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0180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0180A
CN114450180A CN201980100687.7A CN201980100687A CN114450180A CN 114450180 A CN114450180 A CN 114450180A CN 201980100687 A CN201980100687 A CN 201980100687A CN 114450180 A CN114450180 A CN 1144501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air
width adjustment
wall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1006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50180B (zh
Inventor
近川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Thermal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Thermal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Thermal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Thermal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50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50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57Ventilation unit, e.g. combined with a radi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2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 F04D17/04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of transverse-flow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2001/006Noise red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2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备:流路宽度调整部(14),在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与第1侧壁(31)的内表面(31a)连接设置,上端与风扇安装部(35)连接,并且朝下方延伸,在(Y)方向上配置于第3壁(33)与前端部(37)之间。前端部(37)具有相对于第3壁(33)倾斜的倾斜部(37A),以使入口部分(11BA)的宽度相对于从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的入口朝向出口的(Z)方向变宽,流路宽度调整部(14)形成为在(Z)方向上使(Y)方向上的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的宽度变窄。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适用于汽车等车辆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框体、送风风扇、汽化器及加热器芯。车辆用空调装置在框体内适当地混合通过汽化器而产生的冷风和使用该冷风的一部分由加热器芯生成的暖风,由此进行所期望温度的送风(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作为上述框体,其具有容纳送风风扇的风扇容纳空间、容纳汽化器的汽化器容纳空间、与风扇容纳空间连接并向汽化器吹送空气的送风用流路、以及将框体的前后方向上的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进行划分的侧壁及前端部。
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形成为在框体的前后方向上随着从送风用流路的入口侧趋向出口侧使宽度变宽。送风用流路包括扩径流路部,所述扩径流路部配置于入口部分的下游侧,与入口部分相比被扩径,并且与加热器芯对置。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4-1610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为了确保用于设置引擎等设备的空间或室内空间的广度,期望尽量降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尺寸。
尤其,期望降低车辆的前后方向(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外形的尺寸。
如此,若降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外形,则因通过汽化器或加热器芯时的压力损失而在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前端部侧产生空气回流,存在噪音增大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在抑制大型化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因在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产生的空气回流而引起的噪音。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送风风扇,吹送空气;汽化器,通过冷却从所述送风风扇吹送的所述空气而生成冷风;加热器芯,加热所述冷风而生成暖风;框体,其具有:风扇容纳空间,容纳所述送风风扇;送风用流路,与所述风扇容纳空间连通,并且将从所述送风风扇吹送的空气导向下方;汽化器容纳空间,配置于所述送风用流路的下游侧,与所述送风用流路连通,并且容纳所述汽化器;加热器芯容纳空间,配置于所述汽化器容纳空间的下游侧,并容纳所述加热器芯;第1侧壁,配置于宽度方向的一侧;第2侧壁,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第3壁,配置于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并连接所述第1侧壁及第2侧壁;风扇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1侧壁的内表面中的在所述风扇容纳空间露出的表面上,从所述第1侧壁的内表面向朝向所述第2侧壁的方向突出,并供安装所述送风风扇;及前端部,配置于所述风扇容纳空间的出口侧,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在与所述第3壁之间划分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及流路宽度调整部,在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与所述第1侧壁的内表面连接设置,上端与所述风扇安装部连接,并且朝下方延伸,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3壁与所述前端部之间,所述前端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3壁倾斜的倾斜部,以使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宽度相对于从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朝向出口的方向变宽,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形成为使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宽度变窄。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设为上述结构的流路宽度调整部,可以使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形成位置从容易产生空气回流的前端部的附近移动到第3壁侧。
