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5679B -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5679B
CN114845679B CN202080086391.7A CN202080086391A CN114845679B CN 114845679 B CN114845679 B CN 114845679B CN 202080086391 A CN202080086391 A CN 202080086391A CN 114845679 B CN114845679 B CN 1148456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absorbent
sheet
absorbent body
sk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63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45679A (zh
Inventor
恩田蓝子
藏前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845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56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456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56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e.g. core absorbent layers being of different siz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e.g. core absorbent layers being of different sizes
    • A61F13/536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e.g. core absorbent layers being of different sizes having discontinuous areas of compress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吸收体(10)具有第一片(11)、第一芯(14)、中间片(13)、第二芯(15)和第二片(12)的层叠结构。相比于俯视时与周边的贯通孔非形成部(15M)重叠的区域,在俯视时与第二芯(15)的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第二片(12)和中间片(13)更靠近。第一芯(14)的形成材料的90质量%以上为吸水性聚合物(20),吸水性聚合物(20)至少在与裆部(B)对应的区域均匀分布。在吸液状态的吸收体(10)的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2)的深度(C2D)为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1)的深度(C1D)的40%以下。

Description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体。
背景技术
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通常含有配置于距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较近的位置的正面片、配置于距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较远的位置的背面片、和介于两个片之间的吸收体而构成。该吸收体典型而言多由木浆等纤维材料的积纤(纤维堆积)体形成,并进一步在该积纤体中载持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由这样的纤维材料的积纤体构成的吸收体较蓬松,厚度较厚,因此缓冲性等优异,但另一方面,存在因体积较大而吸收性物品的外观不简洁利落而美观度变差,会给吸收性物品的穿着者以硬撅撅的不适感等问题。尤其是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着过程中穿着者排泄了尿、经血等体液的情况下,吸收体因吸收保持该排泄物而膨润,因此,该问题变得愈发严重。于是,对吸收体的薄型化进行了探讨。
作为涉及吸收体的薄型化的现有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吸收体,其由包括纸浆和吸水性聚合物的上层吸收体、和与该上层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相邻配置并在两层的片之间配置有吸水性聚合物而形成的下层吸收体构成。在上述上层吸收体形成有沿适用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纵向(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上述下层吸收体被划分为在相互接合的上述两层的片之间封入有颗粒状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多个吸水性聚合物配置区域,且相邻的该吸水性聚合物配置区域彼此之间成为比该吸水性聚合物配置区域凹陷的流路部。在上述流路部,吸水性聚合物不存在或者以比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配置区域低的单位面积重量存在。因而,在上述下层吸收体中,吸水性聚合物并非均匀分布。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收体,通过采用以吸水性聚合物为主体的片状的上述下层吸收体,能够在为薄型的同时确保充分的吸收量,此外,因为上述上层吸收体中也含有吸水性聚合物,所以能够解决仅由纸浆构成的情况下难以保持液体而发生回流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2也记载了与专利文献1同样的双层结构的吸收体。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吸收体中,双层结构中距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较远的下层实质上不含纤维素而以吸水性聚合物为主体构成。此外,专利文献3记载了一种吸水片组合物,在该具有由2片以上的亲水性无纺布夹持含有吸水性树脂和粘接剂而构成的吸收层的结构的吸水片组合物中,该吸收层被透水性基质在厚度方向上分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509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0-5298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0/07685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吸收体,其用于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且包括配置于穿着者的胯裆部的裆部、配置在与该裆部相比靠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和配置在与该裆部相比靠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的吸收性物品。
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其包括中间片、配置于该中间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第一片、和配置于该中间片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第二片,在该第一片与该中间片之间配置有至少含有吸水性聚合物作为吸水性材料的第一芯,在该中间片与该第二片之间配置有能够因吸液而膨润的吸水性的第二芯。
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二芯的与上述裆部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第二芯的贯通孔,与该第二芯中俯视时与该贯通孔的周边的贯通孔非形成部重叠的区域相比,在俯视时与该贯通孔重叠的区域上述第二片和上述中间片更靠近。
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芯的形成材料的90质量%以上为吸水性聚合物。
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一芯的与上述裆部对应的区域,上述吸水性聚合物均匀分布。
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吸液状态下,上述吸收体在俯视时与上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的肌肤相对面侧和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凹部,该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为该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的40%以下。
此外,本发明为包括上述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效果和实施方式在下文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肌肤相对面侧(正面片侧)的展开俯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I-I线剖面的横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一次性尿布中的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3所示的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中央(用符号CLx表示的纵中心线)位置处的沿厚度方向的剖面的横剖视图。
图5是简化了图4所示的吸收体的示意性横剖视图,图5的(a)表示该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图5的(b)表示该吸收体的吸液状态。
图6的(a)和图6的(b)分别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沿厚度方向的剖面的横剖视图。
图7的(a)~图7的(c)分别是实施例或比较例中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8是由第一片、第一芯和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后的每单位厚度变化量的纵向和横向的弯曲刚度变化率BR的测定用样品的制备方法的说明图。
图9是由第一片、第一芯和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后的每单位厚度变化量的倾斜方向的弯曲刚度变化率BR的测定用样品的制备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以吸收体的薄型化为目的的现有技术,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现有技术都着眼于使吸液前的厚度变薄,而几乎没有现有技术关注吸液后的柔软性、液体吸收性能等各项性能。
此外,作为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体,就减少吸收性物品穿着时的不适感,提高液体的吸入性、扩散性等的观点而言,已知有设置了吸收体的形成材料不存在或以比周边部低的克重存在的部分(以下也称为“形成材料非存在部”)的吸收体(例如专利文献1)。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观察发现,在将形成有形成材料非存在部而在表面具有凹凸的薄型的吸收体用于一次性尿布时,在该尿布的穿着过程中,由于伴随穿着者的排泄物吸收而产生的该吸收体的膨润,尿布的外表面中的该吸收体的配置区域会以与该吸收体的凹凸对应的形状以凹凸状膨胀至能够从外部视觉识别的程度,在用手指触摸该配置区域时可能成为凸凹的状态。这样的伴随在表面具有凹凸的吸收体的膨润而在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产生凹凸的现象是极为理所当然的,对吸收性物品这样的产品的质量而言没有任何问题,但可能会给一般消费者造成是不是吸收体已损坏且其功能已受损的印象。如若如此,例如在婴幼儿穿着的一次性尿布中发生上述现象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确认到发生了该现象的母亲等第三人误以为吸收体已损坏而换掉原本还完全能够使用的尿布的情况。实际情况是,几乎没有着眼于这样的具有形成材料非存在部的吸收体、尤其是薄型的吸收体所特有的问题的技术。
因而,本发明涉及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体,即使其厚度变薄在实际使用时也具有充分的液体吸收性能,且能够减少吸收性物品穿着时的不适感并不易在吸液后在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的损坏的凹凸。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附图基本上为示意图,存在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物不同的情况。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即从腹侧经由胯裆部向背侧延伸的方向对应的纵向(图中用符号“X”表示)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图中用符号“Y”表示)。
在下文的说明中,如无特意说明,纵向为吸收性物品的纵向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吸收体)的沿纵向的方向,横向为吸收性物品的横向或其构成部件的沿横向的方向。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保持体液的吸收体(图中用符号“10”表示)。
图1和图2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尿布1具有上述结构。
尿布1在纵向X上被划分如下三个区域:配置于穿着者的胯裆部且包括与阴茎等排泄部相对的排泄部相对部(未图示)的裆部B;与该裆部B相比配置得靠穿着者的腹侧(前侧)的腹侧部A;和与该裆部B相比配置得靠穿着者的背侧(后侧)的背侧部C。腹侧部A和背侧部C典型而言分别包括在尿布1被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腰身的腰身部。腹侧部A为尿布1的前身片的一部分,背侧部C为尿布1的后身片的一部分。裆部B存在于尿布1的前身片至后身片。
在本发明中,腹侧部A、裆部B和背侧部C可以是将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沿纵向X三等分时得到的各区域。此处所说的“展开且伸长状态”是指使尿布成为如图1所示那样的展开状态,然后将该展开状态的尿布扩展为使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而成为设计尺寸(与在完全排除弹性部件的影响的状态下扩展为平面状时的尺寸相同)的状态。
尿布1为所谓的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如图1所示,在尿布1的背侧部C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部包括具有固着部7的固着部件8,并且在腹侧部A的非肌肤相对面包括能够固定固着部7的固着区域9。
此外,尿布1包括吸收性主体2和翼部5,吸收性主体2包括吸收保持穿着者排泄的尿等体液的吸收体10,翼部5从该吸收性主体2的周缘向外方延伸出去。
吸收性主体2包括:形成肌肤相对面的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3;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液体不透过性或者液体难透过性或拨水性的背面片4;和配置于两个片3、4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10,它们通过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方法而一体化地构成。吸收性主体2从腹侧部A至背侧部C沿纵向X延伸。作为正面片3和背面片4,能够分别无特别限制地使用这种吸收性物品一直以来所使用的材料。作为正面片3,例如能够使用各种无纺布、开孔膜。作为背面片4,例如能够使用树脂膜、树脂膜与无纺布的层叠体。
在本说明书中,“肌肤相对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吸收体)中在吸收性物品被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即距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较近的一侧,“非肌肤相对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中的在吸收性物品被穿着时朝向肌肤侧的相反侧的面,即距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较远的一侧。另外,此处所说的“穿着时”的意思是维持通常的恰当的穿着位置,即该吸收性物品的正确穿着位置的状态。在本申请的图2和图4~图6(沿厚度方向的剖视图)中,各构成部件(例如吸收体10)的上表面(相对而言位于上方的面)为肌肤相对面,下表面(相对而言位于下方的面)为非肌肤相对面。
翼部5由从吸收性主体2的周缘向外方延伸出去的部件构成,为吸收体的非配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正面片3包覆吸收体10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背面片4包覆吸收体1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两个片3、4进一步从吸收性主体2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向横向Y的外方延伸出去,与后述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片60一同形成翼部5的一部分(从吸收性主体2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和该两侧缘的虚拟延长线向横向Y的外方延伸出去的侧翼部)。构成翼部5的多个部件彼此通过粘接剂、热封合、超声波封合等公知的接合方法相互接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沿着吸收性主体2的沿纵向X的两侧部分别配置有在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的防漏翻边6。更具体而言,在吸收性主体2的肌肤相对面的沿纵向X的两侧部配置有一对防漏翻边6、6,其包含阻液性或拨水性且透气性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片60而构成。这一对防漏翻边形成用片60、60各自的横向Y的一端侧固定于其他部件(在图示的方式中为正面片3和背面片4)而成为固定端部,横向Y的另一端侧成为没有固定于其他部件的自由端部。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61配置为,以在纵向X上伸长的状态固定于各防漏翻边形成用片60的自由端部,由此能够在该方向上伸缩。在尿布1被穿着时,通过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61的收缩力,防漏翻边形成用片60的自由端部侧至少在裆部B以与其他部件的固定部62为立起基端而向穿着者侧立起,通过该防漏翻边6的立起,能够阻止尿等排泄物向横向Y的外方流出。
