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0629B - 电梯的轿厢以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以及电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40629B CN115140629B CN202210334688.1A CN202210334688A CN115140629B CN 115140629 B CN115140629 B CN 115140629B CN 202210334688 A CN202210334688 A CN 202210334688A CN 115140629 B CN115140629 B CN 1151406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 sheave
- pair
- pulley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2—Devices monitoring the user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轿厢以及电梯,无需花费成本就能维持载荷检测的精度。具备:经由轿厢上防振橡胶支撑一对带轮支撑部的一对上框;固定于一对带轮支撑部之间的带轮支撑部间托架;以及在轿厢上带轮的旋转轴方向上固定于一对上框之间的上框间托架。并且,检测轿厢上防振橡胶的挠曲的载荷传感器装置设置在带轮支撑部间托架与上框间托架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的轿厢以及电梯。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具备检测轿厢的载荷的载荷传感器的电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利用一体地设置于轿厢的地板上的检测板和上端部对置地保持于检测板的载荷传感器来检测轿厢的载荷。
在专利文献1中,在轿厢的地板与外框之间配置有防振橡胶,检测板和载荷传感器配置于由防振橡胶保持的外框与地板之间。而且,通过载荷传感器检测伴随载荷的地板挠曲引起变化的载荷传感器到检测板的距离,来对轿厢的载荷进行检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34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大装载的高速电梯的地板面积大,地板的挠曲较大地取决于乘客等的装载物的装载位置。因此,在以往的地板下配置载荷传感器的地板下载荷检测方式中,由于检测的值受到乘客装载位置的较大影响,因此存在无法检测出准确的值的问题。因此,为了维持载荷检测的精度,需要配置多于以往的传感器数量(例如四个以上)的载荷传感器,存在成本变高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花费成本就能维持载荷检测的精度的电梯的轿厢以及电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具备:轿厢主体,其供乘客、货物乘载;以及轿厢上带轮,其在轿厢主体的上部卷绕有主绳索。另外,具备:一对带轮支撑部,其为能够旋转地支撑轿厢上带轮的带轮支撑部,且在与轿厢上带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于隔着轿厢上带轮的位置;以及一对上框,其为支撑轿厢主体的上框,且在轿厢主体的上部在与轿厢上带轮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与轿厢上带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于隔着轿厢上带轮的位置,并经由轿厢上防振橡胶支撑一对带轮支撑部。还具备:带轮支撑部间托架,其固定于一对带轮支撑部之间;上框间托架,其在轿厢上带轮的旋转轴方向上固定于一对上框之间;以及载荷传感器装置,其设置于带轮支撑部间托架与上框间托架之间,检测轿厢上防振橡胶的挠曲。
本发明的电梯具备上述轿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电梯的轿厢中,能够不花费成本地维持载荷检测的精度,并且载荷传感器装置的检查作业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的结构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2的A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从包括轿厢上带轮30的主要部分的正面观察的概略结构图,图2的B是在轿厢40中从横向观察包含轿厢上带轮3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3的A是从正面观察在轿厢上带轮30上安装轿厢上带轮罩20时的情况的概略结构图,图3的B是从横向观察在轿厢上带轮30上安装轿厢上带轮罩20时的情况的概略结构图。
图4的A是从正面观察设置于轿厢40的梯子200的图,图4的B是从横向观察的图。
图5的(a)至(c)是从横向观察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轿厢中设置的梯子在载荷传感器装置检查、修补时进行转动移动时的情况的图。
图6的A是从正面观察比较例所涉及的轿厢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图6的B是从横向观察比较例所涉及的轿厢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中:
1—电梯;2—升降通道;3—轿厢主体;6—上框;7—纵框;8—下框;10—轿厢下防振橡胶;11—地板下基座;12—导向辊;13—主绳索;14—补偿托架;15—尾缆梁;16—补偿悬挂板;17—补偿绳索;18—尾缆;20—轿厢上带轮罩;22—带轮支撑部;23—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4—轿厢上防振橡胶;25—上框间托架;26—传感器部;27—载荷传感器装置;28—检测板;30—轿厢上带轮;31—带轮轴;32—螺栓;100—梯子主体;101—柱部;102—台阶部;105—第一固定部;106—第二固定部;107—转动时固定部;200—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以及电梯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例子。在以下说明的各图中,对共同的部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1.电梯的轿厢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及轿厢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结构例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设置于在建筑结构物内形成的升降通道2。电梯1在升降通道2内进行升降动作,具备承载人、货物的轿厢40和主绳索13。以下,将轿厢40升降移动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升降通道]
