呈现白色发光的EL层。EL层至少包括发光层。各发光元件也可以包括多个EL层,并且各EL层也可以隔着电荷产生层彼此层叠。为了在发光元件中从呈现白色发光的EL层高效地提取互不相同的颜色的光,优选根据发光颜色调整一对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来实现所谓的微腔结构。
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中的一个或两个也可以具有曲面。
第一显示面板也可以具有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此外,第一曲面包括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曲面不包括第一显示区域。此时,第一曲面的曲率半径也可以大于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例如,第一曲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且为10000mm以下,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为1mm以上且100mm以下。例如,第一曲面的曲率半径为10mm以上且10000mm以下,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为1mm以上且小于10mm。
上述任意结构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包括透光层。此时,第一显示区域隔着透光层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重叠。透光层包括波长为45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透过率的平均值为80%以上的部分。
上述任意结构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此时,第一模块包括第一显示面板、以及连接器和集成电路中的至少一个。
第二模块包括第二显示面板、以及连接器和集成电路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任意结构的显示装置;以及天线、电池、框体、相机、扬声器、麦克风和操作按钮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的显示面板。第一发光元件所发射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第二发光元件所发射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第三发光元件所发射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包括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并各自包括发光层。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共同使用相同的空穴注入层。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共同使用相同的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所包括的发光层彼此分离。在第三发光元件中,第一空穴传输层与空穴注入层及发光层接触。第一发光元件及第二发光元件优选各自包括第二空穴传输层。在第一发光元件及第二发光元件的每一个中,优选的是,第一空穴传输层与空穴注入层接触且第二空穴传输层与发光层接触。空穴注入层和第一空穴传输层优选包含相同的材料。发光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优选包含相同的材料。第二空穴传输层优选包含其HOMO能级比第一空穴传输层所包含的材料浅的材料。包括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模块及电子装置也都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实现显示装置的大型化。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包括接缝不容易被看到的大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显示广色域的图像的显示装置。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抑制显示装置的显示不均匀或亮度不均匀。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或轻量化。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沿着曲面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浏览性高的显示装置。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新颖的显示装置。
注意,这些效果的记载不妨碍其他效果的存在。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并不需要实现所有上述效果。另外,上述效果以外的效果是可以从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衍生出的。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是示出显示面板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及截面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及截面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及截面图。
图4A至图4G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例子及光学构件的例子的截面图。
图5A至图5E是示出显示面板的例子的俯视图及示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6A至图6E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例子的截面图。
图7A至图7D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例子的截面图。
图8A至图8C是示出显示面板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及截面图。
图9A至图9C是示出显示面板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及截面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例子的图。
图11是说明显示装置的色度范围的色度图。
图12A至图12D是示出发光元件的例子的图。
图13A和图13B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A至图14C是示出显示面板的例子的俯视图及截面图。
图15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16是示出显示面板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显示面板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显示面板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19A和图19B是示出触摸面板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触摸面板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21A和图21B是示出触摸面板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2A至图22F是示出电子装置及照明装置的例子的图。
图23A1、图23A2、图23B、图23C、图23D、图23E、图23F、图23G、图23H及图23I是示出电子装置的例子的图。
图24A和图24B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5是示出实施例1的发光元件的图。
图26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实施例1的发光元件的色度图。
图27A是实施例2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而图27B和图27C是实施例2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及截面图。
图28是实施例2的显示装置所显示的图像的照片。
图29A是实施例2的显示装置的侧面图,而图29B是圆偏振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注意,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说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个事实就是其方式及详细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及其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被变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因此,本发明不应该被解释为仅局限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中。
注意,在下面说明的发明的结构中,在不同的附图中共同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的部分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而省略反复说明该部分。此外,当表示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时有时使用相同的阴影线,而不特别附加附图标记。
另外,为了便于理解,有时附图中示出的各构成的位置、大小及范围等并不表示其实际的位置、大小及范围等。因此,所公开的发明不一定局限于附图所公开的位置、大小、范围等。
另外,根据情况或状态,可以互相调换“膜”和“层”。例如,可以将“导电层”变换为“导电膜”或者可以将“绝缘膜”变换为“绝缘层”。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A至图11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通过将多个显示面板排列在一个以上的方向(例如,一个列或矩阵状等)上,可以制造显示区域大的显示装置。
在使用多个显示面板制造大型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一个显示面板的尺寸不需要大。因此,不需要使用来制造该显示面板的制造设备大型化,而可以节省空间。此外,由于可以使用中小型的显示面板的制造设备,而不需要用来制造大型显示装置的新颖的制造设备,所以可以减少制造成本。另外,能够抑制显示面板的大型化所导致的成品率的下降。
在显示面板的尺寸相同的情况下,与包括一个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相比,包括多个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更大,从而具有能够同时显示的信息量更多等效果。
但是,各显示面板以围绕显示区域的方式包括非显示区域。因此,例如,在使用多个显示面板的输出图像显示一个图像的情况下,从显示装置的使用者看来该图像是分离的。
虽然通过使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缩小(使用窄边框的显示面板),可以抑制显示在各显示面板上的图像被看为是分离的,但是难以完全消除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
当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小时,显示面板的端部与显示面板内的元件之间的距离短,由此有时因从显示面板的外部侵入的杂质而元件容易劣化。
于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显示面板以其一部分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在重叠的两个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位于显示面一侧(上侧)的显示面板中,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与显示区域相邻。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下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与位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重叠。因此,可以缩小重叠的两个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之间的非显示区域,甚至可以消除该非显示区域。由此,可以实现使用者很少发现显示面板之间的接缝的大型显示装置。
位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使可见光透过,可以与位于下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重叠。另外,位于下侧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位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或遮断可见光的区域重叠。因为这些非显示区域对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显示区域以外的面积的缩小化)没有影响,所以也可以不进行面积的缩小化。
当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大时,显示面板的端部与显示面板内的元件之间的距离长,由此有时可以抑制因从显示面板的外部侵入的杂质而元件劣化。例如,在作为显示元件使用有机EL元件的情况下,显示面板的端部与有机EL元件之间的距离越长,水分或氧等杂质越不容易从显示面板的外部侵入(或不容易到达)有机EL元件。因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能够充分确保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所以即使使用包含有机EL元件等的显示面板,也可以实现可靠性高的大型显示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能够显示广色域的图像的显示面板。此时,可以制造能够显示广色域的图像的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在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中,CIE1931色度坐标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在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中,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在来自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光中,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作为各发光元件,在一对电极之间包括EL层的有机EL元件是适合的。作为一对电极,反射电极及半透反射电极是适合的。
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优选彼此分离。因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使用多个显示面板形成,所以各显示面板的尺寸可以较小。因此,可以提高金属掩模的对准精度,从而可以提高分别涂布中的成品率。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应用例子的一个是大型电子装置,所以显示面板的分辨率也可以较低。由此,当采用通过分别涂布方式形成的发光元件时,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是有利的。此外,在显示面板的分辨率高的情况下,各发光元件所包括的发光层有时包括彼此重叠的部分。在本说明书等中,不同颜色的发光层彼此分离不一定是指各发光层在空间上分离,有时是指它们彼此电绝缘。
发光元件可以具有底部发射结构或顶部发射结构的任意结构。尤其是,优选使用具有顶部发射结构的发光元件。
发光元件优选各自具有微腔结构。具体而言,优选通过如下步骤调整一对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在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不仅将EL层中的发光层以分别涂布形成,而且还将另一个层(例如,空穴传输层)以分别涂布形成;其他层由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共同使用。由此,可以简化工序,并且可以提供能够高效地提取光并显示广色域的图像的显示面板。
〈显示面板的结构实例1〉
图1A示出显示面板100的俯视图。
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域101及区域102。在此,区域102是指显示面板100的俯视图上的显示区域101之外的部分。此外,也可以将区域102称为非显示区域。
区域102包括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都邻接于显示区域101。
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都可以沿着显示区域101的外周的一部分而设置。在图1A所示的显示面板100中,沿着显示区域101的一个边配置有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此外,也可以沿着显示区域101的两个以上的边配置有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如图1A所示,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优选与显示区域101接触并延伸至显示面板的端部。
在图1A所示的显示面板100中,沿着显示区域101的两个边配置有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也可以延伸至显示面板的端部附近。
注意,图1A所示的区域102中的除了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之外的区域不一定具有可见光的透过性。
显示区域101包括配置为矩阵状的多个像素,可以显示图像。在各像素中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显示元件。作为显示元件,例如可以使用EL元件等发光元件、电泳元件、利用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显示元件或者液晶元件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包括有机EL元件的显示面板100能够显示广色域的图像。
作为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使用使可见光透过的材料。例如,也可以包括构成显示面板100的衬底、接合层等。优选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可见光的透过率得到提高,以使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之下侧的显示面板的光提取效率得到提高。在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中,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透过率的平均值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
在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例如设置有与显示区域101所包括的像素(具体而言,晶体管或显示元件等)电连接的布线。另外,除了这样的布线以外,还可以设置有用来驱动像素的驱动电路(扫描线驱动电路或信号线驱动电路等)。
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和信号线驱动电路中的至少一个。此外,显示面板也可以不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和信号线驱动电路的两个。例如,也可以将被用作扫描线驱动电路和信号线驱动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的IC与显示面板电连接。IC可以通过COG方式或COF方式安装在显示面板上。此外,也可以将安装有IC的FPC、卷带自动结合(TAB)带或TCP等与显示面板连接。
此外,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包括与FPC等电连接的端子(也称为连接端子)及与该端子电连接的布线等。此外,在端子及布线等使可见光透过的情况下,可以以延伸到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方式设置上述端子及布线等。
在此,图1A所示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W优选为0.5mm以上且150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上且10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mm以上且50mm以下。在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W根据各显示面板而不同的情况下,或者该宽度在一个显示面板中根据位置而不同的情况下,最短的长度优选在于上述范围内。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可以被用作密封区域。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W越大越能够拉长显示面板100的端部与显示区域101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抑制水等杂质从外部侵入到显示区域101。注意,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W有时相当于显示区域101与显示面板100的端部之间的最短距离。
例如,当作为显示元件使用有机EL元件时,通过将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W设定为1mm以上,可以有效地抑制有机EL元件的劣化,从而可以提高可靠性。此外,在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以外的部分中也优选将显示区域101的端部与显示面板10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上述范围。
图1B和图1C示出沿着图1A的点划线X1-Y1的截面图。
图1B所示的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201、粘合层203、绝缘层205、绝缘层208、元件层209、衬底211、粘合层221及连接端子223。
粘合层203位于衬底201与绝缘层205之间。粘合层221位于衬底211与绝缘层205之间。
显示区域101包括元件层209。元件层209包括显示元件。显示元件位于绝缘层205与绝缘层208之间。
在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中,连接端子223位于绝缘层205上。连接端子223包括不与粘合层221及衬底211重叠的露出的部分。
对图1B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形成用衬底上隔着剥离层形成被剥离层(绝缘层205、元件层209、绝缘层208及连接端子223等)。使用粘合层221将衬底211贴合到上述被剥离层。然后,使用剥离层剥离形成用衬底,使用粘合层203将衬底201贴合到被剥离层。如上所述,可以将形成在形成用衬底上的被剥离层转置到衬底201。
图1C所示的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201、粘合层203、绝缘层205、元件层209、衬底211、粘合层213、绝缘层215、功能层219、粘合层221及连接端子223。
粘合层203位于衬底201与绝缘层205之间。粘合层213位于衬底211与绝缘层215之间。粘合层221位于绝缘层205与绝缘层215之间。
显示区域101包括元件层209。显示区域101也可以还包括功能层219。
元件层209包括显示元件。显示元件位于绝缘层205与粘合层221之间。
功能层219包括着色层(滤色片等)、遮光层(黑矩阵等)和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等)中的至少一个。功能层219位于绝缘层215与粘合层221之间。
在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中,连接端子223位于绝缘层205上。连接端子223包括不与粘合层221、绝缘层215、粘合层213及衬底211重叠的露出的部分。
对图1C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第一形成用衬底上隔着第一剥离层形成第一被剥离层(绝缘层205、元件层209及连接端子223等)。此外,在第二形成用衬底上隔着第二剥离层形成第二被剥离层(绝缘层215及功能层219)。使用粘合层221将第一形成用衬底与第二形成用衬底贴合。然后,使用第一剥离层及第二剥离层剥离第一形成用衬底及第二形成用衬底。使用粘合层203将衬底201贴合到使第一形成用衬底剥离而露出的面。使用粘合层213将衬底211贴合到使第二形成用衬底剥离而露出的面。如上所述,可以将形成在形成用衬底上的被剥离层转置到衬底201及衬底21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中,显示面板所包括的功能元件等都形成在形成用衬底上,所以即使在制造分辨率高的显示面板的情况下,显示面板所包括的衬底也不需要具有高位置对准精度。因此,即使显示面板使用具有柔性的衬底形成,也可以简单地贴合该衬底。此外,也可以以高温度制造功能元件等,因此可以实现可靠性高的显示面板。
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反射或吸收可见光(例如,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的一部分。当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反射外光时,显示装置的使用者容易看到两个以上的显示面板重叠的部分(以下,也称为重叠部分)。尤其是,当配置在下侧的显示面板不进行显示时或者进行黑色显示时,显示装置的使用者容易看到重叠部分。此外,配置在下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的亮度(明度)在通过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被看到的部分与不通过该区域被看到的部分之间不同。
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所包括的各层之差越小,可以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中的光的反射越弱。由此,显示装置的使用者不容易看到重叠部分。因此,可以实现包括接缝不容易被看到的大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
在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中,彼此接触的两个层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20以下,更优选为0.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以下。例如,优选的是,图1B中的衬底201的折射率与粘合层203的折射率之差、粘合层203的折射率与绝缘层205的折射率之差、绝缘层205的折射率与粘合层221的折射率之差以及粘合层221的折射率与衬底211的折射率之差都为0.20以下。例如,优选的是,图1C中的衬底201的折射率与粘合层203的折射率之差、粘合层203的折射率与绝缘层205的折射率之差、绝缘层205的折射率与粘合层221的折射率之差、粘合层221的折射率与绝缘层215的折射率之差、绝缘层215的折射率与粘合层213的折射率之差以及粘合层213的折射率与衬底211的折射率之差都为0.20以下。在减小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所包括的各层的折射率之差时,可以抑制折射率之差导致的光的反射,所以是优选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所包括的各层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20以下,更优选为0.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以下。
此外,通过减少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所包括的折射率之差大的界面的个数,可以提高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可见光的透过率。由此,可以减小配置在下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的通过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被看到的部分与不通过该区域被看到的部分的亮度(明度)之差。因此,可以抑制显示装置的显示不均匀或亮度不均匀。
衬底201及衬底211优选具有柔性。通过使用具有柔性的衬底,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柔性。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制造中,在形成用衬底上形成绝缘层、晶体管及显示元件等,然后将它们转置到衬底201及衬底211。因此,与在衬底201或衬底211上直接形成绝缘层、晶体管及显示元件等的情况相比,衬底201及衬底211的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宽。
