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5355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5355A
CN115195355A CN202210282746.0A CN202210282746A CN115195355A CN 115195355 A CN115195355 A CN 115195355A CN 202210282746 A CN202210282746 A CN 202210282746A CN 115195355 A CN115195355 A CN 1151953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ulder
tire
land portion
groove
circumferential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827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樋口惠二
池田亮太
萩原贵志
大泽拓也
藤本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678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6282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2028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6296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95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53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125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arranged at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60C11/1263Dep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11/1281Wid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i.e. enlarged width portion at sipe bottom or along its 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74Slant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about 5 to 35 degr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轮胎。以胎面部由5个陆地部构成的轮胎为前提,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噪声性能以及制动性能。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胎面部(2)。胎面部(2)包括被4个周向沟(3)划分出的5个陆地部(4)。在5个陆地部(4)中,越是位于外侧胎面端(To)侧的陆地部(4),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形成得越大。对于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而言,内侧胎肩陆地部(11)在5个陆地部(4)中最小。内侧胎肩横沟(16)从在轮胎轴向上与内侧胎肩周向沟(5)隔开距离的内端延伸至超过内侧胎面端(Ti)的位置。内侧胎肩刀槽(17)从内侧胎肩周向沟(5)延伸至超过内侧胎面端(Ti)的位置。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各种胎面部在轮胎轴向上由5个陆地部构成的轮胎(以下,有时称为“5肋轮胎”。)。另外,下述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是5肋轮胎,通过将胎冠肋、中间肋以及胎肩肋的各沟容积比相互关联地进行限制,提高侧偏刚度,期待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17001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轮胎要求兼顾车外噪声的减少和制动性能的提高,特别在欧洲该趋势显著。为了车外噪声的减少、和制动性能的提高,认为减少胎面部的沟的容积是有效的。然而,这样的方法伴随湿地性能的恶化。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状况而提出的,主要课题在于以胎面部由5个陆地部构成的轮胎为前提,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噪声性能以及制动性能。
本公开是一种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胎面部,上述胎面部包括: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在上述外侧胎面端与上述内侧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4个周向沟;以及被上述4个周向沟划分出的5个陆地部,上述4个周向沟包括在上述周向沟中配设于最靠上述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胎肩周向沟,在上述5个陆地部中,越是位于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上述陆地部,上述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形成得越大,上述5个陆地部包括配设在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内侧胎肩陆地部,对于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而言,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在上述5个陆地部中最小,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沟以及多个内侧胎肩刀槽,上述内侧胎肩横沟从在轮胎轴向上与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隔开距离的内端延伸至超过上述内侧胎面端的位置,上述内侧胎肩刀槽从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延伸至超过上述内侧胎面端的位置。
本公开的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噪声性能以及制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表示胎面部接地时的接地面形状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内侧胎肩陆地部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胎冠陆地部、外侧中间陆地部以及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B-B线剖视图。
图7是外侧胎肩刀槽以及外侧中间横沟的放大图。
图8是图5的C-C线剖视图。
图9是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内侧胎肩陆地部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横沟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外侧中间横沟的内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图10的D-D线剖视图。
图13是图10的E-E线剖视图。
图14是图10的F-F线剖视图。
图15是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6是图15的外侧胎肩陆地部以及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7是图16的G-G线剖视图。
图18是图16的H-H线剖视图。
图19是比较例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20是参考例的外侧胎肩陆地部以及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一实施形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适合作为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使用。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可以应用于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或轮胎的内部未填充加压空气的非充气式轮胎。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轮胎1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胎面部2。胎面部2具有在将轮胎1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o、和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i。对于向车辆安装的朝向,例如在侧壁部(省略图示)由文字或者符号来显示。
外侧胎面端To以及内侧胎面端Ti分别相当于在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的50%并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
“正规状态”在规定了各种规格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是指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荷的状态。在没有规定各种规格的轮胎、或非充气式轮胎的情况下,上述正规状态是指与轮胎的使用目的对应的标准的使用状态且未安装于车辆并且无负荷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载荷”在规定了各种规格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另外,在没有规定各种规格的轮胎、或非充气式轮胎的情况下,“正规载荷”是指在轮胎的标准安装状态下作用于一个轮胎的载荷。上述“标准安装状态”是指在与轮胎的使用目的对应的标准的车辆安装有轮胎并且上述车辆以能够行驶的状态静止在平坦的路面上的状态。
胎面部2包括:在外侧胎面端To与内侧胎面端Ti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4个周向沟3、和被4个周向沟3划分出的5个陆地部4。
周向沟3包括在4个周向沟3中配设于最靠内侧胎面端Ti侧的内侧胎肩周向沟5。并且,周向沟3还包括内侧胎冠周向沟6、外侧胎肩周向沟7以及外侧胎冠周向沟8。内侧胎冠周向沟6设置于轮胎赤道C与内侧胎肩周向沟5之间。外侧胎肩周向沟7在4个周向沟3中配设于最靠外侧胎面端To侧。外侧胎冠周向沟8配设于外侧胎肩周向沟7与轮胎赤道C之间。
