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1174A -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1174A
CN114931174A CN202210641616.1A CN202210641616A CN114931174A CN 114931174 A CN114931174 A CN 114931174A CN 202210641616 A CN202210641616 A CN 202210641616A CN 114931174 A CN114931174 A CN 1149311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leaves
grade
tea leaves
with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416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秒高
邱振国
王红蕾
陈国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Original Assignee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filed Critical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Priority to CN20221064161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311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31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117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2Rolling or shredding tea lea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包括符合质量标准的茶青采摘、重度萎凋、一次摇青、重度揉捻、重度富氧发酵、高温干燥、烘干、足火提香等步骤,能够形成同时具有熟葡萄果香味、蜂蜜香味以及桂皮香味等多重风味的复合香型红茶,香气浓厚,口感醇和,质量稳定,且还能有效降低传统蜜香红茶中的涩味。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背景技术
蜜香红茶,为纯天然绿色茶叶,茶汤蜜味浓厚,滋味浓醇。香蜜红茶原本是由中国台湾茶业改良场成功研制的茶品,和白毫乌龙颇为相似,蜜香红茶的香味之一源于其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叶片遭小绿叶蝉叮咬后,而带有的独特的蜜香,同时还又保持了红茶所特有的醇和口感,颇受消费者青睐。为此,很多研发机构大力开展关于蜜香红茶制作工艺的研究,例如,国内专利CN103652002A记载了一种蜜香型红茶的加工工艺,采用没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的鲜叶,通过创新摇青工序、过红锅工序和竹笼烘培工序,并改进萎凋工序和发酵工序等方法,强化红茶所特有的甜香,形成与蜜香红茶气味和口感相似的红茶产品。但是,这种方式制得的红茶产品质量和感官品质和采用小绿叶蝉吸食后的鲜叶制备得到的蜜香红茶具有明显差距。
而传统的以小绿叶蝉叮咬后的鲜叶为原料制作的蜜香红茶,产品仅具有蜜香风味,口感单一。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适合制作具有真正蜜香红茶的茶树品种具有选择性,并非所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的鲜叶都适用,市面上的蜜香红茶多数由小叶种茶树作为原料品种制作而成,茶多酚和氨基酸等有效成分较少,味道不够醇厚且略带涩味;另一方面,以小绿叶蝉叮咬后的鲜叶为原料生产蜜香红茶时,鲜叶被小绿叶蝉叮咬的程度不同,导致鲜叶品质差异明显,使得蜜香红茶的口感以及质量并不稳定,亟需对蜜香红茶的鲜叶等级进行明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多重风味、口感醇厚、质量稳定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茶青采摘:选择适合制作乌龙茶的中叶种茶树品种,采摘茶嫩梢作为茶青;其中,以单个芽叶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达1级~4级、单个芽叶被小绿叶蝉叮咬5处以上、嫩度为一芽一叶和/或一芽二叶的茶青为标准叶,所述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的比例符合适制蜜香红茶的茶青等级为特级、1 级、2级、3级以及4级中任一等级的质量标准;
所述适制蜜香红茶的茶青等级的质量标准划分包括:
特级茶青: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30%;或,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与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7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与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30%;
1级茶青: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30%,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与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7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与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
