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94274B - 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94274B
CN114094274B CN202111256843.4A CN202111256843A CN114094274B CN 114094274 B CN114094274 B CN 114094274B CN 202111256843 A CN202111256843 A CN 202111256843A CN 114094274 B CN114094274 B CN 114094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coating
battery separator
conductive particles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568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94274A (zh
Inventor
白麟
刘淑真
高飞飞
王连广
孙婧
汤晓
秦文娟
刘杲珺
甘珊珊
白耀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ma Lithium Fil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ma Lithium Fil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ma Lithium Fil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ma Lithium Fil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5684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942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94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4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94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4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锂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隔离膜包括:多孔基材和涂布于多孔基材至少一侧表面上的涂层,其中,涂层包含粘结剂聚合物和至少部分表面包覆有粘结剂聚合物的非导电粒子,粘结剂聚合物由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通过共混反应形成,其中,第一聚合物含有羧基官能团,第二聚合物含有交联型功能性基团。本申请提供的电池隔离膜中涂层具有优良的粘接性能,涂层与多孔基材之间的附着力大,能够保证电池隔离膜在电池装配和使用过程中涂层粒子不会剥落。

Description

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二次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能应用到数码产品、电动车和储能装置中。二次电池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正极、电解液、隔离膜、负极。其中,隔离膜的主要作用是将正负极隔开,防止正负极直接接触引发短路,此外隔离膜中的通孔结构能够起到使正负极离子通过的作用,隔离膜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锂电池容量、内阻及循环等重要性能。
目前商用电池隔离膜的基底大多为聚烯烃材质,因聚烯烃本身熔点较低,隔离膜在100℃以上时会发生严重收缩,引发正负极接触,从而易导致电池起火爆炸。为改善上述问题,通常会在聚烯烃基材表面涂覆一层或多层功能性涂层。但由于聚烯烃材料多为非极性,故基材与涂层间的粘结强度较小,在电池制作卷绕过程中的应力较大,容易引发涂层剥落,当剥落的涂层颗粒被卷入电芯中时会导致隔离膜被刺穿,从而对电池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具备较高粘结强度和化学稳定性的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隔离膜,包括:
多孔基材和涂布于多孔基材至少一侧表面上的涂层,
其中,涂层包含粘结剂聚合物和至少部分表面包覆有粘结剂聚合物的非导电粒子,
粘结剂聚合物由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通过反应聚合形成,
其中,第一聚合物含有羧基官能团,第二聚合物含有交联型功能性基团。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第一聚合物中聚合形成羧基官能团的单体包括: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及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第二聚合物中含有的交联型功能性基团包括:
环氧基、乙烯基、酰胺基、酮羰基、胺基、羟基、羧基及卤素原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第二聚合物包括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双丙酮丙烯酰胺、羟甲基双丙酮酰胺、己二酰肼、碳酸二酰肼、草酸二酰肼、丁二酸二酰肼、N-氨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氧甲基丙烯酰胺、N-羧甲氧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酸-β-羟丙酯、甲基丙烯酸-β-乙酯、甲基丙烯酸-β-羟丙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丙烯腈、苯乙烯、醋酸乙烯酯、氯乙烯及偏二氯乙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及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反应形成粘结剂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100):(1~10)。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第一聚合物与电池隔离膜的润湿接触角为θ1≤115°,第二聚合物与电池隔离膜的润湿接触角为θ2≤115°;和/或
第一聚合物的表面张力为F1≤100mN/m,第二聚合物的表面张力为F2≤100mN/m;和/或
第一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Tg≤250℃,第二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Tg≤250℃。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涂层中非导电粒子的介电常数为ε≥5;和/或
非导电粒子的热分解温度为T0≥200℃;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热分解温度为T0≥250℃;和/或
非导电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1~10μm;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10μm;和/或
