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5368A - 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5368A
CN116265368A CN202211616485.8A CN202211616485A CN116265368A CN 116265368 A CN116265368 A CN 116265368A CN 202211616485 A CN202211616485 A CN 202211616485A CN 116265368 A CN116265368 A CN 116265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sheave
support portion
upper frame
pulley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164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端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265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53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76Load weighing or car passenger cou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6Attenuation system for shocks, vibrations, imbalance, e.g. passengers on the same side
    • B66B11/0266Passive systems
    • B66B11/0273Passive systems acting between car and supporting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梯的轿厢和电梯,其能够维持载重检测的精度,并且确保维护时的作业性。载重传感器装置的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包括:具有在滑轮支承部与上框之间可伸缩地配置的多个弹簧的弹簧单元;和以允许滑轮支承部向相对于上框接近的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滑轮支承部向相对于上框远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上框与滑轮支承部之间的防落下部件。

Description

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具有检测轿厢的载重的载重传感器的电梯。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计测在支承轿厢的轿厢框架的上框侧设置的悬挂弹簧、防振橡胶的位移而检测轿厢的载重的结构。
专利文献1中,主吊索支承上框,由此承受对轿厢施加的全部载重。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在贯通上框地固定的主吊索的端部安装悬挂弹簧、计测悬挂弹簧的位移而检测轿厢的载重。
另外,专利文献1中,主吊索经由在轿厢上设置的轿厢槽轮承受对轿厢施加的全部载重的结构的情况下,将支承轿厢槽轮的轿厢槽轮框架隔着防振橡胶安装于轿厢框架的上框。然后,通过计测防振橡胶的挠曲而检测轿厢的载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09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在装载量大的高速电梯中,轿厢内的装载量较大,升降行程大,因此尾缆和补偿绳缆的质量也较大。进而,因为电梯的轿厢自身的自重较大,所以对为了检测载重而安装的弹簧和防振橡胶等弹性部件施加的载重较大。因此,需要选择能够承受载重的弹性部件。因此,考虑使用大型的弹簧作为弹性部件,或增加弹簧和防振橡胶的个数,从而使载重检测装置成为能够承受较大的载重的结构。
但是,轿厢的上部的空间受到限制,因此难以使用大型的弹簧。另外,增加弹簧个数的情况下,在更换弹簧或更设置在轿厢上的滑轮等维护时,难以进行弹簧的定位,存在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防振橡胶在承受的载重和防振橡胶的位移产生记忆效应(迟滞),并且易于产生非线形性和劣化的影响。因此,在载重检测装置中使用防振橡胶的情况下,存在即使处于对防振橡胶施加了相同的载重的状态、也难以使检测值每次都相同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载重检测的精度、并且确保维护时的作业性的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包括:承载乘客、货物的轿厢主体;在轿厢主体的上部,能够卷绕主吊索的轿厢上滑轮;和一对滑轮支承部,其在与轿厢上滑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隔着轿厢上滑轮的位置,可旋转地支承轿厢上滑轮。而且具有支承轿厢主体的一对上框;和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其配置在上框与滑轮支承部之间。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具有:弹簧单元,其具有在滑轮支承部与上框之间可伸缩地配置的多个弹簧;和防落下部件,其以允许滑轮支承部向接近上框的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滑轮支承部向远离上框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上框与滑轮支承部之间。
本发明的电梯具有上述轿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维持载重检测的精度,并且确保维护时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的结构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2的A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从正面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图2的B是在轿厢40中从侧方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3的A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单元30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3的B是沿着图3的A的a-a线的截面图,图3的C是沿着图3的A的b-b线的截面图。
图4是将防落下杆31放大表示的概略结构图。
