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38C - 储液器 - Google Patents

储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38C
CN1149338C CNB981096492A CN98109649A CN1149338C CN 1149338 C CN1149338 C CN 1149338C CN B981096492 A CNB981096492 A CN B981096492A CN 98109649 A CN98109649 A CN 98109649A CN 1149338 C CN1149338 C CN 114933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pace
container
refrigerant
refrigerator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1096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08823A (zh
Inventor
幸田利秀
杉原正浩
下地美保子
田中直树
饭岛等
丰岛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08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8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33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3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2Centrifugal separation of gas, liquid or oil

Abstract

一种储液器,靠流入装置把在冷冻空调回路中循环的液体和气体引入第1空间,把气体致冷剂经气体流通装置、第2空间、以及流出装置向冷冻空调回路引出;靠液面高度保持装置防止引入第1空间的液体的积存高度超过规定高度,当超过规定高度时靠液体流通装置使第1空间内的液体从第1空间向第2空间移动;靠返回装置把积存于第1空间的冷冻机油向冷冻空调回路引出。

Description

储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空调机或冷冻机等的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
背景技术
下面就例如像致冷剂R22与矿物油(冷冻机油)这样使用具有相互溶解性的致冷剂与冷冻机油构成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的,历来的储液器进行描述。
图31是表示文献(《密闭式压缩机》,川平睦义著,日本冷冻协会发行,昭和56年7月30日)中记载的典型的储液器的构成的纵剖视图。
图中,151是容器,152是吸入管,153是排出管,153a是设在排出管153底部的油回收孔,153b是在排出管153的端部的排出管入口,154是积存在容器151内部的与冷冻机油成溶解关系的液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溶解的状态),155是气体致冷剂。
下面就该储液器的工作进行描述。在把该储液器装入其中的冷冻空调回路中,气体致冷剂155与液体致冷剂(含冷冻机油)154经吸入管152,如箭头A所示流入容器151。在容器151的内部空间里,致冷剂气体与液体致冷剂(含冷冻机油)154气液分离,气体致冷剂155从排出管入口153b经排出管153向容器151的外部流出。另一方面,液体致冷剂(含冷冻机油)154积存在容器151的下部,溶解在液体致冷剂154中的冷冻机油经油回收孔153a与气体致冷剂155、液体致冷剂154一起如箭头B所示向压缩机流出。油回收孔153的大小,设定成确实进行冷冻机油的回收的大小。
下面述及图31中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的问题。
运行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根据运行状况,发生如图31中所示液体致冷剂(含冷冻机油)154积存在容器151内部的状态。
从油回收孔153a流入排出管153内部的液体致冷剂(含冷冻机油)154的流量,随着流过排出管153内的气体流速的增加和积存于容器151内部的液体致冷剂量,即液体致冷剂高度H的增大而增加。这里,令气体流速为恒定值的场合的流量特性示于图32。
图中,横轴表示液体致冷剂液面高度H(mm),纵轴表示从油回收孔153a流入排出管153的液体致冷剂(含冷冻机油)154的流量(kg/h)。从该油回收孔153a流入的流量如图32所示,成为大约在一定流量上加上与液体致冷剂液面高度H(mm)的平方根近似成比例的流量的流量特性。但是,液体致冷剂液面高度H是指从油回收孔153a到液体致冷剂154的液面的高度。
如所周知,在冷冻空调回路中,构成从储液器的排出管流出的气体致冷剂被吸进压缩机,然后,经过压缩并排出。如上所述,在历来结构的储液器中,在多量的液体致冷剂积存在容器151内部的场合,有流入储液器的排出管153的液体致冷剂流量过大的现象。这时,压缩机成为吸入多量液体致冷剂的状态,发生成为液体致冷剂压缩状态的异常高压。此外,在压缩机内部,由于给油泵吸入液体致冷剂,把液体致冷剂供给轴承和滑动部位,所以还发生轴承的润滑不良。结果,成为压缩机内部的机构损坏和压缩机的滑动部位的异常磨损或胶合现象的原因。
下面,就在冷冻空调回路中适用与致冷剂没有溶解性的冷冻机油的储液器的流量特性及其问题进行描述。
就历来的储液器的另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33是表示实公平5-39409号公报中所述储液器的构成的纵剖视图。
图中,201是容器,202是吸入管,203是排出管,204是积存于容器201内部的液体致冷剂,205是冷冻机油。203a~203e是在排出管203的上下方向开口的多个油回收孔,在此例中设有5个。203f表示位于排出管203的端部的气体入口,U表示排出管203内的气体流速。
在把该储液器装入其中的冷冻空调回路中,含气体致冷剂、液体致冷剂以及冷冻机油的流体经吸入管202流入容器201。在容器201的内部空间里,气体致冷剂与液体致冷剂分离,气体致冷剂从气体入口203f经排出管203向容器201的外部流出。另一方面,液体致冷剂204和冷冻机油205积存于容器201下部。
冷冻机油205,在与液体致冷剂204的溶解性微弱或具有无溶解性的特性,或者具有根据运行条件而与液体致冷剂相分离的特性的场合,容器201内部的冷冻机油205与液体致冷剂204如图中所示地分离,在液面高度H的液体致冷剂204的上层,冷冻机油205以厚度h漂浮。油回收孔203a~203e沿上下方向设置多个,冷冻机油205和液体致冷剂204从油回收孔203a~203e被吸入排出管203内,与气体致冷剂混合流出。
下面,展示历来的储液器的其他例子。图34是表示实开昭58-87079号公报中所述储液器的构成的纵剖视图,储液器内部的结构与图33中所示的历来装置不同。
图中,206是容器,207是吸入管,208是排出管,208a~208e是沿排出管208的上下方向开口的多个油回收孔。209表示液体致冷剂,210表示冷冻机油。
在把该储液器装入其中的冷冻空调回路中,含气体致冷剂、液体致冷剂以及冷冻机油的流体经吸入管207流入容器206。在容器206的内部空间里,气体致冷剂与液体致冷剂气液分离,冷冻机油210与液体致冷剂209两相分离,比重小的冷冻机油210成为漂浮在液体致冷剂209的上层的状态。油回收孔208a~208e沿上下方向设置多个,冷冻机油210与液体致冷剂209从油回收孔208a~208e被吸入排出管208内,与气体致冷剂混合流出。
上述两个现有技术的例子也一起有同样的作用和问题。下面,以图33中所示的历来例为代表说明作用,述及其问题。
从油回收孔203a~203e流入排出管203内部的液体致冷剂的流量,随着流过排出管203内的气体流速U的增加和积存于容器201内部的液体致冷剂量,即液体致冷剂高度H的增大而增加。这里,令气体流速U为恒定值,并假定漂浮在液体致冷剂204的上层的冷冻机油205的厚度h恒定的场合的流量特性示于图35。
图中,横轴表示液体致冷剂液面高度H(mm),纵轴表示流入排出管203的流量(kg/h)。此外,虚线是从各个油回收孔203a~203e流入的个别液体致冷剂流量,向右上升的点划线表示作为从各油回收孔流入的流量的总和的总液体致冷剂流量。
随着液体致冷剂高度H的增加,存在于液体致冷剂204中的油回收孔的数目增加。此时,从下方的油回收孔流入的流量,由于只有液体的位水头部分变大,故比从上方的油回收孔流入的流量多。因此,总液体致冷剂流量不是与液体致冷剂高度H成比例地增加,而是随着高度H的增加而加速地增加。就是说,储液器内部的液体致冷剂液面高度越是变高,则吸入排出管203内并从储液器流出的液体致冷剂204的量越增加。
下面就油的流量进行说明。图35中所示的锯齿形的表示流量的实线,表示漂浮在上层部位的冷冻机油205经油回收孔流入排出管203的流量。此外,图36中表示用来说明油的流量变化的说明图。冷冻机油的量,虽然由把该储液器装入其中的冷冻空调回路决定,但是由于通常把油回收孔的直径确定为使冷冻机油在储液器内不过多积存,所以积存于储液器的密闭容器201内的冷冻机油的量不怎么增减。因而,处于冷冻机油的厚度h之中的油回收孔的数目,虽然也与油回收孔的间隔有关,但是通常为一个或二个。
图36(a)是冷冻机油205积存于2个油回收孔203c、203d的范围的场合,图36(b)虽然是与(a)相同的冷冻机油的厚度h,但却是积存于1个油回收孔203d的范围的场合。就是说,由于液体致冷剂高度H的变化,也能成为(a)的状态,也能成为(b)的状态。当然,两者的状态的不同,成为油的流量的变化,(a)成为比(b)油的流量更多的状态。因而,即使在冷冻机油的厚度h恒定的场合,随着液体致冷剂高度H的变化,向排出管203的油的流量也有某种程度的变化。实际上如图35中所示,有锯齿形变化的倾向。
液体致冷剂混入流进储液器的气体致冷剂,在该储液器内的液体致冷剂量过大的运行状况下,对于使用在历来结构的储液器中与液体致冷剂相分离的冷冻机油的场合(图33、图34),由于油回收孔的数目多,所以成为多量的液体致冷剂流入压缩机的状态。在这样的场合,压缩机发生成为液体压缩状态的异常高压。此外,在压缩机内部,由于给油泵吸入液体致冷剂,把液体致冷剂供给轴承和滑动部位,所以还发生轴承的润滑不良。结果,成为压缩机内部的滑动部位的异常磨损或胶合现象的原因,对于冷冻空调回路招致冷却不良或不能运行等异常状态。它还可比致冷剂与具有溶解性的冷冻机油适用的场合更差的可靠性。
从以上现有技术的装置的说明可以明白,从装入冷冻空调回路中的储液器引出的液体致冷剂的流量有必要弄成某个极限量以下,此外,为了使压缩机平稳地运动,冷冻机油的流量有必要确保成某个程度以上。再者,该两个极限值依装入的冷冻空调回路而多少有些不同。
在图33或图34等现有技术的构成中,为了减小液体致冷剂的流量,虽然可以例如减小油回收孔的直径,但是油回收孔的最小直径有一为要确保必须处理的冷冻机油的流入量的限度。进而,直径过小不仅不适合大批量生产,而且如果孔径小,发生由灰尘等异物堵塞的可能性变高而有限度。因而,有必要设定成一定程度以上的孔径,例如通常最小1.5mm左右的孔径,这样,不能减小液体致冷剂的流量。
此外,对于图33或图34而言,如从油的流量特性的观点考虑,则还有以下问题。就是说,假如在把油回收孔的孔径减小的场合,虽然能够减小液体致冷剂的流量,但是另一方面,油流量也减小,得到对冷冻机油的目标流量变难了。在此一场合,多量的油积存于储液器容器内部,压缩机内部的油量急剧减少。
如上所述,对现有技术的储液器而言,压缩机成为吸入多量液体致冷剂的状态,发生成为液体致冷剂压缩状态的异常高压。此外,在压缩机内部,由于给油泵吸入液体致冷剂,把液体致冷剂供给轴承和滑动部位,所以还发生轴承的润滑不良。结果,成为压缩机内部的机构损坏或压缩机的滑动部位的异常磨损或烧伤烧熔现象的原因。
如上所述,对历来的储液器而言,在使用在致冷剂中具有溶解性的冷冻机油的场合,和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的场合,适量地控制液体致冷剂流量和冷冻机油流量是困难的。因此,存在着损害压缩机的运行可靠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防止从储液器流出的液体致冷剂流量变成过大,抑制流入压缩机的液体致冷剂流量,同时减少积存于储液器内部的冷冻机油的量而又确保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必要量的储液器,结果提高压缩机和冷冻空调回路的可靠性。
与本发明的第1构成有关的储液器备有:靠流入装置把作为在冷冻空调回路中循环的流体的液体与气体引入的第1空间;靠气体流通管把气体从第1空间引入并靠流出装置向冷冻空调回路引出,同时构成能储存液体的第2空间;为防止引入第1空间的液体的积存高度成为第一规定高度h2以上而设置的液面高度保持装置该液面高度保持装置,带有在第一规定高度h2的位置上与在第1空间内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气体流通管在连通的连通部、把连通部与第1空间内的上部连通的第1路径、以及把连通部与第1空间内的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2的位置的空间连通的第2路径;当第1空间内成为第一规定高度h2以上时使液体从第1空间的比第一规定高度h2低的第二规定高度h3向第2空间移动的液体流通管;以及在比第1空间的第一规定高度h2低且比第二规定高度h3高的位置上开口,把积存于第1空间的液体向冷冻空调回路引出的液体返回管。
此外,与本发明的第2构成有关的储液器是用一端开口于第1空间的气体部同时另一端开口于第2空间,跨越第1空间内的气体部与液体积存部而沿上下方向配置的共同的流通管,构成第1构成中的液体流通管和气体流通管。
此外,与本发明的第3构成有关的储液器是在第1或第2构成中,备有把储存于第2空间内的液体向第1空间移动的移动装置者。
此外,与本发明的第4构成有关的储液器,是在第3构成中,把第2空间配置在第1空间的上方,用把第2空间的液体储存部与第1空间导通的连通装置,构成移动装置者。
此外,与本发明的第5构成有关的储液器,是在第3构成中,用单个或多个连接装置把流入装置与第2空间的液体储存部导通,该连接装置的流入装置一侧的端部从流入装置的内壁面向内侧突出地构成移动装置,并在靠流入装置把流体向第1空间流入时,伴随着储存于第2空间的液体者。
此外,与本发明的第6构成有关的储液器,是在第3构成中,用沿上下方向设置于第2空间的液体储存部并能回收该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的液体的液体回收装置,以及把流入装置与液体回收装置导通的连接装置构成移动装置,从流入装置的内壁面向内侧突出地构成连接装置的流入装置一侧的端部,并在靠流入装置把流体向第1空间流入时,伴随着储存于第2空间的液体者。
此外,与本发明的第7构成有关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在第3构成中,把第2空间配置在第1空间的上方,用设在第2空间与第1空间的中间部的第3空间、设在第1空间与第3空间之间的第1开关、以及设在第2空间与第3空间之间的第2开关阀,构成移动装置,在第2开关阀打开时把第1开关阀关闭,在第2开关阀关闭时把第1开关阀打开,把储存于第2空间的液体经第3空间向第1空间移动者。
