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03443A - 喷墨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03443A
CN114103443A CN202110850135.7A CN202110850135A CN114103443A CN 114103443 A CN114103443 A CN 114103443A CN 202110850135 A CN202110850135 A CN 202110850135A CN 114103443 A CN114103443 A CN 1141034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duct
printing apparatus
mist
rot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501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03443B (zh
Inventor
齐藤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567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4185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03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03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03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034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印刷装置,在该喷墨印刷装置中,能够抑制雾向用于对墨的雾进行回收的管道的附着。喷墨印刷装置(1)具备:输送部(20),其对介质(S)进行输送;喷墨头(10),其向介质(S)喷出墨(IK);管道(51),其配置于比该喷墨头(10)靠介质(S)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的位置,并用于对墨(IK)的雾(M)进行回收;以及旋转体(53)(气流产生单元的一个例子),其在该管道(51)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端部(51a)产生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2)。

Description

喷墨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对墨的雾进行回收的管道的喷墨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喷墨印刷装置中,在印刷中产生的雾在装置内漂浮,有时会污染纸张的印刷面、装置内部件。
因此,已知有使用雾回收装置的喷墨印刷装置,该雾回收装置用于回收存在于刚印刷后的印刷面附近的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6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顺便提及的是,当在靠近输送面的位置处配置上述的管道而对雾进行回收的情况下,由于雾附着并堆积在管道上而形成液体滴落,或者由于纸张等介质与被墨污染的管道的抽吸口接触,有时会污染介质的印刷面。尤其是,由于雾伴随着由介质的输送所产生的惯性力而漂浮,因此大多附着在管道中的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内壁上。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雾向用于对墨的雾进行回收的管道的附着的喷墨印刷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一个方式中,喷墨印刷装置具备:输送部,其对介质进行输送;喷墨头,其向所述介质喷出墨;管道,其配置于比所述喷墨头靠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并用于对墨的雾进行回收;以及气流产生单元,其在所述管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产生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气流。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抑制雾向用于对墨的雾进行回收的管道的附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印刷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印刷装置的控制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雾回收机构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雾回收机构的内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5是用于对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雾的流动以及气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雾回收机构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印刷装置;
10:喷墨头;
20:输送部;
21:输送带;
22:驱动辊;
23~25:从动辊;
26:压印板;
30:介质供给部;
31:供给台;
32:刮纸辊;
33:搓纸辊;
40:介质排出部;
41:排出台;
42:排出辊对;
50:雾回收机构;
51:管道;
51a:下游侧端部;
51b:内壁;
51c:切口;
52:抽吸部;
53:旋转体;
54:雾捕集过滤器;
61:输送辊对;
62:切换机构;
63:翻转辊对;
71:控制部;
72:存储部;
73:操作面板部;
74:接口部;
80:雾回收机构;
81:管道;
82:抽吸部;
83、84:旋转体;
A1、A2、A11~A14:气流;
D:输送方向;
IK:墨;
M:雾;
R1:输送路径;
R2:循环输送路径;
S: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印刷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印刷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喷墨印刷装置1的控制构成的图。
此外,关于图1以及后述的图3至图6所示的上下、左右以及前后的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为铅垂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为水平方向。
如图1所示,喷墨印刷装置1具备喷墨头10、输送部20、介质供给部30、介质排出部40、雾回收机构50、多个输送辊对61、切换机构62以及翻转辊对63。另外,如图2所示,喷墨印刷装置1具备控制部71、存储部72、操作面板部73以及接口部74。
图1所示的喷墨头10例如向作为纸张的介质S喷出墨IK(参照图3)。在喷墨头10喷出墨IK时,会放出未附着于介质S而漂浮的雾M(参照图3)。
可以作为与用于印刷的各个颜色相应数量的线型喷头式的喷墨头而配置多个喷墨头10,但也可以仅配置单一的喷墨头10。另外,喷墨头10可以具有排列成交错状的多个头组件。
