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6178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76178A
CN116176178A CN202211475732.7A CN202211475732A CN116176178A CN 116176178 A CN116176178 A CN 116176178A CN 202211475732 A CN202211475732 A CN 202211475732A CN 116176178 A CN116176178 A CN 1161761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wn
tire
sipe
tread
cham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757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岸弘毅
泽上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76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61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74Slant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about 5 to 35 degr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发挥优异的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的轮胎。轮胎具有胎面部(2)。在胎冠陆地部(15)设置有多条第一胎冠刀槽(36),该第一胎冠刀槽(36)与第一纵边缘(15a)连通,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5)内具有中断端(36a)。第一胎冠刀槽(36)的至少一条包括:经由倒角部(38)开口于踏面的倒角区域(31)、和不经由倒角部(38)而开口于踏面的非倒角区域(32)。非倒角区域(32)从中断端开始,并且形成于第一胎冠刀槽(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5%~20%的范围。倒角区域(31)形成于第一胎冠刀槽(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80%~95%的范围。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在胎冠陆地部设置有半开式的胎冠刀槽的轮胎。上述轮胎通过上述胎冠刀槽,期待乘坐舒适性以及安静性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04800号公报
近年来,车辆的安静化正在推进,对于轮胎也要求噪声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轮胎也要求湿地性能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状况所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发挥优异的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的轮胎。
本公开的轮胎,具有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包括:在第一胎面端与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和被所述多个周向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配置在轮胎赤道上的胎冠陆地部,所述胎冠陆地部包括: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侧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纵边缘、在所述第二胎面端侧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纵边缘、以及所述第一纵边缘与所述第二纵边缘之间的踏面,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胎冠刀槽,所述第一胎冠刀槽与所述第一纵边缘连通并且在所述胎冠陆地部内具有中断端,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至少一条包括:经由倒角部开口于所述踏面的倒角区域、和不经由倒角部而开口于所述踏面的非倒角区域,所述非倒角区域从所述中断端开始,并且形成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5%~20%的范围,所述倒角区域形成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80%~95%的范围。
本公开的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发挥优异的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第一胎冠刀槽以及第二胎冠刀槽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图1的第一中间陆地部、第二中间陆地部以及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6的第一中间刀槽的放大图。
图8是图6的第二中间刀槽的放大图。
图9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10是图2的D-D线剖视图。
图11是图1的第一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2是图8的E-E线剖视图。