此外,与本发明的第8构成有关的储液器,是在第1构成中,备有在第1空间和第2空间的至少一方中使空间内部的液面稳定的液面稳定装置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根据第1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根据第4实施例的第1容器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根据第6实施例的致冷剂吸上管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根据第6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根据第8实施例的第2容器的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根据第10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2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3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4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5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6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7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8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9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20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根据第20实施例的气体流通管的纵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21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22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23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的一个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32是表示相对于根据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的液体致冷剂液面高度(mm)的液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的流量(kg/h)的特性图。
图3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的另一个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34是现有技术的再一个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35是表示相对于根据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的液体致冷剂液面高度(mm)的液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的流量(kg/h)的特性图。
图36是说明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的流量特性的变化的说明图。
第1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就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第1容器被配置在第2容器的下部者的图,图1(a)是纵剖视图,图1(b)是图1(a)的X-X线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在冷冻空调回路中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
图中,1是第1空间,在这里是第1容器,2是第2空间,在这里是第2容器,3是将在冷冻空调回路中循环的气体致冷剂、液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流入的流入装置,例如吸入管,4是兼作液体流通装置和气体流通装置的管子,这里是气体流通管,4a是气体流通管入口,4b是气体流通管出口。虽然气体流通管4是主要把第1容器1的气体致冷剂引入第2容器2者,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构成液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也经该气体流通管4向第2容器2移动。进而,5是把气体致冷剂向冷冻空调回路引出的流出装置,在这里是排出管,6是把积存于第1容器1的冷冻机油向冷冻空调回路引出的返回装置,在这里是油返回管,7是通气管,8是连通管,9表示气体致冷剂。
气体流通管4,一端开口于第1容器1的气体部,同时另一端开口于第2容器2。于是第1容器1内的气体流通管4横跨气体部与液体积存部沿上下方向配置,在离第1容器1的底部为拟保持液面的规定高度的位置上与连通管8连通。该连通管8连接于通气管7,由从连通管8所连接的部分到通气管7的上端部7a的管路构成把连通管8与第1空间1内的上部连通的第1路径,由从连接管8所连接的部分到通气管7的下端部7b的管路构成把连通管8与第1空间1内的低于规定高度的位置的空间连通的第2路径。
下面,就这样构成的储液器的工作进行说明。
出自冷冻空调回路的蒸发器的气体致冷剂9从吸入管3进入第1容器1,进而经气体流通管4进入第2容器2,从排出管5流入压缩机。此时,根据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情况,在气体致冷剂9中混入液体致冷剂10和冷冻机油11。流入第1容器1的气体致冷剂9、液体致冷剂10和冷冻机油11被气液分离,液体致冷剂10、冷冻机油11以分离状态积存于第1容器1的底部。如果以使用液体致冷剂10与冷冻机油11彼此间没有溶解性,而且,比重比液体致冷剂10小的冷冻机油为前提,则成为冷冻机油11浮在液体致冷剂10上面的状态。油返回管6连接于把分离的冷冻机油11返回压缩机的回路。图中,箭头表示气体致冷剂9(空心箭头)和液体致冷剂10(点网纹箭头)、冷冻机油11(斜线网纹箭头)的流动。
虽然下文根据图2就通气管7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但是作为主要的作用,有把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的积存高度(液面高度)保持成规定高度的功能。进而,当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时,有把液体致冷剂10有选择地移送到第2容器2的功能。就是说,液体致冷剂10从连通管8流入气体流通管4,在与气体致冷剂9混相流的状态下从第1容器1进入第2容器2。在第2容器2内部,由于具有气液分离效果,所以液体致冷剂10积存于第2容器2的底部。于是,仅气体致冷剂9从排出管5向压缩机流出。此外,由于第1容器1中的液面高度像这样几乎恒定,所以没有像历来的储液器那样有液面高度对流出流量的影响,可实现流量的稳定化。此外,可以使浮在液体致冷剂10上层的冷冻机油11有选择地从油返回管6流出。
下面,就通气管7的工作进行说明。图2(a)、(b)、(c)是说明第1容器1内部的工作的说明图。图中,h1表示从第1容器1的底部到油返回管6的高度,h2表示从第1容器1的底部到连通管8的高度,有h1<h2的关系。进而,如果通气管下端部7b开口于比油返回管6的高度更低的位置,从第1容器的底面到通气管下端部7b的高度为h3,则有h3<h1的关系。再者,通气管上端部7a的位置,开口于与气体流通管4的上端部几乎相同的位置上。
图2(a)、(b)表示作为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状态,气体致冷剂9连同液体致冷剂10从蒸发器流入储液器的情况。图2(a)表示液面(油面)高度处于h2以上的场合,图2(b)表示液面(油面)高度处于h2以下的场合。此外,图2(c)表示作为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状态,液体致冷剂10不从蒸发器流入储液器,仅气体致冷剂9与冷冻机油11流入的情况。
下面,根据图2就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油面)高度能几乎保持恒定的功能,以及仅液体致冷剂10有选择地从气体流通管4流入第2容器2的功能进行说明。
图2(a)是液体致冷剂10与冷冻机油11积存于第1容器1内部的情况,由于冷冻机油11一方比重小,所以是浮在液体致冷剂10的上层的情况。油返回管6设定成流入第1容器1的冷冻机油可以流出的管径和管长,此外,通气管下端部7b和连通管8的管径和管长设定成流入第1容器1的液体致冷剂量可以流出的尺寸。如图2(a)中所示,在液面(油面)高度位于h2以上的场合,由于第1容器1内与通气管7内的液面高度成为同一水平,所以连通管8被液体致冷剂10充满。结果,液体致冷剂10从通气管下端部7b经连通管8流入第2容器2。由于通气管下端部7b的位置处于2相分离的液体致冷剂10的层内,所以仅液体致冷剂10从通气管下端部7b流入,起降低液面(油面)的作用。
对于从吸入管3流入的液体致冷剂流入量减少,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油面)高度位于h2以下的场合,由于成为图2(b)中所示的情况,气体致冷剂9从通气管上端部7a流过连通管8,所以没有液体致冷剂10从通气管下端部7b流入。因而,在此状态下在液体致冷剂10从吸入管流入的场合,液面(油面)高度上升,成为图2(a)那样的状态。就是说,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油面)高度,具有在连通管8的设置位置附近(离底面的高度h2)被几乎保持恒定的效果。
作为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情况,往往也有液体致冷剂不流入储液器的状态,图2(c)中表示没有液体致冷剂10从吸入管3流入,气体致冷剂9与冷冻机油11流入的场合。油返回管6的尺寸设定成能流过从吸入管3流入的最大油量,进行液体致冷剂10不流入时冷冻机油11的油面高度不超过h1的设计。就是说,如图2(c)中所示,由于第1容器1内的油面高度不超过h2,所以没有冷冻机油11从通气管下端部7b经连通管8流入第2容器2。因而,可以防止冷冻机油11流入第2容器2。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动作,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油面)高度被几乎保持恒定,虽然冷冻机油11或者液体致冷剂与冷冻机油的混合流体从油返回管6流出,但是由于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高度几乎是恒定的,所以从油返回管6流向压缩机的流量成为恒定的。就是说,像历来装置那样,容器内部的液面高度变高,与此同时向压缩机返回的液体致冷剂量增加这样的现象不再发生,通过把从油返回管6流入压缩机的流量设定成压缩机的液体致冷剂流入极限值以下,可以抑制流入压缩机的液体致冷剂流量,能防止压缩机发生不良。
像以上这样,作为不溶解于致冷剂的冷冻机油可以使用的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通过像本实施例这样地构成,可以把积存于第1容器1中的液体中的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而且把超过规定高度的多余液量的液体致冷剂有选择地移动并储存于第2容器2中。因此,可以把冷冻机油高效地循环,能确保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必要量。再者,由于第2容器2具有气液分离功能,所以从排出管5向冷冻空调回路流出的液体致冷剂很少。
第2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进行说明。假定第2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具有同样的功能,在冷冻空调回路中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在本实施例中,把第1容器配置在第2容器的上部,液体致冷剂从第1容器落下而储存于第2容器中。图3是表示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第1容器1被配置在第2容器2的上部的场合的图,图3(a)是纵剖视图,图3(b)是图3(a)的X-X线剖视图。
图中,12是连接第1容器1与第2容器2、气体致冷剂9流过的气体流通管,12a是气体流通管的出口,12b是气体流通管的入口。13是与气体流通管12平行地配置,上下端部开口的管状通气管,13a是通气管上端部,13b是通气管下端部,是在通气管13的中间点附近用连通管14与气体流通管12的侧面连接的构成。把通气管13与气体流通管12连接的构成,是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从第1容器1的底面到油返回管6的高度h1、从第1容器1的底面到连通管14的高度h2、从第1容器1的底面到通气管下端部13b的高度h3,有h3<h1<h2的关系。此外,通气管上端部13a的位置,开口于与气体流通管12的上端部几乎相同的位置。
通过这样地构成,气体流通管12、通气管13、连通管14具备在图2中说明的功能,有在第1实施例中,液面(油面)高度被几乎保持恒定的效果。
就是说,在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油面)高度为h2以下的场合,气体致冷剂9流入气体流通管12、通气管13、连通管14。于是,如果液面(油面)高度成为h1以上,则浮在积存于第1容器1的液体中的上层的冷冻机油从油返回管6流出。进而,如果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油面)高度成为h2以上,则液体致冷剂10从通气管下端部13b流入气体流通管12。该液体致冷剂10,重力落下或与气体的流动同时移动到位于下部的第2容器2中,积存于第2容器2的底部。作为可以使用与液体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的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与第1实施例同样,可以有选择地把冷冻机油11从油返回管6返回压缩机,而且,有选择地把液体致冷剂10积存于第2容器2中。此外,由于第2容器2具有气液分离功能,所以即使在液体致冷剂积存于第2容器2的场合,从排出管5的液体致冷剂流出也不会大幅度地增加。