升降通道2是供轿厢40升降的空间,在上下方向贯穿设置有建筑物内部的各层。在升降通道2的内壁面上安装有对轿厢40的升降进行引导的导轨(省略图示)。另外,在升降通道2的壁面中的相当于各层的高度位置设置有通向各层的候梯厅门(省略图示)。
[轿厢]
轿厢40经由主绳索13与对重(省略图示)连结,在升降通道2内升降。该轿厢40被设置在升降通道2内的壁面上的导轨(省略图示)引导,在升降通道2内的上下方向上升降。如后所述,在轿厢40的轿厢主体3的前表面,在与候梯厅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轿厢门4,在轿厢停止于各层时,轿厢门4和候梯厅门打开,由此进行人或货物向轿厢40的乘降。关于轿厢40,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主绳索]
主绳索13的中间部分卷挂在轿厢40的轿厢上带轮30(参照图2的A)上,并且与省略图示的曳引机以及对重连接。主绳索13被省略图示的曳引机卷起,由此,轿厢40进行升降动作。
2.轿厢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具备轿厢主体3、轿厢框5、带轮支撑部22以及轿厢上带轮30。另外,轿厢40具备轿厢上防振橡胶24(参照图2的A)、载荷传感器装置27以及轿厢上带轮罩20。
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在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配置位置、轿厢上带轮罩20的结构上具有特征。图2的A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从包括轿厢上带轮30的主要部分的正面观察的概略结构图,图2的B是在轿厢40中从横向观察包含轿厢上带轮3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在图2的A及图2的B中,轿厢上带轮罩20用假想线表示。另外,图3的A是从正面观察在轿厢上带轮30上安装轿厢上带轮罩20时的情况的概略结构图,图3的B是从横向观察在轿厢上带轮30上安装轿厢上带轮罩20时的情况的概略结构图。
[轿厢主体]
轿厢主体3形成为中空的大致长方体状,如图1所示,由轿厢地板9、顶棚以及设置在轿厢地板与顶棚之间的侧壁构成。在相当于升降通道2的候梯厅门的轿厢主体3的前表面设置有轿厢门4。
[轿厢框]
轿厢框5由上框6、下框8及纵框7构成,在轿厢框5内部支撑轿厢主体3。下框8配置在轿厢40的上下方向中的下侧,支撑补偿托架14。在该补偿托架14上固定有尾缆梁15和补偿悬挂板16。尾缆18固定于该尾缆梁15,补偿绳索17从补偿悬挂板16悬挂。另外,在下框8的轿厢40侧设置有地板下基座11。在该地板下基座11与轿厢地板9之间配置有多个轿厢下防振橡胶10。轿厢下防振橡胶10由具有预定的弹簧常数的弹性部件构成。
纵框7由沿升降方向延伸的部件构成,设置于与设置有轿厢40的轿厢门4的侧面相邻的两侧面。纵框7与上框6和下框8连接,并且在隔着轿厢40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在升降通道2内的导轨上滑动移动的导辊12。
上框6配置在轿厢40的上下方向中的上侧,由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且在与后述的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轴及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梁状部件构成,固定于对置配置的两个纵框7、7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B所示,一对上框6以在与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夹着轿厢上带轮30的上端部的方式设置。上框6是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向与配置轿厢上带轮3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弯曲成直角的折弯部6a、6b的截面コ字状的部件。而且,在上框6的上下方向的下方的折弯部6b与后述的带轮支撑部22(图2的A)之间配置有轿厢上防振橡胶24。上框6经由轿厢上防振橡胶24支撑带轮支撑部22,并且支撑轿厢上带轮罩20。
另外,在与各个上框6的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面,分别通过螺栓(省略图示)固定有连接一对上框6、6的一对上框间托架25、25。上框间托架25由箱状部件构成,该箱状部件由在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状的主面部25a和以包围该主面部25a的四边的方式设置的侧面部25b构成。上框间托架25利用螺栓紧固等将在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轴方向上相对的侧面部25b固定在一对上框6、6上,从而固定在一对上框6、6之间。
另外,上框间托架25的面向轿厢40侧的侧面部25b用作后述的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检测板28的安装片。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框间托架25由箱状部件构成,该箱状部件由主面部25a和以包围该主面部25a的方式设置的侧面部25b构成,由此能够保持作为上框间托架25所需的刚性及强度。