衬底201及衬底211的厚度优选都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且25μm以下。通过减薄衬底的厚度,可以减小重叠显示面板时的台阶。
衬底201及衬底211的波长都为45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透过率的平均值优选都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衬底的可见光的透过率越高,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可见光的透过率越高,从而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光的提取效率。
衬底201及衬底211的玻璃转化温度优选都为150℃以上,更优选为2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0℃以上。衬底的耐热性越高,越可以抑制高温环境下的保存以及FPC压合工序等导致的显示面板的不良。
优选的是,衬底201及衬底211的热膨胀系数都为60ppm/℃以下,更优选为3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ppm/℃以下。衬底的热膨胀系数越低,显示面板的保存环境的温度变化的影响越小。例如,即使保存环境的温度产生变化,也可以抑制在显示面板产生皱纹以及在无机膜中产生裂缝。
优选的是,衬底201及衬底211的湿度膨胀系数都为100ppm/%RH以下,更优选为50ppm/%RH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ppm/%RH以下。衬底的湿度膨胀系数越低,显示面板的保存环境的湿度变化的影响越小。例如,即使保存环境的湿度产生变化,也可以抑制在显示面板产生皱纹以及在无机膜中产生裂缝。
〈显示装置的结构实例1〉
图2A示出显示装置12的俯视图。图2A所示的显示装置12在一个方向(横向)上包括三个图1A所示的显示面板100。图2A示出各显示面板与FPC电连接的例子。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区别每个显示面板、每个显示面板所包括的相同构成要素或与每个显示面板有关的相同构成要素,有时在符号后面附加拉丁字母来进行说明。当没有特别说明时,对配置在最下侧(与显示面相反一侧)的显示面板或构成要素附加“a”,对配置在其上侧的一个以上的显示面板及其构成要素依次以拉丁字母顺序从下侧附加“b”、“c”及以后的拉丁字母。另外,当没有特别说明时,在说明具备多个显示面板的结构的情况下,若说明的是在每个显示面板或构成要素中共同的事项,省略字母来进行说明。
图2A所示的显示装置12具备显示面板100a、100b、100c。
显示面板100b的一部分与显示面板100a上侧(显示面一侧)重叠。具体而言,在显示面板100a的显示区域101a上层叠有显示面板100b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在显示面板100a的显示区域101a上不层叠有显示面板100b的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b。在显示面板100a的区域102a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a上层叠有显示面板100b的显示区域101b。
同样地,显示面板100c的一部分与显示面板100b上侧(显示面一侧)重叠。具体而言,在显示面板100b的显示区域101b上层叠有显示面板100c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c。在显示面板100b的显示区域101b上不层叠有显示面板100c的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c。在显示面板100b的区域102b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b上层叠有显示面板100c的显示区域101c。
因为在显示区域101a上层叠有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所以即使显示面板100b重叠于显示面板100a的显示面上,显示装置12的使用者也可以看到显示区域101a的整个显示。同样地,因为在显示区域101b上也层叠有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c,所以即使显示面板100c重叠于显示面板100b的显示面上,显示装置12的使用者也可以看到显示区域101b的整个显示。
此外,当在区域102a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a的上侧层叠有显示面板100b的显示区域101b时,在显示区域101a与显示区域101b之间不存在非显示区域。同样地,当在区域102b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b的上侧层叠有显示面板100c的显示区域101c时,在显示区域101b与显示区域101c之间不存在非显示区域。因此,可以将没有接缝地配置有显示区域101a、101b、101c的区域用作显示装置12的显示区域13。
图2B示出沿着图2A的点划线X2-Y2的截面图。
图2B所示的显示面板100a、100b具有与图1C所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
另外,为了减小邻接的两个显示面板100之间的台阶,优选显示面板100的厚度薄。例如显示面板100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下,更优选为3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此外,当显示面板薄时,可以实现显示装置整体的薄型化或轻量化,所以是优选的。
当在位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与位于下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之间存在空气时,从显示区域提取的光的一部分在显示区域与大气的界面以及在大气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的界面被反射而有时成为显示的亮度下降的原因。因此,导致多个显示面板重叠的区域的光提取效率的下降。此外,在重叠于位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的部分与不重叠于该区域的部分之间产生位于下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亮度的差异,由此有时使用者容易看到显示面板的接缝。
于是,如图2B所示,显示装置12在显示区域101a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之间包括透光层103。该透光层103的折射率高于空气且使可见光透过。由此,可以抑制空气进入显示区域101a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之间,可以减少折射率的差异所导致的界面反射。而且,可以抑制显示装置中的显示或亮度的不均匀。
透光层103的可见光透过率优选高,因为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光提取效率。在透光层103中,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透过率的平均值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
透光层与接触于透光层的层的折射率之差优选尽量小,因为可以抑制光反射。例如,透光层的折射率高于空气,优选为1.3以上且1.8以下。透光层与接触于透光层的层(例如,构成显示面板的衬底)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30以下,更优选为0.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5以下。
透光层优选可装卸地接触于下侧的显示面板和上侧的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个。当可以分别独立地装卸构成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时,例如在一个显示面板的显示产生不良的情况下,可以只将该显示不良的显示面板换为新的显示面板。通过继续使用其他显示面板,可以实现长使用寿命且低成本的显示装置。
在显示面板不需要是可装卸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透光层使用具有接合性的材料(接合剂等)来固定每个显示面板。
作为透光层,可以使用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作为透光层,可以使用液状物质、凝胶状物质或固体状物质。
作为透光层,例如可以使用水、水溶液、氟类惰性液体、折射液、硅酮油等液状物质。
在以倾斜于水平面(垂直于重力方向的面)的方式配置显示装置的情况或者以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式配置显示装置的情况等下,液状物质的粘度优选为1mPa`s以上,更优选为1Pa·s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Pa·s以上,特别优选为100Pa·s以上。注意,在以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式配置显示装置的情况等下,该液状物质的粘度不局限于此。
透过层优选为惰性物质,因为可以抑制构成显示装置的其他层所受的损伤等。
透光层所包含的材料优选为非易失性材料。由此,可以抑制因用于透光层的材料挥发而空气进入界面。
作为透光层,可以使用高分子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硅酮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酰亚胺树脂、PVC(聚氯乙烯)树脂、PVB(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EVA(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等树脂。另外,也可以使用两液混合型树脂。此外,也可以使用包含上述树脂中的任一个以上的反应固化接合剂、热固化接合剂、厌氧接合剂、紫外线固化接合剂等光固化接合剂等各种固化接合剂或接合薄片等。在不需要使显示面板固定的情况等下,也可以不使接合剂固化。
透光层优选对对象物具有高的自身贴合性。此外,透光层优选对对象物具有高剥离性。优选能够在从显示面板剥离贴合于该显示面板的透光层之后将该透光层再次与该显示面板贴合。
透光层优选不具有粘合性或粘合性低。由此,可以反复将透光层贴合到对象物以及从对象物剥离透光层,而不损伤或弄脏对象物的表面。
作为透光层,例如可以使用具有贴合性的薄膜或具有粘合性的薄膜。在使用具有贴合层或粘合层与基材的叠层结构的贴合薄膜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贴合层或粘合层用作显示装置中的透光层并将基材用作构成显示面板的衬底。另外,显示装置也可以除了贴合薄膜的基材以外另行包括衬底。贴合薄膜也可以在贴合层或粘合层与基材之间包括固着层。固着层具有提高贴合层或粘合层与基材之间的接合力的功能。另外,固着层具有使基材的贴合层或粘合层的涂敷面平滑的功能。因此,可以使对象物与透光层之间不容易产生气泡。例如,在显示装置中,优选使用层叠有聚酯薄膜与具有贴合性的硅酮树脂层的薄膜。
对透光层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也可以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虽然透光层的厚度也可以大于50μm,但是在制造具有柔性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透光层的厚度优选为不有损于显示装置的柔性的程度。例如,透光层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另外,透光层的厚度也可以小于1μm。
显示区域101a隔着透光层103重叠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由此,可以抑制空气进入显示区域101a和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之间,可以减少折射率的差异所导致的界面反射。
因此,可以抑制在重叠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的部分与不重叠于区域110b的部分之间产生显示区域101a的亮度的差异,从而可以使显示装置的使用者很少确认到显示面板的接缝。另外,可以抑制显示装置中的显示或亮度的不均匀。
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a及FPC112a都与显示区域101b重叠。因此,可以充分确保非显示区域的面积并能够实现没有接缝的显示区域的大型化,从而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大型显示装置。
〈显示装置的结构实例2〉
图3A示出显示装置12的俯视图。图3B示出沿着图3A的点划线X3-Y3的截面图。
图3A和图3B所示的显示装置12具有在图2A和图2B所示的显示装置12的最外表面上配置有光学构件240的结构。除此之外的构成要素与图2A和图2B所示的构成要素同样,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光学构件240至少设置在显示区域13中。图3A示出在显示面板的整体上层叠有光学构件240的例子。优选的是,光学构件240与各显示面板密接。光学构件240与各显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既可以由粘合剂等被固定,又可以不完全被固定。例如,光学构件240与各显示面板也可以分别独立地被固定于显示装置12或电子装置所包括的框体。
作为光学构件240,可以使用偏振构件、延迟构件和防反射构件等中的一个以上。此外,光学构件240的最外表面也可以经过硬涂层处理。
作为偏振构件,例如可以举出偏振片、偏振膜等。
作为延迟构件,例如可以举出延迟板、延迟膜等。
作为防反射构件,例如可以举出防反射(AR)薄膜、低反射(LR)薄膜及防眩光(AG)薄膜(也被称为Non-Glare薄膜)等。此外,具有与上述薄膜中的任一个相等的功能的防反射板或防反射膜也是防反射构件的例子。
参照图4A至图4G对光学构件240的结构实例进行说明。
图4A所示的光学构件240包括防反射构件291。
AR薄膜、LR薄膜及AG薄膜等都可以直接贴合到显示面板。
通过作为防反射构件291使用AR薄膜或LR薄膜,可以抑制显示装置12的表面的外光的反射。
通过作为防反射构件291使用AG薄膜,由于散射外光,所以可以抑制显示装置12的周围环境映在显示装置的表面。
图4B所示的光学构件240包括防反射构件291和支撑体292。支撑体292配置在比防反射构件291更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位置。
光学构件240优选具有对使可见光透过的支撑体292贴合偏振构件、延迟构件和防反射构件等中的一个以上的结构。
当层叠多个显示面板时,在显示面板之间产生台阶。因此,在将一个光学构件240贴合到多个显示面板的情况下,空气容易混入光学构件240与显示面板的界面。此外,当将一个光学构件240与多个显示面板贴合时,有时不能卸下显示面板。此外,在对每个显示面板贴合一个光学构件240的情况下,有时所需要的劳力增大,而制造时间变长。
通过使用支撑体292,可以提高光学构件240的强度,增大光学构件240的厚度,或者容易处理光学构件240等。因此,可以将光学构件240与显示面板足够密接,尽可能地减少存在于光学构件240与显示面板的界面处的空气。通过将光学构件240与显示面板足够密接,可以减小多个显示面板之间的台阶及显示面板的皱纹。光学构件240与显示面板优选在足够密接的状态下被固定。通过尽可能地减少光学构件240与显示面板被固定的部分的个数,可以实现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简化以及显示装置的成品率的提高。
作为支撑体292,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板、聚碳酸酯板等塑料板或者玻璃板等。
图4C所示的光学构件240包括防反射构件291、293和支撑体292。离显示面板最近的层为防反射构件293,离显示面板最远的层为防反射构件291。
通过作为防反射构件291使用AR薄膜,可以降低显示装置的表面的外光的反射。此外,通过作为防反射构件291使用AG薄膜,可以抑制显示装置的周围环境映在显示装置的表面。
在光学构件240与显示面板之间存在空气。通过作为防反射构件293使用AR薄膜,可以抑制光学构件240与空气之间的光的反射。
此外,通过作为防反射构件293使用AG薄膜,可以抑制周围环境的反射,显示装置的使用者可以容易看到显示。
图4D示出作为光学构件240使用圆偏振片295的例子。
圆偏振片295包括直线偏振片和延迟板。例如,直线偏振片在一对衬底之间包括直线偏振层。作为延迟板,可以举出1/4λ板等。直线偏振片与延迟板使用粘合层贴合。
通过使用圆偏振片,可以防止显示装置的使用者因显示面板的表面及内部的光的反射而看到重叠部分。
如图4D所示,圆偏振片295优选与多个显示面板重叠。通过采用该结构,可以防止显示装置的使用者因显示面板的侧面(参照图4D的由虚线围绕的部分)的光的反射而看到显示区域之间的接缝。
在作为光学构件240使用圆偏振片的情况下,优选将光学各向同性高的衬底用作显示面板所包括的衬底。
图4D示出如下情况:下侧的显示面板包括光学各向同性高的衬底202a及衬底212a,上侧的显示面板包括光学各向同性高的衬底202b及衬底212b。在衬底202a与衬底212a之间设置有包括显示元件的区域155a以及包括与显示元件电连接的布线的区域156a。同样地,在衬底202b与衬底212b之间设置有包括显示元件的区域155b以及包括与显示元件电连接的布线的区域156b。
光学各向同性高的衬底的双折射较低(也可以说双折射量较少)。
光学各向同性高的衬底的延迟(相位差)的绝对值优选为30nm以下,更优选为2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下。
作为光学各向同性高的薄膜,例如可以举出三乙酸纤维素(TAC,也被称为纤维素三乙酸酯)薄膜、环烯烃聚合物(COP)薄膜、环烯烃共聚物(COC)薄膜及丙烯酸薄膜等。
图4E所示的光学构件240包括圆偏振片295和支撑体292。支撑体292或圆偏振片295的任一个可以更靠近显示面板。在支撑体292配置在比圆偏振片295更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该支撑体292的光学各向同性优选高。在圆偏振片295配置在比支撑体292更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对支撑体292的光学各向同性没有特别的限制,所以能够用于支撑体292的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
图4F和图4G所示的光学构件240都包括圆偏振片295、防反射构件296及支撑体292。在图4F所示的光学构件240中,离显示面板最近的层为支撑体292,离显示面板最远的层为防反射构件296。在图4G所示的光学构件240中,离显示面板最近的层为圆偏振片295,离显示面板最远的层为防反射构件296。
作为防反射构件296,优选使用AR薄膜。由此,可以降低显示装置的表面的外光的反射。
〈显示面板的结构实例2〉
图5A示出显示面板100的俯视图。图5B是图5A的由虚线围绕的区域N的放大图。
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域101及区域102。区域102包括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都与显示区域101相邻。在图5A所示的显示面板100中,沿着显示区域101的两个边设置有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沿着显示区域101的一个边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W与沿着另一个边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W也可以相同或不同。图5A示出宽度相同的例子。
在衬底的耐热性低的情况下,当压合FPC时,有时导致起因于热的衬底的变形。例如,在图5B的由虚线围绕的部分中没有配置布线,当压合头部与该部分接触时,在显示面板中容易产生皱纹。因此,如图5C所示,优选在压合FPC的区域附近形成伪布线121。通过将伪布线121配置在与压合头部接触的区域中,可以抑制在显示面板中产生皱纹。伪布线121优选利用与显示面板所包括的导电层相同的材料和相同的工序制造。由此,可以防止伪布线121的形成所导致的制造工序的增加。
〈显示装置的结构实例3〉
图5D和图5E示出与图2A不同的显示装置12的立体图。图5D和图5E所示的显示装置12以2×2的矩阵状包括四个图5A所示的显示面板100(在纵向及横向上分别包括两个显示面板)。图5D是显示装置12的显示面一侧的立体图,图5E是与显示装置12的显示面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立体图。
图5D和图5E示出各显示面板与FPC电连接的例子。
图5D和图5E所示的显示装置12具备显示面板100a、100b、100c、100d。
在图5D和图5E中,显示面板100a的短边与显示面板100b的短边重叠,显示区域101a的一部分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的一部分重叠。另外,显示面板100a的长边与显示面板100c的长边重叠,显示区域101a的一部分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c的一部分重叠。
在图5D和图5E中,显示区域101b的一部分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c的一部分及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d的一部分重叠。另外,显示区域101c的一部分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d的一部分重叠。
因此,如图5D所示,可以将显示区域101a、显示区域101b、显示区域101c及显示区域101d无缝拼接地配置的区域用作显示装置12的显示区域13。
在显示装置12的中央部,在显示面板100a上层叠有显示面板100b,在显示面板100b上层叠有显示面板100c,在显示面板100c上层叠有显示面板100d。
在此,显示面板100优选具有柔性。例如,构成显示面板100的一对衬底优选具有柔性。
由此,例如图5D及图5E所示,可以使显示面板100a的FPC112a附近弯曲,并在与FPC112a邻接的显示面板100b的显示区域101b的下侧配置显示面板100a的一部分及FPC112a的一部分。其结果是,可以使FPC112a与显示面板100b的背面在物理上互不干涉。另外,当将显示面板100a与显示面板100b重叠固定时,由于不需要考虑FPC112a的厚度,所以可以减少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的顶面与显示面板100a的顶面的高度差。其结果是,可以防止位于显示区域101a上的显示面板100b的端部被看到。
并且,通过使各显示面板100具有柔性,可以以显示面板100b的显示区域101b的顶面高度与显示面板100a的显示区域101a的顶面高度一致的方式缓慢地使显示面板100b弯曲。由此,除了显示面板100a与显示面板100b重叠的区域附近以外,能够使各显示区域的高度一致,从而提高在显示装置12的显示区域13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
虽然在上述内容中以显示面板100a与显示面板100b的关系为例来进行说明,但是其他邻接的两个显示面板的关系也是同样的。
图6A至图7D是贴合两个显示面板时的截面图的例子。
在图6A至图6E中,下侧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101a、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a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a。下侧的显示面板与FPC112a电连接。上侧(显示面一侧)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101b、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b。上侧的显示面板与FPC112b电连接。
在图6A中,FPC112a与下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正面)一侧连接,FPC112b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一侧连接的例子。
图6B示出使用上述透光层103部分地贴合两个显示面板的例子。图6B示出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的宽度与透光层103的宽度相等的例子。
在图6C中,FPC112a连接于与下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相反的面一侧(背面一侧),FPC112b连接于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相反的面一侧(背面一侧)。
在图6C中,透光层103还设置在下侧的显示面板的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a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101b之间。
当使FPC连接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一侧时,能够将下侧的显示面板的端部贴合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背面,可以扩大贴合面积,从而可以提高贴合部分的机械强度。
在图6D中,显示区域101a的不重叠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区域与透光层103重叠。再者,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a与透光层103重叠。
根据透光层的材料而有时大气中的灰尘等微细的粉尘被贴合。在此情况下,显示区域101a的不重叠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区域优选不与透光层103重叠。因此,可以抑制由于附着于透光层103的粉尘等而显示装置的显示变得不清楚。
此外,在图6E中,上侧的显示面板的不重叠于显示区域101a的区域与透光层103重叠。
在图6E的结构中,因为透光层不位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一侧的最外表面,所以可以防止由于附着于透光层103的粉尘等而显示装置的显示变得不清楚。另外,当在显示装置的背面上配置具有贴合性的透光层时,可以使用不接触于显示面板的面可装卸地将显示装置贴合于所希望的位置。
另外,在图7A中,树脂层131覆盖显示面板100a及显示面板100b的正面。优选以覆盖显示面板100a及显示面板100b的每一个的显示区域以及显示面板100a与显示面板100b重叠的区域的方式设置树脂层131。
通过将树脂层131设置在多个显示面板100上,可以提高显示装置12的机械强度。另外,当将树脂层131的表面形成地平坦时,可以提高显示区域13所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例如,使用狭缝式涂布机、幕式涂布机、凹印涂布机、辊涂机、旋涂机等涂布装置可以形成平坦性高的树脂层131。
树脂层131的折射率优选为用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一侧的衬底的折射率的0.8倍以上且1.2倍以下,更优选为0.9倍以上且1.1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95倍以上且1.15倍以下。当显示面板100与树脂层131的折射率的差小时,可以高效地将光提取到外部。另外,通过以覆盖显示面板100a与显示面板100b的台阶部分的方式设置具有这样的折射率的树脂层131,该台阶部分变得不容易被看到,因此可以提高显示区域13所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
树脂层131使可见光透过。作为树脂层131,例如可以使用环氧树脂、芳族聚酰胺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等有机树脂。
另外,如图7B所示,优选隔着树脂层131在显示装置12上设置保护衬底132。此时,树脂层131也可以具有接合显示装置12与保护衬底132的接合层的功能。
保护衬底132不仅能够保护显示装置12的表面,还可以提高显示装置12的机械强度。作为保护衬底132,至少在与显示区域13重叠的区域使用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另外,保护衬底132也可以具有遮光性以使除了与显示区域13重叠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不被看到。
保护衬底132可以具有触摸面板的功能。当显示面板100具有柔性且能够弯曲时,优选保护衬底132也同样地具有柔性。
另外,保护衬底132的折射率与用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一侧的衬底或树脂层131的折射率的差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
作为保护衬底132可以使用薄膜状的塑料衬底。作为塑料衬底,例如,可以举出聚酯树脂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丙烯腈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聚碳酸酯(PC)树脂、聚醚砜(PES)树脂、聚酰胺树脂(尼龙、芳族聚酰胺等)、聚环烯烃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醚醚酮(PEEK)树脂、聚砜(PSF)树脂、聚醚酰亚胺(PEI)树脂、聚芳酯(PAR)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或硅酮树脂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将树脂浸渗于纤维体中的衬底(也称为预浸料)或将无机填料混合到有机树脂中来降低线膨胀系数的衬底。另外,保护衬底132不局限于树脂薄膜,也可以使用将纸浆加工为连续的薄片状的透明无纺布、具有包含被称为蚕丝蛋白(Fibroin)的蛋白质的人造蜘蛛丝纤维的薄片、混合该透明无纺布或该薄片与树脂的复合体、由纤维宽度为4nm以上且100nm以下的纤维素纤维构成的无纺布与树脂膜的叠层体或者包含人造蜘蛛丝纤维的薄片与树脂膜的叠层体。
