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93049A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93049A
CN105793049A CN201480066776.1A CN201480066776A CN105793049A CN 105793049 A CN105793049 A CN 105793049A CN 201480066776 A CN201480066776 A CN 201480066776A CN 105793049 A CN105793049 A CN 105793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blowing unit
recording apparatus
jet head
attrac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67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大嗣
石桥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793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30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具有:输送记录介质(P)的输送部(3)、以及沿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X)排列而配置的多个墨喷出部(1),在多个墨喷出部的每一个分别设置与该墨喷出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邻接的吸引机构(5),吸引机构的吸引口(511)配置成,相比与该吸引机构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邻接的墨喷出部,更靠近与该吸引机构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邻接的墨喷出部。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在普通纸、塑料薄板等各种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有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有时从喷墨头的喷嘴一同喷出形成墨点的主液滴以及微小的卫星液滴(satellitedroplet)。卫星液滴与主液滴相比是微小的,因此,容易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喷出后飞翔速度立刻减速,成为雾状而在空中悬浮,并附着于喷墨头的喷嘴面等。这成为喷嘴的喷出的不稳定化、喷墨头周边的污损的原因。
因此,在以往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在沿输送方向排列的多个喷墨头单元的下游侧设置卫星液滴的吸引机构,利用内部的风扇进行卫星液滴的吸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29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以往的喷墨记录装置,利用针对沿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排列的多个喷墨头单元配置在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一台吸引机构进行卫星液滴的吸引。
因此,在靠近吸引机构的喷墨头单元中,可以在喷嘴面和记录介质之间产生稳定的气流来有效地吸引卫星液滴。但是,在远离吸引机构的喷墨头单元中,不能在喷嘴面和记录介质之间形成稳定的气流,卫星液滴悬浮而不能充分抑制向喷墨头等的附着。另外,容易在喷嘴面和记录介质之间产生不稳定的气流,也会产生由该喷墨头单元形成的图像的品质降低这样的问题。
而且,在将容易产生翘曲的记录介质或表面具有凹凸的记录介质等作为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喷墨头单元使从其喷嘴面到记录介质为止的距离远离地配置,但从喷嘴面到记录介质为止的距离越远离,它们之间的气流越不稳定,卫星液滴的附着、气流的不稳定化越显著。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多个墨喷出部降低卫星液滴的影响,并谋求提高图像品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喷墨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输送部,所述输送部输送记录介质;以及多个墨喷出部,所述多个墨喷出部沿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排列而配置,在所述多个墨喷出部的每一个分别设置与该墨喷出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邻接的吸引机构,将所述吸引机构的吸引口设为如下的配置:相比与该吸引机构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邻接的墨喷出部,靠近与该吸引机构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邻接的墨喷出部。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墨喷出部是保持沿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喷墨头的喷墨头单元。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墨喷出部是具有沿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喷嘴的单一的喷墨头。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墨喷出部和与该墨喷出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所述吸引机构构成一体。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墨喷出部和与该墨喷出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所述吸引机构彼此分离地配置。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使所述吸引机构的吸引口在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墨喷出部能够进行墨的喷出的喷出区域在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宽。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墨喷出部具有沿所述输送方向排列的多个喷嘴列。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墨喷出部的喷嘴面和与该墨喷出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所述吸引机构的吸引口配置成沿同一平面排列。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针对所述多个墨喷出部的全部或一部分墨喷出部,增设与所述下游侧邻接的吸引机构以外的吸引机构。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墨喷出部进行颜料的密度比主溶剂的密度大的墨的喷出。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墨喷出部进行密度为1.2~1.5[kg/l]的墨的喷出。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密度为1.2~1.5[kg/l]的墨是白色墨。