图13是图1的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4是基准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5是比较例的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3...周向沟;4...陆地部;15...胎冠陆地部;31...倒角区域;32...非倒角区域;36...第一胎冠刀槽;38...倒角部;T1...第一胎面端;T2...第二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的一个方式。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作为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适当地使用。但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在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轮胎的内部不填充加压的空气的非空气式轮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被指定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由此,胎面部2包括:在车辆安装时想要成为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T1、和在车辆安装时想要成为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T2。但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第一胎面端T1和第二胎面端T2分别相对于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的70%并使胎面部2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接地面的端部。
“正规状态”是指在规定了各种规格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荷的状态。在未规定各种规格的轮胎、非空气式轮胎的情况下,上述正规状态是指与轮胎的使用目的对应的标准的使用状态且未安装于车辆并且无负荷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载荷”在规定了各种规格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另外,在未规定各种规格的轮胎的情况下,“正规载荷”是指按照上述规格使用轮胎的基础上能够应用的最大载荷。
胎面部2包括:在第一胎面端T1与第二胎面端T2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条周向沟3、和被多条周向沟3划分出的多条陆地部4。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是胎面部2由四条周向沟3以及五条陆地部4构成的所谓五个条形花纹的轮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周向沟3包括:第一胎肩周向沟5和第二胎肩周向沟6、以及第一胎冠周向沟7和第二胎冠周向沟8。第一胎肩周向沟5配置于多条周向沟3中的最靠第一胎面端T1侧。第二胎肩周向沟6配置于多条周向沟3中的最靠第二胎面端T2侧。第一胎冠周向沟7设置于第一胎肩周向沟5与轮胎赤道C之间。第二胎冠周向沟8设置于第二胎肩周向沟6与轮胎赤道C之间。
从轮胎赤道C到第一胎肩周向沟5或者第二胎肩周向沟6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5%~35%。从轮胎赤道C到第一胎冠周向沟7或者第二胎冠周向沟8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20%。另外,胎面宽度TW是上述正规状态下从第一胎面端T1到第二胎面端T2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各周向沟3例如与轮胎周向地平行地以直线状延伸。各周向沟3例如也可以以波状延伸。
各周向沟3的沟宽W1优选为至少3mm以上。另外,各周向沟3的沟宽W1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3.0%~8.0%。作为更优选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条周向沟3中的第一胎肩周向沟5具有最小的沟宽。其中,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多条陆地部4包括胎冠陆地部15。胎冠陆地部15在第一胎冠周向沟7与第二胎冠周向沟8之间划分出,并配置在轮胎赤道C上。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多条陆地部4包括:第一中间陆地部11和第二中间陆地部12、以及第一胎肩陆地部13和第二胎肩陆地部14。第一中间陆地部11在第一胎肩周向沟5与第一胎冠周向沟7之间划分出。第二中间陆地部12在第二胎肩周向沟6与第二胎冠周向沟8之间划分出。第一胎肩陆地部13被划分于第一胎肩周向沟5的轮胎轴向外侧,包括第一胎面端T1。第二胎肩陆地部14被划分于第二胎肩周向沟6的轮胎轴向外侧,包括第二胎面端T2。
在图2中示出胎冠陆地部15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胎冠陆地部15包括:在第一胎面端T1侧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纵边缘15a、在第二胎面端T2侧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纵边缘15b、以及第一纵边缘15a与第二纵边缘15b之间的踏面15s。
在胎冠陆地部15设置有多条第一胎冠刀槽36。第一胎冠刀槽36与第一纵边缘15a连通,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5内具有中断端36a。作为优选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15设置有多条第二胎冠刀槽37。第二胎冠刀槽37与第二纵边缘15b连通,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5内具有中断端37a。
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指具有较小宽度的切槽,并且在刀槽主体部中,两个刀槽壁间的宽度为1.5mm以下。另外,刀槽主体部是指两个刀槽壁相互大致平行地沿轮胎径向延伸的部分。“大致平行”是指两个刀槽壁之间的角度为10°以下的方式。如后述那样,刀槽也可以包含倒角部。另外,刀槽也可以具备在底部扩大了宽度的所谓的烧瓶底。
在图3中示出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第一胎冠刀槽36的至少一条包括倒角区域31以及非倒角区域32。
在图4中作为表示倒角区域31的图而示出图2的A-A线剖视图。如图4所示,倒角区域31是经由倒角部38而开口于踏面15s的区域。在图5中作为表示非倒角区域32的图而示出图2的B-B线剖视图。如图4所示,非倒角区域32是不经由倒角部而开口于踏面15s的区域。
如图3所示,非倒角区域32从第一胎冠刀槽36的中断端36a开始,并且形成于第一胎冠刀槽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图2所示)的5%~20%的范围。另外,倒角区域31形成于第一胎冠刀槽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的80%~95%的范围。本公开的轮胎1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发挥优异的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作为其理由,推测出以下的机理。
