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贴合设备,其能把贴膜贴合于具有不同曲率表面的被贴物。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方式,一种贴合设备包含上贴合部以及下贴合部。上贴合部包含第一基座以及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设置于第一基座,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具有第一抵压面,第一抵压面位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远离第一基座的一侧。下贴合部相对上贴合部移动。下贴合部包含第二基座以及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设置于第二基座,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位于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之间,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之间设置容置空间,容置空间配置以容置被贴物,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具有第二抵压面,第二抵压面位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远离第二基座的一侧,并配置以抵压被贴物。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分别为蜂窝状石墨烯复合弹性体。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含第一治具。第一治具用以固定贴膜于第一抵压面与被贴物之间,第一抵压面配置以把贴膜压向被贴物。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含第二治具。第二治具用以固定被贴物于贴膜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之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压面具有第一接触点以及第二接触点,第一接触点配置以相对第二接触点更接近贴膜之中心,且第一接触点配置以相对第二接触点更接近被贴物。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包含凹陷部。凹陷部凹陷于第一抵压面,并至少部分对应于被贴物的凸出部。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包含凸出部。凸出部凸出于第一抵压面,并至少部分对应于被贴物的凹陷部。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压面呈凹凸状。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压面至少部分朝向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凸出而形成弧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含高温流体供应源以及复数个输送管。高温流体供应源配置以提供高温流体。输送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端连接高温流体供应源,第二端分别对应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输送管配置以输送高温流体至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含驱动装置。驱动装置机械连接上贴合部,并配置以驱动上贴合部朝向下贴合部移动。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即使被贴物为具有不同曲率表面的结构,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的第一抵压面可藉由形成对应的凹凸状以与之匹配,从而有利于把贴膜贴合于具有不同曲率表面的被贴物上。
(2)由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分别为蜂窝状石墨烯复合弹性体,而石墨烯具有极高的热导率和热稳定性(单层石墨烯热导率可达5300W/mK),且蜂窝状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形变能力,故蜂窝状石墨烯复合弹性体材料可有助于提升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的弹性形变能力,同时也利于热能传导,从而可达到贴膜均匀受热且因变得柔软而能贴服地贴合于被贴物的良好效果。
(3)藉由对应被贴物之凸出部(或凹陷部)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形成仿形的凹陷部(或凸出部),当第一抵压面把贴膜压向并贴合于被贴物时,可有效避免贴膜变形幅度较大的部分发生张力过大导致厚度不均甚至受损的状况。
(4)由于第一抵压面于第一接触点与第二接触点之间的部分相对被贴物具有若干倾斜度,因此,在第一抵压面把贴膜压向并贴合于被贴物的过程中,第一接触点会比第二接触点先把贴膜压向被贴物,使得贴膜可自中心向外依序贴合于被贴物上,从而有效排出存在于贴膜与被贴物之间的气体,以避免在贴合的过程中形成褶皱或气泡等缺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之复数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而在所有图式中,相同的标号将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且若实施上为可能,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系可以交互应用。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词汇(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其通常的含义,其含义能够被熟悉此领域者所理解。更进一步的说,上述之词汇在普遍常用之字典中之定义,在本说明书的内容中应被解读为与本发明相关领域一致的含义。除非有特别明确定义,这些词汇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含义。
请参照图1。图1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一绘制的贴合设备100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贴合设备100包含上贴合部110以及下贴合部120。上贴合部110包含第一基座111以及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设置于第一基座111,且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具有第一抵压面113,而第一抵压面113位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远离第一基座111的一侧。下贴合部120配置以相对上贴合部110移动,亦即下贴合部120与上贴合部110可彼此远离或彼此靠近。下贴合部120包含第二基座121以及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设置于第二基座121,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位于第一基座111与第二基座121之间,而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之间更设置容置空间SP,容置空间SP配置以容置被贴物200,而被贴物200例如可为具有不规则弯曲表面的各类物品。下贴合部120的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具有第二抵压面123,第二抵压面123位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远离第二基座121的一侧,并配置以抵压被贴物200。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及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均适于弹性变形及传导热能。