另外,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记录介质是瓷砖。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针对沿输送方向排列多个而设置的多个墨喷出部,单独地设置与其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吸引机构,因此,可以有效地吸引在各墨喷出部产生的卫星液滴,可以减少针对各墨喷出部的卫星液滴的吸引量的个体差异。由此,减少所有墨喷出部处由卫星液滴产生污损。
另外,各吸引机构相比与其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墨喷出部,靠近与输送方向上游侧邻接的墨喷出部而配置。因此,针对与吸引机构最近的墨喷出部,可以抑制来自其他吸引机构的影响地进行吸引,可以使在各墨喷出部和记录介质之间通过吸引而产生的气流处于不紊乱的稳定状态,可以实现提高利用各墨喷出部形成的图像的品质。
另外,由于针对与吸引机构最近的墨喷出部进行吸引,因此,即便在根据记录介质的厚度、表面形状使墨喷出部从记录介质离开地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气流的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以沿着图3的W-W线的截面来图示喷墨头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以沿着图2的V-V线的截面来图示喷墨头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单体的喷墨头单元1的仰视图。
图5是表示喷墨头单元和吸引机构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将喷墨头单元和吸引机构分离了的例子,是以沿着图7的T-T线的截面来图示喷墨头单元的侧视图。
图7是将喷墨头单元和吸引机构分离了的例子,是以沿着图6的S-S线的截面来图示喷墨头单元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将喷墨头单元和吸引机构分离地配置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9是针对位于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喷墨头单元增设了吸引机构的例子,是以截面来图示喷墨头单元的侧视图。
图10是喷墨头以及吸引机构的仰视图。
图11是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比较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14A表示在比较试验中产生了木纹图案的图像的例子。
图14B表示在比较试验中形成了良好的图像的例子。
图15A是表示吸引口的配置不适当的情况下的气流的产生状态的说明图。
图15B是表示吸引口的配置适当的情况下的气流的产生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00。
如图1所示,喷墨记录装置100是行式喷墨打印机,从作为墨喷出部的喷墨头12向记录介质P喷出墨,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行式喷墨打印机遍及与具有多个喷墨头的喷墨头单元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介质宽度方向上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宽度相同的范围地具有喷嘴,在被输送的记录介质上进行图像形成而不使该喷墨头单元沿介质宽度方向移动。
另外,下述例示的喷墨记录装置100在作为记录介质P的片状的切割纸或者薄膜基体材料的平面上进行图像形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记录介质P由后述的输送部3在图像形成位置呈水平地被输送,将该输送方向规定为X。另外,将同样地处于水平且与输送方向X正交的方向设为介质宽度方向Y。
喷墨记录装置100具有:作为喷出部的喷墨头单元1、支承架2、输送部3、吸引机构5、供给部6、以及排出部7。
[输送部]
如图1所示,输送部3输送记录介质P,以使记录介质P在各喷墨头单元1的下方通过。
输送部3具有:驱动辊30、从动辊31、架设于驱动辊30和从动辊31的环形的输送带33、以及使驱动辊30旋转的电机(省略图示)。
驱动辊30和从动辊31隔着所需的间隔配置,以使架设于两辊30、31的输送带33中的、至少与喷墨头单元1的喷嘴面(进行墨的喷出的面)相向的部分为平面。
输送带33具有比记录介质P的宽度宽的宽度,在其带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吸引孔(省略图示)。在输送带33的内侧,设置吸附腔室34,通过利用风扇使其内部为负压,记录介质P被吸附保持在输送带33上。
在驱动辊30借助电机的驱动而旋转时,输送带33在驱动辊30与从动辊31之间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沿输送方向X输送载置于其上表面的记录介质P。
[供给部]
如图1所示,供给部6相对于输送部3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X上的上游侧,向输送部3供给记录介质P。
供给部6具有:将记录介质P层叠并收纳的盒61、从盒61抽出记录介质P的抽出辊62、以及将由抽出辊62抽出的记录介质P朝向输送部3输送的输送辊63。
在盒61中,层叠并收纳有被切割为恒定大小而得到的记录介质P。
抽出辊62抵压于所收纳的记录介质P的上表面。抽出辊62通过自身的旋转,利用抽出辊62和记录介质P之间的摩擦力将记录介质P从盒61抽出。
输送辊63设置于隔着记录介质P的输送路径相向的位置。输送辊63由一对辊构成,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夹持从抽出辊62抽出的记录介质P朝向输送部3送出。
另外,记录介质P不限于像切割纸那样被切割为规定尺寸而得到的记录介质,例如也可以是从卷筒陆续送出的带状的长条片材。在该情况下,供给部优选采用如下结构:能够旋转地支承卷筒,由与输送辊63相同的辊陆续送出到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
[排出部]
如图1所示,排出部7相对于输送部3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X上的下游侧,将完成了图像的形成的记录介质P向外部排出。
排出部7具有:将完成了图像形成的记录介质P从输送带33取出并将其排出的排出辊71、以及载置完成了图像形成的记录介质P的分类器72。
另外,在记录介质P为从上述卷筒陆续送出的长条片材的情况下,排出部7优选为:采用利用电机来卷绕图像形成后的记录介质P的结构,或采用具有以规定长度切割长条片材的切断部和被切割而得到的片材的堆积部的结构。
[喷墨头单元]
图2是喷墨头单元1的周边的侧视图,图3是其俯视图,图4是单体的喷墨头单元1的仰视图,在图2中,以沿着图3的W-W线的截面来图示喷墨头单元1,图3以沿着图2的V-V线的截面图示出喷墨头单元1。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五个喷墨头单元1从上游侧到下游侧依次内置白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原色的墨,将这些液滴朝向被输送的记录介质P向垂直下方喷出。