第一胎冠刀槽36能够在湿地行驶时提供摩擦力。另一方面,第一胎冠刀槽36在胎冠陆地部15内具有中断端36a,因此与全开式刀槽相比较,能够期待间距噪声的减少。
如上述那样,第一胎冠刀槽36包括倒角区域31和非倒角区域32。倒角区域31有助于减少踏面15s接地时的噪声。另一方面,对于非倒角区域32而言,刀槽的边缘能够提供较大的摩擦力,有助于湿地性能的提高。另外,发明人发现若将非倒角区域32配置为从刀槽的中断端开始,则即便非倒角区域32的长度比较小,也能够显著提高湿地性能。认为这是由于在中断端附近刀槽的变形量小,能够发挥比配置有非倒角区域32的情况更大的摩擦力。
基于上述见解,在本公开中,非倒角区域32形成于第一胎冠刀槽36的上述长度L5的5%~20%的范围,倒角区域31形成于第一胎冠刀槽36的上述长度L5的80%~95%的范围。由此,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在本公开中认为根据这样的机理,能够发挥优异的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更详细的结构。另外,以下说明的各结构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具体方式。因此,本公开即便不具备以下说明的结构,也能够发挥上述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具备上述特征的本公开的轮胎中单独应用以下说明的各结构任一个,也能够期待与各结构对应的性能的提高。此外,在将以下说明的各结构的几个复合应用的情况下,能够期待与各结构对应的复合的性能的提高。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15设置有多条上述的第一胎冠刀槽36。此外,第一胎冠刀槽36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20°的角度倾斜。由此,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可靠地提高。第一胎冠刀槽36横贯胎冠陆地部15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在优选的方式中也横贯轮胎赤道C。第一胎冠刀槽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例如为胎冠陆地部15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8的55%~70%。由此,第一胎冠刀槽36具有充分的长度,能够提高湿地性能。
如图5所示,对于非倒角区域32而言,以恒定的宽度W12延伸的刀槽主体部40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在踏面15s开口。本实施方式的刀槽主体部40与轮胎径向平行地延伸,但也可以一边波动、一边沿轮胎径向延伸。刀槽主体部40的宽度W12例如为0.2~1.2mm,优选为0.4~0.8mm。
如图3所示,优选非倒角区域3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1为第一胎冠刀槽36的长度L5(图2所示)的5%~15%,更优选为6%~10%。由此,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如图4所示,倒角区域31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刀槽主体部40、和以比刀槽主体部40的宽度大的宽度开口于踏面15s的倒角部38。倒角部38包括刀槽主体部40与踏面15s之间的倾斜面39。本实施方式的倒角部38仅在两个刀槽边缘的一侧构成倾斜面39。倒角部38例如也可以在两个刀槽边缘的两侧构成倾斜面39。
第一胎冠刀槽36包括第一刀槽壁23和第二刀槽壁24。第一刀槽壁23是与第一胎冠周向沟7的沟壁相连,并在俯视胎面时构成钝角的角部分的刀槽壁。第二刀槽壁24是与第一胎冠周向沟7的沟壁相连,并在俯视胎面时构成锐角的角部分的刀槽壁。
第一刀槽壁23包括:构成刀槽主体部20c的主体面23a和构成倒角部38的倾斜面39。倾斜面39相对于轮胎法线的角度θ3例如为55~65°。此外,第二刀槽壁24不被倒角地与胎冠陆地部15的踏面15s连接。具有这样的倒角部38的第一胎冠刀槽36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和耐磨性能。
如图3所示,优选第一胎冠刀槽36的倒角部38的倒角宽度朝向第一胎面端T1侧而连续地增大。由此,在第一胎冠刀槽36接地于湿地路面时,能够主动将水膜引导至第一胎冠周向沟7。
第一胎冠刀槽36的倒角区域3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2优选为第一胎冠刀槽36的上述长度L5(图2所示)的85%~95%,更优选为90%~94%。
第二胎冠刀槽37横贯胎冠陆地部15的踏面15s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在优选的方式中,横贯轮胎赤道C。此外,第二胎冠刀槽37的中断端37a位于比第一胎冠刀槽36的中断端36a靠第一胎面端T1侧的位置。由此,在湿地行驶时,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能够提供较大的摩擦力。
如图2所示,第二胎冠刀槽3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6为胎冠陆地部15的踏面15s的宽度W8的55%~70%。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二胎冠刀槽3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6大于第一胎冠刀槽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上述长度L6优选为上述长度L5的103%~130%,更优选为103%~115%。由此,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第二胎冠刀槽37除上述结构之外,还具有与第一胎冠刀槽36实质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在第二胎冠刀槽37应用上述的第一胎冠刀槽36的结构。
图6示出第一中间陆地部11、第二中间陆地部12以及胎冠陆地部15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多条第一中间刀槽16。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多条第二中间刀槽17。
图7示出第一中间刀槽16的放大图。图8示出第二中间刀槽17的放大图。图9作为表示第一中间刀槽16或者第二中间刀槽17的截面的图,示出图6的C-C线剖视图。如图7~图9所示,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分别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刀槽主体部20、和以比刀槽主体部20的宽度大的宽度开口于胎面部2的踏面的倒角部21。