多个腰身褶皱形成用弹性部件31以能够在横向Y上伸缩的方式配置于腹侧部A和背侧部C各自的纵向X的端部即腰部端部的翼部5,这些多个弹性部件31以在纵向X上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间歇配置。通过像这样将弹性部件31配置为体现其伸缩性的状态,能够在作为其配置部的腹侧部A和背侧部C的腰部端部遍及整周的范围形成实质上连续的环状的腰部褶皱(腰身褶皱)。
此外,在翼部5的在尿布1被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腿部周围的腿部,能够在纵向X上伸长的腿部褶皱形成用弹性部件32至少在裆部B的纵向X的全长的范围沿纵向X延伸,由此,在尿布1被穿着时,通过弹性部件32的收缩,能够在腿部形成腿部褶皱。
这些褶皱形成用弹性部件31、32均通过粘接剂等接合方法而以伸长状态被夹持固定于构成翼部5的多个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面片3、背面片4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片60中的2种)之间。
上述各弹性部件61、31、32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能够使用剖面为矩形、正方形、圆形、多边形状等丝状或线状(橡胶条等)的材料,或者复丝(multifilament)类型的丝状的材料等。
尿布1所具有的吸收体10为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一个实施方式。图3示出了吸收体10的肌肤相对面侧(正面片3的相对面侧),图4示出了吸收体10的纵向X的中央位置处的沿厚度方向的剖面。另外,在图4中,为便于理解,将实际上紧密接触的部件表示为彼此分离,图4未必表示了实际的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吸收体10包括中间片13、配置于中间片13的非肌肤相对面侧(与中间片13相比距穿着者的肌肤较远的一侧)的第一片11、和配置于中间片13的肌肤相对面侧(与中间片13相比距穿着者的肌肤较近的一侧)的第二片12,在第一片11与中间片13之间配置有吸水性的第一芯14,在中间片13与第二片12之间配置有能够因吸液而膨润的吸水性的第二芯15。像这样,吸收体10的第二片12侧被作为与要吸收的液体最先接触的受液面侧使用。
作为吸收体10所具有的3种片(第一片11、第二片12和中间片13),能够分别使用具有液体透过性或液体吸收性的片,典型而言为以纤维为主体,即纤维的含量超过50质量%的纤维片。作为上述3种片的构成纤维,例如可列举针叶树浆、阔叶树浆等木浆,绵浆、麻浆等非木浆等天然纤维;阳离子化纸浆、丝光化纸浆等改性纸浆(以上为纤维素类纤维);含聚乙烯和聚丙烯等树脂而构成的合成纤维等,能够单独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混合2种以上使用。作为上述3种片的形态,例如可列举纸、纺织布、无纺布,作为无纺布,例如可列举热风无纺布、热辊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纺粘-熔喷-纺粘(SMS)无纺布。上述3种片典型而言为由它们中的1种构成的单层结构,但也可以是2种以上层叠一体化而成的层叠结构。上述3种片的组成和形态既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片12由横向Y的长度(宽度)比吸收体10的其他构成部件(第一片11、中间片13、第一芯14和第二芯15)中宽度最大的部分的宽度(最大宽度)长的1片宽度较大的片构成。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片12优选具有上述最大宽度的2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宽度,如图4所示,包覆第二芯15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且从第二芯15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分别向横向Y的外方延伸出去,该延伸部12E卷绕到第一片11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包覆该第一片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换句话说,第二片12优选包覆包含第一片11、中间片13、第一芯14和第二芯15在内的层叠结构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整体。
另外,在本发明中,第二片12也可以不具有延伸部12E,第二片12具有与和该第二片12接触的第二芯15的最大宽度相同程度的宽度即可。典型而言,除第二片12以外的吸收体10的其他构成部件(第一片11、中间片13、第一芯14和第二芯15)的最大宽度即横向Y的最大长度彼此大致相同。
第一芯14、即夹在第一片11与中间片13之间的层至少含有吸水性聚合物20作为吸水性材料。第一芯14的特征在于其形成材料的90质量%以上为吸水性聚合物。即,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质量相对于该芯的形成材料的总质量的比率)为90质量%以上,第一芯14以吸水性聚合物20为主体构成。此处所说的“第一芯14的形成材料”(芯形成材料)指存在于夹着第一芯14而位于两侧的2个片(具体而言为第一片11和中间片13)之间的物质。但是,上述芯形成材料中不含涂敷于这2个片彼此的相对面(内标面)的粘接剂。因而,图4中符号22、23所示的粘接剂并非第一芯14的芯形成材料。
典型而言,第一芯14作为吸水性材料仅含有吸水性聚合物20,不含有木浆等吸水性纤维或者即使含吸水性纤维也是远少于第二芯15中的吸水性纤维的含量的很少的量(例如10质量%以下)。
吸水性聚合物20一般能够使用可以吸收和保持水的水凝胶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或丙烯酸碱金属盐的聚合物或共聚物。作为其例子,可列举聚丙烯酸及其盐以及聚甲基丙烯酸及其盐,具体而言,可列举丙烯酸聚合物部分钠盐。吸水性聚合物20的形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球状、串状、块状、袋状、纤维状、不定形状和它们组合得到的颗粒。就提高制造第一芯14(吸收体10)时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散布的均匀性,提高吸收体10的液体吸收性能的观点而言,优选吸水性聚合物20使用相同形状的颗粒,还优选为球状的颗粒。
粘接剂22、23承担将第一芯14所含的吸水性聚合物20固定于第一片11和/或中间片13并将两个片11、13彼此接合的作用。粘接剂22涂敷于第一片11的与中间片13相对的面(内表面),粘接剂23涂敷于中间片13的与第一片11相对的面(内表面)。作为粘接剂22、23,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能够用于部件彼此的接合的粘接剂,例如可列举热熔粘接剂。粘接剂22和粘接剂23既可以是彼此为相同种类的粘接剂,也可以为不同种类的粘接剂,典型而言采用前者。另外,粘接剂22、23将于后文阐述。
第一片11侧的粘接剂22和中间片13侧的粘接剂23的粘接剂的涂敷图案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后者时的一例,能够示例如下方式:第一芯14中与要吸收的液体最先接触的受液面侧的粘接剂以存在粘接剂的非涂敷部的方式涂敷于其被涂敷面的规定涂敷区域(例如吸水性聚合物20的存在区域),该受液面侧的相反侧的粘接剂以实质上不存在粘接剂的非涂敷部的方式涂敷(所谓的整面全涂)于其被涂敷面中的规定涂敷区域。担心因粘接剂的种类、涂敷图案等的不同造成第一芯14的液体透过性、液体吸收性能下降,但通过如该方式那样以在受液面侧存在粘接剂的非涂敷部,在受液面侧的相反侧实质上不存在粘接剂的非涂敷部的方式涂敷粘接剂,可以消除这样的担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吸收体10将第二片12侧作为受液面侧使用,因此,在第一芯14中,中间片13侧为受液面侧(尿布1的距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较近的一侧),第一片11侧为受液面侧的相反侧(尿布1的距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较远的一侧)。那么,对中间片13侧的粘接剂23的涂敷图案采用粘接剂23的涂敷部和非涂敷部并存的图案,对第一片11侧的粘接剂22的涂敷图案采用所谓的整面全涂即可。作为粘接剂的涂敷部和非涂敷部并存的图案,例如可列举粘接剂的涂敷部在俯视时具有螺旋状、山峰状、欧米伽(omega)状、帘状、条状的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剂隔着第一芯14涂敷于其厚度方向的两侧,即第一片11侧和中间片13侧这两者,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仅在其一侧涂敷粘接剂。就平衡吸水性聚合物20的固定与液体透过性或液体吸收性能的观点而言,隔着第一芯14配置于其两侧的粘接剂的克重(在第一片11侧和中间片13侧这两者涂敷粘接剂的情况下为它们的总克重)优选为3g/m2以上,更优选为5g/m2以上,并且,优选为50g/m2以下,更优选为30g/m2以下。
第二芯15、即由中间片13和第二片12夹着的层作为吸水性材料至少含有吸水性纤维(未图示)和吸水性聚合物20。第二芯15典型而言以吸水性材料为主体而构成。第二芯15中的吸水性材料的含量至少为50质量%以上,也可以100质量%即芯形成材料全部为吸水性材料。
作为第二芯15中的吸水性聚合物20,能够使用与第一芯14所含的吸水性聚合物相同的材料。
作为吸水性纤维,例如可列举针叶树浆、阔叶树浆等木浆,绵浆、麻浆等非木浆等天然纤维;阳离子化纸浆、丝光化纸浆等改性纸浆(以上为纤维素类纤维);亲水性合成纤维等,能够单独使用它们的1种或混合2种以上使用。第二芯15所含的吸水性纤维典型而言为纤维素类纤维。
在本说明书中,关于纤维,“吸水性”这一术语,比如“纸浆是吸水性的”之类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能够容易理解的。同样的,热塑性纤维是非吸水性的也可以容易地理解。另一方面,纤维的吸水性的程度能够通过以如下方法测定的水分率的值来比较相对的吸水性的不同,并且能够规定更优选的范围。作为吸水性纤维,其水分率优选为6%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另一方面,非吸水性纤维的水分率优选为小于6%,更优选为小于4%。
<水分率的测定方法>
水分率运用JIS P8203的水分率试验方法计算。即,在将纤维试样在温度40℃、相对湿度80%的试验室中静置24小时后,在该室内测定绝对干燥处理前的纤维试样的重量F(g)。然后,在温度105±2℃的电干燥机(例如ISUZU SEISAKUSHO制造)内静置1小时,进行纤维试样的绝对干燥处理。在绝对干燥处理后,在温度20±2℃、相对温度65±2%的标准状态的试验室内,在用旭化成株式会社制造的Saran Wrap(注册商标)包裹纤维试样的状态下,将硅胶(例如丰田化工株式会社制造)放入到玻璃干燥器(例如Tech Jam株式会社制造)内,纤维试样静置直至达到温度20±2℃。然后,称量纤维试样的恒重F'(g),并通过下式求出纤维试样的水分率。
水分率(%)={(F-F’)/F’}×100
第二芯15的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优选为3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上,并且,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下。
第二芯15中的吸水性纤维的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并且,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下。
第二芯15能够使用具有转筒的公知的积纤装置依照通常方法制造。积纤装置典型而言包括在外周面形成有集聚用凹部的转筒和在内部具有将芯形成材料(吸水性纤维、吸水性聚合物)输送至该集聚用凹部的流路的导管,使该转筒沿着其筒周方向绕旋转轴旋转,并且使随着通过从该转筒的内部侧的抽吸而在该流路产生的空气流被输送的该芯形成材料积纤于该集聚用凹部。通过该积纤工序形成于集聚用凹部内的积纤物为第二芯15。因该典型的制造方法,第二芯15能够被称为“积纤型吸收性芯”。
如图1~图4所示,在第二芯15的与裆部B对应的(配置于裆部B)区域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二芯15的贯通孔15N。贯通孔15N为不存在第二芯15的芯形成材料(吸水性纤维、吸水性聚合物等)的所述形成材料非存在部。但是,可能存在从周边部(后述贯通孔非形成部15M)脱落的第二芯15的芯形成材料进入贯通孔15N等导致在贯通孔15N存在芯形成材料的情况。该情况下,贯通孔15N处的芯形成材料的克重比周边部(例如从该贯通孔15N起向纵向X或横向Y的10mm以内的区域)低,例如,相对于周边部的克重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在第二芯15中,在贯通孔15N的周边存在没有形成贯通孔15N的贯通孔非形成部15M,贯通孔15N由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包围。第二芯15典型而言由贯通孔15N和贯通孔非形成部15M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贯通孔15N以将第二芯15在横向Y上二等分且沿纵向X延伸的横向中心线CLy为基准对称地形成,在横向中心线CLy的两侧形成有一对。该一对贯通孔15N分别具有俯视时在纵向X(第二芯15的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具体而言为长方形形状。
贯通孔15N有助于减轻尿布1穿着时的不适感、提高液体的吸入性、液体扩散性等。即贯通孔15N作为具有其的第二芯15受到体压等外力而以弯曲等方式变形时的变形诱导部(可挠轴)而发挥作用,由此,可以促进吸收体10的沿穿着者的身体形状的变形,结果上可以减轻尿布1穿着时的不适感,提高穿着感和贴合性。此外,贯通孔15N作为吸收体10的吸收对象即尿等排泄物的流路而发挥功效,可促进排泄物的面方向上的扩散,有助于吸收体10的液体吸收性能的有效利用。贯通孔15N承担这样的功能,因而优选配置于第二芯15中易于受到体压等外力且排泄物易于集中的部位。就这样的观点而言,贯通孔15N优选配置于第二芯15中的位于裆部B的部分。就同样的观点而言,贯通孔15N优选如图3所示,在纵向X上跨吸收体10的纵向中心线CLx而延伸。
贯通孔15N的纵向X(长度方向)的长度L(参照图3)相对于第二芯15的纵向X(长度方向)的长度L0(参照图3)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并且,优选为95%以下,更优选为85%以下。
贯通孔15N的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W(参照图3)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并且,优选为25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
在横向Y上相邻的2个贯通孔15N、15N彼此的间隔G(参照图3)优选为10mm以上,更优选为15mm以上,并且,优选为80mm以下,更优选为60mm以下。
贯通孔15N是在第二芯15制造时在形成材料(吸水性纤维、吸水性聚合物等)的积纤工序中特意阻碍该形成材料的积纤而形成的部位。具有贯通孔15N的第二芯15能够依照以往公知的吸收性芯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典型而言能够如下制造,即在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形成材料抽吸到形成于转筒的外周面的集聚用凹部并使其堆积而得到第二芯15的方法中,使用作为该集聚用凹部,该集聚用凹部的底部中与贯通孔15N对应的部位比周边部向该转筒的径向外方突出的装置。在通过该方法得到的第二芯15中,不存在形成材料的部分为贯通孔15N。
如图2和图4所示,与在俯视时与第二芯15的贯通孔15N的周边的贯通孔非形成部15M重叠的区域相比,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第二片12和中间片13更靠近。即参照图5,在以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处的第二片12的肌肤相对面为基准12S,将第二片12中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的肌肤相对面的从基准12S起的沿吸收体10的厚度方向Z的间隔距离作为D1,将中间片13中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的非肌肤相对面的从基准12S起的沿厚度方向Z的间隔距离作为D2的情况下,间隔距离D2比间隔距离D1短。此处所说的“靠近”包括:两个片12、13隔开稍许间隙(典型而言指5mm以下的间隙)而间隔开的状态、和两个片12、13借助粘接剂等接合方式或不经由接合方式而紧密接触的状态。另外,在图5中,从便于理解的观点出发,省略了图4所示的吸收体10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第二片12的延伸部12E、粘接剂21~25)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第二片12与中间片13经由粘接剂24、25接合而紧密接触。粘接剂24涂敷于中间片13的肌肤相对面(与第一片11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粘接剂25涂敷于第二片12的非肌肤相对面(与第二芯15或中间片13相对的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片11与第二片12的延伸部12E经由粘接剂21接合,中间片13与第二芯15经由粘接剂24接合。通过像这样将吸收体10的构成部件经由粘接剂而一体化,能够使吸收体10的外形形状更稳定,能够更稳定地体现规定的性能。作为粘接剂21、24、25,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能够用于部件彼此的接合的粘接剂,例如可列举热熔粘接剂。粘接剂21、24、25的涂敷量和涂敷图案没有特别限制,可适当设定。
另外,第二片12和中间片13不需要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的整个区域接合,即无需该区域全部为两个片12、13的接合部,在该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接合即可。换言之,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第二片12和中间片13经由粘接剂24、25紧密接触的部分和不紧密接触但靠近的部分可以并存。优选至少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的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第二片12与中间片13接合而紧密接触。
如上文所述,吸收体10的第二芯15具有贯通孔15N,因此,可起到减轻具有吸收体10的吸收性物品被穿着时的不适感的效果,此外,液体的吸入性、液体扩散性优异,可以大幅提高该吸收性物品的液体吸收性能。但是另一方面,担心吸收体10因具有贯通孔15N而产生的前文所述的问题,即吸液后在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10的损坏的凹凸。就此,在本发明中采用了在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即尿布1的外表面侧(背面片4侧)配置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质量相对于芯形成材料的总质量的比率)为90质量%以上的第一芯14,并且至少在第一芯14的与裆部B对应的区域使吸水性聚合物20均匀分布的方法。