由此,可以抑制在第3壁与流路宽度调整部之间形成的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中的空气回流的产生,因此在抑制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大型化的基础上,能够降低因在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产生的空气回流而引起的噪音。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可以包括流路宽度调整面,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面配置于所述第3壁侧,并形成为使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宽度变窄,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面配置于假想平面与所述前端部的位置之间,所述假想平面通过在所述前后方向上所述前端部与所述第3壁的距离最近的所述前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第3壁的位置的中间位置。
如此,通过使流路宽度调整面配置于假想平面与前端部的位置之间,可以抑制与流路宽度调整面对应的流路宽度调整部对空气流成为大的障壁,所述假想平面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前端部与第3壁的距离最近的前端部的位置与第3壁的位置的中间位置。由此,不限制制冷性能,而能够降低因在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产生的空气回流而引起的噪音。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可以配置成在所述入口部分延伸的方向上使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入口部分的宽度为恒定值。
如此,在入口部分延伸的方向上,通过使前后方向上的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宽度为恒定值,可以抑制流路宽度调整部成为被吹送的空气的障壁,因此能够提高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中的噪音降低的效果。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的宽度可以为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风扇安装部的厚度以下。
如此,通过使流路宽度调整部的宽度为风扇安装部的厚度以下,可以抑制在送风风扇的径向上流路宽度调整部的端部与送风风扇对置。由此,可以抑制流路宽度调整部成为从送风风扇送出的空气流的障壁。从而,能够不干扰来自送风风扇的空气流,而降低因在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产生的空气回流而引起的噪音。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述送风用流路可以包括扩径流路部,所述扩径流路部配置于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下游侧,与所述入口部分连通,并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而与所述汽化器对置,流路截面积比所述入口部分大,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的下端配置于所述前端部的下端的上方。
如此,通过使流路宽度调整部的下端配置于前端部下端的上方,当空气从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流入到流路截面积比入口部分大的流路时,能够抑制流路宽度调整部的下部成为空气流的障壁。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可以是具有配置于所述第3壁侧的流路宽度调整面的板材。
如此,通过将具有配置于第3壁侧的流路宽度调整面的板材用作流路宽度调整部,能够使前后方向上的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宽度变窄。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也可以是具有配置于所述第3壁侧的流路宽度调整面的块材。
如此,通过将具有配置于第3壁侧的流路宽度调整面的块材用作流路宽度调整部,能够使前后方向上的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宽度变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抑制大型化的基础上,能够降低因在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产生的空气回流而引起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前后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A1-A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结构体的B1-B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将在图2所示的结构体中被区域C包围的部分放大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可以配置流路宽度调整面的区域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流路宽度调整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5,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进行说明。
图1及图3所示的X方向表示框体11的宽度方向(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宽度方向)。图2、图4及图5所示的Y方向表示与X方向正交的框体11的前后方向(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前后方向)。