从轮胎赤道C至外侧胎肩周向沟7或者内侧胎肩周向沟5的沟中心线为止的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L1,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5%~35%。从轮胎赤道C至外侧胎冠周向沟8或者内侧胎冠周向沟6的沟中心线为止的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L2,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15%。其中,胎面宽度TW是指上述正规状态下的从外侧胎面端To至内侧胎面端Ti为止的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各周向沟3例如与轮胎周向平行地以直线状延伸。各周向沟3例如可以以波纹状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3具有3.0mm以上的沟宽。各周向沟3的沟宽W1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0%~8.0%。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胎肩周向沟7在4个周向沟3中具有最小的沟宽。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在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各周向沟3的深度例如为5~10mm。
5个陆地部4包括配设在内侧胎肩周向沟5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内侧胎肩陆地部11。5个陆地部4还包括外侧胎肩陆地部12、外侧中间陆地部13、胎冠陆地部14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5。外侧胎肩陆地部12配设于外侧胎肩周向沟7的轮胎轴向外侧。在外侧胎肩周向沟7与外侧胎冠周向沟8之间划分出外侧中间陆地部13。在外侧胎冠周向沟8与内侧胎冠周向沟6之间划分出胎冠陆地部14。在内侧胎肩周向沟5与内侧胎冠周向沟6之间划分出内侧中间陆地部15。
图2示出表示胎面部2的接地时的接地面形状的放大图。其中,该接地面形状是指对上述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的50%并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的50%载荷加载状态的接地面的形状。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中,对于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而言,内侧胎肩陆地部11在5个陆地部4中最小。
图3示出内侧胎肩陆地部11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5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1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沟16以及多个内侧胎肩刀槽17。
内侧胎肩横沟16从在轮胎轴向上与内侧胎肩周向沟5隔开距离的内端16a延伸至超过内侧胎面端Ti的位置。另外,内侧胎肩刀槽17从内侧胎肩周向沟5延伸至超过内侧胎面端Ti的位置。
图4示出图3的A-A线剖视图。图4作为刀槽的截面的一个例子,示出内侧胎肩刀槽17的截面。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指具有小宽度的切槽要素,且是指在包括大致平行地相向的两个壁面41的主体部40中上述两个壁面41之间的宽度为1.5mm以下的结构。刀槽的上述宽度优选为0.5~1.5mm。刀槽既可以是从胎面部2的外表面处的开口部至底部以恒定宽度延伸的结构,也可以是出现在胎面部2外表面的两侧的刀槽边缘的一方或者双方由倒角部18形成的结构。倒角部18包括与胎面部2的外表面和上述壁面41相连的倾斜面18a而构成。其中,形成有倒角部18的情况下的刀槽的开口宽度可以超过1.5mm。另外,刀槽的底部可以连接有宽度超过1.5mm的烧瓶底。
本公开的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噪声性能以及制动性能。作为其理由,能够推测出以下的机理。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本公开中,由于内侧胎肩陆地部11的接地面的宽度小,因此,在湿地行驶时,内侧胎肩陆地部11容易切开湿地路面上的水膜,而维持湿地性能。另外,这样的内侧胎肩陆地部11还能够期待接地时的敲击声的减少。另外,由于内侧胎肩横沟16没有与内侧胎肩周向沟5连通,因此,抽吸声小,能够期待噪声性能的进一步的提高。
另一方面,本公开的开发者发现存在以下趋势:接地面的宽度小的内侧胎肩陆地部11和不与内侧胎肩周向沟5连通的内侧胎肩横沟16的组合,容易导致接地面在接地时的变形,接地压不均匀而损害制动性能。
为了应对这样的不良状况,如上述那样,在本公开中,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1设置有内侧胎肩刀槽17。由此,减少上述的接地面的变形而使接地压均匀化,得到优异的制动性能。根据以上那样的机理,推测出本公开的轮胎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噪声性能以及制动性能。
如图4所示,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个内侧胎肩刀槽17的两侧的刀槽边缘分别由倒角部18形成。由此,上述的接地面的变形进一步减少,得到更优异的性能。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内侧胎肩刀槽17例如也可以具有陆地部的接地面与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刀槽壁实质以直角相交的边缘。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以下说明的各结构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具体方式。因此,本公开即便不具备以下说明的结构,也可发挥上述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即便在具备上述特征的本公开的轮胎单独应用以下说明的各结构的任一个,也能够期待与各结构对应的性能的提高。并且,在以下说明的各结构的几个复合应用的情况下,能够期待与各结构对应的复合的性能的提高。
如图2所示,在胎面部2的5个陆地部4中,越是位于外侧胎面端To侧的陆地部4,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形成得越大。对于这样的轮胎1而言,接近外侧胎面端To的陆地部具有更大的刚性。因此,即便在接地面的中心因转向操纵而向外侧胎面端To侧移动时,转向操纵的响应也变得稳定,而相对于转向角的增加线性地产生侧抗力。由此,得到优异的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
具体而言,内侧胎肩陆地部11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is优选为胎冠陆地部14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的90%以上,更优选为90%~99%。同样,内侧中间陆地部15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im优选为胎冠陆地部14的上述宽度Wc的90%~99%。
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om优选为胎冠陆地部14的上述宽度Wc的101%~107%。外侧胎肩陆地部12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os优选为胎冠陆地部14的上述宽度Wc的114%~124%。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在安装于车辆的所有车轮的情况下,前轮以及后轮均衡地发挥侧抗力,发挥优异的初始响应性以及操纵稳定性。
如图3所示,内侧胎肩周向沟5的最大沟宽W2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11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is的55%~70%。这样的内侧胎肩周向沟5使湿地性能和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内侧胎肩横沟16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以下的角度延伸。另外,内侧胎肩横沟16例如横穿内侧胎肩陆地部11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刀槽或其他沟均未配设于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横沟16的内端16a与内侧胎肩周向沟5之间。内侧胎肩横沟1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例如为内侧胎肩陆地部11的接地面的宽度Wis的70%~85%。
内侧胎肩刀槽17例如沿着内侧胎肩横沟16延伸。内侧胎肩刀槽17与内侧胎肩横沟16的角度差为5°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它们平行地延伸。
如图4所示,内侧胎肩刀槽17的深度d1例如为3.0~5.0mm。内侧胎肩刀槽17的倒角部18例如包括相对于刀槽深度方向以30~60°的角度θ1倾斜的倾斜面18a。倒角部18的深度d2例如为0.5~2.0mm。在俯视观察胎面时的倒角部18的宽度W3,例如为2.0~4.0mm。这样的倒角部18可靠地提高制动性能。
如图3所示,在内侧中间陆地部15设置有多个内侧中间横沟19。内侧中间横沟19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内侧中间陆地部15。这样的内侧中间横沟19有益于提高湿地性能。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如后述那样,内侧中间陆地部15仅设置有刀槽。
内侧中间横沟19例如以恒定的沟宽W5以直线状延伸。内侧中间横沟19的上述沟宽W5小于内侧胎肩陆地部11的接地面内的内侧胎肩横沟16的最大沟宽W4,优选为上述沟宽W4的30%~50%。
内侧中间横沟19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在本说明书的各图中,内侧中间横沟19向右下倾斜,以下,有时将这样的倾斜朝向称为“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第1方向倾斜”。内侧中间横沟19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大于内侧胎肩横沟16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15~45°。这样的内侧中间横沟19在湿地行驶时还在轮胎轴向上提供摩擦力。
多个内侧中间横沟19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例如为多个内侧胎肩刀槽17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的80%~120%,在优选的方式中它们相同。
内侧中间横沟19的内侧胎肩周向沟5侧的端(内侧中间横沟19的沟中心线的端)与内侧胎肩刀槽17的内侧胎肩周向沟5侧的端(内侧胎肩刀槽17的刀槽中心线的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5为,内侧胎面端Ti处的从内侧胎肩横沟16至内侧胎肩刀槽17为止的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的15%以下。其中,上述距离L4是指内侧胎面端Ti上的从内侧胎肩横沟16的沟中心线与内侧胎肩刀槽17的刀槽中心线的距离。由此,能够防止内侧中间横沟19与内侧胎肩横沟16的间距噪声相互重叠,并且能够实现内侧胎肩陆地部11与内侧中间陆地部15之间的接地压的均匀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中间陆地部15以及内侧胎肩陆地部11仅设置有上述的沟以及刀槽,未设置除此之外的沟以及刀槽。由此,可靠地发挥上述的效果。
