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67610A - 台板运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台板运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67610A
CN114867610A CN202080089577.8A CN202080089577A CN114867610A CN 114867610 A CN114867610 A CN 114867610A CN 202080089577 A CN202080089577 A CN 202080089577A CN 114867610 A CN114867610 A CN 114867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n
support member
positioning
print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95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哲郎
玉置修一
高际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67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676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1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tary dials or t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20Platen adjustments for varying the strength of impression, for a varying number of papers, for wear or for alignment, or for print gap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4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movable tables or carri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7Nature of material
    • B65H2701/174Textile, fib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9Specific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928Printing pl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21Industrial-size printers, e.g. rotary printing pr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打印系统具备运送机构、台板支承构件(60)、打印运送机构、第一定位缸(70)。运送机构将台板(50)向前处理装置运送。台板支承构件(60)支承由运送机构运送的台板(50)。打印运送机构具备台板支承构件(60),将台板支承构件(60)向打印机运送。第一定位缸(70)将支承于台板支承构件(60)的台板(50)在前后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

Description

台板运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台板运送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具备台板和打印部的打印机。台板具有能够支承布帛的支承面,朝向打印部移动。打印部向支承于台板的布帛进行打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489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存在在打印机对布帛的打印前利用前处理装置向布帛实施前处理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作业者需要将利用前处理装置实施了前处理的布帛向打印机的台板的支承面安设,费工夫。于是,例如,可考虑以下的机构:该机构将支承布帛的台板利用第一运送路向前处理装置运送,将由第一运送路运送的台板向第二运送路移交,运送至打印机。在上述机构中,若从第一运送路对第二运送路台板以偏移的状态被移交,则有可能不对打印机运送台板。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不对打印机运送台板的可能性的台板运送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台板运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运送路,将台板向前处理装置运送;台板支承构件,支承由所述第一运送路运送的所述台板;第二运送路,具备所述台板支承构件,将所述台板支承构件向打印机运送;及定位部,将支承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的所述台板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
在由第二运送路向打印机运送了台板支承构件的情况下,定位部将台板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由此,台板运送装置能够减少不对打印机运送台板的可能性。
可以是,所述台板支承构件能够升降。
台板运送装置在台板支承构件支承从第一运送路运送的台板时,能够以不与台板干涉的方式使台板支承构件升降。因此,台板运送装置能够进一步减少不对打印机运送台板的可能性。
可以是,所述台板运送装置具备检测所述台板支承构件支承了所述台板的检测部,所述定位部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台板支承构件对所述台板的支承的情况下,将所述台板定位于所述打印规定位置。
台板运送装置能够减少将台板不支承地定位的误动作。因此,台板运送装置能够进一步减少不对打印机运送台板的可能性。
可以是,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配置于比所述台板支承构件的外形靠内侧处。
台板运送装置例如能够防止在沿着台板的外形安装布帛而台板支承了布帛的状态下布帛向设置于台板支承构件的检测部卡挂。因而,台板运送装置例如能够防止在从台板拆卸布帛时布帛向检测部卡挂而布帛破裂或者检测部被布帛拉拽而脱落。另外,由于布帛不向检测部卡挂,所以台板运送装置能够防止对检测部的动作产生影响。
可以是,所述台板运送装置具备错误输出部,该错误输出部在由所述第一运送路运送了所述台板后所述检测部未检测到所述台板支承构件对所述台板的支承的情况下输出错误。
台板运送装置能够通过错误的输出而识别在台板支承构件不支承台板的状态下被运送至打印机。
可以是,所述定位部具备:第一定位部,将支承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的所述台板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所述打印规定位置;及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定位后,将支承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的所述台板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于所述打印规定位置。
台板在支承于台板支承构件的状态下,通过重力而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确定。利用该性质,台板运送装置将台板先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后,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由此,台板运送装置能够将台板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后,将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确定的台板在上下方向上容易且快速地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
可以是,所述第一运送路利用带或辊来运送所述台板,所述第二运送路利用轨道来运送所述台板支承构件。
第一运送路的目的是将台板向前处理装置运送,因此通过使用定位精度相对低的带或辊,能够减少设备成本。另一方面,第二运送路需要将台板支承构件向打印机运送,将支承于台板支承构件的台板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因此使用定位精度相对高的轨道。由此,台板运送装置能够防止在打印机的打印中打印位置偏移。
可以是,所述第二运送路具备:升降轨道,在上下方向上引导所述台板支承构件;滚珠丝杠,与所述升降轨道平行地设置;螺母,与所述滚珠丝杠螺合,且固定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及电动机,使所述滚珠丝杠旋转。
第二运送路通过使用滚珠丝杠使台板支承构件升降,能够高精度地调节支承于台板支承构件的台板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
可以是,所述定位部设置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配置于比所述台板支承构件的外形靠内侧处。
台板运送装置例如能够防止在沿着台板的外形安装布帛而台板支承了布帛的状态下布帛向设置于台板支承构件的定位部卡挂。因而,台板运送装置例如能够防止在从台板拆卸布帛时布帛向定位部卡挂而布帛破裂或者定位部被布帛拉拽而脱落。另外,由于布帛不向定位部卡挂,所以台板运送装置能够防止对定位部的动作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系统1的俯视图。
图2是台板50的立体图。
图3是台板50的主视图。
图4是台板50的右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I-I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图6是台板支承构件60的立体图。
图7是台板支承构件60的右视图。
图8是台板支承构件60的主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II-II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图10是第一定位缸70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二定位缸80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打印系统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3是打印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打印处理开始时的台板50与台板支承构件60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5是升降桌板63上升至第二位置z2的图。
图16是示出向台板50的内侧插入了升降桌板63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从图16的状态起横运送带15A下降而在升降桌板63上支承了台板50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III-III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图19是将水平销75的锥部751相对于插入孔59的两缘部592接触而被按压的状态从左侧面板53的左方观察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示出销84的顶端部85相对于台板50的下板54接触而被按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台板支承构件160的立体图(第一变形例)。
图22是示出台板150相对于升降桌板163被定位的状态的图(第一变形例)。
图23是将水平销75的锥部751相对于插入孔59的两缘部592和下缘部593接触而被按压的状态从左侧面板53的左方观察时的图(第二变形例)。
图24是示出第二定位缸80的销84的R部851向下板54的嵌合孔542嵌合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第三变形例)。
图25是台板支承构件60A的立体图。
图26是台板支承构件60A的立体图。
图27是台板50A的主视图。
图28是图27所示的区域Q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向台板50A的内侧插入了升降桌板63A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从图29的状态起横运送带15A下降而在升降桌板63A上支承了台板50A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IV-IV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图32是示出从图30的状态起台板50A由定位部70A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3是插入了旋转限制构件91A的状态的图32所示的V-V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图中以箭头示出的左右、前后、上下。图1所示的打印系统1运送台板50并对支承于台板50的被打印介质实施前处理、打印处理及后处理。被打印介质的一例是T恤等布帛。布帛的材质的一例是棉、聚酯、棉与聚酯的混合等。
参照图1,说明打印系统1的结构。打印系统1具备前处理装置2、打印机3~8、后处理装置9、台板运送机构10、读码器95等。前处理装置2配置于打印系统1的前侧,对支承于台板50的布帛P进行前处理。前处理装置2例如具备涂布部和热处理部。涂布部利用喷雾器将前处理剂喷雾,向支承于台板50的布帛P涂布前处理剂。前处理剂是在向布帛P涂布墨水前涂布的底涂剂。前处理剂是以使墨水更加留在布帛P的方式在布帛的纤维间形成造膜的液体,例如是包含树脂成分、CaCl2等金属盐的水溶液。热处理部将涂布于布帛P的前处理剂以高温加热。其结果,前处理剂向布帛P的固着提高,打印图像的画质提高。
在前处理装置2的后方,3个打印机3~5在前后方向上排列于左侧,3个打印机6~8在前后方向上排列于右侧。打印机3~8是对支承于台板50的前处理后的布帛P从打印头的喷嘴喷出墨水而进行打印的喷墨打印机。后处理装置9配置于打印机3~8的后方,将支承于台板50的已打印的布帛P以高温加热而使墨水干燥,从而使墨水向布帛P的固着提高。台板运送机构10将配置于后述的准备位置100的台板50向前处理装置2、打印机3~8的任一者及后处理装置9依次运送,再次向准备位置100送回。
设置于后述的准备位置100的读码器95从设置于布帛P的识别信息部(图示省略)读取用于识别布帛P的识别信息,将读取到的识别信息向打印系统1输入。识别信息部是用于识别布帛P的信息,例如是条形码等一维码、QR码(注册商标)等二维及三维等的码的信息。识别信息可以包括布帛P的种类、颜色、尺寸、打印的颜色、打印的尺寸等信息。
参照图1,说明台板运送机构10的结构。台板运送机构10具备发送线201、左侧处理线202、右侧处理线203、第一送回线204及第二送回线205。
发送线201在打印系统1的最前部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地延伸设置,朝向后述的左侧处理线202及右侧处理线203运送台板50。发送线201从左侧起依次具备运送机构11~13。在运送机构11设置准备位置100。准备位置100是用于在台板50安装布帛P而进行准备的位置。运送机构11~13将台板50向右方运送。在运送机构11与12之间配置后述的运送机构14的前端部。在运送机构12与13之间配置后述的运送机构24的前端部。
左侧处理线202及右侧处理线203在发送线201与后述的第一送回线204之间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左侧处理线202将从发送线201接收到的台板50向前处理装置2、打印机3~5的任一者及后处理装置9依次运送,向第一送回线204移交。右侧处理线203将从发送线201接收到的台板50向前处理装置2、打印机6~8的任一者及后处理装置9依次运送,向第一送回线204移交。
左侧处理线202具备运送机构14~23及打印运送机构41~43。运送机构14从发送线201的运送机构11与12之间向后方延伸,通过前处理装置2的内部而进一步向后方延伸。运送机构14从运送机构11接收台板50,通过前处理装置2而向后方运送。运送机构15从运送机构14朝向打印机3而向左方延伸。运送机构15从运送机构14接收台板50,朝向打印机3运送。运送机构16从打印机3向左方延伸。运送机构16从打印机3接收台板50,向左方运送。
运送机构17在运送机构15的后方从运送机构14朝向打印机4而向左方延伸。运送机构17从运送机构14接收台板50,朝向打印机4运送。运送机构18从打印机4向左方延伸。运送机构18从打印机4接收台板50,向左方运送。运送机构19在运送机构17的后方从运送机构14朝向打印机5而向左方延伸。运送机构19从运送机构14接收台板50,朝向打印机5运送。运送机构20从打印机5向左方延伸。运送机构20从打印机5接收台板50,向左方运送。
运送机构21在打印机3~5的左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与运送机构16、18、20各自的左端部连结。运送机构21从运送机构16、18、20的各自接收台板50,向后方运送。运送机构22在打印机5的后方从运送机构21的后端部向右方延伸。运送机构22从运送机构21接收台板50,向右方运送。运送机构23从运送机构22的右端部向后方延伸,通过后处理装置9的内部而进一步向后方延伸。运送机构23从运送机构22接收台板50,通过后处理装置9而向后方运送。运送机构23的后端部配置于后述的第一送回线204的运送机构27与28之间。