像这样,由于借助于本实施例也能使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高度几乎恒定于h2,所以能使从油返回管流入压缩机的流量恒定。因此,可以防止发生像历来装置那样返回压缩机的液体致冷剂流量随容器内部的液面高度而增加的现象。虽然冷冻机油、或者冷冻机油与致冷剂的混合流体从油返回管6流出,但是通过例如调节油返回管6的口径等,把从油返回管6流入压缩机的流量设定成压缩机的液体致冷剂流入极限值以下,借此可以确保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必要量,能抑制压缩机发生不良。
第3实施例
虽然在第、第2实施例中,就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的冷冻空调回路中所用者进行了描述,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就使用具有与致冷剂的溶解性的冷冻机油的冷冻空调回路进行说明。由于在第1、第2实施例中假定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所以在第1容器1内备有把液体致冷剂与冷冻机油分离的装置和使液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的高度恒定的装置。与此相反,在第3实施例中,是假定在冷冻空调回路中使用具有与致冷剂溶解性的冷冻机油的场合者,目的在于实现使第1容器1内部的液体致冷剂(含冷冻机油)高度恒定的机能,限制从储液器向压缩机流出的液体致冷剂(含冷冻机油)。
下面,就根据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与第2实施例同样,把第1容器1配置在第2容器2的上部的场合的图,图4(a)是纵剖视图,图4(b)是图4(a)的X-X线剖视图。
图中,15是连通第1容器1与第2容器2的气体流通管,15a是连通孔,15b是气体流通管15的上端部,15c是气体流通管15的下端部,16a是积存于第1容器1中的冷冻机油溶解的液体致冷剂,16b是溶解积存于第2容器2中的冷冻机油溶解的液体致冷剂。
构成气体流通管上端部15b位于第1容器1的上方,气体流通管下端部15c位于第2容器2的上方。连通孔15a的高度位置h4设定成处在拟保持液面的规定高度的位置,高于油返回管6的位置h1。就是说,h1<h4成立。
下面就工作进行描述。图4(a)表示液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溶解)16随气体致冷剂从吸入管3流入第1容器1的运行状态。由于液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溶解)16在第1容器1内部被气液分离,所以积存于第1容器1中。积存于第1容器1中的液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溶解)16,在积存到连通孔15a以上的高度的场合,经连通孔15a向第2容器2移动。因而,第1容器1内部的液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溶解)16a的高度,不会超过连通孔15a的高度h4。因此,由于第1容器1内部的液体致冷剂高度受到限制,所以从油返回管6向压缩机流出的液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溶解)的流量几乎成为恒定。
由于运行的状态,也可能出现没有液体致冷剂从吸入管3流入,仅冷冻机油流入的场合。即使在此一场合,如果对于油返回管6,与第1、第2实施例同样,如果设定成能流过从吸入管3流入的冷冻机油量,则不会超过连通孔15a的高度。因而没有冷冻机油11向第2容器2流出,没有冷冻机油11积存的情况。
虽然在历来装置中,积存于图31中所示的储液器容器内部的液体致冷剂量一增加,向压缩机流出的液体致冷剂流量就增加,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却不像这样与积存致冷剂量有关,而是成为恒定。此外,即使在没有液体致冷剂流入储液器而冷冻机油流入的场合,也由于冷冻机油被从储液器向压缩机确实地回收,所以没有压缩机的运行不良。
图5是图4(a)的气体流通管15的形状和位置被变更的例子,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在图5中,15d为气体流通管,是没有连通孔的构造。气体流通管15d的上端部设定在相当于图4(a)的连通孔15a的高度,成为恒定液面的位置,即比油返回管6稍高的位置。通过与图4(a)相同的动作,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高度受到限制,结果从油返回管6向压缩机流出的液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溶解)的流量,几乎成为恒定。
虽然本实施例中展示了把第1容器1配置在第2容器2的上部的构成,但是正像从第1实施例可以容易地类推的那样,即使把第1容器1配置在第2容器2的下部,也可以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第4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可以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也在第1容器1内部,备有把液体致冷剂与冷冻机油分离的装置,和使液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的高度恒定的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使第1容器的液面恒定的构成,是在气体流通管侧面上设连通孔,配置直径比气体流通管大的包围气体流通管的管子。
图6(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6(b)是图6(a)的横剖视图。图中,17是设置成包围气体流通管15的圆筒,17a表示圆筒下端部,成为液体致冷剂的流动路径。17b表示圆筒上端部,成为气体致冷剂流动路径。18是气体流通管15与圆筒17的间隙,在圆筒下端部17a与第1容器1的底面处保持适度的间隙c地固定于第1容器1。在气体流通管15上在拟保持液面的规定位置设有连通孔15a。
下面与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对比地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工作。间隙18相当于通气管7,连通孔15a相当于连通管8。因而,在第1容器1内的液面(油面)处于比h2高的位置的场合,液体致冷剂经圆筒下端部17a,从连通孔15a进入气体流通管15的内部,向第2容器2流出。此外,在第1容器1内的液面(油面)处于比h2低的位置的场合,气体致冷剂9经间隙18,从连通孔15a进入气体流通管15的内部。因此,成为液体致冷剂不进入气体流通管15的内部。像这样,由气体流通管15与圆筒17,构成使液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的高度恒定的装置。此外,所谓把液体致冷剂与冷冻机油分离的装置,可以是把第1容器1保持平静,在靠其性质与液体致冷剂分离的冷冻机油层部分处,备有油返回管6。
像这样,第4实施例可以实现与第1、第2实施例同样的功能。
再者,第4实施例,虽然假定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但是与第3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圆筒17的有无。因此,在把本实施例用于使用具有与致冷剂的溶解性的冷冻机油的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与使用没有溶解性或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的场合相同,可以使第1容器内的液面恒定。
第5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也假定在冷冻空调回路中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在第1容器1内部,备有把液体致冷剂与冷冻机油分离的装置,和使液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的高度恒定的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使第1容器的液面恒定者,是把气体流通管的下端部倾斜地切断,进而配置直径比气体流通管大的包围气体流通管的管子。
图7(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7(b)是图7(a)的X-X线剖视图。图中,19是气体流通管,其下端部19a被倾斜地切断。此外,如图中所示在下端部19a与第1容器1的底面之间有一定程度的间隙地固定,其位置是拟保持规定的液面的位置。20是设置成包围气体流通管19的圆筒,20a表示其下端部,20b表示其上端部。21是气体流通管19与圆筒20的间隙,上端与下端开口。下端部20a的高度位置位于气体流通管下端部19a下方,油返回管6的高度位置位于气体流通管下端部19a与圆筒下端部20a的中间。
下面就工作进行说明。图7(a)表示冷冻机油11和液体致冷剂10在第1容器1内部存在的状态。液体致冷剂10经圆筒下端部20a与第1容器1的底面的间隙进入间隙21,进而到达气体流通管下端部19a。气体流通管下端部19a被倾斜地切断,下端部如图示那样,是接近于液体致冷剂10的状态。气体致冷剂9流入气体流通管下端部19a时,由于流过液体致冷剂10的液面附近,所以液体致冷剂10的一部分被卷上而从第1容器1流出,储存于第2容器(未画出)中。
如果液体致冷剂10的液面位置进一步升高,则气体流通管下端部19a中气体致冷剂9通过的面积减小,通过流速增高,所以更多的液体致冷剂10被卷上。相反,在液体致冷剂10的液面位置低的场合,从第1容器1排出的量减少。因而,可以使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高度恒定。
再者,虽然第5实施例是假定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者,但是在把与致冷剂有溶解性的冷冻机油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即便用省略圆筒20的构成也能得到与第4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第6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也假定在冷冻空调回路中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在第1容器1内部,备有把液体致冷剂与冷冻机油分离的装置,和使液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的高度恒定的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使第1容器的液面恒定者,把第1容器配置在第2容器的上方或者下方,第1容器与第2容器之间用液体返回管连接,把直径大于液体返回管的圆筒(管子)配置成包围液体返回管的上部附近。
图8(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8(b)是图8(a)的X-X线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制成使第1容器1位于第2容器的下部的构成。
图中,22是连通第1容器1与第2容器2的气体流通管,连通着第一容器1的上部空间与第2容器2的上部空间。23是圆筒,23a表示圆筒下端部,23b表示圆筒上端部,圆筒下端部23a与第1容器1的底部有适当的间隙而固定。24是致冷剂吸上管,是连通第2容器2的底部与第1容器1者。24a是致冷剂吸上管下端部,24b是致冷剂吸上管上端部,致冷剂吸上管上端部24b位于第2容器2的底部,致冷剂吸上管下端部24a的位置处于油返回管6上方。就是说,致冷剂吸上管下端部24a的位置设置于拟保持液面的高度。进而圆筒上端部23b位于致冷剂吸上管下端部24a的上方,圆筒下端部23a位于油返回管6下方而构成。
下面就工作进行说明。图8(a)表示在第1容器1内部存在着冷冻机油11和液体致冷剂10的场合。由于气体致冷剂9从第1容器1经气体流通管22而流到第2容器2,产生压力损失(压差ΔP)。就是说,由于第1容器1的压力比第2容器2的压力只高ΔP,所以第1容器1内的液体致冷剂10经圆筒23和致冷剂吸上管24被上推到第2容器2。圆筒23具有与第4实施例中所示的圆筒17同样的功能。因而,仅液体致冷剂10通过圆筒下端部23a的间隙有选择地流动,进入第2容器2。
再者,在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停止时等中,在没有气体致冷剂9从吸入管3流入的场合由于没有压差ΔP,所以积存于第2容器2内部的液体致冷剂10和冷冻机油11经致冷剂吸上管24下落到第1容器1中。
此外,图9表示致冷剂吸上管的上端部的位置与图8(a)不同的情况。图中,25是致冷剂吸上管,是上端部25a在第2容器2的空间里开口的构成。与图8(a)同样,在图9中也是由于有压差ΔP,所以仅液体致冷剂10有选择地流入第2容器2,与致冷剂吸上管上端部25a的位置无关,液体致冷剂10被有选择地移送到第2容器2。
与图8(a)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在于致冷剂吸上管上端部25a的高度不同。因此,作为功能上的不同之处,在没有气体致冷剂9从吸入管3流入的场合(设备停止运行时),积存于第2容器2内部的液体致冷剂10和冷冻机油11也不下落到第1容器1中。
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几乎恒定,因而,使冷冻机油11存在于油返回管6的高度附近,可以有选择地把冷冻机油11返回至压缩机。此外,可以把液体致冷剂10储存于第2容器2中。
下面,就本实施例的变型例进行说明。图10(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10(b)是图10(a)的X-X线剖视图。如图10中所示,是构成把第1容器1置于第2容器2的上部的变型例。
图中,26是连通第1容器1和第2容器2的气体流通管,连通第1容器1的上部空间和第2容器2的上部空间。27是圆筒,27b表示圆筒下端部,27a表示圆筒上端部,圆筒下端部27b与第1容器1的底部有适当的间隙地固定。28是致冷剂返回管,28a表示致冷剂返回管上端部,28b表示致冷剂返回管下端部。
如果构成为圆筒下端部27b的位置<油返回管6的位置<致冷剂返回管上端部28a的位置,则与图8的情况同样,液面恒定在致冷剂返回管上端部28a附近,即使在液体致冷剂10和冷冻机油11积存于第1容器1的内部的状态下,也可以仅使液体致冷剂有选择地向第2容器2流出。
