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8710A -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8710A
CN114068710A CN202010768535.9A CN202010768535A CN114068710A CN 114068710 A CN114068710 A CN 114068710A CN 202010768535 A CN202010768535 A CN 202010768535A CN 114068710 A CN114068710 A CN 114068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form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685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吉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76853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687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68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87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5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having a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03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 H01L29/0642Isolation within the component, i.e. internal isolation
    • H01L29/0649Dielectric regions, e.g. SiO2 regions, air 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8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or junctions between the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8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gate at the side of the channel
    • H01L29/66795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gate at the side of the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衬底包括第二区和第一区,所述衬底第一面上具有第一隔离层;位于衬底第一区内的第一连接层,所述第一连接层从衬底第一面向第二面延伸,且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层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层内;位于第一连接层与衬底之间的第一绝缘层;位于衬底第一区内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向衬底第一面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表面的第一绝缘层;位于第一开口侧壁表面的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一开口内的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第一连接层电连接。所述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得到提升。

Description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节点的持续缩小,逻辑半导体标准单元的尺寸也随之缩小。需要提高逻辑半导体电路的密度,以使标准单元的尺寸做到极小。
目前,采用微缩的方式以提高逻辑半导体电路的密度。然而,微缩方式提高的逻辑半导体电路的密度有限。因此,提出了降低晶体管单元高度的方式以提高逻辑半导体电路的密度,即减少标准单元鳍部的数量及嵌入电源线(Buried Power Rail,简称BPR)。嵌入电源线通常和背面功率传输网络(back-side power deliver network,简称back-side PDN)搭配使用以提升压降。
然而,现有的嵌入电源线和背面功率传输网络搭配使用性能还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以提升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衬底包括第二区和第一区,所述衬底第一面具有第一隔离层;位于衬底第一区内的第一连接层,所述第一连接层从衬底第一面向第二面延伸,且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层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层内;位于第一连接层与衬底之间的第一绝缘层;位于衬底第一区内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向衬底第一面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表面的第一绝缘层;位于第一开口侧壁表面的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一开口内的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第一连接层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口底部还延伸到所述第二区内。
可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还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侧壁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
可选的,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一尺寸的1.2倍~6倍。
可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衬底第二面表面的第三绝缘层。
可选的,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可选的,所述衬底第一面上还具有:第二隔离层、位于第二隔离层内的有源器件以及位于第一隔离层内和第二隔离层内的互连结构,所述互连结构与第一连接层电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层位于第一隔离层上,所述有源器件位于第二区上。
可选的,所述有源器件包括:若干鳍部结构,所述第一隔离层位于所述鳍部结构部分侧壁,且所述第一隔离层顶部表面低于所述鳍部结构顶部表面;若干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位于第一隔离层上且横跨所述鳍部结构;源漏掺杂区,所述源漏掺杂区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结构内,所述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和部分鳍部结构位于第二隔离层内;所述互连结构与栅极结构或源漏掺杂区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和位于栅介质层上的栅极层。
可选的,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功函数结构,所述功函数结构位于栅介质层和栅极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区第一面至衬底第二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区第一面至衬底第二面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第二连接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相应地,本发明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衬底包括第二区和第一区;在衬底第一面形成第一隔离层,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连接层以及位于第一连接层与衬底之间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连接层从衬底第一面向第二面延伸,且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层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层内;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向衬底第一面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表面的第一绝缘层;在第一开口侧壁表面形成第二绝缘层;形成第二绝缘层之后,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第一连接层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对所述第一开口内壁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在第一开口侧壁表面形成第二绝缘层。