进一步而言,如图1所示,贴合设备100还包含第一治具130,而第一治具130用以固定贴膜300于容置空间SP中,且使贴膜300固定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第一抵压面113与被贴物200之间。再者,贴合设备100还包含第二治具140,而第二治具140用以固定被贴物200于贴膜300与下贴合部120的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之间。具体而言,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第一抵压面113配置以把贴膜300压向被贴物200,以使贴膜300贴合于被贴物200的表面上。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所示,贴合设备100还包含高温流体供应源150以及复数个输送管160。具体而言,高温流体供应源150配置以提供高温流体(图未示)。输送管16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61以及第二端162,输送管160的第一端161连接高温流体供应源150,输送管160的第二端162分别对应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不同位置,而输送管160配置以输送高温流体至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更具体而言,由高温流体供应源150提供的高温流体从第一端161流入输送管160,继而从第二端162流向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以对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加热。由于输送管160的数量为复数个,且每条输送管160的第二端162对应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不同位置,因而可使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达到平均受热的效果。举例而言,高温流体可为液体(如水、油)或气体(如氮气),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贴合设备100还包含驱动装置170。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70机械连接下贴合部120,并配置以驱动下贴合部120朝向上贴合部110移动。另外,根据实际状况,驱动装置170亦可机械连接上贴合部110,并配置以驱动上贴合部110朝向下贴合部120移动。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70亦可同时机械连接上贴合部110以及下贴合部120,并配置以至少部分同时驱动上贴合部110及下贴合部120,以使上贴合部110及下贴合部120彼此靠近或彼此远离。
请参照图2。图2为图1的贴合设备100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上贴合部110与下贴合部120彼此靠近,而贴膜300刚接触到被贴物200。为使图式简洁易懂,绘示于图1的第一治具130、第二治具140、高温流体供应源150、输送管160及驱动装置170均未绘示于其他图式中,除了在图8中绘示了驱动装置170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操作贴合设备100时,使用者先以高温流体供应源150,通过输送管160向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不同位置提供高温流体,以均匀地对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进行预先受热。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为导热材质,因此能进一步达到均匀受热的效果。均匀受热的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继而可对贴膜300均匀地加热,从而使贴膜300变得柔软,以利后续把贴膜300贴合于被贴物200的过程。在对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进行预先受热期间,贴膜300可在被第一治具130固定的状况下,至少部分贴附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或是根据实际状况,贴膜300可被第一治具130固定在距离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非常接近的位置。当贴膜300受热完成而变得柔软后,用户可使驱动装置170驱动下贴合部120朝向上贴合部110移动,以使受热的贴膜300接触被贴物200。如图2所示,贴膜300刚接触到被贴物200,此时,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未受压变形。
请参照图3。图3为图1的贴合设备100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贴膜300已部分贴合于被贴物20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当贴膜300接触到被贴物200后,驱动装置170继续驱动下贴合部120朝向上贴合部110移动,以使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受到被贴物200及贴膜300的抵压而变形,从而把位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与被贴物200之间的贴膜300部分贴合于被贴物200上。由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在受压而把贴膜300贴合于被贴物200的过程中适于弹性变形,故能以柔和的方式把贴膜300贴合于被贴物200上,从而能起到保护贴膜300及被贴物200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包含凹陷部116。举例而言,如图1~3所示,凹陷部116的数量为三个。凹陷部116凹陷于第一抵压面113,并至少部分对应于被贴物200之凸出部210。藉由对应被贴物200之凸出部210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形成仿形的凹陷部116,当第一抵压面113把贴膜300压向并贴合于被贴物200时,可有效避免贴膜300变形幅度较大的部分发生张力过大导致厚度不均甚至受损的状况。
进一步而言,如图1~3所示,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第一抵压面113具有第一接触点114以及第二接触点115,第一接触点114配置以相对第二接触点115更接近贴膜300之中心CP,且第一接触点114配置以相对第二接触点115更接近被贴物200。换句话说,第一抵压面113于第一接触点114与第二接触点115之间的部分相对被贴物200具有若干倾斜度。如此一来,在第一抵压面113把贴膜300压向并贴合于被贴物200的过程中,第一接触点114会比第二接触点115先把贴膜300压向被贴物200(如图3所示),使得贴膜300可自中心CP向外依序贴合于被贴物200上,从而有效排出存在于贴膜300与被贴物200之间的气体,以避免在贴合的过程中形成褶皱或气泡等缺陷。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抵压面113于第一接触点114与第二接触点115之间的部分除了相对被贴物200具有若干倾斜度外,更可根据实际状况具有与被贴物200相匹配的曲率。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下贴合部120的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亦弹性变形并抵压被贴物200,以利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第一抵压面113把贴膜300压向并贴合于被贴物200的过程。