图1~图5所示的Z方向表示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框体11的高度方向(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高度方向)。
图2所示的虚线的箭头表示空气移动的方向。在图3中,M1表示X方向上的风扇安装部35的厚度(以下,称为“厚度M1”),W1表示X方向上的流路宽度调整部14的宽度(以下,称为“宽度W1”)。
在图4及图5中,P1表示在X方向上前端部37与第3壁33的距离E最近的前端部的位置(以下,称为“位置P1”),P2表示在X方向上前端部37与第3壁33的距离E最近的侧壁部33A(第3壁33的一部分)的内表面33Aa的位置(以下,称为“位置P2”),P3表示位置P1与位置P2的中间位置(以下,称为“中间位置P3”)。
在图4及图5中,W2表示在侧壁部33A与流路宽度调整部14之间形成的送风用流路11B的Y方向的宽度(以下,称为“宽度W2”)。
在图1至图5中,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另外,图2中由虚线表示的吹前窗及吹脸用风门29的位置表示吹前窗及吹脸用风门29打开中央吹脸出风口11I及两侧吹脸出风口11J、11K的位置。
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有框体11、送风风扇13、流路宽度调整部14、汽化器15、加热器芯17、滑动风门19、前脚用导管21、22、后脚用导管24、25、脚用旋转风门28、吹前窗及吹脸用风门29。
框体11划分风扇容纳空间11A、送风用流路11B、汽化器容纳空间11C、冷风用流路11D、加热器芯容纳空间11E、暖风用流路11F、空气混合空间11G、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中央吹脸出风口11I、两侧吹脸出风口11J、11K、吹前窗出风口11L。
风扇容纳空间11A是容纳送风风扇13的空间。
送风用流路11B配置于风扇容纳空间11A的下方。送风用流路11B使风扇容纳空间11A与汽化器容纳空间11C连通。送风用流路11B具有入口部分11BA和扩径流路部11BB。
入口部分11BA与风扇容纳空间11A连通,并朝风扇容纳空间11A的下方延伸。入口部分11BA配置于构成框体11的第3壁33与前端部37之间。
扩径流路部11BB配置于入口部分11BA的下游侧,并使入口部分11BA与汽化器容纳空间11C连通。扩径流路部11BB在Y方向上延伸,并与汽化器15对置。扩径流路部11BB构成为流路截面积比入口部分11BA大。
设为上述结构的送风用流路11B将从送风风扇13吹送的空气引导到汽化器15。
汽化器容纳空间11C配置于送风用流路11B的下游侧。汽化器容纳空间11C与送风用流路11B连通。由此,由送风风扇13吹送的空气经由送风用流路11B供给到汽化器容纳空间11C。汽化器容纳空间11C是用于容纳汽化器15的空间。
冷风用流路11D配置于汽化器容纳空间11C的下游侧。冷风用流路11D与汽化器容纳空间11C连通。在冷风用流路11D流过由汽化器15冷却的空气(冷风)。
加热器芯容纳空间11E配置于冷风用流路11D的下游(汽化器容纳空间11C的下游侧)。加热器芯容纳空间11E是用于容纳加热器芯17的空间。
暖风用流路11F配置于加热器芯容纳空间11E的下游侧。暖风用流路11F与加热器芯容纳空间11E连通。在暖风用流路11F中流过由加热器芯17加热的暖风。
空气混合空间11G配置于冷风用流路11D及暖风用流路11F的下游。在图2所示的滑动风门主体19B(滑动风门19的构成要件之一)的位置,空气混合空间11G与冷风用流路11D及暖风用流路11F连通。在该状态下,冷风和暖风被供给到空气混合空间11G,冷风与暖风混合而生成达到期望温度的空气。
另外,在因图2所示的滑动风门主体19B的位置朝下方滑动而来自汽化器15的冷风未被供给到加热器芯17的情况下,只有冷风供给到空气混合空间11G。
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配置于空气混合空间11G的上方。在图2所示的脚用旋转风门28的位置,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与空气混合空间11G连通。
在该状态下,通过空气混合空间11G的空气被供给到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
另外,在脚用旋转风门28堵塞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的入口的情况下,通过空气混合空间11G的空气不会被供给到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
中央吹脸出风口11I及两侧吹脸出风口11J、11K设置于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的下游,并与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连通。两侧吹脸出风口11J、11K配置成从X方向夹着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
吹前窗出风口11L配置于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的下游,并与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连通。吹前窗出风口11L配置于比形成有中央吹脸出风口11I及两侧吹脸出风口11J、11K的位置更靠近送风风扇13侧。
框体11具有第1侧壁31、第2侧壁32、第3壁33、第4壁34、风扇安装部35及前端部37。
第1侧壁31配置于X方向的一侧(宽度方向一侧)。第1侧壁31具有内表面31a。
第2侧壁32配置于X方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另一侧)。第2侧壁32在X方向上与第1侧壁31(具体而言,第1侧壁31的内表面31a)对置。
设为上述结构的第1侧壁31及第2侧壁32划分X方向的风扇容纳空间11A、送风用流路11B、汽化器容纳空间11C、冷风用流路11D、加热器芯容纳空间11E、暖风用流路11F、空气混合空间11G、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
第3壁33配置于Y方向的另一侧。第3壁33的X方向一侧的端部与第1侧壁31连接,X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与第2侧壁32连接。
第3壁33划分Y方向另一侧的风扇容纳空间11A、送风用流路11B及汽化器容纳空间11C。
第3壁33具有划分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的侧壁部33A。侧壁部33A在Z方向上延伸。侧壁部33A具有与Y方向正交的内表面33Aa。
第4壁34配置于Y方向的一侧,并具有外表面34a。第4壁34的X方向一侧的端部与第1侧壁31连接,X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与第2侧壁32连接。
风扇安装部35设置于第1侧壁31的内表面31a中的在风扇容纳空间11A露出的表面上。风扇安装部35从第1侧壁31的内表面31a向朝向第2侧壁32的方向突出。
风扇安装部35在X方向上与第2侧壁32对置。风扇安装部35具有与安装于风扇安装部35上的送风风扇13对置的表面35a。风扇安装部35的外形构成为比送风风扇13的外径大。
前端部37配置于第1侧壁31与第2侧壁32之间。前端部37具有倾斜部37A,该倾斜部37A在Y方向上夹着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与第3壁33的侧壁部33A对置。
倾斜部37A具有相对于侧壁部33A的内表面33Aa倾斜的倾斜面37Aa,以使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的宽度随着从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趋向出口而变宽。
