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6177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76177A
CN116176177A CN202211445920.5A CN202211445920A CN116176177A CN 116176177 A CN116176177 A CN 116176177A CN 202211445920 A CN202211445920 A CN 202211445920A CN 116176177 A CN116176177 A CN 1161761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pe
tire
chamfer
width
t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459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之上贵裕
泽上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76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61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的轮胎。轮胎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2)。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至少一条第一中间刀槽(16)。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至少一条第二中间刀槽(17)。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分别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刀槽主体部(20)、和以比刀槽主体部(20)的宽度大的宽度开口于所述胎面部的踏面的倒角部(21)。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部以恒定的倒角宽度沿轮胎轴向延伸。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从倒角宽度为最小的位置朝向轮胎轴向的两侧,倒角宽度增大。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中间陆地部的刀槽的轮胎。上述轮胎借助上述刀槽而期待操纵稳定性以及噪声性能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7015号公报
近年来,车辆的静音化不断发展,对于轮胎也要求噪声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轮胎还要求提高湿路性能。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发明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的轮胎。
本公开的轮胎,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其中,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与所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和被所述多个周向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和配置于所述第二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的第二中间陆地部,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的至少一条第一中间刀槽,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的至少一条第二中间刀槽,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和所述第二中间刀槽分别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刀槽主体部、和以比所述刀槽主体部的宽度大的宽度开口于所述胎面部的踏面的倒角部,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以恒定的倒角宽度沿轮胎轴向延伸,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从倒角宽度为最小的位置朝向轮胎轴向的两侧,所述倒角宽度增大。
本公开的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第一中间陆地部、第二中间陆地部以及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第一中间刀槽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第二中间刀槽的放大图。
图5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6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7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8是图1的第一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9是图8的D-D线剖视图。
图10是图1的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1是基准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2是比较例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3…周向沟;4…陆地部;11…第一中间陆地部;12…第二中间陆地部;16…第一中间刀槽;17…第二中间刀槽;20…刀槽主体部;21…倒角部;T1…第一胎面端;T2…第二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适合作为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使用。但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应用于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在轮胎的内部不填充加压的空气的非充气式轮胎。
如图1所示,轮胎1的胎面部2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由此,胎面部2包括意图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T1和意图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T2。
第一胎面端T1以及第二胎面端T2分别相当于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的70%,使胎面部2以外倾角0°接地于平面时的接地面的端。
“正规状态”是指在规定有各种规格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状态。在未规定有各种规格的轮胎、非充气式轮胎的情况下,上述正规状态是指在与轮胎的使用目的对应的标准的使用状态下未安装于车辆且无负荷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未特别提及的情况下,轮胎各部分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规定了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规定了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载荷”是在规定有各种规格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规定了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另外,在未规定有各种规格的轮胎的情况下,“正规载荷”是指以上述规格为基准在使用轮胎的基础上能够应用的最大载荷。
