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0190A - 车身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40190A
CN115140190A CN202210167106.5A CN202210167106A CN115140190A CN 115140190 A CN115140190 A CN 115140190A CN 202210167106 A CN202210167106 A CN 202210167106A CN 115140190 A CN115140190 A CN 1151401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r
vehicle body
rear wheel
lower member
foam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671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40190B (zh
Inventor
竿尾周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40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0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40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0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身侧部构造。该车身侧部构造具备:中空构造,其通过多个车身壁结合而形成;第一间隔件,其具备配置在所述中空构造的上方的上构件、配置在所述中空构造的下方的下构件、以及形成在所述上构件与所述下构件之间的第一中间部;以及注入口,其与所述第一中间部连通,形成于所述多个车身壁中的位于车内侧的第一车身壁,所述第一间隔件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形成于所述下构件,与所述注入口相面对,并且引导向所述注入口注入的液状的发泡剂,所述引导部在从所述下构件朝向所述上构件的方向且朝向所述第一中间部的外侧的方向上引导所述发泡剂。

Description

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侧部构造。
本申请基于2021年3月3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21-059882号而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车身侧部构造,已知有在位于车轮罩的前方的空间的内部填充有聚氨酯等发泡剂的构造(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20-175823号公报)。在该构造中,抑制了振动、噪声从路面侧的传递,提高了车身的强度、刚性。
发明内容
在向车轮罩的空间填充发泡剂时,通过将车轮罩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注入口并借助高压喷射液状的发泡剂(发泡材料、喷涂泡沫),由此,在车轮罩的空间的内部填充发泡剂。填充后的发泡剂固化。
但是,存在如下问题:在通过高压向空间的内部注入液状的发泡剂时,发泡剂碰到空间的内部的壁面而飞散,发泡剂从设置于车轮罩的内部的间隔件(隔板)与车身壁之间的间隙中泄漏。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液状的发泡剂从间隔件与车身壁的间隙中泄漏的车身侧部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身侧部构造采用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方案具备:中空构造(例如,实施方式的中空构造50),其通过多个车身壁结合而形成;第一间隔件(例如,实施方式的间隔件40),其具备配置在所述中空构造的上方的上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上构件40U)、配置在所述中空构造的下方的下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下构件40L)、以及形成在所述上构件与所述下构件之间的第一中间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部40R);以及注入口(例如,实施方式的注入口52),其与所述第一中间部连通,形成于所述多个车身壁中的位于车内侧的第一车身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后轮罩13),所述第一间隔件具有引导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引导部40G),该引导部形成于所述下构件,与所述注入口相面对,并且引导向所述注入口注入的液状的发泡剂(例如,实施方式的发泡剂55),所述引导部在从所述下构件朝向所述上构件的方向且朝向所述第一中间部的外侧的方向上引导所述发泡剂。
根据上述(1)的方案,引导部在从下构件朝向上构件的方向且朝向第一中间部的外侧的方向上引导注入到注入口的液状的发泡剂。由此,能够抑制液状的发泡剂从车身壁与下构件之间的间隙中滴落。
此外,不会限制注入液状的发泡剂的注入口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车身侧部构造的设计的自由度。即便在填充发泡剂的发泡剂填充部(发泡剂收容部)的形状变得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液状的发泡剂的流路。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下构件具有面向所述上构件的引导面(例如,实施方式的引导面40LG),所述引导部是朝向所述下构件的所述引导面的上方突出的倾斜面(例如,实施方式的倾斜面40I)、或者是形成于所述下构件的所述引导面的曲面(例如,实施方式的曲面40B)。
