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0193A - 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50193A CN114450193A CN202080066868.5A CN202080066868A CN114450193A CN 114450193 A CN114450193 A CN 114450193A CN 202080066868 A CN202080066868 A CN 202080066868A CN 114450193 A CN114450193 A CN 1144501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y
- armrest body
- armrest
- seat
- finger inse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5000013361 beverag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593 degr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53—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 B60N2/757—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in a recess of the back-res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54—Supports for the ar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9—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 B60N2/793—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for use as storag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扶手装置(10)包括设于座椅靠背(4)的容纳凹部(11)以及能够倾动地支承于容纳凹部(11)的扶手主体(12)。容纳凹部(11)具有界定出内部的容纳空间的上方的顶面(14)。在将扶手主体(12)容纳于容纳凹部(11)的容纳空间的容纳状态下,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前端部(39)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的前端部(38)接触。从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前端部(39)连续地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区域(40)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向下方分离,从而在与顶面(14)之间界定出出空间(37)。在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后方区域(40)设有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扶手装置。在扶手装置的座椅靠背的前侧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前侧开口的纵长的扶手容纳凹部。在扶手容纳凹部中,扶手主体被配设为能够在沿着扶手容纳凹部内被容纳的容纳位置和沿着座垫的上表面延伸的使用位置之间进行配置切换。扶手主体能够以支轴为中心转动地被安装于扶手容纳凹部的下部。在扶手主体被配置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在扶手主体的前部形成有向上方及前方开口的收纳室,在该收纳室中配设有用于保持各种物品的支架构件。在扶手主体的收纳室的开口部上能够开闭地安装有侧截面形状为L字形状的开闭盖,在开闭盖的前板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呈缺口状地形成有开闭操作用的操作部。此外,在同一公报中,图示出被配置于容纳位置的扶手主体与座椅靠背的扶手容纳凹部的顶面紧密接触的状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25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扶手装置中,由于被配置于容纳位置的扶手主体与座椅靠背的扶手容纳凹部的顶面紧密接触,因此在将扶手主体从容纳位置向前方(使用位置侧)拉出时,即使将手指钩在扶手主体的开闭盖的前板部的缺口状的操作部,也难以将手指插入扶手主体的上表面与扶手容纳凹部的顶面之间,难以将扶手主体向前方拉出。另一方面,若使被配置于容纳位置的扶手主体的上表面与扶手容纳凹部的顶面分离,则在容纳位置的扶手主体与扶手容纳凹部之间产生间隙,外观上的美观有可能降低。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降低外观上的美观而容易地将扶手主体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侧拉出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设于具有供乘客就座的座垫和成为乘客的靠背部的座椅靠背的座椅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包括容纳凹部和扶手主体。容纳凹部从座椅靠背的座椅前方侧的面向座椅后方侧凹陷,界定出容纳空间。容纳凹部具有界定出容纳空间的上方的顶面。扶手主体从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座椅的基端侧向前端侧延伸,能够以基端侧为轴在容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倾动,该容纳位置是扶手主体在前端侧被配置于比基端侧靠上方的状态下在容纳凹部的容纳空间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位置,该使用位置是扶手主体在前端侧被配置于比基端侧靠座椅前方侧的状态下在座垫的上方沿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位置。在将扶手主体配置于容纳位置的容纳状态下,在扶手主体的前端侧的前端面设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该第一区域与容纳凹部的顶面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接近或接触,该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连续地向座椅后方侧延伸,从容纳凹部的顶面向下方分离从而在与顶面之间界定出空间。在扶手主体的前端面的第二区域设有向基端侧凹陷的手指插入部。
在上述构成中,在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的前端面设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该第一区域与容纳凹部的顶面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接近或接触,该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连续地向座椅后方侧延伸,从容纳凹部的顶面向下方分离从而在与顶面之间界定出空间。即,在扶手主体的前端面(容纳状态的上表面)与容纳凹部的顶面接近或接触的区域的座椅后方侧设有空间。因此,为了使容纳位置的扶手主体向使用位置倾动,作业者从座椅前方侧向容纳位置的扶手主体的前端面与容纳凹部的顶面之间插入手指时,指尖向座椅后方侧越过扶手主体的前端面的第一区域时立即到达空间,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手指插入扶手主体的前端面与容纳凹面的顶面之间。