非导电粒子的比表面积为S≤100m2/g;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比表面积为S≤50m2/g。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非导电粒子选自二氧化硅、氧化铝、勃姆石、氧化镁、氢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钙、氮化铝、氮化硼、硫酸钡、氟化钙、氟化钡、磷酸锂、锂钛磷酸盐、锂铝钛磷酸盐、锂氮化物、碳酸锂、氯化锂、硫化锂及六氟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涂层中粘结剂聚合物与非导电粒子的重量比为(1~10):(1~1000)。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涂层与多孔基材的粘结强度为F0≥30N/m;和/或
涂层的厚度为0.5~10μm;优选的,涂层的厚度为1~8μm。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多孔基材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砜及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多孔基材的厚度为1~30μm;优选的,所述多孔基材的厚度为3~20μm;和/或
多孔基材的孔隙率为10%~70%;优选的,多孔基材的孔隙率为20%~60%。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电池隔离膜的穿刺强度为200gf以上;和/或
电池隔离膜经浸泡处理后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5%以下;和/或
电池隔离膜经热处理后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平均热收缩率为20%以下;
其中,浸泡处理的条件为:将所述电池隔离膜在水或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及碳酸乙烯酯的三组份有机溶剂中浸泡7天,
热处理的条件为:将电池隔离膜在130℃下加热1h。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隔离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非导电粒子在溶剂中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第一分散体;
向第一分散体中加入第一聚合物和第二聚合物,得到涂层浆料,其中,第一聚合物含有羧基官能团,第二聚合物含有交联型功能性基团;
将涂层浆料涂布到多孔基材至少一侧的表面上,得到包含粘结剂聚合物的涂层;
将多孔基材和涂布于其上的涂层进行干燥处理,得到电池隔离膜。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池隔离膜或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制备的电池隔离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隔离膜包括多孔基材和涂层,涂层包含粘结剂聚合物,其中粘结剂聚合物由含有羧基官能团的第一聚合物与含有交联型功能性基团的第二聚合物通过反应共混形成。通过粘结剂聚合物的交联作用,能够形成坚韧而又柔软的多孔膜涂层,涂层与多孔基材的粘结强度在30N/m以上,因此涂层具有优良的粘接性能,其与多孔基材之间的附着力明显增大,从而保证了电池隔离膜在电池装配和使用过程中涂层粒子不会剥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隔离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隔离膜的平均热收缩率测量方法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多孔基材;2: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申请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解释本申请,并非为了限定本申请。
为了简便,本文仅明确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尽管未明确记载,但是范围端点间的每个点或单个数值都包含在该范围内。因而,每个点或单个数值可以作为自身的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以上”、“以下”为包含本数,“一种或多种”中的“多种”的含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
本申请的上述申请内容并不意欲描述本申请中的每个公开的实施方式或每种实现方式。如下描述更具体地举例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整篇申请中的多处,通过一系列实施例提供了指导,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形式使用。在各个实例中,列举仅作为代表性组,不应解释为穷举。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隔离膜,包括:
多孔基材和涂布于多孔基材至少一侧表面上的涂层,其中,涂层包含粘结剂聚合物和至少部分表面包覆有粘结剂聚合物的非导电粒子,粘结剂聚合物由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通过共混反应形成,其中,第一聚合物含有羧基官能团,第二聚合物含有交联型功能性基团;优选的,第二聚合物中含有的交联型功能性基团可选为能与羧基反应的基团。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粘结剂聚合物的交联作用,能够形成坚韧而又柔软的多孔膜涂层,涂层与多孔基材的粘结强度在30N/m以上,因此涂层具有优良的粘接性能,其与多孔基材之间的附着力明显增大,从而保证了电池隔离膜在电池装配和使用过程中涂层粒子不会剥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聚合物中聚合形成羧基官能团的单体包括: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及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聚合物中含有羧基官能团,羧基可以促进粘结剂聚合物对非导电粒子的吸附,从而进一步提高非导电粒子的分散性。所述的第一聚合物主要起到维持多孔膜的机械强度的作用,具有优异的成膜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聚合物中含有的交联型功能性基团包括:
环氧基、乙烯基、酰胺基、酮羰基、胺基、羟基、羧基及卤素原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聚合物包括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双丙酮丙烯酰胺、羟甲基双丙酮酰胺、己二酰肼、碳酸二酰肼、草酸二酰肼、丁二酸二酰肼、N-氨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氧甲基丙烯酰胺、N-羧甲氧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酸-β-羟丙酯、甲基丙烯酸-β-乙酯、甲基丙烯酸-β-羟丙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及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腈、苯乙烯、醋酸乙烯酯、氯乙烯及偏二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聚合物中含有的交联型功能性基团与第一聚合物中的羧基官能团进行反应,形成的粘结剂聚合物交联聚合,形成坚韧而又柔软的多孔膜涂层,从而提高了涂层在多孔基材表面上的粘结强度,防止电池卷绕过程中涂层颗粒的脱落,还可以抑制涂层在电解液中的溶胀和溶解,从而防止涂层脱落对电池循环和高温存储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反应形成粘结剂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100):(1~10)。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的质量比控制在合适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形成粘结聚合物的交联聚合程度,形成坚韧而又柔软的多孔膜涂层,从而提高涂层在多孔基材表面上的粘结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聚合物与电池隔离膜的润湿接触角为θ1≤115°,第二聚合物与电池隔离膜的润湿接触角为θ2≤11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聚合物的表面张力为F1≤100mN/m,第二聚合物的表面张力为F2≤100mN/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Tg≤250℃,第二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Tg≤250℃。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的润湿接触角、表面张力及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在合适的范围内,能够使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聚合形成的多孔膜涂层具备较好的机械性能,例如具备较好的柔性和弹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聚合物和第二聚合物还应具有稳定的电化学性能,主要表现在1~5V的电压内,除电极脱/嵌锂氧化还原峰之外,并无其他的氧化还原电流峰。
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层中非导电粒子没有特定的限制,只要电化学性能稳定。优选的,非导电粒子选用介电常数ε≥5的无机粒子。作为具体的示例,无机粒子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氧化镁(MgO)、氧化锆(ZrO2)、氧化钛(TiO2)、氧化钙(CaO)等氧化物粒子,勃姆石(ALOOH)、氢氧化镁(Mg(OH)2)等氢氧化物,氮化铝(AlN)、氮化硼(BN)等氮化物粒子,以及硫酸钡(BaSO4)、氟化钙(CaF2)、氟化钡(BaF2)等难溶性离子结晶粒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上述非导电粒子中,考虑到在电解液中的稳定性和电位,非导电粒子优选氧化物粒子和氢氧化物粒子。另外,非导电粒子需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分解温度高于200℃)以及低吸水性。优选的,非导电粒子选用氧化铝、勃姆石、氧化镁及二氧化硅。更优选的,非导电粒子选用氧化铝、勃姆石及二氧化硅。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还可以选用具有离子转移能力的无机粒子。优选的,具有离子转移能力的无机粒子可以但不限于包括磷酸锂、锂钛磷酸盐、锂铝钛磷酸盐、锂氮化物、碳酸锂、氯化锂、硫化锂及六氟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申请实施例中,具有离子转移能力的无机粒子可以传导并移动电解液中的离子,这样可以改进电池中(例如锂二次电池)离子的传导性并有助于改进电池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可以为板状、鳞片状、针状、柱状、球状、块体状、多面体状、块状等,也可以组合使用多种具有上述形状的非导电粒子。优选的,非导电粒子选用包含多个面的板状、块体状、多面体状及柱状,从而可以提高电解液中离子的透过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导电性粒子3个方向的尺度设为长度L、厚度t、宽度b时,长度L为0.01~25μm、宽度b和厚度t的比(b/t)为2.0~120、长度L和宽度b的比(L/b)为1~50。
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3个方向的尺度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确定:使用扫描电镜,以倍率5000~30000进行观察,设想正好容纳一个非导电粒子的长方体,分别定义长方体的三条边为长度L,厚度t,宽度b,三者尺寸关系满足L>b≥t,随机对200个非导电粒子进行测定并进行平均化,由此确定非导电粒子的3个方向的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宽厚比(b/t)为2.0~120。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宽厚比(b/t)为3~80。更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宽厚比(b/t)为5~50。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宽厚比(b/t)在合适的范围内,能够保证颗粒间取向均匀,可以有效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长度为0.01~25μm。优选的,非导粒子的长度为0.2~20μm。更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长度为0.5~15μm。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长度在此范围内可有效提高电解液中的离子在非导电粒子之间的透过性,保证二次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长宽比(L/b)为1.0~50。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长宽比(L/b)为1.0~20。更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长宽比(L/b)为1.0~10。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长宽比在合适的范围内,可以有效提高其表面能,从而提高非导电粒子在电解液中的浸润性能和电池的循环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热分解温度为T0≥200℃。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热分解温度为T0≥250℃。更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热分解温度为T0≥300℃。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热分解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可以提高隔离膜的耐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1~10μm。