可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刻蚀速率。
可选的,形成第二绝缘层之后,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二连接层之前,还包括:去除所述第一连接层表面的第一绝缘层。
可选的,去除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工艺包括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或湿法刻蚀工艺。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口底部还延伸到所述第二区内。
可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还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侧壁的第一绝缘层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口侧壁表面、底部表面和第一绝缘层表面形成第二绝缘材料层;回刻蚀所述第二绝缘材料层和第一绝缘层,直至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表面,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
可选的,形成所述第二绝缘材料层的工艺包括原子层沉积工艺。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
可选的,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一尺寸的1.2倍~6倍。
可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可选的,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开口之前,还包括:在所述衬底第二面表面形成第三绝缘层。
可选的,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可选的,在衬底第一面上形成第一隔离层之前,还包括:在第二区第一面上形成若干鳍部结构;所述第一隔离层位于所述鳍部结构部分侧壁,且所述第一隔离层顶部表面低于所述鳍部结构顶部表面。
可选的,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开口之前,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连接层之后,还包括:形成若干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和第二隔离层,所述栅极结构位于第一隔离层上且横跨所述鳍部结构,所述源漏掺杂区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结构内,所述第二隔离层位于第一隔离层上,所述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和部分鳍部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隔离层内;在第二隔离层内和第一隔离层内形成互连结构,所述互连结构与第一连接层电连接,且所述互连结构与栅极结构或源漏掺杂区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和位于栅介质层上的栅极层。
可选的,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功函数结构,所述功函数结构位于栅介质层和栅极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区的第一面至衬底第二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区第一面第二面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第二连接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半导体结构,所述衬底第一区内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向衬底第一面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从而在所述第一开口侧壁形成第二绝缘层之后,能够确保后续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的第二连接层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层接触的同时,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衬底具有良好的电隔离,使得所述半导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性能。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通过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向衬底第一面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从而在所述第一开口侧壁形成第二绝缘层之后,能够确保后续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的第二连接层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层接触的同时,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衬底具有良好的电隔离,使得所述半导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性能。
进一步,所述第二绝缘层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从而使得后续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的第二连接层与第一连接层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减小了所述第二连接层与第一连接层的接触电阻,提升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进一步,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工艺包括氧化工艺,从而能够在去除第一连接层表面的氧化层的同时对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损伤较小,从而能够实现形成的所述第二绝缘层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口底部还可以延伸到所述第二区内,从而使得形成所述第一开口的工艺窗口较大,有利于提升生产良率。而在采用氧化工艺形成的第二绝缘层也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部分底部,从而后续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的第二连接层能够与衬底完全隔离开来。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的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还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的侧壁表面,从而在采用回刻蚀工艺去除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表面的第二绝缘材料层时,即使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绝缘材料层也同时被去除,后续形成的第二连接层是与所述第一隔离层相接触,从而确保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衬底相隔离。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从而使得形成所述第一开口的工艺窗口较大,有利于提升生产良率。