如图7所示,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部21a以恒定的倒角宽度W2沿轮胎轴向延伸。此外,如图8所示,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从倒角宽度最小的位置朝向轮胎轴向的两侧,倒角宽度增大。这样的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有助于提高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
如图9所示,在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中,刀槽主体部20以恒定的宽度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在优选的方式中与轮胎径向平行地延伸。刀槽主体部20的宽度W3例如为0.2~1.2mm,优选为0.4~0.8mm。刀槽主体部20也可以一边波动、一边沿轮胎径向延伸。
倒角部21包括:在刀槽主体部20与胎面部2的踏面之间倾斜的倾斜面25。本实施方式的倒角部21包括形成于两侧的刀槽边缘的一对倾斜面25,但倾斜面25也可以仅形成于一方的刀槽边缘。倾斜面25相对于轮胎法线的角度θ1例如为55~80°,优选为65~75°。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倒角宽度是指胎面部2的踏面中的设置有倒角部21的刀槽的开口宽度,相当于俯视胎面时的倾斜面25的宽度和刀槽主体部20的宽度的合计。
如图6所示,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方向倾斜。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与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相同的方向倾斜,在优选的方式中,相对于轮胎轴向以比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稍小的角度倾斜。这样的刀槽的配置有助于使刀槽的边缘接地时的撞击声白噪声化。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5~15°。在优选的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的角度倾斜。这样的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能够维持耐磨性能,并且提高湿地性能。
如图7所示,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部21a遍及第一中间刀槽16的长度方向的整体而配置。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部21a包括:与刀槽主体部20a的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一倾斜面26a、和与刀槽主体部20a的另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二倾斜面27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中间刀槽16中,第一倾斜面26a和第二倾斜面27a具有相同的尺寸。此外,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部21a的倒角宽度W2例如为1.0~2.0mm。
如图8所示,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遍及第二中间刀槽17的长度方向的整体而配置。此外,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宽度连续地变化。这样的第二中间刀槽17有助于抑制陆地部的不均匀磨损。
在第二中间刀槽17中,优选倒角宽度最小的位置例如配置于将第二中间陆地部12沿轮胎轴向进行了3等分时的中央的区域。这样的第二中间刀槽17能够在湿地行驶时将水膜均衡地引导至第二胎肩周向沟6侧以及第二胎冠周向沟8侧。
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的最小的倒角宽度W4a例如为1.0~2.0mm。本实施方式的上述倒角宽度W4a与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宽度W2相同。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的最大的倒角宽度W4b优选为上述倒角宽度W4a的1.5倍以上,更优选为2.0倍以上,优选为3.0倍以下,更优选为2.5倍以下。由此,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包括:与刀槽主体部20b的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一倾斜面26b、和与刀槽主体部20b的另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二倾斜面27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的第二胎面端T2侧的端部17b中,第一倾斜面26b的宽度小于第二倾斜面27b的宽度。此外,在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的轮胎赤道C侧的端部17a中,第一倾斜面26b的宽度大于第二倾斜面27b的宽度。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周向沟3的沟壁与第二中间刀槽17的刀槽壁相连而构成钝角的角部分的部位的倾斜面的宽度大于上述沟壁与上述刀槽壁相连而构成锐角的角部分的部位的倾斜面的宽度。由此,抑制第二中间刀槽17的端部处的不均匀磨损。
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分别以恒定的深度沿轮胎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具有相同的深度。此外,这些刀槽的深度例如优选为周向沟3的深度的60%~80%。由此,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如图6所示,优选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例如设置有多条中间浅沟3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16与中间浅沟30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中间浅沟30例如从第一胎肩周向沟5延伸,并且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中断。中间浅沟30在比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第一胎面端T1侧中断。中间浅沟3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例如为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的35%~50%。这样的中间浅沟30使湿地性能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以下,有时仅称为“操纵稳定性”)均衡地提高。