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10μm。更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1~5μm。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在合适范围内,由此制备得到的涂层浆料能够获得稳定的分散状态,并且在涂覆过程中涂层浆料具有较高的耐剪切性能,涂覆过程中粒子堆积均匀,有利于提高电解液中离子的透过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比表面积为S≤100m2/g。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比表面积为S≤50m2/g。更优选的,非导电粒子的比表面积为S≤30m2/g。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导电粒子的比表面积在合适的范围内,可以提高非导电粒子的表面能,从而其在提高电解液中的浸润性能,由此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此外,还能提高涂层浆料中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浆料的流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层中粘结剂聚合物与非导电粒子的重量比为(1~10):(1~1000)。本申请实施例中,粘结剂聚合物与非导电粒子的重量比在合适的范围内,在保证涂层与多孔基材能够粘结牢固的情况下,还能提升电解液中的离子在电池隔离膜中的透过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层与多孔基材的粘结强度为F0≥30N/m。
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层的厚度为0.5~10μm。优选的,涂层的厚度为1~8μm。本申请实施例中,涂层的厚度在合适的范围内,既能使涂层与多孔基材间具备足够强的粘结强度,又能使电解液中的离子具备足够强的透过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孔基材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可以选用任意公知的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多孔结构薄膜。例如,可以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砜及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从成膜性能角度来看,优选的,多孔基材选自聚乙烯及其共聚物。
本申请实施例中,聚乙烯可以通过一步聚合或者多步聚合法得到。其中,聚乙烯的分子量为50~400万。优选的,聚乙烯的分子量为60~300万。更优选的,聚乙烯的分子量为80~300万。在一些实施例中,聚乙烯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不高于100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孔基材的厚度为1~30μm。优选的,所述多孔基材的厚度为3~2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孔基材的孔隙率为10%~70%。优选的,多孔基材的孔隙率为20%~60%。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孔基材的厚度和孔隙率在合适的范围内,有利于电池电解液中离子的透过和迁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隔离膜的穿刺强度为200gf以上,可以防止电池制造过程中异物对电池稳定性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隔离膜经浸泡处理后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5%以下,提高了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和循环性能。其中,浸泡处理的条件为:将所述电池隔离膜在水或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及碳酸乙烯酯的三组份有机溶剂中浸泡7天。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隔离膜经热处理后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平均热收缩率为20%以下。其中,热处理的条件为:将电池隔离膜在130℃下加热1h。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隔离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S01、将非导电粒子在溶剂中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第一分散体;
S02、向第一分散体中加入第一聚合物和第二聚合物,得到涂层浆料,其中,第一聚合物含有羧基官能团,第二聚合物含有交联型功能性基团;
S03、将涂层浆料涂布到多孔基材至少一侧的表面上,得到包含粘结剂聚合物的涂层;
S04、将多孔基材和涂布于其上的涂层进行干燥处理,得到电池隔离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01中所采用溶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采用水或有机溶剂,作为具体的示例,有机溶剂可以选用环丙烷、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类,乙基甲基酮、环己酮、丙酮等酮类,苯、甲苯等芳香烃类,乙腈、丙腈等腈类,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类,甲醇、乙醇、异丙醇、乙二醇等醇类,四氢呋喃、乙二醇二乙基醚等醚类,以及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酰胺类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的,采用水作为溶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02中的涂层浆料还可以包含粘度调节剂,粘度调节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优选的,粘度调节剂选用多糖类,例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等。粘度调节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比例组合使用2种或者以上。更优选的,从提高非导电粒子的分散性考虑,粘度调节剂选用纤维素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纤维素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醚化度为0~3。优选的,纤维素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醚化度为0.5~1.2。更优选的,纤维素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醚化度为0.7~1.0。