各喷墨头单元1内置的各色彩的墨都使用颜料的密度比墨的主溶剂的密度大的墨。另外,墨的密度通常为1.1[kg/l]左右,但各喷墨头单元1内置的各色彩的墨使用墨的密度为1.2~1.5[kg/l]左右的墨。尤其是,由于白色(W)的墨在颜料中含有金属,因此,颜料的密度倾向于比主溶剂的密度大,墨自身的密度也倾向于变大。
这样,在与通常时相比密度变大、尤其是颜料的密度比主溶剂的密度大的墨的情况下,在喷出时,主溶剂中的颜料分散容易变得不均匀,因此,液滴倾向于不集中而容易产生卫星液滴。
喷墨头单元1和吸引机构5构成一体。即,在一个框体11中配置有喷墨头单元1和吸引机构5的结构。该框体11呈大致长方体状,以其长度方向沿着介质宽度方向Y的状态安装于支承架2。另外,框体11的底面维持水平状态,相对于位于其下方的输送带33的上表面,以维持规定的距离的状态与位于其下方的输送带33的上表面相向。另外,考虑到被输送的记录介质P产生翘曲或具有凹凸的情况,框体11的底面相对于输送带33的上表面调节高度,以使框体11的底面在不妨碍记录介质P的通过的范围靠近输送带33的上表面。
另外,框体11的输送方向X上的上游侧部分为喷墨头12的容纳部13,下游侧部分为吸引机构5的管道51(参照图5)。
上述喷墨头12的容纳部13,其底部宽广地开口,在从下方看时,如图4所示,在开口部的内侧,七个喷墨头12沿介质宽度方向Y呈交错状排列。
喷墨头12的整体形状呈大致长方体状,在其底部设置有喷嘴基板121。另外,在喷墨头12的两端部设置有用于固定于容纳部13的凸缘122。
另外,在喷墨头12中内置有:将从设置于喷墨头单元1内的未图示的墨储存部供给的墨引导至形成于喷嘴基板121的多个喷嘴的墨路径、以及在该墨路径的中途对内部的墨施加喷出压力以使墨的液滴喷出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将压电元件作为驱动源,用于使各喷墨头12的压电元件驱动的未图示的驱动电路设置于喷墨头单元1,控制各个喷墨头12的驱动。
喷墨头12以喷嘴基板121的喷嘴面(下侧的面)维持水平状态且该喷嘴面处于与框体11的底面相同的高度的方式安装在容纳部13内。
另外,在喷嘴基板121的喷嘴面上,沿介质宽度方向Y排列而形成的由喷嘴构成的喷嘴列在输送方向X上排列有多列。各喷嘴列的喷嘴间距是均匀的,邻接的喷嘴列的各喷嘴的配置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以墨点间距单位偏移。另外,墨点间距指的是由该喷墨头12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能够形成的最小的墨点间隔。
喷墨头12将喷嘴设为上述配置,从而可以通过来自所有喷嘴的喷出而以上述墨点间距形成墨点列。
另外,在框体11的容纳部13呈交错状排列的七个喷墨头12以端部彼此重复的方式配置成,墨点形成区域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不产生墨点形成的间隙。
由此,喷墨头单元1可以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在图4所示的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宽度w的范围进行墨点形成。
[吸引机构]
图5以与图2相同的截面表示喷墨头单元1以及吸引机构5。如图5所示,吸引机构5具有:在框体11的输送方向X上的下游侧形成的管道51、设置在管道51内的风扇52、以及收集管道51内所吸引的卫星液滴的过滤器53。
上述管道51的内部是空腔,上述管道51具有从框体11的底面部贯通到该管道51内的吸引口511和设置在管道51的上表面的排气口512。
风扇52向使气体从吸引口511通过管道51的内部向排气口512流动的方向送风。另外,过滤器53安装在管道51的内壁,以使在管道51内通过的气体全部通过。另外,该过滤器53也可以安装成覆盖吸引口511或排气口512的整个开口。另外,过滤器53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装卸并可以更换。
吸引口511形成为沿着介质宽度方向Y的狭缝状。另外,该吸引口511形成在与喷墨头单元1的各喷墨头12的喷嘴基板121的喷嘴面(下侧的面)相同的高度。
另外,如上所述,五个喷墨头单元1以及吸引机构5沿输送方向X排列而配置,各吸引机构5的吸引口511的配置被设定为,最靠近通过框体11而构成一体的喷墨头单元1(在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
即,如图示那样,将从吸引口511到在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为止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严格来说,是从吸引口511在输送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到在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的交错配置的喷墨头12和喷墨头12的正好中间位置为止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设为b。
另外,将从吸引口511到在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为止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严格来说,从吸引口511在输送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到在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的交错配置的喷墨头12和喷墨头12的正好中间位置为止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设为a。
在上述情况下,相互邻接的各吸引机构5(以及喷墨头单元1)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使距离b比距离a短。
通过上述配置,吸引口511专门吸引从与该吸引口511的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产生的卫星液滴。
并且,从吸引口511产生的吸引力专门作用于与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吸引力对其他喷墨头单元1的影响变小。因此,各喷墨头单元1在各喷墨头12的喷嘴面和记录介质P之间可以稳定地形成朝向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气流,从各喷墨头单元1喷出的主液滴以稳定的轨迹到达记录介质P。
由此,因气流的紊乱而扰乱各喷墨头单元1的主液滴的轨迹的现象得以抑制。
另外,如图4所示,各吸引机构5的吸引口511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的开口宽度k,比上述喷墨头单元1中的能够进行墨的喷出的喷出区域的最大宽度w(由喷墨头单元1的所有喷墨头12得到的所有喷嘴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的分布范围)宽。而且,吸引口511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部,相比由喷墨头单元1的所有喷墨头12得到的所有喷嘴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的分布范围的两端部向外侧扩展。
在假设吸引口511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的开口宽度不足够宽的情况下,喷墨头单元1的介质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的喷嘴与中央部相比,由吸引机构5带来的气流的影响少,容易产生喷出时的紊乱。