胎面部2包括在第一胎面端T1与第二胎面端T2之间在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个周向沟3和被多个周向沟3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4。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是胎面部2由四条周向沟3以及5个陆地部4构成的所谓5肋的轮胎。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种方式。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也可以为胎面部2由三条周向沟3以及四个陆地部4构成的所谓4肋的轮胎。
周向沟3包括第一胎肩周向沟5以及第二胎肩周向沟6、和第一胎冠周向沟7以及第二胎冠周向沟8。第一胎肩周向沟5配置于多个周向沟3之中的最靠第一胎面端T1侧。第二胎肩周向沟6配置于多个周向沟3之中的最靠第二胎面端T2侧。第一胎冠周向沟7设置于第一胎肩周向沟5与轮胎赤道C之间。第二胎冠周向沟8设置于第二胎肩周向沟6与轮胎赤道C之间。
从轮胎赤道C至第一胎肩周向沟5或者第二胎肩周向沟6的槽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5%~35%。从轮胎赤道C至第一胎冠周向沟7或者第二胎冠周向沟8的槽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20%。此外,胎面宽度TW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从第一胎面端T1至第二胎面端T2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各周向沟3例如与轮胎周向平行地直线状延伸。各周向沟3例如也可以波状延伸。
优选各周向沟3的槽宽W1至少为3mm以上。另外,优选各周向沟3的槽宽W1为胎面宽度TW的3.0%~8.0%。作为更优选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周向沟3之中的第一胎肩周向沟5具有最小槽宽。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种方式。
多个陆地部4包括第一中间陆地部11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第一中间陆地部11配置于第一胎面端T1与轮胎赤道C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1被划分在第一胎肩周向沟5与第一胎冠周向沟7之间。第二中间陆地部12配置于第二胎面端T2与轮胎赤道C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2在第二胎肩周向沟6与第二胎冠周向沟8之间被划分出。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陆地部4包括第一胎肩陆地部13、第二胎肩陆地部14以及胎冠陆地部15。第一胎肩陆地部13被划分在第一胎肩周向沟5的轮胎轴向外侧,包括第一胎面端T1。第二胎肩陆地部14被划分在第二胎肩周向沟6的轮胎轴向外侧,包括第二胎面端T2。胎冠陆地部15被划分在第一胎冠周向沟7与第二胎冠周向沟8之间,配置于轮胎赤道C上。
图2表示第一中间陆地部11、第二中间陆地部12以及胎冠陆地部15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在轮胎轴向完全横贯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至少一条第一中间刀槽1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多个第一中间刀槽16。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设置有在轮胎轴向完全横贯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至少一条第二中间刀槽1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设置有多个第二中间刀槽17。
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指具有较小宽度的切口,在刀槽主体部中,2个刀槽壁间的宽度为1.5mm以下。另外,刀槽主体部是指2个刀槽壁相互大致平行地沿轮胎径向延伸的部分。“大致平行”是指2个刀槽壁之间的角度为10°以下的方式。如后述那样,刀槽也可以包括倒角部。另外,刀槽也可以具备在底部宽度放大了的所谓烧瓶底。
图3表示第一中间刀槽16的放大图。图4表示第二中间刀槽17的放大图。在图5中,作为表示第一中间刀槽16或者第二中间刀槽17的剖面的图,示出图2的A-A线剖视图。如图3~5所示,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分别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刀槽主体部20、和以比刀槽主体部20的宽度大的宽度在胎面部2的踏面开口的倒角部21。
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中,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部21a以恒定的倒角宽度W2沿轮胎轴向延伸。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从倒角宽度最小的位置朝向轮胎轴向的两侧,倒角宽度增大。本公开的轮胎1通过采用了上述结构,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作为其理由,推测为以下的机理。
对于本公开的轮胎1而言,完全横贯陆地部的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在湿路行驶时提供摩擦力,提高湿路性能。尤其是,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包括倒角部21,因此在刀槽的接地时,容易将水膜向周向沟3侧引导,能够期待湿路性能的提高。
另外,横贯陆地部的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在干地行驶时,通过刀槽的开闭,在周向沟3侧产生空气的进出,能够抑制在周向沟3内产生驻波。这样的作用能够期待降低周向沟3产生的气柱共鸣声。另外,由于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部21a和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的形状不同,所以它们接地时的节距噪音容易白噪声化,能够期待噪声性能的提高。
另外,由于第二中间刀槽17配置于比轮胎赤道C靠第二胎面端T2侧,所以存在作用有比第一中间刀槽16大的接地压力的倾向,对湿路性能的贡献大。在本公开中,针对该第二中间刀槽17,使倒角部21b的宽度朝向轮胎轴向的两侧增大,因此第二中间刀槽17能够较大地有助于湿路性能的提高。因此,本公开的轮胎1和使第二中间刀槽的倒角部的倒角宽度恒定、使第一中间刀槽的倒角部的倒角宽度变化的方式比较,有意地提高湿路性能。在本公开中,认为通过这样的机理,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更加详细的结构。另外,以下说明的各结构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具体方式。因此,对于本公开而言,即便不具备以下说明的结构,当然也能发挥上述效果。另外,对于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公开的轮胎,即便单独应用以下说明的各结构中的任一个,也能期待与各结构对应的性能的提高。并且,在以下说明的各结构中的几个复合应用的情况下,能够期待与各结构对应的复合性能的提高。