并且,如图5的(b)所示,具有前文所述构成的吸收体10在该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的肌肤相对面侧和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凹部C1、C2,该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2的深度C2D为该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1的深度C1D的40%以下。即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在吸收体10中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1的深度C1D×0.4≥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2的深度C2D”的大小关系成立,其结果是,与该吸收体10的肌肤相对面(正面片3侧)相比,该吸收体10的非肌肤相对面(背面片4侧)的凹凸程度(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凸部的顶部与凹部C1、C2的底部的高低差)较小。由此,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该吸收体10的非肌肤相对面成为凹凸较少的状态,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在穿着中的尿布1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背面片4)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10的损坏的凹凸的问题。
在吸收体10中,在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距尿布1的外表面较近的一侧),靠近地配置有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为90质量%以上且吸水性聚合物20均匀分布的第一芯14,该第一芯14作为抑制伴随第二芯15的吸液产生的膨润的缓冲材料发挥作用,因此,与没有靠近地配置有这样的缓冲材料的第二芯15的肌肤相对面侧相比,能够抑制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液时的膨润。因此,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在吸收体10中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1的深度C1D×0.4≥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2的深度C2D”这一大小关系成立。
此外,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形成凹部C2是因第二芯15中的贯通孔15N和与该贯通孔15N邻接的贯通孔非形成部15M的克重差而产生的。即因为第二芯15在贯通孔15N不具有芯形成材料,在与贯通孔15N邻接的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具有芯形成材料,所以在第二芯15吸收液体而其芯形成材料膨润的情况下,第一芯14中仅与第二芯15的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伴随贯通孔非形成部15M的膨润而向吸收体10的厚度方向外方(背面片4侧)被按压,第一芯14中与贯通孔15N对应的部分几乎不受到伴随第二芯15的膨润的按压。这样的第二芯15吸液膨润时对第一芯14的按压力的差成为了形成凹部C2的原因之一。
本发明中所说的“吸收体的吸液状态”是指将吸收体在生理盐水中浸渍30分钟后的状态。
参照图5的(b),在吸液状态的吸收体10中的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2的深度(最大深度)C2D为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1的深度(最大深度)C1D的40%以下,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此外,该比例的下限无特别限制,该比例越小(越接近零),在穿着中的尿布1的外表面越不易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10的损坏的凹凸,因而优选。
就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吸液后在尿布1的外表面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10的损坏的凹凸的观点而言,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2的深度(最大深度)C2D(参照图5的(b))优选为小于3mm,更优选为小于2.0mm。深度C2D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越接近零越优选。
就在吸液状态的吸收体10中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使前文所述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1的深度C1D×0.4≥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2的深度C2D这一大小关系更可靠地成立的观点而言,优选吸收体10具备以下的构成A。
即参照图5,在以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中的第二片12的肌肤相对面为基准12S,将第二片12中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的肌肤相对面的从基准12S起的沿吸收体10的厚度方向Z的间隔距离作为D1,将中间片13中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的非肌肤相对面的从基准12S起的沿厚度方向Z的间隔距离作为D2的情况下,与间隔距离D2相比,间隔距离D1伴随吸收体10的吸液的增加程度更大(构成A)。
图5的(a)为吸收体10的吸液前的状态,图5的(b)为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对吸液前的间隔距离D1、D2使用符号D1a、D2a,对吸液状态的间隔距离D1、D2使用符号D1b、D2b。上述“与间隔距离D2相比,间隔距离D1伴随吸收体10的吸液的增加程度更大”的意思是成立“(D1b-D1a)>(D2b-D2a)”的大小关系。
另外,典型而言,吸液状态的吸收体10中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距第二片12的基准12S的间隔距离D1b与前文所述的吸液状态的吸收体10中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1的深度(最大深度)C1D一致。
就更可靠地防止在吸液后在尿布1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背面片4的非肌肤相对面)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10的损坏的凹凸的观点而言,优选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间隔距离D1比间隔距离D2长。即参照图5的(b),优选“间隔距离D1b>间隔距离D2b”的大小关系成立。
第二片12中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的上述(D1b-D1a)、即吸液前的间隔距离D1a与吸液状态的间隔距离D1b的差量与中间片13中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的上述(D2b-D2a)、即吸液前的间隔距离D2a与吸液状态的间隔距离D2b的差量的比率(D1b-D1a)/(D2b-D2a)以(D1b-D1a)大于(D2b-D2a)为前提,优选为1.1以上,更优选为1.2以上,并且,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
就平衡吸收体10的薄型化与液体吸收性能等各项性能的观点而言,第二片12中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的吸液前的间隔距离D1a(参照图5的(a))以比间隔距离D2a长为前提,优选为1.0mm以上,更优选为1.5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
就同样的观点而言,中间片13中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的间隔距离D2a(参照图5的(a))以比间隔距离D1a短为前提,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并且,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
就更可靠地防止在吸液后在尿布1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背面片4的非肌肤相对面)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10的损坏的凹凸的观点而言,优选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与第一芯14的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相比,第一芯14的与贯通孔15N对应的部分(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部分)的厚度较大。即参照图5的(b),优选“第一芯14的与贯通孔非形成部15M对应的部分的厚度T1<第一芯14的与贯通孔15N对应的部分的厚度T2”的大小关系成立。
厚度T1与厚度T2的比率以厚度T1<厚度T2为前提,以厚度T2/厚度T1计,优选为1.1以上,更优选为1.2以上,并且,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厚度T1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并且,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5mm以下。
厚度T2优选为1.0mm以上,更优选为2.0mm以上,并且,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
前述图5所示的各部分的尺寸,即凹部C1、C2的深度C1D、C2D、间隔距离D1(D1a、D1b)、D2(D2a、D2b)和厚度T1、T2能够分别基于拍摄吸收体的沿厚度方向的剖面而得到的图像,使用图像解析装置(例如,Media Cybermetics公司制造,Image-Pro(注册商标)Plus)进行测定。
在测定吸液前的干燥状态的吸收体10的各部分的尺寸时,例如测定间隔距离D1a、D2a时,将该状态的吸收体10沿着通过贯通孔15N的形成区域的中心并沿着横向Y延伸的虚拟直线切断,拍摄其切断面,并利用图像解析装置进行测定。
在测定吸液状态的吸收体10的各部分的尺寸时,例如测定深度C1D、C2D、间隔距离D1a、D2a、厚度T1、T2时,从第二芯15侧的贯通孔15N的形成区域的中心对吸液前的干燥状态的吸收体10注入200g的生理盐水并静置30分钟,然后,沿着通过该中心(生理盐水的注入点)并沿着横向Y延伸的虚拟直线切断,拍摄该切断面,并利用图像解析装置进行测定。
上述“贯通孔15N的形成区域”是包含贯通孔15N的俯视呈四边形形状的区域中面积最小的区域。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吸收体10(第二芯15)形成有俯视呈长方形形状的一对贯通孔15N,因此,包含这一对贯通孔15N在内的最小面积的俯视呈长方形形状的区域为贯通孔15N的形成区域。因而,在切断图3所示的吸收体10时,通过由一对贯通孔15N夹着的区域(位于横向Y的中央的贯通孔非形成部15M)的中心且沿横向Y延伸的虚拟直线切断。此外,在使图3所示的吸收体10成为吸液状态时,向第二芯15侧的由一对贯通孔15N夹着的区域(位于横向Y的中央的贯通孔非形成部15M)的中心注入生理盐水。此外,例如在吸收体10(第二芯15)仅形成有一个贯通孔15N的情况下,该1个贯通孔15N自身为贯通孔15N的形成区域,因此,在切断该吸收体10时,沿着通过该1个贯通孔15N的中心并沿着横向Y延伸的虚拟直线切断,在使该吸收体10成为吸液状态时,向该中心注入生理盐水。
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为了使前述“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1的深度C1D×0.4≥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C2的深度C2D”的大小关系成立,并体现作为本发明的主要效果之一的“在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不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的损坏的凹凸”,如前文所述,需要使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为90质量%以上,且至少在第一芯14的与裆部B对应的区域,使吸水性聚合物20的分布均匀。在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为90质量%以上的第一芯14的至少配置于裆部B的区域,通过吸水性聚合物20均匀地分布,第一芯14的该区域伴随吸水性聚合物20的吸液的膨润受到抑制,成为即使吸液也不易膨润的区域。因此,第一芯14作为可抑制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第一芯14侧)的膨润的缓冲材料发挥作用,可以有效地阻碍在尿布1的外表面(背面片4的非肌肤相对面)形成与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膨润对应的凹凸。
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至少为90质量%以上,优选为92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5质量%以上。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也可以为100质量%。
此外,与第一芯14中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均匀分布相应地,在将“由第一片11、第一芯14和中间片13构成的层叠结构”(以下,也称为“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通过下式(1)计算出的吸液前后的每单位厚度变化量的弯曲刚度变化率作为BR的情况下,至少在第一芯14的与裆部B对应的区域(即,需要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分布均匀的区域),优选“纵向X”、“横向Y”、和“与两个方向X、Y两者交叉的倾斜方向D”这三个方向的该BR分别为5.0/mm以下(BR≤5.0/mm成立)。此处所说的“倾斜方向D”典型而言为与两个方向X、Y所成的角度为45度的方向。更优选在第一芯14整体而不仅在第一芯14的与裆部B对应的区域,在上述三个方向上BR≤5.0/mm成立。
BR=(Bw/Bd)/T0c (1)
Bw: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后的弯曲刚度
Bd: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的弯曲刚度
T0c:通过下式(2)计算出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后的厚度变化量
T0c=T0w-T0d (2)
T0w: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后在4.9mN/cm2载荷下的厚度
T0d: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在4.9mN/cm2载荷下的厚度
T0w和T0d的单位分别为“mm”,因此T0c的单位也为“mm”,因而,BR的单位为“/mm”。
在第一芯侧层叠结构中在纵向X、横向Y和倾斜方向D这三个方向上BR≤5.0/mm成立意味着构成其主体的第一芯14伴随吸液的刚性增加被抑制,即,使(Bw/Bd)的值较小在吸液后也具有柔软性。
此外,如上述式(1)所示,BR是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后的弯曲刚度变化率除以该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后的厚度变化量而得到的值,即使在该厚度变化量较大即第一芯14的吸液后的膨润度较大时,在该弯曲刚度变化率较小的情况下,上述三个方向上BR≤5.0/mm也可以成立。这意味着无论第一芯14的因吸液产生的膨润度的大小如何,在上述三个方向上BR≤5.0/mm可以成立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中,吸水性聚合物20都不易因吸液而堵在第一芯14内,第一芯14较柔软蓬松。
因而,在上述三个方向上BR≤5.0/mm成立的吸收体10能够抑制因吸液导致的刚性增加,即使在吸液后柔软性也优异,具备其的尿布1不易给穿着者带来硬撅撅的穿着不适感,吸液前自不必说,即使在吸液后穿着感也优异。
在吸收体10中,如前文所述,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三个方向各自的BR至少优选为5.0/mm以下,更优选为4.8/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mm以下。
此外,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三个方向各自的BR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但就维持作为吸收体的最低限度的形状的观点而言,优选为0.1/mm以上,更优选为0.3/mm以上。
BR的计算所使用的Bw等物性值没有特别限制,但就进一步可靠地起到本发明的规定效果的观点而言,优选以如下方式设定。
就提高吸收体10的柔软性的观点而言,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纵向X、横向Y或倾斜方向D的吸液后的弯曲刚度Bw越小越优选,优选为200mN·cm2/cm以下,更优选为100mN·cm2/cm以下。对于Bw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但就确保吸收体10的保形性等的观点而言,优选为0.3mN·cm2/cm以上,更优选为0.5mN·cm2/cm以上。
就提高吸收体10的柔软性的观点而言,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纵向X、横向Y或倾斜方向D的吸液前的弯曲刚度Bd越小越优选,优选为19.6mN·cm2/cm以下,更优选为15mN·cm2/cm以下。对于Bd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但就确保吸收体10的保形性等的观点而言,优选为0.1mN·cm2/cm以上,更优选为0.2mN·cm2/cm以上。
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后在4.9mN/cm2(=0.5gf/cm2)载荷下的厚度(最大厚度)T0w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并且,优选为3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下。
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在4.9mN/cm2(=0.5gf/cm2)载荷下的厚度(最大厚度)T0d优选为0.1mm以上,更优选为0.3mm以上,并且,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