进一步,所述第一区的第一面至衬底第二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区第一面至衬底第二面的距离,从而使得位于第一区第一面的第一隔离层距衬底第二面的距离较小,从而使得后续在第一区形成暴露出第一隔离层的第一开口时,所述第一开口的刻蚀深度减小,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是一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至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和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至图1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嵌入电源线和背面功率传输网络搭配使用性能还有待提升。现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行分析说明。
图1至图3是一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1,提供衬底100,所述衬底100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衬底100包括相对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所述衬底100第一面101上具有若干鳍部结构103,所述衬底100第一面101上还具有第一隔离层110,所述第一隔离层110位于鳍部结构103部分侧壁表面且所述第一隔离层110的顶部表面低于鳍部结构103的顶部表面;在衬底100第一区内形成第一连接层105,所述第一连接层105从衬底第一面101向第二面102延伸,所述第一连接层105与衬底100之间具有第一绝缘层(未标示);形成第一连接层105之后,在第一隔离层上形成栅极结构111和第二隔离层104,所述栅极结构111横跨所述鳍部结构103,所述第二隔离层104位于栅极结构111侧墙表面和顶部表面;在衬底100第一区内形成开口106,所述开口106从衬底第二面102向第一面101延伸,所述开口106底部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105朝向衬底100第二面的表面和部分衬底100。
请参考图2,在所述开口106内壁表面形成绝缘材料层107。
请参考图3,去除所述第一连接层105底部表面的绝缘材料层107,在开口106侧壁形成第二绝缘层108;形成第二绝缘层108之后,在开口106内形成第二连接层109,所述第二连接层109与所述第一连接层105电连接。
所述半导体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考虑到光刻精度,同时为了确保所述第二连接层109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层105接触,从而所述开口106的底部尺寸略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层105的底部尺寸,从而所述开口106的底部还暴露出部分衬底100。所述第二连接层109的材料为金属,在开口106内形成第二连接层109时,需要先在开口106内壁形成第二绝缘层108,以避免所述第二连接层109与衬底100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
然而,在形成绝缘材料层107之后,在采用回刻蚀工艺去除第一连接层105朝向衬底100第二面表面的绝缘材料层107和第一绝缘层的同时,所述回刻蚀工艺也去除了开口106底部衬底100上的绝缘材料层107,从而使得在开口106内形成的第二连接层109的部分底部与所述衬底100相接触(如图3中区域A所示),进而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层109与衬底100发生短路,影响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通过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向衬底第一面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从而在所述第一开口侧壁形成第二绝缘层之后,能够确保后续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的第二连接层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层接触的同时,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衬底具有良好的电隔离,使得所述半导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性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4至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4,提供衬底200,所述衬底200包括相对的第一面201和第二面202,所述衬底200包括第二区II和第一区I,所述第一区I位于相邻第二区II之间。
所述第二区II为有源器件所在的区域,所述有源器件包括鳍部器件、横跨鳍部结构的栅极结构以及位于栅极结构两侧鳍部结构内的源漏掺杂区;所述第二区II和第一区I上具有互连结构,所述互连结构与栅极结构或源漏掺杂区电连接,以及所述互连结构与后续形成的第一连接层电连接;所述第一区I为后续形成的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所在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200的材料为硅;所述鳍部结构203的材料为硅。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衬底的材料包括碳化硅、硅锗、Ⅲ-Ⅴ族元素构成的多元半导体材料、绝缘体上硅(SOI)或者绝缘体上锗(GOI)。其中,Ⅲ-Ⅴ族元素构成的多元半导体材料包括InP、GaAs、GaP、InAs、InSb、InGaAs或者InGaAsP。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I的第一面至衬底第二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区II第一面至衬底第二面的距离。
请继续参考图4,在第二区II第一面201上形成若干鳍部结构203;在衬底200第一面201上形成第一隔离层220,所述第一隔离层220位于所述鳍部结构203部分侧壁,且所述第一隔离层220顶部表面低于所述鳍部结构203顶部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鳍部结构203的材料为硅。
请参考图5,在衬底200第一区I内形成第一连接层205,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从衬底第一面201向第二面202延伸,且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层220内。
所述第一连接层205的形成方法包括:在第一隔离层220上形成初始隔离结构(未图示),所述初始隔离结构覆盖所述鳍部结构203顶部表面和侧壁表面;在初始隔离结构上形成图形化层(未图示),所述图形化层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区I上的初始隔离结构表面;以所述图形化层为掩膜,刻蚀所述初始隔离结构和第一隔离层220,直至暴露出所述第一区I表面,在初始隔离结构内和第一隔离层220形成第二开口(未图示);刻蚀第二开口暴露出的第一区I,在第一区I内形成第三开口(未图示);在第三开口内形成第一连接层205,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层205还位于第二开口内;形成第一连接层205之后,在第二开口内沉积隔离材料。
所述第一连接层205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层205的材料包括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与衬底200之间具有第一绝缘层223。所述第一绝缘层223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与衬底200进行电隔离。
所述第一绝缘层223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形成所述初始隔离结构的工艺为沉积工艺,所述沉积工艺包括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原子层沉积工艺。
请继续参考图5,形成第一连接层205之后,回刻蚀所述初始隔离结构,直至暴露出第一隔离层220表面;在第一隔离层220上形成若干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未图示)和第二隔离层204,所述栅极结构位于第一隔离层220上且横跨所述鳍部结构203,所述源漏掺杂区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结构203内,所述第二隔离层204位于第一隔离层220上,所述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和部分鳍部结构203位于所述第二隔离层204内。