2级茶青:不含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的标准叶,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
3级茶青:不含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与3级的标准叶,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
4级茶青:不含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3级以及2级的标准叶,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
步骤(2)重度萎凋:采用光照萎凋以及非光照萎凋相结合的复合萎凋方式;首先对采摘的茶青在光强度为1500Lux~30000Lux、温度20℃~30℃的条件下进行光照萎凋,光照萎凋的时间为20min~50min,随后在温度不超过30℃的条件下进行非光照萎凋,非光照萎凋时间为6h~15h,萎凋至所述茶青的含水量为 56%~58%、且出现轻微桂皮味;
步骤(3)摇青:对重度萎凋后的茶青进行一次长时摇青,摇青时间为 15min~30min,随后进行适度摊青;
步骤(4)重度揉捻:对摇青后的茶青采用先中压然后重压再中压的方式进行揉捻,或直接采用重压的方式进行揉捻;
步骤(5)重度发酵:对重度揉捻后的茶青进行发酵,保持发酵室内的空气含氧量为21%~23%,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为90%~98%,摊叶厚度为 8cm~12cm,发酵时间为4h~8h,发酵至所述茶青的颜色呈橙黄色和/或橙红色、青气消失、且出现熟葡萄果香味和桂皮香味;
步骤(6)高温干燥:在温度为150℃~180℃的条件下对重度发酵后的茶青进行高温干燥5min~10min,终止发酵,随后摊凉30min~60min;
步骤(7)烘干:在温度为95℃~105℃的条件下对高温干燥后的茶青进行烘干,烘干时间为35min~55min;
步骤(8)足火提香:在温度为90℃~110℃的条件下对烘干后的茶青进行足火提香,足火提香时间为40min~90min。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1)茶青采摘中,所述茶树品种包括金萱、翠玉以及青心乌龙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2)重度萎凋中,光照萎凋包括直接光照萎凋以及遮阴光照萎凋;
当光强度为1500Lux~30000Lux、温度20℃~30℃时采用直接光照萎凋;当光强度超过30000Lux或温度高于30℃时采用遮阴光照萎凋,且控制遮阴后的光强度为1500Lux~30000Lux、温度为20℃~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2)重度萎凋中,进行光照萎凋时,所述茶青采用单层平铺;在所述步骤(2)重度萎凋中,进行非光照萎凋时,所述茶青采用单层平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3)摇青中,每次投叶量为摇青装置的容量的1/3~1/2,摇青结束后将所述茶青薄摊于竹筛上,茶青不重叠,静置 100min~210min。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4)重度揉捻中,对所述茶青首先采用中压揉捻5min~8min,然后采用重压揉捻10min~15min,再采用中压揉捻 3min~5min。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5)重度发酵中,采用定时间隔加氧或持续加氧配合空气循环的方式控制空气含氧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6)高温干燥中,采用滚筒干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通过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制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红茶风味制品,制作所述红茶风味制品时采用的原料包括如上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
上述提供的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选择适合制作乌龙茶的中叶种茶树品种且被小绿叶蝉叮咬后的鲜叶为茶青标准叶,并根据被小绿叶蝉叮咬的不同等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明确划分出不同的茶青等级,再依次经过重度萎凋、单次摇青、重度揉捻、重度发酵、高温干燥、烘干、足火提香等特定工艺,形成同时具有熟葡萄果香味、蜂蜜香味以及桂皮香味等多重风味的复合香型红茶,香气浓厚,口感醇和,茶汤清亮,质量稳定,且还能有效降低传统密香红茶中的涩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以开放式描述的技术特征中,包括所列举特征组成的封闭式技术方案,也包括包含所列举特征的开放式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茶青采摘:选择适合制作乌龙茶的中叶种茶树品种,采摘茶嫩梢作为茶青;其中,以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达1级~4级、单个芽叶被小绿叶蝉叮咬5处以上、嫩度为一芽一叶和/或一芽二叶的茶青为标准叶。
具体地,按照茶嫩梢被小绿叶蝉叮咬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的特征描述如下表1。
表1.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划分
Figure BDA0003684356700000061