此外,上框间托架25只要是能够固定于一对上框6、6之间且能够固定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检测板28的部件,则其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由箱状部件构成,能够实现上框间托架25的轻量化,并且能够维持刚性及强度。
[轿厢上带轮]
轿厢上带轮30是卷绕有主绳索13的圆柱形状的构件,设置在轿厢主体3的上下方向上的上表面侧。轿厢上带轮30通过设置于旋转面的中央部的带轮轴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后述的带轮支撑部2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下方向以及与轿厢上带轮30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带轮支撑部]
带轮支撑部22由比轿厢上带轮30的直径长的板状部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带轮支撑部22以在沿着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夹着轿厢上带轮30的方式设置。而且,在隔着轿厢上带轮30配置的一对带轮支撑部22之间支撑有带轮轴31,在该带轮轴31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有轿厢上带轮30。另外,在与各个带轮支撑部22的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面,分别通过螺栓(省略图示)固定有连接一对带轮支撑部22的一对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23。
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由箱状部件构成,该箱状部件由在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状的主面部23a和以包围该主面部23a的四边的方式从主面部23a竖立设置的侧面部23b构成。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利用螺栓紧固等将在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轴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侧面部23b固定于带轮支撑部22,从而固定于带轮支撑部22之间。
另外,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的面向上框6侧的侧面部23b用作后述的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传感器部26的安装片。在本实施方式中,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与上框间托架25同样地由箱状部件构成,该箱状部件由主面部23a和以包围该主面部23a的方式设置的侧面部23b构成,由此能够保持作为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所需的刚性及强度。
另外,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只要是能够固定于一对带轮支撑部22之间且能够固定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传感器部26的部件,则其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由箱状部件构成,能够实现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的轻量化,并且能够维持刚性及强度。而且,通过该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夹持轿厢上带轮30而设置的一对带轮支撑部22构成为一体。
另外,如图2的B所示,带轮支撑部22具有带轮支撑部2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向与配置轿厢上带轮3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弯曲成直角的折弯部22a、22b。在夹着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面的一面侧(一侧)及另一面侧(另一侧),在带轮支撑部22的上方的折弯部22a与上框6的上下方向的下方的折弯部6b之间配置有轿厢上防振橡胶24。
[轿厢上防振橡胶]
在上框6和带轮支撑部22之间,沿着带轮支撑部22的延伸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轿厢上防振橡胶24。这些轿厢上防振橡胶24通过省略图示的螺栓固定于上框6和带轮支撑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轿厢上防振橡胶24通过省略图示的螺栓固定于上框6以及带轮支撑部22,由此带轮支撑部22经由轿厢上防振橡胶24固定于上框6。
轿厢上防振橡胶24与轿厢下防振橡胶10同样,由具有预定的弹簧常数的弹性部件构成。另外,轿厢上防振橡胶24除了支撑轿厢主体3的自重之外,还支撑装载重量、补偿绳索17、尾缆18的悬架重量。即,悬吊在主绳索13上的轿厢40的载荷全部施加于轿厢上防振橡胶24上。因此,轿厢上防振橡胶24以能够承受该载荷的程度设定每一个的尺寸、配置的个数等。
[载荷传感器装置]
载荷传感器装置27是检测施加于轿厢40的载荷的装置,设置于上框间托架25与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之间的空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载荷传感器装置27设置于位于沿着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面的方向上隔着轿厢上带轮的两处位置,在从上表面观察的情况下,设置于穿过轿厢上带轮30的中心部的对角线上。在此,对角线上是指,在从上表面观察轿厢上带轮30时,由与上框6的延伸方向平行的两个边和与上框间托架25的延伸方向平行的两个边形成的任意的四边形的对角线。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正面观察轿厢上带轮30时,例如,若以轿厢上带轮30的中心轴为中心,则一个载荷传感器装置27设置在右里侧,另一个载荷传感器装置27设置在左前侧。