根据上述(2)的方案,能够容易地在下构件的引导面形成引导部。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间隔件由间隔件组装体构成,该间隔件组装体具有连结所述上构件与所述下构件的连结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连结部40C)。
根据上述(3)的方案,能够一体地形成上构件、下构件、及连结部。因此,有助于提高间隔件组装体的生产性。
(4)上述(3)的方案也可以具备:第二车身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后轮罩加强构件16),其是所述多个车身壁中的一个车身壁,并且与所述第一车身壁结合;以及固定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43),其将所述第一间隔件固定于所述第二车身壁。
根据上述(4)的方案,能够容易地将第一间隔件安装于第二车身壁。因此,有助于提高将第一间隔件安装于第二车身壁的作业效率。
(5)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下构件具有周缘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周缘部40LE),在所述下构件的所述周缘部配置有密封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密封件45)。
根据上述(5)的方案,通过配置了密封件,能够抑制液状的发泡剂从下构件与车身壁之间的间隙中滴落。
(6)在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具有第二车身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后轮罩加强构件16),该第二车身壁是所述多个车身壁中的一个车身壁,并且与所述第一车身壁结合,所述第一间隔件具有由所述上构件、所述下构件以及连结所述上构件与所述下构件的连结部围成的间隔件开口(例如,实施方式的间隔件开口40A),所述第二车身壁具有固定所述第一间隔件的第一隔壁(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隔壁16F)、和形成于所述第一隔壁的第一连通口(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连通口16FA),所述第一连通口的位置对应于所述间隔件开口的位置,所述发泡剂通过所述第一中间部和所述第一连通口,被填充到邻近所述第一中间部的第一填充空间(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填充空间16RS)。
根据上述(6)的方案,液状的发泡剂按照第一中间部、间隔件开口、第一连通口及第一填充空间的顺序流动。因此,能够将液状的发泡剂填充到第一填充空间。
(7)在上述(6)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二车身壁具有与所述第一隔壁不同的第二隔壁(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隔壁16S)、形成于所述第二隔壁的第二连通口(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连通口16SA)、以及邻近所述第一填充空间并面向所述第二隔壁的第二填充空间(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填充空间16RT),所述发泡剂被填充到所述第二填充空间。
根据上述(7)的方案,能够向第二填充空间填充发泡剂,因此,能够抑制噪声从车身侧部构造的外部侵入。此外,通过向第二填充空间填充发泡剂,有助于车身的刚性提高。
(8)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多个车身壁由后轮罩(例如,实施方式的后轮罩13)、后轮罩加强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轮罩加强构件16)及后轮罩外板(例如,实施方式的后轮罩外板部17c)构成,通过所述后轮罩和所述后轮罩加强构件,形成具有曲轴状剖面的第一发泡剂收容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发泡剂收容部53),通过所述后轮罩加强构件和所述后轮罩外板,形成具有矩形剖面的第二发泡剂收容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发泡剂收容部54),在所述第一发泡剂收容部中配置有所述第一间隔件和与所述第一间隔件不同的第二间隔件(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间隔件40S),在所述第二发泡剂收容部中配置有与所述第一间隔件不同的第三间隔件(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三间隔件40T),所述第一发泡剂收容部和所述第二发泡剂收容部被所述发泡剂填充。
根据上述(8)的方案,能够向第一发泡剂收容部和第二发泡剂收容部填充发泡剂,因此,能够抑制噪声从车身侧部构造的外部侵入。此外,通过向第二填充空间填充发泡剂,有助于车身的刚性提高。
(9)在上述(8)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后轮罩加强构件具有与所述后轮罩接合的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凸缘16L),所述凸缘具有缺口(例如,实施方式的缺口16LC),该缺口形成在与所述注入口相当的位置。