此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或显示面板贴合到丙烯酸板、玻璃板、木板、金属板等。显示装置或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或与显示面相对的面可以贴合到上述板(当显示面贴合到上述任意板时,使用使可见光透过的板)。此外,显示装置或显示面板优选可装卸地贴合到上述任意板。
另外,作为保护衬底132,也可以使用偏振片、圆偏振片、延迟板和光学膜等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光学构件240可以被用作保护衬底132。
在保持显示面板贴合到板的状态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不但显示面板的起因于温度变化的变形小,而且该板的起因于温度变化的变形也小。例如,板的热膨胀系数优选为60ppm/℃以下,更优选为30ppm/℃以下。例如,可以适当地使用铝板等金属板或玻璃环氧板。
如图7C所示,可以在与显示面板100a及显示面板100b的显示面相反一侧的面设置树脂层133及保护衬底134。通过在显示面板的背面配置支撑显示面板的衬底,可以抑制在显示面板产生非意图性的翘曲或弯曲,并且通过使显示面平滑,可以提高显示区域13所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
另外,设置在与显示面相反一侧的树脂层133及保护衬底134不一定必须具有透光性,也可以使用吸收或反射可见光的材料。
另外,如图7D所示,也可以在显示面板的正面设置树脂层131及保护衬底132,并在显示面板的背面设置树脂层133及保护衬底134。如此,通过以两个保护衬底夹着显示面板100a及显示面板100b,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12的机械强度。
树脂层131及保护衬底132的厚度总和优选大致与树脂层133及保护衬底134的厚度总和相等。例如,优选使树脂层131与树脂层133的厚度相等,并将同一厚度的材料用于保护衬底132与保护衬底134。此时,可以将多个显示面板100配置在这些叠层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例如,当使包括位于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显示面板100的叠层体弯曲时,随着弯曲而施加到显示面板100的横向应力得到缓和,从而可以防止显示面板100的损坏。
在树脂层及保护衬底的厚度在显示装置的端部与中央部之间不同的情况等下,优选适当地选择平均厚度、最大厚度、最小厚度等而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树脂层131与保护衬底132的厚度总和以及树脂层133与保护衬底134的厚度总和。
在图7D中,在作为树脂层131和树脂层133使用相同的材料时,可以减少制造成本,所以是优选的。与此同样,在作为保护衬底132和保护衬底134使用相同的材料时,可以减少制造成本,所以是优选的。
另外,如图7C及图7D所示,优选在配置在显示面板100a及显示面板100b的背面一侧的树脂层133及保护衬底134中设置用来取出FPC112a的开口。尤其是,如图7D所示,若以覆盖FPC112a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树脂层133,则可以提高显示面板100a与FPC112a的连接部的机械强度,从而可以抑制FPC112a剥落等不良。同样地,优选以覆盖FPC112b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树脂层133。
接着,对显示面板100的结构实例进行说明。图8A是将图5A中的区域P放大的俯视图的一个例子,图8B是将图5A中的区域Q放大的俯视图的一个例子。
如图8A所示,在显示区域101中以矩阵状配置有多个像素141。当使用红色、蓝色、绿色这三种颜色来实现能够进行全彩色显示的显示面板100时,多个像素141分别对应于能够显示上述三种颜色中任一种的子像素。此外,除了上述三种颜色以外,还可以设置能够显示白色或黄色的子像素。包括像素141的区域相当于显示区域101。
各像素141与布线142a及布线142b电连接。多个布线142a的每一个都与布线142b交叉且与电路143a电连接。另外,多个布线142b与电路143b电连接。电路143a和电路143b中的一个被用作扫描线驱动电路,另一个被用作信号线驱动电路。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电路143a和电路143b中的一个或两个。
在图8A中,设置有与电路143a或电路143b电连接的多个布线145。布线145在未图示的区域中与FPC123电连接,并且具有将来自外部的信号供应到电路143a及电路143b的功能。
在图8A中,包括电路143a、电路143b及多个布线145等的区域相当于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
在图8B中,设置在最外端的像素141外侧的区域相当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没有包括像素141、布线142a及布线142b等的遮断可见光的构件。另外,当像素141的一部分、布线142a或布线142b使可见光透过时,像素141的一部分、布线142a或布线142b也可以延伸到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
当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因显示面板而不同或者在一个显示面板中因部分而不同时,可以将最短的长度称为宽度W。虽然图8B所示的是从像素141到衬底端部的距离(即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W)在附图中的纵向和横向上相等的状况,但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
图8C是沿图8B中的线A1-A2的截面图。显示面板100包括使可见光透过的一对衬底(衬底151及衬底152)。衬底151与衬底152被接合层154接合。在此,将形成有像素141及布线142b等的衬底称为衬底151。
如图8B及图8C所示,当像素141位于显示区域101的最外端时,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W是从衬底151或衬底152的端部到像素141的端部的距离。
注意,像素141的端部是指像素141所包括的遮断可见光的构件中位于最外端的构件的端部。或者,当将在一对电极之间具备包含发光性有机化合物的层的发光元件(也称为有机EL元件)用作像素141时,像素141的端部也可以是下部电极的端部、包含发光性有机化合物的层的端部和上部电极的端部中的任一个。
图9A是放大区域Q的俯视图的一个例子,布线142a的位置与图8B不同。图9B是沿图9A中的线B1-B2的截面图,图9C是沿图9A中的线C1-C2的截面图。
如图9A、图9B及图9C所示,当布线142a位于显示区域101的最外端时,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的宽度W是从衬底151或衬底152的端部到布线142a的端部的距离。当布线142a使可见光透过时,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也可以包括设置有布线142a的区域。
〈发光元件的结构实例〉
图10A和图10B示出显示面板所包括的发光元件的结构实例。
例如,显示面板包括图10A或图10B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1105R、第二发光元件1105G及第三发光元件1105B。再者,显示面板也可以包括图10B所示的滤色片1104R、滤色片1104G及滤色片1104B。
在图10A中,第一发光元件1105R包括第一电极1101、EL层1103R及第二电极1102。第二发光元件1105G包括第一电极1101、EL层1103G及第二电极1102。第三发光元件1105B包括第一电极1101、EL层1103B及第二电极1102。此外,三个发光元件所包括的EL层在其一部分或全部包含互不相同的材料,并且以分别涂布形成。就是说,例如,EL层1103R可以为呈现红色发光的EL层,EL层1103G可以为呈现绿色发光的EL层,EL层1103B可以为呈现蓝色发光的EL层。
此外,各发光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在图10A中,位于来自EL层的光射出的箭头方向上的第二电极1102)优选使用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
在图10B中,第一发光元件1105R、第二发光元件1105G及第三发光元件1105B各自包括第一电极1101、EL层1103及第二电极1102。在与第一发光元件1105R重叠的区域中设置有滤色片1104R。在与第二发光元件1105G重叠的区域中设置有滤色片1104G。在与第三发光元件1105B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滤色片1104B。此外,各发光元件共同使用相同的EL层1103。
图10B所示的各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1102优选使用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由此,在第一发光元件1105R中,可以将从EL层1103射出的光中的红色光1106R通过滤色片1104R提取到外部。此外,在第二发光元件1105G中,可以将从EL层1103射出的光中的绿色光1106G通过滤色片1104G提取到外部。此外,在第三发光元件1105B中,可以将从EL层1103射出的光中的蓝色光1106B通过滤色片1104B提取到外部。因此,滤色片1104R具有使红色光透过的功能,滤色片1104G具有使绿色光透过的功能,滤色片1104B具有使蓝色光透过的功能。
注意,虽然图10A和图10B未图示,但是第一发光元件1105R、第二发光元件1105G及第三发光元件1105B都可以与控制发光的晶体管电连接。
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各EL层包括包含发光物质的发光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功能层。此外,在层叠有各EL层的情况下,在EL层之间包括电荷产生层。
在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各EL层所包括的发光层不但包含发光物质,而且还可以包含一种以上的有机化合物。在一个发光层中,可以混合不同的颜色的发光物质。或者,在发光层的叠层中,可以包含不同的颜色的发光物质。在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各发光元件包括多个EL层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多个EL层之间夹持电荷产生层。此时的各EL层优选呈现互不相同的发光颜色。
图10B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1105R、第二发光元件1105G及第三发光元件1105B都共同使用EL层1103。此时,虽然EL层1103呈现白色发光,但是可以从各发光元件获得不同的发光颜色。
如图10B所示,在来自EL层1103的发光为多个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白色发光的情况下,为了增强指定的波长的光,优选将第一电极1101用作反射电极,将第二电极1102用作半透反射电极,而实现微腔结构。此外,如图10A所示,在每个发光元件中以分别涂布形成EL层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微腔结构。
因为图10A或图10B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1105R为呈现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所以优选以第一电极1101与第二电极1102之间的光学距离为增强红色发光的光学距离的方式调整第一电极1101的厚度。此外,因为第二发光元件1105G为呈现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所以优选以第一电极1101与第二电极1102之间的光学距离成为增强绿色发光的光学距离的方式调整第一电极1101的厚度。此外,因为第三发光元件1105B为呈现蓝色发光的发光元件,所以优选以第一电极1101与第二电极1102之间的光学距离成为增强蓝色发光的光学距离的方式调整第一电极1101的厚度。
如图10B所示,在从EL层1103获得白色发光的情况下,从抑制色纯度的下降的观点来看,构成白色光的红色光、绿色光及蓝色光优选具有分别独立且互不重叠的发射光谱。尤其是,绿色光的发射光谱和红色光的发射光谱的峰波长很近,所以它们的发射光谱容易彼此重叠。从抑制上述发射光谱的重叠的观点来看,包含在EL层中的发光物质和EL层的叠层结构是重要的。虽然与包括以分别涂布形成的EL层的显示面板相比,包括共同的EL层的显示面板可以减少工序,但是难以选择发光物质且设计防止不同的发射光谱的重叠的EL层的叠层结构。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不但可以提供根据各发光颜色呈现良好的色度的显示面板,而且在包括发射白色光的共同的发光层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种不同的发射光谱的重叠得到抑制且根据各发光颜色呈现良好的色度的显示面板。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并可以实现全彩色显示。现在这种全彩色显示中的品质指标有几个规格值。
例如,为了统一显示器、打印机、数码相机或扫描器等设备的颜色再现性,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定义的国际标准之颜色空间的规格,即sRGB规格广泛地普及。在sRGB规格中,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所定义的CIE1931色度坐标(x,y色度坐标)中的色度(x,y)为如下:红色(R)(x,y)=(0.640,0.330),绿色(G)(x,y)=(0.300,0.600),蓝色(B)(x,y)=(0.150,0.060)。
在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TSC)定义的模拟电视系统的色域规格,即NTSC规格中,色度(x,y)为如下:红色(R)(x,y)=(0.670,0.330),绿色(G)(x,y)=(0.210,0.710),蓝色(B)(x,y)=(0.140,0.080)。
在数字电影的国际统一规格,即DCI-P3规格(由数字电影倡导联盟,即LLC规定)中,色度(x,y)为如下:红色(R)(x,y)=(0.680,0.320),绿色(G)(x,y)=(0.265,0.690),蓝色(B)(x,y)=(0.150,0.060)。
在日本放送协会(NHK)所定义的超高清电视(UHDTV,也称为Super Hi-Vision)的规格,即Recommendation ITU-R BT.2020(以下,称为BT.2020)中,色度(x,y)为红色(0.708,0.292),绿色(0.170,0.797),蓝色(0.131,0.046)。
如此,已规定各种各样的显示规格,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包括:呈现在以图11的色度坐标表示的色度范围(区域A、区域B、区域C)中具有色度的光的发光元件(呈现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呈现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及呈现蓝色发光的发光元件)。具体而言,上述显示面板至少包括:能够获得红色光1106R的第一发光元件1105R;能够获得绿色光1106G的第二发光元件1105G;以及能够获得蓝色光1106B的第三发光元件1105B。从第一发光元件1105R获得的光的色度在图11的色度坐标中的区域A之内,即CIE1931色度坐标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从第二发光元件1105G获得的光的色度在图11的色度坐标中以区域B之内,即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从第三发光元件1105B获得的光的色度在图11的色度坐标中以区域C之内,即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此外,如图10B所示,在组合而使用各发光元件与滤色片的情况下,通过滤色片从各发光元件获得的发光也可以满足上述色度的范围。通过包括上述发光元件,可以得到全彩色显示的显示品质高的显示面板。当然,如图10A所示,也可以采用不使用滤色片而满足上述色度的范围的结构。
此外,图10A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1105R的发射光谱的峰波长优选为620nm以上且680nm以下。图10A所示的第二发光元件1105G的发射光谱的峰波长优选为500nm以上且530nm以下。图10A所示的第三发光元件1105B的发射光谱的峰波长优选为430nm以上且460nm以下。此外,第一发光元件1105R、第二发光元件1105G及第三发光元件1105B的发射光谱的半宽度优选分别为5nm以上且45nm以下、5nm以上且35nm以下以及5nm以上且25nm以下。透过图10B中的滤色片的光的发射光谱的峰波长及半宽度也优选具有同样的值。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实现上述色度,以使CIE色度坐标(x,y)中相对于BT.2020的色域的面积比成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或者使该色域的覆盖率成为75%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
此外,在算出色度时,也可以使用色亮度计、分光辐射亮度计和发射光谱测定器中的任意仪器,在上述任一个测量中满足上述色度即可。但是,优选的是,在所有上述测量中也满足上述色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中,构成空穴传输层的与空穴注入层接触的层使用共同的材料形成。例如,呈现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及呈现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所包括的空穴传输层都包括与空穴注入层接触的第一空穴传输层及与发光层接触的第二空穴传输层。呈现蓝色发光的发光元件的空穴传输层只包括与空穴注入层及发光层接触的第一空穴传输层。
此外,在呈现蓝色荧光的元件中,发光层的主体材料的HOMO能级及LUMO能级较深。根据空穴注入层的材料,为了从空穴注入层抽出电子,空穴传输层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具有浅的HOMO能级。此时,空穴传输层需要具有依次层叠有HOMO能级浅的层和HOMO能级深的层的结构。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将空穴传输性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层用作空穴注入层。通过将HOMO能级深的空穴传输性材料用于该混合层,也可以使用HOMO能级深的空穴传输性材料形成空穴传输层。由此,即使空穴传输层具有单层结构,也可以对呈现蓝色荧光的发光层注入空穴。
在不同颜色的各发光元件中,空穴注入层和第一空穴传输层优选包含相同的空穴传输性材料。
在呈现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和呈现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各自中,第二空穴传输层也可以被用作调整光程长的层。优选将具有比用于第一空穴传输层的材料浅的HOMO能级的材料用于第二空穴传输层。由此,可以降低呈现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及呈现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的功耗。第二空穴传输层所包含的材料也优选包含在呈现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及呈现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中。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显示广色域的图像且包括接缝不容易被看到的大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
本实施方式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当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示出多个结构实例时,可以适当地组合结构实例。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2A至图13B对能够用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及发光面板进行说明。
〈发光元件的基本结构〉
首先,说明发光元件的基本结构。图12A示出在一对电极之间具有EL层而成的发光元件。具体地说,该发光元件具有EL层1203夹在第一电极1201与第二电极1202之间的结构(单层结构)。EL层1203至少包括发光层。
此外,发光元件也可以在一对电极之间包括多个EL层。图12B示出在一对电极之间具有两个EL层(EL层1203a及EL层1203b)且在两个EL层之间具有电荷产生层1204的叠层结构(串联结构)的发光元件。具有串联结构的发光元件可以实现能够进行低电压驱动且功耗低的发光面板。
电荷产生层1204具有如下功能:在对第一电极1201及第二电极1202施加电压时,对EL层1203a和EL层1203b中的一个注入电子并对另一个注入空穴的功能。由此,在图12B中,当以使第一电极1201的电位比第二电极1202高的方式施加电压时,电子从电荷产生层1204注入到EL层1203a中,空穴注入到EL层1203b中。
另外,从光提取效率的观点来看,电荷产生层1204优选使可见光透过(具体地说,电荷产生层1204的可见光的透过率为40%以上)。另外,电荷产生层1204即使其电导率比第一电极1201或第二电极1202低也发挥功能。
图12C示出EL层1203的叠层结构。然而,在此情况下,第一电极1201被用作阳极。EL层1203具有在第一电极1201上依次层叠有空穴注入层1211、空穴传输层1212、发光层1213、电子传输层1214以及电子注入层1215的结构。另外,在如图12B所示的串联结构所示地具有多个EL层的情况下,各EL层也具有从阳极一侧如上所述地层叠的结构。另外,在第一电极1201为阴极且第二电极1202为阳极的情况下,叠层顺序相反。
发光层1213适当地组合发光物质及多个物质而具有能够获得呈现所希望的发光颜色的荧光发光及磷光发光的结构。另外,发光层1213也可以为发光颜色不同的叠层结构。在此情况下,用于层叠的各发光层的发光物质或其他物质可以分别使用不同材料。另外,也可以采用从图12B所示的多个EL层(EL层1203a及1203b)中的发光层获得分别不同的发光颜色的结构。在此情况下,用于各发光层的发光物质或其他物质可以分别使用不同材料。
在发光元件中,例如,通过使图12C所示的第一电极1201为反射电极、使第二电极1202为半透反射电极并采用光学微腔谐振器(微腔)结构,可以使从EL层1203中的发光层1213获得的光在上述电极之间发生谐振,从而可以增强透过第二电极1202射出的光。
在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1201为由具有反射性的导电材料和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透明导电膜)的叠层结构构成的反射电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透明导电膜的厚度来进行光学调整。具体地说,优选以如下方式进行调整:相对于从发光层1213获得的光的波长λ,第一电极1201与第二电极1202的电极间距离为mλ/2(注意,m为自然数)左右。
另外,为了使从发光层1213获得的所希望的光(波长:λ)放大,优选调整为如下:从第一电极1201到能够获得发光层1213的所希望的光的区域(发光区域)的光学距离及从第二电极1202到能够获得发光层1213的所希望的光的区域(发光区域)的光学距离都成为(2m’+1)λ/4(注意,m’为自然数)左右。注意,在此说明的“发光区域”是指发光层1213中的空穴与电子的再结合区域。
通过进行上述光学调整,可以使能够从发光层1213获得的特定的单色光的光谱变窄,由此获得色纯度良好的发光。
另外,在上述情况下,严格地说,第一电极1201和第二电极1202之间的光学距离可以说是从第一电极1201中的反射区域到第二电极1202中的反射区域的总厚度。但是,因为难以准确地决定第一电极1201或第二电极1202中的反射区域的位置,所以通过假定第一电极1201及第二电极1202中的任意的位置为反射区域可以充分得到上述效果。另外,严密地说,第一电极1201和可以获得所希望的光的发光层之间的光学距离可以说是第一电极1201中的反射区域和可以获得所希望的光的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之间的光学距离。但是,因为难以准确地决定第一电极1201中的反射区域或可以获得所希望的光的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的位置,所以通过假定第一电极1201中的任意的位置为反射区域且可以获得所希望的光的发光层的任意的位置为发光区域,可以充分得到上述效果。
图12C所示的发光元件具有微腔结构,因此即使具有相同的EL层也可以提取不同波长的光(单色光)。由此,为了获得不同的发光颜色不需要分别涂布(例如涂布为R、G、B)。由此,容易实现高分辨率。另外,可以与着色层(滤色片)组合。并且,可以增强具有特定波长的正面方向上的发光强度,从而可以实现低功耗化。
第一电极1201和第二电极1202中的至少一个为具有透光性的电极(透明电极、透射`半反射电极等)。在具有透光性的电极为透明电极的情况下,透明电极的可见光的透过率为40%以上。另外,在该电极为半透反射电极的情况下,半透反射电极的可见光的反射率为20%以上且80%以下,优选为40%以上且70%以下。另外,这些电极的电阻率优选为1×10-2Ωcm以下。
在第一电极1201或第二电极1202为具有反射性的电极(反射电极)的情况下,具有反射性的电极的可见光的反射率为40%以上且100%以下,优选为70%以上且100%以下。另外,该电极的电阻率优选为1×10-2Ωcm以下。
《发光元件的具体结构及制造方法》
接着,对发光元件的具体结构及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此,参照图12D说明具有图12B所示的串联结构及微腔结构的发光元件。在图12D所示的发光元件中,作为第一电极1201形成反射电极,作为第二电极1202形成半透反射电极。由此,可以单独使用所希望的导电材料或者使用多个导电材料以单层或叠层形成上述电极。另外,第二电极1202在形成EL层1203b之后,与上述同样地选择材料而形成。另外,上述电极可以利用溅射法或真空蒸镀法形成。
<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作为形成第一电极1201及第二电极1202的材料,如果可以满足上述两个电极的功能则可以适当地组合下述材料。例如,可以适当地使用金属、合金、导电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具体而言,可以举出In-Sn氧化物(也称为ITO)、In-Si-Sn氧化物(也称为ITSO)、In-Zn氧化物、In-W-Zn氧化物。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举出铝(Al)、钛(Ti)、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镓(Ga)、锌(Zn)、铟(In)、锡(Sn)、钼(Mo)、钽(Ta)、钨(W)、钯(Pd)、金(Au)、铂(Pt)、银(Ag)、钇(Y)、钕(Nd)等金属以及适当地组合它们的合金。除了上述以外,可以使用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第1族或第2族的元素(例如,锂(Li)、铯(Cs)、钙(Ca)、锶(Sr)、铕(Eu)、镱(Yb)等稀土金属、适当地组合它们的合金以及石墨烯等。
在图12D所示的发光元件中第一电极1201为阳极的情况下,通过真空蒸镀法在第一电极1201上依次层叠EL层1203a的空穴注入层1211a及空穴传输层1212a。在形成EL层1203a及电荷产生层1204之后,与上述同样,在电荷产生层1204上依次层叠EL层1203b的空穴注入层1211b及空穴传输层1212b。
<空穴注入层及空穴传输层>
空穴注入层(1211、1211a、1211b)是将空穴从阳极的第一电极1201或电荷产生层1204注入到EL层(1203、1203a、1203b)中的层,包含空穴注入性高的材料。
作为空穴注入性高的材料,可以举出钼氧化物、钒氧化物、钌氧化物、钨氧化物、锰氧化物等过渡金属氧化物。除了上述以外,可以使用酞菁类化合物如酞菁(简称:H2Pc)、铜酞菁(CuPc)等;芳香胺化合物如4,4’-双[N-(4-二苯基氨基苯基)-N-苯基氨基]联苯(简称:DPAB)、N,N'-双{4-[双(3-甲基苯基)氨基]苯基}-N,N'-二苯基-(1,1'-联苯)-4,4'-二胺(简称:DNTPD)等;或者高分子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简称:PEDOT/PSS)等。
作为空穴注入性高的材料,也可以使用包含空穴传输性材料及受体材料(电子受体材料)的复合材料。在此情况下,由受体材料从空穴传输性材料抽出电子而在空穴注入层(1211、1211a、1211b)中产生空穴,空穴通过空穴传输层(1212、1212a、1212b)注入到发光层(1213、1213a、1213b)中。另外,空穴注入层(1211、1211a、1211b)可以采用由包含空穴传输性材料及受体材料(电子受体材料)的复合材料构成的单层,也可以采用分别使用空穴传输性材料及受体材料(电子受体材料)形成的层的叠层。
空穴传输层(1212、1212a、1212b)是将从第一电极1201经过空穴注入层(1211、1211a、1211b)注入的空穴传输到发光层(1213、1213a、1213b)中的层。另外,空穴传输层(1212、1212a、1212b)是包含空穴传输性材料的层。作为用于空穴传输层(1212、1212a、1212b)的空穴传输性材料,特别优选使用具有与空穴注入层(1211、1211a、1211b)的HOMO能级相同或相近的HOMO能级的材料。
作为用于空穴注入层(1211a、1211b)的受体材料,可以使用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4族至第8族的金属的氧化物。具体地说,可以举出氧化钼、氧化钒、氧化铌、氧化钽、氧化铬、氧化钨、氧化锰、氧化铼。特别优选使用氧化钼,因为其在大气中也稳定,吸湿性低,并且容易处理。除了上述以外,可以举出醌二甲烷衍生物、四氯苯醌衍生物、六氮杂苯并菲衍生物等有机受体。具体地说,可以使用7,7,8,8-四氰基-2,3,5,6-四氟醌二甲烷(简称:F4-TCNQ)、氯醌、2,3,6,7,10,11-六氰-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简称:HAT-CN)等。
作为用于空穴注入层(1211、1211a、1211b)及空穴传输层(1212、1212a、1212b)的空穴传输性材料,优选为具有10-6cm2/Vs以上的空穴迁移率的物质。另外,只要是空穴传输性高于电子传输性的物质,可以使用上述以外的物质。