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221和位于栅介质层221上的栅极层2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功函数结构(未图示),所述功函数结构位于栅介质层221和栅极层22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介质层221的材料包括高介电常数材料,所述高介电常数材料的介电常数大于3.9,所述高介电常数的材料包括氧化铝或氧化铪;所述栅极层222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所述功函数层的材料包括N型功函数材料或P型功函数材料,所述N型功函数材料包括钛铝,所述P型功函数材料包括氮化钛或氮化钽。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栅介质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或低K(K小于3.9)材料;所述栅极层的材料包括多晶硅。
所述第二隔离层204的材料包括介电材料,所述介电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离层204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所述第一隔离层220和第二隔离层204构成衬底200第一面201上的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用于电隔离衬底200第一面201上的器件结构。
请继续参考图5,在第二隔离层204内和第一隔离层220内形成互连结构224,所述互连结构224与第一连接层205电连接,且所述互连结构224与栅极结构或源漏掺杂区电连接。
所述互连结构224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铜、铝、钨、钴和氮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请继续参考图5,形成第一连接层205之后,在所述衬底200第二面202表面形成第三绝缘层206。
所述第三绝缘层206用于保护所述衬底200第二面202表面,避免后续形成第二连接层时,所述衬底200第二面202受到损伤,以及避免后续在衬底第二面形成与第二连接层电连接的其它导电结构时,所述导电结构与所述衬底200第二面202直接接触时发生短路的问题。
所述第三绝缘层206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形成所述第三绝缘层206的工艺包括原子层沉积工艺或化学气相沉积工艺。
请参考图6,在衬底200第一区I内形成第一开口207,所述第一开口207从衬底第二面202向衬底第一面201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隔离结构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207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与衬底200之间具有第一绝缘层,从而所述第一开口207暴露出第一连接层205表面的第一绝缘层223。
所述第一开口207暴露出部分所述隔离结构的表面,从而后续形成的第二绝缘层能够只位于第一开口207侧壁,后续形成的第二连接层与第一开口207底部的隔离结构相接触,从而确保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衬底200相隔离。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底部还延伸到所述第二区II内。
所述第一开口207的形成方法包括:在衬底第二面202形成掩膜层(未图示),所述掩膜层暴露出部分所述衬底第二面202表面;以所述掩膜层为掩膜刻蚀所述衬底200,直至暴露出所述隔离结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开口207。
刻蚀所述衬底200形成第一开口207的工艺包干法刻蚀工艺或湿法刻蚀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刻蚀所述衬底200形成第一开口207的工艺包干法刻蚀工艺,所述干法刻蚀工艺能够形成侧壁形貌良好且尺寸精准度较好的第一开口207。
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200第二面202的底部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一开口207的底部具有第二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从而使得形成所述第一开口207的工艺窗口较大,有利于提升生产良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一尺寸的1.2倍~6倍,从而能够确保所述第一开口207能够完全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200第二面202的底部表面,以便后续形成的第二连接层与第一连接层205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接下来,在第一开口207侧壁表面形成第二绝缘层20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208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第二面202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208的形成过程请参考图7和图8。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还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侧壁表面。
请参考图7,对所述第一开口207内壁表面和第一绝缘层223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在第一开口207侧壁表面形成第二绝缘层208。
所述第二绝缘层208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第二绝缘层208的材料与所述第一绝缘层223的材料具有较大的刻蚀选择比,从而后续能够在去除第一绝缘层223的同时对所述第二绝缘层208的损伤较小,从而能够实现形成的所述第二绝缘层208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208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请参考图8,去除所述第一连接层205表面的第一绝缘层223。
去除所述第一连接层205表面的第一绝缘层223的工艺包括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或湿法刻蚀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去除所述第一连接层205表面的第一绝缘层223的工艺包括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
通过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去除所述第一连接层205表面的第一绝缘层223,使得第二绝缘层208形成于第一开口207侧壁,所述第二绝缘层208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第二面202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从而使得后续在第一开口207内形成的第二连接层与第一连接层205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减小了所述第二连接层与第一连接层205的接触电阻,提升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请参考图9,形成第二绝缘层208之后,在第一开口207内形成第二连接层210,所述第二连接层210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层210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形成所述第二连接层210的方法包括:在第一开口207内和第三绝缘层206表面形成连接材料层(未图示);平坦化所述连接材料层,直至暴露出所述第三绝缘层206,形成所述第二连接层210。
形成所述连接材料层的工艺包括物理气相沉积工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电镀工艺。
至此,在第一开口207内形成的第二连接层211,所述第一开口207暴露出部分隔离结构,由于所述第二绝缘层208位于所述第一开口207侧壁,,从而所述第二连接层210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接触的同时,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层210与所述衬底200具有良好的电隔离,使得所述半导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请继续参考图9,包括:
衬底200,所述衬底200包括相对的第一面201和第二面202,所述衬底200包括第二区II(未标示)和第一区I(未标示),所述衬底第一面201具有第一隔离层220;
位于衬底200第一区I内的第一连接层205,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从衬底第一面201向第二面202延伸,且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层220内;
位于第一连接层205与衬底200之间的第一绝缘层223;
位于衬底第一区I内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202向衬底第一面201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220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表面的第一绝缘层223;
位于第一开口侧壁表面的第二绝缘层208;
位于第一开口内的第二连接层210,所述第二连接层210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208暴露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第二面202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第二面202的底部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一尺寸的1.2倍~6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208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衬底第二面202表面的第三绝缘层20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绝缘层206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200的第一面201上还具有:第二隔离层204、位于第二隔离层204内的有源器件以及位于第一隔离层220内和第二隔离层204内的互连结构224,所述第二隔离层204位于第一隔离层220上,所述有源器件位于第二区II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源器件包括:若干鳍部结构203,所述第一隔离层220位于所述鳍部结构203部分侧壁,且所述第一隔离层220顶部表面低于所述鳍部结构203顶部表面;若干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位于第一隔离层220上且横跨所述鳍部结构203;源漏掺杂区(未图示),所述源漏掺杂区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结构203内,所述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和部分鳍部结构203位于第二隔离层204内;第一连接层205电连接,且所述互连结构224与栅极结构或源漏掺杂区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221和位于栅介质层221上的栅极层2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功函数结构(未图示),所述功函数结构位于栅介质层和栅极层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层205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第二连接层210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半导体结构,所述衬底第一区I内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向衬底第一面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220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从而在所述第一开口侧壁形成第二绝缘层208之后,能够确保后续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的第二连接层210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接触的同时,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层210与所述衬底200具有良好的电隔离,使得所述半导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性能。
图10和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10,图10为在图5基础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衬底第一区I内形成第一开口307,所述第一开口307从衬底第二面202向衬底第一面201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220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307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表面的第一绝缘层22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307底部还延伸到所述第二区II内。
所述第一开口307底部还可以延伸到所述第二区II内,从而使得形成所述第一开口307的工艺窗口较大,有利于提升生产良率。而后续在采用氧化工艺形成的第二绝缘层308也位于所述第一开口307的部分底部表面,从而后续在第一开口307内形成的第二连接层310能够与衬底200完全隔离开来。
请参考图11,在第一开口307侧壁表面和部分底部表面形成第二绝缘层308;形成第二绝缘层308之后,在第一开口307内形成第二连接层310。所述第二绝缘层308和第二连接层310的具体形成过程中的工艺及材料请参考图7至图9,在此不再赘述。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请继续参考图11,包括:
衬底200,所述衬底200包括相对的第一面201和第二面202,所述衬底200包括第二区II(未标示)和第一区I(未标示),所述衬底第一面201具有第一隔离层220;
位于衬底200第一区I内的第一连接层205,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从衬底第一面201向第二面202延伸,且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层220内;
位于第一连接层205与衬底200之间的第一绝缘层223;
位于衬底第一区I内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202向衬底第一面201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220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表面的第一绝缘层223;
位于第一开口侧壁表面的第二绝缘层308;
位于第一开口内的第二连接层310,所述第二连接层310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307底部还延伸到所述第二区II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308暴露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第二面202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第二面202的底部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一尺寸的1.2倍~6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308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衬底第二面202表面的第三绝缘层20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绝缘层206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200的第一面201上还具有:第二隔离层204、位于第二隔离层204内的有源器件以及位于第一隔离层220内和第二隔离层204内的互连结构224,所述第二隔离层204位于第一隔离层220上,所述有源器件位于第二区II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源器件包括:若干鳍部结构203,所述第一隔离层220位于所述鳍部结构203部分侧壁,且所述第一隔离层220顶部表面低于所述鳍部结构203顶部表面;若干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位于第一隔离层220上且横跨所述鳍部结构203;源漏掺杂区(未图示),所述源漏掺杂区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