另外,在从扶手主体的前端面的第一区域连续地向座椅后方侧延伸的第二区域设有向基端侧凹陷的手指插入部。因此,由于能够将插入到扶手主体的前端面与容纳凹部的顶面之间的指尖插入并钩挂在向基端侧(容纳状态的下侧)凹陷的手指插入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容纳位置的扶手主体的前端侧(上端侧)向座椅前方侧拉出。
另外,由于在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的前端面设有与容纳凹部的顶面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接近或接触的第一区域,因此在从座椅前方侧观察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时,扶手主体的前端面与容纳凹部的顶面接近或接触,外观上的美观良好。
因此,能够不降低外观上的美观而容易地将扶手主体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侧拉出。
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是上述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在将扶手主体配置于使用位置的使用状态下,扶手主体的前端面中的位于比手指插入部靠下方处的区域和位于比手指插入部靠上方处的区域相比,位于座椅前方侧。
在上述构成中,在将扶手主体配置于使用位置的使用状态下,扶手主体的前端面中的位于比手指插入部靠下方的区域和位于比手指插入部靠上方的区域相比,位于座椅前方侧。因此,在将扶手主体设为容纳状态时,能够使扶手主体的比手指插入部靠座椅前方侧的区域与比手指插入部靠座椅后方侧的区域相比,向上方延长。因此,在将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向座椅前方侧拉出时,使手指插入部的在座椅前方侧立起的壁沿上下方向加长,能够使指尖容易地钩挂在手指插入部。
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是上述第一方案或上述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手指插入部相对于使用状态的扶手主体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于下侧。
在上述构成中,手指插入部相对于使用状态的扶手主体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于下侧。因此,由于能够将扶手主体的手指插入部在容纳状态下配置于距扶手主体的座椅前方侧的面较近的位置,因此在将指尖插入扶手主体的前端面与容纳凹部的顶面之间时,能够缩短向座椅后方侧的插入距离,能够使指尖容易钩挂在手指插入部。
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是上述第一方案~上述第三方案的任意一者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扶手主体具有托盘收纳孔以及托盘,该托盘收纳孔向前端侧开放,该托盘能够在被收纳于托盘收纳孔的托盘收纳位置与从托盘收纳位置向前端侧突出的托盘使用位置之间滑动移动。在容纳状态下,托盘被配置于托盘收纳位置。托盘具有在被配置于托盘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成为扶手主体的前端面的托盘端面。扶手主体的手指插入部设于托盘端面。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扶手主体的手指插入部被设于托盘的托盘端面,因此在将托盘从托盘收纳位置向托盘使用位置拉出时,能够将指尖插入手指插入部并拉出。像这样,由于能够将用于拉出托盘的手指插入部和将扶手主体从容纳位置拉出时的手指插入部共通化,因此,例如,与在除了用于拉出托盘的手指插入部之外还设置用于将扶手主体从容纳位置拉出的专用的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本公开的第五方案是上述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扶手主体具有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将托盘可解除地锁定在托盘收纳位置。锁定机构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以能够在使用状态下的手指插入部的上方的锁定位置与比锁定位置靠上方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托盘。在操作部被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能够将托盘锁定在托盘收纳位置,在操作部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解除托盘的锁定并允许托盘从托盘收纳位置向托盘使用位置移动。
在上述构成中,锁定机构的操作部能够在使用状态下的手指插入部的上方的锁定位置与比锁定位置靠上侧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即,在容纳状态下,使锁定机构的操作部从锁定位置向座椅后方侧的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锁定被解除。像这样,为了将扶手主体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侧拉出而将指尖插入手指插入部的方向(下方),与为了解除托盘的锁定而使操作部移动的方向(座椅后方侧)不同,因此在为了将扶手主体从容纳位置拉出而将指尖插入手指插入部时,能够防止误解除托盘的锁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不降低外观上的美观而容易地将扶手主体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侧拉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的座椅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将图1的扶手装置的扶手主体配置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A是托盘的立体图,且表示配置于托盘收纳位置的状态。
图3B是托盘的立体图,且表示配置于托盘使用位置的状态。
图3C是托盘的立体图,且表示被用作饮料支架的状态。