因此,在使用侧壁部33A和倾斜部37A划分Y方向的入口部分11BA的情况下,Y方向上的入口部分11BA的宽度随着从入口部分11BA的入口趋向出口而变宽。
送风风扇13以风扇主体可旋转的状态固定于风扇安装部35。在送风风扇13的周向上形成有环形流路。环形流路构成为送风风扇13的径向宽度随着从入口趋向出口而逐渐变宽。送风风扇13向送风用流路11B吹送空气。
流路宽度调整部14具有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和盖体42。
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呈板状,其配置于在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中位于侧壁部33A与倾斜部37A之间的部分。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配置成使Y方向上的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的宽度变窄。
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的X方向一侧的端部与位于侧壁部33A与倾斜部37A之间的第1侧壁31的内表面31a连接。
如此,通过使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的X方向一侧的端部与第1侧壁31的内表面31a连接,在第1侧壁31的内表面31a与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之间间隙消失,因此可以抑制空气从第1侧壁31与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之间流入到前端部37的倾斜部37A侧。
由此,能够抑制因空气从第1侧壁31与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之间流入到前端部37的倾斜部37A侧而引起的空气回流的产生。
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的上端41A(流路宽度调整部14的上端14A)与风扇安装部35连接。
如此,通过使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的上端41A与风扇安装部35连接,在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的上端41A与风扇安装部35之间不会形成间隙,因此可以抑制空气从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的上端41A与风扇安装部35之间流入到前端部37的倾斜部37A侧。
由此,能够抑制因空气从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的上端41A与风扇安装部35之间流入到前端部37的倾斜部37A侧而引起的空气回流的产生。
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从上端41A与风扇安装部35的连接位置向朝向框体11的底部的Z方向一侧延伸。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具有与侧壁部33A的内表面33Aa对置且与内表面33Aa平行的流路宽度调整面41a。流路宽度调整面41a与内表面33Aa一同划分Y方向的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
通过设置设为上述结构的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可以使送风用流路1iB的入口部分11BA的形成位置从容易产生空气回流的前端部37的附近移动到第3壁33侧。
由此,可以抑制在第3壁33与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之间形成的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中产生空气回流,因此在抑制了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大型化的基础上,能够降低因在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产生的空气回流而引起的噪音。
流路宽度调整面41a配置于假想平面D与前端部37的位置P1之间即可,所述假想平面D通过在Y方向上前端部37与第3壁的侧壁部33A的距离最近的前端部37的位置P1与侧壁部33A的位置P2的中间位置P3。
如此,通过在通过中间位置P3的假想平面D与前端部37的位置P1之间配置流路宽度调整面41a,可以抑制与流路宽度调整面41a对应的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对空气流成为大的障壁。由此,能够不限制制冷性能,而降低因在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产生的空气回流引起的噪音。
并且,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例如也可以配置成在Z方向(入口部分11BA延伸的方向)上,使Y方向上的入口部分11BA的宽度W2成为恒定值(参考图4)。
如此,在Z方向上,通过使入口部分11BA的宽度W2为恒定值,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不会成为障壁,而能够提高入口部分11BA中的噪音降低的效果。
盖体42呈板状,一端部42A与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的下端41B连接,另一端部42B(流路宽度调整部14的下端14B)与倾斜部37A的下部连接。在盖体42中,X方向一侧的端部与第1侧壁31的内表面31a连接。
盖体42堵塞在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与倾斜部37A之间形成的空间F的入口。通过设置设为这种结构的盖体42,能够抑制在空间F中产生空气回流。
设为上述结构的流路宽度调整部14的宽度W1例如优选设定在风扇安装部35的厚度M1以下的范围内。
如此,通过将流路宽度调整部14的宽度W1设为风扇安装部35的厚度M1以下,可以抑制在送风风扇13的径向上流路宽度调整部14的X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与送风风扇对置。
由此,可以抑制流路宽度调整部14成为从送风风扇13送出的空气流的障壁。从而,能够不干扰来自送风风扇13的空气流,而降低因在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产生的空气回流而引起的噪音。
并且,设为上述结构的流路宽度调整部14的下端14B例如优选配置于前端部37的下端37B的上方。
如此,通过使流路宽度调整部14的下端14B配置于前端部37的下端37B的上方,当空气从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流入到流路截面积比入口部分11BA大的扩径流路部11BB时,能够抑制流路宽度调整部14的下部成为空气流的障壁。
汽化器15配置于汽化器容纳空间11C。汽化器15通过冷却从送风风扇13供给的空气而生成冷风。所生成的冷风流过冷风用流路11D。
加热器芯17配置于加热器芯容纳空间11E。当从汽化器15供给冷风时,加热器芯17通过加热冷风而生成暖风。所生成的暖风流过暖风用流路11F。
滑动风门19容纳于框体11内,并配置于汽化器15与加热器芯17之间。滑动风门19具有旋转轴19A和滑动风门主体19B。