作为空穴传输性材料,优选使用富π电子型杂芳族化合物(例如,咔唑衍生物或吲哚衍生物)或芳香胺化合物,具体的例子为如下:4,4’-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简称:NPB或α-NPD)、N,N’-双(3-甲基苯基)-N,N’-二苯基-[1,1’-联苯]-4,4’-二胺(简称:TPD)、4,4'-双[N-(螺-9,9'-联芴-2-基)-N-苯基氨基]联苯(简称:BSPB)、4-苯基-4'-(9-苯基芴-9-基)三苯胺(简称:BPAFLP)、4-苯基-3'-(9-苯基芴-9-基)三苯基胺(简称:mBPAFLP)、4-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A1BP)、3-[4-(9-菲基)-苯基]-9-苯基-9H-咔唑(简称:PCPPn)、N-(4-联苯)-N-(9,9-二甲基-9H-芴-2-基)-9-苯基-9H-咔唑-3-胺(简称:PCBiF)、N-(1,1’-联苯-4-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9,9-二甲基-9H-芴-2-胺(简称:PCBBiF)、4,4'-二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Bi1BP)、4-(1-萘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ANB)、4,4’-二(1-萘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NBB)、9,9-二甲基-N-苯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芴-2-胺(简称:PCBAF)、N-苯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螺-9,9'-联芴-2-胺(简称:PCBASF)、4,4’,4”-三(咔唑-9-基)三苯胺(简称:TCTA)、4,4',4”-三(N,N-二苯基氨基)三苯胺(简称:TDATA)、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胺(简称:MTDATA)等具有芳香胺骨架的化合物;1,3-双(N-咔唑基)苯(简称:mCP)、4,4'-二(N-咔唑基)联苯(简称:CBP)、3,6-双(3,5-二苯基苯基)-9-苯基咔唑(简称:CzTP)、3,3'-双(9-苯基-9H-咔唑)(简称:PCCP)、3-[N-(9-苯基咔唑-3-基)-N-苯氨基]-9-苯基咔唑(简称:PCzPCA1)、3,6-双[N-(9-苯基咔唑-3-基)-N-苯氨基]-9-苯基咔唑(简称:PCzPCA2)、3-[N-(1-萘基)-N-(9-苯基咔唑-3-基)氨]-9-苯基咔唑(简称:PCzPCN1)、1,3,5-三[4-(N-咔唑基)苯基]苯(简称:TCPB)、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简称:CzPA)等具有咔唑骨架的化合物;4,4’,4”-(苯-1,3,5-三基)三(二苯并噻吩)(简称:DBT3P-II)、2,8-二苯基-4-[4-(9-苯基-9H-芴-9-基)苯基]二苯并噻吩(简称:DBTFLP-III)、4-[4-(9-苯基-9H-芴-9-基)苯基]-6-苯基二苯并噻吩(简称:DBTFLP-IV)等具有噻吩骨架的化合物;4,4’,4”-(苯-1,3,5-三基)三(二苯并呋喃)(简称:DBF3P-II)、4-{3-[3-(9-苯基-9H-芴-9-基)苯基]苯基}二苯并呋喃(简称:mmDBFFLBi-II)等具有呋喃骨架的化合物。
再者,还可以使用聚(N-乙烯基咔唑)(简称:PVK)、聚(4-乙烯基三苯胺)(简称:PVTPA)、聚[N-(4-{N'-[4-(4-二苯基氨基)苯基]苯基-N'-苯基氨基}苯基)甲基丙烯酰胺](简称:PTPDMA)、聚[N,N'-双(4-丁基苯基)-N,N'-双(苯基)联苯胺](简称:Poly-TPD)等高分子化合物。
注意,空穴传输性材料不局限于上述材料,可以组合一种或多种的已知的各种各样材料而用于空穴注入层(1211、1211a、1211b)及空穴传输层(1212、1212a、1212b)作为空穴传输性材料。另外,空穴传输层(1212、1212a、1212b)也可以分别由多个层构成。也就是说,例如,也可以层叠有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
在图12D所示的发光元件中,通过真空蒸镀法在EL层1203a中的空穴传输层1212a上形成发光层1213a。另外,在形成EL层1203a及电荷产生层1204之后,通过真空蒸镀法在EL层1203b中的空穴传输层1212b上形成发光层1213b。
<发光层>
发光层(1213、1213a、1213b)是包含发光物质的层。另外,作为发光物质,适当地使用呈现蓝色、紫色、蓝紫色、绿色、黄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等的发光颜色的物质。另外,通过在多个发光层(1213a、1213b)中分别使用不同的发光物质,可以成为呈现不同的发光颜色的结构(例如,可以组合处于补色关系的发光颜色获得白色发光)。再者,也可以为一个发光层具有不同的发光物质的叠层结构。
另外,发光层(1213、1213a、1213b)除了发光物质(客体材料)以外还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有机化合物(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另外,作为一种或多种有机化合物,可以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空穴传输性材料和电子传输性材料中的一方或双方。
在发光元件中,优选的是:在发光层1213a和发光层1213b中的任一个中使用呈现蓝色发光的发光物质(蓝色发光物质)作为客体材料,在另一个中使用呈现绿色发光的物质(绿色发光物质)及呈现红色发光的物质(红色发光物质)。这种方法是在蓝色发光物质(蓝色发光层)的发光效率及使用寿命比其他颜色低或短的情况下有效的。另外,在此,当使用将单重激发能量转换为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光物质作为蓝色发光物质且使用将三重激发能量转换为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光物质作为绿色及红色发光物质时,发挥RGB的光谱的平衡良好,所以是优选的。
对可用于发光层(1213、1213a、1213b)的发光物质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将单重激发能量转换为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光物质或将三重激发能量转换为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光物质。另外,作为上述发光物质,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物质。
作为将单重激发能量转换成发光的发光物质,可以举出发射荧光的物质(荧光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芘衍生物、蒽衍生物、三亚苯衍生物、芴衍生物、咔唑衍生物、二苯并噻吩衍生物、二苯并呋喃衍生物、二苯并喹喔啉衍生物、喹喔啉衍生物、吡啶衍生物、嘧啶衍生物、菲衍生物、萘衍生物等。尤其是芘衍生物的发光量子产率高,所以是优选的。作为芘衍生物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N,N’-双(3-甲基苯基)-N,N’-双[3-(9-苯基-9H-芴-9-基)苯基]芘-1,6-二胺(简称:1,6mMemFLPAPrn)、N,N’-二苯基-N,N’-双[4-(9-苯基-9H-芴-9-基)苯基]芘-1,6-二胺(简称:1,6FLPAPrn)、N,N’-双(二苯并呋喃-2-基)-N,N’-二苯基芘-1,6-二胺(简称:1,6FrAPrn)、N,N’-双(二苯并噻吩-2-基)-N,N’-二苯基芘-1,6-二胺(简称:1,6ThAPrn)、N,N’-(芘-1,6-二基)双[(N-苯基苯并[b]萘并[1,2-d]呋喃)-6-胺](简称:1,6BnfAPrn)、N,N’-(芘-1,6-二基)双[(N-苯基苯并[b]萘并[1,2-d]呋喃)-8-胺](简称:1,6BnfAPrn-02)、N,N’-(芘-1,6-二基)双[(6,N-二苯基苯并[b]萘并[1,2-d]呋喃)-8-胺](简称:1,6BnfAPrn-03)等。另外,芘衍生物是为了达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蓝色的色度而有效的化合物群。
除了上述以外,可以使用5,6-双[4-(10-苯基-9-蒽基)苯基]-2,2'-联吡啶(简称:PAP2BPy)、5,6-双[4'-(10-苯基-9-蒽基)联苯-4-基]-2,2'-联吡啶(简称:PAPP2BPy)、N,N'-双[4-(9H-咔唑-9-基)苯基]-N,N'-二苯基芪-4,4'-二胺(简称:YGA2S)、4-(9H-咔唑-9-基)-4'-(10-苯基-9-蒽基)三苯胺(简称:YGAPA)、4-(9H-咔唑-9-基)-4'-(9,10-二苯基-2-蒽基)三苯胺(简称:2YGAPPA)、N,9-二苯基-N-[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3-胺(简称:PCAPA)、4-(10-苯基-9-蒽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APA)、4-[4-(10-苯基-9-蒽基)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APBA)、二萘嵌苯、2,5,8,11-四(叔丁基)二萘嵌苯(简称:TBP)、N,N”-(2-叔丁基蒽-9,10-二基二-4,1-亚苯基)双[N,N’,N’-三苯基-1,4-苯二胺](简称:DPABPA)、N,9-二苯基-N-[4-(9,10-二苯基-2-蒽基)苯基]-9H-咔唑-3-胺(简称:2PCAPPA)、N-[4-(9,10-二苯基-2-蒽基)苯基]-N,N’,N’-三苯基-1,4-苯二胺(简称:2DPAPPA)等。
作为将三重激发能量转换成发光的发光物质,例如可以举出发射磷光的物质(磷光材料)或呈现热活化延迟荧光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
作为磷光材料,可以举出有机金属配合物、金属配合物(铂配合物)、稀土金属配合物等。这种物质根据每个物质呈现不同的发光颜色(发光峰值),因此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而使用。
作为呈现蓝色或绿色且其发射光谱的峰波长为450nm以上且570nm以下的磷光材料,可以举出如下物质。
例如可以举出三{2-[5-(2-甲基苯基)-4-(2,6-二甲基苯基)-4H-1,2,4-三唑-3-基-κN2]苯基-κC}铱(III)(简称:[Ir(mpptz-dmp)3])、三(5-甲基-3,4-二苯基-4H-1,2,4-三唑(triazolato))铱(III)(简称:[Ir(Mptz)3])、三[4-(3-联苯)-5-异丙基-3-苯基-4H-1,2,4-三唑(triazolato)]铱(III)(简称:[Ir(iPrptz-3b)3])、三[3-(5-联苯)-5-异丙基-4-苯基-4H-1,2,4-三唑(triazolato)]铱(III)(简称:[Ir(iPr5btz)3])等具有4H-三唑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三[3-甲基-1-(2-甲基苯基)-5-苯基-1H-1,2,4-三唑(triazolato)]铱(III)(简称:[Ir(Mptz1-mp)3])、三(1-甲基-5-苯基-3-丙基-1H-1,2,4-三唑(triazolato))铱(III)(简称:[Ir(Prptz1-Me)3])等具有1H-三唑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fac-三[1-(2,6-二异丙基苯基)-2-苯基-1H-咪唑]铱(III)(简称:[Ir(iPrpmi)3])、三[3-(2,6-二甲基苯基)-7-甲基咪唑并[1,2-f]菲啶根(phenanthridinato)]铱(III)(简称:[Ir(dmpimpt-Me)3])等具有咪唑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以及双[2-(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铱(III)四(1-吡唑基)硼酸盐(简称:FIr6)、双[2-(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铱(III)吡啶甲酸盐(简称:FIrpic)、双[2-(3,5-双三氟甲基-苯基)-吡啶根-N,C2']铱(III)吡啶甲酸盐(简称:[Ir(CF3ppy)2(pic)])、双[2-(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Fir(acac))等以具有吸电子基团的苯基吡啶衍生物为配体的有机金属配合物等。
作为呈现绿色或黄色且其发射光谱的峰波长为495nm以上且590nm以下的磷光材料,可以举出如下物质。
例如可以举出三(4-甲基-6-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mppm)3])、三(4-叔丁基-6-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tBuppm)3])、(乙酰丙酮根)双(6-甲基-4-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mppm)2(acac)])、(乙酰丙酮根)双(6-叔丁基-4-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tBuppm)2(acac)])、(乙酰丙酮根)双[6-(2-降莰基)-4-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nbppm)2(acac)])、(乙酰丙酮根)双[5-甲基-6-(2-甲基苯基)-4-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mpmppm)2(acac)])、(乙酰丙酮根)双{4,6-二甲基-2-[6-(2,6-二甲基苯基)-4-嘧啶基-κN3]苯基-κC}铱(III)(简称:[Ir(dmppm-dmp)2(acac)])、(乙酰丙酮根)双(4,6-二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dppm)2(acac)])等具有嘧啶骨架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乙酰丙酮根)双(3,5-二甲基-2-苯基吡嗪)铱(III)(简称:[Ir(mppr-Me)2(acac)])、(乙酰丙酮根)双(5-异丙基-3-甲基-2-苯基吡嗪)铱(III)(简称:[Ir(mppr-iPr)2(acac)])等具有吡嗪骨架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三(2-苯基吡啶根-N,C2')铱(III)(简称:[Ir(ppy)3])、双(2-苯基吡啶根-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ppy)2(acac)])、双(苯并[h]喹啉)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bzq)2(acac)])、三(苯并[h]喹啉)铱(III)(简称:[Ir(bzq)3])、三(2-苯基喹啉-N,C2′)铱(III)(简称:[Ir(pq)3])、双(2-苯基喹啉-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pq)2(acac)])等具有吡啶骨架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双(2,4-二苯基-1,3-噁唑-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dpo)2(acac)])、双{2-[4'-(全氟苯基)苯基]吡啶-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p-PF-ph)2(acac)])、双(2-苯基苯并噻唑-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bt)2(acac)])等有机金属配合物、三(乙酰丙酮根)(单菲罗啉)铽(III)(简称:[Tb(acac)3(Phen)])等稀土金属配合物。
在上述物质中,具有吡啶骨架(尤其是苯基吡啶骨架)或嘧啶骨架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是为了达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绿色的色度而有效的化合物群。
作为呈现黄色或红色且其发射光谱的峰波长为57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磷光材料,可以举出如下物质。
例如可以举出(二异丁酰甲烷根)双[4,6-双(3-甲基苯基)嘧啶根]铱(III)(简称:[Ir(5mdppm)2(dibm)])、双[4,6-双(3-甲基苯基)嘧啶根](二新戊酰甲烷)铱(III)(简称:[Ir(5mdppm)2(dpm)])、双[4,6-二(萘-1-基)嘧啶根](二新戊酰甲烷)铱(III)(简称:[Ir(d1npm)2(dpm)])等具有嘧啶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乙酰丙酮)双(2,3,5-三苯基吡嗪)铱(III)(简称:[Ir(tppr)2(acac)])、双(2,3,5-三苯基吡嗪)(二新戊酰甲烷)铱(III)(简称:[Ir(tppr)2(dpm)])、双{4,6-二甲基-2-[3-(3,5-二甲基苯基)-5-苯基-2-吡嗪基-κN]苯基-κC}(2,6-二甲基-3,5-庚二酮-κ2O,O’)铱(III)(简称:[Ir(dmdppr-P)2(dibm)])、双{4,6-二甲基-2-[5-(4-氰基-2,6-二甲基苯基)-3-(3,5-二甲基苯基)-2-吡嗪基-κN]苯基-κC}(2,2,6,6-四甲基-3,5-庚二酮-κ2O,O’)铱(III)(简称:[Ir(dmdppr-dmCP)2(dpm)])、(乙酰丙酮)双[2-甲基-3-苯基喹喔啉合(quinoxalinato)]-N,C2’]铱(III)(简称:[Ir(mpq)2(acac)])、(乙酰丙酮)双(2,3-二苯基喹喔啉合(quinoxalinato)-N,C2’]铱(III)(简称:[Ir(dpq)2(acac)])、(乙酰丙酮)双[2,3-双(4-氟苯基)喹喔啉合(quinoxalinato)]铱(III)(简称:[Ir(Fdpq)2(acac)])等具有吡嗪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三(1-苯基异喹啉-N,C2’)铱(III)(简称:[Ir(piq)3])、双(1-苯基异喹啉-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piq)2(acac)])等具有吡啶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2,3,7,8,12,13,17,18-八乙基-21H,23H-卟啉铂(II)(简称:[PtOEP])等铂配合物;以及三(1,3-二苯基-1,3-丙二酮(propanedionato))(单菲罗啉)铕(III)(简称:[Eu(DBM)3(Phen)])、三[1-(2-噻吩甲酰基)-3,3,3-三氟丙酮](单菲罗啉)铕(III)(简称:[Eu(TTA)3(Phen)])等稀土金属配合物。
在上述物质中,具有吡嗪骨架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是为了达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红色的色度而有效的化合物群。尤其是,具有氰基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诸如[Ir(dmdppr-dmCP)2(dpm)]等其稳定性高,所以是优选的。
另外,作为蓝色的发光物质,可以使用光致发光的峰波长为430nm以上且470nm以下,优选为430nm以上且460nm以下的物质。另外,作为绿色的发光物质,可以使用光致发光的峰波长为500nm以上且540nm以下,优选为500nm以上且530nm以下的物质。另外,作为红色的发光物质,可以使用光致发光的峰波长为610nm以上且680nm以下,优选为620nm以上且680nm以下的物质。另外,光致发光的测定都可以使用溶液或薄膜。
通过同时使用上述化合物及微腔效果,可以更容易达到上述色度。此时,为了获得微腔效果所需要的半透反射电极(金属薄膜部分)的厚度优选为20nm以上且40nm以下,更优选大于25nm且40nm以下。当该厚度超过40nm时,效率可能会降低。
作为用于发光层(1213、1213a、1213b)的有机化合物(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可以使用选择一种或多种其能隙比发光物质(客体材料)大的物质。此外,上述空穴传输性材料及后述的电子传输性材料分别可以被用作主体材料或辅助材料。
当发光物质是荧光材料时,优选使用单重激发态的能级大且三重激发态的能级小的有机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例如,优选使用蒽衍生物或并四苯衍生物。具体而言,可以举出9-苯基-3-[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简称:PCzPA)、3-[4-(1-萘基)-苯基]-9-苯基-9H-咔唑(简称:PCPN)、9-[4-(10-苯基-9-蒽)苯基]-9H-咔唑(简称:CzPA)、7-[4-(10-苯基-9-蒽基)苯基]-7H-二苯并[c,g]咔唑(简称:cgDBCzPA)、6-[3-(9,10-二苯基-2-蒽基)苯基]-苯并[b]萘并[1,2-d]呋喃(简称:2mBnfPPA)、9-苯基-10-{4-(9-苯基-9H-芴-9-基)联苯-4’-基}蒽(简称:FLPPA)、5,12-二苯基并四苯、5,12-双(联苯-2-基)并四苯等。
在发光物质是磷光材料的情况下,选择其三重态激发能量比发光物质的三重态激发能量(基态和三重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大的有机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即可。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用锌或铝类金属配合物、噁二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苯并咪唑衍生物、喹喔啉衍生物、二苯并喹喔啉衍生物、二苯并噻吩衍生物、二苯并呋喃衍生物、嘧啶衍生物、三嗪衍生物、吡啶衍生物、联吡啶衍生物、菲罗啉衍生物等杂芳族化合物或者芳香胺、咔唑衍生物等。
具体地说,三(8-羟基喹啉)铝(III)(简称:Alq)、三(4-甲基-8-羟基喹啉)铝(III)(简称:Almq3)、双(10-羟基苯并[h]喹啉)铍(II)(简称:BeBq2)、双(2-甲基-8-羟基喹啉)(4-苯基苯酚)铝(III)(简称:BAlq)、双(8-羟基喹啉)锌(II)(简称:Znq)、双[2-(2-苯并恶唑基)苯酚]锌(II)(简称:ZnPBO)、双[2-(2-苯并噻唑基)苯酚]锌(II)(简称:ZnBTZ)等金属配合物;2-(4-联苯基)-5-(4-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简称:PBD)、1,3-双[5-(对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简称:OXD-7)、3-(4-联苯基)-4-苯基-5-(4-叔丁基苯基)-1,2,4-三唑(简称:TAZ)、2,2',2”-(1,3,5-苯三基)-三(1-苯基-1H-苯并咪唑)(简称:TPBI)、红菲绕啉(简称:BPhen)、浴铜灵(简称:BCP)、2,9-双(萘-2-基)-4,7-二苯基-1,10-菲罗啉(简称:NBphen)、9-[4-(5-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基]-9H-咔唑(简称:CO11)等杂环化合物、NPB、TPD、BSPB等芳香胺化合物。
另外,可以举出蒽衍生物、菲衍生物、芘衍生物、
Figure BDA0003956128020000501
(chrysene)衍生物、二苯并[g,p]
Figure BDA0003956128020000502
(chrysene)衍生物等稠合多环芳香化合物(condensed polycyclic aromaticcompound)。具体地,可以举出9,10-二苯基蒽(简称:DPAnth)、N,N-二苯基-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3-胺(简称:CzA1PA)、4-(10-苯基-9-蒽基)三苯胺(简称:DPhPA)、YGAPA、PCAPA、N,9-二苯基-N-{4-[4-(10-苯基-9-蒽基)苯基]苯基}-9H-咔唑-3-胺(简称:PCAPBA)、9,10-二苯基-2-[N-苯基-N-(9-苯基-9H-咔唑-3-基)氨基]蒽(简称:2PCAPA)、6,12-二甲氧基-5,11-二苯
Figure BDA0003956128020000505
N,N,N’,N’,N”,N”,N”’,N”’-八苯基二苯并[g,p]
Figure BDA0003956128020000504
-2,7,10,15-四胺(简称:DBC1)、9-[4-(10-苯基-9-蒽)苯基]-9H-咔唑(简称:CzPA)、3,6-二苯基-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简称:DPCzPA)、9,10-双(3,5-二苯基苯基)蒽(简称:DPPA)、9,10-二(2-萘基)蒽(简称:DNA)、2-叔丁基-9,10-二(2-萘基)蒽(简称:t-BuDNA)、9,9'-联蒽(简称:BANT)、9,9'-(二苯乙烯-3,3'-二基)二菲(简称:DPNS)、9,9'-(二苯乙烯-4,4'-二基)二菲(简称:DPNS2)以及1,3,5-三(1-芘基)苯(简称:TPB3)等。
另外,在将多个有机化合物用于发光层(1213、1213a、1213b)的情况下,优选组合形成激基复合物的化合物和发光物质而使用。在此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组合各种有机化合物而使用,但是为了高效地形成激基复合物,特别优选组合容易接收空穴的化合物(空穴传输性材料)和容易接收电子的化合物(电子传输性材料)。另外,作为空穴传输性材料及电子传输性材料的具体例子,可以使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材料。
TADF材料是指能够利用微小的热能量将三重激发态上转换(up-convert)为单重激发态(逆系间窜越)并高效率地呈现来自单重激发态的发光(荧光)的材料。可以高效率地获得热活化延迟荧光的条件为如下:三重激发能级和单重激发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0eV以上且0.2eV以下,优选为0eV以上且0.1eV以下。TADF材料所呈现的延迟荧光是指其光谱与一般的荧光同样但其寿命非常长的发光。该寿命为10-6秒以上,优选为10-3秒以上。
作为TADF材料,例如可以举出富勒烯或其衍生物、普鲁黄素等吖啶衍生物、伊红等。另外,可以举出包含镁(Mg)、锌(Zn)、镉(Cd)、锡(Sn)、铂(Pt)、铟(In)或钯(Pd)等的含金属卟啉。作为含金属卟啉,例如,也可以举出原卟啉-氟化锡配合物(SnF2(Proto IX))、中卟啉-氟化锡配合物(SnF2(Meso IX))、血卟啉-氟化锡配合物(SnF2(Hemato IX))、粪卟啉四甲酯-氟化锡配合物(SnF2(Copro III-4Me))、八乙基卟啉-氟化锡配合物(SnF2(OEP))、初卟啉-氟化锡配合物(SnF2(Etio I))以及八乙基卟啉-氯化铂配合物(PtCl2OEP)等。
除了上述以外,可以使用2-(联苯-4-基)-4,6-双(12-苯基吲哚并[2,3-a]咔唑-11-基)-1,3,5-三嗪(PIC-TRZ)、2-{4-[3-(N-苯基-9H-咔唑-3-基)-9H-咔唑-9-基]苯基}-4,6-二苯基-1,3,5-三嗪(PCCzPTzn)、2-[4-(10H-吩恶嗪-10-基)苯基]-4,6-二苯基-1,3,5-三嗪(PXZ-TRZ)、3-[4-(5-苯基-5,10-二氢吩嗪-10-基)苯基]-4,5-二苯基-1,2,4-三唑(PPZ-3TPT)、3-(9,9-二甲基-9H-吖啶-10-基)-9H-氧杂蒽-9-酮(ACRXTN)、双[4-(9,9-二甲基-9,10-二氢吖啶)苯基]砜(DMAC-DPS)、10-苯基-10H,10’H-螺[吖啶-9,9’-蒽]-10’-酮(ACRSA)等具有富π电子型芳杂环及缺π电子型芳杂环的杂环化合物。另外,在富π电子型芳杂环和缺π电子型芳杂环直接键合的物质中,富π电子型芳杂环的供体性和缺π电子型芳杂环的受体性都强,单重激发态与三重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变小,所以是尤其优选的。
另外,在使用TADF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组合其他有机化合物使用。
接着,在图12D所示的发光元件中,通过真空蒸镀法在EL层1203a中的发光层1213a上形成电子传输层1214a。另外,在形成EL层1203a及电荷产生层1204之后,通过真空蒸镀法在EL层1203b中的发光层1213b上形成电子传输层1214b。
<电子传输层>
电子传输层(1214、1214a、1214b)是将从第二电极1202经过电子注入层(1215、1215a、1215b)注入的电子传输到发光层(1213、1213a、1213b)中的层。另外,电子传输层(1214、1214a、1214b)是包含电子传输性材料的层。作为用于电子传输层(1214、1214a、1214b)的电子传输性材料,优选为具有1×10-6cm2/Vs以上的电子迁移率的物质。另外,只要是电子传输性高于空穴传输性的物质,可以使用上述以外的物质。
作为用于电子传输性材料可以举出具有喹啉配体、苯并喹啉配体、噁唑配体、噻唑配体的金属配合物、噁二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菲罗啉衍生物、吡啶衍生物、联吡啶衍生物等。除了上述以外,也可以使用含氮杂芳族化合物等缺π电子型杂芳族化合物。
具体地说,Alq3、三(4-甲基-8-羟基喹啉)铝(简称:Almq3)、双(10-羟基苯并[h]-喹啉)铍(简称:BeBq2)、BAlq、Zn(BOX)2、双[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锌(简称:Zn(BTZ)2)等金属配合物、2-(4-联苯基)-5-(4-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简称:PBD)、1,3-双[5-(对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简称:OXD-7)、3-(4’-联苯基)-4-苯基-5-(4”-叔丁基苯基)-1,2,4-三唑(简称:TAZ)、3-(4-叔丁基苯基)-4-(4-乙基苯基)-5-(4-联苯基)-1,2,4-三唑(简称:p-EtTAZ)、红菲咯啉(简称:Bphen)、浴铜灵(简称:BCP)、4,4’-双(5-甲基苯并噁唑-2-基)二苯乙烯(简称:BzOs)等杂芳族化合物、2-[3-(二苯并噻吩-4-基)苯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2mDBTPDBq-II)、2-[3’-(二苯并噻吩-4-基)联苯-3-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2mDBTBPDBq-II)、2-[4-(3,6-二苯基-9H-咔唑-9-基)苯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2CzPDBq-III)、7-[3-(二苯并噻吩-4-基)苯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7mDBTPDBq-II)和6-[3-(二苯并噻吩-4-基)苯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6mDBTPDBq-II)等喹喔啉衍生物或二苯并喹喔啉衍生物。