图4是图1的IV-IV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各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图2的单点划线CL表示使扶手主体倾动时的旋转轴(轴心)。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指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10例如被应用于车辆1的车厢中配置的座椅(车辆用座椅)2。座椅2是在车宽方向上长的座椅2,具有座垫3和座椅靠背4,该座垫3成为供乘客就座的就座部,该座椅靠背4沿座垫3的后端部立起而成为就座于座垫3的乘客的靠背部。扶手装置10被设于座椅靠背4的车宽方向的中央。此外,本公开中的“座椅前方”是指相对于座椅靠背4配置有座垫3的一侧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车辆1的前方对应。另外,本公开中的“座椅后方”是指相对于座垫3配置有座椅靠背4的一侧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车辆1的后方对应。即,本公开中的“座椅的前后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车辆1的前后方向对应。
如图1及图2所示,扶手装置10包括设于座椅靠背4的车宽方向的中央的容纳凹部11以及能够倾动地支承于容纳凹部11的扶手主体12。
容纳凹部11形成为从座椅靠背4的前表面(座椅前方侧的面)4a向后方凹陷的凹状,在内部界定出容纳空间15。容纳凹部11具有:前方开口13,其在座椅靠背4的前表面4a上沿上下方向形成为长条的矩形状,能够将容纳空间15向前方开放;顶面14,其从前方开口13的上端缘向后方延伸而界定出容纳空间15的上方(参照图4);左右一对侧面16,其从前方开口13的左右端缘向后方延伸而界定出容纳空间15的左右两侧(在图2中图示出右侧的侧面16);以及底面17,其界定出容纳空间15的后方。容纳凹部11的左右的侧面16将扶手主体12能够倾动地支承。
扶手主体12形成为能够容纳于容纳凹部11的容纳空间15的大致长方体状,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支轴18的轴心CL为中心,能够倾动地支承于容纳凹部11的下端部的左右的侧面16。扶手主体12能够在容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倾动,该容纳位置是扶手主体12从经由支轴18而支承于容纳凹部11的基端19侧立起并被容纳于容纳凹部11的容纳空间15中的位置,该使用位置是前端20侧(容纳位置的上端侧)从容纳位置向前下方倾动从而扶手主体12被载置于座垫3的上表面3a的位置。在将扶手主体12配置于容纳位置的容纳状态下,扶手主体12以从基端19侧向上方的前端20侧稍微向后方倾斜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将扶手主体12配置于使用位置的使用状态下,扶手主体12在座垫3的上方从基端19侧向前方的前端20侧在前后方向上大致水平地延伸。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表面12a被配置于与座椅靠背4的前表面4a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成为就座于座垫3的乘客的靠背面。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表面12a的外周缘与容纳凹部11的前方开口13接近或接触。在扶手主体12的前端20侧设有也能够用作饮料支架的托盘21。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与扶手主体12相关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使用状态下的方向。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扶手主体12的前端20侧固定有托盘支承构件23。托盘支承构件23具有在扶手主体12的前端20向前方开口的托盘收纳开口22以及从托盘收纳开口22向后方延伸的托盘收纳孔46(参照图4),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筒状,从扶手主体12的前端20侧在扶手主体12的内部向后方延伸。托盘支承构件23的前端面23a相对于与扶手主体12的延伸设置方向(从基端19侧朝向前端20侧的方向)正交的面,从下方向后上方倾斜。即,在侧视观察时,托盘支承构件23的前端面23a的下端侧位于比上端侧靠前方处。托盘支承构件23将托盘21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自如地支承,并且将后述说明的板状的引导构件32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自如地支承。
托盘21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箱状,作为能够收纳收纳物的收纳部而发挥功能。托盘21被从托盘支承构件23的托盘收纳开口22插入托盘收纳孔46内,在由设于托盘支承构件23与托盘21之间的施力构件(省略图示)向前方施力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扶手主体12的延伸设置方向)滑动移动自如地支承于托盘支承构件23。托盘21具有能够向上方开放的收纳空间28以及在收纳空间28的前方立起的托盘前板部24,能够在托盘收纳位置与托盘使用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该托盘收纳位置是托盘前板部24封堵托盘支承构件23的托盘收纳开口22的位置(如图3A所示),该托盘使用位置是托盘前板部24位于比托盘收纳开口22靠前方处从而收纳空间28被向上方开放的位置(如图3B及图3C所示)。托盘21由施力构件从托盘收纳位置向托盘使用位置施力,并由后述说明的锁定机构41可解除地锁定在托盘收纳位置。托盘前板部24的前表面(托盘端面)24a相对于与托盘21的滑动方向(扶手主体12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面,从下方向后上方倾斜。在将托盘21配置于托盘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托盘前板部24被配置于托盘支承构件23的托盘收纳开口22内,托盘前板部24的前表面24a和托盘支承构件23的前端面23a一起构成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顶端面12b)。即,在将托盘21配置于托盘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在侧视观察时,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托盘21的前表面24a及托盘支承构件23的前端面23a)的下端侧位于比上端侧靠前方处。托盘前板部24具有设于其前表面24a的开口26、从开口26向后方延伸的空间25、以及界定出空间25的下方的手指钩挂部29。开口26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长条的矩形状,被配置于托盘前板部24的前表面24a的下端侧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并向前方开口。
锁定机构41具有锁定杆(操作部)27、与锁定杆27一体成形的卡止爪35(参照图4)、以及设于托盘支承构件23的卡止孔36(参照图4)。锁定杆27被配置于从托盘前板部24的开口26向后方延伸的空间25中的比手指钩挂部29向上方分离的位置,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承于托盘前板部24。锁定杆27能够在锁定位置(图3A中图示的位置)与比锁定位置靠上方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卡止爪35从锁定杆27向下方延伸,在锁定位置从托盘21向下方突出。在将托盘21配置于托盘收纳位置并将锁定杆27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卡止爪35从托盘21向下方突出而卡止于托盘支承构件23的卡止孔36,将托盘21保持在托盘收纳位置。使锁定杆27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卡止爪35相对于卡止孔36向上方移动从而解除托盘21向托盘收纳位置的保持,托盘21能够向托盘使用位置侧(前方)滑动移动。