结构203内,所述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和部分鳍部结构203位于第二隔离层204内;所述互连结构224与第一连接层205电连接,且所述互连结构224与栅极结构或源漏掺杂区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221和位于栅介质层221上的栅极层2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功函数结构(未图示),所述功函数结构位于栅介质层和栅极层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层205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第二连接层310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图12至图1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第一开口207侧壁表面形成第二绝缘层40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409还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侧壁的第一绝缘层223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409的形成过程请参考图12和图13。
请参考图12,图12为在图6基础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所述第一开口207侧壁表面、底部表面和第一绝缘层223表面形成第二绝缘材料层408。
所述第二绝缘材料层408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形成所述第二绝缘材料层408的工艺包括原子层沉积工艺或化学气相沉积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二绝缘材料层408的工艺包括原子层沉积工艺。所述原子层沉积工艺能够形成结构致密且厚度较薄的第二绝缘材料层408。
请参考图13,回刻蚀所述第二绝缘材料层408和第一绝缘层223,直至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第二面的表面,在第一开口207侧壁和第一连接层205侧壁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409。
由于所述第一开口207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220的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409还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侧壁的第一绝缘层223表面,从而在采用回刻蚀工艺去除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第二面202表面的第二绝缘材料层408时,即使所述第一开口207底部的第二绝缘材料层408也同时被去除,后续形成的第二连接层是与所述第一隔离层220相接触,从而确保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衬底200相隔离。
请参考图14,在第一开口207内形成第二连接层410,所述第二连接层410形成过程的工艺及材料请参考图9,在此不再赘述。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请继续参考图14,包括:
衬底200,所述衬底200包括相对的第一面201和第二面202,所述衬底200包括第二区II(未标示)和第一区I(未标示),所述衬底第一面201具有第一隔离层220;
位于衬底200第一区I内的第一连接层205,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从衬底第一面201向第二面202延伸,且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层220内;
位于第一连接层205与衬底200之间的第一绝缘层223;
位于衬底第一区I内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202向衬底第一面201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220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205表面的第一绝缘层223;
位于第一开口侧壁表面的第二绝缘层409;
位于第一开口内的第二连接层410,所述第二连接层410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409还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205侧壁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层205朝向衬底第二面202的底部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一尺寸的1.2倍~6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409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衬底第二面202表面的第三绝缘层20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绝缘层206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200的第一面201上还具有:第二隔离层204、位于第二隔离层204内的有源器件以及位于第一隔离层220内和第二隔离层204内的互连结构224,所述第二隔离层204位于第一隔离层220上,所述有源器件位于第二区II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源器件包括:若干鳍部结构203,所述第一隔离层220位于所述鳍部结构203部分侧壁,且所述第一隔离层220顶部表面低于所述鳍部结构203顶部表面;若干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位于第一隔离层220上且横跨所述鳍部结构203;源漏掺杂区(未图示),所述源漏掺杂区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结构203内,所述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和部分鳍部结构203位于第二隔离层204内;所述互连结构224与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或第一连接层205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221和位于栅介质层221上的栅极层2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功函数结构(未图示),所述功函数结构位于栅介质层和栅极层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层205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第二连接层410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图1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15,提供衬底500,所述衬底500包括相对的第一面501和第二面502,所述衬底500包括第二区II(未标示)和第一区I(未标示),所述第一区I位于相邻第二区II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500第一面501第二区II上还具有若干鳍部结构503和第一隔离层520,所述第一隔离层520位于部分所述鳍部结构503侧壁,且所述第一隔离层520的顶部表面低于所述鳍部结构503顶部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I的第一面501至衬底第二面502的距离d1小于所述第二区II第一面501至衬底第二面502的距离d2。
所述第一区I的第一面501至衬底第二面502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区II第一面501至衬底第二面502的距离,从而使得位于第一区I第一面的第一隔离层520距衬底第二面502的距离较小,从而使得后续在第一区I形成暴露出第一隔离层520的第一开口时,所述第一开口的刻蚀深度减小,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500的材料为硅;所述鳍部结构503的材料为硅。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衬底的材料包括碳化硅、硅锗、Ⅲ-Ⅴ族元素构成的多元半导体材料、绝缘体上硅(SOI)或者绝缘体上锗(GOI)。其中,Ⅲ-Ⅴ族元素构成的多元半导体材料包括InP、GaAs、GaP、InAs、InSb、InGaAs或者InGaAsP。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36)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衬底第一面上具有第一隔离层;