中间浅沟30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与第一中间刀槽16相同的方向倾斜。中间浅沟3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5~15°。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16与中间浅沟30的角度之差为5°以下。由此,维持耐磨性能,并且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提高。
图10示出图6的D-D线剖视图。如图10所示,中间浅沟30的沟深d1例如为0.5~1.5mm。此外,中间浅沟30的沟宽W6例如为1.5~2.5mm。在更优选的方式中,中间浅沟30具有: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倾斜的两个沟壁30a相连的V字状的截面形状。沟壁30a相对于轮胎法线的角度θ2例如为30~50°。这样的中间浅沟30例如在湿地路面上的转弯时,伴随着因接地压的增加引起的陆地部的变形,沟壁30a接地,能够提高湿地性能。
如图6所示,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例如设置有多条半开式中间刀槽33。对于半开式中间刀槽33而言,一端与第二胎肩周向沟6连通,并且另一端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内中断。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2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有第二中间刀槽17和半开式中间刀槽33。
优选半开式中间刀槽33在比第二中间刀槽17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第二胎面端T2侧中断。半开式中间刀槽33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例如为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的35%~45%。这样的半开式中间刀槽33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湿地性能。
半开式中间刀槽33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与第二中间刀槽17相同的方向倾斜。半开式中间刀槽33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5~15°。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二中间刀槽17与半开式中间刀槽33的角度之差成为5°以下。由此,维持耐磨性能,并且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提高。
半开式中间刀槽33例如从胎面部2的踏面至底部以恒定的宽度延伸。优选半开式中间刀槽33的深度小于第二中间刀槽17的深度。半开式中间刀槽33的深度为第二中间刀槽17的最大的深度的20%以下,具体而言,为0.5~1.5mm。这样的半开式中间刀槽33维持耐磨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并且能够在湿地路面提供摩擦力。
图11示出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例如设置有多条第一胎肩横沟41以及多条胎肩浅沟45。
第一胎肩横沟41例如至少从第一胎面端T1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内中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横沟41以横贯第一胎面端T1的方式延伸。优选第一胎肩横沟4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朝向轮胎轴向内侧而增大。从第一胎肩横沟41的中断端41a至第一胎肩周向沟5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7为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踏面的宽度W9的3%~10%。这样的第一胎肩横沟41有助于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湿地性能。
图12示出图11的E-E线剖视图。如图12所示,在第一胎肩横沟41设置有倒角部42。倒角部42包括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踏面与第一胎肩横沟41的沟壁41w之间的倾斜面43。倾斜面43相对于轮胎法线的角度θ4例如为35~55°。倾斜面43的宽度W10以及倾斜面43的深度d2分别优选为0.2~0.7mm。具有这样的倒角部42的第一胎肩横沟41能够发挥优异的耐磨性能。
如图11所示,第一胎肩横沟41的倒角部42的倾斜面43优选在第一胎面端T1的周边,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上述宽度W10(图12所示)增大。具体而言,在第一胎面端T1上,倾斜面43的上述宽度W10为第一胎肩横沟41的除倾斜面43之外的区域的宽度的20%~30%。此外,在第一胎肩横沟41的轮胎轴向外侧的端部41b,倾斜面43的上述宽度W10为第一胎肩横沟41的除倾斜面43之外的区域的宽度的45%~55%。由此,在转弯时等对轮胎作用了较大的载荷时,倾斜面43接地而发挥较大的抓地力。
胎肩浅沟45例如从第一胎肩周向沟5延伸,并且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内中断。本实施方式的胎肩浅沟45例如延伸至比第一胎肩横沟41的中断端41a靠第一胎面端T1侧。此外,胎肩浅沟4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优选小于中间浅沟3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图6所示)。具体而言,胎肩浅沟45的上述长度L8为中间浅沟30的上述长度L3的50%~80%。这样的胎肩浅沟45有助于均衡地提高噪声性能和湿地性能。
在胎肩浅沟45的第一胎肩周向沟5侧的端部,胎肩浅沟45具有与上述的中间浅沟30实质相同的截面形状。因此,胎肩浅沟45能够应用上述的中间浅沟30的截面的结构。此外,胎肩浅沟45的宽度以及深度朝向第一胎面端T1侧而减小。由此,耐磨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提高。
图13示出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放大图。如图13所示,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例如设置有多条第二胎肩横沟51以及多条胎肩刀槽52。