图5的A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从正面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图5的B是在轿厢40中从侧方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6的A和图6的B是比较例的轿厢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和电梯的一例,参考附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例子。以下说明的各图中,对于共通的部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1.电梯的轿厢的结构
首先,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和轿厢,参考图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结构例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设置于在建筑结构物内形成的井道2中。电梯1具有在井道2内进行升降动作、承载人和货物的轿厢40、和主吊索13。以下,将轿厢40进行升降移动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井道]
井道2是用于轿厢40升降的空间,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建筑物内部的各楼层。在井道2的内壁面安装有对轿厢40的升降进行引导的导轨(省略图示)。另外,在井道2的壁面的与各楼层相应的高度位置,设置有通向各楼层的层站门(省略图示)。
[轿厢]
轿厢40经由主吊索13与平衡配重(省略图示)连接,在井道2内升降。该轿厢40被在井道2内的壁面设置的导轨(省略图示)引导,在井道2内的上下方向升降。如后所述,在轿厢40的轿厢主体3的前面,在与层站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轿厢门4,轿厢停止在各楼层时,轿厢门4和层站门打开,由此进行人或货物对于轿厢40的乘降。关于轿厢40在后文中详细叙述。
[主吊索]
关于主吊索13,其中间部分卷绕在轿厢40的轿厢上滑轮20(参考图2的A)上,并且与省略图示的曳引机和平衡配重连接。主吊索13被省略图示的曳引机提升,由此轿厢40进行升降动作。
2.轿厢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具有轿厢主体3、轿厢框架5、滑轮支承部22、和轿厢上滑轮20。另外,轿厢40具有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和载重传感器装置27。以下说明中,将轿厢40的升降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轿厢40的水平方向、即与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沿着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
图2的A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从正面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图2的B是在轿厢40中从侧方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轿厢主体]
轿厢主体3形成为中空的大致长方体状,如图1所示,由轿厢地板9、顶板和在轿厢地板9与顶板之间设置的侧壁构成。在与井道2的层站门相对的轿厢主体3的前面,设置有轿厢门4。
[轿厢框架]
轿厢框架5由上框6、下框8和纵框7构成,在轿厢框架5内部支承轿厢主体3。下框8配置在轿厢40的上下方向的下侧,支承补偿支架14。在该补偿支架14固定有尾缆梁15和补偿悬吊板16。在该尾缆梁15固定有尾缆18,从补偿悬吊板16悬吊补偿绳缆17。另外,在下框8的轿厢40侧设置有地板下方底座11。在该地板下方底座11与轿厢地板9之间,配置有多个轿厢下方防振橡胶10。轿厢下方防振橡胶10由具有规定的弹性系数的弹性部件构成。
纵框7由在升降方向上延伸的部件构成,设置在轿厢40的与设置有轿厢门4的面邻接的两个侧面。纵框7与上框6和下框8连接,并且在隔着轿厢40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在井道2内的导轨上滑动移动的引导辊12。
上框6配置在轿厢40的上下方向的上侧,由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后述的轿厢上滑轮2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梁状部件构成,被固定在相对地配置的2个纵框7、7之间。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B所示,一对上框6是以在轿厢上滑轮20的前后方向上,夹着轿厢上滑轮20的上端部的方式设置的。上框6由具有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向配置轿厢上滑轮20的一侧的相反侧直角地弯折而成的上侧弯折部6a和下侧弯折部6b的截面コ字状的部件构成。上框6的上下方向上的下方的下侧弯折部6b的滑轮支承部22侧的下表面是后述的弹簧单元30的安装面。
另外,在轿厢上滑轮20的前后方向上,在上框6的下侧弯折部6b的与弹簧单元30的安装位置相比靠轿厢上滑轮20的相反侧的位置,沿着与上框6的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设置有多个上侧通孔(省略图示)。该上侧通孔是供后述的防落下杆31(相当于本发明的防落下部件)插通其中的孔。
另外,在各个上框6的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的两个端面,分别用螺栓(省略图示)固定有将一对上框6、6连接的一对上框间支架25、25。上框间支架25是用由在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的主面部25a、和以包围该主面部25a的四边的方式设置的侧面部25b构成的箱状部件构成的。上框间支架25通过将在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方向上相对的侧面部25b用螺栓紧固等方式固定于一对上框6、6,而被固定在一对上框6、6之间。
另外,上框间支架25的面向轿厢40侧的侧面部25b作为后述的载重传感器装置27的检测板28的安装片使用。本实施方式中,上框间支架25用由主面部25a、和以包围该主面部25a的方式设置的侧面部25b构成的箱状部件构成,由此能够保持作为上框间支架25所需的刚性和强度。
另外,上框间支架25只要是能够固定在一对上框6、6之间、并且能够固定载重传感器装置27的检测板28的部件,则其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通过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地由箱状部件构成,能够实现上框间支架25的轻量化,同时维持刚性和强度。
[轿厢上滑轮]
轿厢上滑轮20是卷绕有主吊索13的圆柱形状的部件,设置在轿厢主体3的上下方向上的上面侧。轿厢上滑轮20被在旋转面的中央部设置的滑轮轴20a可旋转地支承于后述的滑轮支承部22。以下说明中,将与上下方向和轿厢上滑轮20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
[滑轮支承部]