另外,还可以使用聚(2,5-吡啶二基)(简称:PPy)、聚[(9,9-二己基芴-2,7-二基)-共-(吡啶-3,5-二基)](简称:PF-Py)、聚[(9,9-二辛基芴-2,7-二基)-共-(2,2’-联吡啶-6,6’-二基)](简称:PF-BPy)等高分子化合物。
另外,电子传输层(1214、1214a、1214b)既可由单层构成又可由层叠有两层以上的由上述物质构成的层的构成。
接着,在图12D所示的发光元件中,通过真空蒸镀法在EL层1203a中的电子传输层1214a上形成电子注入层1215a。然后,形成EL层1203a上的电荷产生层1204、EL层1203b中的空穴注入层1211b、空穴传输层1212b、发光层1213b及电子传输层1214b,然后通过真空蒸镀法形成电子注入层1215b。
<电子注入层>
电子注入层(1215、1215a、1215b)是包含电子注入性高的物质的层。作为电子注入层(1215、1215a、1215b),可以使用氟化锂(LiF)、氟化铯(CsF)、氟化钙(CaF2)及锂氧化物(LiOx)等碱金属、碱土金属或这些金属的化合物。此外,可以使用氟化铒(ErF3)等稀土金属化合物。此外,也可以将电子盐用于电子注入层(1215、1215a、1215b)。作为该电子盐,例如可以举出对钙和铝的混合氧化物以高浓度添加电子的物质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的构成电子传输层(1214、1214a、1214b)的物质。
此外,也可以将混合有机化合物与电子给体(供体)而成的复合材料用于电子注入层(1215、1215a、1215b)。这种复合材料因为通过电子给体在有机化合物中产生电子而具有优异的电子注入性和电子传输性。在此情况下,有机化合物优选是在传输所产生的电子方面性能优异的材料,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用用于如上所述的电子传输层(1214、1214a、1214b)的电子传输性材料(金属配合物、杂芳族化合物等)。作为电子给体,只要是对有机化合物呈现电子供给性的物质即可。具体而言,优选使用碱金属、碱土金属和稀土金属,可以举出锂、铯、镁、钙、铒、镱等。另外,优选使用碱金属氧化物或碱土金属氧化物,可以举出锂氧化物、钙氧化物、钡氧化物等。此外,还可以使用氧化镁等路易斯碱。另外,也可以使用四硫富瓦烯(简称:TTF)等有机化合物。
在图12D所示的发光元件中,例如,在使从发光层1213b获得的光放大的情况下,优选以第二电极1202与发光层1213b之间的光学距离小于发光层1213b所呈现的光的波长的λ/4的方式形成。在此情况下,通过改变电子传输层1214b或电子注入层1215b的厚度,可以调整光学距离。
<电荷产生层>
在图12D所示的发光元件中,电荷产生层1204具有如下功能:在对第一电极1201(阳极)及第二电极1202(阴极)施加电压时,对EL层1203a注入电子且对EL层1203b注入空穴的功能。电荷产生层1204既可以具有对空穴传输性材料添加有电子受体(受体)的结构,也可以具有对电子传输性材料添加有电子给体(供体)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层叠有这两种结构。另外,通过使用上述材料形成电荷产生层1204,可以抑制在层叠EL层时的驱动电压的增大。
在电荷产生层1204具有对空穴传输性材料添加有电子受体的结构的情况下,作为空穴传输性材料可以使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材料。另外,作为电子受体,可以举出7,7,8,8-四氰基-2,3,5,6-四氟醌二甲烷(简称:F4-TCNQ)、氯醌等。另外,可以举出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族至第8族的元素的金属的氧化物。具体地说,可以举出氧化钒、氧化铌、氧化钽、氧化铬、氧化钼、氧化钨、氧化锰、氧化铼等。
在电荷产生层1204具有对电子传输性材料添加有电子供体的结构的情况下,作为电子传输性材料可以使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材料。另外,作为电子给体,可以使用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金属或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族、第13族的金属及它们的氧化物或碳酸盐。具体而言,优选使用锂(Li)、铯(Cs)、镁(Mg)、钙(Ca)、镱(Yb)、铟(In)、氧化锂、碳酸铯等。此外,也可以将如四硫萘并萘(tetrathianaphthacene)等有机化合物用作电子给体。
另外,当制造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发光元件时,可以利用蒸镀法等真空工序或旋涂法、喷墨法等溶液工序。作为蒸镀法,可以利用溅射法、离子镀法、离子束蒸镀法、分子束蒸镀法、真空蒸镀法等物理蒸镀法(PVD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等。尤其是,可以利用蒸镀法(真空蒸镀法)、涂敷法(浸涂法、染料涂布法、棒式涂布法、旋涂法、喷涂法)、印刷法(喷墨法、丝网印刷(孔版印刷)法、胶版印刷(平版印刷)法、柔版印刷(凸版印刷)法、照相凹版印刷法、微接触印刷法等)等方法形成包括在发光元件的EL层中的功能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以及电荷产生层。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发光元件的EL层的各功能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以及电荷产生层的材料不局限于此,只要为可以满足各层的功能的材料就可以组合地使用。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使用高分子化合物(低聚物、树枝状聚合物、聚合物等)、中分子化合物(介于低分子与高分子之间的化合物:分子量为400至4000)、无机化合物(量子点材料等)等。作为量子点材料,可以使用胶状量子点材料、合金型量子点材料、核壳(Core Shell)型量子点材料、核型量子点材料等。
〈发光面板的结构实例〉
图13A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光面板。图13A所示的发光面板是形成在第一衬底1301上的晶体管(FET)1302和发光元件(1303R、1303G、1303B、1303W)电连接而成的有源矩阵型发光面板,多个发光元件(1303R、1303G、1303B、1303W)共享EL层1304,并且采用根据各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分别调整了各发光元件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的微腔结构。另外,采用从EL层1304得到的发光穿过形成在第二衬底1305上的滤色片(1306R、1306G、1306B)射出的顶部发射型发光面板。
在图13A所示的发光面板中,将第一电极1307用作反射电极,并将第二电极1308用作半透反射电极。
另外,在图13A中,例如,在以发光元件1303R、1303G、1303B、1303W分别作为红色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蓝色发光元件、白色发光元件的情况下,如图13B所示,将发光元件1303R中的第一电极1307与第二电极1308之间的距离调整为光学距离1316R,将发光元件1303G中的第一电极1307与第二电极1308之间的距离调整为光学距离1316G,并且将发光元件1303B中的第一电极1307与第二电极1308之间的距离调整为光学距离1316B。另外,如图13B所示,通过将导电层1310R层叠在发光元件1303R的第一电极1307上,并将导电层1310G层叠在发光元件1303G的第一电极1307上,可以进行光学调整。
在第二衬底1305上形成有滤色片(1306R、1306G、1306B)。滤色片透射可见光中的特定区域的波长并遮阻特定区域的波长。因此,如图13A所示,通过在与发光元件1303R重叠的位置上设置只透射红色的波长区域的滤色片1306R,可以从发光元件1303R得到红色光。另外,通过在与发光元件1303G重叠的位置上设置只透射绿色的波长区域的滤色片1306G,可以从发光元件1303G得到绿色光。另外,通过在与发光元件1303B重叠的位置上设置只透射蓝色的波长区域的滤色片1306B,可以从发光元件1303B得到蓝色光。但是,可以从发光元件1303W得到白色发光,而不设置滤光片。另外,也可以在一种滤色片的端部设置有黑色层(黑矩阵)1309。再者,滤色片(1306R、1306G、1306B)或黑色层1309也可以被使用使可见光透过的材料的保护层覆盖。
虽然在图13A中示出在第二衬底1305一侧取出光的结构(顶部发射型)的发光面板,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形成有FET1302的第一衬底1301一侧取出光的结构(底部发射型)的发光面板。在采用顶部发射型发光面板的情况下,作为第一衬底1301可以使用遮光性衬底及透光性衬底,在采用底部发射型发光面板的情况下,作为第一衬底1301需要使用透光性衬底。
另外,虽然在图13A中示出发光元件为红色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蓝色发光元件以及白色发光元件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不局限于该结构,而也可以包括黄色发光元件或橙色发光元件。作为用来制造这些发光元件的EL层(发光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荷产生层)用材料,可以参照其他实施方式而适当地使用。在此情况下,需要根据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而适当地选择滤色片。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得到具备发射多个颜色的光的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板。
本实施方式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对能够用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作为显示元件使用EL元件的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通过与实施方式1等所说明的内容组合,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能够显示广色域的图像。
显示面板可以具有:由R(红色)、G(绿色)、B(蓝色)的三个颜色的子像素表示一个颜色的结构;由R、G、B、W(白色)的四个颜色的子像素表示一个颜色的结构;或者由R、G、B、Y(黄色)的四个颜色的子像素表示一个颜色的结构等。对颜色要素没有特别的限制,也可以使用RGBWY之外的颜色(例如,青色(cyan)或品红色(magenta)等)。
〈显示面板的俯视图的例子〉
图14A和图14B示出显示面板370的俯视图。
图14A和图14B所示的显示面板370都包括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显示部381及驱动电路部382。图14A示出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与显示部381相邻而沿着显示部381的两个边配置的例子。图14B示出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与显示部381相邻而沿着显示部381的三个边配置的例子。
〈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实例1〉
图14C示出采用分别涂布方式且具有顶部发射结构的显示面板370A的截面图。图14C相当于沿着图14A和图14B的点划线A1-A2及点划线A3-A4的截面图。
显示面板370A包括衬底201、粘合层203、绝缘层205、多个晶体管、电容器305、导电层307、绝缘层312、绝缘层313、绝缘层314、绝缘层315、发光元件304、导电层355、间隔物316、粘合层317、衬底211、粘合层213及绝缘层215。
包括在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中的各层使可见光透过。图14C示出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包括衬底201、粘合层203、绝缘层205、栅极绝缘层311、绝缘层312、绝缘层313、绝缘层314、粘合层317、绝缘层215、粘合层213及衬底211的例子。在该叠层结构中,优选的是,以各界面的折射率之差小的方式选择各层的材料。
驱动电路部382包括晶体管301。显示部381包括晶体管302及晶体管303。
各晶体管包括栅极、栅极绝缘层311、半导体层、背栅极、源极及漏极。栅极(下侧的栅极)与半导体层隔着栅极绝缘层311重叠。栅极绝缘层311的一部分被用作电容器305的介电质。被用作晶体管302的源极或漏极的导电层兼用作电容器305的一个电极。背栅极(上侧的栅极)与半导体层隔着绝缘层312及绝缘层313重叠。
驱动电路部382和显示部381也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晶体管的结构。驱动电路部382及显示部381也可以都包括多种晶体管。
图14C所示的晶体管301、302、303包括两个栅极、栅极绝缘层311、半导体层、源极及漏极。图14C示出使各晶体管具有两个栅极夹持半导体层的结构的例子。与其他晶体管相比,这种晶体管能够提高场效应迁移率,而可以增大通态电流(on-state current)。其结果是,可以制造能够高速工作的电路。再者,可以缩小电路的占有面积。通过使用通态电流大的晶体管,即使在使显示面板大型化或高清晰化时布线数增多,也可以降低各布线中的信号延迟,而可以减少显示亮度的偏差。
电容器305包括一对电极以及它们之间的电介质。电容器305包括利用与晶体管的栅极(下侧的栅极)相同的材料和相同的工序形成的导电层以及利用与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相同的材料和相同的工序形成的导电层。
优选对绝缘层312、绝缘层313和绝缘层314中的至少一个使用水或氢等杂质不容易扩散的材料。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来自外部的杂质扩散到晶体管中,从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绝缘层314被用作平坦化层。图14C示出将有机材料用于绝缘层314,并且在显示面板的整体上设置有绝缘层314的例子。通过采用该结构,可以提高剥离工序中的成品率,所以是优选的。此外,也可以采用使用有机材料形成的绝缘层不位于显示面板的端部的结构。此时,可以抑制杂质侵入到发光元件304。
绝缘层205与衬底201被粘合层203贴合。此外,绝缘层215与衬底211被粘合层213贴合。
在显示部381中,发光元件304位于绝缘层205与绝缘层215之间。可以抑制杂质从显示面板370的厚度方向侵入到发光元件304。同样地,在显示部381中设置有多个覆盖晶体管的绝缘层,可以抑制杂质侵入到晶体管。
通过将发光元件304及晶体管等配置于一对防湿性高的绝缘膜之间,可以抑制水等杂质侵入这些元件,从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所以是优选的。
作为防湿性高的绝缘膜,可以举出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等含有氮与硅的膜以及氮化铝膜等含有氮与铝的膜等。另外,也可以使用氧化硅膜、氧氮化硅膜、氧化铝膜等。
例如,防湿性高的绝缘膜的水蒸气透过量为1×10-5[g/(m2·day)]以下,优选为1×10-6[g/(m2·day)]以下,更优选为1×10-7[g/(m2·day)]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0-8[g/(m2·day)]以下。
发光元件304包括电极321、EL层322及电极323。发光元件304也可以包括光学调整层324。发光元件304向衬底211一侧发射光。
通过以与发光元件304的发光区域重叠的方式配置晶体管、电容器及布线等,可以提高显示部381的开口率。
电极321和电极323中的一个被用作阳极,另一个被用作阴极。当对电极321与电极323之间施加高于发光元件304的阈值电压的电压时,空穴从阳极一侧而电子从阴极一侧注入EL层322中。被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EL层322中重新结合,由此,包含在EL层322中的发光物质发光。
电极321电连接到晶体管303的源极或漏极。这些构件既直接连接,或者通过其他导电层彼此连接。电极321被用作像素电极,并设置在每个发光元件304中。相邻的两个电极321由绝缘层315电绝缘。
EL层322为包含发光材料的层。作为发光元件304,可以适当地使用将有机化合物用于发光材料的有机EL元件。
EL层322至少包括一个发光层。
电极323被用作公共电极,并横跨配置在多个发光元件304中。电极323被供应恒定电位。
注意,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分别涂布方式,也可以采用滤色片方式、颜色转换方式或量子点方式等。
发光元件的详细内容可以参照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
连接部306包括导电层307及导电层355。导电层307与导电层355电连接。导电层307可以使用与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相同的材料和相同的工序形成。导电层355与将来自外部的信号或电位传达给驱动电路部382的外部输入端子电连接。在此示出作为外部输入端子设置FPC373的例子。FPC373与导电层355通过连接体319电连接。
作为连接体319,可以使用各种各向异性导电膜(ACF)及各向异性导电膏(ACP)等。
作为衬底201及衬底211,优选使用具有柔性的衬底。例如,可以使用其厚度为允许具有柔性的厚度的玻璃、石英、树脂、金属、合金、半导体等材料。提取发光元件的光一侧的衬底使用使该光透过的材料。例如,衬底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且25μm以下。具有柔性的衬底的厚度及硬度为可兼具机械强度及柔性的范围内。具有柔性的衬底既可以采用单层结构也可以采用叠层结构。
由于树脂的比重小于玻璃,因此通过作为具有柔性的衬底使用树脂,与作为具有柔性的衬底使用玻璃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发光面板的重量更轻,所以是优选的。
衬底优选使用韧性高的材料。由此,能够实现耐冲击性高的不易损坏的发光面板。例如,通过使用树脂衬底、厚度薄的金属衬底或合金衬底,与使用玻璃衬底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且不易损坏的发光面板。
由于金属材料以及合金材料的导热性高,并且容易将热传导到衬底整体,因此能够抑制发光面板的局部的温度上升,所以是优选的。使用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的衬底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对于构成金属衬底或合金衬底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优选使用铝、铜、镍、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的合金等。作为构成半导体衬底的材料,可以举出硅等。
另外,当作为衬底使用热辐射率高的材料时,能够抑制发光面板的表面温度上升,从而能够抑制发光面板的损坏或可靠性的下降。例如,衬底也可以采用金属衬底与热辐射率高的层(例如,可以使用金属氧化物或陶瓷材料)的叠层结构。
作为具有柔性以及透光性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如下材料:聚酯树脂诸如PET或PEN等、聚丙烯腈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PC树脂、PES树脂、聚酰胺树脂(尼龙、芳族聚酰胺等)、聚硅氧烷树脂、聚环烯烃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氨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PTFE树脂、ABS树脂等。尤其优选使用线膨胀系数低的材料,例如优选使用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以及PET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将树脂浸渗于纤维体中的衬底或将无机填料混合到树脂中来降低线热膨胀系数的衬底等。
具有柔性的衬底可以是叠层结构,其中层叠使用上述材料的层与保护装置的表面免受损伤等的硬涂层(例如,氮化硅层等)、能够分散压力的材料的层(例如,芳族聚酰胺树脂层等)等中的至少一个。此外,也可以使用能够被用作保护衬底132的衬底。
通过作为具有柔性的衬底采用具有玻璃层的结构,可以提高对水或氧的阻挡性而提供可靠性高的发光面板。
作为粘合层,可以使用紫外线固化粘合剂等光固化粘合剂、反应固化粘合剂、热固化粘合剂、厌氧粘合剂等各种固化粘合剂。此外,也可以使用粘合薄片等。
另外,在粘合层中也可以包含干燥剂。例如,可以使用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氧化钙或氧化钡等)那样的通过化学吸附吸附水分的物质。或者,也可以使用沸石或硅胶等通过物理吸附来吸附水分的物质。当在树脂中包含干燥剂时,能够抑制水分等杂质侵入到功能元件,从而提高发光面板的可靠性,所以是优选的。
此外,通过使折射率高的填料或光散射构件包含在粘合层中,可以提高发光元件的光提取效率。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钛、氧化钡、沸石、锆等。
作为发光元件,可以使用能够进行自发光的元件,并且在其范畴内包括由电流或电压控制亮度的元件。例如,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LED)、有机EL元件以及无机EL元件等。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可以使用各种显示元件形成。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用液晶元件、电泳元件或MEMS的显示元件等。
发光元件也可以具有顶部发射结构、底部发射结构和双面发射结构中的任一个。作为提取光一侧的电极使用使可见光透过的导电膜。另外,作为不提取光一侧的电极优选使用反射可见光的导电膜。
对显示面板所包括的晶体管的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采用平面型晶体管、交错型晶体管或反交错型晶体管。另外,还可以采用顶栅型或底栅型的晶体管结构。或者,也可以在沟道的上下设置有栅电极。
对用于晶体管的半导体材料的结晶性也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非晶半导体或具有结晶性的半导体(微晶半导体、多晶半导体、单晶半导体或其一部分具有结晶区域的半导体)。当使用具有结晶性的半导体时可以抑制晶体管的特性劣化,所以是优选的。
对用于晶体管的半导体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将第14族元素、化合物半导体或氧化物半导体用于半导体层。典型的是,可以使用包含硅的半导体、包含砷化镓的半导体或包含铟的氧化物半导体等。
尤其优选的是,作为形成晶体管的沟道的半导体使用氧化物半导体。尤其优选使用其带隙比硅宽的氧化物半导体。通过使用带隙比硅宽且载流子密度比硅小的半导体材料,可以降低晶体管的关态电流(off-state current),所以是优选的。
例如,作为上述氧化物半导体,优选至少包含铟(In)或锌(Zn)。更优选的是,包含表示为In-M-Zn氧化物(M是Al、Ti、Ga、Ge、Y、Zr、Sn、La、Ce、Hf或Nd等金属)的氧化物。
作为显示面板所包括的绝缘层,可以使用有机绝缘材料或无机绝缘材料。作为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酰胺树脂、硅氧烷树脂、苯并环丁烯类树脂、酚醛树脂等。作为无机绝缘膜,可以举出氧化硅膜、氧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氧化铝膜、氧化铪膜、氧化钇膜、氧化锆膜、氧化镓膜、氧化钽膜、氧化镁膜、氧化镧膜、氧化铈膜及氧化钕膜等。
显示面板所包括的导电层分别可以使用铝、钛、铬、镍、铜、钇、锆、钼、银、钽或钨等金属或者以这些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的单层结构或叠层结构。或者,也可以使用氧化铟、ITO、包含钨的铟氧化物、包含钨的铟锌氧化物、包含钛的铟氧化物、包含钛的ITO、铟锌氧化物、ZnO、添加有镓的ZnO或者包含硅的铟锌氧化物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另外,也可以使用通过使其含有杂质元素等而被低电阻化的多晶硅或氧化物半导体等半导体或者镍硅化物等硅化物。此外,也可以使用包含石墨烯的膜。包含石墨烯的膜例如可以使包含氧化石墨烯的膜还原形成。此外,也可以使用包含杂质元素的氧化物半导体等半导体。或者,也可以使用银、碳或铜等的导电膏或者聚噻吩等导电聚合物形成。导电膏廉价,所以是优选的。导电聚合物容易涂布,所以是优选的。
图15示出重叠两个图14C所示的显示面板370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的一个例子。
在图15中,示出下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101a(对应于图14C所示的显示部381)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a(对应于图14C所示的驱动电路部382等)、上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101b(对应于图14C所示的显示部381)及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对应于图14C所示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
在图15所示的显示装置中,位于显示面一侧(上侧)的显示面板包括与显示区域101b邻接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下侧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101a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重叠。因此,可以缩小重叠的两个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之间的非显示区域,甚至可以消除该非显示区域。由此,可以实现显示面板之间的接缝不容易被使用者看到的大型显示装置。
在图15所示的显示装置中,显示区域101a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之间包括其折射率高于空气且使可见光透过的透光层103。由此,可以抑制在显示区域101a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之间进入空气,而可以降低折射率之差所引起的界面上的反射。此外,也可以抑制显示装置中的显示不均匀或亮度不均匀。
透光层103既可以与下侧的显示面板的衬底211或上侧的显示面板的衬底201的表面整体重叠,又可以只与显示区域101a及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重叠。另外,透光层103也可以与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a重叠。
〈变形实例〉
图16示出采用分别涂布方式且具有顶部发射结构的显示面板370B的截面图。
显示面板370B与显示面板370A的不同之处在于:绝缘层215与发光元件304接触;以及衬底211被粘合层317贴合而不是被粘合层213贴合。
在显示面板370A的制造方法中,将形成在形成用衬底上的绝缘层215转置到衬底201。另一方面,在显示面板370B的制造方法中,在发光元件304上直接形成绝缘层215。因此,可以削减剥离工序,从而可以简化显示面板的制造工序。
〈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实例2〉
图17示出采用滤色片方式且具有顶部发射结构的显示面板370C的截面图。图18示出采用滤色片方式且具有底部发射结构的显示面板370D的截面图。
显示面板370C与显示面板370A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多个发光元件中共同设置有EL层322;各晶体管不包括背栅极;以及包括着色层325及遮光层326。
显示面板370D与显示面板370A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多个发光元件中共同设置有EL层322;各晶体管不包括背栅极;以及包括着色层325。
在显示面板370C及显示面板370D中,发光元件304将光射出到着色层325一侧。
通过组合滤色片(着色层325)与微腔结构(光学调整层324),可以从显示面板提取色纯度高的光。光学调整层324的厚度根据各像素的颜色而改变。
着色层是使特定波长区域的光透过的有色层。例如,可以使用使红色、绿色、蓝色或黄色的波长区域的光透过的滤色片等。作为能够用于着色层的材料,可以举出金属材料、树脂材料或者包含颜料或染料的树脂材料等。
遮光层设置在相邻的着色层之间。遮光层遮挡相邻的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从而抑制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混色。这里,通过以其端部与遮光层重叠的方式设置着色层,可以抑制漏光。遮光层可以使用遮挡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金属材料以及包含颜料或染料的树脂材料等形成黑矩阵。另外,通过将遮光层设置于驱动电路等的像素部之外的区域中,可以抑制起因于波导光等的非意图的漏光,所以是优选的。
显示面板也可以包括保护层。保护层可以防止着色层325所包含的杂质等扩散到发光元件304。保护层使用使发光元件304的光透过的材料构成。例如,可以使用无机绝缘膜诸如氮化硅膜和氧化硅膜等、有机绝缘膜诸如丙烯酸膜和聚酰亚胺膜等或者有机绝缘膜和无机绝缘膜的叠层。
〈触摸面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制造安装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面板(也被称为输入输出装置、触摸面板)。
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所包括的检测元件(也称为传感器元件)没有特别的限制。还可以将能够检测出手指、触屏笔等检测对象的接近或接触的各种传感器用作检测元件。