打印运送机构41设置于打印机3,能够将台板50在左右方向上运送。打印运送机构41具备台板支承构件60、滚珠丝杠3A、一对轨道3B、运送电动机137(参照图12)。台板支承构件60从运送机构15接收台板50且支承台板50。滚珠丝杠3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一对轨道3B设置于将滚珠丝杠3A夹在中央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与滚珠丝杠3A螺合的螺母(图示省略)固定于台板支承构件60。
运送电动机137使滚珠丝杠3A旋转。由此,台板支承构件60通过运送电动机137的驱动而能够沿着滚珠丝杠3A与螺母一起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运送台板支承构件60的结构也可以是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具备一对带轮、环状带及电动机。环状带架设于一对带轮。台板支承构件60固定于环状带的一部分。通过电动机使一方的带轮向正反方向旋转,环状带在一对带轮间移动。由此,台板支承构件60能够与环状带一起移动。
在打印机4设置打印运送机构42,在打印机5设置打印运送机构43。打印运送机构42、43是与打印运送机构41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右侧处理线203是与左侧处理线202左右对称的构造,因此省略说明。右侧处理线203在前端侧具备运送机构24,在后端侧具备运送机构25。运送机构24是与左侧处理线202的运送机构14相同的构造。运送机构24的前端部配置于发送线201的运送机构12与13之间。运送机构25是与左侧处理线202的运送机构23相同的构造。运送机构25的后端部配置于后述的第一送回线204的运送机构26与27之间。
第一送回线204在打印系统1的最后部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设置,将从左侧处理线202及右侧处理线203接收到的台板50朝向左方送回。第一送回线204从右侧起依次具备运送机构26~28。运送机构26~28将台板50向左方运送。在运送机构27与28之间配置左侧处理线202的运送机构23的后端部。在运送机构26与27之间配置右侧处理线203的运送机构25的后端部。
第二送回线205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设置,将从第一送回线204接收到的台板50朝向前方送回,向运送机构11移交。第二送回线205具备运送机构29。运送机构29将台板50向前方运送。移交到运送机构11的台板50通过运送机构11而返回准备位置100。
发送线201的运送机构13也可以朝向其他的处理线(图示省略)运送台板50。其他的处理线也可以是与左侧处理线202及右侧处理线203相同的结构。第一送回线204的运送机构26也可以将从其他的处理线(图示省略)接收到的台板50向左方运送。
参照图1,说明台板运送机构10的带结构。左侧处理线202和右侧处理线203各自的带结构除了左右对称以外是共通的,因此说明左侧处理线202的带结构,省略右侧处理线203的带结构的说明。运送机构11~13具备一对横带11A~13A。横带11A~13A在俯视下设置于运送机构11~13的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将台板50向右方运送。
运送机构14具备一对纵带14A及一对横升降带14B~14E。一对纵带14A在俯视下设置于运送机构14的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一对纵带14A将台板50向后方运送。一对横升降带14B~14E配置于一对纵带14A之间。一对横升降带14B在运送机构14的前端部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一对横升降带14B将台板50向右方运送。一对横升降带14C在运送机构15的右侧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一对横升降带14D在运送机构17的右侧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一对横升降带14E在运送机构19的右侧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一对横升降带14C~14E将台板50向左方运送。
运送机构15~20具备一对横运送带15A~20A。一对横运送带15A~20A在俯视下在运送机构15~20的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
运送机构21具备一对纵带21A及一对横升降带21B~21E。一对纵带21A在俯视下设置于运送机构21的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一对纵带21A将台板50向后方运送。一对横升降带21B~21E配置于一对纵带21A之间,分别在运送机构16、18、20、22的左侧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一对横升降带21B~21D将台板50向左方运送,一对横升降带21E将台板50向右方运送。
运送机构22具备一对横带22A。一对横带22A在俯视下设置于运送机构22的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右方运送台板50。运送机构23具备一对纵带23A及一对横升降带23B、23C。一对纵带23A在俯视下设置于运送机构23的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一对纵带23A将台板50向后方运送。一对横升降带23B、23C配置于一对纵带23A之间,分别在运送机构22、28的右侧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一对横升降带23B将台板50向右方运送,一对横升降带23C将台板50向左方运送。
运送机构26~28具备在运送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横带26A~28A,向各运送机构26~28的运送方向即左方运送台板50。运送机构29具备一对纵带29A及一对横升降带29B、29C。一对纵带29A在俯视下设置于运送机构29的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一对纵带29A将台板50向前方运送。一对横升降带29B、29C配置于一对纵带29A之间,分别在运送机构28、11的左侧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一对横升降带29B将台板50向左方运送,一对横升降带29C将台板50向右方运送。
如图12所示,台板运送机构10还具备纵带电动机131、横带电动机132、横升降带电动机133、横运送带电动机134、第一升降电动机135、第二升降电动机136、运送电动机137、升降电动机69等。纵带电动机131与纵带14A、21A、23A、29A的各自对应地设置,驱动各带。横带电动机132与横带11A~13A、22A、26A~28A的各自对应地设置,驱动各带。横升降带电动机133与横升降带14B~14E、21B~21E、23B、23C、29B、29C的各自对应地设置,驱动各带。横运送带电动机134与横运送带15A~20A的各自对应地设置,驱动各带。第一升降电动机135与横升降带14B~14E、21B~21E、23B、23C、29B、29C的各自对应地设置,使各带升降。第二升降电动机136与横运送带15A~20A的各自对应地设置,使各带升降。
参照图1,说明台板运送机构10的台板运送动作的一例。在各横升降带的位置配置未图示的传感器。传感器能够检测处于对应的横升降带上的台板50。CPU101基于来自这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控制各带的驱动及升降。若从准备位置100指示台板50的运送,则横带11A驱动,台板50被朝向右方运送。此时,横升降带14B配置于与横带11A相同的高度位置,台板50被从横带11A向横升降带14B移交。之后,横升降带14B停止驱动,下降。与此同时,纵带14A驱动。通过横升降带14B比纵带14A下降,台板50载置于纵带14A上,被朝向后方运送。台板50通过前处理装置2,被朝向后方进一步运送。
若台板50到达横升降带14C上,则纵带14A的驱动停止,横升降带14C开始上升。横升降带14C比纵带14A上升,在与横运送带15A相同的高度位置停止。横运送带15A和横升降带14C驱动,台板50被从横升降带14C向横运送带15A移交。横运送带15A驱动,台板50被朝向打印机3运送。台板50被从横运送带15A向设置于打印机3内部的台板支承构件60移交。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台板50被从横运送带15A向台板支承构件60移交的具体工序后述。
台板50由台板支承构件60支承,沿着一对轨道3B被向左方运送,在打印机3的内部被打印。在打印后,台板50被从打印机3内部向左方运送,在一对轨道3B的左端位置停止。接着,若横运送带16A上升,则台板50由横运送带16A抬起,从台板支承构件60离开。接着,运送机构21的横升降带21B上升至与横运送带16A相同的高度位置。横运送带16A和横升降带21B驱动,台板50被从横运送带16A向横升降带21B移交。横升降带21B停止驱动,下降。与此同时,运送机构21的纵带21A驱动。通过横升降带21B比纵带21A下降,台板50载置于纵带21A上,被朝向后方运送。
以后,虽然不详述,但台板50以与上述同样的移交动作被向运送机构21、22、23依次运送,通过后处理装置9。通过了后处理装置9的台板50被从左侧处理线202向第一送回线204、从第一送回线204向第二送回线205依次移交,被向发送线201的运送机构11移交,返回准备位置100。
参照图2~图5,说明台板50的构造。图1中所示的工序A是将台板50向运送机构15、打印机3及运送机构16依次运送的工序。以下,图2~图24的说明为了说明的方便而在图1中所示的工序A中将纸面右方(运送方向上游侧)设为打印机3的前方,将纸面左方(运送方向下游侧)设为打印机3的后方,将纸面上方设为打印机3的右方,将纸面下方设为打印机3的左方。台板50的朝向效仿工序A中的方向,以图2~图5、图14~图20中所示的方向来说明。在打印机4~8中也设置与工序A同样的工序,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工序A为一例来说明。
如图2、图3所示,台板50具备台座51、右侧面板52、左侧面板53、下板54、上板55及安装板56。台座51形成为俯视矩形状。在台座51的上表面中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一对支承构件570、580固定于在左右方向上互相离开的位置。如图4所示,右侧面板52形成为右视倒L字状,具备上方延伸设置部521和前方延伸设置部522。上方延伸设置部521从台座51向上下方向延伸。前方延伸设置部522从上方延伸设置部521的上部向前方延伸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方延伸设置部522的前端部从上部朝向下部而向后方倾斜。在台座51的上表面中,右侧面板52配置于图2所示的支承构件570的左侧。右侧面板52的上方延伸设置部521的下端部相对于支承构件570的左表面由螺钉(图示省略)固定。由此,右侧面板52在台座51的上表面中立起设置。
如图5所示,左侧面板53与右侧面板52同样,具备上方延伸设置部531和前方延伸设置部532,形成为左视L字状。前方延伸设置部532的前端部从上部朝向下部而向后方倾斜。在台座51的上表面中,左侧面板53配置于支承构件580的右侧。左侧面板53的上方延伸设置部531的下端部相对于支承构件580的右表面由螺钉(图示省略)固定。由此,左侧面板53在台座51的上表面中与右侧面板52平行地立起设置。
如图3~图5所示,下板54连接右侧面板52的前方延伸设置部522的下端部的前侧部分和左侧面板53的前方延伸设置部532的下端部的前侧部分。上板55连接右侧面板52的上端部和左侧面板53的上端部,与下板54平行地设置。上板55是比台座51小的俯视大致矩形状。安装板56相对于上板55的上表面经由是金属板的间隔件55A而固定。安装板56形成为比台座51小且比上板55大的俯视大致矩形状。在安装板56的上表面安装布帛P。
在T恤等上衣作为布帛P而安装于安装板56的情况下,上衣的领口位于台板50的前方,下摆位于后方。为了防止该上衣的下摆的下垂,在台板50的后方设置下垂防止板56A。该下垂防止板56A在安装板56的下方从间隔件55A的后端延伸到比安装板56的后端靠后方处,进一步从此处向上方延伸。
参照图6~图9,说明台板支承构件60的构造。如图6~图8所示,台板支承构件60具备基台61、立柱62、升降桌板63、第一定位缸70、第二定位缸80及接近传感器90。基台61形成为俯视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状。在基台61的下表面中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设置被引导部64。被引导部6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形成为朝向下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在被引导部64插入滚珠丝杠3A(参照图1、图6)。在基台61的下表面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设置被引导部65、66。被引导部65、6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形成为朝向下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被引导部65、66以能够沿着一对轨道3B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因此,基台61能够沿着一对轨道3B而在前后方向上高精度地移动。
立柱62立起设置于基台61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为向上方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如图7所示,在立柱62的右表面设置一对轨道67、滚珠丝杠68及升降电动机69。一对轨道67沿着立柱62的右表面的前后的两端部设置,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滚珠丝杠68设置于一对轨道67之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枢轴支承。在滚珠丝杠68螺合螺母681。螺母681固定于设置于升降桌板63的后述的垂下板638。升降电动机69设置于滚珠丝杠68的上方。升降电动机69的输出轴向下方突出,与滚珠丝杠68的上端部连结。升降电动机69不限于此,也可以位于滚珠丝杠68的下方,其输出轴向上方突出,经由未图示的带轮和带而与滚珠丝杠68连接。另外,滚珠丝杠68只要是进给丝杠即可,例如也可以是梯形丝杠。
如图6所示,升降桌板63形成为下表面开口的大致箱状,具备上板631、右板632、左板633及垂下板638(参照图7)。上板631是俯视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状。在上板631的上表面的前侧设置3个凸部634~636。凸部634设置于上板631的上表面的前端部中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凸部635设置于比凸部634靠后方处且上板631的上表面的右端部附近。凸部636设置于比凸部634靠后方处且上板631的上表面的左端部附近。即,3个凸部634~636在上板631的上表面中分别配置于俯视三角形的各顶点。凸部634~636是在前后方向上长的肋状。
右板632从上板631的右端部向下方延伸。左板633从上板631的左端部向下方延伸。在左板633的前端侧设置开口637。如图7所示,垂下板638从升降桌板63的内侧向下方垂下,形成为右视大致矩形状。垂下板638支承升降桌板63。垂下板638在立柱62的右表面处以能够沿着一对轨道67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在垂下板638的左表面固定螺母681。
如图8、图9所示,第一定位缸70在俯视下配置于比升降桌板63的外形靠内侧处,分别紧贴并固定于上板631的下表面的前端侧及右板632的内表面的前端侧。第一定位缸70通过使后述的水平销75(参照图10)的顶端部向左方伸长,与载置于升降桌板63上的台板50的左侧面板53接触而按压,从而将台板50在水平方向上定位。第二定位缸80与第一定位缸70同样,在俯视下配置于比升降桌板63的外形靠内侧处。第二定位缸80固定于上板631的下表面中的与第一定位缸70的后侧相邻的位置,与第一定位缸70同样,配置于比升降桌板63的外形靠内侧处。第二定位缸80通过使后述的销84向下方移动,与载置于升降桌板63上的台板50的下板54的上表面接触而按压,从而将台板50在上下方向上定位。
接近传感器90固定于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的下表面中的前端侧,在俯视下配置于比升降桌板63的外形向内侧隐藏的位置。接近传感器90能够检测载置于升降桌板63上的台板50。接近传感器90及后述的接近传感器79例如可以是感应型接近传感器、静电容型接近传感器、磁接近传感器等。
参照图10,说明第一定位缸70的构造。第一定位缸70是气缸,具备主体部71、圆筒部73、水平销75及接近传感器79等。在大致长方体状的主体部71的内部设置具有活塞的缸筒(图示省略)。
水平销75是金属制,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状。在水平销75的左方的顶端部设置锥部751。锥部751是直径朝向左方变小的大致圆锥状。锥部751的直径R(参照图19)比设置于台板50的左侧面板53的后述的插入孔59的大径r1小,比小径r2大。水平销75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能够在圆筒部73的内侧在左右方向上进退。第一定位缸70在升降桌板63的内侧以主体部71的右表面紧贴于升降桌板63的右板632的内表面上部的状态由螺钉等固定。在第一定位缸70固定于升降桌板63的内侧的状态下,圆筒部73配置于设置于升降桌板63的左板633的开口637的内侧(参照图6)。
接近传感器79设置于主体部71的内部的规定位置。规定位置例如是与水平销75向左方完全伸长时的空气管内的活塞接近的位置。接近传感器79检测活塞接近了。
参照图11,说明第二定位缸80的构造。第二定位缸80具备支承构件81、主体部82、缸杆83、销84、支轴86、主体支轴818及接近传感器89等。
支承构件81形成为俯视朝向前方开口的大致U字状。支承构件81具备后板811、右板812及左板813。右板812从后板811的右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在右板812的比中央稍靠后侧的位置设置开口部817。在右板812中的开口部817的前侧且靠近下端的位置设置枢轴支承孔814。在右板812的上端部以在前后方向上离开的方式设置固定片815、816。固定片815、816从右板812的上端部向右方突出。