图5示出外侧胎肩陆地部12、外侧中间陆地部13以及胎冠陆地部14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2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沟30和多个外侧胎肩刀槽31。多个外侧胎肩横沟30分别从外侧胎肩周向沟7延伸至超过外侧胎面端To的位置。另外,多个外侧胎肩刀槽31分别与外侧胎肩周向沟7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外侧胎肩周向沟7延伸至超过外侧胎面端To的位置。
图6示出图2的B-B线剖视图。如图5以及图6所示,多个外侧胎肩刀槽31分别至少在从外侧胎肩周向沟7至外侧胎面端To的范围内,两侧的刀槽边缘的整体由倒角部42形成。
如图5所示,在外侧中间陆地部13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多个外侧中间沟状部29。在本说明书中,“沟状部”是指包括上述的刀槽并且还包括宽度比刀槽大的沟的切槽要素。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作为包括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两个壁面且两个壁面间的最大距离超过1.5mm的外侧中间横沟24而构成。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如后述那样,外侧中间沟状部29作为两个壁面间的最大距离为1.5mm以下的外侧中间刀槽而构成。上述两个壁面例如相对于轮胎径向形成为10°以下,与倒角部的倾斜面进行区别。另外,上述两个壁面之间的角度例如为15°以下。
图7示出外侧胎肩刀槽31以及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外侧胎肩刀槽31的外侧胎肩周向沟7侧的内端31i与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外侧胎肩周向沟7侧的外端29o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偏离量L6为多个外侧胎肩刀槽31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1(图5所示,以下,相同)的5%以下。本公开的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性能。作为其理由,能够推测出以下的机理。
如图5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而言,外侧胎肩横沟30以及外侧中间沟状部29能够发挥充分的排水性能,维持湿地性能。另一方面,两侧的刀槽边缘的整体由倒角部42形成的外侧胎肩刀槽31,在作用于外侧胎肩陆地部12的接地压变大的转弯时或制动时,能够抑制外侧胎肩陆地部12的接地面产生变形,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位置偏离量L6较小地规定为上述一个间距长度P1的5%以下,因此,在外侧胎肩刀槽31以及外侧中间沟状部29接地时,外侧胎肩刀槽31的倒角部42容易接地。另外,根据上述的结构,外侧胎肩横沟30与外侧中间沟状部29在轮胎周向上位置偏离,因此,外侧胎肩陆地部12以及外侧中间陆地部13所含的各花纹块能够连接性良好地发挥摩擦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以上那样的机理,推测出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性能。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胎肩横沟30与外侧胎肩刀槽31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因此,多个外侧胎肩横沟30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2与外侧胎肩刀槽31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1相同。
外侧胎肩横沟30以及外侧胎肩刀槽31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以下的角度配设,在优选的方式中,它们平行地配设。这样的外侧胎肩横沟30以及外侧胎肩刀槽31有益于提高制动性能。
外侧胎肩横沟30例如沟宽随着朝向外侧胎面端To侧而连续变小。由此,对于由外侧胎肩横沟30划分出的花纹块而言,接近外侧胎面端To的部分的轮胎周向的长度变大,操纵稳定性提高。
图8示出图5的C-C线剖视图。如图8所示,外侧胎肩横沟30例如优选沟的边缘由倒角部32构成。倒角部32例如包括相对于轮胎径向以30~60°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面33。由此,制动性能进一步提高。
如图5所示,外侧胎肩横沟30的倒角部32优选俯视观察胎面时的宽度随着朝向外侧胎面端To侧而连续变小。由此,外侧胎肩陆地部12的接地压均匀化,制动性能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的结构,外侧胎肩横沟30与外侧中间沟状部29位置偏离。由此,除上述效果之外,还能够抑制各横沟的抽吸声,提高噪声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效果,外侧胎肩横沟30的外侧胎肩周向沟7侧的内端与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外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偏离量L7,优选为多个外侧胎肩横沟30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2的30%~50%。
如图6所示,外侧胎肩刀槽31的深度d3例如为3.0~5.0mm。外侧胎肩刀槽31的倒角部42例如包括相对于刀槽深度方向以30~60°的角度θ3倾斜的倾斜面43。倒角部42的深度d4例如为0.5~2.0mm。俯视观察胎面时的倒角部42的宽度W6例如为2.0~4.0mm。这样的倒角部18有益于可靠地提高制动性能。
如图5所示,外侧胎肩刀槽31的倒角部42以恒定宽度沿轮胎轴向延伸。由此,能够与上述的外侧胎肩横沟30的倒角部32协作,而在各种状况下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性能。
如图7所示,外侧胎肩刀槽31的内端31i与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外端29o的位置偏离量L6,优选为上述一个间距长度P1(图5所示)的3%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将外侧胎肩刀槽31沿其长度方向延长而得的假想区域与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外侧胎面端To侧的端部重叠。由此,更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
如图5所示,外侧中间沟状部29以与外侧胎肩刀槽31相同的间距配设。由此,多个外侧中间沟状部29分别配设为相对于外侧胎肩刀槽31成为上述的关系。
外侧中间沟状部29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本说明书的各图中右上。)倾斜。外侧中间沟状部29相对于轮胎轴向的最大角度θ4大于外侧胎肩横沟30或者外侧胎肩刀槽3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另外,外侧中间沟状部29相对于轮胎轴向的最大的角度θ4例如为35~55°。这样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能够在湿地行驶时在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上均衡地提供摩擦力。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中间沟状部29作为外侧中间横沟24而构成。外侧中间横沟24例如是包括向轮胎周向的一侧以凸状弯曲的部分24a、和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以凸状弯曲的部分24b的S字状。更具体而言,外侧中间横沟24以使外侧中间横沟24的在轮胎轴向的两端部处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小于外侧中间横沟24的在轮胎轴向的中央部处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的方式以S字状弯曲。外侧中间横沟24的在两端部处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5例如为7~22°。这样的外侧中间横沟24能够抑制上述两端部附近的偏磨损,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噪声性能。但是,本公开的外侧中间横沟24不限定于上述的S字状。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横沟24例如包括构成外侧中间横沟24相对于轮胎轴向的最大角度并以直线状延伸的中央直线部35。中央直线部3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例如为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om的48%~64%。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例如以恒定的深度延伸。但是,外侧中间沟状部29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在后文中说明深度在沟的长度方向上变化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
胎冠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位于比轮胎赤道C靠外侧胎面端To侧的位置。胎冠陆地部14的外侧接地面14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o大于胎冠陆地部14的内侧接地面14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i。具体而言,上述宽度Wco为胎冠陆地部14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的51%~55%。由此,抑制胎冠陆地部14的偏磨损,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其中,上述外侧接地面14a是指胎冠陆地部14的比轮胎赤道C靠外侧胎面端To侧的接地面。上述内侧接地面14b是指胎冠陆地部14的比轮胎赤道C靠内侧胎面端Ti侧的接地面。
在胎冠陆地部14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多个胎冠刀槽20。本实施方式的胎冠刀槽20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上述第1方向倾斜。胎冠刀槽2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15~45°。这样的胎冠刀槽20能够在湿地行驶时在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上均衡地提供摩擦力。
胎冠刀槽20例如包括多个外侧胎冠刀槽21以及多个内侧胎冠刀槽22。外侧胎冠刀槽21从外侧胎冠周向沟8延伸,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4内中断。内侧胎冠刀槽22从内侧胎冠周向沟6延伸,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4内中断。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外侧胎冠刀槽21与内侧胎冠刀槽22平行地配设。这样的外侧胎冠刀槽2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22有益于抑制胎冠陆地部14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5的偏磨损