根据上述(9)的方案,即便在第一发泡剂收容部较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后轮罩形成注入口。
(10)在上述(9)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间隔件由间隔件组装体构成,该间隔件组装体具有连结所述上构件与所述下构件的连结部,所述间隔件组装体通过位于所述引导部的下方的固定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43)而固定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构件。
根据上述(10)的方案,在向作为间隔件组装体的第一间隔件的第一中间部注入了液状的发泡剂时,液状的发泡剂的流动方向在引导部的作用下发生偏转,发泡剂的压力被施加到引导部。即便在该情况下,由于固定构件位于引导部的下方,并且固定构件将第一间隔件固定,因此,也能够抑制由引导部限制的发泡剂的流动方向发生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抑制液状的发泡剂从间隔件与车身壁的间隙中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放大了图1的II部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了图2的III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间隔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间隔件的立体图,并且是沿着图4中的A-A线剖切的图。
图6是示出间隔件的立体图,并且是沿着图4中的B-B线剖切的图。
图7是与图4对应的图,并且是示出间隔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进行说明。
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方。车身侧部构造为大致左右对称的结构,以下,对左侧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右侧结构的说明。
(车身侧部构造10)
如图1、图2所示,车身侧部构造10具备下边梁12、后轮罩13(第一车身壁)、后立柱14、上边梁15、后轮罩加强构件16(第二车身壁)以及侧板外构件17。后轮罩加强构件16具有后述的间隔件40。
另外,在车身侧部构造10中,在车身侧部11形成有车门开口部18。车门开口部18中的角部22通过下边梁12和后轮罩13(具体而言,后述的内板前部31)而形成为侧视呈V字状。如后所述,后轮罩13具有位于后轮罩13的车内侧(与车内的内侧空间接近的位置)的内侧壁31b(第一车身壁)。内侧壁31b具有形成后述的注入口52的面。
后立柱14从后轮罩13的上部13a朝向上边梁15而朝车身前方且朝上方呈倾斜状延伸。上边梁15与后立柱14的上端部14a接合,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侧板外构件17是形成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观面的面板。侧板外构件17具有下边梁外板部17a(下边梁外板)、后轮外构件部17b、以及后轮罩外板部17c(后轮罩外板)。
后轮罩13以覆盖后轮胎24的上方的方式形成。后轮罩13具备内板26和后轮罩内构件27。内板26以覆盖后轮胎24的上方外侧的方式形成。内板26具有形成车门开口部18的后倾斜部的内板前部31。内板前部31与下边梁12的后端部12a接合。
(后轮罩加强构件16)
如图2所示,后轮罩加强构件16与内板前部31结合。后轮罩加强构件16从车身前方且斜上方与内板前部31重叠。由此,在内板前部31与后轮罩加强构件16之间形成有空间51(参照图3)。
后轮罩加强构件16具有前端部16a。前端部16a与下边梁12的后端部12a结合。后轮罩加强构件16沿着内板前部31朝向车身后上方呈倾斜状延伸。后轮罩加强构件16具有拱形加强顶部42和拱形加强外凸缘44。拱形加强顶部42从内板前部31的前端部31a朝向车身后上方呈倾斜状延伸至后立柱14的下端部14b(参照图2)。
后轮罩加强构件16具有与后轮罩13的内侧壁31b接合的凸缘16L。在内侧壁31b形成有后述的注入口52。凸缘16L在与注入口52相当的位置具有缺口16LC。
如图1所示,通过侧板外构件17(车身壁)与下边梁12及后轮罩13(车身壁)结合,从而在车身侧部构造10中形成图3所示的中空构造50。
(注入口52)
注入口52形成于后轮罩13的内侧壁31b,与后述的间隔件40的第一中间部40R连通。
注入口52在向中空构造50的内部供给液状的发泡剂55(填充剂)时使用。在通过注入口52向中空构造50的内部填充发泡剂55之后,利用未图示的孔封堵构件而堵塞注入口52。作为发泡剂55,例如使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喷涂泡沫等公知的发泡材料。
(间隔件40)
接着,参照图3~图6对间隔件40的构造具体进行说明。
如图3、图4所示,间隔件40与后轮罩加强构件16结合。间隔件40具有限制固化前的液状的发泡剂55的流动的功能。间隔件40(第一间隔件)具备配置在中空构造50的上方的上构件40U、配置在中空构造50的下方的下构件40L、以及形成在上构件40U与下构件40L之间的第一中间部40R。上构件40U与下构件40L相互对置。作为构成间隔件40的材料,采用公知的树脂材料。
此外,间隔件40具有将上构件40U与下构件40L连结的连结部40C。换言之,间隔件40是由上构件40U、下构件40L及连结部40C构成的间隔件组装体。
间隔件40(间隔件组装体)通过固定构件43而固定于后轮罩加强构件16。间隔件组装体通过注塑成型法等公知的成型法而形成。
固定构件43位于引导部40G的下方。固定构件43例如是夹子等构件。通过固定构件43,间隔件40相对于后轮罩加强构件16的安装变得容易。
下构件40L具有周缘部40LE。在下构件40L的周缘部40LE配置有密封件45。密封件45例如是加热发泡的发泡剂。
(引导部40G)