如图5所示,在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中,刀槽主体部20以恒定宽度沿轮胎径向延伸,在优选方式中,与轮胎径向平行地延伸。刀槽主体部20的宽度W3例如为0.2~1.2mm,优选为0.4~0.8mm。刀槽主体部20也可以为边摆动边沿轮胎径向延伸。
倒角部21包括在刀槽主体部20与胎面部2的踏面之间倾斜的倾斜面25。本实施方式的倒角部21包括在两侧的刀槽边缘形成的一对倾斜面25,但倾斜面25也可以仅形成于一方的刀槽边缘。倾斜面25相对于轮胎法线的角度θ1例如为55~80°,优选为65~75°。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倒角宽度是指胎面部2的踏面中的设置有倒角部21的刀槽的开口宽度,相当于俯视胎面时的倾斜面25的宽度和刀槽主体部20的宽度之和。
如图2所示,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方向倾斜。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5~15°。在优选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角度倾斜。这种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能够维持耐磨损性能且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如图3所示,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部21a遍布第一中间刀槽16的长度方向的整体配置。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部21a包括与刀槽主体部20a的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一倾斜面26a、和与刀槽主体部20a的另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二倾斜面27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中间刀槽16中,第一倾斜面26a和第二倾斜面27a具有相同大小。另外,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部21a的倒角宽度W2例如为1.0~2.0mm。
如图4所示,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遍布第二中间刀槽17的长度方向的整体配置。另外,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宽度连续变化。这样的第二中间刀槽17有助于抑制陆地部的不均匀磨损。
在第二中间刀槽17中,优选倒角宽度最小的位置例如配置于在轮胎轴向将第二中间陆地部12三等分时的中央区域。这样的第二中间刀槽17能够在湿路行驶时均衡地将水膜向第二胎肩周向沟6侧以及第二胎冠周向沟8侧引导。
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的最小的倒角宽度W4a例如为1.0~2.0mm。本实施方式的上述倒角宽度W4a和第一中间刀槽16的倒角宽度W2相同。优选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的最大的倒角宽度W4b为上述倒角宽度W4a的1.5倍以上,更优选为2.0倍以上,优选为3.0倍以下,更优选为2.5倍以下。由此,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包括与刀槽主体部20b的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一倾斜面26b、和与刀槽主体部20b的另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二倾斜面27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的第二胎面端T2侧的端部17b中,第一倾斜面26b的宽度比第二倾斜面27b的宽度小。另外,在第二中间刀槽17的倒角部21b的轮胎赤道C侧的端部17a中,第一倾斜面26b的宽度比第二倾斜面27b的宽度大。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周向沟3的槽壁和第二中间刀槽17的刀槽壁相连地构成钝角的角部分的部位的倾斜面的宽度比上述槽壁和上述刀槽壁相连地构成锐角的角部分的部位的倾斜面的宽度大。由此,在第二中间刀槽17的端部的不均匀磨损受到抑制。
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分别以恒定深度沿轮胎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具有相同深度。另外,例如,优选这些刀槽的深度为周向沟3的深度的60%~80%。由此,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如图2所示,优选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例如设置有多个中间浅槽3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16和中间浅槽30在轮胎周向交替设置。中间浅槽30例如从第一胎肩周向沟5延伸,且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中断。中间浅槽30在比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第一胎面端T1侧中断。中间浅槽3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例如为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的35%~50%。这样的中间浅槽30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在干路面的操纵稳定性(以下存在简单地称为“操纵稳定性”的情况)。
中间浅槽30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和第一中间刀槽16相同的方向倾斜。中间浅槽3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5~15°。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16和中间浅槽30的角度之差为5°以下。由此,维持耐磨损性能,且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提高。
图6表示图2的B-B线剖视图。如图6所示,中间浅槽30的槽深d1例如为0.5~1.5mm。另外,中间浅槽30的槽宽W6例如为1.5~2.5mm。在更优选的方式中,中间浅槽30具有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2个槽壁30a相连的V字状的剖面形状。槽壁30a相对于轮胎法线的角度例如为30~50°。这样的中间浅槽30例如在湿路面转弯时,伴随着由接地压力的增加引起的陆地部的变形,槽壁30a接地,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如图2所示,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例如设置有至少一条半开式中间刀槽33。半开式中间刀槽33的一端与第二胎肩周向沟6连通,且另一端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内中断。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2设置有多个半开式中间刀槽33,具体而言,第二中间刀槽17和半开式中间刀槽33在轮胎周向交替设置。