本申请实施例中,醚化度是指纤维素中每一个无水葡萄糖单元的羟基(3个)被羧甲基等取代基取代的取代度。本申请实施例中纤维素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醚化度在合适范围内,有利于提升非导电粒子在水中的分散性和降低隔膜中的含水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纤维素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平均聚合度为500~2500。优选的,平均聚合度为1000~2000。更优选的,平均聚合度为1000~1500。本申请实施例中,纤维素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平均聚合度会影响涂层浆料的流动性,从而影响浆料的稳定性和涂覆效果。通过控制粘度调节剂的平均聚合度在合适范围,有利于提高浆料的稳定性和涂覆中涂层的均匀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粘度调节剂可以控制涂层浆料的粘度在合适范围内,从而可以提高浆料的分散效果和涂层均匀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02中的涂层浆料还可以包含其他任意的组分,例如分散剂、润湿剂、pH调节剂、电解液分散抑制剂等。上述组分只要不对电池造成不利的影响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上述的任意组分可以为1种,也可以为2种或者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pH调节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优选的,pH调节剂可以选用醋酸、丙烯酸等弱酸电解质,氨水、氢氧化锂等碱性电解质。通过添加pH调节剂,可以改善无机粒子在溶液中的分散状态,从而提高涂层浆料的稳定性和存储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散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优选的,分散剂可以选用阴离子型化合物、阳离子型化合物、非离子型化合物及聚合物化合物等。通过添加分散剂,可以改善无机粒子表面上的电荷分布,提高分子间的斥力,从而改善涂层浆料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润湿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优选的,润湿剂可以选用烷基系表面活性剂、硅系表面活性剂、醚系表面活性剂及氟系表面活性剂等。通过添加润湿剂,可以降低涂层浆料在多孔基材上的表面张力,提高浆料的润湿或铺展效果。优选的,润湿剂的用量为配制浆料重量的5%以下。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03中涂层浆料的pH优选为6~12,考虑到涂覆过程中流体的流动性能,涂层浆料的粘度优选为5~1000mpa·s,涂层浆料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0.1~10μm。
本申请实施例中,涂层浆料的粘度使用Brookfield粘度计在25℃、转速40rpm条件下进行测试。涂层浆料的粒径使用Bettersize粒度分布仪进行测量。涂层浆料的pH值为采用Sartorius酸度计进行测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03中将涂层浆料涂布到多孔基材上的涂布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选用涂布法、浸渍法等方法进行涂覆。优选的,涂布方式可以选用刮刀法、逆转辊法、直接辊法、微凹版辊法、挤压法、喷涂法及点涂法等方法。考虑到多孔膜涂层厚度的均匀性,本申请实施例更优选为利用微凹版辊法进行涂覆。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04中进行干燥处理的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选用热风、低湿风、真空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干燥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可以获得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电池隔离膜。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池隔离膜或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制备的电池隔离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或钠离子二次电池。
实施例
下述实施例更具体地描述了本申请公开的内容,这些实施例仅仅用于阐述性说明,因为在本申请公开内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明显的。除非另有声明,以下实施例中所报道的所有份、百分比、和比值都是基于重量计,而且实施例中使用的所有试剂都可商购获得或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合成获得,并且可直接使用而无需进一步处理,以及实施例中使用的仪器均可商购获得。
实施例1
取1份聚丙烯酸钠加入100份去离子水中搅拌混合10min,向该溶液中加入100份氧化铝颗粒,氧化铝颗粒平均体积粒径为0.8μm,搅拌30min,加入1.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粘度调节剂,继续搅拌研磨30min,待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6份第一聚合物,8份第二聚合物,润湿剂聚醚硅氧烷0.1份,然后再混合去离子水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浆料总质量的40%,搅拌混合30min,从而得到水性混合浆料。
将上述水性混合浆料涂覆于9μmPE基膜一侧,形成水性涂层,再经过60℃的烘箱,烘烤3min后得到产品,水性涂层厚度为3.1μm,面密度4.63g/m2
其中,第一聚合物的原料为丙烯酸甲酯15份,丙烯酸乙酯15份,丙烯酸正丁酯65份,丙烯酸5份。第二聚合物的原料为丙烯酸甲酯60份,丙烯酸正丁酯35份,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5份。
实施例2
将1份聚丙烯酸胺加入100份去离子水中搅拌混合10min,向该溶液中加入100份勃姆石粉体,勃姆石颗粒平均体积粒径为0.8μm,搅拌30min,加入1.5g粘度调节剂,继续搅拌研磨30min,待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8份第一聚合物,6份第二聚合物,润湿剂聚氧乙烯烷基醚0.1份,然后再混合去离子水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浆料总质量的40%,搅拌混合30min,从而得到水性混合浆料。
将上述水性混合浆料涂覆于9μmPE基膜一侧,形成水性涂层,再经过60℃的烘箱,烘烤2min后得到产品,水性涂层厚度为3.0μm,面密度4.58g/m2
其中,第一聚合物的原料为衣康酸5份,甲基丙烯酸甲酯5份,丙烯酸异丁酯40份,丙烯酸异辛酯5份。第二聚合物的原料为甲基丙烯酸甲酯45份,双丙酮丙烯酰胺30份,己二酰肼25份。
实施例3