左板813从后板811的左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在左板813中的与右板812的枢轴支承孔814对向的位置设置枢轴支承孔(图示省略)。支轴86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向右板812的枢轴支承孔814和左板813的枢轴支承孔插入而固定。主体支轴818也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向设置于右板812中的接近开口部817的后侧的位置的枢轴支承孔(图示省略)和设置于左板813的后端侧且与右板812的枢轴支承孔相对的位置的枢轴支承孔(图示省略)插入而固定。在左板813的上端部也以在前后方向上离开的方式设置固定片815、816。固定片815、816从左板813的上端部向左方突出。右板812及左板813各自的固定片815、816由螺钉固定于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的下表面。由此,支承构件81固定于上板631的下表面。
主体部82配置于支承构件81的内侧,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主体支轴818。缸杆83从主体部82的前表面的大致中央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进退的方式设置,与缸筒内的活塞连结。在缸杆83的顶端部固定U字部831。U字部831是俯视朝向前方开口的大致U字状。在U字部831的内侧支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支轴832。
销84具备基部841和圆柱部842。基部841是大致长方体状。圆柱部842从基部841的侧面相对于前方而向斜下方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圆柱部842的顶端部85的外周的角部可以设置R部851。R部851可以以直径朝向顶端变小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基部841的一部分配置于缸杆83的U字部831的内侧。基部841相对于固定于支承构件81的支轴86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而且,基部841在比支轴86靠上方处相对于U字部831的支轴832也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因此,主体部82和销84在支承构件81的内侧由主体支轴818和支轴86支承。
接近传感器89设置于主体部82的内部的规定位置。规定位置例如是与缸杆83向前方完全伸长时的空气管内的活塞接近的位置。接近传感器89检测活塞接近了。
参照图12,说明打印系统1的电气结构。打印系统1具备CPU101、ROM102、RAM103、存储部104、前处理装置2、打印机3~8、后处理装置9、操作部110、输入输出部111、接近传感器79、89、90、异物检测传感器93、读码器95、驱动电路121~130、纵带电动机131、横带电动机132、横升降带电动机133、横运送带电动机134、第一升降电动机135、第二升降电动机136、运送电动机137、升降电动机69、第一定位缸70、第二定位缸80等,经由总线而互相连接。
CPU101控制打印系统1的动作。ROM102存储各种程序。RAM103是工作存储器,暂时地存储各种信息。存储部104是非易失性的快闪存储器,存储各种信息。操作部110接受作业者的各种输入。操作部110可以是触摸面板(图示省略),可以除了各种输入的接受之外还显示各种信息。输入输出部111具备SD存储卡槽及USB(注册商标)端口及其他的规格的串行端口等。
驱动电路121基于来自CPU101的控制指令来控制纵带电动机131的动作。驱动电路122基于来自CPU101的控制指令来控制横带电动机132的动作。驱动电路123基于来自CPU101的控制指令来控制横升降带电动机133的动作。驱动电路124基于来自CPU101的控制指令来控制横运送带电动机134的动作。驱动电路125基于来自CPU101的控制指令来控制第一升降电动机135的动作。驱动电路126基于来自CPU101的控制指令来控制第二升降电动机136的动作。驱动电路127基于来自CPU101的控制指令来控制运送电动机137的动作。驱动电路128基于来自CPU101的控制指令来控制升降电动机69的动作。驱动电路129基于来自CPU101的控制指令来控制第一定位缸70的动作。驱动电路130基于来自CPU101的控制指令来控制第二定位缸80的动作。
作为构成台板运送机构10的各电动机,可以使用步进电动机。在该情况下,通过对各电动机连接编码器,从各编码器将电动机的位置信息向CPU101发送,CPU101能够识别各电动机的位置。
参照图13~图20,说明打印处理。台板运送机构10将配置于准备位置100的台板50向前处理装置2、打印机3~8的任一者及后处理装置9依次运送,再次向准备位置100送回,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直到安装有布帛P的台板50被从运送机构15向台板支承构件60移交、在打印机3内部打印后被从台板支承构件60向运送机构16移交为止的处理。后述的处理通过CPU101将存储于ROM102的控制程序读入而执行。
若台板50由运送机构15的横运送带15A运送至打印机3的台板支承构件60的前方,则如图14所示,台板支承构件60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接收位置,升降桌板63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第一位置z1。初始位置是台板支承构件60接收台板50时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例如是一对轨道3B中的台板支承构件60的可动范围的前端位置。
在假设在升降桌板63是第一位置z1的状态下将横运送带15A上的台板50朝向升降桌板63运送了的情况下,升降桌板63的位置相对于台板50低,因此升降桌板63的右板632和左板633各自的前端与台板50的下板54的后端碰撞。在它们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相对于由台板50的右侧面板52、左侧面板53、下板54及上板55包围的空间内,升降桌板63仅被插入至中途。在该状态下进行了基于第一定位缸70及第二定位缸80的定位的情况下,无法将台板50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会产生打印位置相对于布帛P偏移等不良状况。
于是,如图15所示,CPU101使升降桌板63从第一位置z1上升至第二位置z2(S10)。接着,CPU101驱动横运送带15A,将台板50朝向升降桌板63运送(S11)。由于升降桌板63处于第二位置z2,所以相对于由台板50的右侧面板52、左侧面板53、下板54及上板55包围的空间内,升降桌板63不从顶端侧干涉地被插入(参照图16)。在该插入时,布帛P通过下垂防止板56A而不堵住由右侧面板52、左侧面板53、下板54及上板55包围的空间,因此升降桌板63不与布帛P接触地被插入。
CPU101判断台板50的插入是否完成了(S12)。台板50的插入完成位置例如是横运送带15A的运送方向下游侧的规定位置。在规定位置例如设置限位开关。通过由横运送带15A运送的台板50将限位开关压入而接通,从限位开关向CPU101发送接通信号。CPU101通过接收接通信号而判断为台板50的插入完成了。直到台板50的插入完成为止(S12:否),CPU101返回S12,继续将台板50朝向升降桌板63运送。如图16所示,在台板50的插入完成了的情况下(S12:是),CPU101停止横运送带15A的横运送带电动机134的驱动,停止台板50的运送(S13)。
如图17所示,为了在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的上表面载置台板50而支承台板50,CPU101使横运送带15A下降(S14)。台板50与横运送带15A一起下降。台板50的上板55的下表面相对于设置于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的3个凸部634~636接触,通过重力而成为被载置的状态而被支承。CPU101判断台板50是否载置于升降桌板63(S15)。在台板50的上板55的下表面相对于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的3个凸部634~636接触而被支承的情况下,固定于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的接近传感器90检测出台板50。接近传感器90将检测信号朝向CPU101发送。在未从接近传感器90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由于台板50从升降桌板63离开(S15:否),所以CPU101判断从使横运送带15A下降起的经过时间是否超时(S29)。在经过时间未超时的情况下(S29:否),CPU101返回S14,继续使横运送带15A下降。在经过时间超时的情况下(S29:是),CPU101输出错误(S30),结束运送控制处理。
在从接近传感器90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由于台板50从横运送带15A离开,载置于升降桌板63(S15:是),所以CPU101停止横运送带15A的第二升降电动机136的驱动,停止横运送带15A的下降(S16)。不限于此,也可以进行以下的动作。CPU101使第二升降电动机136旋转规定量,使横运送带15A下降规定量,停止横运送带15A的下降。此时,CPU101判断是否从接近传感器90接收到检测信号。CPU101在判断为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台板50载置于升降桌板63。在判断为未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CPU101输出错误。由于支承台板50的3个凸部634~636在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中在俯视下配置于三角形的各顶点(参照图6),所以凸部634~636能够稳定地支承台板50。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的凸部的数量不限于3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关于凸部的配置也能够自由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在假设从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的上表面省略凸部634~636而将台板50的上板55的下表面直接载置于上板631的上表面的情况下,若上板55的下表面和上板631的上表面互相不平行,则上板55的下表面不与上板631的上表面紧贴,台板50相对于升降桌板63会松动,不被支承于恒定的高度位置。相对于此,第一实施方式通过将台板50的上板55的下表面载置于凸部634~636,能够相对于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将台板50的上板55稳定地支承于恒定的高度位置。
CPU101为了将台板50首先在打印机3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参照图18),使第一定位缸70工作(S17)。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台板50在轨道3B的延伸方向(图1:左右方向,图2、图18:前后方向)上移动,在打印机3内部被打印。在打印时,若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台板50的位置从基准的位置偏移,则无法向布帛P的期望的位置打印图像。因此,台板50在打印机3的内部的打印时,台板50的位置必须与基准的位置一致。台板支承构件60在接收到台板50后,在轨道3B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因此在图18所示的前后方向上台板50的位置改变,但在左右方向上不变。即,打印时的基准的位置和打印规定位置W在前后方向上改变,但在左右方向上不变。例如,在打印机3具有以图18所示的左右方向为主扫描方向而往复移动的滑架的情况下,左右方向的打印规定位置W成为搭载喷墨头的滑架的移动范围内。另外,打印机3识别支承有台板50的台板支承构件6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而形成图像。另外,在上下方向上,台板50也需要以避免接触的方式比设置于打印机3的图像形成部靠下方。尤其是,在图像形成部是喷墨头的情况下,根据台板50与喷墨头的距离而滴落距离改变,因此,若台板5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改变,则打印机3无法形成期望的图像。即,需要以使台板50的各位置与喷墨头的距离处于规定范围内的方式保持台板50的水平度。在打印前,有时根据布帛P的厚度而自动或手动地调整台板5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但优选确定被调整前的台板50的位置。台板50与图像形成部之间的距离优选是1mm~100mm。因此,需要以使台板50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的位置在每次向台板支承构件60移交时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不变的方式定位。将该台板50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的位置设为打印规定位置W。打印规定位置W例如是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的规定位置,是成为打印机3的打印时的基准的位置。通过CPU101相对于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接收位置的台板支承构件60的升降桌板63将台板50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分别定位,台板50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
在此,如图18、图19所示,在台板50的左侧面板53的前方延伸设置部532的前端侧设置贯通孔57。贯通孔57是左视大致矩形状,将左侧面板53在左右方向上贯通。在左侧面板53中的与右侧面板52对向的内表面中,在贯通孔57的周围设置朝向左方形成为凹状的凹部57A。在凹部57A的内侧嵌入金属制的接触板58,由4根螺钉97固定。在接触板58的大致中央设置插入孔59。插入孔59是在上下方向上比前后方向长的长圆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大径r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小径r2。插入孔59与贯通孔57连通。在插入孔59的外周设置锥部591。锥部591是沿着插入孔59的外周具有同一宽度的长圆环状,以使左右方向的厚度朝向插入孔59侧变薄的方式倾斜。
若第一定位缸70工作,则水平销75从第一定位缸70的圆筒部73朝向台板50的左侧面板53的插入孔59伸长(参照图6)。随着水平销75朝向插入孔59伸长,锥部751的顶端部向插入孔59插入,锥部751与插入孔59的锥部591接触。如上所述,水平销75的锥部751的直径R具有比插入孔59的大径r1小且比小径r2大的直径R。由此,锥部751与插入孔59的锥部591中的在前后方向上对向的一对两缘部592接触,不与上缘部和下缘部接触。通过使锥部751不与锥部591的上缘部和下缘部接触,在后述的第二定位缸80的工作时,能够实现台板50的上下方向的定位。
若水平销75朝向插入孔59进一步伸长,则锥部751以与插入孔59的两缘部592的一方接触的状态向左方按压。在此,水平销75的锥部751及插入孔59的锥部591均以从左方朝向右方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扩展的方式倾斜。由此,即使假设台板50侧的插入孔59的中心相对于水平销75的顶端在前后方向上偏移,通过锥部751将锥部591的两缘部592的一方向左方按压,锥部591也沿着锥部751的斜面滑动,以使插入孔59的中心相对于水平销75的顶端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的方式移动。此时,以水平销75的位置为基准,台板5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并且,在水平销75的锥部751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均与插入孔59的前侧端部和后侧端部接触时,台板50无法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相对于升降桌板63在前后方向上被牢固地定位。
另外,由于水平销75的锥部751将插入孔59的锥部591向左方按压,所以台板50相对于升降桌板63向左方移动。其结果,台板50的右侧面板52的内表面(左表面)与升降桌板63的右板632的外表面(右表面)接触。因此,台板50不仅是前后方向,在左右方向上也无法移动,因此相对于升降桌板63在左右方向上被牢固地定位。
如上所述,由于水平销75的锥部751与插入孔59的锥部591接触而被按压,所以即使假设水平销75的锥部751的顶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从插入孔59的中心偏移,锥部591也沿着锥部751的斜面滑动。由此,水平销75被朝向插入孔59的中心引导。并且,锥部751以与插入孔59的一对两缘部592接触的状态向左方按压。因此,台板50在前后方向上也无法移动,因此与左右方向的定位同时地在前后方向上也相对于升降桌板63被牢固地定位。
CPU101判断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定位是否完成了(S18)。设置于第一定位缸70的接近传感器79(参照图10)检测出水平销75向左方完全伸长时的活塞,向CPU101发送检测信号。在水平销75向左方完全伸长时,台板50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定位完成。直到接收到来自接近传感器79的检测信号为止,台板50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定位未完成(S18:否),因此CPU101返回S17,水平销75继续向左方伸长。在从接近传感器79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台板50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定位完成了(S18:是),因此,CPU101接着使第二定位缸80工作(S19)。