滑轮支承部22由比轿厢上滑轮20的直径长的板状部件构成。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滑轮支承部22是以在沿着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夹着轿厢上滑轮20的方式设置的。滑轮支承部22由具有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向配置轿厢上滑轮20的一侧的相反侧直角地弯折而成的上侧弯折部22a和下侧弯折部22b的截面コ字状的部件构成。上侧弯折部22a的上框6侧的上表面是后述的弹簧单元30的安装面。
滑轮轴20a被支承在夹着轿厢上滑轮20配置的一对滑轮支承部22之间,轿厢上滑轮20可旋转地被该滑轮轴20a支承。另外,在各个滑轮支承部22的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的两个端面,分别用螺栓(省略图示)固定有将一对滑轮支承部22连接的一对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3、23。
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3是用由在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的主面部23a、和以包围该主面部23a的四边的方式从主面部23a立起设置的侧面部23b构成的箱状部件构成的。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3通过将在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方向上相对地设置的侧面部23b用螺栓紧固等方式固定于滑轮支承部22,而被固定在滑轮支承部22之间。
另外,多个侧面部23b中的面向上框6侧的侧面部23b作为后述的载重传感器装置27的传感器部26的安装片使用。本实施方式中,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3与上框间支架25同样地,用由主面部23a和以包围该主面部23a的方式设置的侧面部23b构成的箱状部件构成,由此能够保持作为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3所需的刚性和强度。
另外,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3只要是能够固定在一对滑轮支承部22之间、并且能够固定载重传感器装置27的传感器部26的部件,则其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通过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地由箱状部件构成,能够实现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3的轻量化,同时维持刚性和强度。利用该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3,夹持轿厢上滑轮20地设置的一对滑轮支承部22构成为一体。
另外,如图2的B所示,滑轮支承部22具有滑轮支承部2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向配置轿厢上滑轮20的一侧的相反侧直角地弯折而成的弯折部22a、22b。在夹着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面的一方的面侧(一侧)、和另一方的面侧(另一侧),在滑轮支承部22的上方的弯折部22a与上框6的上下方向上的下方的弯折部6b之间,配置有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
[轿厢上弹簧结构体]
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由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8个)弹簧单元30、和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4个)防落下杆31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弹簧单元30在沿着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的方向上隔着轿厢上滑轮20的两侧各设置有4个。
图3的A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单元30的部分放大的图,图3的B是沿着图3的A的a-a线的截面图,图3的C是沿着图3的A的b-b线的截面图。如图3的A所示,弹簧单元30分别由上侧固定板33、下侧固定板34、和多个弹簧35(本实施方式中是3个)构成。
上侧固定板33由能够配置与3个弹簧35对应的弹簧座36的长方形的板状部件构成。上侧固定板33经由弹簧座36被螺栓37固定在上框6的下侧弯折部6b的下表面。固定于上侧固定板33的弹簧座36沿着上框6的延伸方向配置有3个,3个弹簧座36分别被螺栓37固定。
下侧固定板34由能够配置与3个弹簧35对应的弹簧座38的长方形的板状部件构成。下侧固定板34构成为与弹簧座38的配置方向正交、与沿着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长度与上侧固定板33相比较长。下侧固定板34与上侧固定板33相对地配置于滑轮支承部22的上侧弯折部22a中的与上框6相对的上表面。下侧固定板34经由弹簧座38从上框6侧被螺栓39固定。配置于下侧固定板34的弹簧座38在与固定于上侧固定板33的弹簧座36相对的位置配置有3个,分别被螺栓39固定。
另外,在下侧固定板34,与设置弹簧座38的方向平行地设置有供后述的防落下杆31插通其中的多个下侧通孔49。本实施方式中,下侧通孔49是在下侧固定板34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与轿厢上滑轮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的。因此,下侧通孔49在将下侧固定板34载置于滑轮支承部22时,从滑轮支承部22中的上侧弯折部22a向与轿厢上滑轮20侧相反的一侧从端部突出。另外,在下侧固定板34设置的下侧通孔49与上述的在上框6的下侧弯折部6b设置的上侧通孔在上下方向上重合。
多个弹簧35分别由金属线材构成,以与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地配置的上侧的弹簧座36和下侧的弹簧座38抵接的方式,配置在上侧固定板33与下侧固定板34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各个上侧的弹簧座36和下侧的弹簧座38分别被螺栓37、39固定,各个螺栓37、39构成为在上侧固定板33与下侧固定板34之间突出的凸部。各个弹簧35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为被作为凸部的螺栓37、39嵌入,并且配置成与上侧的弹簧座36和下侧的弹簧座38抵接。从而,弹簧35被螺栓37、39限制了前后方向的移动。由此,只要上侧固定板33与下侧固定板34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弹簧35的自然长度,弹簧35就不会在前后方向上脱落。
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弹簧单元30中配置3个弹簧。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轿厢上滑轮20的前后方向上,分别配置有4个弹簧单元30。