从托盘前板部24的开口26向后方延伸的空间25中的比锁定位置的锁定杆27靠下方的区域,作为能够插入手指的手指插入部30而发挥功能。手指插入部30通过托盘前板部24的开口26中的比锁定杆27靠下方的区域31(以下,称为“手指插入开口31”。)而向前方开放。在将托盘21配置于托盘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托盘前板部24的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图3A中由点划线33表示。)位于比扶手主体12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图3A中由点划线44表示。)靠下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托盘前板部24的手指插入开口31的全部区域位于比扶手主体12的前端20侧的高度方向的中央44靠下方处。从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下端缘42到手指插入开口31的长度L1(参照图3A)比从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上端缘43到手指插入开口31的长度L2(参照图3A)短。另外,如上述这样,在将托盘21配置于托盘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由于在侧视观察时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下端侧位于比上端侧靠前方处,因此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中的比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靠下方的区域47(图3A中所示的高度L1的区域47)和比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靠上方的区域48(图3A中所示的高度L2的区域48)相比,位于前方。
在托盘21的上方配置有能够保持罐或塑料瓶等容器的引导构件32。引导构件32形成为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板状,具有能够保持2个容器的容器保持开口34,在将托盘21配置于托盘使用位置的状态下,能够沿前后滑动移动地支承于托盘支承构件23。引导构件32能够在被收纳于托盘支承构件23的内部的引导件收纳位置(参照图3B)与比引导件收纳位置靠前方的引导件使用位置(参照图3C)之间滑动移动。引导件收纳位置的引导构件32将托盘使用位置的托盘21的收纳空间28向上方开放。引导件使用位置的引导构件32位于托盘使用位置的托盘21的收纳空间28的上方。引导件使用位置的引导构件32通过被配置于容器保持开口34内并保持被载置于托盘21的容器,从而作为饮料支架发挥功能。
接着,说明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如图4所示,在容纳状态下,托盘21被配置于托盘收纳位置,锁定杆27被配置于锁定位置,卡止爪35卡止于托盘支承构件23的卡止孔36从而将托盘21保持在托盘收纳位置。在容纳状态下,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相对于与扶手主体12的延伸设置方向(在图4中由点划线45表示的方向)正交的面,从前方向后下方倾斜。即,在侧视观察时,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比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靠前侧的区域47和比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靠后侧的区域48相比,位于上方。在容纳状态下,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前端部(第一区域)39(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托盘支承构件23的前端部侧的上表面23a)与座椅靠背4的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的前端部(座椅前方侧的端部)38接触。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中的从与的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接触的前端部39连续并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区域(第二区域)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除去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前端部39的所有区域),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向下方分离而在与顶面14之间界定出空间37。在本实施方式中,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之间的空间37随着越从前方朝向后方而越在上下方向上变宽。在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后方区域40中设有托盘前板部24的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即,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手指插入部30经由手指插入开口31而连通于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和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之间的空间37。手指插入开口31被配置于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前端部39的后方附近。
接着,说明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时的操作。在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时,首先,操作者将手指从前方插入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与座椅靠背4的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之间。接着,操作者将手指向下方折弯,在将指尖从手指插入开口31插入到手指插入部30并钩挂在手指钩挂部29的状态下,将扶手主体12的前端20侧从容纳凹部11的容纳空间15向前下方拉出,从而使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由此,能够使扶手主体12从容纳状态成为使用状态,使扶手主体12作为扶手发挥功能。