外侧胎冠刀槽2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22分别优选不横穿轮胎赤道C以及胎冠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胎冠刀槽2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例如为胎冠陆地部14的接地面的宽度Wc的20%~40%。
在俯视观察胎面时,将外侧胎冠刀槽21在其长度方向上平行地延长而得的区域,优选与内侧胎冠刀槽22重叠。这样的外侧胎冠刀槽2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22的配置,能够使各刀槽的间距噪声白噪声化,提高噪声性能。
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外侧胎冠周向沟8侧的内端与外侧胎冠刀槽21的外侧胎冠周向沟8侧的外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9,优选为外侧胎冠刀槽21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3的15%以下。由此,外侧胎冠刀槽21的倒角部变得容易接地,制动性能提高。
胎冠刀槽20优选两侧的刀槽边缘分别由倒角部23形成。该倒角部23包括与外侧胎肩刀槽31的倒角部42(图6所示)相同的倾斜面。胎冠刀槽20的倒角部23的宽度以及深度分别优选为1.0~3.0mm。
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陆地部12、外侧中间陆地部13以及胎冠陆地部14仅设置有上述的沟以及刀槽,未设置有除此之外的沟以及刀槽。由此,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
以下,对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图中,对已经说明的要素标注与上述内容相同的附图标记,能够应用上述结构。
图9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陆地部11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5的放大图。如图9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内侧中间陆地部15设置有多个内侧中间刀槽36。其中,该实施方式的其他陆地部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此处的说明。
内侧中间刀槽36分别从内侧胎肩周向沟5沿轮胎轴向延伸,并且在内侧中间陆地部15内中断。内侧中间刀槽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0例如为内侧中间陆地部15的上述宽度Wim的30%~70%。这样的内侧中间刀槽36有益于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和噪声性能。
内侧中间刀槽36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上述第1方向倾斜。内侧中间刀槽36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15~45°。
在内侧中间刀槽36中,两侧的刀槽边缘分别由倒角部形成。内侧中间刀槽36的倒角部34与上述的外侧胎冠刀槽2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22的倒角部23(图5所示)实质相同。另外,内侧中间刀槽36的倒角部34的最大深度优选小于内侧胎肩刀槽17的倒角部18的最大深度。另外,内侧中间刀槽36的最大的开口宽度优选小于内侧胎肩刀槽17的最大的开口宽度。这样的内侧中间刀槽36能够使内侧中间陆地部15的接地压均匀化,进一步提高制动性能。
以下,对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进行说明。该外侧中间沟状部29能够适当地应用于具有上述的花纹要素的胎面部2。图10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放大图,图11示出表示图10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内部的放大立体图。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包括浅底部25和深度比浅底部25大的深底部26。这样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有益于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其中,对于该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在俯视观察胎面时的形状,能够应用上述的结构。
具体而言,深底部26包括:第1深底部27,其配设在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比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外侧胎面端To侧的位置;和第2深底部28,其配设在比上述中心位置靠内侧胎面端Ti侧的位置。浅底部25设置于第1深底部27与第2深底部28之间。这样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除上述效果之外,还有益于提高噪声性能以及乘坐舒适性能。
图12示出图10的D-D线剖视图。如图12所示,浅底部2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1例如为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om(图10所示,以下,相同)的20%~90%,优选为30%~50%。另外,浅底部25的深度d5为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最大深度的15%~25%。这样的浅底部25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第1深底部2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2以及第2深底部2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3,分别例如为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om的5%~40%,优选为20%~35%。另外,第2深底部2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3优选大于第1深底部2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2。具体而言,第1深底部27的上述长度L12优选为第2深底部28的上述长度L13的60%~80%。由此,在第2深底部28发挥优异的排水性。其中,在浅底部25的上述长度L11、第1深底部27的上述长度L12以及第2深底部28的上述长度L13在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深度方向上变化的情况下,它们的长度是在上述深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测定出的长度。
另外,第2深底部28的最大深度大于第1深底部27的最大深度。由此,第2深底部28的最大深度d7构成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最大深度。第1深底部27的最大深度d6例如为第2深底部28的最大深度d7的60%~75%。
图13示出图10的E-E线剖视图。图14示出图10的F-F线剖视图。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深底部26的沟壁包括:与浅底部25的沟壁25a相连的外侧沟壁26a;和与外侧沟壁26a的轮胎径向内侧相连的内侧沟壁26b。内侧沟壁26b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比外侧沟壁26a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小。具体而言,外侧沟壁26a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例如为40~50°。内侧沟壁26b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例如为10°以下。这样的深底部26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以下,对本公开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共用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能够应用上述结构。
图15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另外,图16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陆地部12以及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放大图。如图1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胎肩刀槽31从外侧胎肩周向沟7延伸,并且没有到达外侧胎面端To而是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2内中断。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中间沟状部29作为外侧中间刀槽45而构成。外侧中间刀槽45在其横截面中,两个壁面间的最大距离为1.5mm以下。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如上述那样,外侧胎肩刀槽31的外侧胎肩周向沟7侧的内端31i与外侧中间沟状部29的外侧胎肩周向沟7侧的外端29o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偏离量L6为,多个外侧胎肩刀槽31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1的5%以下。由此,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性能。
外侧胎肩刀槽3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4为外侧胎肩陆地部12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os的45%~65%。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31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在该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31中,两侧的刀槽边缘分别由倒角部42形成。另外,上述倒角部42的倒角宽度随着朝向外侧胎肩周向沟7侧而变大。倒角部42的最大的倒角宽度例如为1.0~3.0mm,倒角部42的最大深度例如为1.0~3.0mm。由此,作用于外侧胎肩陆地部12的接地压均匀化,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性能。