如图11所示,若第二定位缸80工作,则缸杆83从第二定位缸80的主体部82的左表面的中央朝向前方伸长。伴随于缸杆83向前方伸长,U字部831的支轴832将销84的基部841向前方推入。于是,基部841以支轴86为中心右视逆时针转动,因此销84的顶端部85也以支轴86为中心朝向下方转动。并且,如图20所示,销84的顶端部85的R部851与台板50的下板54的上表面接触。此时,是销84按压着下板54的上表面的状态。
台板50的上板55的下表面已经抵接于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的凸部634~636。由此,通过下板54由销84的顶端部85向下方按压,台板50相对于升降桌板63以修正上下方向的偏移的方式向下方移动。并且,台板50的上板55成为相对于升降桌板63的凸部634~636被从上方压靠的状态。由此,台板5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升降桌板63被牢固地定位。并且,由于台板50相对于升降桌板63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分别被定位了,所以台板50高精度地被定位于打印机3的打印规定位置W。
CPU101判断上下方向的定位是否完成了(S20)。设置于第二定位缸80的接近传感器89(参照图11)检测出缸杆83向前方完全伸长时的活塞,向CPU101发送检测信号。在缸杆83向前方完全伸长时,台板50的上下方向的定位完成。直到接收到来自接近传感器89的检测信号为止,上下方向的定位未完成(S20:否),因此CPU101返回S19,继续使缸杆83向前方伸长,使销84的顶端部85向下方摆动。
在从接近传感器89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上下方向的定位完成了(S20:是),因此CPU101配合作业者在操作部110中输入的台板50的高度位置而使升降桌板63从第二位置z2下降,降低台板50的位置(S21)。根据布帛P的厚度,需要降低台板50的位置。作业者使用操作部110,根据布帛P的厚度来输入台板50的高度位置即可。这样,打印准备完成了,因此CPU101利用打印机3对前处理后的布帛P进行基于打印头的打印(S22)。
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于台板50的布帛P的厚度上存在不均,褶皱等是其一例。在固定于打印机3的内部的异物检测传感器93(参照图12)在比与台板50相距规定的高度的位置靠上方处检测到布帛P的情况下,CPU101判断为在布帛P存在褶皱。在该情况下,CPU101例如可以输出错误,暂时中止打印处理,在操作部110中向作业者报告该意思。需要说明的是,异物检测传感器93能够使用例如红外线传感器等光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具备输出红外线的发光部和接受发光部输出的红外线的受光部。例如,将发光部和受光部配置于与台板50上相距一定的高度的位置,在布帛P的褶皱配置于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情况下,发光部输出的红外线被切断。由此,CPU101能够基于受光部处的红外线的受光量来判断布帛P中的褶皱的有无。
当打印结束后,CPU101将台板支承构件60沿着一对轨道3B而运送至移交位置(S23)。在移交位置处,在一对轨道3B的左右两侧配置一对横运送带16A(参照图1)。由此,在被定位于升降桌板63的台板50的台座51的下表面的左右两侧配置一对横运送带16A。CPU101使升降桌板63上升至第二位置z2(S24)。CPU101使第二定位缸80的缸杆83向后方移动,使销84的顶端部85从台板50的下板54离开,从而解除台板50的上下方向的定位(S25)。接着,CPU101使第一定位缸70的水平销75向右方移动,从台板50的左侧面板53的插入孔59拔出,从而解除台板50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定位(S26)。台板50再次成为载置且支承于升降桌板63上的状态。
CPU101使一对横运送带16A上升(S27)。在一对横运送带16A各自的上表面载置台板50的台座51的下表面。通过横运送带16A进一步上升,台板50的上板55从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的凸部634~636离开,台板50抬起。CPU101判断台板50是否从升降桌板63离开了(S28)。在固定于升降桌板63的接近传感器90继续检测出台板50的情况下,由于台板50未从升降桌板63离开(S28:否),所以CPU101判断从使横运送带16A上升起的经过时间是否超时(S31)。
在经过时间未超时的情况下(S31:否),CPU101返回S27,继续使横运送带16A上升。在经过时间超时的情况下(S31:是),CPU101输出错误(S32),结束运送控制处理。
在接近传感器90不再检测出台板50的情况下,由于台板50从升降桌板63离开了(S28:是),所以CPU101结束本处理。台板50成为被移交到横运送带16A的状态。在台板50被向横运送带16A移交时,可以是,通过未图示的前后旋转装置,支承有台板50的状态的台板支承构件60前后旋转。通过该前后旋转,台板50能够向横运送带16A移交。不限于此,台板支承构件60也可以在打印机3的打印后沿着一对轨道3B被向左方运送,但在中途将台板50向横运送带16A载置。若台板50被载置,则CPU101使横运送带16A比台板支承构件60向上方移动,进一步使横运送带16A向左方旋转。由此,台板50被从台板支承构件60向横运送带16A移交。
如以上说明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1具备运送机构14、15、打印运送机构41及第一定位缸70。运送机构14将台板50向前处理装置2运送。打印运送机构41具备台板支承构件60。台板支承构件60支承由运送机构15运送来的台板50。打印运送机构41将台板支承构件60向打印机3运送。第一定位缸70将台板50在打印机3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减少不对打印机3运送台板50的可能性。由此,台板50在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状态下由打印运送机构41向打印机3运送。由此,打印机3能够向台板50上的布帛P的目标位置不位置偏移地打印。
台板支承构件60能够通过升降桌板63而升降。例如,一对轨道67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引导升降桌板63。滚珠丝杠68与一对轨道67平行地设置,与升降电动机69连结。螺母681与滚珠丝杠68螺合,且固定于台板支承构件60。由此,通过升降电动机69使滚珠丝杠68旋转,升降桌板63沿着一对轨道67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伴随于升降桌板6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而台板支承构件60升降。因而,在打印运送机构41中,在台板支承构件60支承从运送机构15运送的台板50时,台板支承构件60能够以不与台板50干涉的方式升降。因此,打印系统1能够进一步减少不对打印机3运送台板50的可能性。另外,台板支承构件60能够利用升降桌板63或未图示的高度调节机构来调节打印时的台板50的高度。
打印系统1具备接近传感器90。接近传感器90检测台板支承构件60支承了台板50。第一定位缸70在由接近传感器90检测到台板支承构件60支承了台板50的情况下,将台板50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例如,台板支承构件60具备水平销75。水平销75通过移动而能够与台板50接触。在由接近传感器90检测到台板支承构件60支承了台板50的情况下,第一定位缸70从圆筒部73使水平销75朝向台板50伸长。通过水平销75与台板50接触,台板50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减少台板支承构件60不支承台板50而第一定位缸70定位的误动作。因此,打印系统1能够进一步减少不对打印机3运送台板50的可能性。
接近传感器90设置于台板支承构件60,配置于比台板支承构件60的外形靠内侧处。由此,打印系统1例如能够防止在沿着台板50的外形安装布帛P而台板50支承了布帛P的状态下布帛P向设置于台板支承构件60的接近传感器90卡挂。因而,打印系统1例如能够防止在从台板50拆卸布帛P时布帛P向接近传感器90卡挂而布帛P破裂或者接近传感器90被布帛P拉拽而脱落。另外,由于布帛P不向接近传感器90卡挂,所以打印系统1能够防止对接近传感器90的动作产生影响。
打印系统1在由运送机构14、15运送了台板50后接近传感器90未检测到台板支承构件60对台板50的支承的情况下输出错误。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通过输出错误而识别在台板支承构件60不支承台板50的状态下被运送至打印机3。
打印系统1具备第一定位缸70和第二定位缸80。第一定位缸70将台板50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第二定位缸80将台板50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台板50在支承于台板支承构件60的状态下,通过重力而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确定。利用该性质,打印系统1将台板50先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后,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将台板50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后,将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确定的台板50在上下方向上容易且快速地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另外,打印系统1除了能够将台板50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之外,在上下方向上也能够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因而,打印系统1在台板50的运送中,将安装于台板50的布帛P支承于恒定的高度位置。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防止打印机3的打印的位置偏移。
运送机构14利用纵带14A来运送台板50。运送机构15利用横运送带15A来运送台板50。打印运送机构41利用一对轨道3B来运送台板支承构件60。运送机构14的目的是将台板50将前处理装置2运送,因此通过使用定位精度相对低的纵带14A,能够减少设备成本。运送机构15也是,由于目的是运送台板50,所以通过使用定位精度相对低的横运送带15A,能够减少设备成本。另一方面,打印运送机构41需要将台板支承构件60向打印机3运送,将支承于台板支承构件60的台板50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因此使用定位精度相对高的一对轨道3B。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防止在打印机3的打印中打印位置偏移。
打印运送机构41的台板支承构件60具备一对轨道67、滚珠丝杠68、螺母681及升降电动机69。一对轨道67将升降桌板63在上下方向上引导。滚珠丝杠68与一对轨道67平行地设置。螺母681与滚珠丝杠68螺合,固定于台板支承构件60。升降电动机69使滚珠丝杠68旋转。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高精度地调节支承于台板支承构件60的台板50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
第一定位缸70及第二定位缸80配置于比台板支承构件60的外形靠内侧处。由此,打印系统1例如能够防止在沿着台板50的外形安装布帛P而台板50支承了布帛P的状态下布帛P向设置于台板支承构件60的第一定位缸70及第二定位缸80卡挂。因而,打印系统1例如能够防止在从台板50拆卸布帛P时布帛P向第一定位缸70及第二定位缸80卡挂而布帛P破裂或者第一定位缸70及第二定位缸80被布帛P拉拽而脱落。另外,由于布帛P不向第一定位缸70及第二定位缸80卡挂,所以打印系统1能够防止对第一定位缸70及第二定位缸80的动作产生影响。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打印系统1是本发明的台板运送装置的一例。运送机构14、15、17、19是本发明的第一运送路的一例。台板支承构件60是本发明的台板支承构件的一例。打印运送机构41、42、43是本发明的第二运送路的一例。第一定位缸70是本发明的定位部及第一定位部的一例。第二定位缸80是本发明的第二定位部的一例。执行图13的S30的处理的CPU101是本发明的错误输出部的一例。纵带14A、横运送带15A是本发明的带的一例。轨道3B是本发明的轨道的一例。升降电动机69是本发明的电动机的一例。接近传感器90是本发明的检测部的一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各种变更。以下说明的各种变形例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分别组合。例如,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与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喷墨型不同的类型的打印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1将台板50利用第一定位缸70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定位,利用第二定位缸80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但也可以通过第一实施方式以外的方法来定位。于是,以下说明变更了台板50的定位方法的3个变形例。
参照图21、图22,说明第一变形例。图21所示的台板支承构件160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台板支承构件60的一部分进行了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1、图22中,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台板支承构件60共通的部分,标注有同一附图标记。在台板支承构件160的升降桌板163的上板631的上表面设置3个销651~653。销651~653设置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部634~636(参照图6)相同的位置。销651~653是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圆柱状。销651~653的各顶端部形成为直径朝向上方变小的锥状。另一方面,如图22所示,在台板150的上板55设置3个嵌合孔551(在图22中仅图示2个)。3个嵌合孔551设置于与3个销651~653分别对应的位置,从上板55的下表面到间隔件55A为止向上方贯通。
在图13的打印处理的S14的处理中,CPU101在使横运送带15A下降时,使升降桌板163侧的3个销651~653向台板150侧的3个嵌合孔551分别嵌合。由此,第一变形例即使不使用第一定位缸70,也能够将台板150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定位。在第一变形例中,3个销651~653是本发明的定位部及第一定位部的一例。
参照图23,说明第二变形例。第二变形例仅利用第一定位缸70来将台板50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定位。在第二变形例中,第一定位缸70的位置位于比第一实施方式的位置稍靠下方处。
在第一定位缸70的水平销75向左方伸长时,水平销75的锥部751与插入孔59的锥部591的一对两缘部592接触,向左方按压。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水平销75的锥部751及插入孔59的锥部591均以从左方朝向右方而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扩展的方式倾斜。由此,锥部591沿着锥部751的斜面滑动,以使插入孔59的中心相对于水平销75的顶端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的方式移动。与此同时,水平销75的锥部591将一对两缘部592向左方按压。在水平销75的锥部591的前侧部分、后侧部分及下侧部分均与插入孔59的前侧端部、后侧端部及下侧端部接触时,台板50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均无法移动。因此,台板50相对于升降桌板63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被牢固地定位。由此,第二变形例即使不使用第二定位缸80,也能够仅利用第一定位缸70来将台板50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定位。在第二变形例中,第一定位缸70是本发明的定位部的一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变形例中,水平销75的锥部751与一对两缘部592及下缘部593接触而按压,但例如也可以通过与一对两缘部592及上缘部接触而按压,将台板50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定位。
参照图24,说明第三变形例。第三变形例仅利用第二定位缸80来将台板50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定位。在第三变形例的台板50的下板54的上表面设置俯视圆形状的嵌合孔542,沿着其外周而设置锥部541。锥部541的直径朝向嵌合孔542变小。嵌合孔542的直径比第二定位缸80的销84的直径小。