如图4所示,间隔件40具有引导部40G。引导部40G形成于下构件40L并且与注入口52相面对。引导部40G规定向注入口52注入的液状的发泡剂55的流动方向。
具体而言,引导部40G在从下构件40L朝向上构件40U的方向且朝向第一中间部40R的外侧的方向上引导液状的发泡剂55。这里,“第一中间部40R的外侧”为空间51。
间隔件40的下构件40L具有面向上构件40U的引导面40LG。引导部40G是朝向下构件40L的引导面40LG的上方突出的倾斜面40I。
间隔件40具有由连结部40C、上构件40U及下构件40L围成的间隔件开口40A。
后轮罩加强构件16具有固定间隔件40的第一隔壁16F、以及形成于第一隔壁16F的第一连通口16FA。第一连通口16FA的位置与间隔件开口40A的位置对应。
发泡剂55通过第一中间部40R和第一连通口16FA,被填充到邻近第一中间部40R的第一填充空间16RS。即,第一填充空间16RS相当于空间51。换言之,在第一中间部40R与第一填充空间16RS之间配置有后轮罩加强构件16。
后轮罩加强构件16具有与第一隔壁16F不同的第二隔壁16S。第二隔壁16S是沿着与第一隔壁16F正交的方向的隔壁。在后轮罩加强构件16的第二隔壁16S形成有第二连通口16SA。第二填充空间16RT位于第一填充空间16RS的附近。第二填充空间16RT是面向第二隔壁16S的区域。第一填充空间16RS通过第二连通口16SA而与第二填充空间16RT连通。第二填充空间16RT例如是形成立柱的发泡剂收容部。
在这样的构造中,从注入口52供给到中空构造50的发泡剂55通过第一中间部40R、第一连通口16FA及第二连通口16SA而填充到第二填充空间16RT。
如图6所示,通过下边梁外板部17a和后轮罩加强构件16而形成具有曲轴状剖面的第一发泡剂收容部53。另外,通过后轮罩加强构件16和后轮罩外板部17c而形成具有矩形剖面的第二发泡剂收容部54。
如图5、图6所示,在第一发泡剂收容部53中配置有间隔件40和与间隔件40(第一间隔件)不同的第二间隔件40S。在第二发泡剂收容部54中配置有与间隔件40(第一间隔件)不同的第三间隔件40T。第一发泡剂收容部53和第二发泡剂收容部54被发泡剂55填充。
如图3所示,第二间隔件40S具有配置在中空构造50的上方的上构件40SU、配置在中空构造50的下方的下构件40SL、以及形成在上构件40SU与下构件40SL之间的中间部40SR。上构件40SU与下构件40SL相互对置。中间部40SR相当于第二填充空间16RT。此外,第二间隔件40S具有将上构件40SU与下构件40SL连结的连结部40SC。换言之,第二间隔件40S是由上构件40SU、下构件40SL及连结部40SC构成的间隔件组装体。
如图5所示,第三间隔件40T具备配置在中空构造50的上方的上构件40TU、配置在中空构造50的下方的下构件40TL、以及形成在上构件40TU与下构件40TL之间的中间部40TR。上构件40TU与下构件40TL相互对置。中间部40TR相当于第一填充空间16RS。此外,第三间隔件40T具有将上构件40TU与下构件40TL连结的连结部40TC。换言之,第三间隔件40T是由上构件40TU、下构件40TL及连结部40TC构成的间隔件组装体。
第二间隔件40S和第三间隔件40T例如使用与上述的间隔件40同样的材料而形成。
接着对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身侧部构造10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车身侧部构造10中,当向注入口52注入液状的发泡剂55时,液状的发泡剂55的流动方向被具备引导部40G的间隔件40限制。即,对液状的发泡剂55进行引导,使得发泡剂55碰撞到引导部40G并碰撞到上构件40U,进而朝向间隔件开口40A流动。通过引导部40G,能够将注入到注入口52的液状的发泡剂55在从下构件40L朝向上构件40U的方向且朝向第一中间部40R的外侧的方向上引导。
由此,能够抑制液状的发泡剂55从车身壁与下构件40L之间的间隙中滴落。此外,不会限制注入液状的发泡剂55的注入口52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车身侧部构造10的设计的自由度。即便在填充发泡剂55的发泡剂填充部(发泡剂收容部)的形状变得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液状的发泡剂55的流路。
另外,由于引导部40G是形成于下构件40L的引导面40LG的倾斜面40I,因此,能够在下构件40L容易地形成引导部40G。
由于间隔件40是由上构件40U、下构件40L及连结部40C构成的间隔件组装体,因此,能够一体地形成上构件40U、下构件40L及连结部40C,有助于提高间隔件组装体的生产性。
由于固定间隔件40的固定构件43设置于后轮罩加强构件16,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间隔件40安装于后轮罩加强构件16。因此,有助于提高将间隔件40安装于后轮罩加强构件16的作业效率。
由于在下构件40L的周缘部40LE配置有密封件45,因此能够抑制液状的发泡剂55从下构件40L与车身壁之间的间隙中滴落。
间隔件40具有间隔件开口40A。后轮罩加强构件16具有形成在与间隔件开口40A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的第一连通口16FA。经由第一连通口16FA而在第一中间部40R的附近形成有第一填充空间16RS。因此,液状的发泡剂55按照第一中间部40R、间隔件开口40A、第一连通口16FA及第一填充空间16RS的顺序流动,因此,能够将发泡剂55填充到第一填充空间16RS。
由于能够向第二填充空间16RT填充发泡剂55,因此,能够抑制噪声从车身侧部构造10的外部侵入。此外,通过向第二填充空间16RT填充发泡剂55,有助于车身的刚性提高。
由于能够向第一发泡剂收容部53和第二发泡剂收容部54填充发泡剂55,因此,能够抑制噪声从车身侧部构造10的外部侵入。此外,通过向第二填充空间16RT填充发泡剂55,有助于车身的刚性提高。
后轮罩加强构件16具有与后轮罩13接合的凸缘16L。凸缘16L在与注入口52相当的位置具有缺口16LC。因此,即便在第一发泡剂收容部53较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后轮罩13形成注入口52。