图17示出图16的G-G线剖视图。如图17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31包括:包括外侧胎肩周向沟7侧的端部的深底部31a;和具有比深底部31a小的深度的浅底部31b。深底部31a的深度d9例如为外侧胎肩周向沟7的深度d8的70%~100%。浅底部31b的深度d10例如为2.0~4.0mm。深底部31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5优选为外侧胎肩陆地部12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os(图16所示)的5%~20%。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31有益于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如图1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中间刀槽45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与外侧胎肩刀槽31相反的朝向倾斜。外侧中间刀槽45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20~30°。由此,外侧胎肩刀槽31以及外侧中间刀槽45能够在多个方向上提供摩擦力,更进一步提高湿地性能。
在外侧中间刀槽45中,两侧的刀槽边缘分别由倒角部46形成。外侧中间刀槽45的倒角部46例如包括恒定宽度部47、内侧扩宽度部48和外侧扩宽度部49。恒定宽度部47以恒定的倒角宽度沿刀槽长度方向延伸。内侧扩宽度部48例如与恒定宽度部47的外侧胎冠周向沟8侧相连,并且倒角宽度随着从恒定宽度部47至外侧胎冠周向沟8而连续变大。外侧扩宽度部49例如与恒定宽度部47的外侧胎肩周向沟7侧相连,并且倒角宽度从恒定宽度部47至外侧胎肩周向沟7而连续变大。这样的倒角部46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制动性能。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内侧扩宽度部48的最大的倒角宽度大于外侧扩宽度部49的最大的倒角宽度。由此,在接地压相对大的轮胎赤道侧,能够确保充分的倒角宽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
图18示出图16的H-H线剖视图。如图18所示,与上述的外侧中间沟状部29相同地,外侧中间刀槽45包括浅底部25和深度比浅底部25大的深底部26。深底部26包括:第1深底部27,其配设在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比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外侧胎面端To侧的位置;和第2深底部28,其配设在比上述中心位置靠内侧胎面端Ti侧的位置。浅底部25设置于第1深底部27与第2深底部28之间。这样的外侧中间刀槽45有益于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
浅底部2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1例如为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om(如图16所示,以下,相同)的60%~90%。另外,浅底部25的深度d5例如为1.0~3.0mm。这样的浅底部25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第1深底部2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2以及第2深底部2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3分别例如为外侧中间陆地部13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om的5%~20%。另外,第2深底部2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3优选大于第1深底部2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2。具体而言,第1深底部27的上述长度L12优选为第2深底部28的上述长度L13的60%~75%。由此,在第2深底部28发挥优异的排水性。
另外,第1深底部27的最大深度d6以及第2深底部28的最大深度d7为外侧胎肩周向沟7的最大深度d10的70%~100%。另外,第2深底部28的最大深度d7优选大于第1深底部27的最大深度d6。由此,第2深底部28的最大深度d7构成外侧中间刀槽45的最大深度。第1深底部27的最大深度d6例如为第2深底部28的最大深度d7的80%~95%。由此,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更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性能。
如图15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内侧中间陆地部15例如设置有多个内侧中间横穿刀槽55。内侧中间横穿刀槽55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内侧中间陆地部15。在优选的方式中,内侧中间横穿刀槽55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与外侧中间沟状部29相同的朝向倾斜,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它们平行地配置。
内侧中间横穿刀槽55优选两侧的刀槽边缘分别由倒角部形成。内侧中间横穿刀槽55的倒角部56的倒角宽度随着从轮胎轴向的中央部朝向轮胎轴向的两侧而变大。由此,更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陆地部11设置有从内侧胎肩横沟16的内端16a延伸至内侧胎肩周向沟5的内侧胎肩连接刀槽57。这样的内侧胎肩连接刀槽57有益于维持湿地性能。
以上,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而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出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235/55R19的轮胎。另外,作为成为用于比较各种性能的基准的轮胎(基准轮胎),试制出胎面部的各陆地部的宽度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并且在各陆地部未设置有沟以及刀槽的轮胎。作为比较例,如图19所示,试制出在内侧胎肩陆地部a设置有内侧胎肩横沟b和内侧胎肩刀槽c的轮胎。比较例的内侧胎肩刀槽c未与内侧胎肩周向沟d连通,并且不包含倒角部。比较例的轮胎除去上述事项之外,具有与图1所示的结构实质相同的花纹。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湿地性能、噪声性能以及制动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以下那样。
安装轮辋:19×7.0J
轮胎内压:23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2000cc、四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所有车轮
<湿地性能>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对驾驶上述测试车辆在湿地路面行驶时的湿地性能进行了评价。作为结果,通过以比较例的轮胎的湿地性能作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湿地性能越优异。
<噪声性能>
驾驶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以40~100km/h行驶,测定出此时的车内的噪声的最大的音压。作为结果,将与基准轮胎的上述音压之差亦即音压减少量,通过以比较例的上述音压减少量作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越大,表示上述噪声的最大音压越小,发挥越优异的噪声性能。
<制动性能>
测定出驾驶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上从100km/h起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距离。作为结果,将与基准轮胎的上述制动距离之差亦即制动距离改善量,通过以比较例的上述制动距离改善量作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越大,表示制动距离改善量越大,制动性能越优异。
测试的结果如表1所示。
Figure BDA0003558534680000181
作为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出:实施例的轮胎维持湿地性能,并且噪声性能以及制动性能提高。
作为参考例,如图20所示,试制出如下轮胎:外侧胎肩刀槽f与外侧中间沟状部g在轮胎周向上位置偏离,外侧胎肩横沟e的内端与外侧中间沟状部g的外端相向。参考例的轮胎除去上述事项之外,具有与图1所示的花纹实质相同的花纹。针对各测试轮胎,除了上述的湿地性能以及制动性能之外,还测试了操纵稳定性。操纵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如以下那样。
<操纵稳定性>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对驾驶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进行评价。作为结果,通过以参考例的轮胎的操纵稳定性作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测试的结果如下述的表2所示。其中,在表2中,实施例的湿地性能通过以参考例的湿地性能作为100的评分来表示。另外,表2中,作为实施例的制动性能,将上述制动距离改善量通过以参考例的制动距离改善量作为100的指数来表示。
Figure BDA0003558534680000201
作为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出:实施例的轮胎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性能提高。
[附记]
本公开包括以下的方式。
[本公开1]
一种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胎面部,上述胎面部包括: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在上述外侧胎面端与上述内侧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4个周向沟;以及被上述4个周向沟划分出的5个陆地部,上述4个周向沟包括在上述周向沟中配设于最靠上述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胎肩周向沟,在上述5个陆地部中,越是位于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上述陆地部,上述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形成得越大,上述5个陆地部包括配设在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内侧胎肩陆地部,对于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而言,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在上述5个陆地部中最小,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沟以及多个内侧胎肩刀槽,上述内侧胎肩横沟从在轮胎轴向上与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隔开距离的内端延伸至超过上述内侧胎面端的位置,上述内侧胎肩刀槽从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延伸至超过上述内侧胎面端的位置。
[本公开2]
在本公开1所述的轮胎中,上述陆地部包括配设在轮胎赤道上的胎冠陆地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上述胎冠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90%以上。