若第二定位缸80的销84向下方摆动,则顶端部85的R部851与下板54的上表面的锥部541接触。由于顶端部85的R部851及嵌合孔542的锥部541均朝向上方扩径,所以若销84进一步向下方摆动,则下板54的上表面的锥部541沿着顶端部85的R部851的斜面滑动,配合顶端部85的位置,嵌合孔542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通过顶端部85向嵌合孔542嵌合,台板50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位置确定。
并且,在销84嵌合于嵌合孔542的状态下,通过将下板54向下方按压,台板5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确定。由此,第三变形例即使不使用第一定位缸70,也能够仅利用第二定位缸80来将台板50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定位。在第三变形例中,第二定位缸80是本发明的定位部的一例。
本发明除了上述3个变形例之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图1所示的打印系统1的台板50的运送路径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路径,例如,也可以省略第一送回线204、第二送回线205。打印机的数量也能够自由变更,也可以省略前处理装置2及后处理装置9的一方或双方。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打印运送机构41~43由轨道构成,其以外的运送机构由带构成,但也可以使用带以外的运送单元(例如,辊等)。台板50除了布帛用以外,也可以是帽子用、鞋用等。发送线201、左侧处理线202、右侧处理线203、第一送回线204、第二送回线205全部是直线状,但也可以弯曲。
在升降桌板63的上板631固定用于检测台板50的接近传感器90,但也可以取代接近传感器90而例如设置杠杆开关。在该情况下,在升降桌板63上载置了台板50时,杠杆开关由台板50按压而接通。因而,CPU101能够检测在升降桌板63上载置了台板50。
图13所示的打印处理是控制打印系统1的CPU101执行,但也可以是各装置的CPU执行。在图13所示的打印处理中,在S14中,CPU101使横运送带15A下降而使台板50支承于台板支承构件60。相对于此,CPU101也可以使升降桌板63上升而使台板50支承于台板支承构件60。需要说明的是,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同样地变更。
在图13所示的打印处理中,在第一定位缸70工作而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定位结束后,第二定位缸80工作而进行上下方向的定位,但例如CPU101也可以先使第二定位缸80工作,在上下方向的定位结束后,使第一定位缸70工作。另外,CPU101还可以使第一定位缸70和第二定位缸80同时工作,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将台板50同时定位。
在图13的S30、S32中,CPU101在输出错误时,例如也可以在操作部110的触摸面板显示表示错误内容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语音来报告错误。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读码器95读取的识别信息部(图示省略)设置于布帛P,但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台板5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台板50被从横运送带15A向打印机3运送,在打印结束后,被向横运送带16A移交而运送,但也可以在打印结束后返回横运送带15A。台板支承构件60向打印机3的内部移动,在打印时支承台板50,因此优选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位置不偏移。因此,在台板50被从横运送带15A向台板支承构件60移交时及被从台板支承构件60向横运送带16A移交时,与台板支承构件60上下移动相比,优选横运送带15A及横运送带16A上下移动。但是,也可以是,横运送带15A及横运送带16A不上下移动,台板支承构件60上下移动。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缸70、第二定位缸80及接近传感器90配置于比台板支承构件60的外形靠内侧处。说明该配置状态的一例。在图16所示的在台板50的内侧插入了升降桌板63的状态下,第一定位缸70、第二定位缸80及接近传感器9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台板50的安装板56靠下方且比前方延伸设置部522、532(前方延伸设置部522参照图4)的下端靠上方处即可。第一定位缸70、第二定位缸80及接近传感器9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安装板56的左端与右端之间即可。第一定位缸70、第二定位缸80及接近传感器9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安装板56的前端靠后方且比台板50的后端靠前方处即可。若是该位置关系,则在作为布帛P而T恤等上衣以其腹面成为安装板56的上表面侧且背面成为安装板56的下表面侧的方式安装于安装板56时,第一定位缸70、第二定位缸80,及接近传感器90不与布帛P干涉。需要说明的是,水平方向的定位机构及上下方向的定位机构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台板50的外侧,从台板50的外侧与台板50接触而进行定位。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若第二定位缸80(参照图11、图20)工作,则伴随于缸杆83向前方伸长,销84的顶端部85朝向下方转动,按压台板50的下板54的上表面。此时,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使缸杆83向前方进一步伸长,销84的顶端部85的R部851将台板50的下板54的上表面向下方进一步按压。在该情况下,主体部82的前侧以主体支轴818为中心向上方摆动,并且在R部851相对于下板54的上表面滑动的同时销84逐渐起来。由此,随着缸杆83向前方伸长,销84的顶端部85将下板54的上表面向下方进一步按压。
以下,参照图25~图33,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形状的构件,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简化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打印机3、运送机构14、15、17、19、打印运送机构41、42、43,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装置、机构(参照图1)。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取代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台板支承构件60而采用图25所示的台板支承构件60A且取代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台板50而采用图27所示的台板50A这一点不同。
参照图25、图26,说明台板支承构件60A的详细构造。如图25所示,台板支承构件60A具备基台61A、立柱62A、升降桌板63A等。基台61A、立柱62A对应于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台61、立柱62,因此省略说明。升降桌板63A对应于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桌板63,具备上板631A、右板632A及左板633A。上板631A是俯视矩形状。右板632A从上板631A的右端向下方延伸。左板633A从上板631A的左端向下方延伸。
在上板631A中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央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前侧处设置孔637A。孔637A将上板631A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孔637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后述的后辊82A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范围大。在上板631A的左前角部和右前角部分别设置凸部634A、635A。在上板631A中的孔637A的后侧设置凸部636A。凸部634A、635A、636A从上板631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接近传感器90设置于凸部636A的后侧。即,接近传感器90在俯视下配置于比上板631A的外形靠内侧处。
在孔637A的前端侧设置板638A。板638A从上板631A向上方延伸。在板638A设置孔639A。孔639A将板638A在左右方向上贯通。在孔639A插入图33所示的后述的旋转限制构件91A。
在台板支承构件60A设置用于将图28所示的台板50A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定位部70A。定位部70A具备前辊71A、后辊72A及定位缸73A。前辊71A设置于比孔637A靠前方处,从上板631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前辊71A是圆柱状,由上板631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前辊71A的旋转中心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后辊72A在俯视下设置于孔637A内,比上板631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后辊72A是圆柱状,由后述的辊支承部737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后辊72A的旋转中心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构成定位部70A的各构件即前辊71A、后辊72A、定位缸73A均在俯视下配置于比上板631A的外形靠内侧处。
如图26所示,定位缸73A设置于上板631A的下侧,具备主体部731A和缸杆732A。主体部731A固定于上板631A的下表面中的比孔637A靠后侧处。缸杆732A从主体部731A朝向前方伸长,通过定位缸73A的驱动而相对于主体部731A在前后方向上进退。
在缸杆732A的前端固定板736A。板736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板736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辊支承部737A。如图25所示,辊支承部737A从板736A向上方经由孔637A而延伸至上板631A的上方。辊支承部737A将后辊72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定位缸73A的驱动而缸杆732A相对于主体部731A进退,从而板736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后辊72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缸杆732A相对于主体部731A退避了的情况下,辊支承部737A配置于孔637A的后端。此时,后辊72A位于后辊72A的可动范围的后端。
参照图27、图28,说明台板50A的详细构造。如图27所示,台板50A具备台座151A、右侧面板152A、左侧面板153A、下板154A、上板155A、安装板156A等。台座151A、右侧面板152A、左侧面板153A、下板154A、上板155A、安装板156A对应于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台座51、右侧面板52、左侧面板53、下板54、上板55、安装板56,因此省略说明。
在上板155A的下表面设置块500A。块500A是长方体状,固定于上板155A的中央部。如图28所示,在块500A的下表面设置槽501A。槽501A在块500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下,将块500A中的比槽501A靠左侧的部位称作“左块510A”,将块500A中的比槽501A靠右侧的部位称作“右块520A”。
左块510A和右块520A互相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左块510A、右块520A各自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设置孔511A、521A。孔511A从左块510A的左表面到槽501A为止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孔521A从右块520A的右表面到槽501A为止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孔511A、521A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于一直线上。对孔511A、521A插入图33所示的后述的旋转限制构件91A。
在左块510A和右块520A的后端部设置后卡合部560A。后卡合部560A由斜面561A、562A构成。斜面561A形成于左块510A的后右角部,在仰视下随着从前方去往后方而向左方延伸。斜面562A形成于右块520A的后左角部,在仰视下随着从前方去往后方而向右方延伸。因此,以水平面将后卡合部560A剖切时的截面形状随着从前方去往后方(即随着从后卡合部560A向后辊72A)而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扩展并开口(参照图31、图33)。
斜面561A在后视下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左方延伸。斜面562A在后视下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右方延伸。斜面561A在侧视下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前方延伸(参照图30、图32)。同样,斜面562A在侧视下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前方延伸。因此,以向上下左右延伸的平面将后卡合部560A剖切时的截面形状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扩展并开口。
在左块510A和右块520A的前端部设置前卡合部550A。由于左块510A、右块520A均固定于上板155A,所以前卡合部550A相对于后卡合部560A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被固定。
前卡合部550A由斜面551A、552A构成。斜面551A形成于左块510A的前右角部,在仰视下随着从后方去往前方而向左方延伸。斜面552A形成于右块520A的前左角部,在仰视下随着从后方去往前方而向右方延伸。因此,以水平面将前卡合部550A剖切时的截面形状随着从后方去往前方(即随着从前卡合部550A去往前辊71A)而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扩展并开口(参照图31、图33)。
斜面551A在主视下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左方延伸。斜面552A在主视下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右方延伸。斜面551A在侧视下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参照图30、图32)。同样,斜面552A在侧视下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因此,以向上下左右延伸的平面将前卡合部550A剖切时的截面形状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扩展并开口。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1的电气结构。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1的电气结构,除了以下的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1的电气结构(参照图12)相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运送电动机137设置编码器(图示省略)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编码器检测运送电动机137的旋转角度,将检测结果向CPU101输出。
参照图13、图29~图33,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处理,并且说明从台板50A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的移交到台板50A向打印规定位置W的定位为止的一系列的流程。图29、图30、图32是将台板50A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情况的各状态以通过台板50A及台板支承构件60A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的平面剖切并从右方观察时的剖视图。以下,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处理中的与图1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处理相同的处理,省略或简化说明。