输送部20具有输送带21、驱动辊22、从动辊23~25以及压印板26。输送部20配置为与喷墨头10对置,将介质S向输送方向(图1中的右方向)输送。输送部20例如可以通过空气的吸附或者通过静电吸附,一边吸附介质S一边进行输送。
输送带21例如是架设于驱动辊22以及从动辊23~25的环形带状的带,一边旋转一边输送介质S。此外,在通过空气的抽吸而使介质S被吸附于输送带21的方式中,在输送带21形成有用于供由抽吸风扇抽吸的空气通过的多个未图示的贯通孔。
驱动辊22因从未图示的作为输送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马达(致动器)传递动力而旋转。
从动辊23~25通过驱动辊22的旋转而与输送带21一起旋转。
压印板26在被输送带21包围的区域中配置为与输送带21的上部底面接触。压印板26例如由树脂制成。压印板26优选至少与喷墨头10对置的区域呈平板状。作为一个例子,压印板26载置于未图示的压印板支承构件。该压印板支承构件在隔着输送带21而设置的介质S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两端通过线材而被悬吊。通过进行该线材的卷绕或放卷而使压印板26上下移动。通过该压印板26的上下移动,使喷墨头10与输送路径R1(输送带21、介质S)之间的间隙产生变动,但该间隙在线材被卷绕后的状态下成为规定的间隙。但是,在喷墨头10自身配置为能够上下移动的情况下,由于喷墨头10的上下移动,喷墨头10与输送带21(输送路径R1、介质S)之间的间隙产生变动。此外,在通过空气的抽吸而使介质S被吸附于输送带21的方式中,在压印板26以及压印板支承构件上,与输送带21同样地,形成有多个用于供由抽吸风扇抽吸的空气通过的未图示的贯通孔。
介质供给部30具有供给台31、刮纸辊32和搓纸辊33。
在供给台31上装载印刷前的介质S。
刮纸辊32将装载于供给台31的介质S中的位于最上层的介质S陆续抽出并输送。
搓纸辊33将由刮纸辊3陆续抽出的介质S向输送路径R1输送。
刮纸辊32以及搓纸辊33是将介质S陆续抽出的陆续抽出构件的一个例子。
介质排出部40具有排出台41和排出辊对42。
在排出台41上装载从喷墨印刷装置1的内部(输送路径R1)排出的印刷完毕的介质S。
排出辊对42是从喷墨印刷装置1的内部向排出台41排出介质S的一对辊。
关于雾回收机构50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雾回收机构50回收在喷墨头10喷出墨IK时放出且未附着于介质S而漂浮的雾M。
输送辊对61在喷墨印刷装置1内的输送路径R1上配置有多对,对介质S进行输送。
切换机构62将通过印刷部10后的输送路径R1内的介质S的输送路径切换为在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用于将介质S向印刷部10再输送的循环输送路径R2侧、和排出台41侧。
翻转辊对63配置于循环输送路径R2,使介质S的正反翻转。
控制部71具有作为对喷墨印刷装置1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而发挥功能的处理器(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存储部72例如是预先记录有规定的控制程序的作为读出专用半导体存储器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处理器执行各种控制程序时根据需要作为作业用存储区域使用的作为能够随时写入读出的半导体存储器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硬盘装置等。
操作面板部73通过具有用于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键、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等而作为喷墨印刷装置1的输入部以及显示部的一个例子发挥功能。
接口部74与经由网络以无线或有线的方式连接的个人计算机等各种设备之间进行各种信息的收发。例如,接口部74能够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接收包括图像数据的印刷作业。
图3是表示雾回收机构50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雾回收机构50的内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5是用于对雾M的流动以及气流A1、A2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雾回收机构50具有管道51、抽吸部52、旋转体53和雾捕集过滤器54。
如图3所示,管道51是配置于比喷墨头10靠介质S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的位置而用于对墨的雾M进行回收的管道。此外,也可以在多个喷墨头10之间配置管道51。
抽吸部52通过管道51对空气进行抽吸。抽吸部52例如是风扇。此外,如图4所示,管道51的作为开口部分的下端在介质S的上方配置为将介质S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整体覆盖,因此容积较大。另外,抽吸部52以及雾捕集过滤器54为了防止雾附着并堆积于管道51而引起的液体滴落,可以配置于介质S的印刷面外(例如介质S的后方)。此外,管道51设置为抽吸部52侧的一部分水平地延伸,介质S侧的一部分朝向介质S扩展,但由于抽吸部52以及雾捕集过滤器54配置于介质S的印刷面外,因此从抽吸部52、雾捕集过滤器54沿着管道51的水平部分的距离变长,难以产生向介质S的液体滴落。
如图5所示,旋转体53配置为在旋转体53与管道51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端部51a之间隔着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2的流路。此外,在管道51形成有包含下游侧端部51a在内的下游侧的一部分的下端被切割而成的切口51c。
旋转体53的至少一部分在介质S的厚度方向(喷墨头10的墨喷出方向、即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管道51的下游侧端部51a与介质S之间。但是,旋转体53也可以配置于比管道51的下游侧端部51a靠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的位置。另外,旋转体53可以配置为将管道51的切口51c贯通。
旋转体53是伴随着通过上述的输送部20对介质S进行输送而旋转的从动引导辊,但也可以是因输送驱动部(例如,马达等致动器)的驱动而旋转从而与输送部20一起对介质进行输送的驱动引导辊。总之,旋转体53是一边与介质S接触一边旋转的引导辊。
在此,旋转体53是在管道51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端部51a产生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2的气流产生单元的一个例子。
图4所示的雾捕集过滤器54在管道51的内部对雾M进行捕集。由此,雾捕集过滤器54作为雾M的气液分离部分而发挥功能。
在上述的雾回收机构50中,如图5所示,通过抽吸部52的空气的抽吸力,使包含伴随有由介质S的输送所产生的惯性力的雾M在内的气流A1从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向管道51流入。
另外,通过抽吸部52的空气的抽吸力,使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即,与气流A1对置的)气流A2从管道51的下游侧端部51a与旋转体53之间向管道51内流入。而且,旋转体53处于旋转中。