可以理解地,茶青的品质决定最终制得的红茶产品的质量稳定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茶青采摘的步骤中,对茶青标准叶的选择与控制尤为重要,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市面上多数的蜜香红茶之所以难以保持质量稳定,主要原因为在茶青采摘步骤中对茶青的质量等级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为此,本实施方式中依据标准叶被小绿叶蝉叮咬的不同等级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的比例对采摘的茶青进行了明确的质量等级划分,能够确保最终制得的红茶产品不仅能够具有馥郁的蜜香、味道鲜醇,还能保证红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可以理解地,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的比例符合适制蜜香红茶的茶青等级为特级、1级、2级、3 级以及4级中任一等级的质量标准。
具体地,适制蜜香红茶的茶青等级的质量标准划分包括:
特级茶青: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30%;或,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与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茶青总质量之比≥7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与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茶青总质量之比≤30%;
1级茶青: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30%,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与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茶青总质量之比<7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与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茶青总质量之比≤50%;
2级茶青:不含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的标准叶,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 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50%;
3级茶青:不含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与3级的标准叶,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50%;
4级茶青:不含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3级以及2级的标准叶,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50%。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茶树品种例如可以是金萱、翠玉以及青心乌龙等等,不限于此,其他适合制作乌龙茶的中叶种茶树品种亦可。
步骤(2)重度萎凋:采用光照萎凋以及非光照萎凋相结合的复合萎凋方式;首先对采摘的茶青在光强度为1500Lux~30000Lux、温度20℃~30℃的条件下进行光照萎凋,光照萎凋的时间为20min~50min,随后在温度不超过30℃的条件下进行非光照萎凋,非光照萎凋时间为6h~15h,萎凋至茶青的含水量为56%~58%、且出现轻微桂皮味。
可以理解地,萎凋是红茶加工预处理中的首道工序,萎凋工艺对红茶产品的香气和滋味等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特定的重度萎凋工艺,将光照萎凋和非光照萎凋结合,控制具体的萎凋工艺参数,不仅能够使茶青水分消散,还能够控制茶青出现轻微的桂皮味,是最终制备得到具有桂皮风味的复合香型红茶的重要前提。
其中,进行光照萎凋时,主要是利用太阳光进行晒青,温度和光照强度决定了光照萎凋的效果。可以理解地,光照萎凋包括直接光照萎凋以及遮阴光照萎凋。
当光强度为1500Lux~30000Lux、温度20℃~30℃时采用直接光照萎凋。
当光强度超过30000Lux或温度高于30℃时采用遮阴光照萎凋,且控制遮阴后的光强度为1500Lux~30000Lux、温度为20℃~30℃。进一步的,遮阴程度为 50%~80%。
进一步地,进行光照萎凋时,茶青采用单层平铺。
进一步地,进行光照萎凋时,中间不翻动茶青。
进一步地,光照萎凋的时间为20min~35min。
其中,进行非光照萎凋时,通过控制萎凋室内的条件,可以人为控制茶青的萎凋程度,保证萎凋效果稳定。
进一步地,进行非光照萎凋时,茶青采用单层平铺。
进一步地,非光照萎凋的时间为6h~15h。
步骤(3)摇青:对重度萎凋后的茶青进行一次长时摇青,摇青时间为 15min~30min,随后进行适度摊青。不同于传统的红茶加工工艺中采用每次几分钟以内短时间、共计多次的短时多次摇青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单次长时摇青,与其他步骤协同配合,能使加工得到的红茶产品的香味馥郁、口感醇厚。
进一步地,摇青时间为18min~25min。
进一步地,每次投叶量为摇青装置的容量的1/3~1/2,摇青结束后将茶青薄摊于竹筛上,茶青不重叠,静置100min~210min。
步骤(4)重度揉捻:对摇青后的茶青采用先中压然后重压再中压的方式进行揉捻,或直接采用重压的方式进行揉捻。通过重度揉捻有利于茶条形成,避免茶条变回疏松状态。
进一步地,重度揉捻的操作例如可以是:对茶青首先采用中压揉捻 5min~8min,然后采用重压揉捻10min~15min,再采用中压揉捻3min~5min。
步骤(5)重度发酵:对重度揉捻后的茶青进行发酵,保持发酵室内的空气含氧量为21%~23%,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为90%~98%,摊叶厚度为 8cm~12cm,发酵时间为4h~8h,发酵至茶青的颜色呈橙黄色和/或橙红色、青气消失、且出现熟葡萄果香味和桂皮香味。