位于衬底第一区内的第一连接层,所述第一连接层从衬底第一面向第二面延伸,且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层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层内;
位于第一连接层与衬底之间的第一绝缘层;
位于衬底第一区内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向衬底第一面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表面的第一绝缘层;
位于第一开口侧壁表面的第二绝缘层;
位于第一开口内的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第一连接层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底部还延伸到所述第二区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还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侧壁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一尺寸的1.2倍~6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衬底第二面表面的第三绝缘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第一面上还具有:第二隔离层、位于第二隔离层内的有源器件以及位于第一隔离层内和第二隔离层内的互连结构,所述互连结构与第一连接层电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层位于第一隔离层上,所述有源器件位于第二区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器件包括:若干鳍部结构,所述第一隔离层位于所述鳍部结构部分侧壁,且所述第一隔离层顶部表面低于所述鳍部结构顶部表面;若干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位于第一隔离层上且横跨所述鳍部结构;源漏掺杂区,所述源漏掺杂区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结构内,所述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和部分鳍部结构位于第二隔离层内;所述互连结构与栅极结构或源漏掺杂区电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和位于栅介质层上的栅极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功函数结构,所述功函数结构位于栅介质层和栅极层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第一面至衬底第二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区第一面至衬底第二面的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第二连接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6.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
在衬底第一面形成第一隔离层,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连接层以及位于第一连接层与衬底之间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连接层从衬底第一面向第二面延伸,且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层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层内;
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从衬底第二面向衬底第一面延伸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表面的第一绝缘层;
在第一开口侧壁表面形成第二绝缘层;
形成第二绝缘层之后,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第一连接层电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表面和侧壁表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对所述第一开口内壁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在第一开口侧壁表面形成第二绝缘层。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刻蚀速率。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第二绝缘层之后,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二连接层之前,还包括:去除所述第一连接层表面的第一绝缘层。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去除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工艺包括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或湿法刻蚀工艺。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底部还延伸到所述第二区内。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还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侧壁的第一绝缘层表面。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口侧壁表面、底部表面和第一绝缘层表面形成第二绝缘材料层;回刻蚀所述第二绝缘材料层和第一绝缘层,直至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表面,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二绝缘材料层的工艺包括原子层沉积工艺。
26.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层朝向衬底第二面的底部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一尺寸的1.2倍~6倍。
2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2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开口之前,还包括:在所述衬底第二面表面形成第三绝缘层。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3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衬底第一面上形成第一隔离层之前,还包括:在第二区第一面上形成若干鳍部结构;所述第一隔离层位于所述鳍部结构部分侧壁,且所述第一隔离层顶部表面低于所述鳍部结构顶部表面。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开口之前,在衬底第一区内形成第一连接层之后,还包括:形成若干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和第二隔离层,所述栅极结构位于第一隔离层上且横跨所述鳍部结构,所述源漏掺杂区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结构内,所述第二隔离层位于第一隔离层上,所述栅极结构、源漏掺杂区和部分鳍部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隔离层内;在第二隔离层内和第一隔离层内形成互连结构,所述互连结构与第一连接层电连接,且所述互连结构与栅极结构或源漏掺杂区电连接。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和位于栅介质层上的栅极层。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功函数结构,所述功函数结构位于栅介质层和栅极层之间。
3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的第一面至衬底第二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区第一面第二面的距离。