将1份聚乙二醇加入100份去离子水中搅拌混合10min,向该溶液中加入100份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硅颗粒平均体积粒径0.8μm,搅拌30min,加入1.5份粘度调节剂,继续搅拌研磨30min,待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10份第一聚合物,4份第二聚合物,润湿剂聚醚硅氧烷共聚物0.1份,然后再混合去离子水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浆料总质量的40%,搅拌混合30min,从而得到水性混合浆料。
将上述水性混合浆料涂覆于9μmPE基膜一侧,形成水性涂层,再经过60℃的烘箱,烘烤2min后得到产品,水性涂层厚度为3.1μm,面密度4.55g/m2
其中,第一聚合物的原料为甲基丙烯酸甲酯15份,甲基丙烯酸正丁酯35份,丙烯酸异辛酯45份,丙烯酸5份。第二聚合物的原料为甲基丙烯酸甲酯50份,丙烯酸异辛酯25份,苯乙烯10份,丙烯腈15份。
实施例4
将1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加入100份去离子水中搅拌混合10min,向该溶液中加入100份氢氧化镁颗粒,氢氧化镁颗粒平均体积粒径0.8μm,搅拌30min,加入1.5份粘度调节剂,继续搅拌研磨30min,待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12份第一聚合物,2份第二聚合物,然后再混合去离子水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浆料总质量的40%,搅拌混合30min,从而得到水性混合浆料。
将上述水性混合浆料涂覆于9μmPE基膜一侧,形成水性涂层,再经过60℃的烘箱,烘烤2min后得到产品,水性涂层厚度为3.2μm,面密度4.77g/m2
其中,第一聚合物的原料为甲基丙烯酸甲酯15份,丙烯酸异丁酯20份,丙烯酸异辛酯60份,马来酸5份。第二聚合物的原料维甲基丙烯酸甲酯45份,丙烯酸异辛酯35份,丙烯酸-2-羟丙酯10份。
对比例1
取1份聚丙烯酸钠加入100份去离子水中搅拌混合10min,向该溶液中加入100份氧化铝颗粒,氧化铝颗粒平均体积粒径为0.8μm,搅拌30min,加入1.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粘度调节剂,继续搅拌研磨30min,待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6份第一聚合物,润湿剂聚醚硅氧烷0.1份,然后再混合去离子水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浆料总质量的40%,搅拌混合30min,从而得到水性混合浆料。
将上述水性混合浆料涂覆于9μmPE基膜一侧,形成水性涂层,再经过60℃的烘箱,烘烤3min后得到产品,水性涂层厚度为3.3μm,面密度4.82g/m2
其中,第一聚合物的原料为丙烯酸甲酯15份,丙烯酸乙酯15份,丙烯酸正丁酯65份,丙烯酸5份。
对比例2
取1份聚丙烯酸钠加入100份去离子水中搅拌混合10min,向该溶液中加入100份氧化铝颗粒,氧化铝颗粒平均体积粒径为0.8μm,搅拌30min,加入1.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粘度调节剂,继续搅拌研磨30min,待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8份第二聚合物,润湿剂聚醚硅氧烷0.1份,然后再混合去离子水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浆料总质量的40%,搅拌混合30min,从而得到水性混合浆料。
将上述水性混合浆料涂覆于9μmPE基膜一侧,形成水性涂层,再经过60℃的烘箱,烘烤3min后得到产品,水性涂层厚度为3.2μm,面密度4.78g/m2
第二聚合物的原料为丙烯酸甲酯60份,丙烯酸正丁酯35份,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5份。
上述实施例1~4和对比例1~2中,水性混合浆料的PH为6~12,粘度为5~1000mpa·s,体积平均粒径为0.1~5μm。
测试部分
将上述实施例1~4及对比例1~2中的聚合物及电池隔离膜进行相关的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测试结果示于下表1。
表1
上述各项性能的测试方法如下:
(1)润湿接触角测试
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小于60%的条件下,使用型号为TBU100接触角测量仪(由德国dataphysics公司制造),将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的液滴缓慢滴落于膜面之上,待滴落60s后,测量水滴的润湿接触角,对薄膜取三个点处测量润湿接触角,三者的平均值即可作为润湿接触角。
(2)表面张力测试
采用悬滴法测量。
(3)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采用差示扫描热分析仪测量,其中称取烘干后的胶膜5~10mg,放置到容器坩埚内,并进行压实;分别设定仪器的初始温度、升温速率、结束温度,设置完成后启动仪器,进行测试。
(4)电池隔离膜的粘结强度测试
使用2.5cm*30cm模具裁切试样,将试样平整粘贴到贴完双面胶的短钢尺上,用压辊来回滚动三次,手动剥离1cm后夹到拉力机上进行180°测试,其中拉伸速度为50mm/min,测量三次结果取均值。
(5)电池隔离膜的平均质量损失率测试
①隔离膜浸泡水中
取15cm*15cm的块状电池隔离膜,置于电子天平上,称取隔离膜的重量记为m1,将隔离膜置于盛有200ml水的的烧杯中,保证隔离膜完全浸没在水中,将烧杯密封保存。七天后,将干燥完全的隔离膜置于电子天平上,称取隔离膜的重量,记为m2,则隔离膜的质量损失率=(m1-m2)/m1,平行做三组实验,最终结果为三次实验测量值的平均值。
②隔离膜有机溶剂或电解液中
取15cm*15cm的块状电池隔离膜,置于电子天平上,称取隔离膜的重量记为m3,将隔离膜置于盛有200ml有机溶剂的的烧杯中,保证隔离膜完全浸没在有机溶剂中,将烧杯置于通风橱密封保存。七天后,将浸泡在有机溶剂中的隔离膜取出,放在盛有乙醇的烧杯中,再次浸泡2~4小时,然后将隔离膜取出放置于60℃的烘箱中,烘烤1~2小时,将干燥完全的隔离膜置于电子天平上,称取隔离膜的重量,记为m4,则隔离膜的质量损失率=(m3-m4)/m3,平行做三组实验,最终结果为三次实验测量值的平均值。
(6)电池隔离膜的穿刺强度测试
穿刺强度按ASTM D4833-00e1的要求进行测试。其中针头形状为Ф=1.0mm的半球,针头运行速度为1mm/s,测量五次结果取均值。
(7)电池隔离膜的平均热收缩率测试
取15cm*15cm的块状隔离膜,按照图中2所示标记的纵向和横向画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段(一般为10cm*10cm),用钢直尺(或投影仪)分别量取试样纵向和横向的长度;将试样平展放在两张A4纸中,随后放在130℃的烘箱中,保持1h;加热结束后,取出样品,待恢复室温后,再次测量纵向和横向标记长度,按照下式分别计算收缩率,最后取几个样品的平均值作为收缩率。
MD方向热收缩率(%)=(加热前MD方向长度-加热后MD方向长度)/加热前MD方向长度*100
TD方向热收缩率(%)=(加热前TD方向长度-加热后TD方向长度)/加热前MD方向长度*100
对比分析实施例1~4和对比例1~2可知,因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在涂层浆料烘干过程中产生交联作用,形成坚韧而又柔软的多孔膜,涂层与多孔基材之间的附着力明显增大,从而表现出多孔基材与涂层间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隔离膜浸泡水中或有机溶剂中,粘结剂聚合物粒子之间融合成均匀的胶状膜,水和有机溶剂通过界面扩散和渗透大大降低,涂层发生轻微的溶胀,从而表现出极高的耐水性和耐溶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孔基材和涂布于所述多孔基材至少一侧表面上的涂层,其中,所述涂层包含粘结剂聚合物和至少部分表面包覆有所述粘结剂聚合物的非导电粒子,