优选半开式中间刀槽33在比第二中间刀槽17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第二胎面端T2侧中断。半开式中间刀槽33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例如为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的35%~45%。这样的半开式中间刀槽33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且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半开式中间刀槽33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和第二中间刀槽17相同的方向倾斜。半开式中间刀槽33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5~15°。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二中间刀槽17和半开式中间刀槽33的角度之差为5°以下。由此,维持耐磨损性能,且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提高。
半开式中间刀槽33例如从胎面部2的踏面至底部为止以恒定宽度延伸。优选半开式中间刀槽33的深度比第二中间刀槽17的深度小。半开式中间刀槽33的深度为第二中间刀槽17的最大深度的20%以下,具体而言,为0.5~1.5mm。这样的半开式中间刀槽33能够维持耐磨损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且提供在湿路面的摩擦力。
例如,在胎冠陆地部15设置有多个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第一胎冠刀槽36从第一胎冠周向沟7延伸,且在胎冠陆地部15内中断。第二胎冠刀槽37从第二胎冠周向沟8延伸,且在胎冠陆地部15内中断。在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15,在轮胎周向交替设置有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这样的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有助于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噪声性能。
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方向倾斜,在优选方式中,向和第一中间刀槽16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7相同的方向倾斜。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10~20°。
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分别横贯胎冠陆地部15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第一胎冠刀槽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6分别为胎冠陆地部15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8的55%~70%%。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二胎冠刀槽37的上述长度L6比第一胎冠刀槽36的上述长度L5大。优选上述长度L6为上述长度L5的103%~130%,更优选为103%~115%。由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且第一胎冠刀槽36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7的节距噪音容易被白噪声化。
图7表示图2的C-C线剖视图。如图7所示,第一胎冠刀槽36包括第一刀槽壁23以及第二刀槽壁24。第一刀槽壁23是和第一胎冠周向沟7的槽壁相连地构成俯视胎面时的钝角的角部分的刀槽壁。第二刀槽壁24是和第一胎冠周向沟7的槽壁相连地构成俯视胎面时的锐角的角部分的刀槽壁。
第一刀槽壁23包括构成刀槽主体部20c的主体面23a和构成倒角部21c的倾斜面23b。倾斜面23b相对于轮胎法线的角度θ3例如为55~65°。另外,第二刀槽壁24未倒角地与胎冠陆地部15的踏面连接。具有这样的倒角部21c的第一胎冠刀槽36能够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耐磨损性能。
如图2所示,优选第一胎冠刀槽36的倒角部21c的倾斜面23b例如朝向轮胎赤道C侧宽度变小。由此,在第一胎冠刀槽36接地于湿路面时,能够将水膜积极地向第一胎冠周向沟7引导。
第二胎冠刀槽37实际上和第一胎冠刀槽36具备相同结构。因此,能够对第二胎冠刀槽37应用上述第一胎冠刀槽36的结构,这里省略说明。
图8表示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放大图。如图8所示,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例如设置有多个第一胎肩横槽41以及多个胎肩浅槽45。
第一胎肩横槽41例如至少从第一胎面端T1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内中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横槽41以横切第一胎面端T1的方式延伸。优选第一胎肩横槽4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增大。从第一胎肩横槽41的中断端41a至第一胎肩周向沟5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7为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踏面的宽度W9的3%~10%。这样的第一胎肩横槽41有助于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湿路性能。
图9表示图8的D-D线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第一胎肩横槽41设置有倒角部42。倒角部42包括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踏面与第一胎肩横槽41的槽壁41w之间的倾斜面43。倾斜面43相对于轮胎法线的角度θ4例如为35~55°。优选倾斜面43的宽度W10以及倾斜面43的深度d2分别为0.2~0.7mm。具有这样的倒角部42的第一胎肩横槽41能够发挥优异的耐磨损性能。
如图8所示,优选第一胎肩横槽41的倒角部42的倾斜面43在第一胎面端T1的周边,朝向轮胎轴向外侧,上述宽度W10(如图9所示)增大。具体而言,在第一胎面端T1上,倾斜面43的上述宽度W10是第一胎肩横槽41的除倾斜面43之外的区域的宽度的20%~30%。另外,在第一胎肩横槽41的轮胎轴向外侧的端部41b中,倾斜面43的上述宽度W10是第一胎肩横槽41的除倾斜面43之外的区域的宽度的45%~55%。由此,在转弯时等情况下较大的载荷作用于轮胎时,倾斜面43接地,发挥较大的抓地力。
胎肩浅槽45例如从第一胎肩周向沟5延伸,且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内中断。本实施方式的胎肩浅槽45例如延伸至比第一胎肩横槽41的中断端41a靠第一胎面端T1侧。另外,优选胎肩浅槽4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比中间浅槽3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如图2所示)小。具体而言,胎肩浅槽45的上述长度L8为中间浅槽30的上述长度L3的50%~80%。这样的胎肩浅槽45有助于均衡地提高噪声性能和湿路性能。