36.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第二连接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铜、钴、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CN202010768535.9A 2020-08-03 2020-08-03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Pending CN1140687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8535.9A CN114068710A (zh) 2020-08-03 2020-08-03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8535.9A CN114068710A (zh) 2020-08-03 2020-08-03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8710A true CN114068710A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31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68535.9A Pending CN114068710A (zh) 2020-08-03 2020-08-03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68710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2235A (zh) * 2005-12-26 2007-07-04 东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Nor型闪存单元阵列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21955A (zh) * 2012-12-21 2013-04-03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多晶硅电阻结构及对应的半导体集成器件形成方法
CN104049021A (zh) * 2013-03-14 2014-09-17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增大的感测面积的biofet
CN104617035A (zh) * 2013-11-05 2015-05-1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5355599A (zh) * 2014-08-18 2016-02-24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US20160329328A1 (en) * 2015-05-04 2016-11-10 Hyerim Moo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contact plug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6328579A (zh) * 2015-06-24 2017-01-1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6876397A (zh) * 2017-03-07 2017-06-20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三维存储器及其形成方法
CN107919287A (zh) * 2016-10-11 2018-04-1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US20190355720A1 (en) * 2018-05-21 2019-11-21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2235A (zh) * 2005-12-26 2007-07-04 东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Nor型闪存单元阵列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21955A (zh) * 2012-12-21 2013-04-03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多晶硅电阻结构及对应的半导体集成器件形成方法
CN104049021A (zh) * 2013-03-14 2014-09-17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增大的感测面积的biofet
CN104617035A (zh) * 2013-11-05 2015-05-1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5355599A (zh) * 2014-08-18 2016-02-24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US20160329328A1 (en) * 2015-05-04 2016-11-10 Hyerim Moo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contact plug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6328579A (zh) * 2015-06-24 2017-01-1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7919287A (zh) * 2016-10-11 2018-04-1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6876397A (zh) * 2017-03-07 2017-06-20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三维存储器及其形成方法
US20190355720A1 (en) * 2018-05-21 2019-11-21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02731B1 (ko) 반도체 디바이스 및 제조 방법
TWI777359B (zh) 半導體元件與其製造方法
US1170691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CN113972274B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US20240021728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4068710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4068482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TWI830489B (zh)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及其製造方法
CN114078701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3690137B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US1195548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230386929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4496981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4188271A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4765172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6417457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3496991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5440813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4188319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3380693A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6031207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5513178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5939136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5843175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49294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