所述粘结剂聚合物由第一聚合物与第二聚合物通过共混反应形成,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含有羧基官能团,所述第二聚合物含有交联型功能性基团,所述第一聚合物与所述电池隔离膜的润湿接触角为θ1≤115°,所述第二聚合物与所述电池隔离膜的润湿接触角为θ2≤1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物中聚合形成所述羧基官能团的单体包括: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及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合物中含有的所述交联型功能性基团包括:
环氧基、乙烯基、酰胺基、酮羰基、胺基、羟基、羧基及卤素原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合物包括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双丙酮丙烯酰胺、羟甲基双丙酮酰胺、己二酰肼、碳酸二酰肼、草酸二酰肼、丁二酸二酰肼、N-氨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氧甲基丙烯酰胺、N-羧甲氧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酸-β-羟丙酯、甲基丙烯酸-β-乙酯、甲基丙烯酸-β-羟丙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丙烯腈、苯乙烯、醋酸乙烯酯、氯乙烯及偏二氯乙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及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物与所述第二聚合物反应形成所述粘结剂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100):(1~10)。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物的表面张力为F1≤100mN/m,所述第二聚合物的表面张力为F2≤100mN/m;和/或
所述第一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Tg≤250℃,所述第二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Tg≤25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中所述非导电粒子的介电常数为ε≥5;和/或
所述非导电粒子的热分解温度为T0≥200℃;和/或
所述非导电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1~10μm;和/或
所述非导电粒子的比表面积为S≤100m2/g。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电粒子的热分解温度为T0≥250℃;和/或
所述非导电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10μm;和/或
所述非导电粒子的比表面积为S≤50m2/g。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电粒子选自二氧化硅、氧化铝、勃姆石、氧化镁、氢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钙、氮化铝、氮化硼、硫酸钡、氟化钙、氟化钡、磷酸锂、锂钛磷酸盐、锂铝钛磷酸盐、锂氮化物、碳酸锂、氯化锂、硫化锂及六氟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中所述粘结剂聚合物与所述非导电粒子的重量比为(1~10):(1~1000)。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与所述多孔基材的粘结强度为F0≥30N/m;和/或
所述涂层的厚度为0.5~10μm。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的厚度为1~8μm。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基材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砜及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基材的厚度为1~30μm;和/或
所述多孔基材的孔隙率为10%~70%。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基材的厚度为3~20μm;和/或
所述多孔基材的孔隙率为20%~60%。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隔离膜的穿刺强度为200gf以上;和/或
所述电池隔离膜经浸泡处理后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5%以下;和/或
所述电池隔离膜经热处理后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平均热收缩率为20%以下;
其中,所述浸泡处理的条件为:将所述电池隔离膜在水或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及碳酸乙烯酯的三组份有机溶剂中浸泡7天,
所述热处理的条件为:将所述电池隔离膜在130℃下加热1h。
17.一种电池隔离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非导电粒子在溶剂中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第一分散体;
向所述第一分散体中加入第一聚合物和第二聚合物,得到涂层浆料,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含有羧基官能团,所述第二聚合物含有交联型功能性基团;
将所述涂层浆料涂布到多孔基材至少一侧的表面上,得到包含粘结剂聚合物的涂层;
将所述多孔基材和涂布于其上的所述涂层进行干燥处理,得到电池隔离膜。
18.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隔离膜或权利要求17中所述方法制备的电池隔离膜。
CN202111256843.4A 2021-10-27 2021-10-27 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Active CN1140942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56843.4A CN114094274B (zh) 2021-10-27 2021-10-27 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56843.4A CN114094274B (zh) 2021-10-27 2021-10-27 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4274A CN114094274A (zh) 2022-02-25
CN114094274B true CN114094274B (zh) 2024-03-01

Family