接着,说明将托盘21从托盘收纳位置向托盘使用位置移动时的操作。在将托盘21从托盘收纳位置向托盘使用位置移动时,操作者将手指插入使用位置的扶手主体12的手指插入部30,操作锁定杆27从锁定位置向上方提起。将锁定杆27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托盘21向托盘收纳位置的锁定被解除,托盘21被施力构件施力而向前方的托盘使用位置滑动移动。由此,托盘21的收纳空间28向上方开放,能够将收纳物收纳在托盘21的收纳空间28中。进而,通过将引导构件32从引导件收纳位置向引导件使用位置拉出,能够将托盘21和引导构件32用作饮料支架。
在像上述这样构成的扶手装置10中,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后方区域40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向下方分离而在与顶面14之间界定出空间37。因此,为了使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操作者将手指从前方插入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之间时,手指一边使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的前端部38向上方弹性变形一边向后方移动,若向后方越过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前端部39则到达后方的空间37。像这样,由于操作者的手指若向后方越过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前端部39则立即到达空间37,因此能够抑制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对手指的压力,能够容易地将手指插入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之间。
另外,在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后方区域40设有托盘前板部24的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因此,由于能够将为了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而插入到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之间的手指,从手指插入开口31插入向下方凹陷的手指插入部30并钩挂在手指钩挂部29(以下,简称为“钩挂在手指插入部30”。),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扶手主体12的前端20侧向前下方拉出。
另外,使用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中的比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靠下方的区域47和比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靠上方的区域48相比,位于前方。即,由于在容纳状态下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比手指插入开口31靠前侧的区域47和比手指插入开口31靠后侧的区域48相比位于上方,因此能够确保手指插入部30的前方的手指钩挂部29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向上方较长,能够使指尖容易钩挂在手指插入部30。
另外,使用状态的手指插入开口31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图3A中由单点划线33表示。)位于比扶手主体12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图3A中由单点划线44表示。)靠下侧处。因此,由于能够将扶手主体12的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在容纳状态下配置于距扶手主体12的前表面12a较近的位置,因此在将手指插入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之间时,能够缩短手指向后方的插入距离,能够使指尖容易钩挂在手指插入部30。
另外,由于能够将指尖插入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手指插入部30,而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因此不需要使用于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向前方拉出的拉出绳等从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向前方露出。因此,从前方观察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时的外观上的美观良好。
另外,由于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前端部39与座椅靠背4的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的前端部38接触,因此从前方观察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时,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接触,外观上的美观良好。
另外,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手指插入部30被设于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后方区域40。即,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手指插入部30位于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中的比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接触的区域(前端部39)靠后方处,因此从前方观察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时手指插入部30未露出。因此,从前方观察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时的扶手主体12的外观上的美观良好。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不降低外观上的美观而容易地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向前下方(使用位置侧)拉出。