如图13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处理中,CPU10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S10~S13的处理。如图29所示,在通过图13所示的S13的处理而台板50A的运送被停止了的状态下,台板50A处于从台板支承构件60A离开了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后辊72A与前辊71A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L2比后卡合部560A与前卡合部550A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L1大。距离L1和距离L2只要是后卡合部560A和前卡合部550A能够配置于后辊72A与前辊71A的前后方向之间的距离关系即可。例如,距离L1是后卡合部560A的下端中的前端与前卡合部550A的下端中的后端之间的距离。距离L2是后辊72A的前端与前辊71A的后端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因此,前卡合部550A在前辊71A的上方位于比前辊71A靠前方处,且后卡合部560A在后辊72A的上方位于比后辊72A靠后方处。因而,打印系统1能够抑制在台板50A被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移交的情况下前卡合部550A和后卡合部560A从上方相对于前辊71A和后辊72A干涉。
若由CPU101进行图13所示的S14的处理,则台板50A被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移交。在台板50A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的移交的过程中,若假设台板支承构件60A沿着图6所示的一对轨道3B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则前卡合部550A或后卡合部560A从上方相对于前辊71A或后辊72A干涉,台板50A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的移交有可能不被合适地进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运送电动机137设置编码器(图示省略)。在图13所示的S13的处理中,CPU101基于来自编码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运送电动机137,限制台板支承构件60A由图1所示的打印运送机构41在前后方向上运送。因而,在台板50A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的移交的过程中,即使向前后方向的力作用于台板支承构件60A,台板支承构件60A也不会沿着图6所示的一对轨道3B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台板50A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的移交被合适地进行。
如图30、图31所示,若通过图13所示的S14的处理而台板50A与横运送带15A的下降一起下降,则凸部634A、635A、636A各自的上端与上板155A的下表面接触。由此,台板50A由台板支承构件60A支承。即,凸部634A、635A、636A各自的上端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成为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的上下方向上的基准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块500A的下端处于从上板631A的上表面向上方离开了的位置。
如图13所示,CPU101基于来自接近传感器90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台板50A是否载置于升降桌板63(S15)。在台板50A未载置于升降桌板63的情况下(S15:否),CPU101进行S29、S30的处理。
在台板50A载置于升降桌板63的情况下(S15:是),CPU101停止第二升降电动机136的驱动,停止横运送带15A的下降(S16)。在该状态下,如图30、图31所示,前辊71A配置于前卡合部550A的前侧,且后辊72A配置于后卡合部560A的后侧。板638A配置于槽501A中的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靠后方处。因而,在该状态下,孔639A相对于孔521A、511A位于后方位置。
如图13所示,CPU101在S17的处理中,取代控制图9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定位缸70而控制图32所示的定位缸73A,使缸杆732A从主体部731A向前方伸长。由此,如图32、图33所示,后辊72A朝向前辊71A而向前方移动,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在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定位缸73A的作用力而后辊72A将后卡合部560A向前方按压。
若后辊72A将后卡合部560A向前方按压,则在后辊72A相对于斜面561A和斜面562A的左右方向的中心而向斜面561A侧(左侧)或斜面562A侧(右侧)偏移了的情况下,后辊72A一边沿着斜面561A或斜面562A旋转一边相对于后卡合部560A相对地向前方移动。若假设后辊72A不旋转,则容易在后辊72A与斜面561A、562A之间产生比后辊72A旋转的情况大的摩擦。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后辊72A旋转,所以不容易在后辊72A与斜面561A、562A之间产生大的摩擦。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抑制后辊72A、斜面561A、562A因摩擦而磨损。
由于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所以伴随于后辊72A向前方的移动,后卡合部56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而向前方移动。由此,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而向前方移动。前卡合部550A将与后卡合部560A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维持为恒定并朝向前辊71A而向前方移动。在该情况下,在前辊71A相对于斜面551A和斜面552A的左右方向的中心而向斜面551A侧(左侧)或斜面552A侧(右侧)偏移了的情况下,前辊71A一边沿着斜面551A或斜面552A旋转一边相对于斜面551A、552A相对地向后方移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前辊71A旋转,所以与后辊72A和斜面561A、562A同样,打印系统1能够抑制前辊71A、斜面551A、552A因摩擦而磨损。
通过前卡合部550A与前辊71A卡合,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的向前方的移动被限制。即,前辊71A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成为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的前后方向上的基准的位置。由于后辊72A由定位缸73A朝向前辊71A而向前方施力,所以后辊72A向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由此,通过在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的状态下后辊72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向前方移动,台板50A由定位部70A在前后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
而且,以水平面将前卡合部550A剖切时的截面形状随着从后方去往前方而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扩展并开口。因而,在台板50A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了的状态下,通过定位缸73A的作用力而前辊71A将前卡合部550A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按压。以水平面将后卡合部560A剖切时的截面形状随着从前方去往后方而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扩展并开口。因而,在台板50A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了的状态下,通过定位缸73A的作用力而后辊72A将后卡合部560A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按压。这样,通过前卡合部550A与前辊71A的卡合、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的卡合,限制台板50A相对于前辊71A及后辊72A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由此,通过在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的状态下后辊72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向前方移动,台板50A由定位部70A在左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
而且,以在上下左右上延伸的平面将前卡合部550A剖切时的截面形状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扩展并开口。因而,在台板50A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了的状态下,通过定位缸73A的作用力而前辊71A将前卡合部550A向下方按压。以在上下左右上延伸的平面将后卡合部560A剖切时的截面形状随着从下方去往上方而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扩展并开口。因而,在台板50A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了的状态下,通过定位缸73A的作用力而后辊72A将后卡合部560A向下方按压。这样,通过前卡合部550A与前辊71A的卡合、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的卡合,台板50A的下表面被向凸部634A、635A、636A按压。因而,可限制台板50A从凸部634A、635A、636A浮起。由此,通过在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的状态下后辊72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向前方移动,台板50A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
如以上这样,台板50A由定位部70A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在该状态下,维持后辊72A由定位缸73A朝向前辊71A而向前方施力的状态。因而,通过定位缸73A的作用力,前辊71A与前卡合部550A的卡合、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的卡合不容易被解除。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抑制台板50A从打印规定位置W偏移。
如图33所示,在俯视下,前辊71A与前卡合部550A的接触部T1、T2、后辊72A与后卡合部560A的接触部T3、T4均配置于连结凸部634A、635A、636A的中心而形成的三角形区域C内。因而,通过定位缸73A的作用力而作用于凸部634A、635A、636A的向下方的力容易向各凸部634A、635A、636A均等地分散。由此,台板50A的上下方向上的向打印规定位置W的定位稳定。
而且,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在前辊71A和前卡合部550A、后辊72A和后卡合部560A这2点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因而,可限制台板50A以前卡合部550A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旋转,且可限制台板50A以后卡合部560A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旋转。而且,可限制台板50A的后端侧以前卡合部550A为支点而浮起,且可限制台板50A的前端侧以后卡合部560A为支点而浮起。
若通过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向前方移动而台板50A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则板638A配置于槽501A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由此,在台板50A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状态下,孔511A、639A、521A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于一直线上。在该状态下,用户将旋转限制构件91A向孔521A、639A、511A插入。
旋转限制构件91A是用于限制在水平方向上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旋转的销,从右块520A的右端延伸至左块510A的左端。在该情况下,若在水平方向上台板50A要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旋转,则旋转限制构件91A与各孔521A、639A、511A的壁卡合。由此,可进一步限制台板50A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旋转。通过以上,从台板50A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的移交到台板50A向打印规定位置W的定位为止的一系列的流程完成。
返回图13的说明。CPU101省略S18~S20的处理,进行S21~24的处理。在S25的处理中,CPU101控制图32、图33所示的定位缸73A,使缸杆732A向后方向主体部731A退避。由此,后辊72A从后卡合部560A向后方离开。由此,台板50A的前后左右上下的向打印规定位置W的定位被解除。用户将图33所示的旋转限制构件91A从孔521A、639A、511A拔出。CPU101省略S26的处理,进行S27、S28、S31、S32的处理。CPU101结束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处理。
如以上说明这样,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1具备运送机构14、15、打印运送机构41及定位部70A。运送机构14将台板50A向前处理装置2运送。打印运送机构41具备台板支承构件60A。台板支承构件60A支承由运送机构15运送来的台板50A。打印运送机构41将台板支承构件60A向打印机3运送。因而,定位部70A将由台板支承构件60A支承的台板50A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减少不对打印机3运送台板50的可能性。由于台板50在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状态下被向打印机3、4、5运送,所以打印机3、4、5能够向运送来的台板50上的布帛P的目标位置不位置偏移地打印。需要说明的是,同样,打印机6、7、8也能够不位置偏移地打印。除此之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1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台板50A设置后卡合部560A。定位部70A具备后辊72A。后辊72A设置于台板支承构件60A,能够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台板50A由定位部70A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将台板50A进一步准确地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
定位部70A通过在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的状态下后辊72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将台板50A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定位部80A具备前辊71A。前辊71A设置于台板支承构件60A。例如,后辊72A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互相在前后方向上不同。在台板50A由台板支承构件60A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后辊72A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前方向后辊72A卡合,且前卡合部550A从后方向前辊71A卡合。在台板50A由台板支承构件60A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后辊72A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从后辊72A向前方离开,或者前卡合部550A从前辊71A向后方离开。或者,在台板50A由台板支承构件60A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后辊72A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从后辊72A向前方离开,且前卡合部550A从前辊71A向后方离开。在台板50A由定位部70A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前卡合部550A与前辊71A卡合。这样,台板50A与台板支承构件60A在前后方向上以2点卡合。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抑制在水平方向上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旋转。