ID=80297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56843.4A Active CN114094274B (zh) 2021-10-27 2021-10-27 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942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35711B (zh) * 2023-06-14 2023-08-25 中材锂膜(内蒙古)有限公司 聚合物涂覆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1667A (zh) * 2007-11-19 2010-10-13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多孔涂层的隔膜及含有所述隔膜的电化学装置
CN101874319A (zh) * 2007-11-29 2010-10-27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多孔涂层的隔膜、制备该隔膜的方法及具有该隔膜的电化学装置
CN106328865A (zh) * 2015-06-19 2017-01-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隔离膜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9935769A (zh) * 2018-12-29 2019-06-25 深圳中兴新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电解液陶瓷涂层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60947A (zh) * 2018-06-28 2020-01-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及电动汽车
CN112216929A (zh) * 2020-10-29 2021-01-12 中材锂膜有限公司 一种高浸润特性的锂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214099815U (zh) * 2020-10-29 2021-08-31 中材锂膜有限公司 一种高浸润特性的锂电池隔膜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1667A (zh) * 2007-11-19 2010-10-13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多孔涂层的隔膜及含有所述隔膜的电化学装置
CN101874319A (zh) * 2007-11-29 2010-10-27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多孔涂层的隔膜、制备该隔膜的方法及具有该隔膜的电化学装置
CN106328865A (zh) * 2015-06-19 2017-01-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隔离膜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0660947A (zh) * 2018-06-28 2020-01-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及电动汽车
CN109935769A (zh) * 2018-12-29 2019-06-25 深圳中兴新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电解液陶瓷涂层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16929A (zh) * 2020-10-29 2021-01-12 中材锂膜有限公司 一种高浸润特性的锂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214099815U (zh) * 2020-10-29 2021-08-31 中材锂膜有限公司 一种高浸润特性的锂电池隔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4274A (zh) 2022-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1592B (zh) 一种耐高温的复合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JP2018170287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改良型隔離板および関連する方法
CN107195838B (zh) 锂离子电池隔膜用的孔径均匀有序的耐热涂层及制备方法
WO2022160845A1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水性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08655A (zh) 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聚内酰胺涂覆的隔板膜及相关涂覆配方
CN112635916A (zh) 一种陶瓷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及电池
KR102410233B1 (ko) 접착성과 통기성이 우수한 이차전지용 분리막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2259911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无纺布陶瓷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JP7485596B2 (ja) 多層ナノ多孔質セパレータ
CN114094274B (zh) 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KR102598046B1 (ko) 비수계 2차 전지 기능층용 조성물, 비수계 2차 전지용 기능층 및 비수계 2차 전지
CN104638217A (zh) 一种复合改性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09563B (zh) 一种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CN112072047B (zh) 一种溶胶涂层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TWI752384B (zh) 陶瓷隔離膜及其製備方法
CN112563663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陶瓷涂布隔离膜
CN214099815U (zh) 一种高浸润特性的锂电池隔膜
CN112216929A (zh) 一种高浸润特性的锂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EP3968428A1 (en) Separator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822586A (zh) 一种改性钛酸钡材料的制备方法、电池隔膜和锂离子电池
CN116130886A (zh) 一种电池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KR102461667B1 (ko) 분리막용 공중합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112072049B (zh) 一种锂电池复合隔膜及其制备工艺
CN109786620B (zh) 一种涂层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242591A (zh) 一种油性功能浆料、锂电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