因此,气流A1所包含的雾M不会因伴随着旋转体53的旋转的未图示的气流而附着于旋转体53,另外,被气流A2推回。由此,雾M不会附着于管道51的下游侧端部51a的内壁51b,而是与空气一起朝向抽吸部52被抽吸。
接着,参照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上述的说明重复的事项省略说明,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变形例中的雾回收机构80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如图6所示,雾回收机构80具有管道81、抽吸部82以及旋转体83、84。此外,虽然未图示,但雾回收机构80可以具有图4所示的雾捕集过滤器54。
管道81与上述管道51同样地是配置于比喷墨头10靠介质S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的位置而用于对墨的雾M进行回收的管道。
抽吸部82与上述的抽吸部52同样地通过管道81对空气进行抽吸。抽吸部82例如是风扇。
一方的旋转体83与上述的旋转体53同样地配置为在与管道81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端部之间隔着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12的流路。而且,旋转体83与旋转体53同样地是在管道81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端部产生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12的气流产生单元的一个例子。另外,旋转体83的至少一部分在介质S的厚度方向(喷墨头10的墨喷出方向、即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管道81的下游侧端部与介质S之间。
但是,本变形例的旋转体83配置为与介质S之间隔着间隙(气流A14的流路)。因此,旋转体83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例如,马达等致动器)的驱动而旋转。旋转体83的旋转方向与旋转体53同样地是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但也可以是其相反的顺时针方向。此外,抽吸部82也可以在介质S的输送时,通过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14所产生的抽吸力而对空气进行抽吸。另外,抽吸部82的抽吸力可以预先设定为使得气流A14的流速(平均流速)比在喷墨印刷装置1的设定上成为最快的介质S的输送速度快。
另一方的旋转体84配置为在与管道81的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端部之间隔着向管道81流入的气流A13的流路。旋转体84的至少一部分在介质S的厚度方向(喷墨头10的墨喷出方向、即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管道81的下游侧端部与介质S之间。另外,旋转体84配置为与介质S之间隔着间隙(气流A11的流路)。因此,旋转体84也与旋转体83同样地,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例如,马达等致动器)的驱动而旋转。此外,旋转体84也可以是一边与介质S接触一边旋转的驱动引导辊或从动引导辊。另外,存在如下事态的担忧:由于旋转体84的旋转,雾M在管道81的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向上方溅起而无法流入管道81。为了抑制产生该事态,旋转体84也可以在介质S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上分离成多个而配置为梳齿状。由此,雾M容易从分离成多个的旋转体84的间隙流入管道81。此外,与旋转体84是如上述那样一边与介质S接触一边旋转的驱动引导辊或从动引导辊的情况相比,在旋转体84配置为与介质S之间隔着间隙、且在该间隙产生朝向介质S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的气流A11的情况下,雾M容易向管道81流入。
在上述的雾回收机构80中,通过抽吸部82的空气的抽吸力,在管道81的上游侧端部与旋转体84之间以及旋转体84与介质S之间,包含伴随有由介质S的输送所产生的惯性力的雾M在内的气流A11、A13从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向管道81流入。
另外,通过抽吸部82的空气的抽吸力,使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即,与气流A11、A13对置的)气流A12、A14从管道81的下游侧端部与旋转体83之间以及旋转体83与介质S之间向管道81内流入。而且,旋转体83以及旋转体84处于旋转中。
因此,气流A11所包含的雾M不会因伴随着旋转体83、84的旋转的未图示的气流而附着于旋转体83、84,另外,被气流A12、A14推回。由此,雾M不会附着于管道81的下游侧端部以及上游侧端部的内壁,而是与空气一起朝向抽吸部82被抽吸。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喷墨印刷装置1具备:输送部20,其对介质S进行输送;喷墨头10,其向介质S喷出墨IK;管道51、81,其配置于比该喷墨头10靠介质S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的位置,用于对墨IK的雾M进行回收;以及作为气流产生单元的一个例子的旋转体53、83,其在该管道51、81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端部51a产生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2、A12。
由此,通过使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2、A12从管道51、81的下游侧端部51a与旋转体53、83之间向管道51、81流入,从而使得伴随着由介质S的输送所产生的惯性力而朝向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漂浮的雾M的气流A1、A11、A13被气流A2、A12推回。因此,能够抑制雾M附着于管道51、81的下游侧端部51a的内壁51b。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能够抑制雾M向用于对墨IK的雾M进行回收的管道51、81的附着。因而,能够抑制因雾M向管道51、81的下游侧端部51a的内壁51b的附着而引起的液体滴落,进而,能够抑制对介质S的印刷面、喷墨印刷装置1的内部造成污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产生单元是配置为在与管道51、81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端部51a之间隔着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2、A12的流路的旋转体53、83。
由此,通过旋转体53、83的旋转,能够将伴随有由介质S的输送所产生的惯性力而朝向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漂浮的雾M的气流A1、A11、A13推回。因而,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抑制雾M向管道51、81的下游侧端部51a的内壁51b附着。另外,由于旋转体53、83会旋转,因此还能够防止雾M向旋转体53、83的附着、伴随于此的从旋转体53、83的液体滴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旋转体53、83的至少一部分在介质S的厚度方向上配置于管道51、81的下游侧端部51a与介质S之间。