但是,通过如上所述使吸引口511相比所有喷嘴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的分布范围向外侧扩展,可以减少介质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的气流的紊乱。
[由喷墨记录装置形成图像]
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100中,记录介质P从供给部6经过抽出辊62以及输送辊63被供给到输送部3。
在输送部3,一边在输送带33的上部吸附记录介质P一边朝向各喷墨头单元1输送。
在各喷墨头单元1,根据形成图像,从各喷墨头12的喷嘴向在各喷墨头单元1的下侧被输送的记录介质P选择性地进行墨的喷出。此时,在从各喷墨头单元1喷出主液滴时,随之产生卫星液滴,但卫星液滴由设置在各喷墨头单元1的下游侧的吸引机构5吸引。
另外,在各喷墨头单元1的喷墨头12的喷嘴基板121的喷嘴面和记录介质P之间,通过吸引机构5的吸引而朝向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产生恒定的气流。
而且,利用各喷墨头单元1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记录介质P,从输送部3交接到排出部7,由排出辊71排出到分类器72而完成动作。
[喷墨记录装置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100中,在各喷墨头单元1单独地一同设置有吸引机构5,因此,在各个喷墨头单元1中有效地进行卫星液滴的吸引,卫星液滴向喷嘴周围的附着减少,可以在所有的喷墨头单元1中良好地进行来自喷嘴的墨喷出。
尤其是,颜料的密度比主溶剂的密度大的墨、再者密度为1.2~1.5[kg/l]左右的墨容易产生卫星液滴,即便在喷出上述那样的墨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吸引卫星液滴,可以避免喷嘴周围的污损而进行良好的墨喷出。
另外,在所有的喷墨头单元1的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一同设置有吸引机构5,各吸引机构5配置成相比该吸引机构5的下游侧的喷墨头单元1更靠近在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图5的距离a>距离b),因此,可以使由吸引机构5产生的吸引力专门作用于上游侧的喷墨头单元1。因此,针对所有的喷墨头单元1,可以在其与记录介质P之间朝向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稳定地产生气流,可以降低因气流紊乱而变得不稳定这种情形给主液滴的飞翔状态带来的影响,可以提高将要形成的图像的品质。
另外,各吸引机构5的吸引口511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的开口宽度k,比喷墨头单元1中的能够进行墨的喷出的喷出区域的最大宽度w宽,吸引口511的两端部相比喷嘴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的分布范围的两端部向外侧扩展,因此,可以减少该两端部的喷嘴中的气流的紊乱,可以遍及能够形成图像的区域的整个宽度较高地维持图像品质。
另外,喷墨头单元1和吸引机构5设置于一个框体11,因此,可以消除相互之间产生的间隙,可以通过密接配置来谋求省空间化。
另外,由于构成一体,因此,这些喷墨头单元1和吸引机构5在安装时不需要进行相互的位置调节,可以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安装作业。
另外,即便在喷墨头单元1的喷嘴面和吸引机构5的吸引口511配置成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在预先构成一体时也不需要进行相互的定位作业,可以更简单地进行安装作业。
另外,吸引机构5的吸引口511和在该吸引机构5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的各喷墨头12的喷嘴基板121的喷嘴面配置成沿同一平面排列,因此,在由吸引机构5进行吸引时,可以沿同一平面产生气流,可以产生更稳定的气流。
另外,各喷墨头单元1的各喷墨头12的沿介质宽度方向Y的喷嘴列在输送方向X上排列多列而形成,因此,可以实现微小的墨点间距而不会以与墨点间距相等的高密度间距形成喷嘴。
另外,在排列了多列喷嘴列的情况下,在喷出墨时容易产生卫星液滴,但由于在各喷墨头单元1一同设置有吸引机构5,因此,可以有效地吸引这些卫星液滴。
另外,在各喷墨头单元1中将进行白色墨的喷出的喷墨头单元1配置在输送方向X的最上游侧,因此,可以将形成图像的背景涂白。
另外,白色墨如上所述在颜料中含有金属,产生颜料的密度的增大、再者产生墨自身的密度的增大。而且,上述那样的墨具有在喷出时容易产生卫星液滴的性质,但由于在各喷墨头单元1一同设置有吸引机构5,因此,可以有效地吸引这些卫星液滴。
[喷墨头单元和吸引机构的其他配置例]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及设计的变更。
例如,如图6以及图7所示,各喷墨头单元1和各吸引机构5也可以分别单独地容纳在别的框体14、15中并构成分离的配置。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针对各吸引机构5,也优选配置成,从吸引口511到在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为止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b,比从吸引口511到在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为止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a短。
在分离配置吸引机构5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进行喷出墨时的卫星液滴的吸引,可以谋求各喷墨头单元1和记录介质P之间的气流的稳定化,可以谋求提高形成图像的品质。
并且,在喷墨头单元1的框体14和吸引机构5的框体15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吸引时来自该间隙的气流使来自喷墨头单元1的气流加速,可以更良好地吸引卫星液滴。
另外,在维护时,可以仅拆卸喷墨头单元1的框体14和吸引机构5的框体15中的所需的任一方,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另外,同样地,在喷墨头单元1或吸引机构5产生不良或者故障的情况下,可以仅更换喷墨头单元1或吸引机构5,具有成本效率好的优点。
[针对喷墨头单元增设了吸引机构的例子]
另外,在图1的喷墨记录装置100中,例示了针对各喷墨头单元1在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设置一个吸引机构5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针对输送方向X的最上游侧的喷墨头单元1,与该上游侧邻接地一同新设置新的吸引机构5D。
各喷墨头单元1通过与下游侧邻接的吸引机构5,在喷墨头单元1的下侧产生朝向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的气流,卫星液滴大部分朝向下游侧被吸引机构5收集,虽然是少量的,但仍有一部分卫星液滴也向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飞翔。在该情况下,在各喷墨头单元1中,通过在其上游侧配置的其他喷墨头单元1的吸引机构5,卫星液滴被吸引,因此,卫星液滴向喷墨头12的附着被避免。但是,只有输送方向X的最上游侧的喷墨头单元1在其上游侧不存在吸引机构5,因此,飞散到了该喷墨头单元1的上游侧的卫星液滴有可能未被吸引而附着在机内的任意处。
于是,针对最上游侧的喷墨头单元1谋求增设新的吸引机构5D。