在胎肩浅槽45的第一胎肩周向沟5侧的端部中,胎肩浅槽45实际上和上述中间浅槽30具有相同的剖面形状。因此,能够对胎肩浅槽45应用上述中间浅槽30的剖面的结构。另外,胎肩浅槽45的宽度以及深度朝向第一胎面端T1侧变小。由此,耐磨损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提高。
图10表示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放大图。如图10所示,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例如设置有多个第二胎肩横槽51以及多个胎肩刀槽52。
第二胎肩横槽51至少从第二胎面端T2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内中断。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横槽51以横切第二胎面端T2的方式延伸。从第二胎肩横槽51的中断端51a至第二胎肩周向沟6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9例如为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踏面的宽度W11的10%~20%。在更优选的方式中,上述距离L9大于从第一胎肩横槽41的中断端41a至第一胎肩周向沟5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7(如图8所示)。由此,操纵稳定性以及湿路性能均衡地提高,且第一胎肩横槽41以及第二胎肩横槽51的节距噪音白噪声化,还能期待噪声性能的提高。
第二胎肩横槽51具备和第一胎肩横槽41相同的倒角部。因此,能够对第二胎肩横槽51应用上述第一胎肩横槽41的倒角部42的结构,这里省略说明。
胎肩刀槽52例如从第二胎肩周向沟6延伸至超过第二胎面端T2的位置为止。胎肩刀槽52例如从胎面部2的踏面至底部为止以恒定宽度延伸。胎肩刀槽52的深度例如为0.5~1.5mm。在更优选的方式中,胎肩刀槽52和上述半开式中间刀槽33(如图2所示)由相同深度构成。这种胎肩刀槽52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以及耐磨损性能,且能够提供在湿路面的摩擦力。
为了均衡地提高噪声性能和湿路性能,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陆地比例如为60%~70%。在本说明书中,“陆地比”是指实际的合计接地面积Sb相对于将各槽以及刀槽全部填满的假想接地面的整个面积Sa之比Sb/Sa。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出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尺寸245/45R18的充气轮胎。另外,作为成为用于比较噪声性能的基准的轮胎(基准轮胎),试制出具有图11所示的图案的轮胎。如图11所示,该基准轮胎和图1所示的图案比较,第一胎肩横槽a以及第二胎肩横槽b与周向沟连通,不具备中间浅槽以及胎肩浅槽,各刀槽不具备倒角部。
另外,作为比较例,试制出具有图12所示的图案的轮胎。如图12所示,比较例的轮胎在第一中间刀槽c以及第二中间刀槽d中,倒角部以恒定宽度延伸。除上述事项之外,比较例的轮胎实际上和实施例的轮胎相同。另外,针对这些测试轮胎,测试了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以下所述。
安装轮辋:18×8.0J
轮胎内压:全轮23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2000cc,后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湿路性能>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上述测试车辆在湿路面进行了行驶时的湿路性能。结果是将比较例的湿路性能设为100分的评分,数值越大,表示湿路性能越优异。
<噪声性能>
上述测试车辆在干路面以40~100km/h行驶,测定了此时的车内噪声的最大声压。结果以将与基准轮胎的上述声压之差作为声压减少量且将比较例的上述声压减少量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越大,上述噪声的最大声压越小,表示发挥了优异的噪声性能。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950295860000131
根据测试结果能够确认到,实施例的轮胎发挥了优异的湿路性能以及噪声性能。
[附记]
本公开包含以下方式。
[本公开1]
一种轮胎,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其中,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与所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和被所述多个周向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和配置于所述第二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的第二中间陆地部,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的至少一条第一中间刀槽,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的至少一条第二中间刀槽,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和所述第二中间刀槽分别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刀槽主体部、和以比所述刀槽主体部的宽度大的宽度开口于所述胎面部的踏面的倒角部,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以恒定的倒角宽度沿轮胎轴向延伸,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从倒角宽度为最小的位置朝向轮胎轴向的两侧,所述倒角宽度增大。
[本公开2]
在本公开1所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宽度连续地变化。
[本公开3]
在本公开1或2所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遍布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长度方向的整体配置。
[本公开4]
在本公开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遍布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长度方向的整体配置。
[本公开5]
在本公开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的最大的所述倒角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的所述倒角宽度。
[本公开6]
在本公开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和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相同方向倾斜。
[本公开7]
在本公开6所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和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角度倾斜。
[本公开8]
在本公开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和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包括:与所述刀槽主体部的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一倾斜面、和与所述刀槽主体部的另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二倾斜面,在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的所述第二胎面端侧的端部处,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宽度。