因此,管道51、81的下游侧端部51a的下方的流路的气流A2、A12容易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朝向输送方向D漂浮的雾M的气流A1、A11、A13推回。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雾M向管道51、81的下游侧端部51a的内壁51b的附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53是一边与介质S接触一边旋转的引导辊。
因此,通过使用了对介质S的输送进行引导的辊的简单的结构,如上所述,能够抑制雾M向管道51的下游侧端部51a的内壁51b的附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喷墨印刷装置1具备通过管道81而对空气进行抽吸的抽吸部82,旋转体83配置为与介质S之间隔着间隙(气流A14),抽吸部82利用在旋转体83与介质S之间的间隙中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14所产生的抽吸力对空气进行抽吸。
因此,从旋转体83与介质S之间向管道81流入的气流A14能够与从旋转体83与管道81之间向管道81流入的气流A12一起,将伴随着由介质S的输送所产生的惯性力而从管道81与介质S之间流入的气流A11、A13推回。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雾M向管道81的下游侧端部的内壁的附着。此外,在抽吸部82以气流A14的流速比介质S的输送速度快的抽吸力对空气进行抽吸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将从管道81与介质S之间流入的气流A11、A13推回。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在对雾M进行回收的管道51、81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端部51a产生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2、A12的气流产生单元而使用了旋转体53、83,但也可以设置送风单元(例如风扇),通过来自该送风单元的送风,在对雾M进行回收的管道51、81的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端部51a产生朝向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气流A2、A12。优选对上述送风单元进行使得雾M难以附着的对策。如果采用设置这样的送风单元的结构,则气流A2、A12的强度的调整变得容易,从而能够迅速地应对介质S的输送速度的变化等。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身,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另外,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的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对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组合。当然能够在这样的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应用。以下,附记本申请的申请当初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
[附记1]
一种喷墨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印刷装置具备:
输送部,其对介质进行输送;
喷墨头,其向所述介质喷出墨;
管道,其配置于比所述喷墨头靠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并用于对墨的雾进行回收;以及
气流产生单元,其在所述管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产生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气流。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述的喷墨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产生单元是旋转体,该旋转体配置为在与所述管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所述下游侧端部之间隔着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气流的流路。
[附记3]
根据附记2所述的喷墨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介质的厚度方向配置于所述管道的所述下游侧端部与所述介质之间。
[附记4]
根据附记2或3所述的喷墨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是一边与所述介质接触一边旋转的引导辊。
[附记5]
根据附记2或3所述的喷墨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印刷装置具备通过所述管道对空气进行抽吸的抽吸部,
所述旋转体配置为与所述介质之间隔着间隙,
所述抽吸部利用在所述旋转体与所述介质之间的间隙中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气流所产生的抽吸力对空气进行抽吸。

Claims (5)

1.一种喷墨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印刷装置具备:
输送部,其对介质进行输送;
喷墨头,其向所述介质喷出墨;
管道,其配置于比所述喷墨头靠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并用于对墨的雾进行回收;以及
气流产生单元,其在所述管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产生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产生单元是旋转体,该旋转体配置为在与所述管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所述下游侧端部之间隔着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气流的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介质的厚度方向配置于所述管道的所述下游侧端部与所述介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喷墨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是一边与所述介质接触一边旋转的引导辊。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喷墨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印刷装置具备通过所述管道对空气进行抽吸的抽吸部,
所述旋转体配置为与所述介质之间隔着间隙,