该吸引机构5D具有:在框体11的输送方向X上的上游侧形成的管道51D、设置在管道51D内的风扇52D、以及收集管道51D内所吸引的卫星液滴的过滤器53D。
管道51D与管道51同样地,在其底面部具有吸引口511D,在上表面部具有排气口512D。
而且,吸引口511D是沿着介质宽度方向Y的狭缝状,以与吸引口511相同的高度且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与吸引口511相同的宽度形成。
而且,如图9所示配置成,从吸引口511D到在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为止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从吸引口511D的输送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到在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的交错配置的喷墨头和喷墨头的正好中间位置为止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比上述距离a和距离b的任一方都长,从喷墨头单元1充分地离开。
即,通过如上所述使吸引口511D的距离充分地远离,使对其他喷墨头单元1的影响降低。由此,可以谋求在所有的喷墨头单元1的下侧产生的气流的均匀化、稳定化,而且也可以实现飞散到了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的卫星液滴的吸引。
另外,不限于输送方向X的最上游侧的喷墨头单元1,也可以谋求在其他喷墨头单元1也增设新的吸引机构。在该情况下,新增设的吸引机构优选配置成减少给在其他喷墨头单元1的下侧产生的气流带来的影响。
[墨喷出部的另一例]
作为上述墨喷出部的喷墨头单元1采用在容纳部13内具有多个喷墨头12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图10所示的单体的喷墨头12A构成墨喷出部。
该喷墨头12A的整体形状呈在介质宽度方向Y上比喷墨头12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另外,喷墨头12A在其底部设置有喷嘴基板121A,在其两端部设置有用于固定于容纳部13的凸缘122A。
在喷嘴基板121A上,沿介质宽度方向Y的多列喷嘴列在输送方向X上排列而形成,在利用喷嘴基板121A单体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宽度w的范围进行墨点形成。另外,在喷墨头12A中内置有:将墨引导至喷嘴基板121A的各喷嘴的墨路径和使墨的液滴喷出的驱动机构。
另外,在该图10中,例示了喷墨头12A容纳于框体11的容纳部13的情况,但喷墨头12A也可以不容纳于框体。另外,吸引机构5也可以容纳于上述分离式的框体15(参照图6~8)。
[第二实施方式]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00B。关于该喷墨记录装置100B的结构,对与上述喷墨记录装置1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喷墨记录装置并不限于利用带输送记录介质P的结构,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应用于鼓方式的行式喷墨打印机。
在该情况下,喷墨记录装置100B具有:进行白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墨喷出的五个喷墨头单元1、支承架2B、输送部3B、在各喷墨头单元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的五个吸引机构5、供给部6、以及排出部7。另外,喷墨头单元1、吸引机构5、供给部6、排出部7的结构以及功能与上述喷墨记录装置10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上述输送部3B具有:借助未图示的电机的驱动绕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设为输送方向X)旋转的输送鼓31B,该输送鼓31B在使记录介质P与其外周面紧贴的状态下将记录介质P输送到各喷墨头单元1;从供给部6到输送鼓31B输送记录介质P的第一中继部32B;以及从输送鼓31B到排出部7输送记录介质P的第二中继部33B。
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输送方向X并非水平,而是沿着输送鼓31B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另外,介质宽度方向Y是沿着输送鼓31B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
上述输送鼓31B遍及其整个表面在与记录介质P的尺寸相匹配的区域开设有很多较小的孔,通过从输送鼓31B的内侧进行吸引,使记录介质P紧贴于输送鼓31B的表面进行输送。
另外,也可以用爪那样的部件(未图示)夹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进行输送。
第一中继部32B具有:将从供给部6的输送辊63陆续送出的记录介质P引导到输送鼓31B的外周面的引导件321B、以及使记录介质P紧贴于输送鼓31B的外周面的压接辊322B。
另外,第二中继部33B具有:剥离辊331B、中继带332B、从中继带332B到排出部7对记录介质P进行引导的引导件333B、以及设置于引导件333B的各部分的辊对334B。
上述剥离辊331B能够由未图示的电机驱动而旋转。另外,该剥离辊331B设置在输送鼓31B的外周面上的各喷墨头单元1的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且比第一中继部32B的压接辊322B更靠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而且,该剥离辊331B的内部被减压,利用设置在其外周面的小孔来吸附记录介质P并使其从输送鼓31B剥离。另外,该剥离辊331B在与位于其外周面下部的中继带332B接触的位置解除吸附状态而能够向中继带332B侧交接记录介质P。
中继带332B的两端部张设于具有驱动源的一对辊,可以在将记录介质P载置在该中继带332B的上部的状态下将其输送至引导件333B。
设置于引导件333B的各部位的辊对334B都由未图示的电机进行驱动,能够沿引导件333B将记录介质P输送至排出部7。
各喷墨头单元1配置成喷墨头12的喷嘴面与输送鼓31B的外周面相向,从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起依次内置有白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原色的墨。另外,在各喷墨头单元1的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一体地设置有吸引机构5。
上述喷墨记录装置100B将记录介质P从供给部6经过第一中继部32B供给到输送鼓31B,输送鼓31B一边吸附记录介质P一边朝向各喷墨头单元1输送。
在各喷墨头单元1中,根据形成图像,从各喷墨头12的喷嘴向在各喷墨头单元1的下侧被输送的记录介质P选择性地进行墨的喷出。此时,产生的卫星液滴由设置在各喷墨头单元1的下游侧的吸引机构5吸引。另外,在各喷墨头单元1和记录介质P之间,通过吸引机构5的吸引而朝向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产生恒定的气流。
而且,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图像形成后,记录介质P经过第二中继部33B交接到排出部7,由排出辊71排出到分类器72而完成动作。
这样,在鼓输送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00B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与喷墨记录装置100相同的技术效果。