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弯曲刚度Bw、Bd和厚度T0w、T0d的测定方法于后文阐述。
BR≤5.0/mm对于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三个方向(纵向X、横向Y和倾斜方向D)分别成立能够通过提高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构成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分布的均匀性来实现。换句话说,在吸水性聚合物20均匀分布于第一芯14中的规定的吸水性聚合物配置区域的整个区域的情况下,包含该第一芯14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三个方向上BR≤5.0/mm可以成立。换句话说,上述BR可以成为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第一芯14)中吸水性聚合物的分布状态的指标。
作为上述“吸水性聚合物均匀分布”的状态、即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三个方向上BR≤5.0/mm成立的状态的具体例,能够列举在俯视吸水性聚合物配置区域(第一芯14的厚度方向的投影图)时,吸水性聚合物20以无法观察到宏观上视觉可辨的间隙的方式配置的状态。此处所说的“无法观察到宏观上视觉可辨的间隙”是指:在用肉眼观察吸水性聚合物20的配置区域时,吸水性聚合物20以无遗漏地覆盖第一片11或中间片13的一个面(内表面)整体的方式配置,但在微观观察该配置区域时,容许吸水性聚合物20彼此之间存在非特意形成的空隙。该空隙大致为10~1000μm左右。此外,第一芯14中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配置区域典型而言为俯视第一芯14(厚度方向的投影图)时的大致整个区域。
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文所述,第二芯15具有贯通孔15N(参照图3等),由此,能够起到减轻尿布1的穿着时的不适感,提高液体的吸入性、扩散性的效果。当吸水性聚合物在起到这样的作用效果的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均匀分布时,可更进一步可靠地发挥贯通孔15N起到的作用效果。因而,优选在第一芯14中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吸水性聚合物20均匀地分布。即,优选在第一芯侧层叠结构中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的上述三个方向上,BR≤5.0/mm成立。
就更进一步可靠地起到在上述三个方向上BR≤5.0/mm成立、即吸水性聚合物20在第一芯14均匀分布带来的作用效果的观点而言,优选选自上述三个方向的任意两个方向各自的Bw之间的比率分别为0.8以上且1.2以下,尤其是0.9以上且1.1以下。例如优选在第一芯侧层叠结构中,“纵向X的Bw/横向Y的Bw”、“纵向X的Bw/倾斜方向D的Bw”和“横向Y的Bw/倾斜方向D的Bw”分别处于上述范围。使选自上述三个方向的任意两个方向各自的Bw之间的比率分别为0.8以上且1.2以下能够通过提高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构成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分布的均匀性来实现。
优选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第一芯侧层叠结构即“由第一片11、第一芯14和中间片13构成的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大于“由第二片12、第二芯15和中间片13构成的层叠结构”(以下,也称为“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压缩变形率表示使测定对象压缩变形时的该测定对象的位移量相对于负荷压力的比例,压缩变形率的数值越大,意味着尿布1的穿着者的体压等外力作用时越容易变形(越容易被压缩)。压缩变形率通过下述方法测定。
<压缩变形率的测定方法>
压缩变形率例如能够使用Kato Tech株式会社KES-G5轻便型压缩试验机(KES-G5handy compression tester)来测定。使用从干燥状态的测定对象(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第二芯侧层叠结构)切出一定大小的切片,将其浸渍于该切片质量的200倍量的生理盐水中30分钟而得到的片(吸液状态的层叠结构)作为样品。将样品安装在试验机的试验台上,在具有2cm2面积的圆形平面的钢板间进行压缩。使压缩速度为0.5mm/sec,压缩最大载荷为490mN/cm2(50gf/cm2)。在将4.9mN/cm2(0.5gf/cm2)载荷时的厚度作为厚度T0(mm),将490mN/cm2(50gf/cm2)载荷时的厚度作为厚度Tm(mm)时,压缩变形率(%)能够作为“100×(T0-Tm)/T0”而计算求出。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见解,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收体具有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层叠结构且在该上层吸收体形成有开口(贯通孔),但因该开口的形成位置处的液体扩散性过高,因而在防漏性方面尚存改善余地,且担心尿等体液经由上层吸收体和下层吸收体的间隙漏出到外部。与此相对,本发明涉及的吸收体10具有第二芯15(上层吸收体)与第一芯14(下层吸收体)的层叠结构且在第二芯15形成有贯通孔15N,但如前文所述,因为吸水性聚合物20在第一芯14均匀地分布,所以在第一芯14与第二芯15之间难以产生间隙,相比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收体,防漏性优异。当除了该第一芯14中的吸水性聚合物均匀分布之外,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还成立上述“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这一大小关系时,能够进一步防止在第一芯14与第二芯15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漏性。
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与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计,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2.3以上,并且,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
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以比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大为前提,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并且,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75%以下。
在吸收体10的吸液状态下,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以比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小为前提,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并且,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5%以下。
吸液状态下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和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例如能够通过调整该层叠结构所含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分布状态、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比率、该层叠结构中片彼此或片与吸水性聚合物的接合状态、用于形成该接合状态的接合方法、使用粘接剂作为该接合方法时粘接剂的种类、克重等进行调整。
对吸收体10进行进一步说明,在第一芯侧层叠结构中,第一片11与中间片13经由粘接剂22、23接合。作为两个片11、13的接合方式的一例,能够列举如图6的(a)所示,两个片11、13经由包括第一片11侧的粘接剂22和/或中间片13侧的粘接剂23的柱状部26而接合的方式。在经由该柱状部26的接合方式中,两个片11、13彼此呈不紧密接触而隔开规定间隔靠近的状态。典型而言,在俯视第一芯侧层叠结构(厚度方向的投影图)中,在粘接剂22、23的涂敷区域(存在吸水性聚合物20的区域),以规则或不规则的散点状形成有多个柱状部26。可以有这些多个柱状部26各自的高度(第一芯14的厚度方向的长度)彼此相同的情况,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况。多个柱状部26中,与介于两个片11、13之间的吸水性聚合物20接合的柱状部(分别与两个片11、13和吸水性聚合物20接合的柱状部)和不与吸水性聚合物20接合的柱状部(仅与两个片11、13接合的柱状部)可以混合存在。柱状部26的形成能够通过适当调整使用的粘接剂的种类、涂敷量、介于两个片11、13之间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克重、粒径等进行控制。
此外,在第一芯侧层叠结构中,如图6的(b)所示,可能存在第一片11和中间片13经由柱状部26而接合的部分、和两个片11、13彼此经由粘接剂22、23而紧密接触的部分16并存的情况。另外,在图6的(b)中,该两个片11、13彼此的紧密接触部分16形成于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但紧密接触部分16的形成部位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在粘接剂22、23的涂敷区域(存在吸水性聚合物20的区域)以规则的或不规则的散点状形成多个。但是,就可靠地实现吸水性聚合物20在第一芯14中均匀分布的状态的观点而言,优选这样的两个片11、13彼此的紧密接触部分16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很少。
作为易于形成柱状部26的粘接剂,优选使用具有可追随伴随吸水性聚合物20的液体吸收的膨润变化而伸长的柔软性的粘接剂。作为这样的原料,例如能够列举含有一种以上的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氰基丙烯酸酯、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代表的乙烯基单体的(共)聚合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的丙烯类粘接剂;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等的有机硅类粘接剂;以及含天然橡胶等的天然橡胶类粘接剂;含有一种以上的聚异戊二烯、氯丁二烯等的异戊二烯类粘接剂;含有一种以上的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R)、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的苯乙烯类粘接剂等这样的橡胶类粘接剂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这些粘接剂中,从柔软性和伸缩性优异,即使在吸水性聚合物20膨润后也可以维持第一片11与中间片13的接合状态,并可以体现收缩力,易于使两个片11、13之间保持吸水性聚合物20的观点出发,作为第一芯14中使用的粘接剂22、23,优选使用橡胶类粘接剂,此外,橡胶系粘接剂中更优选使用苯乙烯类粘接剂。
就兼顾粘接剂的柔软性和对片的粘接性的观点而言,第一芯14中使用的粘接剂22、23优选为热熔粘接剂。作为热熔粘接剂,例如能够使前述各种粘接剂中含有石油树脂、多萜烯树脂等增粘剂,石蜡类油等增塑剂,以及根据需要含有酚类、胺类、磷类、苯并咪唑类等抗氧化剂。
第一芯14中使用的粘接剂22、23的通过粘弹性测定得到的松弛时间在50℃时优选为1秒以上,更优选为2秒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秒以上。通过使粘接剂22、23具有这样的值,能够体现适度的柔软性和伸缩性,即使在吸水性聚合物20膨润后,也能够维持第一片11与中间片13的接合状态并在两个片11、13之间保持吸水性聚合物20。
通过粘弹性测定得到的粘接剂在50℃时的松弛时间可以作为按照以下的条件测定粘接剂的动态粘弹性时得到的tanθ的值的倒数而计算求出。详细而言,使用旋转式流变仪(安东帕(Anton paar)公司制、型号为“Physica MCR301”),使测定对象的粘接剂(粘接剂22、23)配置在从下方支承测定样品的俯视为圆形的承接板与在该承接板的上方相对配置的俯视为圆形的按压板之间。该状态下的粘接剂俯视时呈圆形,厚度为1.5mm,直径为12mm。将测定时的频率设定为1Hz,应变振幅设定为0.05%,冷却速度设定为2℃/分钟,在120℃至-10℃的温度范围进行测定。tanθ为损失弹性模量G”除以储存弹性模量G’得到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第二芯15的肌肤相对面(与第二片12相对的面)涂敷有粘接剂25,此外,在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与中间片13相对的面)涂敷有粘接剂24,第二芯15经由粘接剂24、25与两个片11、13接合。就更可靠地起到作为本发明的主要效果之一的“在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不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的损坏的凹凸”的观点而言,优选与第二芯15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5相比,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4的每单位面积的涂敷量(克重)更多。通过“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4的克重>第二芯15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5的克重”的大小关系成立,将中间片13夹在之间的第一芯14与第二芯15的紧密接触性进一步提高,因此,与上文所述的吸水性聚合物20在第一芯14的至少与裆部B对应的区域均匀分布而带来的作用效果相结合,可以更进一步可靠地起到本发明的主要效果。
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4的克重与第二芯15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5的克重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计,优选为1.1以上,更优选为1.3以上,并且,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粘接剂24的克重优选为3.0g/m2以上,更优选为4.5g/m2以上,并且,优选为40g/m2以下,更优选为20g/m2以下。
粘接剂25的克重优选为1.3g/m2以上,更优选为1.5g/m2以上,并且,优选为35g/m2以下,更优选为15g/m2以下。
另外,此处所说的粘接剂的克重是粘接剂的涂敷对象区域(具体而言例如为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或肌肤相对面)的每单位面积的粘接剂的涂敷量。因而,例如在通过间歇地涂敷粘接剂而粘接剂的涂敷部和非涂敷部在涂敷对象区域并存的情况下,该涂敷对象区域的粘接剂的克重是考虑了该非涂敷部的克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文所述如图4所示,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第二片12与中间片13接合,就更可靠地起到作为本发明的主要效果之一的“在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不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的损坏的凹凸”的观点而言,进一步优选中间片13与第一片11接合。此处,中间片13与第一片11无需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的整个区域接合,即无需该区域全部为两个片12、11的接合部,在该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接合即可。换句话说,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中间片13与第一片11经由粘接剂22、23紧密接触的部分和不紧密接触但靠近的部分可以并存。优选至少在俯视时与贯通孔15N重叠的区域的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的区域,中间片13与第一片11接合而紧密接触。
就同样的观点而言,对于第一片11、第二片12和中间片13各自的一个面的粘接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涂敷量(克重),优选“中间片13>第一片11≥第二片12”的大小关系成立。即,一个面(肌肤相对面或非肌肤相对面)上的粘接剂的克重优选中间片13最多,两个片11、12彼此相同或者第一片11比第二片12多。
就更进一步可靠地起到本发明的规定效果的观点而言,优选与第二芯15相比,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每单位面积的质量)更小。即对于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优选“第一芯14<第二芯15”的大小关系成立。另外,在该芯具有如贯通孔15N那样的不存在芯形成材料的部分的情况下,此处所说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指该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
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与第二芯15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后者/前者计,优选为1.1以上,更优选为1.3以上,并且,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
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优选为60g/m2以上,更优选为80g/m2以上,并且,优选为700g/m2以下,更优选为500g/m2以下。