定位部70A具备定位缸73A。定位缸73A对后辊72A朝向前辊71A施力。因而,通过定位缸73A的作用力而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可靠地卡合。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将台板50A进一步准确地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在台板50A被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状态下,定位缸73A的作用力被维持。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抑制台板50A从打印规定位置W偏移。
后辊72A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向相对于前辊71A接近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打印系统1具备接近传感器90和CPU101。接近传感器90检测由台板支承构件60A支承了台板50A。CPU101在由接近传感器90检测到由台板支承构件60A支承了台板50A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定位缸73A而对后辊72A朝向前辊71A施力。在台板50A从台板支承构件60A离开了的状态下,后辊72A与前辊71A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L2比后卡合部560A与前卡合部550A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L1大。因而,打印系统1能够抑制在台板50A被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移交的情况下前卡合部550A和后卡合部560A从上方相对于前辊71A和后辊72A干涉。在由接近传感器90检测到由台板支承构件60A支承了台板50A的情况下,控制定位缸73A而后辊72A被朝向前辊71A施力。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抑制在未由台板支承构件60A支承台板50A的状态下后辊72A由定位缸73A朝向前辊71A施力。
定位部70A通过在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的状态下后辊72A向前方移动而在左右方向上将台板50A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例如,后辊72A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互相在前后方向上不同。在台板50A由台板支承构件60A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后辊72A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从前方及左右方向与后辊72A卡合,且前卡合部550A从后方及左右方向与前辊71A卡合。在台板50A由台板支承构件60A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后辊72A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从后辊72A向前方离开,或者前卡合部550A从前辊71A向后方离开。或者,在台板50A由台板支承构件60A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后辊72A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从后辊72A向前方离开,且前卡合部550A从前辊71A向后方离开。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除了将台板50A在前后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之外,将台板50A在左右方向上也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
后卡合部560A随着从后卡合部560A去往后辊72A(即随着从前方去往后方)而向左右方向的两个方向扩展并开口。因而,无需将用于将台板50A在前后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机构和用于将台板50A在左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的机构分别设置。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以简易的机构将台板50A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
定位部70A通过在后卡合部560A与后辊72A卡合的状态下后辊72A向前方移动而在上下方向上将台板50A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例如,后辊72A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互相在前后方向上不同。在台板50A由台板支承构件60A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后辊72A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从前方及下方与后辊72A卡合,且前卡合部550A从后方及下方与前辊71A卡合。在台板50A由台板支承构件60A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后辊72A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从后辊72A向前方离开,或者前卡合部550A从前辊71A向后方离开。或者,在台板50A由台板支承构件60A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后辊72A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后卡合部560A从后辊72A向前方离开,且前卡合部550A从前辊71A向后方离开。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除了将台板50A在前后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之外,将台板50A在上下方向上也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W。
打印系统1具备旋转限制构件91A。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利用旋转限制构件91A来抑制在水平方向上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旋转。在假设向台板50A作用了向上方的力的情况下,旋转限制构件91A与孔521A、639A、511A的壁卡合。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利用旋转限制构件91A来抑制台板50A从台板支承构件60A向上方松脱。
打印系统1在S13的处理中利用CPU101来控制运送电动机137。由此,可抑制在台板50A被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移交的过程中台板支承构件60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打印系统1能够抑制台板50A向台板支承构件60A的移交变得困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台板50A是本发明的台板的一例。台板支承构件60A是本发明的台板支承构件的一例。定位部70A是本发明的定位部的一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各种变更。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后辊72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固定,前辊71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后辊72A也可以不是在前后方向上而是例如在左右方向上能够移动。在该情况下,前辊71A相对于后辊72A设置于左侧或右侧,块500A以从第二实施方式的朝向以自身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旋转了90°的朝向固定于台板50A即可。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前辊71A和后辊72A的一方或双方也可以不能旋转。例如也可以取代前辊71A而设置壁。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前辊71A、后辊72A是圆柱状。相对于此,前辊71A和后辊72A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例如圆锥状)。前辊71A和后辊72A在俯视下也可以是多边形状,例如也可以具有前卡合部550A和后卡合部560A的俯视的形状。前辊71A和后辊72A也可以是互相不同的形状。
前卡合部550A、后卡合部560A的一方或双方也可以是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形状。例如,前卡合部550A和后卡合部560A也可以是向上下左右延伸的平面,还可以是弯曲状。以水平面将前卡合部550A剖切时的形状也可以是随着从后方去往前方而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倾斜的锥状。在该情况下,以水平面将前辊71A剖切时的形状也可以是对应于前卡合部550A的锥状而以随着从前方去往后方而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方式开口的形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前卡合部550A和后卡合部560A由块500A构成。相对于此,前卡合部550A和后卡合部560A也可以由被分割的多个块构成。例如,在台板50A的下表面也可以固定形成有斜面551A的块、形成有斜面552A的块、形成有斜面561A的块、形成有斜面562A的块这4个块,还可以固定形成有斜面551A、552A的块、形成有斜面561A、562A的块这2个块。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斜面551A、552A各自的后端互相在左右方向上离开。相对于此,斜面551A、552A各自的后端也可以互相连接。同样,斜面561A、562A各自的前端也可以互相连接。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取代定位缸73A而设置弹簧、橡胶、海绵等弹性构件。即,后辊72A也可以由弹性构件的弹性力朝向前辊71A施力。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定位缸73A通过将后辊72A从后方按压而对后辊72A朝向前辊71A施力。相对于此,定位缸73A也可以通过将后辊72A从前方拉拽而对后辊72A朝向前辊71A施力。定位缸73A也可以对前辊71A朝向后辊72A施力。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用户将旋转限制构件91A向各孔521A、639A、511A插入。相对于此,打印系统1也可以具备用于使旋转限制构件91A向将旋转限制构件91A插入到各孔521A、639A、511A的位置和将旋转限制构件91A从各孔521A、639A、511A拔出的位置移动的限制销驱动部(例如机器人)。在该情况下,CPU101也可以控制限制销驱动部来进行旋转限制构件91A相对于各孔521A、639A、511A的插拔。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旋转限制构件91A向各孔521A、639A、511A插入而限制在水平方向上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对于旋转限制构件91A,也可以采用与销不同的构件(例如板、块)。打印系统1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旋转限制机构,限制在水平方向上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旋转。打印系统1也可以省略旋转限制构件91A。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打印系统1也可以具备用于检测旋转限制构件91A相对于孔521A、639A、511A的插拔的传感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由传感器检测到旋转限制构件91A被向孔521A、639A、511A插入了或旋转限制构件91A被从孔521A、639A、511A拔出了的情况下,CPU101移向下一处理。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打印系统1通过限制控制来限制台板支承构件60A由打印运送机构41、42、43在前后方向上运送。相对于此,打印系统1也可以在构造上能够限制台板支承构件60A由打印运送机构41在前后方向上运送。例如也可以在台板支承构件60A设置移动限制孔,通过向移动限制孔插入移动限制销而移动限制销与打印运送机构41卡合。在该情况下,由于移动限制销与移动限制孔和打印运送机构41两个方向卡合,打印系统1能够在构造上限制台板支承构件60A由打印运送机构41在前后方向上运送。用户在对台板支承构件60A安装台板50A前将移动限制销向移动限制孔插入,在台板50A相对于台板支承构件60A的安装完成后将移动限制销从移动限制孔拔出即可。打印系统1也可以具备用于使移动限制销向将移动限制销插入到移动限制孔的位置和将移动限制销从移动限制孔拔出的位置移动的移动限制销驱动部(例如机器人)。在该情况下,CPU101也可以控制移动限制销驱动部来进行移动限制销相对于移动限制孔的插拔。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接触部T1~T4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在俯视下配置于三角形区域C外。凸部634A、635A、636A的个数也可以是2个以下,还可以是4个以上。打印系统1也可以省略凸部634A、635A、636A。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上板155A的下表面与上板631A的上表面接触。凸部634A,635A,636A也可以设置于上板155A的下表面。

Claims (9)

1.一种台板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运送路,将台板向前处理装置运送;
台板支承构件,支承由所述第一运送路运送的所述台板;
第二运送路,具备所述台板支承构件,将所述台板支承构件向打印机运送;及
定位部,将支承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的所述台板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打印规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板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板支承构件能够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台板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所述台板支承构件支承了所述台板的检测部,
所述定位部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台板支承构件对所述台板的支承的情况下,将所述台板定位于所述打印规定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台板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配置于比所述台板支承构件的外形靠内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台板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错误输出部,该错误输出部在由所述第一运送路运送了所述台板后所述检测部未检测到所述台板支承构件对所述台板的支承的情况下输出错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台板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具备:
第一定位部,将支承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的所述台板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所述打印规定位置;及
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定位后,将支承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的所述台板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于所述打印规定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台板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运送路利用带或辊来运送所述台板,