即,喷墨记录装置100B利用吸引机构5有效地吸引来自各喷墨头单元1的卫星液滴,防止附着于各喷墨头12,实现良好的墨喷出。
另外,可以在各喷墨头单元1和记录介质P之间维持稳定的气流,实现形成图像的品质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基于图12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00C。关于该喷墨记录装置100C的结构,对与上述喷墨记录装置1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100、100B中,作为记录介质,都以纸或片体为对象,但在该喷墨记录装置100C中,针对由瓷砖构成的记录介质Q进行图像形成。
在该喷墨记录装置100C中,关于各喷墨头单元1、支承架2、输送部3、各吸引机构5,是与喷墨记录装置100相同的结构。
但是,由于瓷砖的记录介质Q与纸和片体相比厚度较厚,因此,各喷墨头单元1以及吸引机构5相对于输送带33的上表面,与记录介质Q的厚度相应地额外地离开而配置。
在该喷墨记录装置100C中,向输送部3供给记录介质Q的供给部6C以及从输送部3将记录介质Q排出到机外的排出部7C,与上述供给部6以及排出部7不同。
即,由于瓷砖的厚度较厚且为硬质,因此,供给部6C利用与记录介质Q的下表面接触的辊62C以及63C,将放置于托盘61C的记录介质Q输送到输送部3。
同样地,排出部7C利用与形成图像后的记录介质Q的下表面接触的辊71C将形成图像后的记录介质Q排出到托盘72C。
作为瓷砖的记录介质Q在图像形成后等候煅烧工序,因此,各喷墨头单元1喷出的墨使用适合于煅烧的墨。该煅烧用墨使用颜料的密度比主溶剂的密度大、墨自身的密度也较高的墨(例如,1.2~1.5[kg/l])。
上述那样的颜料密度以及墨自身的密度较大的墨在进行墨喷出时,主溶剂中的颜料分散容易变得不均匀,因此,液滴不集中而容易产生卫星液滴,喷墨头12容易产生污损,但由于与各喷墨头单元1的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邻接地设置有吸引机构5,因此,可以有效地吸引卫星液滴,并可以有效地抑制产生该污损以及由污损引起的喷出不良。
另外,在该喷墨记录装置100C的情况下,也可以谋求各喷墨头单元1下侧的气流的稳定化,可以谋求提高图像品质。
[比较试验]
接着,图13表示基于使用喷墨记录装置100的结构、变更吸引机构5相对于喷墨头单元1的配置而得到的各种模式进行的比较试验的结果。
在该比较试验中,针对将喷墨头单元1和吸引机构5一体地容纳于一个框体11的情况(图5的例子)、以及将喷墨头单元1和吸引机构5容纳于单独的框体14、15而使其分离的情况(图6~8的例子),变更从吸引口511到在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为止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a、与从吸引口511到在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为止的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b的大小关系而进行了比较。
即,针对将喷墨头单元1和吸引机构5的框体一体化的结构(以下称为一连串结构)以及将喷墨头单元1和吸引机构5的框体分离的结构(以下称为独立结构),分别准备距离a>距离b、距离a=距离b、距离a<距离b这三种模式,对其进行了比较。
在上述试验中,喷墨头单元1的各喷墨头12的墨点间距为360[dpi]×360[dpi],将记录介质P的输送速度设为24[m/s],以打印率100%的状态连续10分钟进行图像形成,判定在此期间是否产生因气流的紊乱而导致图像品质产生混乱的状态(所谓木纹图案)。图14A表示木纹图案的图像,图14B表示良好的图像,供参考。
如图13所示,在以一连串结构将距离设为a<b的情况下,不能得到良好的形成图像,而且,因喷墨头12的喷出不良而不能持续进行10分钟的图像形成。
另外,在以一连串结构将距离设为a=b的情况下,在形成图像中产生木纹图案而未正确地进行图像形成,仅在设为a>b的情况下,整体来看进行了良好的图像形成。
另外,在以独立结构将距离设为a<b的情况下,也因喷出不良而不能持续进行10分钟的图像形成,在设为a=b的情况下,在形成图像中产生木纹图案而未正确地进行图像形成,仅在设为a>b的情况下,整体来看进行了良好的图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果,明确了吸引机构5的吸引口511相对于喷墨头单元1在输送方向X上的距离很重要。即,如图15A所示,在吸引机构5的吸引口511未成为与在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最靠近的配置的情况下,喷墨头单元1从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受到吸引力而产生双向的气流,从而产生紊乱,从喷墨头12喷出的液滴在气流紊乱的状态下飞翔,因此,产生木纹图案。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在吸引机构5的吸引口511成为与在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邻接的喷墨头单元1最靠近的配置的情况下,相对于喷墨头单元1专门从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受到吸引力而稳定地产生朝向该下游侧的气流,从喷墨头12喷出的液滴在朝向下游侧的稳定的气流中飞翔,因此,可以得到良好的图像品质而不会产生木纹图案。
[其他]
另外,喷墨头单元1的排列顺序也可以适当变更。另外,所使用的墨的颜色、颜色数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作为淡墨的淡黄色(LY)、淡品红色(LM)、淡青色(LC)等其他颜色。
另外,在不需要由白色(W)形成底色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省略白色(W)的喷墨头单元1。
另外,既可以针对一部分或全部喷墨头单元1采用喷出密度不足1.2[kg/l]的墨的结构,也可以针对一部分或全部喷墨头单元1采用喷出颜料的密度为主溶剂的密度以下的墨的结构。这些墨也可能产生卫星液滴,因此,即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进行吸引。另外,可以谋求各喷墨头单元1下方的气流的稳定化,可以谋求提高图像品质。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适合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可以针对多个墨喷出部降低卫星液滴的影响,可以谋求提高图像品质。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头单元(墨喷出部)
3、3B输送部
5、5D吸引机构
6、6C供给部
7、7C排出部
11框体
12喷墨头
12A喷墨头(墨喷出部)
13容纳部
14、15框体
51、51D管道
52、52D风扇
53、53D过滤器
511吸引口
512排气口
100、100B、100C喷墨记录装置
121、121A喷嘴基板
a距离
b距离
k开口宽度
P、Q记录介质
w最大宽度
X输送方向
Y介质宽度方向(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

Claims (13)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输送部,所述输送部输送记录介质;以及
多个墨喷出部,所述多个墨喷出部沿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排列而配置,
在所述多个墨喷出部的每一个分别设置与该墨喷出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邻接的吸引机构,