[本公开3]
在本公开2所述的轮胎中,上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位于比轮胎赤道靠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位置。
[本公开4]
在本公开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上述5个陆地部包括:经由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而与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内侧中间陆地部,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内侧中间横沟。
[本公开5]
在本公开4所述的轮胎中,上述内侧中间横沟的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侧的端与上述内侧胎肩刀槽的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侧的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为,上述内侧胎面端处的从上述内侧胎肩横沟至上述内侧胎肩刀槽为止的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的15%以下。
[本公开6]
在本公开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上述5个陆地部包括经由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而与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内侧中间陆地部,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内侧中间刀槽,上述内侧中间刀槽分别从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沿轮胎轴向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内中断。
[本公开7]
在本公开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上述5个陆地部包括经由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而与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内侧中间陆地部,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内侧中间横穿刀槽,在上述内侧中间横穿刀槽中,两侧的刀槽边缘分别由倒角部形成。
[本公开8]
在本公开7所述的轮胎中,上述内侧中间横穿刀槽的上述倒角部的倒角宽度随着从轮胎轴向的中央部朝向轮胎轴向的两侧而变大。
[本公开9]
在本公开7或者8所述的轮胎中,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胎肩横沟的上述内端延伸至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的内侧胎肩连接刀槽。
[本公开10]
在本公开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上述4个周向沟包括在上述周向沟中配设于最靠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沟,上述5个陆地部包括:包括上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经由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而与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和多个外侧胎肩刀槽,上述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分别从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至超过上述外侧胎面端的位置,上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与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连通,上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形成为,至少在从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至上述外侧胎面端的范围内,两侧的刀槽边缘的整体由倒角部形成,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外侧中间沟状部,上述外侧胎肩刀槽的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内端与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的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外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偏离量为,上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的5%以下。
[本公开11]
在本公开10所述的轮胎中,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两个壁面,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在其横截面中上述两个壁面间的最大距离为1.5mm以下的外侧中间刀槽。
[本公开12]
在本公开10所述的轮胎中,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两个壁面,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在其横截面中上述两个壁面间的最大距离超过1.5mm的外侧中间横沟,上述外侧中间横沟呈S字状,包括向轮胎周向的一侧以凸状弯曲的部分、和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以凸状弯曲的部分的。
[本公开13]
在本公开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浅底部和深度比上述浅底部大的深底部,上述深底部包括:配设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比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第1深底部;和配设在比上述中心位置靠上述内侧胎面端侧的第2深底部,上述浅底部设置于上述第1深底部与上述第2深底部之间。
[本公开14]
在本公开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在上述外侧胎肩横沟中,沟的边缘由倒角部构成,上述外侧胎肩刀槽未到达上述外侧胎面端而是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内中断,上述外侧胎肩刀槽包括:包括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端部的深底部;和具有比上述深底部小的深度的浅底部。
[本公开15]
在本公开1所述的轮胎中,上述5个陆地部包括:配设在轮胎赤道上的胎冠陆地部;和经由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而与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内侧中间陆地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上述胎冠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90%以上,上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位于比轮胎赤道靠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位置,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内侧中间横穿刀槽,在上述内侧中间横穿刀槽中,两侧的刀槽边缘分别由倒角部形成。
[本公开16]
在本公开15所述的轮胎中,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胎肩横沟的上述内端延伸至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的内侧胎肩连接刀槽。
[本公开17]
在本公开1所述的轮胎中,上述4个周向沟包括在上述周向沟中配设于最靠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沟,上述5个陆地部包括:包括上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经由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而与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和多个外侧胎肩刀槽,上述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分别从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至超过上述外侧胎面端的位置,上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与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连通,上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形成为,至少在从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至上述外侧胎面端的范围内,两侧的刀槽边缘的整体由倒角部形成,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外侧中间沟状部,上述外侧胎肩刀槽的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内端与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的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外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偏离量为,上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的5%以下,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两个壁面,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在其横截面中上述两个壁面间的最大距离为1.5mm以下的外侧中间刀槽。
[本公开18]
在本公开17所述的轮胎中,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浅底部和深度比上述浅底部大的深底部,上述深底部包括:配设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比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第1深底部;和配设在比上述中心位置靠上述内侧胎面端侧的第2深底部,上述浅底部设置于上述第1深底部与上述第2深底部之间。
[本公开19]