例如,作为传感器的方式,可以利用静电电容式、电阻膜式、表面声波式、红外线式、光学式、压敏式等各种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括静电电容式的检测元件的触摸面板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静电电容式,有表面型静电电容式、投影型静电电容式等。另外,作为投影型静电电容式,有自电容式、互电容式等。当使用互电容式时,可以同时进行多点检测,所以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可以采用贴合了分别形成的显示面板和检测元件的结构、在支撑显示元件的衬底和对置衬底中的一方或双方设置有构成检测元件的电极等的结构等各种各样的结构。
图19A是触摸面板300的立体示意图。图19B是将图19A展开时的立体示意图。注意,为了明确起见,只示出典型构成要素。另外,在图19B中,用虚线只示出一部分的构成要素(衬底261、衬底211等)的轮廓。
触摸面板300包括输入装置310和显示面板370,它们以彼此重叠的方式设置。触摸面板300包括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与显示部381相邻而沿着显示部381的两个边配置。
输入装置310包括衬底261、电极331、电极332、多个布线341及多个布线342。FPC350与多个布线341及多个布线342的每一个电连接。FPC350设置有IC351。
显示面板370包括设置为彼此相对的衬底201和衬底211。显示面板370包括显示部381及驱动电路部382。在衬底201上设置有布线383等。FPC373电连接于布线383。在FPC373上设置有IC374。
布线383具有将信号及电力供应到显示部381及驱动电路部382的功能。该信号及电力从外部或IC374通过FPC373输入到布线383。
图20示出触摸面板300的截面图的一个例子。图20示出显示部381、驱动电路部382、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包括FPC373的区域以及包括FPC350的区域等的截面结构。再者,图20还示出通过对与晶体管的栅极为同一导电层的层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布线与通过对与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为同一导电层的层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布线交叉的交叉部387的截面结构。
衬底201与衬底211被粘合层317贴合。衬底211与衬底261被粘合层396贴合。在此,从衬底201到衬底211的各层相当于显示面板370。此外,从衬底261到电极334的各层相当于输入装置310。换言之,可以说粘合层396贴合显示面板370与输入装置310。此外,从衬底201到绝缘层215的各层相当于显示面板370。并且,从衬底261到衬底211的各层相当于输入装置310。换言之,可以说粘合层213贴合显示面板370与输入装置310。
图20所示的显示面板370的结构与图14C所示的显示面板370A的不同之处在于晶体管301、302、303及电容器305的结构。
各晶体管包括栅极、栅极绝缘层311、半导体层、源极及漏极。栅极与半导体层隔着栅极绝缘层311彼此重叠。半导体层也可以包括低电阻化区域348。低电阻化区域348被用作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
设置在绝缘层313上的导电层被用作引线。该导电层通过设置在绝缘层313、绝缘层312以及栅极绝缘层311中的开口电连接于区域348。
在图20中,电容器305具有如下叠层结构:通过对与半导体层为同一半导体层的层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层、栅极绝缘层311以及通过对与栅极为同一导电层的层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层的叠层。这里,优选在电容器305的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中形成有导电性比晶体管的沟道形成区347高的区域349。
区域348及349可以为杂质含量比晶体管的沟道形成区347多的区域、载流子浓度高的区域或结晶性低的区域等。
在衬底261的衬底211一侧设置有电极331及332。这里示出电极331包括电极333及电极334时的例子。如图20中的交叉部387所示,电极332与电极333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另外,设置有覆盖电极332及电极333的绝缘层395。电极334通过设置在绝缘层395中的开口与以夹持电极332的方式设置的两个电极333电连接。
在离衬底261的端部较近的区域设置有连接部308。在连接部308中,层叠有布线342和通过对与电极334为同一导电层的层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层。连接部308通过连接体309与FPC350电连接。
在输入装置310中,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中的光的反射得到抑制。绝缘层395设置在显示部381中且不设置在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中。
在触摸面板300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中,依次层叠有衬底201、粘合层203、绝缘层205、栅极绝缘层311、绝缘层312、绝缘层314、粘合层317、绝缘层215、粘合层213、衬底211、粘合层396、绝缘层393及衬底261。
即使在层叠两个以上的触摸面板300的情况下,触摸面板的使用者也不容易看到多个触摸面板300重叠的部分(重叠部分)。此外,可以减小显示部381的显示的通过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被看到的部分与不通过该区域被看到的部分的亮度之差。
图21A和图21B是触摸面板320的立体示意图。
触摸面板320包括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与显示部381相邻而沿着显示部381的两个边设置。
在图21A和图21B中,输入装置318设置在显示面板379所包括的衬底211上。此外,输入装置318的布线341及布线342等与设置在显示面板379的FPC350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将与触摸面板320连接的FPC只设置在一个衬底一侧(在此,衬底201一侧)。图21A和图21B示出在触摸面板320中安装两个FPC的结构。触摸面板320不局限于安装多个FPC的结构。通过采用在触摸面板320中设置一个FPC且将信号从该FPC供应到显示面板379和输入装置318的结构,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
IC374具有驱动显示面板379的功能。IC351具有驱动输入装置318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及照明装置。
作为电子装置,例如可以举出:电视装置;用于计算机等的监视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框;移动电话机(也称为移动电话、移动电话装置);便携式游戏机;便携式信息终端;声音再现装置;弹珠机等大型游戏机等。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或照明装置具有柔性,因此也可以将该电子装置或照明装置沿着房屋或高楼的内壁或外壁、汽车的内部装饰或外部装饰的曲面组装。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也可以包括二次电池,优选通过非接触电力传送对该二次电池充电。
作为二次电池,例如,可以举出利用凝胶状电解质的锂聚合物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等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有机自由基电池、铅蓄电池、空气二次电池、镍锌电池、银锌电池等。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也可以包括天线。通过由天线接收信号,可以在显示部上显示图像或数据等。另外,在电子装置包括天线及二次电池时,可以将天线用于非接触电力传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通过增加显示面板的个数,能够无限制地增加显示区域的面积。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可以适于数字标牌或PID等。另外,通过改变显示面板的配置方法,可以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外形形成为各种各样的形状。
图22A示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应用于柱子15及墙壁16的例子。通过将柔性显示面板用作显示装置10中的显示面板,能够沿着曲面设置显示装置10。
在此,尤其是当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用于数字标牌或PID时,通过将触摸面板应用于显示面板,不仅能够在显示区域显示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观察者还能够直觉性地进行操作,所以是优选的。另外,在用于提供线路信息或交通信息等信息的用途时,可以通过直觉性的操作提高易用性。另外,在设置在高楼或公共设施等的墙壁面的情况等下,可以不将触摸面板应用于显示面板。
图22B至图22E示出具有弯曲的显示部7000的电子装置的一个例子。显示部7000的显示面是弯曲的,能够沿着弯曲的显示面进行显示。显示部7000也可以具有柔性。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可以制造图22B至图22E所示的各电子装置所包括的显示部7000。
图22B示出移动电话机的一个例子。移动电话机7100包括框体7101、显示部7000、操作按钮7103、外部连接端口7104、扬声器7105、麦克风7106等。
图22B所示的移动电话机7100在显示部7000中具备触摸传感器。通过用手指或触屏笔等触摸显示部7000可以进行打电话或输入文字等所有操作。
此外,通过操作按钮7103的操作,可以进行电源的ON、OFF工作或切换显示在显示部7000的图像的种类。例如,可以将电子邮件的编写画面切换为主菜单画面。
图22C示出电视装置的一个例子。在电视装置7200中,在框体7201中组装有显示部7000。在此示出利用支架7203支撑框体7201的结构。
可以通过利用框体7201所具备的操作开关或另外提供的遥控操作机7211进行图22C所示的电视装置7200的操作。另外,也可以在显示部7000中具备触摸传感器,通过用手指等触摸显示部7000可以进行操作。此外,也可以在遥控操作机7211中具备显示从该遥控操作机7211输出的数据的显示部。通过利用遥控操作机7211所具备的操作键或触摸面板,可以进行频道或音量的操作,并可以对显示在显示部7000上的图像进行操作。
另外,电视装置7200采用具备接收机或调制解调器等的结构。可以通过利用接收机接收一般的电视广播。再者,通过调制解调器将电视装置7200连接到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网络,从而进行单向(从发送者到接收者)或双向(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或接收者之间等)的数据通信。
图22D示出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便携式信息终端7300包括框体7301及显示部7000。并且,也可以包括操作按钮、外部连接端口、扬声器、麦克风、天线或电池等。显示部7000具备触摸传感器。通过用手指或触屏笔等触摸显示部7000可以进行便携式信息终端7300的操作。
图22D是便携式信息终端7300的立体图,图22E是便携式信息终端7300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所例示出的便携式信息终端例如具有选自电话机、电子笔记本和信息阅读装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功能。具体而言,可以将该便携式信息终端用作智能手机。该本实施方式所例示出的便携式信息终端例如可以执行移动电话、电子邮件、文章的阅读及编写、音乐播放、网络通讯、电脑游戏等各种应用程序。
便携式信息终端7300可以将文字或图像显示在其多个面上。例如,如图22D所示,可以将三个操作按钮7302显示在一个面上,而将由矩形表示的信息7303显示在另一个面上。图22D及图22E示出在便携式信息终端的顶面显示信息的例子。或者,也可以在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侧面显示信息。另外,也可以在三个以上的面上显示信息。
此外,作为信息的例子,可以举出提示收到社交网络服务(SNS)的通知、电子邮件或电话等的显示;电子邮件等的标题或发送者姓名;日期;时间;电量;以及天线接收强度等。或者,也可以在显示信息的位置显示操作按钮或图标等而代替信息。
例如,便携式信息终端7300的使用者能够在将便携式信息终端7300放在上衣口袋里的状态下确认其显示(这里是信息7303)。
具体而言,将打来电话的人的电话号码或姓名等显示在能够从便携式信息终端7300的上方看到这些信息的位置。使用者可以确认到该显示而无需从口袋里拿出便携式信息终端7300,由此能够判断是否接电话。
图22F示出具有弯曲发光部的照明装置的例子。
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制造图22F所示的照明装置所具有的发光部。
图22F所示的照明装置7400具备具有波状发光面的发光部7402。因此,提供设计性高的照明装置。
此外,照明装置7400所具备的各种发光部也可以具有柔性。此外,也可以采用使用可塑性构件或可动框架等构件固定发光部并按照用途能够随意使发光部的发光面弯曲的结构。
照明装置7400包括具备操作开关7403的底座7401以及由底座7401支撑的发光部。
虽然在此例示了由底座支撑发光部的照明装置,但是也可以以将具备发光部的框体固定或吊在天花板上的方式使用照明装置。由于能够在使发光面弯曲的状态下使用照明装置,因此能够使发光面以凹状弯曲而照亮特定区域或者使发光面以凸状弯曲而照亮整个房间。
图23A1、图23A2、图23B至图23I示出具备具有柔性的显示部7001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可以制造显示部7001。例如,可以使用包括能够以0.01mm以上且150mm以下的曲率半径弯曲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另外,显示部7001可以具备触摸传感器,通过用手指等触摸显示部7001可以进行便携式信息终端的操作。
图23A1是示出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3A2是示出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的侧面图。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包括框体7501、显示部7001、取出构件7502及操作按钮7503等。
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在框体7501内包括卷成卷筒状的柔性显示部7001。
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能够由内置的控制部接收视频信号,且能够将所接收的视频显示于显示部7001。另外,电池内置于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此外,也可以采用框体7501具备连接连接器的端子部而以有线的方式从外部直接供应视频信号或电力的结构。
此外,可以由操作按钮7503进行电源的ON、OFF工作或显示的影像的切换等。图23A1、图23A2及图23B示出在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的侧面配置操作按钮7503的例子,但是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与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的显示面(正面)相同的面或背面配置操作按钮7503。
图23B示出处于取出显示部7001的状态下的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在此状态下,可以在显示部7001上显示影像。显示部7001能够使用取出构件7502取出。另外,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也可以以使显示部7001的一部分卷成卷筒状的图23A1所示的状态以及取出显示部7001的图23B所示的状态进行不同的显示。例如,通过在图23A1的状态下使显示部7001的卷成卷筒状的部分成为非显示状态,可以降低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的功耗。
另外,可以在显示部7001的侧部设置用来加固的边框,以便在取出显示部7001时该显示部7001的显示面被固定为平面状。
此外,除了该结构以外,也可以采用在框体中设置扬声器并使用与影像信号同时接收的音频信号输出声音的结构。
图23C至图23E示出能够折叠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图23C示出展开状态的便携式信息终端7600,图23D示出从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中的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的中途状态的便携式信息终端7600,图23E示出折叠状态的便携式信息终端7600。便携式信息终端7600在折叠状态下可携带性好,在展开状态下因为具有无缝拼接的较大的显示区域所以显示浏览性高。
由铰链7602连接的三个框体7601支撑显示部7001。通过利用铰链7602在两个框体7601之间折叠,可以将便携式信息终端7600从展开状态可逆性地变为折叠状态。
图23F及图23G示出能够折叠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图23F示出便携式信息终端7650的以使显示部7001位于内侧的方式折叠的状态,图23G示出便携式信息终端7650的以使显示部7001位于外侧的方式折叠的状态。便携式信息终端7650包括显示部7001及非显示部7651。在不使用便携式信息终端7650时,通过以使显示部7001位于内侧的方式折叠,能够抑制显示部7001被弄脏或受损伤。
图23H示出具有柔性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包括框体7701及显示部7001。此外,还可以包括被用作输入单元的按钮7703a及7703b、被用作音频输出单元的扬声器7704a及7704b、外部连接端口7705及麦克风7706等。另外,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可以组装有具有柔性的电池7709。电池7709也可以例如与显示部7001重叠。
框体7701、显示部7001及电池7709具有柔性。因此,容易使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弯曲为所希望的形状,或者使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扭曲。例如,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也可以以使显示部7001位于内侧或外侧的方式折叠而使用。或者,也可以在将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卷成卷筒状的状态下使用。如此,由于能够将框体7701及显示部7001自由变形,所以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具有即使掉落或被施加非意图的外力也不容易破损的优点。
另外,由于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重量轻,所以可以在各种情况下方便地使用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比如用夹子等夹住框体7701的上部而悬吊着使用或者将框体7701用磁铁等固定于墙壁上等使用。
图23I示出手表型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包括表带7801、显示部7001、输入输出端子7802及操作按钮7803等。表带7801具有框体的功能。另外,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可以组装有具有柔性的电池7805。电池7805也可以例如与显示部7001或表带7801重叠。
表带7801、显示部7001及电池7805具有柔性。因此,可以容易使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弯曲为所希望的形状。
操作按钮7803除了时间设定之外还可以具有电源开关、无线通信的开关、静音模式的开启及关闭、省电模式的开启及关闭等各种功能。例如,通过利用组装在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中的操作系统,还可以自由设定操作按钮7803的功能。
另外,通过用手指等触摸显示于显示部7001的图标7804,可以启动应用程序。
另外,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可以进行被通信标准化的近距离无线通信。例如,通过与可进行无线通信的耳麦相互通信,可以进行免提通话。
此外,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也可以包括输入输出端子7802。当包括输入输出端子7802时,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可以通过连接器直接与其他信息终端进行数据的交换。另外,也可以通过输入输出端子7802进行充电。另外,充电工作也可以利用非接触电力传送进行,而不通过输入输出端子7802。
下面,对能够应用于具有曲面的显示部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24A和图24B示出以2×2的矩阵状重叠四个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及侧面图。
图24A所示的显示面板包括:发光部250;被用作源极驱动器的多路分配器253;以及扫描驱动器255等。发光部250的两个边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接触。在剩余的两个边的周围设置有引线257。
在图24A和图24B所示的显示装置中,多个显示面板以彼此的显示区域之间的非显示区域小的方式重叠。在上侧的显示面板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与下侧的显示面板的发光部250之间也可以设置透光层(粘合剂等)。
在显示面板的两个边的从发光部250的端部到显示面板的端部完全没有设置引线和驱动器等遮断可见光的构成要素,上述两个边被用作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的厚度(也被称为一个显示面板的厚度)非常薄(例如,厚度可以为10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最多存在四个显示面板重叠的部分,但是产生在显示面一侧的台阶非常小,接缝不容易被看到。
四个显示面板具有柔性。如图24B所示,显示面板的发光部250缓慢地弯曲。此外,如图24B所示的区域R,FPC373附近的区域以小于发光部250的曲率半径被弯曲。其结果是,可以使FPC373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背面在物理上互不干涉。由此,可以在显示面板的四方配置其他显示面板,从而可以容易实现大面积化。
FPC373附近的区域(不包括发光部250的区域)的曲率半径例如可以为1mm以上且100mm以下。发光部250的曲率半径例如大于FPC373附近的区域的曲率半径且为10000mm以下,也可以为10mm以上且10000mm以下。
在图24B中,显示面板100贴合到支撑体376(例如,金属板等)的一个面。支撑体376具有多个曲面,显示面板100沿着上述曲面被弯曲。显示面板100包括从支撑体376延伸的部分。该部分与相邻的显示面板100重叠。驱动电路等也可以被固定于支撑体376的另一个面上。此时,显示面板100与驱动电路通过FPC373电连接。
如图24B所示,优选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一侧设置光学构件240。光学构件240优选在光学构件240与显示面板密接的状态下被固定于框体等。光学构件240例如可以采用从显示面板一侧依次设置有支撑体、圆偏振片及防反射构件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对能够用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元件结构及其特性进行说明。另外,图25示出本实施例中将说明的发光元件的元件结构,表1示出具体结构。此外,下面示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材料的化学式。
[表1]
Figure BDA0003956128020000771
*2mDBTBPDBq-II:PCBBiF:[Ir(dmdppr-P)2(dibm)](0.8:0.2:0.06(70nm))
**2mDBTBPDBq-II:PCBBiF:[Ir(tBuppm)3](0.8:0.2:0.06(40nm))
***cgDBCzPA:1,6BnfAPrn-03(1:0.03(25nm))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3956128020000781
《发光元件的制造》
在本实施例所示的各发光元件中,如图25所示,在衬底1900上形成有第一电极1901,在第一电极1901上形成有EL层1902,在EL层1902上形成有第二电极1903。在EL层1902中,从第一电极1901一侧依次层叠有空穴注入层1911、空穴传输层1912、发光层1913、电子传输层1914、电子注入层1915。另外,本实施例所说明的发光元件1是主要发射红色光的发光元件,也记载为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是主要发射绿色光的发光元件,也记载为发光元件2(G)。发光元件3是主要发射蓝色光的发光元件,也记载为发光元件3(B)。
首先,在衬底1900上形成第一电极1901。电极面积为4mm2(2mm×2mm)。作为衬底1900使用玻璃衬底。第一电极1901通过如下方法形成:利用溅射法以200nm的厚度形成银(Ag)、钯(Pd)及铜(Cu)的合金膜(Ag-Pd-Cu(APC)膜),利用溅射法以110nm的厚度形成ITSO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901被用作阳极。此外,第一电极1901是具有反射光的功能的反射电极。
作为预处理,用水对衬底的表面进行洗涤,以200℃焙烧1小时,然后进行UV臭氧处理370秒。然后,将衬底放入其内部被减压到10-4Pa左右的真空蒸镀设备中,并在真空蒸镀设备内的加热室中,以170℃进行60分钟的真空焙烧,然后对衬底进行30分钟左右的冷却。
接着,在第一电极1901上形成空穴注入层1911。将真空蒸镀设备内部减压到10- 4Pa,然后以3-[4-(9-菲基)-苯基]-9-苯基-9H-咔唑(简称:PCPPn)与氧化钼的重量比为PCPPn:氧化钼=1:0.5的方式进行共蒸镀来形成空穴注入层1911。发光元件1(R)中的空穴注入层1911的厚度为20nm,发光元件2(G)中的空穴注入层1911的厚度为7.5nm,并且发光元件3(B)中的空穴注入层1911的厚度为17.5nm。
接着,在空穴注入层1911上形成空穴传输层1912。在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和发光元件3(B)中都使用PCPPn,以厚度为15nm的方式进行蒸镀。发光元件1(R)及发光元件2(G)使用N-(1,1’-联苯-4-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9,9-二甲基-9H-芴-2-胺(简称:PCBBiF)进行蒸镀。发光元件1(R)中的PCBBiF的厚度为55nm,发光元件2(G)中的PCBBiF的厚度为35nm。
接着,在空穴传输层1912上形成发光层1913。
发光元件1(R)的发光层1913使用2-[3’-(二苯并噻吩-4-基)联苯-3-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2mDBTBPDBq-II)、PCBBiF及双{4,6-二甲基-2-[3-(3,5-二甲基苯基)-5-苯基-2-吡嗪基-κN]苯基-κC}(2,6-二甲基-3,5-庚二酮-κ2O,O’)铱(III)(简称:[Ir(dmdppr-P)2(dibm)]),以重量比为2mDBTBPDBq-II:PCBBiF:[Ir(dmdppr-P)2(dibm)]=0.8:0.2:0.06且厚度为70nm的方式进行共蒸镀来沉积而成。
发光元件2(G)的发光层1913使用2mDBTBPDBq-II、PCBBiF及三(4-叔丁基-6-苯基嘧啶根)铱(III)(简称:[Ir(tBuppm)3]),以重量比为2mDBTBPDBq-II:PCBBiF:[Ir(tBuppm)3]=0.8:0.2:0.06且厚度为40nm的方式进行共蒸镀来沉积而成。
发光元件3(B)的发光层1913使用7-[4-(10-苯基-9-蒽基)苯基]-7H-二苯并[c,g]咔唑(简称:cgDBCzPA)及N,N'-(芘-1,6-二基)双[(6,N-二苯基苯并[b]萘并[1,2-d]呋喃)-8-胺](简称:1,6BnfAPrn-03),以重量比为cgDBCzPA:1,6BnfAPrn-03=1:0.03且厚度为25nm的方式进行共蒸镀来沉积而成。
接着,在发光层1913上形成电子传输层1914。电子传输层1914以2mDBTBPDBq-II的厚度为10nm且2,9-双(萘-2-基)-4,7-二苯基-1,10-菲罗啉(简称:NBphen)的厚度为10nm的方式依次蒸镀2mDBTBPDBq-II及NBphen来沉积。
接着,在电子传输层1914上形成电子注入层1915。电子注入层1915使用氟化锂(LiF),以厚度为1nm的方式进行蒸镀来沉积。
接着,在电子注入层1915上形成第二电极1903。第二电极1903以厚度为25nm且体积比为1:0.1的方式共蒸镀银(Ag)与镁(Mg),然后以厚度为70nm的方式利用溅射法沉积铟锡氧化钨(ITO)而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903被用作阴极。另外,第二电极1903是具有反射光的功能及透过光的功能的半透反射电极。
通过上述工序,在衬底1900上形成在一对电极之间夹着EL层的各发光元件。以上说明的空穴注入层1911、空穴传输层1912、发光层1913、电子传输层1914以及电子注入层1915是包括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EL层的功能层。另外,在上述制造方法的蒸镀步骤中,都利用电阻加热法进行蒸镀。
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各发光元件密封在衬底1900与密封衬底之间。衬底1900与密封衬底之间的密封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在含氮气氛的手套箱内使用密封剂将密封衬底固定于衬底1900上,将密封剂涂敷于形成在衬底1900上的发光元件的周围,以6J/cm2照射365nm的紫外光,并且以80℃进行1小时的加热处理。