请参照图4。图4为图1的贴合设备100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贴膜300已完整贴合于被贴物20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及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弹性变形的状况下,贴膜300已完整地贴合于被贴物200上。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可分别为蜂窝状石墨烯复合弹性体。由于石墨烯具有极高的热导率和热稳定性(单层石墨烯热导率可达5300W/mK),而蜂窝状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形变能力,故蜂窝形石墨烯复合弹性体有助于提升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的弹性形变能力,同时也利于热能传导,从而可达到贴膜300均匀受热且因变得柔软而能贴服地贴合于被贴物200的良好效果。
请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贴合设备100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包含凸出部117。凸出部117凸出于第一抵压面113,并至少部分对应于被贴物200之凹陷部220。藉由对应被贴物200之凹陷部220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形成仿形的凸出部117,当第一抵压面113把贴膜300压向并贴合于被贴物200时,可有效避免贴膜300变形幅度较大的部分发生张力过大导致厚度不均甚至受损的状况。
请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贴合设备100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被贴物200为厚度较薄的结构,且其表面具有不同的曲率,即被贴物200的表面包含复数个凹面与复数个凸面。对应于被贴物200不同曲率的表面,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第一抵压面113亦预先形成与被贴物200相匹配的仿形表面,以确保在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把贴膜300贴合于被贴物200的过程中,贴膜300系从被贴物200中央部起始,依序向外与被贴物200接触贴合,从而有效排出存在于贴膜300与被贴物200之间的气体,以避免在贴合的过程中形成褶皱或气泡等缺陷。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的第二抵压面123亦对应被贴物200不同曲率的表面,预先形成与被贴物200相匹配的仿形表面,即第二抵压面123亦具有对应的复数个凸面与复数个凹面,以对被贴物200提供固定的作用,也可在后续的贴合过程中藉由分散被贴物200所承受的应力而对被贴物200提供更好的保护。
由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及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除了在形状上匹配被贴物200的形状外,也适于在受压时弹性变形,因此,在把贴膜300贴合于被贴物200的过程中,即使被贴物200如图6所示厚度较薄甚至材质较脆,贴合设备100仍能以柔和的方式把贴膜300贴合于被贴物200上,从而能起到保护贴膜300及被贴物200的作用。
请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之贴合设备100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第一抵压面113至少部分朝向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凸出而形成弧面,以对应被贴物200之外形轮廓。藉由对应被贴物200之外形轮廓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形成仿形的弧面,当第一抵压面113把贴膜300压向并贴合于被贴物200时,可有效避免贴膜300变形幅度较大的部分发生张力过大导致厚度不均甚至受损的状况。
请参照图8。图8为图7的贴合设备100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上贴合部110与下贴合部120彼此靠近,而贴膜300刚接触到被贴物20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驱动装置170机械连接上贴合部110,并配置以驱动上贴合部110朝向下贴合部120移动。当贴膜300藉由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受热完成后,用户可使驱动装置170驱动上贴合部110朝向下贴合部120移动,以使受热的贴膜300接触被贴物200。如图8所示,贴膜300刚接触到被贴物200,此时,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未受压变形。
请参照第9图。第9图为图7的贴合设备100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贴膜300已完整贴合于被贴物20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第9图所示,在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及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122弹性变形的状况下,贴膜300已完整地贴合于被贴物200上。
综合而言,针对具有不规则弯曲表面的被贴物200,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朝向被贴物200的第一抵压面113呈对应的凹凸状。换句话说,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第一抵压面113可根据不同被贴物200的形貌结构做不同的调整,因此,即使被贴物200为具有不同曲率表面的结构,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112的第一抵压面113亦可藉由形成对应的凹凸状以与之匹配,从而有利于把贴膜300贴合于具有不同曲率表面的被贴物200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所揭露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即使被贴物为具有不同曲率表面的结构,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的第一抵压面可藉由形成对应的凹凸状以与之匹配,从而有利于把贴膜贴合于具有不同曲率表面的被贴物上。
(2)由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分别为蜂窝状石墨烯复合弹性体,而石墨烯具有极高的热导率和热稳定性(单层石墨烯热导率可达5300W/mK),且蜂窝状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形变能力,故蜂窝状石墨烯复合弹性体材料可有助于提升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与第二多孔导热弹性体的弹性形变能力,同时也利于热能传导,从而可达到贴膜均匀受热且因变得柔软而能贴服地贴合于被贴物的良好效果。
(3)藉由对应被贴物之凸出部(或凹陷部)于第一多孔导热弹性体形成仿形的凹陷部(或凸出部),当第一抵压面把贴膜压向并贴合于被贴物时,可有效避免贴膜变形幅度较大的部分发生张力过大导致厚度不均甚至受损的状况。
(4)由于第一抵压面于第一接触点与第二接触点之间的部分相对被贴物具有若干倾斜度,因此,在第一抵压面把贴膜压向并贴合于被贴物的过程中,第一接触点会比第二接触点先把贴膜压向被贴物,使得贴膜可自中心向外依序贴合于被贴物上,从而有效排出存在于贴膜与被贴物之间的气体,以避免在贴合的过程中形成褶皱或气泡等缺陷。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