第二芯15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优选为65g/m2以上,更优选为70g/m2以上,并且,优选为800g/m2以下,更优选为600g/m2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吸收体10具有俯视时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0具有在尿布1的纵向X上较长的形状,具体而言具有长方形形状,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与纵向X一致,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与横向Y一致。此外,第一芯14和第二芯15(中间片13)也具有在纵向X上较长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芯15的俯视形状实质上与中间片13的俯视形状相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吸收体10以该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中央、即以将该吸收体10沿纵向X二等分且沿横向Y延伸的虚拟的纵向中心线CLx为界,该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纵向X)的一侧(在图3中为左侧)比该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纵向X)的另一侧(在图3中为右侧)的吸水性材料(吸水性聚合物和吸水性纤维等)多。典型而言,吸收体10的芯形成材料的几乎全部、具体而言例如芯形成材料的总质量的100质量%为吸水性材料,因此,在如上述那样吸水性材料不均匀地较多存在于吸收体10的一部分时,该吸水性材料的不均匀会如图3所示那样反映在吸收体10的外形形状上。因而,在芯形成材料的几乎全部为吸水性材料的情况下,上述“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一侧比该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的吸水性材料多”中的“吸水性材料”能够替换为“芯形成材料”。
作为上述吸收体10中吸水性材料(芯形成材料)不均匀分布的方式,例如能够列举如下方式:(1)在第一芯14中吸水性材料不均匀地较多存在于长度方向(纵向X)的一侧,在第二芯15中吸水性材料均匀存在的方式;(2)在第二芯15中吸水性材料不均匀地较多存在于长度方向(纵向X)的一侧,在第一芯14中吸水性材料均匀存在的方式;(3)在两个芯14、15中吸水性材料不均匀地较多存在于长度方向(纵向X)的一侧的方式,(4)在两个芯14、15中的一者,吸水性材料不均匀地较多存在于长度方向(纵向X)的一侧,在另一者吸水性材料不均匀地较多存在于长度方向(纵向X)的另一侧,且作为吸收体10整体,吸水性材料不均匀地较多存在于长度方向(纵向X)的一侧的方式等。另外,上述“吸水性材料(芯形成材料)均匀地存在”是指宏观观察第一芯14或第二芯15或吸收体10(例如通过肉眼观察第一芯14等)时,可以看到吸水性材料(芯形成材料)整体上无遗漏地存在的状态,在微观观察第一芯14等的一部分(例如通过显微镜观察第一芯14等的剖面)时才能够进行确认的严格意义上的均匀性并非此处探讨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采用上述(2)的方式作为吸水性材料(芯形成材料)的不均匀分布的方式。即第二芯15跨长度方向(纵向X)的中央(吸收体10的纵向中心线CLx)沿着该方向延伸,且该第二芯15中的位于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纵向X)一侧的部分(在图3中为左侧)比该第二芯15中位于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纵向X)另一侧的部分(在图3中为右侧)的吸水性材料(芯形成材料)多。与此相对,在第一芯14中吸水性材料(芯形成材料)均匀地存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二芯15中的位于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纵向X)一侧的部分(在图3中为左侧)比第二芯15中位于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纵向X)另一侧的部分(在图3中为右侧)的主面的面积大。此处所说的“主面”是指第二芯15中具有最大面积的面,通常是与要吸收的液体最先接触的受液面或该受液面相反侧的面,或者是肌肤相对面或非肌肤相对面。另外,在无特意说明的情况下,该主面的定义也适用于第一芯14、吸收体10等其他部件。
进一步进行说明,在如图3所示的俯视图中,第一芯14(中间片13)具有长方形形状,与第二芯15相比主面的面积更大,此外,第二芯15以处于由第一芯14(中间片13)的周缘包围的区域的方式配置,没有延伸到与第一芯14的周缘相比更靠外方的位置。
与第一芯14(中间片13)相比,第二芯15的长度方向(纵向X)的长度更短,第二芯15的纵向X的长度与第一芯14的纵向X的长度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后者/前者计,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1以上,并且,优选为1.7以下,更优选为1.6以下。
此外,第二芯15的宽度方向(横向Y)的长度(宽度)在长度方向全长上并非一定,在长度方向(纵向X)上具有相对宽幅且主面的面积较大的宽幅部15A和相对窄幅且主面的面积较小的窄幅部15B。
宽幅部15A中靠近窄幅部15B的部分随着朝窄幅部15B侧去,宽度(横向Y的长度)逐渐减少。
在中间片13中第二芯15的配置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中间片13的肌肤相对面)的周缘部、尤其是在窄幅部15B的横向Y的外方,存在没有配置第二芯15而中间片13露出的部分,在该中间片13的露出部分,该中间片13和第二片12经由粘接剂24、25相接合(参照图4)。
宽幅部15A的横向Y的最大长度(最大宽度)与窄幅部15B的最大宽度的比率以前者/后者计,优选为1.1以上,更优选为1.2以上,并且,优选为5.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宽幅部15A的纵向X的长度与窄幅部15B的纵向X的长度的比率以后者/前者计,优选为1.2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并且,优选为7.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吸收体10的在其长度方向上吸水性材料(芯形成材料)较多存在的一侧,即第二芯15的宽幅部15A侧以位于靠近尿布1的腹侧部A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作为尿布1的构成部件的吸收体10中,要吸收的体液通常集中于特定部位,具体而言,集中于裆部B或尿布1的纵向X的中央部,或除此之外还集中于腹侧部A的靠裆部B的区域,因此,优选以吸收体10中吸水性材料(芯形成材料)相对较多存在的部分位于这些液体集中的区域的方式配置吸收体10。由此,可以实现吸收体10的液体吸收性能和薄型化的兼顾。
关于依照JIS P8141测定的克列姆(Klemm)吸水高度,“第一片11≤第二片12<中间片13”的大小关系成立,且优选中间片13的该克列姆吸水高度为5分钟20mm以上,更优选为25mm以上。上述大小关系成立主要对通过快速吸收液体并使其在面方向上扩散而提高第一芯14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利用效率有效,中间片13的克列姆吸水高度处于上述范围主要对提高液体向面方向的扩散性有效。因而,满足这些条件的吸收体10在液体吸收性能方面尤其优异。克列姆吸水高度是液体保持性的指标,克列姆吸水高度越高,纤维片的液体保持性越高。
就使克列姆吸水高度成立上述大小关系的观点而言,尤其优选皱纹纸作为中间片13。作为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也可以使用皱纹纸。皱纹纸是具有褶皱、褶子的纸。褶皱、褶子使纸具有伸缩性,因此,皱纹纸在将其拉伸时的表面积比一般的纸大。由于皱纹纸的该特性,由皱纹纸构成的中间片13等的克列姆吸水高度较高,因而液体的吸入性优异,此外,吸液状态的刚性较低。皱纹纸的起皱程度用通过水下伸长法测定的起皱率表示,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此外,30%以下是现实的。
作为中间片13的优选的一例,能够例示起皱率处于上述优选范围的皱纹纸。
另一方面,优选第二片12的起皱率小于1%。通过使第二片12为这样的起皱率,能够使第二片12的克列姆吸水高度低于中间片13的克列姆吸水高度,并使液体难以保持于第二片12的内部,能够提高透气性。
第一片11的起皱率可以是与第二片12同样的范围。
起皱率能够例如基于以下的方法,通过水下伸长法测定。测定在23±2℃、相对湿度50±5%下进行,在测定前将试样在该环境下保存24个小时以上后进行测定。将测定对象的片按照沿褶子延伸的方向为25mm且与之正交的方向为100mm的尺寸切断,制作测定试样,将该测定试样在水中浸渍1分钟后提起,通过下式根据向上述正交的方向的尺寸的变化量计算出起皱率。进行3次测定,将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起皱率(%)。在无法在上述正交方向上保证100mm的尺寸时,能够在上述正交方向上按最低30mm以上的尺寸切断而求出起皱率。
起皱率(%)={(浸渍于水之后的尺寸(mm))/(浸渍于水之前的尺寸(mm))-1}×100
作为第一片11所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举无纺布为例,更优选为SMS无纺布。
作为第二片12所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举含有无纺布构成的片为例。更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尤其优选SMS无纺布。
作为中间片13所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举以纤维素类纤维为主体的(纤维素类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纸为例。
第一片11的克重优选为5g/m2以上,更优选为8g/m2以上,并且,优选为80g/m2以下,更优选为60g/m2以下。
第二片12的克重优选为5g/m2以上,更优选为8g/m2以上,并且,优选为80g/m2以下,更优选为60g/m2以下。
中间片13的克重优选为5g/m2以上,更优选为8g/m2以上,并且,优选为80g/m2以下,更优选为60g/m2以下。
第一芯侧层叠结构、即“由第一片11、第一芯14和中间片13构成的层叠结构”的克重没有特别限制,但就吸收容量与薄型化和柔软性的平衡的观点而言,优选为80g/m2以上,更优选为100g/m2以上,并且,优选为600g/m2以下,更优选为400g/m2以下。
就同样的观点而言,第二芯15的克重(后述贯通孔15N以外的部分的克重)优选为100g/m2以上,更优选为150g/m2以上,并且,优选为800g/m2以下,更优选为700g/m2以下。
吸收体10能够使用公知的装置依照通常方法制造。吸收体10的制造装置典型而言包括制造第一芯14的第一制造部和制造第二芯15的第二制造部。上述第二制造部典型而言包括前述积纤装置。上述第一制造部典型而言包括片的输送机构、对该片涂敷粘接剂的涂敷机构、和吸水性聚合物20的散布机构。在上述第一制造部中,利用上述输送机构输送第一片11和中间片13的任一者,同时使用上述涂敷机构对该输送中的片的一个面以规定的图案涂敷粘接剂,接着,利用上述散布机构对该输送中的片的该粘接剂的涂敷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20,然后,将两个片11、13中的另一者与一者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散布面重合,借助该粘接剂使其一体化,并根据需要切断为产品单位长度,从而制造第一芯14。
在吸收体10的制造装置中,将由上述第二制造部制造的第二芯15在载置于预先涂敷了粘接剂21、25的第二片12的该粘接剂涂敷面的状态下,与第二片12一同输送,同时将由上述第一制造部制造的第一芯14与输送中的第二芯15重叠,借助预先涂敷于两个芯14、15的至少一者的粘接剂24使它们一体化,然后,将第二片12的延伸部12E(参照图4)向第一芯14侧卷起而将其包覆起来,并根据需要切断成产品单位长度,从而制造吸收体10。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广泛地包括用于吸收从人体排出的体液(尿、经血、软便、汗等)的物品,也包含不具有固着部件8和固着区域9等固着结构的纸尿裤型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生理用短裤等。
以上,基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芯15与第二片12和中间片13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但在第二芯15与第二片12之间和/或第二芯15与中间片13之间也可以存在透过性或液体吸收性的部件。作为这样的例子,可举用第二片12和中间片13之外的液体透过性或液体吸收性片包覆第二芯15的肌肤相对面和/或非肌肤相对面的方式为例。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片11、第二片12和中间片13分别为分体的独立的部件,但也可以用它们中的任意2个构成1个片。作为其具体例,可列举吸收体10包括包覆第一芯14的肌肤相对面(第二芯15侧)和非肌肤相对面(与第二芯15侧相反的一侧)的1个片,该1个片中包覆第一芯14的非肌肤相对面的部分为第一片11,该1个片中包覆第一芯14的肌肤相对面的部分为中间片13的方式。作为其他具体例,可列举吸收体10包括包覆第二芯15的肌肤相对面(与第一芯14侧相反的一侧)和非肌肤相对面(第一芯14侧)的1个片,该1个片中包覆第二芯15的非肌肤相对面的部分为中间片13,该1个片中包覆第二芯15的肌肤相对面的部分为第二片12的方式。
此外,贯通孔15N的俯视形状、个数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任意设定。例如,可以俯视呈长方形形状的1个贯通孔15N在第二芯15的横向Y的中央沿纵向X延伸,或者也可以使俯视呈长方形形状的3个以上的多个贯通孔15N以其长度方向与纵向X一致地在横向Y上间隔性地配置。
此外,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就提高吸收性、防漏性等的观点而言,也可以在正面片3与吸收体10(第二片12)之间配置被称为第二片、子层片等的由纸或各种无纺布构成的液体透过性片。
仅前述一个实施方式中具有的部分全部能够适当地相互利用。关于前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附记。
<1>
一种吸收体,其用于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且包括配置于穿着者的胯裆部的裆部、与该裆部相比配置得靠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和与该裆部相比配置得靠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的吸收性物品,
上述吸收体包括中间片、配置于该中间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第一片、和配置于该中间片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第二片,在该第一片与该中间片之间,配置有至少含有吸水性聚合物作为吸水性材料的第一芯,在该中间片与该第二片之间,配置有能够因吸液而膨润的吸水性的第二芯,
在上述第二芯的与上述裆部对应的区域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该第二芯的贯通孔,相比于俯视时与该第二芯的该贯通孔的周边的贯通孔非形成部重叠的区域,在俯视时与该贯通孔重叠的区域上述第二片和上述中间片更靠近,
上述第一芯的形成材料的90质量%以上为吸水性聚合物,
在上述第一芯的与上述裆部对应的区域,上述吸水性聚合物均匀分布,
上述吸收体在吸液状态下,在俯视时与上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的肌肤相对面侧和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凹部,该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为该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的40%以下。
<2>
如上述<1>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吸液状态的上述吸收体中的俯视时与上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上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最大深度)相对于上述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最大深度)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3>
如上述<1>或<2>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俯视时与上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的上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最大深度)小于3mm。
<4>
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俯视时与上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的上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最大深度)优选为小于2.0mm。
<5>
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以俯视时与上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中的上述第二片的肌肤相对面为基准,将该第二片中与上述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的肌肤相对面的从该基准起沿厚度方向的间隔距离作为D1,将上述中间片中与该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的非肌肤相对面的从该基准起沿厚度方向的间隔距离作为D2的情况下,与该间隔距离D2相比,该间隔距离D1的伴随上述吸收体的吸液的增加程度更大。
<6>
如上述<5>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上述间隔距离D1(D1b)比上述间隔距离D2(D2b)长。
<7>
如上述<5>或<6>所述的吸收体,在关于上述间隔距离D1,将上述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的间隔距离D1作为D1a,将该吸收体的吸液状态的间隔距离D1作为D1b,关于上述间隔距离D2,将该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的间隔距离D2作为D2a,该吸收体的吸液状态的间隔距离D2作为D2b的情况下,间隔距离D1a与间隔距离D1b的差量(D1b-D1a)相对于间隔距离D2a与间隔距离D2b的差量(D2b-D2a)的比率以(D1b-D1a)>(D2b-D2a)为前提,优选为1.1以上,更优选为1.2以上。
<8>
如上述<5>~<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关于上述间隔距离D1,将上述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的间隔距离D1作为D1a,将该吸收体的吸液状态的间隔距离D1作为D1b,关于上述间隔距离D2,将该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的间隔距离D2作为D2a,将该吸收体的吸液状态的间隔距离D2作为D2b的情况下,间隔距离D1a与间隔距离D1b的差量(D1b-D1a)相对于间隔距离D2a与间隔距离D2b的差量(D2b-D2a)的比率以(D1b-D1a)>(D2b-D2a)为前提,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
<9>
如上述<5>~<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下,上述间隔距离D1(D1a)以比上述间隔距离D2(D2a)长为前提,优选为1.0mm以上,更优选为1.5mm以上。