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发光元件都具有从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1903一侧向箭头的方向上发射光的结构。
下面表2示出利用色亮度计(Topcon Technohouse公司制造的BM-5AS)对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各发光元件的色度(x,y)进行测定的结果。在发光元件1(R)中以1468cd/m2的亮度测定其色度,在发光元件2(G)中以4329cd/m2的亮度测定其色度,在发光元件3(B)中以310cd/m2的亮度测定其色度。
[表2]
色度坐标x 色度坐标y
发光元件1(R) 0.711 0.289
发光元件2(G) 0.171 0.794
发光元件3(B) 0.142 0.036
由上述结果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元件1(R)的色度满足如下范围:色度坐标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色度坐标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发光元件2(G)的色度满足如下范围:色度坐标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色度坐标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发光元件3(B)的色度满足如下范围:色度坐标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色度坐标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发光元件1(R)的色度坐标x大于0.680,因此与DCI-P3规格相比,红色的色度良好。发光元件2(G)的色度坐标y大于0.710,因此与DCI-P3规格及NTSC规格相比,绿色的色度良好。另外,发光元件3(B)的色度坐标y小于0.060,因此与DCI-P3规格相比,蓝色的色度良好。
在此获得的各发光元件的色度(x,y)以CIE1931色度坐标(x,y色度坐标)的色度表示,但是通过使用以下转换式(1),能够以以所知觉的色差对应于空间内的相等的距离的方式规定的CIE1976色度坐标(u’,v’色度坐标)表示。
[算式1]
Figure BDA0003956128020000821
在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中,CIE1976色度坐标(u’,v’色度坐标)的色度如以下表3所示。为了进行比较,表4示出BT.2020规格的色度坐标。此外,图26示出色度图。
[表3]
色度坐标u' 色度坐标v'
发光元件1(R) 0.563 0.516
发光元件2(G) 0.056 0.586
发光元件3(B) 0.181 0.103
[表4]
色度坐标u' 色度坐标v'
BT.2020(R) 0.557 0.517
BT.2020(G) 0.056 0.587
BT.2020(B) 0.159 0.126
根据表3的结果,从上述色度(u’,v’)算出的BT.2020的面积比和BT.2020的覆盖率分别为106%和97%。注意,算出连接BT.2020规格的RGB的各CIE色度坐标(u’,v’)而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A以及连接本实施例的三个发光元件的各CIE色度坐标(u’,v’)而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B,来算出面积比(B/A)。此外,覆盖率是指使用本实施例所示的三个发光元件的色度的组合能够再现BT.2020规格的色域(上述三角形的内侧)的比率。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制造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的发光的发光元件。在上述发光元件中,使用互不相同的材料形成发光层,并且,为了调整光程长而以不同的厚度形成有空穴传输层。另一方面,在上述各发光元件中,各自的电子传输层使用相同的材料以相同的厚度形成,并且各自的电子注入层使用相同的材料以相同的厚度形成。通过采用上述发光元件的组合,与以不同的结构形成各发光元件的各层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工序数。如此,在三个发光元件中,虽然EL层包括具有共同的结构的层,也可以获得广泛的颜色再现性。注意,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以根据各颜色空穴注入层的厚度不同,但是三种颜色的发光元件的空穴注入层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厚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所制造的三个颜色的发光元件中,构成空穴传输层的与空穴注入层接触的层使用共同的材料形成。发光元件1(R)及发光元件2(G)所包括的空穴传输层都包括与空穴注入层接触的PCPPn层及与发光层接触的PCBBiF层。发光元件3(B)所包括的空穴传输层只包括与空穴注入层及发光层接触的PCPPn层。
此外,在呈现蓝色荧光的元件中,发光层的主体材料的HOMO能级及LUMO能级较深。根据空穴注入层的材料,为了从空穴注入层抽出电子,空穴传输层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具有浅的HOMO能级。此时,空穴传输层需要具有依次层叠有HOMO能级浅的层和HOMO能级深的层的结构。在此,在发光元件3(B)中,将PCPPn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层用作空穴注入层。通过将HOMO能级深的PCPPn用于该混合层,也可以使用HOMO能级深的PCPPn形成空穴传输层。由此,即使空穴传输层具有单层结构,也可以对发射蓝色荧光的发光层注入空穴。
在发光元件1(R)及发光元件2(G)中,PCBBiF层被用作调整光程长的层。PCBBiF的HOMO能级比PCPPn浅。由此,可以降低发光元件1(R)及发光元件2(G)的功耗。PCBBiF也包含在发光元件1(R)及发光元件2(G)的发光层中。
如此,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在各层或各发光元件中使用共同的材料,并且可以减少包括在发光元件中的层的个数。由此可知,可以抑制发光元件的制造成本,可以缩短工序时间,并且可以实现具有良好的特性的发光元件及显示面板。
由上述结果可知,通过使用本实施例所示的发光元件,可以确保非常广泛的颜色再现性。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对制造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果进行说明。
〈显示面板〉
首先,说明用于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
图27A示出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27A所示的显示面板是发光部250的尺寸为对角线13.5英寸,有效像素数为1280×720,分辨率为108ppi,开口率为41.3%的有源矩阵型有机EL显示器。显示面板内置有多路分配器253,该多路分配器253被用作源极驱动器。此外,显示面板还内置有扫描驱动器255。发光部250的两个边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接触。在剩余的两个边的周围设置有引线257。
使用将结晶金属氧化物用于半导体层的沟道蚀刻型晶体管。金属氧化物为In-Ga-Zn类氧化物。
发光元件为顶发射型有机EL元件,具有微腔结构。作为彩色显示的方式采用将各颜色的发光层排列在横向上的并排(SBS)方式。发光元件的发光层根据颜色以分别涂布形成。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的详细结构可以参照实施例1。相对于BT.2020色域的面积比为106%。
图27B示出四个显示面板以2×2的矩阵状重叠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7C示出沿着图27B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点划线X-Y的示意截面图。
在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多个显示面板以彼此的显示区域之间的非显示区域小的方式重叠。具体而言,在上侧的显示面板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与下侧的显示面板的发光部250之间设置有透光层103。
在显示面板的两个边的从发光部250的端部到显示面板的端部完全没有设置引线或驱动器等遮断可见光的构成要素,沿着上述两个边的区域被用作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显示面板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的宽度大约为5mm。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的厚度T(也被称为一个显示面板的厚度)非常薄,即100μm以下。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存在最多四个显示面板重叠的部分,但是产生在显示面一侧的台阶非常小,因此接缝几乎不被看到。
四个显示面板具有柔性。例如,如图27C所示,可以使下侧的显示面板的FPC373a附近的区域弯曲,在与FPC373a相邻的上侧的显示面板的发光部250之下设置下侧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及FPC373a的一部分。其结果是,可以使FPC373a与上侧的显示面板的背面在物理上互不干涉。由此,可以在显示面板的四方配置其他显示面板,从而可以容易实现大面积化。
在本实施例中,将基材的两个面上的包括贴合层的贴合薄膜用作透光层103。通过使用该贴合薄膜,可以可装卸地贴合包括在显示装置中的两个显示面板。透光层103的一个面的贴合层贴合到衬底211a,透光层103的另一个面的贴合层贴合到衬底201b。
在图27B中,透光层103除了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重叠的部分之外还包括与发光部250重叠的部分。在图27C中,透光层103与从衬底201b的端部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1的整体重叠,再者,与包括显示元件的区域155b的一部分重叠。此外,在图27C中的FPC373a连接的部分附近的显示面板弯曲的部分中,没有设置透光层103。但是,根据透光层103的厚度或柔性,也可以在显示面板弯曲的部分中设置透光层103。
各显示面板通过将衬底与元件层由贴合层贴合来制造。例如,如图27C所示,衬底201a与元件层153a、衬底211a与元件层153a、衬底201b与元件层153b以及衬底211b与元件层153b都被贴合层157贴合。各衬底使用光学各向同性高的薄膜。元件层153a具有包括显示元件的区域155a、包括与显示元件电连接的布线的区域156a。同样地,元件层153b具有包括显示元件的区域155b、包括与显示元件电连接的布线的区域156b。
《显示装置》
图28示出使用36(6×6)个显示面板制造的对角线81英寸的多屏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的照片。
在本实施例中,由各驱动电路驱动各显示面板。将从8K录像机输出的信号分割成36个,将其输入到各驱动电路。将各显示面板的第一级的扫描的时序设定为相同的时刻。
图28所示的多屏显示器是有效像素数为7690×4320的8K4K的高清晰度的显示装置。此外,包括FPC的一个显示面板的重量大约为26g,36个显示面板的重量为1kg以下(在此,只示出显示面板及FPC的重量,不包括用来固定显示面板的框架等的重量)。
图29A示出上述多屏显示器的侧面图。显示面板100贴合到支撑体376(铝板)的一个面。支撑体376包括曲率半径R为5mm的曲面,显示面板100沿着该曲面被弯曲。显示面板100包括从支撑体376延伸的部分。该部分与相邻的显示面板100重叠。驱动电路375用螺丝被固定于支撑体376的另一个面上。显示面板100与驱动电路375通过FPC373电连接。
光学构件240包括防反射构件296、支撑体292及圆偏振片295。在圆偏振片295中,在观察者一侧设置有直线偏振片295a,在显示面板100一侧设置有1/4λ板295b。在此,1/4λ板295b与直线偏振片295a重叠,以具有与直线偏振片295a的轴以45°交叉的轴。因此,在制造大型多屏显示器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多个直线偏振片295a或1/4λ板295b来制造圆偏振片295。在此,1/4λ板295b的厚度比直线偏振片295a薄,通过直线偏振片295a被看到。因此,与使用多个直线偏振片295a的情况相比,在使用多个1/4λ板295b的情况下,接缝很少被看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9B所示,通过将三个1/4λ板295b贴合到直线偏振片295a,制造圆偏振片295。
在光学构件240与显示面板密接的状态下,光学构件240用螺丝被固定于框体。光学构件240没有接合到显示面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制造能够显示广色域的图像的大型显示装置。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利用光学各向同性高的薄膜的显示面板和圆偏振片,可以制造重叠部分很少被看到的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制造的显示装置的周围环境的反射少。此外,重叠部分不明显且很少被看到。如此,显示装置的表面的光的反射得到抑制。
符号说明
10:显示装置,12:显示装置,13:显示区域,15:柱子,16:墙壁,100:显示面板,100a:显示面板,100b:显示面板,100c:显示面板,100d:显示面板,101:显示区域,101a:显示区域,101b:显示区域,101c:显示区域,101d:显示区域,102:区域,102a:区域,102b:区域,103:透光层,110: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a: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b: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c: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0d: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2a:FPC,112b:FPC,120: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a: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b: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c: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1:伪布线,123:FPC,131:树脂层,132:保护衬底,133:树脂层,134:保护衬底,141:像素,142a:布线,142b:布线,143a:电路,143b:电路,145:布线,151:衬底,152:衬底,153a:元件层,153b:元件层,154:接合层,155a:区域,155b:区域,156a:区域,156b:区域,157:贴合层,201:衬底,201a:衬底,201b:衬底,202a:衬底,202b:衬底,203:粘合层,205:绝缘层,208:绝缘层,209:元件层,211:衬底,211a:衬底,211b:衬底,212a:衬底,212b:衬底,213:粘合层,215:绝缘层,219:功能层,221:粘合层,223:连接端子,240:光学构件,250:发光部,251: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257:布线,261:衬底,291:防反射构件,292:支撑体,293:防反射构件,295:圆偏振片,296:防反射构件,300:触摸面板,301:晶体管,302:晶体管,303:晶体管,304:发光元件,305:电容器,306:连接部,307:导电层,308:连接部,309:连接体,310:输入装置,311:栅极绝缘层,312:绝缘层,313:绝缘层,314:绝缘层,315:绝缘层,316:间隔物,317:粘合层,318:输入装置,319:连接体,320:触摸面板,321:电极,322:EL层,323:电极,324:光学调整层,325:着色层,326:遮光层,331:电极,332:电极,333:电极,334:电极,341:布线,342:布线,347:区域,348:区域,349:区域,350:FPC,351:IC,355:导电层,370:显示面板,370A:显示面板,370B:显示面板,370C:显示面板,370D:显示面板,373:FPC,373a:FPC,374:IC,375:驱动电路,379:显示面板,381:显示部,382:驱动电路部,383:布线,387:交叉部,393:绝缘层,395:绝缘层,396:粘合层,1101:第一电极,1102:第二电极,1103:EL层,1103B:EL层,1103G:EL层,1103R:EL层,1104B:滤色片,1104G:滤色片,1104R:滤色片,1105B:第三发光元件,1105G:第二发光元件,1105R:第一发光元件,1106B:蓝色光,1106G:绿色光,1106R:红色光,1201:第一电极,1202:第二电极,1203:EL层,1203a:EL层,1203b:EL层,1204:电荷产生层,1211:空穴注入层,1211a:空穴注入层,1211b:空穴注入层,1212:空穴传输层,1212a:空穴传输层,1212b:空穴传输层,1213:发光层,1213a:发光层,1213b:发光层,1214:电子传输层,1214a:电子传输层,1214b:电子传输层,1215:电子注入层,1215a:电子注入层,1215b:电子注入层,1301:衬底,1302:FET,1303B:发光元件,1303G:发光元件,1303R:发光元件,1303W:发光元件,1304:EL层,1305:衬底,1306B:滤色片,1306G:滤色片,1306R:滤色片,1316B:光学距离,1316G:光学距离,1316R:光学距离,1307:第一电极,1308:第二电极,1309:黑色层,1310G:导电层,1310R:导电层,1900:衬底,1901:第一电极,1902:EL层,1903:第二电极,1911:空穴注入层,1912:空穴传输层,1913:发光层,1914:电子传输层,1915:电子注入层,7000:显示部,7001:显示部,7100:移动电话机,7101:框体,7103:操作按钮,7104:外部连接端口,7105:扬声器,7106:麦克风,7200:电视装置,7201:框体,7203:支架,7211:遥控操作机,7300:便携式信息终端,7301:框体,7302:操作按钮,7303:信息,7400:照明装置,7401:底座,7402:发光部,7403:操作开关,7500:便携式信息终端,7501:框体,7502:取出构件,7503:操作按钮,7600:便携式信息终端,7601:框体,7602:铰链,7650:便携式信息终端,7651:非显示部,7700:便携式信息终端,7701:框体,7703a:按钮,7703b:按钮,7704a:扬声器,7704b:扬声器,7705:外部连接端口,7706:麦克风,7709:电池,7800:便携式信息终端,7801:表带,7802:输入输出端子,7803:操作按钮,7804:图标,7805:电池。
本申请基于2016年11月30日提交到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233466及2017年5月18日提交到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098884,通过引用将其完整内容并入在此。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第一支撑体以及第二支撑体,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
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显示区域及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
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与所述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相邻,
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彼此重叠,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贴合到所述第一支撑体,
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贴合到所述第二支撑体,
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
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半径,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
并且,通过连接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CIE色度坐标而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通过连接满足BT.2020标准的RGB的CIE色度坐标而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之比,高于或等于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
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
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
3.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第一支撑体以及第二支撑体,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
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显示区域及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
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与所述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相邻,
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彼此重叠,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贴合到所述第一支撑体,
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贴合到所述第二支撑体,
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
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半径,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第一着色层、第二着色层和第三着色层,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着色层彼此重叠,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着色层彼此重叠,
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着色层彼此重叠,
并且,通过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着色层、所述第二着色层和所述第三着色层发出的光的CIE色度坐标而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通过连接满足BT.2020标准的RGB的CIE色度坐标而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之比,高于或等于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通过所述第一着色层提取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
通过所述第二着色层提取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
通过所述第三着色层提取的光的CIE1931色度坐标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CIE1931色度坐标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包括在一对电极之间的电子传输层,且各自包括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的发光层,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中的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中的所述发光层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中的所述发光层彼此分离,
并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共用相同的所述电子传输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包括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的空穴注入层,
并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共用相同的所述空穴注入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各自包括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的空穴传输层,
并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中的所述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中的所述空穴传输层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中的所述空穴传输层彼此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各自包括反射电极及半透反射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比为90%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模块包括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及连接器和集成电路中的至少一个,
并且所述第二模块包括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及连接器和集成电路中的至少一个。
1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以及
天线、电池、框体、相机、扬声器、麦克风和操作按钮中的至少一个。
12.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形成用衬底之上形成被剥离的层,剥离层设置在所述被剥离的层和所述形成用衬底之间;
利用第一接合层将第一衬底贴合到所述被剥离的层;
利用所述剥离层将所述形成用衬底剥离;以及
利用第二接合层将第二衬底贴合到所述被剥离的层,
其中,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中的每一个的玻璃转化温度为150℃以上,
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中的每一个的热膨胀系数为60PPM/℃以下,
并且,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中的每一个的湿度膨胀系数为100PPM/%RH以下。
CN202211465529.1A 2016-11-30 2017-11-16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57195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3446 2016-11-30
JP2016-233446 2016-11-30
JP2017098884 2017-05-18
JP2017-098884 2017-05-18
PCT/IB2017/057152 WO2018100458A1 (en) 2016-11-30 2017-11-16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1780070753.1A CN109952814B (zh) 2016-11-30 2017-11-16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0753.1A Division CN109952814B (zh) 2016-11-30 2017-11-16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19570A true CN115719570A (zh) 2023-02-28

Family

ID=621909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0753.1A Active CN109952814B (zh) 2016-11-30 2017-11-16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2211465529.1A Pending CN115719570A (zh) 2016-11-30 2017-11-16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0753.1A Active CN109952814B (zh) 2016-11-30 2017-11-16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4) US10332859B2 (zh)
JP (2) JP2018190702A (zh)
KR (3) KR20230065378A (zh)
CN (2) CN109952814B (zh)
DE (1) DE112017006074T5 (zh)