再者,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是假定使用与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者,但是在把与致冷剂有溶解性的冷冻机油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即使是省掉圆筒23(图8、图9中)、圆筒27(图10中)的结构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第7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是关于使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油面)位置恒定的方法的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使第1容器的液面恒定者,是在气体流通管的侧面设置液体返回孔,用与第1容器的液面位联动而开闭液体返回孔的浮子机构构成者。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中,29是气体流通管,连通第1容器1的上部空间和第2容器(未画出)的上部空间。29a是设在气体流通管29的侧面上的致冷剂返回孔。这里,把致冷剂返回孔29a的位置配置于比油返回管6的位置低的位置。30是浮子,形成树脂和有空间的金属等,构成漂浮于液体致冷剂10和冷冻机油11上。就是说,由于冷冻机油11的比重为0.9左右,所以可以用比重比这小的东西构成。
浮子30,漂浮于第1容器1内部的液体致冷剂10和冷冻机油11上,随着液面高度而移动。例如,在仅冷冻机油11混入气体致冷剂9流入第1容器1的场合,液面高度低,成为图11(a)那样的状态,致冷剂返回孔29a被堵住。因此,即使冷冻机油11积存到致冷剂返回孔29a的位置,也不流入气体流通管29。
如图11(b)中所示,在冷冻机油11和液体致冷剂10混入气体致冷剂9流入第1容器1的场合,在第1容器1内部,冷冻机油11与液体致冷剂10分离地存在。在此场合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高度变成比图11(a)高,成为致冷剂返回孔29a被敞开的状态。因此,积存到致冷剂返回孔29a的位置的液体致冷剂10流入气体流通管29。通过以上这样的动作,液体致冷剂10有选择地向第2容器移动,冷冻机油10从油返回管6向压缩机返回。
第7实施例,是以使第1容器1的液面位置恒定为目的,仅使液体致冷剂有选择地向第2容器移动者。前提是液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平静地保持在第1容器1中并自然地分离。
但是在实际运行状态中,有液体致冷剂与冷冻机油的分离不充分的场合,有冷冻机油虽然是微量的流量但却流入第2容器的场合。例如在冷冻空调回路长时间运行的情况下,也会有冷冻机油与液体致冷剂共存而储存于第2容器。如果冷冻机油储存于第2容器,则有可能压缩机内部的油量不足。因而,为了实现冷冻空调回路的高可靠性运行,有必要避免这样的情况。
在第8实施例和第9实施例中,是备有当冷冻空调回路停止时或没有气体致冷剂9流入时使储存于第2容器的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等液体返回第1容器1的移动装置的形态,下面就其结构进行说明。
第8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进行说明。图12(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12(b)是图12(a)的横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是假定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浑浊地流入第2容器的场合,使混入第2容器的冷冻机油返回第1容器者,是把第1容器配置在第2容器的下方,备有连接第1容器的上部与第2容器的下部的连通管者。
图中,31是使储存于第2空间即此场合的第2容器2内的液体向第1空间即此场合的第1容器1移动的移动装置,例如连通管,由把第2容器2的作为液体储存部的底部附近与第1容器1的上部导通的连通装置构成,10a是储存于第2容器2的液体致冷剂,11a是储存于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在本实施例中,第2容器2配置在第1容器1的上方。
图12表示运行时的情况,在气体流通管4中产生压力损失,成为第2容器2比第1容器1压力低。靠此压差,第2容器2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不从连通管31向第1容器1下落,气体致冷剂9向第2容器2上升地流动。因此,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储存于第2容器2的内部。
在冷冻空调回路停止的场合,第1容器1与第2容器2的压力均衡,积存于第2容器2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靠重力向第1容器1下落。此后,当冷冻空调回路运行时,移动到第1容器1的液体致冷剂10经连通管8进入气体流通管4,向第2容器2移动。此外,返回第1容器1的冷冻机油11从油返回管6向压缩机流动。
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和停止像这样反复进行,靠该一连串的动作积存于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11a也可以经由第1容器1向压缩机回收。
此外,图13是表示把第2容器2的底部与第1容器1的上部导通的连通管的上端部的位置与图12(a)不同的场合者。图中,31a是连通管,是上端部在第2容器2的气体空间中开口,进而在第2容器2的下部的液体储存部设有连通孔31b的构成。
在此构成中,当运行时与图12(a)同样,由于在图13中也有压差,所以气体致冷剂9流入第2容器2的上部,冷冻机油11a不向第1容器1下落。在冷冻空调回路停止的场合,积存于第2容器2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经连通孔31b向第1容器1下落。
就是说,当运行时把气体致冷剂9送到第2容器2的气体空间,而且当运行停止时能使储存于第2容器2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经连通孔31b返回第1容器1。
第9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该图表示冷冻空调回路运行中的状态。
图中,32是兼作液体流通装置与气体流通装置的流通管,这里是气体流通管,33是把第2容器2的液体储存部与气体流通管32的中间部导通的连通装置,这里是连通管。本实施例的构成也是,把第2容器2配置在第1容器1的上方。此外,第2容器2的液体储存部与第1容器1靠连通管33、气体流通管32来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是假定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浑浊地流入第2容器的场合,使混入第2容器的冷冻机油返回第1容器者,是在与第2容器连通的气体流通管的侧面上设置液体返回孔,把该液体返回孔与第2容器的下部连通的构成。
下面,就工作进行说明。就运行中的储液器内的压力子以考虑。如令第1容器1内部的压力为P1,第2容器2内部的压力为P2,气体流通管32的中间部的压力为P3,则由于有气体流动引起的压力损失,所以各压力成为P1>P3>P2的关系。因而,在运行中液体致冷剂10和冷冻机油11混入气体致冷剂并受其势头的影响从第1容器1向气体流通管32流出,经气体流通管32的开口端或连通管33向第2容器2流动,所以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与气体致冷剂一起储存于第2容器2内部。
但是,在运行停止的状态下,积存于第2容器2内部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靠重力经连通管33和气体流通管32向第1容器1移动。于是由于第1容器1平静,液体致冷剂10和冷冻机油11在第1容器1的下方自然地分离。
如果运行再次开始,则第1容器1的冷冻机油11从油返回管6返回压缩机,液体致冷剂10与气体致冷剂9一起被移送到第2容器2。
通过这样的动作,可以把储存于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回收于压缩机。
以上所述的第8、第9实施例,就假定在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中,微量流量的冷冻机油11a进入第2容器2,带有当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停止时使储存于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11a返回第1容器1的构成的移动装置者进行了说明。
下面,在第10、11、12实施例中,就在不停止冷冻空调回路,即在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中也能使储存于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11a返回第1容器1的构成的移动装置进行说明。
第10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储液器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也是,假定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浑浊地流入第2容器的场合,使混入第2容器的冷冻机油返回第1容器者,把第1容器配置在第2容器的下边,在第1容器与第2容器之间备有中间容器,用开关阀开关连接第1容器与中间容器,进而用开关阀开关连接第2容器与中间容器。图15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该图表示冷冻空调回路运行中的状态。
图中,34是第3空间,在此场合是设在作为第1空间的第1容器与作为第2空间的第2容器的中间的中间容器,35、36是第1、第2开关阀,37a、37b、37c、37d是连通管,经中间容器34连接第1容器1的上部和第2容器2的底部,用第1开关阀35来开闭中间容器34与第2容器2之间的连通管37a、37b。此外,用第2开关阀36来开闭中间容器34与第1容器1之间的连通管37c、37d。
下面,就工作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是在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中,通过轮流地使第1、第2开关阀35、36开关动作,使储存于第2容器2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返回第1容器1内部者。
当冷冻空调回路正在运行时,由于在使第1、第2开关阀35、36同时打开的状态下有P1>P2,所以不能使积存于第2容器2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返回第1容器1内部。但是,如果像图16(a)那样弄成打开第1开关阀35而关闭第2开关阀36的状态,则中间容器34内的压力与第2容器2的压力相同,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靠重力从第2容器2向中间容器34移动。
接着如果像图16(b)那样弄成关闭开关阀35,打开开关阀36的状态,则中间容器34内的压力与第1容器1的压力相同,积存于中间容器34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靠重力从中间容器34向第1容器1移动。
通过重复以上的动作,即使在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中也能使积存于第2容器2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返回第1容器1内部。再者,根据场合的不同,也可以检测第2容器2内部的液面高度,按液面高度对开关阀35、36进行开关控制,另外,定期地对开关阀35、36进行开关控制等,靠适当的开关控制装置对开关阀35、36进行开关控制。
第11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的构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是假定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浑浊地流入第2容器的场合,使混入第2容器的冷冻机油返回第1容器者,把在与第2容器连接的吸入管的内壁上突出地配备的多个连通管与第2容器连通地构成。图17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同时把其一部分放大表示。
图中,38是把在冷冻空调回路中循环的气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液体致冷剂向第1容器1引入的流入装置例如吸入管,39是导通吸入管38与第2容器2的液体储存部的连接装置,例如油回收管,设置着多个(例如3个)。多个油回收管39中最高位置的油回收管39a,设在储存于第2容器2内部的液面高度的最高位置附近,进而上下隔开地设置多个,在此场合是2个油回收管39b、39c,以便即使在液面处于第2容器2内的任意位置的场合也能把冷冻机油11a回收到第1容器1。进而,弄成这样的构成,即油回收管39的吸入管38一侧的端部,如放大表示的那样从吸入管38的内壁面向内侧突出例如几毫米的程度,另一端连接于第2容器2的下方。
下面,就工作进行说明。向吸入管38内侧突出的油回收管39的末端,由于受从冷冻空调回路流向第1容器1的流体流动的影响,比吸入管38内部的静压力更低,油回收管39的末端的压力成为P4。如令第1容器1内部的压力为P1、第2容器2内部的压力为P2,则由于运行中为P1>P2,所以要想积存于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11a和液体致冷剂10a流入吸入管38,必须使P4<P2。因此,使油回收管39以适当的尺寸向吸入管内突出,通过运用所谓喷射泵效应,造成P4<P2的情况成为可能。
在冷冻空调回路的运行中,通过实现P4<P2的关系,进入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11a与液体致冷剂10a一起进入吸入管38,向第1容器1移动。此外,由于把第2容器2配置在第1容器1的上方,所以当冷冻空调回路停止时,第2容器2内部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靠重力经油回收管39向第1容器1移动。
像这样,通过气体流通管4、通气管7、连通管8等的构成,在第1容器1内部,主要是液体致冷剂10被有选择地向第2容器2移送。进而,即使在该移送动作不充分,冷冻机油混入液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流入第2容器2的场合,根据本实施例,进入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11a也能回收到第1容器1,进而从油返回管6回收到压缩机。因而,能不减少流往压缩机的冷冻机油10的流量而确保必要量,可以提高冷冻机和冷冻空调回路的可靠性。