<10>
如上述<5>~<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下,上述间隔距离D1(D1a)以比上述间隔距离D2(D2a)长为前提,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
<11>
如上述<5>~<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下,上述间隔距离D2(D2a)以比上述间隔距离D1(D1a)短为前提,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
<12>
如上述<5>~<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下,上述间隔距离D2(D2a)以比上述间隔距离D1(D1a)短为前提,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
<13>
如上述<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与上述第一芯的与上述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相比,该第一芯的与上述贯通孔对应的部分的厚度较大。
<14>
如上述<13>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一芯的与上述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的厚度(T1)与该第一芯的与上述贯通孔对应的部分的厚度(T2)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后者/前者计,优选为1.1以上,更优选为1.2以上。
<15>
如上述<13>或<14>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一芯的与上述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的厚度(T1)与该第一芯的与上述贯通孔对应的部分的厚度(T2)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后者/前者计,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16>
如上述<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一芯的与上述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的厚度(T1)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
<17>
如上述<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一芯的与上述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的厚度(T1)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5mm以下。
<18>
如上述<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一芯的与上述贯通孔对应的部分的厚度(T2)优选为1.0mm以上,更优选为2.0mm以上。
<19>
如上述<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一芯的与上述贯通孔对应的部分的厚度(T2)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
<20>
如上述<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将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通过下式(1)计算出的吸液前后的每单位厚度变化量的弯曲刚度变化率作为BR的情况下,至少在该第一芯的与上述裆部对应的区域,上述纵向、上述横向以及与该纵向和该横向两者交叉的倾斜方向这三个方向上的该BR分别为5.0/mm以下。
BR=(Bw/Bd)/T0c (1)
Bw:上述层叠结构的吸液后的弯曲刚度
Bd:上述层叠结构的吸液前的弯曲刚度
T0c:通过下式(2)计算出的上述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后的厚度变化量
T0c=T0w-T0d (2)
T0w:上述层叠结构的吸液后在4.9mN/cm2载荷下的厚度
T0d:上述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在4.9mN/cm2载荷下的厚度
<21>
如上述<20>所述的吸收体,其中,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三个方向上各自的上述BR优选为4.8/mm以下,更优选为4.5/mm以下。
<22>
如上述<20>或<21>所述的吸收体,其中,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三个方向上各自的上述BR优选为0.1/mm以上,更优选为0.3/mm以上。
<23>
如上述<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纵向、上述横向或上述倾斜方向的吸液后的弯曲刚度Bw优选为200mN·cm2/cm以下,更优选为100mN·cm2/cm以下。
<24>
如上述<20>~<2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纵向、上述横向或上述倾斜方向上的吸液后的弯曲刚度Bw优选为0.3mN·cm2/cm以上,更优选为0.5mN·cm2/cm以上。
<25>
如上述<20>~<2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纵向、上述横向或上述倾斜方向上的吸液前的弯曲刚度Bd优选为19.6mN·cm2/cm以下,更优选为15mN·cm2/cm以下。
<26>
如上述<20>~<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上述纵向、上述横向或上述倾斜方向上的吸液前的弯曲刚度Bd优选为0.1mN·cm2/cm以上,更优选为0.2mN·cm2/cm以上。
<27>
如上述<20>~<2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后在4.9mN/cm2(=0.5gf/cm2)载荷下的厚度(最大厚度)T0w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
<28>
如上述<20>~<2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后在4.9mN/cm2(=0.5gf/cm2)载荷下的厚度(最大厚度)T0w优选为3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下。
<29>
如上述<20>~<2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在4.9mN/cm2(=0.5gf/cm2)载荷下的厚度(最大厚度)T0d优选为0.1mm以上,更优选为0.3mm以上。
<30>
如上述<20>~<2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在4.9mN/cm2(=0.5gf/cm2)载荷下的厚度(最大厚度)T0d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
<31>
如上述<20>~<3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选自上述三个方向中的任意两个方向各自的上述Bw之间的比率分别为0.8以上且1.2以下。
<32>
如上述<1>~<3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大于由上述第二片、上述第二芯和该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
<33>
如上述<32>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与由上述第二片、上述第二芯和该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计,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2.3以上。
<34>
如上述<32>或<33>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与由上述第二片、上述第二芯和该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计,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
<35>
如上述<32>~<3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以比由上述第二片、上述第二芯和该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大为前提,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
<36>
如上述<32>~<3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由上述第一片、上所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以比由上述第二片、上述第二芯和该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大为前提,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75%以下。
<37>
如上述<32>~<3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由上述第二片、上述第二芯和该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以比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小为前提,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
<38>
如上述<32>~<3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由上述第二片、上述第二芯和该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以比由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一芯和上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小为前提,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5%以下。
<39>
如上述<1>~<3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第二芯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涂敷有粘接剂(24、25),与该第二芯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5)相比,该第二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4)的每单位面积的涂敷量更多。
<40>
如上述<39>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4)的克重与该第二芯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5)的克重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计,优选为1.1以上,更优选为1.3以上。
<41>
如上述<39>或<40>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4)的克重与该第二芯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5)的克重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计,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42>
如上述<39>~<4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4)的克重优选为3.0g/m2以上,更优选为4.5g/m2以上。
<43>
如上述<39>~<4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4)的克重优选为40g/m2以下,更优选为20g/m2以下。
<44>
如上述<39>~<4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5)的克重优选为1.3g/m2以上,更优选为1.5g/m2以上。
<45>
如上述<39>~<4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25)的克重优选为35g/m2以下,更优选为15g/m2以下。
<46>
如上述<1>~<4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俯视时与上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上述第二片与上述中间片接合,并且该中间片与上述第一片接合。
<47>
如上述<46>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俯视时与上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的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上述第二片与上述中间片接合。
<48>
如上述<46>或<47>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俯视时与上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的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上述中间片与上述第一片接合。
<49>
如上述<1>~<4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一芯的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即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质量相对于该第一芯的形成材料的总质量的比率优选为92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5质量%以上。
<50>
如上述<1>~<4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的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即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质量相对于该第二芯的形成材料的总质量的比率优选为3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上。
<51>
如上述<1>~<5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的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即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质量相对于该第二芯的形成材料的总质量的比率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下。
<52>
如上述<1>~<5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中的吸水性纤维的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
<53>
如上述<1>~<5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中的吸水性纤维的含量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下。
<54>
如上述<1>~<5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贯通孔的上述纵向的长度相对于上述第二芯的该纵向的长度,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
<55>
如上述<1>~<5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贯通孔的上述纵向的长度相对于上述第二芯的该纵向的长度,优选为95%以下,更优选为85%以下。
<56>
如上述<1>~<5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贯通孔的上述横向的长度(宽度)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
<57>
如上述<1>~<5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贯通孔的上述横向的长度(宽度)优选为25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
<58>
如上述<1>~<5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贯通孔在上述横向上间隔性地配置有多个,在该横向上相邻的2个贯通孔彼此的间隔优选为10mm以上,更优选为15mm以上。
<59>
如上述<1>~<5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贯通孔在上述横向上间隔性地配置有多个,该横向上相邻的2个贯通孔彼此的间隔优选为80mm以下,更优选为60mm以下。
<60>
如上述<1>~<5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与上述第二芯相比,上述第一芯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每单位面积的质量)更小。
<61>
如上述<1>~<6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一芯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与上述第二芯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后者/前者计,优选为1.1以上,更优选为1.3以上。
<62>
如上述<1>~<6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一芯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与上述第二芯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后者/前者计,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
<63>
如上述<1>~<6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芯在纵向上延伸至跨过上述纵向的中央,且该第二芯中位于该纵向(上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一侧的部分比该第二芯中位于该纵向(上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的吸水性材料(芯形成材料)多。