图4是将防落下杆31放大表示的概略结构图。如图4所示,防落下杆31由从上侧通孔配置到下侧通孔49的棒状部件构成。在防落下杆31的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侧和下端部侧,分别设置有螺纹31a。在设置有螺纹31a的部分,固定后述的螺母32a、32b(参考图2的B)。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设置在上端部和下端部的螺纹31a、31a之间的中央部分31b没有设置螺纹,但也可以是在整体都设置有螺纹的结构。
防落下杆31如图2的B所示,在上框6的下侧弯折部6b的上表面侧被螺母32a(图2的B中是双螺母)固定,并且在滑轮支承部22的上侧弯折部22a的下表面侧被螺母32b固定。由此,防落下杆31被固定于上框6和滑轮支承部22,并且防止上框6和滑轮支承部22从固定的位置彼此远离。另一方面,防落下杆在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之间没有用螺母等固定,因此并不限制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向接近的方向移动。
另外,将防落下杆31的从滑轮支承部22的上侧弯折部22a起的下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在维护时使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以能够从弹簧单元30中卸下弹簧35的程度分离时不会脱落的长度。另外,防落下杆31在轿厢上滑轮20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在隔着旋转轴的位置各设置有2处。
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除了支承轿厢主体3的自重以外,也支承装载质量、补偿绳缆17和尾缆18的悬架质量。即,被主吊索13悬吊的轿厢40的载重全部施加于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从而在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中,将每个弹簧35的尺寸和配置的个数等设定为能够承受该载重的程度。
[载重传感器装置]
载重传感器装置27是检测对轿厢40施加的载重的装置,设置在上框间支架25与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3之间的空间中。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载重传感器装置27设置在沿着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面的方向上的夹着轿厢上滑轮的2个位置,俯视观察的情况下,设置在经过轿厢上滑轮20的中心部的对角线上。此处,对角线上指的是从上面观察轿厢上滑轮20时、由与上框6的延伸方向平行的2条边和与上框间支架25的延伸方向平行的2条边形成的某个四边形的对角线。即,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观察轿厢上滑轮20时,例如以轿厢上滑轮20的中心轴为中心时,一个载重传感器装置27设置在右后方,另一个载重传感器装置设置在左近侧(左前方)。
载重传感器装置27由用板状的部件构成的检测板28、和检测检测板28的位置的传感器部26构成。检测板28由以一端被固定在上框间支架25的上下方向的下侧的侧面部25b、另一端具有与传感器部26相对的面的方式弯折而成的板状部件构成。
另一方面,传感器部26被在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3的上下方向的上侧的侧面部23b固定的固定部26a、26b悬臂支承,配置在与检测板28相对的位置。检测板28与传感器部26以具有规定的间隙地分离的方式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轿厢40的载重施加于上框6,于是,因轿厢40的载重增大,在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之间设置的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的各个弹簧35缩短。随着弹簧35缩短,检测板28与传感器部26的距离发生变化。载重传感器装置27中,用传感器部26检测与检测板28的距离,由此能够检测对轿厢40施加的载重。
3.本实施方式的轿厢的结构所实现的效果
如上所述,装载量大的高速电梯的情况下,为了支承更大的质量,在轿厢上设置的防振部件(弹性部件)需要通过增大其尺寸而增大弹簧常数,或更密集地配置。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防止弹簧35的落下的防落下杆31,能够密集地配置更多的弹簧35。因此,与使用大型的弹簧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空间节省。以下,示出比较例的轿厢的结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轿厢的结构所实现的效果。
图6的A和图6的B是比较例的轿厢的概略结构图。图6的A和图6的B所示的轿厢,在没有设置图2的A和图2的B中表示的防落下杆31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图6的A和图6的B中,分别对于与图2的A和图2的B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6的A和图6的B的比较例的轿厢上弹簧结构体54所示,滑轮支承部22经由多个弹簧单元30被向上框6侧提拉。弹簧单元30中,如图3的A的放大图所示,各个弹簧35被嵌入上侧固定板33的螺栓37与下侧固定板34的螺栓39之间,但并未固定在上侧固定板33和下侧固定板34上。另外,因为是随着轿厢40的载重增加、各个弹簧35缩短的设计,因此需要使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之间的距离可变。因此,不能将图3的A所示的螺栓37与螺栓39之间连接。从而,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相隔弹簧35的自然长度以上时,存在向前后方向落下的风险。
从而,比较例所示的结构中,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之间的距离因预想之外的振动等而增大的情况下,存在弹簧35落下的风险。另外,在维护时,使滑轮支承部22向离开上框6侧的方向移动,进行了弹簧35的更换作业、或轿厢上滑轮20的维护的情况下,在再次将滑轮支承部22向上框6侧提起的作业中需要进行相互的定位。因此,不能容易地进行弹簧35的更换和轿厢上滑轮20的维护作业。特别是轿厢上弹簧结构体54中弹簧35的个数较多的情况下,特别是固定了上侧固定板33的上框和固定了下侧固定板34的滑轮支承部22的定位变得困难。