载荷传感器装置27构成为包括由板状的部件构成的检测板28和检测检测板28的位置的传感器部26。检测板28由板状部件构成,该板状部件的一端固定于上框间托架25的上下方向的下侧的侧面部25b,另一端以具有与传感器部26对置的面的方式弯曲。
另一方面,传感器部26被固定于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侧面部23b的固定部26a悬臂支撑,配置于与检测板28对置的位置。检测板28和传感器部26以具有预定的间隙分离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轿厢40的载荷施加于上框,因此轿厢40的载荷变大,由此设置于上框6与带轮支撑部22之间的轿厢上防振橡胶24挠曲。随着该挠曲,检测板28与传感器部26的距离发生变化。在载荷传感器装置27中,通过利用传感器部26检测到检测板28的距离,能够检测施加于轿厢40的载荷。
[轿厢上带轮罩]
轿厢上带轮罩20是具有隔音性的罩,如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在上框6的上下方向的下侧构成为覆盖轿厢上带轮30整体的箱形状。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轴的轴向上的轿厢上带轮盖20的宽度设定为能够覆盖包含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范围的宽度。因此,轿厢上带轮罩20覆盖包括轿厢上带轮30、带轮支撑部22、轿厢上防振橡胶24以及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范围。
虽然省略图示,但轿厢上带轮罩20通过多个螺栓固定于上框6。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轿厢上带轮罩20构成为除了主绳索13通过的部分以外,还覆盖轿厢上带轮30的上下方向上的上表面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轿厢上带轮罩20例如由覆盖载荷传感器装置27侧的侧面的侧面部20a和覆盖除此以外的部分的带轮盖主体20b构成。
轿厢上带轮罩20的载荷传感器装置27侧的侧面部20a通过螺栓3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轿厢上带轮罩主体20b的侧面。由此,在进行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检查、修补时,无需卸下轿厢上带轮罩20整体,仅拆下侧面部20a就能够进行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检查、修补。此外,在轿厢上带轮罩20的内周面设置有省略图示的隔音部件。由此,能够抑制因轿厢上带轮30的旋转而产生的声音。
3.本实施方式的轿厢的结构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轿厢40中,将载荷传感器装置27设置在轿厢上带轮30的附近,而不是地板下。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上载荷检测方式中,与以往的地板下载荷检测方式相比,即使是大装载的电梯,也不会受到乘客等的装载位置所导致的地板挠曲的影响。
另外,在以往的地板下载荷检测方式中,在大装载的电梯的情况下,考虑到地板挠曲的影响,需要在地板下配置四个以上的载荷传感器装置。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是大装载的电梯,通过在轿厢上带轮30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对角的位置设置两个载荷传感器装置27,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载荷。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上载荷检测方式中,与以往的地板下载荷检测方式相比,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但是,在大装载的高速电梯的情况下,为了支撑更大的重量,轿厢上防振橡胶24需要通过增大其尺寸来增大弹簧常数,或者更紧密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载荷传感器装置27不设置在相邻配置的轿厢上防振橡胶24之间,而是设置在未配置轿厢上防振橡胶24的上框间托架25与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之间。因此,载荷传感器装置27不限制轿厢上防振橡胶24的配置位置,因此能够紧密地配置轿厢上防振橡胶24。
在将载荷传感器装置27配置于轿厢40上部的情况下,也考虑设置于上框6与带轮支撑部22之间。在图6中,作为比较例,示出了在上框6与带轮支撑部22之间设置有载荷传感器装置270的情况下的轿厢的概略结构图。图6所示的轿厢是载荷传感器装置270的位置与图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轿厢不同的例子。在图6的A、图6的B中,对与图2的A、图2的B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说明。
如图6的A、图6的B所示,在比较例所涉及的轿厢中,载荷传感器装置270的检测板280安装于上框6,传感器部260以隔着预定的间隙与检测板280对置的方式悬臂支撑于带轮支撑部22。
在图6的A、图6的B所示的轿厢的结构中,在上框6上施加有轿厢的自重、装载重量、尾缆、补偿绳索的重量。特别是,在轿厢位于高层的情况下,尾缆和补偿绳索的重量更重。这样,施加于上框6的重量变得更大。另一方面,在图6的A、B所示的轿厢的结构中,由卷绕在轿厢上带轮30上的主绳索13支撑轿厢。因此,在图6的A、B所示的结构的轿厢中,上框6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向上下方向的下方被拉伸,上框6的中央部分如图6的A所示的双点划线那样挠曲。
其结果是,在图6的A、B中的比较例所示的位置设置载荷传感器装置270的情况下,除了因装载于轿厢的重量而变化的轿厢上防振橡胶24的挠曲以外,检测板280与传感器部260的距离也会因上框6的挠曲而变化。因此,无法仅检测轿厢上防振橡胶24的挠曲,无法检测准确的装载重量。
相对于这样的比较例所涉及的轿厢,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中,安装有检测板28的上框间托架25以及安装有传感器部26的带轮支撑部间托架23相对于轿厢40的重量,挠曲少。因此,能够更准确地检测由轿厢上防振橡胶24的挠曲引起的检测板28与传感器部26的距离的变化,能够检测更准确的装载载荷。