将所述吸引机构的吸引口设为如下的配置:相比与该吸引机构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邻接的墨喷出部,靠近与该吸引机构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邻接的墨喷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喷出部是保持沿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喷墨头的喷墨头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喷出部是具有沿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喷嘴的单一的喷墨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喷出部和与该墨喷出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所述吸引机构构成一体。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喷出部和与该墨喷出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所述吸引机构彼此分离地配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吸引机构的吸引口在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墨喷出部能够进行墨的喷出的喷出区域在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宽。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喷出部具有沿所述输送方向排列的多个喷嘴列。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喷出部的喷嘴面和与该墨喷出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所述吸引机构的吸引口配置成沿同一平面排列。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多个墨喷出部的全部或一部分墨喷出部,增设了与所述下游侧邻接的吸引机构以外的吸引机构。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墨喷出部进行颜料的密度比主溶剂的密度大的墨的喷出。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墨喷出部进行密度为1.2~1.5[kg/l]的墨的喷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度为1.2~1.5[kg/l]的墨是白色墨。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是瓷砖。
CN201480066776.1A 2013-12-11 2014-12-09 喷墨记录装置 Pending CN1057930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5538 2013-12-11
JP2013255538 2013-12-11
PCT/JP2014/082517 WO2015087862A1 (ja) 2013-12-11 2014-12-09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3049A true CN105793049A (zh) 2016-07-20

Family

ID=53371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6776.1A Pending CN105793049A (zh) 2013-12-11 2014-12-09 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5087862A1 (zh)
CN (1) CN105793049A (zh)
WO (1) WO201508786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4176A (zh) * 2019-10-11 2021-04-1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12743992A (zh) * 2019-10-30 2021-05-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及打印方法
CN114103443A (zh) * 2020-08-31 2022-03-01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印刷装置
CN115851036A (zh) * 2021-09-24 2023-03-28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喷墨用油墨、喷墨打印机及喷墨记录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15720A1 (de) 2015-08-18 2017-02-23 Koenig & Bauer Ag Druckaggregat
JP6561851B2 (ja) * 2016-01-14 2019-08-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3012723A (ja) * 2021-07-14 2023-01-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6270A (ja) * 2003-04-02 2004-11-04 Ricoh Co Ltd 液滴吐出装置
JP2005271314A (ja) * 2004-03-23 2005-10-06 Canon Inc 雰囲気調整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224612A (ja) * 2005-02-21 2006-08-31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9178876A (ja) * 2008-01-29 2009-08-13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吐出装置
JP2010201876A (ja) * 2009-03-05 2010-09-16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US20110069115A1 (en) * 2009-09-18 2011-03-24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22076A (ja) * 2009-12-11 2011-06-23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活性光線硬化型インク組成物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CN102390175A (zh) * 2010-07-08 2012-03-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烟雾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烟雾回收装置的控制方法