与此不同,本实施方式中,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具有允许缩短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的距离的方向的移动、且限制远离的方向上的移动的防落下杆31。由此,在因预想之外的振动等、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要向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上框6和滑轮支承部22的位置保持在初始设定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弹簧35的落下。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在维护时,能够在使防落下杆31插通在上侧通孔和下侧通孔49中的状态下,例如使下侧的螺母32b向上下方向中的下方向偏移而固定,使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分离。即,能够在使防落下杆31插通在上侧通孔和下侧通孔49中的状态下,使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隔开距离。由此,能够用防落下杆31在上下方向上维持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的位置关系,因此再次使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返回原本的位置时的定位变得容易。从而,轿厢上滑轮20的维护和弹簧35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具有在采用了在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之间配置较多的弹簧35而能够承受大容量的轿厢40的载重的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弹簧35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考虑应用防振橡胶作为用于构成载重传感器装置27的弹性部件。但是,应用防振橡胶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对于承受的载重和防振橡胶的位移产生记忆效应(迟滞),并且易于产生非线形性和劣化的影响。与此不同,本实施方式的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中,是使用由金属线材构成的弹簧的结构,因此不易受到非线形性和劣化的影响,能够维持载重检测的精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是在上框6的上侧弯折部6a设置上侧通孔、在下侧固定板34设置下侧通孔49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上侧通孔只要构成为一体地安装于上框6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采用设置于上侧固定板的结构。另一方面,下侧通孔49只要构成为一体地安装于滑轮支承部22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设置于滑轮支承部22本身。该情况下,使滑轮支承部22的上侧弯折部22a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增大,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下侧通孔。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进行说明。图5的A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从正面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图5的B是在轿厢40中从侧方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防落下弯折板41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防落下杆31,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5的A和图5的B中,对于与图2的A和图2的B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轿厢上弹簧结构体44由多个弹簧单元30和防落下弯折板41(相当于本发明的防落下部件)构成。防落下弯折板41是对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之间进行支承的弯折板,由上端部侧和下端部侧向轿厢上滑轮侧弯折而成的截面コ字形状的弯折板构成。防落下弯折板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与弹簧35的外径相同的程度,但不限于此。本实施方式中,在轿厢上滑轮20的前面侧和后面侧分别在隔着旋转轴的2个部位配置有防落下弯折板41。
防落下弯折板41的上端部侧的弯折部41a被省略图示的螺栓固定于上框6的下侧弯折部6b。另外,防落下弯折板41的下端部侧的弯折部41b以与构成弹簧单元30的下侧固定板34的上下方向上的下表面侧抵接的方式配置。另外,防落下弯折板41的下端部侧的弯折部41b并不固定于下侧固定板34。从而,防落下弯折板41并不妨碍随着轿厢40的载重增加的、滑轮支承部22向上框6侧的移动。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在轿厢40的载重增加的情况下,上框6被拉向下方,滑轮支承部22被拉向上方,因此轿厢上弹簧结构体44的各个弹簧35缩短。因此,通过用载重传感器装置27检测伴随轿厢40的载重的增加而发生的弹簧35的缩短,能够检测载重。
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利用防落下弯折板41固定上框6和滑轮支承部22。因此,在因预想之外的振动等,与初始设定位置相比作用使上框6和滑轮支承部22分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弹簧35脱离。
另外,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落下弯折板41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图3的C所示的下侧固定板34的下侧通孔49。另外,也可以是同时使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防落下杆31、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防落下弯折板41的例子。该情况下,在维护时,上框6与滑轮支承部22的位置不会偏移,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弹簧35的更换和定位。
上述实施方式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不限定于必须具有说明的全部结构。例如,能够将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结构,也能够在实施方式的结构上添加其他结构。另外,对于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添加、删除、置换其他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梯,2……井道,3……轿厢主体,4……轿厢门,5……轿厢框架,6……上框,7……纵框,8……下框,9……轿厢地板,10……轿厢下防振橡胶,11……地板下方底座,12……引导辊,13……主吊索,14……补偿支架,15……尾缆梁,16……补偿悬吊板,17……补偿绳缆,18……尾缆,20……轿厢上滑轮,20a……滑轮轴,22……滑轮支承部,23……滑轮支承部间支架,24……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5……上框间支架,26……传感器部,27……载重传感器装置,28……检测板,30……弹簧单元,31……防落下杆,31a……螺纹,31b……中央部分,32a、32b……螺母,33……上侧固定板,34……下侧固定板,35……弹簧,36、38……弹簧座,37、39……螺栓,41……防落下弯折板,49……下侧通孔。