第12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第12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的构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是假定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浑浊地流入第2容器的场合,使混入第2容器的冷冻机油返回第1容器者,在第2容器的内部设置带有多个孔的管,把管的下端向与第1容器连接的吸入管的内壁突出地构成。图18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同时把其一部分放大表示。
图中,40是流入装置,例如流入管,41是液体回收装置,例如中空圆筒状的油回收管,是设置成浸入第2容器2的液体储存部者,在其侧面沿上下方向设有多个油回收孔41a。油回收孔41a的最高位置设在储存于第2容器2内部的液面高度的最高位置附近,进而在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上设置多个油回收孔41a,以便即使在液面处于任意位置的场合也能把冷冻机油11a回收到第1容器1。42是导通油回收管41的下端与吸入管40的连接装置,例如油回收管。油回收管42的吸入管40一侧的端部从吸入管40的内壁面向内侧突出几毫米程度地构成。
下面,就工作进行说明。即使在储存于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11a处于任意位置的场合,冷冻机油11a也从与液面位置相当的油回收孔41a进入油回收管41的内部,液体致冷剂11a从面对液体致冷剂10a的油回收孔41a进入油回收管41的内部。于是,在油回收管42的吸入管40一侧的端部,靠流过吸入管40的气体致冷剂9而作用喷射泵效应,与周围的静压力相比,成为负压。就是说,如令吸入管40内部的油回收管42的末端的压力为P5,则产生P5<P2的状态。结果,进入油回收管41的内部的冷冻机油11a和液体致冷剂10a被吸入吸入管40的内部,与气体致冷剂一起被回收到第1容器1。像这样,可以在运行中把进入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11a回收到第1容器1中。
此外,当冷冻空调回路停止时,第2容器2内部的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a,靠重力经油回收管41向第1容器1移动。
通过以上的动作,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液体致冷剂10的向第2容器2的选择性移送动作不充分,冷冻机油11混入液体致冷剂10a,冷冻机油11a流入第2容器2的场合,也能把进入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11a回收到第1容器1。进而所回收的冷冻机油11经油返回管6被回收到压缩机。因此,能不减少流往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而确保必要量,可以提高压缩机和冷冻空调回路的可靠性。
第13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13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的构成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也是假定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浑浊地流入第2容器的场合,使混入第2容器的冷冻机油返回第1容器者,使向与第1容器连接的吸入管的内壁突出地配备的多个连通管,与第2容器连通地构成。图19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同时把其一部分放大表示。本实施例是第11实施例的构成的变型例。就是说,是把第11实施例的构成运用于第2实施例的构成者,把第1容器1配置于第2容器2之上。
图中,43是吸入管,44a、44b、44c是油回收管,最高位置(油回收管44c的位置)设在积存于第2容器2内部的液面高度的最高位置附近,进而沿上下方向设置多个,此场合是2个油回收管44b、44c,以便即使液面处于任意位置的场合也可以把冷冻机油11a回收到第2容器2。油回收管44a、44b、44c的一端,如放大表示的那样向吸入管43的内侧突出,另一端连接于第2容器2的下方地构成。本实施例的工作,由于与第11实施例相同,所以其说明省略。
靠这样的构成也是,即使在液体致冷剂10的向第2容器2的选择性移送动作不充分,冷冻机油11混入液体致冷剂10a,冷冻机油11a流入第2容器2的场合,也能把进入第2容器2的冷冻机油11a回收到第1容器1。进而所回收的冷冻机油11经油返回管6被回收到压缩机。因此,不减少流往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可以得到高可靠性的冷冻空调回路。
下面,第14、15实施例,是防止第1容器和第2容器内部的液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被容器内部的气体致冷剂9的流动搅乱,旨在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和冷冻机油与液体致冷剂的分离者。
第14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14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表示用来使第1容器1内部的液面(油面)稳定,以及使冷冻机油11与液体致冷剂10的分界面稳定的构成。
图中,45是液面稳定板,设置于在液体致冷剂10积存于第1容器1内的状态下冷冻机油11与液体致冷剂10的分界面附近。此外,46是整流板,固定于油面(液面)的上方而设置。液面稳定板45和整流板46,构成使第1容器1内的液面稳定的液面稳定装置,选择例如金属网结构或泡沫金属或烧结金属这样的液体和气体的透过性良好者。
气体致冷剂9、液体致冷剂10、冷冻机油11由吸入管3流入第1容器1。在液体致冷剂10和冷冻机油11通过整流板46之际,其势头减缓而平静地下落在积存于第1容器1的液面上。另一方面,气体致冷剂9被整流板46改变流动方向,难以流向第1空间1的下方,变成容易顺利地流入气体流通管4和通气管7。
为了提高储液器的性能,要提高第1容器的气液分离效率,使冷冻机油10稳定地积存于第1容器1内,而且,要使液体致冷剂10与冷冻机油11有效地分离为2层。为了提高气液分离效率,重要的是实现第1容器1的内部的液面(油面)尽可能不搅乱的状态。另外,为了靠比重差使液体致冷剂10与冷冻机油11高效地分离成2层,重要的是把冷冻机油11与液体致冷剂10的分界面附近尽可能保持平静。因此,作为防止气体致冷剂直接冲突油面而气体致冷剂透过的构成,改变流动方向的整流板46或金属网结构或泡沫金属结构的液面稳定板45是有效的。
此外,下落的液体由于有液面稳定板45,所以比重轻的冷冻机油11与比重重的液体致冷剂10迅速分离,其分界面稳定。此外,即使对液面有所搅乱,该搅乱也能靠液面稳定板45一定程度地吸收,分界面和液面能保持稳定。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其构成是第1容器1的形状为圆筒状,吸入管3沿该圆筒的内壁面引入流体。因此,由于一边沿圆筒的内壁面流动,流体一边使势头缓和而下落,所以整流板46和液面稳定板45也有效地作用,可以形成平滑的流动。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弄成在第1容器1中设置液面稳定板45和整流板46两方的构成,但是即使带有某一方的构成,也有提高气液分离效率的效果。
第15实施例
就根据本发明第15实施例的可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储液器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表示用来稳定第2容器2内部的液面(油面)的构成。
图中,47是整流板,设置在第2容器2内部的油面(液面)的上方,气体流通管4的开口所设位置的下方。是防止从气体流通管4进入的气体致冷剂9冲击冷冻机油11a的表面和液体致冷剂10a的表面的构成。整流板47,可选择液体和气体的透过性良好者,例如用金属网结构或泡沫金属或烧结金属等构成。
气体致冷剂9或液体致冷剂10a、冷冻机油11a经气体流通管4流入第2容器2。此时,液体致冷剂10a和冷冻机油11储存于第2容器2,气体致冷剂从排出管5向冷冻空调回路引出。于是,如果在第2容器2内设有图示的整流板47,则能防止气体致冷剂直接冲击所储存的液面,成为平滑地流向排出管5。
以上,第1实施例至第13实施例,是用第1容器1与第2容器2两个容器构成,把冷冻机油与液体致冷剂分离,得到把冷冻机油高效地返回到压缩机的效果者。以下所示的第16实施例至第23实施例,是在一个容器中设置隔板而形成两个空间(第1空间和第2空间)者,靠与第1实施例至第13实施例中的第1容器和第2容器同样的作用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能以更简单的构成得到小型化的构成。
第16实施例
第16实施例是把第2实施例中所示构成的储液器用一个容器来构成的例子,就该储液器进行说明。图22(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22(b)是图22(a)的X-X线剖视图。
图中,60是储液器容器,61是把储液器容器60的内部上下隔开的隔板,62是第1空间,63是第2空间,64是吸入管,65是气体流通管,66是通气管,67是连通管,68是排出管,69是与油返回管相当的油返回孔。
在本实施例中,第2实施例中的第1容器1相当于第1空间62,第2容器2相当于第2空同63。与第2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带有相同的名称并具有相同的功能。再者,虽然在第2实施例中没有画出,但通常成为把排出管5从第2容器引向压缩机,此外,油返回管6也是从第2容器引向压缩机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弄成在储液器容器60内部把油返回孔69与排出管68连通,把气体致冷剂和冷冻机油被引出的排出管68引向压缩机的结构。
从第1空间62的底面到油返回孔69的高度h1、从第1空间62的底面到连通管67的高度h2、从第1空间62的底面到通气管66的下端部的高度h3,有h3<h1<h2的关系。此外,通气管66的上端部的位置在与气体流通管65的上端部几乎相同的位置上开口。
这里,在第1空间62的液面(油面)从h3到h2的场合,气体致冷剂从通气管66经连通管67流入气体流通管65。这时,液体致冷剂根据液面高度而进入通气管66的下端部一侧。于是如果液面(油面)成为h2以上,则液体致冷剂从通气管66经连通管67流入气体流通管65。该液体致冷剂,与重力下落和内部的气体流动一起向处于下部的第2空间63移动,储存于第2空间63的底部,第1空间62内的液面高度降低。像这样,在第1空间62内部,液面(油面)高度为h2,几乎保持恒定,多余的液体致冷剂储存于第2空间63。因此,像图2中说明的那样,在与液体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被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可以使从油返回管69经排出管68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恒定,不减少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而确保必要量,能提高压缩机和冷冻空调回路的可靠性。
此外,与储液器容器60连接的管子,是吸入管64、排出管68,可以得到外观简单的储液器。
第17实施例
第17实施例是第16实施例的变型,是把第1空间与第2空间横向布置的构成例,就该储液器进行说明。
图23(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23(b)是图23(a)的X-X线剖视图。图中,70是储液器容器,71是把储液器容器70的内部隔开的隔板,72是第1空间,73是第2空间,74是吸入管,75是气体流通管,76是通气管,77是连通管,78是排出管,79是油返回管。
从第1空间72的底面到油返回管79的高度h1、从第1空间72的底面到连通管77的高度h2、从第1空间72的底面到通气管76的下端部的高度h3,有h3<h1<h2的关系。此外,通气管76的上端部的位置,在与气体流通管75的上端部几乎相同的位置上开口。
这里,在第1空间72的液面(油面)从h3至h2的场合,气体致冷剂从通气管76经连通管77流入气体流通管75。这时,液体致冷剂根据液面高度而进入通气管76的下端部一侧。于是如果液面(油面)成为h2以上,则液体致冷剂从通气管76经连通管77流入气体流通管75。该液体致冷剂,与该内部的气体流动一起向第2空间73移动,储存于第2空间73的底部,第1空间72内的液面高度降低。像这样,在第1空间72内部,液面(油面)高度为h2,几乎保持恒定,多余的液体致冷剂储存于第2空间73。因此,像图2中说明的那样,在与液体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被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可以使从油返回管79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恒定,不减少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而确保必要量,能提高压缩机和冷冻空调回路的可靠性。
此外,与储液器容器70连接的管子,是吸入管74、排出管78、油返回管79,可以得到外观简单的储液器。
第18实施例
第18实施例是把第6实施例用一个容器构成,进而把第1空间布置在第2空间的旁边的构成例,就该储液器进行说明。
图24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24(a)表示储液器的整体,图24(b)是放大表示一部分者。图中,80是储液器容器,81是把储液器容器80的内部隔开的隔板,81a是在隔板上加工的气体流通孔,82是第1空间,83是第2空间,84是吸入管,85是分离板,86是致冷剂吸上管,87是排出管,88是油返回管。分离板85和致冷剂吸上管86的下端部构成分别与第1空间82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第6实施例中的第1容器1相当于第1空间82,此外,第2容器2相当于第2空间83,气体流通管22相当于气体流通孔81a,圆筒23相当于分离板85,致冷剂吸上管24相当于致冷剂吸上管86。
从第1空间82的底面到油返回管88的高度h1、从第1空间82的底面到致冷剂吸上管86的高度h2,从第1空间82的底面到分离板85的下端部的高度h3,有h3<h1<h2的关系。
当冷冻空调回路工作时,由于气体致冷剂从第1空间82经气体流通孔81a向第2空间83流动而产生压力损失。就是说,第1空间82内的压力成为比第2空间83内的压力高。这里,在第1空间82的液面(油面)从h3到h2的场合,气体致冷剂进入致冷剂吸上管86,靠压差在致冷剂吸上管86内被向上推。这时,液体致冷剂随着液面高度从分离板85的下端部进入设置致冷剂吸上管86的一侧。于是,如果液面(油面)成为h2以上,则液体致冷剂进入致冷剂吸上管86,靠压差在致冷剂吸上管86内被向上推。因此,第1空间82内的液体致冷剂10向第2空间83移动,储存于第2空间83的底部,第1空间82内的液面高度降低。