旋转轴19A构成为可以围绕轴线转动。在旋转轴19A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凹凸。
滑动风门主体19B比配置有旋转轴19A的位置更靠近加热器芯17侧配置。滑动风门主体19B具有与旋转轴19A的凹凸卡合的凹凸。
在图2所示状态下,若旋转轴19A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滑动风门主体19B朝下方滑动(移动)。另一方面,在图2所示状态下,若旋转轴19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滑动风门主体19B朝上方滑动(移动)。
前脚用导管21设置于第1侧壁31的外表面。前脚用导管21划分前脚用流路。前脚用流路的入口与空气混合空间11G连通。
前脚用导管22设置于第2侧壁32的外表面。前脚用导管21、22配置成从X方向将框体11夹入其中。
前脚用导管22划分前脚用流路。前脚用流路的入口与空气混合空间11G连通。
后脚用导管24、25设置于第4壁34的外表面34a的下部。后脚用导管24、25配置于X方向上。
后脚用导管24划分与空气混合空间11G连通的后脚用流路。后脚用导管25划分与空气混合空间11G连通的后脚用流路。
脚用旋转风门28配置于空气混合空间11G。脚用旋转风门28具有旋转轴28A和与旋转轴28A一同转动的风门主体28B。
脚用旋转风门28通过使旋转轴28A旋转而变更风门主体28B的位置,由此脚用旋转风门28调节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H的入口开度、前脚用流路及后脚用流路的入口开度。
吹前窗及吹脸用风门29以可转动的状态设置于位于中央吹脸出风口11I及两侧吹脸出风口11J、11K与吹前窗出风口11L之间的框体11内。
吹前窗及吹脸用风门29调节中央吹脸出风口11I、两侧吹脸出风口11J、11K及吹前窗出风口11L的开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通过具有设为上述结构的流路宽度调整部14,可以使送风用流路1iB的入口部分11BA的形成位置从容易产生空气回流的前端部37的倾斜面37Aa的附近移动到第3壁33侧。
由此,可以抑制在第3壁33与流路宽度调整部14之间形成的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中产生空气回流,因此在抑制了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大型化的基础上,能够降低因在送风用流路11B的入口部分11BA产生的空气回流而引起的噪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例举流路宽度调整部14具有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及盖体4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仅由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构成流路宽度调整部。在该情况下,能够获得与在本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相同的效果。
接着,参考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流路宽度调整部51进行说明。在图6中,对与图4所示的结构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流路宽度调整部51是具有配置于第3壁33侧并与侧壁部33A的内表面33Aa对置的流路宽度调整面51a的块材。流路宽度调整面51a可以配置于与上述已说明的流路宽度调整面41a相同的范围内。
在流路宽度调整部51中,上端51A与风扇安装部35连接,位于上端51A的下方的部分与倾斜部37A的倾斜面37Aa接触。
流路宽度调整部51的下端51B配置于前端部37的下端37B的上方。
设为这种结构的流路宽度调整部51能够获得与上述已说明的流路宽度调整部14相同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符号说明
10-车辆用空调装置,11-框体,11A-风扇容纳空间,11B-送风用流路,11BA-入口部分,11BB-扩径流路部,11C-汽化器容纳空间,11D-冷风用流路,11E-加热器芯容纳空间,11F-暖风用流路,11G-空气混合空间,11H-吹前窗及吹脸用流路,11I-中央吹脸出风口,11J、11K-两侧吹脸出风口,11L-吹前窗出风口,13-送风风扇,14、51-流路宽度调整部,14A、41A、51A-上端,14B、37B、41B、51B-下端,15-汽化器,17-加热器芯,19-滑动风门,19A、28A-旋转轴,19B-滑动风门主体,21、22-前脚用导管,24、25-后脚用导管,28-脚用旋转风门,28B-风门主体,29-吹前窗及吹脸用风门,31-第1侧壁,31a、33Aa-内表面,32-第2侧壁,33-第3壁,33A-侧壁部,34-第4壁,34a-外表面,35-风扇安装部,35a-表面,37-前端部,37A-倾斜部,41-流路宽度调整部主体,41a、51a-流路宽度调整面,42-盖体,42A-一端部,42B-另一端部,D-假想平面,E-距离,F-空间,M1-厚度,P1、P2-位置,P3-中间位置,W1、W2-宽度。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备:
送风风扇,吹送空气;
汽化器,通过冷却从所述送风风扇吹送的所述空气而生成冷风;
加热器芯,加热所述冷风而生成暖风;
框体,其具有:风扇容纳空间,容纳所述送风风扇;送风用流路,与所述风扇容纳空间连通,并且将从所述送风风扇吹送的空气导向下方;汽化器容纳空间,配置于所述送风用流路的下游侧,与所述送风用流路连通,并且容纳所述汽化器;加热器芯容纳空间,配置于所述汽化器容纳空间的下游侧,并容纳所述加热器芯;第1侧壁,配置于宽度方向的一侧;第2侧壁,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第3壁,配置于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并连接所述第1侧壁及第2侧壁;风扇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1侧壁的内表面中的在所述风扇容纳空间露出的表面上,从所述第1侧壁的内表面向朝向所述第2侧壁的方向突出,并供安装所述送风风扇;及前端部,配置于所述风扇容纳空间的出口侧,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在与所述第3壁之间划分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及
流路宽度调整部,在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与所述第1侧壁的内表面连接设置,上端与所述风扇安装部连接,并且朝下方延伸,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3壁与所述前端部之间,
所述前端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3壁倾斜的倾斜部,以使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宽度相对于从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朝向出口的方向变宽,