<64>
如上述<1>~<6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关于依照JIS P8141测定的克列姆吸水高度,“上述第一片≤上述第二片<上述中间片”的大小关系成立,且该中间片的该克列姆吸水高度为20mm以上。
<65>
如上述<1>~<6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中间片是起皱率为5%以上的纸,上述第二片的起皱率小于1%。
<66>
如上述<1>~<6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第二片含有无纺布而构成。
<67>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上述<1>~<6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为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
〔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
依照通常方法制作了与图1所示的尿布1的基本构成相同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制作成的一次性尿布的吸收性主体按照距穿着者的肌肤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具有正面片、吸收体和背面片。作为上述正面片,使用克重25g/m2的亲水性的热风无纺布。作为上述背面片,使用树脂膜与无纺布的层叠体,其肌肤相对面侧由克重18g/m2的聚乙烯树脂膜构成,非肌肤相对面侧由克重25g/m2的疏水性的热风无纺布构成。作为上述吸收体,使用具有与前述吸收体10同样的构成的吸收体。作为第一片,使用克重10g/m2的SMS无纺布,作为第二片,使用克重10g/m2的SMS无纺布,作为中间片,使用克重16g/m2的棉纸(与这种吸收性物品中用作包裹吸收性芯的衬纸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在制造第一芯时,通过适当地变更吸水性聚合物的散布方法(每单位时间的散布量、散布图案等),制造了吸水性聚合物的分布状态互不相同的3种第一芯(参照图7)。3种第一芯的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均为100%。
作为第二芯,使用由含有吸水性纤维(针叶树漂白牛皮纸浆;NBKP)和吸水性聚合物的积纤体构成且芯形成材料的克重互不相同的2种第二芯。在各第二芯中,第二片和中间片在俯视时与贯通孔重叠的区域接合。
使用上述3种第一芯的任一者和上述3种第二芯的任一者,制作第一芯中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分布状态互不相同的多个展开型一次性尿布,作为实施例或比较例。
〔比较例3〕
制作除了使用不具有第一芯而仅具有第二芯的部件作为吸收体这一点以外,与实施例2相同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
图7示出了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中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由第一片11、第一芯14和中间片13构成的层叠结构)的概略构成。另外,在图7中,就易于理解的观点而言,省略了覆盖第一芯14(吸水性聚合物20)的一个片(第一片11或中间片13)的记载。
在实施例1、2共通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17A中,如图7的(a)所示,通过在彼此为相同形状相同尺寸的俯视时呈长方形形状的第一片11和中间片13各自的除周缘部之外的整个区域均匀且几乎无间隙地散布吸水性聚合物20,而在两个片11、13之间形成了第一芯14。在第一芯侧层叠结构17A中,第一芯14中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克重为110g/m2,第一芯14的横向Y的长度L1为110mm。
在比较例1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17B中,如图7的(b)所示,通过在彼此为相同形状相同尺寸的俯视呈长方形形状的第一片11和中间片13各自的除周缘部以外的整个区域按规定图案间隔性地散布吸水性聚合物20,而在两个片11、13之间形成了第一芯14。第一芯侧层叠结构17B中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散布图案具体而言为将正六边形以俯视时无间隙的方式排布而形成的所谓蜂巢状,吸水性聚合物20沿各正六边形配置。在第一芯侧层叠结构17B中,第一芯14中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克重为100g/m2,第一芯14的横向Y的长度L1为110mm。此外,图7的(b)中符号L10表示的长度(正六边形的一边的长度)为8mm。
在比较例2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17C中,如图7的(c)所示,在两个片11、13的纵向X的中央部形成有沿纵向X延伸的一对吸水性聚合物20的非散布区域20N、20N。一对非散布区域20N、20N分别呈在俯视时朝向另一个非散布区域20N突出的凸状,且其突出的顶部位于该非散布区域20N的长度方向(纵向X)的中央部。在第一芯侧层叠结构17C中,第一芯14(除非散布区域20N以外)中的吸水性聚合物20的克重为300g/m2,第一芯14的横向Y的长度L1为110mm。此外,图7的(c)中符号L2至L6所示的长度中,L2(非散布区域20N的纵向X的长度)为200mm,L3(非散布区域20N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10mm,L4(一对非散布区域20N、20N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为20mm,L5(第一芯14的沿纵向X的侧缘与靠近该侧缘的非散布区域20N的横向Y上的最大间隔距离)为35mm,L6(一对非散布区域20N、20N间的最长间隔距离)为50mm。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一次性尿布中的吸收体,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测定了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由第一片、第一芯和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和第二芯侧层叠结构(由第二片、第二芯和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各自的压缩变形率、凹部C1、C2的深度C1D、C2D、以及厚度T1、T2。
此外,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一次性尿布中的吸收体,通过下述方法分别测定了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纵向X、横向Y和倾斜方向D各自的吸液前的弯曲刚度Bd和吸液后的弯曲刚度Bw以及吸液前后的厚度变化量T0c(=T0w-T0d),通过上述式(1)计算出了BR。
此外,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一次性尿布中的吸收性主体,通过下述方法对吸液后凹凸可视性和吸液后柔软性进行了评价。
此外,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一次性尿布中的吸收体,通过下述方法对液体吸收性进行了评价。
将以上结果示于下述表1和表2。
<弯曲刚度的测定方法>
众所周知,吸收体那样的物体的弯曲刚度能够以Kato Tech株式会社制造的KES(Kawabata evaluation system,川端评价系统)中的测定值表示(参考文献:川端季雄著《质感评价的标准化与解析》;第二版;社团法人日本纤维机会学会质感计量和规格化研究委员会;1980年7月10日发行)。具体而言,能够使用Kato Tech株式会社制造的KES-FB2-AUTO-A(纯弯曲试验机)、KES-FB2-AUTO-L(大型弯曲试验机),测定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的弯曲刚度Bd和吸液后的弯曲刚度Bw。测定步骤如下。
(吸液前的弯曲刚度Bd的测定方法)
作为测定装置,使用Kato Tech株式会社制造的KES-FB2-AUTO-A(纯弯曲试验机)。将通过下述<样品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样品安装在测定装置的试验台上,夹持于1cm间隔的卡盘。在曲率K=-2.5~+2.5cm-1的范围内对样品进行等速度曲率的纯弯曲。变形速度为0.50cm-1/sec,进行1个循环的变形。根据曲率0.5~1.5之间和-0.5~-1.5之间的挠矩的斜率的平均值计算出吸液前的弯曲刚度Bd。分别在纵向X、横向Y和倾斜方向D上测定吸液前的弯曲刚度Bd
(吸液后的弯曲刚度Bw的测定方法)
作为测定装置,使用Kato Tech株式会社制造的KES-FB2-AUTO-L(大型弯曲试验机)。将通过下述<样品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样品在生理盐水浸渍30分钟后,使用吸水纸(Kimtowel)等吸水性片擦去水分至不从样品漏出水分的程度,作为吸液后样品。将吸液后样品安装在测定装置的试验台上,夹持于4cm间隔的卡盘。在曲率K=-0.4~+0.4cm-1的范围对吸液后样品进行等速度曲率的弯曲。变形速度为0.50cm-1/sec,进行1个循环的变形。根据曲率0.1~0.3之间和-0.1~-0.3之间的挠矩的斜率的平均值计算出吸液后的弯曲刚度Bw。分别在纵向X、横向Y和倾斜方向D上测定吸液后的弯曲刚度Bw
<吸液前后的厚度变化量T0c的测定方法>
作为测定装置,使用Kato Tech株式会社制造的KES-G5便携式压缩试验机。将样品安装在测定装置的试验台上,通过在具有面积为2cm2的圆形平面的胶合板之间压缩样品而对样品施加4.9mN/cm2(=0.5gf/cm2)的载荷,在该状态下测定样品的厚度。压缩速度为0.5mm/sec,压缩最大载荷为50g/cm2
在测定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前的4.9mN/cm2载荷下的厚度T0d时,作为样品,直接使用通过下述<样品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样品(干燥状态的样品)。
在测定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的吸液后的4.9mN/cm2载荷下的厚度T0w时,作为样品,使用将通过下述<样品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样品(干燥状态的样品)浸渍于生理盐水30分钟后,使用吸水纸等吸水性片擦去水分至不从样品漏出水分的程度的样品(吸液后样品)。
通过从吸液后的厚度T0w减去吸液前的厚度T0d(T0w-T0d),计算出吸液前后的厚度变化量T0c
<样品的制备方法>
从吸收性物品中取出测定对象(第一芯侧层叠结构:由第一片、第一芯和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此时,在测定对象通过粘接剂与其他部件接合的情况下,在通过吹送冷喷雾的冷风等方法将该接合部分除去粘接力后再取出。该步骤在本说明书中的所有测定中是共通的。
按照以下的步骤从测定对象制备样品。图8和图9示出了样品的制备步骤。图8是用于测定纵向X或横向Y的弯曲刚度Bd、Bw的样品SX、SY的制备步骤,图9是用于测定倾斜方向D的弯曲刚度Bd、Bw的样品SD的制备步骤。
在制备纵向X的弯曲刚度测定用样品SX、横向Y的弯曲刚度测定用样品SY时,参照图8,从作为测定对象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17(由第一片11、第一芯14和中间片13构成的层叠结构)切取纵向X和横向Y的长度分别为10cm的俯视时正方形形状(参照图8的(a)),对该切取出的切片S的四边分别贴附另行制作的保护片P,得到样品SX、SY(参照图8的(b))。保护片P是在俯视时呈长方形形状(11cm×3cm)的基材片P1的一个面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缘部贴附了一对粘接部件P2、P2的片(参照图8的(c))。各粘接部件P2由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构成,俯视时具有长方形形状(11cm×0.5cm)。一对粘接部件P2、P2中一个粘接部件P2用于与切片S进行贴附,另一个粘接部件P2用于与基材片P1一同从切片S向外方延伸,从而在弯曲刚度测定时将样品SX、SY固定在测定装置(试验台)上。样品SX、SY在俯视时分别具有正方形形状,一个边的长度为11cm。图8中符号BL所示的线为弯曲刚度测定时的该样品的弯折线。
在制备倾斜方向D的弯曲刚度测定用样品SD时,参照图9,从作为测定对象的第一芯侧层叠结构17切取在与横向Y所成的角度θ(锐角)为45度的方向即倾斜方向D上的长度为7cm,在与倾斜方向D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1cm的俯视时的长方形形状,对该切取出的切片S的四边分别与上述同样贴附保护片P,得到样品SD。另外,切片S的沿倾斜方向D的边为短边即可,该短边的长度能够根据第一芯侧层叠结构17的大小等而适当变更,并非必须为7cm,例如也可以为3cm。
作为基材片P1的原材料、克重,能够在不对弯曲刚度的测定造成影响的范围内任意地设定,关于原材料,例如可列举无纺布、树脂膜等,关于克重,为5~20g/m2左右。作为基材片P1的具体例,可列举克重17g/m2的纺粘无纺布。
作为粘接部件P2中粘接剂的克重、涂敷图案,能够在不对弯曲刚度的测定造成影响且在样品SX、SY、SD吸液后保护片P不脱落(切片S中的吸水性聚合物不漏出)的范围内任意地设定。作为粘接部件P2的具体例,可列举将热熔粘接剂以作为固体成分的克重为6g/m2的方式通过槽喷(slot spray)方法进行涂敷而形成的粘接部件。
<吸液后凹凸可视性的评价方法>
从评价对象的吸收性物品(一次性尿布)取出吸收性主体(正面片、吸收体和背面片的层叠体),花费1分钟向该吸收性主体的肌肤相对面(正面片侧)的中央部注入生理盐水200g后,静置30分钟,然后将该吸收性主体以肌肤相对面为内表面侧的方式在纵向(长度方向)对折。让10名专门评价小组成员从外表面侧(非肌肤相对面侧)目视观察该对折的吸收性主体,以满分10分的机制对看到凹凸的难易度进行评价。将10名成员的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评价对象的吸液后凹凸可视性的评分。该评分越大,则判断为越难视觉识别到吸液状态下的凹凸,评价越高。
<吸液后柔软性的评价方法>
从评价对象的吸收性物品(一次性尿布)取出吸收性主体(正面片、吸收体和背面片的层叠体),在花费1分钟向该吸收性主体的肌肤相对面(正面片侧)的中央部注入生理盐水160g后,静置30分钟,然后将该吸收性主体以肌肤相对面为内侧的方式沿纵向(长度方向)对折。让10名专门评价小组成员以该对折的吸收性主体的弯折部及其附近为中心用手指自由触摸,以满分10分的机制对该吸收性主体的柔软度进行评价。将10名成员的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评价对象的吸液后柔软性的评分。该评分越大,则判断为吸液状态下的柔软性越优异,评价越高。
<液体吸收性的评价方法>
从评价对象的吸收性物品(一次性尿布)取出吸收体,将该吸收体的第二芯侧朝上配置在倾斜角度30°的倾斜面上。此时,使吸收体的纵向(长度方向)与倾斜面的倾斜方向一致,并且将该吸收体的前侧(腹侧)配置于倾斜方向的下方侧。以1次的注入量为40g、按5分钟的间隔向这样配置于倾斜面上的吸收体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反复注入5次生理盐水(总注入量200g),然后测定该吸收体的重量(吸液后重量),通过从该吸液后重量减去该吸收体的生理盐水注入前的重量计算出液体吸收量(g),按照下述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液体吸收性的评价标准)
A(良好):5次注入后的液体吸收量为160g以上
B(略差):5次注入后的液体吸收量为100g以上且不足160g
C(差):5次注入后的液体吸收量不足100g
[表1]
Figure GDA0003691231910000501
/>
[表2]
Figure GDA0003691231910000511
如表1和表2所示,由于各实施例中(1)第一芯的形成材料的90质量%以上为吸水性聚合物,且(2)纵向、横向和倾斜方向上BR≤5.0/mm均成立,所以吸水性聚合物在第一芯的至少与裆部对应的区域均匀分布,且因为(3)深度C1D相对于深度C2D的比例为40%以下,所以与不满足上述(2)和(3)的比较例1~2相比,评价更高。
此外,从实施例2与比较例3的对比可知,为了在吸液后不在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的损坏的凹凸,确保吸液后的柔软性,提高液体吸收性,采用第一芯和第二芯的层叠结构作为吸收体是有效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即使厚度变薄在实际使用方面仍具有充分的液体吸收性能,且能够减轻穿着吸收性物品时的不适感,并且在吸液后不易在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产生使人联想到吸收体的损坏的凹凸的吸收性物品用吸收体以及具有该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Claims (30)

1.一种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该吸收体用于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且包括配置于穿着者的胯裆部的裆部、与该裆部相比配置得靠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和与该裆部相比配置得靠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的吸收性物品,
所述吸收体包括:中间片、配置于该中间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第一片、和配置于该中间片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第二片,在该第一片与该中间片之间,配置有至少含有吸水性聚合物作为吸水性材料的第一芯,在该中间片与该第二片之间,配置有能够因吸液而膨润的吸水性的第二芯,
在所述第二芯的与所述裆部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第二芯的贯通孔,相比于俯视时与该第二芯的该贯通孔的周边的贯通孔非形成部重叠的区域,在俯视时与该贯通孔重叠的区域所述第二片和所述中间片更靠近,
所述第一芯的形成材料的90质量%以上为吸水性聚合物,
在所述第一芯的与所述裆部对应的区域,所述吸水性聚合物均匀分布,