像这样,在第1空间82内部,液面(油面)高度为h2,几乎保持恒定,多余的液体致冷剂储存于第2空间83。因此,像图2中说明的那样,在与液体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被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可以使从油返回管88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恒定,不减少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而确保必要量,能提高压缩机和冷冻空调回路的可靠性。
此外,与储液器容器80连接的管子,是吸入管84、排出管87、油返回管88,可以得到外观简单的储液器。
第19实施例
第19实施例是把第8实施例用一个容器构成的例子,就该储液器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25(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25(b)是图25(a)的X-X线剖视图。图中,89是储液器容器,90是把储液器容器89的内部上下隔开的隔板,91是第1空间,92是第2空间、93是吸入管、94是气体流通管、95是通气管、96是连通管、97是连通管、98是排出管、99是油返回管。第8实施例的第1容器1相当于第1空间91,此外,第2容器2相当于第2空间92。
从第1空间91的底面到油返回管99的高度h1、从第1空间91的底面到连通管96的高度h2、从第1空间91的底面到通气管95的下端部的高度h3,有h3<h1<h2的关系。此外,通气管95的上端部的位置,在与气体流通管94的上端部几乎相同的位置上开口。
这里,在第1空间91的液面(油面)从h3至h2的场合,气体致冷剂从通气管95经连通管96流入气体流通管94。这时,液体致冷剂随着液面高度从通气管95的下端部进入。于是如果液面(油面)成为h2以上,则液体致冷剂从通气管95经连通管96流入气体流通管94。该液体致冷剂,与内部的气体流动一起向第2空间92移动,储存于第2空间92的底部,第1空间91内的液面高度降低。当冷冻空调回路工作时,由于气体致冷剂从第1空间91经气体流通管94向第2空间92流动而产生压力损失。就是说,第1空间91内的压力成为比第2空间92内的压力更高。因此,虽然移动到第2空间92的液体致冷剂不从连通管97返回第1空间91,但是当冷冻空调回路停止时第1空间91内部与第2空间92内部的压差消失,储存于第2空间92的液体致冷剂靠重力从连通管97返回第1空间91。
像这样,在第1空同91内部,液面(油面)高度h2,几乎保持恒定,多余的液体致冷剂储存于第2空间92。因此,像图2中说明的那样,在与液体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被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可以使从油返回管99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恒定,不减少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而确保必要量,能提高压缩机和冷冻空调回路的可靠性。
此外,与储液器容器89连接的管子,是吸入管93、排出管98、油返回管99,可以得到外观简单的储液器。
第20实施例
第20实施例,是把第9实施例中所示构成的储液器,用一个容器构成,把第2容器配置在第1容器中的例子,就该储液器进行说明。图26(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26(b)是俯视图。
图中100是储液器容器,101是分隔储液器容器100的内部的内容器,102是由内容器101分隔的第1空间,103是第2空间,104是吸入管,105是气体流通管,105a是连通孔,106是通气管,107是连通管,108是油返回管,109是排出管。
在本实施例中,第9实施例中的第1容器1相当于第1空间102,第2容器2相当于第2空间103,连通管33相当于连通孔105a。与第9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带有相同的名称并具有相同的功能。
从第1空间102的底面到油返回管108的高度h1、从第1空间102的底面到连通管107的高度h2、从第1空间102的底面到通气管106的下端部的高度h3,有h3<h1<h2的关系。此外,通气管106的上端部的位置,在与气体流通管105的一方的开口端部几乎相同的位置上开口。
这里,在第1空间102的液面(油面)从h3至h2的场合,气体致冷剂从通气管106经连通管107流入气体流通管105。这时,液体致冷剂随着其液面高度从通气管106的下端部进入。于是如果液面(油面)成为h2以上,则液体致冷剂从通气管106经连通管107流入气体流通管105。该液体致冷剂,与内部的气体流动一起向第2空间103移动,储存于第2空间103的底部,第1空间102的液面高度降低。当冷冻空调回路工作时,由于气体致冷剂从第1空间102经气体流通管105向第2空间103流动而产生压力损失。就是说,第1空间102内的压力成为比第2空间103内的压力更高。因此,虽然移动到第2空间103的液体致冷剂不从连通管返回第1空间102,但是当冷冻空调回路停止时,第1空间102内部与第2空间103内部的压差消失,储存于第2空间103的液体致冷剂靠重力从连通孔105返回第1空间102。
像这样,在第1空间102内部,液面(油面)高度为h2,几乎保持恒定,多余的液体致冷剂储存于第2空间103。因此,像图2中说明的那样,在与液体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被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可以使从油返回管108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恒定,能抑制压缩机发生不良。
此外,与储液器容器100连接的管子,是吸入管104、油返回管108、排出管109,可以得到外观简单的储液器。
再者,图27是表示气体流通管的变型例者,其构成是在配置于第2空间内的气体流通管110的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上,设置多个连通孔,例如两个连通孔110a、110b。
像这样通过在不同位置上设置连通孔110a、110b,与储存于第2空间的液体液面高度无关,当冷冻空调回路停止时可以高效地返回第1空间。特别是即使在冷冻机油进入并存在于液体储存部上方的场合,也能使该冷冻机油平滑地返回第1空间。
第21实施例
第21实施例,是把第12实施例中所示构成的储液器用一个容器构成,用隔板分隔第1容器与第2容器而配置的例子,就该储液器进行说明。图28(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28(b)是图28(a)的X-X线剖视图。
图中,111是储液器容器,112是把储液器容器111的内部上下隔开的隔板,113是第1空间,114是第2空间,115是吸入管,116是气体流通管,117是通气管,118是连通管,119是油返回管,120是排出管,121和122是油回收管。
在本实施例中,第12实施例中的第1容器1相当于第1空间113,第2容器2相当于第2空间114。与第12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带有相同的名称并具有同样的功能。
从第1空间113的底面到油返回管119的高度h1、从第1空间113的底面到连通管118的高度h2、从第1空间113的底面到通气管117的下端部的高度h3,有h3<h1<h2的关系。此外,通气管117的上端部的位置,在与气体流通管116的一方的开口端部几乎相同的位置上开口。
这里,在第1空间113的液面(油面)从h3至h2的场合,气体致冷剂从通气管117经连通管118流入气体连通管116。这时,液体致冷剂随着液面高度从通气管117的下端部进入。于是如果液面(油面)成为h2以上,则液体致冷剂从通气管117经连通管118流入气体流通管116。该液体致冷剂,与内部的气体流动一起向第2空间114移动,储存于第2空间114的底部,第1空间113的液面高度降低。
像这样,在第1空间113内部,液面(油面)高度为h2,几乎保持恒定,多余的液体致冷剂储存于第2空间114。因此,像图2中说明的那样,在与液体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被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可以使从油返回管119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恒定,能抑制压缩机发生不良。
此外,油回收管121在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带有多个油回收孔,配置成浸入第2空间114的液体储存部。油回收孔的最高位置设在积存于第2空间114内部的液面高度的最高位置附近,进而把油回收孔沿上下方向设置多个,以便即使在储存于第2空间114内的液体的液面处于任意位置的场合,也能把在该液体上方分离的冷冻机油回收到第1空间113。把油回收管121的下端部与吸入管115连通的油回收管122,把其一方的端部向吸入管115的内侧突出例如几毫米程度地构成。
下面,就油回收管121、122的工作进行说明。即使在储存于第2空间114的冷冻机油处于任意位置的场合,冷冻机油也从与油面位置相当的油回收孔进入油回收管121的内部,液体致冷剂从面对液体致冷剂的油回收孔进入油回收管121的内部。于是,在油回收管122的前端部,靠由吸入管115内部的流动引起的喷射泵效应的作用,与周围的静压力相比成为负压。结果,进入油回收管122的内部的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被吸入吸入管115的内部,被回收到第1空间113。像这样,即使在冷冻空调回路运行中,也能把进入第2空间114的冷冻机油回收到第1空间113。
此外,当冷冻空调回路停止时,第2空间114内部的液体,靠重力经油回收管121、122向第1空间113移动。
通过以上的动作,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液体致冷剂的向第2空间114的选择性移送动作不充分,冷冻机油混入液体致冷剂,冷冻机油流入第2空间114的场合,也能把进入第2空间114的冷冻机油回收到第1空间113。进而所回收的冷冻机油经油返回管119回收到压缩机。因此能不减少流往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可以得到高可靠性的冷冻空调回路。
此外,与储液器容器111连接的管子,是吸入管115、油返回管119、排出管120,可以得到外观简单的储液器。
第22实施例
第22实施例,是作为第1空间的液面高度保持装置弄成带有第6实施例中所示的圆筒和致冷剂吸上管的构成,把第1、第2空间弄成一个容器的配置,以及作为使储存于第2空间的液体向第1空间移动的装置弄成第21实施例中所示的构成者。下面,就该储液器进行说明。图29(a)是表示根据第22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29(b)是图29(a)的X-X线剖视图。
图中,123是储液器容器,124是把储液器容器123的内部上下隔开的隔板,125是第1空间,126是第2空间,127是吸入管,128是气体流通管,129是油返回管,130是排出管,131和132是油回收管,133是致冷剂吸上管,134是圆筒。
从第1空间125的底面到油返回管129的高度h1、从第1空间125的底面到致冷剂吸上管133的下端部的高度h2、从第1空间125的底面到圆筒134的下端部的高度h3,有h3<h1<h2的关系。此外,致冷剂吸上管133的上端部贯通隔板124,与第2空间126连通。
这里,在第1空间125的液面(油面)从h3至h2的场合,气体致冷剂经致冷剂吸上管133流入第2空间126。这时液体致冷剂随着液面高度从圆筒134的下端部进入。于是如果液面(油面)成为h2以上,则经致冷剂吸上管133流入第2空间126,第1空间125内的液面高度降低。当冷冻空调回路工作时,由于气体致冷剂从第1空间125经气体流通管128向第2空间126流动而产生压力损失。就是说,第1空间125内的压力成为比第2空间126内的压力更高。因此,虽然移动到第2空间126的液体致冷剂不从致冷剂吸上管133返回第1空间125,但是当冷冻空调回路停止时,第1空间125内部与第2空间126内部的压差消失,储存于第2空间126的液体致冷剂靠重力从致冷剂吸上管133返回第1空间125。
像这样,在第1空间125内部,液面(油面)高度为h2,第1空间125内部的液面几乎恒定,因而,使冷冻机油存在于油返回管129的高度附近,可以有选择地使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此外,可以把液体致冷剂储存于第2空间126。因此,在与液体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被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可以使从油返回管129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恒定,能抑制压缩机发生不良。
此外,作为移动装置,油回收管133在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带有多个油回收孔,配置成浸入第2空间126的液体储存部。油回收孔的最高位置设在积存于第2空间126内部的液面高度的最高位置附近,进而把油回收孔沿上下方向设置多个,以便即使在储存于第2空间126内的液体的液面处于任意位置的场合,也能把在该液体上方分离的冷冻机油回收到第1空间125。把油回收管131的下端部与吸入管127连通的油回收管132,构成把其一方的端部向吸入管127的内侧突出例如几毫米程度。
油回收管131、132的工作与第21实施例同样,即使在储存于第2空间126的冷冻机油处于任意位置的场合,冷冻机油也从与油面位置相当的油回收孔进入油回收管131的内部,液体致冷剂从面对液体致冷剂的油回收孔进入油回收管131的内部。于是,在油回收管132的前端部,靠由吸入管127内部的流动引起的喷射泵效应的作用,与周围的静压力相比成为负压。结果,进入油回收管127的内部的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被吸入吸入管127的内部,被回收到第1空间125。像这样,即使在冷冻空调回路运行中,也能把进入第2空间126的冷冻机油回收到第1空间125。
根据以上事实,储存于第2空间的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与其液面的高度无关,无论在冷冻空调回路的工作中还是停止中,都能高效地返回第1空间,进而冷冻机油可以经油返回管129返回到压缩机。
此外,与储液器容器123连接的管子,是吸入管127、油返回管129、排出管130,可以得到外观简单的储液器。
第23实施例