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形成为使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宽度变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包括流路宽度调整面,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面配置于所述第3壁侧,并形成为使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宽度变窄,
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面配置于假想平面与所述前端部的位置之间,所述假想平面通过在所述前后方向上所述前端部与所述第3壁的距离最近的所述前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第3壁的位置的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配置成在所述入口部分延伸的方向上使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入口部分的宽度为恒定值。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的宽度为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风扇安装部的厚度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用流路包括扩径流路部,所述扩径流路部配置于所述送风用流路的入口部分的下游侧,与所述入口部分连通,并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而与所述汽化器对置,流路截面积比所述入口部分大,
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的下端配置于所述前端部的下端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是具有配置于所述第3壁侧的流路宽度调整面的板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流路宽度调整部是具有配置于所述第3壁侧的流路宽度调整面的块材。
CN201980100687.7A 2019-10-11 2019-10-11 车辆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1144501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0221 WO2021070356A1 (ja) 2019-10-11 2019-10-11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0180A true CN114450180A (zh) 2022-05-06
CN114450180B CN114450180B (zh) 2023-07-14

Family

ID=75438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100687.7A Active CN114450180B (zh) 2019-10-11 2019-10-11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32167A1 (zh)
CN (1) CN114450180B (zh)
DE (1) DE112019007799T5 (zh)
WO (1) WO2021070356A1 (zh)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891A (ja) * 1992-06-26 1994-01-21 Daikin Ind Ltd シロッコファン
JP2002046449A (ja) * 2000-08-04 2002-02-12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20154993A1 (en) * 2001-04-24 2002-10-24 Tomohiro Kamiya Blower for vehicle
JP2003252032A (ja) * 2002-03-05 2003-09-09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7292405A (ja) * 2006-04-26 2007-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8100630A (ja) * 2006-10-20 2008-05-01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1631992A (zh) * 2007-03-14 2010-0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离心风扇、空调机
CN101672516A (zh) * 2008-09-09 2010-03-17 柳泰承 用于吸收流体震动或机械震动的容器的制造方法
CN204113749U (zh) * 2013-09-11 2015-01-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送风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5054568A (ja) * 2013-09-11 2015-03-2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5459757A (zh) * 2015-11-30 2016-04-06 山东新大洋电动车有限公司 空调冷凝器防回风装置
CN206155074U (zh) * 2016-08-29 2017-05-10 奇亚(宁波)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暖风总成风道改进结构
CN107531126A (zh) * 2015-04-28 2018-01-0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18027721A (ja) * 2016-08-15 2018-02-2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8103802A (ja) * 2016-12-26 2018-07-0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構造
JP2018155219A (ja) * 2017-03-21 2018-10-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CN109070685A (zh) * 2016-03-04 2018-12-21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20190047351A1 (en) * 2016-02-24 2019-02-14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CN109562670A (zh) * 2016-07-15 2019-04-02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6898U (ja) * 1983-10-17 1985-05-11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
JP4482952B2 (ja) * 1998-12-15 2010-06-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多翼送風機