可以理解地,通过重度发酵可以使茶青具有浓郁的熟葡萄果香味、桂皮香味以及蜜香味,通过控制发酵条件可以确保最终制得的红茶产品的茶香味品质保持稳定。
进一步地,发酵时间为5h~7h。
进一步地,采用定时间隔加氧或持续加氧配合空气循环的方式控制空气含氧量。
步骤(6)高温干燥:在温度为150℃~180℃的条件下对重度发酵后的茶青进行高温干燥5min~10min,终止发酵,随后摊凉30min~60min。传统的红茶加工工艺没有高温干燥步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重度发酵之后进行了高温干燥,利用高温及时终止发酵,有利于彻底散发青气,进一步促进红茶果蜜香味、桂皮香味的形成,能够进一步提升红茶产品的香气和口感,红茶冲泡汤色清澈明亮。
进一步地,采用滚筒高温干燥。
进一步地,高温干燥的温度为170℃~180℃。
进一步地,高温时间为5min~8min。
进一步地,摊凉30min~45min。
步骤(7)烘干:在温度为95℃~105℃的条件下对高温干燥后的茶青进行烘干,烘干时间为35min~55min。
进一步地,烘干温度为100℃~105℃。
进一步地,烘干时间为40min~50min。
可以理解地,烘干后的茶青还可以先摊凉后再进行后续加工步骤。进一步地,摊凉时间为10min~30min。
步骤(8)足火提香:在温度为90℃~110℃的条件下对烘干后的茶青进行足火提香,足火提香时间为40min~90min。烘干后的茶青采用足火提香工序,能够使红茶产品香气更加浓郁。进一步地,需要控制足火提香的温度和时间,若温度过低或者时间过短,提香效果不明显,若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不仅会使茶叶的外形变得过于暗淡,还会使茶叶失香甚至具有焦味。
进一步地,足火提香温度为90℃~100℃。
进一步地,足火提香时间为65min~85min。
可以理解地,在步骤(8)足火提香之后,还可以包括步骤(9)分级入库,包装。
可以理解地,上述步骤中,未说明部分,一律采用常规的红茶加工方法处理。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通过如上述任一示例中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制得。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红茶风味制品,制作红茶风味制品时采用的原料包括上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
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被小绿叶蝉叮咬后的中叶种茶树品种为红茶原料,茶叶具有适宜含量的茶多酚和氨基酸等内含物,能够使红茶的口感更加醇和,且利用小绿叶蝉叮咬后形成的特有香味,再结合特定的重度萎凋、单次长时摇青、重度揉捻、重度发酵、高温干燥、烘干以及足火提香等步骤,将茶叶中的香味充分激发,形成香气浓厚、口感醇和、茶汤清澈明亮的、具有熟葡萄果香味、蜂蜜香味以及桂皮香味等多重风味的红茶产品,且经过本实施方式的特定的原材料选材、特定的质量等级划分标准、以及特定的工艺步骤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
以下为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茶青采摘:5月上旬上午采摘茶青,选择茶树品种为金萱,摘取嫩度为一芽一叶和/或一芽二叶的新鲜茶青,茶青等级为2级茶青,其中: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15%,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为85%。
步骤(2)重度萎凋:首先进行光照萎凋,将步骤(1)采摘的茶青单层平铺在萎凋网上于室外进行光照萎凋35min,温度为26℃~27℃,光照12000Lux;随后将茶青转移至室内单层非光照萎凋13小时至茶青的含水量约为56%、且有轻微的桂皮味散发。
步骤(3)摇青:按投叶量为摇青机容量的1/2,分批次将步骤(2)重度萎凋后的茶青投入摇青机,进行一次长时摇青,摇青时间为18min;摇青结束后将茶青薄摊于竹筛上,茶青不重叠,静置160min。
步骤(4)重度揉捻:将步骤(3)摇青后的茶青首先采用中压揉捻8min,然后重压揉捻10min,再中压揉捻5min。
步骤(5)重度发酵:将步骤(4)重度揉捻后的茶青采用定时间隔加氧、配合空气循环的方式进行发酵,加氧间隔时间为20min,每次加氧3min,保持发酵室内空气含氧量为21%~23%,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95%~98%,摊叶厚度为12cm,发酵时间为6.5h,发酵至茶青的颜色呈橙红色、青气消失、出现熟果香味和桂皮香味;
步骤(6)高温干燥:将步骤(5)重度发酵后的茶青采用滚筒杀青锅,依次放入茶叶量为6kg,控制高温温度为180℃,时间为5min,随后摊凉45min。
步骤(7)烘干:采用烘箱对步骤(6)高温干燥后的在制品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105℃,烘干时间为45min。
步骤(8)足火提香:把步骤(7)烘干后的茶青装入提香机中进行足火提香,控制温度为100℃,时间为85min。
步骤(9)分级入库、包装。
上述步骤中,未说明部分,一律采用常规的红茶加工方法处理。
实施例2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茶青采摘:10月上旬下午采摘茶青,选择茶树品种为金萱,摘取嫩度为一芽一叶和/或一芽二叶的新鲜茶青,茶青等级为2级茶青,其中: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为15%,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7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为15%。