TW (3) TW202224227A (zh)
WO (1) WO20181004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80645B1 (ko) * 2014-07-31 2022-03-3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KR102389536B1 (ko) * 2016-05-20 2022-04-2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DE112017006074T5 (de) 2016-11-30 2019-08-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Anzeigevorrichtung und elektronisches Gerät
KR102480968B1 (ko) * 2017-04-17 2022-12-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CN114497170A (zh) 2017-08-25 2022-05-13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396782B1 (ko) * 2017-11-29 2022-05-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타일링 구조의 oled 조명 장치
US11672152B2 (en) 2017-11-30 2023-06-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display panel
KR20190084550A (ko) * 2018-01-08 2019-07-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광 지문 인식 센서
US10950685B2 (en) * 2018-03-29 2021-03-16 Innolux Corporation Tiled electronic device
GB201806530D0 (en) * 2018-04-21 2018-06-06 Savvy Science Ltd Pixel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perovskite light emitting diode
KR102277928B1 (ko) * 2018-04-25 2021-07-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장치
TWI675239B (zh) * 2018-08-13 2019-10-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WO2020039291A1 (ja) 2018-08-21 2020-02-2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8922407B (zh) * 2018-09-11 2023-11-24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13169289A (zh) 2018-09-17 2021-07-23 佩罗莱德有限公司 通过喷墨印刷制造钙钛矿发光器件的方法
CN109116623A (zh) * 2018-09-30 2019-01-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90183B (zh) 2018-10-24 2022-08-30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11475819B2 (en) 2018-10-25 2022-10-18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189210B2 (en) 2018-10-25 2021-11-30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341890B2 (en) 2018-10-25 2022-05-24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043157B2 (en) 2018-10-25 2021-06-22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ix-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062638B2 (en) 2018-10-25 2021-07-13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373575B2 (en) 2018-10-25 2022-06-28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030934B2 (en) 2018-10-25 2021-06-08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289003B2 (en) 2018-10-25 2022-03-29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410593B2 (en) 2018-10-25 2022-08-09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0607527B1 (en) 2018-10-25 2020-03-31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ix-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315467B1 (en) 2018-10-25 2022-04-26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0997896B2 (en) 2018-10-25 2021-05-04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ix-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532261B1 (en) 2018-10-25 2022-12-20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0950161B2 (en) 2018-10-25 2021-03-16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ix-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587491B1 (en) 2018-10-25 2023-02-21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403987B2 (en) 2018-10-25 2022-08-02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037481B1 (en) 2018-10-25 2021-06-15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488510B2 (en) 2018-10-25 2022-11-01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069279B2 (en) 2018-10-25 2021-07-20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289000B2 (en) 2018-10-25 2022-03-29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0950162B2 (en) 2018-10-25 2021-03-16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ix-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US11069280B2 (en) 2018-10-25 2021-07-20 Baylor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imary wide gamut color system
KR102599722B1 (ko) * 2018-12-28 2023-11-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타일드 표시 장치
CN111443759B (zh) * 2018-12-29 2023-04-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2543443B1 (ko) * 2019-03-08 2023-06-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연성 인쇄 회로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EP3990967A4 (en) 2019-06-27 2022-08-03 Lumus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TRACKING THE EYE BASED ON IMAGING THE EYE THROUGH A LIGHT GUIDE OPTICAL ELEMENT
CN110444123B (zh) * 2019-08-19 2022-10-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拼接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752311B (zh) * 2019-10-29 2022-03-1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396856B2 (ja) 2019-10-31 2023-12-12 JDI Design and Development 合同会社 表示装置
CN114746797A (zh) 2019-12-08 2022-07-12 鲁姆斯有限公司 具有紧凑型图像投影仪的光学系统
TWI812358B (zh) * 2020-01-22 2023-08-11 台灣愛司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模組及其影像顯示器
KR20210127272A (ko) 2020-04-13 2021-10-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타일형 표시 장치
JP2021170498A (ja) * 2020-04-16 2021-10-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デバイス
CN111640377B (zh) * 2020-06-30 2022-06-0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KR20220019202A (ko) * 2020-08-07 2022-02-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CN114085155B (zh) * 2020-08-25 2023-12-26 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基于芘的芳胺化合物、混合物、组合物及有机电子器件
KR20220049643A (ko) * 2020-10-14 2022-04-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타일형 표시 장치
KR20230057506A (ko) * 2021-10-21 2023-05-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WO2023094935A1 (ja) * 2021-11-26 2023-06-0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230119529A (ko) * 2022-02-07 2023-08-16 실리콘 디스플레이 (주) 표시 장치
WO2023218407A1 (en) * 2022-05-12 2023-11-16 Lumus Ltd. Compound polymer for lightguide
CN115132091B (zh) * 2022-07-20 2023-05-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拼接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1797A (en) 1996-03-18 1998-09-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es an opposite board sandwiched by array boards with end portions of the array boards being offset
SG118118A1 (en) 2001-02-22 2006-01-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8415208B2 (en) 2001-07-16 2013-04-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eeling off metho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GB0127090D0 (en) 2001-11-10 2002-01-02 Image Portal Ltd Display
JP4027164B2 (ja) 2002-06-21 2007-12-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表示装置
US8403523B2 (en) 2003-03-18 2013-03-26 Electronic Theatre Controls, Inc. Methods, luminaires and systems for matching a composite light spectrum to a target light spectrum
US6818329B1 (en) 2003-10-03 2004-11-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having a metal sub-layer within a hole-transporting region
US20070207055A1 (en) 2003-10-31 2007-09-06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Ope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A Localized Zone For The Capture Of A Drop A Liquid Of Interest
JP2005352452A (ja) 2004-05-12 2005-12-22 Seiko Epson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060046476A (ko) * 2004-06-18 2006-05-17 산요덴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일렉트로루미네센스 패널
JP2006010811A (ja) 2004-06-23 2006-01-12 Sony Corp 表示装置
US7564182B2 (en) 2005-06-29 2009-07-21 Eastman Kodak Company Broadband light tandem OLED display
JP2007018902A (ja) * 2005-07-08 2007-01-25 Pentax Corp 多色発光表示装置
KR20070019495A (ko) 2005-08-12 2007-02-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5121183B2 (ja) 2005-08-31 2013-01-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EP1760776B1 (en) 2005-08-31 2019-12-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flexible substrate
US7911135B2 (en) 2006-11-29 2011-03-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applian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013817B2 (en) 2006-12-27 2011-09-06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Electronic display having improved uniformity
KR100829761B1 (ko) 2007-05-16 2008-05-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JP4650703B2 (ja) 2008-12-25 2011-03-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子機器
TWI394999B (zh) 2009-01-09 2013-05-01 Prime View Int Co Ltd 多螢幕電子裝置
CN101812057B (zh) 2009-02-19 2014-04-23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噁二唑衍生物、使用噁二唑衍生物的发光元件及发光装置
CN101996535A (zh) 2009-08-25 201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US8305294B2 (en) 2009-09-08 2012-11-06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Tiled display with overlapping flexible substrates
CN102640200B (zh) 2009-12-03 2014-10-2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面板和面板的制造方法
EP2529409B1 (en) 2010-01-29 2019-08-28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JP5656534B2 (ja) 2010-09-29 2015-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ドロ[3,2,1−jk]カルバゾール化合物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有機発光素子
US8957412B2 (en) 2010-11-29 2015-02-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organic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us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and organic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US8957442B2 (en) 2011-02-11 2015-02-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914577B1 (ko) 2011-02-11 2018-11-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KR101894898B1 (ko) 2011-02-11 2018-09-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및 발광 장치를 사용한 전자 기기
KR101993760B1 (ko) 2011-02-11 2019-06-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JP2012199231A (ja) 2011-03-04 2012-10-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表示装置
TWI562424B (en) 2011-03-25 2016-12-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Light-emitting panel,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light-emitting panel
US9721998B2 (en) 2011-11-04 2017-08-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9103017B2 (en) * 2011-11-10 2015-08-11 Joled Inc. Organic display panel, organic display devic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e of these, and thin film formation method
JP2013175285A (ja) 2012-02-23 2013-09-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JP5979218B2 (ja) * 2012-02-29 2016-08-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発光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711110B2 (en) 2012-04-06 2017-07-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grayscale conversion portion and display portion
US9793444B2 (en) 2012-04-06 2017-10-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079188B1 (ko) 2012-05-09 2020-02-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9553278B2 (en) 2012-06-01 2017-01-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sescence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WO2014069492A1 (en) 2012-10-30 2014-05-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panel
KR102016068B1 (ko) * 2012-11-30 2019-08-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GB2511549B (en) 2013-03-07 2020-04-22 Plastic Logic Ltd Tiled Displays
JP6114592B2 (ja) 2013-03-21 2017-04-1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KR102075524B1 (ko) 2013-03-21 2020-02-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DE112014002456B4 (de) 2013-05-17 2017-07-1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ganisches elektrolumineszierendes Element und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CN104752459B (zh) * 2013-12-25 2018-04-03 清华大学 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
KR102393626B1 (ko) 2014-02-11 2022-05-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WO2015132693A1 (en) 2014-03-07 2015-09-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2015187982A (ja) 2014-03-13 2015-10-2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2320578B1 (ko) 2014-04-25 2021-11-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KR102125881B1 (ko) 2014-04-29 2020-06-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US9799829B2 (en) 2014-07-25 2017-10-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paration method, light-emitting devic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380645B1 (ko) 2014-07-31 2022-03-3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JP6602585B2 (ja) * 2014-08-08 2019-11-0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343691B2 (en) 2014-08-08 2016-05-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2016072250A (ja) 2014-09-30 2016-05-0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WO2016063169A1 (en) 2014-10-23 2016-04-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JP2017219552A (ja) * 2014-10-24 2017-12-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9991471B2 (en) * 2014-12-26 2018-06-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504036B2 (ja) 2015-11-27 2019-04-2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移動検出装置、移動検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424632B2 (en) 2015-11-30 2019-09-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911937B2 (en) 2016-05-12 2018-03-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KR102389536B1 (ko) 2016-05-20 2022-04-2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DE112017006074T5 (de) * 2016-11-30 2019-08-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Anzeigevorrichtung und elektronisches Gerä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00458A1 (en) 2018-06-07
KR20190086758A (ko) 2019-07-23
TW201826585A (zh) 2018-07-16
US10622334B2 (en) 2020-04-14
US20200243482A1 (en) 2020-07-30
US10847498B2 (en) 2020-11-24
KR20230145548A (ko) 2023-10-17
TW202224227A (zh) 2022-06-16
US20180151539A1 (en) 2018-05-31
CN109952814A (zh) 2019-06-28
JP2022068223A (ja) 2022-05-09
US20210125962A1 (en) 2021-04-29
CN109952814B (zh) 2022-12-20
US20190304951A1 (en) 2019-10-03
US10332859B2 (en) 2019-06-25
JP7305821B2 (ja) 2023-07-10
JP2018190702A (ja) 2018-11-29
KR20230065378A (ko) 2023-05-11
US11587904B2 (en) 2023-02-21
DE112017006074T5 (de) 2019-08-14
TW202332094A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2814B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1387280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518965B1 (ko)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TWI698032B (zh) 發光元件
JP2016039151A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JP2017208334A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KR20180099518A (ko) 표시 장치, 표시 모듈, 및 전자 기기
JP2022173506A (ja) 発光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