第二胎肩横沟51至少从第二胎面端T2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内中断。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横沟51以横贯第二胎面端T2的方式延伸。从第二胎肩横沟51的中断端51a至第二胎肩周向沟6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9例如为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踏面的宽度W11的10%~20%。在更优选的方式中,上述距离L9大于从第一胎肩横沟41的中断端41a至第一胎肩周向沟5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7(图11所示)。由此,操纵稳定性以及湿地性能均衡地提高,并且第一胎肩横沟41以及第二胎肩横沟51的间距音白噪声化,也能够期待噪声性能的提高。
第二胎肩横沟51具有与第一胎肩横沟41相同的倒角部53。因此,能够在第二胎肩横沟51应用上述的第一胎肩横沟41的倒角部42的结构,省略此处的说明。
胎肩刀槽52例如从第二胎肩周向沟6延伸至超过第二胎面端T2的位置。胎肩刀槽52例如从胎面部2的踏面至底部以恒定的宽度延伸。胎肩刀槽52的深度例如为0.5~1.5mm。在更优选的方式中,胎肩刀槽52与上述的半开式中间刀槽33(图6所示)以相同的深度构成。这样的胎肩刀槽52维持操纵稳定性以及耐磨性能,并且能够在湿地路面提供摩擦力。
为了使噪声性能与湿地性能均衡地提高,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陆地比例如优选为60%~70%。在本说明书中,“陆地比”是实际的合计接地面积Sb相对于全部填埋各沟以及刀槽的虚拟接地面的总面积Sa之比Sb/Sa。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而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出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尺寸245/45R18的充气轮胎。此外,作为成为用于比较噪声性能的基准的轮胎(基准轮胎),试制出具有图14所示的图案的轮胎。如图14所示,该基准轮胎与图1所示的图案比较,第一胎肩横沟a以及第二胎肩横沟b与周向沟连通,并具有中间浅沟以及胎肩浅沟,各刀槽不具有倒角部。
此外,作为比较例1,试制出具有图15所示的胎冠陆地部c的轮胎。如图15所示,比较例1的轮胎针对第一胎冠刀槽d以及第二胎冠刀槽e,分别整体由倒角区域构成。另外,各刀槽的倒角部以恒定的宽度延伸。作为比较例2以及3,试制出非倒角区域的形成范围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轮胎。比较例1~3的轮胎除上述事项之外,其他与实施例的轮胎实质相同。此外,针对这些测试轮胎,测试了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所示。
安装轮辋:18×8.0J
轮胎内压:所有轮23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2000cc,后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所有轮
<湿地性能>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上述测试车辆在湿地路面行驶时的湿地性能。结果是以比较例的湿地性能作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则表示湿地性能越优异。
<噪声性能>
使上述测试车辆以40~100km/h在干燥路面行驶,测定出此时的车内的噪声的最大的声压。作为结果,作为与基准轮胎的上述声压之差的声压减少量通过以比较例的上述声压减少量作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越大,则上述噪声的最大的声压越小,表示发挥越优异的噪声性能。
测试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959763830000141
如表1所示,能够理解与比较例比较,实施例1~7的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更优异。此外,实施例1~7中,湿地性能为106~112点,噪声性能为110~115点,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显著提高。相对于此,在比较例2~3中,有损湿地性能或者噪声性能的某一个。如以上那样,作为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出实施例的轮胎发挥优异的湿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
[附记]
本公开包括以下的方式。
[本公开1]
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
所述胎面部包括:在第一胎面端与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和被所述多个周向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
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配置在轮胎赤道上的胎冠陆地部,
所述胎冠陆地部包括: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侧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纵边缘、在所述第二胎面端侧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纵边缘、以及所述第一纵边缘与所述第二纵边缘之间的踏面,
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胎冠刀槽,所述第一胎冠刀槽与所述第一纵边缘连通并且在所述胎冠陆地部内具有中断端,
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至少一条包括:经由倒角部开口于所述踏面的倒角区域、和不经由倒角部而开口于所述踏面的非倒角区域,
所述非倒角区域从所述中断端开始,并且形成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5%~20%的范围,
所述倒角区域形成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80%~95%的范围。
[本公开2]
在本公开1所述的轮胎中,所述非倒角区域形成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所述长度的6%~10%的范围。
[本公开3]