另外,由于将用于拉出托盘21的手指插入部30和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拉出时的手指插入部30共通化,因此,例如,与在除了用于拉出托盘21的手指插入部30之外还设置用于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拉出的专用的构成(拉出绳等)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锁定杆27能够在比手指插入部30靠上方的锁定位置与比锁定位置更靠上方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即,在容纳状态下,若将锁定杆27从锁定位置向后方的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则锁定被解除。像这样,在容纳状态下,由于为了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向使用位置侧拉出而将指尖插入手指插入部30的方向(下方),与为了解除托盘21的锁定而使锁定杆27移动的方向(后方)不同,因此在为了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拉出而将指尖插入手指插入部30时,能够防止误解除托盘21的锁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对托盘21从托盘收纳位置向托盘使用位置施力的施力构件,但也可以不设置施力构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卡止爪35与将托盘21锁定在托盘收纳位置的锁定机构41的锁定杆27一体成形,从而使锁定杆27与卡止爪35机械地联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锁定杆27与卡止爪35单独地成形并相互电连接,使锁定杆27与卡止爪35电联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将托盘21锁定在托盘收纳位置的锁定机构41,但也可以不设置锁定机构41。在这种情况下,在托盘前板部24上也可以不设置锁定杆27,仅设置向基端19侧凹陷的手指插入部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托盘21的上方设有能够保持罐或塑料瓶等容器的引导构件32,使托盘21除了作为能够收纳收纳物的收纳部之外还作为饮料支架而发挥功能,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置引导构件32而使托盘21仅作为收纳部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扶手主体12上设有托盘支承构件23和托盘21,但也可以不设置托盘支承构件23和托盘21。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上设置向基端19侧凹陷的手指插入部30,能够不降低扶手主体12的外观上的美观而容易地将扶手主体12从容纳位置向前下方(使用位置侧)拉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比容纳状态的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靠前方的扶手主体1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1,设为比手指插入部30的手指插入开口31靠后方的扶手主体1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2短,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使用状态的手指插入开口31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图3A中由单点划线33表示。)配置于比扶手主体12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图3A中由单点划线44表示。)靠下侧处,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使用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以在侧面观察时从下方向后上方延伸的方式相对于与扶手主体12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面倾斜,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与扶手主体12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即,也可以将使用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比手指插入开口31靠下方的区域47和比手指插入开口31靠上方的区域48相比,不配置于前方。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相对于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倾斜等,在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后方区域40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之间界定出空间3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除去前端部39之外的所有区域(从前端部39连续地向后方延伸的所有区域(后方区域40))设为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向下方分离的第二区域,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除去前端部39之外的区域中的、从前端部39连续地向后方延伸的一部分的区域,设为从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向下方分离的第二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手指插入部30被设于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所述一部分的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扶手装置10设于座椅靠背4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容纳状态的扶手主体12的前端面12b的前端部39与座椅靠背4的容纳凹部11的顶面14的前端部38接触,也可以使其与顶面14的前端部38不接触而接近。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即,基于本实施方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完成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等当然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公开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10应用于座垫3相对于座椅靠背4被配置于车辆1的前方的座椅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座垫3相对于座椅靠背4被配置于车辆1的左右方向的一方或后方的座椅。在这种情况下,“座椅前方”与车辆1的左右方向的上述一方或后方对应。
本申请基于2019年9月26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9-175699),并将其内容作为参考援引至此。
工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供乘客就座的车辆用座椅。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2:座椅(车辆用座椅)
3:座垫
4:座椅靠背
4a:座椅靠背的前表面(座椅前方侧的面)
10:扶手装置
11:容纳凹部
12:扶手主体
12b:扶手主体的前端面
14:容纳凹部的顶面
15:容纳空间
19:扶手主体的基端
20:扶手主体的前端
21:托盘