所述吸收体在吸液状态下,在俯视时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的肌肤相对面侧和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凹部,该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为该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的40%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吸液状态的所述吸收体中的俯视时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为所述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的35%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俯视时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小于3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俯视时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的深度小于2mm。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以俯视时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中的所述第二片的肌肤相对面为基准,将该第二片中与所述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的肌肤相对面的从该基准起沿厚度方向的间隔距离作为D1,将所述中间片中与该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的非肌肤相对面的从该基准起沿厚度方向的间隔距离作为D2的情况下,与该间隔距离D2相比,该间隔距离D1伴随所述吸收体的吸液的增加程度更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所述间隔距离D1比所述间隔距离D2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对于所述间隔距离D1,将所述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的间隔距离D1作为D1a,将该吸收体的吸液状态的间隔距离D1作为D1b,对于所述间隔距离D2,将该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的间隔距离D2作为D2a,该吸收体的吸液状态的间隔距离D2作为D2b的情况下,间隔距离D1a与间隔距离D1b的差量(D1b-D1a)相对于间隔距离D2a与间隔距离D2b的差量(D2b-D2a)的比率为1.1以上且10.0以下。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下,所述间隔距离D1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体的吸液前的状态下,所述间隔距离D2为0.5mm以上且10mm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芯的与所述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相比,该第一芯的与所述贯通孔对应的部分的厚度较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的与所述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的厚度与该第一芯的与所述贯通孔对应的部分的厚度的比率,以后者/前者计,为1.1以上且5.0以下。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的与所述贯通孔非形成部对应的部分的厚度为0.5mm以上且10mm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的与所述贯通孔对应的部分的厚度为1.0mm以上且15mm以下。
14.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将由所述第一片、所述第一芯和所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的、通过下式(1)计算出的吸液前后的每单位厚度变化量的弯曲刚度变化率作为BR的情况下,至少在该第一芯的与所述裆部对应的区域,所述纵向、所述横向以及与该纵向和该横向两者交叉的倾斜方向这三个方向上的该BR分别为5.0/mm以下,
BR=(B w/B d)/T0 c (1)
Bw:所述层叠结构的吸液后的弯曲刚度;
Bd:所述层叠结构的吸液前的弯曲刚度;
T0c:通过下式(2)计算出的所述层叠结构的吸液前后的厚度变化量;
T0c=T0w-T0d (2)
T0w:所述层叠结构的吸液后的4.9mN/cm2载荷下的厚度;
T0d:所述层叠结构的吸液前的4.9mN/cm2载荷下的厚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一片、所述第一芯和所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的所述三个方向上各自的所述BR为0.1/mm以上且4.8/mm以下。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选自所述三个方向的任意两个方向各自的所述Bw之间的比率分别为0.8以上且1.2以下。
1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由所述第一片、所述第一芯和所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与由所述第二片、所述第二芯和该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计,为2.0以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体的吸液状态下,由所述第一片、所述第一芯和所述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与由所述第二片、所述第二芯和该中间片构成的层叠结构的压缩变形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计,为10.0以下。
19.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芯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涂敷有粘接剂,与该第二芯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相比,该第二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每单位面积的涂敷量更多。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的克重与该第二芯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粘接剂的克重的比率,以前者/后者计,为1.1以上且15以下。
21.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区域,所述第二片与所述中间片接合,并且该中间片与所述第一片接合。
22.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芯的吸水性聚合物占有率为30质量%以上且90质量%以下。
23.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的所述纵向的长度相对于所述第二芯的该纵向的长度为20%以上且95%以下。
24.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的所述横向的长度为1mm以上且25mm以下。
2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在所述横向上间隔性地配置有多个,该横向上相邻的2个贯通孔彼此的间隔为10mm以上且80mm以下。
2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与所述第二芯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的比率以后者/前者计,为1.1以上且10以下。
2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关于依照JIS P8141测定的克列姆吸水高度,“所述第一片≤所述第二片<所述中间片”的大小关系成立,且该中间片的该克列姆吸水高度为20mm以上。
2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片是起皱率为5%以上的纸,所述第二片的起皱率小于1%。
29.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片含有无纺布。
30.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29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
CN202080086391.7A 2019-12-23 2020-12-23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148456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1045 2019-12-23
JP2019-231045 2019-12-23
JP2020014516A JP7411430B2 (ja) 2019-12-23 2020-01-31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JP2020-014516 2020-01-31
PCT/JP2020/048066 WO2021132294A1 (ja) 2019-12-23 2020-12-23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5679A CN114845679A (zh) 2022-08-02
CN114845679B true CN114845679B (zh) 2023-03-31

Family

ID=76541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6391.7A Active CN114845679B (zh) 2019-12-23 2020-12-23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11430B2 (zh)
CN (1) CN114845679B (zh)
WO (1) WO20211322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69406A (zh) * 2021-08-19 2024-03-26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10516A (ja) * 2014-06-27 2016-01-2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CN107148259A (zh) * 2014-11-10 2017-09-08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8778214A (zh) * 2016-03-24 2018-11-09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9803619A (zh) * 2016-11-30 2019-05-24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
CN110177531A (zh) * 2017-01-17 2019-08-27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4256B2 (ja) 1998-11-09 2010-07-28 花王株式会社 体液又は排泄物の増粘処理物品
US9044359B2 (en) * 2008-04-29 2015-06-02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with absorbent particulate polymer material distributed for improved isolation of body exudates
WO2012086265A1 (ja) * 2010-12-24 2012-06-2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CN103561703B (zh) * 2011-05-27 2016-08-17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ES2751141T3 (es) * 2011-06-10 2020-03-30 Procter & Gamble Estructura absorbente para artículos absorbentes
JP6013729B2 (ja) * 2011-12-27 2016-10-25 株式会社リブドゥ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吸水性樹脂粉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体、吸収性物品
EP2740449B1 (en) 2012-12-10 2019-01-2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with high absorbent material content
BR112015025638A2 (pt) * 2013-04-08 2017-07-18 Procter & Gamble artigos absorventes com braçadeiras de perna de barreira
WO2014208729A1 (ja) 2013-06-28 2014-12-3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316575B2 (ja) * 2013-11-27 2018-04-25 株式会社リブドゥ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吸収体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MX2017003321A (es) * 2014-09-12 2017-11-22 Procter & Gamble Material de tela no tejida con distintas deformaciones tridimensionales con aberturas de base amplia que se unen por la base a una capa adicional.
JP6707335B2 (ja) * 2015-12-09 2020-06-10 株式会社リブドゥ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吸収性物品
JP6320467B2 (ja) * 2016-07-08 2018-05-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734727B2 (ja) * 2016-08-04 2020-08-05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TWI762504B (zh) * 2016-09-07 2022-05-01 日商大王製紙股份有限公司 失禁用吸收性物品
JP6756213B2 (ja) * 2016-09-23 2020-09-16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JP6371814B2 (ja) * 2016-09-29 2018-08-0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EA201990531A1 (ru) * 2016-09-30 2019-08-30 Юничарм Корпорейшн Абсорбирующее изделие
JP6850598B2 (ja) * 2016-12-19 2021-03-3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8201891A (ja) * 2017-06-06 2018-12-27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10516A (ja) * 2014-06-27 2016-01-2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CN107148259A (zh) * 2014-11-10 2017-09-08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8778214A (zh) * 2016-03-24 2018-11-09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9803619A (zh) * 2016-11-30 2019-05-24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
CN110177531A (zh) * 2017-01-17 2019-08-27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32294A1 (ja) 2021-07-01
JP7411430B2 (ja) 2024-01-11
JP2021097986A (ja) 2021-07-01
CN114845679A (zh)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9529057A (ja) 複数の積層体を有するコアを含む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RU160872U1 (ru) Поглощ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WO2015076136A1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5057876B2 (ja) 補助吸収性物品
JP738886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452976B2 (ja) 吸収性物品
EP2611402B1 (en) Incontinence liner
CN114845679B (zh)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
CN101677896A (zh) 带有泄漏阻隔件的吸收性物品
JP6147527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4206285B (zh) 吸收性物品
CN114786638B (zh)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
JP2022140913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1167573A (ja) 吸収性物品
JP392851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620004B2 (ja) 吸収性物品
RU2789888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и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RU2790644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и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JP688679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4248705A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2044594A1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9041876A (ja) 吸収体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737979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15952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8139787A (ja) 吸収性補助パッド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