4.载荷传感器装置的检查、修补时的结构
接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进行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检查、修补的情况下的结构。在大装载的电梯中,存在设置有用于轿厢上部的检查、修补的梯子的情况。图4的A是从正面观察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的梯子200的图,图4的B是从横向观察的图。另外,图5的(a)至(c)是从横向观察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设置的梯子在载荷传感器装置的检查、修补时进行转动移动时的样子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A所示,在轿厢40的轿厢主体3的上部配置有以能够供作业者跨越上框6进行作业的方式设置的梯子200。梯子200具备设置于隔着上框6对置的位置的一对梯子主体100、100、用于将梯子主体100支撑于上框6的第一支撑部件103以及第二支撑部件104。
梯子主体100构成为作业者能够从轿厢主体3侧向上框6的上表面侧移动的高度,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柱部101、101和在柱部101、101之间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级的台阶部102。
第一支撑部件103由一对棒状部件构成。第一支撑部件103在上框6的上表面侧,从构成一方梯子主体100的一对柱部101、101到构成另一方梯子主体100的一对柱部101、101之间延伸。如图5的(b)所示,第一支撑部件103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第一固定部105固定于一对柱部101、101。第一固定部105例如由螺栓等构成。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支撑部件103连结有跨越上框6设置的一对梯子主体100、100。另外,第一支撑部件103通过省略图示的固定部(例如螺栓)固定于上框6的上部即折弯部6a。
第二支撑部件104与第一支撑部件103同样地由一对棒状部件构成。第二支撑部件104在上框6的下部侧从一对柱部101、101侧向上框6侧延伸。第二支撑部件104在一个梯子主体100、100分别各设置有两根。如图5的(c)所示,第二支撑部件104的梯子主体100侧的端部在第二固定部106固定于柱部101,上框6侧的端部通过省略图示的固定部(例如螺栓)固定于上框6的下部即折弯部6b。
然而,如图4的A所示,在轿厢上带轮30的位置,作业者无法确保跨越上框6的空间,因此梯子200设置于轿厢上带轮30的左右方向的任一侧。这样,在图4的A所示的位置设置梯子200的情况下,载荷传感器装置27被一对梯子主体100夹持。因此,在作业者对载荷传感器装置27进行检查、修补时,需要卸下梯子200来进行作业。因此,如图5的(a)所示,梯子200构成为,其梯子主体100能够以第一固定部105为转动轴进行转动。
图5的(b)、图5的(c)表示梯子20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构成图。使用图5的(b)、图5的(c),对梯子200的转动移动进行说明。在构成梯子主体100的一对柱部101、101各自的第一固定部105的附近设置有第一贯通孔107a。而且,在一对第一支撑部件103、103分别设置有第二贯通孔107b。如图5的(a)所示,在将梯子主体100以第一固定部105为转动轴进行转动移动时,第二贯通孔107b形成于与第一贯通孔107a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梯子主体100转动移动的情况下,首先,如图5的(c)所示,拆下用于第二固定部106的螺栓,解除梯子主体100与第二支撑部件104的固定。接着,松开第一固定部105所使用的螺栓,如图5的(a)至(c)所示,使梯子主体100转动移动。之后,通过将由第二固定部106拆下的螺栓插通并固定于第一贯通孔107a以及第二贯通孔107b,从而在第一贯通孔107a以及第二贯通孔107b的位置固定梯子主体100和第一支撑部件103。即,通过第一贯通孔107a、第二贯通孔107b以及插通并固定于它们的螺栓构成本发明的转动时固定部107。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使梯子主体100如图5的(a)至(c)所示那样转动移动的状态下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在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检查、修补时,使一对梯子主体100各自或某一方以第一固定部105为转动轴,使上下方向的下端部侧向远离设置有轿厢上带轮30的平面的方向转动移动。由此,能够在被一对梯子主体100、100夹着的区域确保作业者的作业空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轿厢上带轮罩20构成为能够仅拆卸设置有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一侧的侧面部20a。因此,移动到夹在一对梯子主体100、100之间的作业空间的作业者通过卸下轿厢上带轮罩20的侧面部20a,能够进行载荷传感器装置27的检查、修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利用第一贯通孔107a、第二贯通孔107b以及贯通它们而固定的螺栓构成转动时固定部107的例子,但转动时固定部107不限于该结构。只要是梯子主体100能够在转动移动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就能够进行卡合钩和与该卡合钩卡合的钩支撑部等的其他各种变更。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例如,能够将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结构,另外,也能够对实施方式的结构添加其他结构。另外,对于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和置换。
Claims (5)