步骤(2)重度萎凋:首先进行光照萎凋,将步骤(1)采摘的茶青单层平铺在萎凋网上于室外进行遮荫光照萎凋25min,温度为25-26℃,萎凋光照强度为 15000Lux;随后将茶青转移至室内单层非光照萎凋10小时至茶青含水量57%、且有轻微的桂皮味散发。
步骤(3)摇青:按投叶量为摇青机容量的1/2,分批次将步骤(2)重度萎凋后的茶青投入摇青机,进行一次长时摇青,摇青时间为25min;摇青结束后将茶青薄摊于竹筛上,茶青不重叠,静置120min。
步骤(4)重度揉捻:将步骤(3)摇青后的茶青首先采用中压揉捻5min,然后重压揉捻15min,再中压揉捻5min。
步骤(5)重度发酵:将步骤(4)重度揉捻后的茶青采用定时间隔加氧、配合空气循环的方式进行发酵,加氧间隔时间为20min,每次加氧3min,保持发酵室内空气含氧量为21%~23%,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95%~98%,摊叶厚度为10cm,发酵时间为5.5h,发酵至茶青的颜色呈橙红色、青气消失、出现熟果香味和桂皮香味;
步骤(6)高温干燥:将步骤(5)重度发酵后的茶青采用滚筒,依次放入茶叶量为6kg,控制高温干燥的温度为170℃,杀青时间为5min,随后摊凉35min。
步骤(7)烘干:采用烘箱对步骤(6)高温干燥后的茶青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102℃,烘干时间为40min,摊凉20min。
步骤(8)足火提香:把步骤(7)烘干后的茶青装入提香机中进行足火提香,控制温度为95℃,时间为65min。
步骤(9)分级入库、包装。
上述步骤中,未说明部分,一律采用常规的红茶加工方法处理。
实施例3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茶青采摘:7月上旬下午采摘茶青,选择茶树品种为青心乌龙,摘取嫩度为一芽一叶和/或一芽二叶的新鲜茶青,茶青等级为2级茶青,其中: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0级的茶青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5%,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13%,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为65%,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17%。
步骤(2)重度萎凋:首先进行光照萎凋,将步骤(1)采摘的茶青单层平铺在萎凋网上进行遮荫光照萎凋22min,温度为30℃,萎凋光照15500Lux;随后将茶青转移至室内单层非光照萎凋8小时至茶青的含水量为58%、且有轻微的桂皮味散发。
步骤(3)摇青:按投叶量为摇青机容量的1/3,分批次将步骤(2)重度萎凋后的茶青投入摇青机,进行一次长时摇青,摇青时间为20min;摇青结束后将茶青薄摊于竹筛上,茶青不重叠,静置110min。
步骤(4)重度揉捻:将步骤(3)摇青后的茶青首先采用中压揉捻6min,然后重压揉捻11min,再中压揉捻13min。
步骤(5)重度发酵:将步骤(4)重度揉捻后的茶青采用定时间隔加氧、配合空气循环的方式进行发酵,加氧间隔时间为15min,每次加氧5min,保持发酵室内空气含氧量为21%~23%,温度为27℃,相对湿度为95%~98%,摊叶厚度为8cm,发酵时间为5.5h,发酵至茶青的颜色呈橙红色、青气消失、出现熟果香味和桂皮香味;
步骤(6)高温干燥:将步骤(5)重度发酵后的茶青采用滚筒杀青锅,依次放入茶叶量为6kg,控制高温干燥的温度为170℃,杀青时间为6min,随后摊凉30min。
步骤(7)烘干:采用烘箱对步骤(6)高温干燥后的茶青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100℃,烘干时间为50min,摊凉25min。
步骤(8)足火提香:把步骤(7)烘干后的茶青装入提香机中进行足火提香,控制温度为90℃,时间为55min。
步骤(9)分级入库、包装。
上述步骤中,未说明部分,一律采用常规的红茶加工方法处理。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加工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1)中,选择茶树品种不同,茶树品种为英红九号茶树。
本对比例的其余加工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加工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1)中,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0级的茶青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6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茶青总质量之比为40%。
本对比例的其余加工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加工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步骤(2)中,未进行光照萎凋,只进行轻度非光照萎凋,萎凋至含水量为63%。
本对比例的其余加工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4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加工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步骤(5)中,发酵时间为160min。
本对比例的其余加工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5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加工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步骤(3)中,采用三次短时摇青,每次摇青2min,每次摇青后依次摊凉时间为20min、30min、40min。
本对比例的其余加工方法同实施例1。