所述第二运送路利用轨道来运送所述台板支承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台板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运送路具备:
升降轨道,在上下方向上引导所述台板支承构件;
滚珠丝杠,与所述升降轨道平行地设置;
螺母,与所述滚珠丝杠螺合,且固定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及
电动机,使所述滚珠丝杠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台板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设置于所述台板支承构件,配置于比所述台板支承构件的外形靠内侧处。
CN202080089577.8A 2019-12-25 2020-12-24 台板运送装置 Pending CN1148676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3946 2019-12-25
JP2019233946 2019-12-25
PCT/JP2020/048398 WO2021132447A1 (ja) 2019-12-25 2020-12-24 プラテン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67610A true CN114867610A (zh) 2022-08-05

Family

ID=76575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9577.8A Pending CN114867610A (zh) 2019-12-25 2020-12-24 台板运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4667A1 (zh)
EP (1) EP4082950A4 (zh)
JP (1) JPWO2021132447A1 (zh)
CN (1) CN114867610A (zh)
WO (1) WO2021132447A1 (zh)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99069A (ja) * 1989-12-28 1991-08-30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ライ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におけるプラテン支持装置
JPH0912194A (ja) * 1995-06-30 1997-01-14 Canon Inc 印字装置
JPH10157915A (ja) * 1996-11-29 1998-06-16 Max Co Ltd 挟着装置
JPH11291572A (ja) * 1998-02-12 1999-10-26 Seiko Epson Corp プラテン機構、それを用いた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5067103A (ja) * 2003-08-27 2005-03-17 Mutoh Ind Ltd プリンタ
JP2006044941A (ja) * 2004-08-09 2006-02-16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リンタ
JP2010023292A (ja) * 2008-07-16 2010-02-04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プリンタ装置
JP2011156721A (ja) * 2010-01-29 2011-08-18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3028444A (ja) * 2011-07-29 2013-02-07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TWM463849U (zh) * 2013-04-29 2013-10-21 Hanky & Partners Taiwan Ltd 面板印刷機構及印刷機構對位裝置之改良
JP2015089615A (ja) * 2013-11-05 2015-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におけるプラテン面の平面度調整方法、プラテン面の平面度調整に用いる調整治具、ならびにプリンター
US20160089904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apparatus
CN105934352A (zh) * 2014-01-31 2016-09-0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检测附件
CN106183454A (zh) * 2015-05-27 2016-12-0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台板
CN106994839A (zh) * 2015-12-25 2017-08-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
CN107010458A (zh) * 2015-10-23 2017-08-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运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US20180093497A1 (en) * 2016-10-04 2018-04-05 Océ Holding B.V.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web in an apparatus
CN108973342A (zh) * 2017-05-31 2018-12-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和打印程序
CN108973341A (zh) * 2017-05-31 2018-12-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和打印程序
JP2018197157A (ja) * 2017-05-24 2018-12-13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18202651A (ja) * 2017-05-31 2018-12-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JP2019115985A (ja) * 2017-12-26 2019-07-1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90299663A1 (en) * 2018-03-30 2019-10-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laten conveyance device and platen moving device
JP2019209587A (ja) * 2018-06-04 2019-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及びプラテ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03937A (ja) * 2003-09-30 2005-04-21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9241370A (ja) * 2008-03-31 2009-10-22 Brother Ind Ltd 印刷装置
JP5526651B2 (ja) * 2009-08-18 2014-06-18 株式会社Ihi 印刷位置誤差補正方法及び装置
JP6004162B2 (ja) * 2012-05-23 2016-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6194806B2 (ja) * 2014-01-24 2017-09-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269152B2 (ja) * 2014-02-24 2018-01-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6364989B2 (ja) * 2014-06-18 2018-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417850B2 (ja) * 2014-10-28 2018-11-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703301B2 (ja) 2016-02-22 2020-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799277B2 (ja) * 2017-02-24 2020-1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支持ユニット、印刷装置及び摩擦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
CN106827812B (zh) * 2017-03-31 2019-06-25 西安德高印染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三坐标跑台式数码喷墨印刷机
US10696065B2 (en) * 2017-07-09 2020-06-30 ColDesi Inc. Platen assembly for textile decorating machines
JP7247657B2 (ja) * 2019-02-28 2023-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間隔検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99069A (ja) * 1989-12-28 1991-08-30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ライ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におけるプラテン支持装置
JPH0912194A (ja) * 1995-06-30 1997-01-14 Canon Inc 印字装置
JPH10157915A (ja) * 1996-11-29 1998-06-16 Max Co Ltd 挟着装置
JPH11291572A (ja) * 1998-02-12 1999-10-26 Seiko Epson Corp プラテン機構、それを用いた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5067103A (ja) * 2003-08-27 2005-03-17 Mutoh Ind Ltd プリンタ
JP2006044941A (ja) * 2004-08-09 2006-02-16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リンタ
JP2010023292A (ja) * 2008-07-16 2010-02-04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プリンタ装置
JP2011156721A (ja) * 2010-01-29 2011-08-18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3028444A (ja) * 2011-07-29 2013-02-07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TWM463849U (zh) * 2013-04-29 2013-10-21 Hanky & Partners Taiwan Ltd 面板印刷機構及印刷機構對位裝置之改良
JP2015089615A (ja) * 2013-11-05 2015-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におけるプラテン面の平面度調整方法、プラテン面の平面度調整に用いる調整治具、ならびにプリンター
CN105934352A (zh) * 2014-01-31 2016-09-0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检测附件
US20160089904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apparatus
CN106183454A (zh) * 2015-05-27 2016-12-0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台板
CN107010458A (zh) * 2015-10-23 2017-08-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运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CN106994839A (zh) * 2015-12-25 2017-08-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
US20180093497A1 (en) * 2016-10-04 2018-04-05 Océ Holding B.V.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web in an apparatus
JP2018197157A (ja) * 2017-05-24 2018-12-13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8973342A (zh) * 2017-05-31 2018-12-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和打印程序
CN108973341A (zh) * 2017-05-31 2018-12-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和打印程序
JP2018202651A (ja) * 2017-05-31 2018-12-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JP2019115985A (ja) * 2017-12-26 2019-07-1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90299663A1 (en) * 2018-03-30 2019-10-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laten conveyance device and platen moving device
JP2019209587A (ja) * 2018-06-04 2019-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及びプラテ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32447A1 (ja) 2021-07-01
EP4082950A1 (en) 2022-11-02
JPWO2021132447A1 (zh) 2021-07-01
EP4082950A4 (en) 2024-01-10
US20220324667A1 (en) 2022-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70088413A (ko) 셋업 지원 장치, 부품 실장기, 셋업 지원 방법
JP6291854B2 (ja) 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1656882B (zh) 元件安装系统
CN114867612B (zh) 台板运送装置
KR20030015293A (ko) 카드 인쇄기용 복수 개의 카드 호퍼
CN114867610A (zh) 台板运送装置
JP2001315494A (ja) 自動連続画像彫刻装置及び方法
TWI513598B (zh) 印表機及印表機的控制方法
KR101508928B1 (ko) 라벨 피더
KR20070094537A (ko) 패턴 재봉틀의 이송 장치
KR101065276B1 (ko) 스크린 인쇄기에서의 인쇄물 정렬장치
US11014764B2 (en) Apparatus for aligning box-shaped articles of various sizes on a conveyor belt, printing station, reading station, and labelling station including same
US6918643B2 (en) Printer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inkjet clearance for printing on thick, non flexible printing material
JP7171242B2 (ja)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23166733A1 (ja) 部品実装機及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4361832B2 (ja) 表面実装機
KR100888056B1 (ko) 프레스기기의 연성인쇄회로기판 공급 장치
US6435679B1 (en) Ink jet validation printer
US11766859B2 (en) Printer,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computer-readable instructions
JP2005340492A (ja) 表面実装機
CN105073430A (zh) 表面加工装置
KR20040013183A (ko) 두꺼운 피인쇄물용 프린터
JP2002172440A (ja) 材料長測定機能付き板材加工機
JP4819597B2 (ja) 表面実装機
KR19990025659A (ko) 자동 실크스크린 인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