在本公开1所述的轮胎中,上述4个周向沟包括在上述周向沟中配设于最靠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沟,上述5个陆地部包括:包括上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经由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而与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和多个外侧胎肩刀槽,上述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分别从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至超过上述外侧胎面端的位置,上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与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连通,上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形成为,至少在从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至上述外侧胎面端的范围内,两侧的刀槽边缘的整体由倒角部形成,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外侧中间沟状部,上述外侧胎肩刀槽的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内端与上述外侧中间沟状部的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外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偏离量为,上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的5%以下,在上述外侧胎肩横沟中,沟的边缘由倒角部构成。

Claims (20)

1.一种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包括: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在所述外侧胎面端与所述内侧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4个周向沟、以及被所述4个周向沟划分出的5个陆地部,
所述4个周向沟包括在所述周向沟中配设于最靠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内侧胎肩周向沟,
所述5个陆地部包括配设在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内侧胎肩陆地部,
对于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而言,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在所述5个陆地部中最小,
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沟以及多个内侧胎肩刀槽,
所述内侧胎肩横沟从在轮胎轴向上与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隔开距离的内端延伸至超过所述内侧胎面端的位置,
所述内侧胎肩刀槽从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延伸至超过所述内侧胎面端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5个陆地部中,越是位于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所述陆地部,所述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陆地部包括配设在轮胎赤道上的胎冠陆地部,
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所述胎冠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9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位于比轮胎赤道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5个陆地部包括:经由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而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内侧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内侧中间横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中间横沟的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侧的端与所述内侧胎肩刀槽的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侧的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为,所述内侧胎面端处的从所述内侧胎肩横沟至所述内侧胎肩刀槽为止的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的15%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5个陆地部包括经由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而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内侧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内侧中间刀槽,所述内侧中间刀槽分别从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沿轮胎轴向延伸,并且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内中断。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5个陆地部包括经由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而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内侧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内侧中间横穿刀槽,
在所述内侧中间横穿刀槽中,两侧的刀槽边缘分别由倒角部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中间横穿刀槽的所述倒角部的倒角宽度随着从轮胎轴向的中央部朝向轮胎轴向的两侧而变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内侧胎肩横沟的所述内端延伸至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的内侧胎肩连接刀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4个周向沟包括在所述周向沟中配设于最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沟,
所述5个陆地部包括:包括所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经由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而与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外侧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和多个外侧胎肩刀槽,
所述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分别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至超过所述外侧胎面端的位置,
所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连通,
所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形成为,至少在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至所述外侧胎面端的范围内,两侧的刀槽边缘的整体由倒角部形成,
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外侧中间沟状部,
所述外侧胎肩刀槽的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内端与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的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外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偏离量为,所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的5%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两个壁面,
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在其横截面中所述两个壁面间的最大距离为1.5mm以下的外侧中间刀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两个壁面,
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在其横截面中所述两个壁面间的最大距离超过1.5mm的外侧中间横沟,
所述外侧中间横沟呈S字状,包括向轮胎周向的一侧以凸状弯曲的部分、和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以凸状弯曲的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浅底部和深度比所述浅底部大的深底部,
所述深底部包括:配设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比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第1深底部;和配设在比所述中心位置靠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第2深底部,
所述浅底部设置于所述第1深底部与所述第2深底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胎肩横沟中,沟的边缘由倒角部构成,
所述外侧胎肩刀槽未到达所述外侧胎面端而是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内中断,
所述外侧胎肩刀槽包括:包括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端部的深底部;和具有比所述深底部小的深度的浅底部。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5个陆地部包括:配设在轮胎赤道上的胎冠陆地部;和经由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而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内侧中间陆地部,
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所述胎冠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90%以上,
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位于比轮胎赤道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位置,