对实施例1~实施例3以及对比例1~对比例5制备得到的红茶产品,进行品质评价,主要采用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评价。
茶汤冲泡:取等量(3克)各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红茶产品,用150mL 热水泡制5min,开汤审评。品质评价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不同方法加工的红茶产品品质对比
Figure BDA0003684356700000161
Figure BDA0003684356700000171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茶青采摘:选择适合制作乌龙茶的中叶种茶树品种,采摘茶嫩梢作为茶青;其中,以单个芽叶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达1级~4级、单个芽叶被小绿叶蝉叮咬5处以上、嫩度为一芽一叶和/或一芽二叶的茶青为标准叶,所述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的比例符合适制蜜香红茶的茶青等级为特级、1级、2级、3级以及4级中任一等级的质量标准;
所述适制蜜香红茶的茶青等级的质量标准划分包括:
特级茶青: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30%;或,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与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7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与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30%;
1级茶青: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30%,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与4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7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与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之和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
2级茶青:不含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的标准叶,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3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
3级茶青:不含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与3级的标准叶,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2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
4级茶青:不含有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4级、3级以及2级的标准叶,被小绿叶蝉叮咬等级为1级的标准叶的质量占所述茶青总质量之比≥50%;
步骤(2)重度萎凋:采用光照萎凋以及非光照萎凋相结合的复合萎凋方式;首先对采摘的茶青在光强度为1500Lux~30000Lux、温度20℃~30℃的条件下进行光照萎凋,光照萎凋的时间为20min~50min,随后在温度不超过30℃的条件下进行非光照萎凋,非光照萎凋时间为6h~15h,萎凋至所述茶青的含水量为56%~58%、且出现轻微桂皮味;
步骤(3)摇青:对重度萎凋后的茶青进行一次长时摇青,摇青时间为15min~30min,随后进行适度摊青;
步骤(4)重度揉捻:对摇青后的茶青采用先中压然后重压再中压的方式进行揉捻,或直接采用重压的方式进行揉捻;
步骤(5)重度发酵:对重度揉捻后的茶青进行发酵,保持发酵室内的空气含氧量为21%~23%,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为90%~98%,摊叶厚度为8cm~12cm,发酵时间为4h~8h,发酵至所述茶青的颜色呈橙黄色和/或橙红色、青气消失、且出现熟葡萄果香味和桂皮香味;
步骤(6)高温干燥:在温度为150℃~180℃的条件下对重度发酵后的茶青进行高温干燥5min~10min,终止发酵,随后摊凉30min~60min;
步骤(7)烘干:在温度为95℃~105℃的条件下对高温干燥后的茶青进行烘干,烘干时间为35min~55min;
步骤(8)足火提香:在温度为90℃~110℃的条件下对烘干后的茶青进行足火提香,足火提香时间为40min~90mi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茶青采摘中,所述茶树品种包括金萱、翠玉以及青心乌龙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重度萎凋中,光照萎凋包括直接光照萎凋以及遮阴光照萎凋;
当光强度为1500Lux~30000Lux、温度20℃~30℃时采用直接光照萎凋;当光强度超过30000Lux或温度高于30℃时采用遮阴光照萎凋,且控制遮阴后的光强度为1500Lux~30000Lux、温度为20℃~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重度萎凋中,进行光照萎凋时,所述茶青采用单层平铺;在所述步骤(2)重度萎凋中,进行非光照萎凋时,所述茶青采用单层平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摇青中,每次投叶量为摇青装置的容量的1/3~1/2,摇青结束后将所述茶青薄摊于竹筛上,茶青不重叠,静置100min~210min。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重度揉捻中,对所述茶青首先采用中压揉捻5min~8min,然后采用重压揉捻10min~15min,再采用中压揉捻3min~5min。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重度发酵中,采用定时间隔加氧或持续加氧配合空气循环的方式控制空气含氧量。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6)高温干燥中,采用滚筒干燥。