JP5242998B2 (ja) * 2007-03-29 2013-07-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組成物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CN103289470A (zh) * 2012-02-29 2013-09-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用油墨组合物和记录物
JP2013226699A (ja) * 2012-04-25 2013-11-0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08092A (ja) * 2009-03-09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制御方法
JP5953800B2 (ja) * 2012-02-20 2016-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6270A (ja) * 2003-04-02 2004-11-04 Ricoh Co Ltd 液滴吐出装置
JP2005271314A (ja) * 2004-03-23 2005-10-06 Canon Inc 雰囲気調整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224612A (ja) * 2005-02-21 2006-08-31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242998B2 (ja) * 2007-03-29 2013-07-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組成物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9178876A (ja) * 2008-01-29 2009-08-13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吐出装置
JP2010201876A (ja) * 2009-03-05 2010-09-16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US20110069115A1 (en) * 2009-09-18 2011-03-24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22076A (ja) * 2009-12-11 2011-06-23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活性光線硬化型インク組成物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CN102390175A (zh) * 2010-07-08 2012-03-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烟雾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烟雾回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289470A (zh) * 2012-02-29 2013-09-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用油墨组合物和记录物
JP2013226699A (ja) * 2012-04-25 2013-11-0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4176A (zh) * 2019-10-11 2021-04-1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12743992A (zh) * 2019-10-30 2021-05-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及打印方法
CN112743992B (zh) * 2019-10-30 2023-07-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及打印方法
CN114103443A (zh) * 2020-08-31 2022-03-01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印刷装置
CN115851036A (zh) * 2021-09-24 2023-03-28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喷墨用油墨、喷墨打印机及喷墨记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87862A1 (ja) 2015-06-18
JPWO2015087862A1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93049A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01058264B (zh) 用于印刷瓦楞型卡纸板的设备和方法
CN1290700C (zh) 喷墨式打印机
CN1284672C (zh) 喷墨式打印机
US9527306B2 (en) Inkjet printer and printing method
US7731349B2 (en) Printing machine
JP200421665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プリンタ
JP3864791B2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JP59365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50398A1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732412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方法
JP5302786B2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054962B2 (ja) プリントヘッドのノズル表面をクリーニングするための吸引装置
US9242468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20140616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4164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849831B2 (ja) 記録装置
JP587430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US10081200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support section with a discarding section
CN204020243U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1610456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6172585B2 (ja) 記録装置
JP6204254B2 (ja)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40616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21710A (ja) 液体吐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