24:托盘前板部
24a:托盘前板部的前表面(托盘端面)
27:锁定杆(操作部)
30:手指插入部
37:空间
38:容纳凹部的顶面的前端部(座椅前方侧的端部)
39:扶手主体的前端面的前端部(第一区域)
40:扶手主体的前端面的后方区域(第二区域)
41:锁定机构
46:托盘收纳孔。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设于具有供乘客就座的座垫和成为乘客的靠背部的座椅靠背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包括:
容纳凹部,其从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前方侧的面,向座椅后方侧凹陷,界定出容纳空间,以及
扶手主体,其从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座椅的基端侧向前端侧延伸,能够以所述基端侧为轴在容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倾动,所述容纳位置是在所述前端侧被配置于比所述基端侧靠上方的状态下,所述扶手主体在所述容纳凹部的所述容纳空间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位置,所述使用位置是在所述前端侧被配置于比所述基端侧靠座椅前方侧的状态下,所述扶手主体在所述座垫的上方沿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位置;
所述容纳凹部具有界定出所述容纳空间的上方的顶面;
在将所述扶手主体配置于所述容纳位置的容纳状态下,在所述扶手主体的所述前端侧的前端面设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容纳凹部的所述顶面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接近或接触,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连续地向座椅后方侧延伸,并从所述容纳凹部的所述顶面向下方分离而在与所述顶面之间界定出空间;
在所述扶手主体的所述前端面的所述第二区域设有向所述基端侧凹陷的手指插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扶手主体配置于所述使用位置的使用状态下,所述扶手主体的所述前端面中的位于比所述手指插入部靠下方处的区域和位于比所述手指插入部靠上方处的区域相比,位于座椅前方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指插入部相对于所述使用状态的所述扶手主体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于下侧。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主体具有托盘收纳孔以及托盘,所述托盘收纳孔向所述前端侧开放,所述托盘能够在被收纳于所述托盘收纳孔的托盘收纳位置与从所述托盘收纳位置向所述前端侧突出的托盘使用位置之间滑动移动;
在所述容纳状态下,所述托盘被配置于所述托盘收纳位置;
所述托盘具有在被配置于所述托盘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成为所述扶手主体的所述前端面的托盘端面;
所述扶手主体的所述手指插入部设于所述托盘端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主体具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将所述托盘可解除地锁定在所述托盘收纳位置;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以能够在所述使用状态下的所述手指插入部的上方的锁定位置与比所述锁定位置靠上方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托盘;
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操作部被配置于所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托盘锁定在所述托盘收纳位置,并且在所述操作部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解除所述托盘的锁定并允许所述托盘从所述托盘收纳位置向所述托盘使用位置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75699 | 2019-09-26 | ||
JP2019175699A JP7232418B2 (ja) | 2019-09-26 | 2019-09-26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PCT/JP2020/036161 WO2021060429A1 (ja) | 2019-09-26 | 2020-09-25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50193A true CN114450193A (zh) | 2022-05-06 |
CN114450193B CN114450193B (zh) | 2024-01-19 |
Family
ID=75156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66868.5A Active CN114450193B (zh) | 2019-09-26 | 2020-09-25 | 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32418B2 (zh) |
CN (1) | CN114450193B (zh) |
WO (1) | WO2021060429A1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80199A (ja) * | 1997-12-19 | 1999-07-06 | Delta Kogyo Co Ltd | 自動車用のシート |
JP2001017269A (ja) * | 1999-07-12 | 2001-01-23 | Ikeda Bussan Co Ltd | 車両用アームレスト |
JP2002085191A (ja) * | 2000-09-13 | 2002-03-26 |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 アームレスト及びヘッドレスト付きシートバック |
JP2007007170A (ja) * | 2005-06-30 | 2007-01-18 | Inoac Corp | アームレスト及びシート |
JP2008221907A (ja) * | 2007-03-09 | 2008-09-25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CN103568904A (zh) * | 2012-08-07 | 2014-02-12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用座椅装置 |
US20150102641A1 (en) * | 2013-10-16 | 2015-04-1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otor vehicle seat having an armrest |