9.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其特征在于,通过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制得。
10.一种红茶风味制品,其特征在于,制作所述红茶风味制品时采用的原料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
CN202210641616.1A 2022-06-08 2022-06-08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Withdrawn CN1149311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41616.1A CN114931174A (zh) 2022-06-08 2022-06-08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41616.1A CN114931174A (zh) 2022-06-08 2022-06-08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31174A true CN114931174A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66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41616.1A Withdrawn CN114931174A (zh) 2022-06-08 2022-06-08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3117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68513A (zh) * 2022-09-29 2023-01-06 江门市天露仙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蝉茶的制造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68513A (zh) * 2022-09-29 2023-01-06 江门市天露仙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蝉茶的制造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7683B (zh) 信阳红红茶加工工艺
CN102422927B (zh) 茉莉花红茶的生产方法
CN103385319B (zh) 一种微发酵茶叶的加工方法
CN104171051B (zh) 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兰花香型红茶的方法
CN106387127A (zh)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3416492B (zh) 一种特色甜花香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3262919A (zh) 一种提高天尖黑毛茶品质的加工方法
CN109938119B (zh) 一种大叶种黄茶及其高效制备方法
CN101796987A (zh) 铁观音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3891934B (zh) 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4186738A (zh) 一种提高湖南中小叶种工夫红茶品质的加工方法
CN106561847A (zh) 一种天然花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7319041B (zh) 一种花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3583720A (zh) 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
CN103504032A (zh) 茉莉花金骏眉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10754542A (zh) 一种花香型茶类的制作方法
CN106172918A (zh) 一种增香花香型红螺春的加工方法
CN105285189A (zh) 红茶饼的制作方法
CN114931174A (zh) 一种具有桂皮风味的果蜜香型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CN109105542A (zh) 一种颗粒状工夫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2524444B (zh) 一种漓江乳雪茶的加工方法
CN110024873A (zh) 一种纯天然花奶香型工夫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13519643A (zh) 一种花果香型六堡晒青毛茶的加工方法
CN109122935A (zh) 一种高香高茶黄素夏季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13303382A (zh) 一种富含山黄皮果香的花果香白茶的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823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