第23实施例,是作为第1容器把第2实施例,作为第2容器把第12实施例用一个容器构成的例子,就该储液器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0是表示第23实施例的剖视图。图中,135是储液器容器,136是把储液器容器135的内部上下隔开的隔板,137是第1空间,138是第2空间,139是吸入管,140是气体流通管,141是通气管,142是连通管,143是与油返回管相当的油返回孔,144是排出管。
第23实施例,是作为第1空间的液面高度保持装置弄成第1实施例中所示的带有通气管和连通管的构成,把第1、第2空间弄成一个容器的配置,以及作为使储存于第2空间的液体向第1空间移动的装置弄成第12实施例中所示的带有油回收管的构成者。下面,就该储液器进行说明。图30(a)是表示根据第23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纵剖视图,图30(b)是图30(a)的X-X线剖视图。
图中,135是储液器容器,136是把储液器容器135的内部上下隔开的隔板,137是第1空间,138是第2空间,139是吸入管,140是气体流通管,141是通气管,142是连通管,143是与油返回管相当的油返回孔,144是排出管,145和146是油回收管。在本实施例中,其构成为在排出管144上设置油返回孔143,靠排出管144使致冷剂气体和冷冻机油返回到冷冻空调回路。
从第1空间137的底面到油返回孔134的高度h1、从第1空间137的底面到连通管142的高度h2、从第1空间137的底面到通气管141的下端部的高度h3,有h3<h1<h2的关系。此外,气体流通管140的下端部贯通隔板124,与第2空间138连通。
这里,在第1空间137的液面(油面)从h3至h2的场合,气体致冷剂从通气管141经连通管142,从气体流通管140流入第2空间138。这时,液体致冷剂根据其液面高度从通气管141的下端部进入。于是如果液面(油面)成为h2以上,则液体致冷剂经连通管142从气体流通管140流入第2空间138。于是储存于第2空间138,第1空间137的液面高度降低。
像这样,在第1空间137内部,液面(油面)高度为h2,第1容器137内部的液面几乎恒定,因而,使冷冻机油存在于油返回孔143的高度附近,可以有选择地使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此外,可以把液体致冷剂储存于第2空间138。因此,在与液体致冷剂的溶解性微弱的冷冻机油被用于冷冻空调回路的场合,可以使从油回收孔143流向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流量恒定,能抑制压缩机发生不良。
此外,作为移动装置,油回收管145在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带有多个油回收孔,配置成浸入第2空间138的液体储存部。油回收孔的最高位置设在积存于第2空间138内部的液面高度的最高位置附近,进而把油回收孔沿上下方向设置多个,以便即使在储存于第2空间138内的液体的液面处于任意位置的场合,也能把在该液体上方分离的冷冻机油回收到第1空间137。把油回收管145的下端部与吸入管139连通的油回收管146,构成把其一方的端部向吸入管139的内侧突出例如几毫米。
油回收管145、146的工作与第21实施例同样,即使在储存于第2空间138的冷冻机油处于任意位置的场合,冷冻机油也从与油面位置相当的油回收孔进入油回收管145的内部,液体致冷剂从面对液体致冷剂的油回收孔进入油回收管145的内部。于是,在油回收管146的前端部,靠由吸入管139内部的流动引起的喷射泵效应的作用,与周围的静压力相比成为负压。结果,进入油回收管146的内部的冷冻机油和液体致冷剂被吸入吸入管139的内部,被回收到第1空间137。像这样,即使在冷冻空调回路运行中,也能把进入第2空间138的冷冻机油回收到第1空间137。
根据以上事实,储存于第2空间的冷冻机油,与其液面的高度无关,无论在冷冻空调回路的工作中还是停止中,都能高效地返回第1空间,进而冷冻机油可以经油返回孔143、排出管144返回到压缩机。
此外,与储液器容器135连接的管子,是吸入管139和排出管144,可以得到因外观简单而便于使用的储液器。
再者,像以上这样,在第16实施例~第23实施例中,展示了用一个容器构成储液器的例子。但是,作为把从第1实施例至第15实施例组合起来用一个容器构成的方法,也可以考虑其他种种变型例。这里,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也可以由其他构成把第1空间与第2空间用一个容器构成,以简单的外观得到使用方便的储液器。
像以上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1构成,备有:靠流入装置把作为在冷冻空调回路中循环的流体的液体与气体引入的第1空间;靠气体流通装置把气体从第1空间引入并靠流出装置向冷冻空调回路引出,同时构成能储存液体的第2空间;防止引入第1空间的液体的积存高度成为规定高度以上的液面高度保持装置;当第1空间内成为规定高度以上时使液体从第1空间向第2空间移动的液体流通装置;以及在比第1空间的规定高度低的位置上开口,把积存于第1空间的液体向冷冻空调回路引出的返回装置,借此可以把第1空间的液面高度几乎保持恒定而抑制对压缩机的液体致冷剂流入量。可以确保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必要量,可以得到能提高可靠性的储液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构成,是在第1构成中的用一端开口于第1空间的气体部同时另一端开口于第2空间、跨越第1空间内的气体部与液体积存部而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气体流通管构成液体流通装置和气体流通装置,用带有在规定高度的位置上与在第1空间内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气体流通管连通的连通部、把连通部与第1空间内的上部连通的第1路径、以及把连通部与低于第1空间内的规定高度的位置的空间连通的第2路径的东西构成液面高度保持装置,借此可以把第1空间的液面高度几乎保持恒定而抑制对压缩机的液体致冷剂流入量,可以确保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必要量,可以得到能提高可靠性的储液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构成,是在第1或第2构成中,备有把储存在第2空间内的液体向第1空间移动的移动装置,借此使储存于第2空间的冷冻机油从第1空间返回压缩机,可以得到能确保压缩机所必要的冷冻机油的储液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4构成,是在第3构成中,把第2空间配置在第1空间的上方,用把第2空间的液体储存部与第1空间导通的连通装置构成移动装置,借此使储存于第2空间的冷冻机油从第1空间返回压缩机,可以得到能确保压缩机所必要的冷冻机油的储液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5构成,是在第3构成中,用单个或多个连接装置把流入装置与第2空间的液体储存部导通,该连接装置的流入装置一侧的端部从流入装置的内壁面向内侧突出地构成移动装置,在靠流入装置把流体向第1空间流入时,伴随着储存于第2空间的流体,借此,不停止冷冻空调回路而使储存于第2空间的冷冻机油从第1空间返回压缩机,可以得到能确保压缩机所必要的冷冻机油的储液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6构成,是在第3构成中,用沿上下方向设置于第2空间的液体储存部并能回收该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的液体的液体回收装置,以及把流入装置与液体回收装置导通的连接装置构成移动装置,把连接装置的流入装置一侧的端部从流入装置的内壁面向内侧突出地构成,在靠流入装置把流体向第1空间流入时,伴随着储存于第2空同的液体,借此,可以不停止冷冻空调回路,而使储存于第2空间的冷冻机油从第1空间返回压缩机,得到能确保压缩机所必要的冷冻机油的储液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7构成,是在第3构成中,其特征在于,把第2空间配置在第1空间的上方,用设在第2空间与第1空间的中间部的第3空间、设在第1空间与第3空间之间的第1开关阀、以及设在第2空间与第3空间之间的第2开关阀构成移动装置,在第2开关阀打开时把第1开关阀关闭,在第2开关阀关闭时把第1开关阀打开把储存于第2空间的液体经第3空间向第1空间移动,借此,可以不停止冷冻空调回路,而使储存于第2空间的冷冻机油从第1空间返回压缩机,得到能确保压缩机所必要的冷冻机油的储液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8构成,是在第1构成中,备有在第1空间和第2空间的至少一方中使空间内部的液面稳定的液面稳定装置,借此,使第1空间和第2空间内部的液面稳定,可以得到能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储液器。

Claims (8)

1.一种储液器,该储液器备有:靠流入装置把作为在冷冻空调回路中循环的流体的液体与气体引入的第1空间;靠气体流通管把所述气体从所述第1空间引入并靠流出装置向所述冷冻空调回路引出,同时构成能储存所述液体的第2空间;为防止引入所述第1空间的所述液体的积存高度成为第一规定高度(h2)以上而设置的液面高度保持装置,所述液面高度保持装置,是带有连通部、第1路径以及第2路径的装置,所述连通部在所述第一规定高度(h2)的位置上与在所述第1空间内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所述气体流通管连通,所述第1路径把所述连通部与所述第1空间的上部连通,所述第2路径把所述连通部与低于所述第1空间内的所述第一规定高度(h2)的位置的空间连通;当所述第1空间内成为所述第一规定高度(h2)以上时使所述液体从所述第1空间的比所述第一规定高度(h2)低的第二规定高度(h3)向所述第2空间移动的液体流通管;以及在比所述第1空间的所述第一规定高度(h2)低且比所述第二规定高度(h3)高的位置上开口,把积存于所述第1空间的所述液体向所述冷冻空调回路导出的液体返回管。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流通管和所述气体流通管,是一端部开口于第1空间的气体部同时另一端开口于第2空间、跨越所述第1空间内的所述气体部与液体积存部而沿上下方向配置的共同的流通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备有把储存于第2空间内的液体向第1空间移动的移动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把第2空间配置在第1空间的上方,所述移动装置,是把所述第2空间的液体储存部与第1空间导通的连通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用单个或多个连接装置把流入装置与第2空间的液体储存部导通,该连接装置的所述流入装置一侧的端部从所述流入装置的内壁面向内侧突出地构成,在靠所述流入装置把流体向第1空间流入时,伴随着储存于第2空间的液体。
6.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用沿上下方向设置于第2空间的液体储存部并能回收该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的液体的液体回收装置,以及把流入装置与所述液体回收装置导通的连接装置构成,把所述连接装置的所述流入装置一侧的端部从所述流入装置的内壁面向内侧突出地构成,在靠所述流入装置把流体向第1空间流入时,伴随着储存于第2空间的液体。
7.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把第2空间配置在第1空间的上方,用设在第2空间与第1空间的中间部的第3空间、设在所述第1空间与所述第3空间之间的第1开关阀、以及设在所述第2空间与所述第3空间之间的第2开关阀构成所述移动装置,在第2开关阀打开时把第1开关阀关闭,在第2开关阀关闭时把第1开关阀打开,把储存于所述第2空间的所述液体经所述第3空间向所述第1空间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备有在第1空间和第2空间的至少一方中使空间内部的液面稳定的液面稳定装置。
CNB981096492A 1997-06-24 1998-06-04 储液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933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9167328A JPH1114199A (ja) 1997-06-24 1997-06-24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167328/1997 1997-06-24
JP167328/97 1997-06-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8823A CN1208823A (zh) 1999-02-24
CN1149338C true CN1149338C (zh) 2004-05-12

Family

ID=15847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0964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9338C (zh) 1997-06-24 1998-06-04 储液器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5996372A (zh)
EP (1) EP0887603B1 (zh)
JP (1) JPH1114199A (zh)
KR (1) KR100304074B1 (zh)
CN (1) CN1149338C (zh)
BR (1) BR9801544A (zh)
DE (1) DE69824918T2 (zh)
ES (1) ES2224307T3 (zh)
MY (1) MY133561A (zh)
TW (1) TW3748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7325B1 (en) 2000-10-31 2002-10-01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phase separation
DE10058513A1 (de) * 2000-11-24 2002-06-20 Obrist Engineering Gmbh Lusten Sammler
DE10161238A1 (de) * 2001-12-13 2003-06-26 Behr Gmbh & Co Niederdrucksammler, insbesondere für eine CO2-Klimaanlage
JP3945252B2 (ja) * 2002-01-10 2007-07-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用の気液分離器