Claims (4)

1.一种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乘客、货物的轿厢主体;
在所述轿厢主体的上部,能够卷绕主吊索的轿厢上滑轮;
一对滑轮支承部,其在与所述轿厢上滑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隔着所述轿厢上滑轮的位置,可旋转地支承所述轿厢上滑轮;
支承轿厢主体的一对上框;和
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其配置在所述上框与所述滑轮支承部之间,
所述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具有:
弹簧单元,其具有在所述滑轮支承部与所述上框之间可伸缩地配置的多个弹簧;和
防落下部件,其以允许所述滑轮支承部向接近所述上框的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滑轮支承部向远离所述上框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上框与所述滑轮支承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落下部件由插通于设置在所述上框侧的上侧通孔中、并且插通于设置在所述滑轮支承部侧的下侧通孔中的防落下杆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落下部件由具有一对弯折部的截面是コ形的弯折板构成,一个弯折部固定于所述上框侧,另一个弯折部以仅限制所述滑轮支承部向远离所述上框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滑轮支承部侧。
4.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
具有轿厢,
该轿厢包括:
承载乘客、货物的轿厢主体;
在所述轿厢主体的上部,能够卷绕主吊索的轿厢上滑轮;
一对滑轮支承部,其在与所述轿厢上滑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隔着所述轿厢上滑轮的位置,可旋转地支承所述轿厢上滑轮;
支承轿厢主体的一对上框;和
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其配置在所述上框与所述滑轮支承部之间,
所述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具有:
弹簧单元,其具有在所述滑轮支承部与所述上框之间可伸缩地配置的多个弹簧;和
防落下部件,其以允许所述滑轮支承部向接近所述上框的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滑轮支承部向远离所述上框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上框与所述滑轮支承部之间。
CN202211616485.8A 2021-12-17 2022-12-15 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Pending CN1162653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04917A JP2023090126A (ja) 2021-12-17 2021-12-17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JP2021-204917 2021-1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5368A true CN116265368A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44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16485.8A Pending CN116265368A (zh) 2021-12-17 2022-12-15 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90126A (zh)
CN (1) CN11626536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90126A (ja) 2023-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96516U (zh) 用于电梯系统的吊舱装置和电梯系统
JP2000086114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677594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
CN110116954B (zh) 双层电梯系统
TWI772780B (zh) 電梯車廂及具備該車廂的電梯
JP523239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積載荷重検出装置
JP4261368B2 (ja) エレベータ主索伸び補償装置
CN116265368A (zh) 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KR100671608B1 (ko) 엘리베이터 로프의 파지 구조체
WO2020049714A1 (ja) かご吊り車組立体
CN115140629B (zh) 电梯的轿厢以及电梯
JP5940713B1 (ja) エレベータのコンペンシーブ支持構造体
WO2023021651A1 (ja)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CN110191856B (zh) 电梯装置
CN110040601B (zh) 用于双层电梯的h形框架
JP7544578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CN108689274B (zh) 电梯的称重装置
JP7492610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KR101208763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2011042481A (ja) エレベータの荷重検出装置
JP4946034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コンペンチェーンガイド装置
KR100923174B1 (ko) 하중 측정장치를 구비한 엘리베이터
JPWO2003043921A1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05170654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装置
JPS586675B2 (ja) エレベ−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