1.一种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具备:
轿厢主体,其乘载乘客、货物;
轿厢上带轮,其在所述轿厢主体的上部卷绕有主绳索;
一对带轮支撑部,其为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轿厢上带轮的带轮支撑部,且在与所述轿厢上带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于隔着所述轿厢上带轮的位置;
一对上框,其为支撑轿厢主体的上框,且在轿厢主体的上部在与轿厢上带轮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与所述轿厢上带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于隔着所述轿厢上带轮的位置,并经由轿厢上防振橡胶支撑所述一对带轮支撑部;
带轮支撑部间托架,其固定于一对带轮支撑部之间;
上框间托架,其在所述轿厢上带轮的旋转轴方向上固定于所述一对上框之间;以及,
载荷传感器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带轮支撑部间托架与所述上框间托架之间,且由检测板和传感器部构成,并检测随着所述轿厢上防振橡胶的挠曲的所述检测板与所述传感器部的距离变化,
所述检测板设置于上框间托架,
所述传感器部被所述带轮支撑部间托架支撑,且设置于隔着预定的距离与所述检测板对置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荷传感器装置设置于在沿着所述轿厢上带轮的旋转面的方向上隔着所述轿厢上带轮的两处位置,各个所述载荷传感器装置设置在从上表面观察时穿过轿厢上带轮的中心部的对角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具备梯子,其设置于从正面观察时与所述载荷传感器装置重叠的位置,
所述梯子具备:梯子主体,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柱部和在柱部之间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级的台阶部;以及支撑部件,其利用固定部将所述梯子主体支撑固定于所述上框,
所述梯子主体形成为能够以所述固定部为转动轴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梯子具有转动时固定部,该转动时固定部用于在以所述固定部为转动轴转动时在转动位置固定所述梯子。
5.一种具有轿厢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该轿厢具备:
轿厢主体,其乘载乘客、货物;
轿厢上带轮,其在所述轿厢主体的上部卷绕有主绳索;
一对带轮支撑部,其为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轿厢上带轮的带轮支撑部,且在与所述轿厢上带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于隔着所述轿厢上带轮的位置;
一对上框,其为支撑轿厢主体的上框,且在轿厢主体的上部在与轿厢上带轮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与所述轿厢上带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于隔着所述轿厢上带轮的位置,并经由轿厢上防振橡胶支撑所述一对带轮支撑部;
带轮支撑部间托架,其固定于一对带轮支撑部之间;
上框间托架,其在所述轿厢上带轮的旋转轴方向上固定于所述一对上框之间;以及,
载荷传感器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带轮支撑部间托架与所述上框间托架之间,且由检测板和传感器部构成,并检测随着所述轿厢上防振橡胶的挠曲的所述检测板与所述传感器部的距离变化,
所述检测板设置于上框间托架,
所述传感器部被所述带轮支撑部间托架支撑,且设置于隔着预定的距离与所述检测板对置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61903A JP7496333B2 (ja) | 2021-03-31 | 2021-03-31 |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JP2021-061903 | 2021-03-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40629A CN115140629A (zh) | 2022-10-04 |
CN115140629B true CN115140629B (zh) | 2024-03-08 |
Family
ID=83406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34688.1A Active CN115140629B (zh) | 2021-03-31 | 2022-03-30 | 电梯的轿厢以及电梯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96333B2 (zh) |
CN (1) | CN115140629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87738A (ja) * | 2000-09-14 | 2002-03-27 |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上タラップ |
CN101628680A (zh) * | 2009-08-15 | 2010-01-20 | 福州快科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 电梯轿厢悬浮装置 |
JP2011016623A (ja) * | 2009-07-09 | 2011-01-27 |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主ロープテンション点検装置 |
CN203158997U (zh) * | 2013-04-19 | 2013-08-28 | 江苏施塔德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减震电梯轿架 |
CN103588061A (zh) * | 2013-11-29 | 2014-02-19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电梯称重装置 |