间隔件40由间隔件组装体构成,该间隔件组装体具有连结上构件40U与下构件40L的连结部40C。间隔件组装体通过位于引导部40G的下方的固定构件43而固定于后轮罩加强构件16。
在向作为间隔件组装体的间隔件40的第一中间部40R注入了液状的发泡剂55时,液状的发泡剂55的流动方向在引导部40G的作用下发生偏转,发泡剂55的压力被施加到引导部40G。即便在该情况下,由于固定构件43位于引导部40G的下方,并且固定构件43将间隔件40固定,因此,也能够抑制由引导部40G限制的发泡剂55的流动方向发生偏移。
(间隔件40的变形例)
图7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间隔件的变形例。
在图7中,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如图7所示,间隔件41具有形成于下构件40L的引导部40G。该引导部40G是形成在下构件40L的引导面40LG的曲面40B。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引导部40G形成于下构件40L。
即便在这样的间隔件41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应理解这些是本发明的例示,不应认为是限定性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追加、省略、置换及其他的变更。因此,本发明被权利要求书限制,而不应被视为被上述的说明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构造具备:
中空构造,其通过多个车身壁结合而形成;
第一间隔件,其具备配置在所述中空构造的上方的上构件、配置在所述中空构造的下方的下构件、以及形成在所述上构件与所述下构件之间的第一中间部;以及
注入口,其与所述第一中间部连通,形成于所述多个车身壁中的位于车内侧的第一车身壁,
所述第一间隔件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形成于所述下构件,与所述注入口相面对,并且引导向所述注入口注入的液状的发泡剂,
所述引导部在从所述下构件朝向所述上构件的方向且朝向所述第一中间部的外侧的方向上引导所述发泡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中,
所述下构件具有面向所述上构件的引导面,
所述引导部是朝向所述下构件的所述引导面的上方突出的倾斜面、或者是形成于所述下构件的所述引导面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间隔件由间隔件组装体构成,该间隔件组装体具有连结所述上构件与所述下构件的连结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构造具备:
第二车身壁,其是所述多个车身壁中的一个车身壁,并且与所述第一车身壁结合;以及
固定构件,其将所述第一间隔件固定于所述第二车身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中,
所述下构件具有周缘部,
在所述下构件的所述周缘部配置有密封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构造具有第二车身壁,该第二车身壁是所述多个车身壁中的一个车身壁,并且与所述第一车身壁结合,
所述第一间隔件具有间隔件开口,该间隔件开口是由所述上构件、所述下构件以及连结所述上构件与所述下构件的连结部围成的,
所述第二车身壁具有固定所述第一间隔件的第一隔壁、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隔壁的第一连通口,
所述第一连通口的位置对应于所述间隔件开口的位置,
所述发泡剂通过所述第一中间部和所述第一连通口,被填充到邻近所述第一中间部的第一填充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中,
所述第二车身壁具有与所述第一隔壁不同的第二隔壁、形成于所述第二隔壁的第二连通口、以及邻近所述第一填充空间并且面向所述第二隔壁的第二填充空间,
所述发泡剂被填充到所述第二填充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中,
所述多个车身壁由后轮罩、后轮罩加强构件、及后轮罩外板构成,
通过所述后轮罩和所述后轮罩加强构件,形成具有曲轴状剖面的第一发泡剂收容部,
通过所述后轮罩加强构件和所述后轮罩外板,形成具有矩形剖面的第二发泡剂收容部,
在所述第一发泡剂收容部中配置有所述第一间隔件和与所述第一间隔件不同的第二间隔件,
在所述第二发泡剂收容部中配置有与所述第一间隔件不同的第三间隔件,
所述第一发泡剂收容部和所述第二发泡剂收容部被所述发泡剂填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中,
所述后轮罩加强构件具有与所述后轮罩接合的凸缘,
所述凸缘具有缺口,该缺口形成在与所述注入口相当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间隔件由间隔件组装体构成,该间隔件组装体具有连结所述上构件与所述下构件的连结部,
所述间隔件组装体通过位于所述引导部的下方的固定构件而固定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构件。
CN202210167106.5A 2021-03-31 2022-02-23 车身侧部构造 Active CN1151401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9882A JP7250060B2 (ja) 2021-03-31 2021-03-31 車体側部構造
JP2021-059882 2021-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0190A true CN115140190A (zh) 2022-10-04