在本公开1或2所述的轮胎中,所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
所述第一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
[本公开4]
在本公开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所述倒角部的倒角宽度朝向所述第一胎面端侧连续地增大。
[本公开5]
在本公开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所述倒角部的倒角宽度朝向所述第一胎面端侧连续地增大。
[本公开6]
在本公开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多条第二胎冠刀槽,所述第二胎冠刀槽与所述第二纵边缘连通并且在所述胎冠陆地部内具有中断端,
所述第二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本公开7]
在本公开6所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二胎冠刀槽横贯轮胎赤道。
[本公开8]
在本公开6或者7所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二胎冠刀槽的所述中断端位于比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所述中断端靠所述第一胎面端侧的位置。

Claims (8)

1.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包括:在第一胎面端与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和被所述多个周向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
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配置在轮胎赤道上的胎冠陆地部,
所述胎冠陆地部包括: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侧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纵边缘、在所述第二胎面端侧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纵边缘、以及所述第一纵边缘与所述第二纵边缘之间的踏面,
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胎冠刀槽,所述第一胎冠刀槽与所述第一纵边缘连通并且在所述胎冠陆地部内具有中断端,
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至少一条包括:经由倒角部开口于所述踏面的倒角区域、和不经由倒角部而开口于所述踏面的非倒角区域,
所述非倒角区域从所述中断端开始,并且形成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5%~20%的范围,
所述倒角区域形成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80%~95%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倒角区域形成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所述长度的6%~10%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
所述第一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角部的倒角宽度朝向所述第一胎面端侧连续地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胎冠刀槽横贯轮胎赤道。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多条第二胎冠刀槽,所述第二胎冠刀槽与所述第二纵边缘连通并且在所述胎冠陆地部内具有中断端,
所述第二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胎冠刀槽横贯轮胎赤道。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胎冠刀槽的所述中断端位于比所述第一胎冠刀槽的所述中断端靠所述第一胎面端侧的位置。
CN202211475732.7A 2021-11-26 2022-11-23 轮胎 Pending CN1161761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2361 2021-11-26
JP2021192361A JP2023078992A (ja) 2021-11-26 2021-11-26 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6178A true CN116176178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46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5732.7A Pending CN116176178A (zh) 2021-11-26 2022-11-23 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8992A (zh)
CN (1) CN11617617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8992A (ja) 2023-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81374B1 (en) Pneumatic tire
WO2016125814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489037B1 (en) Tyre
EP3375633B1 (en) Tire
US11427033B2 (en) Tire
CN113043797B (zh) 轮胎
CN113043793A (zh) 轮胎
CN108215669B (zh) 轮胎
JP2022162962A (ja) タイヤ
CN111137072A (zh) 轮胎
CN110549796A (zh) 轮胎
CN110356175B (zh) 轮胎
EP4151435A1 (en) Tire
CN111038179A (zh) 轮胎
EP3970996B1 (en) Tire
CN115214271A (zh) 轮胎
CN110712481B (zh) 轮胎
CN110588249B (zh) 轮胎
CN116176178A (zh) 轮胎
CN112937222B (zh) 轮胎
CN116278519A (zh) 轮胎
EP4019282B1 (en) Tyre
EP4074522B1 (en) Tyre
CN116176177A (zh) 轮胎
US11872845B2 (en)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