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内侧中间横穿刀槽,
在所述内侧中间横穿刀槽中,两侧的刀槽边缘分别由倒角部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内侧胎肩横沟的所述内端延伸至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的内侧胎肩连接刀槽。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4个周向沟包括在所述周向沟中配设于最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沟,
所述5个陆地部包括:包括所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经由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而与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外侧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和多个外侧胎肩刀槽,
所述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分别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至超过所述外侧胎面端的位置,
所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连通,
所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形成为,至少在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至所述外侧胎面端的范围内,两侧的刀槽边缘的整体由倒角部形成,
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外侧中间沟状部,
所述外侧胎肩刀槽的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内端与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的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外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偏离量为,所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的5%以下,
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两个壁面,
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在其横截面中所述两个壁面间的最大距离为1.5mm以下的外侧中间刀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包括浅底部和深度比所述浅底部大的深底部,
所述深底部包括:配设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比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第1深底部;和配设在比所述中心位置靠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第2深底部,
所述浅底部设置于所述第1深底部与所述第2深底部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4个周向沟包括在所述周向沟中配设于最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沟,
所述5个陆地部包括:包括所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经由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而与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邻接的外侧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和多个外侧胎肩刀槽,
所述多个外侧胎肩横沟分别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至超过所述外侧胎面端的位置,
所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连通,
所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分别形成为,至少在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至所述外侧胎面端的范围内,两侧的刀槽边缘的整体由倒角部形成,
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完全横穿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多个外侧中间沟状部,
所述外侧胎肩刀槽的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内端与所述外侧中间沟状部的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侧的外端的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偏离量为,所述多个外侧胎肩刀槽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的5%以下,
在所述外侧胎肩横沟中,沟的边缘由倒角部构成。
CN202210282746.0A 2021-04-13 2022-03-22 轮胎 Pending CN1151953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7846 2021-04-13
JP2021-067846 2021-04-13
JP2021067844A JP2022162822A (ja) 2021-04-13 2021-04-13 タイヤ
JP2021-067844 2021-04-13
JP2021202824A JP2022162962A (ja) 2021-04-13 2021-12-14 タイヤ
JP2021-202824 2021-1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5355A true CN115195355A (zh) 2022-10-18

Family

ID=80819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82746.0A Pending CN115195355A (zh) 2021-04-13 2022-03-22 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01715B2 (zh)
EP (1) EP4074522B1 (zh)
CN (1) CN11519535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9110A (ja) * 1985-08-12 1987-02-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クロツプシヤ制御方式
JPH06239110A (ja) * 1993-02-19 1994-08-30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自動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213931B2 (ja) 1996-03-29 2001-10-02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高圧射出成形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に用いる高圧射出成形用金型装置
JP3822093B2 (ja) 2001-11-05 2006-09-13 株式会社東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光分解による汚染空気の浄化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5438609B2 (ja) 2010-07-07 2014-03-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49955B2 (ja) * 2010-11-26 2013-02-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EP3095623B1 (en) * 2014-03-11 2017-11-01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Pneumatic tire
JP6605849B2 (ja) * 2015-06-12 2019-11-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699245B2 (ja) * 2016-03-04 2020-05-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50358B2 (ja) * 2016-07-11 2020-09-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34291B2 (ja) * 2016-09-21 2021-02-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2095B2 (ja) * 2016-11-24 2021-01-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09421443A (zh) * 2017-08-30 2019-03-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JP7012515B2 (ja) * 2017-11-17 2022-01-28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1079938A (ja) * 2019-11-18 2021-05-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74522B1 (en) 2023-11-29
EP4074522A1 (en) 2022-10-19
US20220324261A1 (en) 2022-10-13
US11801715B2 (en)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81993B (zh) 充气轮胎
US11207922B2 (en) Tire
CN108790615B (zh) 轮胎
CN107639975B (zh) 轮胎
CN111483272A (zh) 轮胎
CN108569086B (zh) 轮胎
CN113043797A (zh) 轮胎
JP2022162962A (ja) タイヤ
CN111516434A (zh) 轮胎
CN111137072B (zh) 轮胎
EP4151435A1 (en) Tire
CN115214271A (zh) 轮胎
CN110588249B (zh) 轮胎
CN109515068B (zh) 轮胎
CN114103557A (zh) 轮胎
CN113580850A (zh) 轮胎
CN115195355A (zh) 轮胎
EP4019282B1 (en) Tyre
CN112937222B (zh) 轮胎
EP4151432A1 (en) Tire
US11505006B2 (en) Tyre
CN116278519A (zh) 轮胎
CN114379287A (zh) 轮胎
CN116176178A (zh) 轮胎
CN111469607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