CN204452140U (zh) * | 2013-10-04 | 2015-07-08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JP2015182562A (ja) * | 2014-03-24 | 2015-10-22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の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CN106114314A (zh) * | 2015-05-08 | 2016-11-16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JP2017081193A (ja) * | 2015-10-22 | 2017-05-18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JP2017154660A (ja) * | 2016-03-03 | 2017-09-07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の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68986B2 (ja) | 2013-01-11 | 2017-01-25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の収容構造体 |
-
2019
- 2019-09-26 JP JP2019175699A patent/JP723241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25 WO PCT/JP2020/036161 patent/WO202106042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9-25 CN CN202080066868.5A patent/CN11445019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80199A (ja) * | 1997-12-19 | 1999-07-06 | Delta Kogyo Co Ltd | 自動車用のシート |
JP2001017269A (ja) * | 1999-07-12 | 2001-01-23 | Ikeda Bussan Co Ltd | 車両用アームレスト |
JP2002085191A (ja) * | 2000-09-13 | 2002-03-26 |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 アームレスト及びヘッドレスト付きシートバック |
JP2007007170A (ja) * | 2005-06-30 | 2007-01-18 | Inoac Corp | アームレスト及びシート |
JP2008221907A (ja) * | 2007-03-09 | 2008-09-25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CN103568904A (zh) * | 2012-08-07 | 2014-02-12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用座椅装置 |
CN204452140U (zh) * | 2013-10-04 | 2015-07-08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US20150102641A1 (en) * | 2013-10-16 | 2015-04-1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otor vehicle seat having an armrest |
JP2015182562A (ja) * | 2014-03-24 | 2015-10-22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の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CN106114314A (zh) * | 2015-05-08 | 2016-11-16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JP2017081193A (ja) * | 2015-10-22 | 2017-05-18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JP2017154660A (ja) * | 2016-03-03 | 2017-09-07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の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50193B (zh) | 2024-01-19 |
JP7232418B2 (ja) | 2023-03-03 |
WO2021060429A1 (ja) | 2021-04-01 |
JP2021049932A (ja) | 2021-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69121B2 (en) | Seat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EP2030833A1 (en) | Vehicle seat | |
CN110871728B (zh) | 具有杯架的控制台 | |
US8172327B2 (en) | Integrated seat fold-down lever/belt exit | |
EP2868525B1 (en) | Vehicle center console | |
US9862296B2 (en) | Cup holder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11746366B (zh) | 车辆结构 | |
JP2007118623A (ja) | スライド部材のロック構造 | |
CN114450193B (zh) | 车辆用座椅的扶手装置 | |
JP2006199156A (ja) |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 |
KR20140011834A (ko) | 차량용 물품수납장치 | |
US10988059B2 (en) | Seat for vehicle | |
JP3636626B2 (ja) | 車両の物入れ構造 | |
JP2003118463A (ja) | 自動車の可倒式フットレスト | |
JP2020011549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8176890A (ja) | リヤ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
US11110827B2 (en) | Vehicle seat operating device | |
JP4528060B2 (ja) | 自動車 | |
JP2015085735A (ja) | 車両用センターコンソール | |
CN111674331A (zh) | 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 |
JP4215678B2 (ja) | 車両用内装装置 | |
JP2009126365A (ja) | 収納ボックス | |
JP2023170566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4332381B2 (ja) | 車両における収容装置 | |
JPH0546588U (ja) | 自動車の後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