[本公开9]
在本公开8所述的轮胎中,在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的轮胎赤道侧的端部处,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宽度。
[本公开10]
在本公开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中,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一端与所述周向沟连通并且另一端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至少一条半开式中间刀槽。
[本公开11]
在本公开10所述的轮胎中,所述半开式中间刀槽从所述胎面部的踏面到底部以恒定的宽度延伸。

Claims (11)

1.一种轮胎,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与所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和被所述多个周向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
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和配置于所述第二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的第二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的至少一条第一中间刀槽,
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完全横贯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的至少一条第二中间刀槽,
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和所述第二中间刀槽分别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刀槽主体部、和以比所述刀槽主体部的宽度大的宽度开口于所述胎面部的踏面的倒角部,
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以恒定的倒角宽度沿轮胎轴向延伸,
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从倒角宽度为最小的位置朝向轮胎轴向的两侧,所述倒角宽度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宽度连续地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遍布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长度方向的整体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遍布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长度方向的整体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的最大的所述倒角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的所述倒角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和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相同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和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角度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和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包括:与所述刀槽主体部的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一倾斜面、和与所述刀槽主体部的另一方的刀槽壁相连的第二倾斜面,
在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的所述第二胎面端侧的端部处,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所述倒角部的轮胎赤道侧的端部处,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一端与所述周向沟连通并且另一端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至少一条半开式中间刀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开式中间刀槽从所述胎面部的踏面到底部以恒定的宽度延伸。
CN202211445920.5A 2021-11-26 2022-11-18 轮胎 Pending CN1161761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2358 2021-11-26
JP2021192358A JP2023078989A (ja) 2021-11-26 2021-11-26 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6177A true CN116176177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37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45920.5A Pending CN116176177A (zh) 2021-11-26 2022-11-18 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8989A (zh)
CN (1) CN11617617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8989A (ja) 2023-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41789B (zh) 轮胎
US9302552B2 (en) Pneumatic tire
US8210219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crown rib and middle ribs
EP3000622B1 (en) Pneumatic tire
US11207922B2 (en) Tire
US11167596B2 (en) Tire
US10780743B2 (en) Tire
EP2070730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9624615B (zh) 轮胎
US11427033B2 (en) Tire
US10981418B2 (en) Tire
CN113043793A (zh) 轮胎
CN110549796A (zh) 轮胎
JP2022162962A (ja) タイヤ
CN110356175B (zh) 轮胎
CN110341393B (zh) 轮胎
CN116176177A (zh) 轮胎
CN110712481B (zh) 轮胎
CN110588249B (zh) 轮胎
CN109515068B (zh) 轮胎
CN112937222B (zh) 轮胎
CN116176178A (zh) 轮胎
US20230271455A1 (en) Tire
US20230271453A1 (en) Tire
EP4074522B1 (en) Ty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