所述抽吸部利用在所述旋转体与所述介质之间的间隙中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气流所产生的抽吸力对空气进行抽吸。
CN202110850135.7A 2020-08-31 2021-07-27 喷墨印刷装置 Active CN1141034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5578 2020-08-31
JP2020-145578 2020-08-31
JP2021056743A JP2022041857A (ja) 2020-08-31 2021-03-30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21-056743 2021-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03443A true CN114103443A (zh) 2022-03-01
CN114103443B CN114103443B (zh) 2023-08-01

Family

ID=80359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50135.7A Active CN114103443B (zh) 2020-08-31 2021-07-27 喷墨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0344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85015A1 (en) * 2013-09-24 2015-03-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US20150085014A1 (en) * 2013-09-20 2015-03-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mist collecting mechanism and mist collection method
CN105793049A (zh) * 2013-12-11 2016-07-2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06965571A (zh) * 2015-09-30 2017-07-21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JP2017170677A (ja) * 2016-03-22 2017-09-28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8047649A (ja) * 2016-09-23 2018-03-29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8158544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CN111204130A (zh) * 2018-11-22 2020-05-2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85014A1 (en) * 2013-09-20 2015-03-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mist collecting mechanism and mist collection method
US20150085015A1 (en) * 2013-09-24 2015-03-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CN105793049A (zh) * 2013-12-11 2016-07-2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06965571A (zh) * 2015-09-30 2017-07-21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JP2017170677A (ja) * 2016-03-22 2017-09-28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8047649A (ja) * 2016-09-23 2018-03-29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8158544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CN111204130A (zh) * 2018-11-22 2020-05-2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03443B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87816B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ink mist removal arrangement
JP6444097B2 (ja) 記録装置
JP2008080526A (ja) 液体噴射装置
EP3150382B1 (en) Inkjet printer
JP6179801B2 (ja)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5397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7409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713219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623760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4103443A (zh) 喷墨印刷装置
JP633776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23759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24516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563301B2 (ja)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202204185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713210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634422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31889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17892263U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输送装置
JP202208192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1093281A (ja) 液滴吐出装置
JP2016088053A (ja) 記録装置
JP626052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706509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のミスト回収機構
JP624890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