CN207811003U (zh) * | 2017-12-29 | 2018-09-04 |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轿厢悬挂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00137A (ja) | 2004-01-14 | 2005-07-28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装置 |
JP2009220912A (ja) | 2008-03-13 | 2009-10-01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
CN203048355U (zh) | 2012-12-11 | 2013-07-10 | 四川科莱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电梯上梁装置 |
JP2017043466A (ja) | 2015-08-27 | 2017-03-02 |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 エレベータのギャップ寸法調整装置、及び調整方法 |
-
2021
- 2021-03-31 JP JP2021061903A patent/JP7496333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3-30 CN CN202210334688.1A patent/CN1151406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87738A (ja) * | 2000-09-14 | 2002-03-27 |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上タラップ |
JP2011016623A (ja) * | 2009-07-09 | 2011-01-27 |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主ロープテンション点検装置 |
CN101628680A (zh) * | 2009-08-15 | 2010-01-20 | 福州快科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 电梯轿厢悬浮装置 |
CN203158997U (zh) * | 2013-04-19 | 2013-08-28 | 江苏施塔德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减震电梯轿架 |
CN103588061A (zh) * | 2013-11-29 | 2014-02-19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电梯称重装置 |
CN207811003U (zh) * | 2017-12-29 | 2018-09-04 |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轿厢悬挂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496333B2 (ja) | 2024-06-06 |
CN115140629A (zh) | 2022-10-04 |
JP2022157593A (ja) | 2022-10-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72780B (zh) | 電梯車廂及具備該車廂的電梯 | |
JP2016079010A (ja) |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の改修方法 | |
CN115140629B (zh) | 电梯的轿厢以及电梯 | |
JP6692514B1 (ja) | かご吊り車組立体 | |
JP5516512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4825475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シーブカバー支持構造 | |
JP7544578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JP6345374B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KR20190131440A (ko) | 엘리베이터 카 프레임 어셈블리 | |
CN113548559B (zh) | 电梯装置 | |
CN108463424B (zh) | 电梯及电梯的跌落防护屏装置 | |
JP6261418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釣合おもり装置及びその改修方法 | |
CN116265368A (zh) | 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 |
WO2023021651A1 (ja) |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JP5798613B2 (ja) | エレベータ用釣合錘装置 | |
JP2011051736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7420973B2 (ja) |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JP5474416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4946034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コンペンチェーンガイド装置 | |
CN105143083A (zh) | 电梯装置 | |
WO2023175880A1 (ja) | 巻上機据付ガイド装置及び巻上機の据付方法 | |
JP2005206341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WO2023021645A1 (ja) |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JP2024136555A (ja) | 乗りかご、エレベーター及びドア開閉装置 | |
JP5681284B2 (ja) | エレベ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