JP2017013704A (ja) * 2015-07-03 2017-01-19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及びその車両用空調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891A (ja) * 1992-06-26 1994-01-21 Daikin Ind Ltd シロッコファン
JP2002046449A (ja) * 2000-08-04 2002-02-12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20154993A1 (en) * 2001-04-24 2002-10-24 Tomohiro Kamiya Blower for vehicle
JP2003252032A (ja) * 2002-03-05 2003-09-09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7292405A (ja) * 2006-04-26 2007-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8100630A (ja) * 2006-10-20 2008-05-01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1631992A (zh) * 2007-03-14 2010-0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离心风扇、空调机
CN101672516A (zh) * 2008-09-09 2010-03-17 柳泰承 用于吸收流体震动或机械震动的容器的制造方法
CN204113749U (zh) * 2013-09-11 2015-01-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送风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5054568A (ja) * 2013-09-11 2015-03-2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7531126A (zh) * 2015-04-28 2018-01-0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459757A (zh) * 2015-11-30 2016-04-06 山东新大洋电动车有限公司 空调冷凝器防回风装置
US20190047351A1 (en) * 2016-02-24 2019-02-14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CN109070685A (zh) * 2016-03-04 2018-12-21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9562670A (zh) * 2016-07-15 2019-04-02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JP2018027721A (ja) * 2016-08-15 2018-02-2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06155074U (zh) * 2016-08-29 2017-05-10 奇亚(宁波)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暖风总成风道改进结构
JP2018103802A (ja) * 2016-12-26 2018-07-0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構造
JP2018155219A (ja) * 2017-03-21 2018-10-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胡卓人;: "民主德国双风道空调装置", 国外铁道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32167A1 (en) 2022-10-20
DE112019007799T5 (de) 2022-07-07
WO2021070356A1 (ja) 2021-04-15
CN114450180B (zh) 2023-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43732B2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unit
JP200415526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0926604B2 (en) Air conditioner
US20160221414A1 (en) Air conditioning unit
EP2322367B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09803843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WO2012077539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7094753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EP1319540B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rotary door
JP5297128B2 (ja) 送風装置、車両用空調装置
EP3053764B1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6182835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CN114450180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229227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20180272833A1 (en) Vehicle hvac system with sliding door
JP200334134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721957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2203880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4616113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0420317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3171503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7070461B2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WO2015075950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920995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407449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