US6931886B2 (en) 2002-11-01 2005-08-23 Axima Refrigeration Gmbh Apparatus for the return of lubricant for a refrigeration machine
EP1416234A1 (de) * 2002-11-01 2004-05-06 Axima Refrigeration GmbH Vorrichtung zur Schmiermittelrückführung für eine Kältemaschine
US6637216B1 (en) 2003-01-22 2003-10-28 Bristol Compressors, Inc. Compressor with internal accumulator for use in split compressor
JP4255817B2 (ja) * 2003-08-27 2009-04-15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気液分離器
CN100364185C (zh) * 2003-12-30 2008-01-23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用于锁模激光器的微型液体循环系统
US7395678B2 (en) * 2004-04-02 2008-07-08 Parker-Hannifin Corp. Refrigerant receiving apparatus
US7478538B2 (en) * 2004-10-21 2009-01-20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Refrigerant containment vessel with thermal inertia and method of use
JP2006162122A (ja) * 2004-12-06 2006-06-22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175804B1 (ko) * 2005-05-18 2012-08-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용 어큐뮬레이터
US7228706B1 (en) 2005-12-30 2007-06-12 National Refrige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Canada Corp. Extraction apparatus
JP2007192433A (ja) * 2006-01-17 2007-08-02 Daikin Ind Ltd 気液分離器及び該気液分離器を備えた冷凍装置
US20070251256A1 (en) * 2006-03-20 2007-11-01 Pham Hung M Flash tank design and control for heat pumps
US20080016887A1 (en) * 2006-04-19 2008-01-24 Locke Marcos A Pressure balancing accumulator
ITMI20072100A1 (it) * 2007-10-31 2009-05-01 Parker Hannifin Spa Dispositivo di accumulo refrigerante e recupero olio per sistemi di recupero/rigenerazione/ricarica di un fluido refrigerante
EP2484995B1 (en) * 2009-09-30 2018-09-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source-sid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2012007864A (ja) * 2010-06-28 2012-01-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受液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8516837B2 (en) * 2010-08-04 2013-08-27 Manipal University Defrosting a freezing unit and liquid purification
JP2013053757A (ja) * 2011-08-31 2013-03-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媒回路システム
KR101426998B1 (ko) * 2012-08-02 2014-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2967093A (zh) * 2012-12-17 2013-03-13 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相流储液稳流器
JP6131621B2 (ja) * 2013-02-05 2017-05-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油分離器
KR102122574B1 (ko) * 2013-02-28 2020-06-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어큐뮬레이터 및 이를 사용한 공기조화기
WO2015087530A1 (ja) * 2013-12-13 2015-06-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装置および冷却装置
KR102198326B1 (ko) * 2013-12-26 2021-0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CN103913022A (zh) * 2014-04-02 2014-07-09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储液器和具有该储液器的压缩机
DE102015110574B4 (de) * 2015-07-01 2018-12-13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Vorrichtung zum Abscheiden und Sammeln flüssigen Kältemittels eines Kältemittelkreislaufs
JP6465218B2 (ja) * 2015-11-11 2019-02-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排熱回収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10569394U (zh) * 2017-02-22 2020-05-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KR20180118397A (ko) * 2017-04-21 2018-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어큐뮬레이터
CN107421179B (zh) * 2017-05-23 2023-07-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闪发器
JP7151282B2 (ja) * 2018-08-31 2022-10-1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1288693A (zh) * 2018-12-06 2020-06-16 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油气分离组件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
WO2022219666A1 (ja) * 2021-04-12 2022-10-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室外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35995A (en) * 1927-11-29 1929-11-19 Chicago Pneumatic Tool Co Refrigerating system
US1994037A (en) * 1932-11-15 1935-03-12 Norman H Gay Evaporator system for refrigeration
US2570962A (en) * 1947-12-06 1951-10-09 Annandale Cuthill Means for intercepting liquid refrigerant
US3084523A (en) * 1962-01-30 1963-04-09 Refrigeration Research Refrigeration component
US3180567A (en) * 1963-04-12 1965-04-27 Coleman Co Compressor anti-slugging device
US3429139A (en) * 1967-08-01 1969-02-25 Borg Warner Refrigeration system including accumulator means
DE7601884U1 (de) * 1976-01-21 1984-03-08 Erich Schultze KG, 1000 Berlin Fluessigkeitsabscheider mit absaugduese
JPS5842838Y2 (ja) * 1977-03-25 1983-09-28 株式会社東芝 冷凍機
JPS56168068A (en) * 1980-05-28 1981-12-24 Hitachi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for airconditioner
JPS5887079A (ja) * 1981-11-20 1983-05-24 Canon Electronics Inc プリンタ
JPS5887079U (ja) 1981-12-08 1983-06-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アキユムレ−タ
JPS6255588A (ja) * 1985-09-05 1987-03-11 Casio Comput Co Ltd 目盛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3829263A1 (de) * 1988-08-29 1990-03-15 Schmitz Uwe Vorrichtung zum verteilen eines stroemenden fluessigkeits-gas-gemisches in mehrere teilstroeme
DE3833209C1 (zh) * 1988-09-30 1990-03-29 Danfoss A/S, Nordborg, Dk
JPH0539409A (ja) 1991-08-02 1993-02-19 Idemitsu Petrochem Co Ltd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
JPH0744237U (ja) * 1992-07-22 1995-11-07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冷暖房兼用空気調和機のアキュムレータ構造
KR940010583A (ko) * 1992-10-24 1994-05-26 정용문 가입자의 재가입 호처리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87603A3 (en) 1999-12-22
BR9801544A (pt) 1999-06-29
KR19990006455A (ko) 1999-01-25
DE69824918D1 (de) 2004-08-12
ES2224307T3 (es) 2005-03-01
MY133561A (en) 2007-11-30
CN1208823A (zh) 1999-02-24
EP0887603B1 (en) 2004-07-07
DE69824918T2 (de) 2005-07-14
EP0887603A2 (en) 1998-12-30
TW374831B (en) 1999-11-21
US5996372A (en) 1999-12-07
JPH1114199A (ja) 1999-01-22
KR100304074B1 (ko) 2001-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338C (zh) 储液器
CN1293351C (zh) 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CN1823032A (zh) 用于分离至少一股含富集的(甲基)丙烯酸单体的料流的热分离方法
CN1172889C (zh) 连续生产碳酸二烷基酯和二醇的方法
CN1086453C (zh) 阀装置
CN1114784C (zh) 用于贮存溶解的甲烷基气体的系统
CN1262791C (zh) 流化床焚烧炉及其运行方法
CN1162665C (zh) 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
CN1871481A (zh) 冷冻装置的施工方法及其冷冻装置
CN101044109A (zh) 高纯度碳酸二芳基酯的工业制备方法
CN1617919A (zh) 气体包合物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87108239A (zh) 碱土金属烃基酚盐及其磁化衍生物,它们的制备和应用
CN101076667A (zh) 涡旋式流体机械
CN1494649A (zh) 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和制冷系统
CN1430705A (zh) 压缩机
CN1835701A (zh) 用于制备热饮料的设备
CN101038672A (zh) 一种图像跟踪方法及系统
CN1585879A (zh)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集管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719034A (zh) 压缩系统、多汽缸旋转压缩机以及使用它的冷冻装置
CN1070927C (zh) 钢水的真空脱碳精炼方法及装置
CN1137149C (zh) 从聚合物胶乳中脱除未反应单体的装置和方法
CN1073574C (zh) 用于除去残余单体的设备和方法
CN1558964A (zh) 异物去除机构、液流处理装置以及异物去除方法
CN1501040A (zh) 深冷混合工质节流制冷系统变工况运行的控制方法
CN1658985A (zh) 废料上升防止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