CN115140190B CN115140190B (zh) 2024-04-02

Family

ID=83405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67106.5A Active CN115140190B (zh) 2021-03-31 2022-02-23 车身侧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50060B2 (zh)
CN (1) CN11514019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69442B1 (en) * 2016-12-16 2018-05-1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ame including structural bulkhead with acoustic spray foam control
WO2020110469A1 (ja) * 2018-11-26 2020-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CN111591231A (zh) * 2019-02-20 2020-08-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以及分隔部件
CN111746653A (zh) * 2019-03-28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及分隔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2606B2 (ja) * 2004-12-07 2010-04-21 イイダ産業株式会社 発泡充填具
JP6773313B2 (ja) * 2016-07-06 2020-10-21 イイダ産業株式会社 発泡体の充填方法
US11167802B2 (en) * 2017-07-04 2021-11-0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JP6581623B2 (ja) * 2017-07-05 2019-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6828081B2 (ja) * 2019-04-19 2021-0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69442B1 (en) * 2016-12-16 2018-05-1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ame including structural bulkhead with acoustic spray foam control
WO2020110469A1 (ja) * 2018-11-26 2020-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CN111591231A (zh) * 2019-02-20 2020-08-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以及分隔部件
CN111746653A (zh) * 2019-03-28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及分隔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6282A (ja) 2022-10-14
CN115140190B (zh) 2024-04-02
JP7250060B2 (ja) 2023-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81015B2 (ja) 車両用リフトゲート構造
JP5726592B2 (ja) 車両用リフトゲート構造
CN107635807B (zh) 门模块,机动车门和用于将门模块固定在门结构上的方法
EP2221238B1 (en) A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the same
JP5681014B2 (ja) 車両用リフトゲート構造
CN110730746B (zh) 车辆的支柱结构体
CN111791957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JP6878485B2 (ja) 車体側部構造及び仕切部材
CN115140190B (zh) 车身侧部构造
CN111688814B (zh) 车辆后部结构
KR101819646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980887A (zh) 用于汽车的托架
JP5895889B2 (ja) バックドア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132171B (zh) 车辆的燃油接头罩结构
JP2011162103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5851490U (zh) 车身侧部结构
CN115140175B (zh) 车身侧部构造
CN115140175A (zh) 车身侧部构造
JP2017077759A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CN114954665B (zh) 车身侧部构造
CN114954664A (zh) 车身侧部构造
JP3994334B2 (ja) リィンフォースバー
JP7444676B2 (ja) 車両用外装パネル
CN116461616A (zh) 车身侧部构造
CN112041181B (zh) 车辆的侧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